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变压器油电流变液性能的实验研究

淀粉变压器油电流变液性能的实验研究

一、淀粉—变压器油电流变流体性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田硕[1](2015)在《巨电流变抛光液性能分析与抛光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巨电流变抛光液是由高介电常数的纳米颗粒、二甲基硅油以及磨料颗粒混合而成的绝缘悬浮液。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会产生巨电流变效应,巨电流变抛光液中的固相颗粒在极化力的作用下会沿着电场线的方向形成链状结构,使得抛光液的粘度和剪切屈服应力有显着的增长。巨电流变抛光技术正是应用巨电流变抛光液在电场作用下这一特殊性质来对工件表面进行加工的一种非接触式抛光方法,对于导体和非导体工件均适用。对巨电流变抛光液微观结构的观察有助于了解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巨电流变抛光液中固相颗粒的运动及成链情况,并能够更好的理解巨电流变效应的机理。通过观察发现,与电流变效应相比,巨电流变效应所产生的链状结构纤维更加细密,效应更加明显。这也是巨电流变液的剪切屈服强度能达到普通电流变液剪切屈服强度十倍以上的原因。巨电流变抛光液的流变学性能对巨电流变抛光工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而衡量巨电流变抛光液流变性能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其在外电场作用下的表观粘度及剪切屈服应力值。本文中使用自制的圆筒式旋转流变仪从磨料的种类、磨料的粒度、磨料的浓度等不同影响因素的角度对巨电流变抛光液的粘度及剪切屈服应力进行实验研究,找出不同影响因素对巨电流变抛光液流变性能的影响,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同时也为巨电流变抛光实验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区别于传统抛光实验中所使用的针状电极,本次实验中的五轴联动巨电流变抛光机床使用的是可拆式集成环状电极抛光工具。通过对外加电场作用下集成环状抛光工具进行电场强度仿真和对抛光工具前端所形成的巨电流变柔性抛光头有效抛光区域实验,验证了该集成环状抛光工具可被用于巨电流变抛光实验中。本文中使用五轴联动巨电流变抛光机床对光学玻璃进行了一系列巨电流变抛光实验,探究了磨料的种类、浓度、粒度,以及抛光电压、抛光间隙、抛光时间、电机转速等多个因素对巨电流变抛光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并找出了各自的变化规律,得到了抛光光学玻璃合理的工艺参数。应用这些经过优化后的参数进行巨电流变抛光实验,得到了满意的实验结果。

袁野[2](2013)在《磺化聚苯胺的合成及其电流变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电流变流体是一种智能材料,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其流变学特性能够实现快速、连续、可逆的调节,因而在许多工业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论文综述了电流变流体的组成、主要影响因素及电流变效应的产生机理;合成了不同S/N比值的磺化聚苯胺(SPAN)粒子,并研究了其作为电流变流体分散相在电场作用下的电流变行为,主要内容如下:分别采用间氨基苯磺酸与苯胺共聚,发烟硫酸磺化聚苯胺,氯磺酸磺化聚苯胺三种方法制备得到了S/N比值分别为0.63,0.94和1.39的SPAN粒子;对聚合物分子的形貌结构,热稳定性以及粒子的电性能进行了检测与表征,研究了磺化方式对聚合物分子结构和溶解度的影响。以上述聚合物粒子作为电流变流体的分散相与硅油组成悬浮体系,考察了去掺杂程度,分散相粒子S/N比值,温度和粒子浓度对流体电流变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具有不同S/N比值的SPAN/SO体系均表现出正电流变效应,流体的剪切应力值随外加电场的强度增大而增大,表现为电致增稠;流体的表观粘度值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降低,表现为剪切变稀。同时,研究发现体系去掺杂程度对电流变性能存在一定的影响,表现为pH值越高,电流变性能越差。通过对比三种聚合物与硅油组成的悬浮体系的电流变行为,我们发现了分散相SPAN粒子的S/N比值对ER流体的电流变效应有重要影响,S/N比值越高,极化能力越强,体系内部纤维化链状结构越牢固,流体的电流变效应越明显。电流变测试结果还显示,体系粒子的浓度与静态屈服应力呈二次线性关系;同一电场条件下,静态屈服应力要高于动态屈服应力,二者都随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并且均与电场强度的平方线性相关(相关系数都达到0.99以上);温度上升,有利于增大流体的屈服应力。通过对比共聚(S/N=0.63)SPAN/SO,发烟硫酸(S/N=0.94)SPAN/SO和氯磺酸(S/N=1.39)SPAN/SO三种悬浮体系的电流变行为,可以得出,磺化聚苯胺类聚合物的S/N比值对体系的电流变性能起决定性作用。

庞亮[3](2011)在《新型电流变阀的设计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在液压领域用传统阀来实现系统内流动介质流通截止功能和压力流量控制功能,要选用不同的阀控系统。当要求上述的两种功能同时实现时,传统阀门就不再适用,无论是实现什么功能的传统阀都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和不足。当把电流变技术引入到液压领域可以研制出一种新的阀控系统称为电流变阀。它用电信号控制实现上述两种不同功能的组合使用,有效的避免传统阀的缺陷。电流变阀的优点是:(1)电信号直接作用于流动介质实现对压力和流量的控制。(2)工作频率高,响应快,滞后小,控制过程中不需要传统机构的辅助,控制速度和精度高。(3)不存在相接触的运动副,所以无机械磨损,寿命长。(4)不需要较高的机械加工精度,生产成本低,加工工艺简单。本文对电流变阀内影响流体压力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发现电流变阀的压差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电流变阀的结构参数产生的基本压力差,只随流量变化;另一部分是由电流变效应产生的电致压力差,它与电流变阀的结构参数和电场强度有关。分析了电流变液在无外加电场作用时在平行板缝隙内的速度分布情况,并根据电流变效应的知识预测了外加电场时阀内的速度分布情况。根据理论分析的结论,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多间隙平行板串联结构的电流变阀。通过增减电极板的数量分别对两间隙和四间隙的电流变阀进行FLUENT仿真分析并组建试验系统进行实验研究。试验和仿真结果表明随着电场的增加,压力差增大,这种增大的趋势近似呈高阶曲线分布;随着流量的增大,压力差增大,它的增长趋势近似呈线性;在场强流量给定时流道缝隙增加,压力差减小;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串联流道越多,压力差越大。新型电流变阀和传统电流变阀相比,它的优势在于能有效地增大压差,提高阀的截止能力;根据不同的外部需要可以适当的增减电极板的数量,组合成不同结构的电流变阀;可以用螺栓来调整平行极板的间隙,来实现无级调节流量和压差的功能。受电流变液的性能和实验器材的限制,实验并没有体现出阀的全部性能,比如电流变液发生固化后的性能受材料所限就没能进行验证。但是实验验证了电流变效应的产生,并且验证了压力与流量、场强、平板间隙的关系。本文介绍的电流变阀是电流变技术在工程上的典型应用。因其具有传统电流变阀所不具有一系列优势,随着电流变技术的成熟,它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邱玉锐[4](2011)在《聚苯胺类材料的合成及电流变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流变流体是一种流变行为可由外加电场控制的智能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广泛的工程应用前景。本论文对电流变流体的组成、历史起源、分类及电流变效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文献综述,研究了邻甲苯胺和中性红聚合物材料的合成及作为分散相材料的电流变流体在电场下的流变行为,主要内容如下:采用溶液氧化聚合与乳液聚合的方法分别合成了六个聚苯胺类共轭聚合物:聚邻甲苯胺(POT)、聚中性红(PNR)、邻甲苯胺与中性红的共聚物(POT/NR),对甲苯磺酸掺杂的聚邻甲苯胺(TSA-POT)、对甲苯磺酸掺杂的聚中性红(TSA-PNR)及对甲苯磺酸掺杂的邻甲苯胺与中性红的共聚物(TSA-POT/NR);对聚合物粒子的化学结构、形貌、热稳定性及粒子的电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各聚合物在不同反掺杂条件下所得粒子的硅油悬浮体系的电流变效应。结果表明各聚合物的硅油体系均体现出正的电流变效应,体系的剪切应力随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表现出电致屈服应力及电致增稠;聚合物的反掺杂条件影响着聚合物流体体系的电流变效应;TSA-POT, TSA-POT/NR体系的屈服应力与电场强度的平方具有线性关系;由于共聚物中p-π共轭及极性的磺酸基团与聚合物主链的结合,使得TSA-POT/NR及TSA-POT粒子具有较好的容纳电荷的能力,表现出较大的介电常数,由此导致TSA-POT/NR及TSA-POT硅油体系良好的电流变性能。所研究的聚苯胺共轭聚合物体系的电流变效应的强弱由聚合物粒子的介电常数而非电导率决定。

姜波[5](2009)在《电流变液半主动发动机悬置隔振性能与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对平行平板式ERF半主动控制式发动机悬置所需的电流变液体研制、建模、动特性仿真分析、控制方法和试验验证等内容展开研究工作。在分析电流变液体组成及电流变效应机理的基础上,研制了三元纳米复合ERF和氧化铝ERF两种电流变液体,借助电流变仪对其流变性进行测试,试验数据证明氧化铝ERF的性能较好基本可以满足实际使用要求。运用键合图理论推导ERF悬置的动态特性表达式,通过调整电场强度、尺寸、性能等参数,研究其对ERF悬置动态特性的影响,并利用试验验证其正确性。搭建发动机和车架的二自由度系统键合图模型及仿真模型,分别采用模糊控制、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和模糊小波神经网络控制三种控制方法对系统的隔振特性进行分析,试验数据证实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效果最佳,所以采用此控制方法开发了ERF悬置的模糊神经网络单片机控制器。首次建立ERF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和发动机悬置系统模拟试验台架的键合图模型及仿真模型,对低频10Hz和怠速两种工况在有控制和无控制时的隔振特性进行仿真分析,通过搭建试验台进行试验的结果表明:ERF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对发动机振动的隔离效果有明显的改善。

田芳[6](2008)在《聚对苯撑乙烯的合成及其电流变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流变流体是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其流变性能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以发生快速、可逆和明显的改变。这类材料在电气-机械转换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本文对电流变效应的特点、组成及其理论模型和应用进行了文献综述,研究了线性共轭聚合物PPV的合成及其悬浮体系的电流变效应。论文以氯化苄为原料,通过氯甲基化反应合成了α,α′-二氯对二甲苯。然后采用Gilch法和固相合成法制备了共轭聚合物PPV,对其聚合过程进行了探讨,优化了合成条件。采用IR光谱、元素分析等对其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用扫描电镜测试了其表面形态,用热分析仪测试了其热稳定性,比重瓶法测定了其密度,并测试了其导电及介电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聚合物PPV符合设计要求,满足电流变流体分散相材料的要求。采用流变测试较系统的研究了PPV悬浮体系的流变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未经掺杂处理的PPV-硅油体系在一定范围内均体现出负电流变效应,并显示出临界电场强度的存在。不同合成方法制得的PPV由于共轭程度的区别,导致电流变效应的强度区别。Gilch方法合成产物显示出较小的负电流变效应。由于掺杂剂的加入改善了PPV的导电及介电性能。掺杂后的PPV-硅油体系体现出典型的电流变效应。在电场作用下的流变行为符合Bingham流体方程,体系的粘度在电场作用下急剧增加。掺杂时间及掺杂方式影响着PPV的导电及介电性能,并最终导致了不同的掺杂体系具有不同的电流变效应。考察了分散相颗粒浓度、粒子的大小、活化剂、温度等对PPV悬浮体系的电流变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PPV―硅油电流变流体的剪切应力随着分散相颗粒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分散相粒径适中的电流变流体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和电流变效应。水和丙三醇均可以作为PPV―硅油体系的活化剂,能增强体系的电流变效应,添加具有表面活性性质的丙三醇的效果更佳。操作温度对PPV―硅油体系的电流变效应存在着影响,屈服应力随温度的升高出现极大值。PPV悬浮体系的稳定性研究表明ER体系的稳定性取决于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分散介质对流体的电流变效应也存在影响。

薛现龙[7](2008)在《圆筒状电流变阀设计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传统液压阀控制压电流体泵,实现终端执行机构的精密步进驱动,该方法存在单向阀响应滞后、液体倒流,压电泵的流量分辨率低等缺点。论文采用电流变液体阀替代传统阀来实现流体液压的步进驱动,该方法具有高频、高流量分辨率、无滞后现象、无倒流等优点。论文从理论和试验两方面对电流变阀进行了分析研究。论文阐述了电流变液的性能和电流变阀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影响电流变阀内流体压力的因素;推导出了电流变阀的压差方程;根据液压传动原理,建立了电流变阀的控制模型。对电流变阀进行了桥路连接,推出了动力方程,实现了对终端执行机构的正反向驱动。根据电流变阀的技术要求,设计并制造了单流道、多流道并联圆筒状电流变阀样机,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结构的合理性,通过Fluent软件分析了阀内流体的流动特性。搭建了电流变阀实验台,配制了电流变液,对其进行了性能分析。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电极长度、电极直径、圆筒间隙等电极结构参数对电流变阀工作能力的影响;分析了电流变阀过流面积大小对驱动器驱动能力的影响,以及电流变阀在电场作用下的开启、关闭频率特性;还对电流变阀的静态耐液压能力和在高速流体下的瞬态耐液压能力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了并联组合电流变阀耐液压强度特性。

马辉[8](2008)在《发动机电流变液悬置的隔振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汽车的乘坐舒适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噪声、振动和舒适性是衡量汽车制造质量的一个综合指标。在设计方面,轻量化和节能是现代汽车的方向发展,然而这导致发动机传递给车身的振动加剧,整车的NVH特性恶化,而传统的被动悬置不能满足发动机同车架间的隔振要求。为提高整车的NVH特性,采用电流变液悬置,可以有效地隔离发动机的振动噪声向车内的传递。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回顾了国内、外电流变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在振动控制学方面的应用。对电流变液的组成和性能要求进行了一定的分析,阐述了电流变液体的流变机理,并对电流变液体在电场中的抗剪屈服应力进行了分析。深入学习发动机隔振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电流变液悬置的工作原理,在原有液压悬置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新型的环形阻尼通道的电流变液悬置。应用键合图方法建立这种阻尼可调式发动机电流变液悬置的键合图模型,并推导出其状态方程及动刚度、阻尼滞后角方程。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此悬置动特性进行了仿真,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悬置的各主要参数对动特性的影响。提出模糊控制方法,并利用Simulink对半主动悬置的隔振性能进行仿真分析。

武莉萍[9](2007)在《新型无机/有机杂化电流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流变液(Electrorheological Fluids,简称ERF)是一种由高介电常数和低电导率的固体颗粒分散于某些绝缘液体中形成的悬浮体系。在足够大的外加电场作用下,这类悬浮液的表观粘度在毫秒级的时间内急剧增大,同时伴随屈服应力、弹性模量显着增加,在极端情况下液体甚至发生固化;且这种变化是可逆的、连续无级的和可以控制的。电流变液在工程技术诸如减震器、离合器、控制阀、阻尼器等机电转换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又扩展到人工肌肉、印刷、光子晶体、触觉显示等新兴领域,正越来越受到各国科学家的重视。在电流变液的广泛应用中,人们发现已有的电流变液材料在性能上很难满足工程上特殊功能的应用要求。复合分散相电流变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所谓复合颗粒就是对一些固相颗粒进行表面改性或者包覆其他材料,使颗粒性能和表面性能有很大的差别。这类复合颗粒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固相颗粒的性能裁剪设计从而得到更好性能的电流变液,包括调节颗粒本身的密度以改善稳定性,负载柔性链以调节粒子的表面硬度等。基于以上的设想,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成果。1. PMMA/PBA/BaTiO3复合ERF的制备及其电流变性能研究将溶胶凝胶法和乳液聚合相结合,制备出PMMA/PBA/BaTiO3复合材料。利用BaTiO3的前驱体溶胶,在此基础上选用NaHSO3-K2S2O8引发体系,用十二烷基磺酸钠(SDBS)作为乳化剂进行MMA和BA的乳液聚合,得到PMMA/PBA/BaTiO3复合材料,直接在乳液中加入硅油通过减压蒸馏得到ERF。利用红外光谱(FT-IR)、热分析等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并用旋转流变仪测试了该复合ERF在稳态剪切和动态扫描下的力学响应特性。稳态剪切考察了电场强度、浓度对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ERF的电流变效应较好,剪切应力和表观粘度均随着电场的增强而变大,动态屈服应力也随着电场的增强而变大,同时剪切应力和表观粘度随固含量的变大而变大。动态扫描考察了电场强度、应力、频率对粘弹性的影响,并测试了不同电场下的蠕变和蠕变回复。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体系具有粘弹性,而且随着电场的增强,弹性逐渐占主导。2. PAN/钛硅分子筛(TS-1)复合ERF的制备及电流变性能研究选用NaHSO3-K2S2O8引发体系,通过原位聚合合成了PAN/钛硅分子筛(TS-1)复合材料。利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热分析(DSC)、N2吸附等手段对分子筛和其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将复合材料经过研磨、过筛分散于甲基硅油中配成ERF,并用旋转流变仪测试了该复合ERF在稳态剪切流动和动态扫描下的力学响应特性。结果表明:(1)分子筛能吸附丙烯腈单体进入孔道内,且能使单体在NaHSO3-K2S2O8引发下在孔内发生聚合反应,聚合形成的分子链既存在于孔内又存在于孔外,并且通过分子链相贯穿,连接了孔内孔外的PAN,从而形成了TS-1/PAN复合材料;(2)该复合ERF的电流变效应较好,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强,剪切应力变化明显,剪切稀化行为明显,模量随着场强的增强而变大,且弹性响应逐渐增强,证明由于电场所导致的链状结构随电场增强变得更加牢固。(3)稳定性测试表明在分子筛基体上聚合得到的PAN/(TS-1)复合ERF稳定性有了较大的提高。3. PAM/MCM复合ERF的制备及其电流变性能研究稀土元素的外层电子结构基本相同,且具有特殊的4f电子层结构,能产生自旋极化作用,所以具有非常独特的光、磁、电和催化性能,从而使稀土材料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选用AIBN作为引发剂,通过原位聚合合成了PAM /MCM复合材料,并采用羧酸稀土对复合材料进行改性得到PAM/MCM/RE复合材料,同时加入硅油直接减压蒸馏得到复合电流变液。利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热分析(DSC)、N2吸附等手段对分子筛和其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利用旋转流变仪测试了复合ERF在稳态剪切流动和动态扫描下的力学响应特性。分别通过应力扫描、频率扫描和蠕变及蠕变回复讨论了应力、频率及电场对ERF的电流变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原位聚合成功合成了PAM/MCM/RE复合材料,复合电流变流体属于假塑性流体。随着电场的增强,剪切应力和模量均增大,弹性响应增强,进一步证明了电场所导致的链状和柱状结构的形成。稳定性测试表明:该复合电流变液与以上两种电流变液相比,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李浩[10](2007)在《电流变液压悬置结构设计及半主动控制仿真分析》文中指出发动机振动是引起汽车振动和噪声的重要因素。发动机悬置隔离发动机与车体之间的振动传递而设置的重要的汽车减振降噪装置。普通的液压悬置存在一些弊端,宽频隔振的目标难以实现。运用电流变液体的电流变液压悬置就应运而生。电流变液体是一种智能材料,在外加电场的控制下,它的表观粘度和抗剪屈服应力可发生快速、可控、连续、可逆的变化。这种独特的性能,为半主动发动机悬置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论文以高岭土/二甲基亚砜/羧甲基淀粉三元复合粒子为分散相,以硅油为基础液,配制了一种电流变液体。并在施加不同电场情况下,对性能测试分析,计算得到液体的性能参数。建立了半主动液压悬置内部压力变化的运动微分方程,得到了流体在惯性通道内流动时产生的阻尼力表达式。据此设计电流变液力悬置的阻尼通道具体结构参数。最后,根据悬置的隔振要求,在现有被动液压悬置的基础上,设计了新型的半主动电流变液压悬置。建立悬置的数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电流变液压悬置能够随发动机转速的变化改变动态特性,提高液力悬置的宽频带减振隔振性能。在此基础上提出半主动液压悬置控制方案。制定了开关控制的半主动电流变液压悬置控制策略,并对其动特性用matlab软件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证明电流变液压悬置具有理想的动特性。

二、淀粉—变压器油电流变流体性能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淀粉—变压器油电流变流体性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巨电流变抛光液性能分析与抛光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巨电流变抛光技术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精密抛光方法简介
        1.2.1 超声波抛光
        1.2.2 液体射流抛光
        1.2.3 离子束抛光
        1.2.4 激光抛光
        1.2.5 磁流变抛光
    1.3 巨电流变效应及其机理
    1.4 电流变抛光技术的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巨电流变抛光技术的研究现状
        1.4.2 巨电流变效应的应用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巨电流变液微观结构及其性质
    2.1 巨电流变液的组成
    2.2 巨电流变液的配制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纳米颗粒的制备
        2.2.3 纳米颗粒的微观形貌
        2.2.4 巨电流变液的配制
    2.3 巨电流变效应的验证
    2.4 巨电流变抛光液的组成及微观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巨电流变抛光液流变性能研究
    3.1 巨电流变抛光液流变性能研究装置及方案设计
        3.1.1 巨电流变抛光液流变性能研究装置
        3.1.2 巨电流变抛光液流变性能研究方案
    3.2 巨电流变抛光液粘度实验研究及分析
        3.2.1 巨电流变抛光液零场粘度实验研究及分析
        3.2.2 巨电流变抛光液表观粘度实验研究及分析
    3.3 巨电流变抛光液剪切屈服应力实验研究及分析
        3.3.1 磨料浓度对巨电流变抛光液剪切屈服应力的影响
        3.3.2 磨料粒度对巨电流变抛光液剪切屈服应力的影响
        3.3.3 磨料种类对巨电流变抛光液剪切屈服应力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巨电流变抛光工艺参数的选择与实验研究
    4.1 巨电流变抛光实验相关装置介绍
    4.2 集成电极工具电场及抛光区域分析
        4.2.1 集成电极工具的结构
        4.2.2 集成电极工具的电场强度分析
        4.2.3 集成电极工具有效抛光区域研究
    4.3 巨电流变抛光影响因素实验
        4.3.1 磨料浓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4.3.2 磨料粒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4.3.3 磨料种类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4.3.4 抛光电压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4.3.5 抛光间隙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4.3.6 电极工具转速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4.3.7 抛光时间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4.3.8 实验结论综合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磺化聚苯胺的合成及其电流变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引言
    1.2 电流变效应的历史与发展
    1.3 电流变流体材料
        1.3.1 流体材料的组成
        1.3.2 正,负电流变效应和光电流变效应
    1.4 电流变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1.4.1 电场强度
        1.4.2 电场频率
        1.4.3 粒子电导率
        1.4.4 粒子介电特性
        1.4.5 粒子体积分数
        1.4.6 温度
        1.4.7 含水量
        1.4.8 液体介质
    1.5 电流变效应的机理
        1.5.1 原纤维化模型
        1.5.2 双电层(EDL)模型
        1.5.3 水/表面活性剂桥机理
        1.5.4 极化模型
        1.5.5 介电损耗模型
    1.6 电流变材料的总结与展望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以及意义
第2章 磺化聚苯胺的合成和表征
    2.1 引言
        2.1.1 磺化聚苯胺的分子结构
        2.1.2 磺化聚苯胺的合成路线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磺化聚苯胺粒子的的合成
        2.2.4 磺化聚苯胺粒子的去掺杂
    2.3 磺化聚苯胺粒子的表征
        2.3.1 表征仪器
        2.3.2 测试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磺化聚苯胺粒子合成路线与磺化方式
        2.4.2 实验结果表征
第3章 电流变性能
    3.1 引言
    3.2 电流变流体的制备与测试
        3.2.1 流体的制备
        3.2.2 流体稳定性能测试
        3.2.3 电流变行为的主要测试仪器及系统
        3.2.4 电流变行为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抗沉降性
        3.3.2 电流变性能
        3.3.3 影响电流变性能的因素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论文目录)

(3)新型电流变阀的设计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电流变技术
        1.1.1 电流变技术的发展历程
        1.1.2 电流变技术的工程应用
    1.2 电流变阀技术
        1.2.1 电流变阀的研究意义
        1.2.2 电流变阀的典型应用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电流变效应与电流变液
    2.1 电流变效应
        2.1.1 电流变效应定义
        2.1.2 电流变效应的特征
        2.1.3 产生电流变效应的原因
        2.1.4 影响电流变效应的主要因素
    2.2 电流变液
        2.2.1 电流变液体的分类
        2.2.2 电流变液的组成
        2.2.3 电流变液的性能要求
    2.3 本章小节
第3章 电流变阀的理论研究
    3.1 电流变阀的基本结构
    3.2 影响电流变阀内流体压力的因素
    3.3 电流变液在平行板缝隙内的流动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电流变阀的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
    4.1 电流变阀的结构设计
    4.2 电流变阀的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电流变阀的实验研究
    5.1 电流变液的配制
    5.2 实验系统的组建
        5.2.1 泵及驱动电源
        5.2.2 高压电源
        5.2.3 搭建试验系统
    5.3 新型电流变阀性能的实验研究
        5.3.1 实验步骤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聚苯胺类材料的合成及电流变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流变效应的历史起源
    1.3 电流变流体的组成和分类
        1.3.1 电流变流体的组成
        1.3.2 电流变流体的分类
    1.4 电流变效应的流变学表征
    1.5 电流变效应的机理
    1.6 影响电流变效应的主要因素
        1.6.1 分散相的影响
        1.6.2 分散介质的影响
        1.6.3 电场强度的影响
        1.6.4 剪切速率的影响
        1.6.5 温度的影响
    1.7 电流变技术的应用前景
    1.8 本论文研究工作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材料合成及结构表征
    2.1 引言
        2.1.1 聚邻甲苯胺及聚中性红的的分子结构
        2.1.2 聚苯胺的聚合方法
        2.1.3 聚苯胺掺杂机理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电流变材料的制备
        2.2.4 电流变材料的去掺杂处理
    2.3 表征与测试
        2.3.1 测试仪器
        2.3.2 测试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合成方法的讨论
        2.4.2 聚合物结构表征
第3章 电流变性能
    3.1 引言
    3.2 电流变流体制备及测试
        3.2.1 电流变流体的制备
        3.2.2 电流变流体稳定性测试
        3.2.3 电流变流体的电流变效应的显微照相测试
        3.2.4 电流变行为的主要仪器及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电流变流体的稳定性
        3.3.2 电流变效应的显微镜图分析
        3.3.3 电流变性能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论文目录)

(5)电流变液半主动发动机悬置隔振性能与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发动机悬置的特性及分类介绍
        1.2.1 发动机悬置的理想特性
        1.2.2 被动式发动机悬置
        1.2.3 可控制式发动机悬置
    1.3 电流变技术的发展
        1.3.1 电流变液体的发展
        1.3.2 电流变技术在工程上的应用
    1.4 ERF发动机悬置的研究现状
        1.4.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4.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5 振动控制理论及方法研究
        1.5.1 振动的半主动控制和主动控制
        1.5.2 振动控制方法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电流变液体的研制和性能分析
    2.1 电流变液体概述
    2.2 电流变效应的机理
        2.2.1 纤维化机理
        2.2.2 双电层极化理论
        2.2.3 水胶理论
        2.2.4 介电粒子极化理论
    2.3 粒子极化后液体抗剪屈服应力的计算
    2.4 电流变液体的力学特性分析
        2.4.1 电流变液体的力学模型
        2.4.2 平行极板间电流变液体的力学性能
    2.5 ERF的制备和流变学性能测试及分析
        2.5.1 三元纳米复合ERF的制备
        2.5.2 ERF的流变学性能测试仪器
        2.5.3 三元纳米复合ERF的流变学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2.5.4 氧化铝ERF的配制
        2.5.5 氧化铝ERF的流变学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2.6 两种ERF的力学性能比较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ERF发动机悬置的设计、建模及动特性分析
    3.1 典型的ERF发动机悬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2 ERF发动机悬置的设计
        3.2.1 阻尼组件的设计
        3.2.2 ERF发动机悬置结构图
    3.3 键合图建模方法介绍
        3.3.1 键合图的广义变量
        3.3.2 键合图的基本元件
        3.3.3 键合图的建模方法
    3.4 ERF悬置的物理模型
    3.5 ERF发动机悬置的键合图模型的建立
    3.6 ERF发动机悬置的动特性仿真分析
        3.6.1 仿真基本参数
        3.6.2 改变参数值对悬置动特性的影响
    3.7 ERF发动机悬置样件的试验研究
        3.7.1 测试仪器
        3.7.2 动特性试验结果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ERF发动机悬置的控制方法研究
    4.1 二自由度ERF悬置的数学模型
        4.1.1 二自由度ERF悬置系统的力学模型
        4.1.2 二自由度ERF悬置系统键合图模型的建立
        4.1.3 仿真模型的建立
    4.2 ERF发动机悬置的模糊控制
        4.2.1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4.2.2 电流变液发动机悬置的模糊控制仿真
        4.2.3 仿真结果分析
    4.3 ERF悬置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
        4.3.1 Takagi-Sugeno模型的模糊系统
        4.3.2 Takagi-Sugeno模型模糊神经网络系统的结构
        4.3.3 Takagi-Sugeno模型模糊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4.3.4 仿真结果分析
    4.4 ERF悬置的模糊小波神经网络控制
        4.4.1 小波分析的基础
        4.4.2 模糊小波神经网络模型
        4.4.3 仿真结果
    4.5 控制方法的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ERF发动机悬置单片机控制器的开发
    5.1 引言
    5.2 单片机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的系统功能及组成
        5.2.1 单片机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的系统功能
        5.2.2 单片机类型的确定及其功能概述
        5.2.3 AVR单片机的开发工具
    5.3 ATmega16L单片机介绍
        5.3.1 ATmega16L单片机引脚
        5.3.2 ATmega16L单片机的总体结构
        5.3.3 ATmega16L单片机的中央处理器
    5.4 ERF悬置单片机控制器的硬件开发
        5.4.1 ERF悬置单片机控制器的硬件系统组成
        5.4.2 ERF悬置单片机控制器芯片的扩展
        5.4.3 ERF悬置单片机控制器的前向通道设计
        5.4.4 ERF悬置单片机控制器的后向通道设计
        5.4.5 ERF悬置单片机控制器程序下载接口模块
    5.5 ERF悬置单片机控制器的软件开发
        5.5.1 主控制程序
        5.5.2 模糊神经推理子程序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ERF悬置系统仿真分析及硬件在环试验
    6.1 ERF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模型分析
    6.2 ERF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数学模型
        6.2.1 ERF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键合图模型的建立
        6.2.2 ERF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仿真模型
        6.2.3 仿真结果分析
    6.3 ERF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试验研究
        6.3.1 试验台结构及工作原理
        6.3.2 试验仪器
        6.3.3 试验步骤
        6.3.4 试验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6)聚对苯撑乙烯的合成及其电流变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流变流体的组成与分类
    1.3 电流变流体的作用机制
    1.4 影响电流变效应的因素
    1.5 电流变技术当前存在的问题
    1.6 本论文研究工作的目的、设计思想及潜在意义
第2章 PPV 的合成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单体α,α′-二氯对二甲苯的合成
    2.3 PPV 的合成
    2.4 PPV 的掺杂
第3章 PPV 的性能表征
    3.1 主要仪器及测试方法
    3.2 元素分析结果
    3.3 PPV 的红外谱图分析结果
    3.4 聚合物分子量及聚合度分析结果
    3.5 粒子的形貌表征
    3.6 PPV颗粒的热性能
    3.7 PPV 介电相关性质的测试过程和结果
    3.8 分散相微粒密度的测定
第4章 PPV 的电流变性能研究
    4.1 仪器及测试方法
    4.2 电流变流体的稳定性
    4.3 剪切应力与电场强度及剪切速率的关系
    4.4 表观粘度与电场强度及剪切速率的关系
    4.5 PPV 不同合成方式对电流变效应的影响
    4.6 分散介质对电流变效应的影响
    4.7 分散相颗粒浓度对电流变效应的影响
    4.8 粒子大小对电流变效应的影响
    4.9 活化剂对 PPV-硅油电流变效应的影响
    4.10 未掺杂 PPV 和 FeCl3 掺杂 PPV 的电流变性能
    4.11 掺杂剂对电流变效应的影响
    4.12 温度对 PPV-硅油电流变效应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圆筒状电流变阀设计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电流变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电流变技术在国外的状况
        1.2.2 电流变技术在国内的状况
    1.3 电流变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1.4 电流变阀的研究意义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电流变液和电流变效应
    2.1 电流变液
        2.1.1 电流变液的组成
        2.1.2 电流变液体的工程适应性
    2.2 电流变效应
        2.2.1 电流变效应的机理
        2.2.2 电流变效应的电学表达
        2.2.3 影响电流变效应的因素
        2.2.4 电流变效应的工程适应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圆筒状电流变阀管道流体的理论分析
    3.1 电流变阀工作原理
    3.2 影响电流变阀内流体压力的因素
    3.3 电流变液在环状缝隙中的流动
    3.4 电场作用下的电流变流体的运动
    3.5 电流变阀的控制
        3.5.1 电流变阀的等效电路
        3.5.2 电流变阀的控制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流变阀的结构设计与分析
    4.1 圆筒状电流变阀的结构设计
        4.1.1 单个电流变阀的设计
        4.1.2 并联电流变阀的设计
    4.2 圆筒状电流变阀的材料选择与密封
        4.2.1 阀体及阀芯材料的选择
        4.2.2 绝缘套及密封材料的选择
    4.3 并联圆筒状电流变阀的有限元分析
    4.4 圆筒状电流变阀的流体分析
        4.4.1 单通道电流变阀的流体分析
        4.4.2 多流道电流变阀的流体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圆筒状电流变阀的实验研究
    5.1 电流变阀的实验设备
        5.1.1 电流变阀的动力源的选择
        5.1.2 电流变液的配制
        5.1.3 高压电源及检测装置
    5.2 电流变阀的性能分析
        5.2.1 单流道电流变阀的压差分析
        5.2.2 多流道电流变阀的压差分析
        5.2.3 承受负载力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8)发动机电流变液悬置的隔振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
    1.2 课题研究目的、工程应用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4 电流变技术在振动控制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电流变技术的研究
    2.1 电流变液的组成
    2.2 电流变效应基本原理
    2.3 粒子极化机理
        2.3.1 粒子的极化
        2.3.2 粒子极化后的电流变液的抗剪屈服应力分析
    2.4 电流变液的力学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流变液悬置的结构设计
    3.1 电流变液悬置的工作形式
        3.1.1 固定电极式
        3.1.2 移动电极式
        3.1.3 挤压电极式
    3.2 电流变液悬置的结构
    3.3 电流变液悬置的工作原理
    3.4 通道体内电流变液流动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悬置键合图建模及动特性仿真
    4.1 键合图方法简介
    4.2 键合图建模
        4.2.1 电流变液悬置组成元件的键图描述
        4.2.2 阻尼可调式发动机电流变液悬置的键合图模型
    4.3 阻尼可调式发动机电流变液悬置的数学模型
    4.4 仿真模型的建立和仿真参数的选择
        4.4.1 仿真模型的建立
        4.4.2 仿真参数的选择
    4.5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4.6 悬置结构参数改变对仿真结果的影响
        4.6.1 改变参数通道体长度l
        4.6.2 改变参数R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流变悬置模糊控制和仿真分析
    5.1 控制策略
        5.1.1 模糊控制的优点
        5.1.2 模糊控制的基础知识
    5.2 模糊半主动控制模型分析
    5.3 仿真分析
        5.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5.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9)新型无机/有机杂化电流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智能材料
    1.2 电流变液
        1.2.1 电流变液和电流变效应
        1.2.2 电流变材料研究概况
        1.2.3 电流变液的组成
        1.2.4 影响电流变效应的主要因素
        1.2.4.1 分散粒子
        1.2.4.2 外加电场强度
        1.2.4.3 剪切速率
        1.2.4.4 温度
        1.2.4.5 水
        1.2.4.6 添加剂
        1.2.5 电流变液的理论模型
        1.2.5.1 成纤化模型
        1.2.5.2 双电层模型
        1.2.5.3 水桥模型
        1.2.5.4 静电极化模型
        1.2.6 电流变材料制备进展
        1.2.6.1 无机电流变材料
        1.2.6.2 有机电流变材料
        1.2.6.3 多层包覆电流变材料
        1.2.6.4 有机-无机复合电流变材料
        1.2.7 电流变材料的应用
    1.3 本论文的主要思想
    1.4 参考文献
第二章 PMMA/PBA/BaTiO_3 杂化电流变液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及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2.3 实验步骤
        2.2.3.1 PMMA/PBA/BaTiO_3 杂化材料的制备
        2.2.3.2 电流变液的制备
        2.2.3.3 ER 液固含量的测定
        2.2.4 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红外光谱分析
        2.3.2 同步热分析
        2.3.3 施加电场前后杂化颗粒在硅油中的排列照片
        2.3.4 电流变效应测试
        2.3.4.1 稳态剪切下的流变特性
        2.3.4.2 动态测试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PAN/分子筛复合电流变液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及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2.3 实验步骤
        3.2.3.1 钛硅分子筛的合成
        3.2.3.2 PAN/分子筛复合材料的合成
        3.2.3.3 电流变液的制备
        3.2.4 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扫描电镜
        3.3.2 透射电镜
        3.3.3 红外光谱分析
        3.3.4 N_2 吸附测试
        3.3.5 STA 和 DSC 热分析
        3.3.6 施加电场前后杂化颗粒在硅油中的排列照片
        3.3.7 电流变效应测试
        3.3.7.1 稳态剪切下的流变特性
        3.3.7.2 动态扫描
        3.3.7.3 蠕变与蠕变回复
        3.3.7.4 电流变液的稳定性测试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PAM/MCM 复合电流变液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及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2.3 实验步骤
        4.2.3.1 MCM 分子筛的合成
        4.2.3.2 PAM/MCM 复合电流变液的制备
        4.2.3.3 ER 液固含量的测定
        4.2.4 性能测试
    4.3 结果和讨论
        4.3.1 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分析
         4.3.2 X-射线粉末衍射(X Radial Diffraction,XRD)分析
        4.3.3 红外光谱分析
        4.3.4 拉曼光谱分析
        4.3.5 STA 热分析
        4.3.6 电流变效应测试
        4.3.6.1 稳态剪切下的流变特性
        4.3.6.2 PAM/MCM 复合电流变液的温度效应研究
        4.3.6.3 动态扫描
        4.3.6.4 蠕变和蠕变回复
        4.3.6.5 稳定性测试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目录
致谢

(10)电流变液压悬置结构设计及半主动控制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发动机悬置的典型结构
        1.3.1 橡胶悬置
        1.3.2 液压悬置
        1.3.3 半主动控制式悬置
        1.3.4 主动悬置
    1.4 立题的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流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1 电流变液体和电流变效应
        2.2.1 电流变液体
        2.2.2 电流变效应
    2.2 电流变技术
    2.3 电流变技术的应用
        2.3.1 电流变技术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2.4 电流变技术在国内外研究状况
        2.4.1 电流变技术在国外的研究状况
        2.4.2 电流变技术在我国的状况
第三章 电流变液体的性能及材料制备
    3.1 电流变液体成分及性能要求
        3.1.1 电流变液体的成分
        3.1.2 电流变液组分性能要求
    3.2 电流变液的力学性能
    3.3 电流变液的工程应用要求
    3.4 影响ER 效应的各种因素
    3.5 电流变液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3.5.1 材料的制备
        3.5.2 电流变液性能测试
        3.5.3 结果分析
第四章 电流变液压悬置的结构设计
    4.1 悬置隔振要求
    4.2 电流变液压悬置的工作原理
    4.3 电流变液压悬置的结构设计
        4.3.1 电流变液体在悬置中的流动模式的选择
        4.3.2 电流变液压悬置流量控制组件的设计
        4.3.3 橡胶主簧的设计
        4.3.4 材料的选择
        4.3.5 悬置的三维模型
第五章 电流变液压悬置的模型分析与仿真
    5.1 电流变悬置模型分析
    5.2 电流变液压悬置动特性仿真
    5.3 结果分析
    5.4 半主动式液压悬置方案设计
        5.4.1 设计方案
        5.4.2 结果分析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四、淀粉—变压器油电流变流体性能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巨电流变抛光液性能分析与抛光实验研究[D]. 田硕. 吉林大学, 2015(08)
  • [2]磺化聚苯胺的合成及其电流变性能研究[D]. 袁野. 湘潭大学, 2013(03)
  • [3]新型电流变阀的设计及实验研究[D]. 庞亮. 吉林大学, 2011(10)
  • [4]聚苯胺类材料的合成及电流变性能研究[D]. 邱玉锐. 湘潭大学, 2011(05)
  • [5]电流变液半主动发动机悬置隔振性能与控制方法研究[D]. 姜波. 吉林大学, 2009(08)
  • [6]聚对苯撑乙烯的合成及其电流变性能研究[D]. 田芳. 湘潭大学, 2008(05)
  • [7]圆筒状电流变阀设计与实验研究[D]. 薛现龙. 吉林大学, 2008(10)
  • [8]发动机电流变液悬置的隔振特性研究[D]. 马辉. 吉林大学, 2008(10)
  • [9]新型无机/有机杂化电流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武莉萍. 扬州大学, 2007(06)
  • [10]电流变液压悬置结构设计及半主动控制仿真分析[D]. 李浩. 吉林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淀粉变压器油电流变液性能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