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钽制设备在废硫酸浓缩技术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江国豪[1](2021)在《湿法炼锌废电解液冷冻结晶除镁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清洁高效的从湿法炼锌工艺中除镁是复杂高镁锌精矿清洁利用的技术难题,也是湿法炼锌行业长期面临和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行业难题。本文以湿法炼锌废电解液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硫酸镁在H2SO4-H2O体系和Zn SO4-H2SO4-H2O体系的固液平衡数据,获得低温条件下硫酸镁溶解度的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采用冷冻结晶技术,研究开发湿法炼锌废电解液冷冻结晶除镁新工艺,实现湿法炼锌过程中硫酸镁的清洁高效脱除。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1)从多元复杂硫酸盐溶液物化性质及固液相平衡的基础研究出发,采用平衡法测定硫酸镁在硫酸、硫酸锌酸性溶液中的溶解度,用Apelblat方程进行数据拟合,并分析了平衡固相。发现硫酸镁在H2SO4-H2O体系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硫酸浓度增大而减小,在温度263.15K、硫酸浓度为1.5 mol·L-1的条件下,硫酸镁的溶解度为0.988mol·kg-1。硫酸镁在Zn SO4-H2SO4-H2O体系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硫酸浓度增大、硫酸锌浓度增大而减小,在温度263.15K、硫酸锌浓度0.80 mol·L-1、硫酸浓度分别为1.00、1.45、1.99mol·L-1的条件下,硫酸镁在四元体系中的溶解度分别为0.708、0.604、0.411mol·kg-1,平衡固相的主要成分为Mg SO4·7H2O和Zn SO4·7H2O,结构致密,呈短棒状,表面锌、镁、硫、氧分布行为一致,为含结晶水的硫酸锌镁复盐。2)基于硫酸镁在硫酸、硫酸锌酸性溶液中低温条件下的溶解度数据,开展湿法炼锌废电解液低温冷冻结晶除镁研究,研究发现当温度为263.15K,反应时间为120min时,废电解液中的镁离子从结晶前的23.60 g·L-1降至结晶后14.22g·L-1,实现了废电解液中硫酸镁的选择性结晶分离。结晶产物主要为Mg SO4·7H2O和Zn SO4·7H2O,呈短棒状,其中七水硫酸镁含量为52.0%~53.5%,结晶产物表面锌、镁、硫、氧分布行为一致,表明其为含水的硫酸锌镁复盐。3)开展了湿法炼锌废电解液冷冻结晶除镁的连续扩大实验,研究发现在263.15K下结晶母液中的镁、锌、锰分别维持在14~15 g·L-1、34~35 g·L-1、3.7~3.9g·L-1范围内,硫酸基本不损失,结晶产物中七水硫酸镁含量为53.0%~53.5%,结晶产物物相、成分与优化实验所得结晶产物一致。冷冻结晶除镁过程不需添加化学试剂,获得的除镁后液可以返回湿法炼锌系统循环利用,结晶产物可以用于制备镁盐产品,该技术具有清洁高效、环境友好的特点。
康代豪[2](2021)在《聚合物包覆膜电渗析在酸浓缩及钒传输分离中的应用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生产过程会生成大量废酸以及重金属废水,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化工废物的安全处置是必不可少的。在支撑液膜(Support Liquid Membranes,SLM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合物包覆膜(Polymer Inclusion Membranes,PIMs),因其良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已成为金属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传输分离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废酸及含钒废水为出发点,借助电渗析(Electrodialysis,ED)构型将聚合物包覆膜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的特点以及电场对离子传输和分离的增效作用相互结合起来,以求实现酸浓缩和钒的高效选择性传输。本文考察了PIM膜组成和结构对PIMED性能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条件对酸浓缩性能以及钒传输分离的影响,同时对PIM膜中钒的传质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选择了三种基础聚合物作为基底,三种离子液体作为载体制备了多种聚合物包覆膜,并通过XRD、FTIR等表征手段对不同聚合物包覆膜进行了初步筛选。结果表明,以三乙酸纤维素(CTA)和聚偏二氟乙烯共六氟丙烯(PVDF-HFP)为基底的聚合物包覆膜成膜状态更好,表面更加均一,其中以PVDF-HFP基底的两种PIM为部分结晶态膜,而以CTA为基底的两种PIM为非晶态膜。在对两种基底的聚合物包覆膜进行交联改性研究中,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PEG-DMA)作为交联剂,发现交联后的PIM膜结晶度得到了提高。将所制备的PIM和电渗析结合,探究了不同基础聚合物对电渗析酸浓缩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离子液体对电渗析酸浓缩性能的影响,随后又探究了以Cyphos IL101和Aliquat 336为载体的交联PIM对酸浓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TA作为基底聚合物,酸浓缩效率要明显优于PVC和PVDF-HFP,其中以CTA为基底聚合物和Aliquat 336为离子液体所制备的PIM酸浓缩效果能达到2.2倍,达到了与商用阻氢膜的阻氢效果,并且膜电阻更低。将以CTA作为基底的聚合物包覆膜与PEG-DMA通过共价键进行化学交联后,膜的结晶度更高,膜更加“致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离子的传输效率的同时减少质子泄漏。将PIM-ED用于钒分离回收,探究不同基底和载体、电场强度、进料液初始浓度、p H等因素对钒传输的影响。结果表明PVDF-HFP与Aliquat 336的组合在V(V)的传输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在适度的粘性范围内,Aliquat 336占比越大越有利于V(V)的传输。在电渗析辅助作用下,用PIM对V(V)的传输能力显着提升,20 m A/cm2的电流密度下,V(V)的渗透系数由无电场时的0.2μm/s提升到2.2μm/s。研究表明,在酸性硫酸根环境中VO2+与溶液中的SO42-缓慢形成VO2SO4-络合物,通过“载体扩散”和“固定位点跳跃”两种机理在PIM膜中传输,并在适量HSO4-的反萃下,利用阴离子交换机制完成V(V)的提取过程。。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其萃取率和反萃率分别达到92%和91%。在该体系的稳定性测试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V(V)的传输效率在5个循环中一直保持基本稳定。在探究PIM-ED对V(V)选择分离性中发现,体系可以实现钒与镍、钴、锰等金属的分离。
姜成军,王伟,沈俊[3](2021)在《ASTM B708 R05252钽板焊接工艺研究》文中指出分析了ASTM B708 R05252钽板的焊接性能,采用氩弧焊GTAW剪丝焊接工艺,对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弯曲性能和耐腐蚀性能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这种焊接工艺可获得性能良好的对接接头,焊接接头金相组织和耐腐蚀性能良好,能满足该钽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和实际生产要求。
冯俊[4](2020)在《扩散渗析废酸回收用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属酸洗、电镀、刻蚀、采矿、细菌发酵工程等工业生产过程产生海量富酸废水,富酸废水的资源化利用是现代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扩散渗析(DD)酸回收是一石二鸟的技术,实现了富酸废水中酸与金属资源的分离及回收。阴离子交换膜(AEM)是酸回收扩散渗析装置的核心组件,现有商业膜有限的酸扩散系数(+)及分离因子(S)要解决海量酸性废水资源化利用的问题所需要膜面积及设备体积巨大,工程造价高。扩散渗析回收酸技术的现状亟需开发同时兼具高的酸扩散系数(+)及分离因子(S)阴离子交换膜。本论文从功能导向出发,利用分子结构设计制备了具有不同局域高固定电荷密度的双季铵离子、六季铵离子串和不同疏水骨架的芳香阴离子交换膜,研究不同的离子串结构及分布对酸回收扩散渗析性能的影响。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以1,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DABCO)、聚苯醚(PPO)为核心单元设计制备了不同氢键形成能力辅助侧基的PPO基DABCO双离子阴离子交换膜,研究了不同辅助侧基对该系列AEM基础结构及扩散渗析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该系列AEM具有明显的微相结构及很强的Donnan排斥效应,无吸水辅助侧基PPO-DABCO-HEX125膜充分发挥了DABCO双离子固定电荷密度高的优势,具有极高的S值,但也限制了+,从而丧失了利用价值。具有活泼氢的双氢键中心辅助羟乙基侧基和单氢键中心呋喃甲基测试具有较强的调试中间相结构的能力,可以利用Gr?tthuss型机理增强了氢离子的通量,羟乙基侧基PPO-DABCO-Et OH125膜具有最高的+值和S值,呋喃甲基PPO-DABCO-MTHF125膜具有比较平衡的扩散渗析性能,这俩种结构膜的扩散渗析性能远超商业膜TWDDA1(+=9 mm·h-1,+/0)2+=19.51)。(2)设计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离子交换容量(IEC)的双氢键中心辅助羟乙基侧基PPO基DABCO双离子阴离子交换膜PPO-DABCO-Et OH50-125,研究了羟乙基DABCO双离子分布对该系类AEM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这种双离子基团达到一定连续性时则形成了具有高氢离子通量,高选择性的离子通道,少量增加IEC,则使+实现倍增,且分离因子仅下降了14.16%。PPO-DABCO-Et OH125膜具有优异的DD性能,+值为24.31 mm·h-1,S值为71.48。同时该膜具有良好的热、尺寸、酸等稳定性和机械性能,可以满足DD长期工作要求。(3)首次系统地研究非活泼氢的强氢键中心的侧基对扩散渗析行为的影响。设计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离子交换容量(IEC)的单氢键中心辅助呋喃甲基侧基PPO基DABCO双离子阴离子交换膜PPO-DABCO-MTHF100-150,研究了呋喃甲基DABCO双离子分布对该系类AEM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甲基四氢呋喃侧基则能将自由水固定在双季铵离子周围从而充分利用双离子季铵结构带来的Donnan排斥效应,提高选择性。通道连续性对+提高至关重要,但也同样增强了金属离子的通量,造成S的降低幅度大于PPO-DABCO-Et OH系列,但是所得PPO-DABCO-MTHF150膜具有较高的S值(43.11),同时拥有该系列中最高的+值(+=24.0 mm·h-1)。(4)为充分发挥DABCO多季铵离子串的高Donnan排斥效应,以DABCO、四甲基联苯双酚、9,9-双(4-羟基苯基)芴、二氟砜为核心单元设计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结构的聚芳醚砜(PAES)基DABCO六离子串交联阴离子交换膜QPAES-DB25-75,并系统研究该系列膜的结构及性能。该系列膜具有明显的微相分离结构和极高的固定电荷密度,具有极强的Donnan效应,但是交联密度过高会导致空间网络结构僵化,限制离子结构Donnan效应发挥,导致分离能力的下降。只有适度离子交联的QPAES-DB50可以很好发挥多季铵离子串结构优势,+/0)2+值为127.23,+可达为18.92×10 mm·h-1。QPAES-DB50对Mn2+/Ni2+/Cu2+/Cd2+/Cr3+多金属离子氯化物废酸体系表现出良好的DD性能。
孙万仓,贺旭明,张成,王鹏[5](2020)在《钽制加热器在冷轧酸洗线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钽材的性能,阐述了钽制加热器的结构,对比分析了其相对于石墨加热器所具有的优势。钽制加热器因具有使用寿命长、承载能力强、传热效率高及结构紧凑等优点,被国内外应用在冷轧酸洗线上,更因其在河钢唐钢良好的应用效果被评为"免维护设备"。钽制加热器替代石墨加热器是钢铁行业酸洗用设备更好的选择,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钽制加热器要得到更广泛地应用,亟待解决钽及钽合金非常温状态下的性能标准化、板材的加工能力大型化、钽材设备进口化等问题。
焦东[6](2020)在《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造纸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制浆造纸行业的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水,即使经过水的循环使用及工艺改进,仍会产生大量的生产废水。造纸废水的特点是排放量大、污染负荷高、成分复杂,其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p H、总氮、总磷、氨氮和悬浮物等。为了避免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需对废水处理后达标再排放或再回用以减轻环境压力。制浆造纸废水常规处置方法较多,一般分为化学处理法、物化处理法、生化处理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造纸废水深度处理中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混凝法等物化法、厌氧/好氧等生物法、芬顿等高级氧化技术、人工湿地等生态处理法等。随着造纸单位水耗标准的推出及淡水资源的缺乏,研究开发基于中水回用的造纸废水处理新工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水处理过程不同工段废水中有机物采用溶剂萃取进行GC-MS分析检测,发现SBR好氧工艺、混凝工艺以及芬顿氧化工艺均可以大量降解造纸废水中的残留有机物,但由于各种方式的作用机理不同,各工艺降解的有机物种类也不尽相同。SBR好氧工艺和混凝工艺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在废纸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段中同时使用这两种工艺可以有效提高有机物的降解能力。芬顿氧化处理降解有机物的能力较强,但芬顿处理后的废水中仍可以检测到未被降解的有机物。研究开发的臭氧氧化新工艺相对芬顿氧化处理,可高效去除废水中有机物且显着降低出水色度,为化学氧化后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提供更好的条件。为了进一步降低生物处理后的废水中难以生化降解的环境污染物质的含量,探究了多种絮凝剂对废水中杂质的絮凝作用。利用造纸厂芬顿污泥制备得到的聚合硫酸铁(PFS)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为助凝剂,通过絮凝法对废水进行处理,采用响应面法探究了絮凝过程中PFS用量、PAM/PFS体积比和处理温度对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絮凝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造纸废水中的COD含量,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FS用量为1.04 m L/L,PAM/PFS体积比为4.99,处理温度为31.54℃。在最优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造纸废水中CODCr的去除率为39.6%,与模型预测值接近。应用响应面法建立的造纸废水COD脱除模型可以有效预测造纸废水中COD的脱除率。PFS用量和PAM/PFS体积比参数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共同影响造纸废水COD的脱除率。针对造纸过程中废水难以达标排放的问题,采用单因素实验的方法探索了臭氧氧化法的深度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以纳米氧化铜作臭氧氧化的催化剂,并且在臭氧发生量为3g/h,催化剂用量为0.25‰,反应过程中温度维持在30℃,反应时间维持在30min的情况下,COD去除率可达95.7%,出水满足GB 3544-2008《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实验室自己制备的多孔材料负载Cu O催化剂的回用实验表明,催化剂在不经处理回用5次后,而COD去除率未受明显影响。整个工艺过程稳定性高并且经济环保,适于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工程应用。为了进一步降低氧化废水中的各种离子及微量有机物等指标,实现中水部分回用,采用无机膜和反渗透膜(RO)组成的膜系统对氧化废水进行膜过滤研究。研究发现无机膜和RO膜组成的膜过滤系统对化学氧化处理的废水进行过滤可以有效地降低废水中的TDS、COD、色度、电导率、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浓度等指标,其中TDS、色度、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的去除效果显着,连续运行发现,这些指标降低95%以上。膜系统经过不同时间和次数对化学氧化后废水过滤后,仍然保持良好的过滤效果。相对于不同孔径的无机膜而言,化学氧化废水经过RO膜过滤后,废水中的TDS、色度、电导率、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均显着降低。
滕玉婷[7](2020)在《废弃SCR脱硝催化剂资源化成分回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氮氧化物的限值减排工作的推进,废弃SCR脱硝催化剂作为危险废弃物其产生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提取废SCR脱硝催化剂中有价金属并进行资源化利用,不仅可规避环境污染风险,也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目前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首先测定燃煤电厂SCR脱硝催化剂投运前后催化剂比表面积及其中重金属成分、含量的变化,并结合多种表征手段,对比研究SCR脱硝催化剂废弃前后的磨损程度、物理结构、内部金属元素及脱硝性能的变化,初步建立催化剂废弃指标;其次针对目前催化剂有价金属回收技术存在钒、钨和钛不能同时达到高浸出的缺陷,开展废弃SCR脱硝催化剂中钒、钨和钛元素的分离浸出实验,对比多种浸出方法,确定其最佳浸出参数,优选钒、钨和钛元素的分离的工艺流程;最后对含钒、含钨浸出液及钛酸盐粗体中回收高纯度、高品质的V2O5、WO3及TiO2的最佳回收方案进行探索,形成废弃SCR脱硝催化剂中钒、钨和钛元素的成套回收工艺。测定燃煤电厂SCR脱硝催化剂投运1~5年后催化剂比表面积及其中重金属成分、含量的变化;针对运行3年的废弃催化剂,对比研究废弃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变化。研究发现,相比新鲜催化剂,废弃催化剂脱硝性能明显降低,并伴随着活性组分流失、孔道堵塞、比表面积降低等变化,另一方面烟气中有毒金属优先NH3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位点,作用于催化剂活性组分,减少催化剂的Lewis和Br(?)nsted酸性位点数量,削弱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导致催化剂对配位态NH3的吸附显着减弱。以运行3年的废弃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传统钠化焙烧法、酸法还原法、酸溶浸出法分别在最佳工况参数下钒元素浸出效果,与传统钠化焙烧法、加压碱浸出法、改进钠化焙烧法分别在最佳工况参数下钨元素浸出效果,确定最优钒、钨和钛元素分离浸出工艺流程。结果表明,酸溶浸出法浸出钒元素的效果并不理想,在最优参数下钒浸出率仅达到87.9%,钠化焙烧法与酸法还原法在最优参数下钒浸出率分别可达96.1%、99.2%,但钠化焙烧法存在操作繁琐、能耗大等缺陷,优选酸法还原法浸出钒元素,其最佳工况为:反应温度140℃;液固比30:1;反应时间8h;硫酸质量浓度11%。三种钨浸出方法最优工况下,浸出率分别达到93.6%、94.3%、95.4%,但两种钠化焙烧法同时存在产生环境污染、能耗大的问题,优选加压碱浸出法浸出钨元素方法,其最佳工况为:碱种类Na OH;辅助剂(Na2CO3)浓度0.3mol/L;反应温度300℃;Na OH浓度3mol/L。研究发现硫酸酸洗法回收TiO2时,硫酸体积浓度为8%时,TiO2回收率达到最高95%,再通过碱融除杂质硅元素后,TiO2品质进一步提高,最终纯度及回收率分别达到96.43%、97.10%,且TiO2主要呈锐钛矿,结晶度较好;利用化学沉淀法回收V2O5、WO3效果均不理想,而利用有机萃取法提纯钒、钨元素后,在最佳工况下,钒元素回收率达到97.24%,并去除了含钒溶液中94.51%杂质硅元素及88.66%杂质铁元素,最后利用铵盐沉淀法回收得到的产物V2O5纯度及回收率分别为95.48%,91.61%;钨元素回收率达到96.66%,去除了含钨溶液中91.28%杂质硅元素及95.47%杂质铝元素,最后经蒸发结晶等工序回收得到的WO3产物纯度及回收率分别为96.27%,88.71%。
陈书锐[8](2020)在《钛白废酸浸出低品位含钒钢渣提钒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含钒钢渣作为钒钛磁铁矿提钒炼钢产生的一种工业废弃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含钒二次资源,必须进行回收利用。钛白废酸作为钛白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液体废弃物,因其含有20%左右的硫酸,也是一种重要的二次资源。本文采用以废治废的方法,利用钛白废酸浸出含钒钢渣回收其中的有价金属钒。主要研究了钛白废酸浸出含钒钢渣实验过程中的钠化焙烧、废酸浸出和浸出液净化三个部分。首先对钛白废酸浸出含钒钢渣实验过程中涉及的到动力学和热力学机理进行简要的研究,后续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予以佐证。得出以下结论:(1)利用钛白废酸浸出含钒钢渣工艺可行,从含钒钢渣到反萃液中钒的收率可达到68.08%。(2)含钒钢渣钠化焙烧优化参数为:含钒钢渣粒径160目,焙烧温度950℃,钠盐与含钒钢渣比=15:100;钛白废酸浸出含钒钢渣优化参数为:液固比5:1、浸出温度50℃、浸出时间120min、焙烧后物料粒径100目~120目;含钒浸出液净化优化参数为N235含量60%、体积比VO:VA=1:3、萃取时间6min。(3)采用未经处理的钛白废酸直接浸出含钒钢渣,在优化参数下钒的浸出率可达86.18%。得到的浸出渣主要成分为CaSO4·2H2O和CaSO4·0.5H2O,后续经过处理可用作建筑材料。(4)含钒浸出液的净化采用N235+TBP+磺化煤油的萃取体系,在优化工艺参数下钒的收率83.15%。然后选用0.8mol/L的碳酸钠溶液作为反萃剂,钒的反萃收率可以达到95%以上。
张建斌[9](2020)在《燃煤电厂节水及废水零排放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出: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将逐步改善,严重污染的水体将明显减少,一些重点区域禁止污水排放。国家生态环境部于2017年6月1日发布了《火电厂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明确了火电厂工艺过程的水污染防治技术,提出了各类废水一水多用、梯级利用的技术手段。对工业用水和排水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燃煤电厂具有循环冷却水排水量大的特点,从节约水资源考虑,对其进行节水及零排放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某燃煤电厂为对象,首先进行全厂水平衡试验,通过试验摸清电厂各个系统用水量、排水量、水质和运行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存在问题进行诊断,根据不同系统提出不同节水优化方案;接下来对添加优选阻垢缓蚀剂的循环水通过模拟连续运行试验,判定系统是否有结垢和腐蚀倾向;最后,对电厂末端废水水质水量进行分析,探讨末端废水处理工艺。主要结论如下:为摸清电厂用排水情况,针对电厂进行冬夏两季水平衡试验。水平衡试验结果表明:该电厂冬季全厂取水量为816.8m3/h,单位发电取水量为1.81m3/(MW·h),总排废水为175.7m3/h,复用水率为97.3%。夏季全厂取水量为1179.7m3/h,单位发电取水量2.69m3/(MW·h),总排废水为276.9m3/h,复用水率为97.8%,单位发电取水量和复用水率均满足相关要求。根据电厂的运行状态制定切实可行的废水回用方式,充分利用各系统用排水的水质特性,做到梯级利用、一水多用。针对循环冷却水浓缩倍率偏低的问题,讨论不同浓缩倍率下循环排污水量及节水率的变化,进行循环水阻垢缓蚀剂筛选和模拟现场试验连续运行528h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号阻垢缓释剂为筛选最佳药剂。添加优选阻垢剂加药量为6mg/L和10mg/L的循环水在浓缩倍率5.0±0.2倍情况下均未发生结垢现象,316L不锈钢和20G碳钢腐蚀率最大分别为0.00034mm/a和0.00098mm/a,腐蚀率均满足相关要求。部分循环冷却系统改造后,循环水浓缩倍率可从2.03.0倍提高到4.0倍以上,循环水浓缩倍率提高后,仅处理210m3/h循环排污水可实现循环排污水不外排。通过对电厂脱硫废水和树脂再生酸碱水组成的末端废水进行水质水量分析,确定末端废水总量。针对脱硫废水具有悬浮物含量高,钙镁离子、重金属离子、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含量高等特点,进行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探讨。结论如下:末端废水总量约为21.5m3/h,通过低温多效蒸发减量到5m3/h,减量后的废水最终进行旁路烟道蒸发结晶固化到除尘器内,实现废水零排放。
刘信中[10](2020)在《啤酒厂的酵母管理》文中研究指明酵母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或保持酵母菌的完整性和活力,新鲜健康的酵母菌才能够表现出其优良的发酵特性,产生独特的风味,来满足啤酒厂的生产。本文将讨论啤酒厂的酵母管理,以应用于酵母储存、酵母回收、酵母混合物中的酒液回收和设备选择。
二、钽制设备在废硫酸浓缩技术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钽制设备在废硫酸浓缩技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湿法炼锌废电解液冷冻结晶除镁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湿法炼锌工艺 |
1.1.1 常规浸出 |
1.1.2 热酸浸出 |
1.1.3 加压浸出 |
1.2 湿法炼锌中镁的来源与危害 |
1.2.1 镁的来源 |
1.2.2 镁的危害 |
1.3 除镁工艺现状与发展 |
1.3.1 中和沉淀法除镁 |
1.3.2 锌精矿酸洗除镁 |
1.3.3 氟盐除镁 |
1.3.4 溶剂萃取法除镁 |
1.3.5 冷却结晶除镁 |
1.4 含镁硫酸盐溶液体系固液相平衡研究进展 |
1.5 低温诱导结晶方法及应用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1.6.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设备与方法 |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硫酸镁溶解度测定实验方法 |
2.2.2 废电解液冷冻结晶除镁工艺优化实验方法 |
2.2.3 废电解液冷冻结晶除镁连续扩大实验方法 |
2.3 分析检测 |
2.3.1 溶液配制 |
2.3.2 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测定 |
第三章 硫酸-硫酸锌酸性溶液中硫酸镁溶解度测定 |
3.1 溶解度测定方法 |
3.1.1 平衡法与动态法 |
3.1.2 验证实验 |
3.1.3 溶解度模型计算 |
3.2 Mg SO_4-H_2SO_4-H_2O三元体系溶解度测定 |
3.2.1 温度与硫酸镁溶解度的关系 |
3.2.2 硫酸浓度与硫酸镁溶解度的关系 |
3.3 MgSO_4-ZnSO_4-H_2SO_4-H_2O四元体系溶解度测定 |
3.3.1 温度与硫酸镁溶解度的关系 |
3.3.2 硫酸浓度与硫酸镁溶解度的关系 |
3.3.3 硫酸锌浓度与硫酸镁溶解度的关系 |
3.3.4 四元体系固相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湿法炼锌废电解液冷冻结晶除镁工艺研究 |
4.1 工艺优化实验研究 |
4.1.1 实验原料 |
4.1.2 温度的影响 |
4.1.3 时间的影响 |
4.1.4 硫酸浓度的影响 |
4.1.5 晶种的影响 |
4.1.6 搅拌转数的影响 |
4.1.7 结晶产物的粒度与显微分析 |
4.1.8 结晶产物XRD与热重分析 |
4.1.9 结晶产物的化学组成和SEM分析 |
4.2 连续扩大实验研究 |
4.2.1 镁、锌、锰的行为与分布 |
4.2.2 扩大实验结晶产物粒度分析 |
4.2.3 扩大实验结晶产物XRD分析 |
4.2.4 扩大实验结晶产物化学组成分析 |
4.2.5 扩大实验结晶产物SEM-EDS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2)聚合物包覆膜电渗析在酸浓缩及钒传输分离中的应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业废水处理概述 |
1.1.1 工业废酸的来源及处理 |
1.1.2 含钒废水的来源及处理 |
1.2 聚合物包覆膜简介 |
1.2.1 聚合物包覆膜的发展 |
1.2.2 聚合物包覆膜的组成与性质 |
1.2.3 聚合物包覆膜的传输机理 |
1.3 聚合物包覆膜在物质传输分离领域中的应用 |
1.3.1 聚合物包覆膜在金属分离的应用 |
1.3.2 聚合物包覆膜用于有机物分离和酸浓缩中的应用 |
1.4 聚合物包覆膜体系的优化方法 |
1.4.1 膜性能的改性 |
1.4.2 分离体系的改性 |
1.4.3 聚合物包覆膜-电渗析体系(PIM-ED) |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膜制备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聚合物包覆膜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
2.2.1 聚合物包覆膜的制备 |
2.2.2 聚合物包覆膜的物理化学表征 |
2.3 研究方法 |
2.3.1 研究方案 |
2.3.2 实验装置 |
2.3.3 主要试验方法 |
2.3.4 主要分析及测试方法 |
第三章 聚合物包覆膜的表征及在酸浓缩中的应用 |
3.1 聚合物包覆膜的物理化学表征 |
3.1.1 膜的形态 |
3.1.2 SEM测试分析 |
3.1.3 AFM测试分析 |
3.1.4 FTIR光谱分析 |
3.1.5 XRD分析 |
3.2 PIM-ED体系酸浓缩实验 |
3.2.1 不同基础聚合物对电渗析酸浓缩性能的影响 |
3.2.2 不同离子液体对电渗析酸浓缩性能的影响 |
3.2.3 交联PIM对酸浓缩性能的研究 |
3.2.4 膜稳定性 |
3.3 小结 |
第四章 PIM-ED体系对钒传输分离中的应用及机理研究 |
4.1 钒的传输分离实验 |
4.1.1 不同基底和载体对V传输的影响 |
4.1.2 PIM中不同载体浓度对钒传输的影响 |
4.1.3 电流密度对钒传输的影响 |
4.1.4 反萃液种类和浓度对V传输的影响 |
4.1.5 原料液硫酸根浓度对V传输的影响 |
4.1.6 原料液pH对V传输的影响 |
4.1.7 原料液V初始浓度对V传输的影响 |
4.1.8 稳定性 |
4.1.9 PIM-ED的选择分离性 |
4.2 V的传质机理以及最佳条件下实验前后膜表征对比 |
4.2.1 V的传质机理 |
4.2.2 实验前后膜表征对比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3)ASTM B708 R05252钽板焊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R05252钽板试验条件 |
1.1 坡口形式 |
1.2 钽板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能 |
1.3 焊接材料选用 |
1.4 焊接工艺参数 |
1.5 焊后热处理 |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1 焊接接头性能试验 |
2.2 金相检验 |
2.3 晶间腐蚀试验 |
3 结论 |
(4)扩散渗析废酸回收用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酸性废水处理现状 |
1.2.1 低环境环境危害酸性废水处理方法 |
1.2.2 酸性废水的资源化处理方法 |
1.3 扩散渗析法回收废酸的研究及其进展 |
1.3.1 硫酸的回收 |
1.3.2 盐酸的回收 |
1.3.3 硝酸的回收 |
1.3.4 混合酸的回收 |
1.3.5 有机酸的回收 |
1.4 酸回收扩散渗析模型及阳离子传输机理 |
1.4.1 扩散渗析工业及实验装置 |
1.4.2 扩散渗析模型 |
1.4.3 阳离子传输机理 |
1.5 扩散渗析废酸回收用阴离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 |
1.5.1 亲水骨架致密阴离子交换膜 |
1.5.2 疏水骨架的阴离子交换膜 |
1.5.3 扩散渗析阴离子交换膜的改性方法 |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侧基结构对三乙烯二胺双离子阴离子交换膜的扩散渗析性能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季铵化试剂DABCO-R_(1-4)的合成 |
2.2.3 溴化聚苯醚(BPPO)的合成 |
2.2.4 离聚物PPO-DABCO-R_(1-4)125及其膜的制备 |
2.2.5 离聚物及膜的表征和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季铵化试剂DABCO-R_(1-4)与离聚物PPO-DABCO-R(1-4)125的分子结构表征 |
2.3.2 PPO-DABCO-R_(1-4)125 系列膜的形态研究 |
2.3.3 不同的侧基结构对DABCO双离子阴离子交换膜的离子交换容量(IEC)、吸水率(WU)和水合数(λ)和电荷密度(CD)的影响 |
2.3.4 不同的侧基结构对DABCO双离子阴离子交换膜尺寸稳定性、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 |
2.3.5 不同的侧基结构对DABCO双离子阴离子交换膜扩散渗析回收废酸的性能的影响 |
2.3.6 PPO-DABCO-R_(1-4)12 系列膜的酸稳定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羟乙基侧基三乙烯二胺双离子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扩散渗析行为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季铵化试剂1-(2-羟乙基)-1,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1-溴化铵(DABCO-EtOH)的合成 |
3.2.3 溴化聚苯醚(BPPO)的合成 |
3.2.4 离聚物PPO-DABCO-Et OH50~125 及其膜的制备 |
3.2.5 离聚物及膜的表征和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离聚物PPO-DABCO-Et OH50~125的分子结构表征 |
3.3.2 PPO-DABCO-EtOH050~125系列膜的形态研究 |
3.3.3 PPO-DABCO-EtOH050~125系列膜的离子交换容量(IEC),吸水率(WU)、水合数(λ)和电荷密度(CD) |
3.3.4 PPO-DABCO-EtOH050~125系列膜的尺寸稳定性、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 |
3.3.5 PPO-DABCO-EtOH050~125系列膜的扩散渗析回收废酸的性能 |
3.3.6 PPO-DABCO-EtOH050~125系列膜的酸稳定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四氢呋喃甲基侧基三乙烯二胺双离子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扩散渗析行为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季铵化试剂1-(2-四氢呋喃基)甲基-1,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1-溴化铵(DABCO-MTHF)的合成 |
4.2.3 溴化聚苯醚(BPPO)的合成 |
4.2.4 PPO-DABCO-MTHF100~150 系列离聚物及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 |
4.2.5 离聚物及膜的表征和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离聚物PPO-DABCO-MTHF100~150的分子结构表征 |
4.3.2 PPO-DABCO-MTHF100~150系列膜的形态研究 |
4.3.3 PPO-DABCO-MTHF100~150系列膜的离子交换容量(IEC)、吸水率(WU)、水合数(λ)和电荷密度(CD) |
4.3.4 PPO-DABCO-MTHF100~150系列膜的尺寸稳定性、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 |
4.3.5 PPO-DABCO-MTHF100~150系列膜的扩散渗析回收废酸的性能 |
4.3.6 PPO-DABCO-MTHF100~150系列膜的酸稳定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局域高离子密度三乙烯二胺六离子交联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扩散渗析行为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 |
5.2.2 聚芳醚砜(PAES)的合成 |
5.2.3 溴化聚芳醚砜(BPAES)的合成 |
5.2.4 串联四离子交联剂DB的合成 |
5.2.5 串联六离子交联的阴离子交换膜QPAES-DB25~75的制备 |
5.2.6 离聚物及膜的表征和性能测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季铵化交联剂DB与 QPAES-DB25~75分子结构的表征 |
5.3.2 QPAES-DB25~75系列膜的形态研究 |
5.3.3 QPAES-DB25~75系列膜的离子交换容量(IEC)、吸水率(WU)、水合数(λ)、电荷密度(CD)和离子电导率(σ) |
5.3.4 QPAES-DB25~75系列膜的尺寸稳定性、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 |
5.3.5 QPAES-DB25~75系列膜在HCl/FeCl_2体系下的扩散渗析回收废酸的性能 |
5.3.6 QPAES-DB50膜在HCl/MCl_n体系下的扩散渗析回收废酸的性能 |
5.3.7 QPAES-DB25~75系列膜酸稳定性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钽制加热器在冷轧酸洗线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钽材的性能 |
2 钽制加热器结构 |
(1)管板 |
(2)膨胀节 |
(3)防冲结构 |
(4)换热管 |
3 钽制加热器的应用优势 |
4 钽制加热器的应用 |
5 结语 |
(6)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制浆造纸工业的概况 |
1.1.1 制浆造纸过程及产生的废水 |
1.1.1.1 备料废水 |
1.1.1.2 制浆废水 |
1.1.1.3 中段废水 |
1.1.1.4 造纸白水 |
1.1.1.5 污冷凝水 |
1.1.1.6 末端废水 |
1.1.2 脱墨浆造纸过程的简介及产生废水情况 |
1.1.2.1 废纸的离解及浆料净化与浓缩 |
1.1.2.2 废纸脱墨 |
1.1.2.3 废纸回用废水 |
1.2 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技术 |
1.2.1 化学处理法 |
1.2.2 物化处理法 |
1.2.2.1 混凝沉淀处理 |
1.2.2.2 混凝气浮法 |
1.2.3 生化处理法 |
1.2.3.1 好氧生物处理法 |
1.2.3.2 厌氧生物处理法 |
1.2.3.3 生物酶催化技术 |
1.2.3.4 厌氧好氧组合技术 |
1.3 制浆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 |
1.3.1 混凝法深度处理 |
1.3.2 吸附法 |
1.3.3 膜分离技术 |
1.3.3.1 概述 |
1.3.3.2 基本原理 |
1.3.3.3 应用 |
1.3.4 高级氧化法 |
1.3.4.1 光催化氧化法 |
1.3.4.2 催化湿式氧化法 |
1.3.4.3 声化学氧化 |
1.3.4.4 臭氧氧化法 |
1.3.4.5 芬顿氧化法 |
1.3.4.6 超临界水氧化法 |
1.3.4.7 电化学氧化法 |
1.3.4.8 过硫酸盐氧化法 |
1.3.5 联合工艺处理(综合处理方法) |
1.3.6 生态处理法 |
1.3.7 生物酶法 |
1.3.8 组合技术法 |
1.4 造纸终端水回用技术及其背景和意义 |
1.4.1 概述 |
1.4.2 中水回用技术 |
1.4.3 中水回用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 |
1.5 本论文研究开发工作的提出及其意义 |
第二章 废纸制浆造纸主要处理工段水样中有机物特性分析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及来源 |
2.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原料前处理方法 |
2.2.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 |
2.2.3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 |
2.2.4 废水CODCr的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厌氧出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
2.3.2 厌氧出水再经化学混凝处理后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
2.3.3 SBR好氧处理出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
2.3.4 芬顿氧化排水的GC-MS分析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二级生化处理出水化学絮凝处理 |
3.1 实验部分 |
3.1.1 造纸废水来源 |
3.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水质的基本性质测定 |
3.2.1.1 PH值的测定 |
3.2.1.2 污泥元素分析 |
3.2.1.3 水质化学需氧量(COD) |
3.2.1.4 废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与分析 |
3.2.2 PFS的制备 |
3.2.3 絮凝实验 |
3.2.4 响应面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厌氧出水与芬顿氧化入水的GC-MS分析 |
3.3.2 芬顿氧化入水絮凝最优工艺探索 |
3.3.2.1 絮凝剂种类的优化 |
3.3.2.2 絮凝工艺响应面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臭氧氧化催化剂的选择及过程优化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 实验分析及方法 |
4.2.1 实验方法 |
4.2.1.1 催化氧化实验 |
4.2.1.2 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
4.2.2 分析方法 |
4.2.2.1 常规指标测定 |
4.2.2.2 臭氧浓度分析 |
4.2.2.3 CODCR的测定 |
4.2.2.4 色度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臭氧氧化催化剂的选择 |
4.3.2 负载型催化剂的回用研究 |
4.3.3 催化剂用量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
4.3.4 臭氧用量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
4.3.5 反应温度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
4.3.6 反应时间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化学氧化后废水的膜处理连续试验研究 |
5.1 实验原料及方法 |
5.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5.1.2 实验仪器 |
5.1.3 中试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无机膜的制备 |
5.2.2 pH值的测定 |
5.2.3 TDS的测定 |
5.2.4 电导率的测定 |
5.2.5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
5.2.6 色度的测定 |
5.2.7 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
5.2.8 氯化物含量的测定 |
5.2.9 总铁含量测定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膜系统处理过程各项指标去除情况 |
5.3.2 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测试 |
5.3.3 不同孔径的膜处理对废水的影响 |
5.3.4 无机膜和反渗透膜对废水的影响 |
5.3.5 臭氧氧化/复合膜处理对废水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废弃SCR脱硝催化剂资源化成分回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NOx污染与治理 |
1.1.1 燃煤带来的NOx污染问题 |
1.1.2 燃煤行业及其它行业针对NOx限值排放政策 |
1.1.3 NOx污染治理技术 |
1.2 SCR脱硝催化剂的失活及再生 |
1.2.1 SCR脱硝催化剂的失活 |
1.2.2 失活SCR脱硝催化剂的再生 |
1.3 废弃SCR脱硝催化剂处置现状 |
1.3.1 填埋和焚烧 |
1.3.2 资源化回收利用 |
1.4 废弃SCR脱硝催化剂有价金属回收工艺研究进展 |
1.4.1 干法回收工艺 |
1.4.2 湿法回收工艺 |
1.4.3 其他回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装置 |
2.1 化学材料及仪器设备 |
2.1.1 化学材料 |
2.1.2 仪器设备 |
2.2 废弃SCR脱硝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2.2.1 X射线荧光光谱(XRF) |
2.2.2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BET) |
2.2.3 扫描电镜(SEM) |
2.2.4 X射线衍射(XRD) |
2.2.5 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In Situ DRIFTS) |
2.2.6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2.3 实验方法 |
2.3.1 钒、钨和钛元素的分离 |
2.3.2 TiO_2的回收 |
2.3.3 V_2O_5的回收 |
2.3.4 WO_3的回收 |
第三章 废弃SCR脱硝催化剂物化性质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际电厂催化剂投运前后性能测试 |
3.3 SCR脱硝催化剂废弃前后的表征分析 |
3.3.1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BET)分析 |
3.3.2 扫描电镜(SEM)分析 |
3.3.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3.3.4 NH_3吸附原位红外分析 |
3.3.5 H_2-TPR表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废弃SCR脱硝催化剂中钒、钨和钛元素的分离 |
4.1 引言 |
4.2 废弃SCR脱硝催化剂的预处理及钒、钨和钛含量的测定 |
4.3 废弃SCR脱硝催化剂中钒元素的浸出 |
4.3.1 传统钠化焙烧法 |
4.3.2 酸法还原法 |
4.3.3 酸溶浸出法 |
4.4 废弃SCR脱硝催化剂中钨元素的浸出 |
4.4.1 传统钠化焙烧法 |
4.4.2 加压碱浸出法 |
4.4.3 改进钠化焙烧法 |
4.5 钒、钨和钛元素分离工艺的确定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废弃SCR脱硝催化剂中钒、钨和钛元素的回收 |
5.1 引言 |
5.2 钛元素的回收 |
5.2.1 硫酸浓度对回收TiO_2的影响 |
5.2.2 去除SiO_2杂质 |
5.3 钒元素的回收 |
5.3.1 化学沉淀法从钒浸出液中回收V_2O_5 |
5.3.2 有机萃取法从钒浸出液中回收V_2O_5 |
5.3.3 回收V_2O_5的表征分析 |
5.4 钨元素的回收 |
5.4.1 化学沉淀法从钨浸出液中回收WO_3 |
5.4.2 有机萃取法从钨浸出液中回收WO_3 |
5.4.3 回收WO_3的表征分析 |
5.5 确定废弃SCR脱硝催化剂中V、W、Ti的成套回收工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钛白废酸浸出低品位含钒钢渣提钒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钛白废酸资源特性概述 |
1.1.1 钛白废酸来源及特点 |
1.1.2 钛白废酸处理研究现状 |
1.2 含钒钢渣资源特性概述 |
1.2.1 含钒钢渣的来源 |
1.2.2 含钒钢渣的特点 |
1.2.3 含钒钢渣处理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2 钛白废酸浸出含钒钢渣基础研究 |
2.1 含钒钢渣钠化焙烧机理 |
2.1.1 含钒钢渣钠化焙烧过程热力学研究 |
2.1.2 含钒钢渣钠化焙烧过程物料计算 |
2.2 钛白废酸浸出含钒钢渣机理 |
2.2.1 钛白废酸浸出含钒钢渣反应过程 |
2.2.2 钛白废酸浸出含钒钢渣热力学机理 |
2.2.3 酸浸过程中含钒钢渣的物相变化机理 |
2.3 含钒溶液萃取—反萃机理 |
2.3.1 钒在水溶液中的聚集状态 |
2.3.2 萃取剂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原料 |
3.2 实验仪器设备 |
3.3 研究路线 |
3.3.1 工艺流程 |
3.3.2 实验步骤 |
3.3.3 正交实验因素及水平的选择 |
3.4 表征方法 |
3.4.1 钒收率计算 |
3.4.2 成分分析 |
3.4.3 物相分析(XRD) |
3.4.4 热重分析(TG-DSC) |
3.4.5 粒度检测 |
3.5 本章小结 |
4 钛白废酸浸出低品位含钒钢渣实验研究 |
4.1 含钒钢渣钠化焙烧单因素实验结果 |
4.1.1 焙烧温度对焙烧后物料质量变化的影响 |
4.1.2 钠盐与含钒钢渣比对焙烧后物料质量变化的影响 |
4.2 钠化焙烧含钒钢渣正交实验结果 |
4.2.1 含钒钢渣粒径对钒的浸出率的影响 |
4.2.2 焙烧温度对钒的浸出率的影响 |
4.2.3 钠盐与含钒钢渣比对钒的浸出率的影响 |
4.2.4 钠化焙烧含钒钢渣稳定试验 |
4.3 钛白废酸浸出焙烧后含钒钢渣单因素实验结果 |
4.3.1 焙烧后物料粒径对钒收率的影响 |
4.3.2 浸出温度对钒收率的影响 |
4.3.3 液固比对钒收率的影响 |
4.3.4 浸出时间对钒收率的影响 |
4.4 钛白废酸浸出含钒钢渣正交实验结果 |
4.4.1 液固比对钒收率的影响 |
4.4.2 焙烧后物料粒径对钒收率的影响 |
4.4.3 浸出时间对钒收率的影响 |
4.4.4 浸出温度对钒收率的影响 |
4.4.5 废酸浸出稳定实验 |
4.5 含钒浸出液的氧化 |
4.6 含钒溶液净化单因素实验结果 |
4.6.1 N235含量对钒收率的影响 |
4.6.2 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V_O:V_A对钒收率的影响 |
4.6.3 萃取时间对钒收率的影响 |
4.7 含钒溶液净化正交实验结果 |
4.7.1 N235含量对钒收率的影响 |
4.7.2 体积比V_O:V_A对钒收率的影响 |
4.7.3 萃取时间对钒收率的影响 |
4.7.4 稳定试验 |
4.8 钒的总收率 |
4.9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9)燃煤电厂节水及废水零排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水资源状况 |
1.1.2 火力发电厂用水需求 |
1.1.3 火力发电厂节水要求 |
1.2 火力发电厂取水量和排水量分析 |
1.2.1 电厂取水量要求 |
1.2.2 锅炉补给水系统 |
1.2.3 冷却水系统 |
1.2.4 脱硫工艺用水系统 |
1.2.5 除灰渣和输煤系统 |
1.2.6 其他用水系统 |
1.3 火力电厂取水水质和排水水质分析 |
1.3.1 取水水质分析 |
1.3.2 排水水质分析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2 燃煤电厂水平衡测试及问题诊断 |
2.1 试验目的 |
2.2 水平衡试验 |
2.2.1 试验原则和方法 |
2.2.2 试验过程 |
2.2.3 测试结果 |
2.2.4 测试结果分析 |
2.3 各用水系统问题诊断 |
2.3.1 原水预处理系统 |
2.3.2 除盐水系统 |
2.3.3 循环冷却水系统 |
2.3.4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2.3.5 脱硫废水处理系统 |
2.4 小结 |
3 燃煤电厂节水分析及优化 |
3.1 燃煤电厂节水的主要途径 |
3.2 原水预处理系统节水分析及优化 |
3.3 锅炉补给水系统节水分析及优化 |
3.4 凝结水精处理系统节水及优化 |
3.5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节水及优化 |
3.6 循环水系统节水及优化 |
3.6.1 开式循环水系统改造 |
3.6.2 节水量与循环水浓缩倍率的关系 |
3.6.3 循环水药剂筛选试验 |
3.6.4 循环水动态模拟试验 |
3.6.5 循环水动态试验结论 |
3.6.6 循环排污水减量处理 |
3.6.7 循环水系统水务管理 |
3.7 其他系统节水建议 |
3.8 小结 |
4 燃煤电厂废水零排放技术探讨 |
4.1 末端废水水质和水量分析 |
4.1.1 末端废水水质分析 |
4.1.2 末端废水水量分析 |
4.2 末端废水处理技术路线 |
4.2.1 工艺回用 |
4.2.2 浓缩减量 |
4.2.3 固化处理 |
4.3 电厂工艺选择 |
4.4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作者简介 |
四、钽制设备在废硫酸浓缩技术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湿法炼锌废电解液冷冻结晶除镁工艺研究[D]. 江国豪.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聚合物包覆膜电渗析在酸浓缩及钒传输分离中的应用及机理研究[D]. 康代豪.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3]ASTM B708 R05252钽板焊接工艺研究[J]. 姜成军,王伟,沈俊. 化工装备技术, 2021(01)
- [4]扩散渗析废酸回收用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D]. 冯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钽制加热器在冷轧酸洗线的应用[J]. 孙万仓,贺旭明,张成,王鹏. 河北冶金, 2020(06)
- [6]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D]. 焦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7]废弃SCR脱硝催化剂资源化成分回收[D]. 滕玉婷. 东南大学, 2020(01)
- [8]钛白废酸浸出低品位含钒钢渣提钒工艺研究[D]. 陈书锐. 西华大学, 2020(01)
- [9]燃煤电厂节水及废水零排放探讨[D]. 张建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啤酒厂的酵母管理[J]. 刘信中. 中外酒业·啤酒科技, 2020(01)
标签:造纸原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