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财务会计国际化(论文文献综述)
黄正恕[1](2021)在《浅析工业企业财务会计的发展》文中认为我国工业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财务会计属于非常重要的部分,只有合理开展财务会计工作,才能确保预算、核算、决算等工作效果,并且为企业的管理、决策等工作合理开展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但是,目前在工业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信息化程度低、人员素质差等问题,不能保证相关的财务会计工作实施效果,对工业企业的长远发展、效益的提升都会产生不利影响。针对于此,本文研究工业企业的财务会计问题,提出几点解决建议,并且提出未来发展的优化改革措施,旨在为增强工业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效果、促使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冯巧根[2](2021)在《CPTPP下的规则演进与会计制度博弈》文中研究表明CPTPP的实施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既定版图和战略布局,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不能只关注经贸政策的发展轨迹,更需要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视角,考察由此引起的会计制度变化情况。无论是经贸规则的变迁,还是会计准则的转变,都会对企业的利益产生影响。管理者要以战略的格局、整体的视野,全面管控和约束企业的经营行为。同时,加强对CPTPP规则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将会计准则(规则)嵌入于CPTPP之中,寻求国际贸易规则发展的新路径,提高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和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李新月[3](2021)在《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演变研究 ——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文中指出旅游业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当前,我国已经迈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人才质量与结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建设高水平的旅游人才队伍至关重要。“职教20条”、“双高计划”、“高职扩招一百万”等政策的实施,突出职业教育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旅游高职教育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亦如此。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高等教育不断成长,为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培养了大批人才。社会变迁视角下,旅游人才的培养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存在什么问题,有何特色,对当今的旅游人才培养有何借鉴意义,值得去探究。本研究从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切入,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个案,将其历程划分为起步与探索阶段(1979-1995年)、改革与发展阶段(1996-2005年)、提高与深化阶段(2006至今)进行研究,分析各阶段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动因,选取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与师资队伍几个主要要素,探索其发展演变,总结成绩与问题,揭示其人才培养特色。基于此,学习经验,吸取教训,为我国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启示。研究发现: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与完善的,有其自身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构建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方面,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依据产业发展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在课程体系方面,聚焦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方面,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阵地,形成了多样的育人模式;在师资方面,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本着回顾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原则,借鉴其发展,旅游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向国际是必由之路,依托行业是办学思路,服务产业是目的所在。新时期,在文旅融合与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面临着众多挑战,结合旅游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新时期的挑战与要求,从政府、院校、企业三大主体出发,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为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李彤彤[4](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历史演进与现状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高校本科会计教育是会计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长期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许多优秀的会计行业精英,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的光辉成就做出了重大贡献。而本科会计专业培养计划在本科会计教育中的作用是基础性、核心性的,它对高校会计本科会计教育具有纲领性的指导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时代的新要求。本论文选题因此具有了较为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分为导论、正文、结论三个部分。导论部分概述了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正文部分,首先,界定了会计本科教育以及培养计划等基本概念,阐述了基础理论。其次回顾了改革开放后我国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的变化历程,划分为三大历史时期,即改革开放探索发展时期、市场深化发展时期以及大众化国际化发展时期,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在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方面的不同特征。从经济政治、科学技术、会计理论、全球化浪潮及社会供求等五个角度总结了我国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的规律。再次论文详细分析了我国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两个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培养目标方面存在定位高且同质化明显、强调技术忽略职业导向及职业道德、培养“现成的”而非“未来的”会计人才以及培养目标与社会脱节等问题;课程体系建设存在通识教育课程结构的不合理,任意选修课的设置比例过低,“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化课程的滞后,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课程设置缺陷,以及会计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矛盾、实践课程与职业道德培养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与职业需要等问题。最后为我国高校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提供政策指导性参考建议。针对我国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提出五大原则:突出自身特点与层次性的差异化目标定位、强化社会主义职业导向与道德观念、塑造“互联网+”时代“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全球化时代国际视野与“本位主义”结合以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前瞻性原则。针对我国高校会计本科课程体系的优化,提出了重塑通识教育课程结构,整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课程内容,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构建信息化课程体系,结合高校特色融入国际化课程,基于社会需求与职业导向性开展实践教学等建议。最后一个部分是论文的总结,阐述研究创新,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本文采用以历史研究、比较研究以及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研究文献中本科会计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稀缺、系统性不突出的这一不足。
孙新宪[5](2014)在《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题目是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会计模式是会计实务体系的高度理论袖象,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为实现会计目标,由各种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会计标准形态,是各要素最佳组合的体现。会计模式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从会计模式研究、企业会计模式研究再到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体现了其规律性、系统性与层次性。特别是基于国际财务会计报告准则框架,各国会计信息及其会计准则日益国际趋同,然而由于各国会计目标、会计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所有制性质、科技水平、法律、文化等各异,因而各国会计模式除会计信息报告国际趋同外,其他部分仍将保持其各自特点而运行,百花齐放、各领风骚。本研究哲学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又唯物辩证法与认识论,其会计逻辑起点是会计对象,其理论基础是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本文中吃、论点是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包括方个分论点,遵循"总论-分论-总论(结论)"逻辑思路,采用唯物辩证法、形式逻辑、实证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系统研究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本文共分9章。第1章导论。主要论述选题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国际国内文献回顾与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论文创新之处。第2章适应民航企业发展的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首先系统论述会计模式基本理论,其次与国外主要民航企业会计模式对比分析,再次分析了民航企业所处会计环垢基于民航企业会计实务,剖析了良航企业现行会计模式类型、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从国家会计改革要求、国家民航发展战略、会计信息报告国际趋同及民航企业发展,提出构建良航企业t理型会计模式,包括内涵、特征、目标、原则、功能、构成要素、框架及运行等,其构成要素包括民航企业会计目标、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知巧管适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及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与未来展望,本文第3-8章主要围绕上述六个方面分别系统论述。第3章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基于系统论、信息论,首先从会计核算理论、会计核算内容、会计核算载体等H个维度系统论述该体系的巧涵与特征,其次剖析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借鉴了国外民航企业会计核算先进经验,再次系统论述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重构,包括重构基点、目标、原则、框架、重点及其实施,最后运用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法构建了民航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证测度民航企业信息化水平,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南航信息化程度较高。第4章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基于系统论、控制论与知识管理。首先从会计管理内容、会计管理过程、会计管理手段=个维度论述该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其次剖析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现状、问题及原因,同时借鉴国外民航企业会计管理先进经验,再次系统论述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重构,包括重构基点、目标、原则、框架、重点及其实施,最后基于人工智能BP神经网络开展了民航企业财务风险巧警实化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民航企业财务风险较小。第5章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基于系统论、控制论,首先系统论述该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其次剖析了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现状、问题及原因,同时就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进行国际比较,最后论述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会计规范体系重构,包括重构目标、原则、内容与重点及实施,建议国家制定相关企业会计准则及民航企业相关会计准则解释公告,同时民航企业自身重在巧部会计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第6章内部控制导向的良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基于系统论、控制论、企业组织理论,首先论述该体系的巧涵与特征,次借鉴国外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发展趋势为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再次就民航会计组织体系类型与企业核沁竞争力关系实化,研究结论表明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可提升民航企业心竞争力,最后论述巧部控制导向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重构,包括重构目标、原则、内容与重点及实施。第7章国际化的良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运用系统论、企业国际化理论,首先论述该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其次剖析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现状、问题及原因,最后论述昏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重构,包括重构目标、原则、要素与框架、重点及其措施。第8章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与未来展望。首先论述该模式运行外部环境保障,其次阐述该模式运行组织保障,再次论述该模式运行的制度化与规范化,最后述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的国际化内涵及国际化运行展望。第9章研究结论、存在的不足与展望。首先归纳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其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最后分析与明确了未来继续深入研究的肉容与方向。本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旨在促进中国民航企业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亓同进,李海绒,姜学武,黄晓琴,常缨征[6](2009)在《我国现代企业的会计文化研究》文中提出一、引言(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借鉴国内外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结合现代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实际,分析其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构建我国现代企业会计文化的思路,服务于现代企业会计文化建设,并
蔡传里,冉明东,许家林[7](2009)在《会计改革三十年的会计理论发展(下)》文中指出三、会计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石道金[8](2008)在《我国林地与森林生物资产会计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代理理论和相关会计理论为基础,运用规范分析和调查研究的方法,选择林业企业资产中最重要的林地和森林生物资产的财务会计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会计目标出发,对林地和森林生物资产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核算和报告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为目前林业企业尤其是林业上市公司迫切需要解决的森林资源资产会计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林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只从重要性原则出发,选择林业企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林木类生物资产的核算问题进行突破,导致《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包含林业企业林地和森林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特殊性,不能充分披露林业企业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从完善我国会计核算体系的角度,有必要规范林业企业林地和森林生物资产具体核算标准,作为我国会计标准的第三个层次。(2)在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下,林地和森林生物资产会计应改变林业会计把林地资产价值包含在林木资产中进行核算的传统做法,林地与森林生物资产应各自独立进行会计核算,并分别进行会计信息列报与披露,以弥补现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林地资产会计信息缺失、森林生物资产会计信息不实,造成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未来现金流量误判的经济后果。(3)林地资产确认应按“有效控制法”(或称金融合成分析法),即以控制权的转移与否作为确认的标准,虽然我国法律规定土地国家所有,但并不能否定会计学对林地资产的确认;按企业获得林地方式,可把林地资产确认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两类进行总分类和明细分类核算;林地资产计量应采用“成本计量模式+实物度量”的形式,以矫正成本计量模式的不足;林地资产信息披露应采用“历史成本+林地面积”的报告模式,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外,按林地资产类别在增设的会计报表附表和在附注中予以披露。研究认为《企业会计准则》应增加林地资产核算规范的内容。(4)森林生物资产按确认标准应分为林木类、植物类和动物类生物资产,并按消耗性、生产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其会计核算对象也应按此分类确定,并按林种和生产作业单元设计成本计算单;企业会计准则中营林生产费用资本化标准应进行修正;森林生物资产应采用“历史成本+实物度量”的计量模式;其会计信息披露应采用“历史成本+蓄积量”的报告模式,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外,按其类别在增设的会计报表附表和在附注中以披露,可以增强森林生物资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代理成本。
宋英慧[9](2005)在《中国会计制度经济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中国会计制度问题。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对有关具体经济制度的论述为直接理论基础,对中国会计制度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首先立足于经济与会计的发展关系,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与会计学的关系。然后着重阐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会计制度演进、现代产权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经过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会计制度也相应地从计划经济型会计制度经过有计划商品经济型会计制度到现代市场经济型会计制度。我国制定和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现了现代企业的产权关系,保护了所有者权益,也维护了其他产权主体的利益。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将会更好地反映和维护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最后阐述了我国公司治理模式与会计目标定位的关系。在我国国有资本控股的公司中,由于国有股发挥主导作用,从而应采用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并相应地确认受托责任性会计目标。
邢辉[10](2005)在《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综述》文中指出对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综述是必要的。当前,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是必要的和紧迫的,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为财政部制定概念框架提供依据。会计司期望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结论,因此在中国国内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做大量重复性的工作是事倍功半的,急需对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在总结以往道路的基础上,理清研究思路开展研究。 同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十分必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综述有助于理清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脉络,有助于深入认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基础,促进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 本论文的意图在于综述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发展轨迹,分析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演进过程,总结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发展状况,理清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核心问题,即哪些问题已经取得共识,哪些问题还存有争议,哪些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在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演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深入分析在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成果中最值得关注的理论成果。并且对已有的研究成果从研究思路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做出分类研究,从而为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提供进一步深入的理论起点,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二、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财务会计国际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财务会计国际化(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工业企业财务会计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业企业财务会计问题 |
(一)信息化程度低 |
(二)人员素质较差 |
(三)缺少正确观念 |
二、工业企业财务会计问题应对措施 |
(一)提升信息化程度 |
(二)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
(三)树立正确观念 |
三、工业企业财务会计的发展对策 |
(一)强化监督管理力度 |
(二)注重进行财务基础管理 |
(三)国际化的发展措施 |
(四)财务会计的转型升级 |
(五)财务会计体制的改革 |
(2)CPTPP下的规则演进与会计制度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论 |
二、CPTPP规则下的定量管理与变迁趋势 |
(一)CPTPP规则下的贸易核算特征 |
(二)投资与战略视角下的CPTPP变迁 |
三、经贸制度变迁与会计保护机制构建 |
(一)经贸制度变迁下的会计制度创新 |
(二)基于经贸规则的会计保护机制设计 |
四、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会计准则发展 |
(一)CPTPP对企业准则体系变迁的影响 |
(二)从渐进到激进:会计准则体系的客观进程 |
五、CPTPP的经贸政策与会计制度博弈 |
(一)财务会计制度下的CPTPP应对 |
(二)管理会计制度与CPTPP规则博弈 |
六、结束语 |
(3)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演变研究 ——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旅游业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
1.1.2 人才供需矛盾制约旅游业发展 |
1.1.3 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新变革 |
1.1.4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综述 |
1.4.1 概念界定 |
1.4.2 文献综述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个案选择 |
第2 章 从上海旅专看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演变 |
2.1 起步与探索阶段(1979-1995 年) |
2.1.1 旅游高职教育产生的背景 |
2.1.2 起步与探索阶段:积极探索 |
2.1.3 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
2.2 改革与发展阶段(1996-2005 年) |
2.2.1 旅游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因 |
2.2.2 改革与发展阶段:锐意进取 |
2.2.3 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
2.3 提高与深化阶段(2006 年至今) |
2.3.1 旅游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 |
2.3.2 提高与深化阶段:内涵式发展 |
2.3.3 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
第3 章 上海旅专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启示 |
3.1 上海旅专人才培养的特色 |
3.1.1 培养目标的特色 |
3.1.2 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特色 |
3.1.3 教学的特色 |
3.1.4 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 |
3.2 上海旅专对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
3.2.1 面向国际是旅游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 |
3.2.2 依托行业是旅游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 |
3.2.3 服务产业是旅游高职教育的目的所在 |
第4 章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
4.1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挑战与要求 |
4.1.1 旅游高职教育国际化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目标 |
4.1.2 文旅融合给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带来新挑战 |
4.1.3 产教深度融合为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天地 |
4.1.4 新科技革命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新要求 |
4.2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 |
4.2.1 政府层面 |
4.2.2 院校层面 |
4.2.3 企业层面 |
4.3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未来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上海旅专饭店管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沿革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历史演进与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本科会计教育 |
二、培养计划 |
第二节 基础理论分析 |
一、马克思恩格斯唯物主义历史观 |
二、教育学基本理论 |
第二章 我国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改革开放探索发展时期(1978—1991 年) |
一、改革开放探索发展时期相关背景 |
二、改革开放探索发展时期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 |
三、本阶段培养计划的特点 |
第二节 市场深化发展时期(1992—1999 年) |
一、市场深化发展时期相关背景 |
二、市场深化发展时期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 |
三、本阶段培养计划的特点 |
第三节 大众化国际化发展时期(2000-2018 年) |
一、大众化国际化发展时期相关背景 |
二、大众化国际化发展时期的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 |
三、本阶段培养计划的特点 |
第四节 三个历史时期会计本科培养计划的特点 |
一、三个阶段的培养目标特点归纳 |
二、三个阶段的课程体系特点归纳 |
第三章 高校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历史演进规律 |
第一节 国家经济政治的环境变化的总体影响 |
一、经济环境对培养计划的总体影响 |
二、政治环境对培养计划的总体影响 |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进步强化培养计划演变中的技术特性 |
一、科学技术对培养目标演变的影响 |
二、科学技术对课程体系演变的影响 |
第三节 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化提升培养计划演变中的专业属性 |
一、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化对培养目标演变的影响 |
二、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化对课程体系演变的影响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浪潮扩展培养计划演变中的国际性 |
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浪潮对培养目标演变的影响 |
二、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浪潮对课程体系演变的影响 |
第五节 社会认知与职业需求改变培养计划的实务属性 |
一、社会认知与职业需求对培养目标的影响 |
二、社会认知与职业需求对课程体系的影响 |
第四章 我国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的现实问题 |
第一节 我国本科会计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现实问题分析 |
一、定位过高且同质化明显 |
二、过于强调技术忽略职业导向与职业道德 |
三、培养“现成的”而非“未来的”会计人才 |
四、全球化的国际视野不足 |
五、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
第二节 我国本科会计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实问题分析 |
一、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及任意选修课设置问题 |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不足且滞后 |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课程设置缺陷日渐突出 |
四、会计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矛盾 |
五、实践课程及职业道德培养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与职业需要 |
第五章 我国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的未来展望 |
第一节 国外高校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分析 |
一、国外高校的本科会计教育培养目标分析 |
二、国外高校的本科会计教育课程体系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的优化建议 |
一、我国高校本科会计教育培养目标优化建议 |
二、我国本科会计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建议 |
结论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主要创新 |
三、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5)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研究逻辑起点是哲学关于“一般和个别”辩证关系 |
1.1.2 会计模式与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关系 |
1.1.3 民航企业会计模式在企业会计模式中的地位与深层思考 |
1.1.4 国家民航发展战略 |
1.2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与评价 |
1.3.1 国内外会计模式研究文献回顾与评价 |
1.3.2 国内外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文献回顾与评价 |
1.4 本文研究理论基础 |
1.4.1 系统论 |
1.4.2 信息论 |
1.4.3 控制论 |
1.5 本文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范围 |
1.5.2 研究方法 |
1.6 本文结构与研究框架 |
1.6.1 本文结构 |
1.6.2 本文研究框架 |
1.7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7.1 提出并系统论述了会计模式基本理论 |
1.7.2 丰富了企业会计模式理论 |
1.7.3 提出了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特征及其体系框架 |
1.7.4 系统研究了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五大体系及其运行 |
第2章 适应民航企业发展的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 |
2.1 会计模式基本理论 |
2.1.1 会计模式起源及影响因素 |
2.1.2 会计模式概念理论 |
2.1.3 会计模式目标理论 |
2.1.4 会计模式特征理论 |
2.1.5 会计模式功能理论 |
2.1.6 会计模式分类理论 |
2.1.7 会计模式构成要素理论 |
2.1.8 会计模式框架理论 |
2.1.9 会计模式结构理论 |
2.1.10 会计模式运行理论 |
2.1.11 会计模式发展理论 |
2.1.12 企业会计模式理论 |
2.2 国内外民航企业会计模式比较 |
2.2.1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及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民航会计规范 |
2.2.2 国外民航会计模式 |
2.2.3 中国民航企业会计模式 |
2.2.4 中外民航企业会计模式比较 |
2.3 民航企业会计实践的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现状整体分析 |
2.3.1 基于民航企业会计实践的民航企业会计模式宏宏微观背景分析 |
2.3.2 基于民航企业会计实践的现有会计模式调查 |
2.3.3 中国民航企业现有会计模式特点 |
2.3.4 民航现有会计模式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 |
2.4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构建 |
2.4.1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提出 |
2.4.2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内涵 |
2.4.3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特征 |
2.4.4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构建目标 |
2.4.5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构建原则 |
2.4.6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功能 |
2.4.7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框架 |
2.4.8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构成要素 |
2.4.9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分类 |
2.4.10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的运行与发展展望 |
第3章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 |
3.1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内涵与特征 |
3.1.1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内涵 |
3.1.2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特征 |
3.2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现状 |
3.2.1 国内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基本情况 |
3.2.2 国外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基本情况 |
3.2.3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评价 |
3.3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重构 |
3.3.1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重构目标 |
3.3.2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重构原则 |
3.3.3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构成要素 |
3.3.4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重构重点及实施 |
3.4 民航企业会计信息化测度实证研究 |
3.4.1 企业会计信息化测度相关文献综述 |
3.4.2 民航企业会计信息化测度与测度评价指标 |
3.4.3 民航企业会计信息化测度实证研究 |
第4章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 |
4.1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内涵与特征 |
4.1.1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内涵 |
4.1.2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特征 |
4.2 国内外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现状 |
4.2.1 国内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现状 |
4.2.2 国外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现状 |
4.3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重构 |
4.3.1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构建目标 |
4.3.2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
4.3.3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构成要素与框架 |
4.3.4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重点及实施 |
4.4 基于人工智能BP神经网络的民航企业会计财务风险预警实证研究 |
4.4.1 民航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构建 |
4.4.2 实证方法及实证模型选择 |
4.4.3 实证过程与实证结论及相关建议 |
第5章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 |
5.1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内涵与特征 |
5.1.1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内涵 |
5.1.2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特征 |
5.2 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现状 |
5.2.1 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现状 |
5.2.2 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的国际比较 |
5.2.3 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评价 |
5.3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重构 |
5.3.1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重构目标 |
5.3.2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重构原则 |
5.3.3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重构内容与重点 |
第6章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 |
6.1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内涵与特征 |
6.1.1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内涵 |
6.1.2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特征 |
6.2 民航会计组织体系内部控制导向发展趋势 |
6.2.1 国外先进航空会计组织体系 |
6.2.2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发展趋势 |
6.3 民航会计组织体系类型与核心竞争力关系实证分析 |
6.3.1 民航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 |
6.3.2 会计组织体系与航空公司核心竞争力关系实证分析 |
6.4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重构 |
6.4.1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重构目标 |
6.4.2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重构原则 |
6.4.3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构成要素与框架 |
6.4.4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重构重点与实施 |
第7章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 |
7.1 国际化的民航会计人才体系内涵与特征 |
7.1.1 国际化与民航企业会计人才的关系 |
7.1.2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内涵 |
7.1.3 国际化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特征 |
7.2 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现状 |
7.2.1 中国会计人员整体现状 |
7.2.2 民航企业会计人员现状 |
7.3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重构 |
7.3.1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重构目标 |
7.3.2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重构原则 |
7.3.3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构成要素与框架 |
7.3.4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重构措施 |
第8章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与未来展望 |
8.1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环境 |
8.1.1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外部环境 |
8.1.2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内部环境 |
8.1.3 完善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环境对策 |
8.2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组织保障 |
8.2.1 民航企业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
8.2.2 组织学习与内部宣传 |
8.3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制度化与规范化 |
8.3.1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制度化 |
8.3.2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规范化 |
8.4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的国际化与展望 |
8.4.1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的国际化内涵 |
8.4.2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的未来展望 |
第9章 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结论、不足与研究展望 |
9.1 民航企业会计模式主要研究结论 |
9.2 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存在的不足 |
9.3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
附录1 民航企业会计部门现场调研与资料收集提纲 |
附录2 2012年底中国主要航空公司会计人员等数据调查统计表 |
(7)会计改革三十年的会计理论发展(下)(论文提纲范文)
三、会计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 |
(一) 会计理论研究呈现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方面: |
(二) 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 |
四、会计理论研究的体系创新阶段:21世纪以来 |
(一) 会计理论研究呈现的主要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二) 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 |
(8)我国林地与森林生物资产会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企业会计改革对林业会计改革的影响 |
1.1.2 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生物资产会计准则 |
1.1.3 林业企业会计改革面临的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整体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整体框架 |
1.5.2 主要内容 |
1.6 创新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 |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2 代理理论 |
2.2 相关会计理论 |
2.2.1 会计目标理论 |
2.2.2 会计确认理论 |
2.2.3 会计计量理论 |
2.2.4 会计信息披露理论 |
3 森林资源资产与会计目标 |
3.1 资源与资产本质的认识 |
3.1.1 资源内涵及其特点 |
3.1.2 资产内涵及其特点 |
3.1.3 资源与资产的联系与区别 |
3.2 森林资源、森林资源资产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 |
3.2.1 森林资源 |
3.2.2 森林资源资产 |
3.2.3 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 |
3.3 林地和森林生物资产会计目标 |
3.3.1 林地和森林生物资产会计目标的基本认识 |
3.3.2 林地和森林生物资产会计目标 |
4 林地和森林生物资产的确认 |
4.1 林地资产的确认 |
4.1.1 林地的概念和特征 |
4.1.2 林地的资产特征 |
4.1.3 林地资产的确认 |
4.2 森林生物资产的确认 |
4.2.1 生物资产的概念与特征 |
4.2.2 生物资产的确认 |
4.2.3 森林生物资产的特点及分类 |
4.2.4 森林生物资产的确认 |
5 林地资产和森林生物资产会计计量 |
5.1 林地资产会计计量 |
5.1.1 林地资产会计计量要素 |
5.1.2 林地资产会计计量模式 |
5.1.3 林地资产会计具体计量 |
5.2 森林生物资产会计计量 |
5.2.1 生物资产会计计量评述 |
5.2.2 森林生物资产会计计量 |
6 林地资产会计核算 |
6.1 林地资产核算背景 |
6.1.1 土地资产核算背景 |
6.1.2 林地资产核算背景 |
6.2 林地资产会计核算特点及对象 |
6.2.1 林地市场与林地交易 |
6.2.2 林地资产会计核算的特点及对象 |
6.3 作为固定资产的林地资产核算 |
6.3.1 林地资产增加的账务处理 |
6.3.2 林地资产减少的账务处理 |
6.3.3 林地资产折旧的账务处理 |
6.3.4 林地资产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 |
6.4 作为无形资产的林地使用权核算 |
6.4.1 林地使用权核算会计科目设置 |
6.4.2 林地使用权增加的账务处理 |
6.4.3 林地使用权减少的账务处理 |
7 森林生物资产会计核算 |
7.1 森林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对象 |
7.1.1 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 |
7.1.2 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 |
7.1.3 林木类公益性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 |
7.1.4 其他森林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 |
7.2 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会计核算 |
7.2.1 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会计科目设置 |
7.2.2 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主要账务处理 |
7.3 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会计核算 |
7.3.1 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会计科目设置 |
7.3.2 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账务处理 |
7.4 林木类公益性生物资产会计核算 |
7.4.1 林木类公益性生物资产会计科目设置 |
7.4.2 林木类公益性生物资产账务处理 |
7.5 其他森林生物资产会计核算 |
7.5.1 森林植物类生物资产的核算 |
7.5.2 森林动物类生物资产的核算 |
8 林地与森林生物资产会计信息的列报与披露 |
8.1 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概述 |
8.1.1 林业企业会计信息及其基本特征 |
8.1.2 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经济学思考 |
8.2 林地资产会计信息列报与披露 |
8.2.1 林业上市公司林地资产会计信息列报与披露现状及问题 |
8.2.2 林业上市公司林地资产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分析 |
8.2.3 林地资产会计信息列报与披露 |
8.3 森林生物资产会计信息列报与披露 |
8.3.1 农林上市公司生物资产披露的现状 |
8.3.2 农林上市公司生物资产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
8.3.3 森林生物资产会计信息列报与披露 |
9 研究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9.1 研究结论 |
9.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9)中国会计制度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前言 |
第一章 经济学与会计学 |
一、经济与会计 |
1. 剩余产品出现与原始会计行为 |
2. 自然经济统治与单式簿记方法 |
3. 商业贸易发展与复式簿记方法 |
4. 英国工业革命与会计成为科学 |
5. 30年代大危机与“公认会计原则” |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会计学 |
1. 商品货币理论与会计本质 |
2. 资本循环周转理论与会计核算 |
3. 固定资本损耗理论与折旧费用 |
4. 成本价格理论与产品成本 |
三、西方经济学与西方会计学 |
1. 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与会计理论框架 |
2. 经济学的实证分析与实证会计研究 |
四、西方经济学与中国会计学 |
1.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会计研究视野 |
2.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会计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经济体制改革与会计制度演进 |
一、计划经济体制及相应的会计制度 |
1.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2. 建立部门统一的会计制度 |
3. 建立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 |
4. 充实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 |
5. 计划经济型会计制度 |
二、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及相应的会计制度 |
1. 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 |
2. 修订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 |
3. 发布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 |
4. 制定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 |
5. 建立注册会计师制度 |
6. 有计划商品经济型会计制度 |
三、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及相应的会计制度 |
1.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
2. 制定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
3. 重新建立企业会计制度体系 |
4. 颁布和修订会计法 |
5. 现代市场经济型会计制度 |
第三章 现代产权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 |
一、现代产权理论融入会计学研究领域 |
1. 一篇开拓性论文:《科斯定理与会计准则》 |
2. 一部代表性着作:《产权与会计》 |
3. 一个会计学产权学派在中国兴起 |
二、产权制度变迁决定会计准则逐步形成 |
1. 产权制度演进是会计准则形成的根本动力 |
2. 降低交易费用是会计准则形成的必要条件 |
3. 产权主体博弈是会计准则形成的直接原因 |
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及其产权含义 |
1. 企业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 |
2. 企业会计准则的产权含义 |
3. 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 |
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与发展 |
1. 如实评价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 |
2. 注意增强企业会计准则制定者的代表性 |
3. 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的功能和内容 |
4. 应当建立企业会计准则的理论结构 |
5. 主动适应企业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要求 |
第四章 公司治理模式与会计目标定位 |
一、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 |
1. 公司治理的由来与发展 |
2. 公司治理是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 |
3. 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
二、公司治理模式类型与会计目标差异 |
1. 经济体制模式与公司治理模式 |
2. 美英公司外部治理模式与决策有用性会计目标 |
3. 日德公司内部治理模式与受托责任性会计目标 |
4. 公司治理国际趋同与会计信息国际协调 |
三、我国公司治理特色与会计目标定位 |
1. 国有股在上市公司中处于主导地位 |
2. 国有股东是会计信息主要需求者 |
3. 应当确认受托责任性会计目标 |
四、我国公司治理与会计目标的完善 |
1. 上市公司治理的缺陷 |
2. 上市公司治理的完善 |
3. 明确会计信息质量标准 |
4. 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中文) |
论文摘要(英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一、概念内涵与文献回顾 |
(一) 文献回顾 |
(二)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概念的界定 |
(三)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问题分类研究 |
二、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演进 |
(一) 国内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萌芽阶段(1979年~1991年) |
1.研究背景分析 |
2.国内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萌芽阶段 |
(二) 国内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形成阶段(1992年~2000年) |
1.研究背景分析 |
2.国内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形成阶段 |
(三) 国内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2001年~2002年) |
1.研究背景分析 |
2.国内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初步发展阶段 |
(四) 国内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深入发展阶段(2003年~2004年) |
1.研究背景分析 |
2.国内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深入发展阶段 |
三、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问题的研究思路分析——国际化特征的研究思路和国家化特征的研究思路 |
(一) 国际化特征的研究思路和国家化特征的研究思路 |
1.国际化特征的研究思路和国家化特征的研究思路划分的意义 |
2.什么是国际化特征的研究思路 |
3.什么是国家化特征的研究思路 |
(二) 国际化特征研究思路的研究成果分析 |
1.在理论研究起点中体现国际化特征的研究思路 |
2.在研究成果中表明国际化特征的研究思路 |
(三) 国家化特征研究思路的研究成果分析 |
1.在理论研究起点中体现国家化特征的研究思路 |
2.研究成果表明的国家化特征的研究思路 |
(四) 国际化特征的研究思路与国家化特征的研究思路的差异性分析 |
1.核心研究思想的分歧 |
2.研究起点、研究过程和研究目的的差异性分析 |
3 研究结论的差异性分析 |
四、研究结论 |
后记 |
参考文献 |
中文详细摘要 |
四、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财务会计国际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工业企业财务会计的发展[J]. 黄正恕. 现代商业, 2021(15)
- [2]CPTPP下的规则演进与会计制度博弈[J]. 冯巧根. 财会通讯, 2021(09)
- [3]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演变研究 ——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D]. 李新月.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本科会计教育培养计划历史演进与现状研究[D]. 李彤彤.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5]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D]. 孙新宪. 天津财经大学, 2014(12)
- [6]我国现代企业的会计文化研究[A]. 亓同进,李海绒,姜学武,黄晓琴,常缨征. 北方省市自治区会计学会第二十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
- [7]会计改革三十年的会计理论发展(下)[J]. 蔡传里,冉明东,许家林. 财会通讯, 2009(04)
- [8]我国林地与森林生物资产会计研究[D]. 石道金.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9]中国会计制度经济学研究[D]. 宋英慧. 吉林大学, 2005(03)
- [10]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综述[D]. 邢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