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地乌胶囊治疗慢性胃炎480例(论文文献综述)
许金海[1](2019)在《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颈型、神经根型)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并分析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疾病特征和生活质量;通过meta分析评价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利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评价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2015年12月到2017年12月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3个行政区的3600名社区居民进行颈椎病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收集人群的性别、年龄、婚姻、民族、身高、体重、文化程度、月收人、职业工种、体力活动、工作强度、电子产品使用情况、吸烟、饮酒、既往疾病史等信息;由临床医师结合问卷、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表现进行颈椎病的诊断;对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进行疾病特征调查和VAS、NDI和SF-36量表评分。2.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以及中国知网(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等数据库,收集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检索均截止至2019年1月31日。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并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3.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6)和对照组(n=36),试验组服用筋痹颗粒和西乐葆模拟胶囊,对照组服用西乐葆胶囊和筋痹颗粒安慰剂,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2周、随访第8周的VAS评分、NDI评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共计完成3349例城市人群的调查,平均年龄53岁,年龄最小18岁,最大85岁,其中男性1597人,占47.7%,女性1739人,占51.9%;确诊颈椎病826名,患病率为24.66%,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8.91%(302人/1597人),女性患病率为29.96%(521人/1739人);患病率随年龄而升高,60岁以上人群颈椎病患病率为34.94%。高龄、女性、有饮酒习惯、合并慢性咽喉炎病史是颈椎病的危险因素。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疾病特征趋向复杂化,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群,存在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2.系统评价共纳入41篇文献,4079例受试者,样本量36~480例,服药疗程为10~60天。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或者结合非药物治疗的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总有效率为[OR=3.82,95%CI,(3.01,4.85),P<0.00001]、治愈率[OR=2.45,95%CI,(2.02,2.98),P<0.00001]高于使用安慰剂或者西药,或者西药结合非药物疗法,或者单纯非药物治疗方法;对VAS评分[MD=-0.84,95%CI,(-0.93,-0.76),P<0.0001]、NDI评分[MD=-4.6,95%CI,(-7.92,-1.29),P=0.006]以及CSR20评分[MD=1.5,95%CI,(0.08,2.92),P=0.04]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活血化瘀类中药不良反应主要有腹泻、胃脘不适等,但发生率明显低于西药组。由于所纳入的大多数临床研究的质量较低,未来需要开展高质量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来提高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3.共纳入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试验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结束和随访8周时末次随访,两组患者的VAS、ND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但两组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36量表克朗巴赫系数为0.823,整体量表的信度较好,两组患者的SF-36各维度评分在不同时间点均呈现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SF-36躯体健康PC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SF-36心理健康MCS评分在第2周和第8周时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SF-36总分在第8周时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患病率为24.66%,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患病率10.6%;高龄、女性、有饮酒习惯、合并慢性咽喉炎是颈椎病的危险因素;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疾病特征趋向复杂化,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人。2.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总体疗效较好,不良反应低于西药,但文献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有待提高。3.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不劣于西乐葆,能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颈椎功能残障指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心理健康。
张瑜[2](2019)在《古代名家胃脘痛医案的文献整理和数据挖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古代名家胃脘痛医案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出其治法特色及经方应用,并进行数据挖掘,通过结合中医学相关理论知识,分析组方用药规律,以期为现代临床实践治疗胃脘痛拓宽诊疗思路。方法1.在查阅调研古代医籍中记载胃脘痛医案的相关文献基础上,以浙江中医药大学及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图书为资料来源,广泛收集清末(1911年)以前历代名家关于胃脘痛医案的着作,同时参阅大型文献类书《医案类聚》,选取以“胃脘痛”相关症状为主症的医案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传统的文献整理方法,研读古代医案资料,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评议,归纳总结其治法特色及经方应用。2.对所收集的医案进行再次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处方(以内服处方为主)作数据规范化处理,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系统,建立治疗胃脘痛的处方数据库,运用该软件集成的频次统计法、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寻找高频药物、药性、归经、药对等,探讨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并以方测法,对软件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古代医籍中胃脘痛的治疗大法可归纳列举出治肝法、温补法、祛痰法、化瘀法、除湿法、滋阴法、宣降法、导滞法等八种。常用经方为小建中汤、大建中、理中汤、苓桂术甘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旋覆花汤等。2.符合纳入胃脘痛医案标准的有339则,处方400首,涉及304味中药。3.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治疗胃脘痛的高频药物中,排名前五的药物频数均超过了100次,分别为半夏、茯苓、陈皮、香附、甘草。高频药物类别中最多的为理气药,其次为补虚药、止咳化痰平喘药、温里药等。药物四气以温为主,寒性药次之。五味以辛为要,苦味药次之。主要归经在脾胃,又与肝、肺密切相关。药对以半夏、茯苓出现频次最高。11味核心药物中包含了二陈汤、芍药甘草汤、左金丸、金铃子散等方剂。发现治疗胃脘痛新处方21首,核心药对42个。结论历代名家在治疗胃脘痛时注重对肝的治疗,对经方的应用则以建中、理中为主。用药方面,常常寒温并用、苦辛相合,遵循同类相须或异类相使组方规律。此外还特别注重祛痰燥湿之药的应用,其中又常贯穿理气之法。
申青霞[3](2018)在《疏肝和胃汤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肝气犯胃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研究肝气犯胃证患者61例,旨在明确疏肝和胃汤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肝气犯胃证的临床疗效,探究疏肝和胃汤治疗该病的相关机制,从而为治疗本病证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方法:1.严格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就诊时间位于2017年3月到12月之间,地点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科门诊处,且经任顺平主任辨明证型属于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肝气犯胃证的患者61例,按抽取随机信封的方法,分为试验组31例,对照组302.试验组嘱其口服疏肝和胃汤,1剂/日;对照组服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每日250mg,一天一粒,睡前口服。按照以上方案维持疗程4周,疗程开始与结束后均要求填写中医证候评分表,4周后复查胃镜以观察治疗效果,对所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程度积分、胃镜下黏液糊胆汁黄染程度分级、胃镜下胃黏膜相程度分级的变化。3.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7.0系统进行处理。结果:疏肝和胃汤在疾病总疗效,改善中医证候有效率、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效果均优于熊去氧胆酸胶囊组(P<0.05);还能明显改善该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在改善各单项症状均较对照组效果好(P<0.05),在改善精神抑郁方面优势更明显(P<0.01);胃镜结果方面,在改善胆汁反流情况方面效果优于熊去氧胆酸胶囊组(P<0.05),而在改善胃黏膜相疗效上,两组治疗效果没有明显差别(P>0.05)。观察过程中各安全性指标均未见异常,未发生任何药物不良反应,证实两组安全性良好。结论:疏肝和胃汤能明显改善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肝气犯胃证)患者的各项中医症状,特别在改善患者精神抑郁方面,效果较熊去氧胆酸胶囊更有优势;在改善胃镜下胆汁反流情况方面,疏肝和胃汤的治疗效果也优于对照组;在改善胃黏膜相方面,其效果与熊去氧胆酸胶囊没有明显差别。总体来看,导师自拟方疏肝和胃汤疗效较好、作用安全,可进一步推广。
吕林[4](2011)在《黄芪建中汤合枳实消痞丸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黄芪建中汤合枳实消痞丸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证)的临床实验研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72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治疗前症状积分基本相同,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以黄芪建中汤和枳实消痞丸治疗,对照组治疗以补中益气汤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94.4%,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各项症状改善程度比较中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1)黄芪建中汤合枳实消痞丸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有显着疗效,优于对照组。(2)附子与半夏不是绝对配伍禁忌。
李正安,鲍崇忠,李登敏[5](2003)在《中药地乌胶囊治疗慢性胃炎480例》文中研究表明
吉萌萌[6](2020)在《清开灵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基于大样本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甚少,且不良事件/反应特征经个案报道、文献评价、HIS数据仓库、药品不良反应自愿报告系统(spontaneous report system,SRS)等基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关于清开灵注射液不良事件/反应相符;影响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除目前已确认的合并用药种类外,经过文献评价、HIS数据仓库分析,认为还与患者患有肝硬化或伴有电解质紊乱、泌尿系感染、神经肌肉系统等疾病,患者过敏史,超适应症(急性扁桃体炎、高血压等),溶媒情况(说明书中未提及允许与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混合使用),合并使用(腺肽、硝苯地平、胰岛素、维生素C等)等因素有关。药品上市后安全性评价能够科学严谨、充分地认识药品安全性,其最重要的内容是药品不良反应评价,主要是通过被动和主动两种监测模式评价药品安全性。通过文献汇总,用于药品不良反应评价的数据挖掘方法主要有:比值失衡测量法、卡方检验、条件Logistic回归等方法。Logistic回归应用于单药不良反应信号检测,具有较好的效果,它是通过控制混杂因素,从而来估计影响因素的相对危险度,对目标不良反应建立回归模型,以其他作为对照,但同时会忽略各个报告表的严重程度等级;随机森林方法具有对数据集大小基本没有限制、内嵌缺失填补方法的优势,同时不存在过拟合及共线性等问题,通过得出变量的重要性评分,从而客观地评价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因素,其最重要的、最具有实用价值的结果是可以分析各因素-不良反应症状的变量重要性评分情况,并结合原始病例资料,探索各个因素对引发具体不良反应症状之间的关联程度。为了充分了解真实世界下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非对照的药物源性(drug-oriented)前瞻性医院集中监测研究进行探索。研究目的(1)主要研究目的:探讨清开灵注射液上市后大规模人群使用时的安全性,识别并判断药品不良事件及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性质、特点和发生的危险因素。(2)次要研究目的:探讨影响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因素的挖掘方法,为我国中药注射剂上市后临床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技术参考。研究方法(1)研究设计:采用多中心、非对照的药物源性(drug-oriented)前瞻性医院集中监测。(2)监测对象:根据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医院集中监测方案,方案设计单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监测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就诊于深圳仁爱医院、清河县中医院、原阳县人民医院等48家医疗机构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30842例患者。(3)监测方法:无挑选地纳入本制剂使用患者;按照中成药医院集中监测规范制定统一的监测方案、监查规范、成立研究组、督查组,深入临床观察、随访患者的用药反应,由临床医师/护师/药师根据病历和实际观察填写观察表。(4)数据处理:总协调员核实所有观察表,原始资料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保管。参照国际通用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的西医诊断标准,对诊断名称进行了规范命名的标准化处理;参照《中医内科学》对中医诊断、证型进行标准化处理;参照Meddra字典对病例中的ADR名称进行标准化的处理。(5)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实施:监测中心、监测人员、监测进度、原始文件、电子数据、档案管理、质量管理。其中,原始文件和电子数据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6)统计分析:数据处理及统计工作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未参与方案设计的专业人员完成。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特点分析:采用R统计分析软件3.5.0版本编程计算。对于计数资料,采用描述方法分析频数及百分比;对于计量资料,采用分段描述频数和百分比的方式。运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探索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①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按照1:3配对方式,形成ADR组和对照组。统计学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two-side test),以P≤0.2初步筛选可疑风险因素,采用95%的可信区间。②基于描述性初步分析结果,纳入单因素分析并将显着因素(P≤0.2)纳入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中进行分析。当P≤0.05,估计系数为正值时,则认为该因素为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因素;当P≤0.05,估计系数为负值时,则认为该因素为不良反应发生的非风险因素。③采用R软件包RandomForest,将ADR组和对照组共368病例以7:3交叉训练分成256例训练集建立随机森林模型,112例测试集用来检验预测效果。基于描述性初步分析结果,纳入66个变量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的影响因素,根据MeanDecreaseGini指标分析各个因素总的重要性评分及各因素-不良反应症状的变量重要性评分探索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监测清开灵注射液患者一般情况:采用多中心、非对照的药物源性(drug-oriented)前瞻性医院集中监测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30842例患者,男性有16209例(52.55%),女性有14633例(47.45%),分布于各个年龄段,5691例患者为18~30岁;就诊患者中,西医诊断涉及各个疾病系统,主要以呼吸道感染(11624例)、气管炎(5593例)、肺炎(2788例)等感染及侵染类疾病为主,中医诊断主要为邪热闭肺(3863例)、热毒(2289例)、邪热阻络证(1521例)等。(2)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特点:30842例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患者中,92例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ADR发生率为3‰;涉及皮肤及皮下组织、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胃肠系统、各类神经系统、心脏器官等多种系统,主要表现特征为(频数≥10例):皮疹(42例)、瘙痒(32例)、恶心(16例)、胸闷(15例)、头晕(14例)、呕吐(12例)等。(3)巢式病例对照人群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描述性分析:对368例使用清开灵注射液巢式病例人群中ADR组和对照组进行描述性分析,统计学显着水平P≤0.2的因素有:既往病史(肺癌、高脂血症、胃炎等)、既往过敏史(P=0.1)、ADR史(P=0.052)、ADR史皮疹(P=0.004),西医诊断(脑供血不足、肺炎、尿路感染等),中医诊断(肝湿郁热、邪热闭肺、邪热阻络证等),溶媒剂量(P=0.063),间隔用药时间(P=0.036),合并其他药物种类(P=0.114),联合用药(奥拉西坦注射液、盐酸吡格列酮片、碘帕醇注射液、盐酸二氧丙嗪片、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注射液、复方氢氧化铝片等),合并药物系统分类(OTC感冒用药、OTC呼吸系统药物、代谢及内分泌系统药物等),合并药物药理作用(过敏介质阻释药、解热镇痛药、抗高血压药等)。(4)基于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的风险因素:基于巢式病例对照人群不良反应描述性分析(统计学显着水平P≤0.2),筛选出的与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相关的既往病史肺癌等66个可疑因素,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认为与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曾患有肿瘤史、皮疹ADR史、现患有胃炎疾病、中风病;清开灵注射液与中药联合用药发生ADR的风险不明显。(5)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影响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的风险因素:采用随机森林模型,以是否发生不良反应为结局,基于描述性初步分析结果,纳入66个变量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的影响因素,随机构建100棵决策树,且该随机森林模型的精度为78%,预测模型良好。MeanDecreaseGini重要性评分排名前6位的为:曾患有皮疹ADR史、肿瘤疾病,现患有脑供血不足,既往过敏史,与中药合并用药,现患有胃炎疾病。采用随机森林模型,以不良反应名称的首选语编码(皮疹、瘙痒、恶心、胸闷、头晕、呕吐)作为结局变量,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的相关因素(曾患有皮疹ADR史、肿瘤疾病,现患有脑供血不足,既往过敏史,与中药合并用药,现患有胃炎疾病)作为解释变量,显示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时:既往皮疹ADR史引起瘙痒、皮疹的重要性评分明显高于恶心、胸闷、头晕、呕吐;既往疾病系统史肿瘤引起恶心、胸闷的重要性评分明显高于皮疹、瘙痒、头晕、呕吐;现患脑供血不足引起胸闷、恶心、头晕的重要性评分明显高于皮疹、瘙痒、呕吐;既往过敏史引起皮疹、瘙痒的重要性评分明显高于恶心、胸闷、头晕、呕吐;与中药合并用药引起皮疹、瘙痒、恶心的重要性评分明显高于胸闷、头晕、呕吐;现患胃炎疾病引起皮疹、瘙痒的重要性评分明显高于恶心、胸闷、头晕、呕吐。结论(1)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30842例患者中,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有92例,ADR发生率为3‰,属于偶见不良反应;涉及皮肤及皮下组织、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胃肠系统、各类神经系统、心脏器官等多种系统,主要表现特征为:皮疹、瘙痒、恶心、胸闷、头晕、呕吐等。(2)既往肿瘤病史,既往过敏史及皮疹ADR史,胃炎,脑供血不足,中风病是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3)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时,曾患有肿瘤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现恶心、胸闷的不良表现;曾患有过敏史、皮疹ADR史、现患胃炎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现瘙痒、皮疹的不良表现;现患脑供血不足的患者,容易出现胸闷、恶心、头晕的不良表现。(4)目前临床上应用清开灵注射液相对比较规范,但对于现患有脑供血不足、中风病患者,应密切关注患者使用清开灵注射液后的用药反应(胸闷、恶心、头晕等),若有应立即停止使用;现患有胃炎的患者,建议慎用清开灵注射液。
朱云[7](2015)在《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是肝脏疾病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特别是中药肝损伤(Herb-induced liver injury, HILI)报道日渐增多,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但有关HILI的临床研究资料较少,特别是HILI诊断方法暂缺,有待尽快开展HILI研究。目的:分析探索DILI特别是HILI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预后。资料与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入住解放军第302医院DIL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对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入住解放军302医院DILI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建立基于“整合证据链”的HILI临床诊断系统,并对重用赤芍方治疗重症淤胆型DILI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①2035例DILI患者中,875例(43.0%)由453种西药导致,595例(29.2%)由中药导致,565例(27.8%)由中西药联合应用所致;271例(13.3%)发展成慢性DILI,63例(3.1%)死亡,11例(0.5%)行肝移植;以ALT、ALP、TBiL和INR四个生化指标建立DILI预后模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09和0.904。②595例HILI患者中,47例(7.9%)出现肝衰竭,45例(7.6%)发生肝硬化,78例(13.1%)形成慢性DILI,死亡19例(3.2%),2例(0.3%)行肝移植;HILI以女性(71.1%)多见,潜伏期30(15,75)天,多为肝细胞损伤型(85.9%),与西药相比具有更低ALP、INR值(P<0.001),但预后无统计学差异;导致肝损伤中药组方中最常见中草药是何首乌;骨康胶囊、养血生发胶囊、丹鹿通督片等207种中成药可导致HILI发生:③158例发病前有何首乌及其制剂应用史的DILI患者中,92例(58.2%)与西药或不含何首乌中药制剂联合应用,51例(32.3%)由何首乌复方制剂导致,仅15例(9.5%)由单味何首乌导致;在66例由何首乌及其制剂导致HILI患者中,4例(6.1%)为生首乌及其制剂,62例(93.9%)为制首乌及其制剂,4例(6.1%)形成肝衰竭,4例(6.1%)发展肝硬化,1例(1.5%)死亡。(④儿童DILI的损肝药物主要用于呼吸道疾患(37.7%),首位损肝西药为抗生素,主要损肝中草药是麻黄和何首乌。⑤基于“整合证据链”的HILI临床诊断系统将22例经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ACG)诊断流程诊断为何首乌导致HILI患者进一步细分为:14例确诊HILI,7例可疑HILI,1例排除HILI。⑥重用赤芍方治疗6例经常规西医治疗无效的重症淤胆型DILI患者全部治愈而无毒副作用,能显着降低ALT、TBiL值(P<0.05),与糖皮质激素(治愈2例、无效1例、死亡2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HILI有逐年升高趋势,应加强重视和研究,但HILI临床诊断仍需谨慎,需要基于“整合证据链”,避免“非西药即中药”常规诊断思维的局限性;重用赤芍可用于重症淤胆型DILI患者的治疗。
李静[8](2014)在《柴胡疏肝散加味联合奥美拉唑、吗丁啉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肝气犯胃证)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浆MTL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柴胡疏肝散联合西药奥美拉唑、吗丁啉治疗肝气犯胃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观察其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浆胃动素的影响。方法:将61例诊断明确的肝气犯胃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统计分析两组病例在姓名、年龄、病程、胆汁反流情况等方面是否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给予口服柴胡疏肝散及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吗丁啉片;对照组单独奥美拉唑、吗丁啉片口服。疗程为2月。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统计中医证候积分、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浆胃动素(MTL)水平,并行胃镜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胃镜疗效及血浆胃动素(MTL)水平的变化,对其疗效做出评价。结果:(1)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提示两组药物均能改善中医证候;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比较,治疗组积分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候优于对照组。(2)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构成分布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 <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为90.00%。(3)两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嗳气、纳差、情志抑郁、善太息、心烦不寐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两组治疗前后在上腹胀痛或痞满、口苦、反酸烧心证候积分差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胃动力,情志抑郁方面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胆汁反流分级情况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胆汁反流分级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5)两组患者胃镜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6)两组血浆胃动素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治疗前后胃动素差值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治疗组升高MTL水平优于对照组。(7)血浆MTL含量与中医证候积分呈负相关(r<0,p<0.05)。(8)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患者能够耐受,两组患者均完成试验,没有病例因为严重不良事件而中断治疗。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味联合奥美拉唑、吗丁啉组治疗肝气犯胃型胆汁反流性胃炎,其临床症状尤其对情志抑郁、善太息、心烦不寐、嗳气、纳差症状的改善及对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升高明显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提示柴胡疏肝散可能通过抗抑郁、促胃动力及提高胃动素水平改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其具体作用机制、远期疗效及情志因素与胃动素是否存在相互关联,尚需进一步的大样本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李琼,刘晏,吴坚炯[9](2013)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近年来中医药在该病的治疗方面展示出其独特优势,现就中药复方辨证施治、中成药治疗方面对于该病的研究进展做一总结概括。
张煜[10](2003)在《单兆伟教授脾胃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汇集了方方面面的着述,将分门别类的议题和散在零星的经验,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和规律性进行系统贯穿,力图能够在高层次上充分展示和弘扬吾师单兆伟教授的脾胃学术思想。本文共分前言、脾胃学术思想研究及诊余漫话三部分,并附有导师简介。脾胃学术思想研究分别从学术思想精华、脾胃病各论、脾胃病养生宜忌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力争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吾师脾胃学术思想的整体面貌。
二、中药地乌胶囊治疗慢性胃炎48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地乌胶囊治疗慢性胃炎480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与治疗研究进展 |
1.颈椎病流行病学现状 |
2.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
2.1 机械性压迫 |
2.2 血液循环障碍 |
2.3 炎症免疫反应 |
2.4 其他机制 |
3.颈椎病的治疗现状 |
第二部分 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 |
1.2.1 诊断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2.3 调查方法 |
1.2.4 质量控制 |
1.2.5 数据管理 |
1.2.6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调查人群基本情况 |
2.1.1 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 |
2.1.2 职业种别、文化程度、工资收人及工作强度 |
2.1.3 行为习惯 |
2.1.4 既往疾病 |
2.2 颈椎病患病率分析 |
2.2.1 不同性别颈椎病患病率 |
2.2.2 不同年龄段颈椎病患病率 |
2.2.3 不同职业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
2.2.4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
2.2.5 不同收人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
2.2.6 不同工作强度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
2.2.7 不同行为习惯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
2.2.8 合并不同疾病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
2.3 颈椎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
2.3.1 颈椎病危险因素的赋值 |
2.3.2 颈椎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2.4 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疾病特征分析 |
2.4.1 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分布 |
2.4.2 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活质量分析 |
2.4.3 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疾病特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3.讨论 |
3.1 颈椎病的患病率 |
3.2 颈椎病的危险因素 |
3.3 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疾病特征与生存质量分析 |
3.4 本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
4.研究小结 |
第三部分 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
1.材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1.1 资料库来源 |
1.1.2 检索方式 |
1.2 文献筛选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提取 |
1.3.1 文献提取方法 |
1.3.2 文献提取内容 |
1.4 文献质量评价和偏倚风险评估 |
1.5 数据分析 |
1.5.1 统计学分析 |
1.5.2 异质性检验 |
1.5.3 绘制森林图 |
1.5.4 漏斗图分析 |
2.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2.1 样本量 |
2.2.2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2.2.3 诊断标准 |
2.2.4 干预措施 |
2.2.5 疗效评价标准 |
2.2.6 结局指标 |
2.2.7 疗程及随访情况 |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3.1 随机方法及分配方案的隐藏 |
2.3.2 盲法实施情况和结局评价者盲法 |
2.3.3 结局数据的完整性及选择性报道 |
2.3.4 基线情况和样本量 |
2.3.5 其他偏倚 |
2.4 结局指标mate分析 |
2.4.1 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CSR的总体疗效评价 |
2.4.2 活血化瘀类中药VS安慰剂 |
2.4.3 活血化瘀类中药VS西药 |
2.4.4 活血化瘀类中药+非药物疗法VS非药物疗法 |
2.4.5 不良反应 |
3.讨论 |
3.1 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
3.2 研究的方法学治疗及偏倚风险评估 |
3.3 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 |
3.4 问题与建议 |
4.研究小结 |
第四部分 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中医诊断标准 |
1.2.2 西医诊断标准 |
1.2.3 中医证候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退出标准 |
1.7 终止试验标准 |
1.8 病例脱落与处理 |
1.8.1 脱落的标准 |
1.8.2 脱落的原因分析 |
1.8.3 脱落病例的处理 |
2.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方法 |
2.3 盲法的设计与实施 |
2.3.1 盲法的设置 |
2.3.2 盲法的具体实施 |
2.4 治疗方案 |
2.4.1 试验组 |
2.4.2 对照组 |
2.4.3 药品包装 |
2.4.4 药品的随机编号、分配和清点 |
2.4.5 合并用药 |
2.5 结局指标与数据记录 |
2.5.1 一般记录项目 |
2.5.2 疗效指标 |
2.5.3 安全性指标 |
2.5.4 数据记录 |
2.6 总体疗效标准 |
2.7 安全性评定标准 |
2.8 质量控制与保证 |
2.9 数据管理 |
2.9.1 研究员填写数据要求 |
2.9.2 监察员监察数据要求 |
2.9.3 数据录入与审核 |
2.10 统计学分析 |
2.10.1 统计分析数据集的定义与选择 |
2.10.2 统计分析方法 |
2.11 伦理原则 |
2.11.1 伦理审查 |
2.11.2 受益与风险 |
2.11.3 受试者医疗和保护 |
2.11.4 受试者隐私的保护 |
2.11.5 受试者知情同意过程 |
2.12 临床试验报告流程 |
3.结果 |
3.1 流程图 |
3.2 受试者基线特征 |
3.2.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3.2.2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
3.2.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3.2.4 两组患者BMI指数比较 |
3.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NDI评分比较 |
3.5 结局指标SF-36评分比较 |
3.5.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总评分比较 |
3.5.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PCS)评分比较 |
3.5.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的PCS各维度评分比较 |
3.5.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MCS)评分比较 |
3.5.5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MCS)各维度评分比较 |
3.5.6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HT)评分比较 |
3.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7 安全性评价 |
4.讨论 |
4.1 筋痹颗粒的历史渊源 |
4.2 对主要结局指标的影响 |
4.2.1 VAS评分 |
4.2.2 NDI评分 |
4.2.3 SF-36生活质量评分 |
4.3 临床试验设计 |
5.研究小结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益气化瘀法异病同治慢性筋骨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
附录三 :神经根型颈椎病信息调查表 |
已公开发表论文 |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获奖情况 |
(2)古代名家胃脘痛医案的文献整理和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古代医籍胃脘痛医案治法及经方举要 |
(一)古代医籍胃脘痛医案治法举要 |
1.治肝法 |
2.温补法 |
3.祛痰法 |
4.化瘀法 |
5.除湿法 |
6.滋阴法 |
7.宣降法 |
8.导滞法 |
(二)古代医籍胃脘痛医案经方举例 |
1.小建中汤 |
2.大建中汤 |
3.理中汤 |
4.苓桂术甘汤 |
5.瓜蒌薤白半夏汤 |
6.旋覆花汤 |
二、古代医籍胃脘痛医案用药规律研究 |
(一)古代医籍胃脘痛医案方药数据库的规范及建立 |
1.数据来源 |
2.数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3.数据处理 |
4.数据库建立 |
(二)处方用药数据统计结果 |
1.频数统计 |
2.基于关联规则的处方组方规律分析 |
3.基于熵聚类的处方组方规律分析 |
(三)结果分析 |
1.处方中使用高频药物分析 |
2.介壳类药物的使用分析 |
3.50 味高频药物所属功能类别分析 |
4.药物四气五味结果分析 |
5.药物归经结果分析 |
6.用药模式及关联规则分析 |
7.11 味核心药物分析 |
8.药物组合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3)疏肝和胃汤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肝气犯胃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PBRG肝气犯胃证的中医认识 |
2.选方依据 |
3.疏肝和胃汤配伍分析 |
4.疏肝和胃汤现代药理分述 |
5.疏肝和胃汤治疗PBRG肝气犯胃证可能的作用机制 |
6.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
文献综述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西医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黄芪建中汤合枳实消痞丸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缩略词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4 受试者退出试验的条件及步骤 |
1.5 剔除及脱落病例标准 |
1.6 中止试验条件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4 临床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价 |
2.6 安全评价 |
2.7 依从性评价 |
2.8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统计结果 |
3.2 安全性 |
3.3 临床结果 |
4 随访情况 |
5 讨论 |
5.1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
5.2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治疗 |
5.3 祖国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
5.4 本研究的立体依据 |
5.5 本次研究的临床疗程评价 |
6 结语 |
6.1 结论 |
6.2 问题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5)中药地乌胶囊治疗慢性胃炎48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疗效标准 |
2 结 果 |
2.1 两组疗效比较 (表1) |
2.2 胃镜、病理疗效分析 (表2) |
2.3 两组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表3) |
3 讨 论 |
(6)清开灵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清开灵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研究进展 |
综述二 药品不良反应数据挖掘方法研究进展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医院集中监测的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特点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监测对象与样本量 |
2.2 伦理审查与注册 |
2.3 研究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清开灵注射液监测病例一般情况 |
3.2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3.3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特征分布情况 |
3.4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患者既往史、既往ADR分布 |
3.5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患者诊断情况分布 |
3.6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用药情况分布 |
3.7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合并用药情况分布 |
第二部分 运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分组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巢式病例对照人群不良反应描述性分析 |
3.2 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的风险因素 |
3.3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影响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的风险因素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特点 |
2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
结论 |
创新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7)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药物性肝损伤(DILI)概述 |
二、中药肝损伤(HILI)现状 |
三、我国DILI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一部分 DILI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的回顾性分析 |
(一) 2035例DILI的临床特点、病因及预后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3.1 临床特征 |
3.2 致病药物 |
3.3 RUCAM评分 |
3.4 预后分析 |
4. 讨论 |
(二) 595例HILI临床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3.1 临床特征 |
3.2 导致HILI中药情况 |
3.3 RUCAM评分 |
3.4 治疗预后 |
4. 讨论 |
(三) 66例何首乌及其制剂导致HILI临床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3.1 何首乌及其制剂与HILI相关性 |
3.2 导致HILI何首乌及其制剂的使用情况 |
3.3 何首乌及其制剂导致HILI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
3.4 何首乌及其制剂导致HILI的病理特征 |
3.5 何首乌肝毒性的RUCAM评分 |
4. 讨论 |
(四) 69例儿童DILI的临床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3.1 临床特征 |
3.2 损肝药物 |
3.3 病理特征 |
3.4 预后 |
4. 讨论 |
(五) 重用赤芍治疗重症DILI合并难治性高胆红素血症14例 |
1. 研究背景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3.1 疗效评价 |
3.2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HILI诊断及重症DILI治疗的前瞻性研究 |
(一) 基于“整合证据链”的HILI临床诊断系统的建立 |
1. 研究背景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3.1 ACG诊断流程 |
3.2 基于“整合证据链”的HILI临床诊断系统 |
3.3 个案分析 |
4. 讨论 |
(二) 重用赤芍方治疗重症淤胆型DILI随机对照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3.1 入组情况和患者基线资料 |
3.2 疗效评价 |
3.3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汇对照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8)柴胡疏肝散加味联合奥美拉唑、吗丁啉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肝气犯胃证)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浆MTL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对象和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3 分组及处理 |
4 疗效判定标准 |
5 观察指标 |
6 统计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比较 |
第三部分 理论探讨 |
1 祖国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
2 导师对于 BRG 肝气犯胃证的学术思想 |
3 柴胡疏肝散组方及药理作用 |
4 柴胡疏肝散治疗 BRG 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
5 现代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
6 胃动素(MTL)与胆汁反流的关系 |
讨论与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参考文献 |
(9)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古方化裁治疗 |
1.1 柴胡疏肝散 |
1.2 丹栀逍遥散 |
1.3 黄连温胆汤 |
1.4 小柴胡汤 |
1.5 旋覆代赭汤 |
1.6 四逆散合左金丸 |
1.7 其他 |
2 自拟方加减治疗 |
3 中成药治疗 |
3.1 六味消安胶囊 |
3.2 健胃愈疡片 |
3.3 胆胃康 |
3.4 胃苏颗粒 |
3.5 胆宁片 |
3.6 达立通颗粒 |
4 展望及存在的问题 |
(10)单兆伟教授脾胃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脾胃学术思想研究 |
一、 学术思想精华 |
1、 治脾胃者,恒以调气复平为要 |
2、 清除幽门螺杆菌,宜益气活血清热并行 |
3、 治功能性消化不良,顺气导滞与心理疏导相兼 |
4、 提高临床疗效,善用巧用药对 |
5、 继承孟河余韵,药用简约醇正 |
6、 临证详查病因,时时固护胃气 |
7、 坚持科研创新,可持续发展中医 |
二、 脾胃病各论 |
(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治和研究 |
(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从瘀论治 |
(三)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诊治 |
(四) 功能性消化不良论治 |
(五) 消化性溃疡论治 |
(六) 返流性食道炎诊治 |
(七) 慢性结肠炎诊治 |
(八) 消化道肿瘤术后论治 |
(九) 胃脘痞胀论治 |
(十) 胃脘痛论治 |
(十一) 虚秘论治 |
(十二) 老年胃病病机探讨 |
(十三) 妇人胃病诊治规律探析 |
三、 脾胃病养生宜忌 |
诊余漫话 |
一、 中医膏方琐谈 |
二、 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
三、 外事教学经验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附1:主编、副主编、参编及完成部分章节着作一览 |
附2:科研成果及在研课题一览 |
附3:现任职务及获得荣誉一览 |
附4:培养学生一览 |
致谢 |
四、中药地乌胶囊治疗慢性胃炎48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许金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2]古代名家胃脘痛医案的文献整理和数据挖掘研究[D]. 张瑜.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9)
- [3]疏肝和胃汤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肝气犯胃证)的临床观察[D]. 申青霞.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黄芪建中汤合枳实消痞丸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证)临床疗效观察[D]. 吕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1)
- [5]中药地乌胶囊治疗慢性胃炎480例[J]. 李正安,鲍崇忠,李登敏. 贵州医药, 2003(01)
- [6]清开灵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研究[D]. 吉萌萌.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7]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分析[D]. 朱云.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5(10)
- [8]柴胡疏肝散加味联合奥美拉唑、吗丁啉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肝气犯胃证)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浆MTL的影响[D]. 李静. 河南中医学院, 2014(02)
- [9]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J]. 李琼,刘晏,吴坚炯. 中成药, 2013(04)
- [10]单兆伟教授脾胃学术思想研究[D]. 张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