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实施创意教育

浅谈如何实施创意教育

一、初谈如何实施创造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陈怡[1](2021)在《馆校合作视域下科技馆化学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董鹏林[2](2021)在《人民政协界别演进与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政协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唯一由界别组成的政治组织,其性质定位和功能优势都需要依托界别才能得以良好实现。界别是组成人民政协的基本单位,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制度产物,在中国制度体系中独树一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制度意义。随着新时代国家治理复杂性的日益增长,基于界别组成的人民政协具有应对国家治理复杂性日益增长问题的制度优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彰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不断赋予人民政协新定位新使命,开始深度挖掘人民政协界别制度所蕴含的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基于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明确规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步骤,提出了界别优化的问题,足见人民政协界别问题的重要性。既然人民政协界别制度蕴含着丰富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为什么其仍面临社会影响力偏弱,社会认同感不足等问题呢?其原因是复杂的。由此,从其生成演进的历史进程、理论渊源和实践经验、面临的问题与不足等方面来全方位认识和把握人民政协界别相关问题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界别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当前学术界在中共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支撑的基础上,采用政治学、社会学和组织学等学科的理论工具对界别问题进行了丰富的深具启发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为实现界别进一步优化,推进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发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深化界别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思路和理论资源。尽管如此,学术界对人民政协界别问题仍存在认识不清、论述不透,解释力不足的问题。本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质性研究方法、制度比较方法等方法,对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历史演进、面临的不足与优化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在强调系统全面的同时也注重针对性,以此来加深社会对人民政协界别制度价值和制度优势的认识和理解。具体而言,论文在结构安排上主要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与价值、国内外关于人民政协界别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等内容,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第二章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内涵。首先论述人民政协界别的相关概念,如职业代表制、统一战线、协商民主、人民政协以及界与界别等几个概念,为认识界别问题提供良好的理论视角;其次论述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基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产生的政治上的包容性、设置上的平等性、组织上的精英性与运行上的协商性等几方面特征。之后论述人民政协界别的结构与功能,人民政协界别的差序结构有助于政治吸纳、政治社会化以及政治协调等方面的功能。这就对人民政协界别有了一个直观和整体的认识与印象。第三章人民政协界别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的相关思想,如统一战线思想、政党理论、人民政协思想与人民民主思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如和同思想、中庸思想、仁政思想和天下为公思想等。第四章人民政协界别的演进历程。基于人民政协界别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制度产物的学术判断,将在鸦片战争后产生的“合群”思想作为人民政协界别制度开始萌发的起点。由此可分为,人民政协界别的生成阶段(1840-1948),确立与曲折发展阶段(1948-1978),巩固与发展阶段(1978-2012),快速发展阶段(2012至今)等四个阶段,这表明了界别制度的内生性。其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与酝酿而厚积薄发的演进过程,是中国人民的重大制度创造,不仅在中国具有重要制度意义,同时具有世界性的意义。第五章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的逻辑、特征与经验。本章是由第四章衍生出来的,是对第四章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的深入分析,主要分析了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也就是推动界别历史演进的主要动力;界别历史演进的主要趋势与主要经验。以此为认识界别面临的问题,提出优化路径奠定基础。第六章新时代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不足与优化路径。主要论述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问题,包括社会影响力不足、界别设置重叠交叉、界别委员身份认同感不强、界别履职实效性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优化界别的主要原则,要处理好一元与多元、吸纳性与代表性、扩大政治参与和实现政治稳定三个方面的张力,将这些张力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保证界别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提出界别优化的具体策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扩大政协界别的社会影响力,调整与优化政协界别设置,改善界别委员结构与履职效果,建立健全界别履职常态化机制平台等几个方面优化策略。本文的创新观点有:一是提出人民政协界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制度成果,是对各类民主制度实践经验的集大成的结果。二是人民政协界别呈现出差序结构,具有政治社会化、政治吸纳与政治协调的功能。三是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是在统战逻辑、资政逻辑和社会逻辑等三重逻辑的互动共构之下实现的。总之,本文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工具来系统研究人民政协界别,丰富了人民政协界别的研究成果,为推进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提供了理论参考。

曹欣欣[3](2020)在《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版本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是毛泽东于1928年10月5日为中共湘赣边界各县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案的第一部分《政治问题及边界党的任务》,此文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经典着作之一。文章对大革命失败后国内的政治状况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进行了精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作了初步回答。此文的版本不少,本文以1949年10月为界限,将此文版本分为两个不同时期进行校勘、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参与《毛泽东选集》编辑时,对此文的修改,是本文研究、分析的重点,一方面详尽记述修改的情况,另一方面对毛泽东修改的原因做一些分析、论述。

毛彤彤[4](2020)在《小组工作介入社区志愿者志愿精神培育研究 ——以青岛市K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不仅要重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事实上,随着社会治理格局的不断优化,我国社会治理的重心也逐渐下移至基层,社区的快速发展促使大批的社区志愿者涌现出来并积极投身于社区志愿服务中。然而大量社区志愿服务的开展,虽有效推进了社区和社会治理的发展,但同时一些低质量及缺乏秩序的社区志愿服务也造成了社区资源的浪费。专业社会工作者入驻到社区层面工作中来,对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进行培育,能够为社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在培育社区志愿者的过程中,对社区志愿者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是最重要的环节,在正确理解和把握志愿精神的奉献性、自愿性、友爱性和互助性的基础上开展社区志愿服务,使其能够发挥志愿服务的真正价值。文章以小组动力理论、增能理论及优势视角理论为指导,采用半结构访谈法、文献法和参与观察法的研究方法,以青岛市K社区志愿者和有参与志愿服务意向的居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小组工作在社区志愿者志愿精神培育中的作用。文章主要通过运用小组工作的专业工作方法,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内外部资源,引导社区志愿者建立较为成熟的志愿者团队,并达至了解、学习并传递志愿精神和提高志愿服务质量的目标。经过为期七次的“点点微光”社区志愿者志愿精神培育小组活动,小组成员对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的态度有了较大转变,也表达了后续继续参加志愿服务的决心。总体来看,小组工作在其介入社区志愿者培育工作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些许不足。在今后的社区志愿者培育小组工作中,为进一步提升小组工作成效,应需注意这样几个问题,比如:拓宽服务覆盖范围、重视组员“个性”特征、充分激发社区志愿者的能动性和责任意识、注重发掘和利用组员优势、提升社会工作者工作能力、完善社区志愿者管理机制。以此提升和保证小组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使社区志愿者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优势,促进志愿服务的发展和和谐社区的建设等。

安迪思[5](2020)在《锡尼喇嘛民主革命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蒙古地区的社会形态也随之发生变化,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为反对资本—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当时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就出现了蒙古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独特组织形式—“独贵龙”运动。“独贵龙”运动发展至20世纪初时,出现了其着名的一位领导人物,他就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认定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锡尼喇嘛。纵观锡尼喇嘛的一生,他在领导鄂尔多斯“独贵龙”运动的革命实践中,思想不断发生变化,从一开始受到辛亥革命影响、到后来接受中国共产党和“第三国际”的影响,完成了从一个反对阶级压迫的斗士到一位民主革命家的转变。辛亥革命后,在中国共产党、第三国际的影响下,锡尼喇嘛领导的“独贵龙”运动变成了有严密组织、有具体纲领、有丰富内容的反封建斗争。锡尼喇嘛建立了内蒙古历史上的第一个红色政权,提出建立革命政党、进行武装斗争、进行社会革新等重要思想,并付诸于实践。锡尼喇嘛民主革命思想从它形成、发展到实践都受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引导和大力扶持,其思想的发展过程反映内蒙古各族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

田睿[6](2020)在《慕课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指大规模开放性的网络在线课程。强调使用“微视频”方式线上教学和学习,具有互动性、自由性、开放性等特征。国内慕课平台的课程大部分都是针对高等教育教学,很少涉及中学课程教学,涉及初中生物教学的慕课资源就更少了。而初中生物课程具有很大的微观性和抽象性,其学科涉及很多抽象的难以用言语能清楚描述的科学现象。慕课资源的应用能帮助教师解决生物教学中无法用语言和板书表达的内容,以生动并易于接受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对部分抽象的生物学内容有了更形象的理解。因此,选取合适的慕课资源作为教学资料应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能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利用慕课资源进行教学还能改善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局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论文对大量文献进行了阅读和研究,整理了国内各慕课平台上和初中生物教材内容相关的慕课资源,总结了各类慕课资源的特点,并由此提出了慕课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目的策略、选择策略和优化策略。依据应用策略设计了“单细胞生物”、“开花和结果”、“种子的萌发”、“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五个教学案例,并在天水市第一中学七年级六个平行班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对实验前、后测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慕课资源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任何环节(预习阶段、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复习过程)。对于学生而言,运用慕课资源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课程成绩、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教师而言,运用慕课资源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慕课资源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应用于课堂,并非摒弃传统教学方式,而是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改善教学方式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使学生更加轻松愉快愉悦的完成教学目标。将慕课资源应用于教学中为中学教师提供了新课程改革的思路,为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注入了新鲜血液。

蒋雨廷[7](2020)在《基于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教师课堂提问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我国在国际上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责任,英语成为主要交流语言,是促进我国与他国文化间交流及理解的重要语言工具,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是儿童学习语言的重要时期,国家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英语新课程标准以来,越来越多的地区开设了小学英语课程。但就目前情况而言,由于部分地区英语并未列入升学考试科目,因此并未受到学校师生的重视,学生意识不到其价值;此外,作为第二语言,英语的学习具有一定难度,由于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家庭及个体特点等各方面原因,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小学英语教育的主要任务。课堂教学是当前学生习得知识、获得能力的重要途径,师生课堂问答是其交流互动的基础,教师课堂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教师课堂教学中合理的课堂提问类型及难度、叫答、理答反馈不仅能有效地推动课程进度,活跃课堂气氛,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拓展思维深度,进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体现教学过程师生交互关系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基于交互假设理论、情感过滤假说、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及师生访谈的研究方法,探索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之间的关系,并试图提出能够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教师课堂提问策略。本研究将主要解决以下几个研究问题:一、目前小学教师的课堂提问现状如何,学生的回应及参与度是怎样的现状?二、不同性别、年级及不同学业成就水平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以及对教师课堂提问的认识现状如何?三、如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尤其是如何设计针对诸多兴趣的课堂提问,采取怎样的策略?本文中的实证研究以云南省文山实验小学两位英语教师的课堂为观察样本,进行观察并记录,选择了课题人教(PEP)版教材“Unit4.what can you do?”的第一课时的课堂进行观察研究;同时,随机抽取了该学校四至六年级279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有效问卷263份),并对不同地区的10位英语任课教师和诸位学生的访谈调查研究后,进行数据分析,并对结果进行探讨,得出关于本研究的结论。研究发现,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提问较以往“满堂问”有一定的改善,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较强,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机会分配、提问类型及难度、叫答方式、理答及反馈等,对学生的英语学科学习兴趣的价值认识、情感倾向、注意力投入以及课外拓展与运用,同时,不同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以及对教师课堂提问认识情况具有较大差异,不同性别及年级之间差异不明显,但不同学业成绩水平学生之间存在着显着的差异。教师的课堂提问应重点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认知发展水平,设计有针对性、有梯度及有层次的问题。此外,在学生角度来看,对于“电影”“歌曲”及教师提问中的生活相关话题并不存在显着的兴趣差异,由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改善以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即平等的回答及提问机会、合理的提问类型设计、合适并具有梯度性的问题难度设计、合理的叫答方式、具体的激励性理答及反馈方式,提问方式多样化,提问内容新颖并符合学生的兴趣及贴近其生活,最重要的,要为学生消除外部威胁,创设一个让其具有安全感的课堂环境及氛围。本文分为7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述评,对教师课堂提问研究现状、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研究现状及课堂提问与英语学习兴趣间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及述评,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理论研究部分除了在查阅文献后对相关的核心概念做出鉴定外,提出了本研究的4个理论基础作为支撑。本论文基于二语习得中的交互假设理论、情感过滤假设模式、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相关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并对研究所涉及的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课堂提问以及提问策略进行了概念解释与说明。实证研究部分则介绍了本研究的整个思路并展示了研究数据结果。研究设计部分具体介绍了研究问题、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对象的选取以及研究工具的编制。该部分提出了研究问题,同时介绍了研究调查的结果,对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究。课题提问策略部分与实证部分是研究的重点。在这个部分,总结前问并陈列了现存的教师课堂提问仍存在的部分问题(主要基于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分析),针对所述问题,最后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从提问机会、情境创设、问题设计、关注学生、课堂实施、课堂氛围六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策略。结语部分对本研究的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提出研究待思考的问题。

哈司依提·艾迪艾木[8](2020)在《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间叙事诗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主要门类之一,其中的爱情叙事诗在各民族民间叙事诗中,是数量繁多、形式优美、篇幅较长、传播率极广、艺术感染力较高的叙事诗类型。民间爱情叙事诗与人民的生活、节日、民俗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承载着他们的生产生活、伦理道德、爱情婚姻、价值取向、道德追求等,结构形式完整,艺术手法比较成熟。许多民间爱情叙事诗在今天仍然流传,而且被改编成其他种类的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对各民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素材。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文本研究的方法,运用文学、人类学等研究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进行叙事研究,分析其叙事结构,叙事手法、叙事程式、叙事时空与叙事原型。本文包括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绪论部分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定义、分类、题材来源以及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同时,从多元文化交流的视角,对我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价值进行阐述。最后简要评析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研究现状,指出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对象和方法。正文有五章,具体如下:第二章为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结构。本文运用法国学者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行动元模式、叙事程序和符号矩阵等叙事理论,通过分析各民族代表性爱情叙事诗文本共有各种要素及其关系,找出它们的普遍叙事结构模式,在此基础上发掘其叙事不变的深层结构,探讨其背后意义的形成。第三章着重探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手法。首先分析爱情叙事诗的两种叙事文体类型及其说唱特征,指出韵散相间爱情叙事诗中韵文的特征和作用,并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其在转换叙事视角、调节叙事节奏、丰富叙事方式、完善故事情节及塑造人物形象等重要的叙事功能。其次对爱情叙事诗的问答式叙事手段进行分类,分析爱情叙事诗中常见的叙事传统。第三,通过探讨爱情叙事诗中的序歌和尾歌等非情节类诗歌的特点及作用,指出它们是在叙事诗开篇和结尾的有效叙事技巧,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活动本是一种传统,是一种歌手和听众的交流互动模式。第四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程式。叙事程式是爱情叙事诗得以长期传承的载体。它增强了民间叙事诗传承的系统性和稳固性。本文采用口头程式理论,通过探讨其中的词语程式、句法程式、主题程式以及引导性程式等程式,初步认定爱情叙事诗是一种具有程式化特点的口头叙事,并指出这些叙事程式是在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演唱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的叙事规律和方式,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传统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第五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空。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中,时空是非常重要的要素。本章从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入手,对民间爱情叙事诗的时序、时距、叙事频率、叙事空间类型特点及其象征意义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阐明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的渊源关系。第六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原型。论文在前四章的基础上,运用原型理论及人类学相关的理论,在“通过仪式”的“分离、阈限、融合”三个阶段中,对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进行并行对比,阐述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的原型关系,展现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历史脉络,籍此揭示出仪式和口头文学之间的渊源关系。最后为结语部分,总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认为民间爱情叙事诗具有程式化叙事诗特点,其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这种叙事程式来自于口头叙事传统,二是取决于其叙事原型。

马亚雪[9](2020)在《王钟麒文艺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启蒙和新民是晚清到民国时期重要的时代主题。王钟麒作为清末民初之际扬州地区的文学家、知名报人、革命者,其丰富且深刻的思想在那个激荡的年代一度产生重要的影响。王钟麒的文学创作和理论探索,紧密围绕新旧中国变革期社会的现实要求,为开启民智、唤醒民族救亡意识而展开。其于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思索,无不立足于当时的政治现实。王钟麒一生撰文颇多,涉及到文学、艺术、宗教等多个方面,但若想从整体上把握其思想,就有必要立足于其一生所思之问题的交汇处,也即新民与救亡的急迫政治处境。不论在谈小说创作、建构中国文学史,抑或讨论对传统宗教的革新问题,王钟麒理论和文学创作的主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求索一条让中国摆脱积贫积弱,尽快走上独立复兴的强国之路。本文将王钟麒的文艺思想分为“文无古今论”“戏剧新民观”“改良宗教说”三个部分。王钟麒在《中国四千年文学变迁大势论》中提出“文无古今论”的文史观。通过梳理中国文学发展史,王钟麒提出,“知变”“求是”“致用”是中国文学绵延不断、繁荣发展的源泉。此一观点针对当时文学发展中遇到的“古”“今”“中”“西”问题,提出了具有更大视野的文学发展框架。“戏剧新民观”是王钟麒文艺思想中重要组成部分。王钟麒通过提出自己对戏剧改良的设想,集中表达了他借戏剧以新民的主张。“宗教信仰说”则是王钟麒对当时社会一系列精神困惑的观察。借助王钟麒的思考,我们可重审宗教在当时历史处境中存在的意义。王钟麒的文艺思想是近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下对社会问题的积极思考,也是传统学人在西学冲击下为保存中国传统而不得不努力求得转型的艰难侧影。了解王钟麒的文艺思想,既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后“学衡派”与“新青年派”的思想论争,亦有益于我们重新认识现代中国思想的形成过程。

刘玥[10](2020)在《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文中提出机床工具工业是制造机器的母机工业,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器管理局对机床工具行业实行统一有序的管理。这一管理模式虽一方面提升了我国机床工具产品的自给率,另一方面因资源配置的滞后性等因素拖慢了产品生产的质量与技术发展的速度。以改革开放为契机,国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原先僵化的生产方式得到改变。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职能发生转变,企业权力得到下放,原先管理机床工具行业的政府部门经历裁撤与调整;从市场层面来看,商品经济逐渐为机床工具产业发展所认可,市场经济的活力逐渐注入到社会生产的领域。以此为背景,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应运而生。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作为当代的行业组织,与中国历史上传统的行会、商会有着明显的区别。从产生方式来看,国家通过裁撤机床工具局主动将机床工具工业的管理权力下放给社会。原机床工具局局长梁训瑄等干部也利用改革之势积极组建筹委会,到1988年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正式成立。协会成立后承担起管理机床工具行业的职责。由于成立时间较早,国内缺乏发展经验,因此在成立初期协会经历了探索阶段。一方面主要理顺协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通过行业调查等手段对机床工具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并将其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反映给政府。在199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协会在管理机床工具行业中更加发挥起市场化的职能,譬如为扩大产业贸易坚持主办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等。当代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与市场的合力作用,一方面市场经济给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协会也根据市场中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引导企业发展,避免行业出现严重的损失。同时,因机床工具产业存在的特殊性意义,国家政策也需时时给与协会、行业相应的扶持。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二、初谈如何实施创造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谈如何实施创造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2)人民政协界别演进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价值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内涵
    2.1 人民政协界别的相关概念
        2.1.1 职业代表制
        2.1.2 统一战线
        2.1.3 人民政协
        2.1.4 协商民主
        2.1.5 界与界别
    2.2 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特征
        2.2.1 政治上的包容性
        2.2.2 设置上的平等性
        2.2.3 组织上的精英性
        2.2.4 运行上的协商性
    2.3 人民政协界别的结构与功能
        2.3.1 人民政协界别的差序结构
        2.3.2 人民政协界别的主要功能
第3章 人民政协界别的理论基础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中的相关思想
        3.1.1 统一战线理论
        3.1.2 政党理论
        3.1.3 民主政治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的相关思想
        3.2.1 统一战线思想
        3.2.2 人民政协思想
        3.2.3 人民民主思想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3.1 和同思想
        3.3.2 中庸思想
        3.3.3 仁政思想
        3.3.4 天下为公思想
第4章 人民政协界别的演进历程
    4.1 人民政协界别的生成阶段(1840-1948)
        4.1.1 合群救国思想的兴起与各界联合的实践(1840-1910)
        4.1.2 政党中心主义的确立与职业代表制思想的传播(1911-1926)
        4.1.3 国共政争与职业代表制的制度实践(1927-1948)
    4.2 人民政协界别的确立与曲折发展阶段(1948-1978)
        4.2.1 “五一口号”的发布与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1948-1949)
        4.2.2 代行人大职权期间政协界别的设置与运行(1949-1954)
        4.2.3 人大召开后政协界别的曲折发展(1955-1966)
    4.3 人民政协界别巩固与发展阶段(1978至2012)
        4.3.1 “阶级”话语的空间压缩和重塑
        4.3.2 改革开放新时期各界别整合与发展
        4.3.3 “界别”概念的提出与界别设置的不断调整
    4.4 人民政协界别快速发展阶段(2012 至今)
        4.4.1 新时代大统战格局的提出及对界别发展的意义
        4.4.2 专门协商机构的新定位与各界别的发展
        4.4.3 政协界别优化问题提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日程
第5章 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的逻辑、特征与经验
    5.1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三重逻辑
        5.1.1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统战逻辑
        5.1.2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资政逻辑
        5.1.3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社会逻辑
    5.2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主要特征
        5.2.1 宏观层面:政协界别基本结构的日趋完善
        5.2.2 微观层面:政协界别调整策略的综合运用
    5.3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基本经验
        5.3.1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5.3.2 坚持同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相适应
        5.3.3 坚持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
第6章 新时代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问题与优化路径
    6.1 当前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主要问题
        6.1.1 政协界别制度的社会影响力不足
        6.1.2 政协界别设置重叠交叉与涵盖面不足
        6.1.3 政协界别委员的身份认同感不强
        6.1.4 政协界别常态化履职机制不健全
    6.2 人民政协界别优化的基本原则
        6.2.1 处理好一元领导与多元合作间的张力
        6.2.2 处理好政治吸纳与利益代表间的张力
        6.2.3 处理好政治稳定与政治参与间的张力
    6.3 人民政协界别优化的主要路径
        6.3.1 扩大政协界别的社会影响力
        6.3.2 优化政协界别设置与界别委员结构
        6.3.3 增强界别委员的身份认同感
        6.3.4 建立健全界别常态化履职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3)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版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四)不足之处
第1章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写作背景、成文过程、主旨内容与历史意义
    1.1 写作背景
    1.2 成文过程
    1.3 主旨内容
    1.4 历史意义
第2章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版本综述
    2.1 1949年10月以前的版本
    2.2 1949年10月以后的版本
    2.3 其他版本
第3章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版本校勘与分析
    3.1 1949年10月以前的版本校勘与分析
        3.1.1 《两条路线》版与《六大以来选集》版异同
        3.1.2 《党的路线问题选集》版与《六大以来选集》版异同
        3.1.3 1948年东北书店《毛泽东选集》版与《六大以来选集》版异同
    3.21 949年10月以后的版本校勘与分析
        3.2.1 1951年《毛泽东选集》版与《人民日报》版异同
        3.2.2 1968年《毛泽东选集》版与1951年《毛泽东选集》版异同
        3.2.3 1991年《毛泽东选集》版与1951年《毛泽东选集》版异同
    3.3 1951年《毛泽东选集》版与1941年《六大以来选集》版校勘与分析
第4章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现实意义及修改的思考
    4.1 现实意义
    4.2 修改的思考
        4.2.1 修改后的表述更明确、明了
        4.2.2 修改后的表述更准确、合理
        4.2.3 修改后的表述更科学
        4.2.4 修改体现了实事求是精神
        4.2.5 有些修改是因为社会、历史发生了变化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小组工作介入社区志愿者志愿精神培育研究 ——以青岛市K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回顾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理论基础
        1.4.1 小组动力理论
        1.4.2 增能理论
        1.4.3 优势视角理论
    1.5 基本概念
        1.5.1 社区志愿服务
        1.5.2 社区志愿者
        1.5.3 志愿精神
    1.6 研究方法
        1.6.1 半结构访谈法
        1.6.2 文献法
        1.6.3 参与观察法
第二章 青岛市K社区志愿者概况
    2.1 青岛市K社区基本情况
    2.2 青岛市K社区志愿者基本情况
        2.2.1 青岛市K社区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情况
        2.2.2 青岛市K社区志愿者志愿服务精神概况
    2.3 开展志愿精神培育的需求评估
        2.3.1 社区志愿者对志愿精神培育的需求评估
        2.3.2 社区居民对志愿精神培育的需求评估
        2.3.3 社区居委会对志愿精神培育的需求评估
第三章 小组工作在社区志愿者志愿精神培育中的运用
    3.1 志愿精神培育小组的形成
        3.1.1 志愿精神培育小组的类型
        3.1.2 志愿精神培育小组的组员招募与介绍
        3.1.2.1 志愿精神培育小组的组员招募
        3.1.2.2 志愿精神培育小组的组员介绍
    3.2 志愿精神培育小组的预估
        3.2.1 志愿精神培育小组的困境
        3.2.2 志愿精神培育小组的资源
    3.3 志愿精神培育小组的介入计划与介入过程
        3.3.1 志愿精神培育小组的介入计划
        3.3.1.1 志愿精神培育小组的目的和目标
        3.3.1.2 志愿精神培育小组的方案设计
        3.3.2 志愿精神培育小组的介入过程
        3.3.2.1 第一次活动:很高兴,遇见你
        3.3.2.2 第二次活动:“义”路同行
        3.3.2.3 第三次活动:我们眼中的志愿精神
        3.3.2.4 第四次活动:“义”路精彩
        3.3.2.5 第五次活动:志愿者在行动(1)
        3.3.2.6 第六次活动:志愿者在行动(2)
        3.3.2.7 第七次活动:收获与告别
    3.4 小组的评估与总结
        3.4.1 小组评估
        3.4.1.1 过程评估
        3.4.1.2 结果评估
        3.4.2 小组总结
        3.4.2.1 活动开展方面的总结
        3.4.2.2 理论应用方面的总结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社区志愿者志愿精神培育的经验与反思
    4.1 志愿精神培育小组的经验总结
        4.1.1 参与志愿服务是志愿精神培育重要体现
        4.1.2 学习志愿服务技巧有益于开展志愿服务
        4.1.3 发挥志愿者示范作用是志愿精神培育有效途径
        4.1.4 建立双向合作关系可提高志愿服务积极性
        4.1.5 运用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可提升志愿服务动力
    4.2 小组工作在志愿精神培育中的不足
        4.2.1 缺乏对志愿者队伍和社区的整体改变
        4.2.2 欠缺对组员“个性”特征的考虑
        4.2.3 缺少对志愿者能动性和责任意识的激发
        4.2.4 未能充分发掘和利用组员优势
        4.2.5 社会工作者经验不足
        4.2.6 社区志愿者管理机制不完善
    4.3 提升小组工作成效的进一步建议
        4.3.1 拓宽服务覆盖范围
        4.3.2 重视组员“个性”特征
        4.3.3 充分激发志愿者的能动性和责任意识
        4.3.4 注重发掘和利用组员优势
        4.3.5 提升社会工作者工作能力
        4.3.6 完善社区志愿者管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锡尼喇嘛民主革命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之处
        1.研究角度的创新
        2.研究内容的创新
    (五)研究重点和不足
    (六)地区说明
一、锡尼喇嘛民主革命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锡尼喇嘛民主革命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
        1.内蒙古地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形成
        2.内蒙古地区社会矛盾的激化
    (二)锡尼喇嘛民主革命思想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
        1.“独贵龙”运动的发端
        2.清末新政时期抗垦“独贵龙”运动
        3.辛亥革命时期的“独贵龙”运动
        4.锡尼喇嘛直接领导下的“独贵龙”运动
    (三)锡尼喇嘛民主革命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1.蒙古民族文化的影响
        2.辛亥革命的影响
        3.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4.第三国际的影响
二、锡尼喇嘛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革命政党思想
        1.建立革命政党是进行革命前提
        2.加强革命政党建设是革命关键
    (二)进行武装革命思想
        1.充分把握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2.武装斗争是革命的最高形式
    (三)建立革命政权思想
        1.以“公众委员会”作为政权的核心
        2.以“独贵龙”作为斗争的组织形式
    (四)社会革新思想
        1.宗教革新思想
        2.发展教育主张
        3.改革社会风俗
        4.保护生态思想
三、锡尼喇嘛民主革命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为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提供历史依据
    (二)有助于青年一代增强历史使命感共建和谐社会
    (三)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和文化自信提供历史参考
    (四)对发展绿色生态和创建绿色家园具有历史价值
    (五)有利于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现收藏于鄂尔多斯市档案馆的锡尼喇嘛相片
附录 2 现收藏于鄂尔多斯档案馆的锡尼喇嘛护照相片
附录 3 现收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的“独贵龙”成员花名册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慕课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教育实验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2.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慕课
    2.2 慕课资源
    2.3 理论基础
        2.3.1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2.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 生物慕课资源及应用策略
    3.1 慕课资源平台
        3.1.1 网易云课堂
        3.1.2 学堂在线
        3.1.3 好大学在线
        3.1.4 中国大学MOOC
        3.1.5 超星尔雅
    3.2 初中生物教学中可选用的慕课资源
    3.3 慕课资源的应用策略
        3.3.1 应用慕课资源的目标策略
        3.3.2 应用慕课资源的选择策略
        3.3.3 应用慕课资源的优化策略
4.慕课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4.1 慕课资源在课堂教学之前的应用
        4.1.1 帮助学生课前预习
        4.1.2 应用设计
        4.1.3 应用案例
    4.2 慕课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应用
        4.2.1 名师“协助”创设教学情境
        4.2.2 应用设计
        4.2.3 应用案例
    4.3 慕课资源在课后应用
        4.3.1 复习巩固,课堂延伸
        4.3.2 应用设计
        4.3.3 应用案例
5.慕课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对象
    5.3 实验方法
    5.4 实验过程与具体教学案例
        5.4.1 实验材料与前期准备
        5.4.2 教学实施与具体案例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1 信效度结果分析
        5.5.2 差异性结果分析
        5.5.3 调查问卷统计与结果分析
6.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就读期间论文发表
致谢

(7)基于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教师课堂提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内外关于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
        2.国内外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现状
        3.对已有研究的综述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英语学习兴趣
        2.课堂提问
        3.课堂提问策略
    (二)理论基础
        1.交互假设模式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最近发展区
        4.情感过滤假设模式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工具
        1.调查问卷的编制
        2.课堂提问观察表及相关编码
四、小学教师英语课堂提问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基于课堂观察的小学教师课堂提问调查与分析
        1.教师课堂提问情况观察及分析
        2.教师课堂提问中学生情况分析
    (二)基于学生角度的小学教师课堂提问调查与分析
        1.教师课堂提问机会分配情况分析
        2.教师课堂提问类型及难度情况分析
        3.教师课堂提问叫答方式情况分析
        4.教师课堂提问理答方式情况分析
    (三)不同学生对教师课堂提问的认识情况调查与分析
        1.不同性别学生对教师课堂提问认识差异分析
        2.不同年级学生对教师课堂提问认识差异分析
        3.不同学业成绩水平学生对教师课堂提问认识差异分析
    (四)小结
五、影响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教师课堂提问分析
    (一)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现状调查
        1.不同性别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情况
        2.不同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情况
        3.不同学业成就水平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情况
    (二)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课堂提问行为分析
        1.教师课堂提问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相关性分析
        2.教师课堂提问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影响分析
        3.学生感兴趣的教师课堂提问行为
    (三)小结
六、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教师课堂提问策略
    (一)课堂提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教师课堂提问策略
        1.提问面向全体,鼓励学生提问
        2.创设有效的、具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
        3.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回归学生生活
        4.合理设计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
        5.重视课堂提问的具体实施
        6.引导正确价值认识,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七、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民间爱情叙事的分类与题材来源
        1.1.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几种分类
        1.1.2 民间爱情叙事诗题材的来源
    1.2 中国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
        1.2.1 主体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对少数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影响
        1.2.2 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
    1.3 多元文化交流视野下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价值
        1.3.1 思想价值
        1.3.2 审美价值
        1.3.3 娱乐价值
        1.3.4 教育价值
        1.3.5 认同价值
        1.3.6 遗产与开发价值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现状与方法
        1.4.1 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现状
        1.4.3 研究资料来源、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2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结构
    2.1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表现层—角色模式
        2.1.1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模式
        2.1.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与角色
    2.2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中阶层(一)——叙事程序
        2.2.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合取性叙事程序
        2.2.2 民间爱情叙事诗“三合一体”的叙事序列
    2.3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中阶层(二)——叙事模式
        2.3.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离合型叙事组合
        2.3.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圆形叙事模式
    2.4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深层—符号矩阵
        2.4.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符号矩阵
        2.4.2 民间爱情叙事诗二元对立的深层结构
第3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手法
    3.1 韵及韵散结合的叙事手法
        3.1.1 韵文体
        3.1.2 韵散相间体
    3.2 问答式的叙事技巧
        3.2.1 问答叙事类型
        3.2.2 问答主体类型
    3.3 开篇与结尾的叙事方法
        3.3.1 开篇的叙事传统
        3.3.2 结尾的叙事技巧
第4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程式
    4.1 词语程式
        4.1.1 数字程式
        4.1.2 时间程式
        4.1.3 人物名称程式
        4.1.4 比喻的修辞程式
    4.2 句法程式
        4.2.1 排比平行
        4.2.2 递进平行
    4.3 主题程式
        4.3.1 “诞生”的主题程式
        4.3.2 “成长”的主题程式
    4.4 引导性程式
        4.4.1 引言性开头程式
        4.4.2 引导切换的程式
        4.4.3 引导话语模式的程式
第5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空
    5.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间
        5.1.1 时序
        5.1.2 叙述节奏
        5.1.3 叙述频率
        5.1.4 爱情叙事诗的时间意识
    5.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空间
        5.2.1 民间爱情叙事诗空间类型
        5.2.2 民间爱情叙事诗空间类型的特征
        5.2.3 空间的叙事功能
        5.2.4 空间的象征意义
第6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原型
    6.1 分离阶段-分离的动机及手段
        6.1.1 与现实世界的分离
        6.1.2 与陌生世界的分离
    6.2 阈限阶段-考验
        6.2.1 阈限时空
        6.2.2 阈限生活
    6.3 融合阶段-团圆
        6.3.1 象征性死亡与再生
        6.3.2 其他融合手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我国部分民间爱情叙事诗名单
附录 B:我国部分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划分情况
附录 C:维吾尔民间叙事诗在十二木卡姆歌词中的分布情况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王钟麒文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王钟麒学行述要
    第一节 子承父志——少年心志当拿云
    第二节 投身报界——欲凭文字播风潮
    第三节 献身革命——肯使神州竟陆沉
第二章 王钟麒文艺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经世致用”的文学传统
    第二节 中西文交汇的时代风潮
    第三节 王钟麒文艺思想的政治观照
第三章 文无古今论
    第一节 文学、学术与群治
    第二节 中西之争下的群治观分野
    第三节 从“中西之争”到“古今之争”
    第四节 “文无古今论”的时代意义
第四章 戏剧新民观
    第一节 戏剧改良时代背景
    第二节 王钟麒戏剧改良论
    第三节 戏剧改良的可行性
    第四节 对王钟麒戏曲改良思想的总结与反思
第五章 改良宗教说
    第一节 初谈宗教
    第二节 接议孔教
    第三节 救国与自救
    第四节 王钟麒佛教思想的精神旨归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回顾
        (一) 关于国家、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二)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行业组织研究综述
        (三) 关于行业协会的研究综述
    三、章节内容
第一章 协会成立前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发展与变迁
    一、机床工具工业历史概述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机床工具工业的发展
        (一) 近代以来国外机床工具技术的引入
        (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曲折发展
第二章 体制改革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成立(1988-1992)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管理体制的变迁
        (一) 1949年-1978年工业管理体制及产业发展
        (二) 改革开放后的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成立及初期发展
        (一)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成立的经过
        (二) 协会的组织架构
        (三) 政府指导与协会初期活动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协会与产业发展(1992-2016)
    一、从幼稚到成熟: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市场化职能
        (一) 扩大交易:展览会的持续举办
        (二) 推动企业经营机制改革
        (三) 鼓励企业出口与积极“入世”
    二、国家、协会与市场:三者互动下的产业发展
        (一) 应对危机:市场失灵与行业自治
        (二) 市场经济的新问题:“协会失灵”
        (三) 国家政策与机床工具产业发展
第四章 比较分析:不同类型行业组织的发展经验
    一、历史回顾:中国传统的行业组织
    二、市场自发性行业协会的发展
    三、他山之石:日本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概况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初谈如何实施创造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馆校合作视域下科技馆化学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D]. 陈怡.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人民政协界别演进与优化研究[D]. 董鹏林. 吉林大学, 2021(01)
  • [3]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版本研究[D]. 曹欣欣. 湘潭大学, 2020(02)
  • [4]小组工作介入社区志愿者志愿精神培育研究 ——以青岛市K社区为例[D]. 毛彤彤. 青岛大学, 2020(02)
  • [5]锡尼喇嘛民主革命思想研究[D]. 安迪思.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慕课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田睿. 天水师范学院, 2020(12)
  • [7]基于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教师课堂提问策略研究[D]. 蒋雨廷. 西南大学, 2020(01)
  • [8]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D]. 哈司依提·艾迪艾木. 新疆大学, 2020(06)
  • [9]王钟麒文艺思想研究[D]. 马亚雪. 扬州大学, 2020(02)
  • [10]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D]. 刘玥.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浅谈如何实施创意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