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红花和绿叶,避免心肺转流 建立合适的商业模式是关键

区分红花和绿叶,避免心肺转流 建立合适的商业模式是关键

一、区分红花绿叶,避免体外循环 建立合适的业务模型是关键(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1](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指明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刘乃梁[2](2016)在《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进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溯源不足百余年的当代反垄断法秉承竞争宏愿,以独立规制禀赋常立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宏图之中,因其恢弘效果而被社会舆论褒奖为“经济宪法”,也因此标签设定而承载着更多的历史使命与规制期待。我国《反垄断法》的实施肩负着为市场经济发展肃清垄断荆棘的任务,它与银行业垄断问题的广泛质疑和银行业市场化探索的行之惟艰“不期而遇”。当回顾、审视和反思我国银行业从垄断经营到竞争引入的发展历程,我们就会知晓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开展并非历史的巧合,而是源于现实和发展之迫切需要。我国银行业发展呈现出对政府干预的高度路径依赖,这使得银行业垄断以一种既复杂又简单的形态呈现于社会舆论面前:它因公权的过多介入而游走于市场与法律的边界,又因公私交融之下金融机构权利的权力化倾向而表现出市场行为的肆意。在种种争论之中,金融消费者和大多数社会舆论声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为富不仁”,经济学家更多地痛陈银行业市场精神之缺失,业界人士极力维护银行业的正面形象,而决策层隔岸观火静待银行业市场化进程的外部性展开。在银行业垄断的“罗生门”之中,《反垄断法》的实施成为问题澄清和解决的应然进路,银行业垄断的传媒语境亟待法律层面的认知、剖析与应对。从金融学到法学,银行业垄断问题需要从指数分析和效果评测回归《反垄断法》的法定垄断类型和法律规制结构之中,进而寻求法律框架下的合理界定与规制进路;从金融法到竞争法,银行业需要引入更为独立、更为权威的维护市场竞争机制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规制手段,通过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探索实现对银行业市场金融规制的补充和完善;从结构主义到行为主义,我们应当在尊重银行业金融规制的基础上,立足主体权利的维护,从主体行为逻辑出发构建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体系。银行业垄断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比之我国反垄断法规范体系的单薄、银行业市场监督管理机构的“一家独大”比之我国反垄断法规制机构的分散与不成熟,种种对比的结论在于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完善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仍然存在着很长一段距离。但是,我们不能因反垄断法的羽翼未满而对银行业垄断问题视而不见,亦不能因反垄断法律规范的既有残缺而放弃对银行业垄断行为专业规制路径的探索。在金融法治化的议题之下,我们没有理由使金融市场化的建设脱离最符合市场化诉求、最能维护市场竞争机制的反垄断法的实施。我国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应当立足于银行业垄断问题的特征,从反垄断法规制优势出发不断寻求制度完善,以期为银行业市场化进程保驾护航。本文的研究与写作立足于法学视角,在遵循问题主义进路的前提下,依照法律规制开展与完善的基本结构展开对核心命题的论述。具体来看,从“规制需求—规制供给—规制问题—规制分析—规制路径”的法律规制进路逻辑出发,对银行业垄断的规制缘起、银行业垄断行为的法律界定、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现实困境、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法律逻辑和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制度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阐释。全文除导论之外,共分为五章,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银行业垄断:问题与规制进路”。本章通过银行业垄断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梳理,阐明命题的法学属性,明确银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指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制度体系的宏观向度。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虽然存在着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的观点之争,但是从整体发展趋势而言始终是从垄断逐渐走向竞争。鉴于反垄断法对银行业垄断结构规制的局限性和行为规制的可行性,我们认为应当确立我国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行为导向,将银行业垄断问题的关注点从金融学的市场评测转入法学视野下的行为规制。银行业垄断问题的法学本质在于形成垄断行为、损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破坏市场竞争秩序和影响社会公共利益。我国银行市场的垄断行为夹杂政府的不当干预具有多层次、多场域的特征,从根本上渗透于银行业市场的各个领域。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应当立足于市场化建设,从垄断行为规制着手,树立“攘外必先安内”的规制理念,正确处理与金融规制的关系,借《反垄断法》实施之东风,探索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体系的完善路径。第二章——“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内涵阐释”。本章在厘清《反垄断法》适用于银行业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障碍的基础上,明确银行业市场垄断行为的认定思路,阐明银行业经营者的主体特殊性,将广泛存在于社会舆论之中的“意定”垄断行为置于法定垄断行为框架之内分析,通过银行业市场垄断行为的对号入座明确银行业市场垄断的法律真实性,从法律适用的层面释明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银行业垄断行为的法律认定应当以合理规则适用为主,慎用本身违法规则,相关市场认定应当着眼结论的发展性与科学性,与此同时应当尊重银行业的行业特征,适时调整认定方法。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应当秉承经营者的同一性,树立“以经济垄断规制为主,行政垄断规制为辅”的推进维度。除宏观认定思路阐释之外,本章从银行业市场价格联盟、“银行业反垄断第一案”和“大到不能倒”等问题着手,着重分析银行业在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经营者集中等垄断类型方面表现出的不同个性。第三章——“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问题审视”。本章从“目标—主体—方法—效果”的规制结构出发阐明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体系建构的关键环节。我国银行业市场反垄断法规制承继了我国《反垄断法》实施的“目标虚化”,反垄断法规制目标的多元定位不仅导致自身规制目标的不集中,也使得与银行业规制目标趋同,产生外部挤压。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与行业规制的权力冲突不利于规制目标的实现,并且银行业发展的路径依赖与反垄断法规制体系自身的不健全更是加剧了银行市场对反垄断法规制的排斥。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面临着一种“内忧外患”的实践困境,规制方法的不完善首先成为“内忧”的始作俑者,而后反垄断法规制的“无计可施”又对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产生减损效应,最终导致反垄断法规制“无从下手”,威慑与合规指引的双重规制效果成为奢求。第四章——“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法学逻辑”。本章依据第三章提出的目标虚化、主体冲突、方法困境和效果评测四方面的问题,立足银行业市场垄断行为的特征和我国反垄断法规制的现状,从规制理念、权利导向、冲突协调和规制调试四个方面进行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法学逻辑阐释。我们认为,反垄断法规制秉持着助推而非主导、规制而非控制、工具而非万能以及独立而非附庸的法律适用理念,在金融市场化、金融法治化和金融民主化的银行业市场发展思潮下,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应当树立一种法治、辅助且独立的规制理念,通过对银行业市场垄断行为的规制,促成银行业市场金融规制的有效变革,通过反垄断法规制的路径创造实现银行业市场监管路径依赖的适当破除。银行业市场应当明确竞争者市场和消费者市场不同的权利诉求,反垄断法规制立足于相关市场主体的权利维护,并且通过反垄断法规制的自我调试缓解法律的不确定性,挖掘反垄断法规制之于银行业市场的特殊禀赋。第五章——“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制度进路”。本章针对前文问题梳理与逻辑分析首先明确银行业反垄断规制权的行使原则和边界,明确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体系的特征在于软硬兼施、多元参与和制度明晰。首先,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应当建立明确的以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为规制协调机构,不断促进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司法化改造,合理配置垄断行为执法管辖权,依据区分原则开展银行业市场政府行为的反垄断审查,并通过执法和解制度的探索柔性处理银行业市场问题。其次,通过以大数据和银行业市场竞争性评估的基础制度完善、以法律规范体系和量化标准为核心的实体制度完善以及以执法和司法为内容的程序制度完善,缓解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不确定性。最后,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还应从主体多元化、守法促进、政府不当干预排除和产业政策协调等方面着手,完善私人实施、专家参与、竞争倡导、竞争中立和行政指导等关联法律制度。

王玉英[3](2015)在《新世纪日本芥川获奖女作家及其作品研究》文中认为芥川奖是日本文坛有影响的纯文学奖项之一,是日本现当代纯文学发展的风向标与高度灵敏的晴雨表。在其80年的历史发展中,男性作家一直是获奖的主力军,然而,新世纪的15年中却有16位女作家折桂,占同期获芥川奖总人数的48.5%,呈现出集中获奖的态势,在日本文坛形成了女作家领跑的局面。女作家之所以能够频频摘取芥川奖与她们创作的作品的新鲜度和正能量有关,与她们对现实的日本社会与现实的日本人的内心世界和身份追寻的全方位描写有关。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泡沫经济的崩溃,使日本从“最完善的”工业社会跌入“失去的十年”。1998年的金融大爆炸宣告了日本群体社会的瓦解,随之而来的是各项制度逐步向个体社会过渡。而2002年国民个人身份号码的编成象征了日本个体社会的开始。对突如其来的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日本人几乎没有做好任何心理准备,对社会与经济发展方向表现出迷茫,出现了自我价值感迷失、自我意义感丧失的自我认同危机,急于寻找心理的安慰和精神的寄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世纪获奖女作家用比较宽泛的视点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多角度的扫描与透视,通过自己的“眼睛”与“手指”从不同侧面书写了叛逆与成长、性别角色认知、婚恋与家庭、职场人际关系、爱的归属、价值追求等多种社会现象,在文本与现实之间书写着当下日本人的身份追寻。本论文通过文本细读,精读日文原版小说,对2000年—2014年期间获得芥川奖的16位女作家及其获奖作品进行研究。通过探讨16部小说创作的核心主题、语言风格、叙事特征等来揭示当代女作家对“日本人”以及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思考。并以女作家和主人公们的身份追寻为主线,对获奖作品进行了主题分类,试图探讨日本当下社会个体面临的身份迷茫、焦虑和认同危机,析清“我是谁”、“我走向何方”、“我”的属性与特征如何,以及运用什么方式与手段来表现“我”的属性和特征的身份认同问题。本论文由三编七章组成。第一编的主题是“‘我’从哪里来”,由第一章“成长中的自我迷失”、第二章“成长中的自我探寻”构成。该部分通过对绵矢莉莎的《欠踹的背影》、金原瞳的《蛇舌》、青山七惠的《一个人的好天气》和赤染晶子的《少女的告密》的评析,探讨了群体社会向个体社会过渡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人际关系的变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欠踹的背影》中的成长是在“同一性”中寻找的“生存感”,在“他者”的确认中获得成长;《蛇舌》中的成长是通过身体改造,期待在与“他者”建立联系、引起“他者”的重视中获得成长;《一个人的好天气》中的成长是自我成长的告白;《少女的告密》中的成长是在努力拼搏的“自我”中战胜了强大的“他者”而完成的。第二编的主题是“‘我’是谁”,由第三章“性别角色的认知”、第四章“家庭归属与女性角色裂变”、第五章“职场女性的挣扎与调适”构成。该部分通过川上未映子的《乳与卵》、藤野千夜的《夏天的约会》、津村记久子的《绿萝之舟》、大道珠贵的《咸味兜风》、藤野可织的《指甲与眼睛》和丝山秋子的《在海浪上等待》的评析,探讨了群体社会向个体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女作家及其笔下的主人公对“我”是谁的追问,对自我身份的追寻与确立。《乳与卵》通过描写不同年龄段女性对“乳”、“卵”、“初潮”等身体特征的认识与处理态度,揭示出了在个性化社会里作者及其笔下的主人公的女性身体意识及自我身份的认知;《夏天的约会》反映了当今日本社会男同性恋、变性人等一群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作家试图以“他者”的角度给予这群人一种认同感与存在感;《绿萝之舟》展示了单身女性对婚姻的选择,在冲出婚姻围城、自我奋斗、寻找幸福的过程中,在挑起自己和孩子的未来的同时,还追求着自我价值的实现;《咸味兜风》表现了偏离家庭角色、消费身体而获得生存的变态家庭中的温情,探讨了女性婚姻角色认知的变化轨迹;《指甲与眼睛》描写了变形的家庭组合引发的心灵的空虚与寂寞,揭示了日本女性追求由现实生存空间向精神情感空间转换的必然,预示了日本家庭主妇真正实现隐性价值路途的遥远与艰辛;《在海浪上等待》描绘了日本现代企业男女职员之间出现的充满人类原初自然“人情”的新型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们的担忧与迷茫,以及在夹缝中试探性地进行着自我身份确认的心态。第三编的主题是“‘我’要走向何方”,由第六章“女性情谊与自我建构”、第七章“叙事话语与自我建构”构成。该部分通过朝吹真理子的《贵子永远》、鹿岛田真希的《冥土巡游》、黑田夏子的《分枝的珊瑚》、杨逸的《浸透阳光的早晨》、小山田浩子的《洞穴》和柴崎友香的《春之庭》的评析,探讨了社会转型期的痛苦改造与艰难适应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追寻“我”要走向何方。《贵子永远》描写了流淌在空间以外的时间里的爱,它不需要客气,也不需要沟通,质量是不变的,人与空间是糅合在一起的,展现了现代日本女性对自身的认知与爱的探索;《冥土巡游》描写了现实社会中人的本来的样子与人应当有的样子,用爱心的保持,爱幸福与爱不幸的心向读者传递着“正能量”,完成自我价值的建构与自我身份的认同;《分枝的珊瑚》从文字书写入手,在强烈的历史感与时代感中确立女性言说的姿态,重述人的成长和成熟过程;纵观新世纪获奖女作家的创作,有一个共性的关注,即对当今年轻一代普遍存在的失语症问题的关注,她们不约而同地从改变小说言语形式与叙事技巧入手,用组合式的语言与多种创作模式的叙事话语诠释着对“‘我’要走向何方”的理解,诠释着对“自我建构”的认知。新世纪芥川奖获奖女作家在对当代人性、人情与人的价值的抽取与凝练中,以“母性”所特有的柔性与韧性释放着社会久违了的、正能量的人文精神,表现出了为建立一种新的现代伦理与价值体系所进行的不懈努力。在她们运用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观、新的伦理书写的故事里,折射出寻求归属感的普遍心态,诠释了回归意识与回归原点的深刻文化内涵。

王灿[4](2015)在《地方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大事项决定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各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宪法职权,是广大公民通过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实现当家做主,管理地方国家事务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是国家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宪法原则的最终体现。各地公民通过各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掌握地方国家权力,管理地方重大事项,决定地方的前途与命运,促进地方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进步,维护地方和平与稳定,实现地方的长治久安与社会和谐。重大事项决定权是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主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地方重大事项的表现,是实施宪法的体现。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以重大事项决定权为抓手,可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方人大制度,有利于推动地方人大重大事项决定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有利于进一步树立和强化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地方国家机构中的地位和尊严,有利于地方民主与法治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地方人大在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法制化程度不断提高;二是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地方人大数量在不断增加;三是地方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次数在不断上升;四是地方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频率在不断加快;五是地方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范围在不断拓展;六是地方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效果在不断优化。与此同时,三十余年来地方人大在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过程中也暴露了诸多的问题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研究不够全面和系统,一些基础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研究;二是地方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实践缺乏规范和程式,还没有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造成上述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是思想认识出现偏差,不能正确对待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性质、定位、功能和价值,不能正确看待和处理与地方党委、地方政府的关系;其次是不能准确界定和把握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权范围,致使实践中要么行使失职,要么行使越权;复次是重大事项决定权未建立科学、合理、公正、高效的行权程序,致使操作中要么过于随意,要么过于繁琐;最后就是重大事项决定权作出的决议质量不高,执行不力,缺乏保障与监督,使得决定沦为一纸空文,不能发挥实际功效。因此,总结地方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基本经验,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竟而探讨全面改进的措施和优化的路径,尽可能的促进和推动地方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行使到位,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本文正是基于上述目的,在学习和参考关于地方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当前地方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全国立法;二是完善地方人大制度,提高行权能力;三是建立健全程序机制,发挥程序作用。通过上述举措的推进,使得地方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能够更为的完善,发挥更大的作用。

陈婵娟[5](2014)在《基于心肌mitoKATP通道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脏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H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血管管腔狭窄,或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冠脉,或(和)因冠状动脉痉挛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是指心肌缺血性坏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急性缺血出现心肌坏死;是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类型。本病病死率高,我国本病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多。近年来,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得到广泛应用,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缺血缺氧的心肌得到血液再灌注,濒临坏死的心肌细胞得以存活,缩小梗死面积,减轻心肌重塑,改善了患者预后,挽救了许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然而研究发现缺血后再灌注有时不仅不能改善病情,反而加重功能结构损伤。这种在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损伤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R).如何做到既尽早恢复缺血组织血流,又不发生再灌注损伤,是缺血性疾病防治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龙牙楤木为五加科楤木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其根茎皮叶性平味辛有小毒,具有祛风除湿,健胃利水,活血止痛,补气安神,强精滋肾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龙牙楤木总皂苷(Aralsides, Ar)具有抗氧化、抗心肌缺血、保护心肌作用。已有研究证明龙牙惚木提取物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自由基的生成,稳定线粒体内游离Ca2+浓度对线粒体产生保护作用。龙牙楤木总皂苷的心肌保护作用机制则可能是通过增加SOD的活力,对抗氧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毒害作用,从而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综上,龙牙楤木总皂苷通过增强细胞抗氧化作用,减少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物导致的细胞膜损伤等机制起到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与研究其他中药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理寻找多个作用靶点一样,我们也需要通过研究龙牙楤木总皂苷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理,明确是否龙牙楤木总皂苷的作用机制也存在多个作用靶点。线粒体是细胞氧化磷酸化反应发生的重要场所,参与自由基生成、钙超载等环节,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线粒体结构和功能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线粒体内膜上存在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mitoKATP),对生物膜的稳定性、线粒体及心肌细胞的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开放ATP敏感性钾通道具有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作用,因此心肌细胞线粒体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mitochondria ATP-sensiive potassium, mitoKATP)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治疗靶点。本课题旨在探讨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心肌细胞线粒体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mitoKATP)是否具有正性作用,进而提出假说:龙牙楤木总皂苷通过开放线粒体敏感性钾通道,调节线粒体膜电位、减少线粒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损伤,促进线粒体呼吸功能的恢复,减少ATP的水解,进而促进能量物质的合成,稳定心肌细胞细胞膜,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本论文分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包括Langendroff离体心脏逆行灌流方法的沿革及应用、与mitoKATP通道相关的心血管离子通道药理学研究、冠心病的中医药临床治疗和研究进展和龙牙楤木总皂苷药物化学成分和药理学研究进展四部分。Langendroff离体心脏逆行灌流方法是本实验的基础造模方法,综述一从离体心脏灌流的发明、逆行灌流的原理、原则、恒压恒流两种不同的灌流模式、实验必要条件、生理学参数的测量、可能出现的误区、实验的设计与特殊应用等方面,全面回顾了该方法的规范化流程、优缺点及使用注意事项。综述二从电生理学的发展沿革、离子通道的概念、生理结构、生理特征、分类、药物作用于离子通道的作用机理、KATP的分类、分布、生理学作用、药理学特点、相关疾病等方面系统总结了与KATP通道相关的心血管离子通道药理学研究。综述三回顾了传统中医学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认识过程,总结了中西医结合医学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概述了中药复方、单味中药、中药提取单体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进展,提示中医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综述四是龙牙楤木总皂苷药物化学成分和药理学研究进展。实验研究部分目的:(1)探索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问题;明确心肌细胞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2)观察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心肌细胞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的开放作用;(3)阐明龙牙楤木总皂苷抗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使用Langendroff离体心脏逆行灌流系统建立大鼠离体心脏灌流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以K-H液行常规恒压持续平衡灌注125min;同对照组平衡20min后模型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靠近分支处停灌(缺血)30min后K-H液复灌(再灌注)75min;二氮嗪(Diazoxide, DZ)组处理同模型组,复灌时以含50umol/LDZ的改良K-H液复灌75min;龙牙楤木总皂苷组处理同模型组,复灌时以含5mg/L龙牙楤木总皂苷的改良K-H液复灌75min;5-羟基癸酸组(5-hydroxydecanoate,5-HD)处理同模型组,复灌时以含100umol/L的5-HD的改良K-H液复灌75min;5-HD加龙牙穗木总皂苷组处理同模型组,复灌时先行给予100umol/L的5-HD的改良K-H液复灌15min,再以含50mg/ml龙牙楤木总皂苷的改良K-H液复灌60min。伊文思蓝、TTC染色观察心肌梗死、缺血面积;记录左心室压力及心率变化过程,比较各组平衡20min、局部缺血30min、再灌15min、再灌30min、再灌75min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灌流液中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漏出量。各组经以上处理后,分别切取心尖部心肌2块,分别用以制备透射电镜标本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和心肌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提取线粒体用罗丹明-123(Rhodamine123, R-123)染色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结果:益气活血中药提取物龙牙楤木总皂苷与mitoKATP开放剂DZ有类同的作用,可以减少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心肌酶、乳酸脱氢酶的释放、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心律、保护心肌细胞和心肌细胞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维持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心肌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而一些作用大部分可被mitoKATP阻滞剂5-HD解除。结论:龙牙楤木总皂苷可以增强再灌注过程中心脏舒缩功能,减少心肌细胞心肌酶的漏出,保护心肌纤维、心肌细胞和线粒体的结构形态,稳定线粒体膜电位,保护线粒体的功能;这些作用都与mitoKATP通道开放剂DZ类同,且都可被mitoKATP通道阻滞剂5-HD取消,可以认为是通过mitoKATP通道起作用的。

孙国良[6](2012)在《LH公司集团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集团是经济体制改革中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组织,是一种具有复杂组织结构的企业组织形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的企业集团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企业集团与公司治理都是近年来各国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企业集团治理不仅要研究单个企业内的责、权、利配置问题,而且要研究集团中各企业间尤其是母子公司间的利益平衡问题,研究解决因企业集团的复杂性而带来的相关治理问题。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这对LH公司的发展是重要的战略机遇,为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公司决定实施企业集团化发展。本文运用规范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借鉴国内外对集团治理结构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深刻分析了 LH公司的基本情况和公司治理状况,并针对LH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探讨提升LH公司集团治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对LH公司提出了新的治理思路,有利于LH公司早日实现企业集团化发展,实现公司远期发展目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LH公司企业集团治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企业集团治理相关理论综述,借鉴国内外企业集团治理模式对企业集团治理的含义特征及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第三部分对LH公司集团治理现状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分别对LH公司在战略管控、财务管控及运营管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第五章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优化方案。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王飞[7](2011)在《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非完备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用规范分析方法,研究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非完备性问题。论文的结论是:尽管存在非完备性,但围绕效率建设目标,创设并实施合意制度,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是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的。论文的展开逻辑是:首先是考察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发生发展历史,从理论上论证金融衍生品市场完备性及其实现;其次分析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非完备性;再次是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论述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非完备性的深层原因;最后是设计合意制度,促使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帕累托改进。第一章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完备性文献综述,包括衍生品市场公平性与合法性、资产组合理论、定价与交易策略等不同时期、不同研究重点所形成的理论成果。论文也综述了与金融衍生品市场完备性相关的金融创新、与基础市场关系、风险管理、监管相关理论。第二章论述全球金融衍生品发生发展概况。作者对金融衍生品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金融衍生品实质上是基于货币、债券、股票、外汇、价格、指数等基础资产波动性之上的金融买卖合约,并对金融衍生品进行了分类。论文在考察了全球金融衍生品漫长的发生发展的历程后,从交易场所、标的资产、产品类型、国家和区域发展四个角度论述了当代全球衍生品市场发展状况和特点。第三章论述、证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帕累托最优存在性及与实现有关的三个问题。第一,作者论述了为什么要把帕累托最优作为衡量金融衍生品市场完备性的标准的理由,指出金融衍生品市场效率与实体经济市场效率具有同质性,其效率对实体经济具有正的外部性,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金融衍生品效率作用的领域也具有时变性。第二,阐释了帕累托最优的理论内涵,在定义了帕累托最优、竞争均衡、完备性市场后,作者从如下两个角度论证了三者是等价的:市场能通过完全的自由价格竞争实现瓦尔拉斯均衡和帕累托最优、完备的资本市场能够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交易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在这一部分,作者也论述了帕累托最优的生产条件、交换条件、生产—交换条件和竞价实现的相关理论。第三,作者把帕累托效率理论运用到金融衍生品领域,定义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帕累托最优概念,在本章第一节回顾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社会福利函数、阿罗不可能定理理论的基础上,作者指出,只要创设出合意性的制度规避掉效率标准中偏好完全相反的第3和第7项、采用能形成社会个人偏好完全一致状态或大多数一致状态的政策措施,金融衍生品市场便会形成社会无差异曲线,因而金融衍生品市场能无限地逼近帕累托最优状态。关于金融衍生品市场帕累托最优的实现问题,作者构建了“三叶草”模型,围绕效率建设目标,搞好三个系列的制度安排:规范公开透明的公平制度、风险可控的安全制度、与实体经济相匹配的协整发展制度。第四章是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创新、深化及非完备性表征。作者首先论述了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所历经过的蓬勃发展、清理整顿、规范发展、快速发展四个创新演进阶段,在总结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利率类、外汇类、权益类、资产支持类结构衍生产品结构改善特点后,作者创设、定义了衡量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深化的两个重要指标——金融衍生化率、金融衍生相关率,并运用现有数据计算出2008年中国金融衍生化率为0.0797、金融衍生相关率为0.3984。其次,与市场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作者指出中国金融衍生品存在四大非完备性表征:机构保守,产品单一,金融衍生品市场创新不够;风险意识不强,对风险的理性启蒙、形成机理、计量模型理解不深不透;金融衍生品尚未成为各行业规避风险、价格发现的金融利器;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效率不高。第五章分析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效率缺失,并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视角剖析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在总结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套期保值功能正常发挥、价格发现功能初见成效、投资效应初步显现的同时,作者也指出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宏观经济功能发挥尚不充分三个方面。紧接着,作者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造成了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非完备性:一是毕竟中国衍生品市场制度演进过程不长;二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委托—代理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三是中国衍生品市场内生交易成本和外生交易成本均高;四是社会财富过于集中在政府手中有碍于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第六章是论述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帕累托改进的路径选择。这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建设金融衍生品市场产业集群,增进规模效应。因为机构投资者在价值链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证券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非金融企业等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在产业集群建设中尤其是要培育中国本土的投行、对冲基金和CTA;注重金融人才等保健因子建设,形成上、下游产业良性互动的格局。二是遵照“结构上由简到繁、风险上由低到高”的产品开发路径,开发适应经济、金融改革进程、满足市场需求的金融衍生工具。三是引进并斟酌使用灵敏度(希腊值)度量模型和风险价值度(VaR)度量模型,强化风险管理。四是制定《衍生品交易法》,发挥各类监管主体的作用,按照风险预留、信息披露、全面系统、符合法律与公共利益、注重监管效率等五个原则对衍生品市场发展适度和审慎监管。五是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强化开放合作,促进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国际化水平。

岳鹏威[8](2010)在《建筑企业对项目部的和谐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取得了长足发展,逐步建立了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项目管理责任体系和以项目管理为核心内容的生产管理体系,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建筑企业和项目部之间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问题,如企业和项目关系不清晰、目标不一致、企业对项目部的管理水平不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建筑企业的发展壮大。而现有管理模式与方法不能有效的解决上述难题,急需理论与方法上的创新。为此,本文在和谐管理理论的视角下,提出了建筑企业对项目部和谐管理的模式与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建筑企业对项目部的和谐管理框架模型,模型包括:和谐管理驱动要素辨识模块、和谐管理机制模块与和谐度评价模块,并提出了能动和优化双机制的建筑企业和谐管理机制。2.借助组织运行系统分析模型,识别了建筑企业对项目部和谐管理的驱动要素,并建立了驱动要素的影响树和系统结构图,然后运用系统动力学,对影响建筑企业对项目部和谐管理的三个细节性复杂问题和三个动态性复杂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建筑企业对项目部和谐管理的关键驱动要素。3.从能动和优化两个方面设计了建筑企业对项目部的和谐管理机制,并从激励和规范两个方面设计了能动机制,其中利用经济激励和非经济激励构建了综合激励模型。对于规范,从目标考核和过程监控两个方面进行了设计。从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三个方面设计了优化机制。4.分析了建筑企业项目部管理人员的激励需求和最优激励组合比例,并通过对静态最优经济分享契约和动态最优经济分享契约的比较分析,设计了两次分配的经济激励方案,同时,利用基于声誉的非经济激励模型,分析了建立企业内部项目经理人才市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规范,分别对目标考核模型和过程监控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有益结论。5.提出了建筑企业对项目部管理的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构建了和谐度评价模型,为建筑企业对项目部管理和谐度的持续提升提供了方法指导。6.通过案例分析了本文提出的建筑企业对项目部的和谐管理机制及和谐度评价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田先红[9](2010)在《息访之道 ——国家转型期的桥镇信访治理研究,1995-2009》文中指出1990年代中后期至税费改革之前,乡村社会出现维权型上访主导的信访小高潮,不过,此时期的农民上访问题并没有对基层治理构成太大威胁,主要原因是间接治理模式的维系给乡村基层政权有效应对农民上访问题提供了较好的制度性、结构性条件。税费改革之后,在国家的推动下,乡村治理逐渐从间接治理模式向直接治理模式转换,个体的权利意识被调动起来,而乡村集体权力遭到削弱,乡村干部在干群关系中由原先的优势转为弱势。与此同时,从乡村集体解放出来的农民个体理性过度伸张,谋利型上访在农民上访类型中逐渐凸显,基层政权因无法对维权型上访与谋利型上访进行区分而影响了信访治理的绩效,农民上访出现新高潮。出于稳定与秩序的考虑,国家通过压力型的信访治理体制强化地方和基层政府的维稳责任,督促其重视信访治理工作,却使得地方和基层政府日益被动,基层信访治理陷入困境之中。在这一背景下,谋利型上访不断蔓延,并形塑出越来越多的上访专业户,上访产业初现雏形。在这个意义上,基层信访治理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上访钉子户治理问题,而裹挟着更为浓厚的治理谋利型上访尤其是上访专业户的色彩。随着信访治理压力的加大,基层政府不得不疲于应对,并将信访维稳工作提升到政治高度。发展与稳定构成当前基层政府的两大任务,二者共同形塑了当前基层政府的行为逻辑。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基层政府不得不以降低合法性为代价,牺牲治理能力。这表明,国家试图通过推动乡村治理转型、实行直接治理模式的改革措施来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渗透与监控,却导致了国家基础权力弱化的意外后果。基础权力的弱化掣肘了专断权力的行使和运用,使得专断权力与基础权力呈现出并弱的局面。由此,欲推动国家转型、建构现代国家,就不仅需要强化对基层代理人的监控,而且要重塑乡村治理结构,增强乡村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再造中间层。而这又要求从根本上增强基础权力的同时,还原专断权力行使的正当性与合法性,让国家权力能够在正常的治理轨道上运作。总之,当前中国的国家政权建设依然面临着国家权力进入乡村社会的问题,只是这种进入不是简单的权力下沉,而是如何与乡村社会有效对接的问题,亦即国家基础权力发展的问题。

郭晖[10](2008)在《新疆农村金融生态评价与优化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区域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的研究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新疆作为欠发达的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农业大省,农村金融的良好发展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村金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农村金融生态失衡极大阻碍了新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立足当前新疆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和农村金融生态现实,通过对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的评价,客观描述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的实际状况和现实表征,揭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整个系统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以期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金融生态系统运行规律,并且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出发,探讨优化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的途径,为地方政府和决策者提供科学政策设计和有效宏观调控的前提和基础。希望可以弥补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研究的不足,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策部门和相关研究学者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本研究以金融学、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为指导,基于金融生态理论,借鉴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采用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农村金融生态评价体系,对新疆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状况作出客观地描述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剖析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的阻滞因素,提出新疆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思路和对策。本研究共分为四部分九章。第一部分提出研究背景及意义,对金融生态理论的演进和国内外研究动态作了简要介绍与评述,提出研究思路、方法、内容框架:阐释农村金融生态理论,对农村金融生态进行内涵界定,描述系统特征、结构与功能,并解析了农村金融生态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机理。第二部分首先从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发展、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变化的新特征和趋势等角度对新疆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演进及现状做了描述,同时简介新疆农村金融生态调节机制的完善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情况。其次,构建农村金融生态评价体系,包括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定性评价标准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量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定性评价,并设计农村金融生态综合评价模型,对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此外,运用进步指数揭示新疆农村金融生态近年发展变化趋势,采用对比指数对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法治信用环境对农村金融生态的影响程度较大,新疆农村金融生态处于一般水平等级状态,从时间趋势上看总体进步指数得到提高,并且接近于全国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的平均水平。第三部分首先在新疆农村金融生态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剖析新疆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新疆农村经济环境弱化、农村金融资源供求失衡、农村金融风险转移与补偿机制缺失、农村金融市场缺乏自我调节机制、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等五个方面;进而提出优化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的总体方案,包括优化目标、内容、现实意义、指导思想、原则和思路,并着重探讨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的优化对策,应重塑竞争与合作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立明晰且多元化的金融产权制度,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构建农村资金导入回流机制,完善金融风险分散、分担与补偿机制,培育和发展农村资本市场,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和手段,全面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农村金融生态失衡已严重阻滞了新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农村金融生态的优化就是要在质量与数量上对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农村金融生态调节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动态调整与渐次平衡,最终实现主体活力化、调节高效化、环境和谐化,促进新疆农村金融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和谐进步。

二、区分红花绿叶,避免体外循环 建立合适的业务模型是关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区分红花绿叶,避免体外循环 建立合适的业务模型是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1)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2)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进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现有文献的评述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价值与力图实现的创新
    五、关于本文的几点说明
第一章 银行业垄断:问题与规制需求
    第一节 银行业垄断:从结构到行为的问题演进
        一、银行业垄断结构及其外部性传导
        二、从结构主义到行为主义:反垄断法规制思路变迁
        三、垄断行为:我国银行业垄断的法律规制导向
    第二节 银行业垄断:从社会争议到法学问题
        一、银行业垄断社会争议中的法学追问
        二、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既有趋势
        三、银行业垄断引发的法学问题澄清
    第三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基于市场化需求的分析
        一、我国银行业市场化的制度变迁
        二、我国银行业垄断行为的衍生场域
        三、我国银行业垄断的法律规制逻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内涵阐释
    第一节 反垄断法适用于银行业的理论澄清
        一、反垄断法适用的制度障碍及其释明
        二、反垄断法视野下的银行业性质判断
        三、《反垄断法》适用于银行业的实然逻辑
    第二节 银行业垄断行为的认定思路
        一、垄断效果的判断规则
        二、合理规则的具体实施:市场界定
        三、我国银行业垄断行为认定的一般思路
    第三节 银行业垄断行为的主体言说
        一、垄断行为主体的反垄断法理解
        二、银行业垄断行为实施主体审视
        三、银行业垄断行为利益相关主体
        四、银行业垄断行为主体一般结论
    第四节 银行业垄断行为的类型探讨
        一、银行业垄断行为之垄断协议
        二、银行业垄断行为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三、银行垄断行为之经营者集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问题审视
    第一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问题之目标虚化
        一、法律规制目标的一般理解
        二、反垄断法规制目标的实然把握
        三、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目标的现实语境
        四、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目标的虚化效应
    第二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问题之权力冲突
        一、反垄断法规制与行业规制冲突的理论阐释
        二、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与金融规制的权力冲突表现
        三、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与金融规制的权力冲突缘由
    第三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问题之方法困境
        一、银行业对反垄断法规制提出的挑战
        二、反垄断法规制方法的银行业适用
        三、从反垄断法的不确定性看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
    第四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问题之效果预估
        一、我国反垄断法规制的现有效果
        二、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效果推导
        三、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效果实现之要点初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法学逻辑
    第一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理念阐释
        一、反垄断法规制的理念秉持
        二、银行业发展的传统与未来——基于监管理念的演变
        三、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理念预设
    第二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权利导向
        一、从竞争到权利的反垄断法规制目标转化
        二、银行业主体的权利预设及其垄断演化
        三、社会转型背景下银行业市场权利冲击
        四、银行业市场权利重塑与垄断问题破解
    第三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冲突协调
        一、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冲突的普遍性
        二、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冲突的客观必然性
        三、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冲突化解的应然逻辑
        四、银行业金融规制的现实趋势——基于规制冲突的缓和
        五、银行业垄断治理规制冲突的缓和向度
    第四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调试向度
        一、银行业反垄断:从法律效力到法律实效
        二、反垄断法的不确定性:由局限回归特征
        三、独特性塑造: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示范与突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制度进路
    第一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制度禀赋
        一、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实施维度
        二、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基本原则
        三、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发展向度
    第二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权力协调
        一、主要国家银行业垄断规制权的配置模式概览
        二、银行业垄断规制权的法域涉及
        三、权力协调之整体架构
        四、权力协调之协调机构设置——基于反垄断法规制主导的思考
        五、权力协调之关键问题:垄断行为执法管辖权配置
        六、权力协调之特殊问题:政府行为的反垄断审查
        七、权力协调之制度补充:执法和解
    第三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制度完善
        一、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基础制度完善
        二、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实体制度完善
        三、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程序制度完善
    第四节 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方法探索
        一、银行业反垄断实施的主体多元化
        二、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竞争倡导适用
        三、银行业市场发展的竞争中立原则
        四、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行政指导设计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新世纪日本芥川获奖女作家及其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一)新世纪日本女作家的异军突起
        (二)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独特而深刻的价值追求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日本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第一编“我”从哪里来
    第一章 成长中的自我迷失
        第一节 《欠踹的背影》:自我同一性的迷失
        一、与群体隔绝的自我探寻
        二、偶像崇拜中的自我迷失
        三、“踹”——丧失中的自我突围
        第二节 《蛇舌》:肉体冒险中的挫折
        一、身体消费
        二、身体痛感
        三、生存之痛
    第二章 成长中的自我探寻
        第一节 《一个人的好天气》:飞特族的青春告白
        一、车站——“凝视流转的世界”
        二、感知物哀 感知生命
        三、长者关爱下的人生再出发
        第二节 《少女的告密》:战胜“他者”获得成长
        一、作为“少女”集团的他者
        二、集团的平庸之恶
        三、“告白”中的自我确认
第二编“我”是谁
    第三章 性别角色的认知
        第一节 《乳与卵》:“身体改造”中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多元身体观与自我认同的冲突
        二、兼容并蓄的女性意识
        第二节 《夏天的约会》:超越性别世界的书写
        一、多元化存在方式的向往
        二、脱离他者审美与脱离潮流的自我确立
        三、越界与逃离
    第四章 家庭归属与女性角色裂变
        第一节 《绿萝之舟》与《咸味兜风》:家庭内部女性“角色”写真
        一、婚姻围城的生活实景
        二、“情人”身份的虚幻
        第二节 《指甲与眼睛》:“被凝视”的角色错置
        一、错序的“你”和“我”
        二、模糊与变形的世界
        三、“幸福主妇”形象的瓦解
    第五章 职场女性的挣扎与调适
        第一节 《绿萝之舟》:绿萝般顽强的生存挣扎
        一、“穷忙族”的窘境
        二、单亲母女的艰难相守
        第二节 《在海浪上等待》:真情回归的职场新型人际关系
        一、男女社会角色的改变
        二、“草食男”、“历女”人群的互补
        三、年轻人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改变
        四、传统人际关系的悄然裂变
第三编“我”要走向何方
    第六章 女性情谊与自我建构
        第一节 《贵子永远》:流淌在时光里的爱
        一、梦境、回忆与现实
        二、重回别墅,寻找身份
        三、友爱交往与确立自我
        四、爱的传递与重构自我
        第二节 《冥土巡游》:脱茧而出 走向疗愈
        一、女儿身份与“灰姑娘”原型
        二、“冥界”与现实
        三、“神”的救赎
    第七章 叙事话语与自我建构
        第一节 《分枝的珊瑚》:向“传统”致敬
        一、假名书写的物语文学
        二、清淡之美的物语
        三、放慢脚步用心灵体味
        第二节 叙事方式的多元化
        一、“混搭式”的语言组合
        二、新鲜而简单的语言世界
        三、多样化叙事方式的探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地方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十八大后地方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遇到的机遇与挑战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本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法源求索及概念形成
    第一节 法律规范的探寻与文本分析的确立
    第二节 地方组织法的规定、演变及其解读
        一、地方组织法关于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规定及演变
        二、地方组织法关于重大事项决定权规定的解读与分析
    第三节 宪法的规定、延续及其解读
        一、宪法关于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规定及延续
        二、宪法关于重大事项决定权规定的解读与分析
    第四节 普通法律的相关规定及其解读
        一、普通法律的相关规定
        二、普通法律相关规定的解读与分析
    第五节 地方性法规的基本情况及其述评
        一、重大事项决定权地方立法的情况总结
        二、对地方性法规的述评
        三、地方人大制定重大事项决定权法规的总体特点
        四、立法法修改背景下地方重大事项决定权立法的畅想与展望
    第六节 规范性文件的基本情况及其述评
        一、规范性文件制定的基本情况
        二、对规范性文件的述评
    第七节 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概念生成及界定
        一、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出处与形成
        二、对相关学术用语的梳理与评析
        三、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概念与界定
        四、决定、决议和决策三者的辨析
第二章 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法理分析及遵循原则
    第一节 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权利基础、产生原因、行权载体及入宪意义
        一、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来源及其追问
        二、重大事项决定权的产生原因探究
        三、地方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载体及其价值
        四、地方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入宪及其意义
    第二节 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法律性质探析
        一、重大事项决定权是义务性职权,而非任意性权力
        二、重大事项决定权是专属性职权,而非分享性权力
        三、重大事项决定权是独立性职权,而非集合性职权
        四、重大事项决定权是潜在否决权,而非赞同性职权
    第三节 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所应遵循的原则
        一、政治原则—坚持党的领导
        二、科学原则—坚持功能适当
        三、评价原则—促进公民利益
    第四节 重大事项决定权之重大事项具体化的方法与标准
        一、重大事项具体化的方法类型的总结与前瞻
        二、重大事项具体化的判断标准的更新与深化
第三章 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历史回顾与实施现状
    第一节 全国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历史回顾
        一、建国前党的主要领导人对人大制度的构想与实践
        二、五四宪法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地方人大职权的安排
        三、1954—1957: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探索实践
        四、1957—1966: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渐趋减少
        五、1966—1976: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停滞归零
        六、八二宪法制定时关于重大事项决定权的争议及其指向
        七、重大事项决定权在中央与地方两个层面发展不同轨迹
    第二节 地方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实施现状
        一、行权主体不断丰富,数量不断增加
        二、行权次数不断提高,频率不断提升
        三、行权范围不断拓展,领域不断多元
        四、行权目标不断细化,效果不断显现
第四章 重大事项决定权应妥善处理的内外关系
    第一节 内外关系划分的标准及缘由
        一、八二宪法在权利授予与权力分配方面的缺失
        二、重大事项决定权内外关系划分的标准及缘由
    第二节 重大事项决定权应处理的外部关系
        一、重大事项决定权与公民基本权利的关系处理
        二、重大事项决定权与执政党决策权的关系处理
        三、地方人大与全国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关系处理
        四、重大事项决定权与政府决策权的关系处理
    第三节 重大事项决定权应处理的内部关系
        一、重大事项决定权在人大职权中的位阶与排序
        二、重大事项决定权与立法权的关系处理
        三、重大事项决定权与任免权的关系处理
        四、重大事项决定权与监督权的关系处理
第五章 重大事项决定权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第一节 重大事项决定权行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大事项决定权行使主体的错位与颠倒
        二、重大事项决定权行使认识的不足与偏差
        三、重大事项决定权行使表象的虚无与泛化
        四、重大事项决定权行使程序的缺失与繁琐
        五、重大事项决定权行使效果的欠佳与不适
    第二节 重大事项决定权的优化途径与对策
        一、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制定全国立法
        二、完善地方人大制度,提高行权能力
    第三节 建立健全程序机制,发挥程序作用
        一、建立重大事项决定权的专属程序
        二、作为程序面向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三、重大事项的提出程序及制度保障
        四、重大事项的审查程序及制度保障
        五、重大事项的决定程序及制度保障
        六、重大事项的执行程序及制度保障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基于心肌mitoKATP通道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脏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英汉对照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Langendroff离体心脏逆行灌流方法的沿革及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二:与mitoK_(ATP)通道相关的心血管离子通道药理学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三: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机演变及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四:龙牙楤木总皂苷药物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动物模型的制备及功能评价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基于心肌mitoK_(ATP)通道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脏功能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基于心肌mitoK_(ATP)通道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脏细胞线粒体结构和膜电位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及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6)LH公司集团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企业集团治理相关理论综述
    2.1 外国企业集团治理模式借鉴
        2.1.1 英美市场导向型集团治理模式
        2.1.2 德日法人导向型集团治理模式
        2.1.3 东南亚家族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
    2.2 企业集团的含义及特征
        2.2.1 企业集团的含义
        2.2.2 母子公司的界定
        2.2.3 企业集团的特征
    2.3 集团治理
        2.3.1 集团治理的理论基础
        2.3.2 集团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2.3.3 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的关系
        2.3.4 集团治理模式比较
        2.3.5 集团治理模式的比较对LH公司的启示
第三章 LH公司集团治理现状分析
    3.1 LH公司概况
    3.2 LH公司集团治理现状
        3.2.1 LH公司组织架构与人力资源
        3.2.2 总公司治理现状
        3.2.3 子公司治理结构现状
    3.3 LH公司集团治理现状分析
    3.4 LH公司集团管控手段
        3.4.1 战略控制
        3.4.2 财务控制
        3.4.3 人事控制
        3.4.4 绩效控制
    3.5 LH公司加快集团化运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5.1 LH公司企业集团化的必要性
        3.5.2 LH公司企业集团化发展的可行性
第四章 LH公司集团管控方面存在的问题
    4.1 战略管控方面存在的问题
        4.1.1 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
        4.1.2 董事会制度不健全
        4.1.3 监事会作用未有效发挥
        4.1.4 公司组织结构有待优化
    4.2 财务管控方面存在的问题
        4.2.1 财务管理部门职能得不到全面体现
        4.2.2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满足管理要求
        4.2.3 资金管理不科学,使用效率低
        4.2.4 财务监督存在问题
    4.3 运营管控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完善LH公司集团管控的建议和对策
    5.1 战略管控优化方案
        5.1.1 LH公司发展战略的优化整合
        5.1.2 实现产权改革和股权结构多元化
        5.1.3 董事会建设优化措施
        5.1.4 强化监事会职能
        5.1.5 战略管控的组织优化
    5.2 财务管控优化方案
        5.2.1 构建科学的财务组织结构与职能决策体制
        5.2.2 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务控制制度
        5.2.3 改变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加快运行速度
        5.2.4 科学管理资金,提高使用效率
    5.3 运营管控优化方案
        5.3.1 健康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5.3.2 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完善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非完备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历史纷争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的方法
    四、论文的框架
    五、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金融衍生品市场完备性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不同时期研究重点和研究成果综述
        一、衍生品市场公平性与合法性研究
        二、20 世纪40-60 年代的资产组合理论研究
        三、20 世纪70 年代以后的定价与交易策略研究
    第二节 金融衍生品市场完备性相关文献综述
        一、金融衍生品与基础市场关系文献综述
        二、金融衍生品与金融创新文献综述
        三、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四、金融衍生品监管文献综述
第二章 金融衍生品发展概况
    第一节 金融衍生品的定义和分类
        一、金融衍生品的定义
        二、金融衍生品的分类
    第二节 国外金融衍生品发展概况
        一、二十世纪前金融衍生品产生过程
        二、当代全球衍生品市场发展状况和特点
第三章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帕累托最优存在性及实现
    第一节 效率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完备性建设的首要标准
        一、金融衍生品市场效率的同质性、外部性、时变性
        二、与经济效率有关的三个概念:经济效率标准、社会福利函数和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第二节 帕累托最优状态与竞争均衡、完备性市场等价
        一、帕累托最优、竞争均衡、完备性市场的定义
        二、帕累托最优、竞争均衡、完备性市场等价机理
    第三节 帕累托最优的条件、竞价实现
        一、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二、帕累托最优状态、一般均衡和完备性市场通过竞争价格得以实现
    第四节 金融衍生品市场帕累托最优及评价指标
        一、金融衍生品市场帕累托最优定义
        二、金融衍生品市场帕累托最优的存在性
        三、金融衍生品市场帕累托最优的条件、竞价实现
第四章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创新、金融深化及非完备性表征
    第一节 中国衍生品市场发展与金融深化
        一、中国衍生品市场在管制中创新演进
        二、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产品结构改善及金融深化
    第二节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非完备性表征
        一、机构保守,产品单一,金融衍生品市场创新不够
        二、风险意识不强,对金融衍生品风险作用、风险形成机理、风险计量模型应用失当
        三、金融衍生品尚未成为各行业规避风险、价格发现的金融利器
        四、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效率不高
第五章 非完备金融衍生品市场效率缺失及制度缺陷
    第一节 非完备性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功能发挥不全
        一、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微观经济功能发挥基本正常
        二、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宏观经济效应发挥尚不充分
    第二节 非完备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制度缺陷原因分析——新制度经济学视角
        一、中国衍生品市场制度演进过程不长
        二、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委托—代理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三、中国衍生品市场内生交易成本和外生交易成本均高
        四、社会财富过于集中在政府手中有碍于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
第六章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完备性的制度重构——帕累托改进
    第一节 建设金融衍生品市场产业集群,增进规模效应
        一、金融衍生品市场产业集群价值增值过程:基于价值链角度
        二、发挥机构投资者作用,尤其是要培育投行、对冲基金和 CTA
        三、健全产业集群建设的保健因子
    第二节 开发新产品,促进交易所转型
        一、探索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产品开发路径
        二、促进交易所逐步由会员制转向公司制
    第三节 引进风险计量模型,强化风险管控
        一、金融衍生品风险度量的一般方法:希腊值模型、VaR 模型
        二、斟酌使用灵敏度度量模型和风险价值度度量模型
    第四节 制定《衍生品交易法》,对衍生品市场发展适度监管
        一、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难点
        二、发挥各类监管主体在衍生品市场监管方面的作用
        三、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衍生品监管的主要趋势
        四、审慎制定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原则
        五、制定《衍生品交易法》,在统一监管中规范金融衍生品市场
    第五节 强化开放合作,促进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国际化水平
        一、积极“走出去”,勇敢参与国际竞争
        二、谨慎“请进来”,提升国内衍生品市场开放水平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建筑企业对项目部的和谐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和谐管理相关研究
        1.2.2 项目管理相关研究
        1.2.3 和谐项目管理相关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建筑企业对项目部和谐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和谐管理理论
        2.1.1 理论主要内容
        2.1.2 理论主要特色
    2.2 机制设计理论
        2.2.1 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2.2.2 理论的主要内容
        2.2.3 理论的主要意义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企业对项目部的和谐管理模型构建
    3.1 和谐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3.1.1 和谐管理的内涵
        3.1.2 和谐管理的特征
    3.2 和谐管理的系统分析
        3.2.1 系统驱动构成分析
        3.2.2 系统耗散机理分析
    3.3 和谐管理模型构建
        3.3.1 模型的构建
        3.3.2 模型的内涵
        3.3.3 模型的数理表达
        3.3.4 模型的关键组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企业对项目部的和谐管理驱动要素分析
    4.1 和谐管理驱动要素辨识
        4.1.1 和谐驱动要素辨识原则
        4.1.2 和谐管理驱动要素收集
        4.1.3 和谐管理驱动要素确定
    4.2 和谐管理驱动要素现状分析
        4.2.1 人员流驱动要素
        4.2.2 信息流驱动要素
        4.2.3 物质流驱动要素
        4.2.4 资金流驱动要素
    4.3 和谐管理驱动要素系统分析
        4.3.1 系统分析方法
        4.3.2 和谐管理系统结构
        4.3.3 和谐管理驱动要素系统思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企业对项目部的和谐管理机制研究
    5.1 和谐管理机制模型
    5.2 能动机制
        5.2.1 激励
        5.2.2 规范
    5.3 优化机制
        5.3.1 组织结构
        5.3.2 管理流程
        5.3.3 管理制度
    5.4 能动机制和优化机制的耦合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建筑企业对项目部管理的和谐度评价
    6.1 和谐度的界定
    6.2 和谐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6.2.1 和谐度评价的目标
        6.2.2 和谐度评价的指标体系
        6.2.3 和谐度评价模型的构建过程
    6.3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和谐度模型
        6.3.1 和谐度评价指标的评判标准
        6.3.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实证研究
    7.1 案例背景
    7.2 和谐管理模式构建
        7.2.1 和谐管理目标的提出
        7.2.2 和谐管理机制的设计
    7.3 和谐度评价
        7.3.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7.3.2 模糊综合评价
    7.4 实施成效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9)息访之道 ——国家转型期的桥镇信访治理研究,1995-200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人物一览表
1 导论
    1.1 问题缘起
    1.2 国家基础权力:乡村政治研究的新框架
    1.3 从社会中心到国家中心:农民上访研究的范式转换
    1.4 田野、方法与概念
    1.5 篇章结构
2 1990年代至税改前的基层信访治理
    2.1 间接治理模式的式微
    2.2 维权型上访主导的信访小高潮
    2.3 波澜不惊:1990年代末至税改前的基层信访治理
    2.4 小结
3 税费改革后的基层信访治理
    3.1 直接治理模式的兴起
    3.2 基层政权治理能力的弱化
    3.3 谋利型上访的凸显与农民上访新高潮
    3.4 基层信访治理转型及困境
    3.5 小结
4 基层信访治理中的纷争与共谋
    4.1 信访治理中的县乡关系
    4.2 乡镇内部的信访治理机制
    4.3 信访治理中的乡镇政府与司法所
    4.4 信访治理中的乡村关系
    4.5 小结
5 治理上访钉子户
    5.1 上访钉子户的日常治理
    5.2 包保责任制:通过身体的监控
    5.3 特殊时期的信访治理
    5.4 谋利型上访的蔓延与"上访产业"的雏形
    5.5 小结
6 发展与稳定的张力:基层政府的平衡术
    6.1 发展主义取向的乡镇政府
    6.2 发展主义的后遗症:稳定的隐患
    6.3 混混的渗透与基层政权合法性的流失
    6.4 小结
7 结论
    7.1 乡村治理转型与基层信访治理困境
    7.2 重新找回意识形态
    7.3 技术治理的困境
    7.4 并弱的专断权力和基础权力
    7.5 国家转型的政治学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2 2007年余陵区信访工作考评细则
附录3 矛盾纠纷事项排查表(一事一表)
附录4 桥镇领导接访登记表
附录5 桥镇2007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
附录6 关于农村退职妇女干部请求晚年生活补助等的
附录7 贯彻落实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会议精神
附录8 桥镇信访工作责任制
附录9 桥镇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
附录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
附录11 湖北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

(10)新疆农村金融生态评价与优化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村金融生态理论探讨
    2.1 金融生态理论阐释
        2.1.1 金融生态的内涵及构成
        2.1.2 金融生态的实质内容
        2.1.3 金融生态的本质特征
        2.1.4 金融生态的特异性
    2.2 农村金融生态理论阐释
        2.2.1 农村金融生态的基本内涵
        2.2.2 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2.2.3 农村金融生态的特征
    2.3 农村金融生态与农村经济的关系机理
第三章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现状分析
    3.1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发展状况
        3.1.1 新疆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
        3.1.2 新疆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分析
        3.1.3 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3.1.4 新疆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变化的新特征和趋势
    3.2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3.2.1 政策环境建设
        3.2.2 法治环境建设
        3.2.3 信用环境建设
    3.3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调节机制完善
        3.3.1 竞争机制的完善
        3.3.2 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的完善
        3.3.3 金融监管机制的完善
第四章 农村金融生态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农村金融生态评价的意义
    4.2 农村金融生态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
        4.2.1 评价体系的构建目标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4.3 农村金融生态评价体系的构建
        4.3.1 农村金融生态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4.3.2 农村金融生态定性评价标准体系
        4.3.3 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方法
第五章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状况综合评价
    5.1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现状定量评价
        5.1.1 定量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5.1.2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定量评价值计算
    5.2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现状定性评价
    5.3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现状总体评价
    5.4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近年发展及变化趋势
    5.5 新疆与全国农村金融生态水平的对比分析
    5.6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综合评价结果解析
第六章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的制约因素
    6.1 新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6.1.1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6.1.2 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
        6.1.3 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
    6.2 新疆农村金融资源供求失衡
        6.2.1 农村金融供给体系不健全
        6.2.2 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缺失
        6.2.3 农村经济主体融资需求满足度低
        6.2.4 农村资金逆向外流严重
        6.2.5 民间金融逐渐活跃但存在隐患
    6.3 农村金融风险转移与补偿机制缺失
        6.3.1 农业保险经营面临困境
        6.3.2 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6.3.3 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滞后
    6.4 农村金融市场缺乏自我调节机制
        6.4.1 农村金融产权制度不完善
        6.4.2 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机制
        6.4.3 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完善
        6.4.4 农村金融监管不利
    6.5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脆弱
        6.5.1 农村金融法治建设落后
        6.5.2 农村信用环境不佳
        6.5.3 政策扶持不足与行政干预过多并存
第七章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方案设计
    7.1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现实意义
        7.1.1 促进农村金融主体结构与功能的完善
        7.1.2 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7.1.3 维护金融系统稳定,防范金融风险
        7.1.4 促进资金良性循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实力
        7.1.5 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公共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7.2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指导思想
    7.3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原则
    7.4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目标和内容
    7.5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总体思路
        7.5.1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综合改革
        7.5.2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7.5.3 构建农村金融生态更新机制
        7.5.4 提高农村金融生态生态系统协同能力
第八章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的优化途径与对策建议
    8.1 重塑竞争与合作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8.1.1 建立农业银行的长效支农机制
        8.1.2 开创农业发展银行全方位的支农模式
        8.1.3 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主力军作用
        8.1.4 创新邮政金融服务“三农”制度
        8.1.5 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
        8.1.6 发展多元化小型农村金融组织
    8.2 建立明晰且多元化的金融产权制度
    8.3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
    8.4 构建农村资金导入回流机制
    8.5 完善金融风险分散、分担与补偿机制
        8.5.1 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8.5.2 完善和创新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8.5.3 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
    8.6 培育和发展农村资本市场
    8.7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和手段
        8.7.1 农村信贷业务创新
        8.7.2 农村中间业务创新
    8.8 全面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8.8.1 打造坚实的农村金融生态经济环境
        8.8.2 完善金融法律体系,营造司法公正环境
        8.8.3 实施“信用工程”,完善农村征信体系
        8.8.4 发挥基层央行职能,加强指导、协调与服务
        8.8.5 健全与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8.8.6 强化政府协调机制,全面优化金融环境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调查问卷
附录2 新疆农户金融需求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区分红花绿叶,避免体外循环 建立合适的业务模型是关键(论文参考文献)

  • [1]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2]银行业反垄断法规制的进路研究[D]. 刘乃梁. 西南政法大学, 2016(01)
  • [3]新世纪日本芥川获奖女作家及其作品研究[D]. 王玉英. 东北师范大学, 2015(12)
  • [4]地方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研究[D]. 王灿. 华东政法大学, 2015(04)
  • [5]基于心肌mitoKATP通道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脏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婵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1)
  • [6]LH公司集团治理研究[D]. 孙国良. 内蒙古大学, 2012(05)
  • [7]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非完备性问题研究[D]. 王飞.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 [8]建筑企业对项目部的和谐管理模式研究[D]. 岳鹏威. 中南大学, 2010(11)
  • [9]息访之道 ——国家转型期的桥镇信访治理研究,1995-2009[D]. 田先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10]新疆农村金融生态评价与优化途径研究[D]. 郭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区分红花和绿叶,避免心肺转流 建立合适的商业模式是关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