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试井解释基本参数确定方法研究

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试井解释基本参数确定方法研究

一、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试井解释中基础参数的确定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九龙[1](2021)在《非均质厚油层挖潜剩余油有效驱动单元渗流理论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大部分水驱油田普遍进入了开发中后期阶段,长期的注水开发导致储层水淹严重,形成了油水优势渗流通道,但是储层内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油,同时储层层间和层内的非均质性又加剧了这种矛盾,给挖潜带来了巨大的难度,归根结底是受储层构型(韵律、夹层遮挡、井控受限等因素)的限制,储层内部精细剩余油形成的机理和分布特征不明晰,进而不能提出有效的挖潜方法,现有流动模型也无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特别对于大庆油田的非均质厚油层储层,构型影响下高含水期剩余油储量巨大,约占剩余可采储量的53.7%,如何实现这部分剩余油的有效挖潜成为我国目前和未来提高原油产量的重要努力方向。为了搞清厚油层不同非均质构型条件下储层的油水分布规律,揭示剩余油形成机理,本文在“十二五”国家重大专项提出二维有效驱动单元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基于渗流力学和流函数模型,将注采单元划分为4个区域:Ⅰ类(高速流动有效驱)、Ⅱ类(低速流动有效驱)、Ⅲ类(高速流动无效驱)、Ⅳ类(低速流动无效驱)。通过引入两个形状函数表征非均质构型的三维空间特征,实现三维流动与三维空间特征的融合,建立了考虑重力的三维有效驱动单元渗流数学模型、非稳态条件下沿流线方向上两相流动的饱和度模型,结合驱替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揭示了注采单元内油水流动特征和饱和度(流线)变化规律。然后通过分别构建韵律、夹层以及注采不完善三类非均质储层的三维形状函数,结合流线密度和流线速度分布来表征了不同非均质构型条件下储层驱替单元内部有效驱动单元随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特征,弄清了驱替过程中含水率和油水饱和度随4类有效驱动单元转换的变化特征,进而明确了不同非均质条件下储层剩余油产生的区域和油水饱和度分布规律。依据三维有效驱动单元渗流数学模型,进行了大量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韵律储层受重力和纵向非均质性等因素的影响,在高渗透层形成优势渗流通道后,有效驱动的范围快速减小,导致整片状的剩余油产生,通过有效驱动单元模型可以跟踪含水率变化过程中4类驱动单元的变化范围,进而明确了不同韵律特征、不同韵律级差和不同储层厚度条件下剩余油产生的区域和规模;(2)夹层的存在改变厚油层层内和层间的流场分布,导致片状剩余油的产生,并且随着夹层延伸长度、夹层倾角等因素的影响驱动单元控制范围也发生变化,通过有效驱动单元理论可以明确了不同夹层条件下剩余油产生的区域和规模。(3)注采不完善性条件下,不完善区域形成压力平衡去无法实现有效驱动,导致散状剩余油的产生,通过有效驱动单元理论分析,明确了井网不完善、射孔不完善条件下剩余油随驱动单元变化产生的区域和饱和度分布。最后针对大庆油田厚油层三大类型六种模式储层剩余油分布的特征和剩余规模,基于流场转置方法利用三维有效驱动单元渗流模型提出了针对韵律型、夹层遮挡型以及注采不完善型三类主要剩余油类型储层的有效挖潜措施以及具体的挖潜方法和参数设置。根据目标区大庆南中西二区储层构型特征以及开发现状,对整个区块进行有效驱动的单元的划分,最终划分出3788个驱动单元,然后依据有效驱动单元理论分区域、分层位制定针对性的有效挖潜剩余油方案,结果显示调整后区块整体采收率提高4%左右,实现了剩余油的有效挖潜,本研究的成果对非均质厚油层剩余油的进一步挖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陈欢庆[2](2021)在《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结合研究实践,将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总结为基于开发地震技术的复杂构造精细研究、潜山复杂岩性识别技术、井震结合储层精细预测技术、特低渗透储层裂缝表征技术、砾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分类研究、基于密井网资料隔夹层刻画技术、砾岩油藏水淹层解释技术、油田开发过程中储层变化规律研究、砾岩储层水流优势通道识别技术、低渗透储层定量分类评价技术、断块油藏构型建模技术和多学科剩余油综合表征技术等12个方面。总结目前精细油藏描述研究中存在8方面问题,主要包括微构造(特别是低级序断层)解释无法满足油田开发需求、单砂体边界刻画和井间预测难度很大、裂缝表征与地质建模问题、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定量预测十分困难、复杂储层测井解释仍需持续攻关、水流优势通道识别预测问题、剩余油表征方法单一难以满足生产需要、精细油藏描述成果管理现状无法满足工作需求。最后指出了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发展趋势。

王静[3](2019)在《MT油田开发技术政策研究》文中提出MT构造位于FT凹陷中部构造带的西南部,目标区块构造复杂,纵向上油层分布零散,开发中存在油田递减快、吸水能力差等低渗透油田特有的问题。本次研究优选MT油田M1、M2、M4、M5、M6、M15等6个区块作为研究对象,在深化区块地质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油藏生产的特点,通过开展油藏工程评价,研究可以实现油田合理开发的技术对策,减缓区块产量递减,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本文首先进行精细地质研究,通过对MT油田6个区块所有井地层对比,明确了流沙港组流三段主力含油。加强渗流特征研究,剖析影响开发因素,通过润湿性及相渗实验结果,确定了储层岩石亲水的特点,明确了注水开发的可行性。根据敏感性分析结果,确定储层表现出的敏感性特点。其次通过整理和分析该区块试油试采资料,总结区块试油试采特征,发现该区块油井投产初期产量较高,但产量下降很快,说明地层能量明显不足。同时综合运用数值模拟、油藏工程、类比法等方法对开发层系、开发方式、井网井距以及单井产能等开发技术政策的进行了研究,为方案部署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最后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考虑油藏地质和工艺技术水平进行方案部署。

李俞虹[4](2019)在《让那若尔凝析气藏反凝析伤害评价及解除方法》文中认为让那若尔凝析气藏为带油环的凝析气藏,在开发过程中,出现地层压力下降至露点压力以下、生产气油比持续升高、凝析油产量下降快等现象。该凝析气藏是否发生反凝析、反凝析伤害程度如何及相关对策是该气藏下一步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建立了反凝析伤害综合评价方法,开展了反凝析伤害程度以及解除方法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通过单井生产动态资料并结合地质情况,分析了让那若尔凝析气藏反凝析特征及对产能的影响;基于相态恢复理论,综合油气相态实验资料,并与实际生产动态特征拟合,明确了让那若尔凝析气藏流体相态特征;运用考虑凝析油析出的产能方程,压力恢复试井解释方法,污染表皮系数方法和单井数值模拟方法对让那若尔凝析气藏反凝析程伤害程度做出综合评价;通过单井数值模拟模拟研究了注不同气体吞吐和井组循环注气解除反凝析伤害效果。通过本文工作,取得了以下结论和认识:(1)气藏总体上单井气产量和井口压力递减较慢,凝析油产量递减高于气产量,气油比上升快,达到9000m3/m3左右,为原始的2-3倍左右,反凝析损失严重。(2)通过相态恢复得到气藏最大反凝析压力在15-16MPa左右,最大反凝析液饱和度为9-10%。证实气井开始生产时已经发生了反凝析,目前处于最大反凝析阶段。(3)考虑反凝析的产能研究显示,生产压差增加或压力降低使得反凝析伤害程度增加;控制单井生产压差及气藏保压开发对减轻反凝析伤害有积极作用。(4)综合分析让那若尔凝析气藏的反凝析伤害程度显示,油产能影响大,气产量影响小,伤害程度单井存在差异,总体上反凝析属于低伤害,低于16%;污染半径在20-30m左右,不同井的污染存在差异。(5)解除反凝析伤害评价显示:注CO2吞吐的效果优于注干气和N2吞吐;注热氮气吞吐解除反凝析具有一定可行性;循环注气可提高凝析油采出程度,减轻了反凝析污染的影响,具有治本的作用。

王景石[5](2018)在《多层油藏优势通道识别与描述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注水开发是大多数油田经济有效的主要开发方式,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开采,大部分注水开发油田已经进入开发后期,处于高含水甚至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无效水循环严重。研究注采井间的连通情况,分析注入水的流动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反演井间动态连通性的模型多为单层模型,而现场大部分油田有多个小油层,并且由于地质条件和监测工艺的限制,并不是每一口井都有完整的测试资料,利用单层井间动态连通模型无法准确、完整地反演地层真实情况。为了更好地反演多层油藏注采井间的连通情况,本文基于物质平衡原理,考虑现场监测资料不全及生产井关停井等问题,以实际产液量与模型计算产液量差的平方和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多层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利用改进的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进行模型求解,得到各层油藏注采井间的连通系数及时间常数,并利用时间常数及典型油藏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提出多层油藏不对称系数确定了模型数据点的最小输入量。利用提出的连通度差异比和吸水指数平均比,结合概率统计理论,利用聚类分析算法建立了优势通道分级评价方法,并应用渗流力学理论及现场监测资料,计算得到优势通道区域地层渗透率、注采井间优势通道体积和优势通道区域喉道半径。矿场应用结果表明,改进的多层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能利用动态生产资料反演各层油藏井间动态连通系数,并对优势通道进行分级与参数反演,方法简单、实用、准确,与现场监测资料比较吻合。

胡利民[6](2018)在《大路沟二区井网二次加密技术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大路沟二区加密区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特点,进行了研究区开发动态分析,总结了油井生产动态特征类型,分析了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油井能够根据生产动态特征分为4类,即:明显见效井、一般见效井、水淹井、不见效井,根据油井类型的分布将研究区分为西部见效区、东部见效区和中部未见效区,三个区见效差异是由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砂体的连续性、油水井的射孔对应程度、油水井的工作制度所导致的。同时,本文考虑启动压力梯度,优化得到了适应各向异性超低渗油藏的菱形反九点井网的合理排距计算新公式,并利用实际生产数据进行了验证,得到中部未见效区的合理排距为75100m,原排距140m偏大,急需调整井网。而东部西部见效区140m排距较为合理,井网无需整体调整。采用油藏工程方法并结合开发实践数据确定了合理的技术政策。考虑无效注水量后,全区合理注采比为2.52、西部见效区为2.02.2、东部见效区为1.51.6、中部未见效区为3.53.7。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为114%116%;西部见效区注水量应维持在1819m3/d,合理单井日产液2.82.9m3/d、东部见效区注水量应维持在1718m3/d,合理单井日产液2.62.8m3/d、中部未见效区应维持在16.517.5m3/d,合理单井日产液1.82.0m3/d。老井合理井底流压应为3.03.5MPa,加密井为44.5MPa。合理采油速度为0.8%1.0%。设计5套菱形反九点井网二次加密方案,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确定F5方案为最优方案,相比基础方案,F5方案15年提高采出程度4.4%。确定老井补孔24口、加密井补孔51口、酸化解堵措施井8口,调剖井9口。

石文志[7](2016)在《多级流量试井在低渗透低压难注油藏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试井技术作为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了解地层特性的一种实用技术,广泛应用于现场。相比测井等解释手段,试井能够反映较大范围内储层宏观物性,但是目前在现场应用方面多以单一流量注入压降测试为主,因此无法清楚掌握储层物性参数的动态变化,例如储层渗透率、表皮因子、地层压力和裂缝长度变化情况。针对冀东油田高深油藏,油层垂向分布分散,运用现有多层试井模型解释出的地质信息存在较大误差,难以分辨单层物性状况。本论文以低渗透油田高尚堡油田典型区块深层储层为例,在注水开发阶段,该区储层出现两个显着特征,一是注水井小层众多且分散,层间非均质性强;二是低压注水困难,注水难以满足配注要求。为了搞清注水开发条件下储层物性动态变化,本论文创新性地提出多级分层变流量注水压降试井方法,简称多级流量试井,该方法分为多级变流量注水压降试井方法、多级分层注水压降试井方法。为得到良好的试井解释效果,在已有静态资料和动态资料的基础上。绘制不同测试流量、模型条件下的注水压降试井理论曲线并分析曲线敏感性,为合理选择试井解释模型提供依据,通过对低渗透油藏多级流量注水试井正演,包括注水井注入阶段试井曲线正演和注水关井压降试井正演,判断不同流量变化对试井曲线形态变化的影响,验证实际记录注入量可靠性。通过对低渗透油藏压力传播特征正演,排除邻井干扰对试井曲线的影响,并运用数值试井方法模拟出注水阶段不同地层物性、注入流体性质、压裂増油增注措施对油井产能的影响,明确影响产能的因素,合理指导注水开发。经现场实例应用,基于叠加原理,使用反褶积方法对数据进行模型拟合,通过对不同注入量前后的试井进行解释,判断储层物性参数,如渗透率,表皮因子,地层压力和裂缝长度变化,并将实际生产数据加以验证。实例表明该试井方法解释结果能够准确地评价地层动态变化情况,对精确掌握油藏开发动态具有重要作用。

付军[8](2015)在《冀东复杂断块油藏试井资料综合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FZ油田属断陷盆地典型的复杂小断块油田,断层多、断块破碎、目的层埋藏深。随着油田勘探开发不断地进行,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试井问题:压力动态监测资料很难正常的录取,层间干扰和井间干扰突出,严重地影响试井曲线形态特征,增加了资料分析的难度;不稳定试井、稳定试井和多井试井现场实施时涉及的地质及工艺设计条件难以掌握,容易出现施工周期长或录取的资料达不到测试目的等问题;传统的试井资料解释方法和解释结果存在一定的错误。通过研究分析试井技术和解释评价方法,结合油田实际情况,建立了油藏储集和储层渗流地质模型,将数值试井和生产数据分析技术成功应用于FZ油田PD1-32断块NgⅣ油藏早期勘探评价,分析储集体有效孔隙体积、边界距离和天然能量大小等,对后期开发方案及时调整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开发过程中注水井压力连续测试资料在FZ油田PD1-32断块Ed1油藏动态分析中的成功应用,直观反映了连续测试试井资料在油藏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说明注水是必须按照动态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调整,进一步体现了连续压力测试在油藏动态分析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优化不稳定试井测试时间,缩短施工周期,提高试井资料录取品质,最终形成适合FZ复杂断块油藏的试井设计优化、资料录取和解释评价技术。

谢进庄[9](2015)在《用历届吸水剖面和压降资料确定储层大孔道的方法》文中认为油田由于长期注水开发,储层的渗透能力明显增强,个别储层已形成了大孔道.识别、治理大孔道是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主要工作之一.利用压降法分别计算注水井各个时期的储层渗透率,分析其变化趋势,结合历届关井初期地层压降速度和幅度可以判断注水井大孔道.当储层有效渗透率明显增大,关井初期前5 min内降落幅度是全井降落幅度50%以上,且压力导数双对数曲线中期出现凹型时,注水井存在大孔道.对于存在大孔道的注水井,同位素曲线和流量曲线皆显示的主要吸水层就是大孔道层位;同位素曲线显示不吸水,而流量曲线和井温曲线皆显示的主要吸水层也是大孔道层位,需要对这些层位采取调剖措施.该方法为油田下一步措施、实现储层精细注水提供了依据.

张青柏[10](2013)在《吉林油气藏试井及综合评价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石油及天然气勘探开发过程中,试井技术是油藏描述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对钻井过程中遇到的油气显示做出准确评价、在油气田开发生产动态下获得油藏参数的重要手段。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试井技术,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已成为认识和评价油藏的重要手段。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现代试井理论和解释技术提出运用系统工程理论来解释处理试井资料,对压力曲线的早、中、晚三个阶段进行模型选择,特征判断,内边界分析,曲线拟合,无因次检验,曲线历史模拟检验等多项分析处理,从而确定油藏模型和渗流参数。在此基础上评价油藏产能、边界类型和性质、水动力特征、伤害程度和机理以及含油饱和度的动态特征,再由这些特征确定正确的完井方式以及措施方案,计算动态储量,这样使油藏动态评价变得越来越精确。本项研究主要针对吉林油田试井技术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规范研究和综合评价,在对国内类似油田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以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为依据,以试井解释软件为工具,重点对困扰吉林油田试井技术难点进行攻关,研究出适用的试井解释方法,从而较好地规范现场测试及资料解释,为油气田开发和调整提供可靠基础参数。使吉林油田各采油厂做到从设备、工艺、解释、评价的规范运行,从而提高动态监测的质量和测试资料的利用率,满足油藏工程和地质研究工作的需要。在全面规范基础上展开研究,并针对典型油田进行重点综合评价,对解释方法和评价方法进行适用性评价研究,充分发挥试井技术的动态监测作用。本文针对油田试井测试解释中存在的“早期资料、水井、分层及起泵测试资料的解释及合理关井时间的确定”五大技术难题,研究开发出一套新方法,由过去测试一口井需要万元以上资金,到现在不需任何作业费用就测试出所需数据,为油田的高效开发和注水政策调整提供了可靠的地质参数和理论依据。

二、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试井解释中基础参数的确定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试井解释中基础参数的确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非均质厚油层挖潜剩余油有效驱动单元渗流理论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非均质厚油层研究现状
        1.2.2 非均质厚油层剩余油形成机理研究现状
        1.2.3 流动单元法研究非均质厚油层剩余油分布现状
        1.2.4 剩余油挖潜方法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2 非均质厚油层剩余油受控因素实验研究
    2.1 实验模型设计原理
    2.2 实验设备与实验步骤
        2.2.1 实验设备
        2.2.2 实验步骤
    2.3 不同非均质条件水驱特征研究
        2.3.1 正韵律非均质模型水驱特征
        2.3.2 反韵律非均质模型水驱特征
        2.3.3 含夹层非均质模型水驱特征
        2.3.4 夹层和韵律双非均质模型水驱特征
    2.4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重力对厚油层剩余油影响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非均质厚油层三维有效驱动单元渗流数学模型研究
    3.1 有效驱动单元的定义
    3.2 三维有效驱动单元数学模型建立
        3.2.1 三维油水两相流动的模型
        3.2.2 三维流函数法研究流体在驱动单元中流动
        3.2.3 有效驱动单元三维流函数法的饱和度模型
    3.3 本章小结
4 有效驱动单元确定非均质厚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方法研究
    4.1 韵律条件下储层流线表征模型及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特征
        4.1.1 单韵律储层流线及饱和度分布
        4.1.2 复合韵律流线及饱和度分布
    4.2 夹层条件下储层流线表征模型及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特征
        4.2.1 夹层存在条件下储层有效驱动单元理论模型
        4.2.2 注水井钻遇夹层时储层流线及饱和度分布
        4.2.3 注水井未钻遇夹层储层流线及饱和度分布
    4.3 注采不完善条件下储层流线表征模型及饱和度分布特征
        4.3.1 注采完善程度对储层流线及饱和度分布的影响
        4.3.2 井网完善程度对储层流线及饱和度分布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有效驱动单元的流场重构及剩余油挖潜方法研究
    5.1 构型影响下剩余油分布特征
    5.2 构型影响下厚油层剩余油挖潜方法
        5.2.1 韵律型剩余油挖潜方法
        5.2.2 夹层遮挡型剩余油挖潜方法
        5.2.3 井网未控制型剩余油挖潜方法
        5.2.4 其他类型剩余油挖潜方法
    5.3 本章小结
6 有效驱动单元理论在实际矿场中的应用及分析
    6.1 区块地质特征
    6.2 区块开发现状
    6.3 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6.3.1 无效驱替情况严重,开发效益差
        6.3.2 综合含水高、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控水挖潜难度大
    6.4 有效驱动单元理论在实际区块应用分析
        6.4.1 三维有效驱动单元渗流模型在典型井组中的应用验证
        6.4.2 实际区块整体挖潜方案设计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创新点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目标区块有效驱动单元分区、分井划分结果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
    2.1 基于开发地震技术的复杂构造精细研究
    2.2 潜山复杂岩性识别技术
    2.3 井震结合储层精细预测技术
    2.4 特低渗透储层裂缝表征技术
    2.5 砾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分类研究
    2.6 基于密井网资料隔夹层刻画技术
    2.7 砾岩油藏水淹层解释技术
    2.8 油田开发过程中储层变化规律研究
    2.9 砾岩储层水流优势通道识别技术
    2.1 0 低渗透储层定量分类评价技术
    2.1 1 断块油藏构型建模技术
    2.1 2 多学科剩余油综合表征技术
3 精细油藏描述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微构造(特别是低级序断层)解释无法满足油田开发需求
    3.2 单砂体边界刻画和井间预测难度很大
    3.3 裂缝表征与地质建模问题
    3.4 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定量预测问题
    3.5 复杂储层测井解释仍需持续攻关
    3.6 水流优势通道识别预测难度大
    3.7 剩余油表征方法单一难以满足生产需要
    3.8 精细油藏描述成果管理现状无法满足油描工作需求
4 精细油藏描述发展方向
    4.1 加大地震数据应用力度
    4.2 重视基础分析测试实验、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方法应用
    4.3 优化地质建模算法、探索多点地质统计学等建模新方法并重视模型更新验证
    4.4 推动剩余油描述从定性向定量化方向发展
    4.5 攻关非常规油藏精细油藏描述相关问题
    4.6 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方法新技术应用
5 结论

(3)MT油田开发技术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油田开发简况及油藏地质特征
    2.1 地层特征
    2.2 构造特征
    2.3 沉积、储层特征
    2.4 油层特征
    2.5 油藏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储层渗流特征
    3.1 储层岩石润湿性
    3.2 油水相对渗透率
    3.3 储层敏感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试油试采分析
    4.1 试油分析
    4.2 系统试井分析
    4.3 试采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值模拟
    5.1 数据准备
    5.2 历史拟合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开发技术政策研究
    6.1 开发层系
    6.2 开发方式
    6.3 合理压力系统
    6.4 开发井网
    6.5 采油井生产能力
    6.6 吸水指数确定
    6.7 水驱采收率预测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开发方案及经济评价
    7.1 方案部署原则
    7.2 方案部署
    7.3 投资估算
    7.4 经济评价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让那若尔凝析气藏反凝析伤害评价及解除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凝析气藏反凝析伤害评价现状
        1.2.2 凝析气藏反凝析伤害解除方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认识及创新点
        1.4.1 取得的认识
        1.4.2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让那若尔凝析气藏地质特征及开发概况
    2.1 让那若尔油田地质特征
        2.1.1 油田地理位置
        2.1.2 地层层序
        2.1.3 构造特征
        2.1.4 储层特征
        2.1.5 流体性质
        2.1.6 气藏类型
    2.2 让那若尔油田开发概况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让那若尔凝析气藏反凝析特征
    3.1 反凝析特征
        3.1.1 凝析气藏气井反凝析动态特征
        3.1.2 反凝析相态特征
    3.2 气藏生产动态特征
        3.2.1 气藏生产动态特征
        3.2.2 典型井生产动态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让那若尔凝析气藏反凝析伤害评价
    4.1 凝析油对气井产能影响分析
        4.1.1 凝析气井产能方程
        4.1.2 凝析油对产能的影响分析
    4.2 反凝析污染表皮计算及对产能影响分析
        4.2.1 理论方法
        4.2.2 气藏典型井反凝析污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4.2.3 气藏典型井反凝析污染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4.3 试井解释评价反凝析伤害
        4.3.1 凝析气藏试井理论研究
        4.3.2 实测压力恢复试井资料解释和分析
    4.4 单井数值模拟评价反凝析伤害
        4.4.1 模拟模型的选择
        4.4.2 数值模拟网格划分
        4.4.3 模型参数
        4.4.4 生产历史拟合
        4.4.5 目前反凝析状况分析
        4.4.6 单井衰竭开发动态及反凝析预测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注气吞吐解除反凝析伤害效果评价
    5.1 反蒸发相态模拟及敏感性研究
    5.2 注CO_2吞吐解除反凝析伤害
        5.2.1 注CO_2吞吐数值模拟研究
        5.2.2 三种注气吞吐方式对比
    5.3 注热氮气解除反凝析伤害可行性数值模拟研究
        5.3.1 注热氮气相态评价
        5.3.2 注热氮气数值模拟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循环注气解除反凝析伤害效果评价
    6.1 井组模型建立
    6.2 历史拟合
    6.3 反凝析情况分析
    6.4 衰竭开发动态模拟
    6.5 低部位屏障注水保压开发论证
    6.6 高部位注气保压开发论证
    6.7 对比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多层油藏优势通道识别与描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多层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的建立
    2.1 单层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
        2.1.1 单层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的建立
        2.1.2 单层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的局限性
    2.2 多层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
        2.2.1 基础模型
        2.2.2 监测资料不完善条件下的多层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
        2.2.3 考虑关停井的多层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层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求解与验证
    3.1 多层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的求解
        3.1.1 模型求解条件
        3.1.2 模型求解算法
    3.2 多层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的验证
        3.2.1 时间常数验证
        3.2.2 典型油藏验证
    3.3 多层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的输入参数分析
        3.3.1 多层油藏不对称系数
        3.3.2 多层油藏输入参数选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层油藏优势通道描述技术研究
    4.1 优势通道描述方法研究
    4.2 优势通道分级研究
        4.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2.2 优势通道统计分析
        4.2.3 优势通道分级方法
    4.3 优势通道参数反演方法
        4.3.1 无效水的计算
        4.3.2 无效水的劈分
        4.3.3 优势通道体积
        4.3.4 优势通道渗透率的计算
        4.3.5 优势通道喉道半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矿场应用
    5.1 油田概述
        5.1.1 构造特征
        5.1.2 流体性质及温度、压力系统
        5.1.3 开发现状
    5.2 优势通道识别与描述方法应用
        5.2.1 优势通道识别方法
        5.2.2 优势通道描述方法
        5.2.3 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大路沟二区井网二次加密技术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渗油藏直井井网优化及调整研究现状
        1.2.2 低渗油藏注采井距排距研究现状
        1.2.3 低渗油藏合理注采技术政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开发动态分析
    2.1 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
        2.1.1 地质特征
        2.1.2 储层物性特征
        2.1.3 勘探开发历史
        2.1.4 油藏开发现状
    2.2 平面水驱特征分析
        2.2.1 平面水驱规律
        2.2.2 地层压力保持水平
    2.3 垂向水驱特征分析
        2.3.1 注水井吸水效果评价
        2.3.2 生产井水洗规律分析
    2.4 井网适应性评价
        2.4.1 油井见效特征
        2.4.2 油井动用范围
    2.5 当前注采技术政策评价
        2.5.1 注水利用率
        2.5.2 地层压力递减情况
        2.5.3 油井产量递减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产动态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3.1 油井生产动态特征
        3.1.1 油井生产动态特征分类
        3.1.2 油井生产动态类型分布特征
        3.1.3 见效区与不见效区的划分
    3.2 主控因素分析
        3.2.1 沉积相的展布
        3.2.2 砂体连通性
        3.2.3 裂缝的分布
        3.2.4 注采对应性
        3.2.5 生产制度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合理技术政策研究
    4.1 合理排距确定
        4.1.1 合理排距计算方法
        4.1.2 合理排距计算结果
        4.1.3 方法验证
    4.2 合理注采参数确定
        4.2.1 合理注采比
        4.2.2 合理压力保持水平
        4.2.3 合理注水量及合理采液量
        4.2.4 合理井底流压
        4.2.5 合理注入压力
        4.2.6 合理井网密度
        4.2.7 合理采油速度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调整方案设计
    5.1 井网二次加密方案
        5.1.1 井网二次加密方案设计
        5.1.2 井网二次加密方案优选
    5.2 油水井补孔方案
    5.3 注水井酸化调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符号注释
致谢

(7)多级流量试井在低渗透低压难注油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渗透难注油藏注水开发研究现状
        1.2.2 试井方法应用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完成的工作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第二章 试井模型及多级流量试井正演应用
    2.1 常规油藏模型试井曲线特征分析
    2.2 低渗透油藏模型试井曲线特征分析
    2.3 多级流量试井曲线特征分析
    2.4 数值试井正演模拟分析
        2.4.1 低渗透油藏压力传导模拟
        2.4.2 水驱生产模拟
        2.4.3 考虑压裂条件下的水驱模拟
第三章 多级流量试井应用实例
    3.1 笼统注水变流量试井应用
    3.2 多级分层注水试井应用
    3.3 多级分层变流量试井应用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冀东复杂断块油藏试井资料综合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试井的发展现状
        1.2.2 复杂断块油藏试井发展现状
        1.2.3 测试工艺
        1.2.4 解释评价方法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及方法
第2章 FZ复杂断块油藏试井技术应用评价
    2.1 油田概况
        2.1.1 油藏地质特征
        2.1.1.1 构造复杂、断块破碎
        2.1.1.2 含油井段跨度长、含油层系多
        2.1.1.3 储层发育复杂、非均质性强
        2.1.1.4 油藏类型多、油水系统复杂
        2.1.1.5 原油性质、温压系统分布范围广
        2.1.2 开发现状
    2.2 2012~2014年历年压力动态监测状况
        2.2.1 压力动态监测工作量及效果评价
        2.2.1.1 开发简况
        2.2.1.2 2012~2014年不同油田压力监测工作量完成情况
        2.2.1.3 2012~2014年不同测试类型压力动态监测工作量完成情况
        2.2.1.4 2012~2014年压力监测工作量(平面)均衡性评价
        2.2.2 压力动态监测资料录取质量评价
        2.2.2.1 压力计下深
        2.2.2.2 静压资料质量评价
        2.2.2.3 短时压力恢复资料质量评价
        2.2.2.4 不稳定试井资料质量评价
第3章 试井资料研究分析
    3.1 油藏储集类型评价
        3.1.1 均质储层
        3.1.2 垂直裂缝储层
        3.1.3 径向复合储层
        3.1.4 主要结论
    3.2 储层渗流特征评价
        3.2.1 储层渗流特征参数评价指标
        3.2.2 储层渗流特征评价
        3.2.3 主要结论及认识
    3.3 具有外边界影响的均质油藏试井模型特征
        3.3.1 一条不渗透边界
        3.3.2 一条定压边界
        3.3.3 两条边界
        3.3.3.1 两条相互垂直边界
        3.3.3.2 两条相互垂直边界两条相互平行边界
        3.3.3.3 两条相互成楔型夹角边界
第4章 试井技术在油藏勘探开发中的典型应用
    4.1 不稳定试井在PD1-32断块NgⅣ油藏勘探评价中的应用
        4.1.1 构造特征
        4.1.2 油气层组特征
        4.1.3 油藏特征
        4.1.3.1 油层分布特征
        4.1.3.2 流体性质
        4.1.3.3 温度、压力系统
        4.1.3.4 油藏类型
        4.1.4 试油试采简况
        4.1.4.1 试油简况
        4.1.4.2 试采简况
        4.1.5 PD1-1井区NgⅣ组储层动态描述
        4.1.5.1 井间连通性分析
        4.1.5.2 PD1-1井区NgⅣ油藏整体概念模型的建立
        4.1.6 主要结论及认识
    4.2 不稳定试井在PD1-32断块Ed1油藏注水开发中的应用
        4.2.1 区块基本情况
        4.2.2 PD201井历次压力降落试井分析
        4.2.2.1 PD201井基本情况描述
        4.2.2.2 PD201井历次测试简述
        4.2.2.3 PD201井历次试井解释成果
        4.2.2.4 PD201井解释成果分析
        4.2.2.5 PD201井注采井组动态分析
        4.2.3 PD308井历次压力降落试井分析
        4.2.3.1 PD308井基本情况描述
        4.2.3.2 PD308井历次测试简述
        4.2.3.3 PD308井历次试井解释成果
        4.2.3.4 PD308井不稳定试井分析
        4.2.3.5 PD308井注采井组动态分析
        4.2.4 PD207井压力降落试井分析
        4.2.4.1 PD207井基本情况描述
        4.2.4.2 PD207井测试简述
        4.2.4.3 PD207井试井解释成果
        4.2.4.4 PD207井解释成果分析
        4.2.4.5 PD207井注采井组动态分析
第5章 FZ复杂断块油藏试井设计优化研究
    5.1 试井基础参数取值依据
        5.1.1 试井基础参数存在问题
        5.1.1.1 试井测试时间设计短
        5.1.1.2 资料解释时基础参数不统一
        5.1.2 基础参数取值依据
    5.2 试井设计优化研究
        5.2.1 常用不稳定试井方式
        5.2.2 不稳定试井工作制度要求
        5.2.3 不稳定试井测试时间优化
    5.3 试井工艺选择优化研究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10)吉林油气藏试井及综合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第二章 早期试井资料与低渗裂缝井地层压力计算
    2.1 试井基础及概念
        2.1.1 半对数外推压力
        2.1.2 试井软件解释地层压力
        2.1.3 平衡地层压力
        2.1.4 边界压力
    2.2 压裂井渗流特征与早期试井模型
        2.2.1 裂缝井流动特征
        2.2.2 早期线性流试井模型
    2.3 早期资料解释地层压力的原理
        2.3.1 基本原理
        2.3.2 扶余油田解释地层压力的方法
    2.4 扶余油田计算地层压力的方法
        2.4.1 调整计算导压系数的经验公式
        2.4.2 调整计算方法的应用
    2.5 低渗油田早期资料压力计算方法研究
        2.5.1 吉林低渗油田渗流理论
        2.5.2 地层压力经验方法研究及评价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吉林油田水井测试技术研究
    3.1 合理关井时间的确定
        3.1.1 理论依据
        3.1.2 缩短关井时间分析实例:红岗油田 20-03 井
        3.1.3 延长关井时间分析实例:红岗油田 18-061 井
    3.2 现场应用评价
    3.3 水井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4 水井测试资料解释方法理论
    3.5 解释方法适用性评价
        3.5.1 实例 A:G+10-11 井
        3.5.2 实例 B:G11-022 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吉林油田确定地层压力方法研究
    4.1 起泵及分层测试资料解释方法
        4.1.1 解释方法理论
        4.1.2 应用综合评价
    4.2 液面法测压可行性研究
        4.2.1 解释方法理论
        4.2.2 液面法测压可行性研究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四、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试井解释中基础参数的确定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非均质厚油层挖潜剩余油有效驱动单元渗流理论研究及应用[D]. 王九龙.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2]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进展与展望[J]. 陈欢庆. 中国地质, 2021(02)
  • [3]MT油田开发技术政策研究[D]. 王静.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4]让那若尔凝析气藏反凝析伤害评价及解除方法[D]. 李俞虹.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5]多层油藏优势通道识别与描述技术研究[D]. 王景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6]大路沟二区井网二次加密技术政策研究[D]. 胡利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7]多级流量试井在低渗透低压难注油藏中的应用[D]. 石文志. 西安石油大学, 2016(03)
  • [8]冀东复杂断块油藏试井资料综合研究与应用[D]. 付军.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3)
  • [9]用历届吸水剖面和压降资料确定储层大孔道的方法[J]. 谢进庄.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5(05)
  • [10]吉林油气藏试井及综合评价技术研究[D]. 张青柏. 东北石油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试井解释基本参数确定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