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入大西南的捷径(论文文献综述)
龙云[1](2018)在《省会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关联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域旅游发展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在“十三五”旅游规划的倡导下,城市间旅游合作密切。省会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在区域间自由流动;旅游活动本身存在的流动性,可以产生直接的旅游经济空间关联。根据差异性与关联性可以推断省会城市间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探讨省会城市旅游经济空间溢出关联,考察省会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关联特征的差异以及原因,分析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关联的因素。本研究探寻省会城市旅游经济溢出关联,丰富旅游经济空间溢出相关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深化和延伸旅游空间关联相关研究内容,为创新旅游发展合作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寻找旅游区域合作新的着力点。首先,收集各省会城市旅游收入,构建VAR模型分析城市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测算旅游经济发展空间溢出的流向、过程、大小以及效率。接着,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个体网、整体网两个维度,结合溢出效应等级分布,分析旅游经济溢出效应空间关联特征。最后,分析旅游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构建旅游经济空间溢出机制,使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QAP分析法对旅游经济空间溢出关联的影响因素进行验证。省会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总体溢出程度达37.6%,溢出程度偏低,但双向溢出较多,互联程度较好。主要是以积极的示范效应为主,溢出效应值普遍较低,但溢出效率较高,溢出过程较为稳定。从溢出关联空间结构特征来看,网络结构关联性较好,所有省会城市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直接、间接关联,相互影响。但整体网络的中心程度较低,溢出传递距离有限,中介作用和引导作用较低,受溢程度大于溢出程度,集中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分析八大经济圈的空间溢出过程,主要以沿海省会城市向内地省会城市溢出旅游经济空间效应,沿海地区由北向东传至南部地区,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大西南、大西北属于经纪人板块,与外部板块成员交互关联。研究影响省会城市旅游经济关联结构的因素,发现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越小、旅游客源市场差异越大、旅游资源丰度差异越大、旅游交通便捷程度越高,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程度越高,空间溢出越密切。研究主要创新之处有三:其一,研究针对省会城市之间两两建模,分析个体间旅游经济的关联性;其二,影响机制研究是针对关联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而非简单地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其三,选取省会城市可以补充区域旅游关联结构相关研究内容。
苟晨曦[2](2018)在《蔡锷与《五省边防计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国初立,国基未固,国家在从传统帝制向现代国家转型期间历经波澜,又适逢国际环境风起云涌,列强纷纷觊觎新生的中华民国,外蒙、西藏、西南边陲纷纷告警,中国边境危机四起。1913年,时任云南都督的蔡锷正是有感于外蒙渐被俄国侵占,西南正遭英、法窥探的严峻形势,他深知西南一隅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与完整的重要意义,出于保卫国家统一与维护地方安危的军人使命感,蔡锷组织西南地区的仁人志士编写了一部西南滇、川、粤、桂、黔五省军事联合方案,即《五省边防计画》。蔡锷编写这一军事计划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联合西南五省的军事力量,以巩固边防,维护国家统一。蔡锷从政略与兵略两个方面分析了西南五省军事联合的必要性。首先,在政略上,五省的军事力量可以成为国家在对俄国外交中的间接后盾以及对英、法外交中的直接后盾,同时对内能够发挥消除省界隔阂、加强中央统一的作用。其次,在兵略上,蔡锷从敌情状况、自然地理、作战任务、给养供给等方面进行分析,强调西南五省唯有实行坚定的联合,才能保全西南地区,从而保障国家的安全。《五省边防计画》又被称为《五省军事联合计划草案》,全书共分为计划方针、计划要领与计划实施三大部分。在第一编计划方针中,作者从大方向上的对外政略与假想敌国,到具体作战准备中的兵力部署、作战区域以及作战目标,都进行了细致的规划与准备。在第二编计划要领中,作者针对不同的假想敌国,综合西南五省的地理形势,分别制定对英、对法以及对英法联合作战时的集中掩护方略、集中方略、作战计划、作战准备措施等。在第三编计划实施中,为了能够保证该军事计划的顺利实行,作者认为应该召开五省军事联合会议,由中央政府统筹军事计划并划定军区,为西南五省军队设置统属机关。由此观之,作者不仅对西南五省的军事联合计划有着明确的规划,对于保障该计划实行的前期准备与计划实行后的后续统领,都有着详尽的规划,是一部可行性很强的西南区域军事联合计划。然而这样一部出于爱国热忱而编写的着作,在当时却受国内时局、省内政治环境、各省财政状况、省际关系等因素的限制,未能真正实行。1913年,蔡锷等人完成《五省边防计画》之时,正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京政府加强中央集权之际。袁世凯及中央政府对蔡锷西南五省军事联合计划的态度我们无法找到直接的材料,但结合当时国内的时事背景,仍可窥探一二。袁世凯通过裁减军队与军民分治等一系列措施,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而北洋系的军事力量更是通过赣宁之役将势力范围扩张到长江流域,仅剩地处偏远的滇、黔、桂、川四省不在北洋系控制范围之内。在这一时间节点,蔡锷提出西南五省军事联合计划,虽然是出于保卫边防、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但在当时的袁世凯与中央政府看来,恐怕难以认同。此外,西南五省由于各自省内的政治环境、财政状况以及省际之间的猜忌等,也难以维持该军事计划的实行。蔡锷于1913年提出的西南五省军事联合计划未能如愿实行,但在《五省边防计画》完成七年之后,另一场谋求地区稳定发展的联省自治运动,却在南方地区悄然兴起。联省自治在1920年由湖南首开风气,随后在四川、浙江、广东、福建、江苏、江西、云南等省份开展起来,于1923年后渐无声息。通过将这两次区域联合进行比较,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五省边防计画》。联省自治运动的思想来源于辛亥革命前后的地方主义与联邦主义论调,同时也受到西方外来思想的影响。而该运动的实际发生,也是受民国建立后时局混乱统一无望、民众渴望摆脱长期战乱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这场运动与蔡锷提出的西南五省军事联合计划,都是基于当时国情提出的区域联合计划,都是以维护地区的稳定发展为直接目的,但二者存在本质的差别。联省自治运动的政治诉求是国家实行联邦制,而蔡锷的西南五省军事联合计划是基于中央集权体制的,二者在终极政治目标上存在本质差异。蔡锷在《五省边防计画》中,将在地理学范畴上并不属于西南地区的广东省划归西南五省之一,这仅是蔡锷的个人看法还是代表了当时西南地区的主流意见?在这一疑问的引导下,笔者从区域观的角度分析了民国时期“西南”这一区域所指称范围的演变。1912年,蔡锷在演说中将地理意义上不属于西南地区的湖北与湖南归入西南地区。1913年,由旅沪西南各省仁人志士成立的西南协会将西南地区的范围定为川、滇、黔、桂、粤、湘、鄂七省,“西南七省”这一说法也一直延续到护国战争爆发前。护国战争之后,西南地区形成了川、滇、黔、桂、粤、湘六省紧密联结的地域政治格局,这一区域脱离了北洋势力的控制,形成了地域政治中的西南六省说,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孙中山的认可,并沿用到护法战争。在护法战争的背景下,“西南”二字被频繁使用,形成以川、滇、黔、桂、粤、湘六省为基础,由军阀、政党等多种政治军事力量混合而成的一种地域政治联合的表达。此后,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国民政府基于西南地区进行战略大后方建设,将上海及沿海地区的工业西迁,在国防较为安全的西南地区建立新的工业基地,以此作为国家的生命线、民族复兴的根据地。在战略大后方建设的指引下,“大西南”与“小西南”的概念应运而生。综上,民国时期的西南地区,是一个超然于地理范畴的地域政治概念,它所包含的范围也随着时局、政策与认知的变化而改变。
陈启文[3](2017)在《袁隆平的世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人就像一粒种子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如同探悉一粒种子。一切早已不再是悬念,只是我接下来叙述的前提。这是一个命定为种子而生的人,一个命定要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人。通过一粒种子,可以追溯物种的起源。"万物的原则,起始于根基",这是古希腊数学家、
黄定嵩[4](2009)在《西南民族地区应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战略(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宋毅军[5](2004)在《运筹帷幄 横扫千军——解读《邓小平等关于进军西南的十八份电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解读邓小平等关于进军西南的 1 8份电报入手 ,再现了我军解放西南的决策过程 ,以及邓小平在进军西南中的指挥艺术和历史贡献。
石峡[6](2004)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西南开放型经济》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各国开放商品市场、服务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等,要求各国建立起开放型经济,因此,发展西南开放型经济是与我国的总体发展目标与一致的。 西南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我国欠发达地区。研究西南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对于我国贫困地区、边境地区、沿江地区、沿海地区的开放型经济研究有着理论方面的意义。 区域经济合作是促使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动力。区域经济合作与开放型经济的目标是内在地一致的。研究西南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和开放型经济,对于解决当前西南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众多却整体开放度低的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与西南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合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浙沪长三角地区。本文采用对比的方法,将西南地区放在全国的大背景下,放在与长三角地区对比的角度,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西南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探索发展西南开放型经济的意义、途径。 本文所指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广西、西藏和重庆六个省区直辖市;长江三角洲指江苏、浙江和上海三个行政省市,即“苏浙沪”。
黄定嵩[7](2004)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西南民族经济》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和东盟将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是双方对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的积极回应,是中国在加入WTO后与邻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重大举措,是东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将对亚洲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它也给与东盟各国地缘经济关系密切的西南民族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西南民族经济由封闭走向开放开辟了的无限美好的前景。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如何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加快西南民族经济发展,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呢?这是我们当前的重要现实问题,也是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课题。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五个部分,分述如下: 第一章阐述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时代背景。共分为四个要点:(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两者既相互矛盾又紧密联系,使世界经济全局及各国各地区经济愈益受到这两大趋势的影响,并沿着这两个方向迅速发展。(二)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物,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这三大区域经济集团不断扩张演变,对区域经济和整个世界经济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三)东盟是目前发展中国家规模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建立和存在增大了东盟各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权重,也必将有力地促进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受亚洲金融风暴、美国“9·11”事件等影响,东亚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新变化:美国经济及安全战略不断调整,日本“头雁”无力领飞,东盟经济出现急剧波动,暴露了东亚区域经济结构的深层次问题。同时,中国作为东亚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日益突出。与中国加强合作,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东亚国家的必然选择。 第二章探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建设问题。包括:(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创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说明东盟与中国联合共建自由贸易区是比较能弥补东盟内部的脆弱性、发挥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性、体现中国与东盟经济的互利性的现实选择。(二)多层面探究自由贸易区在具体构建过程中将面临的困难和障碍,如贸易区运行机制、领导权、贸易投资自由化与经济技术合作关系等问题:东盟某些国家单方面与其它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东盟内部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干预等,这些都给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加了不确定因素。(三)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架构为基础,综合分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框架和建设内容。(四)总结预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发展前景。 第三章阐述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分析东盟各国基本国情、与中国经贸合作概况,研究东南亚市场对中国企业的商机,为中国企业开拓东盟大市场提供参考。这也是达成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双赢”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概括分析东盟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复苏经济的整体战略,以及东盟各成员国在新形势下的经济策略及对华贸易政策调整。 第四章具体研究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给西南民族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简要说明西南民族经济发展概况。(二)详细分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给西南民族经济带来的时代机遇:自由贸易区是西南民族地区由国内边睡变为国际通道的重要条件;是拉动西南民族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全面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西南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重要保障;是加强西南民族地区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三)深入探析西南民族经济与东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和障碍。西南民族地区与东盟国家有密切的地缘关系、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加上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西南国际大通道的初具雏形、西南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这些都有利于西南地区在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占得先机;但是由于政治意识、民族宗教、经济层次、利益矛盾、软硬环境、企业能力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西南民族地区要率先与东盟经济融合,所面临的分岐、压力和障碍因素也比较多。(四)从总体上提出,西南民族经济应对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对策,即应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优势,努力实施大通道战略、大通信战略、大经贸易战略、大口岸战略、走出去战略、政策倾斜战略、内外合作战略。 第五章进一步论述如何打造西南民族地区面向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和“凝聚核”。在新形势下,广西和云南两省区都有条件成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冰堡”:两省区都具有独特的地缘、交通、资源等条件,广西南宁又获得了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承办权,这些都将说明桂滇两省作为西南民族地区开放前沿,必将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桂滇两省区就“桥头堡”地位展开激烈的角逐与较量,广西及时确立了面对东盟的国际发展取向,云南也进行了建立云南陆上邻边自由贸易区的实质性设计。但两者之间加强合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共建“?
张金顺[8](2002)在《北海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房地产业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条曲折的周期性成长之路。广西北海市1992-1993年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是全国房地产热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文章首先分析了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具有先导型的支柱产业,肩负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讨论了房地产的含义及产业特性,泡沫经济的含义、特点及形成原因,并分析了地产泡沫的衡量方法、房地产市场的非均衡运行情况。文章继而讨论了广西北海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我国房地产业的行业形势,1992-1994年我国的宏观经济背景,具体研究了北海泡沫经济的特点,土地批租、炒作的情况、宏观调控后房地产热的降温,北海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原因。第三部分论述了北海市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北海市房地产业的市场前景。第四部分分析了当前北海市房地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最后一部分提出了盘活北海市房地产的思路与对策,并对北海市房地产业发展与经验教训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萧安溥[9](2001)在《大西南对外交通建设的思考与设想——中国-印度洋(成都-吉大港)铁路》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提出修建“中国 -印度洋 (成都 -吉大港 )铁路” ,开辟大西南直接通往印度洋的对外交通线路。大西南运往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外贸物资经由这条路线比经由马六甲海峡可节约大量的时间和运费 ,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国防意义
龙裕伟,周中坚[10](2001)在《21世纪广西与东、西部地区开展战略合作的理论构想》文中指出 新世纪之初,中国正在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给国内经济技术合作向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商机,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我国东西部地区将出现新一轮的合作高潮。在此新形势、新背景下,作为西部省份之一的广西,应如何通过把握这次千载难逢的合作机遇,来加速经济社会向全面纵深发展,进而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对于经济落后、资金人才短缺的广西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战略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对此,本文从战略的高度,研究探讨21世纪头10年,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时期,广西
二、进入大西南的捷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入大西南的捷径(论文提纲范文)
(1)省会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关联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 |
1.1.2 区域旅游合作全面规划布局 |
1.1.3 区域旅游合作项目持续推进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旅游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综述 |
1.3.2 旅游空间关联结构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方法 |
2.1 概念界定 |
2.1.1 旅游空间溢出效应 |
2.1.2 旅游经济增长空间关联 |
2.2 研究方法 |
2.2.1 向量自回归模型 |
2.2.2 社会网络分析法 |
2.2.3 QAP分析 |
2.2.4 模型可行性分析 |
第3章 省会城市旅游经济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
3.1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3.1.1 变量选取 |
3.1.2 构建模型 |
3.2 省会城市旅游经济溢出方向分析 |
3.3 省会城市旅游经济溢出效应值分析 |
3.3.1 旅游经济溢出过程分析 |
3.3.2 旅游经济溢出值分析 |
3.4 省会城市旅游经济溢出效率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省会城市旅游经济溢出空间关联特征分析 |
4.1 旅游经济空间溢出效应整体关联网络特征分析 |
4.1.1 整体关联网络溢出效应等级分布 |
4.1.2 整体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
4.1.3 区域关联结构特征分析 |
4.2 旅游经济空间溢出效应个体关联网络特征分析 |
4.2.1 个体关联网络溢出效应比较分析 |
4.2.2 个体网空间溢出范围分析 |
4.2.3 个体网关联性特征分析 |
4.2.4 个体网中心性特征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省会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关系形成机理研究 |
5.1 旅游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
5.1.1 旅游资源 |
5.1.2 就业人数 |
5.1.3 旅游资本 |
5.1.4 技术进步 |
5.1.5 政策制度 |
5.2 旅游经济空间溢出形成机理分析 |
5.2.1 差异性 |
5.2.2 关联性 |
5.3 省会城市旅游经济溢出关联影响因素检验 |
5.3.1 相关性分析 |
5.3.2 回归性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3 创新之处 |
6.3.1 研究方法的创新 |
6.3.2 研究视角的创新 |
6.3.3 研究结论的创新 |
6.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4.1 正向溢出与负向溢出成因探讨 |
6.4.2 个体网空间溢出关联结构成因探讨 |
6.4.3 省会城市在旅游发展关联网络结构中的作用探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2)蔡锷与《五省边防计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史料、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一章 《五省边防计画》的写作背景与动机 |
第一节 写作背景 |
第二节 写作动机 |
第二章 《五省边防计画》文本分析 |
第一节 计划方针 |
第二节 计划要领与计划实施 |
第三章 中央与地方对《五省边防计画》的态度 |
第一节 北京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敏感时期 |
第二节 西南地区:政局诡谲的复杂时期 |
第四章 纵向比较 |
第一节 1920年代的联省自治运动 |
第二节 “西南”区域观的变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西南民族地区应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战略(下)(论文提纲范文)
(一) 多管齐下, 拓展越南市场 |
1.扩大商品贸易种类, 提高出口商品规模和质量 |
2.努力强化中越边贸管理, 促进边贸健康有序发展 |
3.积极发展中越双边服务贸易 |
4.加大对越南的投资 |
(二) 挖掘潜力, 发展老挝市场 |
(三) 抓住机遇, 开辟缅甸市场 |
(四) 突出重点, 扩大泰国市场 |
(五) 加强合作, 开发柬埔寨市场 |
(5)运筹帷幄 横扫千军——解读《邓小平等关于进军西南的十八份电报》(论文提纲范文)
一、 精心组织准备西进, 巧妙隐蔽战役企图 |
1、军事准备。 |
2、思想准备。 |
二、完全截断逃敌退路, 彻底围歼溃败之敌 |
三、军政兼施攻心为上, 恩威并重上兵伐谋 |
四、审时度势统领三军, 因地制宜速取重庆 |
(6)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西南开放型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第一章 发展西南开放型经济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理论基础 |
一、 西南地区建立开放型经济的全国背景 |
二、 西南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开放型经济的含义及其基本度量方法 |
一、 开放型经济的含义 |
二、 开放型经济的基本度量方法 |
第三节 区域经济合作与开放型经济是内在地一致的 |
一、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
二、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同 |
三、 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内在地一致的 |
第二章 西南地区开放型经济的现状和问题 |
第一节 西南地区的贸易依存度 |
一、 西南地区的对外贸易总量考察 |
二、 西南地区外贸依存度比较 |
三、 西南地区GDP比较 |
第二节 西南地区的外资依存度 |
一、 西南地区利用外资的总量水平比较 |
二、 与GDP对应的西南地区利用外资水平 |
三、 西南地区的外资依存度比较 |
第三节 西南地区开放型经济存在的问题 |
一、 对外贸易依存度低 |
二、 利用外资的能力较弱 |
三、 贸易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呈基本下降趋势 |
第三章 西南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和问题 |
第一节 西南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 |
一、 西南区域经济合作的全国背景 |
二、 西南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 |
三、 澜-湄航道的正式通航为西南地区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创造了难得机遇 |
第二节 西南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 |
一、 西南地区在CAFTA中的地位和作用 |
二、 西南地区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合作 |
三、 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作区 |
四、 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 |
第三节 西南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 |
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云南与广西的“桥头堡”之争 |
二、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存在的问题 |
三、 区域内部“核心”之争:“长江上游经济带”与“南贵昆经济区” |
第四章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西南开放型经济 |
第一节 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湄公河开发合作 |
一、 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湄公河开发合作 |
二、 联合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合作 |
第二节 加强西南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互动 |
一、 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的合作 |
二、 在CEPA与CAFTA中对接:“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 |
第三节 开展西南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 |
一、 以成都为中心,建设西南金融中心 |
二、 进一步整合西南地区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
结束语 |
注释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学术活动和发表的论文 |
(7)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西南民族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的时代背景 |
1.1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大潮流的发展 |
1.1.1 经济全球化是关系世界经济全局的大趋势 |
1.1.2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 |
1.1.3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中经阶段 |
1.2 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形成、演变和影响 |
1.2.1 欧洲联盟 |
1.2.2 北美自由贸易区 |
1.2.3 亚太经合组织 |
1.3 东盟及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
1.3.1 东盟经济合作发展概况 |
1.3.2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态势 |
1.3.3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景 |
1.4 东亚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
1.4.1 美国经济衰退及其东亚战略的调整 |
1.4.2 日本经济“领头雁”地位面临考验 |
1.4.3 东盟各国的经济出现急剧波动 |
1.4.4 中国经济“发动机”作用日益凸显 |
第二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创建 |
2.1 创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1.1 东盟内部的相对脆弱性 |
2.1.2 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互补性 |
2.1.3 中国与东盟经济的互利性 |
2.2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困难和障碍 |
2.2.1 自由贸易区内部建设的问题 |
2.2.2 东盟与其他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 |
2.2.3 东盟区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
2.2.4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干预 |
2.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内容 |
2.3.1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架构 |
2.3.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框架 |
2.3.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内容 |
2.3.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态势 |
2.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效能作用 |
2.4.1 为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安全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
2.4.2 为中国和平统一进程发挥积极作用 |
2.4.3 为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
第三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盟经济的发展 |
3.1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分析 |
3.1.1 马来西亚:中国制造业企业投资的“福地” |
3.1.2 新加坡:中国产品走向世界的“跳板” |
3.1.3 泰国:中国水果、玩具的“超级市场” |
3.1.4 印尼:中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大有可为的舞台 |
3.1.5 越南:中国7类企业近水楼台可得“越” |
3.1.6 菲律宾:中国3类企业寻找商机的“肥田” |
3.1.7 缅甸:中国农林企业合作的“优质”伙伴 |
3.1.8 柬埔寨:中国中小企业投资的新乐园 |
3.1.9 文莱:中国优势企业细分市场能“掘金” |
3.1.10 老挝:中国初级工业产业转移的新天地 |
3.2 东盟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复苏经济的应对策略 |
3.2.1 东盟复苏经济的整体战略 |
3.2.2 东盟各国经济策略及对华贸易政策调整 |
第四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西南民族地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4.1 西南民族地区发展概况 |
4.1.1 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
4.1.2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
4.1.3 二元经济特征明显 |
4.1.4 对外开放程度不够 |
4.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西南民族地区带来的时代机遇 |
4.2.1 自由贸易区是西南民族地区由国内边陲变为国际通道的重要条件 |
4.2.2 自由贸易区是拉动西南民族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
4.2.3 自由贸易区是全面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 |
4.2.4 自由贸易区是西南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重要保障 |
4.2.5 自由贸易区是加强西南民族地区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
4.3 西南民族地区与东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和障碍 |
4.3.1 有利条件 |
4.3.2 制约因素 |
4.4 西南民族地区应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对策 |
4.4.1 大通道战略 |
4.4.2 大通信战略 |
4.4.3 大经贸战略 |
4.4.4 大口岸战略 |
4.4.5 走出去战略 |
4.4.6 政策倾斜战略 |
4.4.7 特色经济战略 |
4.4.8 内外合作战略 |
第五章 西南民族地区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和积聚核 |
5.1 广西、云南是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
5.1.1 桂滇是连接中国与东盟的重要桥梁和枢纽 |
5.1.2 桂滇是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资源相对富集的区域 |
5.1.3 桂滇面向东南亚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
5.1.4 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广西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
5.2 桂滇力争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桥头堡” |
5.2.1 桂滇关于东盟“桥头堡”的角逐与较量 |
5.2.2 广西面向东盟确立的国际发展取向 |
5.2.3 云南针对东盟确立的大发展思路 |
5.2.4 加强桂滇区域合作,共建桂滇自由贸易区 |
5.3 南贵昆经济区是西南民族经济增长的核心区 |
5.3.1 南、贵、昆三市在西南经济增长中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 |
5.3.2 南贵昆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
5.3.3 南贵昆经济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
5.4 南贵昆经济区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积聚核的发展对策 |
5.4.1 加快南贵昆经济区内部的整合进程 |
5.4.2 积极参与构建“9+2”泛珠三角经济区 |
5.4.3 全力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 |
5.4.4 切实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交流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声明 |
(8)北海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理论基础 |
1.1 房地产的含义及产业特性 |
1.1.1 房地产的含义 |
1.1.2 房地产业的产业特性 |
1.2 泡沫经济 |
1.2.1 “泡沫经济”的含义 |
1.2.2 泡沫经济的特点 |
1.2.3 泡沫经济的形成原因 |
1.2.4 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原因 |
1.3 地产泡沫的衡量 |
1.4 房地产市场的非均衡运行分析 |
2. 北海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 |
2.1 北海市概况 |
2.2 我国房地产行业形势分析 |
2.2.1 房地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 |
2.2.2 房地产业发展的过热阶段 |
2.2.3 房地产业发展的调整阶段 |
2.2.4 房地产业发展的复苏阶段 |
2.3 1992、1993年北海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 |
2.3.1 1992-1994年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2.3.2 泡沫经济的虚假繁荣 |
2.3.3 疯狂批租土地 |
2.3.4 土地炒作严重,具有泡沫经济的典型特点 |
2.3.5 土地收益大量流失 |
2.3.6 宏观调控,北海经济陷入低谷 |
2.4 北海市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原因 |
2.4.1 国家宏观环境宽松,政府干预失败 |
2.4.2 缺乏约束机制 |
2.4.3 土地投机 |
2.4.4 以权寻租 |
3. 北海市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预测 |
3.1 北海市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 |
3.1.1 房地产供应市场分析 |
3.1.2 房地产需求市场分析 |
3.1.3 房地产交易市场分析 |
3.1.4 房地产交易主客体分析 |
3.2 北海市房地产市场前景分析 |
3.2.1 房地产供应市场预测 |
3.2.2 房地产需求市场预测 |
3.2.3 房地产交易市场预测 |
4. 北海市房地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土地批用总量过大,闲置土地多 |
4.2 商品房积压严重,停缓建工程多 |
4.3 产权关系不明晰,经济纠纷多 |
4.4 金融机构不良资产问题突出,沉淀资金多 |
4.5 房地产企业本身素质不高 |
4.6 城市定位走入了误区 |
4.7 软环境建设亟需跟上 |
5. 盘活北海市房地产的思路与对策 |
5.1 北海的优势 |
5.1.1 北海有着大西南出海最大的通道 |
5.1.2 北海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宜人的旅游条件 |
5.2 盘活北海房地产市场的有关政策、措施及建议 |
5.2.1 着手解决空置房难题 |
5.2.2 北海市盘活房地产工作方案 |
5.2.3 解决闲置土地 |
5.2.4 盘活房地产的优惠政策 |
5.2.5 盘活北海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建议 |
5.3 发展北海离不开大西南 |
5.3.1 大西南的特点 |
5.3.2 北海与西南的经济关系 |
5.3.3 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盘活北海房地产 |
5.4 从制度入手,不断完善北海的房地产业 |
5.4.1 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保障住宅土地的供给 |
5.4.2 努力降低商品房价格,增加市场的有效需求 |
5.4.3 按市场需求优化投资结构,加快房地产业的现代化 |
5.4.4 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产权及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5.4.5 控制房地产经济泡沫的生长是治理房地产泡沫的关键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大西南对外交通建设的思考与设想——中国-印度洋(成都-吉大港)铁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外交通路线的设想 |
二、铁路的直接经济效益 |
三、铁路在开发西部战略中的功能和作用 |
四、进入大西南的捷径(论文参考文献)
- [1]省会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关联特征及其形成机理[D]. 龙云. 湘潭大学, 2018(02)
- [2]蔡锷与《五省边防计画》研究[D]. 苟晨曦. 南京大学, 2018(01)
- [3]袁隆平的世界[J]. 陈启文. 芙蓉, 2017(02)
- [4]西南民族地区应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战略(下)[J]. 黄定嵩. 钦州学院学报, 2009(01)
- [5]运筹帷幄 横扫千军——解读《邓小平等关于进军西南的十八份电报》[J]. 宋毅军. 军事历史研究, 2004(02)
- [6]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西南开放型经济[D]. 石峡. 广西大学, 2004(04)
- [7]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西南民族经济[D]. 黄定嵩. 中央民族大学, 2004(03)
- [8]北海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及对策研究[D]. 张金顺. 电子科技大学, 2002(02)
- [9]大西南对外交通建设的思考与设想——中国-印度洋(成都-吉大港)铁路[J]. 萧安溥. 天府新论, 2001(06)
- [10]21世纪广西与东、西部地区开展战略合作的理论构想[J]. 龙裕伟,周中坚. 社科与经济信息, 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