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霉素直流电导入治疗慢性咽炎76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佩瑶[1](2020)在《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量化分级”原则,通过现况调查及文献研究,补充乳痈(急性乳腺炎)常见症状,整合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梳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内容与方法,构建优化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以期进一步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提高中医护理质量,为其他中医护理方案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半结构化访谈法:通过前期文献阅读及回顾性分析确定访谈提纲,访谈北京市某三所三甲医院16例医务人员,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了解《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具体现状,分析现有方案存在的问题。2.问卷调查法:基于文献阅读并结合前期医务人员访谈结果自行研制《乳痈(急性乳腺炎)患者疾病状况调查问卷》,在研制过程中整合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应用自制问卷对北京市三所三甲医院乳痈患者开展调查,探索乳痈患者症状、体征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了解临床中医护理技术应用状况。3.文献研究法:基于前期问卷调查结果明确检索主题,系统地检索与研究目的有关的现代文献,按照严格的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对其进行内容提取及描述性分析,整理成护理要点;筛选并提取与研究目的有关教材内容,形成护理要点。4.专家共识法:通过前期发放专家咨询问卷与后期开展专家会议相结合方式,对护理要点进行筛选及讨论,确定方案症状及其中医护理技术的护理条目,使其内容条目有据可循。研究结果:1.通过访谈16例医务人员,提炼出6个主题,即乳痈患者具有方案内未提及但较明显症状,如单纯性乳汁淤积等;症状有必要进行积分量化;中医护理技术的有效性、适宜性需进一步论证;操作方法手法排乳需进一步规范化;护理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支撑;中医护理方案可推广应用于门诊工作。2.通过对176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常见症状及严重程度,发生率且严重程度前4位分别为:乳房疼痛、乳房肿胀、排乳不畅、口渴;体征发生率且严重程度前4位分别为肿块、皮肤微红或焮红、体温升高、乳头破裂;中医护理技术有效程度采用百分比表示,前4位为手法排乳、中药外敷、耳穴贴压、穴位按摩。3.通过文献研究纳入手法排乳文献127篇,乳房疼痛-中药外敷13篇,乳房肿胀-中药外敷2篇,排乳不畅-中药外敷22篇,发热-中药外敷14篇,乳房疼痛-耳穴贴压24篇,乳房肿胀-耳穴贴压3篇,排乳不畅-耳穴贴压5篇,发热-耳穴贴压18篇,口渴-耳穴贴压18篇;纳入教材11部,对其进行内容提取及分析,形成护理要点。4.通过专家咨询,初步筛选为573个护理要点,根据选取专家支持人数超过一半者的护理要点原则形成专家讨论稿,经专家讨论后,确定最终的护理要点,形成中医护理方案内容。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从医务人员的改进需求及患者疾病特点出发,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整合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完善症状及对应的中医护理技术内容,增加方案内容的适宜性、规范化,为其他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但本研究尚未进行方案的临床试点应用,后期需进一步探索临床实用性。
黄利[2](2020)在《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及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循证评价研究,对具有清湿化瘀功效的18种上市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全面分析与证据评级,为“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应用指南”的制定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同时为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2.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具有清湿化瘀功效的上市中成药妇炎舒胶囊对SPID模型大鼠子宫组织炎症性病理改变、子宫组织炎症评分、Krüppel样因子4(Krüppel-like factor 4,KLF4)、Toll样受体/髓样分化因子88(Toll-like receptors/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TLRs/MyD88)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及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性,探索妇炎舒胶囊治疗SPID的疗效机制、作用环节和关键靶点。方法1.文献研究: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系统评价系统检索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国内外临床试验注册库及国内外指南文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至2019年12月31日,手工检索会议论文、标准文件或专着。纳入具有清湿化瘀功效的上市中成药治疗SPID的临床试验。使用End Note X8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并对研究文献进行分类。2名评估人员独立地进行文献的筛选、数据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偏倚风险评价,非随机临床试验采用MINORS条目评分,观察性临床研究采用NOS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估。研究数据采用Revman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或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GRADE方法(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对纳入的中成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证据体进行评价,依据结局指标的重要性,作出证据总体证据级别的最终决策。将证据质量分为高、中、低、极低四个等级,通过证据结果总结表呈现证据。2.实验研究: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采用机械损伤联合混合菌液注射法建立大鼠SPID模型,将SPI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康妇炎胶囊组(KFY)、妇炎舒(FYS)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另设空白组,每组6只。空白组、模型组以蒸馏水灌胃,KFY组、FYS低、中、高剂量组以相应药物混悬液灌胃21天后处死,开腹取子宫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并对大鼠子宫炎症程度进行评分,ELISA法测定子宫组织炎性细胞因子IL-6、IL-1β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子宫组织NF-κB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TLR2、TLR9、MyD88、KLF4蛋白相对表达含量,RT-PCR法测定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TLR2、TLR9、MyD88、KLF4 mRNA表达情况。采用Pearson法分析KLF4与TLRs/MyD88通路关键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系统评价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初检共获得文献10324篇,最终纳入文献116篇,包括妇科千金制剂(n=41)、金刚藤制剂(n=22)、康妇炎胶囊(n=12)、金英胶囊(n=3)、妇炎康复制剂(n=3)、花红制剂(n=2)、抗妇炎胶囊(n=1)、盆炎净制剂(n=5)、妇炎舒胶囊(n=4)、宫炎平制剂(n=5)、妇炎康片(n=3)、黄藤素片(n=3)、妇乐制剂(n=3)、蒲苓盆炎康颗粒(n=2)、金鸡胶囊(n=1)、妇炎净胶囊(n=2)、妇炎消胶囊(n=3)、金香胶囊(n=1)共18种上市中成药的临床研究文献。(2)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估结果:共纳入109项RCT,8项研究评为High risk,5项研究评为Low risk,96项研究因缺失相关信息评为Unclear。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4项,1项研究MINORS条目评分5分,3项研究评为7-8分。纳入观察性研究3项,NOS量表评分均为4-5分。(3)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妇科千金制剂、金刚藤制剂、康妇炎胶囊、金英胶囊评为B级证据,妇炎康复胶囊(片)、花红制剂、抗妇炎胶囊、盆炎净颗粒、妇炎舒胶囊评为C级证据,宫炎平制剂、妇炎康片、黄藤素片、妇乐制剂、蒲苓盆炎康颗粒、金鸡胶囊、妇炎净胶囊、妇炎消胶囊、金香胶囊评为D级证据。2.实验研究结果:(1)子宫组织病理形态改变:模型组大鼠子宫腔壁变薄,黏膜固有层减少,上皮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子宫腺上皮坏死,腺腔内多量坏死细胞残片及炎细胞浸润,固有层轻微水肿,内有多量炎细胞浸润,部分累及肌层。KFY组大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轻度变性坏死,固有层内少量炎细胞浸润。FYS低剂量组大鼠子宫腔壁变薄,黏膜固有层减少,上皮细胞轻度变性坏死,固有层内不等量炎细胞浸润。FYS中剂量组大鼠子宫腔壁变薄,黏膜固有层减少,固有层轻微水肿,内有不等量炎细胞浸润。FYS高剂量组大鼠子宫内膜少量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固有层轻微水肿,内有少量炎细胞浸润。(2)子宫组织炎症评分:模型组评分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中、高剂量组均显着降低(P<0.05),FYS低剂量组有降低趋势(P>0.05)。(3)IL-6表达情况:模型组IL-6表达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FYS高剂量组显着降低(P<0.01),KFY组、FYS低、中剂量组有降低趋势(P>0.05)。(4)IL-1β表达情况:模型组IL-1β表达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高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FYS低、中剂量组有降低趋势(P>0.05)。(5)KLF4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KLF4蛋白、mRNA表达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高剂量组KLF4蛋白显着升高(P<0.01),FYS低、中剂量组KLF4蛋白有升高趋势(P>0.05)。KFY组、FYS各剂量组KLF4 mRNA有升高趋势(P>0.05)。(6)TLR2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TLR2蛋白和mRNA均较空白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高剂量组TLR2蛋白和mRNA显着降低(P<0.05),FYS低、中剂量组TLR2蛋白和mRNA有降低趋势(P>0.05)。(7)TLR9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TLR9蛋白和mRNA均较空白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KFY组TLR9蛋白和mRNA显着降低(P<0.05),FYS高剂量组TLR9蛋白显着降低(P<0.01)。FYS低、中剂量组TLR9蛋白有降低趋势(P>0.05),FYS低、中、高剂量组TLR9 mRNA有降低趋势(P>0.05)。(8)MyD88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MyD88蛋白和mRNA均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KFY组、FYS高、中剂量组MyD88蛋白显着降低(P<0.05),KFY组、FYS高剂量组MyD88 mRNA显着降低(P<0.05),FYS低剂量组MyD88蛋白、FYS低中剂量组MyD88 mRNA均有降低趋势(P>0.05)。(9)NF-κB蛋白表达情况:模型组NF-κB蛋白表达较空白组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中、高剂量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10)相关性分析结果:KLF4蛋白表达水平与TLR2蛋白、TLR9蛋白、MyD88蛋白、NF-κB蛋白、IL-6、IL-1β表达均呈显着负相关(P<0.05)。结论1.现有循证证据表明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可缓解慢性盆腔疼痛,改善阴道分泌物异常,改善盆腔炎性体征,可能缩小盆腔炎性包块、减少盆腔积液,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总体证据质量偏低,均在中等质量(B级)到极低质量(D级)之间。2.妇炎舒胶囊可改善SPID模型大鼠子宫组织炎症性病理改变,降低子宫组织炎症评分,其抗炎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KLF4表达,下调TLRs/MyD88信号通路关键因子TLR2、TLR9、MyD88、NF-κB、IL-6、IL-1β的表达有关。3.KLF4作为TLRs/MyD88上游调控因子之一,对TLRs/MyD88信号通路具有负向调控作用,可能为妇炎舒胶囊抗炎作用的关键靶点之一。4.清湿化瘀类中成药实验室疗效及作用机制的探索研究与中成药的临床系统评价研究相结合,二者相互印证,此方法可为今后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蔡晓纯[3](2020)在《小儿肺炎方离子导入治疗风热闭肺型肺炎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小儿肺炎方离子导入治疗风热闭肺型肺炎喘嗽的临床疗效,为小儿肺炎的综合治疗提供新的治疗参考。方法:将120例细菌性肺炎风热闭肺证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60例及对照组60例,对照组仅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即抗感染治疗及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实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儿肺炎方离子导入治疗,连续治疗5天。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白细胞计数、粒细胞比例、CRP等数据。成果:1.60例实验组患者的证候平均疗效指数为(84.63±10.65)%,60例对照组的平均疗效指数为(65.95±11.98)%,两组疗效指数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疗效分级构成比具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愈显率分别为90%和50%,两组愈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治疗前,两组间的证候总积分、主症总积分、次症总积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的证候总积分、主症总积分、次症总积分均有显着差异(P<0.01),实验组治疗后的证候总积分、主症总积分、次症总积分的均比对照组低。3.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咳嗽、咳痰、气促、肺部听诊等主要症状、体征均有显着性改善(P<0.05)。治疗前,两组主要症状、体征的程度分级构成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咳嗽、咳痰、肺部听诊等程度分级构成比均有明显差异(P<0.01),实验组对咳嗽、咳痰、肺部啰音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气促程度分级构成比无明显差异(P>0.05)。4.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WBC、NE 比例、CRP等炎症指标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后两组间的WBC、NE 比例、CRP等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儿肺炎方离子导入治疗细菌性肺炎风热闭肺证的患儿,临床疗效及愈显率能够得到显着提高,且在研究过程中无发生不良反应,表明小儿肺炎方离子导入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是安全且有效的。
刘海媚[4](2019)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邱宝珊治疗慢喉喑用药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收集邱宝珊教授治疗慢喉喑的病案,采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和总结邱宝珊教授治疗慢喉喑的用药特点和临床经验,探讨其学术思想,促进中医岭南喉科的继承和发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和整理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邱宝珊教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诊治的慢喉喑病案,按照标准严格筛选,将所选择病案的中药处方录入中药传承辅助平台系统的病例收集板块,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统计报表和数据分析板块功能,进行基本信息统计、频次分析、组方规律分析和新方分析,总结邱宝珊教授治疗慢喉喑的用药经验。结果:对筛选出的201首处方进行药物频次统计,涉及90味中药,频次排名前十位的中药分别是甘草、桔梗、茯苓、浙贝母、龙脷叶、瓜蒌皮、法半夏、木蝴蝶、化橘红、赤芍,药物分类以化痰药、活血化瘀药、补气药、理气药和清热药为主。药物四气以平、寒、温性为主;药物五味以苦、甘、辛味为主;药物归经以肺、脾、心为主,其次是胃、肝经。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律分析,设置支持度个数80,置信度0.9,得出110条药物组合,涉及10味中药,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物组合是甘草-桔梗。基于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设置相关度9,惩罚度2,得到药物核心组合12组以及新方6首。结论:1.邱宝珊教授治疗慢喉喑注重局部与整体辨证相结合,重视痰瘀,配理气药以行气化痰散瘀,健脾运以杜生痰之源,因地制宜,善用南药,总治则以行气活血、化痰开音为主。2.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可以实现组方规律和新方开发思路的研究,有利于名医经验的传承和发展。但由平台得出的新方组合的可靠性,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和实验研究进一步验证。
李维[5](2017)在《FKQJP对阿奇霉素在盆腔炎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盆腔炎是一种妇科常见病,临床发病率高,缠延难愈,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病因多为病原体感染,可继发引起组织充血水肿、局部粘连,血液运行不畅等。临床上中西药物联合治疗该病疗效较好,本研究拟基于临床应用实践,研究阿奇霉素联合FKQJP的体内药动学和药效学过程,探讨二者联用的合理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和结果第一部分:采用宫腔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混合菌液结合机械损伤的方法制备盆腔炎疾病动物模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大鼠体重、摄食和饮水量均降低,3天后逐渐恢复,多数子宫解剖后明显可见炎性充血肿胀,宫腔迂曲扩张,宫体末端膨大,HE染色结果表明黏膜固有层中腺体消失,固有层明显充血水肿,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呈乳头状突入宫腔,正常对照组子宫未见明显异常。第二部分:盆腔炎模型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灌胃阿奇霉素、阿奇霉素+FKQJP,阿奇霉素和FKQJP的剂量分别为10 mg/kg和1.6 g/kg,灌胃7天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液样本,HPLC-MS分析阿奇霉素血药浓度,反向高斯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SPSS软件对各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考察联用FKQJP对阿奇霉素在盆腔炎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影响。结果显示FKQJP对阿奇霉素的药动学参数CLt、CLd、MIT均无显着影响(P>0.05)。第三部分:盆腔炎模型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阿奇霉素、阿奇霉素+FKQJP,另设正常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灌胃给药1,3,5,7天后采集血液样本,测定血液流变和炎症因子等指标。结果显示,给药组均能明显改善盆腔炎大鼠的“血瘀”状态,降低血液黏度,提高血液流动性,降低炎症因子的释放;同时与阿奇霉素组比较,联合用药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浆NO和TNF-α含量更接趋近于正常状态,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联用FKQJP不影响阿奇霉素在盆腔炎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无药动学配伍禁忌;两者联用可调节炎症因子的释放和改善血液流变异常,且FKQJP不拮抗阿奇霉素的抗菌和对盆腔炎微循环的调节作用,可能通过增强机体免疫等其他方式提高联合用药的临床疗效。
王利娜[6](2016)在《解毒清咽含片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和意义: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药剂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解毒清咽含片的提取工艺、制备工艺、质量控制方法及初步稳定性,为开发工艺合理、质量可控的解毒清咽含片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制备工艺研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筛选出金银花的醇提最佳工艺和肿节风等药材的水提最佳工艺,并通过试验考察了含片制备工艺。2.质量控制方法建立了青黛、连翘、桔梗的的薄层色谱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异嗪皮啶、迷迭香酸的含量;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解毒清咽含片的质量控制方法,并按质量控制方法所列各检测项目考察三个月。结果:1.确定了最佳制备工艺为:取金银花,加15倍量50%乙醇提取2次,每次0.5h,合并滤液。取肿节风、连翘、桔梗三味药材混匀,加7倍量的水提取3次,每次1h,合并滤液。合并醇提液和水提液,减压浓缩(压力:-0.09MPa,温度:55℃)至稠膏(密度:1.36-1.42),再置于真空干燥箱中干燥4h(压力:-0.09MPa,温度:40℃)。将所得的干膏粉碎,与青黛按处方量混合,加入阿司帕坦、柠檬酸、山梨醇和糊精,加95%乙醇适量,14目制粒,60℃干燥4h,12目整粒,按处方量加入0.5%硬脂酸镁,压片。2.制定了青黛、连翘、桔梗的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异嗪皮啶、迷迭香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各项检查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片剂项下的要求;本质量控制方法简单、专属性强、重现性好。3.三批样品经过初步稳定性试验考察,各考察项目均符合规定,考察结果表明本品稳定性好。结论:本研究优选的解毒清咽含片制备工艺合理可行,制得片剂质量可控、稳定性好,为开发解毒清咽含片奠定了基础。
王志坚(Wong Chi Kin)[7](2016)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的应用规律,并与本草文献和《伤寒杂病论》内对黄柏之运用作比较,探索黄柏在应用规律和温病学派对伤寒之继承和发扬,总结黄柏之功效及运用原则,为现代中医临床正确地运用黄柏的依据。方法:以《临证指南医案》为基础,分析有关黄柏运用和含有黄柏的医案,对其病种、症状、证型、病程长短、就诊次数和各卷门中的应用、病机、望诊、舌诊、脉象、黄柏配伍、成方等,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整理相关数据,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临证指南医案》记载有关黄柏的医案中,(1) 10卷中各卷都有应用黄柏的医案,但其应用次数不同,其中卷七应用最多,共应用26次,占应用总数的25.2%;其次是卷三,共应用21次,占应用总数的20.4%。(2) 62门中共有39门应用黄柏,应用频次最多的依次为淋浊、遗精、痿、痢、便闭、疝、虫、便血、痹等。(3) 绝大部分医案全程运用黄柏,共80则,占所有103则医案的77.7%。(4) 记载的诊次一般为1次,共占所有医案的66.0%。其次为2次,占15.5%。(5) 应用黄柏医案遍及8大现代医学系统,应用较多的系统依次为消化、运动、泌尿、生殖、神经、循环等,其中消化系统最多(34次,33.0%)。(6) 只有3次论及患者舌象情况,其中舌白、舌干苔白、舌灰边白各1次。(7) 全书合共有23处记载脉象。依次序出现次数最多为数脉, 其后为其他相兼脉,沉脉,弦脉,细脉,实脉,洪大脉,散脉,濡脉及革脉。(8) 最多见的证型为实证(多为湿热、热毒、心肝肠实火),近45%,而虚证(多为肝、肾单独或同时阴虚)稍多于虚实夹杂证(多为肾虚合并湿热,或心肾不交)(9) 根据《医学心悟》治病八法,除汗法和吐法外,其余下、和、温、清、消、补,六法都有医案记录。其中以清兼补法用最多。其后依次为清法,温补法,清和法,消法,清兼下法,消补法,温下法与补法。。(10)共有103条含黄柏组方,共采用四种剂型,其中采用汤剂69条,占67%;丸剂31条,占30%。(11)含黄柏的成方只有9条,其中出现最多的是滋肾丸,共出现12次,占所有成方的31.6%;其次安胃丸7次,占18.4%。成方以丸剂多见,共出现30次,占78.9%;其次为汤剂,出现7次,占18.4%;散剂出现1次,占2.7%。(12)与黄柏配伍最多的中药依次是黄连、茯苓、知母、泽泻、熟地黄、白芍、川萆薛、生地、人参、肉桂、龟版(连同龟甲)、广皮、牛膝、山栀、青皮、茅苍术、川楝子、当归。配伍次数最多的是黄连,共28次,占4.1%。(13) 标记了7中炮制类型的黄柏,分别为:炒焦黄柏、炒黑黄柏、略炒黄柏、盐水炒黄柏、炒黄柏、黄柏、生黄柏。运用最多的是黄柏,共应用93次,占总数的90.3%。(14) 共有8处记载黄柏的用量,用量从5分到8两不等。结论:(1) 叶氏使用黄柏的医案多是一两剂药即对症取效,而且多在全程或前期就使用黄柏。疗效之显着,反映了叶氏辩证能力超群,或者揭示黄柏使用指征的把握其实并不困难。(2) 叶氏应用黄柏治疗的病症广泛,月.不同的炮制方法,能分治表里上、中、下三焦,或趋降其寒性,增加其疗效。但其主治仍离不开其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苦寒坚阴等。(3) 黄柏药性苦寒最善清化湿热,滋阴降火。故望诊中出现湿热蕴结(色黄、形膨、胀、肿)、湿热熏蒸蒙蔽清窍(色苍、神呆、迷、欲昏),叶氏承《神农本草经》之旨,认为黄柏善解湿热蕴结,可使湿去热走,燥湿而不伤阴。或阴虚火旺(形瘦)、虚火上炎(色赤)等证候是叶氏使用黄柏的指征,叶氏多次提及黄柏的潜阳、和阳功效。(4) 叶氏在医案中只有3次论及舌象。分别为舌白、舌干苔白、舌灰边白。证明黄柏在炮制后,寒性趋降,但仍能保持其化湿特性。(5) 所有黄柏医案中未见迟脉、结代脉等脉象,笔者认为若遇寒邪凝滞证型不宜用黄柏。(6) 脾胃虚弱、肾阴阳两虚、或素体虚寒者,慎用黄柏,或师李东垣法配伍健脾胃药或师朱丹溪法配伍补肾药。叶氏不只是一味使用黄柏泻实火,解热毒,还用来清虚火、潜阳、和阳,黄柏祛湿,湿去热走而阳气归源。(7) 清补法之所以使用最多,这是由于这些医案中,都不是以黄柏作为主药的缘故。(8) 叶氏擅长使用黄柏与其它药味配伍,实现相须为用或制约温燥药药性。(9) 叶氏使用含黄柏的内服膏剂和酊剂,这种剂型创新值得后世借鉴和研究。(10) 叶氏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李东垣独创的滋肾丸,大胆创新性地使用滋肾丸治疗多种病症如肝风、遗精、淋浊、便闭、疝、诸痛等,并取得良效。叶氏安胃丸是在仲景《伤寒论》中乌梅丸化裁而来,体现了叶氏对经方的传承与创新。(11) 叶氏采用含黄柏成方时多选丸剂,表明其使用黄柏每次量少,且不入汤剂水提取药理成分,而以吞服为主的用药特色。(12) 叶氏认为黄柏炒制的辅料及程度如果不同,可能引起不同的疗效药性药理变化。(13) 叶氏使用黄柏量小效宏的临床经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曹景诚[8](2016)在《慢性咽炎辨证规律和复方增液颗粒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比较慢性咽炎中医辨证标准文献、不同版本统编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与临床文献辨证之间的差异,揭示慢性咽炎辨证规律。综合近20年中医药治疗慢性咽炎经验、中成药品种数据库和《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相关病症用药情况,遵循中医理法方药有机结合原则筛取干预慢性咽炎的中药小复方,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其生物效应,为临床应用和候选药物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1慢性咽炎中医辨证混乱考察分析1.1对《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统编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等权威文献辨证标准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1.2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期刊和维普数据库系统近20年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慢性咽炎文献,归纳统计学术界辨证离散程度,主证所属症状构成。1.3逻辑分析慢性咽炎中医辨证存在根本问题,阐明重新辨证规范的思路与方法。2复方增液颗粒干预实验性慢性咽炎的药效学研究2.1复方增液颗粒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取小鼠6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复方增液颗粒高、中、低剂量组,玄麦甘桔颗粒组,醋酸地塞米松组。每只给药0.01ml/g,每日一次,连续灌胃给药5d。末次给药30min后,于每只小鼠右耳耳廓前后两面用移液枪均匀涂布浓度为2%的二甲苯0.5ml,左耳为对照。致炎30min后脱颈椎处死,沿耳廓基线剪下双耳,用直径为8mm打孔器冲下左、右对称两耳耳片称重,以左右两侧耳片重量之差作为衡量肿胀程度的指标。抗炎作用强度用肿胀抑制率(%)表示。2.2复方增液颗粒对琼脂所致大鼠肉芽肿的影响:取体重180220g,雌雄各半大鼠6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复方增液颗粒高、中、低剂量组,玄麦甘桔颗粒组,醋酸地塞米松组。为防止破坏琼脂,第一次灌胃给药后将大鼠于乙醚浅麻醉下无菌操作,在鼠背中线皮下注射2%琼脂溶液2ml(预先制备琼脂溶液,高压灭菌30min),按照上述给药剂量灌胃给药,空白对照组给予同体积蒸馏水,每天一次,连续给药15d。第15d解剖,剥离出肉芽肿琼脂块,用滤纸吸干,放在玻璃纸上用扭力天平称取琼脂肉芽肿重量,记录比较给药组与对照组差异。2.3复方增液颗粒对慢性咽炎的大鼠模型的影响:将60只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复方增液颗粒高、中、低剂量组,玄麦甘桔颗粒组,每组各10只。造模开始,用大嘴喉头喷雾器装入浓度为2.5%的氨水,除空白对照组外,给需造模的50只大鼠喷咽,每次喷3揿,连续喷16d,前8d,每天2次,后8d,每天1次。空白对照组用蒸馏水喷咽部方法同前。观察基础指标,检测血常规,病理形态观察。结果:1慢性咽炎辨证标准与临床辨证差异与问题慢性咽炎辨证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统编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互有异同,合并重复,共有虚火上炎、肺脾气虚、痰热、痰瘀互阻、阴虚肺燥、肺胃热盛、肺肾阴虚、痰凝血瘀等8证。慢性咽炎中医临床辨证则进一步离散,增至32种,远远超出权威文献所辨诸证;其中阴虚证所属症状34种,比慢性咽炎实有症状多出近7倍,虚拟症状大量存在,说明辨证失范十分严重。2复方增液颗粒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复方增液颗粒高、中剂量组与玄麦甘桔颗粒组能抑制二甲苯引起耳肿胀的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醋酸地塞米松组抑制二甲苯引起耳肿胀的作用最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1)。3复方增液颗粒对琼脂所致大鼠肉芽肿的影响复方增液颗粒高、中、低剂量组、中阳药组与西阳药组均有抑制大鼠琼脂肉芽肿生长的作用,复方增液颗粒高剂量组、西药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1),复方增液颗粒中、低剂量组,中阳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4复方增液颗粒对慢性咽炎的大鼠模型的影响通过比较观察复方增液颗粒高剂量组动物咽部组织基本接近正常,仅有个别动物黏膜光泽度欠佳,慢性轻度充血,分泌物很少。观察病理形态发现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咽部黏膜上皮轻微增生,固有层内个别存在血管扩张,炎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不管是在程度还是病变数量上都较模型组恢复较好。确认复方增液颗粒高剂量组对慢性咽炎大鼠的治疗作用最好,中阳组与复方增液颗粒中剂量组治疗作用相当。结论:1慢性咽炎中医辨证亟待规范,应从根本上解决慢性咽炎辨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统编教材之间、学术界与各标准之间普遍存在的混乱现象。在具体规范时,首先对同症异名和同证异名,进行辨别和归并;对大量存在的虚拟症状和虚拟证进行必要的取舍。2古今治疗慢性咽炎的差异较大,因为古代文献记载治疗喉痹无急慢性之分,整理当代明确治疗慢性咽炎的文献,可以确认从阴虚立论是辨证治疗的侧重点。把握这些差异,在坚持理法方药有机结合原则基础上,综合数据库和计量分析方法,优化筛选干预慢性咽炎疗效确切的小复方,是可供选择的手段和路径。3实验说明复方增液颗粒与中药阳性药玄麦甘桔颗粒,对小鼠耳肿胀和大鼠肉芽肿均有抑制作用,但复方增液颗粒高剂量的抗炎作用最强。通过观察慢性咽炎大鼠模型咽部组织的病理形态,得出复方增液颗粒高剂量组能够明显减轻上皮增生,减少黏膜下炎细胞浸润,降低血管扩张。说明复方增液颗粒治疗慢性咽炎确有疗效,可作为候选药物用于后续开发研究。
杨茂森[9](2012)在《保安散中药复方治疗慢性咽炎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用浓度为2.5%的氨水于SD大鼠咽部黏膜直接喷雾的方法制造慢性咽炎大鼠模型,并评价动物的模型。主要观察了不同剂量的保安散中药复方对慢性咽炎大鼠模型有关基础指标、病理形态血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观察不同剂量保安散中药复方对慢性咽炎大鼠模型咽部病变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及白介素1-β(IL-β)含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采用2.5%的氨水于60只大鼠咽部黏膜直接喷雾法制造大鼠慢性咽炎模型,随机将造模动物分为模型组、安慰剂组、保安散中药复方低剂量组、保安散中药复方中剂量组、保安散中药复方高剂量组及咽炎片组,另设正常组。观测不同组别模型大鼠血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光镜下观察大鼠咽部黏膜病理形态学上的改变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大鼠咽部病变黏膜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及白介素1-β(IL-β)的含量。结果:1.造模第3天大鼠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第15天症状明显。额镜观察慢性咽炎大鼠模型咽部黏膜组织呈慢性炎症改变。血常规显示动物周围血象中慢性炎症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经中药保安散及咽炎片治疗2周后,大鼠临床症状好转,咽部黏膜充血明显改善,外周血中慢性炎症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尤以保安散中药复方高剂量组改变明显。2.血液流变学检测提示造模大鼠的血液有一定粘、凝、聚改变。经中药保安散及咽炎片治疗2周后大鼠外周血粘、凝、聚的病理改变减轻,尤以保安散中药复方高剂量组改变明显。3.光镜下见:造模组大鼠咽部粘膜呈慢性充血,上皮细胞水肿、轻度增厚,其内可见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周围有较多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也可见白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粘膜下结缔组织增生明显。有较广泛的结缔组织及淋巴组织增生,粘膜下层腺体亦可见不同程度的增生改变,结缔组织内见分散的较多炎症细胞浸润,骨胳肌未见病变。经中药保安散及咽炎片治疗2周后,上述病理改变好转,尤以保安散中药复方高剂量组改变明显。4.大鼠咽部黏膜组织免疫组化显示模型组中表皮生长因子的含量明显减少,白介素1-β的含量明显增加。而实验组表皮生长因子,白介素1-β的含量与空白组相当。结论:1. SD大鼠慢性咽炎模型是成功的。2.保安散中药复方可以纠正咽部慢性炎症改变。保安散中药复方能够减少动物周围血象中慢性炎症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数量,减轻咽部血管通透性及炎细胞渗出,能够改善血液流变学,增强免疫功能。能有效的抑制炎性介质白介素1-β的释放,并增加组织损伤后修复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的生成。表明保安散中药复方的治疗慢性咽炎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抗菌、抗炎、改善咽部血管通透性、减轻炎性渗出、改善血液流变学、增强免疫功能、抑制咽部炎症病理改变的发生,改善血液的粘、凝、聚状态,增加表皮生长因子的含量及抑制白介素1-β的释放等多途径、多环节发挥作用来实现的。
倪平敏,陈小宁[10](2012)在《中医药治疗慢性喉炎近况》文中认为慢性喉炎中医称"慢喉喑",又有"久喑"、"久无音"、"久嗽声哑"、"久病失音"之称,是指喉部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长期声音嘶哑、喉部干燥不适为主要表现,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较难治疗。中医学认为,慢喉喑有虚实之分,实证者多由痰
二、红霉素直流电导入治疗慢性咽炎76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霉素直流电导入治疗慢性咽炎76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现状调查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优化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构建 |
第一节 文献检索范围的确定及量化标准的整合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乳痈中医护理要点的提取与整合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优化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形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优化版方案最终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及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 |
1 目的 |
2 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干预措施 |
2.1.3 对照措施 |
2.1.4 结局指标 |
2.1.5 研究类型 |
2.2 排除标准 |
2.3 检索方法 |
2.3.1 电子检索 |
2.3.2 手工检索 |
2.3.3 检索策略 |
2.4 数据收集和分析 |
2.4.1 研究筛选与数据提取 |
2.4.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3 缺失数据处理 |
2.4.4 证据综合分析 |
2.4.5 发表偏倚评估 |
2.4.6 证据体质量评价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估结果 |
3.3 证据概述 |
3.3.1 妇科千金制剂 |
3.3.2 金刚藤制剂 |
3.3.3 康妇炎胶囊 |
3.3.4 妇炎康复胶囊 |
3.3.5 金英胶囊 |
3.3.6 花红制剂 |
3.3.7 抗妇炎胶囊 |
3.3.8 其他中成药证据概述 |
3.4 清湿化瘀类中成药证据汇总 |
4 讨论 |
4.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定义及流行病学概况 |
4.2 中医药治疗SPID的优势和特色 |
4.3 “清湿化瘀”法治疗SPID立法依据 |
4.4 中成药发展现状与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
4.4.1 中成药发展现状 |
4.4.2 中成药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
4.5 SPID中、西医指南制定现状 |
4.5.1 西医指南制定现状 |
4.5.2 中医的标准制定现状 |
4.6 中成药治疗SPID临床应用指南制定研究的意义 |
4.7 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4.7.1 主要结果总结 |
4.7.2 数据完整性与证据适用性 |
4.7.3 证据质量 |
4.7.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8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造模菌种 |
1.3 实验药物 |
1.3.1 实验组药物 |
1.3.2 对照组药物 |
1.4 实验主要试剂 |
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 方法 |
2.1 建立动物模型 |
2.1.1 混合菌液制备方法 |
2.1.2 SPID大鼠模型建立方法 |
2.2 分组与给药 |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4 检测技术与方法 |
2.4.1 组织学形态观察及评分 |
2.4.2 ELISA法检测子宫组织炎性细胞因子表达 |
2.4.3 免疫组化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
2.4.4 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
2.4.5 Real-time 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组织形态学观察 |
3.1.1 光镜下病理形态改变 |
3.1.2 子宫组织炎症评分 |
3.2 子宫组织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情况 |
3.2.1 IL-6表达情况 |
3.2.2 IL-1β表达情况 |
3.3 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研究结果 |
3.3.1 KLF4表达情况 |
3.3.2 TLR2表达情况 |
3.3.3 TLR9表达情况 |
3.3.4 MyD88表达情况 |
3.3.5 NF-κB蛋白表达情况 |
3.4 KLF4与TLRs/MyD88 通路关键因子表达的相关性 |
4 讨论 |
4.1 中医药防治SPID疗效机制探索的必要性 |
4.2 SPID大鼠模型的建立 |
4.3 妇炎舒胶囊方药分析及研究基础 |
4.3.1 妇炎舒胶囊组方特色分析 |
4.3.2 妇炎舒胶囊组方药物的药理研究 |
4.3.3 妇炎舒胶囊前期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 |
4.4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
4.5 本研究靶点定位 |
4.5.1 TLRs/MyD88 信号通路 |
4.5.2 KLF4与炎症信号通路 |
4.6 研究结果分析 |
4.6.1 SPID模型建立机制 |
4.6.2 妇炎舒胶囊治疗SPID疗效分析 |
4.6.3 妇炎舒胶囊治疗SPID作用机制探讨 |
5 结论 |
主要工作与创新 |
1 主要工作和意义 |
1.1 文献研究 |
1.2 实验研究 |
2 创新性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转录因子KLF4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文献检索策略 |
附录三 :子宫组织HE染色结果 |
附录四 :子宫组织免疫组化结果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在读期间参与的培训和学术会议 |
(3)小儿肺炎方离子导入治疗风热闭肺型肺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医对儿童肺炎的研究概况 |
一、西医对肺炎病因的认识 |
二、西医对肺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
三、西医目前临床对肺炎的治疗 |
四、小儿细菌性肺炎的治疗现状 |
第二节 中医对儿童肺炎的研究概况 |
一、肺炎喘嗽溯源 |
二、肺炎喘嗽病因病机 |
三、小儿肺炎喘嗽辩证分型 |
四、小儿肺炎喘嗽的中医治疗研究 |
第三节 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的研究概况 |
一、中药离子导入疗法的机理 |
二、中药离子导入疗法各科应用近况 |
第二章 临床观察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样本量估算 |
三、分组方法 |
四、研究对象 |
五、诊断标准 |
六、纳入标准 |
七、排除标准 |
八、剔除及脱落标准 |
九、治疗方法 |
十、观察指标记录 |
十一、不良事件记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的评价与统计标准 |
一、疗效评价标准 |
二、安全性评价标准 |
三、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基本信息分析 |
一、病例收集情况 |
二、病人的基线比较 |
第二节 疗效统计 |
一、治疗疗效统计 |
二、安全疗效统计与分析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选题分析 |
第二节 统计结果分析 |
一、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
二、两组临床观察指标的比较 |
三、研究结论 |
四、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4)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邱宝珊治疗慢喉喑用药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的研究概况 |
1.1.1 慢性喉炎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研究 |
1.1.2 慢性喉炎的治疗进展 |
1.2 中医的研究概况 |
1.2.1 慢喉喑的历史渊源 |
1.2.2 慢喉喑的病因病机 |
1.2.3 慢喉喑的中医治疗 |
1.3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应用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资料整理 |
2.2.2 数据录入 |
2.2.3 数据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一般资料比较 |
2.3.2 药物频次统计 |
2.3.3 药物分类统计 |
2.3.4 四气统计 |
2.3.5 五味统计 |
2.3.6 归经统计 |
2.3.7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律分析 |
2.3.8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则分析 |
2.3.9 基于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用药规律分析 |
3.2.1 高频药物分析 |
3.2.2 药物分类分析 |
3.2.3 药物性味分析 |
3.2.4 药物归经分析 |
3.2.5 药物组合分析 |
3.2.6 新方分析 |
3.3 用药经验总结 |
3.3.1 邱宝珊教授治疗慢喉喑的理论基础 |
3.3.2 邱宝珊教授治疗慢喉喑的常用处方 |
3.3.3 邱宝珊教授治疗慢喉喑的学术思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5)FKQJP对阿奇霉素在盆腔炎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慢性疾病研究现状 |
盆腔炎及其治疗策略 |
阿奇霉素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
FKQJP概况 |
研究思路 |
1 盆腔炎模型的制备和评价 |
1.1 仪器与试剂 |
1.1.1 试剂与试药 |
1.1.2 仪器 |
1.1.3 实验动物与场所 |
1.2 菌株活化与菌液配置 |
1.3 盆腔炎模型的制备 |
1.4 模型评估方法 |
1.5 结果 |
1.5.1 PID模型大鼠体重、摄食、饮水及一般状态观察结果 |
1.5.2 PID模型大鼠子宫组织病理学评价 |
1.6 结论 |
1.7 讨论 |
2 联合FKQJP对阿奇霉素在盆腔炎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
2.1 仪器与试剂 |
2.1.1 试剂与试药 |
2.1.2 仪器 |
2.1.3 实验动物与场所 |
2.2 PID动物模型的制备 |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4 样品采集 |
2.5 样品测定 |
2.5.1 液相色谱-质谱条件 |
2.5.2 溶液的配制 |
2.5.3 血浆样品处理 |
2.5.4 分析方法的验证 |
2.6 数据分析 |
2.7 结果 |
2.7.1 血浆中阿奇霉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
2.7.2 阿奇霉素多次给药血药浓度及药动学模型拟合 |
2.8 结论 |
2.9 讨论 |
3 联合FKQJP对阿奇霉素在盆腔炎大鼠体内药效学的影响 |
3.1 仪器与试剂 |
3.1.1 试剂与试药 |
3.1.2 仪器 |
3.1.3 实验动物与场所 |
3.2 盆腔炎模型的制备 |
3.3 动物分组及给药 |
3.4 样品采集 |
3.5 数据分析 |
3.6 结果 |
3.6.1 阿奇霉素联合FKQJP对PID大鼠体重的影响 |
3.6.2 阿奇霉素联合FKQJP对PID大鼠血流变相关指标的影响 |
3.6.3 阿奇霉素联合FKQJP对PID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3.6.4 阿奇霉素联合FKQJP对PID大鼠炎症相关指标的影响 |
3.7 结论 |
3.8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6)解毒清咽含片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1 研究背景 |
1.1 中医对咽炎的病因的分析 |
1.2 中医治疗咽炎的方法研究 |
2 处方分析及剂型的选择 |
2.1 处方分析 |
2.2 剂型的选择 |
3 处方中单味药的研究进展 |
3.1 肿节风 |
3.2 青黛 |
3.3 金银花 |
3.4 连翘 |
3.5 桔梗 |
第二章 提取工艺的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醇提工艺的研究 |
2.1 提取液的制备 |
2.2 绿原酸的含量测定 |
2.3 木犀草苷的含量测定 |
2.4 单因素考察 |
2.5 正交试验方法与结果 |
3 水提工艺的研究 |
3.1 提取液的制备 |
3.2 异嗪皮啶、迷迭香酸的含量测定 |
3.3 连翘苷的含量测定 |
3.4 连翘酯苷A的含量测定 |
3.5 单因素考察 |
3.6 正交试验方法与结果 |
4 浓缩、干燥工艺的研究 |
4.1 浓缩工艺的研究 |
4.2 干燥工艺的研究 |
第三章 制剂成型工艺的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辅料的选择 |
2.1 矫味剂的选择 |
2.2 润湿剂的选择 |
2.3 润滑剂的选择 |
3 制剂成型工艺的研究 |
3.1 颗粒的堆密度 |
3.2 颗粒的吸湿性 |
3.3 重量差异 |
3.4 崩解时限 |
4 制法与工艺流程 |
4.1 处方 |
4.2 制法 |
4.3 工艺流程图 |
5 中试研究 |
第四章 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解毒清咽含片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2.1 处方 |
2.2 制法 |
2.3 性状 |
2.4 鉴别 |
2.5 检查 |
2.6 含量测定 |
2.7 功能主治 |
2.8 用法用量 |
2.9 规格 |
2.10 贮藏 |
3 解毒清咽含片的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
3.1 解毒清咽含片的质量标准(草案) |
3.2 解毒清咽含片的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
第五章 初步稳定性的研究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项目与结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7)《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临证指南医案》相关研究进展 |
1.1.1 《临证指南医案》中单味药的应用研究进展 |
1.1.2 《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某病用药规律的研究进展 |
1.2 黄柏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地道沿革 |
1.2.2 分布 |
1.2.3 性状 |
1.2.4 炮制 |
1.2.5 性味归经 |
1.2.6 功效主治及相关论述 |
1.2.7 现代应用 |
1.2.8 张仲景对黄柏的方证研究 |
1.2.9 近代名老中医对黄柏用药的体会 |
1.2.10 黄柏配伍研究进展 |
1.2.11 黄柏药理研究进展 |
1.2.12 黄柏安全性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资料来源 |
2.1.2 研究对象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步骤 |
2.2.1 分析黄柏的药性与功效 |
2.2.2 分析黄柏在经方中的应用 |
2.2.3 筛选医案 |
2.2.4 收集数据,建立数据库 |
2.2.5 统计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黄柏在各卷中的应用情况 |
2.3.2 黄柏在各门中的应用情况 |
2.3.3 黄柏在病程不同时期的应用情况 |
2.3.4 医案中患者的就诊次数 |
2.3.5 所论述症状在现代医学系统中的分类情况 |
2.3.6 医案中所论述望诊的情况 |
2.3.7 医案中所论述舌象的情况 |
2.3.8 医案中所论述脉象的的情况 |
2.3.9 含黄柏医案的证型及脏腑虚实分布情况 |
2.3.10 医案选用的治法分布情况 |
2.3.11 含有黄柏的成方 |
2.3.12 黄柏成方在各卷中的应用情况 |
2.3.13 各门中含黄柏成方应用的情况 |
2.3.14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各门中详细应用情况 |
2.3.15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不同证型中的详细应用情况 |
2.3.16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阴阳辩证中的应用情况 |
2.3.17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各脏腑中的应用情况 |
2.3.18 含有黄柏组方的剂型分布 |
2.3.19 与黄柏配伍的药味及其频次 |
2.3.20 各种炮制黄柏的运用情况 |
2.3.21 各种黄柏的用量统计 |
第三部分 讨论 |
3.1 黄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各卷、门、系统应用的分析 |
3.2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病证虚实、病位、病机与治则、治法的分析 |
3.3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望诊的分析 |
3.4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切诊的分析 |
3.5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的病程及就诊次数的分析 |
3.6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的成方及其在卷门中分布情况的分析 |
3.7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组方剂型的分析 |
3.8 《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与药味配伍的分析 |
3.9 《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炮制种类的分析 |
3.10 经方与《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用量的对比分析 |
3.11 黄柏的药用忌宜 |
第四部分 结语 |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
第六部分 附录 |
第七部分 致谢 |
(8)慢性咽炎辨证规律和复方增液颗粒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一 慢性咽炎中医辨证失范考察分析权威文献辨证构成考察分析 |
1 权威文献慢性咽炎辨证构成考察 |
2 慢性咽炎临床辨证构成考察分析 |
3 慢性咽炎辨证所属症状考察分析 |
4 慢性咽炎辨证规范思路与方法 |
研究二 复方增液颗粒干预实验性慢性咽炎的药效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保安散中药复方治疗慢性咽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古代文献综述 |
2 现代研究概况 |
1 实脸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
4 统计学处理 |
5 实脸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红霉素直流电导入治疗慢性咽炎76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D]. 李佩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及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D]. 黄利.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3]小儿肺炎方离子导入治疗风热闭肺型肺炎疗效观察[D]. 蔡晓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邱宝珊治疗慢喉喑用药经验[D]. 刘海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FKQJP对阿奇霉素在盆腔炎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影响研究[D]. 李维. 成都学院, 2017(01)
- [6]解毒清咽含片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D]. 王利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6(02)
- [7]《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D]. 王志坚(Wong Chi Ki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8]慢性咽炎辨证规律和复方增液颗粒药效学研究[D]. 曹景诚.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3)
- [9]保安散中药复方治疗慢性咽炎的实验研究[D]. 杨茂森.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06)
- [10]中医药治疗慢性喉炎近况[J]. 倪平敏,陈小宁. 河北中医,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