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快速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人抗-HBs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于潇[1](2021)在《酶联免疫吸附法影响乙型肝炎五项检测结果的因素》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法影响乙型肝炎五项临床检测结果的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沈阳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实验室诊断部的200例乙型肝炎五项临床检测样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的HBsAg浓度、HBsAb浓度、HBeAg浓度、HBeAb浓度和HBcAb浓度五项标志物临床浓度。结果抗凝剂处理过的标本阳性率与未经抗凝剂处理过的标本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标本水浴加热20 min的阳性率检测结果与标本水浴加热30 min的阳性率及标本水浴加热40 min的阳性率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的血清状态和水浴加热时间可影响ELISA检测五项乙型肝炎的结果,但在ELISA检测过程中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临床实验单位应分析ELISA检测乙型肝炎五项指标的临床影响因素,以提高临床检测水平。
石岩[2](2021)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乙型肝炎五项检测用于健康体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筛查中的价值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乙型肝炎5项检测用于健康体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体检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5 346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体检者均接受ELISA法乙型肝炎5项检测。5 346例患者经ELISA法检测后高度疑似者通过复查和随访确定最终结果,分析ELISA法乙型肝炎5项检测用于健康体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筛查中的阳性检出率。结果乙型肝炎5项正确检出率分别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90.68%、乙型肝炎E抗原(HBeAg)87.50%、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97.81%、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99.09%、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89.19%,乙型肝炎大三阳检出率87.50%,乙型肝炎小三阳检出率89.19%,总体检出率较高。结论 ELISA法乙型肝炎5项检测可作为健康体检人群HBV感染筛查的有效方式,临床可结合其他检测方式进行HBV检测,以提升诊断准确率。
赵鸿翔[3](2020)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假阳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假阳性的影响因素,以及解决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来我院治疗的300例疑似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样本,均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分析检测结果以及出现假阳性的原因。结果共13例出现假阳性,初检假阳性原因最高为标本溶血,占比6.98%,其次为试剂盒质量与操作不当影响,其他因素包括离心不全、洗板影响、条件等显色。结论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检测结果会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应当对样本检测的各个环节做好质量控制,以提高检测精准性。
黄韬[4](2020)在《CMIA对HBsAg弱反应性血清标本的检测性能》文中提出背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临床工作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判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之一,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诊断HBV感染的核心指标。目前较为主流的HBsAg的检测方法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是CLIA的一种。CLIA由于具有检测灵活、自动化程度高和更易实现检验过程的标准化等优势,在临床上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近年来,已有一些研究对CLIA和ELISA技术在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方面的性能进行了比较,但是很少有研究探讨CLIA和ELISA技术检测出的HBsAg弱反应性结果的可靠性。目的:评价CMIA对HBsAg弱反应性血清标本的检测性能。方法:检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回顾分析CMIA和ELISA对门诊就诊患者血清HBsAg检测的阳性率,初步了解这两种方法检测HBsAg的敏感性差异。在此基础上分别收集临床常规检验中CMIA和ELISA检测结果为HBsAg弱反应性的血清标本,分别采用ELISA和CMIA进行平行检测,评估CMIA与ELISA对HBsAg弱反应性标本的检测结果差异。同时,对上述所有HBsAg检测结果为弱反应性的标本通过中和确认试验对检测结果进行确认,以评价CMIA检出的弱反应性结果的可靠性。在明确检测结果可靠性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HBsAg弱反应性的临床血清标本,根据EP-15A2文件,评价CMIA检测HBsAg弱反应血清标本的精密度。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018年7月至2018年10月期间的55737份临床就诊患者HBsAg的检测结果,结果显示CMIA对门诊就诊人群HBsAg的阳性检出率显着高于ELISA(21.00%vs18.41%,P=0.032)。2、本研究纳入了183例CMIA检测结果为HBsAg弱反应性(0.050.5IU/mL)的血清标本,对这些标本采用ELISA方法进行平行检测,结果显示,ELISA检出的阳性标本仅为88例(48.09%)。以特异性抗体中和确认试验作为金标准对此183例血清标本进行的确认检测结果显示,其中168例为HBsAg确认阳性。统计结果显示CMIA检测弱反应性HBsAg标本的阳性预测值为91.80%;ELISA检测弱反应性HBsAg标本的敏感性为52.38%,但阳性预测值达100%。3、本研究纳入了50例ELISA检测结果为HBsAg弱反应性(S/CO:1-4)的血清标本,对这些标本采用CMIA检测系统进行平行检测。CMIA的检测结果显示其中47例为有反应性标本。特异性抗体中和确认试验的结果显示,CMIA和ELSA检测结果不一致的3例标本HBsAg均为阴性。4、对于所有CMIA检测HBsAg结果为有反应性的标本进行分段分析的结果显示,CMIA检测值≥0.16 IU/mL的标本,中和确认试验100%为阳性。5、精密度检测结果显示,CMIA检测弱反应性血清标本的重复性变异系数和中间精密度变异系数分别为5.06%和5.56%。结论:与传统的ELISA技术比较,CMIA检测HBsAg弱反应性血清标本不仅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同时也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精密度。对于CMIA检测值≥0.16IU/mL的标本,中和确认试验100%为阳性。
钱雯[5](2020)在《乙肝表面蛋白偶联的新型肺炎多糖结合疫苗小鼠综合免疫效果研究》文中提出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引起的细菌性肺炎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传染病。肺炎链球菌以侵入性或非侵入性感染引起全人群,尤其在儿童和老年人中的肺炎、脑膜炎、鼻窦炎、中耳炎和菌血症等多种疾病。肺炎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在对肺炎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和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于其优于单纯多糖的抗体增强效应,以及可以产生免疫记忆和群体保护的优势,已成为肺炎疫苗的主要开发和应用方向。多糖与有效载体蛋白的结合是研制高效肺炎球菌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的关键。目前已开发上市的肺炎多糖结合疫苗所用的载体局限在破伤风类毒素(TT)、白喉类毒素(PT)、白喉毒素突变体(CRM197),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蛋白(PD)少数的几种。这些载体蛋白也被用于其它多种结合疫苗中。重复接种含相同载体蛋白抗原的疫苗会导致免疫抑制效应(CIES)的产生,而使得机体对多糖的免疫反应减弱。另一方面,用作载体的蛋白经过脱毒、结合等化学过程可能改变载体蛋白原有抗原表位从而影响其免疫原性,还没有结合疫苗的产品说明书将其载体部分的免疫效果明确列入说明书中。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安全、有效的新载体蛋白偶联疫苗来控制这种免疫抑制风险,并诱导产生针对多糖和蛋白载体的有效免疫应答,实现一针双效的目标,这对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尤其是肺炎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的开发十分必要和重要。本研究利用一种病原相关蛋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作为新的载体蛋白偶联新型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及其对应的蛋白抗原和多糖抗原分别免疫小鼠后,比较研究免疫后不同时间点诱导产生的荚膜多糖和乙肝表面抗原蛋白的特异性抗体水平、细胞免疫应答和早期基因表达谱的情况。对这种新载体的肺炎结合疫苗的综合免疫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这种以乙肝表面蛋白(HBs)为载体偶联33F型肺炎荚膜多糖(PN33Fps)的新型肺炎结合疫苗能刺激免疫小鼠产生分别针对两种抗原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与两种单抗原免疫的小鼠相比,这种新的结合疫苗可同时产生更强的针对多糖(PN33Fps)和蛋白(HBs)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达到一针双效的免疫效果,且随免疫针次的增加而增强。然而,同等剂量的多糖免疫组即使加强免疫也不能产生抗体阳转。此外,采集免疫后小鼠脾脏组织,分析疫苗免疫早期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特征发现:这种以乙肝表面蛋白为载体的新型肺炎结合疫苗诱导了更多的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并呈现出与单抗原不同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在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中呈现出与单抗原不同的变化规律。这种差异变化规律可能是不同抗原刺激后的先天和适应性免疫细胞中某些免疫信号分子的特征性表达,与多糖和蛋白结合后更强抗体水平的产生以及细胞免疫反应有关。此外,通过细胞融合技术从这种乙肝表面蛋白偶联的新型肺炎多糖结合疫苗免疫的小鼠脾淋巴细胞中,分离到了分别针对肺炎33F型多糖抗原和乙肝表面蛋白抗原的特异性B淋巴细胞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对分离的特异性B淋巴细胞单克隆细胞株进行抗体分泌能力和特性的鉴定显示出所筛选的细胞株具有持续分泌特异性IgG1抗体的能力。进一步验证了这种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蛋白作为载体蛋白的新型肺炎结合疫苗诱导了小鼠脾细胞中特异性B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发育以及血清中抗体的产生。简而言之,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到分子水平的研究提示了这种新载体结合疫苗在小鼠上良好的免疫效果。在这种以乙肝表面蛋白为载体的新型肺炎结合疫苗免疫效果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也对免疫后小鼠的初步安全性进行了评估,通过对免后小鼠不同时间体重观察以及主要器官的组织病理学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该结合物免疫后的小鼠与对照组相比,未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且体重在免疫期内持续增长,显示出了这种结合疫苗的初步安全性是可预期的。总之,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出这种以乙肝表面蛋白偶联的新型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在小鼠中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提示了以乙肝表面抗原为载体可以促进对多糖免疫效果的提升,同时也能诱导小鼠产生针对乙肝表面蛋白的免疫反应,在小鼠上验证了这种乙肝表面抗原蛋白可以作为肺炎结合疫苗新的载体,并能实现一针双效的免疫效果。对这种结合疫苗免疫小鼠后的早期体液、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免疫机理研究为结合疫苗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而用这种结合疫苗免疫小鼠后分离到的肺炎33F型多糖和乙肝表面蛋白的特异性B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及其分泌的抗体应用的初步研究为后期该结合疫苗的开发的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
刘莹[6](2020)在《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中HBV的流行和HBV pgRN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文中提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属嗜肝DNA病毒科,是一种带有包膜的小型环状部分双链(ds)DNA病毒。HBV感染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CHB)、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的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很大威胁。由于不同基因型和亚型对乙肝患者存在致病性和治疗效果的差异,云南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聚集的地域特征,针对云南少数民族人群开展HB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为乙型肝炎的治疗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近期研究发现HBV Pg RNA是HBV ccc DNA的直接转录产物,能够通过反映HBV ccc DNA的转录活动状态进而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进展,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然而,目前针对HBV pg RNA的检测方法研究较少且该方法还未推广应用到临床。基于此本论文针对云南地区八个少数民族的普通人群进行了HBV流行病学调查并建立了HBV pg RNA的检测方法以及该方法的评价。首先,针对普通人群我们采集了云南地区五个少数民族(佤族、布朗族、哈尼族、纳西族、普米族)共计2696例血浆样本,利用Elisa方法检测发现,HBs Ag总体阳性率为7.6%(204/2696),其中普米族感染率最高为15.4%(58/376)、哈尼族7.6%(37/487)、佤族7.4%(66/896)、布朗族5.4%(25/464)、纳西族4.9%(23/473)。针对204例HBs Ag阳性样本,我们利用HBV S基因进行基因型和亚型分析,结果显示该人群中HBV亚型分布为B2(48.6%)、C1(34.2%)、B4(13.9%)、C2(0.7%)、C5(0.7%)、和4.9%(10例)未确定基因亚型。为了进一步比较不同少数民族中HBV亚型分布差异,我们还收集了206例包括三个民族(傣族、彝族和汉族)乙肝肝病血液样本,经基因亚型分析显示,该人群中HBV亚型分布为B2(29.6%)、C1(29.1%)、C2(23.3%)、B1(0.5%)、B4(0.5%)以及35个未分型样本。经统计分析发现,哈尼族以B2(75%)为主,普米族以B2(38.6%)和C1(43.9%)亚型为主,纳西族以C1(47.1%)亚型为主,彝族以基因型B2(32.69%)和基因型C1占(38.46%)亚型为主,傣族以基因型C1(67.35%)为主,汉族以基因型B2(30.48%)和C2(36.19%)为主。其次,为了进一步分析上述45例未分型样本的基因特征,我们进行了HBV全基因组序列的扩增,其中我们成功获得了39例HBV全基因序列,经序列分析发现8例属于B/C重组,1例B/I重组。7例属于潜在B新亚型,6例属于C型新亚型,其余16例属于不同亚型。为了进一步命名这些新的HBV亚型,基于HBV全基因组序列我们分别进行了HBV遗传距离分析、同源关系进化树分析、基因重组分析、以及特异性氨基酸突变分析,分析发现这些样本符合HBV基因亚型的命名规则,因此我们将它们命名为B10和C17亚型。最后,我们针对HBV Pg RNA5’和3’端序列的特征,分别建立了两种HBV Pg RNA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经特异性、灵敏性、重复性分析发现针对HBV5’端序列建立的Pg RNA的检测方法特异性更好、灵敏度更高。此外,我们选择了40例临床HBV样本就我们建立的HBV Pg RNA检测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慢乙肝样本中HBV Pg RNA含量明显高于乙肝肝癌样本,该结果与临床表现相符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该结果表明我们建立的HBV Pg RNA的方法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HBV在云南地区八个民族中基因型和亚型的分布情况并比较了不同民族之间基因型的差异,揭示了云南地区不同民族HBV基因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我们还建立和评价了两种HBV pg RNA荧光定量的检测方法,为今后HBV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临床样本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更加方便、灵敏的检测方法。
刘嘉清[7](2020)在《ELISA检测乙肝两对半少见模式和弱阳性结果分析及报告单注释策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的乙肝表面抗原(HBs Ag)弱阳性、HBs Ag与乙肝表面抗体(HBs Ab)同时阳性、乙肝e抗体(HBe Ab)与乙肝核心抗体(HBc Ab)同时阳性或其中一项阳性、HBs Ab阳性且HBe Ab与HBc Ab同时阳性或其中一项阳性的标本进行定量复检,并比较分析其HBs Ag阳性率,从而为解释性注释提供依据。方法:筛选出56例HBs Ag弱阳性、58例HBs Ag与HBs Ab同时阳性、80例HBe Ab与HBc Ab同时阳性或其中一项阳性、93例HBs Ab阳性且HBe Ab与HBc Ab同时阳性或其中一项阳性4种模式的ELISA标本,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进行定量复查,并比较不同模式下HBs Ag的阳性率。结果:1±2-3-4-5-(1、2、3、4、5分别代表HBs Ag、HBs Ab、HBe Ag、HBe Ab、HBc Ab。阳性结果以“+”表示,阴性结果以“-”表示,特指弱阳性结果以“±”表示。)与1±2-3-4+5+模式HBs Ag复查后阳性率分别为15.4%与100%(P<0.01);1+2+3-4-5-与1+2+3-4+5+模式HBs Ag复查后阳性率分别为5.0%与93.8%(P<0.001),HBs Ab复查后阳性率分别为100.0%与43.8%(P<0.001),HBs Ag与HBs Ab复查后皆为阳性的概率分别为5.0%与37.5%(P<0.01);1-2-3-4-5+与1-2-3-4+5+模式HBs Ag复查后阳性率分别为10.8%与35.7%(P<0.0167)。以上2组间比较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HBs Ab阳性、HBe Ab与HBc Ab同时阳性或其中一项阳性下的各模式HBs Ag复查后皆为阴性。结论:HBs Ab、HBe Ab与HBc Ab结果与乙肝两对半的模式对判断HBs Ag结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HBe Ab与HBc Ab同时阴性在HBs Ag弱阳性、HBs Ag与HBs Ab同时阳性的ELISA模式中提示HBs Ag存在假阳性可能;HBe Ab与HBc Ab同时阳性或HBc Ab单独阳性的ELISA模式提示HBs Ag存在漏检可能;HBs Ab阳性且HBe Ab与HBc Ab同时阳性或其中一项阳性的ELISA模式中HBs Ag漏检可能性较小,应据此给予复查建议。
陈妍,亓水芹[8](2019)在《2013-2017年郑州某院孕产妇乙型肝炎和梅毒感染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郑州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梅毒的感染情况,为采取有效阻断措施,降低母婴垂直传播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2017年来我院就诊的25036例孕产妇,采用ELISA法进行乙肝五项和梅毒抗体(抗-TP)检测,抗-TP阳性者加做TPPA和RPR滴度实验,用SPSS17.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5036例孕产妇HBsAg和抗-TP阳性率分别为3.24%和0.58%。2013年-2017年度比较,HBsAg阳性率和抗-T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2017年度比较,只有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产妇乙肝阳性率在30岁~34岁组出现高峰,而梅毒阳性率在40岁~48岁组出现高峰。结论郑州孕产妇HBV感染率呈逐年递增;抗-TP阳性率基本趋势是逐年递减。强化孕前及孕早期传染病检测,减少母婴垂直传播。
段宏[9](2019)在《量子点荧光微球在免疫层析方法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免疫层析技术具有简单快速、操作容易、成本低廉、结果肉眼可见等优势,在医学检测、食品安全与环境监测等领域被广泛应用。然而传统的免疫层析方法因检测灵敏度不高,在某些微量或痕量分析物残留检测方面仍存在较大的缺陷,导致无法满足各领域内日益增长的检测要求。提高免疫层析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与传统胶体金相比,荧光标记物因具有更高的信号强度从而能显着提高检测灵敏度。量子点因具有发光强度高、激发光谱宽、发射光谱窄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构建高灵敏和多元免疫层析方法。将大量量子点包裹进聚合物微球中,可使得量子点发光强度和稳定性均大大提升。因此,量子点荧光微球作为免疫层析技术的探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围绕量子点荧光微球在免疫层析方法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如下工作:(1)利用超声乳化-乳液溶剂挥发法将大量CdSe/ZnS量子点包裹进聚合物,简便高效地制备了量子点荧光微球。所得微球具有单分散性好,表面有丰富羧基,内部量子点载量大且发光强度高,荧光稳定性好等优点。此外,通过改变乳化过程中超声功率、表面活性剂用量、油相溶剂用量等参数实现了微球粒径在60~600nm范围内的可控制备。大粒径的微球可包裹更多量子点,因此量子点微球发光强度随着粒径增大而迅速增强。(2)以255 nm量子点荧光微球为免疫标记物制备荧光探针,分别应用于竞争与夹心型免疫层析方法以实现ZEN与pf的定量检测。在最优条件下,分别获得了定量检测ZEN和pf的标准曲线。通过计算其最低检出限,表明量子点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方法实现了ZEN与pf的高灵敏检测,灵敏度较常规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提高了6倍和17倍。通过基质加标样品和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免疫层析方法对实际样本检测均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可重复性(变异系数小于10%)和可靠性(检测结果与LC-MS/MS及临床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相关性)。(3)因荧光微球发光强度随着微球粒径增加而增强。从理论上分析,微球粒径是影响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方法检测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制备了系列不同粒径的量子点荧光微球,并分别以OTA与HBs Ag为模式分析物,阐明量子点微球粒径对竞争和夹心型免疫层析方法灵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大量子点微球粒径可以提高竞争型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检测灵敏度,但过大的粒径会产生严重的空间位阻效应反而降低其检测灵敏度。在本研究中,中等大小粒径(124 nm)的量子点微球在竞争型免疫层析方法中展现了最高的检测灵敏度。由于NC膜孔径能影响纳米探针的涌动速率进而影响免疫反应效率,因此在针对HBsAg的夹心免疫分析方法中,本研究同时探讨了量子点微球粒径与NC膜孔径对试纸条检测灵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中等粒径即235nm的微球为探针,NC膜型号为CN95(孔径15μm),试纸条检测HBsAg的灵敏度最佳,较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提高了20倍。该荧光试纸条在HBsAg实际样本检测中展现了比商业化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更高的准确性,90个实际样本检测准确率达到100%。(4)通过简单调节量子点微球中黄色量子点(QD575)与红色量子点(QD615)比例,制备了不同荧光颜色的量子点微球。将其作为检测探针,构建了多色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玉米中的ZEN,OTA与FB1。结果表明,该多色荧光试纸条可在15 min内通过肉眼可视判读ZEN,OTA与FB1的检测结果,且不同待检物的检测结果可通过区分T线上不同荧光颜色与强度进行判断。该方法对ZEN,OTA与FB1的肉眼可视检测灵敏度为10 ng/mL,5 ng/m L和20 ng/mL,并在实际样本检测中展现了良好的特异性和可靠性(检测结果与UPLC-FLD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到了如下一些新颖的研究结果:1)采用超声乳化-乳液溶剂挥发法实现了量子点荧光微球在60~600nm范围内的可控制备。所得微球粒径均一且发光强度高,可做为一种优良的免疫标记物;将其应用于免疫层析方法中,我们实现了ZEN与pf的高灵敏检测,灵敏度较常规免疫层析技术分别提高了6倍和17倍。2)首次探讨了免疫层析方法的尺寸效应与试纸条检测灵敏度的关系,得出竞争和夹心型量子点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技术中最佳探针粒径为124nm和235nm。研究结果为荧光免疫层析方法标记探针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3)通过简单调节量子点微球中几种不同发射波长量子点的比例,成功制备了不同荧光颜色的量子点微球,并构建了多重免疫层析方法,实现了玉米中多种真菌毒素可视化检测。研究结果为多重免疫层析技术平台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杨梅[10](2019)在《高强度聚焦超声介导的乙肝疫苗经皮递送关键参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皮肤在人体免疫保护方面重要作用的逐步揭示,如何将大分子抗原递送入皮肤进而诱导机体免疫激活成为疫苗接种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课题提出一种基于高强度聚焦超声诱导微孔进行经皮免疫的新方法。相比于传统的疫苗经皮注射方法,本方法有望利用回波定位和声束能量实现自动化免疫。本论文自主搭建了超声经皮免疫实验平台,该平台首先可以通过超声回波检测对皮肤样本进行精准定位,然后利用高强度聚焦超声在皮肤表面诱导生成微孔。通过印度墨水对微孔进行染色标定以及荧光素对在体递送总量进行指示,我们可以对超声皮肤微孔诱导生成规律进行研究。利用较优的超声激励参数,我们进一步将乙肝表面抗原进行了在体免疫研究,验证了本方法经皮免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论文发现:(1)超声频率参数设定方面,3.3 MHz频率较于1.1 MHz频率,可以诱导生成面积更小和形状更规则的皮肤微孔;(2)超声负声压参数设定方面,1.1 MHz频率参数下的出现损伤的阈值负声压为20.88 MPa,3.3 MHz频率参数下出现损伤的的阈值负声压为10.43 MPa;(3)在小鼠皮肤的个体差异方面,发现小鼠不同部位和不同毛囊密度的皮肤对超声耐受性存在差异,腹部皮肤和高毛囊密度区域的皮肤更容易出现损伤且损伤程度更大;(4)在超声脉冲设计方面,发现较短脉冲周期(75 cycles)和较高脉冲重复频率(4 kHz)参数下的波形更容易出现皮肤微孔损伤且损伤更大;(5)在体乙肝疫苗免疫激活方面,发现单独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添加化学促渗剂和佐剂、以及增加超声激励位点个数均能促进疫苗的渗透,并且两两之间具有协同作用。本论文认为:通过超声参数的设定,可实现皮肤损伤程度的调控,主要为损伤面积和损伤深度;通过在体经皮递送乙肝疫苗,验证了聚焦超声在递送乙肝疫苗的可行性与添加佐剂可促进疫苗的渗透;此方法具有经皮自动免疫的可行性与前景。
二、快速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人抗-HBs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快速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人抗-HBs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酶联免疫吸附法影响乙型肝炎五项检测结果的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乙型肝炎五项检测用于健康体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筛查中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检验方法 |
1.2.1 仪器和试剂: |
1.2.2 检测方法: |
1.3 评价标准 |
1.4 评价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确诊结果 |
2.2 ELISA法乙型肝炎5项检测结果 |
3 讨论 |
(3)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假阳性的相关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4 评价标准[2] |
2 结果 |
2.1 初检及复检结果 |
2.2 假阳性原因分析 |
3 讨论 |
(4)CMIA对HBsAg弱反应性血清标本的检测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1 CMIA检测系统 |
2.2.2 ELISA检测系统 |
2.2.3 中和确认试验检测系统 |
2.2.4 质控品 |
2.3 方法 |
2.3.1 临床常规HBsAg检测结果的回顾分析 |
2.3.2 HBsAg的 ELISA法检测 |
2.3.3 HBsAg的 CMIA法检测 |
2.3.4 HBsAg中和确认试验 |
2.4 ELISA、CMIA和中和确认试验结果的解读 |
2.4.1 ELISA结果的解读 |
2.4.2 CMIA结果的解读 |
2.4.3 中和确认试验结果的解读 |
2.5 精密度评价方法 |
2.6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临床常规HBsAg检测结果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
3.2 CMIA检测为HBsAg弱反应性标本的ELISA法检测结果(表2) |
3.3 ELISA检测为HBsAg弱反应性标本的CMIA法检测结果 |
3.4 HBsAg弱反应性标本精密度分析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论文综述 |
参考文献 |
(5)乙肝表面蛋白偶联的新型肺炎多糖结合疫苗小鼠综合免疫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乙肝表面蛋白偶联的新型肺炎多糖结合疫苗体液与细胞免疫研究 |
一、引言 |
二、实验材料 |
三、实验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六、小结 |
第二章 乙肝表面蛋白偶联的新型肺炎多糖结合疫苗免疫小鼠后早期表达谱的研究 |
一、引言 |
二、实验材料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六、小结 |
第三章 乙肝表面蛋白偶联的新型肺炎多糖结合疫苗免疫小鼠的特异性B淋巴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初步应用研究 |
一、引言 |
二、实验材料 |
三、实验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六、小结 |
第四章 乙肝表面蛋白偶联的新型肺炎多糖结合疫苗免疫小鼠后小鼠体重和主要脏器的病理学观察 |
一、引言 |
二、实验材料 |
三、实验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六、小结 |
结论与创新点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细菌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研发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语表 |
附录二 偶联物免疫组较单独原液组比较不同时间上调(3day)和下调(3day)基因 |
致谢 |
研究生个人简介 |
(6)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中HBV的流行和HBV pgRN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乙型肝炎 |
1.2 HBV传播方式 |
1.3 HBV的基因组和生命周期 |
1.3.1 HBV的复制与转录 |
1.4 HBV基因分型与重组变异 |
1.5 HBV基因型地理分布情况 |
1.5.1 HBV基因型在世界的流行 |
1.5.2 HBV基因型在中国的流行 |
1.5.3 HBV基因型在云南的流行 |
1.6 国内外不同种族/民族基因型流行现状 |
1.6.1 全球不同种族乙型肝炎流行现状 |
1.6.2 中国不同民族乙型肝炎流行现状 |
1.6.3 HBV在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流行 |
1.7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
1.7.1 乙型肝炎的治疗现状 |
1.7.2 乙肝治疗的新型血清标志物HBV PgRNA |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9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云南地区HBV在少数民族中的流行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实验试剂 |
2.2.3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乙肝表面抗原(HBs Ag)ELISA检测 |
2.3.2 病毒DNA核酸提取 |
2.3.3 引物设计与样本巢式PCR扩增 |
2.3.4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2.3.5 琼脂糖凝胶DNA回收 |
2.3.6 送测序 |
2.3.7 双峰样品TA克隆 |
2.3.8 菌落PCR |
2.3.9 数据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云南省HBV的流行病学 |
2.4.2 部分受试样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阳性结果 |
2.4.3 受试者临床生化分析 |
2.4.4 HBV部分基因组序列扩增结果及测序分析 |
2.4.5 HBV部分基因组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2.4.6 云南省HBV基因型在少数民族中的流行分布情况 |
2.5 讨论 |
2.5.1 HBV基因分型 |
2.5.2 HBV在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中的分布 |
2.6 小结 |
第三章 HBV基因组全长扩增 |
3.1 引言 |
3.2 实验对象 |
3.3 实验方法 |
3.3.1 引物设计 |
3.3.2 巢式PCR扩增 |
3.3.3 测序 |
3.3.4 数据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HBV基因组序列全长扩增结果及测序分析 |
3.4.2 基于全长HBV基因组序列的重组分析 |
3.4.3 毒株YNKM91 的全长HBV基因组序列的系统发育和重组分析 |
3.4.4 HBV B/I重组毒株(YNKM91)的子区域进化树 |
3.4.5 HBV基因型重组序列的重组片段和断点位置分析 |
3.4.6 新型HBV亚型C17的全长基因组序列分析 |
3.4.7 新型HBV亚型C17的全长基因组耐药突变分析 |
3.4.8 HBV新亚型B10全长基因组序列分析 |
3.4.9 新型HBV亚型B10的全长基因组耐药突变分析 |
3.5 讨论 |
3.5.1 HBV新亚型的鉴定与命名 |
3.5.2 HBV重组分析 |
3.5.3 HBV耐药突变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HBV PgRNA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对象 |
4.2.2 实验试剂 |
4.2.3 主要实验仪器 |
4.2.4 主要的数据分析方法 |
4.3 引物设计 |
4.3.1 普通PCR引物设计 |
4.3.2 荧光定量PCR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
4.4 实验方法 |
4.4.1 样品准备 |
4.4.2 样品RNA提取 |
4.4.3 PCR扩增HBV PgRNA目的片段 |
4.4.4 PCR电泳检测 |
4.4.5 目的片段和质粒载体片段双酶切 |
4.4.6 PCR产物及质粒载体的纯化 |
4.4.7 送测序 |
4.4.8 PET32a-PgRNA质粒的构建 |
4.5 阳性重组质粒的提取 |
4.6 质粒酶切验证和测序验证 |
4.6.1 重组阳性质粒双酶切验证 |
4.7 HBV PGRNA产物体外转录及纯化 |
4.7.1 HBV PgRNA产物体外转录 |
4.7.2 HBV PgRNA体外转录产物的纯化 |
4.8 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的建立 |
4.9 荧光定量PCR的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
4.10 结果 |
4.10.1 阳性质控品的构建 |
4.10.2 Taq_Man的灵敏性实验 |
4.10.3 Taq_Man的重复性实验 |
4.10.4 Taq_Man的特异性实验 |
4.10.5 两种HBV pgRNA检测方法的评价 |
4.10.6 临床样本的检测 |
4.11 讨论 |
4.11.1 Taq Man探针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的评价 |
4.11.2 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评价 |
4.12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7)ELISA检测乙肝两对半少见模式和弱阳性结果分析及报告单注释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乙肝表面抗原与表面抗体共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2013-2017年郑州某院孕产妇乙型肝炎和梅毒感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试剂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结果报告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不同年度孕产妇乙肝和梅毒感染率 |
2.2 不同科室孕产妇乙肝和梅毒感染率 |
2.3 不同年龄组孕产妇乙肝和梅毒感染状况 |
3 讨论 |
(9)量子点荧光微球在免疫层析方法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Abbreviations) |
第1章 引言 |
1.1 免疫层析技术概述 |
1.1.1 免疫层析技术简介 |
1.1.2 免疫层析技术应用领域 |
1.1.3 免疫层析技术发展方向 |
1.1.4 提高免疫层析技术灵敏度的策略 |
1.1.5 免疫层析技术中标记材料 |
1.1.6 量子点微球 |
1.2 真菌毒素简介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1.2.1 玉米赤霉烯酮简介 |
1.2.2 赭曲霉毒素A简介 |
1.2.3 伏马菌素B_1简介 |
1.2.4 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1.3 疟疾简介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3.1 疟疾简介 |
1.3.2 疟疾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4 乙型肝炎简介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4.1 乙型肝炎简介 |
1.4.2 乙型肝炎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意义 |
1.6 参考文献 |
第2章 基于高发光量子点微球的竞争型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定量检测ZEN的方法学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3.1 量子点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2.3.2 QBs探针的制备与表征 |
2.3.3 量子点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与组装 |
2.3.4 试纸条实验参数的优化 |
2.3.5 试纸条检测性能的评价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量子点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2.4.2 QBs探针的制备与表征 |
2.4.3 试纸条制备参数优化 |
2.4.4 试纸条检测参数优化 |
2.4.5 ZEN量子点微球荧光试纸条定量标准曲线的构建 |
2.4.6 特异性评价 |
2.4.7 准确性及精密性分析 |
2.4.8 与ELSA方法和LC-MS/MC方法相关性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2.6 参考文献 |
第3章 基于高发光量子点微球的夹心型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定量检测pf的方法学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3.1 量子点微球制备与表征 |
3.3.2 量子点微球探针的制备与表征 |
3.3.3 pf量子点微球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与组装 |
3.3.4 量子点微球荧光试纸条实验参数的优化 |
3.3.5 检测性能的评价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量子点微球的表征 |
3.4.2 量子点微球探针的制备与表征 |
3.4.3 量子点微球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的优化 |
3.4.4 pf量子点微球荧光试纸条定量标准曲线的建立 |
3.4.5 与胶体金试纸条方法学灵敏度对比 |
3.4.6 准确性与精密性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3.6 参考文献 |
第4章 量子点微球粒径与荧光强度对竞争型免疫层析方法检测灵敏度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4.3.1 不同粒径量子点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4.3.2 不同粒径量子点微球探针的制备 |
4.3.3 量子点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与组装 |
4.3.4 试纸条实验参数的优化 |
4.3.5 试纸条检测性能的评价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量子点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4.4.2 试纸条制备参数优化 |
4.4.3 五种不同粒径免疫层析试纸条灵敏的比较 |
4.4.4 QB_(124)-ICA玉米样本中定量标准曲线的建立 |
4.4.5 特异性评价 |
4.4.6 准确性与精密性评价 |
4.4.7 与ELISA方法相关性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4.6 参考文献 |
第5章 量子点微球粒径与NC膜孔径对夹心型免疫层析方法灵敏度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5.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5.3.1 量子点荧光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5.3.2 不同粒径量子点微球探针的制备与表征 |
5.3.3 量子点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与组装 |
5.3.4 试纸条检测性能评价 |
5.4 基于QB_(235)与CN95的c Tn I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构建 |
5.4.1 QB_(235)-抗c Tn I单克隆抗体探针的制备 |
5.4.2 cTnI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的优化 |
5.4.3 cTnI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评价 |
5.5 结果与讨论 |
5.5.1 量子点微球探针的制备与表征 |
5.5.2 不同粒径量子点微球饱和标记量的优化 |
5.5.3 不同孔径NC膜表征 |
5.5.4 不同粒径免疫层析试纸条灵敏度比较 |
5.5.5 乙肝实际样本检测 |
5.5.6 QB_(235)-抗cTnI单克隆抗体探针的制备 |
5.5.7 cTnI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的优化 |
5.5.8 cTnI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曲线的建立 |
5.5.9 准确性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5.7 参考文献 |
第6章 多色荧光免疫层析试方法肉眼可视检测玉米中ZEN,OTA与 FB |
6.1 前言 |
6.2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6.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6.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6.3.1 多色量子点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6.3.2 多色量子点微球探针的制备与表征 |
6.3.3 多色量子点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与组装 |
6.3.4 试纸条实验参数的优化 |
6.3.5 试纸条检测性能的评价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多色量子点表征 |
6.4.2 多色量子点微球表征 |
6.4.3 多色量子点微球胶体稳定性表征 |
6.4.4 多色量子点微球探针的制备与表征 |
6.4.5 试纸条实验参数的优化 |
6.4.6 最低灵敏度的确定 |
6.4.7 特异性评价 |
6.4.8 准确度评价 |
6.4.9 方法学比较 |
6.5 本章小结 |
6.6 参考文献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基于高发光量子点微球的竞争型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定量检测ZEN |
7.1.2 基于高发光量子点微球的夹心型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定量检测pf |
7.1.3 量子点微球粒径与荧光强度对竞争型免疫层析方法检测灵敏度的影响 |
7.1.4 量子点微球粒径与NC膜孔径对夹心型免疫层析方法检测灵敏度的影响 |
7.1.5 基于多荧光色量子点微球的多重免疫层析试纸条可视化检测ZEN,OTA与FB_1的方法学研究 |
7.2 展望 |
致谢 |
附录1 仪器设备 |
附录2 试剂药品与材料 |
附录3 本文所用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案 |
个人介绍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10)高强度聚焦超声介导的乙肝疫苗经皮递送关键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背景介绍 |
1.1.1 皮肤的基本结构与免疫功能 |
1.1.2 超声波的物理基础 |
1.1.3 常见经皮药物递送的方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单独超声经皮递送效率研究 |
1.2.2 超声协同效应的经皮递送效率研究 |
1.2.3 超声经皮递送的可能机制研究 |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研究方法 |
2.1 病理检测方法 |
2.1.1 冰冻切片 |
2.1.2 石蜡切片 |
2.1.3 苏木精-伊红染色 |
2.2 超声经皮免疫实验平台的搭建 |
2.2.1 实验平台机械结构设计 |
2.2.2 超声换能器的声场标定 |
2.2.3 超声激励焦点在皮肤上的定位 |
2.2.4 皮肤损伤面积的图像处理 |
2.2.5 黑色生物染料、荧光染料和乙肝疫苗参数 |
2.3 小结和讨论 |
第3章 离体皮肤超声参数与LTRs损伤分析 |
3.1 离体实验研究方法 |
3.2 超声频率参数对LTRs损伤效果研究 |
3.2.1 超声频率参数LTRs位点损伤面积结果 |
3.2.2 超声频率参数LTRs位点H&E染色结果 |
3.3 信号输出波形参数对LTRs损伤效果研究 |
3.4 超声波负声压参数对LTRs损伤效果研究 |
3.5 超声波时间参数对LTRs损伤效果研究 |
3.5.1 超声时间参数对皮肤LTRs位点损伤分析 |
3.5.2 超声时间参数热效应安全性研究 |
3.6 小鼠自身差异与超声耐受性规律 |
3.6.1 背腹部皮肤LTRs损伤对比研究 |
3.6.2 皮肤毛囊密度参数对LTRs损伤效果研究 |
3.6.3 不同毛囊密度区域的位点损伤动态监测 |
3.7 超声单点LTR损伤与阵列LTRs损伤效果研究 |
3.8 超声激励位点LTRs的修复情况 |
3.9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超声在体递送乙肝疫苗研究与免疫研究 |
4.1 在体实验研究方法 |
4.1.1 在体经皮递送实验操作 |
4.1.2 经皮免疫周期 |
4.1.3 酶联免疫吸附法抗体检测 |
4.1.4 实验小鼠分组说明 |
4.2 超声经皮递送荧光素结果 |
4.2.1 离体皮肤荧光冰冻切片结果 |
4.2.2 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探究渗透情况 |
4.3 超声经皮递送乙肝疫苗免疫结果 |
4.3.2 超声经皮免疫与化学佐剂的结果 |
4.3.2.1 添加化学佐剂DMSO免疫结果 |
4.3.2.2 添加化学佐剂rCTB免疫结果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的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快速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人抗-HBs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酶联免疫吸附法影响乙型肝炎五项检测结果的因素[J]. 于潇. 中国医药指南, 2021(24)
-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乙型肝炎五项检测用于健康体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筛查中的价值分析[J]. 石岩. 实用医技杂志, 2021(06)
- [3]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假阳性的相关影响因素[J]. 赵鸿翔. 基层医学论坛, 2020(26)
- [4]CMIA对HBsAg弱反应性血清标本的检测性能[D]. 黄韬. 南昌大学, 2020(08)
- [5]乙肝表面蛋白偶联的新型肺炎多糖结合疫苗小鼠综合免疫效果研究[D]. 钱雯.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中HBV的流行和HBV pgRN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D]. 刘莹.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ELISA检测乙肝两对半少见模式和弱阳性结果分析及报告单注释策略[D]. 刘嘉清.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8]2013-2017年郑州某院孕产妇乙型肝炎和梅毒感染分析[J]. 陈妍,亓水芹.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9(06)
- [9]量子点荧光微球在免疫层析方法中的应用研究[D]. 段宏. 南昌大学, 2019(01)
- [10]高强度聚焦超声介导的乙肝疫苗经皮递送关键参数研究[D]. 杨梅. 深圳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