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规模定制:我国企业的机遇和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邹凡丁[1](2021)在《W定制家具公司竞争战略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传统行业同现代科技前沿技术等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完善,也由于在资源等的利用率方面更高、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得了满足,使得定制家具行业发展很快。而基于前两年全球经济不断下滑,尤其是去年的疫情影响,对整个家具定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行业转型升级正在进行。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已然同其竞争战略实现高度捆绑关联,于不断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唯有促使企业竞争战略得以更好的顺应市场规律,迎合市场浮动,才能让企业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市场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做出相应的调整来应对其变化,本文对W公司竞争战略进行优化作为探索定制家具企业应对竞争环境生存之道。本文首先对研究背景与意义进行了列举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以此确定了本文研究所采用竞争战略分析工具与研究方法。其次,引入了波特五力竞争架构以及SWOT分析策略等方式,就此次家居定制行业的案例企业的生存环境展开全面详实的概述,并得出了W公司面对市场竞争中的机遇和威胁,优势与不足。再次,对W定制家具有限公司现行竞争战略及问题分析,总结出W公司竞争战略问题在于差异化集中战略处于弱势、研发设计能力影响差异化竞争战略实施、效率低下影响销售额增长、生产成本过高难以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四方面。最后,根据W公司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现状,将W定制家具有限公司的竞争战略予以提升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实践型策略和实践型的保障机制。本文研究创新点概况为鉴于国内针对定制家具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定制家具企业竞争战略优化的研究较少,同时在疫情影响下传统的家具商业模式逐渐向互联网模式转化的新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定制家具企业竞争战略分析及优化,希望寻找到一条适合我国中小型定制家具企业持续发展,强化其竞争优势的道路。本文的研究对于中小型定制家具企业在面对当前新挑战下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宁[2](2021)在《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根本改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及我国均已将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的兴起(如苹果、小米、海尔、特斯拉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构成了经典创新耦合模型的基础,但除此之外,还存在第三种创新驱动模式——设计驱动型升级。自2000年起,众多国家制定了国家层面的设计政策与发展体系,其中,不乏将设计产业政策作为国家战略选择与政策制定的关键部分。因此,在此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如何演变和进化,以及我国未来5-10年,工业设计相关国家战略的前瞻探析和实施路径的科学选择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溯因研究、系统分析等方法,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设计学等多方面、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国际国内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总结了我国工业设计正在发生的三方面深刻变化,即创新属性、创新关系、创新业态。由此,提出了在我国传统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和升级这一重要论点。进而,明确界定了工业设计产业的概念、特征,并基于发展社会学、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范式与范式转变的机会窗口、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通过钻石模型、SWOT分析,结合阿里巴巴、小米、方太等实际案例,解析了如何推动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以及如何构建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阶段,即在智能互联为产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着力构建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创新驱动力的新生态、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等战略。最后,具体规划了战略实施路径,其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包含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两个部分。其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包括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等。其三,开展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工程,包括建设设计开放大学、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等。其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两个部分。本次研究遍览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分析总结全球20多年工业设计发展历程,紧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时代浪潮,并基于产业发展理论,提出我国未来工业设计的发展战略及实施路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
李红周[3](2021)在《北京电旗通讯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中国通信行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上,美国向中国开展“科技冷战”,尤其在5G领域,不停地对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进行封杀,一定程度影响了中国通信行业的发展。从国内环境来看,国家在政策上全力支持通信行业的发展,并于2019年6月6日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广电颁发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商用牌照,预示着中国5G的大规模建设和发展正式开始,这为通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从技术角度观察,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为通信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对现有的工作方式带来了挑战。北京电旗通讯技术股份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03年的民营企业,专注经营通信产业细分领域网络优化行业,旨在提升通信网络的网络质量。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北京电旗通讯技术股份公司既有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巨大的挑战,而企业自身也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建立竞争优势,需要企业制定适合的竞争战略。本文以北京电旗通讯技术股份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竞争战略理论探讨企业的竞争战略。首先对北京电旗通讯技术股份公司的内部环境进行分析,介绍企业的基本状况,分析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得出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并采用IFE矩阵进行内部因素评价。其次,对北京电旗通讯技术股份公司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利用PEST模型分析企业的宏观环境,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企业的产业环境,得出企业面临的机遇和威胁,采用EFE矩阵对外部因素进行评价。最后,在总结北京电旗通讯技术股份公司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基础上,构建QSPM矩阵制定出适合北京电旗通讯技术股份公司的最优成本供应商竞争战略。为了便于北京电旗通讯技术股份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并针对最优成本供应商竞争战略提出相应的实施途径以及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孙彤彤[4](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虞伟敏[5](2021)在《AD企业成衣定制化趋势下的营销策略研究 ——印花及外部装饰产品及服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世界的成衣制造中心,全国拥有成衣加工企业大大小小总数有20000家之多,RMG(成衣出口量)自2000年来就一直高居世界第一,不光生产制造的成衣种类繁多,涵盖方方面面面。更为重要的是,成衣加工行业联结了全国乃至世界人民每天的穿着趋势,生产工艺水平的不断革新进步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新的时尚产业,以及下一代新趋势能否往下衍生到商业零售以及每个居民消费者的实际穿着需求当中。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提倡拉动消费升级以及扩大内需的时代背景下,消费者对于服饰有了越来越多的与往日只追求保暖舒适不同的需求,其中追求个性化以及独特性便是其中最显着的一个大趋势。这对于成衣制造行业以往依赖传统模式运行的企业所带来的冲击不光是在订单整零上的变化,更是款式以及设计上的双重挑战。而相对应的整个服装供应链上应对这种趋势化的需求也是每一个企业的一大管理难题,以及策略上转变的当务之急甚至是重新定位上的新挑战。因此建立一套与之相匹配的企业应对策略和能够适应品牌终端零售客户的推广营销方案将对每一个成衣供应链体系供应商的短期甚至中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AD公司一个成衣外部装饰以及印花解决方案的集团公司为例,通过数字营销,体验营销为主要营销策略理论依据探讨未来可行性发展战略的研究。运用PEST外部环境分析模型识别AD公司的内外部经营风险,以及竞争关系,并且作为供应链的中间环节,通过波特的五力模型重新定义本企业在行业内的议价以及细分行业内的产品优势,如何最大化效益和优势进行比较分析,识别潜在的终端客户需求,构建一套完整的营销方案以及产品结构的转型和创新,以制定达到适应企业在下一个大趋势下发展的经营策略。
胡文静[6](2020)在《基于电商公司价值链的X公司C2M营销策略》文中认为随着电商企业和制造业企业联手,不断在产业链上的渗透和扩张,以高质低价产品的冲击新的市场领域,C2M模式的快速发展给电商企业提供了一个新机遇,也为企业指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创新方向。X公司作为国内超百场大型赛事官方合作媒体和赛事报名平台,借助国内大型赛事和旗下自媒体的推广,前期积累了的大量垂直用户,不仅提供多种配套服务满足大型赛事的采购需要,还帮助赛事公司的宣传推广。公司运用供应链管理和市场营销等能力,以C2M模式为方向,结合大规模定制的理念,将重构企业的价值链,打造新型供应链平台,为用户提供精准服务。拥有大量C端流量的互联网媒体与制造业终将实现一起转型,给用户带来更优质更多元化的服务和产品。X公司作为互联网媒体中的一员,将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己任,积极推进C2M模式走向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发展道路。通过对价值链中价值创造的研究,认清价值链与价值链之间、价值系统内部之间的协同效应,进而达到发现价值和创造新价值的目的,C2M模式作为新型模式,为价值链理论的发展以及电商公司价值链的应用和实践提供借鉴和思路。
刘培[7](2020)在《基于大数据的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研究》文中指出信息技术、互联网与计算机等技术建构的网络空间成为与现实社会空间并存的第二空间。但网络空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技术发展中不断演进的。随着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领域应用的广泛推进,借助于大数据可以量化一切的强大计算能力,网络空间确已进入到一个高度依赖数据和算法的阶段,形成了新型的“大数据-网络空间”。“大数据-网络空间”是在大数据技术深度介入下形成、以数据生态为核心、以算法为主导的、虚实深度交融的网络空间。它不仅是世界的数据化再现,而且是大数据算法与人的意向性协同敞开的网络空间。作为大数据技术形塑的空间,“大数据-网络空间”不是固态的、稳定的、不可更改的,而是可以被技术发展与各类媒体、政党、国家等主体意愿建造、编制和构筑,即“大数据-网络空间”具有可塑造性。“大数据-网络空间”作为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传播载体和场域,同样也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大数据-网络空间”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带来了受众、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与传播效果的可量化与可计算,实现了精准化和个性化传播。另一方面,“大数据-网络空间”亦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带来挑战,主要包括:大数据技术理性张扬下传播者经验的下降与自身的隐匿、数据化传播受众画像的失真、假新闻深度转向与传播生态的后真相化、资本逻辑与算法逻辑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逻辑的干扰。面对这些挑战,已有相关研究往往集中在大数据技术薄弱、西方的数据霸权和意识形态渗透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进行探讨,而忽视了“大数据-网络空间”自身的可塑造性。“大数据-网络空间”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关系不仅仅是大数据以工具性载体助推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大数据-网络空间”是被技术和各种意识形态共同塑造与建构的。由此,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必然要求塑造“大数据-网络空间”,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能力。如何塑造“大数据-网络空间”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能力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首先,要规避算法主导的传播方式,建构基于传播者与受众能动性的个性化传播,从而积极地影响、修正甚至改变算法推荐主导的传播内容,以塑造主流意识形态在“大数据-网络空间”的核心地位。其次,以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从而建构“主流价值算法”。主流价值算法通过纠正流量至上的价值导向以消解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空间的挤压,从根本上塑造一个正能量的“大数据-网络空间”。再次,展开数据素养和政治素养的双维教育。通过数据素养教育提升传播者和传播受众的数据素养,同时强化大数据技术人员的意识形态教育。最后,推动大数据检测技术与平台监管齐头并进。积极研发大数据检测技术,以检测、识别和过滤虚假信息。且按照精细化、区别化的原则进行分类分级地监管各类传播媒体与平台,健全法律与行业规范的双重规制,从而有力推进“大数据-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张金艳[8](2020)在《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转型经济背景下,面对诸多挑战,企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依靠创新,除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等传统创新方式之外,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创新方式,以其独有的优势被企业所认可。但是,企业要不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何时创新?以及如何创新?等问题一直未被解决。高管团队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商业模式创新的设计者,为了制定可行的商业模式创新策略,常常向咨询公司、合作伙伴、朋友等进行咨询,以期获得更多的建议和信息来帮助他们决策。那么,高管团队的这种建议寻求行为对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决策制定有何影响?很值得思考。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和回顾,以行为决策理论和信息处理理论为基础,结合现有研究成果,紧紧围绕“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如何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这个问题,深入探讨行为视角下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机理。首先,本研究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并对高管团队建议寻求、解释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综述。其次,通过探索性多案例研究,借助三个典型公司探寻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机理,并提出初始研究命题。然后,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对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在机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探讨,提出更细化的研究假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管团队建议寻求——解释——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模型。最后,严格按照问卷调查法的原则和程序,进行问卷设计、小样本调研,通过正式问卷发放来收集相关数据,并利用一系列科学的实证方法,对本研究提出的假设进行有效地检验和论证。根据有效的实证分析,主要的结论包括:第一,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对商业模式创新能够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具体地,高管团队内部建议寻求和高管团队外部建议寻求均能够促进企业进行效率型和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但高管团队内部建议寻求更有利于企业进行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而高管团队外部建议寻求则更有利于企业进行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第二,高管团队对商业模式创新问题的解释在高管团队建议寻求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但是不同的解释所起的中介作用不同。具体地,高管团队内、外部建议寻求能够通过提升高管团队对商业模式创新问题的机会解释,进而对效率型和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但高管团队内、外部建议寻求通过提升威胁解释负向影响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另外,高管团队内、外部建议寻求通过提升矛盾解释正向影响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负向影响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第三,高管团队异质性在高管团队建议寻求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但是,高管团队外部建议寻求对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以及高管团队内部建议寻求对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更容易受到高管团队异质性的影响。第四,环境动态性在高管团队建议寻求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且调节效应强度不同。相较于外部建议寻求,高管团队内部建议寻求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更容易受到环境动态性的影响。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从高管团队行为视角出发,探讨高管团队建议寻求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联机制,超越了以往仅用高管团队人口统计学或个人层面的相关属性特征来解释商业模式创新的问题;第二,从辩证视角出发,将高管团队对商业模式创新问题的解释划分为机会解释、威胁解释和矛盾解释,弥补了仅从极端维度(机会解释和威胁解释)考虑战略行为的遗憾;第三,提出了高管团队建议寻求、解释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明确了高管团队建议寻求通过其对商业模式创新问题的解释进而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过程。最后,根据得出的相关结论,本研究提出促进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管理启示,并阐述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和未来所要研究的内容。
薛丽华[9](2020)在《C2M商业模式下酷特智能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来,面对GDP增速放缓及经济下行的压力,我国传统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冲击下愈发激烈。随着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企业的成本优势日益被削弱。尤其作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服装业面临的困境更加明显。国内服装企业在早期高速增长阶段采取的以外延式渠道扩张为重心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目前呈现了增长放缓、盈利降低、库存积压等问题,整个服装制造业举步维艰,迫使服装企业谋求转型。因此,对于服装制造业来说加强其成本管理十分重要。由于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存在局限性,所以本文基于价值链的角度来探讨新商业模式下服装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本文先从理论研究开始,回顾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以价值链成本管理理论、商业模式理论为基础,选取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酷特智能)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酷特智能的C2M商业模式对其价值链成本管理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研究在“智能制造”背景下,传统的制造企业应该如何进行成本管理。首先结合C2M新商业模式的特点以及私人定制企业的特点分析了酷特智能内部以及外部价值链,内部价值链分析从研发、采购、生产、仓储物流到销售的价值链活动中的成本管理,外部价值链主要分析上游供应商价值链和下游顾客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其次,分析探讨酷特智能价值链成本管理的效果,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提高,产品生产效率提升,生产成本持续优化,存货成本下降,内部管理成本减少,销售费用率下降,仓储成本下降,信息成本节约等等。最后,从创新商业模式、变革组织结构、强化信息技术、平台化经营四个方面阐述了对其他转型期的制造企业的启示借鉴。
吴国秋[10](2020)在《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与均衡模型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全产业链的创新与应用工作,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这也使得产业链两端的C端(顾客端)与M端(制造端)面临着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C2M模式正是在这种变化下产生,它是一种新型的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又被称为“短路经济”。C2M模式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制造模式的转型升级,需要建立新型的制造模式以支撑。基于此,本文提出C2M模式服务制造的概念。C2M模式服务制造是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与C2M融合发展而产生的新趋势和新模式,它是以顾客为中心,以全产业链为基础,将C(顾客)端与M(制造)端紧密的连接在一起,使C端个性化需求及参与度加大,参与到从研发、采购、制造、销售等全产业链运作中,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倒逼C端与M端的联动升级,实现全产业链的运作。C2M模式服务制造带来了C端与M端的变化。在C端,顾客的个性化趋势明显,全程参与度加大,并要求与M端紧密联系,希望时时享受到相关服务,而且能够获取更低廉的价格。在M端,随着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的需求越来越大,M端需要更加了解C端的要求,以能够对市场和订单做出准确的预测与判断,并希望能够更加有效的控制成本,获取高利润,以能够更好的为C端提供优质服务。这种变化需要打通C端与M端之间的连接壁垒,构建能够使C端与M端互联的物流体系来支撑。因此,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成为研究的关键基础。目前,相关内容已经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对C2M模式及其涉及的制造业相关内容做了研究。然而,关于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研究还比较少见。物流体系是建立C端与M端互联的主要手段,可从体系的结构与运行两个方面来判断此连接是否有效。因此,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核心问题是体系的结构问题和运行问题。体系的结构问题可以从体系结构的组成和关系两个方面来研究;而体系的运行问题可以从体系的运行流程和要求两个方面来研究。这两个问题可以通过分别构建结构模型和均衡模型来解决。本文结合利用物流均衡理论和体系工程构建了结构模型和均衡模型,并通过两个模型循环改进优化,达到效益与效率的最优。利用结构模型,使得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结构科学合理;利用均衡模型,使得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运行达到高效。综上,本文对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研究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构建及其核心问题。首先,基于C2M模式总结出C2M模式服务制造的的概念内涵。本文结合均衡理论在物流管理领域的相关理论内容,对物流均衡理论进行丰富和完善,并阐述本研究所涉及的体系工程理论。利用物流均衡理论和体系工程理论,基于C2M模式服务制造对物流体系的要求,提出了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概念内涵。其次,分析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均衡内涵及目标,建立逻辑模型,以此提出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核心问题是体系的结构问题与运行问题,最后,分析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结构组成和结构关系、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运行流程和运行要求。研究表明:合理的物流体系结构和均衡的物流体系运行方式是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达到理想状态的关键基础。(2)研究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模型构建问题。首先,提出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功能特征,这些特征也是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想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分析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内容要素和资源要素。通过这些要素分析,可以明确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结构组成和支撑载体、方式。其次,利用体系工程理论中的三阶段建模技术,对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过程进行设计,包括:体系聚类划分、体系概念模型、体系结构模型,最终研究出体系结构优化。然后,利用体系工程中网络分析技术,进行体系模型的构建,给出体系模型构建的具体过程,研究体系结构模型优化分析方法。最后,通过沈阳市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模型设计为例,进行了模型应用分析。研究表明: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体系是由传统制造模式向C2M模式服务制造模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而物流体系结构模型是建立完整高效的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前提和关键环节,因此利用结构模型对体系内各类要素进行优化布局,使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达到合理的状态。(3)研究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均衡模型构建问题。第一,基于物流均衡理论,给出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均衡模型的设计思路和流程。第二,提出物流均衡度概念,建立物流均衡度测度模型,对体系当前的均衡情况进行测度,并明确均衡的标准范围。第三,建立物流均衡优化模型。在模型构建中,结合采用物流均衡理论和体系工程理论中的相关方法,给出问题描述和体系描述,明确均衡的目标和体系内节点关系与结构。第四,对物流均衡模型可能出现的三种结果进行讨论,即无解、多解、有唯一解,要利用模型将所有情况均转化成有唯一解的情况。第五,在模型构建方法中,采用R-tree算法、多约束条件的目标规划法、变分不等式,对模型进行了转换求解。研究表明:使物流体系的运行状态达到最优是建立高效的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关键。本文构建的物流均衡模型能够让物流体系结构更加合理,提高物流体系的运行效率,以此进行成本控制。物流均衡模型最终实现的目标是给C端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并提高物流利润。本文根据C2M模式的发展需求,提出了C2M模式服务制造的概念,为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C2M模式服务制造对物流体系的要求和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物流均衡理论和体系工程理论,提出了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理论内涵及其核心问题,这明确了本文研究的科学问题,也丰富了相关研究,将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研究建立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框架和分析框架。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核心问题是结构问题和运行问题,本文通过构建结构模型和均衡模型解决这两个问题,这也是模型方法上的创新。利用结构模型使得体系结构变得科学合理,利用均衡模型使得体系运行状况良好。通过建立合理的物流体系结构与良好的运行状况,实现C端与M端实现“短链式”快速连接。
二、大规模定制:我国企业的机遇和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规模定制:我国企业的机遇和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W定制家具公司竞争战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架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架构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基础理论及战略分析工具 |
2.1 企业战略理论 |
2.1.1 企业战略内涵 |
2.1.2 企业战略的类型 |
2.1.3 竞争战略管理思想 |
2.2 战略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模型 |
2.2.2 波特五力竞争模型 |
2.2.3 SWOT分析 |
2.2.4 竞争战略三角模型 |
2.2.5 价值链模型 |
2.2.6 SCP分析模型 |
第3章 W公司及其战略情景分析 |
3.1 W公司概况 |
3.1.1 W公司基本情况 |
3.1.2 W公司能力分析 |
3.2 W公司PEST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W公司的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
3.3.1 行业内竞争分析 |
3.3.2 消费者分析 |
3.3.3 供应商分析 |
3.3.4 替代品分析 |
3.3.5 潜在的进入者威胁 |
3.3.6 W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态势分析总结 |
3.4 W公司SWOT矩阵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4.3 机遇分析 |
3.4.4 威胁分析 |
3.5 W公司价值链分析 |
3.5.1 采购供应 |
3.5.2 设计节点 |
3.5.3 销售节点 |
3.6 W公司SCP分析 |
3.6.1 行业结构 |
3.6.2 外部冲击 |
3.6.3 企业行为 |
3.6.4 市场绩效 |
第4章 W公司竞争战略现状分析 |
4.1 W公司战略 |
4.1.1 市场定位 |
4.1.2 公司层战略 |
4.1.3 业务层战略 |
4.2 W公司现行竞争战略问题分析 |
4.2.1 定位差异化问题 |
4.2.2 产品差异化问题 |
4.2.3 服务差异化问题 |
4.2.4 形象差异化问题 |
第5章 W公司竞争战略优化 |
5.1 W公司竞争战略优化必要性 |
5.2 W公司竞争战略优化内容 |
5.2.1 定位差异化问题优化 |
5.2.2 产品差异化问题优化 |
5.2.3 服务差异化问题优化 |
5.2.4 形象差异化问题优化 |
第6章 W公司的竞争战略优化实施保障 |
6.1 W公司的竞争战略优化实施保障 |
6.1.1 组织架构保障 |
6.1.2 企业制度保障 |
6.1.3 资金财务保障 |
6.1.4 人力资源保障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来源 |
第二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
一 工业设计正在成为全球创新发展新模式 |
二 我国工业设计已处于突破规模优势临界点 |
三 工业设计正在发生三个深刻变化 |
四 我国工业设计快速升级发展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一 意义1: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政策红利”阶段转向“创新红利”阶段 |
二 意义2: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跟随式发展”转型为“先进性发展” |
三 价值:为中国工业设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行动路径提供理论基础、指导思想、行动路线 |
第四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工业设计产业研究综述 |
二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
三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二 研究的创新点 |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 |
第一节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
一 工业设计的界定 |
二 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主要特征 |
四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产业发展战略的内涵 |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定义 |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特征和主要内容 |
三 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执行 |
第三节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工具 |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理论基础 |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分析工具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脉络 |
第一节 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与成长 |
一 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 |
二 与产业脱节的初期成长阶段 |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成长 |
第二节 政策推动下的产业发展 |
一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重要政策的提出 |
二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典型企业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智能互联时代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
一 工业设计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
二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下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分析 |
第一节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和特征分析 |
一 智能互联时代的技术和经济发展特征 |
二 智能互联时代对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和新的要求 |
三 智能互联时代设计产业的发展和走向 |
第二节 服务国家现行战略 |
一 “双循环”战略 |
二 “一带一路”倡议 |
三 供给侧、需求侧升级 |
第三节 发展战略分析 |
一 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 |
二 智能互联时代下的中国工业设计产业SWOT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互联时代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战略 |
第一节 战略之一: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构建战略 |
一 构建设计产业资源配置系统 |
二 工业设计产业领域扩展 |
三 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 |
第二节 战略之二:设计创新力的新生态构建战略 |
一 智能互联重构“人、物、环境”设计生态 |
二 数字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
三 工业设计产业生态构建策略 |
四 法律法规的保障策略 |
第三节 战略之三:推动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构建战略 |
一 工业设计与数字技术的新关系构建 |
二 工业设计与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的新关系构建 |
三 工业设计与产业发展的新关系构建 |
第四节 战略之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构建战略 |
一 融入国际设计业界的“语境” |
二 成立中国主导的国际设计组织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
第一节 路径之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 |
一 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 |
二 构建智能互联时代工业设计技术支撑体系 |
三 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 |
第二节 路径之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 |
一 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 |
二 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 |
三 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 |
第三节 路径之三:开展人才培养工程 |
一 建设设计开放大学 |
二 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 |
三 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 |
第四节 路径之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
一 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
二 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北京电旗通讯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战略理论基础 |
2.1.1 战略管理相关概念 |
2.1.2 战略管理体系 |
2.1.3 战略管理基本过程 |
2.2 竞争战略分类 |
2.2.1 总成本领先战略 |
2.2.2 差异化战略 |
2.2.3 聚焦战略 |
2.2.4 最优成本供应商战略 |
2.3 战略分析工具 |
2.3.1 PEST模型 |
2.3.2 波特五力模型 |
2.3.3 SWOT模型 |
2.3.4 EFE矩阵模型 |
2.3.5 IFE矩阵模型 |
2.3.6 定量战略规划矩阵模型 |
第三章 北京电旗内部环境分析 |
3.1 北京电旗概况 |
3.1.1 企业基本概况 |
3.1.2 核心业务概念释义 |
3.2 内部资源分析 |
3.2.1 组织资源 |
3.2.2 物质资源 |
3.2.3 技术资源 |
3.2.4 财务资源 |
3.2.5 人力资源 |
3.2.6 信誉资源 |
3.3 内部能力分析 |
3.3.1 市场营销能力 |
3.3.2 安全生产能力 |
3.3.3 运营支撑系统管理能力 |
3.4 内部关键因素评价(IFE) |
第四章 北京电旗外部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文化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产业环境分析 |
4.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2.2 买方的议价能力 |
4.2.3 潜在的进入者 |
4.2.4 替代品 |
4.2.5 同业竞争者 |
4.3 外部关键因素评价(EFE) |
第五章 北京电旗竞争战略选择 |
5.1 北京电旗的竞争战略匹配(SWOT) |
5.2 北京电旗的竞争战略选择(QSPM) |
第六章 北京电旗竞争战略实施途径和保障措施 |
6.1 北京电旗竞争战略实施途径 |
6.1.1 模块化设计 |
6.1.2 大规模定制 |
6.1.3 人员本地化 |
6.1.4 全面质量管理 |
6.1.5 信息技术的应用 |
6.2 北京电旗竞争战略保障措施 |
6.2.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6.2.2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
6.2.3 完善组织机构建设 |
6.2.4 优化管理信息系统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1.2.7 研究述评 |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文章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产业的内涵 |
2.1.2 农业的内涵 |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AD企业成衣定制化趋势下的营销策略研究 ——印花及外部装饰产品及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目的 |
1.4 研究方法及意义 |
1.5 框架及研究思路 |
第2章 相关背景、主要分析工具与理论基础 |
2.1 AD公司所处成衣供应链环境 |
2.1.1 成衣供应链客户服务模式及发展 |
2.1.2 成衣供应环境受行业变化的影响 |
2.2 成衣个性化定制趋势 |
2.2.1 成衣个性化定制的含义 |
2.2.2 消费趋势变化下成衣个性化发展 |
2.3 分析工具与理论基础 |
2.3.1 PEST分析 |
2.3.2 4P理论 |
2.3.3 体验营销理论 |
第3章 AD公司营销环境与内外部条件分析 |
3.1 AD公司介绍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公司主营业务和业绩 |
3.1.3 公司主要客户和服务 |
3.2 AD公司所在宏观环境分析 |
3.2.3 政治环境分析 |
3.2.4 经济环境 |
3.2.5 社会分化环境 |
3.2.6 科技环境 |
3.3 AD公司的竞争环境分析 |
3.3.1 终端品牌客户及消费者分析 |
3.3.2 新进竞争对手分析 |
3.3.3 替代产品竞争者分析 |
3.3.4 供应商分析 |
3.3.5 行业间竞争者分析 |
第4章 AD公司成衣定制化趋势下的营销问题分析 |
4.1 AD公司基于4P理论和体验营销存在的营销问题调研 |
4.1.1 品牌客户消费者的核心利益诉求及期望产品层次调研 |
4.1.2 需求价格承受能力以及竞争价格数据调研 |
4.1.3 品牌客户终端消费群体对于产品服务体验及核心买点的调研 |
4.1.4 品牌及消费者对于体验的平台和组织方式调研 |
4.2 AD公司的营销问题及原因分析 |
4.2.1 匹配市场期望需求的创新和研发力度不够 |
4.2.2 缺乏灵活的价格差异化组合定价机制 |
4.2.3 产品营销方案缺乏对于目标市场和定位的了解 |
4.2.4 没有一套数字化的体验营销平台 |
第5章 AD公司成衣外部装饰个性化定制服务营销策略 |
5.1 AD公司服装定制供应产品及研发创新策略 |
5.1.1 联动当季时尚创意效果的产品创新和研发 |
5.1.2 数字+转印以及防伪+数字个性化装饰效果的产品组合管理 |
5.1.3 推出个性化定制产品匹配的周边硬件服务 |
5.2 AD公司服装定制供应产品定价策略 |
5.2.1 基于不同品牌消费群体的价格差异化定价策略 |
5.2.2 基于和品牌方合作的产品成本定价策略 |
5.2.3 防伪+数字印刷个性化装饰产品组合定价策略 |
5.3 AD公司成衣定制产品目标品牌客户及市场选择 |
5.3.1 注重服务于一线时尚运动品牌客户分销渠道的目标市场 |
5.3.2 确立公司服务于客户品牌一线城市年轻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
5.4 AD公司成衣定制产品服务体验及数字营销推广策略 |
5.4.1 构建线上线下设计体验渠道平台 |
5.4.2 与品牌客户方合力构建体验营销方案 |
5.4.3 打造数字化大数据平台 |
5.4.4 多媒体宣传及数字化服务的构建 |
第6章 AD公司成衣定制供应模式与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6.1 建立数字化平台管理系统提供大数据服务 |
6.1.1 QR code等智能码的数据输入及软硬件配套 |
6.1.2 隐形码和定制化装饰产品的结合运用 |
6.2 提升客户服务体验 |
6.2.1 现场设备的安全性及操作方便性设计 |
6.2.2 推出远程APP信息通知减少客户等待时间 |
6.3 人才储备及相关保障制度的推行 |
6.3.1 建立专职的设备服务工程师团队 |
6.3.2 IT数字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 |
6.3.3 对门店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推行 |
第7章 结论 |
7.1 创新点 |
7.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件 成衣定制化装饰需求问卷调查 |
(6)基于电商公司价值链的X公司C2M营销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实践价值 |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C2M国内发展历程 |
一、文献综述 |
二、C2M国内发展历程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路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价值链理论 |
第二节 营销理论 |
第三节 大规模定制概念 |
第四节 价值链理论与C2M营销模式的融合 |
第三章 X公司现状和价值链分析 |
第一节 X公司概况 |
一、公司简介 |
二、公司组织结构 |
三、人才队伍情况 |
四、发展环境 |
第二节 X公司运营和营销现状与面临问题 |
一、运营和营销现状 |
二、面临问题 |
第三节 X公司价值链分析 |
一、公司现价值链分析 |
二、现价值链存在问题 |
三、价值链改造思路 |
第四章 X公司C2M价值链的构建 |
第一节 C2M价值链设计目的和思路 |
第二节 C2M价值链设计原则 |
第三节 X公司内部价值链的构建 |
一、用户需求分析 |
二、产品落地及渠道开发 |
三、营销策略 |
四、售前、售中与售后服务 |
五、品牌规划 |
第四节 X公司外部价值链构建 |
一、企业内部与外部价值链构建目标 |
二、构建供应链流程 |
三、C2M供应链的构建 |
第五章 构建X公司C2M价值链的保障措施 |
第一节 人力保障 |
第二节 财务保障 |
第三节 产品保障 |
第四节 渠道保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大数据的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缘由与研究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2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与网络空间的内在关联 |
2.1 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 |
2.2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变迁 |
2.3 网络空间及其可塑性 |
2.4 网络空间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内在关联维度 |
3 大数据技术对网络空间的形塑 |
3.1 大数据技术:网络空间变革的技术基础 |
3.2 大数据技术的生产力属性与功能 |
3.3 “大数据-网络空间”的界定 |
3.4 “大数据-网络空间”的本质 |
3.5 “大数据-网络空间”的主要特征 |
4 “大数据-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
4.1 “大数据-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机遇 |
4.2 技术理性的张扬与传播者的遮蔽 |
4.3 数据化受众画像的失真 |
4.4 假新闻扰乱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环境 |
4.5 政治逻辑、算法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博弈 |
5 掌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动权:提升塑造“大数据-网络空间”的能力 |
5.1 建构基于传播者与受众能动性的个性化传播 |
5.2 设计主流价值算法 |
5.3 展开数据素养与政治素养双维度教育 |
5.4 大数据检测技术与监管齐头并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行为决策理论 |
2.1.2 信息处理理论 |
2.2 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 |
2.2.1 商业模式的起源与内涵 |
2.2.2 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 |
2.2.3 商业模式创新的分类 |
2.2.4 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的相关研究 |
2.3.1 建议寻求的原因 |
2.3.2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的内涵 |
2.3.3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的来源与分类 |
2.3.4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对企业创新和绩效的影响 |
2.4 解释的相关研究 |
2.4.1 认知基础研究 |
2.4.2 解释的概念 |
2.4.3 解释的分类 |
2.4.4 解释的影响因素 |
2.5 高管团队异质性的相关研究 |
2.6 环境动态性的相关研究 |
2.7 文献评述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探索性案例分析 |
3.1 案例研究方法 |
3.1.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
3.1.2 案例研究的步骤 |
3.2 案例设计 |
3.2.1 理论预设 |
3.2.2 案例选择 |
3.2.3 数据收集 |
3.2.4 数据分析 |
3.3 DQ公司案例描述与分析 |
3.3.1 DQ公司简介 |
3.3.2 DQ公司通过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 |
3.3.3 DQ公司案例内分析 |
3.4 FZ公司案例描述与分析 |
3.4.1 FZ公司简介 |
3.4.2 FZ公司通过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 |
3.4.3 FZ公司案例内分析 |
3.5 SJ公司案例描述与分析 |
3.5.1 SJ公司简介 |
3.5.2 SJ公司通过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 |
3.5.3 SJ公司案例内分析 |
3.6 跨案例分析与命题提出 |
3.6.1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与商业模式创新 |
3.6.2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与解释 |
3.6.3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解释与商业模式创新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理论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4.1 理论模型构建 |
4.1.1 高管团队与商业模式创新 |
4.1.2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在联系 |
4.1.3 理论模型构建 |
4.2 假设提出 |
4.2.1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 |
4.2.2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对解释的影响 |
4.2.3 解释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 |
4.2.4 解释的中介作用 |
4.2.5 高管团队异质性的调节作用 |
4.2.6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1.1 问卷设计思路与结构 |
5.1.2 问卷设计的过程 |
5.1.3 问卷的偏差控制 |
5.2 变量的测量 |
5.2.1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的测量 |
5.2.2 商业模式创新的测量 |
5.2.3 解释的测量 |
5.2.4 高管团队异质性的测量 |
5.2.5 环境动态性的测量 |
5.2.6 控制变量 |
5.3 统计分析方法 |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2 信度和效度分析 |
5.3.3 因子分析 |
5.3.4 相关分析 |
5.3.5 回归分析 |
5.4 预调研实施与结果 |
5.4.1 小样本的收集与选择 |
5.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3 信度和效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
6.1 数据收集与统计 |
6.1.1 调研对象 |
6.1.2 数据收集与选择 |
6.1.3 样本描述 |
6.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6.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6.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2.3 量表的效度检验 |
6.3 相关性分析 |
6.4 假设检验及分析 |
6.4.1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证分析 |
6.4.2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对解释的实证分析 |
6.4.3 解释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证分析 |
6.4.4 解释中介作用的实证分析 |
6.4.5 高管团队异质性调节作用的实证分析 |
6.4.6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的实证分析 |
6.4.7 稳健性分析 |
6.4.8 研究假设检验汇总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果讨论 |
7.1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对商业模式创新影响的结果分析 |
7.2 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对解释的影响结果分析 |
7.3 解释对商业模式创新影响的结果分析 |
7.4 解释中介作用的结果分析 |
7.5 高管团队异质性调节作用的结果分析 |
7.6 环境动态性调节作用的结果分析 |
7.7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管理启示 |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C2M商业模式下酷特智能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关于C2M商业模式的研究 |
二、关于价值链成本管理的研究 |
三、文献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C2M商业模式 |
二、价值链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源点论 |
二、价值链成本管理理论 |
第三章 酷特智能及其C2M商业模式分析 |
第一节 酷特智能公司简介 |
第二节 酷特智能C2M商业模式分析 |
一、酷特智能大规模私人定制 |
二、C2M个性化定制商业生态模式 |
第三节 酷特智能C2M商业模式价值实现 |
一、顾客价值 |
二、伙伴价值 |
三、企业价值 |
第四章 酷特智能C2M模式下价值链成本管理 |
第一节 酷特智能价值链分析 |
一、内部价值链分析 |
二、外部价值链分析 |
第二节 酷特智能价值链成本管理 |
一、内部价值链成本管理分析 |
二、外部价值链成本管理分析 |
第五章 酷特智能基于价值链成本管理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基于内部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效果分析 |
一、研发持续投入,提高净资产收益率 |
二、产品生产效率提升,生产成本持续优化 |
三、存货管理水平领先,存货成本下降 |
四、组织结架构转变,减少内部管理成本 |
第二节 基于外部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效果分析 |
一、产供销一体效用体现,销售费用率下降 |
二、削减仓储需求,仓储成本下降 |
三、营业周期缩短,资金占用成本减少 |
四、企业联盟完善,节约信息成本 |
第六章 酷特智能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启示及借鉴 |
第一节 酷特智能价值链成本管理优点 |
一、全面性 |
二、长期性 |
三、顾客价值导向性 |
第二节 酷特智能价值链成本管理启示 |
一、创新商业模式,变化企业边界 |
二、变革组织结构,协调内部价值链 |
三、强化信息技术,支持成本管理 |
四、平台化经营,迅速驱动价值链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与均衡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2.1 文献检索概述 |
2.1.1 文献检索范围分析 |
2.1.2 相关文献检索情况分析 |
2.1.3 相关文献研究趋势 |
2.2 C2M模式服务制造相关研究 |
2.2.1 C2M模式的相关研究 |
2.2.2 服务制造的相关研究 |
2.2.3 C2M模式服务制造的实践研究 |
2.3 物流体系的相关研究 |
2.3.1 物流体系的主要研究学派 |
2.3.2 物流体系的建立 |
2.4 结构模型的相关研究 |
2.5 均衡模型的相关研究 |
2.5.1 物流均衡理论的相关研究 |
2.5.2 均衡模型 |
2.6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2.6.1 主要贡献 |
2.6.2 不足之处 |
2.6.3 已有成果对本文的启示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构建及其核心问题 |
3.1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3.1.1 C2M模式与C2M模式服务制造 |
3.1.2 物流均衡理论 |
3.1.3 体系工程理论 |
3.1.4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 |
3.2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逻辑模型 |
3.2.1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均衡内涵及目标 |
3.2.2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逻辑模型构建 |
3.2.3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结构与运行问题 |
3.2.4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结构模型与均衡模型之间的关系 |
3.3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 |
3.3.1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组成 |
3.3.2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关系 |
3.4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运行 |
3.4.1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运行流程 |
3.4.2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运行要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模型 |
4.1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功能特征与要素分析 |
4.1.1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功能特征分析 |
4.1.2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要素分析 |
4.2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规划过程设计 |
4.3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模型构建 |
4.3.1 体系层次的聚类划分 |
4.3.2 体系概念模型构建 |
4.3.3 体系结构模型构建 |
4.3.4 体系结构模型优化 |
4.4 模型应用例证:沈阳市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模型设计 |
4.4.1 模型应用的背景 |
4.4.2 沈阳市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构建过程 |
4.4.3 沈阳市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优化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均衡模型 |
5.1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均衡模型设计 |
5.1.1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均衡模型设计思路 |
5.1.2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均衡模型设计流程 |
5.2 物流均衡度测度模型 |
5.2.1 物流均衡度概念 |
5.2.2 物流均衡度测度模型构建 |
5.2.3 物流均衡度标准范围 |
5.3 物流均衡优化模型 |
5.3.1 问题描述 |
5.3.2 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的描述 |
5.3.3 物流均衡优化模型构建 |
5.4 结果分析 |
5.5 仿真算例分析 |
5.5.1 仿真算例求解 |
5.5.2 结果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6.2 本文的主要贡献 |
6.3 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大规模定制:我国企业的机遇和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W定制家具公司竞争战略优化研究[D]. 邹凡丁.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D]. 刘宁.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北京电旗通讯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D]. 李红周. 河北大学, 2021(02)
- [4]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5]AD企业成衣定制化趋势下的营销策略研究 ——印花及外部装饰产品及服务[D]. 虞伟敏.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4)
- [6]基于电商公司价值链的X公司C2M营销策略[D]. 胡文静.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9)
- [7]基于大数据的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研究[D]. 刘培.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8]高管团队建议寻求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D]. 张金艳. 山东大学, 2020(04)
- [9]C2M商业模式下酷特智能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D]. 薛丽华. 青岛大学, 2020(02)
- [10]C2M模式服务制造物流体系结构与均衡模型研究[D]. 吴国秋. 沈阳工业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