一、未来高速铁路下的军事运输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曲成举[1](2020)在《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工业化的产物,铁路在中国经历了相当曲折的成长历程,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铁路自出现以来即被赋予了广泛的功能性价值,其所具有的连通疆域、活跃经济、利于军事等功能也使铁路成为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载体。自晚清至新中国成立之间,铁路往往在社会剧烈动荡时期被各方政治势力所窥伺,成为各方政治势力矛盾的交汇点,突出表现了铁路虽是一交通载运工具,但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发展紧密相关。解放战争中,随着战事的不断胜利和城市接管工作的广泛展开,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到铁路基本功能及重要性的前提之下,进行了大范围的铁路接管工作。但如何能够快速、准确、完整的接管铁路、接管后中共如何管理和改造整个铁路系统,是消灭官僚资本企业影响、持续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乃至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总体而言,中共铁路接管工作经历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过程,与其它官僚资本企业接管不同,铁路接管因其行业特色、涉及层面广泛决定了中共在接管中除了要保证铁路运输畅通之外,更要确保铁路工厂、铁路附属单位等的完整,进而使广大铁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正常运营,为解放战争、国家建设和社会秩序稳定所服务。因此,中共在铁路接管工作中遵循着接收、管理、改造的基本方式,对整个铁路体系进行了完整、全面、系统的工作。其中,接收遵循的是“原封不动,整套接收”的具体策略,通过自上而下的领导动员和自下而上的职工群众参与,对整个铁路行业内部的人事、组织机构、物资器材进行清点接收,奠定铁路尽快恢复秩序的人员、组织和物质基础。与接收工作同时进行的是中共铁路管理工作,从整个接管过程来看,管理工作既是改造前的过渡,又是接收后的必然且贯穿始终。由于需要在短时间内恢复铁路运输,因此中共在管理阶段实行了部分的制度延续政策,以保证秩序迅速走上正轨。管理工作的开展涉及了铁路行业内部的线路修复、人事组织变革以及运营管理等,为广泛的铁路营运恢复提供了前提条件。改造工作是共产党整个铁路接管的核心过程之一,改造进行的好与坏是铁路能否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标志,这一过程主要包括组织改造、人事改造和制度改造,特别是在当时学习苏联先进铁路管理经验的政策下,经过改造后的铁路性质发生了转变,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在交通领域的重要依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作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新政权建设新中国铁路的开端,中共铁路接收、管理、改造的基本历史过程对整个铁路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初步建立了符合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共产党领导的铁路发展路径,从根本上改变了铁路的基本属性,促进了新中国铁路行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解放战争中其他行业接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虽然接管工作中由于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倾向,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共铁路接管工作是成功、圆满的,且具有重大的战略地位,对当下乃至未来中国铁路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指导意义。
邱铁鑫[2](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孙栋,孙华,陈业,党潇正[3](2020)在《未来作战铁路兵力投送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加强铁路军事运输能力建设,着眼未来作战铁路兵力投送新特点与新要求,系统分析部队体制编制调整、作战模式演变和高新技术发展对铁路兵力投送的影响,研究提出作战单元模块化投送、人装分离投送、立体多维快速投送等新型投送模式的设想,并提出投送模式创新的路径与建议。
袁涛[4](2019)在《铁路国防交通专业保障实战化演练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铁路国防交通专业保障实战化演练,是提高运输投送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突出问题导向和实战导向,依据使命任务设实演练内容,着眼实战构建逼真战场环境,紧贴实战需求适度随机导调,坚持实战标准严格检验评估,使国防交通专业保障演练始终向实战化靠拢、向打胜仗聚集。
王充[5](2019)在《铁路场站设计贯彻国防要求对策》文中认为为强化铁路场站军民融合建设,鉴于当前我国铁路快速发展的有利形势,从设计的角度研究铁路场站贯彻国防要求,以满足新形势下军事运输需求。结合相关国防法律规范要求,深入分析当前铁路场站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沟通机制、创新合作机制和铁路场站设计改进方案等3个方面提出改进对策与建议。
张毓书[6](2019)在《祖国,您好!大国军事交通前来报到 所向披靡之护我山河》文中认为1949年10月1日,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那段影像都弥足珍贵,那句掷地有声的"成立"每时每刻都尤为清晰,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热泪盈眶,激动无比。因这意味着,结束了漫长的帝国主义勾结和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实现了我们民族的解放
孙栋,申楠公,李敏堂,隋博,陈子建[7](2019)在《高速铁路军事运输保障技术体系设计》文中提出为给高速铁路军事运输保障能力建设提供参考,立足高速铁路未来军事运用,着眼高速铁路军事运输保障技术体系顶层设计需求,阐述高速铁路军事运输保障技术体系概念内涵、设计原则,运用体系设计的思维和方法,提出基于"运用模式—运输对象—环节要素"的系统分解体系设计思路,对高速铁路军事运输保障技术体系总体架构进行设计。
余兴涛,刘中,郭占武,魏英强[8](2018)在《战区应急铁路运输投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提出针对新体制下战区铁路运输投送保障存在的问题,全面分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体制下,战区铁路军事运输投送能力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联合领导管理体制、优化指挥管理机制、推进铁路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强化铁路交通战备工作、加强铁路军事运输正规化建设、加强部队实战化铁路输送训练指导等加强战区铁路军事运输投送能力的对策。
杨会军,王焱旭,吴娟,刘海英[9](2018)在《投送型陆军探要》文中提出为探究投送型陆军建设的有关基本问题,分析投送的基本内涵及对于建设新型陆军、强国强军的重要意义;研究陆军使命任务对于投送的巨大需求及目前存在的极大差距;提出加快思想转型、深化体制改革及注重内涵建设等推进投送型陆军建设的主要对策。
湖北省交通战备办公室[10](2017)在《军交运输军民融合式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推进军交运输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着眼军交运输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基础条件、把准军交运输军民融合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坚持以达成共识为前提促进融合落实,以理顺军地运力使用协调关系为抓手完善融合机制,以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支撑丰富融合形式,以完善战场交通网络体系为基础拓展融合范围,以构建军民一体的战略投送力量为核心提高融合层次。
二、未来高速铁路下的军事运输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未来高速铁路下的军事运输组织(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选题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性 |
1.3.1 选题的研究方法 |
1.3.2 选题的创新性 |
第2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铁路的论述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铁路的论述 |
2.1.2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论述 |
2.2 苏联无产阶级铁路管理的经验积累 |
2.2.1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铁路领导权转移 |
2.2.2 巩固和恢复铁路运输的措施 |
2.2.3 苏联早期对铁路系统的改造 |
2.3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作用的认识 |
2.3.1 铁路能为军事服务 |
2.3.2 铁路能为经济服务 |
2.3.3 铁路能为社会服务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背景与政策 |
3.1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背景 |
3.1.1 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背景 |
3.1.2 中国革命发展的现实背景 |
3.2 中国共产党接管官僚资本的政策 |
3.2.1 明确官僚资本界限,保护民族工商业 |
3.2.2 保证机构完整,不轻易打乱企业原有组织 |
3.2.3 稳定企业秩序,尽快恢复企业生产 |
3.2.4 延续旧的制度,慎重改造企业规则 |
3.2.5 稳定职工心态,妥善处置旧员工 |
3.3 铁路接管的具体政策 |
3.3.1 坚持党的领导,保障铁路营运 |
3.3.2 原封不动,先接后管 |
3.3.3 制度延续,缓步进行 |
3.3.4 依靠群众,建设铁路 |
第4章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系统的接收 |
4.1 铁路接管的前期准备 |
4.1.1 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接管对象 |
4.1.2 组织准备,成立各级接管机构 |
4.1.3 思想准备,强化接管干部纪律 |
4.2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组织机构接收 |
4.2.1 东北地区铁路系统的组织接收 |
4.2.2 大范围铁路管理局的接收 |
4.2.3 铁路附属单位的接收 |
4.3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人事接收 |
4.3.1 管理职员的接收 |
4.3.2 技术人员的接收 |
4.3.3 普通工人的接收 |
4.4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物资接收 |
4.4.1 铁路器材的接收 |
4.4.2 档案文件的接收 |
4.4.3 其他物资的接收 |
第5章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系统的管理 |
5.1 过渡阶段的基本阐释 |
5.1.1 过渡阶段管理的特点 |
5.1.2 过渡阶段管理的内容 |
5.2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人事管理 |
5.2.1 工人阶级的再界定 |
5.2.2 铁路旧人员的管理 |
5.2.3 接管人员的管理 |
5.3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组织管理 |
5.3.1 职能机构的管理 |
5.3.2 共产党组织管理 |
5.4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运营管理 |
5.4.1 铁路既有线路的修复 |
5.4.2 铁路运营管理 |
第6章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系统的改造 |
6.1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组织改造 |
6.1.1 党组织的建立 |
6.1.2 青年团的建立 |
6.1.3 职工工会的建立 |
6.2 中共对铁路职工的改造 |
6.2.1 铁路职工的思想改造 |
6.2.2 改造与生产相结合 |
6.2.3 发动政治运动 |
6.3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制度改造 |
6.3.1 推广铁路负责制 |
6.3.2 改造经济制度 |
6.3.3 改革行车制度 |
6.3.4 管理民主化建设 |
第7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经验与特点 |
7.1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经验 |
7.1.1 明确目标,以尽快恢复铁路运营为中心 |
7.1.2 政策调试,以稳定政权为首要任务 |
7.1.3 调查研究,以铁路发展规律为导向 |
7.1.4 群众路线,以动员群众为基本力量 |
7.2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特点 |
7.2.1 铁路接管具有跨地域性 |
7.2.2 铁路接管具有复杂性 |
7.2.3 铁路接管具有相对独立性 |
第8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评价 |
8.1 圆满完成了铁路接管工作 |
8.1.1 科学分析形势,适时调整策略 |
8.1.2 全面系统布局,完成接管改造 |
8.1.3 尊重客观规律,建设发展铁路 |
8.2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影响 |
8.2.1 确立了中共在铁路系统的领导地位 |
8.2.2 推动了铁路行业的发展 |
8.2.3 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变革 |
8.2.4 凸显了人民主体性 |
8.3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历史局限 |
8.3.1 接管实践中的行动偏差 |
8.3.2 接管初期依靠工人阶级政策贯彻不彻底 |
8.3.3 接管人员思想状况处理不及时 |
8.3.4 铁路安全观念强调不足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着及科研情况 |
(2)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文化 |
3.1.2 铁路文化 |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
3.1.4 文化自信 |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3)未来作战铁路兵力投送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形势分析 |
1)部队体制编制调整,要求兵力投送适应作战单元模块化发展趋势。 |
2)作战样式演进变革,要求兵力投送适应体系破击精准化发展趋势。 |
3)铁路技术飞速突破,要求兵力投送适应铁路运输高速化发展趋势。 |
2 投送模式设想 |
2.1 运输任务分析 |
2.2 投送模式分析 |
1)作战单元模块化投送。 |
2)人装分离投送。 |
3)立体多维快速投送。 |
3 投送模式创新路径 |
1)紧盯投送效能提升,积极推进创新模式试点。 |
2)紧扣难点环节破解,积极推进保障技术研究。 |
3)紧抓运行机制构建,积极推进标准法规拟制。 |
4)紧跟铁路技术发展,积极推进贯彻国防要求。 |
(4)铁路国防交通专业保障实战化演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依据使命任务设实演练内容 |
二、着眼实战构建逼真战场环境 |
三、紧贴实战需求适度随机导调 |
四、坚持实战标准严格检验评估 |
(5)铁路场站设计贯彻国防要求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国防法律规范要求 |
2 当前铁路场站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1)军运设施设计规范理念陈旧。 |
2)前期论证沟通交流不足。 |
3)后期设计过程对接不畅。 |
4) 铁路新技术军民融合度低。 |
3 改进对策与建议 |
3.1 完善多阶段沟通机制 |
3.2 建立深度创新合作机制 |
1)完善军民一体顶层设计。 |
2)成立跨部门“军铁专项计划协调机构”。 |
3)建立“军铁科研创新交流平台”。 |
3.3 改进铁路场站设计方案 |
1)架设多层次军运设计体系。 |
2)高速铁路车站设计。 |
3)普速铁路场站设计。 |
4 结 语 |
(6)祖国,您好!大国军事交通前来报到 所向披靡之护我山河(论文提纲范文)
那线,那路,栉风沐雨战火纷飞中开天辟地 |
时代,速度,风雨荏苒陆地保障犹猛虎添翼 |
综合,利器,披荆斩棘探知求索中走向胜利 |
(7)高速铁路军事运输保障技术体系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高速铁路军事运输保障技术体系概念内涵 |
2 高速铁路军事运输保障技术体系设计原则 |
3 高速铁路军事运输保障技术体系设计思路 |
4 高速铁路军事运输保障技术体系总体架构 |
5 结语 |
(8)战区应急铁路运输投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战区铁路运输投送的地位与作用 |
2 战区铁路建设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1 战区铁路建设发展现状 |
2.2 战区应急铁路运输投送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新体制下加强战区铁路运输投送能力建设的对策 |
4 结语 |
(9)投送型陆军探要(论文提纲范文)
1 建设投送型陆军的重大意义 |
1.1 投送是陆军的基本致胜要素 |
1.2 投送是新型陆军的本质要求 |
1.3 投送是强国强军的战略能力 |
2 投送型陆军建设现状分析 |
2.1 使命任务光荣艰巨, 对投送力量需求巨大 |
2.2 存在“四个不够”, 陆军投送力量差距极大 |
2.3 陆军投送具有较好的国家交通基础 |
3 推进投送型陆军建设要务 |
3.1 加快思想转型, 瞄准胜战目标 |
3.2 深化体制变革, 疏解矛盾症结 |
3.3 注重内涵建设, 提高投送能力 |
(10)军交运输军民融合式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化军交运输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基础条件 |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交通信息优势不断显现。 |
交通动员潜力巨大。 |
二、军交运输军民融合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
交通基础设施军民融合还不顺畅。 |
运输保障力量军民融合还不深入。 |
交通信息系统军民融合应用还不全面。 |
动员征用军民一体化运行机制还不完备。 |
三、军交运输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对策措施 |
以达成共识为前提保障促进融合落实。 |
以理顺军地运力使用协调关系为抓手完善融合机制。 |
以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支撑丰富融合形式。 |
以完善战场交通网络体系为基础拓展融合范围。 |
以构建军民一体的战略投送力量为核心提高融合层次。 |
四、未来高速铁路下的军事运输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研究[D]. 曲成举.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2]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3]未来作战铁路兵力投送模式研究[J]. 孙栋,孙华,陈业,党潇正.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20(03)
- [4]铁路国防交通专业保障实战化演练问题研究[J]. 袁涛. 国防, 2019(12)
- [5]铁路场站设计贯彻国防要求对策[J]. 王充.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9(10)
- [6]祖国,您好!大国军事交通前来报到 所向披靡之护我山河[J]. 张毓书. 人民交通, 2019(10)
- [7]高速铁路军事运输保障技术体系设计[J]. 孙栋,申楠公,李敏堂,隋博,陈子建.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9(01)
- [8]战区应急铁路运输投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余兴涛,刘中,郭占武,魏英强.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8(12)
- [9]投送型陆军探要[J]. 杨会军,王焱旭,吴娟,刘海英.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8(07)
- [10]军交运输军民融合式发展问题研究[J]. 湖北省交通战备办公室. 国防,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