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鼠肝脏、卵巢及肾上腺胰岛素受体结合性质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曹茂盛[1](2021)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改善大鼠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分子机制》文中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疾病,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约为6%至10%之间。PCOS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和异质性的特点,主要临床特征是慢性不排卵、月经稀发或闭经、卵巢超声检查下有多个囊性卵泡、高雄激素血症、不孕。除了生殖异常,PCOS患者经常观察到肥胖,伴有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的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特性。在家畜中,卵泡囊肿是常见的繁殖障碍性疾病,直接造成母畜群繁殖力下降,其发病原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因而成为家畜养殖业的重要瓶颈之一。随着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MSC)的发现,其在再生医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许多临床前及临床研究发现,AMSC可用于治疗目前临床上一些复杂性疾病。AMSC可以分泌多种与代谢和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参与机体代谢调节。同时,AMSC在提高雌性动物生殖中的应用越来越多,AMSC可以提高卵母细胞质量、促进颗粒细胞增殖,在恢复卵巢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的研究发现,AMSC在组织和器官修复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AMSC分泌的外泌体(AMSC-EXO)可在多种组织器官的修复中发挥有效作用。然而,目前关于AMSC和AMSC-EXO在PCOS中的作用尚无报道。本研究构建PCOS大鼠模型,使用大鼠AMSC和AMSC-EXO对PCOS大鼠进行处理,从代谢水平、生育率水平、组织水平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同时为了深入揭示AMSC-EXO治疗PCOS的分子机制,本实验使用miRNA丰度测序、RNAseq测序技术,将miRNA-m RNA进行联合分析,并使用大鼠肝细胞系(BRL-3A)进行体外验证。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PCOS大鼠模型构建本实验采用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方法构建PCOS大鼠模型。对照组:选取21日龄的雌性大鼠,将芝麻油注射到大鼠皮下(0.1mL/只),连续注射23天;PCOS模型组:选取21日龄的雌性大鼠,将溶解在芝麻油中的DHEA(6mg/100g)注射到大鼠皮下(0.1mL/只),连续皮下注射23天。结果:皮下注射DHEA处理后,对照组和PCOS模型组的体重没有显着差异、PCOS模型组出现葡萄糖耐受和胰岛素抵抗现象、PCOS模型组出现发情周期紊乱,PCOS模型组肝脏组织中出现脂肪变性,卵巢组织中囊状卵泡数目明显增加,黄体数目明显减少。以上这些数据表明使用DHEA成功构建PCOS大鼠模型,可以用于后续实验。2.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PCOS大鼠的作用研究PCOS模型构建成功后,首先探究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是否能够对DHEA诱导的PCOS大鼠模型有治疗作用。实验动物分3组,其中PCOS模型大鼠分为2组,分别是PCOS组和AMSC治疗组,第3组是正常大鼠对照组,每组12只。结果发现,AMSC治疗组在使用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3周后,相对于PCOS组,从发情周期、葡萄糖耐受水平、胰岛素耐受水平以及产仔数水平方面都有显着性的改善(p<0.05)。除此之外,AMSC治疗组肝脏组织中没有出现脂肪变性现象,卵巢组织中囊状卵泡数目明显减少,黄体数目明显增加。ELISA检测显示,AMSC治疗组睾酮(T)水平下调(p<0.05),脂联素水平上调(p=0.085)。3.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PCOS大鼠的作用研究为了进一步探索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PCOS大鼠的治疗机制,本实验提取了AMSC的外泌体(AMSC-EXO)。实验分3组:正常对照组、PCOS组和AMSC-EXO治疗组,每组12只。使用AMSC-EXO治疗PCOS大鼠3周后,在发情周期、葡萄糖耐受水平以及产仔数水平方面都有显着性的改善。除此之外,AMSC治疗组肝脏组织中没有出现脂肪变性现象,卵巢组织中囊状卵泡数目明显减少,黄体数目明显增加。ELISA检测显示,AMSC-EXO治疗组T水平显着下调(p<0.05),脂联素水平上调(p=0.066)。同时观察到AMSC-EXO在SD大鼠体内主要分布位置是肝脏组织。4.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大鼠肝细胞(BRL-3A)的作用研究为了进一步探索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治疗PCOS大鼠的治疗机制,本实验对AMSC-EXO进行miRNA丰度测序,结果发现miR-21-5p的丰度最高。同时,提取了对照组、PCOS组和AMSC-EXO治疗组肝脏的总RNA,通过RNAseq测序后,找到了68个差异基因,通过基因联合分析找到于miR-21-5p靶向的Btg2基因。为了验证miR-21-5p和Btg2基因之间的关系,使用大鼠肝细胞(BRL-3A)进行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发现,AMSC-EXO可以增强BRL-3A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IRS/AKT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p<0.05);外源过表达miR-21-5p可以靶向Btg2基因增强BRL-3A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AKT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p<0.05);内源性去除AMSC-EXO中miR-21-5p,靶向Btg2基因减弱BRL-3A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p<0.05),AKT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使用DHEA可以成功构建PCOS大鼠模型。大鼠AMSC及其分泌的外泌体都可以改善PCOS大鼠模型出现的不育、发情周期紊乱、肝脏组织出现脂肪变性、卵巢组织多囊等症状的变化。但相对于AMSC,没有观察到AMSC-EXO改善PCOS大鼠出现的胰岛素抵抗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AMSC-EXO通过miR-21-5p靶向Btg2基因促进了肝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本研究为利用大鼠脂肪干细胞及其分泌的外泌体治疗PCOS提供了理论基础,为PCOS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蔡海荣[2](2021)在《疏肝温胆汤改善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疏肝温胆汤改善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临床疗效;明确疏肝温胆汤通过肝X受体α(liver X receptor α,LXRα)介导自噬/凋亡改善MS大鼠IR、糖脂代谢、氧化应激。方法:1.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将84例气滞痰瘀证M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联合疏肝温胆汤服用,疗程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压、血脂、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A1c(hemoglobin Alc,HbA1c)、血清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2.1动物实验一: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联合高脂高糖高盐饲料喂养方法复制MS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代谢综合征模型组(MS组)、疏肝温胆汤高剂量组(SGWD-H组)、疏肝温胆汤中剂量组(SGWD-M组)、疏肝温胆汤低剂量组(SGWD-L组)、二甲双胍组(MF组)。SGWD-H组、SGWD-M 组、SGWD-L 组分别给予剂量为 23.58g/Kg/d、11.79g/Kg/d、5.90g/Kg/d 的疏肝温胆汤灌胃,MF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0.09g/Kg/d)灌胃,NC组和MS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药物干预时间为4周。干预结束后,测量大鼠体重、体长、血压,ELISA法检测HbAlc、FINS含量,生化分析仪检测FPG、TC、TG、LDL-C、HDL-C含量,并计算HOMA-IR,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肝脏和胸主动脉血管组织病理形态变化。2.2动物实验二:实验动物、分组及药物干预方法同动物实验一。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SOD、GSH-PX、MDA含量,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LXRα、LC3、Beclin-1、Bax、Caspase-3、Bcl-2 蛋白表达,QPCR 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 LXRα、LC3、Beclin-1、Bax、Caspase-3、Bcl-2mRNA 表达。2.3动物实验三:NC组、MS组、SGWD-M组来自于实验一,另设疏肝温胆汤+LXRα抑制剂组[SGWD+LXRα(-)组]。NC组和MS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SGWD-M组给予疏肝温胆汤(11.79g/Kg/d)灌胃,SGWD+LXRα(-)组给予疏肝温胆汤(11.79g/Kg/d)灌胃+GSK2033(30mg/kg/d,ip,qd)腹腔注射,干预时间为4周。检测指标和方法同动物实验一、二。结果:1.临床试验:①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FPG、HbA1c、FINS、HOMA-IR、TC、TG、LDL-C、HOMA-IR、MDA 水平均降低(均P<0.05),HDL-C、SOD、GSH-PX 水平均升高(P<0.05);②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P<0.05),中医证候疗效提高(P<0.05)。2.1动物实验一:①与NC组比较,MS组和SGWD-L组大鼠FPG、HbA1c、FINS、HOMA-IR、TC、TG、LDL-C、HOMA-IR、体质量、Lee’s 指数、SBP、DBP 水平均升高(均P<0.05),HDL-C水平降低(P<0.05),HE染色示肝脏组织脂肪变性和空泡变性,HE染色示胸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②与MS组和SGWD-L组比较,SGWD-H组、SGWD-M组、MF组大鼠FPG、HbA1c、FINS、HOMA-IR、TC、TG、LDL-C、HOMA-IR、体质量、Lee’s 指数水平均降低(均P<0.05),HDL-C水平升高(P<0.05),HE染色示肝脏组织脂肪变性和空泡变性明显减轻,HE染色示胸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明显减轻。2.2动物实验二:①与NC组比较,MS组和SGWD-L组大鼠血清SOD、GSH-PX及肝脏组织LXRα、LC3、Beclin-1、Bcl-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血清MDA及肝脏组织Bax、Caspase-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②与MS组和SGWD-L组比较,SGWD-H组、SGWD-M组、MF组大鼠大鼠血清SOD、GSH-PX及肝脏组织LXRα、LC3、Beclin-1、Bcl-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血清MDA及肝脏组织Bax、Caspase-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2.3 动物实验三:与 SGWD-M 组比较,SGWD+LXRα(-)组大鼠 FPG、FINS、HOMA-IR、TC、TG、LDL-C、HOMA-IR、MDA 及肝脏组织 Bax、Caspase-3 蛋白和 mRNA 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HDL-C、SOD、GSH-PX 及肝脏组织 LXRα、LC3、Beclin-1、Bcl-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结论:1.临床试验:疏肝温胆汤可以改善MS患者IR、糖脂代谢和氧化应激。2.动物实验:疏肝温胆汤可以通过LXRα介导自噬/凋亡改善MS大鼠IR、糖脂代谢、氧化应激,并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和胸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改变。
王颖[3](2021)在《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证型分析及葛根素对DOP的改善机制》文中提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是指糖尿病并发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是糖尿病在骨骼系统引起的严重慢性并发症,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研究表明在慢性炎症状态刺激下,肝脏和脂肪组织等局部靶器官与组织中11 β-羟类固醇脱氢酶1型(11 β-HSD1)活性增加,将无活性的11脱氢皮质酮转化为有活性的皮质酮增多,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目前临床尚缺乏作用持久、副作用小、治疗方法简单的针对性药物。中医药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作用靶点丰富、不良反应少,且疗效确切,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本文通过临床研究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及临床特点;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以抗炎与抑制11 β-HSD1活性为靶点,探讨葛根素干预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一、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收集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及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科2018年10月-2020年10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例资料96例。按照骨密度值,将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的T2DM组(45例)及合并骨质疏松组(51例)。探索两组患者中医证型的特点,并分析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Ca、P、ALP、25(0H)VD、PTH、骨钙素、T-P1NP、β-CTX、骨密度值等相关指标,为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①两组患者主证型比例,T2DM组气阴两虚证>肺胃热盛证>阴虚火旺证,合并骨质疏松组气阴两虚证>阴虚火旺证>肺胃热盛证,两组主证型分布不同,具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兼证均是瘀血阻络证>痰湿内蕴证,具有显着差异(P<0.05);合并骨质疏松组三组主证型的骨密度值无明显差异(P>0.05)。②两组患者男女性别分布不同,T2DM组男性患者多,合并骨质疏松组女性患者多,具有显着差异(P<0.05)。③两组患者年龄分布不同,合并骨质疏松组患者年龄高于T2DM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④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不同,合并骨质疏松组病程较T2DM组长,具有显着差异(P<0.05)。⑤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⑥两组患者血Ca、血P、25(OH)VD、PTH、β-CTX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ALP、T-P1NP水平不同,合并骨质疏松组ALP、T-P1NP水平高于T2DM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骨钙素水平不同,合并骨质疏松组骨钙素水平低于T2DM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①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中医主证型最多的是气阴两虚证,兼证最多的是瘀血阻络证;主证阴虚火旺证占比较T2DM组明显升高。为临床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提供了一定的思路。②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与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③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血ALP、T-P1NP水平较高,骨钙素水平较低。为临床更早发现骨质疏松及针对性有效防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二、动物实验目的:使用葛根素干预2型糖尿病大鼠,以抗炎与抑制11 β-HSD1活性为靶点,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改善作用与机制。方法: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用不同剂量葛根素进行干预,采用生化法、酶联免疫法(ELISA)及相关仪器检测大鼠血糖、胰岛素,骨代谢相关指标(血钙、25羟维生素D、TRACP5b、CTX-1、ALP-B、OC、骨密度),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2)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炎性相关细胞因子与皮质酮代谢相关指标:MCP-1、TNF-α、IL-1、IL-6以及与炎性反应密切相关的hs-CRP,血清糖皮质激素活性形式皮质酮;通过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肝脏、脂肪、骨组织中11 β-HSD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以及酶活性,阐明葛根素对炎性反应及11 β-HSD1活性的影响,明确葛根素的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结果:①糖代谢方面,葛根素(低、中、高剂量)三组大鼠血糖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其中高剂组血糖水平最低(P<0.05);葛根素三组大鼠胰岛素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其中中剂组胰岛素水平最高(P<0.05)。②骨代谢方面,葛根素三组大鼠血钙、25(OH)VD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其中高剂组血钙、25(OH)VD水平最高(P<0.05);葛根素三组大鼠血清TRACP5b、CTX-1、ALP-B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其中中剂组血清TRACP5b、CTX-1、ALP-B水平最低(P<0.05);葛根素三组大鼠血清0C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其中中剂组血清OC水平最高(P<0.05);葛根素三组大鼠骨密度与模型组比较升高(P<0.05),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炎症指标:葛根素三组大鼠MCP-1、TNF-α、IL-1、hs-CRP与模型组比较下降明显(P<0.05),其中中剂组MCP-1、TNF-α、IL-1、hs-CRP水平最低(P<0.05)。④皮质酮代谢方面,葛根素三组大鼠血清中皮质酮浓度与模型组比较下降明显(P<0.05),其中中剂组皮质酮浓度最低(P<0.05);葛根素三组大鼠肝脏、脂肪、骨组织中11 β-HSD1蛋白及mRNA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P<0.05),其中中剂组11 β-HSD1蛋白及mRNA表达最低(P<0.05)。结论:①在糖代谢、骨代谢方面,葛根素具有降低血糖、提高胰岛素水平的作用;葛根素具有升高血钙、25(OH)VD、OC及骨密度,降低TRACP5b、CTX-1、ALP-B的作用。说明葛根素能够调节血糖、胰岛素、钙、25(OH)VD代谢,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调节骨转化,改善糖尿病大鼠的骨质疏松。②在炎症反应及皮质酮代谢方面,葛根素具有降低MCP-1、TNF-α、IL-1、hs-CRP、皮质酮水平,降低11 β-HSD1在肝脏、脂肪、骨组织中活性的作用;说明葛根素可能通过抗炎与抑制11β-HSD1活性,降低皮质酮活化,达到改善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③不同剂量葛根素比较,中剂量组在提高胰岛素水平、调节骨代谢、抗炎及抑制11 β-HSD1活性方面效果最佳。
杨兵[4](2020)在《拐枣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及其降血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内分泌代谢疾病,是由于机体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绝对不足而引起机体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并以持续高血糖为典型特征的一种综合症。世界卫生组织将糖尿病分为以下四类: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e,T1DM)、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e,T2DM)、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和其他糖尿病。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统计,2019年全球约有4.63亿糖尿病患者,而我国糖尿病患者约为1.16亿,居全球首位。以目前趋势推测,到204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到7亿。目前,糖尿病最有效的治疗途径为注射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但大多数口服降糖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寻找方便易行、疗效确切、无副作用或副作用很小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天然药物显得十分重要。拐枣(Hovenia dulcis)是一种鼠李科枳椇属植物,其可食部分为拐枣果梗。拐枣中富含植物多糖、黄酮类、三萜皂苷类和生物碱等活性成分。近年来,拐枣在营养和保健功效方面的功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有关拐枣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拐枣种子(枳椇子)方面,对其可食部分(拐枣果梗)的研究较少,一般为利用拐枣果梗开发拐枣果醋、果酒和果汁等产品。同时,也有少量研究报道了拐枣果梗中小分子活性物质(如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分离纯化和功能方面的研究。可见,由于对拐枣果梗活性成分研究的不深入,造成其工业化产品附加值低,进而导致资源浪费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提高拐枣资源开发的附加值,减少资源浪费已成为拐枣产业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实验以拐枣(果梗)为研究对象,瞄准其活性成分拐枣多糖,采用三种提取工艺提取拐枣多糖,筛选出体外降血糖活性最高的拐枣多糖样品;并对拐枣多糖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以及探讨拐枣多糖纯化组分对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性及生物活性的影响采用热水提取(Hot water extraction,HWE)、快速溶剂萃取(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ASE)和超声辅助提取(Ultrasonic-assisted extraction,UAE)三种提取工艺提取拐枣多糖,分别命名为:HWE-HDPs、ASE-HDPs和UAE-HDPs,探讨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性以及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种提取工艺的拐枣多糖基本化学组成成分具有显着性差异;拐枣多糖HWE-HDPs的平均分子量显着高于拐枣多糖ASE-HDPs和UAE-HDPs;拐枣多糖HWE-HDPs的单糖组成以鼠李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和阿拉伯糖为主,拐枣多糖ASE-HDPs和UAE-HDPs的单糖组成以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为主;三种提取工艺的拐枣多糖均具有一定的潜在降血糖活性,其中拐枣多糖HWE-HDPs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能力和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改善效果均显着高于拐枣多糖ASE-HDPs和UAE-HDPs。(2)拐枣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采用DEAE-52阴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和Sephadex G-100柱层析法对拐枣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得到拐枣多糖的纯化组分,对其进行纯度鉴定并测定其分子量分布,最后结合化学分析法和现代仪器分析法对多糖的纯化组分进行结构解析。结果显示:采用DEAE-52阴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分离纯化得到三个拐枣多糖组分(HDPs-1,HDPs-2和HDPs-3),其中HDPs-2的纯化得率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能力最高;进而对HDPs-2进行Sephadex G-100柱层析,得到单一多糖组分HDPs-2A,其得率为粗多糖HDPs的19.63%;HDPs-2A平均分子量为372.91 k Da,其总糖含量为84.22%,糖醛酸含量为5.35%,不含蛋白质;HDPs-2A的单糖组成主要包括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等,摩尔百分比分别为:3.64%、1.41%、4.67%、5.16%、3.01%、60.02%和22.09%;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甲基化和核磁共振分析结果表明,HDPs-2A是由α-L-Araf-(1→、→3,5)-α-L-Araf-(1→、→3)-α-L-Araf-(1→、→3,6)-β-D-Manp-(1→、→3)-β-D-Galp A-(1→、→6)-β-D-Galp-(1→、α-D-Glcp A-(1→和→6)-α-D-Glcp-(1→等8种糖苷键组成;原子力显微镜结果表明,HDPs-2A在水中呈不规则的聚合物颗粒形态;X-RD结果表明,HDPs-2A呈单晶体结构存在。(3)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机制研究以拐枣多糖HDPs-2A为研究材料,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构建T1DM大鼠模型,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NG)、模型组(DM)、阳性对照组(MET)、拐枣多糖HDPs-2A低(L-PA)、中(M-PA)、高(H-PA)剂量组,分别灌胃干预4周。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提高T1DM大鼠的体重、血清胰岛素水平和肝糖原水平,降低T1DM大鼠的空腹血糖水平,并改善其口服葡萄糖耐量能力;此外,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还能部分修复胰岛β-细胞损伤,减轻胰腺氧化应激反应,降低血清促炎因子水平;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对T1DM大鼠的降糖效果与MET组无显着性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1)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显着上调胰腺中PDX-1的表达,激活并上调IRS2的表达,以调控胰岛β-细胞的凋亡和再生,达到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的作用,此外,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也可上调胰腺GK和GLUT2的表达,以提高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能力,最终改善T1DM大鼠的糖代谢紊乱;2)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显着上调肝脏中GK的表达,显着下调G6Pase的表达,以提高肝糖原合成能力,抑制肝脏糖异生作用,最终改善T1DM大鼠的肝脏糖代谢紊乱。综上,拐枣多糖HDPs-2A对T1DM的降糖机制可能为:通过上调胰腺PDX-1、IRS2、GK和GLUT2等信号分子的表达,以调控胰岛β-细胞的凋亡和再生,促进胰岛素分泌,同时也可通过上调肝脏GK的表达和下调G6Pase的表达,来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最终达到改善T1DM的作用。(4)拐枣多糖HDPs-2A对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机制研究以拐枣多糖HDPs-2A为研究材料,采用高脂高糖结合小剂量STZ诱导构建T2DM大鼠模型,分组与T1DM的降血糖实验一致,灌胃干预4周。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提高T2DM大鼠的体重和肝糖原水平,降低T2DM大鼠的空腹血糖水平,并改善其口服葡萄糖耐量能力,提高胰岛素的利用和降低胰岛素抵抗,此外,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还可部分修复肝脏组织损伤,减轻肝脏氧化应激反应,并提高T1DM大鼠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SCFAs)水平;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对T2DM大鼠的降糖效果与MET组无显着性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1)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显着上调T2DM大鼠肝脏中Ins R和IRS2的表达,激活PI3K,进一步激活并上调PI3K下游关键信号分子Akt的表达,从而上调肝脏中GLUT4的表达,以促进T2DM大鼠肝脏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同时提高肝脏的胰岛素敏感性,最终降低肝脏胰岛素抵抗;2)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显着上调T2DM大鼠肝脏p-AMPK的表达,激活AMPK途径,进而下调AMPK途径介导的糖异生关键酶G6Pase与PEPCK的表达,以抑制肝脏糖异生作用,最终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3)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显着下调T2DM大鼠肝脏中糖原合成酶激酶GSK-3β的表达,并上调糖原合成酶GS的表达,以促进肝糖原合成,还可显着下调肝脏糖异生关键调控因子Fox O1的表达,以抑制肝脏糖异生作用,减少肝糖输出,最终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并降低肝脏胰岛素抵抗;4)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显着上调T2DM大鼠肝脏中PPARγ和PGC-1α的表达,激活PPARγ/PGC-1α信号通路,进而上调PI3K-p85和GLUT4的表达,以及激活AMPK途径和调控与糖代谢相关激酶的表达,以提高葡萄糖的转运,促进肝糖原合成,最终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并降低肝脏胰岛素抵抗。综上,拐枣多糖HDPs-2A对T2DM的降糖机制可能为:通过激活胰岛素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上下游相关信号分子,降低肝脏胰岛素抵抗;另外,通过激活AMPK途径和糖代谢相关酶,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同时,也可通过调控GS/SGK-3β信号通路和下调Fox O1的表达,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并降低胰岛素抵抗;还可通过调控PPARγ/PGC-1α信号通路,进而调控其他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并降低胰岛素抵抗。因此,拐枣多糖HDPs-2A可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并降低肝脏胰岛素抵抗,且两种机制相互调节,共同改善T2DM。结论:本实验以拐枣多糖的降血糖活性为出发点,首先对拐枣多糖进行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然后探讨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机制。实验结论为:采用三种提取工艺提取拐枣多糖,其中HWE-HDPs具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Hep-G2胰岛素抵抗细胞改善作用;以HWE-HDPs为研究材料,经分离纯化得到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其主要含α-L-Araf-(1→、→3,5)-α-L-Araf-(1→、→3)-α-L-Araf-(1→、→3,6)-β-D-Manp-(1→、→3)-β-D-Galp A-(1→、→6)-β-D-Galp-(1→、α-D-Glcp A-(1→和→6)-α-D-Glcp-(1→等8种糖苷键;然后以拐枣多糖HDPs-2A为研究材料,发现拐枣多糖HDPs-2A对T1DM的降糖机制可能为:通过调控T1DM大鼠胰腺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控胰岛β-细胞的凋亡和再生以及促进胰岛素分泌,还可通过调控肝脏糖代谢相关酶的表达,以改善T1DM大鼠肝脏糖代谢紊乱,最终达到改善T1DM的作用;拐枣多糖HDPs-2A对T2DM的降糖机制可能为:通过激活胰岛素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以及肝脏糖代谢相关的通路和信号分子的表达,以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并降低肝脏胰岛素抵抗,最终改善T2DM。
仇凯云[5](2020)在《启宫丸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痰湿证NF-κB通路相关因子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NF-κB炎症通路阐明PCOS痰湿证的发病机制,探讨启宫丸对PCOS痰湿证介导的NF-κB炎症通路相关效应分子——P-IκBα、IKKβ、脂多糖(LPS)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的影响,以期为中医药治疗PCOS痰湿证提供新的作用靶点,为该领域提供有力的理论和临床支撑。方法:拟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山东省中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就诊的PCOS患者及同期内分泌正常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60例,其中PCOS痰湿证患者20例,PCOS非痰湿证患者20例,对照组20例。测定各组患者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性激素指标、空腹血糖(FPG)、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通过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利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TNF-α;利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IL-6、IL-1β、LPS、IKKβ、P-IκBα水平;并分析IKKβ与P-IκBα、TNF-α、IL-6、IL-1β、LPS以及FPG、FINS、HOMA-IR的相关性。同时,PCOS痰湿证患者给予启宫丸方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及BMI、FPG、FINS、HOMA-IR、TNF-α、IL-6、IL-1β、LPS、IKKβ、P-IκBα的变化情况。结果:1.一般情况及激素水平比较:血清LH、T、LH/FSH值在PCOS两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COS痰湿组BMI、FPG、FINS、HOMA-IR值均高于非痰湿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以及LPS、IKKβ、P-IκBα水平的比较:PCOS两组TNF-α、IL-6、IL-1β以及LPS、IKKβ、P-IκBα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且PCOS痰湿组TNF-α、IL-6、IL-1β以及LPS、IKKβ、P-IκBα水平高于非痰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相关性分析:研究对象总体血清IKKβ水平与P-IκBα、TNF-α、IL-6、IL-1β、LPS以及FINS、HOMA-IR呈正相关关系(P<0.05)。4.启宫丸治疗PCOS痰湿证的临床疗效:治疗后,PCOS痰湿组患者的BMI、FPG、FINS、HOMA-IR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情况均得到改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5.启宫丸对TNF-α、IL-6、IL-1β以及LPS、IKKβ、P-IκBα水平的影响:治疗后各因子水平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PCOS患者存在慢性炎症,且PCOS痰湿组表现更为明显;2.PCOS痰湿证患者具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特征;3.燥湿化痰方药启宫丸可能通过降低血清IKKβ、P-IκBα、LPS、TNF-α、IL-6、IL-1β水平,减轻炎症状态,从而改善PCOS痰湿证患者胰岛素抵抗以达到治疗目的。综上,推测TNF-α、IL-6、IL-1β、LPS可能通过上调炎症信号通路相关分子IKKβ、P-IκBα的表达介导胰岛素抵抗的过程,参与PCOS痰湿证的发生发展。
周玉[6](2020)在《针刺对单纯性肥胖大鼠mTOR通路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高脂饮食诱导下的单纯性肥胖大鼠运用“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以探讨针刺对单纯性肥胖大鼠m TOR通路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用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剩余大鼠通过高脂饮食诱导成为单纯性肥胖大鼠,按随机原则分组为3组,分别是模型组、雷帕霉素组、针刺组,每组均10只。空白组大鼠普通饲料喂养,其余3组大鼠予高脂饲料喂养,对4组大鼠进行2周捆绑适应性训练,捆绑训练结束后雷帕霉素组予雷帕霉素溶液灌胃;针刺组予“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针刺。干预期间定期观察大鼠生存状态,监测大鼠体重,干预治疗30 d结束后禁食不禁水12 h以上取材,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糖、TG、TC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组织m TOR、Raptor-m TORC1、p S6K1、p IRS-1表达水平。结果:(1)大鼠生存状态:各组大鼠在实验干预期间均无异常情况发生。空白组精神状态良好,活动灵敏,对外界刺激能迅速给予反应,双目有神,二便均无异常气味及颜色改变,皮毛色白有光泽;造模成功大鼠较正常喂养大鼠精神状态欠佳,呈多卧少动状,对外界刺激反应偏缓,双目少神,大便偏黏腻,出现毛发脱落现象,色泽变差,体型明显肥胖;经干预处理30 d后,干预组大鼠较前生理状态(对外界刺激、体貌形态、摄食饮水、毛发色泽、二便情况、活动情况)均有良好改善,且针刺组对外界刺激、体型、二便情况、毛发色泽改善程度优于雷帕霉素组。(2)干预治疗前: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空白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模型组、雷帕霉素组、针刺组大鼠体重无显着差异(P>0.05);经干预治疗后:雷帕霉素组、针刺组体重与模型组对比明显下降,具有显着差异(P<0.05),且针刺组较雷帕霉素组下降更显着(P<0.05)。(3)模型组大鼠血糖、TG、TC明显高于空白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经干预治疗后:雷帕霉素组、针刺组血糖、TG、TC与模型组对比均降低,具有显着差异(P<0.05);针刺组大鼠血糖、TC与雷帕霉素组对比降低,具有显着差异(P<0.05),针刺组大鼠TG与雷帕霉素组对比降低无显着差异(P>0.05)。(4)模型组大鼠肝脏m TOR、Raptor-m TORC1、p S6K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干预治疗后:雷帕霉素组、针刺组大鼠肝脏m TOR、Raptor-m TORC1、p S6K1表达水平较模型组下降,具有显着差异(P<0.05);针刺组较雷帕霉素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模型组大鼠肝脏p IRS-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干预治疗后:雷帕霉素组、针刺组大鼠肝脏p IRS-1表达水平较模型组上升,具有显着差异(P<0.05);针刺组较雷帕霉素组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通过“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明显改善单纯性肥胖大鼠体重、血糖及血脂水平。(2)雷帕霉素可抑制肥胖大鼠m TOR通路,改善肥胖大鼠胰岛素抵抗,治疗肥胖。(3)针刺减肥机制可能与雷帕霉素相似,通过抑制肥胖大鼠m TOR通路,抑制下游S6K1磷酸化,改善胰岛素抵抗,治疗肥胖。(4)针刺与雷帕霉素在抑制m TOR通路,改善机体m TOR、Raptor-m TORC1、p S6K1、p IRS-1水平无显着差异,结合各组体重、血糖、血脂结果综合比较,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优于雷帕霉素。
江佳琳[7](2020)在《传统运动及HICT对痰湿型PCOS-IR的治疗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传统运动方式(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7分钟HICT(高强度循环训练)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伴胰岛素抵抗痰湿型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运动疗法在临床推广提供科学可靠的临床证据,同时为临床指导患者运动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共纳入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胰岛素抵抗痰湿型患者69例,随机分为传统运动组即有氧运动合并抗阻运动24例、7分钟HICT组22例、对照组即二甲双胍组23例。分别进行12周的干预,观察三组患者干预前后空腹血糖、胰岛素和餐后2小时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腰围、腰臀比、体重指数、体脂率、血脂(TG,TC,LDL-C,HDL-C)、性激素(FSH,LH,LH/FSH,T)、BBT、中医证候、生存质量等情况。结果:1.三组患者干预后HOMA-IR均有所下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运动组干预后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胰岛素降低,7分钟HICT干预后空腹胰岛素降低,二甲双胍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下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干预后体脂率均有所下降,传统运动和二甲双胍可降低体重、BMI,传统运动组和7分钟HICT组干预后腰臀比有所下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传统运动组和7分钟HICT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有下降(P<0.05),传统运动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P<0.05),二甲双胍组干预后PCOS-IR患者的甘油三脂TG水平下降(P<0.05),4.传统运动组和7分钟HICT组患者干预后LH、LH/FSH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甲双胍组患者干预后T水平下降,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干预后中医症候评分降低,干预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运动组干预后生存质量评分升高,干预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且传统运动组较7分钟HICT组在情绪维度上评分更高,与二甲双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临床研究表明,在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方面,传统运动即有氧运动合并抗阻运动、7分钟HICT均有改善作用,疗效与二甲双胍相当。二甲双胍可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传统运动可降低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胰岛素,7分钟HICT可降低空腹胰岛素。且三者均可降低PCOS-IR患者的体脂率,传统运动和二甲胍可降低体重、BMI,二甲双胍可降低PCOS-IR患者的TG、T水平,传统运动组和7分钟HICT组明显改善PCOS-IR患者腰臀比、LH、LH/FSH、LDL-C,而传统运动还可提高患者HDL-C水平。再者,传统运动和7分钟HICT可提高生存质量评分,主要明显提高情绪维度得分,缓解焦虑情绪,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推荐有焦虑等情绪较差PCOS-IR患者可选择运动来改善状态;若PCOS-IR患者需要减重或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胰岛素均高或者HDL-C偏低者,建议选有氧运动合抗阻运动的运动方式;若不需减重或者只空腹胰岛素偏高者患者,可选用高效循环训练。
史馨钰[8](2020)在《左、右归丸对AMPK/mTOR介导的PMOP大鼠糖、脂代谢及能量代谢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从中医学“阴阳互济”的理论出发,选用张景岳创立滋补肾阴的代表方剂左归丸和温补肾阳的代表方剂右归丸,通过研究左、右归丸对PMOP模型大鼠糖、脂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影响,以及左、右归丸基于AMPK/m TOR信号通路对PMOP模型大鼠糖、脂代谢紊乱和能量代谢紊乱的防治作用,为“阴阳互济”理论指导防治PMOP女性绝经后代谢紊乱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选取SPF级2月龄雌性未生育SD大鼠60只,体重在200220g,按照体重随机分层为空白组(KB)8只,假手术组(SHAM)8只,去卵巢模型组44只。去卵巢模型组采用双侧背部卵巢切除术制备模型,假手术组只切除卵巢周围与卵巢等大的部分脂肪组织,而空白组(KB)则不做任何处理。术后1周,因双侧背部卵巢切除术死亡的大鼠有4只,将成活的40只大鼠再次按体重随机分为去卵巢模型组(OVX)、左归丸组(ZGW)、右归丸组(YGW)、补佳乐组(BJL),与原来的空白组(KB)和假手术组(SHAM)共计6组。各治疗组灌胃对应药物,KB组、SHAM组、OVX组灌胃蒸馏水。经过12周给药治疗后,剔除死亡大鼠和不符合纳入标准的大鼠8只。本实验共计纳入实验大鼠48只,每组各8只。各组大鼠在麻醉状态下进行左侧股骨骨密度检测,并采用剪尾取血的方法进行糖耐量检测。取材前24h禁食不禁水,末次给药2h后称重,并按0.3m L·100g-1的标准为各组大鼠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溶液进行麻醉。待大鼠麻醉后进行腹主动脉取血,取得的血液静置2h后按2000r/min*20min来进行离心,将离心提取的血清分装于无菌EP管并置于﹣80℃冻存,待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取大鼠左侧后肢胫骨近端1/3部分,仔细剥离胫骨附着的肌肉筋膜及结缔组织,固定并脱钙数周后制作石蜡切片,用于形态学HE检测;取大鼠新鲜肝脏后称量湿重,用于统计大鼠肝脏指数,再将肝脏前叶装于无菌EP管并置于﹣80℃冻存,用于形态学HE检测;取大鼠肩胛部棕色脂肪组织及腹后壁脂肪组织称量湿重,用于统计大鼠肩胛部棕色脂肪指数和腹后壁脂肪指数,并将肩胛部棕色脂肪组织置于4%多聚甲醛固定,用于形态学HE检测,将腹后壁脂肪组织装于无菌EP管并置于﹣80℃冻存,采用蛋白印迹法(WB)检测大鼠腹后壁脂肪组织AMPKα1、m-TORC1、p70S6k1的蛋白磷酸化表达情况,C/EBPα、C/EBPβ、TSC2、Rheb、4EBP1的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腹后壁脂肪组织AMPKα1、m-TORC1的基因表达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大鼠腹后壁脂肪组织中ATP含量。结果:1.左、右归丸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的影响与KB组比较,OVX组大鼠左侧股骨骨密度指数有所降低(P<0.05);与OVX组比较,给药组大鼠左侧股骨骨密度指数均有所提高;与BJL组比较,ZGW组、YGW组的大鼠骨密度水平与之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GW组较YGW组大鼠的骨密度指数高。2.左、右归丸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KB组和SHAM组大鼠左侧后肢胫骨近端骨髓腔内骨小梁数量较多、结构紧密、分布均匀,骨小梁较粗,形态完整,虽然排列也有不规则,但骨小梁之间彼此连接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且骨小梁之间的骨髓腔腔隙比较小;而OVX组大鼠左侧后肢胫骨近端骨小梁形态上与KB组有明显区别,骨小梁数量明显减少、结构稀疏、分布不均,骨小梁变细,表面较为光滑,出现断裂,彼此之间缺乏相互连接,甚至在局部出现空洞。ZGW组、YGW组、BJL组大鼠给药治疗12周后,骨小梁数目有不同程度增多,结构排列和组织形态逐渐与KB组接近,小梁间连接有所改善,且骨髓腔缩小。其中,ZGW组效果更明显。3.左、右归丸对去卵巢大鼠肝功能的影响与KB组比较,OVX组大鼠血清ALT、AST显着升高(P<0.01);与OVX组比较,ZGW组、YGW组、BJL组均可降低血清ALT、AST(P<0.01);与BJL组比较,ZGW组、YGW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4.左、右归丸对去卵巢大鼠肝脏指数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与KB组比较,OVX组大鼠肝脏指数升高(P<0.05或P<0.01),ZGW组、YGW组、BJL组也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OVX组比较,ZGW组、YGW组、BJL组均可显着降低肝脏指数(P<0.01);与BJL组比较,ZGW组和YGW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结果表明,KB组与SHAM组大鼠肝脏组织结构正常,肝细胞排列规整,且形态清晰;而OVX组肝脏组织肿胀,细胞形态不清晰,里面明显可见较多脂肪空泡,肝细胞结构变形,且排列层次可见稍有紊乱;ZGW组、YGW组、BJL组给药治疗12周后,大鼠肝脏组织的形态结构明显得到改善,肝细胞形态变得清晰,且排列变得规整。5.左、右归丸对去卵巢大鼠糖耐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各组大鼠空腹血糖无明显差异。与KB组比较,OVX组大鼠在灌胃50%葡萄糖溶液30min之后,血糖水平显着升高;灌胃60min时血糖下降速度明显减慢;120 min时血糖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ZGW组、YGW组、BJL组与KB组血糖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只有OVX组出现明显糖耐量异常情况。各组大鼠AUC水平,与KB比较,OVX组大鼠AUC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OVX组比较,ZGW组、YGW组、BJL组大鼠AUC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BJL组比较,ZGW组、YGW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ZGW组较YGW组大鼠的AUC水平低。6.左、右归丸对去卵巢大鼠血脂的影响与KB组比较,OVX组大鼠血清TC、TG、LDL-C显着升高(P<0.01),OVX组血清HDL-C显着降低(P<0.01);与OVX组比较,ZGW组、YGW组、BJL组均可降低血清TC、TG、LDL-C(P<0.05或P<0.01)、显着升高血清HDL-C(P<0.01);ZGW组、YGW组、BJ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左、右归丸对去卵巢大鼠体内脂肪分布的影响与KB组比较,OVX组大鼠腹后壁脂肪指数显着升高(P<0.01);与OVX组比较,ZGW组、YGW组、BJL组大鼠腹后壁脂肪指数显着降低(P<0.01);与BJL组比较,ZGW组、YGW组大鼠腹后壁脂肪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YGW组效果更明显。各组大鼠肩胛部棕色脂肪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左、右归丸对去卵巢大鼠棕色脂肪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KB组与SHAM组大鼠肩胛部棕色脂肪组织结构正常,脂肪细胞体积均匀、较小,形态清晰,排列规整且集中,颜色较深,呈现棕色;而OVX组脂肪细胞体积明显增大,且排列层次稍见紊乱,呈疏散状,颜色明显变浅,白色居多;ZGW组、YGW组、BJL组给药治疗12周后,大鼠肩胛部棕色脂肪组织形态结构明显改善,可见脂肪细胞排列更加规整且集中,颜色明显变深,呈现棕色。9.左、右归丸对去卵巢大鼠腹后壁脂肪组织C/EBPα、C/EBPβ蛋白表达的影响与KB组比较,OVX组大鼠腹后壁脂肪C/EBPα、C/EBPβ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OVX组比较,ZGW组、YGW组、BJL组大鼠腹后壁脂肪C/EBPα、C/EBPβ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BJL组比较,ZGW组、YGW组腹后壁脂肪C/EBPα、C/EBPβ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左、右归丸对去卵巢大鼠腹后壁脂肪组织ATP含量的影响与KB组比较,OVX组大鼠腹后壁脂肪ATP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OVX组比较,ZGW组、YGW组、BJL组大鼠腹后壁脂肪ATP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BJL组比较,ZGW组大鼠腹后壁脂肪ATP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GW组大鼠腹后壁脂肪ATP含量差异不明显(P<0.05);ZGW组与YGW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左、右归丸对去卵巢大鼠腹后壁脂肪组织AMPKα1基因与蛋白磷酸化表达影响与KB组比较,OVX组大鼠腹后壁脂肪AMPKα1 m RNA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OVX组比较,ZGW、YGW、BJL组大鼠腹后壁脂肪AMPKα1 m RNA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JL组比较,ZGW、YGW组大鼠腹后壁脂肪AMPKα1 m RNA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KB组比较,OVX组大鼠腹后壁脂肪AMPKα1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OVX组比较,ZGW、YGW、BJL组大鼠腹后壁脂肪AMPKα1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BJL组比较,ZGW组大鼠腹后壁脂肪AMPKα1磷酸化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GW组大鼠腹后壁脂肪AMPKα1磷酸化水平升高不明显(P<0.05)。12.左、右归丸对去卵巢大鼠腹后壁脂肪组织m-TORC1基因与蛋白磷酸化表达影响与KB组比较,OVX组大鼠腹后壁脂肪m-TORC1 m RNA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OVX组比较,ZGW、YGW、BJL组大鼠腹后壁脂肪m-TORC1m RNA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JL组比较,ZGW、YGW组大鼠腹后壁脂肪m-TORC1 m RNA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KB组比较,OVX组大鼠腹后壁脂肪m-TORC1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OVX组比较,ZGW、YGW、BJL组大鼠腹后壁脂肪m-TORC1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BJL组比较,YGW组大鼠腹后壁脂肪m-TORC1磷酸化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GW组大鼠腹后壁脂肪m-TORC1磷酸化水平降低更明显(P<0.05)。13.左、右归丸对去卵巢大鼠腹后壁脂肪组织p70S6k1蛋白磷酸化表达的影响与KB组比较,OVX组大鼠腹后壁脂肪p70S6k1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OVX组比较,ZGW、YGW、BJL组大鼠腹后壁脂肪p70S6k1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BJL组比较,YGW组大鼠腹后壁脂肪p70S6k1磷酸化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GW组大鼠腹后壁脂肪p70S6k1磷酸化水平降低更明显(P<0.05)。14.左、右归丸对去卵巢大鼠腹后壁脂肪组织TSC2、Rheb、4EBP1蛋白表达的影响与KB组比较,OVX组大鼠腹后壁脂肪TSC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OVX组比较,ZGW、YGW、BJL组大鼠腹后壁脂肪TSC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BJL组比较,ZGW、YGW组大鼠腹后壁脂肪TSC2蛋白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KB组比较,OVX组大鼠腹后壁脂肪Rheb蛋白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OVX组比较,ZGW、YGW、BJL组大鼠腹后壁脂肪Rheb蛋白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JL组比较,ZGW、YGW组大鼠腹后壁脂肪Rheb蛋白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KB组比较,OVX组大鼠腹后壁脂肪4EBP1蛋白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OVX组比较,ZGW、YGW、BJL组大鼠腹后壁脂肪4EBP1蛋白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JL组比较,ZGW、YGW组大鼠腹后壁脂肪4EBP1蛋白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鼠去除双侧卵巢后,骨量丢失,骨组织形态结构破坏,出现高转换型骨代谢状态,成功复制了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同时,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肝功能异常,糖耐量异常,体重增加,体脂分布发生改变,血脂显着升高。2.左、右归丸均能有效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骨量丢失,减缓骨组织破坏;其中,左归丸稍优于右归丸和补佳乐。3.左、右归丸均能有效防治绝经后糖、脂代谢紊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糖耐量异常情况,改善肝功能和血脂水平;其中,左、右归丸没有明显差异。4.左、右归丸均能通过干预AMPK/m TOR信号通路调节绝经后糖、脂代谢及能量代谢紊乱;其中,左、右归丸没有明显差异。5.“阳化气、阴成形”是机体能量与物质代谢的理论基础,而“阴阳互济”治法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影响代谢平衡。
赵肖君[9](2019)在《不同干预方式改善高脂诱导大鼠瘦素抵抗状态的比较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瘦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高脂饮食诱导形成瘦素抵抗肥胖大鼠模型,综合比较经皮穴位电刺激、游泳运动和药物干预对肥胖大鼠血糖血脂相关指标及下丘脑中PTP-1B及SOCS-3水平的不同影响,探讨其在改善机体瘦素抵抗状态和胰岛素敏感性中的可能机制,以期为临床干预瘦素抵抗导致的肥胖及相关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50只8周龄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和高脂组(n=40),分别予以正常饲料喂养和高脂饲料喂养8周造模。造模期间一周一次记录各组大鼠体重、进食量、肛鼻长,计算Lee’s指数,评定肥胖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高脂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n=8)、电刺激组(n=8)、游泳运动组(n=8)、西药立普妥降脂组(西药降脂组)(n=8)、中药山楂籽油降脂组(中药降脂组)(n=8),各组仍予以高脂饮食。于干预第8周末立即处死并取材,处死前测定各组大鼠的体重及肛鼻长,计算Lee’s指数。大鼠心尖取血,生化试剂盒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糖化血红蛋白(GHb)含量;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胰岛素(Insulin)、瘦素(Leptin)、抵抗素(Resistin)含量;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肝脏肝小叶的组织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肝脏细胞内线粒体形态变化及相关结构变化状况;RT-PCR法检测下丘脑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的mRNA水平及白色脂肪组织内Leptin、Resistin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下丘脑PTP-1B、SOCS-3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1.高脂喂养8周后,高脂组大鼠的体重、Lee’s指数及饮食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表明肥胖模型造模成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组大鼠血清胰岛素、瘦素、抵抗素含量及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等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表明肥胖大鼠模型同时具备瘦素抵抗状态。2.干预8周后各组脂代谢变化情况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五组TC、TG、FFA均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其余四组TC、TG、FFA均降低(P<0.01);与游泳运动组比较,电刺激组、西药降脂组TC、TG、FFA均升高(P<0.01),中药降脂组除TC稍升高外(P<0.05),TG、FFA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3.HE染色和透射电镜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经游泳运动干预后的肥胖大鼠肝脏组织及细胞形态有明显的改善,中央静脉明显,肝小叶形态基本清晰,肝索排列相对规则,凋亡细胞减少,脂质细胞数量较少,炎性浸润不明显,细胞排列相对紧密;细胞结构相对完整,凋亡现象不明显;电刺激组大鼠表现为肝脏组织结构相对清晰,肝小叶结构基本恢复,细胞内结构相对完整,线粒体数量减少;中药降脂组大鼠表现为肝脏组织结构相对完整,肝小叶形态基本正常,突出表现为细胞内脂肪聚集增多,细胞形态变大;西药降脂组大鼠表现为肝脏基本结构可见,显着存在内质网溶解,线粒体增多及部分融合,细胞形态偏瘦。4.白色脂肪组织内Leptin、Resistin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五组白色脂肪组织内Leptin、Resistin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不同干预组均显着降低了白色脂肪组织内Leptin及Resistin的表达(P<0.01)。且西药降脂组与游泳运动组无显着差异(P>0.05);电刺激组和中药降脂组则显着高于游泳运动组(P<0.01)。5.下丘脑内PTP-1B及SOCS-3蛋白相对表达量和mRNA水平:正常对照组下丘脑内PTP-1B及SOCS-3蛋白相对表达量和mRNA水平均显着低于其余五组(P<0.01),模型对照组PTP-1B蛋白相对表达量和mRNA水平则显着高于不同干预组(P<0.05或(P<0.01))。其中,游泳运动组在抑制下丘脑神经元内PTP-1B及SOCS-3的mRNA水平方面显着优于电刺激组及中药降脂组(P<0.05),西药降脂组则与游泳运动组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不同干预方式对改善机体瘦素抵抗状态和胰岛素敏感性均有明显作用,其中游泳和西药降脂组作用优于经皮穴位电刺激和中药降脂组。2.机体瘦素抵抗状态和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与下丘脑内PTP-1B及SOCS-3的蛋白表达和转录活性下调有关。
邹雅露[10](2019)在《壳寡糖双胍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复杂、普遍的代谢紊乱性疾病,大多与脂质、糖类和蛋白质等的代谢失常密切关联,主要表现为慢性高血糖,其中,90%~95%为2型糖尿病(T2DM),其致病机理中的重要环节主要为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首先,参照传统糖尿病治疗药物二甲双胍(Met)的结构,利用双氰胺对原料壳寡糖(COS)进行胍基化,在微波的条件下进行液相合成,得到不同种类的壳寡糖双胍盐酸盐(COSG),再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碳氢谱、X射线衍射分析等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双胍结构被成功引入COS的主链中。之后,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检测大鼠的基本生化指标变化,测定胰腺相关胰岛素信号通路的激活及其下游信号因子的表达水平,观察胰腺组织的病变,探讨COSG修复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COSG可控制大鼠体重,降低机体血糖与尿糖,促进机体分泌胰岛素,使得PI3K/Akt通路中Akt蛋白磷酸化,进而导致下游因子Fox O1核易位,然后通过PDX-1-GLUT-2/GCK通路促进胰岛素分泌;此外,Akt磷酸化后可以通过GSK-3β-Caspase-3通路抑制β细胞凋亡,改善甚至恢复胰岛β细胞的功能。然后,测定肝脏氧化应激因子的动态变化,检测肝脏相关胰岛素信号通路及相关因子的表达,观察肝脏组织的形态变化,探讨COSG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实验结果表明:COSG可以有效地提高肝脏内SOD、CAT及GSH-Px的活性,降低MDA水平,可以激活IRS-2/PI3K/Akt胰岛素信号通路,作用于Akt下游信号蛋白GLUT-2,促进肝脏对葡糖糖的摄取与利用,通过降低肝脏PEPCK和G6Pase激酶的活性,促进肝糖原的合成,缓解肝脏内部胰岛素抵抗状况。最后,用Cy5 SE将COSG荧光标记,进而研究其在体内不同组织与器官中的吸收与分布,检测COSG的药物代谢过程,深入探究COSG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机制。实验结果表明:COSG的血药浓度明显高于Met,粪药浓度相对较低,说明其在机体内的作用时间较长,吸收效果好,但在体内不积蓄,具有生物安全性,COSG主要分布在胃、肠、胰腺、肝脏等组织器官中,且在胰腺和肝脏内有较强的吸收。
二、大鼠肝脏、卵巢及肾上腺胰岛素受体结合性质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肝脏、卵巢及肾上腺胰岛素受体结合性质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改善大鼠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
1.1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发现 |
1.2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 |
1.3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卵巢疾病 |
第2章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功能 |
2.1 外泌体的概述 |
2.2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 |
2.3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应用 |
第3章 miRNA介导的干细胞外泌体功能 |
3.1 miRNA的概念 |
3.2 miRNA介导的干细胞外泌体功能应用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DHEA构建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模型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2章 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PCOS大鼠的作用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PCOS大鼠的作用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中miR-21-5p通过靶向Btg2促进肝脏代谢 |
4.1 实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疏肝温胆汤改善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代谢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1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
1.1.2 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 |
1.1.3 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
1.1.4 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1.1.5 代谢综合征的治疗 |
1.1.6 小结 |
1.2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1.2.1 祖国医学关于代谢综合征病名的认识 |
1.2.2 祖国医学关于代谢综合征病因认识 |
1.2.3 祖国医学关于代谢综合征病机的认识 |
1.2.4 代谢综合征的证候研究 |
1.2.5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1.2.6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基础研究进展 |
1.2.7 陈伯钧教授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经验 |
1.2.8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方法和试验设计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设计 |
2.1.3 病例来源 |
2.1.4 病例选择 |
2.1.5 干预 |
2.1.6 评价指标 |
2.1.7 随机和盲法 |
2.1.8 样本量的估算 |
2.1.9 统计分析 |
2.1.10 数据收集和质量控制 |
2.1.11 伦理审查 |
2.2 结果 |
2.2.1 两组基线资料 |
2.2.2 两组糖代谢和IR指标 |
2.2.3 两组脂代谢指标 |
2.2.4 两组血压指标 |
2.2.5 两组形体学指标 |
2.2.6 两组氧化应激指标 |
2.2.7 两组中医疗效的比较 |
2.2.8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
2.3 讨论 |
2.3.1 防治MS的意义 |
2.3.2 疏肝温胆汤的理论基础 |
2.3.3 疏肝温胆汤对MS患者IR和糖代谢的影响 |
2.3.4 疏肝温胆汤对MS患者脂代谢的影响 |
2.3.5 疏肝温胆汤代谢综合征对血压和形态学的影响 |
2.3.6 疏肝温胆汤对MS患者中医疗效的影响 |
2.3.7 疏肝温胆汤对MS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 |
2.3.8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研究方向 |
2.4 小结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3.1 疏肝温胆汤改善MS大鼠IR和糖脂代谢的作用 |
3.1.1 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结果 |
3.1.4 讨论 |
3.1.5 小结 |
3.2 疏肝温胆汤对MS大鼠LXRα及自噬/凋亡调控作用的机制研究 |
3.2.1 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结果 |
3.2.4 讨论 |
3.2.5 小结 |
3.3 疏肝温胆汤通过LXRα介导自噬/凋亡改善IR和氧化应激 |
3.3.1 材料 |
3.3.2 实验方法 |
3.3.3 结果 |
3.3.4 讨论 |
3.3.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附件 |
(3)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证型分析及葛根素对DOP的改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2.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进展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分型 |
3. 中药治疗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分析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资料收集 |
2.2 一般情况收集 |
2.3 调查内容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实验室指标比较 |
4.3 骨密度值比较 |
4.4 中医证型比较 |
4.5 合并骨质疏松组主证型间骨密度值比较 |
5. 讨论 |
5.1 临床特征 |
5.2 中医证型特点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炎性反应及皮质酮代谢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改善机制 |
1. 实验资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 |
2.2 分组处理 |
2.3 指标检测 |
2.4 统计学分析 |
3. 技术路线 |
4.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不同剂量葛根素对糖代谢指标的影响 |
4.3 不同剂量葛根素对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
4.4 不同剂量葛根素对炎症指标的影响 |
4.5 不同剂量葛根素对皮质酮代谢的影响 |
5. 讨论 |
5.1 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建立 |
5.2 血糖、胰岛素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
5.3 骨代谢标记物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
5.4 炎症指标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
5.5 皮质酮代谢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
5.6 葛根素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拐枣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及其降血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拐枣概述 |
1.1.1 拐枣资源概况 |
1.1.2 拐枣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
1.1.3 拐枣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 拐枣多糖研究进展 |
1.2.1 拐枣多糖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
1.2.2 拐枣多糖的结构解析 |
1.2.3 拐枣多糖的生物活性 |
1.3 植物多糖研究进展 |
1.3.1 植物多糖简介 |
1.3.2 植物多糖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
1.3.3 植物多糖的结构解析 |
1.4 糖尿病概述 |
1.4.1 糖尿病的分类 |
1.4.2 糖尿病并发症 |
1.4.3 糖尿病的治疗现状 |
1.4.4 植物多糖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 |
1.5 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5.1 糖尿病的研究模型 |
1.5.2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
1.5.3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
1.6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2章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性及生物活性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1.4 实验方法 |
2.2 分析方法 |
2.2.1 拐枣多糖样品总糖含量的测定 |
2.2.2 拐枣多糖样品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2.3 拐枣多糖样品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
2.2.4 拐枣多糖样品结构性质的测定 |
2.2.5 拐枣多糖样品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测定 |
2.2.6 拐枣多糖样品对Hep-G2胰岛素抵抗细胞葡萄糖摄取的测定 |
2.2.7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 |
2.3.2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化学成分组成的影响 |
2.3.3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的单糖组成的影响 |
2.3.4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
2.3.5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红外光谱的影响 |
2.3.6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热稳定性的影响 |
2.3.7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影响 |
2.3.8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的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葡萄糖摄取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节 |
参考文献 |
第3章 拐枣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1.4 实验方法 |
3.2 分析方法 |
3.2.1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的纯度鉴定及分子量测定 |
3.2.2 理化性质分析 |
3.2.3 单糖组成分析 |
3.2.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3.2.5 紫外光谱分析 |
3.2.6 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 |
3.2.7 甲基化分析 |
3.2.8 核磁共振波谱(NMR)分析 |
3.2.9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
3.2.10 X衍射(XRD)分析 |
3.2.11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拐枣多糖的分离纯化 |
3.3.2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纯度鉴定及其分子量测定 |
3.3.3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化学组成分析 |
3.3.4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溶解性分析 |
3.3.5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单糖组成分析 |
3.3.6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7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紫外光谱分析 |
3.3.8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高碘酸氧化 |
3.3.9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 Smith降解 |
3.3.10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甲基化分析 |
3.3.11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核磁共振分析 |
3.3.12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
3.3.13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 X衍射分析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节 |
参考文献 |
第4章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机制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与动物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设备与仪器 |
4.1.4 实验方法 |
4.2 分析方法 |
4.2.1 糖尿病大鼠血清指标测定 |
4.2.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 |
4.2.3 肝糖原水平的测定 |
4.2.4 胰腺组织相关指标的测定 |
4.2.5 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
4.2.6 Western blotting实验 |
4.2.7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体重的影响 |
4.3.2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血糖的调节作用 |
4.3.3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血清血脂水平的影响 |
4.3.4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胰腺相关指标的影响 |
4.3.5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
4.3.6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胰腺相关基因及蛋白的影响 |
4.3.7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糖代谢相关基因及蛋白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节 |
参考文献 |
第5章 拐枣多糖HDPs-2A对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机制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与动物 |
5.1.2 实验试剂 |
5.1.3 实验设备与仪器 |
5.1.4 实验方法 |
5.2 分析方法 |
5.2.1 糖尿病大鼠血清指标测定 |
5.2.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 |
5.2.3 肝脏相关指标的测定 |
5.2.4 粪便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CFA)水平的测定 |
5.2.5 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
5.2.6 Western blotting实验 |
5.2.7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拐枣多糖HDPs-2A对2型糖尿病大鼠体重的影响 |
5.3.2 拐枣多糖HDPs-2A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的调节作用 |
5.3.3 拐枣多糖HDPs-2A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血脂水平的调节 |
5.3.4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血清胰岛素和相关指数及血清GLP-1 的影响 |
5.3.5 拐枣多糖HDPs-2A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相关指标的影响 |
5.3.6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粪便短链脂肪酸(SCFAs)的影响 |
5.3.7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肝脏PI3K/Akt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
5.3.8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肝脏AMPK介导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
5.3.9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肝脏GS/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 |
5.3.10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肝脏Fox O1 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
5.3.11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肝脏PPARγ/PGC-1α信号通路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节 |
参考文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退修文章 |
(5)启宫丸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痰湿证NF-κB通路相关因子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受试者选择 |
1.诊断标准 |
2.纳入标准 |
3.排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临床分组 |
(二)治疗用药 |
(三)实验试剂与设备 |
1.实验试剂 |
2.实验设备及耗材 |
(四)观察指标 |
1.内分泌及代谢指标的测定 |
2.TNF-α、IL-6、IL-1β、LPS、IKKβ、P-IκBα的测定 |
3.中医证候积分 |
(五)数据统计与分析 |
(六)技术路线图 |
三.研究结果 |
(一)三组患者年龄、BMI、性激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标的比较 |
(二)三组患者血清 TNF-α、IL-6、IL-1β、LPS、IKKβ、P-IκBα水平的比较 |
(三)研究对象总体血清 IKKβ水平与 P-IκBα、TNF-α、IL-6、IL-1β、LPS 以及 FPG、FINS、HOMA-IR 的相关性分析 |
(四)PCOS痰湿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五)PCOS痰湿组治疗前后BMI、胰岛素抵抗指标的比较 |
(六)PCOS 痰湿组治疗前后 TNF-α、IL-6、IL-1β、LPS、IKKβ、P-IκBα水平的比较 |
讨论 |
一.中医对PCOS痰湿证的认识 |
二.PCOS痰湿证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 |
三.慢性炎症与PCOS痰湿证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 |
四.PCOS痰湿证与炎症反应 |
(一)TNF-α在PCOS痰湿证中的表达 |
(二)IL-6在PCOS痰湿证中的表达 |
(三)IL-1β在PCOS痰湿证中的表达 |
(四)LPS在 PCOS痰湿证中的表达 |
(五)IKKβ、P-IκBα在 PCOS 痰湿证中的表达 |
五.PCOS痰湿证的治疗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炎症因子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发表论文 |
(6)针刺对单纯性肥胖大鼠mTOR通路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与肥胖 |
1.1 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的认识 |
1.2.1 先天禀赋 |
1.2.2 饮食不节 |
1.2.3 情志不畅 |
1.2.4 久坐久卧、劳逸失度 |
1.2.5 年老体衰 |
1.2.6 地理环境 |
1.3 病机的认识 |
1.4 单纯性肥胖的中医治疗 |
1.4.1 内服中药治疗 |
1.4.2 中医外治疗法 |
2 西医学与肥胖 |
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
2.2 病因病机 |
2.2.1 遗传因素 |
2.2.2 饮食与环境因素 |
2.2.3 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因素 |
2.3 治疗 |
2.3.1 饮食及营养控制 |
2.3.2 运动训练 |
2.3.3 口服药物 |
2.3.4 外科手术 |
3 mTOR通路与肥胖 |
3.1 mTOR的分子结构及其复合物形式 |
3.2 mTOR通路与肥胖的发病机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环境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3 主要溶液制配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分组 |
2.2 捆绑适应性训练 |
2.3 西药及针刺干预 |
3 组织取材 |
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4.1 一般指标观察 |
4.2 外周血糖的检测 |
4.3 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的检测 |
4.4 Western Blot测定肝组织mTOR、Raptor-mTORC1、pS6K1、pIRS-1表达 |
5 统计方法 |
6 实验结果 |
6.1 干预治疗前后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
6.2 干预治疗前后大鼠体重变化情况比较 |
6.3 干预治疗后大鼠外周血糖、血脂(TC、TG)变化情况比较 |
6.4 干预治疗后大鼠肝组织mTOR、Raptor-mTORC1、pS6K1、pIRS-1相对表达量以及表达情况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关于本实验研究方案的确定 |
1.1 药物选择 |
1.2 针刺穴位选择及处方释义 |
2 针刺对肥胖大鼠肝脏m TOR、mTORC1的影响 |
2.1 mTOR、mTORC1与肥胖的关系 |
2.2 本实验中针刺对mTOR、mTORC1表达的影响 |
3 针刺对肥胖大鼠肝脏S6K1影响 |
3.1 S6K1与肥胖的关系 |
3.2 本实验中针刺对pS6K1表达的影响 |
4 针刺对肥胖大鼠肝脏pIRS-1的影响 |
4.1 胰岛素抵抗与肥胖的关系 |
4.2 本实验中针刺pIRS-1对表达的影响 |
5 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治疗肥胖症研究近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传统运动及HICT对痰湿型PCOS-IR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PCOS-IR的认识 |
一、PCOS-IR的发病机制 |
二、IR在PCOS的作用及影响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PCOS-IR的认识 |
一、多囊卵巢综合征与痰湿 |
二、IR与痰湿 |
第三节 PCOS-IR的治疗现状 |
一、生活方式干预治疗 |
二、药物治疗 |
第四节 运动干预的研究 |
一、运动概述 |
二、运动与血糖 |
三、运动对IR及PCOS的作用 |
四、运动改善痰湿 |
五、不同运动方式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统计分析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的基线均衡情况 |
二、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的对比情况 |
第三节 讨论 |
一、立题依据 |
二、一般资料分析 |
三、干预效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8)左、右归丸对AMPK/mTOR介导的PMOP大鼠糖、脂代谢及能量代谢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左、右归丸对PMOP大鼠糖、脂代谢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左、右归丸对PMOP大鼠腹部脂肪AMPK/m 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绝经后女性能量代谢紊乱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不同干预方式改善高脂诱导大鼠瘦素抵抗状态的比较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breviation Index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瘦素抵抗肥胖大鼠模型的构建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1.2 实验动物 |
1.3 动物饲料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及分组方法 |
2.2 检测指标 |
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大鼠体重变化情况比较 |
3.2 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大鼠Lee's指数变化情况比较 |
3.3 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大鼠血清瘦素(LP)、抵抗素(Res)、胰岛素(INS)、糖化血红蛋白(GHb)变化情况比较 |
3.4 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大鼠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变化情况比较 |
4 讨论 |
4.1 高脂喂养诱导建立瘦素抵抗性肥胖大鼠模型的评价 |
4.2 瘦素抵抗与胰岛素抵抗的相互关联 |
第二部分 不同干预方式对瘦素抵抗肥胖大鼠模型脂代谢及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试剂及器材 |
1.2 实验动物 |
1.3 动物饲料 |
1.4 实验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方法 |
2.2 干预方法 |
2.2.1 自由游泳训练 |
2.2.2 经皮穴位电刺激 |
2.2.3 西药给药 |
2.2.4 中药给药 |
2.3 标本采集 |
2.4 指标检测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不同干预方式对瘦素抵抗肥胖大鼠脂代谢的影响 |
3.2 不同干预方式对瘦素抵抗肥胖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3.3 不同干预方式对瘦素抵抗肥胖大鼠白色脂肪组织瘦素(LP)及抵抗素(Res)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运动对瘦素抵抗型肥胖大鼠脂肪代谢的影响 |
4.2 抑制脂肪组织内瘦素及抵抗素mRNA的表达活性对改善肥胖大鼠模型瘦素抵抗的意义 |
4.3 肝脏细胞结构与能量代谢 |
4.4 运动改善瘦素抵抗肥胖大鼠肝脏细胞代谢的机制分析 |
第三部分 不同干预方式抑制下丘脑PTP-1B及SOCS-3表达改善瘦素抵抗状态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试剂及器材 |
1.2 实验动物 |
1.3 动物饲料 |
1.4 实验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方法 |
2.2 干预方法 |
2.3 标本采集 |
2.4 指标检测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不同干预方式对瘦素抵抗肥胖大鼠下丘脑PTP-1B/SOCS-3相对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3.2 不同干预方式对瘦素抵抗肥胖大鼠下丘脑PTP-1B/SOCS-3-mRNA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干预方式下调下丘脑PTP-IB及SOCS-3相对蛋白表达水平对改善肥胖大鼠瘦素抵抗的意义 |
4.2 不同干预方式抑制下丘脑PTP-IB及SOCS-3-mRNA的表达活性对改善肥胖大鼠瘦素抵抗的意义 |
4.3 游泳运动改善机体瘦素抵抗的机制分析 |
结语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1 叉头状转录因子(Fox)家族 |
1.1 叉头状转录因子O1(FoxO1) |
1.2 叉头状转录因子A2(Foxa2) |
1.3 叉头状转录因子O3a(FoxO3a) |
2 沉默信息因子SIRT家族 |
2.1 沉默信息因子-1(SIRT1) |
2.2 沉默信息因子-6(SIRT6) |
3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 |
4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 |
5 有关瘦素/胰岛素抵抗重要的信号通路研究 |
5.1 PI3K/AKT信号通路 |
5.2 IKKβ/NF-κB信号通路与其介导的炎症反应 |
5.3 JNK信号通路与其介导的炎症效应 |
6 其他相关机制研究 |
6.1 线粒体机制 |
6.2 肠道菌群失调机制 |
6.3 HPA轴的调控机制 |
6.4 内质网应激状态的调控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壳寡糖双胍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2型糖尿病 |
1.1.1 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 |
1.1.2 胰岛素抵抗 |
1.2 长期高血糖与胰岛 β 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 |
1.3 胰腺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 |
1.3.1 InsR-IRS-PI3K途径 |
1.3.2 PI3K下游信号的调节 |
1.3.3 PDX-1-GLUT-2/GCK信号通路 |
1.3.4 GSK-3β与 caspase-3 |
1.4 肝脏胰岛素信号通路 |
1.4.1 肝脏糖代谢因子 |
1.4.2 肝脏氧化应激因子 |
1.5 2型糖尿病的治疗现状 |
1.6 壳聚(寡)糖及其衍生物 |
1.6.1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 |
1.6.2 壳寡糖及其衍生物 |
1.7 荧光标记技术 |
1.7.1 荧光标记技术常用的荧光染料 |
1.7.2 荧光标记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
1.8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壳寡糖双胍的制备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壳寡糖双胍的合成路线 |
2.3.2 壳寡糖双胍的合成 |
2.3.3 壳寡糖双胍的表征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电位滴定法测定胍取代度 |
2.4.2 红外光谱 |
2.4.3 核磁分析 |
2.4.4 X射线衍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壳寡糖双胍对胰岛β细胞的修复作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3 动物实验 |
3.3.1 动物 |
3.3.2 T2DM大鼠模型的建立、实验分组及标本采集 |
3.3.3 动物实验各项指标的测定 |
3.4 统计分析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COSG对基本生化指标的影响 |
3.5.2 胰腺细胞病理学分析 |
3.5.3 COSG对胰腺组织IRS-2、Akt及 p-Akt的影响 |
3.5.4 COSG对胰腺组织Fox O1 的影响 |
3.5.5 COSG对胰腺组织PDX-1、GLUT-2和GCK的影响 |
3.5.6 COSG对胰腺组织GSK-3β、p-GSK-3β和 Caspase-3 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壳寡糖双胍改善肝脏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3 动物实验 |
4.3.1 T2DM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实验分组 |
4.3.2 标本采集 |
4.3.3 大鼠肝脏组织SOD、CAT、MDA及 GSH-Px的检测 |
4.3.4 大鼠肝脏形态学观察 |
4.3.5 大鼠肝脏组织PEPCK、G6Pase的检测 |
4.3.6 Western-blot法 |
4.3.7 大鼠肝脏组织肝糖原的检测 |
4.4 统计分析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COSG对肝脏组织SOD、CAT、MDA及 GSH-Px的影响 |
4.5.2 肝脏细胞病理学分析 |
4.5.3 COSG对肝脏组织IRS-2、Akt及 p-Akt的影响 |
4.5.4 COSG对肝脏组织GLUT-2 的影响 |
4.5.5 COSG对肝脏组织PEPCK、G6Pase和肝糖原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壳寡糖双胍的吸收与分布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3 壳寡糖双胍的吸收与分布 |
5.3.1 壳寡糖双胍的荧光标记 |
5.3.2 T2DM大鼠模型的建立 |
5.3.3 血药浓度 |
5.3.4 粪药浓度 |
5.3.5 脏器成像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最大发射与激发波长的扫描谱图 |
5.4.2 造模前后体重和血糖值的测定 |
5.4.3 荧光强度与浓度的标准曲线 |
5.4.4 血药浓度 |
5.4.5 粪药浓度 |
5.4.6 脏器成像 |
5.5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中英文缩略语索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大鼠肝脏、卵巢及肾上腺胰岛素受体结合性质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改善大鼠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分子机制[D]. 曹茂盛. 吉林大学, 2021(01)
- [2]疏肝温胆汤改善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D]. 蔡海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证型分析及葛根素对DOP的改善机制[D]. 王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拐枣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及其降血糖活性研究[D]. 杨兵. 西南大学, 2020(04)
- [5]启宫丸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痰湿证NF-κB通路相关因子的干预研究[D]. 仇凯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6]针刺对单纯性肥胖大鼠mTOR通路影响的研究[D]. 周玉.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传统运动及HICT对痰湿型PCOS-IR的治疗作用[D]. 江佳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左、右归丸对AMPK/mTOR介导的PMOP大鼠糖、脂代谢及能量代谢的实验研究[D]. 史馨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不同干预方式改善高脂诱导大鼠瘦素抵抗状态的比较及机制研究[D]. 赵肖君.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10]壳寡糖双胍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邹雅露. 天津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