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反义蜡质基因对水稻的遗传转化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反义蜡质基因对水稻的遗传转化

一、根癌农杆菌介导反义蜡质基因的水稻遗传转化(论文文献综述)

许疆维[1](2021)在《花花柴蜡质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转化》文中认为全球变暖可能加剧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严重程度,而全球变暖所导致的大气CO2浓度、温度的升高以及降水模式的变化,可能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如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植物表皮蜡质具有保水、反射紫外辐射、抗高温、抗冷冻、抗干旱等作用,从而增强植物适应、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荒漠植物花花柴叶表面附有厚厚的蜡质,这可能在应对极端温度、干旱、强光等逆境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探索高温-干旱胁迫对花花柴光合作用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花花柴叶表皮蜡质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同时基于本课题组已完成的花花柴常温与高温对比的RNA-seq数据筛选出差异表达的蜡质合成相关基因KcFAD2、Kc P450-77A、Kc HHT,运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花花柴上述3个基因的CDS全长,并对以上三个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通过Gateway技术构建了植物超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了花花柴、烟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荒漠植物花花柴叶器官表皮蜡质积累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沙漠生境下花花柴叶器官表皮蜡质晶体分布最为致密,主要呈棒状、针状、片状结构;人工绿地和室内种植的花花柴叶表皮蜡质较少,且呈不规则片状结构。一天之中花花柴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在绿地常温环境中于16:00~19:00时达到最高,此时的环境温度为33~34℃,同时间段沙漠环境中花花柴的净光合速率相对降低了88.2%,蒸腾速率相对增高了2.15倍;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在绿地常温环境中于11:00~13:00会达到最高,此时环境温度为25~28℃,同时间段沙漠环境中花花柴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均显着下降,分别降低了62.9%、93.72%。花花柴叶表皮蜡质的含量与叶器官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之间均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0.69;与胞间CO2浓度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3;与蒸腾速率无相关性。(2)花花柴蜡质合成相关基因KcFAD2、Kc P450-77A、Kc HHT的克隆与分析利用RT-PCR技术克隆并分析了花花柴蜡质合成相关基因KcFAD2、Kc P450-77A、Kc HHT,并将这3个基因的c DNA序列及其氨基酸序列提交至Genebank,获得登录号分别为MW528401、MW528399、MW528400;其中KcFAD2全长1152 bp,编码384个氨基酸;Kc P450-77A全长1521 bp,编码507个氨基酸;Kc HHT全长1347 bp,编码449个氨基酸。通过系统发育树,发现KcFAD2与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的FAD2基因相似性最高,为90.86%;Kc P450-77A与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的P450-77A基因相似性最高,为90.32%;Kc HHT与莴苣(Lactuca sativa)的HHT基因相似性最高,为86.50%。通过对上述3个基因在40℃条件下处理0 h、0.5 h、2 h、4 h、8 h、16 h、24 h、48 h的RT-PCR表达模式分析,发现3个基因在正常条件下表达量较高,随着高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量均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其中,KcFAD2基因在40℃处理16 h时表达最为显着、Kc P450-77A基因在40℃处理8 h时表达量最高、Kc HHT基因处理4 h时表达量最高。上述结果表明花花柴表皮蜡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受高温影响,表现出胁迫-诱导-适应的特性,这种应激反应与植物受到环境胁迫时的生理反应一致。(3)KcFAD2、Kc P450-77A、Kc HHT超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遗传转化利用同源重组的原理,通过Gateway技术将KcFAD2、Kc P450-77A、Kc HHT分别构建到植物超表达载体p K2GW7上,并将p K2GW7-KcFAD2、p K2GW7-Kc P450-77A、p K2GW7-Kc HHT成功转入农杆菌LBA4404菌株中,利用叶盘法浸染烟草外植体,已获得大量愈伤组织及少量转基因幼苗,初步完成了烟草的遗传转化,为下一步验证这些基因的功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孙双燕,徐小龙,李建粤[2](2018)在《水稻种子蜡质基因表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进一步研究蜡质基因在胚乳中表达模式,选用蜡质基因启动子与gus报告基因构建融合基因导入水稻。转基因水稻不同发育阶段种子胚乳GUS活性检测表明,种子发育过程中,蜡质基因表达逐渐从边缘向中心伸展。在水稻开花第2天至第5天对蜡质基因表达量分析结果显示,蜡质基因在开花第3天开始表达,并在开花第5天出现明显增强现象。

李鹏,唐雪明,潘爱虎[3](2010)在《上海市转基因植物研究概况》文中认为在国家及上海市各类重大研究计划的持续支持和推动下,上海市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迅速,在转基因抗除草剂、抗虫、抗病、抗逆境、品质改良和生物反应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通过简要概括上海市科研机构在转基因植物科学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旨在掌握当前该领域的基本现状,分析其发展前景,为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奠定基础。

彭琼[4](2009)在《蜡质基因转化籼型杂交稻亲本的研究》文中认为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约有二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直链淀粉含量(AC)的高低是影响稻米食用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稻米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控,可以改良稻米的淀粉品质,提高其食用品质或加工品质,创造出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新型种质资源。本论文以籼型杂交稻亲本LP03和P88S为受体材料,研究对AC含量有重要影响的蜡质基因(Waxy)的过量表达与反义RNA干扰对其直链淀粉含量的效应,并对影响遗传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了适合于供试材料的愈伤组织培养体系。LP03、P88S成熟胚愈伤组织的最适诱导培养基和继代培养基分别为N6D2.5(N6盐分和维生素+2.5mg·L-12,4-D+0.2mg·L-16-BA),NBD2.5(N6盐分、B5维生素+2.5mg·L-1 2-4,D+0.2mg·L-16-BA)。成熟胚愈伤组织继代培养7天后的转化效率高。2.优化了适宜供试材料的农杆菌转化体系。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为0.8,侵染时间15 min,共培养两天为本试验合适的转化参数。3.获得了含有目的基因的水稻再生植株。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正义Waxy基因和反义Waxy基因分别导入供试材料中,获得了转基因再生植株,PCR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进再生植株的基因组中,并初步分析了To代种子中的AC含量。4.系统分析了愈伤组织中矿质元素的动态变化特性。对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过程中种胚、各阶段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形成的芽中矿质元素的变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矿质元素含量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及其胚性生长具有显着作用。芽中低浓度的元素含量及种胚中高浓度的元素含量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启动有决定性作用。较高的K、P、Fe、Ca含量有利于愈伤组织诱导,较高的Fe、Cu含量容易导致继代过程中愈伤组织的褐化。

丁盛[5](2009)在《反义蜡质基因转化籼稻9311的研究》文中认为水稻(Oryza sativa L.)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约有二分之一的人口以其为主要粮食。大部分水稻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都偏高,尤其以籼稻为甚,而在我国种植的水稻中有80%是籼稻。直链淀粉的含量直接影响着稻米的口感,含量高,米饭干燥蓬松,色泽滞暗,米质硬,食味不佳,而稻米的口感好坏是衡量稻米品质的主要指标。因此,人们一直希望通过适当降低直链淀粉含量达到改良稻米品质的目的。本研究以籼稻品种9311(杨稻6号)为材料,利用分别携带反义蜡质基因的p13w8质粒和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的p1300质粒对受体材料进行了共转化研究。系统地探讨了影响籼稻植株再生体系的主要因素,建立了稳定、高效的籼稻9311植株再生体系;探讨了农杆菌介导法遗传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籼稻9311的遗传转化体系;将反义蜡质基因和潮霉素抗性基因通过共转化方法导入了籼稻9311,并进行了初步检测。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了一系列的影响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如不同的基本培养基、不同的消毒方法、不同的2,4-D浓度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率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的继代时间对愈伤组织的生长情况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建立了适合籼稻9311植株的再生体系。2.通过对影响农杆菌侵染的诸多因素,如愈伤组织生理状态、农杆菌菌液浓度、干燥处理时间、共培养时间、抗生素的浓度、潮霉素浓度等参数的优化筛选,取得了理想的结果,建立了较好的适合籼稻9311的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3.通过共转化方法将反义蜡质基因和潮霉素基因导入籼稻9311中,分化出了18株潮霉素抗性植株。PCR检测初步表明,有11株抗性植株其选择标记基因和反义蜡质基因都整合到转基因水稻的基因组中。RT-PCR检测结果表明,有5株抗性植株成功表达。

赵巧阳[6](2009)在《香蕉根癌农杆菌介导ACS反义基因遗传转化及ACS基因克隆》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香蕉(Musa spp.)品种“天宝蕉”(Musa spp ., AAA类群)新株系TY1和孟加拉粉大蕉(Musa spp., ABB类群)为试验材料,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对不同基因型香蕉遗传转化体系进行研究,并以天宝蕉叶片为材料进行ACS基因的克隆研究,为构建自身反义基因表达载体,进行“自体转化”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香蕉离体再生体系的优化研究;②根癌农杆菌介导ACS反义基因转化香蕉研究;③筛选抗性芽和诱导植株再生、并对再生植株进行检测研究;④初代转基因试管苗的继代增殖和移栽;⑤天宝蕉叶片ACS基因保守区序列的克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香蕉离体再生体系的优化研究试验以“天宝蕉”新株系TY1和孟加拉粉蕉吸芽为外植体,对离体再生进行研究,优化离体再生条件。在生长旺盛期(如4~5月)进行取材,外植体采用0.1 %升汞+3~5滴吐温(Tween-80)消毒效果最好;消毒后的外植体先经过MS液体培养基培养1-2周后,再用固体培养基培养,防止褐变效果较好;低盐培养基和附加AC、PVP和Vc组合的培养基对减轻外植体褐化的效果较好。2.根癌农杆菌介导ACS反义基因转化香蕉研究优化后的转化条件为:香蕉茎尖横切薄片,侵染前用附加0.15 mg﹒L-1甘露醇的高渗固体培养基前处理5 h,农杆菌重悬液浓度为OD6000.8-1.2左右,重悬液中含100 g﹒L-1的葡萄糖,接菌时间为1015 min,于26℃黑暗条件下共培养4 d,共培养培养基pH值为5.6。以此条件进行了稳定转化试验。3.筛选抗性芽和诱导植株再生及其分子检测研究对转化ACS反义基因薄片进行抗性芽筛选及转基因植株再生研究,并对薄片进行GUS瞬时表达检测、再生植株叶片的GUS稳定表达检测、gus和ACS基因的PCR检测。采用附加100 mg﹒L-1卡那霉素、1 mg﹒L-1 BA、0.1 mg﹒L-1NAA的筛选培养基对共培养后的天宝蕉新株系TY1横切薄片进行筛选,共获得2个转ACS反义基因的抗性芽系,而孟加拉粉大蕉采用附加120 mg﹒L-1卡那霉素、1 mg﹒L-1 BA、0.1 mg﹒L-1NAA的筛选培养基进行筛选,未获得正常的抗性芽。经PCR检测,gus和ACS基因已整合进香蕉基因组。4.初代转基因试管苗的继代增殖和移栽初代转基因试管苗在附加4.0 mg﹒L-1 BA4.0 mg﹒L-1、0.3 mg﹒L-1 NAA的培养基经20 d培养,增殖率最高;生根瓶苗以珍珠岩为基质在春季进行移栽,成活率达到95%。5.香蕉(天宝蕉)叶片ACS基因保守序列的克隆研究利用改良CTAB法提取的总RNA完整性比较好,量也较大,所需药品简单,是提取香蕉叶片等组织总RNA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得到香蕉叶片中ACS基因保守序列.DNA序列分析表明,所获得香蕉的ACS cDNA序列约为569bp,编码189个氨基酸。该序列与已发表的ACS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本研究对香蕉离体再生体系、根癌农杆菌介导ACS反义基因转化香蕉、香蕉叶片ACS基因保守序列的克隆等进行了研究,在香蕉品种改良上有重要意义,并为香蕉转基因的研究提供了技术平台。

秦代锦,陈德西,胡晓,王小波,董友非,龚桥[7](2008)在《水稻遗传转化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遗传转化取得了巨大进展。通过对水稻遗传转化的主要方法,用于水稻转化的各种外植体,影响水稻遗传转化和植株分化的各种因素的介绍,概述了水稻遗传转化技术在水稻育种方面的应用。

吴顺,萧浪涛,刘清,沈革志,王若仲[8](2008)在《共转化获得无抗性标记的转反义蜡质基因籼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转基因技术将反义蜡质基因导入籼稻成熟胚愈伤组织中,改良籼稻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方法】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p13W8质粒(含反义蜡质基因)和pCAMBIA1300质粒(含抗潮霉素抗性基因)对2个籼稻品种的成熟胚愈伤组织进行遗传共转化。【结果】供试材料愈伤组织继代培养18~24d后具有较高的转化频率和分化频率,可作为共转化的良好受体;抗性愈伤组织PCR检测结果表明,抗潮霉素抗性基因的阳性检测率为97.6%,反义蜡质基因的阳性检测率为27.1%。在46株转基因潮霉素抗性植株中,反义蜡质基因阳性株为5株,占转基因植株的10.9%。经PCR检测,发现上述4个株系T1群体中发生抗潮霉素抗性基因和反义蜡质基因片段的分离,从286个T1单株中筛选到了39个单株只带反义蜡质基因片段,而无潮霉素抗性基因的转基因植株,占T1单株总数的13.6%。部分转反义蜡质基因植株种子的直链淀粉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共转化方法,将反义蜡质基因Waxy导入籼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获得了直链淀粉含量明显降低的仅含反义蜡质基因籼稻株系。

尹中明[9](2007)在《利用含有anti-waxy基因表达载体改良两系不育系水稻261S食味品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世界各地在转基因作物研究和推广种植方面都取得了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走向商业化种植,不仅给全球农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也为推广和应用转基因作物的种植者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尤其对帮助发展中国家农民摆脱贫穷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但同时,转基因作物中常用标记基因的存在也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担忧,如何获得不含标记基因的转基因作物显得日益重要。本文首先对近年来在世界各地转基因作物研究和推广种植方面以及安全性转基因技术研究进行了综述。杂交水稻食味品质改良研究是目前杂交水稻育种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据文献报道,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是决定水稻食味品质最主要指标。杂交水稻在产量等性状所体现的优势与父本和母本遗传组成配合力相关。尽管目前利用常规育种技术也能够实现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但改良后的水稻其他遗传组成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利用转基因技术将能够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反义蜡质基因(anti-waxy)导入杂交水稻亲本,即可实现在有效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持其与另一亲本杂交组合优势的原有遗传组成。本研究采用可获得无选择标记基因的安全性转基因策略,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共转化法,首先将含有抗性标记基因hpt和报告基因gus的pCAMBIA1301表达载体与含有单份拷贝anti-waxy基因片断的p13AWY-1表达载体以1:9的比例共同导入“闵优香粳”杂交稻两系不育系水稻品种261S,经过PCR检测筛选出共转化植株,通过对共转化植株的Southern blot分析证明anti-waxy基因已以不同拷贝数整合入水稻基因组中,通过对T1代种子的GUS检测已达到将含抗性标记基因的转基因后代去除的目的,从而为继续筛选出只含anti-waxy基因的安全性转基因后代奠定了基础。此外,还对目前已收获的部分T1代种子进行糙米直链淀粉含量检测,发现共转化后代的直链淀粉含量(AC)已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该转化试验是成功有效的。同时为了探索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降低程度与转入anti-waxy基因拷贝数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又对实验室早期获得转入单拷贝anti-waxy基因水稻进行杂交获得外源基因呈双拷贝的转基因后代,通过对其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分析证明,含有双份拷贝anti-waxy基因可以更大程度地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并且可以获得与我国云南特种软米水稻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小于10%)范围相同的转基因软米新种质资源。基于前期两部分试验研究的结果,为了更便利地在一次转化中实现anti-waxy基因在水稻基因组中呈双拷贝整合,达到更进一步改良261S水稻食味品质的目的和培育无抗性选择标记基因的转基因软米,本研究又将在p13AWY-1表达载体基础上重新构建的含有双份拷贝串联重复anti-waxy基因的p13AWY-2表达载体转入261S水稻,目前也已成功获得了共转化植株。通过该研究不仅可为进一步改良由261S为母本配组而成的优质杂交稻“闵优香粳”的食味品质奠定基础,而且也可为研究水稻基因组中整合入不同拷贝数anti-waxy基因后的目的基因表达情况提供参考。通过文献查阅,尽管在国内外采用转基因技术将anti-waxy基因导入水稻改良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已有较多报道,但是在相关的报道中使用的载体大多都是将目的基因和抗性标记基因构建在一个T-DNA上,有个别报道将目的基因和抗性标记基因分别构建在不同载体上,但是在含有目的基因的T-DNA上依然存在来自于花椰菜花叶病毒的35S启动子。因此,从载体的安全性角度分析,本研究获得的转基因水稻后代将是最有可能通过我国农业部的安全性评价,在今后水稻的生产中被应用。

于恒秀[10](2007)在《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水稻抗性和品质的研究》文中提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约二分之一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传统的遗传育种方法在提高水稻产量、抗性和品质方面已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稻属种质资源的限制及常规育种方法的局限性,给水稻进一步的遗传改良带来一定困难。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基因的分离、克隆和重组技术以及转基因技术的日趋成熟,遗传转化已成为水稻遗传改良的一种有效手段。抗虫、抗病和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的培育可为水稻的高产与稳产提供重要保证,也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改善环境质量。通过调控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可以改良稻米的淀粉品质,以提高其食味品质或加工品质。本研究重点利用转基因技术进行水稻改良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将不同来源的抗虫、抗病和抗除草剂基因,包括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毒蛋白cryIA(c)基因、雪花莲凝集素(Galanthus nivalis agglutinin, GNA)基因、甜椒编码类铁氧还原双亲蛋白(Amphipathic protein 1, AP1)基因和土壤吸水链霉菌(bialaphos resistance, Bar)抗除草剂基因,导入4个高产粳稻品种广陵香粳、武香粳9号、武香9915和扬辐粳8号中,研究抗病、抗虫和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特别是含有不同目的基因组合的多抗转基因水稻的培育方法,二是,将控制直链淀粉合成的水稻蜡质(Waxy,Wx)基因的不同转基因构建,包括其全长基因组序列(简称全长Wx基因)、Wx-cDNA和反义RNA结构(简称反义Wx基因),导入具有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品种协青早、龙特甫、武香粳9号、武香9915、苏御糯和广陵香糯等中,研究调控蜡质基因表达对改良稻米品质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获得具有优良食味品质或特高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新品种(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转Bt基因水稻。通过双菌双载体或超双元载体介导的农杆菌介导共转化法,将Bt cryIA(c)基因和潮霉素抗性选择标记基因(HPT)同时导入粳稻品种武香粳9号和广陵香粳中,从其自交后代中筛选获得了无HPT基因的转Bt基因水稻材料。抗虫性鉴定结果表明,转Bt基因水稻对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抗性较未转化对照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表现为:稻纵卷叶螟对转Bt基因水稻离体叶片的危害程度明显小于未转化对照,转Bt基因水稻离体叶片上的稻纵卷叶螟幼虫全部死亡;二化螟高龄虫对分蘖期转Bt基因水稻离体茎杆危害程度明显小于未转化对照,转Bt基因植株茎杆上只有少量的螟虫排泄物;二化螟幼虫在苗期转Bt基因水稻上死亡率达到100%,较未转化对照有明显提高;二化螟造成的成株期转Bt基因水稻的枯心率明显低于未转化对照,部分转化子对二化螟的抗性由未转化对照的高感上升为抗或中抗级别;在不施用任何农药的田间自然条件下,转Bt基因水稻表现为无稻纵卷叶螟危害,未转化对照的受害率达100%。2、转AP1基因水稻。通过超双元载体介导的农杆菌共转化法,将AP1基因和HPT基因同时导入粳稻品种武香粳9号、广陵香粳中,从其自交后代中筛选获得了含有AP1基因而无HPT基因的水稻。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转AP1基因水稻叶片上白叶枯病病斑长度均极显着小于未转化对照,广陵香粳转基因水稻的抗性级别由未转化对照的中抗上升为抗;转AP1基因水稻虽然与未转化对照对纹枯病的抗性级别均为中感,但相对病班长度均显着或极显着地小于未转化对照;大部分转AP1基因水稻对稻曲病的抗性较未转化对照有所提高。3、转GNA和Bar基因水稻。以粳稻品种广陵香粳、武香9915和扬辐粳8号为材料,以同时含有GNA和Bar基因的双元载体EHA105/pCUGNA-BAR介导的转化法,将GNA和Bar基因导入以上受体品种中,通过除草剂抗性鉴定和PCR分析,筛选获得了同时含有Bar基因和GNA基因的纯合转基因水稻。抗性鉴定表明,褐飞虱在转基因水稻上的进食量显着低于未转化对照和感虫对照品种台农本地1号(TN1),褐飞虱在转基因水稻上的繁殖率亦显着低于未转化对照,即转基因水稻对褐飞虱的进食量和繁殖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转基因水稻4901-1苗期对褐飞虱的抗性达到了中抗水平,较未转化对照扬辐粳8号的感虫水平有了明显提高。4、聚合多个抗性基因培育多抗转基因水稻。利用双菌双载体介导的共转化,将AP1基因、Bt基因和HPT基因同时导入粳稻品种广陵香粳中,并将其与同时含有GNA和Bar基因的转基因水稻杂交,从其自交后代中筛选获得了同时含有两个、三个或四个目的基因、但无HPT基因的多种类型的多价转基因水稻材料。通过抗性鉴定试验表明,这些多价转基因水稻表现出预期的抗病和/或抗螟虫和/或抗飞虱和除草剂的多抗特性,具体表现为:(1)含AP1基因的多价转基因水稻对白叶枯病(KS-1-20)的抗性级别与只含AP1基因的单价转基因水稻的抗性级别相同,均由未转化对照的中抗上升为抗病水平,但多价转基因水稻的病斑长度较只含AP1基因的单价转基因水稻有极显着地减小,且GNA基因和Bar基因对白叶枯病抗性的提高程度要大于Bt基因;用4个白叶枯病菌种混合后接种,同样表现为GNA基因和Bar基因可提高含AP1基因转基因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含AP1基因多价转基因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级别由未转化对照的中感上升为抗病,且GNA和Bar基因对纹枯病的抗性的提高程度大于Bt基因;(2)含Bt基因的多价转基因水稻对稻纵卷叶螟、二化螟抗性较未转化对照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表现为,稻纵卷叶螟对含Bt基因的多价转水稻离体叶片的危害程度明显小于未转化对照,含Bt基因的多价转水稻离体叶片上的稻纵卷叶螟幼虫全部死亡;含Bt基因的多价转水稻对二化螟的抗性由未转化对照的高感上升为抗或中抗级别;在不施用任何农药的田间自然条件下,含Bt基因的多价转基因水稻表现为无稻纵卷叶螟危害,未转化对照的受害率达100%;(3)褐飞虱取食含GNA基因的多价转基因水稻后排泄的蜜露量均较未转化对照和感虫对照品种TN1有极显着的减少,含GNA基因的不同多价转基因水稻上褐飞虱排泄的蜜露量差异不显着。5、转反义Wx基因水稻及其品质分析。从通过双菌双载体或超双元载体介导的共转化获得的武香粳9号、协青早和龙特甫转反义Wx基因水稻的自交后代中,筛选获得了无HPT基因的转反义Wx基因水稻。对转反义Wx基因水稻的分析表明:(1)反义Wx基因导入水稻后,可抑制转基因水稻胚乳中内源Wx基因的表达,表现为未成熟种子胚乳中的成熟2.3-kbWx基因RNA以及未剪切的3.3-kbWx基因RNA量均较未转化对照降低,成熟种子胚乳中的Wx蛋白表达量,直链淀粉含量较未转化对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在粳稻和籼稻中都选育获得了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到糯性水平的转基因水稻植株;(2)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后,对种子的其它淀粉品质性状也有明显的影响,表现为胶稠度变软;糊化温度在不同品种中表现不同,武香粳9号和协青早的转基因水稻,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后,糊化温度变化不显着,龙特甫的转基因水稻,当直链淀粉含量明显下降后,糊化温度极显着升高;转基因水稻中的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后对淀粉粘滞性谱(RVA)特性也有一些影响,但不同来源的转反义Wx基因水稻的表现不完全一致。当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到糯性水平时,转基因水稻RVA谱的PKV、HPV和CPV均极显着降低;(3)当转基因水稻籽粒中直链淀粉含量极显着降低时,淀粉粒的充实情况变差;(4)转基因水稻直链淀粉含量降至糯性水平时,千粒重明显降低,最多可降低17.05%。6、转全长Wx基因水稻及其品质分析。对EHA105/p13W2介导获得的协青早、龙特甫、武香粳9号、武香9915和广陵香糯的转全长Wx基因水稻的分析表明:(1)全长Wx基因导入水稻后,大部分转基因水稻中Wx基因的表达量提高,表现为未成熟种子胚乳中的2.3-kbWx基因RNA量较未转化对照升高,成熟种子胚乳中的Wx蛋白表达量,直链淀粉含量较未转化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糯稻、粳稻和籼稻的转基因水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分别可达24.92%、24.14%,和27.52%,分别较对照提高了22.91%、9.72%和2.99%,即与籼稻相比,糯稻和粳稻品种转基因水稻中升高的幅度较大;(2)直链淀粉含量提高后,糯稻和粳稻转全长Wx基因水稻的胶稠度变硬,而籼稻转全长Wx基因水稻因其直链淀粉含量变化较小,胶稠度也无显着变化;广陵香糯来源的转基因水稻的糊化温度极显着降低,而其余四个品种转基因水稻的糊化温度均未发生显着变化;不同品种的转全长Wx基因水稻的RVA谱与未转化对照相比,表现出不同的差异;(4)粳稻和糯稻的转全长Wx基因水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升高幅度较大时,淀粉粒的充实情况变好,籼稻的转全长Wx基因水稻,因其直链淀粉含量升高幅度较小,其淀粉粒的变化亦较小;(5)糯稻和粳稻的转全长Wx基因水稻,当直链淀粉含量提高明显时,糙米千粒重有所提高,最高可较对照增加16.89%。7、糯稻中表达Wx cDNA及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以双菌双载体介导的共转化法,将Wx cDNA和HPT基因同时导入到了广陵香糯和苏御糯中。对转Wx-cDNA水稻成熟种子的分析结果表明:(1)大部分转Wx cDNA水稻胚乳中的Wx蛋白表达量提高,直链淀粉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直链淀粉含量提高后,转Wx cDNA水稻的胶稠度变硬,糊化温度的变化在不同转化子中表现不完全一致,有升高也有降低;(3)当转Wx cDNA水稻的直链含量提高时,其RVA谱的特征值PKV、HPV和CPV均较相应的未转化对照大;(5)当直链淀粉含量明显升高时,转Wx cDNA水稻的淀粉粒的充实情况变好,糙米千粒重有所提高,最高可较对照增加8.56 %。

二、根癌农杆菌介导反义蜡质基因的水稻遗传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根癌农杆菌介导反义蜡质基因的水稻遗传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1)花花柴蜡质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及英文对照表
第1章 概述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高温对植物的影响
        1.2.2 植物表皮蜡质的作用及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1.2.3 植物表皮蜡质合成相关基因FAD2、P450-77A和 HHT的研究进展
        1.2.4 花花柴耐高温的研究进展
第2章 荒漠植物花花柴叶器官表皮蜡质积累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环境下生长的花花柴叶器官表形分析
        2.2.2 不同环境下生长的花花柴叶表皮蜡质形态结构分析
        2.2.3 不同环境下生长的花花柴叶器官光合作用的测定
    2.3 讨论
        2.3.1 不同环境下生长的花花柴叶器官表形分析
        2.3.2 不同环境下生长的花花柴叶表皮蜡质形态结构分析
        2.3.3 高温-干旱胁迫对花花柴叶器官光合作用的影响
        2.3.4 花花柴表皮蜡质积累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4 结论
第3章 KcFAD2、Kc P450-77A、Kc HHT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3.1 实验材料、仪器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花花柴总RNA的提取结果与目的基因的克隆分析
        3.2.2 KCFAD2、KCP450-77A、KCHHT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2.3 KCFAD2、KCP450-77A、KCHHT的表达模式分析
    3.3 讨论
        3.3.1 高温对脂肪酸去饱和酶FAD2 的影响
        3.3.2 高温对细胞色素P450 的影响
        3.3.3 高温对ω-羟基棕榈酸O-阿魏酰转移酶HHT的影响
    3.4 结论
第4章 KcFAD2、Kc P450-77A、Kc HHT超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遗传转化
    4.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BP-LR反应体系的建立
        4.2.2 载体-基因转化农杆菌
        4.2.3 花花柴、烟草、棉花的遗传转化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T-KCFAD2、T-KCP450-77A、T-KCHHT的 BP反应
        4.3.2 PDONER211-KCFAD2、PDONER211-KCP450-77A、PDONER211-KCHHT的LR反应
        4.3.3 PK2GW7-KCFAD2、 PK2GW7-KCP450-77A、 PK2GW7-KCHHT转化农杆菌
        4.3.4 花花柴、烟草、棉花的遗传转化
    4.4 讨论
    4.5 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水稻种子蜡质基因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p 1300-HWG载体构建、检测及转化
    1.3 根癌农杆菌介导培育转基因水稻及纯合植株的筛选
    1.4 T0代转基因水稻植株PCR鉴定和Southern blot分析
    1.5 转基因水稻GUS检测
    1.6 水稻种子半定量RT-PC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p 1300-HWG质粒载体鉴定
    2.2 培育转基因水稻及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
    2.3 纯合转基因水稻不同发育种子GUS活性检测
    2.4 水稻种子发育前期蜡质基因表达分析
3 讨论

(3)上海市转基因植物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
2 抗虫转基因植物
3 抗病转基因植物
4 抗逆境转基因植物
5 品质改良转基因植物
6 作为生物反应器的转基因植物
7 展望
    7.1 采用无选择标记基因的植物转化系统
    7.2 加强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的研究
    7.3 重视转基因花卉的研究

(4)蜡质基因转化籼型杂交稻亲本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稻米胚乳淀粉的研究
        1.1.1 胚乳淀粉的组成
        1.1.2 胚乳淀粉的结构
    1.2 水稻遗传改良的方法
    1.3 水稻蜡质基因的研究进展
        1.3.1 水稻蜡质基因
        1.3.2 利用蜡质基因转化水稻的研究
    1.4 水稻基因工程所面临的问题
        1.4.1 转化效率低
        1.4.2 转基因沉默
        1.4.3 外源基因的低效表达
        1.4.4 转基因的安全性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培养基
    2.3 研究内容
        2.3.1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
        2.3.2 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阶段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2.3.3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2.3.4 植株的分化、再生及检测
        2.3.5 转化植株后代的性状研究
    2.4 试验的主要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阶段
        3.1.1 不同植物生长物质浓度配比对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1.2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水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1.3 不同的次氯酸钠灭菌时间对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继代的影响
        3.1.4 不同培养基对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继代的影响
        3.1.5 水稻愈伤组织培养物上不同部位的矿质元素含量
    3.2 愈伤组织的转染与筛选
        3.2.1 转化条件的优化
        3.2.2 潮霉素敏感性试验
    3.3 抗性愈伤组织的分化
    3.4 遗传转化后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3.5 LP03转化植株T_O代种子的直链淀粉含量
4 讨论
    4.1 不同培养基及植物生长物质的浓度配比对水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2 不同的继代时间对胚性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4.3 矿质元素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4.4 菌液浓度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4.5 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4.6 选择试剂的种类和使用浓度的选择
    4.7 共转化后再生植株特性分析
    4.8 正义蜡质基因对水稻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5 全文总结
    5.1 论文小结
    5.2 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5)反义蜡质基因转化籼稻9311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1.1 水稻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1.2 常用的水稻遗传转化方法
        1.3 根癌农杆菌介导水稻的遗传转化
    2 转基因技术在水稻改良上的应用
        2.1 抗虫性改良
        2.2 抗病性改良
        2.3 抗除草剂改良
        2.4 抗逆性改良
        2.5 品质改良
    3 改良水稻品质的研究
        3.1 水稻品质的主要控制因素
        3.2 改良淀粉品质的基因工程
    4 反义Waxy基因改良稻米品质
        4.1 反义基因特点及其应用
        4.2 反义Waxy基因改良稻米淀粉品质
    5 转基因技术存在的问题
        5.1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
        5.2 解决途径
    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
    2 菌株和质粒
        2.1 质粒的构建
        2.2 菌株的保存
    3 培养基
    4 试验方法
        4.1 建立遗传转化体系的主要研究方法
        4.2 愈伤组织的诱导
        4.3 农杆菌转化体系的优化
        4.4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鉴定
    5 数据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愈伤组织的诱导
        1.1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1.2 不同消毒方法的灭菌效果
        1.3 不同的继代培养时间对愈伤组织的影响
        1.4 不同2,4-D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 农杆菌转化体系的优化
        2.1 不同继代培养时间对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的影响
        2.2 不同的农杆菌浓度对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的影响
        2.3 不同的侵染时间对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的影响
        2.4 不同的干燥处理时间对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的影响
        2.5 不同的共培养时间对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的影响
        2.6 不同抗生素浓度对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的影响
        2.7 潮霉素敏感性试验
    3 转化再生植株的分子鉴定
        3.1 DNA提取与检测
        3.2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3.3 RNA的提取与检测
        3.4 转化植株的RT-PCR检测
第四章 讨论
    1 外植体的选择
    2 愈伤组织的诱导
        2.1 2,4-D浓度的确定
        2.2 培养基的选择
        2.3 继代培养
    3 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3.1 农杆菌的侵染
        3.2.干燥处理
        3.3 共培养
        3.4 脱菌
第五章 全文总结
    1 论文小结
    2 论文创新
    3 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6)香蕉根癌农杆菌介导ACS反义基因遗传转化及ACS基因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植物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1 植物基因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1.2 植物遗传转化方法
        1.3 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植物性状
        1.4 植物基因工程主要研究成果
        1.5 转基因植物的检测与检验
        1.6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
    2 农杆菌介导的单子叶植物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2.1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机理及特点
        2.2 影响农杆菌转化单子叶植物的因素
    3 果树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3.1 研究概况
        3.2 果树基因工程的遗传转化系统
        3.3 果树基因工程的应用
        3.4 果树基因工程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4 香蕉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4.1 香蕉植株再生研究进展
        4.2 香蕉相关功能基因的克隆研究
        4.3 香蕉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5 ACS 基因研究进展
        5.1 ACS 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5.2 ACS 基因的克隆
        5.3 ACS 基因在植物遗传转化中的应用
    6 反义RNA 技术研究进展
        6.1 反义RNA 技术
        6.2 反义RNA 技术的原理
        6.3 反义RNA 技术的特点
        6.4 反义RNA 技术的应用
    7 本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7.1 研究内容
        7.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香蕉离体再生体系的优化
    第一节 香蕉茎尖离体繁殖的优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香蕉外植体取材时期的最佳选择
        2.2 香蕉吸芽消毒方法的筛选
        2.3 防止香蕉褐变不同类型培养基及其附加物的选择
        2.4 香蕉试管苗的增殖培养
        3 讨论
        3.1 外植体取材时期和消毒方法的选择是前提
        3.2 防止褐变的最佳培养基及其附加物的选择
    第二节 香蕉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香蕉幼嫩花序诱导的不同愈伤组织
        2.2 香蕉幼嫩果实诱导出胚珠
        2.3 香蕉多芽体茎尖中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
        3 讨论
        3.1 香蕉愈伤组织继代难度较大
        3.2 良好的受体系统有利于转化
第三章 根癌农杆菌介导ACS 反义基因转化香蕉的研究
    第一节 香蕉转基因受体系统的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香蕉横切薄片培养卡那霉素适宜浓度的选择
        2.2 香蕉横切薄片培养头孢霉素适宜浓度的选择
        3 讨论
        3.1 卡那霉素适宜做香蕉遗传转化的抗生素选择剂
        3.2 头孢霉素适宜做香蕉遗传转化的抗生素抑菌剂
    第二节 根癌农杆菌介导ACS 反义基因转化香蕉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杆菌LBA4404 对头孢霉素的耐性验证
        2.2 农杆菌介导香蕉横切薄片遗传转化的影响因子
        3 讨论
        3.1 根癌农杆菌介导香蕉遗传转化的参数优化
        3.2 农杆菌介导的单子叶植物遗传转化效果
        3.3 选择转化体的策略
第四章 抗性芽的筛选、植株再生及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香蕉抗性芽筛选情况
        2.2 香蕉抗性植株再生
        2.3 香蕉抗性植株的移栽
        2.4 抗性植株的检测
        2.5 抗性再生植株叶片的PCR 检测
    3 讨论
        3.1 转化体的嵌合体问题
        3.2 遗传转化过程中的基因沉默现象
        3.3 转基因再生植株的基因表达问题
        3.4 从抗性芽到转基因植株的效率问题
        3.5 关于没有对再生植株进行Southern 检测的说明
第五章 初代转基因试管苗继代增殖及移栽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基对转基因香蕉苗继代增殖的影响
        2.2 不同培养基对转基因香蕉苗生根的影响
        2.3 不同移栽时期、不同移栽基质对瓶苗过渡移栽的影响
        2.4 再生植株的GUS 组织化学法检测与gus 及ACS 基因的PCR 检测
    3 讨论
        3.1 转基因香蕉苗继代增殖培养基的选择
        3.2 转基因香蕉苗生根需要适宜的激素和蔗糖浓度
        3.3 移栽时期和移栽基质是瓶苗移栽成活的关键
第六章 “天宝蕉”ACS 基因的分离及克隆
    第一节 香蕉叶片总RNA 的提取与分离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试剂
        1.3 叶片总RNA 提取方法
        1.4 RNA 纯度及完整性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改良CTAB 法提取总RNA 的结果分析
        2.2 TRIZOL 试剂盒法提取总RNA 的结果分析
        3 讨论
        3.1 高质量香蕉叶片总RNA 提取方法的选取
        3.2 高质量香蕉叶片总RNA 提取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香蕉 ACS 基因的克隆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和试剂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香蕉ACS 基因保守区序列的获得
        2.2 香蕉ACS 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3 讨论
        3.1 克隆ACS 基因的意义
        3.2 克隆得到目的序列的意义
第七章 小结
    1 香蕉离体再生体系的优化
    2 香蕉转基因受体系统的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3 根癌农杆菌介导ACS 反义基因转化香蕉的研究
    4 香蕉抗性芽的筛选、植株再生及检测
    5 初代转基因香蕉试管苗快速繁殖及移栽
    6 天宝蕉ACS 基因的克隆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及其说明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活动
致谢

(7)水稻遗传转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遗传转化方法的发展历程
    1.1 PEG (Polyethylene Glycol) 介导法
    1.2 电激法 (Electroporation)
    1.3 基因枪法 (Particle bombardment, Particle gun)
    1.4 农杆菌介导法 (Agrobacterium mediated)
    1.5 其它转化方法
2 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
    2.1 受体系统
        2.1.1 外植体的种类
        2.1.2 细胞的生理状态
    2.2 筛选系统
    2.3 其它因素
3 水稻遗传转化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3.1 抗生物因素胁迫育种
    3.2 抗非生物胁迫育种
    3.3 水稻品质改良育种
    3.4 其它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8)共转化获得无抗性标记的转反义蜡质基因籼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试验材料和转化载体
    1.3 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培养
    1.4 农杆菌培养
    1.5 遗传转化
    1.6 引物与试剂
    1.7 PCR检测
    1.8 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时间对水稻遗传转化的影响
    2.2 水稻愈伤组织经共转化后抗性愈伤组织的获得
    2.3 共转化获得转基因植株
    2.4 含反义蜡质基因转基因植株后代的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3 讨论
4 结论

(9)利用含有anti-waxy基因表达载体改良两系不育系水稻261S食味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篇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概况
        摘要
        前言
        1.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
        2.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转基因作物种植情况
        3. 各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变化
        4. 主要转基因作物种植情况
        5. 转基因作物的市场价值
        6.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民数量增长情况
    第二篇:培育无选择标记基因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
        前言
        1. 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
        1.1 FLP/FRTs 重组系统
        1.2 R/Rs 重组系统
        1.3 Cre/lox 重组系统
        2. 同源重组系统
        3. 转座子介导的再定位系统
        3.1 目的基因转座
        3.2 标记基因转座
        4. 共转化系统
        4.1 双质粒/双菌株系统
        4.2 双质粒/单菌株系统
        4.3 双T-DNA/单质粒系统
        4.4 双右边界序列二元载体系统
        5 其它培育无选择标记基因转基因植物的转化方法
    小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研究论文
    第一篇 利用含有单份拷贝anti-waxy基因的p13AWY-1表达载体改良两系不育系水稻2615 食味品质的研究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水稻品种
        1.2 菌株及质粒
        2. 培养基
        3. 试验方法
        3.1 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培养
        3.2 根癌农杆菌的培养及其介导的水稻转化
        3.3 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及植株再生
        3.4 T_0 代共转化植株的检测及筛选
        3.5 转入p13AWY-1T-DNA 植株的Southern blot 检测
        3.6 共转化水稻后代种子的GUS 活性组织化学分析
        3.7 T_1 代转基因水稻成熟种子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结果与分析
        1.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
        2. 水稻共转化后的共培养
        3. 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和植株再生
        4. PCR 检测结果
        5. 转基因后代的 Southern blot 检测
        6.转基因 T_1 代种子 GUS 检测
        7. T_1 代转基因水稻成熟种子糙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讨论
        1. 转基因的安全性
        2. 诱导愈伤分化操作过程的改进
        3.改良优质杂交稻亲本两系不育系 261S 的意义
    第二篇 不同anti-waxy 基因拷贝数对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转基因稻米GUS 活性分析
        2.2 纯合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2.3 杂交制种
        2.4 成熟种子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结果与分析
        1. T_2 代纯合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2. 两种纯合转基因水稻杂交制种及后代种植
        3. 成熟种子稻米 GUS 活性检测
        4. 成熟种子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讨论
    第三篇 利用含有双份拷贝anti-waxy 基因的p13AWY-2 表达载体改良两系不育系水稻2615 食味品质的研究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水稻品种
        1.2 菌株与质粒
        2. 培养基
        3. 试验方法
    结果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论文及研究成果
附件

(10)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水稻抗性和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植物转基因技术及其在水稻改良上的应用
    1.1 引言
    1.2 植物遗传转化方法
        1.2.1 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
        1.2.2 基因枪介导的基因转化
        1.2.3 花粉管通道介导的基因转化
        1.2.4 其它转化方法
    1.3 转基因技术在水稻改良上的应用
        1.3.1 抗虫
        1.3.2 抗病
        1.3.3 抗除草剂
        1.3.4 品质改良
        1.3.5 其它性状的改良
    1.4 水稻转基因育种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1.5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章 转基因技术改良水稻对病、虫及除草剂抗性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水稻品种
        2.2.2 质粒载体与细菌菌株
        2.2.3 培养基
        2.2.4 质粒DNA的提取、纯化及转化
        2.2.5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培养
        2.2.6 根癌农杆菌的培养及其介导的水稻转化
        2.2.7 转基因水稻潮霉素抗性检测
        2.2.8 PCR 分析
        2.2.9 Southern 杂交分析
        2.2.10 抗病性鉴定
        2.2.11 除草剂抗性鉴定
        2.2.12 BT毒蛋白的ELISA检测
        2.2.13 螟虫抗性鉴定
        2.2.14 褐飞虱抗性鉴定
        2.2.15 农艺性状调查
    2.3 结果和分析
        2.3.1 转Bt 基因水稻的培育及其抗虫性
        2.3.1.1 共转化法获得转基因水稻
        2.3.1.2 抗性选择标记的去除
        2.3.1.3 转基因水稻植株中BT 毒蛋白的含量
        2.3.1.4 转基因水稻的抗虫性
        2.3.1.5 转基因水稻的主要农艺性状
        2.3.2 转AP1 基因水稻的培育及其抗病性
        2.3.2.1 共转化法获得转AP1 基因水稻
        2.3.2.2 抗性选择标记的去除
        2.3.2.3 转基因水稻的抗病性
        2.3.2.4 转基因水稻的农艺性状
        2.3.3 转GNA 和Bar 基因水稻的培育及其抗性
        2.3.3.1 含GNA 和Bar 基因双价转基因水稻的获得
        2.3.3.2 转基因水稻对除草剂Basta 的抗性
        2.3.3.3 转基因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
        2.3.3.4 转基因水稻的农艺性状
        2.3.4 多价转基因水稻的培育及其抗性
        2.3.4.1 Bt 与AP1 基因双价转基因水稻的培育
        2.3.4.2 有性杂交选育三价和四价转基因水稻
        2.3.4.3 多价转基因水稻的抗性
        2.3.4.3.1 抗病性
        2.3.4.3.2 抗虫性
        2.3.4.4 多价转基因水稻的农艺性状
    2.4 小结与讨论
        2.4.1 本章主要研究结果
        2.4.2 转基因水稻的实用性
        2.4.3 多抗转基因水稻的应用潜力
    2.5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章 转基因技术改良水稻品质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1.1 水稻材料
        3.2.1.2 菌株及载体
        3.2.2 质粒DNA 的提取、纯化
        3.2.3 培养基
        3.2.4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培养
        3.2.5 根癌农杆菌的培养及其介导的水稻转化
        3.2.6 转基因水稻植株中潮霉素抗性的检测
        3.2.7 PCR分析
        3.2.8 Southern 杂交分析
        3.2.9 总RNA的提取和Northern杂交分析
        3.2.10 水稻成熟种子中GBSS 蛋白表达分析
        3.2.11 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3.2.12 胶稠度和糊化温度的测定
        3.2.13 淀粉粘滞性谱分析
        3.2.14 胚乳淀粉粒扫描电镜观察
        3.2.15 水稻农艺性状调查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转反义Wx 基因水稻的培育及其品质表现
        3.3.1.1 无选择标记转基因水稻的筛选及其分子鉴定
        3.3.1.2 转基因水稻中内源Wx 基因的表达
        3.3.1.3 转基因稻米的理化品质
        3.3.1.4 转基因水稻淀粉RVA 谱特性
        3.3.1.5 转基因糯稻与常规糯稻品种淀粉RVA 谱的比较
        3.3.1.6 转基因水稻胚乳淀粉粒的结构
        3.3.1.7 转基因水稻的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3.3.2 转全长Wx 基因水稻的培育及其品质表现
        3.3.2.1 转基因水稻的分子鉴定
        3.3.2.2 转基因水稻中Wx基因的表达
        3.3.2.3 转基因稻米的理化品质
        3.3.2.4 转基因水稻淀粉的RVA 谱特性
        3.3.2.5 转基因水稻种子胚乳中淀粉粒结构
        3.3.2.6 转基因对稻米粒重的影响
        3.3.3 糯稻中表达Wx cDNA 及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3.3.3.1 转基因水稻的分子鉴定
        3.3.3.2 转基因水稻中Wx cDNA 的表达
        3.3.3.3 转基因稻米的理化品质表现
        3.3.3.4 转基因水稻的RVA 谱特性
        3.3.3.5 转水稻种子胚乳淀粉粒的结构
        3.3.3.6 表达Wx cDNA 对稻米粒重的影响
    3.4 小结与讨论
        3.4.1 本章主要研究结果
        3.4.2 导入Wx 基因的不同转基因构建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3.4.3 直链淀粉含量改变对稻米其它品质性状的影响
    3.5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根癌农杆菌介导反义蜡质基因的水稻遗传转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花花柴蜡质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转化[D]. 许疆维. 塔里木大学, 2021
  • [2]水稻种子蜡质基因表达分析[J]. 孙双燕,徐小龙,李建粤. 种子, 2018(11)
  • [3]上海市转基因植物研究概况[J]. 李鹏,唐雪明,潘爱虎. 中国农学通报, 2010(24)
  • [4]蜡质基因转化籼型杂交稻亲本的研究[D]. 彭琼.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 [5]反义蜡质基因转化籼稻9311的研究[D]. 丁盛.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 [6]香蕉根癌农杆菌介导ACS反义基因遗传转化及ACS基因克隆[D]. 赵巧阳.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2)
  • [7]水稻遗传转化研究进展[J]. 秦代锦,陈德西,胡晓,王小波,董友非,龚桥. 生物学杂志, 2008(05)
  • [8]共转化获得无抗性标记的转反义蜡质基因籼稻[J]. 吴顺,萧浪涛,刘清,沈革志,王若仲. 中国农业科学, 2008(10)
  • [9]利用含有anti-waxy基因表达载体改良两系不育系水稻261S食味品质的研究[D]. 尹中明. 上海师范大学, 2007(04)
  • [10]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水稻抗性和品质的研究[D]. 于恒秀. 扬州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反义蜡质基因对水稻的遗传转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