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氟织物整理剂的研究进展

有机氟织物整理剂的研究进展

一、有机氟织物整理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红呐[1](2021)在《阻燃防污功能水性聚氨酯织物整理剂的制备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由纺织品易燃所引起的火灾事故频发,因此织物的阻燃整理研究意义重大。而从环保的角度考虑,阻燃剂的研究重点已逐步转移至无卤的有机磷阻燃剂。此外,有机氟聚合物整理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憎水憎油性和防污性等优点,织物经其整理后具有优异的疏水和疏油性能。近年来,水性聚氨酯常作为整理剂用于织物整理中,而且多功能聚氨酯织物整理剂的开发已成为研究热点。因此,本论文用所设计合成的有机磷阻燃剂及氟醇共同改性聚氨酯,制备了两种新型阻燃防污功能水性聚氨酯织物整理剂,以赋予织物阻燃防污等多功能。论文具体工作如下:(1)磷氮型阻燃剂改性水性聚氨酯(DPUF)的制备及应用首先以自制的N,N-双(2-羟乙基)磷酸二乙酯(DEPA)为扩链剂,全氟己基乙醇(S104)为封端剂,三羟甲基丙烷(TMP)为交联剂,通过改变DEPA的用量,制得了系列磷氮型阻燃剂改性水性聚氨酯织物整理剂(DPUF)。然后用二浸二轧法整理棉织物,对DPUF整理棉织物的工艺进行了单因素优化。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X-射线衍射仪(XPS)对DPUF主组分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 DPUF胶膜的热稳定性、阻燃性和防污性,研究了 DPUF整理剂整理后织物的阻燃性、防污性、硬挺度、透气性、白度及断裂强力。结果表明:DPUF具有预期结构。DPUF胶膜表面最高水接触角为105.5°,具有一定的防污性能,但随着DEPA含量的增加而缓慢降低。随着DEPA含量的增加,DPUF膜的热稳定性提高,而且热释放速率(HRR)和热释放总量(THR)值逐渐降低,引燃时间(TTI)延长,阻燃性能增加,说明DEPA能有效改善水性聚氨酯的阻燃性。DPUF整理棉织物较适宜的焙烘条件为160℃×120 s,较佳的整理剂浓度为25 wt%。经整理后棉织物的极限氧指数(LOI)从17.4%提高到了 24.3%,TTI从15 s提高到31 s,HRR和THR值降低,且燃烧后织物表面有较完整的残炭层,其进一步说明了磷氮型阻燃剂改性的水性聚氨酯能有效提升棉织物的阻燃性能。DPUF整理后织物表面的最高水接触角为143.6°,具有较好的防污性能。且经DPUF整理后,棉织物的柔软度和白度有所下降,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有所升高,透气性无明显变化。(2)含磷聚酯多元醇改性水性聚氨酯(BP-PUF)的制备及应用为了进一步简化功能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工艺及改善其防污性,用自制的含磷阻燃功能的聚酯二元醇(BP)为软段,用S104或自制的两条含氟链段一元醇(BF2)为封端剂,通过改变BP的分子量,制得了系列含磷聚酯多元醇改性水性聚氨酯织物整理剂(BP-PUH1或BP-PUF2)。然后通过二浸二轧法对棉织物进行整理。通过FT-IR、1H-NMR和XPS对BP-PUF主组分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 BP-PUF胶膜的热稳定性、阻燃性和防污性,研究了 BP-PUF整理剂整理后织物的阻燃性、防污性及其他性能。结果表明:BP-PUF具有预期结构。BP-PUF1胶膜表面最高水接触角为105.2°,具有一定的防污性能,但随着BP分子量的增加而缓慢降低。随着BP分子量的增加,BP-PUF1胶膜的热稳定性提高,且HRR和THR值逐渐降低,TTI延长,阻燃性能增加。较BP-PUF1而言,BP-PUF2胶膜表面水接触角较大,防污性能更好;且BP-PUF2胶膜的TTI延长,HRR和THR值都有所降低,阻燃性提高。BP-PUF整理棉织物较佳的整理剂浓度为20 wt%。经整理后棉织物的LOI值从17.1%提高到了 24.1%,TTI从5 s提高到23 s,HRR和THR值降低,且燃烧后织物表面有较完整的残炭层,说明BP-PUF能有效提升棉织物的阻燃性能。BP-PUF处理后织物表面的最高水接触角为149.7°,具有较好的防污性能。且经BP-PUF整理后,棉织物的透气性、柔软度和白度有所下降,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有所升高。

王博[2](2021)在《含短氟链苯乙烯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在棉织物上的应用》文中指出含有长全氟碳链的织物整理剂(C≥8)具有优异的拒水拒油性能,但因其难以降解,具有环境累积危害,目前已被逐步禁止使用。而含短全氟碳链(C≤6)拒水拒油整理剂对环境的危害相对较小,近年来成为环境友好型织物整理剂研究开发的热点。本论文以五氟苯乙烯为原料,分别与三氟乙醇、六氟异丙醇和七氟丁醇反应制备了含有三氟甲基、六氟异丙基、七氟丙基的含短氟链苯乙烯单体。然后分别将这些单体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等采用溶液聚合法共聚,制备了一系列含有苯环刚性结构的短氟碳链苯乙烯共聚物。热重分析表明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差异较大,失重温度主要分布在150℃~430℃之间,失重达到50%时的温度区间在370℃~400℃范围内,且共聚物的含氟量越高,热稳定性越好。随后,将含氟聚合物整理到棉织物上,应用接触角测试探讨了引发剂、含氟单体用量对整理剂疏水疏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七氟丙基接枝的共聚物具有最优的疏水疏油性能,整理后的棉织物表面对水接触角达到138°,对正十六烷的接触角达到105°;经过10次水洗之后,对水接触角仍能保持在115°,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耐水洗性能。

吴婷婷[3](2020)在《基于水性聚氨酯的棉、涤织物无氟超疏水整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疏水涂层材料具有自清洁、油水分离、防腐蚀、减阻、防冰等重要特性,在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等诸多领域引起广泛的关注。然而,此类涂层材料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包括有机溶剂与含氟化合物的使用,以及机械稳定性差等缺点。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利用长碳链烷基硅烷中的疏水长碳链与水性聚氨酯乳液中分散相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实现长碳链烷基硅烷在水性聚氨酯乳液中的有效分散,用于制备水性无氟的棉和涤纶织物用超疏水整理剂,并在含长碳链烷基硅烷的水性聚氨酯乳液中添加氧化硅纳米颗粒以增大整理后纤维表面的粗糙度,从而提高织物的超疏水性能。本论文主要工作具体如下:(1)基于普通水性聚氨酯的棉织物超疏水整理:首先选用易得的市售普通水性聚氨酯(WPU),将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HDTMS)通过搅拌分散于其中,然后加入氧化硅纳米颗粒和交联剂(IPDI)制备得到超疏水整理剂,并通过浸轧法对棉和涤纶织物进行整理。结果表明,该超疏水整理剂对涤纶没有效果,整理后原本疏水的涤纶织物反而变亲水;在棉织物上具有显着效果,亲水的棉织物整理后水接触角为157.7±2.0°,滚落角为20±1.2°;透气性能下降不明显,透气率由178.6±3.5 mm s-1降至153.8±4.3 mm s-1;但该整理剂整理的棉织物的淋水等级效果不佳,仅为70分(AATCC 22-2005标准),而且耐水洗和耐磨性能也需要提高,整理的棉织物在经过5次皂洗(AATCC-61标准)后,接触角降到145.0±2.2°,滚落角39.2±1.1°;经100次耐磨测试(GB/T 3920-2008标准)后,接触角为150.3±2.9°,滚落角为34.1±1.3°。(2)疏水型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利用具有疏水性的羟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与聚乙二醇(PEG)共同使用作为软链段,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作为硬链段,合成疏水型水性聚氨酯(SiWPU)。通过探讨PDMS的用量对改性聚氨酯的疏水性、乳液稳定性以及粒径大小等的影响,确定PDMS的最佳用量为预聚体总质量的49.0%。涂覆在玻璃上的SiWPU涂层无色透明,玻璃片原始水接触角为69.8±2.3°,涂覆SiWPU后其水接触角为107.8±2.4°。(3)基于疏水型水性聚氨酯的棉、涤织物超疏水整理:用SiWPU代替普通WPU制备超疏水整理剂,同样通过浸轧法对棉和涤纶织物进行整理。结果表明,整理后的棉和涤纶织物均达到超疏水效果,淋水等级均为100分,且耐水洗和耐磨性能均有显着改善。整理后,棉织物水接触角为167.4±2.0°,滚落角为8.6±0.5°;涤纶织物水接触角为161.1±1.8°,滚落角为4.2±0.4°。经10次皂洗后,棉织物水接触角为154.8±4.2°,滚落角为17.5±0.8°;涤纶织物水接触角为151.8 ±2.3°,滚落角为8.5±0.6°。经200次耐磨测试后,棉织物水接触角为161.1±2.7°,滚落角为34.2±1.4°;涤纶织物水接触角为153.3±2.1°,滚落角为9.6±0.8°;另外,棉和涤纶织物的透气率经超疏水整理后均有下降,分别由178.6±3.5 mm s-1降为145.3±3.0 mm s-1和2225.5±39.8 mm s-1 降为 1805.5±33.4 mm s-1。

鲍婷婷[4](2020)在《涤纶中空纤维的拒水改性及其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织物的拒水通常是通过使用助剂来改变织物的表面性能,使其临界表面张力降低到水的表面能以下,从而使织物获得拒水效果。目前采用较多的拒水整理方法有:(1)薄膜层压,(2)涂层整理,(3)氟碳化合物浸轧法整理,都是在织物表面或织物表面纱线空隙之间形成具有拒水功能的膜层,使织物获得可靠的拒水效果,工艺简单有效。薄膜层压法成本较高,且原材料不稳定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涂层整理及氟碳化合物浸轧法整理在生产过程中有污染物的排放因而会造成污染,使用过程中其拒水功能介质覆盖在纤维或织物外表面,功能介质会因与外界物质产生摩擦而有不同程度地损耗,同时也会造成一定污染,成品服用性能及拒水性能耐久性随之降低。针织物结构较机织物而言,由于其特殊的线圈结构,在外力拉伸下线圈步段发生转移,延伸性较好,使用过程中易发生拒水膜层破裂现象,拒水效果发生衰减,限制这一类织物的应用范围。对传统的织物拒水整理方法进行改进,使拒水改性整理的作用对象不仅仅限制在织物范围内,也可以尝试对纤维和纱线进行拒水整理,探讨通过纤维和纱线进行拒水整理,再进行后续加工来获得一种使织物获得拒水功能的新方法。本课题以中空涤纶为研究对象,运用真空灌装法将拒水剂施加到涤纶中空纤维中腔内,以期使拒水剂在纤维中腔形成相互交联以及拒水剂与纤维内壁之间的交联,从而减少拒水功能介质在纤维使用过程中的摩擦损耗,试制出一种不同于传统拒水纤维的材料——拒水涤纶中空纤维,测试与评价处理后材料的拒水性,并探究这一拒水改性方法对涤纶中空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研究有以下三个部分:(1)涤纶中空纤维的拒水改性工艺的研究:通过真空灌装法将拒水剂填充到涤纶中空纤维中腔内部,通过扫描电镜观测拒水剂灌装效果以确认真空灌装法的可行性,并以接触角测试结果作为所得样品的拒水效果指标,以确定涤纶中空纤维通过此方法进行拒水改性能否获得拒水效果,本文提出的涤纶中空纤维拒水改性方法有效可行。同时探讨了拒水剂浓度、真空处理时间、预烘温度、预烘时间、焙烘温度、焙烘时间对涤纶中空纤维拒水改性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拒水改性工艺参数为拒水剂浓度:150g/L,真空处理时间:50min,预烘温度:110℃,预烘时间:3min,焙烘温度:160℃,焙烘时间:3min。(2)基于拒水改性涤纶中空纤维的染色研究:以经拒水改性后的涤纶中空纤维纤维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后续的染色加工过程中,纤维的染色行为及纤维的性能变化。通常涤纶染色是在高温高压工艺条件下进行的,在此高温高压条件下涤纶中空纤维能否正常上色以及上色率的大小、染色加工过程会对拒水效果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本研究的重点之一。通过对纤维进行拒水改性再染色与原纤维染色后拒水整理两种对比试验方案,测试与评价染色效果与拒水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涤纶中空纤维在经浓度为150g/L的拒水剂拒水改性后染色,K/S值可达5.7,表明其染色效果较好,染色后织物经测试其平均接触角为131.5°(液滴静止5s)、128.5°(液滴静止60s),表明其拒水效果较好;染色后经浓度为50g/L的拒水剂拒水改性的涤纶中空纤维,K/S值可达5.3,经测试其平均接触角为127.75°(液滴静止5s)、123.35°(液滴静止60s),表明其染色效果及拒水效果均表现较好,但均略差于经浓度为150g/L的拒水剂拒水改性再染色得到的涤纶中空纤维。对纤维进行水洗对比试验以探讨拒水效果的衰减行为,纤维经30次水洗后,其接触角下降值均在3°以内,对其拒水效果并无显着影响,接触角最高可达145°,皂洗30次后下降值均在5°以内,对其拒水效果并无显着影响。(3)涤纶中空纤维的拒水改性工艺及染色工艺的最佳工艺顺序探讨:通过对纤维进行拒水改性再染色与原纤维染色后拒水整理两种方案进行对比试验,得到较优工艺方法。通过扫描电镜图、接触角测试结果、K/S值对处理后两组实验所得涤纶中空纤维的各种性能进行对比,探究拒水改性后染色的涤纶中空纤维与染色后拒水改性的涤纶中空纤维的形态变化及性能变化。结果表明,将染色工艺设置于拒水改性工艺前得到的涤纶中空纤维表面有不可逆损伤,接触角峰值为145°,平均值为131.5°(液滴静止5s)145°(液滴静止60s),且涤纶中空纤维在经最佳拒水剂浓度(150g/L)拒水改性再染色时K/S值达到峰值5.7;将拒水改性工艺设置于染色工艺之前的涤纶中空纤维表面几乎未见损伤,接触角峰值为139°,平均接触角为127.75°(液滴静止5s)、123.35°(液滴静止60s),涤纶中空纤维在染色后经最佳拒水剂浓度(150g/L)拒水改性时K/S值仅有5.3。表明涤纶中空纤维拒水改性再染色获得的拒水效果及染色效果都优于原纤维染色再拒水改性。故对涤纶中空纤维先进行拒水改性再染色能使其获得较优拒水效果及染色效果。

丁秋莉[5](2020)在《交联核壳型氟化阳离子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性聚氨酯是一类重要的水性环保树脂,阳离子水性聚氨酯(CWPU)因带有正电荷,特别适用于皮革、织物及纸张等表面处理。传统CWPU结构单一且含有亲水基团,因而耐水耐溶剂欠佳。常用改善CWPU耐水性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交联改性;二是将疏水基团引入聚合物中。本课题利用内交联剂与全氟烷基丙烯酸酯改性CWPU,合成了具有交联核壳结构的含氟阳离子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FPUA)。FPUA材料因其优异的表面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高端建筑涂料、织物整理剂及皮革涂饰剂等领域,具有十分明显的工业价值。本课题首先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与聚碳酸酯二醇(PCDL)为主要原料,N-甲基二乙醇胺(MDEA)为亲水扩链剂、三羟甲基丙烷(TMP)为内交联剂、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封端剂,制备了以烯键封端的内交联型CWPU乳液。重点探讨了硬段含量、MDEA用量、TMP及HEMA用量对乳液及胶膜综合性能的影响。以上述制得的以烯键封端的CWPU乳液作为种子,与乙烯基单体如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MA)、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均匀混合制备单体预乳化剂,通过核壳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以PU为壳、PA为核的交联型FPUA复合乳液。重点探讨了核壳比PA/PU对FPUA乳液及胶膜表面性能、机械性能及耐热性等综合性能的影响。本课题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接触角测量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对乳液及胶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w(硬段)=45%、w(MDEA)=8%、w(TMP)=1.5%、n(HEMA/-NCO)=1:1时,CWPU乳液贮存稳定性>6个月,硬度为H,附着力0级,抗冲击力为50Kg/cm2,拉伸强度为7.8MPa。另外,当w(PA)=30%~50%时,FPUA乳液稳定性最高,胶粒在TEM下呈明暗交接的核壳结构;当w(PA)=30%时,拉伸强度达23.35MPa;当w(PA)=50%时,涂膜表面含氟量为14.75%,接触角高达98.5o,吸水率降低了80%,展现出良好的疏水性能;胶膜在AFM观察下表面平整度较高,相区尺寸在<20nm范围内波动。

汪洋[6](2020)在《水刺非织造材料在单向导液领域的结构设计和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刺非织造材料是一种加工工艺简单、用途广泛的新型材料,特别是以棉纤维为加工原料的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泛的用途。国内外对于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多,但是对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在不同液体环境下的单向通导情况鲜有研究,在单向导液领域的模型设计和探究少有涉及。本课题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在这一领域的性能进行研究,提出今后针对复杂液体环境下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的设计生产依据。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的结构设计和拒水整理工艺是实现单向导液性能的基础和关键点之一,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在医疗卫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其在处理残留、反渗等问题上一直有缺陷,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过于干燥或者过于潮湿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本文的一个研究重点是,以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作为基材,研究单向导液的机理与过程。本课题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是,探究不同拒水整理剂对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各项性能的影响。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一是,对拒水整理的工艺进行优化;二是,对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在单向导液领域的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三是,对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进行整理后的性能研究。通过优化C8有机氟树脂的浓度与烘焙温度,对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拒水工艺进行优化。在整理剂浓度为35g/L,烘焙温度为110℃,烘焙时间为2min时,经过处理后的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的拒水效果最好,此时的接触角为116.2°。C8有机氟树脂与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发生了化学反应,形成了新的化学键。耐磨实验表明,摩擦不会对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的拒水效果造成影响。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验验证结合的方式,研究影响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单向导液能力的因素。通过对物理模型的受力情况进行计算,在未考虑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的材料特性,以及在工艺过程中出现的系统误差的情况下,从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结构基本单元可以分析得出结论,三角形扎孔模型具有更为良好的单向导液效果。在孔径大小为3mm,孔间距为2mm时,拒水处理后的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单向导液能力最佳。对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拒水性能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用含氟有机氟树脂对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进行拒水处理后,内部棉纤维的表面形态发生了变化,棉纤维表面更加光滑。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本身发生了轻微脱散现象。力学性能测试表明,C6有机氟树脂整理后的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其力学性能较弱。其他测试结果表明,经过C8有机氟树脂整理后的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已经失去了芯吸能力,是一种具有全拒水性能的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经过C6有机氟树脂整理后的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具有部分拒水能力。通过对纯棉水刺非织造材的结构特性与性能研究进行探讨,加深了我们对复杂液体环境下水刺非织造材料单向导液性能的理解。

李帅帅[7](2019)在《用于隐身织物的高稳定性电致变色材料及防水涂层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织物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遮体和保暖等基础功能。防水电致变色织物兼具防水和变色两种功能,必将成为今后智能织物领域研究的热点。这种纺织品有巨大的军用价值,尤其是用于军事隐身上,包括迷彩服、炮衣、军用建筑等,其突出优势在于既能防水又能主动地控制服装的颜色效果,适用于各种作战场合。不仅能和环境颜色融为一体,增强作战隐秘性,而且可以阻挡雨雪的侵蚀。防水电致变色织物既要求其防水层具有优异的防水性能,又要求电致变色层具有比一般电致变色材料更加显着的稳定性,从而适应复杂恶劣的野外作战环境。因此,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集中于高稳定性电致变色材料及优异防水涂层的制备研究。本论文的第一部分通过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以三苯胺(TPA)为核的高稳定性星形聚苯胺电致变色材料。通过TGA、FTIR、Raman等测试手段表征材料的结构,采用循环伏安测试、对比度测试、响应速度测试等,研究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电致变色性能。结果表明,随着三苯胺含量的增加,热稳定性有所提高。当加入4.0%的三苯胺,在700℃下,星形聚苯胺的失重率为36.9%,远低于相同温度下线性聚苯胺的71.2%。低氧化电位和大封闭面积的循环伏安曲线表明,星形聚苯胺比线性聚苯胺具有更高的电化学活性。星形聚苯胺具有更优良的电致变色性能,包括高光学对比度和良好的电致变色稳定性。三苯胺含量为1.6%时,星形聚苯胺的光学对比度最高,为0.71,高于线性聚苯胺的0.58,0.4%的0.66和4.0%的0.63。在电致变色过程中,TPA含量过多会导致响应速度变慢,这可能是由于星形聚苯胺短支链中离子传输缓慢所致。长期稳定性测试表明,所有基于星形聚苯胺的器件都比基于线性聚苯胺的器件更加稳定。本论文的第二部分是在变色织物最外层的涤纶纤维表面构建防水涂层。通过在有机硅侧链上引入长碳链烷基,制备了有机硅防水剂。采用正交实验法和控制变量法确定了最佳反应配方和最优整理工艺。并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表征了材料的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有机硅防水剂的最佳配方为:N-p-(氨乙基)-Y-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KH-602)用量6%,整理剂用量3.5%,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用量5%。最优整理工艺为:浸渍4min,170℃的温度下焙烘180s。先后通过引入三氟丙基和在织物表面构筑微纳米结构等方法对有机硅防水剂进行了改性。通过喷淋测试和接触角测试,探讨了改性有机硅防水剂的织物整理效果。结果表明:织物表面的接触角随着纳米碳酸钙和氧化石墨烯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碳酸钙(CaCO3)加入量为3 g时接触角达到最大143°,防水等级由原来的3至4级提高到4至5级;氧化石墨烯(GO)加入量为0.5%时,整理织物表面接触角达到最大144.9°,防水等级同样提高到4至5级。

胡晶晶[8](2019)在《基于氟硅防水剂的制备及其在棉布整理与涂料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受仿生学的启示和绿色经济理念的引领,多元功能型和绿色经济型防水剂的制备及应用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构筑防水层关键考虑两个要素,即引入低表面能的化学基团、提高粗糙度,进而实现防水、防油等特性。采用硅氧烷类单体进行反应,所得聚合物以Si-O-Si为主链,具有交联网的结构,所带的Si-OH之间或与含多羟基的棉纤维之间的结合,可提高与棉布的结合度,进而改善棉布性能,此外,-CH3、-(CH2)15CH3、-C2H4CF3在膜外层起着疏水屏障的作用。采用有机硅共混改性含羟基的丙烯酸酯乳液,配制功能复合型水性涂料,将其应用于涂层整理,明显改善了涂层的防水性、耐水性及硬度等特性。据此,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选择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HDTMS)、甲基三乙氧基硅烷(MTES)及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进行水解-缩聚反应,制得了长链烷基聚硅氧烷乳液(LCPSO),且经FT-I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可证实LCPSO符合预期的分子设计。采用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仪、SEM及AFM,测试了LCPSO乳液的粒径分布、电位值、纤维表面形貌及粗糙度,另外,探究了LCPSO整理液浓度、pH值、焙烘温度及时间对LCPSO应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CPSO乳液Zeta电位为+33.9mV,平均粒径约为124.2nm,外观乳白色、带蓝光;LCPSO整理后布样表面有一层光滑均匀的膜状涂层,各粗糙度参数急剧下降;当LCPSO整理液浓度为1.5%、pH值为7、焙烘温度及时间分别为165℃、3min时,经LCPSO整理加工,纺织品具有较好的综合特性,手感良好,白度变化甚微,接触角为142±2°,防油等级为1。(2)以1,3,5-三(甲基三氟丙基)环三硅氧烷(D3F)、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D4Vi)、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和马来酸酐(MAH)为原料,制得了一种新型有机氟硅共聚物FCAS,将其乳化得乳白色、泛蓝光的乳液,FT-IR测试结果证明FCAS符合预期的分子设计。将其与(1)中的LCPSO乳液物理共混,复配制得新型氟硅防水防油剂FSW。测试FSW乳液性能,其Zeta电位值为+29.1mV,平均粒径约为120.8nm,外观乳白色、带蓝光;SEM显示FSW整理后布样表面有一层光滑均匀的膜状涂层;AFM测试发现,织物经FSW整理后,各粗糙度参数明显下降。分别探究了FSW整理液浓度、pH值、m(LCPSO):m(FCAS)、预烘温度及时间、焙烘温度及时间对FSW应用性能的影响。最佳整理工艺:FSW整理液浓度为1.5%、pH为6.57、预烘温度为140℃、预烘时间为5min、焙烘温度为165℃、焙烘时间为3min,经FSW整理加工,纺织品综合特性良好,防水及防油性均得到改善,手感较好,白度变化甚微,接触角为144±2°,防油等级为4。(3)参考(1)中LCPSO的制备方案,选取阴/非复合乳化剂,制得阴离子型长链烷基聚硅氧烷乳液(LAPSO)。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和丙烯酸羟丙酯(HPAA)为单体,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经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反应,制得含羟基的丙烯酸酯乳液(PA),经FT-I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可证明PA符合预期的分子设计。将LAPSO乳液与PA乳液进行物理共混,制得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LSPA)。经测试得,LSPA的Zeta电位值为-33.2mV,平均粒径约为109.7nm,外观乳白色、带蓝光;TEM显示LSPA胶粒形貌类似于圆球状,未出现明显团聚,分散性良好;LSPA乳液的不稳定系数为1.062,体系稳定性能较优。经涂料配方设计,制得LSPA防水涂层剂,对LSPA热稳定性及防水性能进行了表征,另外,探究了LAPSO乳液用量、软/硬单体之比、n(NCO)/n(OH)之比、固化温度对LSPA应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在25225℃范围,LSPA耐热性能良好;涂层接触角为108°,比对有机硅改性前,LSPA防水性较好;当LAPSO乳液用量为2.5g、软/硬单体比例为1:1.2、n(NCO)/n(OH)为1.2:1、固化温度为120℃时,LSPA整体特性显着,硬度3H,附着力1级,抗冲击70cm,耐试剂性和耐水性较好。

杨思贤[9](2019)在《纯棉织物防污易去污抗菌一浴法整理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婴幼儿纺织品不再单单局限于实用性,集舒适、美观和功能性于一体的新型纺织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婴儿来说,由于其抵抗力差,身体健康比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中细菌的影响,且婴幼儿服装上残留污渍和皮肤分泌的油脂给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婴幼儿皮肤娇嫩,衣服残留的化学品如洗涤剂等会对其有影响,因此不能用过多洗涤剂清洗,所以开发具有防污、易去污和抗菌功能的婴儿纺织品非常有意义。婴儿服装多为透气性好、穿着舒适的织物,如棉织物,所以决定以棉织物为实验对象,对其进行多功能整理。本课题主要研究棉织物的防污、易去污、抗菌多功能“一浴法”整理工艺,优化工艺条件。工艺流程主要为:浸轧—预烘—焙烘。在防污易去污单一性功能整理中,整理液的pH值对整理后棉织物防污易去污功能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整理剂的浓度以及轧液率。防污、易去污整理剂使用过程中要加入交联剂,随着交联剂用量的逐渐增加,整理后的棉织物防污效果越好,但是其易去污效果先增后减,这是因为过量交联剂会在棉织物表面通过自交联反应形成薄膜,影响易去污整理的效果,而且交联剂用量过多,会使织物手感偏硬,织物的服用性能变差,综合考虑交联剂用量为10g/L。棉织物的抗菌单一功能整理过程中,对抗菌效果造成最大影响的是抗菌剂的浓度,其次是整理液的pH值及轧液率。抗菌剂本身不会与交联剂发生化学反应,但是交联剂的加入会降低抗菌剂与棉纤维的结合。根据单一功能整理实验的结果,当整理液的pH值为6,轧液率为80%时,整理后织物的防污、易去污、抗菌效果均很好,这为“一浴法”整理提供良好的实验基础。在防污易去污抗菌多功能“一浴法”整理中,随着抗菌剂的浓度不断提高,织物的防污、易去污性能逐渐降低;防污易去污整理剂的浓度逐步提高,但是织物抑菌率几乎无变化,这说明防污易去污整理剂对抗菌剂几乎无影响。抗菌剂属于季铵盐型阳离子化合物,棉纤维在水中呈现阴离子性,由于阳离子抗菌剂与纤维素阴离子间的离子间作用力的影响,与棉纤维易发生结合。合理的预烘温度和时间对整理效果有一定的影响,预烘温度高于100℃时,水分蒸发速度过快,可能导致织物内部的整理剂随着水分的蒸发,过快的向织物表面移动,发生泳移现象,影响整理效果,所以预烘温度高于100℃后各项整理效果会开始下降。预烘时间对整理后织物性能的影响同预烘温度相似,最佳的预烘时间应控制在90 s左右。提高焙烘温度,可以促进整理剂分子同纤维素分子之间的结合,但是当焙烘温度超过170℃后,整理后织物的防污易去污,抗菌效果都急剧下降,且织物有发黄现象。当焙烘时间为60 s时,由于焙烘时间较短,吸附在织物内部的整理剂不易在纤维内扩散反应,当焙烘时间达到90 s后织物整理效果达到最佳,焙烘时间过长会破坏纤维结构,可能引起织物发生黄变。分析得到预烘温度为90℃、预烘时间为90 s、焙烘温度为160℃、焙烘时间为90 s时织物会获得最佳的整理效果。

陈蕾[10](2019)在《硫杂链全氟烷基材料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长碳链全氟烷基具有非常低的表面能,衍生的含氟材料已经获得广泛应用,但它们在自然环境中氧化降解生成全氟羧酸或羧酸盐后难以继续降解,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存在危害,因此含长碳链全氟烷基的产品已经被禁用,其替代品也逐渐成为含氟材料研究热点。本论文提出以硫杂链全氟烷基替代碳链全氟烷基,通过合成硫杂链全氟烷基单体,制备硫杂链全氟烷基聚合物材料,研究了其表面特性和降解等应用性能,探索了含氟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以对二溴苯、全氟碘烷以及乙烯基溴化镁为原料,通过单电子转移引发自由基加成反应,结合取代反应制得4-九氟丁基苯乙烯和4-十三氟己基苯乙烯。以对漠苯硫酚和全氟碘烷为原料,反应得到中间体4-(九氟丁基硫代)溴苯和4-(十三氟己基硫代)溴苯;进一步氟化制得4-(九氟丁基四氟硫甲撑)溴苯和4-(十三氟己基四氟硫甲撑)溴苯;最后与乙烯基溴化镁反应得到4-(九氟丁基四氟硫甲撑)苯乙烯和4-(十三氟己基四氟硫甲撑)苯乙烯。以1HNMR,19FNMR和FTIR表征了中间体和目标产物的结构。(2)以4-九氟丁基苯乙烯、4-十三氟己基苯乙烯、4-(九氟丁基四氟硫甲撑)苯乙烯和4-(十三氟己基四氟硫甲撑)苯乙烯四种中间体作为底物,与氢基三氯硅烷进行硅氢加成,合成了四种全氟烷基苯基三氯硅烷。TG和Py-GC/MS检测结果验证了硫杂链全氟烷基硅烷易于热降解的特性。利用自组装技术,制备了四种自组装膜。EDS测试表明含全氟烷基硅烷均匀的组装到硅片表面。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自组装膜的表面自由能随着组装时间延长而下降,引入-SF4-对提高自组装膜的表面接触角、降低表面自由能具有积极意义。AFM测得的表面形貌及粗糙度也验证了这一结论。经紫外光照射后,自组装膜的表面接触角下降,其中,硫杂链全氟烷基自组装膜不再疏水,说明硫杂链全氟烷基在光降解过程中更易于断裂并逐渐失效。AFM和XPS S2p扫描结果进一步证明硫杂链全氟烷基中-SF4-在紫外光照射下断裂,从而导致自组装膜的坍塌。(3)以4-九氟丁基苯乙烯、4-十三氟己基苯乙烯、4-(九氟丁基四氟硫甲撑)苯乙烯和4-(十三氟己基四氟硫甲撑)苯乙烯为不饱和单体,通过乳液聚合制备了四种共聚物乳液,并应用于棉织物的拒水整理。共聚物乳液的粒径均匀、粒径分布范围窄,Zeta电位测试结果证明乳液稳定性好。由XPS和SEM表征了整理前后棉织物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证实四种全氟烷基苯乙烯共聚物成功整理到棉织物表面。其中,硫杂链全氟烷基共聚物乳液整理棉织物可提供更好的拒水效果,说明-SF4-的引入有利于提供更优良的氟烷基屏蔽层,获得更理想的拒水性能。热失重测试表明,含硫杂链全氟烷基共聚物整理后的棉织物比碳链全氟烷基处理织物热分解略提前,这可归因于硫杂链全氟烷基易降解;同时,硫杂链全氟烷基聚合物可赋予织物显着提高的残炭,因此,硫杂链全氟烷基可能改善织物的热稳定性。

二、有机氟织物整理剂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机氟织物整理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阻燃防污功能水性聚氨酯织物整理剂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水性聚氨酯概述
    1.3 有机氟防污改性WPU研究进展
        1.3.1 WPU防污改性发展方向
        1.3.2 有机氟防污改性WPU的研究进展
    1.4 有机磷阻燃改性WPU研究进展
        1.4.1 磷系阻燃剂阻燃机理
        1.4.2 有机磷阻燃改性WPU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
        1.6.1 磷氮型阻燃剂改性水性聚氨酯(DPUF)的制备及应用
        1.6.2 含磷聚酯多元醇改性水性聚氨酯(BP-PUF)的制备及应用
2 磷氮型阻燃剂改性水性聚氨酯(DPUF)的制备及应用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合成原理
        2.3.2 实验合成步骤
        2.3.3 DPUF乳液的优化实验
        2.3.4 二浸二轧法处理织物整理工艺
    2.4 测试与表征
        2.4.1 乳液性能测试
        2.4.2 胶膜性能测试
        2.4.3 产物结构表征
        2.4.4 DPUF整理后织物的性能测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合成工艺对DPUF乳液及胶膜性能的影响
        2.5.2 乳液粒径分析
        2.5.3 DPUF主组分的结构表征
        2.5.4 胶膜的XPS分析
        2.5.5 胶膜的XRD分析
        2.5.6 胶膜SEM照片
        2.5.7 胶膜的热稳定性
        2.5.8 胶膜的阻燃性能
        2.5.9 胶膜的防污性能
        2.5.10 织物整理工艺研究
        2.5.11 DPUF整理后棉织物阻燃性能测试
        2.5.12 DPUF整理后棉织物的形貌
        2.5.13 DPUF整理后棉织物的防污性能分析
        2.5.14 DPUF整理前后棉织物的透气性、硬挺度和拉伸断裂强力
    2.6 本章小结
3 含磷聚酯多元醇改性水性聚氨酯(BP-PUF)的制备及应用
    3.1 引言
    3.2 试剂与仪器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合成原理
        3.3.2 实验合成步骤
        3.3.3 BP-PUF乳液的优化实验
        3.3.4 二浸二轧法处理织物整理工艺
    3.4 测试与表征
        3.4.1 乳液性能测试
        3.4.2 胶膜性能测试
        3.4.3 产物结构表征
        3.4.4 BP-PUF整理后织物的性能测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合成工艺对BP-PUF乳液及胶膜性能的影响
        3.5.2 乳液粒径分析
        3.5.3 BP-PUF主组分的结构表征
        3.5.4 胶膜的XPS分析
        3.5.5 胶膜的XRD分析
        3.5.6 胶膜SEM照片
        3.5.7 胶膜的热稳定性
        3.5.8 胶膜的阻燃性能
        3.5.9 胶膜的防污性能
        3.5.10 BP_3-PUF_1和BP_3-PUF_2的性能比较
        3.5.11 织物整理工艺研究
        3.5.12 BP-PUF整理后棉织物阻燃性能测试
        3.5.13 BP-PUF整理后棉织物的形貌
        3.5.14 BP-PUF整理后棉织物的防污性能分析
        3.5.15 BP-PUF整理前后棉织物的透气性、硬挺度和拉伸断裂强力
    3.6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创新点
    4.1 结论
    4.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含短氟链苯乙烯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在棉织物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含氟织物整理剂的发展概况
        1.2.1 含氟织物整理剂的种类
        1.2.2 含氟织物整理剂的制备方法
        1.2.3 含氟织物整理剂的结构
    1.3 含氟苯乙烯聚合物的研究
        1.3.1 含氟苯乙烯类聚合物的合成
        1.3.2 含氟苯乙烯类聚合物的特性
        1.3.3 含氟苯乙烯类聚合物的功能及其应用领域
    1.4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含短氟碳链苯乙烯类单体的设计与合成
    2.1 含短氟碳链苯乙烯醚类单体的设计
    2.2 含短氟碳链苯乙烯的合成
    2.3 化合物2a的合成
    2.4 化合物2b的合成
    2.5 化合物2c的合成
第三章 含短氟碳链苯乙烯共聚物的合成
    3.1 含短氟碳链苯乙烯共聚物的设计思路
    3.2 聚合物的合成
        3.2.1 四元聚合物的合成
        3.2.2 三元聚合物的合成
第四章 聚合物的疏水疏油性能以及其他性能分析
    4.1 棉织物的整理工艺
    4.2 测试方法
        4.2.1 接触角测试
        4.2.2 耐水洗性能测试
        4.2.3 织物表面X射线光电能谱仪测试
        4.2.4 棉织物表面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4.3 结果讨论
        4.3.1 聚合物疏水性能
        4.3.2 聚合物疏油性能
        4.3.3 聚合物耐水洗性能
        4.3.4 织物表面X射线光电能谱仪测试
        4.3.5 棉织物表面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4.4 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分析
    4.5 聚合物氟元素含量分析
第五章 实验部分
    5.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5.1.1 实验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2 表征测试方法
    5.3 化合物与聚合物的制备
        5.3.1 化合物2a和2b的制备
        5.3.2 化合物3和2c的制备
        5.3.3 聚合物P1 的制备
        5.3.4 聚合物P2-P4 的制备反应方程式
        5.3.5 聚合物P5 的制备
        5.3.6 聚合物P6-P8 的制备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化合物结构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水性聚氨酯的棉、涤织物无氟超疏水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超疏水表面
        1.2.1 自然界中的超疏水现象
        1.2.2 接触角的定义及杨氏方程
        1.2.3 Wenzel模型
        1.2.4 Cassie-Baxter模型
    1.3 超疏水表面的构建方法
        1.3.1 静电纺丝法
        1.3.2 溶胶-凝胶法
        1.3.3 气相沉积法
        1.3.4 层层自组装技术
        1.3.5 等离子体法
    1.4 超疏水织物涂层
        1.4.1 有机溶剂含氟型
        1.4.2 水性含氟型
        1.4.3 有机溶剂无氟型
        1.4.4 水性无氟型
    1.5 水性聚氨酯的疏水改性研究
        1.5.1 有机氟改性水性聚氨酯
        1.5.2 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酯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6.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普通水性聚氨酯的棉织物超疏水整理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粒径
        2.3.2 水性聚氨酯的筛选
        2.3.3 硅氧烷含量对棉织物疏水性能的影响
        2.3.4 交联剂含量对棉织物疏水性能的影响
        2.3.5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含量对棉织物疏水性能的影响
        2.3.6 超疏水整理剂乳液的粒径分布
        2.3.7 红外分析
        2.3.8 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2.3.9 耐皂洗和耐摩擦性能
        2.3.10 耐化学性能
        2.3.11 透气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疏水型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乳液性能分析
        3.3.2 乳液疏水性能分析
        3.3.3 红外分析
        3.3.4 热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疏水型水性聚氨酯的棉、涤织物超疏水整理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疏水型水性聚氨酯用量对织物疏水性能的影响
        4.3.2 交联剂用量对织物疏水性能的影响
        4.3.3 硅氧烷用量对织物疏水性能的影响
        4.3.4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用量对织物疏水性能的影响
        4.3.5 烘干温度和烘干时间对涂层疏水性能的影响
        4.3.6 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4.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3.8 热重分析
        4.3.9 耐洗性能
        4.3.10 耐磨性能
        4.3.11 透气性能
        4.3.12 耐化学性能
        4.3.13 防水性能
        4.3.14 油水分离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申请的专利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涤纶中空纤维的拒水改性及其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织物拒水原理
        1.1.1 固体表面浸润理论
        1.1.2 拒水效果影响因素
    1.2 织物拒水整理方法简介
        1.2.1 化学方法
        1.2.2 物理方法
    1.3 拒水剂的分类及发展
        1.3.1 拒水剂的发展历史
        1.3.2 拒水剂的分类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涤纶中空纤维拒水改性及其工艺探讨
    2.1 前言
    2.2 实验原料和仪器
    2.3 涤纶中空纤维拒水改性
    2.4 性能测试及表征
        2.4.1 形貌观察
        2.4.2 拒水性能测试
    2.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2.5.1 涤纶中空纤维截面形貌分析
        2.5.2 拒水改性后涤纶中空纤维拒水效果
        2.5.3 C6拒水剂浓度对涤纶中空纤维拒水改性效果的影响
        2.5.4 真空处理时间对涤纶中空纤维拒水改性效果的影响
        2.5.5 预烘时间及温度对涤纶中空纤维拒水改性效果的影响
        2.5.6 焙烘时间及温度对涤纶中空纤维拒水改性效果的影响
        2.5.7 涤纶中空纤维拒水改性后耐久性效果
    2.6 本章小结
3 涤纶中空纤维染色工艺与拒水改性工艺之间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
        3.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3.2.2 染色工艺
        3.2.3 涤纶中空纤维的拒水改性工艺及染色工艺顺序探讨
    3.3 性能表征
        3.3.1 形貌观察
        3.3.2 染色色牢度
        3.3.3 K/S值
        3.3.4 接触角测试
    3.4 实验结果及讨论
        3.4.1 形貌分析
        3.4.2 拒水性能
        3.4.3 染色效果
    3.5 本章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
致谢

(5)交联核壳型氟化阳离子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性聚氨酯
        1.2.1 水性聚氨酯的分类
        1.2.2 水性聚氨酯的特点及性能
        1.2.3 水性聚氨酯的基本原料及合成方法
        1.2.4 水性聚氨酯的应用
    1.3 水性聚氨酯的改性
        1.3.1 形成交联结构改性
        1.3.2 丙烯酸酯改性
        1.3.3 引入疏水性链段改性
    1.4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方法
        1.4.1 物理共混法
        1.4.2 互穿网络法
        1.4.3 种子乳液聚合法
        1.4.4 溶液聚合转相法
        1.4.5 原位聚合法
        1.4.6 核壳乳液聚合法
    1.5 有机氟改性水性聚氨酯材料的研究
        1.5.1 有机氟的结构与性能
        1.5.2 有机氟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原理
        1.5.3 氟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工艺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基础及表征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装置图
    2.4 乳液性能测试与表征
        2.4.1 乳液固含量与转化率测试
        2.4.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4.3 核磁分析(1H-NMR)
        2.4.4 乳液粒径分析
        2.4.5 乳液黏度测试
        2.4.6 乳液稳定性分析
        2.4.7 乳胶粒结构分析(TEM)
    2.5 胶膜性能测试与表征
        2.5.1 胶膜透射红外分析(ATR-FTIR)
        2.5.2 胶膜力学性能测试
        2.5.3 胶膜动态力学拉伸(DMA)
        2.5.4 胶膜耐热性测试(TGA)
        2.5.5 胶膜表面扫描电镜分析(SEM)
        2.5.6 胶膜表面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
        2.5.7 胶膜表面X光电子能谱(XPS)
        2.5.8 胶膜耐水性测试
        2.5.9 胶膜耐腐蚀性测试
        2.5.10 胶膜透光率测试
第三章 内交联型阳离子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CWPU乳液的制备工艺
        3.2.1 原料的选择和预处理
        3.2.2 CWPU预聚体的制备
        3.2.3 以HEMA封端的CWPU交联型乳液制备
        3.2.4 HEMA-CWPU交联型涂膜的制备
    3.3 HEMA-CWPU交联型乳液及胶膜的性能研究
        3.3.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2 核磁氢谱分析(1H-NMR)
        3.3.3 硬段含量对CWPU乳液及胶膜性能影响
        3.3.4 亲水扩链剂用量对CWPU乳液及胶膜性能影响
        3.3.5 交联剂TMP对 CWPU乳液及胶膜性能影响
        3.3.6 封端剂HEMA对 CWPU乳液及胶膜性能的影响
        3.3.7 胶膜表面形貌分析(SEM/AFM)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壳型全氟烷基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全氟烷基丙烯酸酯-水性聚氨酯核壳乳液的制备
        4.2.1 种子乳液聚合工艺
        4.2.2 不同配比FPUA核壳乳液的制备
        4.2.3 酮肼交联固化FPUA胶膜的制备
    4.3 核壳单体配比对FPUA核壳乳液性能影响
        4.3.1 透射红外(ATR-FTIR)图谱分析
        4.3.2 乳液粒径分析
        4.3.3 乳胶粒形貌分析(TEM)
        4.3.4 胶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4.3.5 胶膜动态力学拉伸分析(DMA)
        4.3.6 胶膜表面X-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4.3.7 胶膜疏水性能分析(接触角/吸水率)
        4.3.8 胶膜微观表面形貌分析
        4.3.9 胶膜热学性能分析
        4.3.10 胶膜其他物化性能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水刺非织造材料在单向导液领域的结构设计和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单向导湿理论与单向导液机理的概述
        1.2.1 湿传导基本理论
        1.2.2 单向导湿的原理
        1.2.3 浸润与芯吸
        1.2.4 毛细运动
        1.2.5 单向导液机理
    1.3 水刺非织造材料的概述
        1.3.1 水刺非织造材料的来源
        1.3.2 水刺非织造材料的用途及发展情况
    1.4 拒水剂的发展现状
        1.4.1 拒水的概念
        1.4.2 拒水剂的简介与分类
        1.4.3 有机氟类拒水整理剂
    1.5 单向导液织物的研究现状
        1.5.1 国外单向导湿织物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1.5.2 国内单向导湿织物的应用与产业动态
        1.5.3 单向导液织物的研发进展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1.6.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6.2 主要内容
        1.6.3 主要创新点
2 实验部分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仪器及药品
    2.3 实验内容及方法
        2.3.1 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的制备
        2.3.2 检测材料的制备
        2.3.3 工艺流程
    2.4 测试方法
        2.4.1 接触角测量
        2.4.2 耐磨性能测试
        2.4.3 红外光谱分析
        2.4.4 液体滑渗穿透综合测试
        2.4.5 扫描电子显微镜
        2.4.6 力学性能分析
        2.4.7 芯吸效应分析
        2.4.8 有效孔径分析
        2.4.9 透气性能分析
        2.4.10 液体滑移与扩散性能分析
3 拒水整理工艺参数的优化
    3.1 前言
    3.2 整理剂浓度对拒水效果的影响
    3.3 烘焙温度对拒水效果的影响
    3.4 综合性因素对拒水效果的影响
    3.5 整理前后纯棉水刺非织造材料的耐摩擦性能
    3.6 红外光谱
    3.7 本章小结
4 水刺非织造材料在单向导液领域的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前言
    4.2 水刺非织造材料要求及组成材料特性
        4.2.1 材料构成
        4.2.2 材料性质
        4.2.3 成型工艺
        4.2.4 功能性结构
    4.3 不同结构水刺非织造材料的物理状态模型分析
        4.3.1 水刺非织造材料基本单元与截面结构的选取
        4.3.2 截面受力状态分析
        4.3.3 整体性因素对液滴渗透的影响分析
    4.4 不同结构对水刺非织造材料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网孔排列方式对水刺非织造材料单向导液效果的影响
        4.4.2 网孔大小对水刺非织造材料单向导液效果的影响
        4.4.3 网孔间距对水刺非织造材料单向导液效果的影响
        4.4.4 整体性因素对水刺非织造材料单向导液效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水刺非织造材料拒水性能的表征
    5.1 前言
    5.2 形貌观察
    5.3 力学性能分析
        5.3.1 断裂强力与拉伸测试
        5.3.2 撕裂强力测试
    5.4 刚柔性测试
    5.5 芯吸能力测试
    5.6 有效孔径测试
    5.7 透气性测试
    5.8 液体的扩散与滑移
    5.9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本课题的主要结论
    本课题存在的不足
    课题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公式推导与证明过程
    附录Ⅱ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
致谢

(7)用于隐身织物的高稳定性电致变色材料及防水涂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电致变色简介
        1.1.1 电致变色材料及变色机理
        1.1.2 电致变色器件
        1.1.3 电致变色技术的应用
    1.2 织物防水整理剂
        1.2.1 防水机理
        1.2.2 接触角
        1.2.3 织物防水整理剂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2 高稳定性星形聚苯胺电致变色材料制备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2 实验药品和材料
    2.3 实验材料的制备
        2.3.1 ITO导电玻璃清洗
        2.3.2 电解质溶液
        2.3.3 电致变色器件组装
    2.4 样品表征测试
        2.4.1 红外光谱分析
        2.4.2 拉曼分析
        2.4.3 热重分析
        2.4.4 电化学性能测试
    2.5 星形聚苯胺电致变色材料的制备
        2.5.1 苯胺提纯
        2.5.2 星形聚苯胺电致变色材料的制备
    2.6 结果与讨论
        2.6.1 红外光谱分析
        2.6.2 拉曼光谱分析
        2.6.3 热重分析
        2.6.4 对比度测试
        2.6.5 响应速度测试
        2.6.6 循环伏安测试
    2.7 本章小结
3 有机硅防水剂的制备及配方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表征手段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样品表征测试
        3.2.3 防水剂整理工艺
        3.2.4 防水性能测试
    3.3 有机硅防水剂的制备及配方优化
        3.3.1 长碳链烷基/氨基硅油的合成
        3.3.2 有机硅防水剂的制备
        3.3.3 有机硅防水剂的配方优化
    3.4 整理工艺研究
        3.4.1 浸渍时间对织物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3.4.2 焙烘时间对织物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3.4.3 焙烘温度对织物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红外光谱分析
        3.5.2 形貌分析
        3.5.3 接触角和防水性能测试
        3.5.4 耐洗性测试
    3.6 本章小结
4 氟代有机硅防水剂的合成及应用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表征手段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样品表征测试
        4.2.3 防水剂整理工艺
        4.2.4 防水性能测试
    4.3 氟代有机硅防水剂的合成
        4.3.1 氟代氨基硅油的合成
        4.3.2 改性防水剂的制备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红外光谱分析
        4.4.2 形貌分析
        4.4.3 接触角和防水性能测试
        4.4.4 耐洗性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有机硅防水剂的无机改性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表征手段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2 样品表征测试
        5.2.3 防水剂整理工艺
        5.2.4 防水性能测试
    5.3 纳米CaCO_3 改性有机硅防水剂的合成及应用性能
        5.3.1 纳米CaCO_3 改性有机硅防水剂的合成
        5.3.2 结果与讨论
    5.4 rGO改性氟代有机硅防水剂的合成及应用性能
        5.4.1 rGO改性氟代有机硅防水剂的制备
        5.4.2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基于氟硅防水剂的制备及其在棉布整理与涂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引言
    1.2 疏水疏油整理概述
        1.2.1 疏水疏油理论
        1.2.2 疏水疏油整理织物的性能
        1.2.3 涂料疏水的原理及性能
    1.3 织物防水剂概述
        1.3.1 现阶段织物防水剂的种类
        1.3.2 织物用有机硅防水剂的研究进展
        1.3.3 织物用氟硅防水剂的研究进展
    1.4 丙烯酸树脂防水涂料概述
        1.4.1 改性丙烯酸树脂的种类
        1.4.2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防水涂料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的提出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2 阳离子型有机硅乳液防水剂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2 长链烷基聚硅氧烷LCPSO的制备
        2.2.3 LCPSO的物化性能和表征
        2.2.4 LCPSO乳液的应用
    2.3 结果与讨论
        2.3.1 LCPSO乳液的物化性能
        2.3.2 LCPSO的IR图
        2.3.3 LCPSO的制备条件讨论
        2.3.4 LCPSO乳液的粒径分布、Zeta电位
        2.3.5 布样的表层形貌
        2.3.6 LCPSO整理前后棉纤维的AFM形貌
        2.3.7 LCPSO的应用性能
    2.4 小结
3 新型氟硅防水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2.2 含氟羧基硅油FCAS的制备
        3.2.3 FCAS乳液的制备
        3.2.4 混合整理剂FSW的配制
        3.2.5 FSW的物化性能和表征
        3.2.6 FSW乳液的应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FSW乳液的物化性能
        3.3.2 FCAS的IR图
        3.3.3 FSW乳液的粒径分布、Zeta电位
        3.3.4 布样的表层形貌及防水性对比
        3.3.5 FSW整理前后棉纤维的AFM形貌
        3.3.6 FSW的应用性能
        3.3.7 自制防水剂与市售防水剂的对比
    3.4 小结
4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防水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4.2.2 阴离子型聚硅氧烷LAPSO的制备
        4.2.3 聚丙烯酸酯PA的制备
        4.2.4 基于LAPSO/PA制备的防水涂层LSPA
        4.2.5 物化性能和表征
        4.2.6 防水涂层LSPA性能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LAPSO和PA乳液的性能指标
        4.3.2 PA的IR谱图
        4.3.3 PA的制备条件讨论
        4.3.4 LSPA乳液的粒径分布、Zeta电位
        4.3.5 LSPA乳胶粒的形貌
        4.3.6 LSPA的稳定性分析
        4.3.7 LSPA的耐热性分析
        4.3.8 LSPA涂层的防水性能测试
        4.3.9 LSPA的应用性能
        4.3.10 最佳工艺下防水涂层LSPA的各项性能
    4.4 小结
5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纯棉织物防污易去污抗菌一浴法整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防污整理
        1.2.1 防污整理概念及发展
        1.2.2 防污机理
        1.2.3 常用的防污整理剂
    1.3 易去污整理
        1.3.1 易去污整理概念及发展
        1.3.2 易去污机理
        1.3.3 常用的易去污整理剂
    1.4 抗菌机理
        1.4.1 抗菌整理概念及发展
        1.4.2 抗菌整理机理
        1.4.3 常用的抗菌整理剂
    1.5 所用助剂与棉纤维的作用机理
        1.5.1 防污、易去污整理剂作用机理
        1.5.2 交联剂XAN的作用
        1.5.3 抗菌剂的作用机理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测试标准及其方法
        2.3.1 织物防水性能测试
        2.3.2 织物防油性能测试
        2.3.3 织物易去污性能测试
        2.3.4 织物撕破强力测试
        2.3.5 织物抗菌性能测试
        2.3.6 织物耐水洗色牢度测试
        2.3.7 接触角测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棉织物防污易去污整理
        3.1.1 防污易去污整理剂浓度的影响
        3.1.2 防污易去污整理液pH值的影响
        3.1.3 交联剂XAN浓度的影响
        3.1.4 轧液率的影响
        3.1.5 防污易去污整理正交试验
    3.2 棉织物的抗菌整理
        3.2.1 抗菌剂浓度的影响
        3.2.2 抗菌剂整理液pH值的影响
        3.2.3 交联剂XAN浓度的影响
        3.2.4 轧液率的影响
        3.2.5 抗菌整理正交试验
    3.3 棉织物多功能一浴法整理
        3.3.1 防污易去污、抗菌整理剂一浴法影响因素
        3.3.2 预烘时间对多功能整理效果的影响
        3.3.3 预烘温度对多功能整理效果的影响
        3.3.4 焙烘时间对多功能整理效果的影响
        3.3.5 焙烘温度对多功能整理效果的影响
        3.3.6 多功能整理正交试验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硫杂链全氟烷基材料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碳链全氟烷基化合物
        1.1.1 长碳链全氟烷基化合物的应用现状
        1.1.2 长碳链全氟烷基替代品的研究现状
    1.2 硫杂链全氟烷基化合物
        1.2.1 五氟硫甲基(-SF_5)
        1.2.2 三氟甲基四氟硫烷基(-SF_4CF_3)
        1.2.3 高价硫氟化合物的合成
    1.3 自组装
        1.3.1 自组装单分子膜的结构
        1.3.2 自组装单分子膜的成膜机理
    1.4 含氟聚合物乳液
        1.4.1 乳液聚合体系
        1.4.2 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结构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全氟烷基苯乙烯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2.3 四种全氟烷基苯乙烯的合成
        2.3.1 合成路线
        2.3.2 合成步骤
        2.3.3 氟化法
    2.4 产物结构表征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全氟烷基三氯硅烷合成及自组装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3.3 全氟烷基三氯硅烷分子模拟
    3.4 全氟烷基三氯硅烷的合成
        3.4.1 合成路线
        3.4.2 合成步骤
    3.5 全氟烷基自组装膜的制备
        3.5.1 羟基化硅片的制备
        3.5.2 自组装
        3.5.3 自组装膜的光降解
    3.6 结果与讨论
        3.6.1 产物结构表征
        3.6.2 三氯硅烷的热解性能分析
        3.6.3 自组装膜的表面性能分析
        3.6.4 自组装膜的光降解性能分析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全氟烷基苯乙烯乳液共聚及整理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4.3 四种共聚物乳液的合成
        4.3.1 合成路线
        4.3.2 乳液共聚
    4.4 棉织物的整理应用
    4.5 结果与讨论
        4.5.1 乳化剂体系对乳液的影响
        4.5.2 产物谱图分析
        4.5.3 乳液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
        4.5.4 整理后棉织物的表面结构与性能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附图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致谢

四、有机氟织物整理剂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阻燃防污功能水性聚氨酯织物整理剂的制备及应用[D]. 刘红呐.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2]含短氟链苯乙烯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在棉织物上的应用[D]. 王博. 东华大学, 2021(01)
  • [3]基于水性聚氨酯的棉、涤织物无氟超疏水整理研究[D]. 吴婷婷. 苏州大学, 2020(02)
  • [4]涤纶中空纤维的拒水改性及其性能评价[D]. 鲍婷婷.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2)
  • [5]交联核壳型氟化阳离子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丁秋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水刺非织造材料在单向导液领域的结构设计和特性研究[D]. 汪洋.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2)
  • [7]用于隐身织物的高稳定性电致变色材料及防水涂层研究[D]. 李帅帅.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8]基于氟硅防水剂的制备及其在棉布整理与涂料中的应用[D]. 胡晶晶.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9)
  • [9]纯棉织物防污易去污抗菌一浴法整理工艺研究[D]. 杨思贤. 东华大学, 2019(03)
  • [10]硫杂链全氟烷基材料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D]. 陈蕾. 苏州大学, 2019(04)

标签:;  ;  ;  ;  

有机氟织物整理剂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