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压力最大

农业压力最大

一、压力最大的是农业(论文文献综述)

王雷[1](2021)在《轴向柱塞泵/马达外回程机构流体动力润滑特性分析》文中指出外回程机构作为柱塞泵/马达三大摩擦副的连接装置,对三大摩擦副的工作性能均有重要影响,但其零部件间存在的复杂运动规律会造成摩擦副的摩擦损耗与润滑失效,不利于柱塞泵/马达工作性能、振动噪声等技术指标的提升。因此,论文以外回程机构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理想、实际及全工况下摩擦动力润滑特性模型,分析其空间运动特性、欠约束缸体动力学、结构及油膜参数对外回程球铰副摩擦润滑特性的影响,揭示其动力润滑及摩擦损耗机理,为进一步改进提供更全面的参考依据。主要工作如下:阐述了外回程机构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及技术难点,指出导致其出现摩擦损耗与润滑失效的原因,综述了不同类型的回程机构及相关球面摩擦副在相对运动轨迹、润滑特性、摩擦磨损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概述了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并建立不同工况下外回程机构研究路线。依据外回程球铰副配合关系及空间运动特性,得出理论工况下外回程球铰副速度边界条件、轴向与周向边界条件;建立外回程球铰副Reynolds方程,分析了不同结构参数下外回程球面铰链的润滑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偏心、外斜盘倾角、主轴转速等均对摩擦副润滑特性造成影响,尤其是外斜盘倾角、油膜间隙对轴向泄漏流量的影响较大。考虑实际工况下偏距和外斜盘倾角对外回程球铰副润滑特性的影响,依据外回程机构主从坐标系,建立外回程球铰副所有接触点的速度分布,基于外斜盘倾角和偏距影响下的外回程球铰副相对运动速度矢量方程,推导出适用于外回程球铰副的Reynolds方程,对比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外回程球铰副的摩擦润滑特性。结果表明:当外斜盘倾角一定时,外回程机构一个工作循环中最大油膜压力的最大值和总摩擦功率均随转速增加而增加、随偏距增加而减少;而偏距的变化对轴向泄漏流量的影响甚微。当偏距一定时,一个工作循环中最大油膜压力的最大值随外斜盘倾角增加而减少,总轴向泄漏流量随偏距增加而增加。最后根据自主研发的试验装置进行外回程盘-外球铰摩擦磨损实验,试验摩擦磨损情况与仿真结果相吻合。建立双排轴向柱塞运动学模型、内外排柱塞腔油液压力模型、欠约束缸体/接体动力学模型,推导出双排缸体直接作用力及力矩;对双排缸体间接作用力进行分析,推导出内外球铰副间接作用力与力矩;基于内外排柱塞-滑靴组件受力平衡方程,推导出内外排柱塞-滑靴副间接作用力及力矩,建立双排缸体微小运动动力学模型,最终构建外回程球铰副流场和缸体微变形场的双向耦合模型,建立数值求解方法。图[44]表[9]参[72]

曹瑞[2](2021)在《水电站长压力引水系统水锤及其对结构作用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压力引水管道在水电站建设过程中所占比重较大,且极易发生水锤现象,对水电站的安全运行构成很大的隐患。为了研究不同管道长度水流在水锤作用下的流态变化以及对管壁结构的应力分布,本文以乌东德水电站左岸1#~6#(长度558.65m~335.06m)引水管道为研究对象,结合二维水锤计算软件和三维仿真软件进行了以下数值模拟分析:1.根据水电站引水管道实际参数,在二维水锤计算软件中进行建模和水锤模拟,得到1#~6#引水管道各节点和各部位的流速、压力值,通过分析得到压力钢管段的压力值比其他部位大,并且通过计算得出入口处的最大最小流速,为三维模拟拟合出一个速度曲线tv=3.73-0.005t(0?t?1 0)。2.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1#~6#引水管道三维模型图,导入三维仿真软件进行流态分析,其边界条件使用二维水锤计算软件得到的速度曲线,通过分析得出:(1)在管道渐变段,1#~6#引水管道在沿水流方向上,平均流速呈现增加趋势,平均压力呈现减小趋势;对于1#~6#引水管道相同位置上的截面,随着管道长度的减小,平均流速增大,平均压力减小。(2)在管道压力钢管段,压力钢管段由三段组成,分别为13.5m管径段、由13.5m渐变至11.5m管径段和11.5m管径段。其中,在沿水流方向上,13.5m管径段的平均流速与平均压力呈现减小趋势;由13.5m渐变至11.5m管径段的平均流速逐渐增加,平均压力逐渐减小;11.5m管径段的平均流速与平均压力沿水流方向也呈现减小趋势。对于相同位置上的截面,随着管道长度的减小,13.5m管径段平均流速与平均压力均呈现增加趋势;由13.5m渐变至11.5m管径段的平均流速随管长的减小而减小,平均压力则随管长的减小而增大;11.5m管径段的平均流速与平均压力也均呈现增加趋势。(3)在管道竖井段,1#~6#引水管道沿水流方向上的平均流速与平均压力的变化趋势基本一样,总体呈现减小趋势;在相同位置的截面上,平均流速与平均压力随管道总长度的减小也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结果表明,管道长度越长,水锤作用下的水体压力也越大,其对管壁结构的危险也越大,所以本文着重对1#引水管道进行了流固耦合模拟。3.通过对558.65m长的1#引水管道进行流固耦合模拟,发现竖井段的总变形最大,为0.0028078m,而且渐变段以及压力钢管变截面段形变值也较大。

党康宁[3](2020)在《地震作用下进水塔结构动水压力及动力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水塔是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程建设规模日益扩大,进水塔作为工程咽喉对枢纽抗震安全的影响更为突出。地震时,动水压力对进水塔结构响应的影响显着、机理复杂,尚需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进水塔动力响应分析时,合理的地震动输入、地基边界处理、材料本构等是获得正确结果的前提,对此,多数研究仅主要考虑其中一项因素,难以真实反映进水塔在地震时响应。随着一些前所未有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开展,亟待深入探究高耸进水塔流固耦合分析理论方法和真实三维数值仿真模型,以便总结规律、积累经验,为进水塔的抗震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本文从进水塔动水压力分布和动力分析模型两方面出发,通过数值、解析和半解析手段研究探讨了进水塔在不同因素作用下的动水压力分布规律,考虑地基辐射阻尼影响,提出考虑损伤的岸塔式进水口人工边界计算方法。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在强震作用下,地基、进水塔、水体是一个完整的抵御系统,基于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方法,建立了进水塔-地基-水体流固耦合分析模型。通过算例验证了进水塔流固耦合数值方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刚性地基群塔和单塔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动水压力分布规律,对水工抗震标准中进水塔的附加质量公式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2)探讨了实际工程中常见的塔式进水口和岸塔式进水口动水压力分布规律。随着水深的增加,塔式进水口的自振频率逐渐降低。岸塔式进水口随着回填高度增加,频率有着明显提高。塔式进水口受不同频率谐波激励时,激励频率越接近塔体一阶频率,动水压力呈现明显增大;在不同地震动作用下,动水压力曲线分布规律大致相同。岸塔式进水口的动水压力随着回填高度的增大逐渐减小,不同地震动记录激励下动水压力差异较大。(3)基于势流体理论,推导得到了塔式进水口内外域同时存在水体时结构的振型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得到动水压力分布方程。在与数值方法进行对比后验证了方法在进水塔结构上的适用性,并分析弹性模量、荷载频率和水体高度等因素对动水压力分布的影响。将计算深水桥墩波浪力时广泛采用的Morison方程引入到进水塔结构,对Morison方程进行扩展,使其可以用于内空矩形截面的塔式进水口。推导结果表明,内外域动水压力均转化为附加质量,其分布与塔体截面形状有直接关系,与水体所处高度无关。(4)基于弹性波动理论,利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地基截断边界节点上垂直入射波等效荷载时程生成程序;在粘弹性人工边界理论基础上,通过APDL语言二次开发实现粘弹性人工边界的建立和进水塔结构动力响应求解。提出了适用于岸塔式进水口的粘弹性人工边界实现方法,通过数值试验验证了提出施加方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五种不同边界条件下进水塔结构响应,结果表明设置接触并按提出的分区加载粘弹性人工边界方法能够较准确反应进水塔响应。(5)基于无限元和波在弹性介质中传播理论,推导了S波和P波入射情况下,人工边界各侧面节点上等效荷载时程的表达式。给出了无限元-有限元联合建模方法,利用Python脚本进行二次开发,实现边界节点上荷载幅值的生成和准确施加,通过小算例验证了提出的无限元人工边界能够有效解决地基辐射阻尼问题。基于混凝土规范中混凝土材料应力应变关系,得到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关系及基岩损伤本构和损伤演化曲线。对某岸塔式进水口进行了非线性动力分析,结果表明,进水塔在围岩交界面、几何突变等位置发生损伤,同时在塔体和围岩交界面产生塑性应变,在地震后塔体产生永久变形。

程学晶[4](2020)在《F-1300泥浆泵仿生活塞优化设计及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在油田钻井中,泥浆泵是一个薄弱环节。泥浆泵工作的环境差,其部件容易磨损失效。活塞是泥浆泵最易磨损失效部件。我国是原油生产大国,提高泥浆泵活塞的使用寿命对于采油行业的节能降耗具有重要的意义。泥浆泵活塞在缸套内往复运动,要延长泥浆泵活塞的使用寿命,需增大活塞的耐磨性能。在过去的70多年里,改变表面形态的表面工程方法已被证明可有效的减少摩擦和磨损。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一些生物已形成了具有优异摩擦特性的表面纹理,其表面织构可用于耐磨设备表面的设计制造。因此,本文以蚯蚓体表功能为设计基础,并结合大量有关耐磨、减阻的研究成果,设计表面具有凹坑形和条纹形的泥浆泵仿生活塞,对仿生活塞的性能进行理论和试验的研究。设计不同结构参数的凹坑活塞和条纹活塞。由于活塞表面的接触压力与活塞的密封性能相关,摩擦应力与活塞的耐磨性相关,所以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仿生活塞表面的接触压力和摩擦应力。结果表明,仿生活塞表面的最大接触压力、最大摩擦应力均比标准活塞的大。凹坑活塞最大接触压力和最大摩擦应力受凹坑直径影响最大,凹坑夹角影响次之,凹坑深度影响最小。当凹坑直径为4.5mm,凹坑夹角为15°,凹坑深度为4mm时,凹坑活塞的最大接触压力的最大值为31.1200MPa,与标准活塞相比,提高了138.21%;当凹坑直径为1.5mm,凹坑夹角为20°,凹坑深度为2mm时,最大摩擦应力的最小值为3.0408MPa,与标准活塞相比,提高61.87%。条纹活塞表面的最大接触压力和最大摩擦应力受条纹数量的影响大于条纹深度和条纹倾角。当条纹倾角为60°,条纹深度为3mm,条纹数量为3时,条纹活塞最大接触压力的最大值为69.8620MPa,与标准活塞相比,提高了439.02%;当条纹倾角为45°,条纹深度为2mm,条纹数量为1时,最大摩擦应力的最小值为1.9792MPa,与标准活塞相比,提高8.69%。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模拟结果得出:对于凹坑和条纹活塞,凹坑或条纹边缘处的局部应力集中现象,增大了两种仿生活塞表面的接触压力和摩擦应力。在大庆钻探钻井四公司的协助下,完成7个F-1300泥浆泵凹坑活塞的实际钻井试验,结果表明,凹坑活塞的使用寿命均比标准活塞的高,均提高20%以上。其中凹坑直径为4mm,凹坑夹角为15°,凹坑深度为3mm的仿生活塞的使用寿命最长,提高了37.21%。标准活塞表面有明显的磨损划痕,而且磨损划痕相对较深;而凹坑活塞表面磨损相对均匀,活塞有相对细小的磨损划痕,无明显贯穿整个活塞表面的深划痕。同时,标准活塞缸套内壁出现多处深的沟犁,凹坑活塞缸套内壁比较光滑。从标准活塞缸套表面的损伤可以看出,缸套内壁的沟犁并不是由缸套本身存在的缺陷引起的。当缸套内壁和活塞表面材料损耗后,两者间的间隙就增大,泥浆中的颗粒在压力作用下可通过间隙进入缸套和活塞的接触面,泥浆颗粒对缸套造成二次损伤。利用有限元瞬态结构分析标准活塞和凹坑活塞缸套摩擦副摩擦热。分析摩擦热时,设置活塞在缸套中吸排泥浆各两次冲程,即活塞往复运动2次。分析表明,活塞表面在不同时刻的温度场由活塞唇部到活塞根部,温度逐渐升高。主要由于活塞表面在活塞整个冲程中,活塞表面一直累积前面行程的热量。活塞在缸套内往复运动4次冲程(运行2s)时,标准活塞和凹坑活塞表面的温度都升高明显。不同时刻,凹坑活塞的表面温度均比标准活塞的表面温度高一些。缸套表面在不同时刻的表面温度变化不大,仅在活塞停止处温度稍高些。随着活塞往复运动次数增加,缸套表面温度在排泥浆冲程中变化不大,在吸泥浆冲程中温度升高。实际泥浆泵活塞运行是处于混合润滑条件下。活塞表面的耐磨性能与活塞缸套间的润滑效果有直接关系。应用Workbench中的Fluid Flow(CFX)模块对润滑油在不同泥浆泵活塞表面的压力和流线进行模拟,分析仿生凹坑活塞的耐磨机理。仿生凹坑活塞的凹坑结构所产生的流体动力效应加大了润滑油的压力,进而增大活塞缸套间润滑油的载荷,增加润滑会减小活塞的摩擦磨损。同时,凹坑改变了活塞表面润滑流场的分布,凹坑区域润滑油流速减小,停留时间增加,改善了活塞缸套间的润滑状态。凹坑储存润滑油,上部润滑油的旋涡流速比底部的更剧烈,能为泥浆泵活塞缸套间难免产生的干摩擦提供二次供油,改善润滑状态,提高活塞的耐磨性。泥浆泵凹坑活塞上的凹坑也可以存储磨粒或泥浆颗粒,减小颗粒对活塞缸套表面的二次损伤。

李政[5](2020)在《社会工作视角下保险营销人员压力舒缓实务研究 ——以Q市R保险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市场化、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的变革给人们的工作生活等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市场之间各主体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企业中各层级员工遭遇的工作压力成倍增长。作为保险公司一线销售人员,面对的工作压力问题更为突出。一线保险销售人员在受到较为严重的内在工作生活压力的同时,还受到外在的客户及其家属以及部分社会大众对他们工作不认同带来的认知压力。如若这些压力得不到有效的舒缓乃至释放,将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工作能力提高、工作关系稳固、未来的职业规划等方面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解决好这个问题,将助推一线保险销售人员的工作状态、未来的职涯健康发展等更上新台阶,同时也会为社会福利保障事业和健康中国战略作出一定的贡献。本文以R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压力问题的调查研究为基础,以“优势视角”等理论为指导,结合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等搜集的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员工压力方面的相关资料,全面分析销售人员压力来源以及压力产生的影响,并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企业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进行介入,帮助销售人员正视压力、发掘自身的潜力与优势、缓解压力;促进销售人员行为认知层面的自我提高与成长,从而让他们真正的舒缓压力、变压力为动力进而更好的工作;同时也助推保险销售人员提高对公司的发展信心和发展认同,助力公司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胡茂杨[6](2020)在《发动机电磁驱动配气机构全柔性化运行策略的研究》文中提出自主研发的电磁驱动配气机构是一种新型的全柔性化配气机构,全柔性化体现为气门运动参数能够独立地、连续地且实时地调节。课题组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优化配气正时和升程。研究表明电磁驱动配气机构能够有效地降低部分负荷下泵气损失,提高发动机燃油经济性。本文应用电磁驱动配气机构全柔性化的优势,开展发动机变排量技术研究。通过柔性化地调节气门运行参数,实现动态地控制做功和停缸分布,进而实现发动机有效工作排量随着负荷变化而变化。常规的凸轮轴可变配气机构难以实现做功循环与停缸循环频繁转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变排量技术的发展。电磁驱动配气机构作为一种全柔性化无凸轮配气机构,为实现变排量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技术途径。但变排量技术的应用仍有一些难题有待解决,如气缸在做功循环与停缸循环转换时的气门运行策略、做功循环与停缸分布以及定负荷和变负荷下工况下发动机负荷控制。针对此问题,本文基于全柔性化的电磁驱动配气机构,对变排量技术展开深入的研究。首先,探索变排量气门运行策略。然后,分析做功循环负荷、做功与停缸分布对转速波动和经济性的影响。最后,在定负荷与变负荷工况下研究变排量技术负荷控制方法。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仿真模型和试验平台构建。首先,基于原型机参数,建立发动机工作过程数值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其准确性。然后,考虑到变排量工作模式下气缸在做功与停缸间频繁转换,建立了逐行程控制电磁驱动配气机构气门运行参数的变排量发动机模型。最后,通过对原型机改装,在四缸发动机缸盖上完成电磁驱动配气机构安装布置,并搭建电磁驱动配气机构发动机试验平台。(2)通过对固定模式的变排量气门运行策略归纳总结,基于电磁驱动进排气门,提出了滞留废气、滞留空气以及排气门常开三种可行的气门运行策略。然后分析气门正时和升程对停缸过程中各个阶段功耗的影响,得到各气门运行策略在停缸过程中的最低功耗以及对应的气门正时和升程。最后,通过对比三种气门运行策略在不同停缸循环数下的最低功耗,确定了排气门常开为变排量气门运行策略。(3)应用电磁驱动进气门,设计了一种滞留废气的变排量气门运行策略。通过对比一维模型与三维模型的仿真结果,确定一维模型离散步长。基于一维模型,分析了进气门运行参数对尾气中氧气含量、停缸循环功耗和最低压力、做功循环指示压力的影响,得到了该策略下指示压力总和最大值。最后,分析所提出气门运行策略对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提升。(4)变排量工作模式下的定负荷控制研究。基于做功与停缸分布转速变化量,提出了做功与停缸分布预测方法。通过逐循环滚动优化,以转速波动最小的做功与停缸分布为最优分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变排量工作模式下转速控制效果以及做功循环负荷对转速波动、燃油经济性的影响。通过与固定模式的变排量技术对比,得到变排量工作模式做功循环工作于经济性最优区域时转速波动在可接受范围内。最后,分析变排量对发动机经济性的提升。(5)变排量工作模式下的变负荷控制研究。首先,通过理论推导,得到变负荷工况下做功行程与停缸行程转速变化量的计算公式。然后,提出变负荷工况下做功与停缸分布转速变化量整体反馈校正方法,使得做功与停缸分布预测模型适用于变负荷工况。最后,分析两类变负荷工况下的发动机负荷控制。在变负载转矩工况下,整体反馈校正的预测模型能够降低转速与目标转速差异,缩短发动机稳定的时间。在变转速和变转矩工况下,通过逐循环控制做功与停缸分布,使发动机转速按目标转速运行,实现变排量工作模式下发动机变转速和变转矩控制。

许贝贝[7](2020)在《水力发电机组系统可靠性与多能互补综合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进行电力结构化、市场化改革大背景下,风水等随机可再生能源将会更多地被电力系统所消纳。水电作为调峰调频重要角色,将会面临更为频繁的过渡工况调节和非最优工况运行两个重要发展趋势。准确认识在非最优工况运行下水轮发电机组动态变化特征,对提高水轮发电机组系统的灵活性运行和维护区域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价值。机组在非最优工况区轴系振动剧烈,以传统水轮机调节系统为核心的PID调速器控制效果无法保证发电机角速度的稳定性,这严重威胁了水轮发电机组在非最优工况区的发电可靠性。论文以水轮机调节系统发电机角速度控制与轴系振动相互作用关系为关键科学问题并对传统水轮机调节系统模型进行改进以研究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可靠性和综合性能评估问题,并取得以下三方面研究成果:1.基于最优工况设计的传统水轮机调节系统因轴系振动微小而忽略其对调速器控制的影响,这已不适应能源结构改革背景下电力系统对水轮发电机组全工况运行的新要求,故提出基于传统水轮机调节系统评估非最优工况下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可靠性建模新思路——传统调节系统与水轮发电机组轴系统模型的耦合统一围绕水轮机调节系统控制与水力发电机组轴系振动相互作用关系问题,系统论述和分析调节系统与机组轴系耦合关系和参数传递方式。通过对三种耦合方法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了水轮机调节系统在部分负荷或过负荷工况下的模拟精度。主要包括:(1)以水轮机调节系统中发电机角速度与水轮发电机组转子形心偏移一阶导数为耦合界面参数,实现了调速器控制与轴系振动相互作用的模型统一;选择经典调节系统模型和基于纳子峡水电站现场测量轴系偏移峰峰值数据作对比探究统一模型模拟精度。结果表明:机组轴系形心偏移不受流量变化的影响,即工况变化形心偏移值保持不变,且轴系固有频率基本保持不变。可见,通过发电机角速度耦合的水轮发电机组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相互作用关系极不明显,且在轴心偏移上模拟精度较差。(2)以水力不平衡力和水轮机动力矩为耦合界面参数,并选择经典调节系统模型与耦合统一模型仿真结果对比探究模型模拟精度。结果表明:水轮机调节系统动态响应模拟误差在稳定值无差别,在过渡过程下模拟误差超过10%。可见,基于水力不平衡力和水轮机动力矩耦合的系统模型能够较好反映机组在过渡过程下调节系统与轴系振动相互作用关系,但在过渡过程中模拟误差较大。(3)以水力激励力、水力不平衡力和水轮机动力矩为耦合界面参数,并对轴系不对中故障振动实验测量的轴心轨迹和振动频率与所建耦合统一模型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机组固有频率模拟误差小于3%。可见,通过水力激励力、水力不平衡力和水轮机动力矩耦合的系统模型在模拟不对中故障时表现出较好的模拟精度。2.围绕非最优工况下水轮机调节系统耦合关系复杂且参数取值存在不确定性导致的发电可靠性评价困难问题,提出利用敏感性和可靠性分析工具量化不同工况下机组发电可靠性的新构想——水轮发电机组系统发电可靠性指标及其初步应用(1)稳定工况和过渡工况下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从水电站参数设计角度对机组模型参数进行随机不确定性定义,并选择发电机角速度和发电机形心偏移作为调节系统和轴系系统模型输出值,从而得到机组在稳定运行工况和过渡工况下模型单参数敏感性排序和参数间相互作用的敏感性排序,进而确立水力发电系统发电可靠性的场景设计原则。(2)不同场景下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可靠性指标选取与评估通过设计不同可再生能源占比、不同风速干扰等场景,选择最小调节值、最大调节值、超调、欠调和峰值五个动态指标作为发电可靠性评估指标,研究风水互补发电系统的故障响应、调节性能等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水力发电系统调节能力对随机风低标准差和梯度风高平均值低标准差极为敏感。相反,对阵风属性指标(即风速频率、幅值和偏移量)的调节敏感性较弱。此外,快速响应(以调节时间和峰值时间表示)与稳定响应(以最小调节值、最大调节值、超调、欠调和峰值表示)之间的主导因素评价比较复杂。但当快速响应与稳定响应相一致时,就很容易对水轮发电机组动态调节性能做出评价。3.为克服传统风水互补系统以天为最小时间尺度而忽略水轮发电机组动态性能状态的经济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秒级尺度动力学模型的经济性评估方案——资源利用度、平抑性等级和综合效益分析通过研究风电资源的时间与空间尺度效应,给出简单时空尺度等效方案,进而提出基于秒级尺度的风水互补发电系统模型风速变异系数、波动系数和平抑系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通过设计不同可再生能源占比、不同风速干扰等场景,获取风水互补系统的动态响应,并计算年运行内的售电效益、调峰效益、节省能源效益、机组启停成本、导叶疲劳损失成本、维护成本(无导叶损失)等,全方位衡量水电站在调节风电功率变化场景下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情况。初步试算结果表明,基于秒级尺度的风水互补系统的经济性评估方案是可行的。

李莎莎[8](2020)在《无坎宽顶堰下泄水流噪声的降噪措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不少城市通过修建水利景观设施来优化人居环境。当水流流过景观设施下泄时会产生较大的水噪声,不仅对景观设施周围小区居民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还会导致在景观设施周围工作的人员因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引发安全事故。为降低城市水利景观设施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本文将以米易县城北闸坝工程为原型,根据相似原则,利用Flow-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无坎宽顶堰数值模型,在杨蟠的研究基础上,从冲击水噪声和湍流水噪声两个方面来研究无坎宽顶堰下泄水流噪声的产生机理。结果表明:由水流与堰趾底板相互作用产生的冲击水噪声将会随上游流量和堰高的增加而增加,随下游水深的减小而减小;由水流自身紊动产生的湍流水噪声将会随上游流量、堰高和下游水深的增加而增加。但随下游水深的增加冲击水噪声呈减小趋势,湍流水噪声呈增加趋势,无坎宽顶堰下泄水流产生的总水噪声却随下游水深的增加而减小,所以水流自身紊动产生的湍流水噪声小于水流与堰趾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冲击水噪声。本文对杨蟠得出直线型降噪缓坡进行了改进,改变直线型降噪缓坡的高度,不断调整水流下跌高度(d)与堰高(H)的比值(A),使水流下跌处承担一部分水压力,减小水流入水处的水压力,从而减小因水流与缓坡和堰趾相互作用产生的冲击水噪声。为得到降噪效果最佳的A值,本文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A值的降噪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A值的增加,水流下跌处的水压力、湍流强度和水噪声均逐渐增加,但增加幅度有所不同。水流下跌处的水压力基本呈线性变化,且线性关系较好,然而水流下跌处湍流强度和水噪声在A值由0.244增加至0.255时,增加幅度较大。故当A值小于等于0.244时,水流下跌处水噪声主要是由冲击水噪声组成;当A值大于等于于0.244时,水流下跌处水噪声主要是由冲击水噪声与湍流水噪声两部分组成。(2)随着A值的增加,水流入水处的水压力、湍流强度和水噪声基本呈线性减小,故水流入水处的冲击水噪声与湍流水噪声均会随A值的增加而减小。结合物理试验测得当A=0.244时,水流下跌处与水流入水处的总水噪声最小,可得出最佳的降噪效果,即A=0.244。

李宏博,张敏昊,李庆民,于万水,郭子炘,Siew Wah Hoon[9](2020)在《雷击电弧气爆效应对风机的损伤机制与叶片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风机叶片雷击灾害事故频发,而雷击电弧对叶片气爆损伤机制尚不清晰,传统实验手段难以测量损伤过程中的细节参数。因此,以实际风机叶片为基础,搭建雷击电弧路径几何模型。基于磁流体动力学理论,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COMSOL分别探究温度和压力在叶片内部的分布情况。进一步,对比不同引弧方式和雷击点位置对叶片材料碳化程度和后缘压力最大值的影响作用。发现叶片在遭受雷击后,雷击点的温度先迅速升高至最大值,然后缓慢降低,高温区域主要分布在雷击电弧周围。叶片后缘的压力先增加至峰值,然后呈现震荡衰减趋势。高压力区域先分布在右侧腹板与后缘之间,后逐渐向整个叶腔内扩散。叶片材料碳化程度和后缘压力最大值与已有文献的实验结果较为吻合,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当雷击点靠近叶尖时,叶片材料碳化程度和后缘压力最大值呈现上升趋势,当引下线布置于主梁时,上述两者均低于引下线布置于右侧腹板的情况。最后,从防雷角度出发,建议将引下线布置于主梁,同时使用环氧树脂将叶片后缘粘接处浇铸成半径为30mm的圆角。

吴一凡[10](2020)在《ADK水电站过渡过程计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电站过渡过程是指水力机组由一种稳态工况转变为另一种稳态工况的动态过程,剧烈的过渡过程会给引水管道和机械设备带来损害。本文主要内容是针对ADK水电站正在实施的四号机扩容工程进行过渡过程研究,目的是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管道特征线法,利用Matlab软件对电站管道系统和各边界条件进行编程,并进行过渡过程计算研究。计算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导叶关闭规律优化设计,本文结合电站实际情况,介绍了一种以压力为第一限制条件的导叶分段关闭拐点计算分析方法。给定并以不同压力上限和导叶关闭方式为限制条件,研究进行了多组导叶关闭规律的优化问题设计。第二部分为大波动过渡过程计算,文中考虑到了一管多机系统机组间的水力干扰情况,设计了12种不同甩负荷工况组合进行计算,依次对上文设计的导叶关闭规律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分析。第三部分为小波动过渡过程计算,共设计了6组负荷变动的工况,验证了该电站可以满足小波动稳定性要求。在完成水电站过渡过程计算的基础上,对压力波动形态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从水击经典理论中的阀门端压力升高方程组出发,推导出各相水击压力升高值的通用形式,得到管道末端压力的简化计算公式。最后以特征线方法为验证手段对该计算方法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管道末端压力简化计算方法与特征线法得到的压力变化曲线有较高的相似度,方法简单实用。本文对导叶关闭规律优化设计及过渡过程计算和管道末端压力近似计算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研究过程中还是遇到一些困难。传统的导叶分段关闭可以较好的解决过渡过程中压力与转速上升的问题,但是对于一管多机系统中不同机组间水力干扰产生的影响未能充分考虑,对于复杂系统中的关闭规律优化还需要深入研究。管道末端的压力波动形态研究对工程计算和水击防护意义重大,对此需要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

二、压力最大的是农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压力最大的是农业(论文提纲范文)

(1)轴向柱塞泵/马达外回程机构流体动力润滑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柱塞泵/马达回程机构的研究现状
        1.2.1 柱塞泵/马达回程机构的类型
        1.2.2 回程机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球铰摩擦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2 理想工况下柱塞泵/马达外回程球铰副润滑特性分析
    2.1 外回程球铰副的组成
    2.2 理想工况下外回程球铰副润滑数学模型
        2.2.1 微元体分析
        2.2.2 理想工况下外回程球铰副运动学分析
        2.2.3 周向与轴向边界条件
        2.2.4 理想工况下外回程球铰副Reynolds方程推导
        2.2.5 外回程球铰副膜厚方程
    2.3 外回程球铰副润滑特性数值求解
        2.3.1 量纲一化
        2.3.2 建立差分方程
        2.3.3 差分方程的求解
        2.3.4 外回程球铰副润滑特性计算公式
    2.4 理想工况下外回程球铰副润滑特性研究
        2.4.1 基本参数
        2.4.2 油膜压力
        2.4.3 偏心率对理想工况下外回程球铰副润滑性能的影响
        2.4.4 外斜盘倾角对润滑性能的影响
        2.4.5 外回程盘油膜间隙对润滑性能的影响
    2.5 讨论
    2.6 小结
3 实际工况下柱塞泵/马达外回程机构摩擦润滑特性分析
    3.1 实际工况下外回程机构的结构与运动学特性
    3.2 实际工况下外回程球铰副润滑边界条件
        3.2.1 外回程球铰副周向边界条件:
        3.2.2 外回程球铰副轴向边界条件:
    3.3 实际工况下外回程球铰副数值求解
        3.3.1 Reynolds方程
        3.3.2 量纲一化
        3.3.3 建立实际工况下外回程球铰副Reynold差分方程
        3.3.4 油膜性能参数
        3.3.5 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偏距、转速对外回程球铰副润滑特性的影响
        3.4.2 不同外斜盘倾角、偏距对外回程球铰副润滑特性的影响
    3.5 试验与讨论
    3.6 小结
4 全工况下外回程球铰副动态润滑特性研究
    4.1 欠约束缸体/接体摩擦动力学模型
    4.2 平衡式双排轴向柱塞泵运动学分析
    4.3 内外排柱塞腔油液压力模型
    4.4 欠约束双排缸体/接体动力学模型
        4.4.1 双排缸体直接作用力分析
        4.4.2 双排缸体间接作用力分析
        4.4.3 双排缸体微小运动方程
    4.5 油膜形状参数与动力学参数的转换关系
    4.6 混合流体润滑模型
    4.7 摩擦动力学模型求解
    4.8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水电站长压力引水系统水锤及其对结构作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水锤理论分析研究现状
        1.3.2 水锤计算模型研究现状
        1.3.3 水锤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工程简介
    2.1 工程概况
    2.2 引水管道概况
第3章 引水系统的二维水锤计算
    3.1 二维水锤计算基本方程及模型建立
        3.1.1 水锤模型的简化方法
        3.1.2 水锤模型的建立
    3.2 1#~6#管道的水锤模拟结果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水锤作用下流态数值模拟分析
    4.1 ANSYS有限元软件简介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建立三维模型
        4.2.2 数学模型的选择
        4.2.3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4.3 不同管段的流态模拟分析
        4.3.1 不同管长下渐变段水流流态分析
        4.3.2 不同管长下压力钢管段水流流态分析
        4.3.3 不同管长下竖井段水流流态分析
    4.4 不同管长的模拟结果分析
        4.4.1 渐变段各断面平均流速、压力变化
        4.4.2 压力钢管段各断面平均流速、压力变化
        4.4.3 竖井段各断面平均流速、压力变化
    4.5 结论
第5章 引水系统中水流与管壁的作用分析
    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1.1 数学模型的基本方程
        5.1.2 建立模型
        5.1.3 定义材料参数
        5.1.4 网格的划分
        5.1.5 边界条件的定义
    5.2 流固耦合模拟结果分析
        5.2.1 渐变段模拟结果分析
        5.2.2 压力钢管段模拟结果分析
        5.2.3 竖井段模拟结果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地震作用下进水塔结构动水压力及动力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进水塔动水压力研究进展
        1.2.2 地震作用下进水塔结构动力响应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及不足
    1.4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高耸进水塔流固耦合理论及数值方法
    2.1 塔体-水体流固耦合系统
    2.2 塔体-水体流固耦合系统控制方程
        2.2.1 塔体结构控制方程
        2.2.2 水体域控制方程
        2.2.3 ALE法的水体控制方程
        2.2.4 塔体与水体耦合界面
    2.3 塔体-水体流固耦合有限元求解
        2.3.1 水体域有限元方程
        2.3.2 塔体结构有限元方程
        2.3.3 塔体-水体流固耦合的求解流程
    2.4 算例验证
        2.4.1 分析模型概况
        2.4.2 分析方法及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刚性地基进水塔动水压力分布规律研究
    3.1 水工抗震标准中附加质量公式讨论
        3.1.1 进水塔单塔附加质量公式
        3.1.2 塔体群附加质量公式
    3.2 进水塔群塔动水压力分布规律研究
        3.2.1 分析模型和荷载
        3.2.2 谐波频率对群塔动水压力影响
        3.2.3 地震荷载作用下群塔动水压力分布规律
    3.3 进水塔单塔动水压力分布规律研究
        3.3.1 塔-水流固耦合模型水域取值范围研究
        3.3.2 分析模型
        3.3.3 谐波频率对单塔动水压力影响
        3.3.4 地震荷载作用下单塔动水压力分布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弹性地基进水塔动水压力分布规律研究
    4.1 塔式进水口动水压力研究
        4.1.1 水体对进水塔的振动特性影响
        4.1.2 谐波激励下进水塔动水压力分布
        4.1.3 谐波频率值对动水压力分布影响
        4.1.4 单向地震时进水塔动水压力分布
        4.1.5 双向和三向地震作用的进水塔动水压力分布
    4.2 岸塔式进水口动力动水压力研究
        4.2.1 回填高度对进水塔振动特性的影响
        4.2.2 三向地震时进水塔动水压力分布
    4.3 本章小结
5 高耸进水塔流固耦合解析方法研究
    5.1 基于速度势的塔水耦联体系动力响应求解
        5.1.1 塔水耦联体系振型求解
        5.1.2 受地面激励时进水塔动水压力
        5.1.3 算例
    5.2 进水塔动水压力的MORISON方法
        5.2.1 Morison方程原理
        5.2.2 基于Morison方程的进水塔附加质量
    5.3 几种方法结果对比
        5.3.1 附加质量比较
        5.3.2 动水压力比较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粘弹性人工边界的岸塔式进水口地震响应分析
    6.1 计算理论及方法验证
        6.1.1 粘弹性人工边界理论
        6.1.2 地面震动时程的频域反演
        6.1.3 台阶地形的粘弹性人工边界实现方法
    6.2 进水塔动力分析模型边界设置及接触状态比较研究
        6.2.1 工程概况
        6.2.2 有限元模型情况
        6.2.3 地震动输入信息
    6.3 进水塔地震动力响应结果分析
        6.3.1 进水塔位移结果
        6.3.2 进水塔应力结果
        6.3.3 沿塔体高度加速度分布
        6.3.4 进水塔与基岩、围岩接触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无限元的进水塔结构地震损伤演化分析
    7.1 基于波动理论的无限元边界
        7.1.1 无限元动力边界原理
        7.1.2 无限元边界上等效节点力求解
        7.1.3 无限元-有限元模型建立
        7.1.4 无限元边界荷载生成及施加
        7.1.5 算例验证
    7.2 进水塔损伤演化模型
        7.2.1 混凝土损伤力学模型
        7.2.2 基于混凝土设计规范的损伤因子取值
    7.3 进水塔地震响应规律及抗震性能评价
        7.3.1 进水塔无限元-有限元模型情况
        7.3.2 位移响应
        7.3.3 应力应变响应
        7.3.4 加速度响应
        7.3.5 损伤演化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F-1300泥浆泵仿生活塞优化设计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泥浆泵活塞的研究现状
        1.2.1 泥浆泵活塞材料改进
        1.2.2 泥浆泵活塞结构改进
        1.2.3 泥浆泵活塞形态改进
    1.3 仿生表面形态研究
    1.4 非光滑耐磨密封在机械部件中的研究
    1.5 摩擦热研究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泥浆泵活塞及有限元模拟
    2.1 活塞建模
    2.2 标准活塞动力学分析
        2.2.1 标准活塞工作原理
        2.2.2 标准活塞的运动规律
        2.2.3 标准活塞受力分析
    2.3 泥浆泵仿生活塞表面形态选择
    2.4 泥浆泵活塞缸套摩擦副有限元分析
        2.4.1 有限元分析与Workbench软件
        2.4.2 活塞缸套摩擦副的有限元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泥浆泵仿生活塞密封摩擦性有限元分析
    3.1 泥浆泵仿生凹坑活塞密封摩擦性分析
        3.1.1 泥浆泵仿生凹坑活塞结构设计
        3.1.2 泥浆泵仿生凹坑活塞有限元分析方案
        3.1.3 泥浆泵仿生凹坑活塞接触压力模拟结果与分析
        3.1.3.1 泥浆泵仿生凹坑活塞接触压力模拟结果
        3.1.3.2 泥浆泵仿生凹坑活塞接触压力模拟结果分析
        3.1.3.3 泥浆泵仿生凹坑活塞接触压力回归分析
        3.1.4 泥浆泵仿生凹坑活塞摩擦应力模拟结果与分析
        3.1.4.1 泥浆泵仿生凹坑活塞摩擦应力模拟结果
        3.1.4.2 泥浆泵仿生凹坑活塞摩擦应力模拟结果分析
        3.1.4.3 泥浆泵仿生凹坑活塞摩擦应力回归分析
    3.2 泥浆泵仿生条纹活塞密封摩擦性分析
        3.2.1 泥浆泵仿生条纹活塞结构设计
        3.2.2 泥浆泵仿生条纹活塞有限元分析方案
        3.2.3 泥浆泵仿生条纹活塞接触压力模拟结果与分析
        3.2.3.1 泥浆泵仿生条纹活塞接触压力模拟结果
        3.2.3.2 泥浆泵仿生条纹活塞接触压力模拟结果分析
        3.2.3.3 泥浆泵仿生条纹活塞接触压力回归分析
        3.2.4 泥浆泵仿生条纹活塞摩擦应力模拟结果与分析
        3.2.4.1 泥浆泵仿生条纹活塞摩擦应力模拟结果
        3.2.4.2 泥浆泵仿生条纹活塞摩擦应力模拟结果分析
        3.2.4.3 泥浆泵仿生条纹活塞摩擦应力回归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泥浆泵仿生凹坑活塞现场钻井试验研究
    4.1 泥浆泵仿生凹坑活塞加工方法
        4.1.1 机械加工方法
        4.1.2 铸造成型方法
    4.2 现场钻井泥浆泵仿生凹坑活塞设计
    4.3 现场钻井试验情况
    4.4 泥浆泵仿生凹坑活塞现场钻井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泥浆泵仿生凹坑活塞缸套摩擦副摩擦热研究
    5.1 摩擦热理论
        5.1.1 摩擦热瞬态温度场的微分方程
        5.1.2 摩擦热热量计算
        5.1.3 摩擦热量的分配
    5.2 泥浆泵仿生凹坑活塞缸套摩擦副摩擦热有限元分析
        5.2.1 泥浆泵活塞缸套摩擦副摩擦热模型基本假设
        5.2.2 泥浆泵活塞缸套摩擦副有限元分析设置
        5.2.3 泥浆泵仿生凹坑活塞缸套摩擦副摩擦热有限元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泥浆泵仿生凹坑活塞表面耐磨机理分析
    6.1 润滑油压力增大
    6.2 泥浆泵仿生凹坑活塞表面润滑油分布
    6.3 凹坑的储存作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5)社会工作视角下保险营销人员压力舒缓实务研究 ——以Q市R保险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2.2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2.3 述评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工作压力
        1.3.2 企业社会工作
        1.3.3 小组社会工作
    1.4 理论基础
        1.4.1 优势视角理论
        1.4.2 社会支持理论
        1.4.3 认知行为理论
    1.5 研究方法
        1.5.1 访谈法
        1.5.2 问卷调查法
第二章 R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压力情况与相关分析
    2.1 Q市R保险公司情况
        2.1.1 R保险公司在目前市场中的发展情况
        2.1.2 R保险公司中社会工作相关部门的情况
        2.1.3 R保险公司中营销人员的工作情况
    2.2 销售人员压力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2.2.1 调查对象
        2.2.2 调查问卷情况介绍
        2.2.3 调查问卷分析
    2.3 销售人员压力问题的影响因素
        2.3.1 家庭及个人因素
        2.3.2 公司内部因素
        2.3.3 外部因素
    2.4 销售人员面临的多种需求
        2.4.1 全面的生活保障需求
        2.4.2 持续加深的社会认知需求
        2.4.3 娱乐时间及健康的放松模式需求
        2.4.4 专业的职业压力舒缓需求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保险销售人员压力问题的实务探索
    3.1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概述
        3.1.1 小组工作方法
        3.1.2 个案工作方法
    3.2 保险销售人员压力舒缓的小组工作介入
        3.2.1 小组工作的策划
        3.2.2 小组工作的实务过程
        3.2.3 小组工作的评估及反思
    3.3 保险销售人员压力舒缓的个案工作介入
        3.3.1 案主的基本情况与问题分析
        3.3.2 服务目标
        3.3.3 个案工作的实务过程
        3.3.4 个案服务的评估
第四章 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反思及建议
    4.1 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反思
        4.1.1 对企业社会工作者角色定位的反思
        4.1.2 对企业社会工作实务介入推进过程的反思
        4.1.3 对企业社会工作成效的反思
    4.2 企业社会工作的建议
        4.2.1 全面提升企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4.2.2 扩大加深对企业社会工作的认知水平
        4.2.3 常态化提高营销员的抗压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企业员工压力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发动机电磁驱动配气机构全柔性化运行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发动机变排量技术发展
        1.2.1 固定模式的变排量技术研究现状
        1.2.2 变工作模式的变排量技术研究现状
    1.3 电磁驱动配气机构的发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2 发动机数值建模与试验平台构建
    2.1 发动机数值建模
        2.1.1 原型机数值建模
        2.1.2 仿真模型的验证
        2.1.3 电磁驱动配气机构运动规律建模
        2.1.4 变排量工作模式下气门升程曲线及喷油控制
    2.2 电磁驱动配气机构发动机试验台架的构建
        2.2.1 发动机的改装
        2.2.2 电磁驱动配气机构发动机试验台架
    2.3 电磁驱动进气门的运行参数全柔性化试验
        2.3.1 可变气门正时
        2.3.2 可变过渡时间
        2.3.3 可变气门升程
        2.3.4 应用电磁驱动进气门的发动机试验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电磁驱动进排气门的变排量气门运行策略研究
    3.1 变排量气门运行策略评价准则和应用要求
        3.1.1 气门运行策略评价准则
        3.1.2 气门运行策略应用要求
    3.2 变排量气门运行策略
        3.2.1 滞留废气气门运行策略
        3.2.2 滞留空气气门运行策略
        3.2.3 排气门常开气门运行策略
        3.2.4 变排量工作模式转换过程
    3.3 停缸一个循环时各个阶段指示压力
        3.3.1 工况点的设定
        3.3.2 滞留废气策略下停缸循环及其转换阶段指示压力
        3.3.3 滞留空气策略下停缸循环及其转换阶段指示压力
        3.3.4 排气门常开策略下停缸循环及其转换阶段指示压力
        3.3.5 停缸循环后的首个做功循环指示压力
    3.4 停缸多个循环时停缸循环及其转换阶段指示压力
        3.4.1 滞留废气策略下停缸循环及其转换阶段指示压力
        3.4.2 滞留空气策略下停缸循环及其转换阶段指示压力
        3.4.3 排气门常开策略下停缸循环及其转换阶段指示压力
    3.5 气门运行策略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电磁驱动进气门的变排量气门运行策略研究
    4.1 基于电磁驱动进气门的变排量气门运行策略
        4.1.1 滞留空气和滞留残余废气气门运行策略优缺点
        4.1.2 滞留废气气门运行策略
    4.2 变排量仿真模型修正
        4.2.1 三维模型计算结果
        4.2.2 一维模型计算结果
    4.3 进气门开启和关闭正时对变排量工作模式下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3.1 工况点的设定
        4.3.2 尾气中氧气质量分数
        4.3.3 停缸循环缸内最低压力
        4.3.4 停缸循环和做功循环指示压力
    4.4 滞留废气气门运行策略对燃油经济性的提升
        4.4.1 进气门开启和关闭正时及最大指示压力
        4.4.2 部分负荷下燃油经济性的提升
    4.5 本章小结
5 变排量工作模式下的定负荷控制
    5.1 变排量工作模式下负荷控制方法
        5.1.1 预测控制基本原理
        5.1.2 变排量工作模式下负荷控制模型结构
    5.2 做功与停缸分布预测模型
        5.2.1 初始化过程的做功与停缸分布
        5.2.2 初始化16 种做功与停缸分布转速变化量
        5.2.3 逐循环预测最优分布
        5.2.4 反馈校正
    5.3 定负荷下结果分析
        5.3.1 变排量工作模式下的转速控制。
        5.3.2 做功循环负荷对转速的影响
        5.3.3 做功循环负荷对经济性的影响
    5.4 两种变排量工作模式下的转速波动对比
        5.4.1 固定模式的变排量技术建模
        5.4.2 转速波动对比
    5.5 燃油经济性的提升
    5.6 本章小结
6 变排量工作模式下的变负荷控制
    6.1 变负荷工况分类
    6.2 变排量工作模式下负载转矩变化后的负荷控制
        6.2.1 负载转矩突变下的负荷控制
        6.2.2 负载转矩渐变下的负荷控制
    6.3 变排量工作模式下发动机变转速和变转矩控制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与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科研情况

(7)水力发电机组系统可靠性与多能互补综合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能源结构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能源结构大转型下的水电角色
        1.2.2 能源结构调整水电调节重任
    1.3 水力发电系统运行稳定性研究综述
        1.3.1 水轮机调节系统之发电可靠性
        1.3.2 水轮发电机组轴系统之轴系振动
        1.3.3 风光水多能互补分析
    1.4 发电可靠性研究综述
        1.4.1 敏感性分析
        1.4.2 可靠性分析
        1.4.3 经济性分析
    1.5 课题来源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思路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轮机调节系统基本模型及随机扰动分析
    2.1 引言
    2.2 水轮机调节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随机扰动概述
        2.2.1 引水系统动态模型随机扰动
        2.2.2 水轮机线性化(非线性)动态数学模型及随机扰动
        2.2.3 同步发电机动态模型随机扰动
        2.2.4 负荷动态模型随机扰动
        2.2.5 调速器动态模型
        2.2.6 励磁系统动态模型
        2.2.7 水轮机调节系统任务与调节模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轮发电机组轴系与水轮机调节系统耦合建模
    3.1 引言
    3.2 水轮发电机组轴系与水轮机调节系统耦合建模
        3.2.1 以发电机角速度为传递参数的耦合统一建模
        3.2.2 以水力不平衡力和水轮机动力矩为传递参数的耦合统一建模
        3.2.3 以水力激励力为传递参数的耦合统一建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轮发电机组系统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4.1 引言
    4.2 数值仿真抽样方法
        4.2.1 蒙特卡洛(Monte-Carlo)抽样方法原理
        4.2.2 蒙特卡洛(Monte-Carlo)抽样方法步骤
    4.3 敏感性分析方法
        4.3.1 扩展傅里叶幅度检验法
        4.3.2 Sobol敏感性分析
    4.4 基于发电机角速度耦合统一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与模型验证
        4.4.1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水轮发电机组轴系耦合系统模型
        4.4.2 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与模型验证
        4.4.3 不对中参数对系统模型状态变量动态演化过程影响
        4.4.4 发电机转子形心晃动幅度和不对中量关系
        4.4.5 小结
    4.5 基于水力不平衡力和动力矩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与模型验证
        4.5.1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水轮发电机组轴系耦合系统模型
        4.5.2 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4.5.3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水轮发电机组轴系耦合系统模型验证
        4.5.4 小结
    4.6 基于水力不平衡和动力矩的耦合系统振动模态分析
        4.6.1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水轮发电机组轴系耦合系统模型
        4.6.2 非线性模态级数法
        4.6.3 非线性振动模态分析方法验证
        4.6.4 一阶振动模态分析
        4.6.5 讨论
        4.6.6 小结
    4.7 相继甩负荷工况下水力发电系统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4.7.1 全局敏感性分析
        4.7.2 模型验证
        4.7.3 相继甩负荷对管道压力的影响
        4.7.4 相继甩负荷对调压室涌浪的影响
        4.7.5 相继甩负荷对转速波动的影响
        4.7.6 小结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风光水互补发电系统发电可靠性分析
    5.1 引言
    5.2 可靠性分析方法
        5.2.1 一阶可靠度法
        5.2.2 二阶可靠度法
    5.3 混合光伏/风电/水电微电网系统建模与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5.3.1 基于水力激励力的耦合系统模型
        5.3.2 混合光伏/风电微电网
        5.3.3 参数不确定性对水力发电系统发电可靠性的影响
        5.3.4 水力发电系统参数间相互作用对并网可靠性影响
        5.3.5 水力发电系统轴系模型验证
        5.3.6 混合光伏/风电/水电微电网系统建模
        5.3.7 混合光伏/风电/水电微电网系统三相短路故障分析
        5.3.8 小结
        5.3.9 微电网系统参数
    5.4 风水互补发电系统发电可靠性分析
        5.4.1 风水互补发电系统模型说明
        5.4.2 风力发电系统风速模型场景
        5.4.3 风水互补系统互补特性分析
        5.4.4 风水互补系统发电可靠性评估指标
        5.4.5 风水互补系统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可靠性评估
        5.4.6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力发电系统的综合调节优势
    6.1 引言
    6.2 基于时空尺度风水互补发电资源利用度与平抑性等级评估
        6.2.1 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时间序列多尺度分解
        6.2.2 基于连续小波变换分析的时间序列多尺度分解
        6.2.3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等级评估
        6.2.4 系统资源利用度与平抑性等级评估模型
        6.2.5 风水互补发电系统联合模型
        6.2.6 各类风速条件下风力发电资源评估
        6.2.7 小结
    6.3 水力发电系统在调节风力波动方面的经济性评估
        6.3.1 综合评价方法
        6.3.2 风水互补特性分析
        6.3.3 十四节点网络风水互补发电系统综合优势分析
        6.3.4 风水互补系统综合调节效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贡献
    7.2 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无坎宽顶堰下泄水流噪声的降噪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水利景观设施水噪声研究现状
        1.2.2 无坎宽顶堰在水利建设方面的研究现状
        1.2.3 CFD软件及物理实验在水利建筑方面的研究
    1.3 有待进一步研究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数值模型及物理模型的介绍
    2.1 引言
    2.2 数值模型
        2.2.1 Flow-3d软件介绍
        2.2.2 湍流模型的建立
        2.2.3 自由表面的处理
        2.2.4 数值求解方法
    2.3 物理模型
        2.3.1 试验环境
        2.3.2 试验仪器
    2.4 水压力及湍流强度与水噪声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3 无坎宽顶堰水噪声产生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3.1 引言
    3.2 模型建立
        3.2.1 模拟参数及计算域的确定
        3.2.2 网格划分
        3.2.3 边界条件
    3.3 水压力变化规律
        3.3.1 堰高对水压力的影响分析
        3.3.2 上游流量对水压力的影响分析
        3.3.3 下游水深对水压力的影响分析
        3.3.4 水压力变化情况小结
    3.4 湍流强度变化规律
        3.4.1 堰高对湍流强度影响分析
        3.4.2 上游流量对湍流强度影响分析
        3.4.3 下游水深对湍流强度影响分析
        3.4.4 湍流强度变化情况小结
    3.5 无坎宽顶堰水噪声产生机理
    3.6 本章小结
4 不同缓坡高度对水噪声特征的物理模型试验
    4.1 引言
    4.2 实验目的
    4.3 试验要素及测点布置
        4.3.1 试验要素
        4.3.2 测点布置
    4.4 试验结果分析
        4.4.1 不同测点水噪声变化情况
        4.4.2 不同测点水压力变化情况
    4.5 A值对水噪声及水压力的影响
        4.5.1 水流下跌处的水噪声及水压力变化幅度
        4.5.2 水流入水处的水噪声及水压力变化幅度
    4.6 本章小结
5 不同缓坡高度对水噪声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5.1 引言
    5.2 模型建立
        5.2.1 模拟参数及计算域的确定
        5.2.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5.3 模拟结果分析
        5.3.1 水压力变化情况
        5.3.2 湍流强度变化情况
        5.3.3 A值对水压力、湍流强度和水噪声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ADK水电站过渡过程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引言
    1.3 本研究意义及目的
    1.4 研究历史
    1.5 研究现状
    1.6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水电站过渡过程计算基本方法
    2.1 特征线法推导
    2.2 边界条件
        2.2.1 定水位边界计算模型
        2.2.2 岔管连接计算模型
        2.2.3 明满交替水流计算模型
        2.2.4 水轮机边界计算模型
        2.2.5 调压井边界计算模型
    2.3 特征线法的稳定条件
    2.4 时间步长与管道分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导叶关闭规律优化设计
    3.1 工程概况
    3.2 实际工程数据处理
        3.2.1 引水系统管线参数
        3.2.2 水轮机全特性曲线
    3.3 设计标准及要求
    3.4 优化过程分析及介绍
        3.4.1 直线关闭计算
        3.4.2 分段关闭拐点计算分析
        3.4.3 分段关闭计算
        3.4.4 最小水头甩负荷验证
    3.5 第二种限制条件下优化设计
    3.6 第三种限制条件下优化设计
    3.7 方案设计成果汇总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电站过渡过程计算
    4.1 大波动过渡过程计算
        4.1.1 大波动过渡过程工况计算介绍
        4.1.2 大波动过渡过程计算结果
    4.2 小波动过渡过程计算
        4.2.1 小波动过渡过程工况计算介绍
        4.2.2 小波动过渡过程计算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压力波动形态的进一步探讨
    5.1 问题的提出
    5.2 水击压力简化计算方法
    5.3 仿真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大波动过渡过程计算结果
    附录 B 硕士阶段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C 硕士阶段参与项目情况

四、压力最大的是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 [1]轴向柱塞泵/马达外回程机构流体动力润滑特性分析[D]. 王雷. 安徽理工大学, 2021
  • [2]水电站长压力引水系统水锤及其对结构作用特征研究[D]. 曹瑞.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地震作用下进水塔结构动水压力及动力响应研究[D]. 党康宁.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F-1300泥浆泵仿生活塞优化设计及试验研究[D]. 程学晶. 吉林大学, 2020(08)
  • [5]社会工作视角下保险营销人员压力舒缓实务研究 ——以Q市R保险公司为例[D]. 李政.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6]发动机电磁驱动配气机构全柔性化运行策略的研究[D]. 胡茂杨.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7]水力发电机组系统可靠性与多能互补综合性能研究[D]. 许贝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8]无坎宽顶堰下泄水流噪声的降噪措施研究[D]. 李莎莎.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9]雷击电弧气爆效应对风机的损伤机制与叶片优化设计[J]. 李宏博,张敏昊,李庆民,于万水,郭子炘,Siew Wah Hoon.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0(08)
  • [10]ADK水电站过渡过程计算研究[D]. 吴一凡.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农业压力最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