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裁员引发一系列诉讼

国企裁员引发一系列诉讼

一、国企裁员引发连环官司(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认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沈越[2](2019)在《媒介融合环境下非虚构写作叙事方式研究 ——以“网易人间theLivings”微信公众号为例》文中指出非虚构写作实践兴盛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2010年《人民文学》举办非虚构写作计划,吸引大批文学作家积极投身非虚构创作,2015年国内多家网络新媒体平台,如腾讯、网易等陆续开办非虚构创作平台。“网易人间theLivings”微信公众号诞生于融媒时代,是由网易新闻主办的新媒体非虚构创作专栏,在其标语中提出“以叙事之美,重构我们的生活”。本文选取平台自2015年至2018年间所发表的共849篇非虚构作品展开分析,探求在媒介融合环境下非虚构写作叙事方式的新特征。融媒时代非虚构创作热潮的掀起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原因,新世纪文化心理危机、文学作家重回现实的理性思考以及新媒体时代大众文化的繁荣都是促进这一现象产生的积极因素。非虚构写作的叙事方式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发生着转变,从叙事结构及文体上来看,叙事结构的多元化体现出文体的“杂糅化”,非虚构写作体裁区隔在消失,主要表现为现实叙事和历史叙事两个层面,新文体形式也在不断进行创新。从叙事要素上来看,叙事主体从幕后走向台前,表现出多元分化的特点,体现出平民非虚构写作的巨大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叙事视角、超文本的存在、通俗化的语言风格是其叙事话语的典型特征。在叙事接受层面,传统受叙者的身份也从单向度的消费走向共同建构文本内容。媒介融合背景下非虚构作品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微叙事、沉浸化叙事、交互性叙事、多媒体叙事广泛存在。非虚构作品具有较大的文本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商业潜力需要挖掘,但同时技术的发展也会带来忧患的存在,随着非虚构写作的普及,其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需要从社会各个层面去加强。

凌梦媛[3](2018)在《僵尸企业处置方法研究 ——以超日、尚德、华荣能源为例》文中提出僵尸企业是指财务陷入危机本应退出市场,却依靠银行或政府的帮助依然能够继续存活下去的企业。2015年11月,召开的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都提到了要加快僵尸企业的整合出清。僵尸企业具有资产负债率极高,且无力偿还的特征。其财务表现为入不敷出,且竞争力极弱,然而占有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这样的企业无法在技术、产品创新等方面投入资金,却又占用了资源,导致非市场性的不公平竞争,既对市场秩序造成了破坏,也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对僵尸企业的治理刻不容缓。合理运用重整制度是治理僵尸企业的有效途径。破产重整制度对拯救企业、复苏经济、维持社会稳定都有重要的作用。在实践应用破产重整方式重整僵尸企业时,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在制定重整计划方案的环节采用不同的重整方式:方式一是引入新的战略投资方,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既引入多家投资方共同注资,优点是分散投资方风险,优化企业经营管理;也可以选择一家投资方,兼并僵尸企业,优点是执行效率高,更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而且只有一家投资方可以减少代理成本,缺点是投资方金额需求较高,风险更大。方式二是采用债转股的方式。对于处于转型期的僵尸企业,债转股可以为转型中的企业提供转型的缓冲期,减轻转型的负担。本文通过对僵尸企业相关文献的梳理,对僵尸企业有一个全面充分的了解,同时应用破产重整方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快速高效的治理僵尸企业。本文通过分析上海超日太阳能的破产重整、顺风光电兼并尚德电力、华荣能源债转股三案例指出对于产能绝对过剩行业的僵尸企业可以通过转型重获发展生机,企业债转股为转型提供了一个有效缓冲期,促成僵尸企业转型、顺利脱困,而处于产能相对过剩行业里的企业可以通过引入新投资方的方式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企业资源优化整合。最后从政府、企业、银行三个角度,提出在应用破产重整方式治理僵尸企业时应采取的措施和相关政策建议。

夏晓娟[4](2018)在《梅内姆时期阿根廷政治民主化研究(1989-1999)》文中研究表明梅内姆执政时期(1989-1999年)是阿根廷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对阿根廷的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尽管受到新自由主义改革的负面影响,但在国内外系列利好因素的推动下,阿根廷民主政体保持相对稳定,政治民主化取得积极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军事改革有利于军政关系的调整,政府变被动为主动,将军队归置到民选政府体制之内,肃清了威胁民主政体的军方威权因素;法制革新强化了对行政权力的规制,有利于促成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有效制衡局面的形成;社群组织、舆论媒介的发展有利于公民权利的维护,体现出民主在基层的稳步推进;政治文化得以扬弃,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如政界高层协商与合作的加强,民众依法维权意识的普及,政府之民众民主价值观养成教育的开展等,均体现出民主化已深入国民意识之中。

刘荣平[5](2017)在《当代中国工会维权职能研究 ——以南京市L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从历史角度来看,工会组织因维护劳动者权益而产生;我国的相关法律也明确规定,工会的主要职责就是维权。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多种原因,工会并不能很好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这种状况将工会组织推到一个尴尬的地位。特别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宏观经济发展增速变缓,企业实体效益下滑,劳动关系矛盾进入凸显期和多发期。工会组织在面对职工高涨的维权诉求以及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期待面前,虽然在职工权益维护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但还是收效甚微,屡受责难。在这种情况下,本文所试图探讨的问题是,工会为何难有作为?工会维权职能如何增强?论文首先回顾了 1949年以来中国工会的维权职能发展史,比较分析了义乌、信阳、昆山三种地方工会维权模式。从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法团主义的视角,以南京市L区工会为例,分析其在维权工作上的举措和基本现状,以及所存在的工会维权制度不完善、职工参与度不高、工会的代表性不足、工会维权渠道不畅、工会自身建设滞后等问题,为本文加强工会维权职能提供实证依据。并在此基础上,从受限的维权环境、高涨的维权诉求、失衡的维权过程、低效的维权机制和欠缺的维权经验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工会维权困境的成因。本文旨在通过对当代中国工会在维权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成因的探讨,力求找出强化工会维权职能的实施路径。这种路径就是,应该从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工会维权制度,增强维权意识、提升职工维权能力,重建职工信任、重塑工会代表性,拓展维权路径、创新工会维权机制,推进改革创新、强化工会自身建设等五个方面入手,强化工会组织的维权职能,才能发挥好工会组织代表和维护职工权益、促进职工体面劳动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彰显工会组织的价值。

黄丽娟[6](2015)在《欧债危机后欧洲华侨华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欧洲华侨华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萧条、低速发展、迅速发展和稳定发展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欧洲华侨华人人数日渐扩大,其经济实力、产业规模、行业分布、经营方式等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本研究所选取的欧洲国家都是在欧盟范围内,论文中选取了东欧、西欧、南欧、北欧中几个比较典型的国家进行研究。2009年,以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五国为首的欧盟国家遭遇了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而身在其中的华侨华人经济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面对这沉重的打击,原本已到发展瓶颈期的华侨华人经济的弊端暴露无遗,传统的中餐业、服装业、皮革业等在产业价值链的末端徘徊不前。建国早期,中欧经贸往来较少,旅欧的华侨华人难以在中欧贸易中获益,近些年来,中欧关系发展友好,高层互访频繁,中欧贸易互动升温,而加之欧债危机的冲击,华侨华人经济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尽管欧债危机使得华侨华人经济下滑,但同时也为华侨华人经济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本研究将欧洲华侨华人经济的发展置身于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探讨欧洲华侨华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通过对欧洲华侨华人经济的发展历程以及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来分析其发展特点,并着重分析欧洲华侨华人经济发展存在的弊端。二战后,欧洲华侨华人经济经历了资本迅速积累的三十年。然而发展终究会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欧洲华侨华人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欧债危机使得华侨华人经济停滞不前。本研究亦尝试探索欧洲华侨华人经济发展存在的种种制约因素和面临的挑战,将华侨华人经济与中欧经济合作结合在一起,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探索一条更好的发展之路,实现欧洲华侨华人经济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谢天长[7](2014)在《我国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在整体上存在政府机制、社会机制和市场(个体)机制三大类。政府机制通过劳动立法、劳动行政监察和其它行政手段,对劳动关系的协调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政府机制不能针对各个特殊劳动者之权利保护直接产生作用,也不能在法律规定的权利底线之上要求用人单位给予劳动者更多的权益。政府机制还在“诺斯悖论”的支配下,同样存在自身利益问题,以及在自身利益驱使下和能力不及的情况下发生对劳动关系的破坏作用。而市场机制则在众所周知的局限下容易产生失序状况,并对处于弱势的劳动者造成难以承受的损害,导致劳动者在社会分配份额逐步走低的情况下,还要面临劳动权益受侵的巨大风险。社会协调机制则是在经济民主和社会协商理念的指引下,尊重劳动者的团结权、民主权利和协商解决纠纷的自主权,把劳动关系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关系置于社会各方力量的监督之下,促使劳动者群体和用人单位群体都能从各自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增进劳动效率与公平,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何谓劳动关系的社会协调机制?现有研究中虽多有提及,但未见对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完整界说。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就是非政府、非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主体对劳动关系直接作用所形成的机制,其基本构件包括劳资团体、压力团体、自愿组织、街头抗议行动和社会精英表达等对劳动关系所形成的协调行为;其制度基础存在于宪法、劳动法律法规、其它法律法规、政策和国际法规范中。从市场经济发展成熟国家的实践看,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是一国劳动关系协调的常态机制和最为重要的机制,也是对劳动者利益的最大保护方式。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存在诸多不和谐的表现,有些地方和有些方面还显得十分尖锐,突出体现为劳动者在社会分配中的份额连续20多年走低,劳动保障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平等就业、同工同酬、体面劳动等原则未见彰显反见践踏,劳动者的被剥夺感日见强烈;笔者称之为“群体劳动争议”的非正常集体行动多发,有些群体劳动争议还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和相当负面的社会影响,一再触及社会敏感神经并探及公众的心理底线。对此,政府部门花费了大量的资源进行协调和治理,基于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劳动者权益保障也一再抓紧,甚至通过“欠薪入罪”以惩处不良雇主,促使劳动关系朝良性的轨道运行,但效果却难言满意。从劳动关系协调的角度看,作为劳动者代表的工会组织发力不够,劳动者自身在企业中的民主管理地位低微,以及其它社会组织对劳动关系的协调作用受阻,实际就是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发挥作用不够,使得劳资关系紧张,劳资矛盾凸显。以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为主导协调劳动关系是各工业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并在类型上形成了美英为代表的盎格鲁萨克森模式、以德法为代表的莱茵模式和以韩日为代表的东北亚模式。盎格鲁萨克森模式整体上强调对劳动关系的市场协调,强调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自主协商,社会组织多以压力方式间接作用于劳动关系;莱茵模式在政治权力架构内建立较为完整、细致的劳工保障制度,社会团体包括劳工组织、雇主组织、消费者组织等直接作用于劳动关系;东北亚模式则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典型,是以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为前提下的、政府主导下的劳动关系运行模式。各国在发展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上的实践,实际都结合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多方因素的产物,对他国具有借鉴意义但不可复制。我国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发展的整体思路,就是要培育和发展社会协调机制,并提高其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中的地位。通过制度松绑、制度创新作为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发展的起点和重点,促进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与社会协调机制的相生相长。在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内部,处理好运动型社会协调机制与组织型社会协调机制、劳方主导的社会协调机制与资方主导的社会协调机制、企业内部的协调机制与企业外部的协调机制等几对机制间的关系,在政治可控的范围内推进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发展。在具体制度建设上,要完善集体谈判机制、企业职工民主管理机制、社会责任运动机制、民间调解机制和其它社会力量协调机制,通过过渡性的制度安排逐步推进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建设,全面促进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发展,建成多元互动、民主理性、自主协商的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本文的命题在于,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应该是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分配公平公正的最重要方式。这个机制内部存有运动型协调机制与组织型协调机制互相激励、企业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相互依赖、劳方主导机制与资方主导机制相互竞争等不同关系,它们共同制约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整体发展方向,并影响企业职工民主管理机制、集体谈判机制、社会责任运动机制、民间调解机制和其它社会力量协调机制等的立法方针和制度装置。

张文博[8](2012)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身份构建 ——以关中眉县X村某常姓村民家族史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以陕西关中西部眉县县城镇西关村为田野点,通过对该村某常姓村民家族史的记述,来讨论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身份构建的过程,也即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出发,结合对中国城、乡与城乡关系演变,以及中国县城镇的行政农村化的论述,对作为社会身份的农民范畴的出现,到作为社会制度的农民身份的锁定/固化,再到当下农民身份制度的松动与变化这一过程加以整体观照和分析。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取了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个案研究与文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地域性的田野作业。在研究视角上,本文将农民置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结合前现代社会的农民文化、农民心态和农民人格,通过重点考察现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以来行政安排下的制度构建、话语构建以及合法性构建,以观照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身份构建,并进而从国家与农民之间关系互动的角度对农民的个体身份认同(建构-解构-重构)进行了考察与分析。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构成,其中正文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共分六章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包括正文第一、第二章,主要采用了史志材料与田野材料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参与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进行了相关资料收集,从历时性研究的视角对本文所选取常姓家族当地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常姓家族从19世纪中后期以来至今近150年的家族历史的介绍;其中,家族史部分又具体从家庭发展史、生产情况与经济生活发展史,以及社会身份与户籍变化情况等三方面做了重点记述与分析,为观察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身份构建提供了整体性的个案与背景资料。第二部分包括正文第三、第四和第五章,主要通过文献资料的方式,部分辅以田野资料,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与城乡关系、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与农民及其身份构建进行了论述,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城”的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区别,城乡二元结构也并非前现代的遗留,而是近现代的制度产物;2)中国现代的行政农村也不同于传统乡土社会中的村落,县城镇及其市镇的“农村化”更是20世纪中期才出现的现象;3)现代的中国农民也不同于传统社会中的宗法农民,它是一种有差别的、“世袭”的社会身份,是现代化进程中制度建构的产物,并在不同阶段随现代制度的变换而强化或淡化。第三部分为正文第六章,主要通过文献资料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部分辅以田野资料,以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农民的互动与博弈为切入点,对农民在不同阶段对其身份的不同认识与不同的工具化利用进行了论述。农民问题是个长期性的问题,又是个世界性的问题,而中国农民问题又是个具有“中国制造”意义的问题。唯其放在前现代社会中去加以溯源式的对比,才能发现现代社会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唯其放在世界现代化大背景和世界体系当中,才能了解它为何会发生这些变化;而唯其放在中国的具体现代化进程中,才能知道它是如何发生这些变化的。有别于传统现代化理论对农村、农民的边缘化,本文正是把农民身份的现代构建置于现代化进程中,从现代知识生产、阶级生产、制度生产和话语生产的角度对其加以论述。这也是本文的一点创新之所在。

卢坤忠[9](2012)在《兰石集团工会维权状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维权是工会的天然使命,也是工会组织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近年来,全国各级工会在维护职工权益、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着成绩。但由于长期计划经济工会工作模式惯性僵化思维影响和现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复杂因素制约,工会组织维权工作面临诸多现实困难,工会维权与企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现实工作中很难被正确解读。这种状况不仅扭曲了工会本质属性、影响了工会组织在职工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信誉,而且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尝试以甘肃省省属大型国有企业兰石集团工会开展维权工作的实践为依据,运用工会维权、劳动关系、和谐劳动关系理论,采用文献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式,简要总结兰石集团工会维权工作成果,对工会维权与企业发展辩证关系进行阐述,从经济上存在依附性、地位得不到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维权工作难度大、工资集体协商缺乏操作性等方面,探索兰石集团工会维权存在的困境和困境形成的原因,从建立工会与党委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重建职工对工会的信赖、实行工会干部直选制度、建立完善职工诉求表达机制、提高劳动关系双方对工会的认识、把握维权工作重点等方面,对改善和加强兰石集团工会维权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集团工会维权职能,更好地把握工会维权与企业发展辩证,在维护职工权益、促进企业发展中展示新作为,为其他企业工会做好维权工作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马静[10](2011)在《台湾《醒报》词汇考察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台湾与大陆同用汉语,但是由于历史和政治上的影响,两岸的一部分词语出现了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岸人民的交流。本文以台湾《醒报》新闻网“今日必读”栏目的新闻稿作为语料进行词汇考察与研究,对这部分语料进行分析梳理和观察,形成了《醒报》词表,并与大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作对比。根据所选语料和词表,从词形的角度进行考察。在两岸用词有差别的部分中,大陆和台湾的词汇在词形上存在四个方面的不同,即,词形完全相同所指不同、所指相同而词形有异、台湾特有词、台湾保存下来的旧词。本文从这三个方面,结合具体词,分析产生差异的类别,并结合具体例子,得出了结论,产生差异的词主要存在于外来词和新兴事物造词方面;在两岸用词相同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历史传承词和行业词,以及部分词形一致的外来词上。根据所选语料,并对照词表,在对比台湾与大陆词汇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后,结合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知识,探究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历史的影响和台湾与大陆社会生活的不同。再结合语言的发展规律,认为一部分词汇会在两岸交流密切的领域得到融合,消除两岸交流的障碍。

二、国企裁员引发连环官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企裁员引发连环官司(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2)媒介融合环境下非虚构写作叙事方式研究 ——以“网易人间theLivings”微信公众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媒介融合及其对新闻叙事的影响研究
        1.2.2 关于非虚构写作的研究
        1.2.3 关于叙事学的研究
        1.2.4 关于新闻叙事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本文创新点
    1.5 研究样本的选取与研究设计
        1.5.1 选择样本
        1.5.2 选择分析单元
        1.5.3 建构分析类目
        1.5.4 统计分析
2 媒介融合对传统非虚构叙事方式的影响
    2.1 非虚构写作的发展脉络
        2.1.1 报告文学:寻求真相,记录历史
        2.1.2 特稿写作:客观真实,挖掘深度
        2.1.3 非虚构写作:体裁多样,热衷文学
    2.2 融媒时代非虚构创作“热潮”产生的动因
        2.2.1 新世纪文化心理危机的应对
        2.2.2 文学作家重回现实的理性思考
        2.2.3 新媒体时代大众文化的繁荣
    2.3 融媒对非虚构叙事的影响
        2.3.1 叙事文本呈现:从线性单一到创新多元
        2.3.2 叙事时空转向:由记录历史到追逐时效
        2.3.3 叙事身份互换:多元角色转变
3 融媒时代非虚构叙事结构与文体的转型
    3.1 非虚构叙事结构与文体的界定
        3.1.1 叙事结构及其研究历程
        3.1.2 叙事结构的突围带来文体革新
        3.1.3 非虚构叙事文体的分类
    3.2 叙事结构的重建
        3.2.1 时间维度的重建:动态化的即时呈现
        3.2.2 空间维度的重建:碎片化的有机组成
        3.2.3 非虚构叙事结构转型的现实诠释
    3.3 叙事文体的“杂糅化”
        3.3.1 非虚构写作体裁区隔的消失
        3.3.2 新文体形式的不断创新
4 融媒时代非虚构叙事要素的变革
    4.1 非虚构叙事主体:从幕后走到台前再到多元分化
        4.1.1 从幕后到台前:第一人称叙事增多
        4.1.2 叙事主体的多元分化:叙事者角色再定位
        4.1.3 平民非虚构写作的文化价值
    4.2 非虚构叙事话语:视角·符号·语言
        4.2.1 多元化叙事视角
        4.2.2 超文本的符号化存在
        4.2.3 通俗化的语言风格
    4.3 非虚构叙事接受
        4.3.1 “受叙者”身份再定位
        4.3.2 接受过程:从单向度的消费走向共同建构
5 融媒背景下非虚构写作的多元化叙事价值探讨
    5.1 多元化叙事表达方式
        5.1.1 移动场景下的微叙事
        5.1.2 沉浸化叙事
        5.1.3 交互性叙事
        5.1.4 多媒体叙事
    5.2 媒介融合环境下非虚构写作的价值探讨
        5.2.1 文本价值的彰显
        5.2.2 “慢新闻”写作价值的初步显现
        5.2.3 非虚构作品商业价值变现
        5.2.4 媒介价值背后的隐忧
        5.2.5 培养非虚构写作能力的价值
6 结语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纪要
附录二 :网易人间theLivings非虚构作品一览表
附录三 :网易人间theLivings非虚构作品叙事方式抽样信度检测表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3)僵尸企业处置方法研究 ——以超日、尚德、华荣能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案设计
        1.3.2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僵尸企业的概念
    2.2 僵尸企业的识别
    2.3 僵尸企业的成因
    2.4 僵尸企业的影响
    2.5 僵尸企业的处置
    2.6 文献述评
第3章 僵尸企业的识别与处置方法
    3.1 僵尸企业的识别
    3.2 僵尸企业的处置
        3.2.1 并购重组
        3.2.2 托管经营
        3.2.3 扶持发展
        3.2.4 破产重整
        3.2.5 转型加债转股加速器
第4章 应用重整制度处置僵尸企业案例分析
    4.1 超日太阳能引入多个投资方重整
        4.1.1 公司概况
        4.1.2 识别
        4.1.3 僵尸化原因分析
        4.1.4 处置过程
        4.1.5 启示
    4.2 尚德电力引入一个投资方重整
        4.2.1 公司概况
        4.2.2 识别
        4.2.3 僵尸化原因分析
        4.2.4 处置过程
        4.2.5 启示
    4.3 华荣能源利用债转股重整
        4.3.1 公司概况
        4.3.2 识别
        4.3.3 僵尸化原因分析
        4.3.4 处置过程
        4.3.5 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政府减少行政干预
        5.2.2 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改善财务结构
        5.2.3 银行改变贷款延期行为模式,积极支持企业转型
    5.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梅内姆时期阿根廷政治民主化研究(1989-199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阿根廷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民主化理想之溯源
    第二节 政治民主化的历史演进
    第三节 梅内姆就任时面临的严峻形势
第二章 军事改革与军政关系的转型
    第一节 阿根廷军政关系回溯
    第二节 军事改革与军政关系转型
    第三节 军政关系转型与政治民主化
第三章 宪政改革与行政权力的规制
    第一节 传统宪政体制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宪法修改与总统权力规制
    第三节 司法体制改革艰难启动
第四章 社群组织、舆论媒介的发展与公民权利的维护
    第一节 社群组织蓬勃发展
    第二节 人权组织及女权运动的维权成效
    第三节 新闻媒体与舆论监督
第五章 政治文化的扬弃与民主促进共识之加强
    第一节 政治文化与民主化的关系
    第二节 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90年代政治文化的新动向
第六章 新自由主义改革对政治民主化的负作用
    第一节 改革社会成本对民主质量的影响
    第二节 经济体制转型对民主化经济基础的制约
    第三节 监管失衡对民主责任机制的挫伤
    第四节 联邦与地方畸形的关系与民主不平衡性
第七章 政治民主化稳中有进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全球民主化浪潮与多边国际组织的推动
    第二节 国内适宜民主政治成长的氛围与土壤
    第三节 梅内姆的“自由与民主”情怀与治国理政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当代中国工会维权职能研究 ——以南京市L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相关理论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工会维权职能概述
    第一节 工会维权职能的相关概念
        一、工会因维权而产生
        二、工会维权职能的概念
        三、工会维权职能的内涵
        四、工会维权职能的法律规定
    第二节 我国工会维权的发展历程
        一、工会维权的探索阶段(1949~1966)
        二、工会维权的停滞阶段(1966~1978)
        三、工会维权的重新定位阶段(1978~1992)
        四、工会维权的市场化转型阶段(1992~2001)
        五、工会维权的法治化阶段(2001~今)
    第三节 我国地方工会维权典型模式分析
        一、以浙江义乌市工会为代表的事后救济的社会化维权模式
        二、以河南信阳市工会为代表的事中参与的双向维权模式
        三、以江苏昆山市工会为代表的事前预防的工资支付担保模式
第二章 南京市L区工会维权职能履行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一节 L区工会维权实践
        一、劳资纠纷调解
        二、劳动法律监督
        三、工资集体协商
        四、困难职工帮扶
    第二节 L区工会维权工作成效
        一、工会维权服务平台日趋完善
        二、工会源头参与机制基本建立
        三、工会维权服务网络不断健全
        四、社会化维权格局初步形成
    第三节 L区工会维权工作存在问题
        一、工会维权制度不完善
        二、工会维权的职工参与度不高
        三、工会的代表性不足
        四、工会维权渠道不畅
        五、工会自身建设滞后
第三章 我国工会维权困境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受限的维权环境
        一、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
        二、设计缺陷的政策制度环境
        三、偏好资本的地方政府环境
    第二节 高涨的维权诉求
        一、职工维权意识逐渐增强
        二、职工利益诉求多元化
        三、职工的自组织程度不断提高
    第三节 失衡的维权过程
        一、工会维权能力与维权意愿的矛盾
        二、工会合法性与有效性的矛盾
        三、工会维权过程与维权实效的矛盾
    第四节 低效的维权机制
        一、工会维权法律机制供给不足
        二、工会维权行政机制运行乏力
        三、工会维权政治机制有待加强
        四、工会维权社会机制有待整合
    第五节 欠缺的维权经验
        一、工会经济维权经验有所欠缺
        二、工会组织行政化
        三、工会干部维权能力不足
第四章 强化我国工会维权职能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工会维权制度
        一、完善工会与劳动立法,保障工会有序健康运行
        二、明确工会职能定位,建设法治化、现代化工会
        三、合理定位工会和党与政府的关系,构建协作机制
    第二节 增强维权意识,提升职工维权能力
        一、加强法制教育,提升职工维权意愿
        二、提升职工综合素质,增强职工话语权
        三、推行职代会制度等基层民主,畅通职工利益诉求渠道
    第三节 重建职工信任,重塑工会代表性
        一、走进职工,重建工会与职工的信任与互动机制
        二、强化素质,提升工会干部维权能力
        三、加大宣传,增进职工对工会的了解与认知
    第四节 拓展维权路径,创新工会维权机制
        一、强化法律机制,将工会维权纳入法治化渠道
        二、简化行政机制,缩小传统维权机制运作空间
        三、优化政治机制,争取更多政治资源源头参与维权
        四、整合社会机制,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第五节 推进改革创新,强化工会自身建设
        一、推进工会干部职业化社会化,加强工会维权专业化建设
        二、以基层工会直接选举破题,推进工会民主化群众化
        三、以工会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快推进工会组织的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欧债危机后欧洲华侨华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及其意义
    二、相关文献回顾与介评
    三、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欧洲华侨华人经济发展概述
    第一节 欧洲华侨华人经济发展历程
        一、欧洲华侨华人经济发展状况
        二、欧洲华侨华人行业分布概况
    第二节 欧洲华侨华人经济发展特点比较
        一、华商身份的转换
        二、职业结构的差异
        三、经济实力的提高
        四、当地政策的变化
    小结
第二章 欧债危机下欧洲华侨华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欧债危机的形成及影响
        一、欧债危机的背景分析
        二、欧债危机对中欧经济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欧债危机下欧洲华侨华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欧债危机对欧洲华侨华人经济的影响
        二、欧债危机下欧洲华侨华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小结
第三章 欧债危机下欧洲华侨华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及调整
    第一节 欧洲华侨华人经济发展内部制约因素
        一、同行竞争日益激烈
        二、人才匮乏缺失创新
        三、华商融入步履维艰
    第二节 欧洲华侨华人经济发展外部制约因素
        一、安全隐患存在
        二、公共形象危机
        三、消极政治因素
    第三节 欧洲华侨华人应对困境可采取的对策
        一、依法自律,提高产品价值
        二、应对危机,加强政治参与
        三、融入社会,减少文化差异
        四、建立网络,联系世界华人
    小结
第四章 欧洲华侨华人经济发展前景展望
    第一节 良好的发展契机
        一、增加中欧利益交汇点
        二、增进中欧互信程度
        三、加深中欧合作依存度
    第二节 面临的挑战
        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二、传统网络关系受到挑战
        三、规范经营与规模化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我国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问题的范围
        1.1.2 为什么研究劳动关系的社会协调机制
    1.2 研究的背景
        1.2.1 社会背景
        1.2.2 政策背景
        1.2.3 法律背景
    1.3 文献的回顾
        1.3.1 对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整体研究状况
        1.3.2 对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研究状况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与框架
        1.4.1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本文的基本框架
    1.5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1.5.1 研究的目标
        1.5.2 研究的意义
第2章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基本问题
    2.1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概念与特征
        2.1.1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概念
        2.1.2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概念
        2.1.3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特征
    2.2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应然地位
        2.2.1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整体框架
        2.2.2 政府干预机制的作用空间及其局限
        2.2.3 劳动合同的局限
        2.2.4 社会协调机制在劳动关系协调中应居主导地位
    2.3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构件、制度手段与类型
        2.3.1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构件
        2.3.2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的基本机制
        2.3.3 社会协调机制的制度手段
        2.3.4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类型
    2.4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法律依据
        2.4.1 宪法行政法中对劳动关系社会机制的规定
        2.4.2 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
        2.4.3 政策中对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宣导
        2.4.4 国际法规范中的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
第3章 域外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运行及其启示
    3.1 盎格鲁萨克森模式
        3.1.1 英国劳动关系中的社会协调机制
        3.1.2 美国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发展
        3.1.3 盎格鲁萨克森模式下的启示
    3.2 莱茵模式
        3.2.1 德国劳动关系的社会协调机制
        3.2.2 法国劳动关系的社会协调
        3.2.3 莱茵模式下的启示
    3.3 东北亚模式
        3.3.1 韩国劳动关系的社会协调
        3.3.2 日本劳动关系的社会协调机制
        3.3.3 韩日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的启示
第4章 我国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弱化的表现和原因
    4.1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弱化的具体表现
        4.1.1 集体谈判机制虚化严重
        4.1.2 企业职工民主管理机制薄弱
        4.1.3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机制有待发展
        4.1.4 民间调解机制有待完善
        4.1.5 其它社会组织对劳动关系协调的不足
    4.2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弱化的社会原因
        4.2.1 发展道路和发展阶段是决定原因
        4.2.2 治理结构的制约
        4.2.3 市场化改革中对社会力量组织化的忽视
        4.2.4 社会自发力:尚未充分善用的社会资源
    4.3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弱化的制度根由
        4.3.1 制度进路的整体考量
        4.3.2 对过渡行为的制度型塑
        4.3.3 制度的前瞻性设计
第5章 我国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发展的整体策略
    5.1 我国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发展的走向
        5.1.1 运动型社会协调机制将会明显增长
        5.1.2 运动型的协调最终依赖于组织化的谈判来实现权益
        5.1.3 职工民主管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的具体要求
        5.1.4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劳动关系的协调作用将越来越大
        5.1.5 民间调解机制的发展态势
    5.2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发展的重点与难点
        5.2.1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发展的重要基础
        5.2.2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发展的重点
        5.2.3 制度难点: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与社会协调的相生相长
    5.3 不同类型社会协调机制的关系及其组合
        5.3.1 运动型协调机制与组织型协调机制的关系
        5.3.2 企业内部协调机制与外部协调机制间的关系
        5.3.3 劳方主导的协调机制与资方主导协调机制间的关系
    5.4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的政治空间、政治风险及其规制
        5.4.1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的政治空间
        5.4.2 劳动关系社会协调的政治风险
        5.4.3 政治可控下的机制建设
第6章 我国劳动关系社会协调具体机制的立法完善
    6.1 集体谈判机制的转型与立法重点
        6.1.1 集体谈判模式的转型
        6.1.2 集体谈判主体的培育
        6.1.3 集体谈判程序的完善
        6.1.4 罢工立法的模式选择与规制策略
    6.2 企业民主管理机制的基础作用及其法律保障
        6.2.1 扩大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制度的适用范围
        6.2.2 建立较完备的企业职工民主管理体系
        6.2.3 完善劳动规章制度制定中的民主程序
        6.2.4 增强企业职工民主制度的实效性
    6.3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协调劳动关系的法制化路径
        6.3.1 积极应对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6.3.2 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机制境内化
        6.3.3 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实现企业社会责任
    6.4 劳动关系民间调解机制的丰富与进路
        6.4.1 凸显民间调解的优先地位
        6.4.2 开放的多元民间调解模式
        6.4.3 明确自愿调解与强制调解相结合的调解原则
        6.4.4 加强对民间调解机制的制度建设
    6.5 其它社会力量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化
        6.5.1 群团组织在劳动关系中的协调功能
        6.5.2 国际组织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6.5.3 民间组织和互助组织对劳动关系的协调
        6.5.4 知名学者、律师和其他公益人士对劳动关系的协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完成的科研课题及学术论着
致谢

(8)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身份构建 ——以关中眉县X村某常姓村民家族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内容及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 现代化研究
        (二) 农民身份
    三. 研究方法
    四. 资料来源
        (一) 文献档案资料
        (二) 田野调查资料
    五. 相关术语说明
        (一) 封建
        (二) 现代化进程
        (三) 人民公社
    六. 基本研究思路
第一章 关中眉县传统社会
    第一节 关中大地
        一. 关中之得名及其军事战略意义
        (一) 关隘
        (二) 栈道
        (三) 军事战略意义
        二. 关中所属行政区划及其政治意义
        (一) 成为政治中心
        (二) 丧失政治中心地位
        三. 关中的自然条件与经贸发展
        (一) 自然条件
        (二) 农业发展
        (三) 手工业发展
        (四) 经贸交通
    第二节 眉县一域
        一. 县之得名与县置沿革
        (一) 眉的起源
        (二) 眉之设县及其沿革
        二. 眉县的政治军事地位
        (一) 地理形势
        (二) 政治军事意义
        三. 生产贸易
        (一) 农业生产
        (二) 手工商业发展
        四.文化意义
    第三节 小结:关中传统社会——开放、流动的城乡
        一. 文化特点
        (一) 封闭、保守中的稳定延续性
        (二) 流动、开放中的包容一体性
        二. 文化心态
        (一) 重稳定求实际的农业经济文化心态
        (二) 家族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社会文化心态
        (三) 尊君重民的政治文化心态
        三. 文化人格
        (一) 安土乐天的务实精神
        (二) 循环相因、天人合一
        (三) 专制自由、等级自由
第二章 眉县县城镇西关村某常姓村民的近现代家族史
    第一节 常氏家族简况
        一. 常氏祖上情况
        (一) 迁徙情况
        (二) 祖上情况
        二. 常家四代情况
        (一) 常家家庭树
        (二) 常家四代简介
    第二节 常家近现代发展史
        一. 常家四代的家庭发展史
        (一) 常二太爷的创业发家史
        (二) 常二爷的守业发展史
        (三) 常二爷家四姐弟重振时期
        (四) 常四代十姐弟分化时期
        二. 常家四代生产情况与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
        (一) 常二太爷:以商起家、由商而农工
        (二) 常二爷时期:以农持家、兼营手工;转为社员、回到农业
        (三) 常三代:从生产队走出来的工商业者
        (四) 常四代:由学而工
    第三节 常家四代的社会身份与户籍变化情况
        一. 常家四代的职业经历与社会身份
        (一) 常二太爷
        (二) 常二爷
        (三) 常三代三兄弟
        (四) 常四代十姐弟
        二. 常家四代的户籍情况
        (一) 代际差别
        (二) 代内差别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第一节 现代化及其理论
        一. 什么是现代化?
        (一) 现代化的思想源头
        (二) 现代化的类型
        (三) 现代化的动力
        (四) 现代化的浪潮
        二. 现代化研究及其理论
        (一) 现代化的内涵
        (二) 现代化理论
    第二节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 中国早期现代化
        (一) 中国前现代化社会的条件
        (二) 中国现代化的起源
        (三) 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运动与思想
        二. 新中国以来的现代化
        (一) 现代化的内涵
        (二) 现代化道路及其具体表现
        (三) 现代化的后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及城乡关系
    第一节 前近代社会的城、乡及城乡一体互通
        一. 前近代社会的“城”与“城市”
        (一) “城”出现及其意义
        (二) “城市”的发展及其类型
        二. 前近代社会的“乡”
        三. 城乡一体化的基层政治(管理)制度
        (一) 国鄙之分到迁徙自由
        (二) 乡里制度
        (三) 保甲制度
    第二节 近代以来的城乡分治与“市制”的形成
        一. 晚清的地方自治与城乡分化
        (一) 民主立宪与地方自治
        (二) 城乡正式分化
        二. 市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 市制的确立
        (二) 市的发展
        三. 民国时期的保甲制度
        (一) 间邻制
        (二) 保甲制
        (三) 民国保甲制对行政建制的影响
    第三节 建国以来城乡关系变化
        一. 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思想
        (一) 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二) 城市管理的基本思路
        二. 共产党的发展策略
        (一) 中共党内领导集团的不同倾向
        (二) 中共的不同经济建设主张与发展道路
        (三)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三. 中国共产党的城乡关系定位
        (一) 1949-1952:城乡一体对流
        (二) 1953-1957:城乡二元分割的形成
        (三) 1958-1978: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
        (四) 1979-2002: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
        (五) 新千年至今:城乡一体统筹的努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与农民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
        一. 作为产业革命相对概念的经济农村
        (一) 产业革命及“传统农业”相对概念
        (二) 经济农村
        二. 作为需要的政治农村
        (一) 革命化的农村
        (二) 阶级化的农村
        (三) 行政化的农村
        三. 近代以来郿(眉)县城镇的“农村化”
        (一) 郿(眉)县建制历史沿革与基层管理制度
        (二) 近代以来郧(眉)县城镇的“农村化”
    第二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
        一. 作为社会存在的宗法农民
        (一) 生计农民
        (二) 职业农民
        (三) 义务/赋税农民
        二. 作为社会身份的农民
        (一) 社会化农民(社会属性)
        (二) 阶级化农民(阶级属性)
        (三) 制度化农民(制度/法制属性)
        (四) 身份化农民(身份属性)
    第三节 农民身份的现代构建与调整
        一. 农民身份的现代构建
        (一) 认同危机下的现代知识生产
        (二) 革命需求下的现代阶级生产
        (三) 意识形态下的现代话语生产
        (四) 行政实践下的现代制度生产
        二. 农民身份的合法性危机
        (一) 合法性的赋予
        (二) 合法性的动摇
        (三) 合法性的重新定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博弈:国家行政实践与农民身份选择/个体认同
    第一节 国家的行政实践:差异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配合
        一. 国家、社会、个体的地位演变
        (一) 宗法社会的弱国家、弱社会、强家族/弱个体
        (二) 计划经济社会的“全能主义国家”
        (三) 市场经济社会的“三维制衡”
        二. 差异政治对农民身份的行政制度建构
        (一) 亲资本的政策体系
        (二) 行政实践的阶级化
        (三) 制度安排的强制分化
        (四) 亲民生的政策体系
        三. 经济发展对农民范畴意涵变化的影响
        (一) 农村经济的集体化
        (二) 二元土地制度
    第二节 农民的理性选择:农民身份工具化及其意涵变化
        一. 农民主体性
        (一) 传统社会主体(性)的缺失
        (二) 农民主体性的地位
        (三) 农民主体性的唤起
        二. 现代社会的农民个体身份认同
        (一) 农民身份的选择性接受
        (二) 农民身份的工具化
        (三) 农民身份工具意涵的阶段性变化
        三. 农民身份背后的经济利益变化
        (一) 利益劣化阶段
        (二) 利益优化阶段
        (三) 农民身份背后的集体土地经济收益
    第三节 博弈:走向“理性化”中的妥协与抗争
        一. 现代国家行政建构
        (一) 义务建构(国家性建构)
        (二) 制度建构
        (三) 话语建构
        二. 走向“理性化”的农民主体
        (一) 集体表征下的非理性小农
        (二) 趋于工具理性的经济化小农
        (三) 走向价值理性的社会化小农
        三. 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互动
        (一) 国家利益优先
        (二) 双方利益争夺
        (三) 政府服务农民
结语
    一. 农民身份的现代制度构建
        (一) 制度“基因缺陷”
        (二) 制度“外包痼疾”
    二. 农民身份固化的现代义务建构
        (一) 全能形象下的集权管控
        (二) 服务职能下的分权减负
    三. 农民身份构建之合法性的现代话语建构
        (一) 不对称的权力关系
        (二) 农民身份的“中国制造”
    四. 个体农民的能动表达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眉县建置沿革简表》
    二:家庭联产承包时期常家土地经营情况留存记录
    三:常家四代人主要职业/社会身份变化简表
    四:眉县人劳局存档处高校毕业生户口迁转信息随机登记表
附图
    图1:眉县县城街区图
    图2:《承包土地登记清册》
    图3:粮油店购油汇票凭证(1990-199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兰石集团工会维权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劳动关系理论
        2.1.1 西方国家劳动关系理论
        2.1.2 国内学者劳动关系理论观点
    2.2 和谐劳动关系
    2.3 工会维权理论
        2.3.1 国外学者工会维权理论
        2.3.2 国内学者工会维权理论
        2.3.3 国内法律对工会维权职能的规定
第三章 兰石集团工会维权现状
    3.1 兰石集团现状
    3.2 兰石集团工会现状
    3.3 工会维权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3.4 兰石集团工会维权工作成效
        3.4.1 开展劳动竞赛建功立业,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维护职工权益
        3.4.2 深化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落实职工参与权知情权
        3.4.3 推进工资平等协商,维护职工劳动经济权益
        3.4.4 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职工队伍团结稳定
        3.4.5 加强职工文化建设,凝聚发展向心力
第四章 兰石集团工会维权存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4.1 经济上存在依附性
        4.1.1 工作经费来源于企业
        4.1.2 工会干部福利待遇由企业承担
        4.1.3 工会干部利益与企业效益紧密相关
        4.1.4 工会与职工的天然联系被掩盖
    4.2 地位得不到重视
        4.2.1 “三流”科室思想根深蒂固
        4.2.2 工会组织被弱化
    4.3 干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4.3.1 工会干部产生无法体现职工意愿
        4.3.2 工会主席角色的多重定位
        4.3.3 缺乏维权动力
    4.4 维权工作难度大
        4.4.1 地位尴尬
        4.4.2 维权艰辛
        4.4.3 平等难实现
        4.4.4 缺乏群众支持
    4.5 工资集体协商缺乏操作性
        4.5.1 保障机制缺失
        4.5.2 “三不谈”思想影响
第五章 改善兰石集团工会维权现状的对策
    5.1 建立工会与党委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5.1.1 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关系
        5.1.2 坚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5.1.3 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5.2 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
        5.2.1 提高工会干部服务意识
        5.2.2 选拔高素质工会干部
        5.2.3 职业化选聘工会干部
        5.2.4 建立科学的考评监督标准
    5.3 重建职工对工会的信赖
        5.3.1 树立职工主人翁意识
        5.3.2 树立工会威信
        5.3.3 加大宣传力度
    5.4 实行工会干部直选制度
        5.4.1 探索直选的不同实现形式
        5.4.2 加强直选制度化建设
        5.4.3 提高会员素质
    5.5 建立完善职工诉求表达机制
        5.5.1 建立诉求受理机制
        5.5.2 建立建议表达机制
        5.5.3 建立争议促解机制
    5.6 提高劳动关系双方对工会的认识
        5.6.1 提高劳动者的认识
        5.6.2 提高用人单位的认识
    5.7 把握维权工作重点
        5.7.1 帮助指导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5.7.2 建立健全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的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
        5.7.3 建立健全企业民主管理制度
第六章 对策建议实施中存在的障碍
    6.1 传统观念束缚
    6.2 畏难心理影响
    6.3 工会独立难实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
附录B 个案访谈记录
致谢

(10)台湾《醒报》词汇考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语料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第2章 《醒报》词汇统计与分析
    2.1 《醒报》词表
        2.1.1 《醒报》词表的获取
        2.1.2 《醒报》词表分析
    2.2 《醒报》词表与大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对比分析
        2.2.1 《醒报》词表与《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存在差异的部分
        2.2.2 《醒报》词表与《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相同的部分
第3章 《醒报》与大陆存有差异的词汇的分析
    3.1 词形完全相同所指不同
        3.1.1 使用范围有大小之别
        3.1.2 所指对象有别
        3.1.3 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3.1.4 由缩略语产生的词形相同的词
    3.2 所指相同而词形有异的词语
        3.2.1 外来词的差异
        3.2.2 词序相反
        3.2.3 语素相近
        3.2.4 新兴事物命名不同造成词形不同
        3.2.5 由于缩略造成的词形略有不同
    3.3 台湾特有词
        3.3.1 社会制度的不同产生的特有词
        3.3.2 具有特色的社会生活产生的特有词
    3.4 台湾保留下来的旧词语
第4章 《醒报》新闻用词中与大陆普通话用词的相同部分
    4.1 历史传承词
    4.2 使用一致的外来词
        4.2.1 来源于英语的外来词
        4.2.2 来源于日语的词
    4.3 行业词采用一致的用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国企裁员引发连环官司(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媒介融合环境下非虚构写作叙事方式研究 ——以“网易人间theLivings”微信公众号为例[D]. 沈越. 暨南大学, 2019(02)
  • [3]僵尸企业处置方法研究 ——以超日、尚德、华荣能源为例[D]. 凌梦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4]梅内姆时期阿根廷政治民主化研究(1989-1999)[D]. 夏晓娟.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5]当代中国工会维权职能研究 ——以南京市L区为例[D]. 刘荣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6]欧债危机后欧洲华侨华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研究[D]. 黄丽娟. 暨南大学, 2015(12)
  • [7]我国劳动关系社会协调机制研究[D]. 谢天长. 湖南大学, 2014(12)
  • [8]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身份构建 ——以关中眉县X村某常姓村民家族史为例[D]. 张文博.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9]兰石集团工会维权状况研究[D]. 卢坤忠. 兰州大学, 2012(09)
  • [10]台湾《醒报》词汇考察与分析[D]. 马静. 河北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国企裁员引发一系列诉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