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世纪,加快校园网建设

面向新世纪,加快校园网建设

一、面向新世纪 加速学校校园网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吴婷垚[1](2020)在《“以美育美”的初中美育管理实践研究 ——以M市H区为例》文中指出美育是五育中的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极其重视学校美育,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道德教育。学校美育很重要,它关系到青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成长,关系到国民精神面貌的提升,也关系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满足。通过学校美育,让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审美价值观是新时代美育必须肩负的首要责任与使命,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是新时代美育必须完成的任务和目标。近年来,在制度力量驱动下,在多部门协力推动下,学校美育改革与发展进入加速提质阶段,以美育人导向更加突出,美育课程建设稳步推进,资源保障持续向好,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但与此同时,美育仍是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亟待补齐的短板。本研究在美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对M市H区3所公立中学的美育管理现状进行客观、真实的调查,了解当前中学美育管理实践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对美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试图从实践层面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策略。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系统整理了我国学校美育管理的研究现状,并对核心概念加以界定;第一章阐述了学校美育管理的价值、任务以及实施路径,为后期调研写作提供理论基础;第二章是对M市H区初中美育管理实践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问题并阐明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三章提出了初中美育管理实践路径,包括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形象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美育评价制度合理化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动五个方面。

杨亮星[2](2016)在《宁夏基础教育课程信息化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力求实现“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显得更为重要,也更能深层次地体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即课程信息化。宁夏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东部、黄河中上游,由于受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宁夏基础教育课程信息化发展究竟如何?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这仍然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宁夏基础教育课程信息化发展水平现状,在文献搜集、实际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选取合适的方法、流程构建了适用宁夏地区的基础教育课程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初稿,并选取实验样本学校,通过评估调研,进一步验证、改进了评估指标体系,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宁夏基础教育课程信息化的评估指标体系终稿,继而在构建好的宁夏基础教育课程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设置了评估指标权重、划分了评估等级目标,其为宁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提供了相关参考。

林伟红[3](2015)在《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本治校研究》文中指出大学治校理念是大学在教育探索及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它反映了学校决策层对教育现实的理解程度以及把握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治校理念集思想性、实践性、发展性于一体,对大学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的兴衰。本研究是围绕大学治校问题而进行的历史探究。研究对象为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本治校,之所以选这二十年,一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受严重创伤,这之后我国高等教育是如何复苏的;二是因为湖南师范大学是一所“三无学校”—无底子、无码头、无名气,主要领导人也都是土生土长的,不是出身名校,更不是院士等头衔;三是湖南师范大学在这段时间里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特别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可以称得上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神话”。这段“传奇神话”很多人知晓,但却鲜有人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一所普通师范院校的崛起,从这一个案更能反映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巨大进步;一所起点低、起步晚的大学,她的巨变也许更能说明大学发展的一些本质问题。它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贡献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研究运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人物访谈法、史论结合法,对湖南师范大学的人本治校理念及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是一个历史研究,首先是历史性,其次是研究。研究目的在于挖掘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本治校经验给当下的大学管理和改革提供借鉴,因而首先是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历史研究,把它置于历史背景之中,分析它与前、与后之间的联系,然后是经验探讨,且以历史研究为主,以经验探讨为辅。湖南师范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她以人为本的治校理念。人是大学立足和发展的根本。在学校里面,“以人为本”也是相对的,师生员工中的“以生为本”,教职员工中的“以师为本”,大学的活动中心是教学与科研;大学的目标中心:人才培养。湖南师范大学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引进博士,延揽知名教授,提升现有教师和有效昭示人才;推行来去自由政策,来者欢迎,去者欢送,首创师资建设日和加强机关建设为“来去自由”提供有利的支持;善用和创造条件,把握和抓住机遇,积蓄雄厚的师资力量。在人本治校的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并着力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尽力完善公共服务基础建设、鼓励学术交流、竭力支持学术出版、大力发展图书馆、营造和谐的环境等方面来促进教师的发展。在“以生为本”方面,通过弘扬师范本色、坚守教学中心、着力大学生素质教育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等来实现学生的发展。湖南师范大学因为实行人本治校而取得了显着的成就。首先是一支壮观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不仅数量充足,而且结构合理,形成老中青学术梯队;教师队伍不仅质量优良,而且层次提升。其次,教师们信守本职,潜心教学与研究,不仅取得了显着的教学成就,也收获了卓越的科研成果。其三,素质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它提升了校园的文化品位,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擢升了教师整体素养。其四,由于学校的人本治校理念及相应的政策及举措取得了实效,科研成就享誉学界,教学成绩卓尔不群,学校享有良好的声誉。借鉴历史为了立足当下,走向未来。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20年的办学发展史阐释了大学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治校理念,着力创造条件实施人本治校。湖南师范大学的成功告诉我们:改革出活力这是基本思路,去官本,立人本是核心,人才强校是战略,一心为校的领导班子建设是关键:湖南师范大学的不足则提醒我们:政府放权,建立新型的政府管理大学的方式是实现人本治校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是实施人本治校的一个有力的保障。

柯友平[4](2015)在《新形势下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军队兴。要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没有大批高素质的建军治军骨干是不可能的。时下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也为依托国民教育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无疑为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培养搭建了军地携手共育英才的战略平台。我国国防生教育工作虽然经历了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当下还是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通过阐述中国国防生是我军人才培养的历史必然选择及其理论依据,回顾我国国防生教育工作的历史发展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诠释当前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体系及其实现路径,深入分析我国国防生教育现存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对策建议。本文具体分为六个部分,每部分主要内容如下:导论部分主要陈述了本次研究的起因以及研究价值,分析总结了本次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次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揭示了本次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研究思路与方法等;第一章通过阐述我国开展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历史背景与发展,揭示了我国国防生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通过对我国国防生管理和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深入剖析了我国国防生教育工作的发展情况与调整措施;第二章通过剖析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取得的成就,归纳出能够对我国国防生教育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经验启示。首先论述国防生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从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推动了我军干部培训体制的改革完善、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提供了抓手、为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摸索了规律、推动了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的整体提高五个方面分析;其次,总结了国防生教育取得的经验启示,论证国防生教育必须紧紧围绕践行强国梦和强军梦目标展开、必须着眼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发挥其在全民国防教育中辐射示范效应以及必须注重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的跃升等四个方面的经验。第三章分析了当前中国高校国防教育体系和实现路径;首先,归纳概括了我军国防生教育的总体目标,并从制定依据、制定策略以及最终目标等三方面进行说明分析。其次阐述了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内容和原则;再次,分析和总结了我军国防生教育的主要方法,如理论教育法与实践教育法、制度管理法与心理疏导法、比较教育法与典型教育法等;最后,分析研究了我军国防生教育的主要途径,如思想政治教育、科文知识学习、军政理论教育、法纪条令教育、军政实践锻炼、文化环境教育等方面的问题。第四章通过阐述当前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国防生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制约高校国防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等三个方面内容,深入揭示当前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章结合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基本现状及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突出中国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探索中国国防生军人情感和战斗精神培育路径、构建中国特色国防生教育管理模式、完善中国国防生教育考核评价体系、重视中国国防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内容。

胡鞍钢,周绍杰[5](2012)在《加速发展网络经济是21世纪中国重大的发展战略》文中研究指明一、加速网络经济发展,防止再次"落后和挨打"最近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这是面向新世纪的第一号重大战略决策,旨在缩小我国各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和高度评价。我们认为,加速发展网络经济①应当成为面向21世纪新的重大战略决策,旨在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革命的历史机遇,在新世纪进一步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并在这一方面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缩小我国各地区发展差距。

王玉珊[6](2012)在《日本教育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成为一片废墟,举国上下都陷于饥饿与失望的窘境,国民经济处于瘫痪状态。但是,仅仅经过十年的时间,工农业生产就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1968年,日本GNP超过了原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受两次石油冲击的影响,日本经济从1975年开始虽然转入了低速增长,但直到1980年代末,日本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优等生,一度被称为“世界第二超级经济大国”,挑战了美国的经济霸权。19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虽然陷入低迷,新世纪初也没有多大的起色,2010年GDP已被中国赶超,但日本以雄厚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资本优势和企业经营管理优势为基础,仍然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强国之一。日本在二战后的发展特别是昔日高速经济增长的奇迹,已被世人所熟知。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的惊人速度,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的许多学者纷纷研究日本为什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到恢复和发展。其答案虽然并非只有一个,而且大多数人一致认为这是由多种因素和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促进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育的发展,这一结论却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日本不但是“后发型赶超”国家的典型代表,而且是经历了“赶超后困境”的国家。因此,日本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是发展中国家可资借鉴的重要参考。我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拥有相似的文化,日本的经验和教训更值得我们借鉴。本论文立足于日本教育发展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研究,希望能对中国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全文共分九章。第一章,绪论。本章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视角、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结构以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基本理论。本章主要从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鉴别理论这两方面,介绍了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基本理论,并总结了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的关系。第三章,日本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本章按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分别论述了日本政府在各时期所实施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日本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虽然有不同的内容和侧重点,但从其出发点和结果来看,都与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日本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第四章,日本教育的发展。本章在论述日本现行教育制度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信息化教育和国际化教育。最后,运用大量的数据,对日本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了日本教育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其优势与劣势。第五章,日本的教育投资。首先,在介绍教育费用、教育收益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考察了日本教育投资收益率的变化。然后,从微观的家庭和宏观的政府两个方面,分析了日本教育支出的水平。第六章,日本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在日本教育存在的问题方面,按照不同教育阶段,分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阶段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在说明解决问题重要性、紧迫性的基础上,论述了日本政府应该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在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方面,首先分析了新世纪初日本教育的新课题、新方向,包括进一步充实基础教育、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其次分析了今后日本教育的新课题、新方向,包括培养社会生存能力、培养未来的人才、构建完善的学习网、构建有活力的相互联系的共同体。第七章,教育促进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日本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①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日本经济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②教育培养了大量的科研人员,奠定了日本科技进步的基础。③教育水平提高确保了高效率、高水平的科研产出。④以教育为基础的科技发展,使日本技术贸易呈现顺差扩大的趋势。⑤传承日本文化,奠定日本式经营的基础。⑥提高国民素质,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第八章,日本教育及其促进经济发展的经验。日本教育发展的经验主要体现在教育立法、教育立国、教育改革、教育投资、职业教育、私立学校、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信息化教育、国际化教育九个方面,本章针对这九个方面的发展经验做出了总结。另外,本章总结了调整教育结构促进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体现在调整教育政策促进经济转型、调整教育内容促进产业发展这两个方面。最后总结了经济发展促进教育发展的经验,体现在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必要资金、经济发展推动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丰富与完善、根据经济结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教育结构、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相互促进这四个方面。第九章,结论与启示。本章总结了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主要结论:①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②日本高度重视教育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③教育在促进日本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④日本在推动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通过对日本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可以从中得出对中国的启示:①加强法制建设,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②大力提倡教育立国理念,保证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③加大教育投资,完善教育环境;④优化教育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本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肯定教育是推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重要因素的基础上,从六个方面,全面分析了教育促进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其中第五点“传承日本文化,奠定日本式经营的基础”与第六点“提高国民素质,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体现了学术观点的创新。第二,系统而全面地总结了日本教育发展、调整教育结构促进日本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促进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为我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示和参考。本论文的缺陷与不足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由于本人在教育及经济理论方面掌握的知识有限,资料收集不够充分,对有关问题理解肤浅,因此给本研究的深入及创新带来了一定困难和约束,论文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准确的表述和不妥当的结论。第二,关于国际比较部分,因其它国家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些国家很难获得第一手资料和最新数据,从而给共同性的比较研究带来了一些困难,致使研究结论有可能产生某些微小的偏差。第三,本文虽然力求结合日本经济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日本教育的新课题、新方向,但由于教育和经济发展方面的理论基础薄弱,对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新课题、新方向的把握不够,因此,现有的分析和论述显得力不从心,需要在今后进一步加强学习,深入研究。

范小凤[7](2011)在《论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运作机制》文中指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高校德育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德育合力,这既是德育内在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复杂多变的时代对德育工作者的呼唤。因而笔者根据党和政府对高校德育的要求,以及联系当今时代实际,试图阐释“三全育人”德育模式的基本理念及其运作机制,以形成德育合力,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三全育人”的含义及其价值。要全面了解“三全育人”的含义,追本溯源,首先得阐释清楚“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背景以及历史演变的过程。“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源于德育实效性不足的现实,也是党和政府对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要求。因而构建“三全育人”德育模式,有利于增强德育实效性,推动高校德育创新发展,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第二部分具体论述了“三全育人”模式的含义,构成要素,特征,基本理念及其理论依据。“三全育人”模式包括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个方面,通过围绕“育人”这个核心,形成一个严密,立体,整合的德育模式。“三全育人”理念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系统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控制理论以及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都与之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第三部分是“三全育人”模式理论落实到实践的具体操作,也是本文的重点。“三全育人”模式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实践操作性很强。笔者从六个方面构建了“三全育人”模式的运作机制。首先是育人主体,建立以党委为龙头,各部门齐抓共管的队伍机制。其次是建立严密,科学的信息管理机制,加强德育系统的信息搜集,分析,以及反馈,从而对育人过程作出及时,有效地调控。再次完善制度机制,通过建立整合,监控,考评,激励等制度,作为“三全育人”模式运行的保障。再次是优化环境机制,包括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攻占网络德育阵地等,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又次是强化课堂教育机制这个主渠道,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且拓展德育渠道,将家庭,学校,社区教育联系起来,形成一体化的德育体系。最后是建立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机制。通过班集体建设,凭借学生社团,学生会,研究生会等组织,“学长制”的引导,班干部等的榜样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全育人”理念并非一个崭新的德育理念,早已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但是以前学者们对其探讨多集中在实践操作层面,并且很多措施都有重复。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对“三全育人”模式进行全面阐释,并根据实际,构建“三全育人”模式的运作机制,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以期对高校德育有所裨益。

张飞雁[8](2010)在《陕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的技术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在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正在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此来完成高职教育现代化目标。教育信息化浪潮带给了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在关于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研究中,陕西高职积极探索并取得来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教学理念的落后、教学资金的匮乏等原因导致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只停留在相关问题的表面研究上,在针对本省本校特点,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方面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和盲区。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以陕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现状为研究背景,采用质和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设计具体的调研问卷,选取对象进行调研,并在对数据处理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制约陕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效果的因素,至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实施方案。论文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问题提出与研究概述,包括研究背景、相关文献综述、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概述、研究的方法和研究数据的分析。第二部分为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关键概念界定。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并对所涉及到的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三部分是具体的调研与分析。包括了整个调研过程的设计以及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分析得出制约陕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效果的因素。第四部分是提升陕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效果的解决对策与实施方案,共提出了八项建议。第五部分是研究成果应用案例。主要介绍和分析了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应用案例。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反思。主要是研究结果的综述以及总结本次研究的局限和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朱小荣[9](2010)在《学生视角下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 ——基于五所高校的问卷调查研究》文中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主要基础。其中,高校教育信息化作为整个教育信息化的主力军对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信息化是指以信息通讯技术(ICTS)作为工具和手段,以数字化校园为技术构建基础,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高校的管理、教学、科研和图书资源等方面,进而促进高校的管理、教学及科研水平、效率,最终实现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人才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系统建设工程的目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②数字化资源建设;③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应用;④信息化人才培养;⑤信息化保障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但据ACCS等调查项目研究发现,发展近三十年的高校教育信息化仍存在大量问题。高校学生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主体,他们对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的评价及态度对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以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学生视角下的高校教育信息化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以期找出目前高校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策略,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更好发展提供来自调查的实证数据。由此,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高校教育信息化进行再认识,分析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及建设内容,探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对国内外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第二,根据教育信息化的六要素模型及国际教育成果评价协会实施的教育通信技术研究(SITES)、2003亚太地区教育ICT应用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美国教育ICT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及韩国的教育ICT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并基于调查问卷,选择相应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第三,围绕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内容,利用SPSS16.0软件及EXCEL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包括频数分析、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回归分析、平均秩分析。第四,以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作为主要依据,并辅以网络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学生视角下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找出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张凯[10](2008)在《高校网络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应对策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强弱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本国的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我国高等院校担负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主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我国不少高校虽然构建了校园网,但是校园网的教育应用还不够深入,其高投入并未能产生高效益。深入分析了我国高校网络教育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二、面向新世纪 加速学校校园网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新世纪 加速学校校园网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以美育美”的初中美育管理实践研究 ——以M市H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学校美育管理的价值、任务以及方式
    第一节 学校美育的价值
        一、学校美育是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情感基础
        二、学校美育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深化
        三、学校美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人体的正确认识
        四、学校美育提升学生艺术素质和文化修养
    第二节 学校美育管理的任务
        一、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价值观
        二、增强学生审美实践能力
    第三节 学校美育管理的方式
        一、加强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二、建立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
        三、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
        四、充分挖掘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美的教育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初中美育管理实践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初中美育管理实践现状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工具
        三、调查内容
    第二节 初中美育管理实践现状的调查结果
        一、基本情况
        二、学校美育管理实践问题以及成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初中美育管理实践路径
    第一节 学校美育管理中的课程建设
        一、准确定位学校美育观念
        二、牢固基础艺术教育课程
        三、实现美育多学科教学融合
        四、创设实践性美育体验课程
    第二节 学校美育管理中的教师队伍形象打造
        一、提升教师的审美学识与能力
        二、弘扬教师的精神风貌之美
        三、注重教师的职业风格之美
        四、打造教师的外在形象之美
    第三节 学校美育管理中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学校美育管理需要教学物质环境美
        二、学校美育管理需要教学精神环境美
    第四节 学校美育管理中的美育评价制度需合理化
        一、引导学生热爱艺术并具有一定才艺
        二、建立动态和开放的美育评价体系
    第五节 学校美育管理离不开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动
        一、学校美育管理需要家庭美育的支持
        二、学校美育管理需要借助社会美育的力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位论文
致谢

(2)宁夏基础教育课程信息化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课程与教学的界定
        2.1.2 教育信息化与课程信息化的界定
    2.2 课程信息化的本质与内涵
        2.2.1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分析
        2.2.2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课程信息化的要求
        2.2.3 课程信息化的理论基础
    2.3 基础教育课程信息化发展现状
    2.4 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信息化评估研究现状
        2.4.1 课程信息化的指标体系
        2.4.2 课程信息化评估的方法
        2.4.3 课程信息化评估的指标权重
第3章 研究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案
        3.1.1 研究的理论依据
        3.1.2 研究方法与指标构建方法
        3.1.3 研究的信效度
    3.2 研究实施的技术路线
第4章 宁夏基础教育课程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及等级目标的确定
    4.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4.1.2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3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
        4.1.4 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2 评估指标体系等级目标的确定
第5章 宁夏基础教育课程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的验证
    5.1 评估指标体系二级指标的具体化
        5.1.1 访谈提纲及考察量表的设计
        5.1.2 问卷的设计
    5.2 数据的收集与标准化处理
        5.2.1 指标体系验证学校的选取
        5.2.2 调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5.2.3 数据的处理
    5.3 样本学校课程信息化发展等级的分析
    5.4 样本学校课程信息化的个案分析
        5.4.1 小学样本学校调查研究分析
        5.4.2 中学样本学校调查研究分析
    5.5 宁夏基础课程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5.5.1 建设中的问题
        5.5.2 改进策略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宁夏基础教育课程信息化评估研究:网络课程及平台建设与应用评估量表
    附录二 宁夏基础教育课程信息化评估研究:信息技术主任访谈提纲
    附录三 宁夏基础教育课程信息化评估研究:学科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四 宁夏基础教育课程信息化评估研究: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五 宁夏基础教育课程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初稿
    附录六 宁夏基础教育课程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最终稿
    附录七 宁夏基础教育课程信息化评估各指标体系权重
    附录八 宁夏基础教育课程信息化评估各指标层次结构
    附录九 宁夏基础教育课程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专家调查表
个人简介

(3)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本治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创新
    1.6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本治校的基础
    2.1 人本是如何生成的
        2.1.1 人是什么
        2.1.2 人本的生成
    2.2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嬗变
        2.2.1 1978之前:半人的时代
        2.2.2 1978年之后:逐渐进入人的时代
        2.2.3 “九五”期间:“211工程”的实施
    2.3 湖南师范大学的办学环境
        2.3.1 十年挫折后的湖南师范大学
        2.3.2 湖南师范大学的发展回顾
        2.3.3 湖南师范大学的发展处境
        2.3.4 湖南师范大学的人本简概
第三章 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师本理念与治校实践
    3.1 湖南师范大学的师本理念:教职员工中,“教”字第一
    3.2 湖南师范大学的师本治校实践
        3.2.1 实施人才战略
        3.2.2 推行来去自由政策
        3.2.3 积蓄雄厚的师资力量
        3.2.4 转换运行环境与机制
        3.2.5 搭建平台促教师发展
第四章 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本理念与治校实践
    4.1 湖南师范大学的生本理念
        4.1.1 学生:发展中的人
        4.1.2 师生员工中:“生”字第一
    4.2 湖南师范大学的生本治校实践
        4.2.1 弘扬师范本色
        4.2.2 坚守教学中心
        4.2.3 着力大学素质教育
        4.2.4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五章 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本治校的成效
    5.1 壮观的师资队伍
        5.1.1 数量充足,结构改善
        5.1.2 质量优良,层次提升
    5.2 突出的教研成就
        5.2.1 显着的教学成就
        5.2.2 卓越的科研成果
    5.3 丰硕的素质教育成果
        5.3.1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5.3.2 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5.3.3 擢升:教师整体素养
        5.3.4 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
    5.4 良好的学校声誉
        5.4.1 国内:学校声誉不断上升
        5.4.2 国际:学校声誉不断扩大
第六章 借鉴历史展望未来
    6.1 值得借鉴的经验
        6.1.1 治校思路:改革出活力
        6.1.2 治校核心:去官本,立人本
        6.1.3 治校战略:人才强校
        6.1.4 治校关键:一心为校的领导班子建设
        6.1.5 治校保障:较完善的法律法规
    6.2 仍需反思的问题
        6.2.1 政府过多干预的障碍
        6.2.2 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问题
        6.2.3 “人才战略”可能产生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4)新形势下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综述
第一章 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开展高校国防生教育的背景
        一、世界新军事变革推动军事人才培养调整改革
        二、军队信息化建设牵引军事人才培养战略调整
        三、实现强军梦赋予军事人才培养新的使命任务
        四、高等教育大发展为军事人才培养带来新机遇
    第二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开展
        一、高校国防生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二、高校国防生管理和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
    第三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发展与调整
        一、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国防生教育的调整
第二章 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取得的成就与经验
    第一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国防生教育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国防生教育大力推动了我军干部培训体制的改革完善
        三、国防生教育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提供了抓手
        四、国防生教育为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摸索了规律
        五、国防生教育推动了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的整体提高
    第二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取得的经验启示
        一、国防生教育必须紧紧围绕践行强国梦和强军梦目标展开
        二、国防生教育必须着眼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国防生教育必须发挥其在全民国防教育中辐射示范效应
        四、国防生教育必须注重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的跃升
第三章 当前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体系及实现路径
    第一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的总体目标
        一、制定国防生教育目标的依据
        二、国防生教育目标的制定策略
        三、高校国防生教育的总体目标
    第二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内容和原则
        一、高校国防生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高校国防生教育的主要方法
        二、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实现路径
第四章 当前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高校国防生教育面临的机遇
        二、高校国防生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当前国防生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国防生价值取向多元,功利思想比较明显
        二、国防生军人情感不强,战斗精神有待提高
        三、国防生教育模式多样,培养目标结构模糊
        四、国防生军政训练不实,考核评价手段单一
    第三节 制约高校国防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二、军政教育训练领导体制机制还不健全
        三、国防生培养法规制度建设还比较滞后
        四、国防生培养一系列相关保障还不到位
        五、国防生考核评价体系还不完备不科学
第五章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突出中国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地位
        一、铸牢军魂意识,坚定理想信念
        二、强化“三观”教育,夯实思想根基
        三、锻造品行操守,提升道德修养
    第二节 探索中国国防生军人情感和战斗精神培育路径
        一、尊重主体地位,发挥能动作用
        二、坚持价值引领,助推成长成才
        三、注重多措并举,突出实践磨砺
    第三节 探索中国特色国防生教育管理模式
        一、中国特色国防生教育领导体制的优化
        二、构建中国特色国防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总体思路
        三、构建中国特色国防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
    第四节 完善中国国防生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一、国防生综合素质考评的意义和作用
        二、国防生综合素质考评的原则和种类
        三、国防生综合素质考评模式构想及任职建议
    第五节 重视中国国防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一、选培业务干部队伍建设
        二、国防生军政教员队伍建设
        三、国防生辅导员队伍建设
结束语 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防生培养模式
后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
致谢

(6)日本教育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的视角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日本教育发展过程的研究
        1.3.2 关于教育作为日本经济增长因素的研究
        1.3.3 关于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研究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结构
    1.5 创新与不足
2 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基本理论
    2.1 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
        2.1.1 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人力资本论
        2.1.2 舒尔茨(T.W.schults)的人力资本论
        2.1.3 丹尼森(E.Denison)的实证研究
        2.1.4 贝克尔(Becker)的教育投资理论
    2.2 人力资本的投资形式及其对教育的作用
        2.2.1 人力资本投资的四种形式及其特征
        2.2.2 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2.3 教育鉴别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补充
        2.3.1 教育鉴别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差别
        2.3.2 教育鉴别理论的内容
        2.3.3 日本教育鉴别理论的研究现状
    2.4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 日本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
    3.1 明治维新以来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
        3.1.1 明治初期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
        3.1.2 明治中期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
        3.1.3 明治后期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
        3.1.4 大正时期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
        3.1.5 二战时期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
    3.2 二战后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
        3.2.1 战后复兴期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1945-1954年)
        3.2.2 经济高度增长期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1955-1972年)
        3.2.3 稳定增长期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1973-1989年)
        3.2.4 经济停滞期(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1990-1999年)
        3.2.5 新世纪以来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2000年以后)
4 日本教育的发展
    4.1 日本教育发展概况
        4.1.1 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4.1.2 中等教育发展概况
        4.1.3 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4.2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4.2.1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
        4.2.2 初等、中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4.2.3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4.3 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4.3.1 面向国内的国际化教育
        4.3.2 面向世界的国际化教育
        4.3.3 参与国际教育开发与合作
    4.4 教育发展的国际比较
        4.4.1 教育经费的国际比较
        4.4.2 升学率的国际比较
        4.4.3 在学率的国际比较
        4.4.4 义务教育教师配备的国际比较
        4.4.5 高等教育专业构成比的国际比较
5 日本的教育投资
    5.1 教育投资与收益的一般理论
        5.1.1 教育费用
        5.1.2 个人教育投资的收益
        5.1.3 社会教育投资的收益
        5.1.4 日本的教育投资收益率
    5.2 家庭教育投资的现状
        5.2.1 家庭教育支出
        5.2.2 家庭经济情况对教育的影响
    5.3 政府的教育投资
        5.3.1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及其国际比较
        5.3.2 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及其国际比较
        5.3.3 教育支出中公私负担比例的国际比较
        5.3.4 公共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及其国际比较
        5.3.5 学生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及其国际比较
        5.3.6 公共教育支出增长的国际比较
6 日本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6.1 日本教育存在的问题
        6.1.1 学龄前教育的问题
        6.1.2 义务教育的问题
        6.1.3 高等教育的问题
    6.2 日本教育的新课题与发展方向
        6.2.1 新世纪初日本教育的新课题与发展方向
        6.2.2 今后日本教育的新课题与发展方向
        6.2.3 今后5年应重点实施的教育政策
7 教育促进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7.1 为经济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7.1.1 义务教育培养了高素质的劳动力
        7.1.2 职业教育提供了专业技术人才
        7.1.3 高等教育提供了高层管理和科技人才
    7.2 教育奠定了日本科技进步的基础
        7.2.1 教育发展使日本科研人员迅速增加
        7.2.2 大学科研人员是日本科技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7.2.3 大学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7.3 教育水平提高确保了高效率、高水平的科研产出
        7.3.1 知识产权数量多、质量高
        7.3.2 发表科研论文数量多、水平高
        7.3.3 诺贝尔获奖者人数增加
    7.4 科技发展使日本技术贸易呈现顺差扩大的趋势
    7.5 教育与日本文化的传承
        7.5.1 日本文化与日本经济发展的关系
        7.5.2 教育对传承日本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7.6 教育与国民素质的提高
        7.6.1 国民素质与日本经济发展的关系
        7.6.2 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8 日本教育及其促进经济发展的经验
    8.1 日本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
        8.1.1 积极推进教育立法
        8.1.2 坚持教育立国理念
        8.1.3 大力推行教育改革
        8.1.4 持续增加教育投资
        8.1.5 正确处理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
        8.1.6 正确处理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关系
        8.1.7 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
        8.1.8 通过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
        8.1.9 通过国际化推进教育现代化
    8.2 调整教育结构促进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
        8.2.1 调整教育政策促进经济转型
        8.2.2 调整教育内容促进产业发展
    8.3 经济发展促进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
        8.3.1 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资金
        8.3.2 经济发展推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丰富与完善
        8.3.3 根据经济结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教育结构
        8.3.4 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9 结论与启示
    9.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9.1.1 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9.1.2 日本高度重视教育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9.1.3 教育在促进日本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9.1.4 日本在推动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9.2 对中国的启示
        9.2.1 加强法制建设,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9.2.2 大力提倡教育立国理念,保证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
        9.2.3 加大教育投资,完善教育环境
        9.2.4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7)论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运作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
一、“三全育人”的含义及其价值
    (一) “三全育人”的含义及提出过程
        1. “三全育人”的含义
        2. “三全育人”的提出过程
    (二) “三全育人”的提出价值
        1. 立足于当今德育实效性不足的现实困境
        2. 满足了党和政府对高校德育提出的新要求
        3. 促进了德育理论自身的发展
二、“三全育人”模式的基本特征,基本理念及理论依据
    (一) “三全育人”模式的含义,构成要素及特征
        1. “三全育人”模式的含义
        2. “三全育人”模式的构成要素
        3. “三全育人”模式的特征
    (二) “三全育人”模式的基本理念
        1. 以“育人”为核心,重在整合
        2. 全员调动,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3. 全程跟进,上下联动,抓好大学生教育的关键点
        4. 全方位展开,全面配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 “三全育人”模式的理论依据
        1. 系统论理论
        2. 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控制理论
        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三全育人”模式的运作机制
    (一)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队伍机制
        1. 党委统一领导
        2. 学工部,团委组织协调
        3. 强化班主任,辅导员的骨干作用
        4. 发挥两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5. 发挥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育人作用
        6. 发挥后勤人员的服务育人作用
    (二) 构建严密、科学的信息管理机制
        1. 全面搜集与监测信息
        2. 注重分析与诊断信息
        3. 及时反馈与调节信息
    (三) 完善“三全育人”制度机制
        1. 建立整合制度
        2. 建立监控制度
        3. 建立考评制度
        4. 建立激励制度
    (四) 优化环境机制
        1. 完善校园物质环境建设
        2. 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3. 引导舆论氛围走向
        4. 占领网络德育新阵地
    (五) 强化课堂教育机制
        1. 抓好课堂教学,发挥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2. 开展课外活动,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基地
        3.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体化,拓展第三课堂的延伸空间
    (六) 建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机制
        1. 抓好班集体建设
        2. 发挥学生社团的自主作用
        3. 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的桥梁作用
        4. 发挥“学长制”的引导作用
        5. 调动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陕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概述
    (一) 研究背景
    (二)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 问题提出
    (四) 研究概述
    (五) 研究方法
    (六) 研究数据的分析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关键概念界定
    (一) 理论依据与启示
        1、课程理论与启示
        2、教学理论与启示
        3、学习理论与启示
        4、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启示
        5、创新推广理论与启示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及其启示
    (二) 本课题研究关键概念辨析
        1、信息技术
        2、教育信息化
        3、信息化教学
        4、信息化教学资源
        5、信息素养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三、陕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现状调研与分析
    (一) 调研过程
        1、调查对象选取
        2、调查问卷的设计
        3、调查问卷发放与统计
        4、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二) 制约陕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原因分析
        1、教师因素
        2、学生因素
        3、学校领导因素
        4、教学环境因素
        5、教学方法与模式因素
        6、教学评价因素
        7、教材因素
        8、制度政策因素
四、提升陕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效果的解决对策与实施方案
    (一) 陕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教学理念的革新
        1、陕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教学理念改革的必要性
        2、陕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教学理念的革新思路
    (二) 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落实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
        1、信息化时代高职教师面临的形势
        2、更新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教师教学观念,彻底转变教师角色
        3、提升陕西高职教师信息素质和教学能力
        4、加强高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5、制订各项激励政策,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
        6、建立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 肯定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信息化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1、肯定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信息化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2、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四) 完善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1、重视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2、重视信息化软件基础设施建设
        3、重视基于硬件、软件、教育信息资源基础上的校园网建设
        4、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促进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5、学校政策方面的指导
    (五) 有效开发和建设高职教育信息资源
    (六) 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的有效整合
        1、信息技术与我省高职课程整合现状分析
        2、高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层次和思路
    (七) 将高职院校原有的教学模式信息化,并在其基础上创新
    (八) 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和沟通,学习借鉴其信息化教学经验
五、研究成果应用案例
    (一) 案例基本情况介绍
    (二) 案例实施过程简介
    (三) 案例实施效果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 研究结论与分析
    (二) 研究不足之处与改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学科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2:学校领导调查问卷
后记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学生视角下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 ——基于五所高校的问卷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思路
    1.6 研究方法
    1.7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再认识
    2.1 高校教育信息化
    2.2 高校教育信息化特征
    2.3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内容
    2.4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第三章 学生视角下的高校教育信息化调查
    3.1 确定调查目的、调查对象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2 问卷的的设计
        3.2.1 评价模型的选择
        3.2.2 评价指标的确定
        3.2.3 形成问卷初稿
        3.2.4 小范围问卷预测试
    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4 数据统计及信度、效度检验
第四章 学生视角下的高校教育信息化调查数据分析及结论
    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4.2 高校学生个人计算机占有比例
    4.3 高校学生计算机使用情况
    4.4 高校学生上网主要活动
    4.5 数字化校园
    4.6 高校学生对教务管理各项服务网络化的重要性评价水平
    4.7 数字资源建设
    4.8 信息技术实施情况
第五章 高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5.1 高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 教育信息化理念有待提高
        5.1.2 软硬件建设比例失调
        5.1.3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5.1.4 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5.1.5 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5.1.6 优质教学资源的缺乏
        5.1.7 关注对象单一
    5.2 高校教育信息化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探讨
        5.2.1 转变观念,提高创新意识
        5.2.2 加大资金投入比例,调整软硬件设施建设的比例,提高设施建设成效
        5.2.3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5.2.4 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研究
        5.2.5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学创新实践能力
        5.2.6 加强信息技术学科建设,提高学生信息能力、增强学生信息素养
        5.2.7 加强高校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高校网络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应对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教育发展的背景
    1. 网络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2. 我国高校网络教育发展
    3. 国外的高校网络教育发展
二、网络教育的功能及特征
    1. 网络教育的概念
    2. 校园网的教育功能
    3. 网络教育的特征
三、构建网络教育平台的意义
四、结语及展望

四、面向新世纪 加速学校校园网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以美育美”的初中美育管理实践研究 ——以M市H区为例[D]. 吴婷垚.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2]宁夏基础教育课程信息化评估研究[D]. 杨亮星. 宁夏大学, 2016(02)
  • [3]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本治校研究[D]. 林伟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6)
  • [4]新形势下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发展研究[D]. 柯友平. 武汉大学, 2015(07)
  • [5]加速发展网络经济是21世纪中国重大的发展战略[A]. 胡鞍钢,周绍杰. 国情报告第三卷2000年(上), 2012
  • [6]日本教育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 王玉珊.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7]论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运作机制[D]. 范小凤.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1)
  • [8]陕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张飞雁. 延安大学, 2010(05)
  • [9]学生视角下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 ——基于五所高校的问卷调查研究[D]. 朱小荣. 扬州大学, 2010(02)
  • [10]高校网络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应对策略探讨[J]. 张凯. 中国电力教育, 2008(20)
面向新世纪,加快校园网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