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5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5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成顺[1](2020)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键病理机制,抑制T细胞异常激活是重要治疗措施。有研究显示中医脏腑病变会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脾虚与肾虚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常见证候要素,两者对于免疫功能的影响是否有异目前尚无相关研究。通过中医药健脾补肾治疗再障常有一定疗效,提示健脾补肾法可能有助于调控免疫功能。本课题以脾虚血亏和肾虚血亏证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的相关性,明确脾虚及肾虚对T细胞亚群失调程度的不同影响,以健脾补肾中药为干预措施,初步探索依据脾虚血亏及肾虚血亏为主要分型应用中医药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机制。方法1.回顾性研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虚血亏证与肾虚血亏证患者T细胞免疫应答的差异,明确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收集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hronic aplastic anemia,CAA,简称慢性再障)的住院患者,纳入标准:①确诊为慢性再障;②2011年1月至2018年5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住院治疗;③中医证候分型为脾虚血亏证或肾虚血亏证;④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⑤住院期间合并发热、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者除外。参照《中医虚证诊断标准》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行业专家组意见拟定脾虚血亏证及肾虚血亏证诊断标准,在住院病历中提取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证候再分型。与健康成年人对照,明确再障患者T淋巴亚群(CD4+、CD8+、Treg及CD4+/CD8+比值)失调情况;分析脾虚血亏证与肾虚血亏证患者细胞毒性T细胞异常激活程度的差异,通过单因素相关分析,探讨年龄、性别、病程、全血细胞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候分型的相关性,进一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独立影响因素。收集可评价临床疗效的病例,分析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临床疗效的相关性。2.进一步探索不同证型应用中医药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治疗再障的作用机制。拟于2018年8月至2019年11月纳入肾虚血亏证或脾虚血亏证的慢性再障20例,以健脾补肾中药为干预措施,酌情联合西医基础治疗,1疗程为3个月,连续应用2个疗程,共6个月。入组时、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时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入组时及治疗后每月检测1次全血细胞分析;入组时及治疗6个月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CD4+、CD8+、CD4+/CD8+,T 淋巴细胞激活状态:HLA-DR+T、CD4+HLA-DR+、CD8+HLA-DR+、CD4+HLA-DR+/CD4+、CD8+HLA-DR+/CD8+、活化 T 细胞,ELISA 法检测血浆 TNF-α、TGF-β 及 IL-10细胞因子在治疗前后的表达。监测安全性指标。主要疗效指标为再障临床疗效;次要疗效指标包括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单项中医症状改善率、全血细胞分析。与历史文献进行对照,分析应用健脾补肾法为主与单用西医免疫抑制治疗的疗效差异;通过疗效分层,探究中医证候分型与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根据安全性指标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方案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DZMEC-KY-2019-133)。初步探索依据脾虚血亏证及肾虚血亏证主要分型应用健脾补肾中药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机制。结果1.慢性再障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亚群变化相关,脾虚血亏组免疫应答失调更为突出,CD8+T细胞及Treg细胞比例均高于肾虚血亏组,CD4+/CD8+比值较肾虚血亏组进一步减低。①共纳入慢性再障患者57例,其中脾虚血亏证31例、肾虚血亏证26例。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8例,平均年龄(54.38±17.58)岁。②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再障组CD8+细胞比例显着升高(P<0.05),CD3+、CD4+、Treg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③中医证候分型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CD8+、Treg细胞及CD4+/CD8+比值与中医证型相关(P=0.010,P=0.046,P=0.025),脾虚血亏组CD8+、Treg细胞明显高于肾虚血亏组,CD4+/CD8+比值明显低于肾虚血亏组。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显示,CD8+细胞比例(OR=0.920,95%CI:0.860~0.985,P=0.017)与中医证候分型相关,脾虚血亏组CD8+淋巴细胞较肾虚血亏组升高。④对治疗6月后检测T细胞亚群的32例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其中缓解6例、明显进步7例,无效19例。与治疗前相比,缓解组CD8+细胞比例显着降低(P<0.05),无效组显着增高(P<0.05),明显进步组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CD4+/CD8+比值无效组进一步降低(P<0.01)。2.以脾虚血亏及肾虚血亏为主要分型,应用健脾补肾中药有助于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治疗慢性再障,治疗有效患者中,脾虚血亏者治疗后活化T细胞、CD3+HLA-DR+、CD8+HLA-DR+、CD4+HLA-DR+细胞比例、CD8+HLA-DR+/CD8+、CD4+HLA-DR+/CD4+比值较治疗前降低,肾虚血亏者各项T淋巴亚群及激活状态无明显变化。①共纳入慢性再障患者18例,全数据集(FAS)16例,符合方案集(PPS)14例。脾虚血亏组7例,肾虚血亏组9例,两组基线一致。②按照临床疗效判定标准,FAS、PPS总有效率分别为62.5%、71.4%,与国外文献报道有效率(35%-64%)基本一致。脾虚血亏组、肾虚血亏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55.6%,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按照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FAS、PPS证候改善率分别为87.5%、92.9%。脾虚血亏组、肾虚血亏组证候改善率分别为85.7%、88.9%,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④全血细胞分析:FAS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治疗后明显提升(P<0.05,P<0.01);脾虚血亏组和肾虚血亏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各访视点,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比较,脾虚血亏组在治疗后中性粒细胞明显提升(P<0.05),肾虚血亏组治疗后血红蛋白明显提升(P<0.05)。⑤中医证候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FAS治疗3月时、6月时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降低(P<0.01)。脾虚血亏组和肾虚血亏组治疗前、治疗3月时、治疗6月时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脾虚血亏组与肾虚血亏组治疗3月时、6月时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⑥单项中医症状改善率:治疗6月后单项症状均较治疗前改善,各症状改善率为食欲不振(86.7%)、失眠(83.3%)、大便干结(80.0%)、腰膝酸软(78.6%)、形寒肢冷(77.8%)、盗汗(77.8%)、神疲乏力(73.3%)、头晕(69.2%)、心悸(66.7%)、手足心热(62.5%)、大便稀溏(50.0%)、出血(50.0%)、面色萎黄(46.7%)。⑦T淋巴细胞亚群及激活状态:与治疗前相比,FAS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激活状态无明显差异,脾虚血亏组、肾虚血亏组治疗后无明显差异(P>0.05)。按照再障疗效分层统计,有效患者10例,包括脾虚血亏者5例,肾虚血亏者5例。与治疗前比较,有效患者治疗后 CD3+HLA-DR+、CD8+HLA-DR+比例及 CD8+HLA-DR+/CD8+比值明显降低(P<0.05),脾虚血亏者治疗后活化T细胞、CD3+HLA-DR+、CD4+HLA-DR+、CD8+HLA-DR+比例及CD8+HLA-DR+/CD8+、CD4+HLA-DR+/CD4+比值显着降低(P<0.05),肾虚血亏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激活状态无明显变化(P>0.05)。⑧细胞因子TNF-α、TGF-β、IL-10:FAS、脾虚血亏组与肾虚血亏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差异,组间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⑨所有病例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型与部分T细胞免疫应答具有一定相关性,脾虚与肾虚免疫应答失调的程度不同,健脾补肾法可能通过调控T细胞免疫反应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王蕤[2](2020)在《补肾法联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补肾法联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以“再生障碍性贫血”、“髓劳”、“补肾”、“益肾”、“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西药”、“雄激素”、“环孢素”、“Tonifying kidney”、“Chinese medicine”、“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Western medicine”、“Androgen”、“Cyclosporine”等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医学文献检索服务系统(PubMed)数据库检索建库到2020年2月3日公开发表的运用补肾中药联合西药治疗AA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语种包括中文和英文。由两位研究员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合格文献,并用RevMan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1篇[29-59]随机对照试验,总病例数为2126例。Meta分析结果如下:实验组在提高总有效[RR=1.32,95%CI(1.25,1.39),Z=10.35(P<0.00001)]、基本治愈[RR=1.64,95%CI(1.40,1.92),Z=6.12(P<0.00001)]、WBC[WMD=0.82,95%CI(0.39,1.25),Z=3.75(P=0.0002)]、HGB[WMD=17.47,95%CI(13.71,21.23),Z=9.10(P<0.00001)]、PLT[WMD=16.19,95%CI(8.09,24.28),Z=3.92(P<0.0001)]方面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在提高骨髓活跃或明显活跃例数[RR=1.59,95%CI(1.27,1.99),Z=4.06(P<0.0001)]方面优于对照组,但实验组在降低骨髓骨髓减低或极度减低例数[RR=0.72,95%CI(0.49,1.05),Z=1.69(P=0.09)]方面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在降低中医症状积分[WMD=-6.32,95%CI(-8.70,-3.95),Z=10.57(P<0.00001)]方面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在提高中医症状疗效总有效[RR=1.28,95%CI(1.17,1.41),Z=5.10(P<0.00001)]、中医症状疗效临床痊愈[RR=2.59,95%CI(1.58,4.25),Z=3.77(P=0.0002)]方面优于对照组;在安全性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RR=0.71,95%CI(0.50,1.01),Z=1.92(P=0.05)],但实验组在降低肝功能损害[RR=0.48,95%CI(0.32,0.73),Z=3.40(P=0.0007)]、牙龈增生[RR=0.59,95%CI(0.41,0.85),Z=2.82(P=0.005)]、痤疮[RR=0.35,95%CI(0.20,0.61),Z=3.76(P=0.0002)]、胃肠道反应[RR=0.37,95%CI(0.19,0.75),Z=2.76(P=0.006)]方面优于对照组。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有熟地26次,菟丝子24次,当归24次,黄芪23次,墨旱莲(旱莲草)19次,女贞子18次,补骨脂18次。18篇文献报道治疗后不良反应,2篇文献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报道的不良反应有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腹泻等)、牙龈增生、痤疮、多毛症、肾功能异常、手颤、喑哑、麻木、高血压、惊厥、血糖异常、心电图异常、双下肢水肿。上述不良反应中以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腹泻等)、牙龈增生、痤疮、多毛症为主。结论:补肾法联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在提高总有效率、基本治愈、WBC、HGB、PLT、髓活跃或明显活跃例数、中医症状疗效总有效、中医症状疗效临床痊愈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补肾法联合西药治疗在降低中医症状积分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但在降低骨髓骨髓减低或极度减低例数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安全性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补肾法联合西药组在降低肝功能损害、牙龈增生、痤疮、胃肠道反应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有熟地、菟丝子、当归、黄芪、墨旱莲(旱莲草)、女贞子和补骨脂。不良反应中以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腹泻等)、牙龈增生、痤疮、多毛症为主。此次分析纳入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异质性较大,可能会影响此次分析的准确性,因此需要更多的大样本、高质量的RCT实验。

王锦捷[3](2020)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影响因素的研究及相关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目前各中医学家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百花争鸣,但却一直没有统一的诊断和治疗标准,制约了传统医学在治疗本病上的推广及应用。故本课题通过收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资料,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文献数据,分析其中医证型与相关特异性客观指标的关系,探讨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分析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以期使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辨证分型更加客观化,进而有利于制定统一的辨证标准,为临床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增效使用的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客观化医学依据。方法:1.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临床病例,按照中医诊断标准将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分为肾阴虚型、肾阳虚型、阴阳两虚型、阴虚火旺型、热毒壅盛型五个证型,由两名调查人员共同填写患者一般情况和证候信息表,当调查人员意见不符合时,请示上级医师进行仲裁。运用Boruta算法、多分类logistic回归法、决策树法建立其中医证型影响因素的参数模型和非参数模型。采用R3.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2.检索建库至2019年11月的CNKI、Wan Fang Data、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查找关于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RCT,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搜索文献资料,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通过讨论或交由第三位研究者裁决。对筛选后的纳入研究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3.6.0和Rev Man5.3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一、影响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分型的相关因素:1.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共纳入98例,主要以50至80岁中老年人为主,青少年患者(<20岁)发病率女性要远远大于男性,患者病程较长,四季均可发病,以冬季最显着,具有发热不典型的特征。2.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的分布占比由大到小依次为阴阳两虚型(29.6%)>肾阴虚型(22.4%)=肾阳虚型(22.4%)>阴虚火旺型(16.3%)>热毒壅盛型(9.2%)。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入院血小板值与患者阴虚火旺型的患病概率呈反比关系,与肾阴虚型患病概率呈正比关系;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与患者阴阳两虚型的患病概率呈反比关系,与热毒壅盛型患病概率呈正比关系。4.相对于病程短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病程长的患者随着入院血小板值增加,中医证型为肾阴虚型的概率变高的越明显;患者病程越长入院血小板值越小,中医证型为肾阳虚型的概率越低;患者病程越长入院血小板值越大,中医证型为阴阳两虚型的概率越低;阴虚火旺型、热毒壅盛型患者入院血小板值与病程之间的交互关系不明显。5.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影响因素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入院血小板数P=0.00159、凝血酶原时间P=0.00074、入院血小板数*病程P=0.02010,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是影响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的有效指标。6.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影响因素决策树分析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住院白细胞数<0.835*1012/L时,分型为热毒壅盛型概率最大,占比71%;患者同时满足住院白细胞数<5.595*1012/L且≥0.835*1012/L、入院血小板数≥14*109/L、舒张压≥60.5 mm Hg、凝血酶原时间≥10.85s、发病季节为春或冬季时,分型为肾阳虚型概率最大,占比72%;患者同时满足住院白细胞数≥0.835*1012/L、入院血小板数≥7.5*109/L、舒张压<60.5 mm Hg时,分型为肾阴虚型概率最大,占比58%;患者同时满足住院白细胞数≥0.835*1012/L、入院血小板数<7.5*109/L时,分型为阴虚火旺型概率最大,占比64%;患者同时满足住院白细胞数≥5.595*1012/L、入院血小板数≥14*109/L、舒张压≥60.5 mm Hg、凝血酶原时间≥10.85s时,分型为阴阳两虚型概率最大,占比71%。二、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网状Meta分析:共纳入63个RCT,涉及4083例患者,13种中药:复方皂矾丸、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清开灵、血复生、扶正补血颗粒、补髓生血颗粒、滋髓生血胶囊、补肾活髓颗粒、熟地多糖口服液、养血生髓汤、再障煎剂。随机效应Meta分析结果:与单纯使用常规疗法相比,中药联合常规疗法可以更好地提高临床有效率(RR=1.35,95%CI[1.29,1.42],P<0.00001)。网状Meta分析结果:与单纯使用常规疗法相比,复方皂矾丸(OR=5.15,95%CI[3.73,7.03])联合常规疗法可以更好地改善临床有效率,成为治疗最佳选择的可能性最大(SUCRA占比84%);再障煎剂(MD=33.56,95%CI[18.44,48.49])联合常规疗法可以更好地改善血红蛋白数量下降的状况,成为治疗最佳选择的可能性最大(SUCRA占比100%);再障煎剂(MD=86.36,95%CI[73.57,99.04])联合常规疗法可以更好地改善血小板数量下降的状况,成为治疗最佳选择的可能性最大(SUCRA占比95%);补髓生血颗粒(MD=5.91,95%CI[2.79,9.1])联合常规疗法可以更好地改善网织红细胞数量下降的状况,成为治疗最佳选择的可能性最大(SUCRA占比100%);养血生髓汤(MD=1.2,95%CI[0.57,1.81])联合常规疗法可以更好地改善白细胞数量下降的状况,成为治疗最佳选择的可能性最大(SUCRA占比79%)。结论:1.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以中老年居多,青少年期女性较男性发病率高,病程较长,四季均可发病以冬季最显着,且发热不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证型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入院血小板数与病程之间具有一定的交互关系;入院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住院白细胞数、舒张压、发病季节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医证型之间具有潜在的相关性,可作为中医临床对其辨证的参考依据。2.与常规治疗相比,中药联合常规治疗可提高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有效率。在改善血红蛋白计数、血小板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下降状况上,凸显优势。其中复方皂矾丸、再障煎剂、补髓生血颗粒、养血生髓汤的疗效尤其值得关注,治疗本病可优先考虑以上中药辅助常规治疗,但不同中药疗效各有侧重,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选择合适的中药种类。

彭颖[4](2020)在《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药物治疗方案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单用环孢素A(cyclosporin A,CsA)、单用雄激素和CsA联合雄激素三种方案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NSA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数据库,搜集有关CsA和/或雄激素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由2名研究者根据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Rev Man 5.3软件制作Meta分析森林图,采用State软件进行敏感性分析,并绘制漏斗图检测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50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3427例患者。其中8项为CsA与雄激素对比的研究,37项为CsA联合雄激素与单用雄激素对比的研究,5项为CsA联合雄激素与单用CsA对比的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CsA vs雄激素:在有效率方面,CsA组治疗NSAA的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高于雄激素组[RR=1.16,95%C1(1.04,1.28),P=0.005;RR=1.57,95%Cl(1.23,2.02),P=0.0003];在血液指标变化方面,CsA组的白细胞、血红蛋白增长程度高于雄激素组[MD=0.74,95%C1(0.33,1.16),P=0.0004;MD=11.45,95%Cl(1.15,21.76),P=0.03],但血小板增长程度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MD=15.71,95%Cl(-1.44,32.86),P=0.07];在生长因子表达变化方面,CsA组的VEGF表达水平增长程度高于雄激素组[MD=22.12,95%C1(20.20,24.04),P<0.00001];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的肝损伤、牙龈增生、震颤、多毛症及下肢浮肿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CsA联合雄激素vs雄激素:在有效率方面,CsA联合雄激素组治疗NSAA的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高于雄激素组[RR=1.39,95%Cl(1.32,1.47),P<0.00001;RR=1.91,95%Cl(1.55,2.34),P<0.00001];起效时间快于雄激素组[MD=-24.50,95%C1(-28.38,-20.62),P<0.00001];在血液指标变化方面,CsA联合雄激素组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增长程度均高于雄激素组[MD=1.08,95%C1(0.69,1.47),P<0.00001;MD=16.33,95%C1(14.22,18.45),P<0.00001;MD=11.30,95%Cl(8.77,13.82),P<0.00001];在生长因子及受体表达变化方面,CsA联合雄激素组的VEGF、bFGF及bFGFR表达水平的增长程度均高于雄激素组[MD=16.83,95%C1(10.95,22.71),P<0.00001;MD=0.61,95%C1(0.53,0.69),P<0.00001;MD=0.70,95%C1(0.66,0.74),P<0.00001];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的肝损伤、肾损伤、消化道反应、皮肤感觉异常、高血糖、皮疹、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sA联合雄激素组的牙龈增生、震颤、多毛症、高血压的发生率均高于雄激素组[RR=8.39,95%Cl(4.85,14.51),P<0.00001;RR=9.94,95%Cl(5.53,17.85),P<0.00001;RR=6.98,95%C1(3.13,15.18),P<0.00001;RR=3.24,95%Cl(1.32,7.94),P=0.01]。③CsA联合雄激素vs CsA:在有效率方面,CsA联合雄激素组治疗NSAA的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高于CsA组[RR=1.58,95%C1(1.28,1.96),P<0.0001;RR=1.82,95%C1(1.10,3.01),P=0.02];在血液指标变化方面,CsA 联合雄激素组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增长程度均高于CsA组[MD=1.32,95%Cl(1.01,1.63),P<0.00001;MD=5.60,95%Cl(1.49,9.71),P=0.008;MD=5.60,95%C1(3.68,7.51),P<0.00001];在生长因子表达变化方面,CsA联合雄激素组的VEGF表达水平增长程度高于CsA组[MD=19.46,95%Cl(17.34,21.58),P<0.00001];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的肝损伤、震颤、多毛症、血压升高、下肢浮肿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sA联合雄激素组牙龈增生的发生率高于 CsA 组[RR=24.11,95%C1(1.53,380.12),P=0.02]。[结论]1.CsA联合雄激素与单用CsA或单用雄激素相比,疗效更佳,优先推荐使用CsA联合雄激素治疗NSAA,但应密切关注患者牙龈增生、震颤、多毛症及高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时可考虑单药治疗。2.单用CsA与单用雄激素相比,单用CsA疗效更佳,安全性相当,故单药治疗时优先推荐使用CsA。受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限制,本研究结论还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陈蕊[5](2019)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特点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真实医疗环境,挖掘临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西药处方和《中国药典》收载相关中药制剂组方药味规律,探究中西医结合临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治疗的用药情况,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合理用药、处方点评提供参考。同时从整体的循证医学评价中药在该病种治疗上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对药味频次、药物关联规则及核心药物组合进行挖掘,分析我院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处方用药,整理2015版《中国药典》中补血、清热、止血作用中成药的用药规律。并对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 Man5.3软件和Stata14.0软件进行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结果:本院临床中西药联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西药主要为环孢素,利可君片、十一酸睾酮等。使用的中药种类较西药多且丰富,涉及320味,常用中药饮片有牡丹皮、白术、白芍、菟丝子等,核心药味配伍组合为牡丹皮-生地黄-白芍,中药类别主要为清热类、补虚类和止血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清热药使用较多,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以补虚药为主。各证型进行药物关联规则挖掘,药味选择有一定差异,但药味组合均以补气药-补血药,清热凉血药-补气药-补血药为主。中药制剂主要包括茜蓟生血片、造血再生片、宁血络片等医院自制制剂和益血生胶囊等。63种药典收载的补血、清热、止血作用的中成药主要为补虚药、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与本院用药结果不同。截至2019年1月的文献Meta分析显示:中西药联用能提高治疗有效率(RR=1.31,95%CI[1.28,1.35],P<0.00001),且能降低患者肝功能异常(RR=0.35,95%CI[0.27,0.46],P<0.00001)、痤疮(RR=0.36,95%CI[0.26,0.50],P<0.00001)、多毛(RR=0.22,95%CI[0.13,0.38],P<0.00001)、声音嘶哑(RR=0.33,95%CI[0.14,0.79],P=0.01)、牙龈增生(RR=0.29,95%CI[0.17,0.49],P<0.0001)、手颤(RR=0.24,95%CI[0.14,0.41],P<0.00001)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临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是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清热、补虚、止血作用的中药及制剂,“扶正袪邪”并施,体现“健脾补肾”、“清热凉血”的疗法。2015版《中国药典》收载的补血、清热、止血作用的中成药组方药味的功效类别与本院AA临床使用的中药功效类别不同。Meta分析显示,中药对AA的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宣翔虎,单丽娟[6](2015)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辨证分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查阅近10年文献对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辨证分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再障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较单纯西医治疗在降低单纯西药治疗毒副作用、减少治疗中的风险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等方面效果好,希望对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作用。

丰纪明[7](2014)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血液科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其中对照组患者18例,采用常规西医对症治疗,包括雄激素、环孢素A及左旋咪唑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1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补血生髓方剂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4.1%)明显高于对照组(61.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均优于治疗前,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效果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血象指标,提高骨髓造血功能。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8](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指明

鲁维德[9](2013)在《裴正学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思想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观察系统总结裴正学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挖掘裴老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新的辩证思维模式,即在西医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辩证,才能药中病的,提高临床疗效,总结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独特的用药特点及规律。方法:1.理论研究方法(1)全面汇总、整理、归纳裴正学教授临床资料,通过分析总结裴教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经验,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凝练,挖掘出教授治疗再障的理论精髓。(2)在临床实践中体会裴正学教授提出的发展中医的十六字决:“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领会其理论精髓,将其精神贯穿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实践中。2.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慢性再障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3例,对照组15例,依据其具体的中医辨证分型(依照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座谈会提出的慢性再障分型以肾为主的原则,分为肾阴虚型、肾阳虚型和阴阳两虚型)遣方用药,分别采用当川合剂加减联合司坦唑醇加环孢素A治疗;对照组15例,单纯采用司坦唑醇加环孢素A治疗,两组的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以上。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外周血细胞计数、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1)裴正学教授认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关键是补肾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肾为主,键脾为辅;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贯穿始终;缓则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急则清热解毒、泻火止血,并提出再生障碍性贫血毒入骨髓的病因病机,清热解毒可以生血的治疗方法。根据肾主骨、藏精生髓、髓血同源的中医理论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理基础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现代医学观点,裴老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根源在于肾,肾虚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之根本,临床上应把传统的中医辩证和现代医学紧密结合起来,即辨病辨证相结合,病证结合、辨证施治,实现个体化用药,把补肾贯穿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始终。脾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气血化生之源。脾虚气血生化无源,可致气血不足而出现头晕乏力、面色不华等贫血症候;脾虚统血无权,血溢脉外而出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裴老把补气生血、摄血之法溶于再障治疗当中,补气重用太子参、人参须。裴老发现清热解毒法可以提高再障患者血小板,结合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急性期血热妄行的病机,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治疗原则,以方测证,提出再生障碍性贫血毒入骨髓的病机,把清热解毒之法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发现清热解毒之法,不仅在急性期有泻火止血的作用,在稳定期尚有生血的作用,提出再生障碍性贫血毒入骨髓的病机,清热解毒可以生血的治疗方法,并把清热解毒的治疗方法贯穿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始终,常用土大黄、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草之属。裴老认为淤血不去,新血断无再生之理,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常加入活血化瘀药(如川芎、丹参、赤芍、当归、鸡血藤、三七、水蛭),尤其重视水蛭,水蛭破血逐瘀,裴老认为此药能增加患者之恢复速度,促进患者向愈。瘀血既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过程中的的病理产物,出现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同时又可作为一种致病因素而加重出血,诱发感染,形成恶性循环,变证百出,缠绵难愈。裴老认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宜与现代医学提供的各种微观资料相结合。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低下突出者多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属气虚,重用人参须、太子参、黄芪等益气之品,并总结出升白五药:破故纸、鸡血藤、丹参、苦参、黄精;红细胞低下突出者多表现为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属血虚,重用生地、首乌、女贞子、黄精、旱莲草、玉竹、大枣、阿胶等养血之品;血小板低下者表现为齿衄、鼻衄、皮下瘀斑等等,裴老总结出升板五药:玉竹、黄精、地黄、连翘、土大黄。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升白细胞见效快,而升红细胞、血小板当以坚持服药方能收效。“肾,主骨,生髓”,裴老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者多与中医所说的肾虚有关;“脾主统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免疫功能介导者多与中医所说的脾虚有关;清热解毒之品亦与免疫有关,类似于免疫抑制剂的作用;骨髓微循环障碍者多与中医所说的瘀血内阻相关。所以,裴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理分型及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遣方用药,集补肾、健脾、活血化瘀于一炉,以期达到再生障碍性贫血多靶点治疗日的。(2)裴正学教授提出的“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为发展中医指出了有效途径。教授以“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为指导思想,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诊断优势,将疾病定位、定性,把握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临床治疗中将辨证与辨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西医诊断,中医辨证的临床诊断方法,使得中医辨证能够准确把握某种疾病特定阶段的证,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是望闻问切检查方法的延伸,是对中医诊断学的发展。“中药为主”,就是在治疗疾病时,主要采用中药为主的方法,突出中医药的地位,不要把中医定位为辅助治疗的地位,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发展战略,要把中医传统理法方药完全贯彻进去,使几千年的中医方药的理论实践得以继承;“西药为辅”,是指有一些疾病西医药有明显的优势,我们要取其所长,为我所用,做到优势互补。2.临床研究结果经临床研究,观察组西医疗效总有效率(缓解+明显好转)为79.24%,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0.00%,二者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为83.01%,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3.33%,二者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显着,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象比较(WBC、HB、PLT计数)治疗前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升高,但观察组升高明显,二者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值升高,CD+8值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CD+3、CD+4值减低,CD+8值升高,差异有显着性;通过两组治疗后患者肝功能的观察,两组均无明显改变,且无显着的差异(P>0.05)。结论:临床研究证实当川合剂为主联合司坦唑醇、环孢素A治疗慢性再障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中医症候)及外周血象,调节机体免疫力,且对肝功能无明显损害,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本研究提示中医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可能机理是:1.补肾健脾中药有促进骨髓干细胞发育的作用。2.通过调整患者T细胞亚群,纠正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从而解除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而达到治疗效果。3.通过活血化瘀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4.清热解毒促进再障患者骨髓造血。笔者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的创新点及思考:1.通过对裴教授治疗再障用药特色的挖掘,得出结论:清热解毒可以生血,清热解毒不仅仅是再障患者出血或者有出血倾向时的治疗原则,清热解毒本身可以促进再障患者骨髓造血。2.疗效的判定应该结合中医的判断标准,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作用不能忽视,所以不能单纯按西医的疗效标准来判断疗效。3.再障具有区别于其他“虚劳”证候的特点,其病机基础和辨证体系当有其特殊性。4.再障的中医辨证分型和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要深入研究,揭示再障的症候的本质,用微观指标确定下来,指导临床用药,切实提高疗效。5.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应该实验和临床相结合,一方面探索更客观实际的模型制作手段,另一方面加强临床方面的观察研究,使临床疗效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重复性。6.在实验水平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药疗效机理的研究须不断借鉴中医药和现代医学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如分子生物学、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蛋白表达和中药血清药理学等方面进行结合研究。7.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促进了中医临床研究的发展,但对中医个体化诊疗的特色造成一定不利的影响。8.目前普遍的把中医药治疗仅作为辅助手段,而对于积极寻找与西医在临床治疗上的互补点重视不够。

李柳[10](2012)在《麻柔主任医师经验总结及中西医分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麻柔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形成渊源及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分析提炼他独到的用中医理论阐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方法及在诊病过程中体现的独特诊病经验;通过典型医案的搜集总结,结合中医古典医籍,使他的学术思想得到进一步的理论升华。本研究还重点对麻柔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分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进行了总结与临床研究,通过临床客观数据证实他诊治再障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诊病用药特点。本研究人群为笔者师承临证学习期间,麻柔主任医师所治疗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结合既往基础研究结果,进一步总结和研究他对不同分型(急性或慢性)及中医不同证型(肾阴虚或肾阳虚)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证候疗效,探讨对AA不同分型及证型患者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治规律,探寻中医或中医与适当西药联合的规范化治疗方法,以克服过度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及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再障的优势。另外通过对麻柔主任医师补肾为核心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再障病例的总结,掌握其辨证及用药规律,以利于进一步传承与推广。方法:前瞻性纳入并系统随访总结麻柔主任医师诊治的60例AA患者。据其临床经验结合西医分型及中医证型分为三组行中西医结合分型治疗:1.单纯补肾中药治疗组,病例为慢性再障轻型、小儿患者以及西药无效或不能耐受患者;2.补肾中药+免疫抑制治疗组,病例以免疫抑制导致骨髓衰竭为主要病理机制的急重型再障患者;3.补肾中药+雄激素治疗组,病例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为主要病理机制,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免疫抑制剂无效或疗效不完全以及慢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Ⅱ型患者。其中对病史长于20年以上的重型再障Ⅱ型患者尝试补肾兼化瘀联合雄性激素治疗。从中医辨证(肾阳虚/肾阴虚)、西医诊断(急重性再障/慢性再障)、疗效(缓解/进步/无效)和治疗方法(雄激素有效/无效和免疫抑制剂有效/无效)四个角度,对AA患者进行不同组别、不同中医证型治疗前后疗效及症状积分进行总结分析,阐释麻柔主任医师诊治本病的分型疗效、证候疗效及用药特点和规律。结果:1.总结60例AA患者,至少接受6-12个月的治疗进入疗效总结。总有效率93.00%。2.分型治疗及疗效:单纯补肾中药治疗组10例,基本治愈4例,缓解6例,其中6例为小儿患者;雄性激素联合补肾中药组24例,基本治愈4例,缓解10例,明显进步8例,无效2例;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和/或ATG联合雄性激素及补肾中药组26例,基本治愈4例,缓解12例,明显进步8例,无效2例。3.中医分型特点分析:肾阳虚组主要为慢性再障患者(58.8%,20/34),肾阴虚组主要为急重型再障患者(57.6%,15/26)。这说明中西医分型标准虽不具备精确对应关系,但存有一定的关联性。其中4例为病程长于20年的重型再障Ⅱ型患者,辨证属肾阳虚兼血瘀,探索性采用具温阳化瘀功效的雄黄联合雄性激素及补肾中药治疗,1例基本治愈,2例有效。4.中医分型与西医分型治疗相关性及结果:①肾阳虚组和慢性再障组使用单纯中药(80.0%,8/10)或雄激素(66.7%,16/24)患者比例较高;肾阴虚组和急重型再障组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比例较高(61.6%,16/26;76.9%,20/26)。单纯中药治疗组小儿比例高(6/10)且疗效显着。表明中医分型与选择用药(雄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有相关性,中医分型有助于临床用药的选择;②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83.3%,急重型和慢性再障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6%和100.0%。单纯中药治疗组小儿比例高(6/10)且疗效显着。说明通过中西医分型原则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③肾阳虚和肾阴虚组治疗前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低于正常值,治疗后肾阳虚组和肾阴虚组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显着上升(P<0.01),但治疗后肾阳虚型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达正常水平均显着高于治疗后肾阴虚型患者(P<0.01),说明治疗后肾阳虚组外周血象恢复快且完全。5.中医证候特点分析:肾阴虚和肾阳虚组腰膝酸痛出现频率均较多,说明腰膝酸痛是再障肾虚辨证的主要症状。治疗前肾阳虚组以畏寒、耳鸣及水肿为主要见症,经补肾中药治疗后,症状较易改善恢复。肾阴虚组以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咽干、便结而尿短赤和盗汗等症状为主,治疗后症状减轻;肾阴虚组出血症状较肾阳虚组多见,但经中药治疗后大多得以改善。舌苔舌质基本能作为区分肾阴虚、肾阳虚的关键性客观指标。6.中医证候疗效判定特点:治疗后临床痊愈的症状是便结而尿短赤;显效的症状是腰膝酸痛、畏寒肢凉、耳鸣或耳聋、盗汗;有效的症状是发脱或齿摇、水肿、尿后余沥或失禁、五心烦热及舌质舌苔;无效的症状是性功能减退和咽干口燥。说明中医辨证肾阳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预后好;肾阴虚型患者临床表现重,预后相对较差,舌质苔的改善也相对较慢。结论:1.麻柔主任医师治疗急重型再障和慢性再障的有效率分别为84.6%和100.0%,总有效率93.0%。与国内报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从有效率70.0%~80.0%比较,证实采用中西医结合分型治疗再障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疗效优势;2.进一步证实慢性再障以肾阳虚型为主,重型再障以肾阴虚型为主;3.单纯补肾中药在轻型患者、小儿患者及西药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患者确能发挥中医药优势;4.对各种类型再障,合理使用雄性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联合补肾中药治疗均能获得较好疗效,既提高了疗效又避免过度治疗所导致的毒副作用;5.探索性应用具温阳化瘀功效的雄黄联合雄性激素及补肾中药治疗病史长于20年的重型再障Ⅱ型患者,取得1例基本治愈,2例有效,1例无效(因观察时间较短),初步显现出较好的苗头;6.麻柔主任医师临床应用补肾中药与不同西药联合治疗,认为只要找准切入点就能取得良好疗效,避免了不必要的过度治疗。提出并证明再障的发病大致可分为以异常免疫为主和以骨髓衰竭为主2个阶段,前一阶段以免疫抑制剂+补肾中药为主治疗;后一阶段应以雄性激素+补肾中药为主治疗,两者之间可能存在过渡阶段;适时减量或停用免疫抑制剂或雄性激素,较好贯彻了能中不西的原则。7.中医证型特点:肾阴虚组和肾阳虚组腰膝酸痛出现的频次均较多,说明腰膝酸痛是再障肾虚辨证的主要症状,中医症状判定标准对肾阴虚阳虚的判定区分有意义,舌质舌苔基本能作为区分肾阴虚、肾阳虚的关键性客观指标;中医辨证肾阳虚型再障的临床症状的改善优于肾阴虚型;慢性再障或病程长的重型再障患者多表现为肾阳虚型,适宜于温肾填精中药为主或联用雄激素治疗,而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多为肾阴虚型,多适于滋肾填精中药为主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按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说明中医辨证肾阳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预后好;肾阴虚型患者临床表现重,预后相对较差。还发现舌质苔的改善也相对较慢。8.麻柔主任医师诊治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用药特点:补肾调阴阳为主,兼顾脾胃,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双补;坚持守方治疗,他认为慢性疾病如证型未变,则应坚持主方不变,仅据阴阳寒热偏衰及脾胃盛衰做加减化裁。麻柔主任医师认为,首先要正确把握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从中医理论渊源水平找到纲领。因此,他以其独到的“发病观”、“治病观”和“防病观”统领中医疾病的发生及防治。首先从阴阳角度认识疾病的发生,阴阳平衡即健康,阴阳失衡即患病;从正邪关系概括疾病的发生无非正虚与邪盛。他认为中医药治疗疾病就是通过阴阳自和的能力燮理机体阴阳、正邪等矛盾关系,把“失和”调为“和”,把“偏”调为“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医生的作用仅仅是顺势利导,纠偏,调整阴阳偏胜而已。还认为顺应天地自然才能更好的防病治病,辨证论治才卓有成效。其健脾调胃扶正以祛邪及祛邪不忘兼顾脾胃的组方用药处处体现出老师以“脾胃为本”的“未病先防”的防病观。他认为中医治病是从整体、系统角度看问题,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中医的治疗体系应以辨证论治为核心,以病人表现出的“证”为靶点,针对动态过程,认知的是在时间过程中病人整体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体现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针对肾阴阳亏虚的根本病机,辨治以补肾调阴阳为主;针对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出血性疾病,认为以气虚兼血瘀为根本病机,采用益气通阳,调和气血治疗,明显提高了疗效。还探索性采用具解毒散瘀功效的古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各型取得了良好疗效,他认为本病病机为正气虚损,复感邪毒,因毒致瘀,毒瘀互阻。并扩大应用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及部分类型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认为因毒致瘀,毒瘀互结为其根本病因病机,运用解毒散瘀功效的青黄散泄其实,紧紧围绕毒瘀这个根本病机。近年还探索性用含砷中药治疗病程较长的慢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认为其病机为“久病入络”、“因虚致瘀”,而非“因毒致瘀”,故治疗上单用性温散瘀之雄黄,其温热之药性可助阳生血,化瘀功效针对“瘀血”病机,取得初步疗效。麻柔主任医师认为探索中医药治疗疑难性血液病的关键在于对疾病病机的准确认识,与中医“治病求本”、“谨守病机”的理论异曲同工。麻柔主任医师在临床立法、组方、用药上时刻不忘顾护脾胃,认为血液系统疾病一般病程较长,素体脾胃亏虚,长期服药易伤脾胃,故临证为补而不壅滞、泻而不伤中,常合用四君子汤等补气健脾,防治脾虚影响到药物疗效。其健脾调胃扶正以祛邪及祛邪不伤脾胃的组方用药,处处体现出其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他独到采用经方桂枝汤为主治疗慢性和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和rITP),认为经方具有组方精简、配伍严谨、方证相应、疗效确切等特点。对cITP和rITP辨证以脾虚气弱,阴阳失和为主者,拟桂枝汤治疗,取其“内调阴阳”之特性,取得良好疗效。他认为多种慢性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根本原因是“正气亏虚”,在诊病中处处体现扶正即祛邪的学术思想。具体体现在治疗白血病缓解期表现为正虚邪恋阶段,注重健脾补肾调阴阳扶正治疗,少用清热解毒抗癌祛邪之品。还体现在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认为本病的根本病机为“正虚”与“血瘀”,通过以扶正为主及扶正固本“防患于未然”的治疗策略取得良好疗效。他认为与自身免疫相关的病证中医药调理应以扶正为主,所谓扶正即可祛邪。病证结合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手段之一。麻柔主任医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一方面坚持以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探索中医药治疗血液系统疑难性疾病的方法,其临床实践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还是专验方的应用均是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另一方面重视辨“病”,血液病尽量基于细胞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基因等疾病诊断,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一个阶段到整个病程全面认识疾病后,客观制定出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一以贯之,收效明显。还致力于通过临床实践发现苗头,总结规律,回到实验研究达到理论升华,再回到临床普遍实践,这是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研究方向,也是辨证与辨病结合优化研究模式的具体体现。总之,麻柔主任医师在临证实践中,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时时贯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治病求本的治病观、阴阳平调的平衡观、血液病的扶正治疗观、注重顾护脾胃、独到使用经方、探索性运用古验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学术思想,经过多年的历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治血液病临床经验。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5例(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免疫功能失调
        2 骨髓微环境异常
        3 端粒酶功能缺陷
        4 克隆性造血与体细胞突变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辨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1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2 中医治则治法
        3 中医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基础研究进展
        4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试验一 慢性再障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的相关性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研究结论
        5 讨论
    试验二 健脾补肾中药干预慢性再障T细胞免疫应答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研究结论
        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补肾法联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的数据库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剔除标准
    1.4 文献检索方法
    1.5 方法学质量评估
    1.6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7 统计分析方法
    1.8 敏感性分析
    1.9 发表偏移分析
2.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
    2.3 干预措施
    2.4 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评价
    2.5 Meta分析结果
    2.6 发表偏移
讨论
    1.中医对AA的认识
        1.1 中医对AA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各医家对AA的认识
    2.常用补肾中药的药理研究
    3.补肾中药治疗AA的机制研究
    4.环孢素的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
    5.本次异质性的来源分析
    6.研究过程存在的不足及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影响因素的研究及相关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的影响因素
    1 临床研究设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研究方法
        1.6.1 一般情况和证候信息采集表的编制
        1.6.2 病例采集
        1.6.3 数据录入分析
        1.6.4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2.1.1 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2.1.2 发病季节分布情况
        2.1.3 患者病程分布情况
        2.1.4 患者体温分布情况
        2.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3 建立AA中医证型影响因素的参数模型
        2.3.1 AA中医证型参数模型重要变量的初次筛选
        2.3.2 AA中医证型参数模型重要变量的二次筛选
        2.3.3 AA中医证型影响因素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初步筛选
        2.3.4 AA中医证型影响因素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最终确定
        2.4 建立AA中医证型影响因素的非参数模型
        2.4.1 建立决策树模型的变量选择
        2.4.2 AA中医证型影响因素的决策树分析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网状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1.5 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来源与策略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1.4.1 改良Jadad量表文献评分
        1.4.2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文献评估
        1.5 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筛选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风险偏倚评价
        2.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2.4.1 临床有效率
        2.4.2 血象指标
        2.5 比较-校正漏斗图
        2.6 安全性评价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药物治疗方案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群体药动学的环孢素A个体化给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特点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索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特点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1.2 中药名称规范及功效分类
        1.3 处方录入与核对
        1.4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疾病分类结果
        2.2 总体用药结果
        2.3 中医疾病统计结果
        2.4 中医疾病各证型用药频次及功效分类结果
        2.5 中医证候统计结果
        2.6 虚劳病各证型用药频次及组方规律结果
        2.7 髓劳病各证型用药频次及组方规律结果
    3 讨论
        3.1 常用药味分析
        3.2 总体用药讨论
第二章 2015年版《中国药典》补血、清热、止血作用中成药组方用药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药味名称处理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补血、清热、止血作用中成药的统计与类别
        2.2 补血、清热、止血作用中成药药味频次
        2.3 补血、清热、止血作用中成药关联规则
    3 讨论
第三章 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策略
        1.4 资料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筛选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2.4 中医药治疗AA总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
        2.5 中医药改善AA患者不良反应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论文发表情况

(7)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1.3 疗效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比较
3 讨论

(9)裴正学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二文献综述
三 裴正学教授学术渊源及主要学术思想
    1. 裴正学教授简介
    2. 裴正学教授学术渊源
    3. 裴正学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
四 裴正学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思想
    1. 病因病机
        1.1 脾肾亏损
        1.2 毒入骨髓
        1.3 髓海瘀阻
        1.4 火伤血络
        1.5 气不统血
    2. 其它
        2.1 痼疾与新病相合,先治新疾
        2.2 强调顾护胃气
    3. 用药特点
    4. 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之基本方
    5. 体会
五 裴正学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情分级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疗效评定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西医疗效比较
        3.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3 观察组各中医分型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血象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率变化比较
        3.6 两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散点图对比
        3.7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六 讨论
    1. 再障治疗的历史沿革
    2. 裴正学教授治疗再障的基本观点
    3. 结果分析
        3.1 两组西医疗效比较
        3.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3 观察组各中医分型疗效比较
        3.4 观察组与对照组机体免疫功能比较
        3.5 安全性指标分析
    4. 方药组成分析
        4.1 组成方药
        4.2 方解
        4.3 立方原则、配伍特点
        4.4 中药功效溯源
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10)麻柔主任医师经验总结及中西医分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西医临床及实验研究
    1. 历代医家对虚劳病的认识
    2. 补肾为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现代研究
    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理及临床研究
第二部分 麻柔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形成渊源及临证经验的整理与总结
    1. 麻柔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形成渊源
    2. 中医疾病发生及防治规律的认识
    3. 麻柔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整理与总结
    4. 个人心得体会
    5. 结语
第三部分 麻柔主任医师中西医分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总结与临床研究
    1. 前言
    2. 临床资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分型分组治疗情况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方法
    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分型及疗效标准
        3.1 再障的西医诊断及分型标准
        3.2 再障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3 中医症状学记分
        3.4 疗效判定标准
    4. 结果
        4.1 AA患者基本信息
        4.2 疗效分析
        4.3 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对比分析
        4.4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变化及症状积分对比分析
    5. 结论
    6.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
附录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的相关性[D]. 陈成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补肾法联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Meta分析[D]. 王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影响因素的研究及相关网状Meta分析[D]. 王锦捷.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
  • [4]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药物治疗方案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D]. 彭颖.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5]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特点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D]. 陈蕊.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辨证分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J]. 宣翔虎,单丽娟. 新疆中医药, 2015(01)
  • [7]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分析[J]. 丰纪明.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14(03)
  • [8]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9]裴正学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思想初探[D]. 鲁维德.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02)
  • [10]麻柔主任医师经验总结及中西医分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研究[D]. 李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3)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5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