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扩大额下硬膜内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术中垂体柄和垂体的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姚广明[1](2016)在《巨大垂体腺瘤不同手术入路的疗效比较与综合治疗》文中指出目的:比较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巨大垂体腺瘤的手术全切率和症状缓解率、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的出现情况、复发率与复发时间的不同,为以后临床工作中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1月到2015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6例患者的数据资料。通过统计符合入组条件的采用经鼻蝶巨大垂体瘤切除术,开颅手术及二期手术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术后全切率,肿瘤复发率及复发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平均住院天数,症状缓解率等。应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手术入路的优劣。结果:76例手术中经鼻蝶手术占38.2%,术后死亡1例,开颅手术占26.3%,术后死亡2例,二期手术占35.5%,术后死亡2例。经鼻蝶组手术全切率为(15/29)51.7%,开颅手术组全切率为(11/20)55%,二期手术组全切率为(22/27)81.5%。采用SPSS 20.0处理数据,P=0.047<0.05,三者存在差异,进一步比较P<0.05,二期手术组优于经鼻蝶组与开颅手术组。随访期内经鼻蝶组复发率为(7/29)24.1%,开颅手术组复发率为(4/20)20%,二期手术组复发率为(4/27)14.8%。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症状缓解率经鼻蝶组为(21/29)65.5%,开颅手术组为(13/20)70%,二期手术组为(22/27)77.8%,由于样本数较少,未进行每种症状统计,存在误差,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经鼻蝶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6.1天,开颅手术组为11.3天,二期手术组为15.1天,经鼻蝶组住院天数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经鼻碟组明显少于二期手术组及开颅手术组。结论:(1)本组经鼻蝶切除巨大垂体腺瘤全切率及复发率差于二期手术组,肿瘤全切难度大,但术后死亡率低,术后并发症少,手术创伤较小,住院时间短,症状恢复较满意。(2)开颅手术术中操作空间较大,便于直视下切除肿瘤及止血,全切率略高于经鼻蝶组,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多于经鼻蝶组,具备首选开颅手术条件的应选择该术式。(3)二期手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全切率优于经鼻蝶组及开颅组,肿瘤复发率低,具有一定术后死亡风险性,术后并发症增加,症状缓解明显。如肿瘤生长不规则,预期术后肿瘤残余较多,可选择二期手术治疗。(4)术后应根据肿瘤残存情况,辅以规范放射治疗或药物治疗等综合个体化治疗,以期尽可能控制肿瘤的生长,以提高患者生存期及生活质量。
李爱军[2](2014)在《垂体柄的显微应用解剖及其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保护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垂体柄的显微应用解剖学研究目的:探讨尸颅标本的垂体柄及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为蝶鞍区肿瘤经颅手术提供重要显微外科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17个甲醛固定的成年尸颅标本,浸入50℃热水中浸泡30min后,用清水、10%氨水及双氧水反复冲洗颈总动脉和椎动脉,然后经颈总动脉、椎动脉加压注入10%的红色明胶液。常规解剖方法锯下颅盖,切除大脑镰和颅顶硬脑膜,先切除垂体柄以上脑组织,观察视交叉、垂体柄的形态并测量长度。然后再切断视交叉、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眼神经、滑车神经,横断大脑脚,保留小脑幕下完整结构,取下端脑,在肉眼和手术显微镜下进一步观察垂体柄的位置、形态、走向和周围蛛网膜结构,以及与鞍膈孔、视交叉的关系,并测量记录。结果:标本中垂体柄呈褐色,长度为(9.4±2.6)mm,上粗下细,上端左右径为(3.4±0.6)mm,下端左右径为(2.4±0.5)mm,15例在垂体柄中点同一水平面较基底动脉细,2例与基底动脉等粗。冠状位观察14例垂体柄居中,2例下端轻度向右偏斜,1例向左偏斜。矢状位观察均自下丘脑底向前下倾斜,11例垂体柄较直,6例垂体柄前后迂曲,其中2例与鞍背关系密切,在鞍背处向后折曲成角。视交叉前缘位于鞍结节后上方(二者之间的距离2mm)1例(5.9%),位于鞍背上方2例(11.8%),第1间隙面积为(28.4±6.2mm2)。垂体柄周围有蛛网膜包绕,并有许多纤维小梁起固定作用。血管丰富,主要由垂体上动脉和垂体下动脉参与供血,共有垂体上动脉92条,平均每侧2.7(14)条,每侧垂体下动脉的出现率为100%。鞍膈孔多呈圆形,孔径为(7.1±1.6)mm,大于5mm的占94.1%。结论:显微解剖学研究提供了垂体柄及周围重要解剖结构、解剖学参数以及它们之间的解剖联系。垂体柄连于下丘脑和垂体之间,上粗下细,多数形态较直,位于鞍膈孔中间,周围有蛛网膜包被,有固定的垂体上动脉和垂体下动脉供血,这些结构的辨认可为手术中寻找和保护垂体柄提供帮助。手术中还要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判定垂体柄的位置,通过不同间隙的操作,沿蛛网膜界面锐性分离,减少牵拉,保护垂体动脉及穿支血管,有利于保护垂体柄的功能,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第二部分经颅鞍区肿瘤切除术中垂体柄的辨认与保护策略目的:总结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经验,探讨手术中对垂体柄辨认与保护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鞍区肿瘤的临床资料,病例来源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均为经颅手术的患者。入组要求资料齐全,手术记录中对垂体柄描述详细。手术采用翼点入路34例,额底入路21例,眶上锁孔入路20例,纵裂入路35例(其中额底纵裂入路21例,纵裂终板入路9例,纵裂胼胝体入路5例)。术前通过颅脑MRI扫描,能明确判断垂体柄位置53例(其中位于肿瘤后方37例,上方9例,侧方7例),可能为垂体柄信号25例,32例未发现垂体柄信号。结果:垂体腺瘤47例,全切除42例,近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1例。垂体柄完好保留44例(93.6%),2例受肿瘤侵蚀部分保留,1例未发现。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7例,均短期纠正。并发尿崩34例,其中21例在术后12周恢复正常,10例在3月左右逐渐恢复。随访924月,持续性尿崩3例,需口服去氨加压素控制。颅咽管瘤38例,全切除32例,近全切除6例。垂体柄完好保留27例(73.7%),被肿瘤侵蚀垂体柄解剖保留2例,部分保留5例,未发现4例。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13例,出院时完全纠正。并发尿崩27例,其中10例在3周内恢复,7例3月左右恢复。随访348月,持续性尿崩10例,需口服去氨加压素控制。脑膜瘤25例,全切除23例,近全切除2l例。垂体柄保留24例(96%),1例解剖保留。术后未发生电解质紊乱,仅5例出现短暂性尿崩,13周恢复。术前通过MRI判断垂体柄位置较为明确的53例,与手术中发现垂体柄的位置完全吻合。MRI显示可能为垂体柄信号的25例,有14例在手术中得到证实。无手术死亡。随访垂体腺瘤、颅咽管瘤各复发1例,均行伽玛刀治疗。结论:术前通过颅脑MRI扫描大多可明确或初步判定垂体柄的位置,手术中结合对下丘脑隆起的漏斗、鞍膈孔、表面静脉髓纹以及垂体上动脉等结构特征进一步辨认。垂体柄大多位于鞍区肿瘤后部,在分离肿瘤后壁时,应特别注意,一定要沿蛛网膜界面仔细锐性分离。颅咽管瘤后部有时与垂体柄粘连无法分离,必要时,需留存后部薄壁。垂体柄的保留率与肿瘤的性质直接相关(P=0.003),但在四种手术入路中无明显差异(P=0.850),超声吸引刀(CUSA)的使用对垂体柄保护有积极作用。垂体柄能否保留以及损伤程度,直接影响到术后尿崩症的发生率和恢复的时间。完好保留者出现尿崩大多在2周左右恢复,占发生尿崩总数的66.7%(34/51);垂体柄有破坏或解剖保留,尿崩时间长,大约在3月左右恢复;破坏严重或部分保留者,出现持续性尿崩。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生长方向,以及视交叉位置,选择手术入路。额底或额底纵裂入路适合肿瘤向前颅底和鞍上生长者,主要在第1间隙操作;当肿瘤突至视交叉后、第三脑室或视交叉前缘与鞍结节距离小于2mm,选择额底或纵裂终板入路,主要自第4间隙操作;眶上锁孔入路具有微创的特点,是额底入路的改良,随着技术的成熟,可以处理绝大部分鞍区病变,当肿瘤向一侧鞍旁生长突至颞叶内,不宜采用锁孔入路。肿瘤明显偏侧生长选翼点入路,主要在第2、3间隙操作,并可兼顾第1间隙。掌握娴熟的手术技巧,对垂体柄的辨认和保护,以及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乃至病人预后起重要作用。
刘希光,李爱民,李宁,陈军,施辉,王富元[3](2013)在《经颅切除巨大侵袭型垂体腺瘤手术入路的选择与显微手术策略》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颅切除巨大侵袭型垂体腺瘤手术入路的选择与显微手术策略。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27例巨大垂体腺瘤临床资料,其中经额下入路4例、经翼点入路和改良翼点入路6例、经前纵裂入路5例、经额下-胼胝体穹隆间联合入路2例、经额下-纵裂-蝶骨平台联合入路3例、经额下-纵裂联合入路5例和额部纵裂-终板2例,术中经鞍区不同解剖腔隙切除肿瘤,注意保护供应垂体炳﹑视神经﹑视交叉和下丘脑的穿支动脉。结果 27例中肿瘤全切除19例、次全切除8例。视力好转19例,尿崩和电解质紊乱13例,经治疗得到控制;8例下丘脑功能损伤,无死亡病例。所有病例随访6~32个月,复发6例。结论合理的手术入路是巨大垂体腺瘤手术成功的前提,娴熟的显微手术技术可避免术中损伤、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罗坤[4](2013)在《单鼻孔经蝶垂体腺瘤内镜手术和显微镜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解剖和临床研究分析,比较单鼻孔经蝶垂体腺瘤内镜手术与显微镜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内镜是否优于显微镜,能否成为显微镜之外的另外一种微创技术。方法:分三步。第一步:首先在尸头上进行解剖研究对比,比较单鼻孔经蝶手术内镜和显微镜的正常结构暴露的差异。第二步:利用系统性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对现今世界上所有的文献进行回顾分析,必要时进行合并,比较单鼻孔经蝶垂体腺瘤内镜手术和显微镜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第三步,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院神经外科自2002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单鼻孔经蝶垂体腺瘤患者进行历史队列研究对比分析。从手术全切率、内分泌缓解率、视力视野恢复、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天数等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在尸头解剖上内镜的视野广度以及对正常解剖结构的暴露上明显优于显微镜。文献回顾表明内镜手术达到了与显微镜相似的效果。共有本组病人共690例,男性268例,女性412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7岁,平均年龄47.1岁,功能性腺瘤286例,无功能性腺瘤404例。微腺瘤(直径<lcm)209例,大腺瘤(≥1cm)481例;371例采用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手术切除(A组),319例采用内镜下单鼻孔经蝶手术切除(B组)。两者在肿瘤全切、内分泌缓解、视力视野恢复、手术时间上没有差别,但是在平均住院天数、鼻腔并发症发生上内镜手术优于显微镜。结论:垂体腺瘤的经蝶手术可以借助内镜切除肿瘤也可以借助显微镜下切除肿瘤。两种手术方法在肿瘤平均住院时间方面有显着差异,内镜手术短于显微镜下手术;在肿瘤全切除率、内分泌紊乱缓解、术后视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肿瘤复发等方面种术式均没有明显差异。
马智慧[5](2013)在《蝶鞍区肿瘤的显微解剖学研究》文中指出蝶鞍区位于颅底中央部位,其内容纳垂体、颈内动脉、视神经、视交叉等重要结构,周围又包绕海绵窦、Willis环、第Ⅱ-Ⅵ对颅神经等结构。蝶鞍区也是颅脑肿瘤的好发区域,本研究拟通过解剖鞍区,进一步为临床手术及手术入路提供依据。目的:以成人尸头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解释蝶鞍区肿瘤及其毗邻的重要结构的局部解剖,为蝶鞍区肿瘤的手术及手术入路,如垂体微腺瘤、颅咽管瘤、脑膜瘤等的显微外科治疗,提供一些相关的解剖数据及手术的注意事项,帮助大家熟悉蝶鞍区的结构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降低和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经10%甲醛固定的灌注有彩色硅胶的完整成人湿性尸头标本15例(30侧),观察蝶鞍区的前床突、后床突、垂体、视交叉、眼动脉等结构及其毗邻。观察海绵窦及其内容物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和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的走行及其解剖关系。观察蝶窦内的重要结构及其与其毗邻结构的关系。通过文献检索,总结鞍区肿瘤的常用手术入路。在研究过程中留取影像资料,重要的结构进行测量并记录,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均数(x)±标准差(s)表示。结果:蝶鞍区主要是指颅中窝的蝶鞍及其周围的结构,蝶鞍地处蝶骨体中部,前界是鞍结节,后界为鞍背,鞍背高度左侧为(10.72±1.42)mm,右侧为(10.78±1.42)mm。蝶鞍的长度即蝶鞍的前后径为(16.85±2.00)mm;蝶鞍的宽度即鞍底的最大横径为(12.36±2.64)mm。蝶鞍的前、后界之间是凹下的垂体窝,容纳垂体,本组测量测得垂体前后径为(11.63±1.06)mm,左右径为(12.37±0.87)mm,上下径为(8.06±1.19)mm。两侧前床突间距为(24.78±1.90)mm;两侧后床突间距为(15.05±2.04)mm。蝶骨体两侧存在着颈内动脉沟,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在此自后向前走行。海绵窦地处蝶鞍两侧,其内并非是真正的静脉窦,而是静脉丛,内壁为单层硬膜,外壁为双层硬膜。外壁双层硬膜之间由上及下走行着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及三叉神经眼支,内外壁之间有外展神经、颈内动脉及其窦内分支、鞍旁静脉丛即交感神经纤维。蝶鞍的上方是视神经和视交叉,两侧视神经在视神经管颅内口之间的距离为(13.13±1.52)mm;蝶鞍的下方是蝶窦,在经鼻蝶入路中找到蝶窦开口至关重要,蝶窦开口多数为卵圆形或圆形.呈八字形位于蝶骨体前嵴两旁的窦前壁上。左侧蝶窦开口的纵径为(3.47±0.22)mm,横径为(1.60±0.22)mm;右侧蝶窦开口的纵径为(3.34±0.21)mm,横径为(1.50±0.21)mm。两侧蝶窦开口的高低也不一致,相差(2.45±1.35)mm。通过检索近30年中英文文献,鞍区肿瘤的手术入路常用的有经鼻入路、经额入路、翼点入路、锁孔入路等,其中经鼻入路为首选入路,不同的手术入路有其各自适应症与特点,临床上应根据病变大小与部位选择手术入路。结论:1蝶鞍区位于颅底中心,而其又以垂体为中心,容纳和(或)毗邻着第三脑室、视交叉、视神经、颈内动脉、海绵窦、Willis环、第Ⅱ-Ⅵ对颅神经等重要结构。2垂体分为腺垂体(前叶)和神经垂体(后叶),上方为视交叉、部分Willis环和三脑室等结构;下方为蝶骨,外侧为海绵窦和颈内动脉;后方为脑干和基底动脉;垂体病变的主要手术入路为从前方或下方进入。3海绵窦为两侧硬膜之间的腔隙,位于颅中窝蝶鞍两侧,分为内、外壁;内壁为单层硬膜,外壁为双层硬膜,外壁硬膜间从上到下走行着动眼神经(Ⅲ)、滑车神经(Ⅳ)和三叉神经眼支(Ⅴ1);内、外壁间容纳展神经(Ⅵ)、颈内动脉(ICA)等重要结构。4蝶骨位于颅底中央部,上面为垂体,下面为鼻腔;蝶窦为蝶骨体内的含气的骨性空腔,为经鼻手术切除鞍区肿瘤的必经之路,其骨质厚度对经鼻手术有重要意义。5鞍区肿瘤的手术入路常用的有经鼻入路、经额入路、翼点入路、锁孔入路等,其中经鼻入路为首选入路,不同的手术入路有其各自适应症与特点,临床上应根据病变大小与部位选择手术入路。
刘希光,李爱民,李宁,陈军,施辉,王富元[6](2013)在《经颅手术切除巨大侵袭型垂体腺瘤35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颅切除巨大侵袭型垂体腺瘤视神经微血管解剖及保护视功能的显微手术策略。方法对35例巨大侵袭型垂体腺瘤患者,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选用不同的手术入路,术中经鞍区不同解剖腔隙显微镜下先行瘤内切除肿瘤,瘤内空虚后再分离视神经,注意保护供应视神经、视神经交叉的微血管。结果 35例中肿瘤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10例。术中视神经均解剖保护,视力好转20例,无变化2例,无改善7例,加重6例。结论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是巨大垂体腺瘤手术成功的前提,熟练掌握鞍区的微血管解剖,重视术中对视神经、视神经交叉及其微血管的保护和娴熟的显微手术技术是避免术中视神经损伤,减少术后视力、视野障碍的关键。
崔秋江[7](2011)在《巨大型垂体腺瘤手术治疗方式的回顾性分析及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通过比较巨大垂体腺瘤各种显微外科手术方式的入路选择、手术方法及术后的效果,分析不同手术入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的优缺点及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探讨可采取的、合理有效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巨大垂体腺瘤的方法,以便于临床选择。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经CT、MRI及内分泌检查确诊的64例巨大垂体腺瘤进行疗效对比分析和回顾性研究。其中经鼻蝶入路8例,经额下入路13例,经翼点入路23例,经纵裂入路6例,经锁孔入路2例,经双前额颅底入路5例,经其他联合入路7例。结果:根据术中显微镜下所见及术后病理学、影像学CT或MRI等复查结果,经蝶入路8例,全切除3例(37.50%),大部分和部分切除5例(62.50%),死亡1例(鼻漏术后继发颅内感染),复发1例;经额下入路13例,全切除5例(38.46%),大部分和部分切除8例(61.54%),死亡0例,复发1例;经翼点入路23例,全切除9例(39.13%),大部分和部分切除14例(60.87%),死亡1例(术后水电介质紊乱),复发1例;经纵裂入路6例,全切除2例(33.33%),大部分和部分切除4例(66.67%),死亡0例,复发1例;经眶上锁孔入路2例,全切除1例(50%),大部分和部分切除1例(50%),无死亡及复发;经双前额颅底入路5例,全切除3例(60%),大部分切除2例(40%),无死亡及复发;其他联合入路7例,全切除4例(57.14%),大部分和部分切除3例(42.86%),死亡1例(术后水电介质紊乱),复发1例。结论:1.针对肿瘤的性质特点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是提高巨大垂体腺瘤全切率,降低死亡率与复发率,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关键。2.在严格遵循适应症的前提下,经蝶入路仍是治疗巨大型垂体腺瘤的一种有效手段。3.在治疗巨大垂体腺瘤方面,经颅入路是比经蝶入路更为有效的一种治疗手段。对于巨大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作者认为应该以经颅入路为主,经蝶入路仅适用于部分病例。4.经翼点入路是较为理想的一种手术入路,能够提高巨大垂体腺瘤的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及复发率,减少术后并发症。5.对于某些巨大垂体腺瘤,可选二种入路或几种入路联合进行,能够提高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刘勇[8](2011)在《终板池、终板相关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1.1664年Cerardus Blasius发现、描述并且命名了蛛网膜;1875年Key和Retzius首次对蛛网膜池进行细致描述;1976年Yasargil报道了手术中观察的终板池、终板相关显微解剖以及相关神经外科手术。终板池、终板相关解剖的研究方法和结果不尽相同,关于终板池的形态学特征、边界、内容物以及和周边脑池的关系尚有争议,在终板相关结构方面存在分歧。本研究是通过显微解剖人体尸头为基础,观察和测量终板池的形态学特征、边界、内容物以及和周边脑池的关系;终板的解剖学特征以及其周边的前交通动脉和穿支动脉等结构之间的关系;探讨终板池,终板相关形态学特征和数据在临床中的应用。2.总结我科使用终板间隙进行手术切除三脑室前部肿瘤的临床资料,系统探讨终板间隙的使用方法,周边毗邻的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通支、前连合、视交叉、垂体柄、终板池以及三脑室前部等解剖结构在终板入路中的保护和利用,为处理该区域肿瘤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选用10%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性标本20例,其中10例应用自制红色和蓝色乳胶分别灌注动、静脉系统。10例按翼点入路分两侧进行开颅,10例按前纵裂入路开颅。翼点入路解剖方法:尸头固定在操作台上,打开部分额骨和颞骨,尽量磨除蝶骨嵴直至蝶骨嵴的内侧,剪开硬脑膜,切除部分颞叶和额叶,向两侧牵拉暴露外侧裂。在6—-40倍手术显微镜下,模拟翼点入路逐层解剖,先分离外侧裂池,后暴露颈内动脉、视神经、视交叉,到达终板池侧方。前纵裂入路解剖方法:打开两侧部分额骨,扩大骨窗至前颅窝底,摘除眼球,于额极紧靠眶上马蹄形剪开硬脑膜,在6—-40倍手术显微镜下模拟前纵裂入路逐层解剖,逐层剔除额叶脑组织,沿纵裂方向进入鞍区,有目的的保留终板池相关的血管、软膜及蛛网膜,从胼胝体膝部水平沿大脑前动脉A2段向下解剖至终板池上方,再解剖至终板池底,到达终板和视交叉上表面。两种入路均观察终板池形态学特征、边界、内容物、膜性结构以及和相关血管、周边脑池的关系,明确终板、视隐窝、视交叉、前交通动脉及其穿支动脉、前联合、中间块、乳头体等相关结构,切开终板,模拟终板入路暴露三脑室前部和底部。使用数码相机拍照,摄录系统录像,采用电子游标卡尺对终板,视交叉,前交通动脉及其相关的和神经血管等进行测量,应用SPSS13统计软件分析处理。2.临床病例来源于广州南方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采用终板间隙的78例三脑室前部肿瘤患者,其中包括颅咽管瘤患者60例(未成年组≤16岁27例,成年组>16岁33例),大型垂体腺瘤6例,下丘脑胶质瘤6例,脑膜瘤2例,生殖细胞瘤2例,非霍杰金淋巴瘤和非特异性肉芽肿各1例。临床主要表现包括颅内压增高征,视力障碍和视野缺损,垂体功能低下,多饮多尿,下丘脑损害症状,第二性征发育迟缓。根据CT和MR扫描明确肿瘤性质、大小、质地、累及部位等信息:MR扫描正中矢状位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位置及其与肿瘤的相对位置关系、肿瘤在矢状位上的高度、乳头体的移位方向,累及脚间窝甚至上中斜坡的程度及其与基底动脉顶端可能的关系等,评价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血管构筑。根据肿瘤性质,大小,累及部位和三脑室关系不同分别选择额颞—经终板入路38例,前纵裂—经终板入路40例;这两种手术需解剖不同脑池,显露肿瘤的路径不同,但均需充分暴露和切开终板。经终板入路肿瘤的切除总体上包括两类:①完全经终板分离切除肿瘤:包括主体凸入三脑室的颅咽管瘤;②辅助使用终板手术:主要包括明显向鞍上池生长的颅咽管瘤、垂体腺瘤、下丘脑胶质瘤以及脑膜瘤等。术中辨别和保护周边的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通支、前连合、视交叉、垂体柄、中间块、乳头体、下丘脑等重要神经结构,术后影像学检查评价手术切除程度,病例随访研究结果:1.终板池是不成对的脑池,位于视交叉上方,终板前上方,上壁由终板内侧膜构成,向上延伸至胼胝体池,它在前方和外层蛛网膜相连,下壁由视交叉的上表面和终板构成,后缘是游离的,外侧壁由终板外侧膜构成,两侧终板外侧膜向上方延续至终板内侧膜。终板外侧膜附着在直回的后外侧边缘,下行到视交叉,视神经外侧方的上表面,分为稀疏型、致密型和缺如型。终板内侧膜不成对,由两侧直回后中部结合处向上延伸构成,分为凸起型和平坦稀疏型。终板池内容物包括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远端,A2段近端,前交通动脉,Heubner回返动脉的部分,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部分穿支动脉,双侧额眶动脉,双侧大脑前静脉,前交通静脉。终板池上方为胼胝体池,终板内侧膜在胼胝体嘴部和胼胝体池前下部相交通;在前下方,终板池蛛网膜附着在视交叉前下方,视神经表面,并和视交叉池蛛网膜相连;在外侧方,终板外侧膜下行到视交叉外侧方和视神经的上表面,颈内动脉池内侧以颈动脉内侧蛛网膜附着在视交叉下部并向下延伸到外层蛛网膜,覆盖在鞍隔侧方和后床突,它与颈内动脉池相邻,以视交叉,视神经外侧方为界,无交通关系;在外侧前方,终板外侧膜的前方和嗅束下方延伸至直回的嗅神经蛛网膜汇合交通。2.终板较薄,形态类似软膜组织,附着在视交叉上表面中部,呈弧线形向后上方止于前联合前下方,胼胝体嘴附近,占据视交叉上表面和胼胝体嘴之间的空间,终板起始部下方为比视交叉低的视隐窝。终板为三脑室最宽处,大多数为灰白色,其余为暗黄色和蓝黑色,终板按形态学分为隆起型和扁曲型,大多数终板中心部位透明隆起,为终板窗。视交叉和鞍结节的定位关系主要为:前置型、正常型和后置型。测量视隐窝长度6.35mm±1.22mm,视隐窝宽度为4.79mm±1.11mm。视交叉前缘到视隐窝前缘的距离为5.53mm±1.23mm,视交叉的前后径为11.33mm±1.55mm。终板长度为曲线距离,终板前缘(即视交叉上表面的中部)和前联合下缘的距离符合终板长度,为9.99mm±1.43mm,终板宽度为两侧视束内侧缘最大宽度,为11.23mm±2.23mm。终板切开至三脑室前部和底部,其中清晰辨别中间块15例,20例均观察到乳头体。测量视交叉前缘到中间块(丘脑间粘合)前下缘的距离28.66mm±2.24mm,视交叉前缘到乳头体间前缘的距离为20.10mm±1.90mm。3.观察Heubner回返动脉从大脑前动脉Al远端距离前交通动脉6mm之内区域发出8例,从A2近端距离前交通动脉4mm之内域发出30例。前交通动脉是和终板联系最密切的血管结构,测量前交通动脉长度为2.52mm±0.76mm。前交通动脉下方中点距视交叉上表面中点的高度,符合前交通动脉到终板的距离为3.68mm±3.79mm。前交通动脉和视交叉的相对位置关系为前置型、中央型和后置型。前交通动脉的穿支动脉大多从上壁、后壁和下壁发出,少有从前壁发出,总数在几支到十几支不等,根据穿支动脉和终板池位置关系分为后穿支、内侧穿支和外侧穿支,其中有—支较为粗大后穿支,从前交通动脉后壁、下壁发出,经终板池后部,并向后上方发出分支分布在胼胝体下区和下丘脑区域,测量其平均直径为0.46mm。4.主要向视交叉后三脑室内生长、具有典型特征的颅咽管瘤—般均可通过MR扫描判断肿瘤与三脑室底的关系,结合术前MR扫描判断分别选择额颞—经终板入路和前纵裂—经终板入路,手术切除均在三脑室腔内完成,三脑室底有时无法清晰辨认。术后78例行MR复查,同时或仅行CT复查53例,肿瘤切除程度均由术中录像和影像学检查证实,病理证实颅咽管瘤60例,垂体腺瘤6例,下丘脑视路胶质瘤6例,脑膜瘤2例,生殖细胞瘤2例,非霍杰金淋巴瘤和非特异性肉芽肿各1例。本组术中显微镜下所证实和术后影像学复查结果表明:颅咽管瘤病例全切除98.3%(59/60),近全切除1.3%(1/60);大型垂体腺瘤全切除4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1例;下丘脑视路胶质瘤全切除2例,近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2例;脑膜瘤2例全切除;生殖细胞瘤全切除1例,近全切除1例;淋巴瘤和肉芽肿性变各1例均得到全切除。本组颅咽管瘤选择经终板路径多数得到安全切除,术中肿瘤主要的粘连部位在垂体柄上端、三脑室前部和底部,垂体柄漏斗部容易部分损伤;肿瘤与垂体柄和三脑室底分离是手术难点,肿瘤切除后垂体柄连续性常常不能保留。在60例颅咽管瘤病例中,垂体柄给予保留者43例,为减少复发将垂体柄离断者9例,其他病变垂体柄均得到满意保留,部分患者术后复查时出现第三脑室底的部分缺损。颅咽管瘤患者术后多数合并垂体功能下降,不同程度垂体功能低下者90%;术后短期尿崩87%,长期随访尿崩发生率56%,需使用长效尿崩停控制;术前有视力障碍者19例,14例术后视力明显改善,3例无变化,2例加重,无并发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主要结论:1.终板池上壁由终板内侧膜构成,下壁由视交叉的上表面和终板前部构成,后下壁为终板中后部,外侧壁由终板外侧膜构成。终板池和视交叉池,嗅池,胼胝体池,颈内动脉池联系紧密。首次将终板外侧膜按形态可分为稀疏型、致密型和缺如型;终板内侧膜按形态分为凸起型和平坦稀疏型。终板池的解剖特征以及和邻近的脑池的交通关系,可能影响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后积血的位置。2.终板大多数为灰白色,从形态学分为隆起型和扁曲型。终板长度为曲线距离,终板前缘和前联合下缘的距离为终板长度。终板切开选择在视交叉前缘后方5.5mm至11mm处的中线上。3.前交通动脉和视交叉的相对位置关系为前置型、中央型和后置型。前交通动脉的穿通支和终板池关系分为后穿支、内侧穿支和外侧穿支。在经额颞或前纵裂—终板入路手术中,打开终板池和显露终板的方式是不同的,需按不同的次序处理前交通动脉外侧穿支、内侧穿支和后穿支,暴露前交通动脉和视交叉,进入终板区域。4.经终板入路可以切除多种累及三脑室前部肿瘤,根据终板间隙的使用情况分为两类:①完全经终板入路②辅助使用终板入路。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大小,侵犯三脑室的不同方式,分别选择额颞—经终板入路和前纵裂—经终板入路,可以满足大多数累及三脑室前部病变的手术切除。5.终板构成一个清晰,可以辨认的显微手术标志;分离终板池、前交通动脉及其穿通支可以暴露终板;术前MR和术中判别终板、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前联合、垂体柄、乳头体、中间块等解剖标志,对安全使用终板手术空间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经终板间隙是处理鞍上凸入三脑室空间颅咽管瘤的重要手术路径,经该间隙可以全切除经典轴外路径难以充分暴露、手术难度较大的颅咽管瘤。
罗冬冬[9](2010)在《神经内镜辅助下翼点锁孔入路鞍区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文中指出背景:鞍区是颅底病变中常见的疾病发生地,常见的疾病有肿瘤(包括垂体腺瘤、颅咽管瘤、胆脂瘤、脑膜瘤、胶质瘤等)、颅内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大脑前动脉瘤、眼动脉瘤等)、感染性疾病(垂体脓肿等)、囊肿(鞍旁蛛网膜囊肿等)等,针对鞍区病变的手术方式多种多样,经额颞翼点入路是常用的入路之一,为了能达到清除病灶,尽能减少损伤,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不断发展,而锁孔技术与神经内镜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将两种技术相结合已成为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的重要标志之一。两种技术优势互补,神经内镜更多用于辅助鞍区病变的显微手术治疗,而应用于锁孔手术,神经内镜更体现出独特的优势。鞍区解剖复杂,为更好地应用于鞍区各种病变的手术,充分了解锁孔技术与神经内镜结合应用于鞍区手术的可行性。了解鞍区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在神经内镜下解剖学的关系,是临床应用的基础。目的:研究翼点锁孔入路鞍区各间隙的神经内镜解剖,确定解剖路标路径,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5例尸头上选择翼点锁孔入路(30mmx25mm),模拟手术过程使用显微镜和神经内镜对鞍区Ⅰ、Ⅱ、Ⅲ、Ⅳ、Ⅴ间隙进行解剖学观察,并作测量记录。结果:本研究5例尸头10侧经翼点锁孔入路,先在手术显微镜下对鞍区各脑池进行解剖,然后用0°、30°硬质神经内镜对鞍区五个间隙进行解剖学观察并测量录像。将两者的观察结果对比分析。确立内镜下的解剖学“路标”,交替使用手术显微镜和神经内镜,可以显示间隙Ⅰ、Ⅱ、Ⅲ、Ⅳ、Ⅴ及Willis环等显微结构。神经内镜更能广泛清晰地显示鞍区不同间隙的空间解剖结构,尤其是对一些重要的细微结构,如穿支动脉的位置及行径;间隙Ⅰ能观察到双侧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及双侧垂体上动脉,尤其对侧ICA内侧壁发出的眼动脉、穿支及垂体上动脉能较好显示,几乎可以窥见鞍隔的全部;间隙Ⅱ可显示双侧乳头体、双侧大脑脚、脚间窝、丘脑穿动脉。间隙Ⅲ可清晰显示双侧乳头体、丘脑穿动脉、双侧大脑脚、桥脑腹侧、基底动脉(BA)分叉、双侧PcomA及其分支、双侧SCA。间隙Ⅳ可显示双侧ACA的A1段,AcomA,Heubner回返动脉及各穿支,还可显示大脑中动脉M1段和ICA分叉部,以及AcomA下方发出的下丘脑的穿支动脉;间隙Ⅴ显示同侧ICA分叉上间隙结构,包括ICA分叉ACA的A1段及穿支、大脑中动脉M1段及穿支、Heubner回返动脉、视束及颞叶间隙;结论:神经内镜辅助是翼点锁孔技术的有效组成部分,它较显微镜更清晰广泛显示鞍区各间隙的空间解剖结构,利用30°的内镜,可以绕过神经、血管观察一些重要的细微解剖结构,对手术暴露减少死角,减少牵拉,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应用解剖“路标”,更能有效地应用神经内镜,减少手术中盲目性,减少损伤,提高手术效率。背景:神经内窥镜应用手术主要分为三类:(1)单纯内窥镜手术(Endoscopic eurosurgery,EN);(2)内窥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Endoscope-assisted Microneurosurgery , EAM );( 3 )内窥镜控制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Endoscope-controlled Microneurosurgery,ECM)。其中EN是指单纯使用神经内窥镜进行的手术,如脑积水神经内镜下三脑室造瘘术;EAM是指手术同时使用内窥镜及手术显微镜,用神经内窥镜辅助观察或辅助深部手术操作。它综合了两者的优点,在显微镜下进行危险及复杂的操作,内窥镜则为整个手术设计提供参考。ECM是指内窥镜控制的显微手术。手术可仅在内窥镜监测下进行而不使用显微镜。1971年Wilson首先提出了”锁孔外科”,利用头皮体表微小切口开颅治疗颅内深部病变。运用这种技术虽然切口和骨窗小,但对颅内深部病变的暴露颇似“门镜”效应,距骨窗越远暴露范围越大,可获得较好的术野暴露和操作空间。神经内镜技术在鞍区病变治疗中的应用首先是在1978年由Bushe等报道的;翼点入路是神经外科最常采用的入路之一,它利用磨除蝶骨嵴后得到的锥形空间及脑的自然间隙获得前、中颅窝及鞍区、上斜坡的良好显露。常规翼点入路是鞍区病变手术成熟的入路之一,近年来被逐步改进为翼点锁孔入路,这得益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和神经内镜的使用。神经内镜与锁孔入路相结合鞍区病变已为国内外许多学者所采用。神经内镜在鞍区病变显微治疗如垂体瘤经鼻蝶切除和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国内外文献近几年已有不少报道,但鞍区其它病变的应用的报道仍较少。目的:研究神经内镜辅助下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病变的可行性。方法:51例鞍区病变采取翼点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其中33例垂体腺瘤进行神经内镜与单纯显微镜辅助手术的比较;7例颅内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5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4例颅咽管瘤,2例Rathke囊肿,2例鞍区脑膜瘤,2例鞍区蛛网膜囊肿,1例鞍区恶性畸胎瘤。利用神经内镜(0及30°硬质镜)根据“路标”进入术野,观察鞍区的重要神经、血管及病变的关系。动脉瘤手术中观察动脉瘤夹闭是否完全,载瘤动脉是否通畅,如动脉瘤蒂夹闭不全或误夹载瘤动脉,须重新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切除鞍区肿瘤手术时,将神经内镜伸入鞍区观察是否有肿瘤残留,若有残留,则在监视器指导下分离并尽可能切除肿瘤。结果:33例垂体腺瘤术中先用显微镜手术,全切20例,次全切13例。然后13例次全切除肿瘤再联合神经内镜手术全切8例,次全切5例,(P<0.05)。选择翼点锁孔神经内镜辅助垂体腺瘤切除肿瘤残余明显减少,有显着意义。2例蛛网膜囊肿使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术后效果良好,随访无复发。7例颅内动脉瘤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通畅,无误夹情况;2例Rathke囊肿、2例鞍区脑膜瘤、2例鞍区蛛网膜囊肿、1例鞍区恶性畸胎瘤均获全切除。结论:利用翼点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鞍区病变是可行的,神经内镜辅助垂体腺瘤显微手术,能够克服手术中的死角,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肿瘤残余,保护垂体柄,减少并发症,大大提高手术的效果。
蒋宇钢,向军,张蓓蓓[10](2010)在《浅谈垂体腺瘤手术入路的个体化选择》文中研究指明垂体腺瘤的治疗中,外科手术治疗是最佳的选择。本文就各种垂体腺瘤显微手术的入路进行探讨,分析了各种入路的适应证和优缺点。笔者认为,为了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副损伤,改善患者预后,应当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生长方向,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以及术者的技术和经验,选择合理的个体化手术入路,注重实施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
二、扩大额下硬膜内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术中垂体柄和垂体的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扩大额下硬膜内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术中垂体柄和垂体的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巨大垂体腺瘤不同手术入路的疗效比较与综合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巨大垂体腺瘤概述及邻近结构组织解剖 |
2.2 巨大垂体腺瘤的发病机制概述 |
2.3 巨大垂体瘤临床表现 |
2.4 巨大垂体瘤的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
2.4.1 影像学检查 |
2.4.2 实验室检查 |
2.4.3 鉴别诊断 |
2.5 巨大垂体瘤的治疗 |
2.5.1 手术治疗 |
2.5.2 放射治疗 |
2.5.3 药物治疗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临床症状与体征 |
3.3 影像学检查 |
3.4 采取手术方式及术后情况统计 |
3.5 统计学方法 |
3.6 随访 |
第4章 结果 |
4.1 不同手术入路方式例数及比例 |
4.2 各手术方式全切率、大部切除率。 |
4.3 各手术方式复发总例数及术后平均复发时间 |
4.4 术后并发症情况 |
4.5 术后症状改善情况 |
4.6 各手术方式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
4.7 术后放化疗及用药情况 |
第5章 讨论 |
5.1 巨大垂体瘤的概述 |
5.2 巨大垂体瘤的手术方式选择 |
5.3 术中注意事项 |
5.4 巨大垂体瘤的综合治疗 |
5.5 巨大垂体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
5.6 随访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垂体柄的显微应用解剖及其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保护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垂体柄的显微应用解剖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经颅鞍区肿瘤切除术中垂体柄的辨认与保护策略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期间科研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致谢 |
(3)经颅切除巨大侵袭型垂体腺瘤手术入路的选择与显微手术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一、临床资料 |
二、影像学检查 |
三、手术方法 |
四、辅助治疗 |
结 果 |
讨 论 |
(4)单鼻孔经蝶垂体腺瘤内镜手术和显微镜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单鼻孔经蝶入路内镜与显微镜的解剖对比研究 |
第一章 单鼻孔经蝶手术入路至腹侧颅底的内镜解剖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材料 |
1.2 测量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二章 内镜和显微镜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手术的解剖学对比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测量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1.4 手术方法和入路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二部分:单鼻孔经蝶垂体腺瘤手术内镜和显微镜对比研究的系统评价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4 文献质量评价与异质性检验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三部分:单鼻孔经蝶垂体腺瘤内镜手术和显微镜的对比研究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1.4 手术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5)蝶鞍区肿瘤的显微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巨大型垂体腺瘤手术治疗方式的回顾性分析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手术疗效及随访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终板池、终板相关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第一章 终板池、终板相关显微解剖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经终板入路切除三脑室前部肿瘤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9)神经内镜辅助下翼点锁孔入路鞍区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摘要 |
第二部分摘要 |
Abstract part 1 |
Abstract part 2 |
1 第一部分 神经内镜辅助下翼点锁孔入路鞍区显微应用研究 |
1.1 前言 |
1.2 材料与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1.6 参考文献 |
1.7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2 第二部分 神经内镜辅助下翼点锁孔入路鞍区病变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
2.1 前言 |
2.2 资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典型病例介绍 |
2.5 讨论 |
2.6 结论 |
2.7 参考文献 |
2.8 附表3 |
2.9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浅谈垂体腺瘤手术入路的个体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垂体腺瘤的主要手术入路 |
1.1 翼点入路 |
1.2 经额下入路 |
1.3 经眶上锁孔入路 |
1.4 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 |
1.5 手术入路的联合使用 |
1.5.1 经额下蝶联合入路: |
1.5.2 扩大经额下硬膜外入路: |
1.5.3 神经导航的应用: |
2 手术入路选择应当个体化 |
四、扩大额下硬膜内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术中垂体柄和垂体的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巨大垂体腺瘤不同手术入路的疗效比较与综合治疗[D]. 姚广明. 吉林大学, 2016(12)
- [2]垂体柄的显微应用解剖及其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保护策略[D]. 李爱军. 苏州大学, 2014(10)
- [3]经颅切除巨大侵袭型垂体腺瘤手术入路的选择与显微手术策略[J]. 刘希光,李爱民,李宁,陈军,施辉,王富元.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04)
- [4]单鼻孔经蝶垂体腺瘤内镜手术和显微镜的对比研究[D]. 罗坤.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1)
- [5]蝶鞍区肿瘤的显微解剖学研究[D]. 马智慧. 承德医学院, 2013(03)
- [6]经颅手术切除巨大侵袭型垂体腺瘤35例临床分析[J]. 刘希光,李爱民,李宁,陈军,施辉,王富元. 中国综合临床, 2013(02)
- [7]巨大型垂体腺瘤手术治疗方式的回顾性分析及探讨[D]. 崔秋江. 山东大学, 2011(04)
- [8]终板池、终板相关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D]. 刘勇. 南方医科大学, 2011(11)
- [9]神经内镜辅助下翼点锁孔入路鞍区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D]. 罗冬冬. 广州医学院, 2010(02)
- [10]浅谈垂体腺瘤手术入路的个体化选择[J]. 蒋宇钢,向军,张蓓蓓.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