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可行性和经济趋同

发展战略、可行性和经济趋同

一、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论文文献综述)

罗浩,陈仁[1](2021)在《比较优势、技术选择与自生能力——中国酒店业“高增长低效益”之谜的新结构经济学解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基层产业"的研究尺度,文章选择中国分省的酒店产业为对象,试图为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假说"比较优势、技术选择与自生能力"提供一个较为微观的实证检验,并为中国酒店业"高增长低效益"之谜提供合理的解释。研究构造了一个反映"技术选择是否遵循比较优势"的新指标"比较优势偏离度",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同时,以星级饭店平均利润率来表征自生能力,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面板回归模型,作为计量分析的基础模型,并从3方面对基础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模型设定和估计方法的替换、被解释变量代理指标的替换、核心解释变量代理指标的替换。基础模型以及各种稳健性检验的结果一致地揭示出,比较优势偏离度对产业的自生能力存在非常显着的负向影响。以动态面板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结果为标准,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偏离度每提高一倍,当地酒店业平均利润率预期下降4.45%。

李强[2](2020)在《中国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基于政府与市场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新形势下,中国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国外形势来看,中国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双向挤压,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发达国家技术输出管制加强,加大了装备制造关键核心技术引进的难度。2020年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失序,加剧了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外部困境。从国内形势来看,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而装备制造领域具有产业关联度高、辐射性强的特征,亟需通过装备制造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本文以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为研究主线,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界定,构建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以2008-2018年沪深A股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并进行测度。在对新一代发展经济学等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对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进行理论阐释与实证检验。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促进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为:一是创建了企业高质量发展测度及政府与市场影响效应实证分析的完整链条,有助于夯实高质量发展相关理论的微观基础。二是构建的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不仅考虑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还考虑了装备制造企业发展面临的去全球化、疫情蔓延等新形势。三是在实证研究设计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将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聚焦于政府和市场,考察了政府补助、研发资助、基础设施、减少政府干预、金融市场化程度、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并构建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以检验影响机理,丰富了研究视角。本文研究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对重要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相关理论。首先,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对装备制造企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概念进行界定。其次,梳理相关理论。在高质量发展相关理论中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质量问题以及社会再生产相关论述、熊彼特经济发展和创新理论,企业发展相关理论中介绍了竞争优势理论以及企业能力理论,政府与市场作用相关理论中介绍了亚当·斯密市场机制思想、斯蒂格利茨的政府经济职能思想以及演化发展经济学中政府作用理论。其中企业发展相关理论为构建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政府与市场作用相关理论为将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聚焦于政府与市场方面以及具体选取哪些指标提供了参考。第二,描述了中国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条件,对其面临形势进行分析,并介绍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现状,剖析其优势与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为了明晰研究思路,进一步阐释了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理论逻辑,在构建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时,不仅要借鉴经典理论,还应坚持新发展理念;在对新一代发展经济学等相关理论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聚焦于政府与市场两个方面,并明确了实证分析的具体指标。第三,构建了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并以沪深A股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测度。在把握企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经营绩效、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社会贡献、绿色发展五个一级指标的测度指标体系。基于主客观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对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为实证分析部分奠定基础。第四,对政府支出、基础设施、市场化程度影响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选取2008-2018年沪深A股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3318个样本,构建模型对其影响效应和作用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第五,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给出对策建议。本文主要结论包括:首先,中国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状况在2010年后,整体呈先降后升趋势,且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和行业差异。其次基于全样本的研究表明,政府补助与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着U型关系,现阶段处于U型曲线左侧,表现为抑制作用,企业要素密度在政府补助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具有调节作用,政府补助还通过影响企业研发经费投入,间接地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研发资助对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且这种影响因研发资助强度、地区、企业类型和规模的差异而具有异质性,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政府研发资助还通过影响企业研发人员投入、要素密度,间接地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电信基础设施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并不显着,电信基础设施会通过提升企业要素密度以及研发投入,进而对企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即要素密度、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存在。市场化程度影响方面,减少政府干预、提升金融市场化程度和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有助于促进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减少政府干预、提升金融市场化程度通过影响企业自生能力以及研发经费投入,进而对企业高质量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而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的提高可以通过影响企业要素密度以及研发人员投入,进而对企业高质量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最后,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加强创新引导激励、精准布局基础设施、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郑洁[3](2018)在《发展战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文中认为环境污染问题长期以来是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随着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更是成为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把污染防治作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建国以来,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均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那么,产业结构变迁和战略转轨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如何?对此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尽管已有文献也强调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的重要影响,但基本把产业结构作为外生变量来解释,而对于产业结构是如何形成和内生出来的却研究较少,进一步地,对于发展战略如何影响产业结构的研究就更为少见。因此,本文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和环境库兹涅茨假说等环境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发展战略影响环境污染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从跨国、中国省级、地级市和行业等层面进行实证研究。具体而言,本文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新结构经济学原理,从产业结构内生于要素禀赋视角,对环境库兹涅兹曲线提出新解释;(2)在产业结构机制形成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基础上,分析发展战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3)在发展战略与环境污染的分析框架下,分析发展战略如何通过国有企业等微观机制影响环境污染;(4)在发展战略与环境污染的分析框架下,分析发展战略如何通过要素市场扭曲机制影响环境污染;以及(5)在发展战略与环境污染的分析框架下,分析发展战略如何通过环境治理机制影响环境污染。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1)不同禀赋结构对应的最优产业结构不同,而不同的产业结构其污染排放特征也不同;因此,随着要素禀赋及其结构的变迁,产业结构存在一条最优的结构变迁轨迹,那么对应地也存在一条最优的环境污染曲线,即环境库兹涅兹呈倒“U”型曲线。该结论经过全球跨国层面、中国省级和地级市层面的实证检验后,基本稳健成立。(2)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发展战略作为反映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程度的变量。根据是否符合比较优势可以划分为: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和违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使得产业结构不会偏离最优产业结构,进而环境污染不会偏离最优的环境污染程度。相反,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使得产业结构偏离最优产业结构,进而环境污染程度偏离最优污染水平,造成环境污染的扭曲性增加,导致环境污染加剧。该结论基于全球跨国层面、中国省级和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并考虑到发展战略变量的内生性问题、环境污染的空间外溢性以及利用安慰剂检验等方法实证检验后,依然稳健成立。(3)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会造成产业结构的扭曲,导致扭曲的产业结构中的企业缺乏自生能力,而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将加剧环境污染。国有企业作为发展战略的主要载体,承载着大部分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加剧。基于中国省级层面和分行业层面的面板数据,并利用SYS-GMM等方法实证检验后,表明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微观机制是发展战略影响环境污染的重要传导机制。(4)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还会造成宏观上要素市场的扭曲,而要素市场扭曲进一步地加剧环境污染。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并考虑到模型设定、指标选取以及内生性等问题的影响,进行分时段的实证检验后,表明要素市场扭曲是发展战略影响环境污染的重要传导机制之一。(5)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还会造成环境治理不足,进而加剧环境污染。基于省级面板数据,以各类环境污染物作为环境污染指标,并考虑到环境治理投资的异质性以及利用联立方程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后,表明环境治理是发展战略影响环境污染的重要传导机制之一。

赵秋运,王勇[4](2018)在《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溯源与进展——庆祝林毅夫教授回国从教30周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了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这是中国发展中了不起的成就和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未曾有过的奇迹。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这些现象的重要性越发凸显。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并强调应该以理论创新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国际上第三波发展经济学思潮,由林毅夫首倡的新结构经济学即为这种自主理论创新的尝试。文章旨在对新结构经济学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追溯,并对新结构经济学当前理论与实践的主要进展作基本介绍。首先,文章将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孕育与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进行详细解读与理论溯源,系统阐述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其次,文章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作为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思潮诞生的历史背景、与前两波思潮的区别,以及数次相关的学术争论。再次,文章重点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是基于中国本土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的自主理论创新,而且与当前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具有不同的分析视角与观点。最后,文章讨论了新结构经济学"知成一体,以成证知"的理念,介绍其在政策实践上具体的新框架与新主张。总之,文章能够帮助理论界加深对新结构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关于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背景,也为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郭裕湘[5](2018)在《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 ——以广西H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西部地方高校的发展及其学术竞争力的提升对推动西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被认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作为西部地方高校在学术竞争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优势能力,在支撑西部地区实现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国防创新、区域创新、文化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现实是,西部地方高校发展速度和学术水平都难以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责任,因而探索西部地方高校及其学术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也就成为一个理论和现实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试图在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对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进行一些尝试性探索和研究。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分析和概括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和要素系统,在辨析和借鉴新结构经济学核心概念和核心观点的基础上,从起点、路径、关键点、外部引擎四个方面阐述了新结构经济学对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理论价值;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从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起点——要素禀赋结构,发展路径——遵循比较优势战略,关键环节——学术自生能力获得,以及外部引擎——政府和市场作用发挥等四个方面构建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EASV-MG”分析框架,并运用案例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在“EASV-MG”框架下对案例高校——广西H学院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路径进行了梳理。在总结案例高校渐进式发展路径经验的同时,也从理论上厘清了比较优势发展路径与特色化发展路径的异同。论文深入探讨了案例高校遵循基于比较优势发展学术竞争力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并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角度提出了发展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政策建议。本文基于学术生产活动的特点,从资源、成果、过程三个层面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内涵和要素系统进行了诠释。从资源要素看,高校学术竞争力是高校学者、学术物力、学术财力有机结合的综合优势能力;从成果要素看,高校学术竞争力表现为学术发现、综合、传播和应用知识的综合优势能力;从过程要素看,高校学术竞争力是高校技术创新、学术制度和学术文化等要素协同作用所体现出的综合优势能力。以上三个层面的十个要素构成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一般要素子系统。而西部地方高校所拥的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地域性、民族性和自然性特殊要素则构成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特殊要素子系统。基于此,本文提出,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是西部地方高校学者获取和利用学术设施、资金、设备,以及西部地区特有学术资源等,在技术创新、学术制度和学术文化的影响下,以学科为基本单元,在发展知识的学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集学术发现竞争力、学术综合竞争力、学术传播竞争力和学术应用竞争力为一体的综合优势能力。本文尝试运用新结构经济学作为研究的视角,对西部地方高校学术发展的理论困惑和现实困境进行解析。新结构经济学是建立在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转型成败经验总结基础上的一门发展经济学理论,它也可作为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为同样欠发达的西部地方高校,在“先决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快速提升学术竞争力,提供一条可供选择借鉴的新路径。该视角的独特之处在于:与过往的趋同模仿的发展模式相比,该理论视角更重视内在要素禀赋在提升学术竞争力过程中的作用;与当前的特色化发展理论视角相比,它在研究起点、发展战略、研究方法等方面也存在根本差别。而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方高校来说,这一来源于欠发达经验总结的新研究视角显然对其学术竞争力提升具有较强的理论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运用该视角研究欠发达高校学术发展的研究非常少,研究欠发达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专题研究基本没有。因而,将该理论视角应用于分析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和发展,是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尝试。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出发,本文借鉴了新结构经济学提出的核心概念思想,以“要素禀赋结构(E)—比较优势(A)—发展战略(S)—学术自生能力(V)”为内生路径,以有效市场(M)和有为政府(G)为外引两翼,构建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EASV-MG”分析框架。通过广西H学院的案例分析发现,“EASV—MG”框架,它既是分析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一个新理论框架,也是引导欠发达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一条新实践路径。在实践中,“EASV—MG”框架不仅为西部地方高校提供了一条遵循基于自身学术生产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学术竞争力的合理路径,还为西部地方高校提升学术竞争力指明了一条“欠发达”追赶“发达”高校的渐进式“结构变迁”路径。这条渐进式的“结构变迁”路径,既包含因学校要素禀赋结构变化带来的比较优势结构及其比较优势战略、学科专业结构的升级和变化,还伴随有政府制度结构的变化。在循序渐进的“结构变迁”中,遵循比较优势发展的欠发达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可实现向发达高校的渐进式追赶和提升。从广西H学院的案例出发,运用伯顿·克拉克的三角协调理论分析了目前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过程中存在政府作用过度、市场作用不足,以及西部地方高校学术自主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表面上是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过程中政府、市场和西部地方高校三个主体间关系的不和谐,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政府权力过大,而政府权力过大则是政府计划思维惯性制约、有效学术市场机制缺失,以及高校学术竞争意识不足等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的。西部地方高校要摆脱学术竞争力的落后状况,一方面需要遵循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发展学术竞争力,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学术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因势利导学校发展优势学科专业、完善软硬基础设施、解决外部性问题等作用。就我国当前转型发展时期而言,政府当务之急是需要进一步合理定位角色因势利导学校发展、健全社会主义有效学术市场机制、改革高校评价标准实施分类评价等,以帮助西部地方高校更快更好地提升和发展学术竞争力。

付才辉[6](2018)在《最优生产函数理论——从新古典经济学向新结构经济学的范式转换》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标准化的简约模型形式化了一个完整而简洁的经济结构及其变迁的新古典框架,阐述了以资源最优配置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向以结构变迁为核心的新结构经济学范式的转换,将外生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转换为内生的"AK"生产函数,推导了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定理,并予以计算机模拟。此外,作为理论拓展,本文也讨论了结构变迁中的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收入分配问题,以及多维禀赋结构的专业化分工和统一增长问题。最后,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的全球跨国数据、13个发展典范和中国的结构变迁试验为例,对支撑新结构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结构变迁方程进行了校准。结果表明,新结构经济学的最优生产函数理论不仅对发展与改革有强大的解释能力,而且还对实践有极强的政策涵义。

付才辉[7](2015)在《构建我国自主创新的新结构经济学学科体系——综述、架构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经济学学科呈现了三条脉络: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脉络、基于西方经济学的学科脉络与本土化自主理论创新的经济学学科脉络。目前的发展态势也呈现三种状况:第一条学科脉络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第二条学科脉络在经济学教育领域占主导,第三条学科脉络随着中国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具影响的经济体之后开始引起重视。旨在总结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转型经验的新结构经济学成为中国本土化自主理论创新的典型代表。新结构经济学研究范式的独特性体现在基于中国以及广大发展中经济体面临的自身现实约束条件分析与提炼与此约束条件相适应的经济发展与转型的过程与方法,它不同于西方主流理论以发达国家作为标杆分析发展与转型的要素与结果。新结构经济学是关于经济结构及其变迁的新古典框架,核心思想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动,核心原理则是结构变迁的价格理论,包括以禀赋结构的供给与需求为主要内容的静态和动态一般均衡理论。新结构经济学形成了以禀赋结构升级和生产结构升级作为发展过程,以企业的自生能力作为微观基础,以要素相对价格作为分析的手段,以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后发优势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方法,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为政策导向的一套关于发展与转型的分析框架。新结构经济学具体领域的应用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新结构产业经济学、新结构金融经济学、新结构劳动经济学、新结构区域经济学、新结构国际经济学、新结构周期理论、新结构环境经济学、新结构转型经济学、新结构制度经济学、新结构国际发展学等子领域,构成了一套经济结构的科学。新结构经济学在这些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前景,有望重构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大部分理论体系。

黄南[8](2015)在《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世界经济不景气以及国内多种瓶颈性因素的制约,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降,中国经济因此由高速增长步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时期。面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中国经济必须通过转型发展,才能实现稳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要顺利实现此次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需要对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明确其作用方式和影响机理,才能有效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进程。产业结构调整是影响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由于经济转型的目标会随着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不同进行调整,因而,在新一轮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对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转型中的影响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明确其对经济转型的影响机理和影响程度,这对于推动中国新一轮的经济转型步伐,促进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的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当今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征,以及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指出,目前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呈现出融合化、服务化、高科技化以及生态化趋势,而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发展起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则进一步促进了世界产业在发展范式、空间形态和功能上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调整,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正在缓慢下降,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则逐渐上升,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以泰尔指数所衡量的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也在逐渐上升。这些表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中国经济进入稳步发展的新常态时期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方、调整的动力、产业结构的均衡状况以及产业的空间格局等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调整态势。随后,本文研究了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转型的影响机理。在研究这一问题之前,本文先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背景分析入手,明确了中国新一轮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将其概括为“三种能力”的提升,即经济平稳持续增长能力的提升、经济高质量运行能力的提升,以及经济绿色发展能力的提升。并对这三种能力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分别研究了产业结构调整对各种能力提升的影响机理,构建起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新一轮经济转型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并通过数理分析的方式较为清晰地阐述了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新一轮经济转型的“三种能力”之间的内在关系。接下来,文章构建了综合评价中国经济转型程度的指标体系,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从全国和省际两个层面,对中国经济转型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价,并以中国经济转型的评价指数为因变量,以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为自变量,增加适当的控制变量,从而建立了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经济转型的计量回归模型。通过该模型,文章从总体性影响和分能力影响两个方面入手,研究了产业结构调整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同时本文将1990-2013年划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进行了分阶段的实证研究;将全国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进行了分区域的实证研究。从实证研究的结果看,总体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的经济转型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但在分能力的影响上,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平稳持续增长和高质量运行的促进较为明显,而在经济绿色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不如产业结构高度化。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在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不太显着,但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转型总指标以及三种能力的促进作用则较为明显。相反,产业结构高度化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对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但在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的西部地区,其促进作用则明显高于产业结构合理化。最后,文章根据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研究结果,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此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几点建议,认为,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要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尤其要重视产业结构合理化在促进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不过也不能忽视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作用,要将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作为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主要内容,要通过互补性资产的培育提升中国产业的创新能力,还要重视中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等。对于不同的地区而言,则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选择适合地区自身条件的经济转型之路。

文雁兵[9](2014)在《包容型政府行为逻辑、治理模式与经济绩效研究 ——来自中国的经验》文中研究指明发展是在特定时空环境和社会结构下发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互动过程,大国如何形成有效的治理结构和构建适宜的治理模式是经济学需要回答的问题。中国经济改革迄今为止基本上延续了改革之前户籍制度的城乡分割、财税制度的经济分权和社会网络的关系纽带几个特征,这些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对于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市场激励和合约履行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发展代价,如城乡间、区域间和人际间的收入和公共服务差距的扩大,以及与此相关的经济结构的失衡和社会福利的扭曲。这些问题这使得当代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大国治理模式呢?这种治理模式具有怎样的运行机制呢?是否具有一般性规则和借鉴意义呢?本文试图从政府生产性、发展性和包容性特征出发和聚焦其行为逻辑、治理模式与经济绩效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在国家理论下能够厘清不同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治理功能发展的脉络,以及总结出在经济社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差异、作用边界和作用大小,另一方面,能够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和已有的发展理论、增长理论和国家理论,深入剖析经济发展中适宜制度和政府治理的作用,构建包容型政府的理论框架,并对未来可能的改革路径进行展望,以期能够对中国可能走上的包容性增长道路具有一定启发意义。本文在构建包容型政府理论框架和对包容型政府行为及其绩效分析的基础上,强调适宜制度(专利制度、财政分权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和政府干预(政府行为、政府规模和政府效率)发挥政府治理包容的作用,通过经济增长(利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实现)和成果分享(通过体现效率的初次分配、体现公平的二次分配)发挥经济增长包容的作用,通过社会流动(如通过代际流动和收入流动)和社会包容(如户籍改革如和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发展包容的作用,通过思想繁荣(思想自由和知识资本积累)实现思想市场包容的作用。本文首次对思想市场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了全面的论证,进一步提出了适宜制度的概念和功能,并构建了新的内生增长模型论证制度对于经济增长的根本作用和机理。思想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经济增长既有逻辑链条(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补充,而适宜制度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的否定之否定。政府积极干预可以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产生更好的积极影响业已得到学者们的广泛赞同,但对于政府边界、政府行为选择(“攫取之手”或“援助之手”)及其演变(更多“攫取”或更多“援助”)仅基于中国式分权(“政治集权”和“财政分权”)宏观一元框架和“政治人”或“经济人”微观单峰偏好的假定,以及暗含区域间禀赋同质和完全流动,忽略了中观层面区域禀赋异质性对地方政府行为选择和演变的影响是已有研究的重要缺陷,本文既从中国层面考察了区域异质性视角,还基于地方政府官员“政治人”和“经济人”的微观联合偏好视角,对宏观财政分权制度背景下地方政府行为选择、演变和绩效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是对已有财政政分权理论和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的有益增补。运用了面板门槛模型,本文首次全面细致的检验了“利维坦假说”、“粘纸效应”和“瓦格纳法则”在中国的存在性、有效性和条件性,结果发现政府规模与财政分权、转移支付和经济增长交互影响对发展包容分别表现出“N型”、“倒U型”和“N型”非线性关系,应当引起中央政府和各地政府的重视,在制定和执行区域性政策和战略时,应充分考虑政策实施的综合效果而不是单一目标。包容型政府行为模式不同于“泛利性政府”、“中性政府”、“生产型政府”和“发展型政府”,其治理模式也不同于市场式政府(强调政府管理市场化)、参与式政府(主张对政府管理有更多的参与)、弹性化政府(认为政府需要更多的灵活性)和解制型政府(提出减少政府内部规则)。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从社会包容视角首次提出并探讨了包容型政府概念和理论,为解决中国目前经济社会转型过程的诸多现实问题提供新的分析视角,包容型政府需同时解决经济增长和发展包容两个核心问题,具体而言,是形成适宜制度、经济增长和社会包容为核心内容的“发展的三角”。这一概念和理论是对林毅夫(2003,2013)关于要素禀赋决定比较优势和政府如何遵循比较优势理论的逆向补充和Acemoglu and Robinson(2012)关于中国“半包容半掠夺”制度和政府行为特征的有力佐证,也为中国道路可能具有的世界意义增加了新的内容。(2)关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不同于既有研究的内生性视角(要素禀赋、政治博弈或威权选择的结果),而是在一个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从国际贸易这个外生性冲击渠道分析了政治经济制度演化。(3)既有研究强调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和产业集聚的自组织性,强调产业升级和产业内结构变动的市场机制,对政府行为在产业集聚过程的作用以及产业关联效应,尤其是二三产业发展对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关注较少。本文则从产业关联视角考察了农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联绩效,农业现代化发展事关“三农问题”、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而本文的研究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4)本文关注了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将分属社会学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和经济学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发展的耦合机制。社会流动不仅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发展包容同样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教育流动、劳动流动、职业流动、性别流动和收入流动可以减少“机会不平等”和“静态不平等”等“坏的不平等”,逐渐消除各种排斥(社会排斥、地理排斥和经济排斥),实现增长包容性,这一思路将有助于解决目前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各种难题。(5)本文首次提出了包容性减贫模式,强调通过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自上而下”和自生能力与社会流动“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贫困缓解策略,从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两个视角强调贫困缓解的新渠道。2013年11月恰逢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本文的研究或许能够为未来政府职能改革提供少许有价值的学术火花。

欧阳峣,易先忠,生延超[10](2012)在《从大国经济增长阶段性看比较优势战略的适宜性》文中指出经济增长遵循着从"劳动投入驱动"向"资本投入驱动"再向"技术知识驱动"转变的规律,超大规模的国家不可能跨越其中任何阶段。在数量型经济增长阶段,如果大国以总体要素的比较优势介入国际分工,比较优势战略会呈现有限适宜性。而从数量型到质量型转变的阶段,无论是该理论的内部逻辑一致性还是该理论与现实经验的一致性,都显示出欠适宜性,并且大国经济特征强化了这种欠适宜性。在推进大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需要根据大国经济特征对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进行必要的修正。

二、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论文提纲范文)

(1)比较优势、技术选择与自生能力——中国酒店业“高增长低效益”之谜的新结构经济学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文献述评
    1.1 文献回顾
    1.2 现有实证文献的不足
2 比较优势偏离度的测量
    2.1 技术选择指数及发展战略偏离度
    2.2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2.3 比较优势区位商
    2.4 对上述指标的简评
    2.5 本研究构造的比较优势偏离度指标
3 模型、变量和数据
    3.1 待检假说与基础模型
    3.2 变量说明与数据处理
4 计量回归及结果分析
    4.1 计量回归方法
    4.2 回归结果报告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比较优势偏离度对酒店产业自生能力的影响
        4.3.2 其他因素对于酒店产业自生能力的影响
    4.4 稳健性检验
5 结论与讨论

(2)中国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基于政府与市场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高质量发展内涵研究
        1.3.2 高质量发展测度与评价研究
        1.3.3 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1.3.4 装备制造产业及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1.3.5 研究述评
    1.4 研究框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装备制造企业的概念界定
        2.1.2 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概念界定
    2.2 高质量发展相关理论
        2.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关论述
        2.2.2 熊彼特经济发展和创新理论
    2.3 企业发展相关理论
        2.3.1 竞争优势理论
        2.3.2 企业能力理论
    2.4 政府与市场作用相关理论
        2.4.1 亚当·斯密市场机制思想
        2.4.2 斯蒂格利茨的政府经济职能思想
        2.4.3 演化发展经济学中政府作用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条件和理论逻辑
    3.1 中国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条件
        3.1.1 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3.1.2 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现状
        3.1.3 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优势
        3.1.4 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不足
    3.2 中国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理论逻辑
        3.2.1 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
        3.2.2 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逻辑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
    4.1 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形成机理
        4.1.1 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1.2 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形成机理
    4.2 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设定
    4.3 基于主客观组合赋权法的企业高质量发展测度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测度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府支出对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分析
    5.1 政府补助对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分析
        5.1.1 政府补助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机理分析
        5.1.2 政府补助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5.1.3 政府补助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5.1.4 基于企业要素密度调节效应的实证检验
        5.1.5 基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
    5.2 研发资助对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分析
        5.2.1 研发资助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机理分析
        5.2.2 研发资助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5.2.3 研发资助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5.2.4 基于企业研发投入和要素密度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础设施对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分析
    6.1 基础设施对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机理分析
    6.2 基础设施对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6.3 基础设施对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6.3.1 区域异质性分析
        6.3.2 技术创新能力异质性分析
    6.4 基础设施对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机理的实证检验
        6.4.1 基于企业要素密度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
        6.4.2 基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
        6.4.3 基于企业研发人员投入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市场化程度对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分析
    7.1 市场化程度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理论分析
    7.2 减少政府干预对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分析
        7.2.1 减少政府干预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机理分析
        7.2.2 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7.2.3 基于企业自生能力和研发经费投入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
    7.3 金融市场化对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分析
        7.3.1 金融市场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机理分析
        7.3.2 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7.3.3 基于企业自生能力和研发经费投入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
    7.4 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对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分析
        7.4.1 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机理分析
        7.4.2 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7.4.3 基于企业研发人员投入和要素密度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加强创新引导激励
        8.2.2 精准布局基础设施
        8.2.3 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3)发展战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1.1.2 环境污染问题备受关注
        1.1.3 发展战略选择的重要性
        1.1.4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合理性
        1.1.5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研究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要素禀赋结构
        2.1.2 自生能力
        2.1.3 比较优势
        2.1.4 产业结构
        2.1.5 发展战略
        2.1.6 环境污染
    2.2 理论基础
        2.2.1 环境经济理论
        2.2.2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2.3 研究综述
        2.3.1 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假说的研究综述
        2.3.2 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的研究综述
        2.3.3 发展战略与产业结构的研究综述
        2.3.4 发展战略与环境污染的研究综述
        2.3.5 文献研究评述
3 发展战略与环境污染:理论分析框架
    3.1 可供选择的发展战略与环境污染
        3.1.1 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的新解释
        3.1.2 发展战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
        3.1.3 发展战略影响环境污染的理论机制刻画
    3.2 发展战略影响环境污染的微观机制
        3.2.1 发展战略与企业自生能力
        3.2.2 企业的环境污染效应:以国有企业为例
    3.3 发展战略影响环境污染的要素市场扭曲机制
        3.3.1 发展战略与要素市场扭曲
        3.3.2 要素市场扭曲与环境污染
    3.4 发展战略影响环境污染的环境治理机制
        3.4.1 发展战略与环境治理
        3.4.2 环境治理与环境污染
    3.5 本章小结
4 发展战略影响环境污染的实证研究
    4.1 环境污染的现状
        4.1.1 跨国层面的环境污染
        4.1.2 中国省级层面的环境污染
        4.1.3 中国地级市层面的环境污染
    4.2 计量模型设定与核心变量度量说明
        4.2.1 基本计量模型设定
        4.2.2 计量模型的动态性与内生性
        4.2.3 核心变量度量说明
    4.3 基于全球跨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4.3.1 主要控制变量与数据来源说明
        4.3.2 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4.3.3 内生性与跨国层面发展战略的工具变量
        4.3.4 分地区的稳健性检验
    4.4 基于全国省级数据的实证分析
        4.4.1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4.4.2 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4.4.3 内生性与国内省级层面发展战略的工具变量
        4.4.4 分地区的稳健性检验
        4.4.5 环境污染空间外溢性与空间计量模型分析
        4.4.6 安慰剂检验
    4.5 基于全国地级市数据的实证分析
        4.5.1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4.5.2 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4.5.3 安慰剂检验
    4.6 本章小结
5 发展战略影响环境污染的微观机制实证研究
    5.1 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
        5.1.1 分地区的国有企业发展现状
        5.1.2 分行业的国有企业发展现状
    5.2 发展战略、国有企业与环境污染的特征性事实
        5.2.1 发展战略与国有企业的特征事实
        5.2.2 国有企业与环境污染的特征事实
    5.3 实证设计
        5.3.1 模型构建
        5.3.2 变量说明
        5.3.3 数据来源
        5.3.4 变量的基本统计分析
    5.4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1 发展战略影响国有企业的结果分析
        5.4.2 国有企业影响环境污染的结果分析
        5.4.3 发展战略与国有企业影响环境污染的结果分析
    5.5 进一步讨论:微观机制的效应大小识别
    5.6 本章小结
6 发展战略影响环境污染的要素市场扭曲机制实证研究
    6.1 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现状
        6.1.1 要素市场扭曲程度的测度
        6.1.2 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时空演变
    6.2 发展战略、要素市场扭曲与环境污染的特征性事实
        6.2.1 发展战略与要素市场扭曲的特征事实
        6.2.2 要素市场扭曲与环境污染的特征事实
    6.3 实证设计
        6.3.1 模型构建
        6.3.2 变量说明
        6.3.3 数据来源
        6.3.4 变量的基本统计分析
    6.4 实证结果及分析
        6.4.1 发展战略影响要素市场扭曲的结果分析
        6.4.2 要素市场扭曲影响环境污染的结果分析
        6.4.3 发展战略与要素市场扭曲影响环境污染的结果分析
    6.5 进一步讨论:要素市场扭曲机制的效应大小识别
    6.6 本章小结
7 发展战略影响环境污染的环境治理机制实证研究
    7.1 中国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分析
    7.2 发展战略、环境治理与环境污染的特征性事实
        7.2.1 发展战略与环境治理的特征事实
        7.2.2 环境治理与环境污染的特征事实
    7.3 实证设计
        7.3.1 模型构建
        7.3.2 变量说明
        7.3.3 数据来源
        7.3.4 变量的基本统计分析
    7.4 实证结果及分析
        7.4.1 发展战略影响环境治理的结果分析
        7.4.2 环境治理影响环境污染的结果分析
        7.4.3 发展战略与环境治理影响环境污染的结果分析
    7.5 进一步讨论:环境治理机制的效应大小识别
    7.6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政策启示和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录

(5)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 ——以广西H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设计
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基本概念与内涵
    2.1 西部地方高校
    2.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
3 新结构经济学与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理论分析
    3.1 新结构经济学的产生与影响
    3.2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概述
    3.3 新结构经济学对西部地方高校提升学术竞争力的理论价值
4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EASV-MG分析框架
    4.1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要素禀赋结构
    4.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比较优势与战略选择
    4.3 西部地方高校的学术自生能力
    4.4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市场和政府作用
    4.5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EASV-MG发展路径
5 基于EASV-MG框架的案例分析——以广西H学院为例
    5.1 案例对象及其选择缘由
    5.2 广西H学院学术竞争力发展案例分析
6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6.1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问题
    6.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6.3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最优生产函数理论——从新古典经济学向新结构经济学的范式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从新古典生产理论到新结构生产理论
    (一) 新古典生产理论
    (二) 新结构生产理论
    (三) 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例的新结构经济学原理
    (四) 对新结构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小结
    (五) 数值例子、图示与计算机模拟
三、从新古典增长理论到新结构增长理论
    (一) 经典新古典增长理论:索罗模型与拉姆齐模型
    (二) 新结构增长理论:结构变迁中的索罗模型
    (三) 新结构增长理论:结构变迁中的拉姆齐模型
四、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再到新结构经济学
五、多维禀赋结构拓展:新结构分工理论与新结构统一增长理论
六、结构变迁方程的跨国数据简要校准及其对发展与改革的实践启示
七、结语与展望

(8)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节 经济转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及经济转型期的新要求
    第一节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征及未来趋势
    第二节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进程及总体状况
    第三节 新一轮经济转型期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
第四章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转型的影响机理分析
    第一节 基于机理分析的中国经济转型目标界定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平稳持续增长的影响机理
    第三节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运行质量的影响机理
    第四节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理
第五章 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经济转型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中国经济转型的总体评价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经济转型影响程度的计量检验
    第三节 研究结果及发现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不足和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后记

(9)包容型政府行为逻辑、治理模式与经济绩效研究 ——来自中国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目次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思想缘起
        1.1.2 研究动机
        1.1.3 研究目的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经济发展的制度视角:制度的作用、形成与演化
        2.1.1 制度的作用与案例
        2.1.2 制度的形成与演化
        2.1.3 制度的适宜与发展
    2.2 经济发展的政府视角:政府的作用、机制与演化
        2.2.1 政府作用的三种理论
        2.2.2 政府作用的两种机制
        2.2.3 政府行为的三种选择
    2.3 经济发展的包容视角:包容的表现、内涵和测度
    2.4 总结性评述
3 包容型政府理论框架
    3.1 国家理论与政府治理
    3.2 包容型政府的定义
    3.3 包容型政府的特征
    3.4 包容型政府的内容
        3.4.1 政府治理包容
        3.4.2 经济增长包容
        3.4.3 社会发展包容
        3.4.4 思想市场包容
    3.5 包容型政府分析框架
    3.6 本章小结
4. 思想市场与经济增长:适宜制度视角
    4.1 思想市场与经济增长
        4.1.1 概念与分类
        4.1.2 特征与生产
    4.2 思想市场与技术创新
        4.2.1 内生增长理论之外:对“思想”的忽略
        4.2.2 内生增长理论缺陷:对“思想”的偏离
        4.2.3 知识积累机制
        4.2.4 人力资本机制
    4.3 适宜制度与经济增长
        4.3.1 适宜制度的功能
        4.3.2 技术(知识)特征
        4.3.3 适宜制度的最优化策略
5 适宜制度与经济发展:国际贸易视角
    5.1 文献回顾
        5.1.1 历史考察:大西洋贸易启示
        5.1.2 中国故事:通商制度的遗产
        5.1.3 适宜制度:制度与贸易互动
    5.2 制度内涵与“中国化”指标
        5.2.1 制度与制度质量
        5.2.2 “中国化”的制度质量指标与数据说明
    5.3 制度的贸易效应与实证
        5.3.1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5.3.2 平稳性单位根检验
        5.3.3 长期均衡协整检验
        5.3.4 短期动态调整检验
        5.3.5 结论与政策含义
    5.4 贸易的制度激励机制
        5.4.1 基准模型
        5.4.2 南北贸易与制度差异
        5.4.3 贸易均衡与制度优势
        5.4.4 力争上游机制
        5.4.5 甘居下游机制
        5.4.6 左右逢源机制
    5.5 结论与拓展
6 制度变迁与政府行为:产业发展视角
    6.1 文献回顾
        6.1.1 理论回顾
        6.1.2 现有研究不足
    6.2 理论模型
        6.2.1 基准模型C-P
        6.2.2 模型拓展C-P-I
    6.3 产业集聚:制度变迁与政府行为的渗透效应
        6.3.1 短期均衡
        6.3.2 长期均衡
    6.4 结论和政策含义
    6.5 产业关联:技术外溢与农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6.5.1 产业关联对农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
        6.5.2 实证分析
        6.5.3 政策含义
7 地方政府行为选择及演变:区域异质视角
    7.1 援助之手还是攫取之手
    7.2 策略性选择机制的发现:禀赋差异与理论假说
        7.2.1 基本假说与行为偏好
        7.2.2 禀赋异质与行为选择
    7.3 实证检验
        7.3.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7.3.2 数据说明与估计策略
        7.3.3 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7.3.4 资源诅咒再检验
        7.3.5 结论与政策含义
    7.4 策略性选择机制的拓展
        7.4.1 模型设定与新假说
        7.4.2 实证检验与新发现
    7.5 本章小结
8 我国地方政府行为及其治理绩效
    8.1 “南方崛起”中的政府
    8.2 “中国奇迹”中的政府
    8.3 实证策略
        8.3.1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8.3.2 数据说明与估计策略
    8.4 政治周期与政府行为
        8.4.1 政治晋升竞标赛:存在与质疑
        8.4.2 政治周期与换届效应
        8.4.3 全国结果及其分析
        8.4.4 区域结果及其分析
        8.4.5 稳健性检验
        8.4.6 研究结论
    8.5 政府规模与发展包容
        8.5.1 中国政府规模的历史演变
        8.5.2 理论假说及其发展
        8.5.3 全国结果及其分析
        8.5.4 区域结果及其分析
        8.5.5 稳健性检验
    8.6 政府干预与社会福利
        8.6.1 理论假说讨论
        8.6.2 基准回归分析
        8.6.3 门槛效应检验
    8.7 本章小结
9 我国发展包容与贫困缓解:理论与实证
    9.1 贫困缓解的两种策略
        9.1.1 自上而下策略:持续增长与成果共享
        9.1.2 自下而上策略:自生能力与社会流动
    9.2 经验事实与诊断框架
        9.2.1 二次分配的经验事实
        9.2.2 包容性增长诊断框架
    9.3 实证检验
        9.3.1 变量定义与指标选取
        9.3.2 数据说明与估计策略
        9.3.3 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9.3.4 结论与政策含义
    9.4 包容型政府构建:一个社会流动与经济增长耦合的视角
        9.4.1 社会流动的理论解构
        9.4.2 为何耦合?:现实与意义
        9.4.3 如何耦合?:渠道与机制
        9.4.4 耦合机制构建
        9.4.5 结论与思考
10 结论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主要科研成果

四、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论文参考文献)

  • [1]比较优势、技术选择与自生能力——中国酒店业“高增长低效益”之谜的新结构经济学解释[J]. 罗浩,陈仁. 旅游学刊, 2021(12)
  • [2]中国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基于政府与市场的影响分析[D]. 李强. 吉林大学, 2020(03)
  • [3]发展战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D]. 郑洁.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4]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溯源与进展——庆祝林毅夫教授回国从教30周年[J]. 赵秋运,王勇. 财经研究, 2018(09)
  • [5]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 ——以广西H学院为例[D]. 郭裕湘.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3)
  • [6]最优生产函数理论——从新古典经济学向新结构经济学的范式转换[J]. 付才辉. 经济评论, 2018(01)
  • [7]构建我国自主创新的新结构经济学学科体系——综述、架构与展望[J]. 付才辉. 制度经济学研究, 2015(04)
  • [8]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研究[D]. 黄南. 南京大学, 2015(05)
  • [9]包容型政府行为逻辑、治理模式与经济绩效研究 ——来自中国的经验[D]. 文雁兵. 浙江大学, 2014(08)
  • [10]从大国经济增长阶段性看比较优势战略的适宜性[J]. 欧阳峣,易先忠,生延超. 大国经济研究, 2012(00)

标签:;  ;  ;  ;  ;  

发展战略、可行性和经济趋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