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索畜牧业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苟廷佳[1](2021)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文中认为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发源于此,惠泽我国20个省区以及东南亚5个国家,是维系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的腹地,拥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战略地位,是国家至关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和生态产品供给地,为维护中国乃至亚洲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三江源也是亚洲、北半球乃至世界气候变化的预警区、敏感区和启动区,对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发挥着指示和前瞻的重要作用。然而,三江源脆弱的生态系统环境导致环境保护和修复成本高;受生态产品外部性影响,三江源地区积极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并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产品长期被无偿享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未能充分实现;加上三江源因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而被限制产业的发展,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上述因素导致当前三江源地区三生空间矛盾突出,同时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压力。因此,通过研究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探索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现人地和谐的发展模式,打造三江源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路径,实现三江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研究围绕“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题”,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分析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状和困境,全面系统的提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和机制,为缓解生态脆弱区人地矛盾、实现三江源可持续发展、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论文的创新点和主要贡献体现在:(1)系统的构建了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框架。研究框架中包括: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系统性框架、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等内容,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并提供指导。(2)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将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三江源生态产品总价值为6568.56亿元/年。同时在绿色GDP指标基础上,提出构建“三江源经济-生态生产总值(SJYGEEP)”指标评价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突出三江源的生态地位和生态价值,对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3)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受三江源居民“生态补偿满意度”和“生态旅游业认识”的影响;需求意愿受“淡水资源支付意愿”、“机会成本支付意愿”、“共享牧场支持度”、“对口支援省份是否享受生态产品特别优惠”等因素的影响。(4)从生态产品构成视角出发,全面系统研究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调节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具体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基于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三江源生态产品分类、价值实现现状和面临困境,提出贴合国家现行政策与三江源实际、突出三江源特色的价值实现路径,并结合路径,提出“调查监测-核算评估-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制度保障-持续推进”的系统性价值实现机制。由于三江源生态环境脆弱性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并存,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与生态产品供给地,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对促进当地生态产业发展和融合、保障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缓解人地矛盾、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彩黎干[2](2021)在《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经济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文中提出面临我国草地生态恢复保护、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及优质饲草料资源短缺的局势,我国草牧业发展必须生态与效益统筹兼顾。在中央及各级政府支持下,以草地资源合理利用、人工草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法律体系初步建立,10余项重大草原生态建设政策陆续制定实施,以生态改善为基础的人工草地建设项目陆续推广,草地畜牧业逐渐从“生态唯一”的保护方式向“生态优先、生产发展”观念转变,人工草地建设必将成为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和贯彻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发展放牧型人工草地能够在实现生态保护基础上,实现草畜系统生产力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我国放牧型人工草地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有待深入开展,为推动放牧型人工草地发展、促进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可持续、推动西北地区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分析了我国放牧型人工草地分布、规模、生产力、模式特征及问题;以西北地区为例,测度分析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的比较效益;选取祁连县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生产生态协同性及可持续性问题;在上述基础上探索实现生态经济共赢的优化路径,为西北草牧业发展提供科学规划依据,为推动放牧型人工草地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人工草地发展较为缓慢,面积占全国可利用草地总面积比重小,近年来我国放牧型人工草地多作为生态恢复治理的产物,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云南、广西、青海等荒漠化、石漠化及草地退化严重区,发挥着巨大效益,同时也面临监管体系缺失导致草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不高、效益认知不足抑制政府和农牧民推广积极性以及“政策-模式-草地”关系失调抑制效益水平提升等问题。(2)以西北地区为例,草地资源不足制约西北草牧业综合发展,而发展放牧型人工草地具有促进草牧业发展、推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比较优势;放牧型人工草地具有经济可推广性,净收益达2019元/hm2,具有低成本及高收益率的比较优势。(3)以祁连县野牛沟乡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为例,短期来看,放牧型人工草地缓解了当前饲草资源短缺现状,遏制了草地生态与经济收入的劣化趋势;长期来看,随着牧区生产规模的增加,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生态生产仍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4)开放禁牧政策和组织牧户合作经营管理有助于实现生态生产的协同及可持续发展,建议人工草地放牧时间增加1个月,增强24%暖季天然草场的生产力,冷季购进12.6×106 kg可食牧草,建议畜种结构为羊数量284只、牛数量44头。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加强草地保护并增加草地建设的投入,积极采取轮牧封育、补播改良等措施,科学转变禁牧、退牧等保护草地的措施,将用于草原生态奖补资金适当向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植方面转移。(2)科学发展放牧型人工草地,重视气候环境的适宜性和区域草地的生物群落稳定性问题,注重区域布局、种植区划、放牧管理、经营决策等战略问题。(3)开发推广应用草畜系统智慧动态支持决策系统,并匹配适应性放牧管理策略,建立家畜与环境的动态平衡达到生态保护与畜牧经济协同发展。(4)因地制宜合理评定草地封育、禁牧年限;鼓励发展牧区合作经济组织,设计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及原则;发展西北草牧业优势精品产业,增加畜产品附加值,降低牧户对扩畜增收的依赖度,实现草牧业经济生态共赢。
杨雨芳[3](2020)在《河北省肉牛养殖金融供给与需求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河北省肉牛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及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肉牛养殖作为肉牛产业的重要一环,在整个肉牛产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河北省政府积极推行财政补贴政策,发放补助资金以扶持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肉牛养殖中资金不足的问题,但资金缺乏仍旧是阻碍肉牛养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全面了解河北省肉牛养殖金融供需情况,找出金融供给不足的具体表现,是有效解决金融供给不足难题,满足不同规模肉牛养殖主体的金融需求,实现河北省肉牛养殖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首先从金融服务政策、金融服务措施、金融服务模式三方面对河北省肉牛养殖金融供给情况进行了解;其次,基于访谈、文献查阅和相关报道所得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成本收益法评价河北省两种典型的金融服务模式—隆化县“政银企户保”模式和涞源县小母牛项目的实施效果,得出隆化县“政银企户保”模式中,政府因提供担保和扶持资金在该模式中发挥的作用最大,保险公司发挥的作用较大,银行发挥的作用较小;涞源县小母牛项目中,母牛繁育小牛模式的成本收益率大于1,说明这两种模式实施效果良好,但仍有不足之处的结论;再次,采用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法获得相关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对河北省肉牛养殖主体金融需求影响因素的显着性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肉牛养殖户的养殖规模、政府扶持和有无抵押品均与金融需求呈正相关关系;而对肉牛养殖户金融需求影响显着性为养殖规模>政府扶持>有无抵押品。规模养殖场的有无抵押品、养殖规模和政府扶持均与金融需求呈正相关关系,而对肉牛规模养殖场金融需求影响显着性为有无抵押品>养殖规模>政府扶持的结论;最后,通过对比分析肉牛养殖金融供需情况,得出金融供需失衡的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从政府、金融机构和养殖主体三方面提出完善金融服务的对策建议,以实现金融供需均衡,推动河北省肉牛养殖产业稳定发展。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对河北省肉牛养殖金融供需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由于金融供给不充分与金融需求多样化的矛盾而导致金融供需不均衡的结论,并提出调整金融服务政策的建议,对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效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解决河北省肉牛养殖资金难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王珍[4](2020)在《济宁市畜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可以顺应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缓解传统畜牧业所带来的缓解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还可以有效的推动畜牧业乃至农业的发展水平,增加畜牧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畜牧业朝着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重要收尾之年,济宁是山东畜牧业发展典型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发展特征,故本文选取济宁市作为重点示范案例。济宁市畜牧业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但也面临各种问题,需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继续发展,传统的畜牧业难以满足人们现代化的需求,走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势所必然,也成为畜牧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因此,本文在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实地走访等的基础上,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等,首先阐述了济宁市畜牧业的发展现状,适宜的自然条件、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和雄厚的社会基础都推动了济宁市畜牧业的发展,发展现状包括济宁市畜牧业的畜禽产量、畜禽产值以及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并基于问卷分析、态势分析和查阅资料深度剖析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有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生态畜牧业发展时间较短、发展方式落后、畜禽良种体系不健全、科技水平落后、市场监管不足等,最后结合国内其他地区的畜牧业发展经验,提出了济宁市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有加强宣传、正确引导、加快产业化步伐、培育畜牧业龙头企业、丰富和发展畜禽良种体系、保护地方特色品种、加强品牌建设、构建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加大政府的扶持和监管等,以为济宁市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促进济宁市畜牧业全面协调发展。
樊钰莹[5](2020)在《新密市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以金银花产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古至今在中国农业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地域特色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大力推进地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在政策的支持下,新密市特色农业产业有了显着的发展,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基于以上背景和意义,本位以比较优势理论、产品差别化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以新密市金银花产业为具体案例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调查和文献整理等方法获取资料,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构建新密市金银花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分析,最后针对新密市的特色农业产业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本文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以金银花产业为例对金银花产业现状做出分析,建立适合金银花产业评价指标体系,以生产能力、专业能力、经营能力、产业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水平5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通过对金银花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分析,评价结果为银花产业生产能力较差、专业能力有待提高、经营能力较差、产业体系建设不合理以及可持续发展仍需重视。根据金银花产业现状和指标评价结果梳理金银花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资金投资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科技投入不足,龙头企业实力差,产业链不完善以及环境污染。结合指标体系评价结果、金银花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实际情况提出拓展特色农业投融资渠道,完善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科技投入,提升产品的价值量、推进产业化经营以及注重生态环境的科学性对策,来促进新密市特色农业产业今后更好的发展。
张绍秋,臧智强,娄晓静,呼明环,李蕊,侯捷[6](2019)在《公办高职院校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模式——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混合所有制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混合所有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但如何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是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牢牢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相时而动、因时而化、顺势而为,创新了混合所有制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明晰了资本、知识、管理、技术、设施设备等要素的产权,构建了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模式。
张兴书[7](2019)在《武威市惠农资金对农村设施畜牧业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甘肃省武威市等中西部城市,充分认识到发展畜牧业非常重要,尤其对当地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经济社会弯道超车至关重要。但面对地广人稀、耕地贫瘠、水资源短缺等客观不利条件,不合时宜的传统畜牧业和成本高、耗能大的城郊设施畜牧业并不适应当地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农村设施畜牧业,才是主导发展的一种最佳选择和可行路径,这进而衍生了利用惠农资金发展设施畜牧业的思路和导向。本文以武威市农村设施畜牧业实际调研数据为主,综合运用理论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灰度分析法、调研研究法等方法,力图客观全面的分析武威市惠农资金对该区域农村设施畜牧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村设施总面积与惠农资金投入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以设施农牧业发展规模为代表的设施畜牧业发展水平与财政惠农资金水平关系最为紧密。财政惠农资金在支持和引导农村设施畜牧业做大做强时的作用尤其重要,甚至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大力实施畜牧生态优化工程,大力发放退耕(牧)还林(草)补贴,补贴金额从2002年开始的1298万元,增加到现在的4.5亿元,年均增长549%;农村设施畜牧业投入连年增加,设施畜牧业取得一定成效,畜牧业产业与种植业的比重,从2009年的0.23:1升至2018年的0.46:1。但从畜牧业总体规模、产业结构来看,畜牧业中粗放的和低端的,传统型畜牧业占较大比重,仍存在惠农资金补助力度不大、惠农资金管理机制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环保投入有待加强等弊端。本文提出武威市需要进一步优化惠农资金管理体制、加大惠农资金投入、加快畜牧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加快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深化一线服务体系建设等惠农资金支持农村设施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结论和建议,相对而言,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杨时云[8](2019)在《绿色引领 创新驱动 奋力开启畜牧业跨越式发展新篇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持续打赢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非洲猪瘟防控以及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这三场硬仗,切实完成好这三大硬任务,需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有关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工作要求,充分认识新时期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动员全省上下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举措,以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作风、更足的干劲,加快推进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崔小奎[9](2019)在《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建设中政府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利津县畜牧业发展形势和发展方向也随之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对外贸易出口受到“WTO”大环境框架下的新冲击、新挑战,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农村农民收入增长迟缓,畜牧业拉动能力不强,基层畜牧业发展基础薄弱等。这也给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发展和管理提出了更高、更多、更严的要求,当前利津县畜牧业发展既面临提档升级的新任务,又面临来自相关行业的新挑战。自改革开放以来,利津农业发展到今天,已基本达到或接近小康水平,但还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畜牧业在农业生产结构中占据重大比例,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有发达的畜牧业作为支撑和保证。纵观经济发达国家及我国农业强省的发展形势,一般畜牧业都相当发达,一般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0%以上,个别达到7080%,而利津县目前也只有40%左右,因此要把农业大县变为农业强县,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把畜牧业做大做强。研究指出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建设中政府作用发挥的问题主要在于利津县政府推进现代畜牧业标准化程度较低,利津县政府加强生态畜牧业建设进程缓慢,利津县政府支持引导科学饲养能力不足,利津县政府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科技支撑力度不强。分析存在问题的成因主要在于对现代畜牧业发展宏观调控的缺位,对现代畜牧业发展市场监管的缺位,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社会管理的缺位,对现代畜牧业发展公共服务的缺位。鉴于此本文提出加强现代畜牧业调控管理,加大对现代畜牧业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与现代畜牧业相关的管理制度,提高现代畜牧业的公共服务质量等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建设中政府作用有效发挥的建议。
刘利[10](2019)在《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文中提出农业既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产业,也是一个国家的弱质性产业,因此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国家均对农业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保护。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部署对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部署内容则通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外公布,文件重点强调了要加速建立我国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体系。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维持养殖户收入持续增长、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畜牧业的支持与保护符合我国当前新形势的要求,符合我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重中之重”战略的要求,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意义重大,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养殖户收入、改善养殖户生活、维护农村稳定发展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支持水平及效应评价。主要内容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国畜牧业历史演变的视角,梳理并整合畜牧业及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整体发展过程,在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内涵与衡量方法进行比较选择的基础上,采用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2001年-2016年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并从养殖户增收、产量增长、环境影响、结构调整方面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效应评价。与此同时,本文立足于养殖户微观视角,通过调研的方式对畜牧业支持政策中的典型政策展开政策实施效果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给出对策建议,以便为后续相关政策的优化和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上述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畜牧业发展,并将其分为:畜牧业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发展时期;中国畜牧业发展的迅速增长时期;畜牧业提质增效、结构调整时期;以及以环保为重点的全面转型时期四个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畜牧业结构的变动与畜牧业总量的变动展开分析,得出了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稳步上升的论断,主要畜产品供给结构趋于合理,生产模式由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通过对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分析得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猪生产带,其地域特征为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产区,逐步向南北两侧扩散;形成了两条完整的肉牛生产带,主要包括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形成了三条完整的羊肉生产带,主要包括西北牧区、中原牧区和西南牧区;肉禽生产带以东部省份为主,蛋禽生产带则以中原省份为主;奶业优势生产带则主要集中于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等城市郊区。通过对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的分析,从历史发展和时间序列的角度看,我国畜牧业经营主体由上世纪初的农户家庭的副业形态,分离出畜牧专业户,再到现在的专业化畜牧业公司。2.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梳理,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2007年起,我国加大了通过实施市场价格支持和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最后,总结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一是畜牧业政策阶段性目标差异性强,政策目标趋向于多元化;二是在对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演变梳理中发现,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实施是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利益博弈过程中不断调整利益分配的过程。3.通过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衡量方法比较选择得知,WTO方法仅能够作为一种用于谈判的工具,而OECD农业支持水平的测量方法,可以测量包含国内和边境的农业支持政策,其测算农业支持水平目的则在于进行政策评价、政策分析和政策解读。因此,利用这一方法可以更好地测算、评估国家全部的农业政策,它的作用既能够进行国际间对比,又能够帮助国家农业政策展开评价与分析,对于提升政策效率意义重大。基于这一客观事实,本文采用了OECD评估方法来对我国畜牧业的支持水平进行评估。基于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我国2001年-2016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分类和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发现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总体来看,2001年-2016年我国畜牧业支持总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01年至2006年之间,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较低,对畜牧业支持力度非常小;自2007年起,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及畜牧业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强,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快速提高。二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结构来看,生产者支持占比始终较大,进一步细分得知,在生产者支持内部构成中,生产预算支持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相较于生产预算支持,市场价格支持的贡献更大。三是从不同种类畜产品支持水平来看,各项畜产品在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猪肉、牛肉、羊肉、羊绒的支持水平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但是禽肉和牛奶的支持水平却存在相对较大的波动。禽蛋和羊毛的支持水平多数年份基本为负值,且禽蛋的支持水平负值较多,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造成上述三种特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边境保护政策作用,二是国内饲料粮价值转移,三是受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导致的畜产品价格波动。4.本研究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展开了探索。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了解到我国农牧民的牧业收入与我国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动关系,这就意味着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则会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但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农牧民收入增长效果较弱。我国畜牧业总产值与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也存在同方向的变动关系,也就是说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能够推动生产的增加。然而,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牧业总产值相对增长效果同样较弱。另外,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污染治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合理性,加强畜牧业支持力度能够起到对排污增量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畜牧业支持政策是畜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1992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结构和畜产结构组成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畜牧养殖”示范工程的推广在肉牛产业以及拥有秸秆饲料优势的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比较好,但是畜种结构选取的是全国的数据,畜种结构的改变在各个区域并不均衡。同时本研究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的时间范围在2001年-2016年,在此阶段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相对放缓,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种结构变化作用较弱。5.从养殖户微观维度出发,在吉林省生猪养殖户调研访问的基础上,从养殖户对政策认识程度、满意程度,并深入了解总结养殖户不满意的原因,对生猪养殖支持政策进行评价。结合养殖户调研访问结果,对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实施中影响养殖户满意的因素,即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资金补助为主要方式的生猪养殖支持政策,多数没有侧重点,基本上对大多数养殖户具有普惠性,尤其是生猪疫病防控类政策,一旦发生疫病,相较于散养户,大规模养殖户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而政策并没有因为养殖户风险的大小而有所差别。二是规模化养殖支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两个问题:一方面,补贴方式以资金为主,缺乏技术扶持、疫病防控的指导,方式单一;另一方面,补助领域为养殖生产环节,不能满足养殖户对销售、管理经营等方面需求。三是宏观调控中的生猪生产和市场信息预警监测机制存在政府宣传力度不足,养殖户认知程度不高;以及该机制对市场信息的预测不全面,对养殖户的生产安排没有起到实际应有的作用的问题。四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门槛高、审核程序复杂、申请周期长、资金发放过程存在程序繁琐的通病。6.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以及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形势,提出政策建议:改善对畜牧业支持资金的使用方式、建立健全畜产品价格监测和市场信息预警机制、构建全国性畜牧业政策保险大灾准备金制度的运行机制框架、进一步完善畜牧业生态保护政策,推动畜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并提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健康养殖、提高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养殖场疫病防控能力、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现代草地畜牧业、支持牧区畜牧良种推广为我国畜牧业未来支持政策的重点。
二、探索畜牧业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索畜牧业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数据来源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综述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1.1 国外文献分析 |
2.1.2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国内文献分析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研究述评 |
2.4 国内外经验启示 |
2.4.1 国际经验和启示 |
2.4.2 国内经验和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 |
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
3.1.1 生态产品形成的基础理论 |
3.1.2 生态产品价值形成的理论基础 |
3.1.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
3.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 |
3.2.1 相关概念及辨析 |
3.2.2 生态产品价值 |
3.2.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3.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3.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梳理 |
3.3.2 基于产权-需求矩阵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3.3.3 生态产品分类的价值实现路径 |
3.4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框架 |
3.4.1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回归模型 |
3.4.2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系统性框架 |
3.4.3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 |
4.1 三江源概况 |
4.1.1 地理位置 |
4.1.2 自然条件 |
4.1.3 社会经济条件 |
4.1.4 生态地位 |
4.1.5 生态保护 |
4.2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
4.2.1 三江源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 |
4.2.2 三江源生态资产总值 |
4.2.3 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
4.2.4 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估算 |
4.2.5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分析 |
5.1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问卷调查 |
5.1.1 调查地区选取及原因 |
5.1.2 问卷基本情况 |
5.1.3 数据收集和检验 |
5.1.4 描述性统计 |
5.1.5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5.1.6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分析结果 |
5.2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问卷调查 |
5.2.1 问卷基本情况 |
5.2.2 数据收集和检验 |
5.2.3 描述性统计 |
5.2.4 空间交叉分析 |
5.2.5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5.2.6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分析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6.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分类 |
6.1.1 生态农畜产品 |
6.1.2 淡水资源产品 |
6.1.3 清洁能源电力产品 |
6.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
6.2.1 畜牧业发展现状 |
6.2.2 水资源价格和交易现状 |
6.2.3 绿电交易现状 |
6.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
6.3.1 市场基础不健全 |
6.3.2 生态畜牧业发展受限 |
6.3.3 社会参与程度有待提升 |
6.3.4 科技和人才支撑薄弱 |
6.4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6.4.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直接交易路径 |
6.4.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产业化路径 |
6.4.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产业生态化路径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7.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分类 |
7.1.1 三江源固碳释氧产品 |
7.1.2 三江源土壤保持产品 |
7.1.3 三江源水源涵养产品 |
7.1.4 三江源净化产品 |
7.1.5 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产品 |
7.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
7.2.1 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政策现状 |
7.2.2 三江源生态补偿现状 |
7.2.3 三江源生态补偿成效 |
7.2.4 对口支援三江源的成效 |
7.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
7.3.1 政府主导下三江源生态产品购买力度有待增强 |
7.3.2 基础制度和政策工具仍待完善 |
7.3.3 市场化交易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
7.4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7.4.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市场化路径 |
7.4.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横向生态补偿 |
7.4.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纵向生态补偿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8.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资源 |
8.1.1 三江源旅游资源 |
8.1.2 三江源文化资源 |
8.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
8.2.1 三江源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 |
8.2.2 三江源各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
8.3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
8.3.1 生态文化产品开发和传播有待提升 |
8.3.2 生态文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
8.3.3 生态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 |
8.3.4 三江源自然条件制约性明显 |
8.3.5 地区发展与保护矛盾依旧突出 |
8.4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8.4.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顶层设计 |
8.4.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基础建设 |
8.4.3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生态产业化 |
8.4.4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产业生态化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9.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监测确权交易机制 |
9.1.1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信息普查 |
9.1.2 推进三江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
9.1.3 构建三江源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 |
9.2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 |
9.2.1 推行三江源绿色产品认证标准 |
9.2.2 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平衡 |
9.2.3 拓宽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
9.2.4 促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增值 |
9.3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 |
9.3.1 完善三江源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
9.3.2 建立三江源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
9.4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 |
9.4.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法律制度保障机制 |
9.4.2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考核机制 |
9.4.3 建立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 |
9.4.4 加大三江源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
9.5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 |
9.5.1 强化行政职能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9.5.2 设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 |
9.5.3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9.5.4 健全三江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受益付费制度 |
9.6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机制 |
9.6.1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体系 |
9.6.2 制定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 |
9.6.3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应用 |
9.7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建议 |
9.7.1 持续发挥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和体制改革优势 |
9.7.2 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补偿提标扩面 |
9.7.3 加快实施三江流域协同保护共建共享机制 |
9.7.4 推进对口支援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9.7.5 打造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
9.7.6 加快推动三江源特色生态产业发展 |
9.7.7 建立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保障 |
第十章 结论、贡献与讨论 |
10.1 主要研究结论 |
10.2 创新点 |
10.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情况调查 |
附录二 三江源居民生态产品供给情况调查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2)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经济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人工草地放牧利用研究 |
1.2.2 草畜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
1.2.3 草畜系统管理仿真模拟研究 |
1.2.4 草畜系统生产优化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关键问题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1.6 理论基础 |
1.6.1 生态经济理论 |
1.6.2 系统理论 |
1.6.3 外部性理论 |
1.7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我国人工草地发展现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人工草地 |
2.1.2 放牧型人工草地 |
2.1.3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 |
2.2 人工草地发展措施 |
2.2.1 重大工程项目 |
2.2.2 主要政策措施 |
2.2.3 主要法规 |
2.3 人工草地发展成效 |
2.3.1 人工草地的分布、规模及生产力 |
2.3.2 放牧型人工草地的分布、规模及生产力 |
2.3.3 典型放牧型人工草地的模式特征 |
2.4 放牧型人工草地面临的问题 |
2.4.1 监管体系缺失导致草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不高 |
2.4.2 效益认知不足抑制政府和农牧民推广积极性 |
2.4.3 “政策-模式-草地”关系失调抑制效益水平提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效益分析 |
3.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3.1.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3.1.2 研究方法 |
3.2 放牧型人工草地成本收益分析 |
3.2.1 典型草地成本构成分析 |
3.2.2 典型草地收益构成分析 |
3.3 草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3.4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综合效益分析 |
3.4.1 经济效益分析 |
3.4.2 社会效益分析 |
3.4.3 生态效益分析 |
3.4.4 综合效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仿真模拟 |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4.1.1 调研区概况 |
4.1.2 数据来源 |
4.1.3 模型框架 |
4.2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
4.2.1 模型说明 |
4.2.2 草地产草量-家畜体重模块 |
4.2.3 家畜生产管理模块 |
4.2.4 牧户经营收入模块 |
4.3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仿真模拟结果 |
4.3.1 基准情景 |
4.3.2 未建植放牧型人工草地情景 |
4.3.3 模型有效性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优化路径 |
5.1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情景设置 |
5.2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政策管理优化 |
5.2.1 开放禁牧政策情景 |
5.2.2 牧民合作经济组织情景 |
5.2.3 组合政策管理情景 |
5.3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生产决策优化 |
5.3.1 饲草季节性平衡 |
5.3.2 畜种结构调整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人工草地放牧利用牧户调查问卷 |
附录B 仿真模型程序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河北省肉牛养殖金融供给与需求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标、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对象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金融服务 |
2.1.2 金融机构 |
2.1.3 肉牛养殖业 |
2.1.4 肉牛养殖主体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2.2.2 农业政策学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4 供给与需求理论 |
3 河北省肉牛养殖金融服务政策与措施分析 |
3.1 河北省制定的肉牛养殖金融服务政策 |
3.1.1 河北省政府出台的信贷支持政策 |
3.1.2 河北省金融机构推出的贷款、保险、担保和融资政策 |
3.2 河北省实施的肉牛养殖金融服务措施 |
3.2.1 河北省政府实施的贷款补贴措施 |
3.2.2 河北省金融机构实施的贷款和保险措施 |
4 河北省肉牛养殖金融服务模式分析及效果评价 |
4.1 河北省肉牛养殖金融服务模式分析 |
4.1.1 “政银企户保”模式 |
4.1.2 小母牛扶贫项目 |
4.1.3 “政融保”模式 |
4.2 河北省肉牛养殖金融服务模式效果评价 |
4.2.1 效果评价的前期准备工作 |
4.2.2 隆化县“政银企户保”模式效果评价 |
4.2.3 涞源县小母牛项目效果评价 |
5 河北省肉牛养殖主体金融需求分析 |
5.1 河北省肉牛养殖主体调研情况简介与问卷设计 |
5.2 河北省肉牛养殖主体金融需求基本情况分析 |
5.2.1 肉牛养殖户金融需求基本情况分析 |
5.2.2 规模养殖场金融需求基本情况分析 |
5.3 河北省肉牛养殖主体金融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5.4 河北省肉牛养殖主体金融需求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 |
6 河北省肉牛养殖金融供需对比分析 |
6.1 金融政策服务主体覆盖范围不全面,而金融需求主体范围较广 |
6.2 金融服务供给不充分,而金融需求多样化 |
6.2.1 农业信贷供给不充分 |
6.2.2 农业保险地区覆盖率低 |
6.3 金融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
6.3.1 银行开展涉农贷款存在惜贷行为 |
6.3.2 保险公司涉足农险业务意愿不强 |
6.4 金融服务政策不完善,养殖主体参与的主动性不高 |
6.4.1 养殖主体受到贷款认知不到位和审批难的双重影响 |
6.4.2 养殖主体自主投保主动性不高 |
7 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政府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破解肉牛养殖资金难题 |
7.2.2 金融机构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满足养殖主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
7.2.3 养殖主体要转变思维观念,积极利用各项惠农支农金融服务政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4)济宁市畜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畜牧业发展重要性的研究 |
1.3.2 关于支撑畜牧业发展重要因素的研究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创新之处与不足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畜牧业 |
2.1.2 现代畜牧业 |
2.1.3 生态畜牧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循环经济理论 |
3 济宁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
3.1 济宁市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
3.1.1 济宁市畜牧业发展的自然状况 |
3.1.2 济宁市畜牧业发展的经济状况 |
3.1.3 济宁市畜牧业发展的社会状况 |
3.2 济宁市畜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及在农业中的地位 |
3.2.1 畜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
3.2.2 畜牧业发展在农业中的地位 |
3.3 济宁市畜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3.3.1 SWOT具体分析 |
3.3.2 SWOT矩阵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济宁市畜牧业发展态势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济宁市畜牧业发展态势分析 |
4.1.1 方法选择与数据来源 |
4.1.2 济宁市畜牧业生产近20 年间集中度 |
4.1.3 济宁市畜牧业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
4.2 济宁市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微观视角) |
4.2.1 样本情况说明 |
4.2.2 受访者的基本情况 |
4.2.3 受访者的生产经营特征 |
4.3 济宁市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宏观视角) |
4.3.1 思想观念落后,制约畜牧业发展 |
4.3.2 产业化水平低,畜牧业良种体系发展不平衡 |
4.3.3 科研与技术水平落后,制约畜牧业快速发展 |
4.3.4 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畜牧业各方面有待规范 |
4.4 本章小结 |
5 国内畜牧业发展经验 |
5.1 国内畜牧业发展经验概述 |
5.1.1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畜牧业的发展经验 |
5.1.2 山东省潍坊市畜牧业的发展经验 |
5.2 国内畜牧业的发展对于济宁市的启示 |
5.2.1 着力提高从业者对生态畜牧业的系统认知 |
5.2.2 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 |
5.2.3 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壮大龙头企业 |
5.2.4 重视并打造富有特色的畜牧品牌 |
5.2.5 加快畜牧业生产技术体系的完善和普及推广 |
5.3 本章小结 |
6 济宁市畜牧业的发展对策 |
6.1 加强宣传,正确引导,推动生态畜牧业观的普及 |
6.2 加快产业化步伐,培育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 |
6.3 丰富和发展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保护地方特色品种 |
6.4 构建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 |
6.5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 |
6.6 加大对于畜牧业的扶持力度 |
6.7 加强对于畜牧业的有效监管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新密市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以金银花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阅读法 |
1.4.2 调查研究法 |
1.4.3 层次分析法 |
1.4.4 变异系数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2 新密市特色农业发展理论基础与目标原则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产品差别化理论 |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新密市特色农业发展的目标与原则 |
2.2.1 新密市特色农业发展目标 |
2.2.2 新密市发展特色农业的基本原则 |
3 新密市农业概况和金银花产业发展现状 |
3.1 新密市农业发展自然条件 |
3.1.1 地形地貌 |
3.1.2 气候 |
3.2 新密市社会经济概况 |
3.3 新密市农业生产概况 |
3.4 金银花成为新密市特色农业产业的原因 |
3.4.1 自然条件符合金银花生长习性 |
3.4.2 种植历史悠久和群众基础好 |
3.4.3 政府大力扶持和经济价值大 |
3.5 新密市金银花产业发展现状 |
3.5.1 金银花种植业现状 |
3.5.2 金银花加工业现状 |
3.5.3 金银花销售业现状 |
4 新密市金银花产业发展评价分析 |
4.1 评价体系构建 |
4.1.1 指标选取 |
4.1.2 指标体系构建 |
4.1.3 指标赋值说明 |
4.2 发展评价 |
4.2.1 数据标准化处理 |
4.2.2 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
4.2.3 确定指标权重 |
4.3 评价结果分析 |
4.3.1 总体评价 |
4.3.2 分项评价 |
5 新密市金银花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
5.1 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
5.2 科技投入不足,金银花人才缺乏 |
5.3 龙头企业实力差,带动力弱 |
5.4 产业链不完善,品牌知名度低 |
5.5 环境污染,制约金银花产业的发展 |
6 新密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多措并举,拓展特色农业投融资渠道 |
6.1.1 响应国家政策,建设普惠金融体系 |
6.1.2 借助资本市场,创新资金筹集方式 |
6.1.3 放宽限制,推进特色农业抵押物的多样化 |
6.1.4 引导企业参与特色农业的建设,缓解资金压力 |
6.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特色农业发展基础 |
6.2.1 因地制宜,特制机械代替入田道路 |
6.2.2 强化水利建设,保证投资有效 |
6.2.3 引导农户建设线上营销平台,提供物流运输便利 |
6.3 科技引领,注重技术推广 |
6.3.1 加强培训,强化农户种植技能 |
6.3.2 寻求多方合作,加大科技投入 |
6.4 提升产品的价值量,推进产业化经营 |
6.4.1 以市场为导向,提供多样化的产品 |
6.4.2 积极探索,做好特色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
6.4.3 建设龙头企业,多举措培育知名品牌 |
6.5 注重生态环境,贯穿特色农业发展 |
6.5.1 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理念 |
6.5.2 农村能源体系建设 |
6.5.3 以综合治理为依托、开发和建设三合一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关于新密市金银花种植户的问卷调查 |
B 关于金银花企业问卷调查 |
C 关于新密市金银花产业相关政府部门访谈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6)公办高职院校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模式——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混合所有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自发到自信:学院混合所有制的模式演进 |
1. 学校兴办企业:市场意识催生混合所有制萌芽 |
2. 围绕专业办产业:优选企业奠定混合所有制基础 |
3. 成立资产公司:合资合股创新混合所有制运行机制 |
4. 政策护航:全面激发混合所有制办学活力 |
二、混合所有制治理结构 |
1.“两会”“两层”组织架构 |
2.“防火墙”“转换器”功能的全资公司 |
3.“不求完全所有,但求充分利用”的参股比例 |
4. 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专业群 |
三、混合所有制实现“四链”有机衔接 |
1. 经营模式创新,构建起了“校企命运共同体利益链条” |
2. 双重角色转换,造就了一大批“踩着牛粪的教授”和“扎根牧场课堂的技术员” |
3. 育训紧密结合,培育了一大批“热爱三农的行家里手” |
4. 技术革新引领,研发了一大批“诞生于鸡窝的实用技术” |
5. 教学改革注入活力,形成了一大批“根植畜牧产业发展的教学成果” |
四、总结与思考 |
(7)武威市惠农资金对农村设施畜牧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1.2.3 重要概念界定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畜牧产业整体发展迅速 |
2.1.2 农村设施农牧业增速快速 |
2.2 研究方法 |
2.2.1 理论分析法 |
2.2.2 个案研究法 |
2.2.3 统计分析法 |
第三章 惠农资金对武威市农村设施畜牧业发展影响分析 |
3.1 武威市惠农资金补助农村设施畜牧业基本情况分析 |
3.1.1 聚力加大养殖暖棚的补贴 |
3.1.2 加大设施畜牧业龙头企业补贴支持力度 |
3.1.3 全面强化畜禽良种改良力度 |
3.1.4 大力实施畜牧生态优化工程 |
3.1.5 大力支持示范创建活动 |
3.1.6 探索实施合作社支持新模式 |
3.1.7 积极发展畜牧业政策性保险 |
3.1.8 加大惠农贷款资金支持力度 |
3.2 武威市惠农资金对农村设施畜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
3.2.1 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
3.2.2 惠农资金支持情况和设施农牧业总面积的相关性分析 |
3.2.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3.3 武威市惠农资金对农村设施畜牧业经营主体影响的效果分析 |
3.3.1 调研研究样本选取 |
3.3.2 调研过程与分析 |
3.3.3 惠农资金支持农村设施畜牧业经营主体调研结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武威市惠农资金支持农村设施畜牧业发展存的问题及原因 |
4.1 惠农资金支持武威市农村设施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
4.1.1 畜牧业补贴政策门槛高 |
4.1.2 财政性惠农资金支持力度不足 |
4.1.3 惠农资金补贴形式单一 |
4.1.4 信贷资金注入力度有限 |
4.1.5 专业人才少且服务水平低 |
4.1.6 惠农资金监督管理有待提高 |
4.1.7 惠农资金配套项目落实落地缓慢 |
4.2 武威市惠农资金支持农村设施畜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资金投入总量不足 |
4.2.2 设施畜牧业融资难 |
4.2.3 环境保护难度造成发展压力 |
4.2.4 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
4.2.5 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整体产业发展 |
4.2.6 惠农资金使用反馈评价体制机制缺失 |
4.3 小结 |
第五章 优化武威市惠农资金对农村设施畜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5.1 完善惠农资金管理体制机制 |
5.1.1 全面理顺惠农资金管理体制 |
5.1.2 健全完善惠农资金政策体系 |
5.1.3 健全惠农资金监督机制 |
5.2 优化转变惠农资金支持方式 |
5.2.1 倡导消费者补贴拉动需求 |
5.2.2 借鉴引进反周期补贴机制 |
5.2.3 大力推广畜牧业保险机制 |
5.3 加快畜牧经济结构调整 |
5.3.1 调整优化区域结构 |
5.3.2 加快畜产品品牌培育 |
5.4 加快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 |
5.4.1 加强畜牧业污染治理 |
5.4.2 大力发展有机肥加工 |
5.4.3 提升畜牧业科技贡献率 |
5.5 全面提供精准高效畜牧业政务服务 |
5.5.1 构建联动督查机制 |
5.5.2 构建培训宣传机制 |
5.5.3 构建一线服务机制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绿色引领 创新驱动 奋力开启畜牧业跨越式发展新篇章(论文提纲范文)
以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做好畜牧业绿色发展工作 |
以奔跑姿态奋斗精神加快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 |
以防范化解风险意识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
以千方百计韧劲和时不我待紧迫感稳定生猪生产 |
以攻坚克难求真务实作风凝聚工作合力 |
(9)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建设中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政府作用发挥 |
2.1.2 现代畜牧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市场失灵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产业组织理论 |
第3章 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建设中政府作用发挥的现状 |
3.1 利津县畜牧业规模情况 |
3.2 利津县畜牧业环保检查情况 |
3.3 利津县畜牧业疫情防治工作 |
第4章 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建设中政府作用发挥面临的问题 |
4.1 利津县政府推进现代畜牧业标准化程度较低 |
4.2 利津县政府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进程缓慢 |
4.3 利津县政府支持引导科学饲养能力不足 |
4.4 利津县政府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科技支撑力度不强 |
第5章 利津县政府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作用发挥问题的成因 |
5.1 对现代畜牧业发展宏观调控的缺位 |
5.2 对现代畜牧业发展市场监管的缺位 |
5.3 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社会管理的缺位 |
5.4 对现代畜牧业发展公共服务的缺位 |
第6章 促进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建设中政府作用有效发挥的对策建议 |
6.1 加强现代畜牧业调控管理 |
6.2 加大对现代畜牧业市场的监管力度 |
6.3 完善与现代畜牧业相关的管理制度 |
6.4 提高现代畜牧业的公共服务质量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畜牧业支持的理论基础 |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6 逻辑框架与技术路线 |
1.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分析 |
2.1 畜牧业发展历程分析 |
2.2 畜牧业总量与结构的变动分析 |
2.3 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 |
2.4 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分析 |
3.1 畜牧业支持政策概念界定 |
3.2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
3.3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 |
3.4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测算与特征分析 |
4.1 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4.2 基于OECD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分类及其政策含义 |
4.3 代表性畜产品选择及数据来源 |
4.4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水平及结构特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分析 |
5.1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养殖户增收效应分析 |
5.2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产值增长效应评价 |
5.3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环境效应评价 |
5.4 畜牧业支持政策对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效应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微观视角的畜牧业典型支持政策评价 |
6.1 生猪养殖支持政策的发展与实施现状 |
6.2 养殖户对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6.3 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养殖户调研问卷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探索畜牧业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D]. 苟廷佳.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2]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经济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D]. 彩黎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3]河北省肉牛养殖金融供给与需求问题研究[D]. 杨雨芳.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4]济宁市畜牧业发展研究[D]. 王珍.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5]新密市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以金银花产业为例[D]. 樊钰莹.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6]公办高职院校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模式——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混合所有制探索[J]. 张绍秋,臧智强,娄晓静,呼明环,李蕊,侯捷.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34)
- [7]武威市惠农资金对农村设施畜牧业的影响[D]. 张兴书. 兰州大学, 2019(02)
- [8]绿色引领 创新驱动 奋力开启畜牧业跨越式发展新篇章[J]. 杨时云. 江苏农村经济, 2019(06)
- [9]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建设中政府作用研究[D]. 崔小奎.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10]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D]. 刘利.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