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35岁下生殖道炎症妇女5种支原体感染状况(论文文献综述)
李媛,汤绿燕,何国霞,张飞华,蒋玲霞,周毛婴[1](2021)在《诸暨市输卵管性不孕患者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药敏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输卵管性不孕患者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药敏试验情况,找出指导临床合理治疗的方法。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诸暨市第四人民医院以及诸暨市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不孕不育科收治的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38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另收集健康育龄女性体检者3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液体培养法检测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和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分析两组支原体检出情况以及输卵管性不孕患者支原体药敏试验结果。结果两组共检测出支原体感染332例(43.68%),研究组249例(65.53%),对照组83例(21.84%),其中以Uu为主(36.84%),Mh和Uu+Mh检出率分别为5.00%、1.84%。研究组Uu、Mh、Uu+Mh及支原体总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80例输卵管性不孕患者中,不同年龄阶段支原体感染率比较,20~30岁组Uu及支原体总感染率均高于31~4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u、Mh和Uu+Mh对四环素、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均有敏感性,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司帕沙星有耐药性。2019年输卵管性不孕妇女支原体阳性标本耐药率与2018年大致相似,仅Uu对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及左氧氟沙星耐药性出现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2、5.490、5.131,均P<0.05)。结论输卵管性不孕的发生可能与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存在一定联系,应对患者进行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常规检测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若无条件进行药敏试验时,可优先选择四环素、强力霉素、交沙霉素治疗。
陈佳婕[2](2021)在《自动化解脲脲原体/微小脲原体联合检测与生殖道病原体感染疾病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脲原体是女性下生殖道常见的一类寄生物或共生物,是引起泌尿生殖系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脲原体感染的妇女除了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外,还有极大的可能会将病原体传染给性伴侣。脲原体感染也是引起不育、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怀孕妇女若感染脲原体,还可能导致胎膜早破、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产后感染等不良妊娠后果,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目前已知与人类致病有关的脲原体分为2个生物群,14个血清型。其中生物Ⅰ群即为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包括基因组较大的10个血清型:分别是2、4、5、7、8、9、10、11、12和13;生物Ⅱ群即为微小脲原体(Ureaplasma parvum,Up),包括基因组较小的4个血清型:1、3、6和14。但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检测试剂盒无法区分解脲脲原体与微小脲原体,国际上对于两种生物种群致病性的强弱差异研究匮乏,且微小脲原体与生殖系统感染的疾病相关性研究报道也较少。本研究采用由凯杰公司提供的最新研发的解脲脲原体/微小脲原体的联检试剂盒,与配套的全自动核酸提取纯化分析仪,对临床已确定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两种病原体的分群/联合检测。研究中建立了核酸自动化提取与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的标准化流程,相比于一直沿用的“金标准”培养方法,新方法不仅缩短了检测周期,同时能有效避免污染和假阴性。进一步采用标准化流程分析了 321例生殖系统感染的患者样本,包括男性样本48例,标本种类为尿道拭子;女性样本273例,标本种类为宫颈拭子。同时以55例健康人群为对照样本,其为女性宫颈拭子样本。针对联检试剂盒检测获得的结果,以患者与正常人、患者性别、患者年龄、患者所患的疾病种类为基线,分析了这两种不同病原体与这些基线之间的统计学关系。统计结果表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解脲脲原体Uu和微小脲原体Up的p值均小于0.05,且男性感染Uu相对较多(26/48,54.17%),而女性则以Up感染为主(230/273,84.25%),但这两种病原体的感染与男性和/或女性之间的不同年龄段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在男性所患疾病的统计分析中,两种病原体Uu和Up的p值均小于0.05,这说明在本次研究所收集的男性患者样本中,涉及炎症、不育及其他三大类疾病,病原体的感染均具有明显的指向性;而在女性患者样本所涉及的疾病分类中,Uu的感染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Up的p值则小于0.05,则说明在女性的某一类或某几类疾病中,Up是其特定的感染病原体。随后利用了不同性别及所患的不同疾病建立了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微小脲原体与男性不育以及女性不孕之间存在着统计学关系(p<0.05)。细菌性阴道炎(BV)是女性泌尿生殖道的常见疾病,研究中我们同时分析了这两种病原体与女性细菌性阴道炎的相关性。在273例女性检测样本中,共有224例完成了细菌性阴道炎的检测,而BV和Uu/Up相关性统计分析中p值均大于0.05,说明无论是Uu还是Up,均与BV的感染不具有相关性。以上这些结果的获得,为解脲脲原体与微小脲原体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也为临床进行这两类病原体检测的必要性给出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马丹丹[3](2020)在《单一、多重HR-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失调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收集阴道、宫颈分泌物,分析微生物代谢产物、酶、生殖道病原体及HPV检测结果,探讨各指标异常在HR-HPV感染中的作用,为逆转及治疗HR-HPV持续感染以及防止后续系列良、恶性变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以“白带异常、外阴瘙痒”或正常门诊体检就诊的525例妇女。通过门诊病历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婚育史、既往史等一般资料,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按HPV感染情况分为3组,即HR-HPV阴性组、单一HR-HPV阳性组、多重HR-HPV阳性组。分别统计三组阴道微生态形态学与功能学、支原体、衣原体监测结果。将数据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三组间各个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HPV感染情况的比较:本研究最终纳入有完整数据525例患者。HR-HPV阴性组445人,约占84.76%;单一HR-HPV阳性组为65人,约占12.38%;多重HR-HPV阳性组15人,约占2.86%。2.菌群密集度在HR-HPV阴性组、单一HR-HPV阳性组、多重HR-HPV阳性组三组中阳性率分别为11.69%、36.92%、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555,P<0.05)。三组中菌群多样性的阳性率分别为12.13%、36.92%、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547,P<0.05)。三组中WBC计数阳性率分别为15.73%、64.61%、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263,P<0.05)。三组中乳酸杆菌阳性率分别为31.69%、70.77%、7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221,P<0.05)。组间比较发现,单一HR-HPV阳性组与HR-HPV阴性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7);多样性、乳酸杆菌两指标于多重HR-HPV组与HR-HPV阴性组比较,P均<0.0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BC计数于单一与多重HR-HPV阳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3.H2O2在HR-HPV阴性组、单一HR-HPV阳性组、多重HR-HPV阳性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5.17%、66.15%、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085,P<0.05)。三组中SNA阳性率分别为25.17%、76.92%、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859,P<0.05)。三组中LE阳性率分别为42.70%、69.23%、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370,P<0.05)。三组中pH阳性率分别为22.02%、87.69%、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815,P<0.05)。组间比较时发现,以上四个指标于单一HR-HPV阳性组与HR-HPV阴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7);SNA、pH于多重HR-HPV感染与HR-HPV阴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7)。GUS在三组中阳性率分别为29.66%、23.08%、33.33%;NAG阳性率分别为18.88%、21.54%、26.67%;这两项指标于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HR-HPV阴性组、单一HR-HPV阳性组、多重HR-HPV阳性组BV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2.47%、56.92%、46.67%;中间型BV阳性率分别占比:51.46%、30.77%、26.67%;正常者分别占比:26.07%、12.31%、26.67%;正常者、中间型BV、BV在三组间总比较(x2=33.981,P<0.05),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s=0.258,P<0.05。5.在HR-HPV阴性组、单一HR-HPV阳性组、多重HR-HPV阳性组TV感染阳性率分别为:4.49%、35.38%、53.33%,三组间阳性率比较(x2=95.201,P<0.05),即具有统计学意义;HR-HPV阴性组分别与单一HR-HPV阳性组、多重HR-HPV阳性组间相比较,TV阳性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7)。rs=0.431,P<0.05。三组中VVC感染阳性率分别为:10.79%、9.23%、13.33%,三组间比较(x2=0.259,P>0.05),即无统计学意义。6.在HR-HPV阴性组、单一HR-HPV阳性组、多重HR-HPV阳性组中UU感染阳性率分别为13.26%、75.38%、80.00%,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741,P<0.05);CT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6.97%、66.15%、66.67%,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365,P<0.05);HR-HPV阴性组分别与单一HR-HPV阳性组、多重HR-HPV阳性组间相比较,UU、CT阳性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7)。rs分别为0.475、0.288,P均<0.05。结论:1.阴道微生态失调易诱发HR-HPV感染。单一HR-HPV感染下正常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及多样性增加,优势乳酸杆菌减少,炎症细胞数目增加;多重HR-HPV感染下正常阴道菌群多样性增加,优势乳酸杆菌减少,炎症细胞数目增加;单一较多重HR-HPV感染更易增加炎症细胞数目。2.单一HR-HPV感染下阴道微生态H202、SNA、LE代谢水平及正常阴道弱酸环境发生改变;多重HR-HPV感染下阴道微生态SNA代谢水平及及正常阴道弱酸环境发生改变。3.单一、多重HR-HPV感染与下生殖道BV、TV、UU、CT感染密切相关。
温兆军[4](2020)在《支原体感染与卵巢癌的相关性研究及中医辨证分型规律》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卵巢癌患者的卵巢组织内支原体的感染及其亚型分布情况,探讨支原体感染和卵巢癌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卵巢癌提供新的思路及研究方向。总结和研究卵巢癌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为卵巢癌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提供研究指导。方法:收集20例卵巢癌组织和15例正常卵巢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组织内支原体的感染及其亚型如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的分布情况,以探讨支原体感染和卵巢癌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018年01月-2020年01月于江苏省中医院及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治疗的85例卵巢癌患者进行研究,总结卵巢癌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文化程度、婚况、职业、肿瘤家族史及治疗费别等)、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及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并经软件统计分析中医证型与上述各调查内容之间的关系,探寻是否具有差异性。结果:1.卵巢癌组织中支原体阳性11例(55%),正常卵巢组织中暂未发现支原体感染,阳性0例。二者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不同亚型的支原体在卵巢癌组织中的感染情况有差别,其中Uu感染4例,阳性率为20%;Mh感染11例,阳性率为55%;Uu与Mh同时感染4例,阳性率为20%。Mh感染高于Uu感染和Uu+Mh混合感染(55%vs 40%)。3.卵巢癌患者在50-60岁之间的发病率最高(占40.0%);文化程度以中学水平为主(占43.5%);职业中高发病率人群是工人(占38.8%);婚况以离异或丧偶的居多(占57.7%),未婚患病者极少;治疗费用差不多一半由医保承担(占48.2%);患者具有明确的肿瘤家族史(占17.6%);卵巢癌中医证型以气血亏虚证为主(占40.0%),证型分布规律为气血亏虚型>气滞血瘀型>湿热蕴毒型>气阴两虚型>痰湿凝聚型;病理分期较集中在Ⅲ期(占52.9%);病理类型以上皮性肿瘤最常见(占91.8%)。4.卵巢癌各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费别、婚况、家族史及病理类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不同肿瘤分期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支原体感染和卵巢癌具有一定关系,支原体阳性率在卵巢癌组织中明显高于其它良性病变组织。卵巢癌中支原体感染以Mh亚型为主,一部分伴随Uu混合感染。支原体感染可能为卵巢癌的一个危险因素,这为早期防治卵巢癌提供了新的思路。2.卵巢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气血亏虚型>气滞血瘀型>湿热蕴毒型>气阴两虚型>痰湿凝聚型,且和不同肿瘤分期具有一定关系,早期多以实证为主,一般Ⅰ期患者以湿热蕴毒证多见,Ⅱ期患者以气滞血瘀证多见,Ⅲ期和Ⅳ期患者以气血亏虚证表现更明显。
郑杰[5](2019)在《女性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及耐药性与生物群型分布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中解脲脲原体感染和生物群型分布情况。了解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程度及耐药性与生物群型之间的关系。为防治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9月-2018年1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和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生殖道感染患者的分泌物标本1045例,采用液体选择培养法对标本进行选择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设计8对寡核苷酸引物,采用实时PCR扩增特定DNA片段,进行菌株分群分型鉴定。结果1 1045例样本中共检出支原体566例,总阳性率为54.16%。其中单纯解脲脲原体感染432例,阳性率为41.33%;其次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混合感染108例;单纯人型支原体感染26例。2女性患者中以2130岁的育龄女性感染率最高,3140岁女性次之,且各年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女性生殖道解脲脲原体耐药率最高的为诺氟沙星,耐药率90.74%,其他药物依次为壮观霉素90.28%、氧氟沙星88.43%、环丙沙星86.57%、司帕沙星32.64%、左氧氟沙星30.09%、克拉霉素20.38%、罗红霉素13.89%、阿奇霉素12.04%、交沙霉素3.24%、多西环素2.31%和米诺环素1.39%。4经实时PCR分群分型:以单纯生物一群感染为主,共检测出311例,阳性率为72.00%;单纯生物二群感染次之,检出84例;同时感染一群和二群最少,仅有31例。5生物一群以单一血清型为主,检出率最高的为血清型6型,占总检出率的66.88%,其次为血清型3/14型17.68%,1血清型检出率最低11.58%。生物二群均为混合血清型,且以2亚型和3亚型混合为主。6两大生物群对多西环素、阿奇霉素、司帕沙星、交沙霉素和罗红霉素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物一群中3种血清型对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罗红霉素4种抗生素耐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女性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检出率与年龄有关,以单纯生物一群单一血清型6型感染为主。2女性解脲脲原体耐药以喹诺酮类为主。耐药性在不同生物群型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临床治疗应首选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生物分群分型对临床用药、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具有参考意义。图10幅;表14个;参134篇。
刘鹏琴[6](2019)在《胎膜早破孕妇解脲脲原体感染分群、分型研究及其药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胎膜早破孕妇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感染状况及其分群、分型情况;探讨胎膜早破患者不同孕次、流产次数与Uu阳性率的相关性;分析Uu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妊娠期Uu感染以及预防胎膜早破的发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本研究根据入选标准选取171例胎膜早破孕妇作为观察组,100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86例健康未孕女性为空白组。记录患者基本信息。2.收集入组对象的宫颈分泌物及阴道分泌物,采用Uu液体培养鉴定及药敏试剂盒对Uu进行培养,记录Uu液体培养阳性且浓度大于104(CCU/ml)的标本以及其药敏情况;对阴道分泌物进行镜检,筛查滴虫、念珠菌及加德纳菌感染。3.对液体培养阳性的标本进行核酸提取,针对Uu MBA(多带抗原)保守片段特征设计分群、分型引物,采用常规PCR方法对培养阳性的标本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行电泳检测。4.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主要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胎膜早破孕妇的Uu总阳性率为75.44%(129/171)高于对照组54.0%(54/100)及空白组33.33%(26/78),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次数及流产次数越多,Uu阳性率越高。不同妊娠次数及流产次数之间Uu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2.Uu生物2群在观察组中阳性率为24.03%(31/129),高于对照组11.11%(6/54)及空白组7.69%(2/26),三组中两生物群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u血清1型及6型在三组中分布差异显着(P<0.05),血清3型及混合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Uu感染对四环素类抗生素敏感性较高,均达100%;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较低,敏感性均小于20%;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敏感性分布不同,其中对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敏感性可达80%以上;Uu不同生物群及血清型对抗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Uu生物2群和血清1型与胎膜早破的发生有关;2.Uu感染对四环素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可作为临床诊治Uu感染的一线用药;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低于四环素类;此外,喹诺酮类抗菌药敏感性较低,不建议用于经验性治疗。孕妇Uu感染可首选阿奇霉素治疗;Uu生物群及血清型不影响临床用药。
齐伟平[7](2018)在《罗志娟教授治疗解脲支原体所致子宫颈炎的经验方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自拟经验方清解汤联合西药盐酸多西环素片治疗解脲支原体所致子宫颈炎(中医辨证为湿热下注证)的临床效果,以期探寻更佳的治疗方案。方法:60例解脲支原体阳性子宫颈炎患者(中医辨证为湿热下注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实际完成病例各29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多西环素片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用自拟经验方清解汤,两组患者治疗14天。分别在治疗前和停药后1周、3个月对患者进行观察记录。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评价分析其总有效率、中医症候积分变化、阴道分泌物清洁度变化、支原体转阴率以及复发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14天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10%,与对照组有效率(62.0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17.59±5.08,治疗后积分2.83±1.67;对照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17.03±3.57,治疗后积分6.97±2.83;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进行组内比较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将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进行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分泌物清洁度情况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将两组患者治疗后阴道分泌物清洁度情况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组治疗14天后,支原体阳性患者1例,转阴率为96.55%(28/29),对照组治疗后支原体阳性患者8例,转阴率为72.41%(21/29),治疗组支原体转阴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7)在治疗用药期间(14天),治疗组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5%,对照组有10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对治疗后(停药后1周)复查支原体转阴患者随访,治疗组转阴人数28人,停药后3月复发人数2人,复发率7.14%;对照组转阴人数21人,停药后3月复发人数8人,复发率38.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经验方清解汤联合西药盐酸多西环素片,可有效治疗解脲支原体所致子宫颈炎,不仅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阴道分泌物清洁度,而且提高了解脲支原体的转阴率,远期复发率也有所降低,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安全,值得推广。
陶丽媛[8](2015)在《加味完带汤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宫颈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近年来临床上宫颈支原体感染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相关医学研究指出,宫颈支原体感染可造成一系列并发症,包括不孕、自然流产、盆腔炎及异位妊娠等,对育龄期女性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在治疗上过去多用抗生素治疗,有些虽然体外药敏试验敏感,但临床应用效果不佳;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了宫颈支原体感染的治愈率,因此临床治疗上又出现了中西药联合治疗。临床上支原体感染的不孕不育患者常见脾虚湿热型,不宜单纯使用清热解毒之品。本课题选用《傅青主女科》的完带汤加味,在补脾、健脾疏肝的基础上再加以清热利湿。目的 探讨加味完带汤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宫颈支原体感染脾虚湿热型的疗效,评估中西药结合治疗该病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诊断为宫颈支原体感染且药敏实验为阿奇霉素敏感、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加味完带汤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用阿奇霉素治疗;根据症状评分量表,统计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候积分,统计支原体的转阴例数,按照相关统计学原理,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组支原体转阴率93.3%,对照组转阴率为73.3%,治疗组的转阴率优于对照组。从临床症状积分比值上看,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0%,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上较对照组更优。从白带的量、色、质、味和阴痒程度5个主症及白带清洁度治疗前后的数据来看,用药前和用药后组内各等级病例数比较P值均<0.05,说明两组药物在改善临床症状上都有效。组间治疗后各等级的病例数比较P值均<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上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治疗组发生1例,对照组发生7例。结论 加味完带汤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脾虚湿热型的支原体感染患者,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支原体转阴率高,不良反应少,疗效优于阿奇霉素组。
石小玉[9](2014)在《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与不孕、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及药物敏感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支原体、衣原体在不孕和不良妊娠结局患者的感染情况,进一步探讨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与不孕和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对不孕组支原体阳性者进行培养鉴定计数药敏试验,通过分析药敏结果,了解本地区支原体的药物敏感情况,为临床治疗支原体感染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708例不孕患者以及188例不良妊娠结局患者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情况,同时检测100例正常早孕妇女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情况;用液体培养法检测不孕患者核酸检测支原体阳性者的支原体分型鉴定和药物敏感情况。结果一、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孕、不良妊娠结局患者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率1.不孕组708例,其中单独支原体感染者438例,阳性率61.9%;单独衣原体感染者68例,阳性率9.6%;混合感染者72例,阳性率10.2%。2.不良妊娠组188例,其中单独支原体感染者56例,阳性率29.8%;单独衣原体感染者32例,阳性率17.0%;混合感染者21例,阳性率11.2%。3.100例正常早孕妇女生殖道单独支原体感染者12例,阳性率12.0%;单独衣原体感染者2例,阳性率2.0%;混合感染者3例,感染率3.0%。二、支原体核酸检测阳性不孕患者支原体分型及药敏结果1.支原体阳性者培养结果为解脲支原体阳性376例,占78.3%,人型支原体阳性12例,占2.5%,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双阳性92例,占19.2%。2.单独解脲支原体感染的药物敏感率最高的是强力霉素97.9%,其次敏感率较高的为美满霉索、交沙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加替沙星和红霉素,敏感率依次为97.3%、97.3%、96.3%、94.1%、84.6%和80.9%。耐药率最高的是司帕沙星42.0%,其次为甲砜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都为33.3%。3.12例单独人型支原体培养阳性的药敏结果显示:单独人型支原体感染药物敏感率较高的依次为强力霉素100.0%、交沙霉素100.0%、克林霉素100.0%、美满霉素83.3%。耐药率较高的由高到低依次为阿奇霉素100.0%、红霉素100.0%、司帕沙星66.7%。4.92例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培养阳性的药敏结果显示:药物敏感率较高的为美满霉素和强力霉素,敏感率分别为95.7%。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罗红霉素93.5%、红霉素89.1%、司帕沙星87.0%、克拉霉素80.4%、阿奇霉素78.3%。结论1.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与不孕和不良妊娠结局有密切的关系,是导致不孕及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原因之一。2.单独解脲支原体感染的标本药物敏感率较高,敏感药物种类也多,而耐药的药物种类少,而且耐药率很低。敏感率最高的是强力霉素,其次为美满霉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耐药率都很低。可将大环内酯类药物交沙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作为治疗单独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一线用药。3.单纯人型支原体感染的标本中,四环素类的强力霉素和大环内酯类的交沙霉素、克林霉素敏感率最高;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最高。4.在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复合感染的药敏试验中,属于四环素类的美满霉素和强力霉素的敏感率最高;耐药率普遍较高,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罗红霉素、红霉素、司帕沙星、克拉霉素、阿奇霉素。5.单独解脲支原体感染者在0-5种药物耐药组中所占比例最高,6-11种药物耐药组中所占比例最低,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感染12种药物耐受组中所占比例最高。虽然人型支原体感染数量少,但多重耐药情况比较严重,治疗难度较大。
孟炜[10](2013)在《女性下生殖道感染发病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及非淋菌性宫颈炎防御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育龄妇女下生殖道感染现状,探讨引起下生殖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新疆女性生殖道感染防治提供依据。2)探讨人-p防御素-1、-2、-3mRNA(HBD-1, HBD-2, HBD-3)在女性非淋菌性宫颈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3)初步探讨药物干预对人-p防御素-1,-2,-3mRNA(HBD-1, HBD-2, HBD-3)在女性沙眼衣原体感染宫颈炎中的表达影响及临床意义。4)了解解脲支原体阳性患者感染情况,为解脲支原体的临床防治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实验依据。方法:1)对2010年4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患者1328人进行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随机选取815名做问卷调查。2)2010年4月至2011年5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选择非淋菌性宫颈炎72例,正常对照组64例,采用逆转录PCR (RT-PCR)技术检测宫颈组织中HBD-1、2、-3mRNA的表达水平。3)选择沙眼衣原体感染宫颈炎患者32例,给予盐酸米诺环素治疗,一月后20例沙眼衣原体转阴,纳入转阴病例组,12例未转阴病例,纳入未转阴病例组,正常对照30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宫颈组织中HBD-1, HBD-2, HBD-3mRNA的表达水平。4)采用现况研究法对815例妇科门诊就诊的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并用镜检及培养法对两组人群阴道及宫颈分泌物标本进行白带常规及UU分离和检测。UU阳性分为阳性组,UU阴性为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间UU感染率的差异。结果:1)1328就诊患者中下生殖道感染检出率57.62%,细菌性阴道病36.50%,解脲支原体感染27.75%,沙眼衣原体感染6.64%,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4.83%,滴虫性阴道炎3.62%,淋球菌感染0.60%;混合感染占所有感染人数的32.20%,其中一种病原体感染占所有感染人数的67.69%,两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占25.91%,三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占6.40%。两种混合感染以支原体和细菌性阴道病混合感染最多,占两种混合感染人数的42.42%,其次是支原体和衣原体混合感染占24.24%,三种感染以支原体、衣原体和细菌性阴道病混合感染最多,占三种混合感染人数的50%,其次是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和支原体混合感染占20.83%;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首次发病时间、首次性生活年龄、经期性生活、不适时终止性生活、伴侣性生活前清洗及妇科感染史是下生殖道感染相关因素。2)非淋菌性宫颈炎感染组及对照组中均能检测到HBD-1、-2、-3mRNA的表达(1.12±0.41,1.08±0.31,1.04±0.30),三种防御素表达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淋菌性宫颈炎感染组中HBD-2, HBD-3(1.25±0.38,1.26±0.35)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1,-3.705,P=0.009,0.000),而HBD-1在非淋菌性宫颈炎感染组表达水平(1.22±0.45)与对照组(1.12±0.4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淋菌性宫颈炎感染组及对照组宫颈组织中HBD-2mRNA的表达水平与HBD-3mRNA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0.527,0.304,P=0.000,0.016),HBD-1mRNA表达水平与HBD-2,-3mRNA表达水平均无相关性(非淋菌性宫颈炎感染组r=0.253,0.267,P=0.056,0.051;对照组r=-0.018,-0.093,P=0.892,0.473)。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沙眼衣原体感染组HBD-2, HBD-3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9,0.000),而HBD-1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沙眼衣原体感染转阴病例组治疗前后HBD-2, HBD-3mRNA的表达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09),而HBD-1mRNA治疗前后表达水平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沙眼衣原体感染未转阴病例组治疗前后HBD-1, HBD-2, HBD-3mRNA的表达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15例调查者中,UU阳性者257例,阳性率为38.7%。(1)815例育龄妇女中257例(38.7%)UU阳性,UU阳性组在宫颈炎、阴道炎、宫颈炎合并阴道炎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UU阳性组生育史状况分析:257例UU阳性者中在妊娠史、流产史、自然分娩史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UU阳性组性行为状况分析:257例UU阳性者中在清洗外阴、阴道冲洗、性伴个数、性生活频率、自慰、经期性生活、吸烟、饮酒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保护、性生活前清洗、避孕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UU阳性组与对照组在各类阴道炎的比较中:霉菌性阴道炎在两组问无统计学意义(P>0.05);滴虫、细菌性阴道炎、混合感染在两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地妇女下生殖道感染情况较普遍,感染前三位的是细菌性阴道病、解脲支原体感染、沙眼衣原体感染,混合感染应引起重视,针对妇女生殖道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宣教及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是降低下生殖道感染的重要的措施。2)人-β防御素-2,-3mRNA在炎症发生时表达增强,两者相互促进对女性宫颈感染局部免疫防御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今后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3)人-p防御素-2,-3mRNA在炎症发生时表达增强,药物干预治疗后,表达降低,因此,在临床上检测病变组织中HBD-2,-3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可能不失为判断治疗痊愈与否的一个有效判断指标,这对于反复复发的妇科感染性疾病判断预后有着深远的临床价值,也为临床药物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验平台,为今后感染治疗提供了新思路。4)患者UU携带率与宫颈炎、阴道炎、生育史以及性行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是UU致病性的混杂因素。
二、20~35岁下生殖道炎症妇女5种支原体感染状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35岁下生殖道炎症妇女5种支原体感染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诸暨市输卵管性不孕患者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药敏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1.2.1 标本取样 |
1.2.2 支原体培养及药敏检测方法 |
1.2.3 结果判断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比较 |
2.2 2018—2019年输卵管性不孕妇女支原体阳性标本药敏试验结果比较 |
3 讨 论 |
(2)自动化解脲脲原体/微小脲原体联合检测与生殖道病原体感染疾病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1章 绪论 |
1.1 解脲脲原体的发现与发展 |
1.1.1 支原体简介 |
1.1.2 解脲脲原体的发现与命名 |
1.1.3 解脲脲原体的形态与结构 |
1.1.4 解脲脲原体的感染与危害 |
1.1.5 流行病学分析 |
1.1.6 解脲脲原体的基因分型 |
1.2 解脲脲原体与微小脲原体 |
1.2.1 如何区分解脲脲原体与微小脲原体 |
1.2.2 解脲脲原体与微小脲原体的感染差异 |
1.2.3 解脲脲原体亚型的致病性 |
1.3 检测方法 |
1.3.1 实验室检测方法 |
1.3.2 PCR方法检测解脲脲原体/微小脲原体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2 课题创新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盒的研发 |
2.1.1 引物设计 |
2.1.2 试剂盒组分 |
2.2 试剂盒储存、运输条件及有效期 |
2.3 实验配套检测仪器 |
2.4 试剂盒检测原理 |
2.5 检验方法 |
2.5.1 样本处理(样本处理区) |
2.5.2 扩增试剂准备(PCR前准备区) |
2.5.3 分液和加样(样本制备区;此步骤由QIAsymphony AS完成) |
2.5.4 PCR扩增(检测区) |
2.5.5 仪器检测通道选择 |
2.5.6 样本设定 |
2.6 临床样本的收集 |
2.6.1 样本采集、存放及运输要求 |
2.7 实验室各区域内的必备物品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试剂盒性能验证检测及检测结果判断 |
3.1.1 最低检测线验证 |
3.1.2 重复性验证 |
3.1.3 符合率验证 |
3.1.4 干扰物质及治疗药物影响 |
3.1.4.1 干扰反应研究用样本选择及制备 |
3.1.4.2 实验方法 |
3.1.5 阳性判断值和参考区间 |
3.1.6 检测结果的判读 |
3.1.7 检测方法应用的局限性 |
3.2 临床样本的分类统计 |
3.2.1 按患者/正常人检测结果分类统计 |
3.2.2 临床样本按性别分类统计检测结果 |
3.2.3 临床样本按年龄分类统计检测结果 |
3.2.4 临床样本按疾病分类统计检测结果 |
3.3 临床样本检测结果的统计学分析 |
3.3.1 患者/正常人结果统计分析 |
3.3.2 患者按性别联检结果统计分析 |
3.3.3 男性患者按年龄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
3.3.4 女性患者按年龄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
3.3.5 患者(不分男/女)按年龄分类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
3.3.6 男性患者按所患疾病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 |
3.3.7 女性患者按所患疾病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 |
3.3.8 回归统计分析 |
3.4 女性Uu/UP感染与细菌性阴道炎的相关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讨论 |
4.1 检测技术平台特点和试验注意点 |
4.2 解脲脲原体微小脲原体联检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
4.3 解脲脲原体/微小脲原体联检的社会意义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卷内备考表 |
(3)单一、多重HR-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失调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一)一般资料的比较 |
(二)三组中阴道微生态形态学各指标的比较 |
(三)三组中阴道微生态功能学各指标的比较 |
(四)HR-HPV感染与生殖道炎症性疾病的关系 |
第三章 讨论 |
(一)宫颈HR-HPV感染概述 |
(二)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的概述 |
(三)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的改变对宫颈HR-HPV感染的影响 |
(四)宫颈HR-HPV感染与生殖道炎症性疾病间的相关性 |
(五)前瞻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4)支原体感染与卵巢癌的相关性研究及中医辨证分型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传统医学对卵巢癌的研究进展 |
1.1 中医病名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1.3 中医辨证论治 |
1.4 中医治疗现状 |
2. 现代医学对卵巢癌的研究进展 |
2.1 流行病学特点 |
2.2 发病因素 |
2.3 病理类型 |
2.4 卵巢癌的分期 |
2.5 诊断技术 |
2.6 卵巢癌的西医治疗 |
3. 肿瘤、慢性炎症和支原体之间的研究进展 |
3.1 肿瘤和慢性炎症 |
3.2 肿瘤和病原体 |
3.3 肿瘤组织中存在支原体感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卵巢癌的中医证型规律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卵巢癌患者的基本信息 |
4.2 病理特点 |
4.3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4.4 卵巢癌患者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
二、支原体感染与卵巢癌的相关性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标本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标本组织收取的原则 |
2. 实验原理与引物信息 |
3.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3.1 材料试剂 |
3.2 实验仪器 |
4. 实验方法与步骤 |
4.1 DNA抽提 |
4.2 PCR反应 |
4.3 二轮PCR反应 |
4.4 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分析 |
5. 检测结果 |
5.1 DNA电泳图 |
5.2 第一轮PCR结果—16S-rRNA扩增结果 |
5.3 第二轮PCR结果—Uu和Hom扩增结果 |
6. 统计方法 |
7. 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结果分析 |
2.1 卵巢癌的中医证型规律分析 |
2.2 卵巢癌组织中支原体感染的情况分析 |
3. 卵巢癌与支原体感染的初步探讨 |
3.1 卵巢癌与生殖道炎症 |
3.2 女性生殖道菌群 |
3.3 支原体感染与炎症反应 |
3.4 卵巢癌组织中存在支原体感染 |
4. 不足与展望 |
4.1 不足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女性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及耐药性与生物群型分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实验设备 |
1.1.3 实验试剂 |
1.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1.2.1 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实验 |
1.2.2 DNA的提取 |
1.2.3 聚合酶链反应 |
1.2.4 统计学处理 |
1.3 结果 |
1.3.1 支原体培养结果 |
1.3.2 不同年龄组解脲脲原体感染情况 |
1.3.3 Uu体外抗生素药敏实验结果 |
1.3.4 解脲脲原体在不同生物群型中的分布 |
1.3.5 生物一群与生物二群耐药情况的分析 |
1.3.6 生物一群各血清型耐药情况的分析 |
1.4 讨论 |
1.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解脲脲原体致病性、耐药性及检测方法的研究 |
2.1 Uu的致病机制 |
2.2 Uu的耐药机制 |
2.2.1 Uu对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
2.2.2 Uu对大环内脂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
2.2.3 Uu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
2.3 Uu耐药性的地区差异性 |
2.4 Uu的检测方法 |
2.4.1 培养法 |
2.4.2 分子生物学检测 |
2.4.3 免疫学检测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胎膜早破孕妇解脲脲原体感染分群、分型研究及其药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观察组、对照组及空白组 Uu 阳性率及分群、分型检测结果 |
3.2 孕妇不同妊娠史与胎膜早破患者Uu阳性率的分布情况 |
3.3 观察组Uu阳性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个人成果 |
致谢 |
(7)罗志娟教授治疗解脲支原体所致子宫颈炎的经验方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
1.3 标本采集 |
1.3.1 分泌物采集 |
1.3.2 标本检测及结果判读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7 脱落病例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实验分组方法 |
2.2 盲法实施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时点与指标 |
2.5 安全性指标的监测方法 |
2.6 疗效评定标准 |
2.7 随访 |
2.8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临床疗效结果 |
3.3 脱落病例的观察处理结果 |
3.4 安全性评估结果 |
第二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中医对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认识 |
1.1 古籍记载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 |
1.3.1 辨证论治 |
1.3.2 经验方治疗 |
1.3.3 中成药治疗 |
1.3.4 中医药外治法 |
1.3.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 西医对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研究现状 |
2.1 感染的高危因素 |
2.2 危害及其流行病学 |
2.3 致病机制 |
2.4 治疗现状 |
2.4.1 耐药现象 |
2.4.2 敏感药物 |
2.4.3 联合用药 |
2.4.4 阴道联合给药 |
3 导师对解脲支原体感染所致子宫颈炎的认识 |
3.1 湿热下注、虫毒侵蚀为主要致病机理 |
3.2 治以清热祛湿,杀虫止痒 |
3.3 调养并重,以善其后 |
4 中药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1 中药组方分析 |
4.2 现代药理研究 |
5 研究结果分析 |
6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7 设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加味完带汤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宫颈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临床研究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对象与诊断标准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与纳入排除标准 |
(三) 研究方法 |
1. 病例的选择和分组 |
2. 实验过程 |
3. 疗效判定标准 |
(四) 临床研究记录规范 |
(五) 统计学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一) 一般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一般情况 |
(二) 疗效分析 |
1. 支原体培养结果比较 |
2. 主要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
(三)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三、分析与讨论 |
(一) 西医学对泌尿道支原体感染的认识 |
1. 支原体的概述 |
2. 支原体的致病机制 |
3. 支原体感染的致病性和危害 |
4. 支原体的治疗现状 |
5. 选用阿奇霉素的原因 |
(二) 中医对宫颈支原体感染的认识 |
(三) 加味完带汤中各药物的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
(四)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
(五) 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与不孕、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及药物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不孕症、不良妊娠结局患者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率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不孕症患者支原体培养药敏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女性下生殖道感染发病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及非淋菌性宫颈炎防御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新疆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伦理审查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人-β防御素-1,-2,-3 mRNA在女性非淋菌性宫颈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药物干预对人-β防御素-1,2,3 mRNA基因表达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解脲支原体在女性生殖道感染的临床价值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伦理审查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四、20~35岁下生殖道炎症妇女5种支原体感染状况(论文参考文献)
- [1]诸暨市输卵管性不孕患者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药敏结果分析[J]. 李媛,汤绿燕,何国霞,张飞华,蒋玲霞,周毛婴. 实用预防医学, 2021(07)
- [2]自动化解脲脲原体/微小脲原体联合检测与生殖道病原体感染疾病的应用研究[D]. 陈佳婕.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3]单一、多重HR-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失调的相关性研究[D]. 马丹丹. 延安大学, 2020(12)
- [4]支原体感染与卵巢癌的相关性研究及中医辨证分型规律[D]. 温兆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女性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及耐药性与生物群型分布的研究[D]. 郑杰.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6]胎膜早破孕妇解脲脲原体感染分群、分型研究及其药敏分析[D]. 刘鹏琴. 南华大学, 2019(01)
- [7]罗志娟教授治疗解脲支原体所致子宫颈炎的经验方临床研究[D]. 齐伟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加味完带汤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宫颈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观察[D]. 陶丽媛.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5)
- [9]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与不孕、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及药物敏感性分析[D]. 石小玉. 泰山医学院, 2014(01)
- [10]女性下生殖道感染发病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及非淋菌性宫颈炎防御机制的实验研究[D]. 孟炜.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