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僧侣加入抗击艾滋病毒/艾滋病的战争

佛教僧侣加入抗击艾滋病毒/艾滋病的战争

一、Buddhist Monks Join War To HIV/AIDS(论文文献综述)

武晓宇[1](2021)在《《教皇诞生记》(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翻译实践研究报告以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小说Conclave Conspiracy(《教皇诞生记》)节选部分的汉译为蓝本,评述笔者所译的章节,旨在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小说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目的是要求译者在深刻理解原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能够用适当的译入语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并使读者能获得与原文相似的阅读感受,形成完整的艺术风格,从而实现文本的可读性。这一目的与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中应用的目的是一致的,小说翻译也应该以读者的反应为衡量标准,尽量用最自然最贴切的语言来翻译原文。因此,由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翻译小说《教皇诞生记》的基本原则是可行的。Conclave Conspiracy(《教皇诞生记》)是由美国作家伯纳姆·菲尔布鲁克(Burnham Philbrook)于2009年至2014年间所创作的一本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美国律师詹姆斯在当选为罗马教皇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语言生动有趣,目前没有中译本出版。笔者选取这部小说作为研究样本,以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其进行分析,探讨该理论在小说中的指导意义,并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的不足之处以及从中获得的一些经验,以期对处理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提供翻译经验。

杨超[2](2019)在《中美对缅政策比较研究(1988—2018年) ——一种对外政策相向性的分析视角》文中认为本文在界定国别政策、大国和小国概念的基础之上,尝试性地构建了大国对小国政策比较分析框架,通过大国国家战略、小国政治发展、小国国内问题国际化三个角度解释了大国对小国政策调整的原因及作用。其中,大国国家战略包括国家战略调整、大国间战略博弈;小国政治发展包括小国国内政治权力格局调整、小国政治转型;小国国内问题国际化是大国国家战略与小国政治互动的结果。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2003年以来中美对缅政策出现相向性演化?相向性是指中美对缅政策部分内容朝一个方向转变,而不是指两国政策内涵变为一致。1988年缅甸国内民主运动爆发后,美国敦促缅甸政治经济改革,推进民主化,对缅实施孤立制裁政策。中国静观缅甸国内治理现状,对缅实施政治支持、经济军事支援。两国对缅政策还包含对方因素,中美政策形成结构性对立。2003年以来中国开始调整立场,敦促缅甸推进政治经济改革,加速民主化。中美出现共同点,结构性矛盾有所松动。本文经过比较研究发现中美存在相向性,主要体现在:第一,立场相向。中美都开始敦促缅甸政权转型,开启对缅全方位外交。第二,目标相向。中美都希望缅甸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实现政治和解与民族和解、倾听民意、接触国际社会,保持国内稳定。第三,措施相向。中美开始合作、协调,加强同联合国、东盟等政治力量的合作。相向性是中美国家战略、缅甸政治发展,缅甸问题国际化综合作用的结果。中美国家战略调整重塑了两国在缅利益需求,是相向性产生的关键,其中,中国国家战略调整更为重要。缅甸政治转型与政治权力格局变化促使中美全方位接触缅甸国内政治力量。缅甸问题国际化使中美对缅政策层次化,两国被迫加大双边、多边合作,协同推进对缅政策。1988年至今,相向性和对立性构成了中美对缅政策互动态势。其中,对立性占据主导地位。2003年相向性出现打破了对立性占据唯一主导地位的局面。相向性是中美对缅政策高度对立、僵化后的自我调适。2017年若开问题激化以来中美相向性趋弱,对立性有上升的趋势。相向性有助于双方良性互动,符合中美长远利益,中美应弥合分歧,推进合作。

王洁群[3](2017)在《缄默的呐喊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电影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第6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凭借《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获得了金棕榈奖,成为首次获得此奖项的泰国导演。作为泰国极具个性和风格的独立电影人之一,他一方面立足于泰国本土文化,吸收并延续着泰国佛教信仰,思考并展示着泰国社会现象;另一方面又坚持个人化创作,在电影叙事语言和特征上不断探索,以二元对立的叙事特征及缄默沉思的视听语言诉说着疾病、梦境、欲望的主题,以特有的人文关怀和艺术风格,丰富了泰国电影的形态,也得到了电影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电影本体出发,通过解读其电影文本,分析研究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电影的叙事艺术,归纳总结其电影的创作特点,阐述导演的创作理念。第一章以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成长经历及泰国政治环境、佛教信仰展现的文化特质为出发点,探究传统文化对其作品内在价值取向的影响。第二章对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作品展现出的主题进行解读,他以自己独有的视角注视着泰国,乃至这个时代的身体、时间、空间以及心灵的病症,从疾病轮回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在梦境情欲里捕捉人性的渴望。第三章对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作品的叙事特征进行分析,挖掘其电影作品中叙事结构、叙事主体、叙事环境、叙事情节等方面呈现的二元对立关系,探究其独特的叙事特征。第四章对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电影的叙事语言进行阐述,从电影视听语言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电影中镜头运用、声音表达、色彩选择的解读,体现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电影叙事语言的美学风格,深层理解赋予其中的人生感悟。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借助其神秘写意的风格和叙事方式,将导演所要展现的人性思考、生命诘问融入其中,在其独具风格的电影作品中,体现赋予其中的审美旨趣、认识层次和社会意义。

许正[4](2017)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全世界在二战结束后出现了六十余年的“长期和平”。这种所谓的“和平”,是在美苏紧张对峙、核武器的发明及其技术的扩散以及全球军备水平大幅升级的背景下出现的。因此它不仅没有使得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变得重要性,相反却变的更为突出。表现在安全观念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没有整个人类的共同安全,单个国家的安全是较为脆弱和没有保证的。在实现安全的手段上,安全机制作为中观层次解决方案中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得到了学界人士更多关注。根据相关理论,安全机制是指国家这一行为者在双边或多边军事关系上或在某个全球共同关注的特定安全问题领域上达成的相互遵守的协定与规则。安全机制的确立并不必然仰赖成员在制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一致,与之相反,它常常是在对立的政治世界中寻求对威胁和武力使用的约束与控制。而且安全机制中的大部分属于问题性质,目的是解决特定的安全议题,应对威胁整个人类安全的议题。自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结束以来,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安全机制“欧洲协调”应运而生,它所确立的谈判制度和协商精神,成为了之后各个安全机制所遵从的标准。无论是国际联盟、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欧洲安全合作会议还是上海合作组织这些安全机制,大体上都是在“欧洲协调”确立的原则上所构建的。尽管这些安全机制都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甚至其中某些安全机制早已解体,但是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对于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都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湄公河次区域位于中国和南亚次大陆之间,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的枢纽,西靠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一个地理相连数目高达六个的国家板块群,而且由于该地区战略地位重要且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成为了大国博弈的一个重点区域,从英法殖民时期至今以来便战乱不断,各个大国在不同时期的介入成为了威胁该地区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衍生的大量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导致的地区的安全问题会不定期的爆发。尤其是在冷战时期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甚至被描述为“叛乱的地区”、“东方巴尔干”和“多米诺地区”。新建立的民族国家虚弱的社会和政治凝聚力,后殖民时期国家之间的领土纠纷,域内意识形态的一度两极化,跨国有组织犯罪、地区分离主义的猖獗以及抵御经济风险的薄弱,都表明了该地区地缘政治经济的特征。这些冲突不仅危及到某些国家政权的存亡,也对该地区的整体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在安全机制的构成上,根据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形势的历史和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包括次区域各国领导人及部门首长定期会晤机制;安全决策和信息交流机制,其中应设置秘书处、成员国常驻代表机构、观察员机制和对话伙伴机制,以加强六国间安全信息的交流;维和机制,其中应包含各国总参谋长会晤机制、安全理事会以及一支必要的维和部队,由各国总参谋长和安全理事会来统一指挥维和部队,应对域内各种安全威胁;核不扩散机制,包括负责常规武器和核武器的裁军事务部们,还有提供技术支持的裁军研究所;警务合作机制,包括警察首长定期会晤机制、联合武装执法巡逻机制、统一逮捕令制度、犯罪情报交流机制和警务培训制度等;联合演习机制,次区域各国定期举行联合演习,以增强次区各国应对地区安全问题的协同行动能力,增加政治互信。根据以上安全机制的构成,次区域的安全机制的构建已经迫在眉睫。首先,泰国和柬埔寨、柬埔寨与老挝、泰国和缅甸依旧中国和越南之间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环境安全问题、跨国拐卖妇女儿童和毒品犯罪问题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冷战结束后又纷纷涌现出,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地区安全问题变得愈发的棘手。而且,次区域既有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如东盟地区论坛和东盟领土争端解决机制已逐渐沦为摆设,无论是在结构上或是效果上都远不足以应对区域内日益严重的各类安全问题。由于冷战时期分属不同阵营,次区域各国在冷战时期曾多次兵戎相见。泰国在冷战初期,追随美国在次区域的反共政策,武装干预了越南和老挝的民族解放战争。越南在冷战时期为实现称霸东南亚的企图,在苏联的支持下,曾武装侵占了柬埔寨并与中国和泰国在边境上爆发了冲突。尽管战争已经结束多年,但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战争留下的后遗症,次区域各国的政治互信依然不足。而且,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战争频发,再加上统一后的新政府采取了错误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次区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低下,需要依赖国际援助才能维持国家正常运转。老挝、柬埔寨和缅甸至今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泰国和越南则是因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越南在十年内连续遭遇两次经济危机;泰国军事政变频发,历届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经常夭折,缺乏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目前泰越两国的经济复苏仍未有明显起色。中国云南省作为与次区域各国对接的重要窗口,在中国国内各省的经济排名中常年处在倒数的位置,经济指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均严重滞后。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但由于该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抑制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以及部分欧洲国家纷纷在该地区展开角逐,次区域部分国家被迫在各大国的竞争缝隙中,采取平衡外交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次区域各国政治互信的不足,经济的落后和域外大国的干预等因素对该地区安全机制的构建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路径,应遵循以“先易后难”与“合作求安全”以及“以经济合作带动安全合作”的理念,循序渐进的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首先,要加强次区域各国间的互信,建立互信机制,强化安全合作。根据现阶段次区域的安全形势,建立互信机制是完成构建安全机制的首要条件,实践的可行性相对更大。在“循序渐进”和“先易后难”的构建原则下,互信机制的构建需要搁置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正确看待其它国家的发展道路。争取前期成功建立起沟通协商子机制、危机评估子机制与危机评判子机制,以加强在平时以及预防或处理潜在安全威胁的协调。在以上三个子机制的基础上,构建起次区域国家间的互信机制。其次,进一步深化次区域各国间的经贸合作,以经贸合作带动安全合作的进程。继续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的建设,首先,明确现阶段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的不足。在政治、经济、人文方面继续推进经济走廊的建设。再次,拓宽融资渠道,吸纳更多的投资资金,为新阶段次区域的经济合作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此外,还有继续深化次区域国家的环境合作。在深入推进以上三个领域的基础上,将老挝作为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加以重点经营,推进“中老友好合作条约”的谈判与签署,以经贸合作带动安全合作,以此给次区域其它国家树立典范,在条件成熟时将相关模式向柬埔寨和泰国扩展,并最终覆盖到缅甸和越南。以“中路突破”带动两侧应该是中国与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在进行安全合作的一个较合适的选择。这些更为密切的经贸合作势必对地区安全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带动地区安全合作的开展和地区安全机制的建立。除此之外,还需要开展次区域功能性合作情报共享。其中包括推进湄公河流域安全执法合作、探索展开次区域金融合作、深化次区域国家间产能合作以及加强民间交流,发挥民间外交的特殊功能,为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提供建设性思路。

闫德华[5](2015)在《缅甸政治转型以来的对外关系》文中研究说明2010年11月大选后缅甸发生了重大转型,国家内政外交大政方针整体上发生了变化,外交成为缅甸转型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大选后的缅甸新政府的外交非常活跃。国际社会对缅甸的转型也抱有期待,西方国家、缅甸周边国家、中国都积极与缅甸发展关系,期待与缅甸关系提升到新的层次以适应缅甸转型带来的诸多变化。缅甸的转型还在继续,缅甸的外交变化也在进行。本论文试图分析归纳2011年以来缅甸对外关系的一系列变化;与2011年前的缅甸外交结合,分析归纳缅甸外交的相关因素与问题;对2015年缅甸大选后的外交走势中的相关因素与问题进行分析。缅甸自独立以来长期奉行中立主义外交以期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国家发展的核心利益。缅甸中立主义外交有一些阶段性特征,如不结盟中立主义、闭关锁国的中立主义、平衡外交的中立主义等,但缅甸中立主义外交的核心是一贯存在的。中立主义外交将缅甸定位于地区事务中的重要国家,自主地维护国家核心利益、自主地在地区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新政府组建以来,缅甸外交转型开始了积极拓展国际活动空间的中立主义,积极、平衡、中立,成为缅甸外交的特征;缅甸希望以国家大政方针的转型带动外交活动空间的拓展,以积极、平衡的中立外交促进国家政治的稳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重大跨越发展;促进缅甸国际形象和地位的提升。从缅甸外交的历史与2011年以来的现实来观察,缅甸外交有三个重要部分,即缅甸与西方国家的外交,与周边国家的外交,与中国的外交。每个部分在缅甸外交中的功能作用不同:与西方国家关系决定着缅甸所能够拓展的国际活动空间;与周边国家关系是缅甸外交的平台,在这一平台缅甸展示地区重要国家的形象发挥地区重要国家的作用,解决与周边国家的具体问题:与中国外交是缅甸外交的基本依托,在这一依托的基础上缅甸能够更好地发展与其他两个部分的外交。缅甸外交转型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全面、平衡、积极地促进三个部分的外交整体上有重大提升,包括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美国及其盟友与缅甸关系中自1988年以来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民主”与制裁)形成的一组矛盾,这一组矛盾在2011年以来有所缓和,西方国家与缅甸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并部分解除对缅甸的制裁。但这一组矛盾在2011年以来并没有得到解决,依然是横亘在美国及其盟友与缅甸关系间的根本性障碍。这一组矛盾的焦点是对缅甸政治转型的评判:缅甸认为缅甸已经实现并完成了政治转型和民主化,要求美国及其盟友完全解除对缅甸的制裁,积极、全面地与缅甸发展关系;而美国则认为缅甸的“民主化”还远为完成,以制裁保持对缅甸的压力。这一组矛盾的实质是两国对缅甸转型认识的差距,缅甸希望以转型促进与美国关系的正常化全面发展国家间正常化关系,而美国等则希望以缅甸的转型为契机推动缅甸政权发生变化、完全成为其战略布局中的棋子。围绕缅甸新的大选问题,美国与缅甸关系自2014年5月以来有所降温。周边国家印度、泰国和东盟组织在2011年以来与缅甸关系的发展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政治上相互支持如东盟支持缅甸提前承担轮值主席国,二是经济合作深入推进如印度和泰国在缅甸的特区建设项目的推进,三是边境治理的加强如缅甸与泰国、印度在边境综合安全和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方面都有新的合作举措。周边国家与缅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有三个层面:一是印度、泰国等与缅甸民主派包括昂山素季保持联系,在缅甸“民主化”问题上,印度、泰国的态度虽然与美国有别但也积极关注缅甸的民主化问题;二是国际环境与局势的变化,如东盟共同体的建设、国际金融等经济局势、美国的压力等都会对周边国家与缅甸发展关系产生影响;三是国内局势,如泰国政局2014年的变化就对两国关系造成了冲击。中国与缅甸在2011年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都积极巩固、提升相互关系以适应缅甸转型后的外交局势;在经济上两国重视推进重大项目的合作,中缅油气管道在2013年建成并试运营,但有的重大项目出现了波折如密松水电站等遭搁置、莱比塘铜矿项目一度停滞、互联互通的重大项目受挫;两国边境治理合作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军队间和执法部门间的合作得到加强。中国与缅甸关系的发展面临缅甸外交新格局、缅甸国内政治环境的压力与挑战,两国政府和执政党之间以增强沟通来保持相互关系的稳健发展。2011年以来缅甸外交发生了重大变化,缅甸外交出现了新的局面,但有一些重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缅甸的国家政治转型还在进行,缅甸的外交转型也还在进行,包括2015年大选对缅甸外交的影响。

劳华兰[6](2012)在《《越南人权报告》(1995-2010)与美国对越外交理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时至今日,美国国务院发表的年度国别人权报告已经历经三十六年,在这期间经历了多届总统的变更,也经受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对于人权报告的种种质疑和反对。但是,人权报告作为美国外交重要工具,其地位却丝毫没有动摇,而且报告涵盖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广,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它已经成为一个表明美国持续关注世界各国的人权状况和承担在世界追求人权责任的象征。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是美国外交的两大传统,并且时常交替使用,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国务院1995年至2010年公布的《年度国别人权报告:越南部分》,发现美国对越南的外交理念中也同样既有理想主义的一面,也有现实主义的一面。人权报告中对于越南人的政治权利、社会权利和宗教自由的关注都可以体现出理想主义的一面。但是,美越关系的地缘政治需要和美国国内利益集团政治的影响等因素,会迫使美国所发布的越南人权报告对越南人民的政治权利、社会权利和宗教权利遭践踏或漠视的情况视而不见,或降低批评的力度,这就是美国对越外交中现实主义的一面。

余翠娥[7](2011)在《公共事务的合作共治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艾滋问题治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效管理公共事务、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各个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治理概念及其观点的提出让人们看到了有效公共事务管理的新思路,许多中国学者积极将此概念引入中国公共事务管理的研究,探索适合中国社会政治和行政体制的公共事务治理路径。然而这个问题不仅需要理论性的分析,更需要通过大量具体公共事务治理的研究来说明。艾滋病防治正是这样一个具体的领域,它是一项关乎公众利益的公共事务。对艾滋问题治理模式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更有效的艾滋病防治以及为类似的公共事务治理提供借鉴,也有利于对适合中国政治和行政体制的公共事务治理路径的探讨。本文运用实证调查方法,从治理的视角出发,对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艾滋问题治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社会政治、行政体制环境下公共事务治理中关于政府的“元治理”角色、市民社会的发育及其独立性等关键问题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公共事务治理的特殊性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德宏州艾滋问题治理目前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合作共治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政府扮演了名符其实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角色,不过政府已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公民自治组织等组成的市民社会力量已经广泛地参与到这一公共事务的治理中,形成了一个治理的网络体系。这一网络体系可以分成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政府主要在宏观层面发挥作用,非政府组织和社区作为中介在中观层面发挥作用,而公民参与主要在具体行动领域发挥作用,各治理主体之间形成了以合作依赖为主的关系。网络体系的运行,主要依赖于不同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形成,也和政府较为开放的态度和积极推动有密切的关系。当然,无论是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和公民参与等不同治理主体,还是整体治理网络体系中都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鉴于此,研究提出了更有效治理艾滋问题的一系列建议:增强政府的责任意识和动机水平;提高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能力和积极性;改变社区的游离状态;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从分工机制、沟通衔接机制、制度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艾滋问题的总体治理体系。透过德宏州艾滋问题治理模式进一步思考,研究提出,在当前中国政治和行政体制下,公共事务的治理离不开政府的“元治理”角色,没有政府的治理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市民社会的发育虽然与政府的开放态度有关,但更多地来自于非政府组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等市民社会力量自身的积极争取;非政府组织对于参与的关注胜过对独立性的追求,甚至会策略性地依赖政府,争取政府的支持;民族自治地方的公共事务治理在政府的自治权、市民社会发育及治理环境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些地方的公共事务治理必须要适应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环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阮金之[8](2010)在《冷战后中缅印三边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冷战后中国和印度两个邻国相继展现大国崛起态势,这也是它们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特殊情况。缅甸与中印地理相邻并有着密切而悠久的历史联系,两国也越来越重视发展与缅甸的友好关系。中缅印三边关系,更为具体地说,中印两国在缅甸是竞争、合作,抑或是其他关系,将是本文所探究的最主要问题。中印崛起使得缅甸在各自国家利益视野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如对中国而言,如缅甸是维护周边和平与安宁的重要一环,是南下印度洋的最佳陆路战略通道。而对印度来说,缅甸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如解决东北部分离主义的困扰需要缅甸的配合与帮助,平衡中国“南下”同样需要与它保持良好关系等。中印两国都有着与缅甸发展关系的强烈愿望。但是,中印两国发展与缅甸的友好关系,必须与缅甸自身的国家利益相耦合,必须能够满足缅甸外交政策的实际需要。本文尝试用SWOT因素分析与三边关系相结合予以分析。基于缅甸的具体需要及挑战,中印在各自与缅甸的关系发展中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但中印在缅甸的共同利益多于彼此分歧。首先,两国在维护缅甸的稳定这一最根本问题上有着共同的利益。其次,中国和印度在与缅甸关系上所体现与发挥的竞争优势各具特点。再次,中印在与缅甸的关系中最大问题是战略互信不足,特别是印度对中缅关系发展存在较深的疑虑。

李文标[9](2009)在《泰国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谋求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和战略选择。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保护好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推动旅游业向可持续旅游业转变是当今世界环境与发展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全文由前言和正文组成。前言部分主要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说明选题的意义、相关问题的研究动态及研究内容和方法。正文分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泰国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提出的背景进行分析,国际背景主要讲国际上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和对相关问题的日益重视以及生态旅游兴起的影响。国内背景主要分析泰国旅游业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首先是旅游开发中存在短视行为,其次是色情产业泛滥导致吸毒和艾滋病的肆虐等,第二部分是对泰国可持续旅游对策的内容和措施进行研究分析。第三部分主要是对泰国可持续旅游发展取得的成绩和不足的研究。第四部分是泰国可持续旅游发展对策的借鉴与启示。

武锋[10](2007)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农村地区艾滋病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少数民族是HIV感染者中的重要人群。历年来,HIV感染者报告最多的省份如云南、新疆、广西、四川等,均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本次研究以西双版纳州农村傣族人群为研究对象。西双版纳州到2005年底,共监测到HIV阳性及病人501例,其中傣族143例。经性途径感染的比例达77.2%。研究目标1.了解西双版纳傣族农村社区中与艾滋病相关的危险因素。2.提出适合于西双版纳傣族农村人群的艾滋病健康教育与干预模式,为制定少数民族农村人群艾滋病防治的有效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和政策建议。研究方法1.人类学研究采用典型抽样法,选择一傣族村寨,研究人员进入村寨,通过生活观察、个人访谈、偶遇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定性研究方法,了解傣族农村人群的生活方式、行为、风俗习惯等与艾滋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恋爱、婚姻风俗,吸毒、嫖娼情况等,以及保护措施如安全套的使用情况。2.基线调查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选择同一村委会领导下的6个傣族村寨(自然村)为现场,其中三个自然村作为干预组,另外三个为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了解6个村寨傣族农村人群HIV/AIDS的知识水平、相关行为。共收到基线问卷425份,其中干预组208份,对照组217份。3.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方案设计采用参与性行动研究方法,由课题组与社区妇女组织、青年组织合作,共同探索傣族农村社区内因地制宜的信息与技能的传播方式。并确定采用同伴教育、文艺表演、VCD、宣传单共四个渠道进行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4.干预实施干预组的三个自然村实施四种措施的全面干预;对照组的三个自然村仅散发宣传单。5.干预过程评估实施干预的过程中,采用观察、人个访谈、焦点组讨论等方法进行过程评估,以揭示四种干预措施到达目标人群的情况、可接受性、可理解性等。6.干预效果评估干预活动结束后3个月,采用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方法,进行结果评估。共收回有效问卷422份,其中干预组207份,对照组215份;个人访谈共进行20人;开展3组焦点小组讨论,每组6人共18分。研究结果1.与艾滋病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青少年婚前多伴侣性行为、成年男人嫖娼、婚外性行为、高离婚率等。被访谈15位未婚青少年男性,均自报有婚前性伴,最多者自报有超过20位性伴;成年男人嫖娼比较普遍,部分人有婚外性行为。2.电视是村民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渠道,71.6%村民从电视上接受过艾滋病相关信息;艾滋病基本知识的回答正确率徘徊在50%左右;认识安全套的比例为34.1%;与固定性伴性交时安全套使用率为7.5%。3.干预后,干预组艾滋病基本知识的回答正确率从24.5%-62.0%上升到干预后的77.3%-97.1%;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回答正确率从17.8%-57.7%上升到29.9%-64.3%。村民认识安全套的比例,从干预前的34.1%上升到65.3%,与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率从5.9%上升到12.6%。对照组的变化不明显。4.在四种干预措施中,VCD光盘的到达情况、可接受性最好,宣传效果明显;宣传单的到达情况、可接受性和宣传效果最差。结论与建议1.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必须注意文化适应性问题,在艾滋病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中采用人类学方法,充分认识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经济、文化风俗。2.以妇女组织、青年组织为主要力量进行的艾滋病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方案取得了显着成效。在少数民族人群中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应采用参与行动研究方法,利用社区自己的力量,这样即可以增加干预活动的文化适应性,同时也可以培养社区人才,保证艾滋病健康教育与干预活动的可持续性。

二、Buddhist Monks Join War To HIV/AID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uddhist Monks Join War To HIV/AIDS(论文提纲范文)

(1)《教皇诞生记》(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与思路
    4.研究目的
    5.研究意义
第一章 选材介绍
    1.1 作者简介
    1.2 作品简介
第二章 翻译项目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2.1 翻译计划制定
        2.2.2 翻译难点及解决办法
    2.3 译后事项
第三章 《教皇诞生记》翻译实践指导理论
    3.1 功能对等理论
        3.1.1 尤金·A·奈达及其翻译理论
        3.1.2 功能对等的发展及内容
    3.2 功能对等理论与小说翻译
        3.2.1 小说翻译特点
        3.2.2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小说翻译
第四章 功能对等视角下《教皇诞生记》的翻译难点分析
    4.1 功能对等理论与文化负载词
        4.1.1 宗教文化负载词
        4.1.2 语言文化负载词
        4.1.3 物质文化负载词
    4.2 人物描写
        4.2.1 对话描写
        4.2.2 肖像描写
    4.3 《圣经》内容翻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译文
    附录二 原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中美对缅政策比较研究(1988—2018年) ——一种对外政策相向性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总结
    三、研究方法、创新及难点
        (一)研究方法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难点
    四、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国别政策比较研究框架
    第一节 国别政策的概念及其理论内涵
        一、对外政策概念界定
        二、对外政策分类
        三、国别政策概念界定
        四、大国与小国概念界定
    第二节 决定大国对小国政策的因素
        一、大国国家战略
        二、小国国内问题国际化
        三、小国特殊性
    第三节 国别政策比较研究类型
        一、国别政策比较研究范式的普遍性分析
        二、本文国别政策比较研究范式
    第四节 大国对小国政策的比较框架
        一、大国对小国政策比较研究框架模型
        二、中美对缅政策比较研究框架模型
        三、对外政策相向性现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对缅政策分析
    第一节 中国对缅政策的顶层设计
        一、和平共处周边外交战略驱动时期
        二、“经济外交”战略驱动时期
        三、亲、诚、惠、容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驱动时期
    第二节 中国对缅政府立场分析
        一、中国对缅政策:政治支持、经济支援、军事援助
        二、中国对缅双轨政策:支持与促改
        三、建设性介入
    第三节 中国对影响中缅关系重大问题的政策
        一、缅甸问题:强化多边协作
        二、缅甸政局:开启全方位接触
        三、缅北少数民族武装:“三不政策”升级为建设性介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对缅政策分析
    第一节 美国对缅政策的顶层设计
        一、人权、民主、禁毒驱动时期
        二、杜昂山素季驱动时期
        三、重返亚太战略、亚太再平衡战略、杜昂山素季驱动时期
        四、亚太再平衡战略、民主驱动时期
        五、人道主义价值观、印太战略驱动时期
    第二节 美国对缅政府立场分析
        一、孤立制裁
        二、务实接触与制裁并举
        三、敦促保障人权与制裁并举
    第三节 美国对影响美缅关系重大问题的政策
        一、民主化:政权更迭向政权转型转变
        二、杜昂山素季:全力支持向淡化支持转变
        三、人权问题:保障个体政治自由向伸张人道主义转移
        四、禁毒问题:政治化施压向务实合作转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对缅政策内容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中美对缅立场比较分析
        一、中美对缅政策立足点
        二、中美对缅外交方式
        三、对比分析
    第二节 中美对缅政策目标分析
        一、中国对缅政策目标分析
        二、美国对缅政策目标分析
        三、对比分析
    第三节 中美对缅政策措施分析
        一、中国对缅政策措施分析
        二、美国对缅政策措施分析
        三、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美对缅政策相向性的原因及作用
    第一节 中美国家战略调整导致相向性产生
        一、地区政策在国家战略体系中的定位
        二、中国国家战略调整与对缅战略定位
        三、美国国家战略调整与对缅战略定位
    第二节 缅甸政治发展促使相向性显性化
        一、政府权力格局调整转移中美外交接触对象
        二、政治转型改变中美立场
    第三节 缅甸问题国际化使相向性行为化
        一、缅甸问题国际化对中美对缅政策的影响
        二、缅甸问题国际化对中美对缅政策影响的案例分析
    第四节 相向性特点比较
        一、地区利益格局变化是国别政策立场变化的重要原因
        二、国家战略效应是地区利益格局变化的关键变量
        三、中国国家战略调整是中美对缅政策相向性演化的关键变量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
    一、相向性意义
    二、对学术和政策研究的启示
    三、展望
参考文献
    一、中文资料
    二、英文资料
    三、网站
致谢
附件

(3)缄默的呐喊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电影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扎根本土的价值取向
    1.1 成长经历的影响
    1.2 社会问题的探讨
    1.3 佛教信仰的呈现
        1.3.1 万物有灵
        1.3.2 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
第二章 解构原欲的叙事主题
    2.1 疾病的隐喻
        2.1.1 身体疾病:心理问题的视觉符号
        2.1.2 时间疾病:纵向的历史问题
        2.1.3 空间疾病:横向的城乡差异
    2.2 梦境的能指
        2.2.1 神秘主义:挣脱现实困境的自慰
        2.2.2 白日梦境:现实困惑的扭曲表现
    2.3 欲望的暴露
        2.3.1 乱伦与普世道德
        2.3.2 破戒与佛教戒律
第三章 二元对立的叙事特征
    3.1 结构断裂与整体诗意
        3.1.1 叙事结构的非戏剧化
        3.1.2 开放式的结局
    3.2 边缘人物与群体诉求
    3.3 冷漠都市与自在丛林
    3.4 荒诞情节与真实影像
第四章 缄默沉思的叙事语言
    4.1 镜头:凝视的思考
        4.1.1 长镜头
        4.1.2 空镜头
    4.2 声音:灵魂的触角
        4.2.1 哲理的对白
        4.2.2 自然的音响
        4.2.3 诗意的音乐
    4.3 色彩:沉默的语言
        4.3.1 绿色:欲望与丛林
        4.3.2 白色:疾病与城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国际安全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欧洲协调”的形成与发展
        (一)“欧洲协调”的形成背景
        (二)“欧洲协调”的形成
        (三)大国对“欧洲协调”的基本认同
        (四)“欧洲协调”遭遇的挑战及其解体
    二、国际联盟的成立与发展
        (一)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
        (二)国际联盟的发展
        (三)国际联盟安全机制解体的原因
    三、联合国安全机制的成立与发展
        (一)联合国的建立
        (二)联合国的作用和缺陷
    四、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二)冷战时期北约军事战略的调整
        (三)北约在后冷战时期的转型
    五、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一)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二)华沙条约组织的发展
        (三)华沙条约组织的解体
    六、“欧洲安全合作会议”安全机制的成立与发展
        (一)欧安会安全机制的形成及特征
        (二)欧安会安全机制的作用
    七、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与发展
        (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二)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
第二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形势的历史与现状
    一、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侵略和反侵略斗争
        (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侵略和反侵略斗争
    二、二战时期远东重要战场
        (一)二战时期日本南进政策的形成
        (二)日本对缅甸的入侵
        (三)中美英盟军反攻缅甸
    三、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重要地区
        (一)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二)越南战争
    四、冷战结束后次区域安全问题凸显
        (一)泰国南部地区分离主义运动
        (二)毒品犯罪问题
        (三)武器走私问题
        (四)非法移民问题
        (五)湄公河航运安全问题
        (六)经济安全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第三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与构建的必要性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
        (一)各国领导人和部门首长会晤机制
        (二)安全信息和决策交流机制
        (三)维和机制
        (四)警务合作机制
        (五)裁军与军控机制
        (六)联合演习机制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间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无法解决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面临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加剧
        (三)大湄公河次区域既有的国际机制无力解决安全问题
第四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制约因素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间政治互信不足
        (一)越南与柬埔寨
        (二)泰国与越南
        (三)老挝与泰国
        (四)中国与越南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经济落后,财政困难
        (一)柬埔寨
        (二)缅甸
        (三)老挝
        (四)泰国
        (五)越南
        (六)中国云南省
    三、域外大国的影响
        (一)美国
        (二)日本
        (三)俄罗斯
        (四)欧盟
        (五)澳大利亚
        (六)印度
第五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明确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原则
        (一)倡导“以合作求安全”的理念
        (二)逐步稳妥的推进安全机制构建
        (三)秉持“积极推动”的政策取向
    二、加强次区域国家互信,强化安全合作
        (一)构建次区域国家互信机制的可行性
        (二)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前提
        (三)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方法
        (四)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阶段目标
    三、深化经贸合作,发展经济,加大安全投入
        (一)进一步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的力度
        (二)拓宽融资渠道,为新阶段经济合作提供拥更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继续深化次区域环境安全合作
        (四)重点经营中国与老挝的关系,借此加强与次区域其它国家的合作
    四、开展次区域功能性合作情报共享
        (一)推进湄公河流域安全执法合作
        (二)探索展开次区域金融合作
        (三)深化次区域产能合作
        (四)加强民间交流,为次区域安全机制建设提供建设性思路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5)缅甸政治转型以来的对外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问题的提出
        二、现实意义
        三、理论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史学着述对缅甸外交的分析
        二、对缅甸独立后到2010年大选前的对外关系的研究
        三、2011年以来缅甸的对外关系研究
    第三节 研究线路和方法
        一、研究线路
        二、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主要观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缅甸政治转型及其外交变化
    第一节 缅甸政治转型的进程及其外交目标
        一、缅甸政治转型的进程
        (一) 2010年是缅甸政治转型的标志性年代
        (二) 2011年以来缅甸政治转型的重要进程
        (三) 缅甸政治转型的性质
        二、缅甸政治转型中的主要议题
        (一) 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
        (二) 民族平等、团结和国家政治统一
        (三) 民生问题和经济发展目标
        三、缅甸政治转型的外交目标
        (一) 摆脱国际政治压力实现与西方关系正常化
        (二) 解除经济制裁、封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 全面改善国际环境融入国际社会
    第二节 缅甸2010年以前的外交政策
        一、吴努时期缅甸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
        (一) 吴努时期中立主义外交的内涵
        (二) 吴努时期缅甸中立外交的实践及其特点
        (三) 吴努时期缅甸中立外交的目标
        二、奈温时期缅甸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
        (一) 缅甸重申中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二) 奈温时期缅甸中立外交的实践及其特点
        (三) 奈温时期缅甸外交的目标
        三、1988-2010年缅甸的外交政策
        (一) 1988-2010年缅甸的外交政策
        (二) 1988-2010年缅甸的外交关系
        (三) 外交转型的努力
    第三节 2011年以来缅甸的外交
        一、2011年以来缅甸的外交成就
        (一) 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二) 与周边国家关系继续加强
        (三) 对外经济关系的深化与拓展
        二、2011年以来缅甸外交及其政策的特点
        (一) 2011年以来缅甸外交活动的特点
        (二) “平衡”“自主”外交政策思维的新体现
        (三) 内政转型与外交转型
        三、缅甸外交政策的要素及其外交走势
        (一) 外交决策者:军人的主导地位及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
        (二) 国际格局与缅甸外交政策取向
        (三) 外交议题及其发展走势
第二章 缅甸与美国及其盟友关系
    第一节 缅甸政治转型前美国对缅甸政策和两国关系
        一、1950-1962年间缅甸与美国关系
        (一) 双方关系的主要特点
        (二) 美国对缅甸关系的政策及其出发点
        (三) 缅甸对美国关系的政策及其出发点
        二、1962-1988年间缅甸与美国关系
        (一) 双方关系的主要表现
        (二) 美国对缅甸关系的政策及其出发点
        (三) 缅甸对美国关系的政策及其出发点
        三、1988-2010年间缅甸与美国关系
        (一) 双方关系的主要阶段
        (二) 两国关系的特点
        (三) 美国对缅甸关系的政策及其出发点
        (四) 缅甸对美国的政策
        (五) 美国与缅甸关系的焦点
    第二节 2011年以来美国对缅甸的关系和政策
        一、缅甸与美国关系的发展变化
        (一) 缅甸与美国关系的正常化
        (二) 缅甸对美国政策
        (三) 美国对缅甸政策
        二、两国间的问题及发展走向
        (一) 缅甸的“民主化”问题
        (二) 美国的制裁等压力
        (三) 围绕“民主”与制裁的失落感
        三、美国亚太战略及对缅甸关系
        (一) 美国亚太战略对缅甸美国关系的影响
        (二) 中国印度因素对缅甸美国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缅甸与美国盟友关系及其相互政策
        一、缅甸与欧盟外交
        (一) 1988-2010年缅甸与欧盟关系
        (二) 2011年以来缅甸与欧盟关系
        (三) 影响双边关系的主要因素
        二、缅甸与日本关系
        (一) 1988-2010年缅甸与日本关系
        (二) 2011年以来缅甸与日本关系
        (三) 影响缅甸与日本关系的因素
第三章 2011年以来缅甸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关系
    第一节 缅甸与东盟关系
        一、2010年以前缅甸与东盟的关系
        (一) 1988年以前缅甸与东盟的关系
        (二) 1988-1997年缅甸与东盟关系
        (三) 1997-2010年缅甸与东盟关系
        二、缅甸与东盟自2011年以来的关系
        (一) 双边关系
        (二) 多边关系
        (三) 缅甸政治转型为缅甸与东盟关系释放出的活力
        三、缅甸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前景
        (一) 东盟发展与缅甸关系的核心要素
        (二) 缅甸发展与东盟关系的政策取向
        (三) 缅甸与东盟关系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2011年以来缅甸与泰国关系
        一、2010年以前缅甸与泰国的关系
        (一) 历史上缅甸与泰国关系
        (二) 1948—1962年缅甸与泰国关系
        (三) 1962—1988年缅甸与泰国关系
        (四) 1988-2010年缅甸与泰国关系
        二、2011年以来缅甸与泰国关系
        (一) 政治关系的平稳发展
        (二) 经贸合作的加强
        (三) 缅甸政治转型对缅甸泰国关系的影响
        三、缅甸与泰国关系的前景
        (一) 地理相邻对缅甸泰国关系的影响
        (二) 国家政治局势和政府(政权)变化
        (三) 国际环境
    第三节 2011年以来缅甸与印度关系
        一、缅甸与印度关系的发展历程
        (一) 缅甸印度历史上的长期交往
        (二) 1948-1988缅甸与印度的关系
        (三) 1988-2010年缅甸与印度的关系
        二、2011年以来缅甸与印度的关系
        (一) 2011年以来缅甸与印度政治安全关系的发展
        (二) 2011年以来缅甸与印度经济关系的发展
        (三) 2011年以来两国关系的特点
        三、缅甸与印度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 外交政策及其判断
        (二) 地缘因素
        (三) 国际环境
第四章 缅甸与中国关系
    第一节 缅甸政治转型前与中国关系
        一、独立后到1988年的双边关系
        (一) 1950-1962年间的中缅关系
        (二) 1962-1988年间的中缅关系
        二、1988-2010年间缅甸与中国关系
        (一) 缅甸与中国关系的发展
        (二) 中国对缅甸关系的政策
        (三) 缅甸对中国关系的重点及政策
        三、中缅关系的历史遗产
        (一) 形成了和平共处、相互友好、相互依托的关系
        (二) 呈现出阶段性调整的特征
        (三) 国家间关系的政治心理、民族心理
    第二节 2011年以来缅甸与中国的关系
        一、两国关系的发展特点
        (一)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二) 互联互通与经济关系发展
        (三) 多边机制中协调配合的新发展
        二、2011年以来中缅关系的政策
        (一) 政治关系的巩固与应变
        (二) 合作领域及其重点
        (三) 多边关系及多重变化
        (四) 中国的期待与担忧
        三、缅甸发展与中国关系的重点和政策
        (一) 对中国的整体外交定位:战略依托
        (二) 国内需求及其对中国的政策
        (三) 国际活动的需求及其对中国的政策
    第三节 中缅关系的前景
        一、缅甸政治局势变化与中缅关系前景
        (一) 缅甸现政权的政治走势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二) 民主派政治力量的活动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三) 缅甸政治中间力量的活动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二、国际环境变化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一) 缅美关系与中缅双边关系
        (二) 缅印关系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三) 日本在缅甸的经济外交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三、重大问题的走势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一) 经济摩擦及常态化复杂化的可能性
        (二) 边境治理中的问题与挑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越南人权报告》(1995-2010)与美国对越外交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四、 全文思路与框架结构
第一章 美国的世界人权报告及其本质
    第一节 人权报告的产生与编写过程
    第二节 人权报告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人权报告的本质
    第四节 人权报告所体现的美国外交政策传统
第二章 美国的《越南人权报告》中的理想主义
    第一节 关注越南人政治权利
    第二节 关注越南人的社会权利
    第三节 关注越南人的宗教自由
第三章 美国的《越南人权报告》中的现实主义
    第一节 地缘政治的考虑
    第二节 经济利益的考虑
    第三节 美国内政治因素的制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公共事务的合作共治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艾滋问题治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起和背景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 研究范围和调查地点的确定
        (二) 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第一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公共事务的概念及理论
        一、公共事务的概念和特点
        二、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机制
    第二节 治理概念和理论
        一、治理概念的来源和界定
        二、治理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三、治理理论的核心主张
        四、治理理论的解释力及其在公共行政中的地位
        五、对治理理论的反思及"元治理"的提出
        六、中国学者对治理理论的引入和相关讨论
    第三节 艾滋问题的界定及相关研究综述
        一、艾滋问题及艾滋问题治理
        二、以往有关艾滋问题治理的研究文献
    第四节 文献评价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价值
        一、治理理论虽不完善但仍具有重要价值
        二、具体公共事务治理的研究比抽象的理论探讨更重要
        三、从治理角度研究艾滋问题十分重要但需要更系统和深入
        四、在艾滋问题治理模式中关注政府与市民社会是重点
第二章 作为艾滋问题治理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政府
    第一节 政府在艾滋问题治理中的职责
        一、政府职责定位的重要意义
        二、政府职责的相关规定和内容
        三、政府履行职责的保障机制
    第二节 政府在艾滋问题中采取的治理策略和治理工具
        一、政府采取的治理策略
        二、政府使用的治理工具
    第三节 政府在艾滋问题治理中的失灵现象
        一、机构设置方面的问题
        二、政府在某些领域无能为力
        三、政府缺位现象
第三章 作为艾滋问题治理中最活跃力量的非政府组织
    第一节 非政府组织的参与状况
        一、基金会
        二、社会团体
        三、感染者自助组织
        四、社区民众自发成立的草根组织
        五、宗教组织
    第二节 非政府组织在艾滋问题治理中的优势和作用
        一、非政府组织的优势
        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第三节 非政府组织的局限性及其面临的体制性障碍
        一、非政府组织的局限性
        二、非政府组织面临的体制性障碍
第四章 作为艾滋问题治理地方根基的社区
    第一节 社区在艾滋问题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社区在治理中的地位
        二、社区在艾滋问题治理中的作用
    第二节 当前艾滋问题治理中的社区力量
        一、居民自治组织力量
        二、社区中的社会支持网络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力量
        四、村规民约的作用
    第三节 社区的游离
        一、社区在当前艾滋问题治理中的不足
        二、原因分析
第五章 作为艾滋问题治理受益者和参与者的公民
    第一节 公民参与艾滋问题治理的必要性和收益
        一、艾滋病毒的威胁可能波及到每个公民
        二、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必须得到公众响应才能取得成效
        三、相关政策必须要得到公众的支持才能得到贯彻实施
        四、降低高危人群行为干预的难度需要高危人群自身的参与
        五、公民可以通过参与艾滋问题治理获得多种收益
    第二节 公民参与艾滋问题治理的突出表现
        一、宣传教育活动中的公民参与
        二、禁毒工作中的群防群治
        三、志愿者的参与
        四、同伴教育中目标人群的参与
    第三节 当前公民参与艾滋问题治理的不足
        一、参与规模有限
        二、参与人群较为集中
        三、参与机制的局限性
        四、公民响应效果不尽人意
第六章 德宏州艾滋问题治理总体模式分析
    第一节 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网络体系
        一、网络体系的结构
        二、各主体在网络体系中的位置
        三、各主体在网络体系中扮演的角色
    第二节 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网络体系中各主体之间的关系
        一、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
        二、政府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三、各市民社会主体内部的关系
    第三节 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网络体系的运行机制
        一、政府的开放态度和积极推动
        二、合作机制的形成
        三、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形成
    第四节 当前治理网络体系的不足
        一、缺乏明确的分工机制
        二、缺乏有效的衔接和沟通机制
        三、缺乏持续性机制
第七章 艾滋问题治理模式的完善以及公共事务治理的讨论
    第一节 艾滋问题治理模式的完善
        一、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各治理主体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完善整体治理体系的结构和运行机制
    第二节 公共事务治理中的政府与市民社会
        一、政府的"元治理"角色
        二、市民社会的发育及其生存空间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公共事务治理的特殊性
        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自治权
        二、民族自治地方市民社会发育的特殊性
        三、民族自治地方公共事务治理方式和策略的特殊性
        四、少数民族社区文化资本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特殊作用
附录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8)冷战后中缅印三边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理论与方法
    四 研究特色与创新重点与难点
    五 研究方法与内容安排
第一章 中缅与印缅关系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中缅关系的历史回顾
        一 古代中缅关系
        二 英缅时期的中缅关系
        三 冷战期间的中缅关系
    第二节 印缅关系的历史回顾
        一 古代印缅关系
        二 英国殖民时期的印缅关系
        三 独立后的印缅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缅关系——中国的视角
    第一节 中缅关系发展的中国动力
        一 维护周边和平与安宁的重要一环
        二 南下印度洋的最佳陆路战略通道
        三 打击跨界犯罪活动的重要伙伴
        四 区域与次区域合作的重要枢纽
    第二节 中缅关系:发展与现状
        一 中缅双边关系
        二 多边机制中的中缅关系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印缅关系——印度的视角
    第一节 印缅关系发展的印度动力
        一 冷战后印度外交的调整与新发展
        二 印度外交新视野下的缅甸
    第二节 印缅关系:发展与现状
        一 印缅双边关系
        二 多边框架下的印缅关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缅甸的国家利益与中印战略的SWOT因素分析
    第一节 缅甸的国家利益与外交
        一 缅甸的国家利益
        二 缅甸外交:环境、思想与基本目标
    第二节 中印战略的SWOT因素分析及其比较
        一 中缅与印缅关系的共同环境因素:缅甸的外交需求与挑战(O与T)
        二 中缅关系的SWOT因素分析:中国的能力因素(S与W)
        三 印缅关系的SWOT因素分析:印度的能力因素(S与W)
        四 基于环境因素(O与T)的中印能力因素(S与W)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一 中印在缅甸:竞争、合作,还是其他关系?
    二 中缅印三边关系:消弭分歧扩大共识推动合作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9)泰国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相关概念界定及选题意义
        1、可持续发展概念
        2、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
        3、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泰国可持续旅游发展对策提出的背景
    (一) 国际背景
        1、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2、生态旅游的兴起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二) 国内背景
第二章 泰国可持续旅游对策的内容和措施
    (一) 相关文件的制定及其内容
    (二) 泰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和措施
        1、在保护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的同时,打造特色旅游与品牌旅游
        2、重视管理、监督和人才培养
        3、泰国政府十分重视有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建设
第三章 主要成绩与问题
    (一) 主要成绩
        1、旅游业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开发
        2、旅游城市和可游景点多
        3、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泰国其它行业的发展
        4、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泰国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5、促进了泰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二) 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借鉴与启示
    (一) 必须重视政府对旅游业的宏观调控
    (二) 宣传教育与法制并举
    (三) 自然生态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并重
    (四) 旅游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目标一致
    (五) 国内与国际合作并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农村地区艾滋病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设计流程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1 研究现场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与与研究内容
第三章 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的人类学研究
    3.1 文献研究
    3.2 田野调查
    3.3 人类学研究结果
第四章 社区动员、组织建设与需求评估
    4.1 社区动员与关键人物培训
    4.2 社区资源分析与领导小组建立
    4.3 基线调查与健康教育的需求评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干预模式设计、实施与过程评估
    5.1 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的目标
    5.2 干预模式设计
    5.3 干预实施
    5.4 干预活动的过程评估
第六章 干预效果评估
    6.1 干预效果的定量分析
    6.2 干预效果的定性研究
第七章 讨论与建议
    7.1 本研究的真实性
    7.2 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文化适应性问题
    7.3 人类学方法在本次研究中所起到的作用
    7.4 参与行动研究方法的体现
    7.5 为什么要进行干预活动的过程评估
    7.6 本研究中的创新性与不足
    7.7 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建议
本次研究过程记录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综述
    附录2:勐海县HIV/AIDS疫情简介
    附录3:调查问卷
    附录4:文艺表演台词
致谢

四、Buddhist Monks Join War To HIV/AIDS(论文参考文献)

  • [1]《教皇诞生记》(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 武晓宇. 西北大学, 2021
  • [2]中美对缅政策比较研究(1988—2018年) ——一种对外政策相向性的分析视角[D]. 杨超. 外交学院, 2019(10)
  • [3]缄默的呐喊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电影叙事研究[D]. 王洁群. 山西大学, 2017(03)
  • [4]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D]. 许正. 苏州大学, 2017(04)
  • [5]缅甸政治转型以来的对外关系[D]. 闫德华. 云南大学, 2015(09)
  • [6]《越南人权报告》(1995-2010)与美国对越外交理念研究[D]. 劳华兰. 暨南大学, 2012(10)
  • [7]公共事务的合作共治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艾滋问题治理模式研究[D]. 余翠娥. 云南大学, 2011(01)
  • [8]冷战后中缅印三边关系研究[D]. 阮金之. 暨南大学, 2010(09)
  • [9]泰国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李文标. 云南师范大学, 2009(S1)
  • [10]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农村地区艾滋病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研究[D]. 武锋.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佛教僧侣加入抗击艾滋病毒/艾滋病的战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