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基于CIM的新安全管理平台(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璇[1](2021)在《基于CIM新型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可扩展性架构设计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基于CIM的新型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针对基于CIM新型智慧城市管理平台的特点,提出了在平台的顶层设计层面需要考虑到的软件平台的可扩展性,并通过对基于CIM的新型智慧城市管理平台的基本特点和需求的分析,以及对于可扩展性架构设计方法的分析提出了可扩展性架构的设计和基于可扩展性需求的平台开发方式选择的方法,以实现提高平台的服务能力的目的,并避免因平台重构造成的人力财力浪费。
陈晓璇[2](2021)在《基于CIM新型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可扩展性架构设计探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基于CIM的新型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针对基于CIM新型智慧城市管理平台的特点,提出了在平台的顶层设计层面需要考虑到的软件平台的可扩展性,并通过对基于CIM的新型智慧城市管理平台的基本特点和需求的分析,以及对于可扩展性架构设计方法的分析提出了可扩展性架构的设计和基于可扩展性需求的平台开发方式选择的方法,以实现提高平台服务能力的目的,并避免因平台重构造成的人力财力浪费。
刁尚东[3](2021)在《基于CIM的建设项目协同管理体系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根据CIM以及相关技术的概念、特点等理论基础,结合目前建设行业管理现状及工程案例,对基于CIM的平台建设及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提出了基于CIM的建设项目"智慧代建1+1+6+N管理体系"是搭建基于CIM的建设项目协同管理平台的核心技术和管理要素,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实现"智慧代建"建设项目管理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实现各参建单位信息互联互通,协同监管,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王世洋[4](2021)在《适应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的BIM招标研究》文中指出
汪科,季珏,王梓豪,张艾嘉[5](2021)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基于CIM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应用初探》文中认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目标之一是建设智慧城市。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CIM平台的建设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概述了CIM的内涵、意义等,并从城市感知、海量数据汇聚、标准体系、基础平台以及应用体系方面构建了基于CIM平台的新型智慧城市的服务应用框架。此外,本文从应用尺度和应用阶段解析了基于CIM+应用的智慧城市应用。
支紫[6](2020)在《基于CIM模型的电网智能监控系统设计与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对电网进行监测不仅能够及时发现系统异常或故障情况,尤其对于偏远地区电力维护和检修来说能够赢得宝贵的时间,避免电力故障带来的损失。有鉴于此,结合CIM模型,提出区域级电网智能监控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方法,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构建电网监测与控制系统的数据CIM模型,应用树形模型结构储存智能信息,结合拓朴图模型结构实现视频、图片、音频的语言转换功能,为智能监控系统提供数据存储基础;其次,基于J2EE的Java Web结构构建了电网监测控制系统框架,并利用多维测量技术,在获取信号数据基础上,结合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对电网运行的智能化监测与控制;最后,将监控系统接入实际的电力系统,对监控系统的性能和功能加以测试,结果表明在超过设计并发数量的前提下,监控系统的响应时间仍能满足设计要求。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可提高电力系统智能化技术运行效率提供有用参考。
秦铎[7](2020)在《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我国铁路货运事业发展迅猛,呈现出重载、提速的趋势,对货物运输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及时有效的信息共享,专业全面的数据集成是实现货运安全的基本保障。货运安全涉及车、机、工、电、辆等多专业部门协作,信息系统分类繁杂、缺乏统一规划,数据标准不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信息传输效率较低,存在着数据异构等信息孤岛问题。由于列车是经编组产生的,安全监管的重点是对货物运输过程管控,是围绕列车生命周期展开的,因此本文以货运列车为对象,开展安全数据集成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列车对象安全数据集的确定、信息模型的构建以及元数据的管理方面,并将由信息模型和元数据模型组成的一体化集成模型应用到集成平台的构建中。首先对列车生命周期过程中相关业务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现状,以及数据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当前存在的数据利用问题,进一步提出通过信息模型和元数据管理辅助数据集成的需求。其次,通过对业务领域的分析,确定列车对象安全数据集,并建立可以通用于各业务系统的货运列车对象信息模型,通过信息模型定义统一的数据视图,清晰展现数据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而规范数据之间的交互流转。同时,从数据本身的信息解释出发,构建元数据模型,通过元数据的管理为数据集成提供描述信息和统一标准。由信息模型和元数据模型结合形成一体化集成模型的概念,通过一体化集成模型,确保集成数据的一致性和数据的质量。最后,构建实时动态显示的列车对象安全数据的一体化集成平台,将一体化集成模型的理念应用于平台的设计中,利用信息模型指导集成过程及集成平台的数据模型建设,并通过元数据的管理对数据的内容和使用方法进行描述和规范,使得集成的数据不只是简单的物理汇聚,更重要的是统一数据的来源、明确数据的含义以及属性约束的信息,在集成的同时保证数据的正确理解、使用,实现数据的一体化集成。通过集成平台,促进列车对象安全数据的统一监测,从而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将数据共享给各专业部门,保证货物运输的安全。
王明省,邓兴栋,郭亮,何华贵,李少智,吴瑞龙[8](2020)在《基于智慧时空信息云的CIM平台搭建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结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CIM平台试点应用工作,并结合当前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建设和应用,以及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相对成熟的地区现状,提出了一种CIM平台建设方法,明确了CIM平台建设搭建架构以及相关子系统功能,进行了CIM平台建设、CIM一张图在建设工程审批和智慧城市管理应用方面研究探索。
黄达[9](2020)在《某EPC项目基于BIM的智慧工地建设与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基于BIM技术的智慧工地建设是目前建筑行业的热点和发展趋势之一,而工程总承包模式(EPC)的推广与发展为此提供了契机。首先,EPC模式的核心与智慧工地建设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提高效率。其次,EPC模式对设计施工的统一管理能够更合理的根据项目需求与重难点,建立基于BIM的智慧工地建设机制,包括能够制定统一的BIM应用方案、建立BIM协同工作团队等。但以往的大多数EPC项目中,并没有充分发挥EPC的优势,关键在于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并未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各自的BIM实施方案、标准、管理体系和智慧工地建设体系等都是沿用以往项目的经验。这往往导致项目的智慧建设脱离需求,更没法形成合力。同时,在以往的项目中,基于BIM的智慧工地建设的综合效益是很难评估的,存在着许多无法量化的指标,如管理人员的体验感、沟通效率等;能够量化的指标之间也难以设定统一的单位,如进度和成本指标;质量和安全管理效益也无法客观计算,这与太多的因素关联和重合。本文以某高校国际校区(EPC)项目的智慧工地建设为研究对象,研究在EPC模式下,如何充分结合EPC和BIM的优势,开展基于BIM的智慧工地建设工作,并基于整个项目的效果,通过对项目管理人员和专家的会议打分,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分析法所建立的效益综合评价体系为项目的智慧工地建设做出效益综合评价。本文EPC项目基于BIM的智慧工地建设工作开展如下:首先,建立基于BIM技术的智慧工地建设WBS结构和管理体系,确定实施目标、全过程BIM实施规划、搭建组织架构、编制BIM实施方案、制定流程管理体系;从而完成构建思路和效益评价指标确认,构建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其次,基于BIM技术的智慧工地建设实施,将BIM技术应用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设计阶段,包括设计方案优化、正向设计、装配式设计、多专业协调与碰撞检查、深化设计、成本控制等;第二,是施工阶段,包括质量安全管理、装配化管理、进度管理、三位场布等;第三,是基于BIM技术的数字化运维,包括建立CIM、竣工模型。最后,基于BIM的智慧工地建设效益评价,包括效益综合评价指标权重与评价集的确定、项目实际评分汇总分析和项目综合效益多层次模糊评价。研究发现,第一,设计主导的EPC模式对此项目基于BIM的智慧工地建设有优势;第二,项目前期应做好充分的需求和特征分析,根据工作内容编制WBS分解结构。根据WBS建立完整的建设体系,包括统一的目标、全过程的规划、组织架构、实施方案和流程管理体系;第三,在设计、施工、和运维准备阶段都应按照实施方案充分发挥BIM技术的优势,紧紧围绕管理目标,将工作落实在实处。第四,建立评价体系对项目进行评价,最终的综合评价格计算结果为此项目基于BIM的智慧工地建设有59.1%的可能为优,根据模糊综合评估的一个原则,即最大隶属度为优即为可行,因此得出该项目基于BIM的智慧工地建设评价为优。该高校国际校区项目的工程实践证明,本次EPC项目基于BIM技术的智慧工地建设管理体系有利于项目智慧工地建设的实施,并且所建立效益综合评价体系能够符合项目对BIM和智慧工地建设工作的评价,对EPC项目如何基于BIM实施智慧工地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
张特曼[10](2019)在《基于CIM-AHP模型与组合赋权的城市地铁施工风险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今我国城市地铁建设发展迅速,但是因为其施工工序和周边环境异常复杂等因素,给地铁施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安全问题日益严重。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地铁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内容和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具体实例进行了风险分析研究。首先,了解风险概念和风险构成因素,在事故致因理论和2002-2018年我国地铁施工风险事故致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地铁施工风险因素识别。明确地铁施工风险管理流程和风险评价方法。其次,总结出影响地铁施工的初始风险因素清单,利用改进的TOPSIS法对模糊风险因素指标进行筛选,最终提炼出较为全面合理的风险因素作为分析对象。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4个准则层因素,13个指标层因素,37个最底层风险因素。根据所确定的指标体系,编制调查问卷。运用spss24.0对回收问卷进行了信度与效度检验,确定了此次问卷中指标因素的选择是有效的。再次,建立基于CIM-AHP模型的地铁施工风险模型,结合组合赋权法对郑州市某地铁施工段进行实证风险分析,先由AHP与熵权法得到准则层与指标层的综合权重,然后与有CIM计算得到的风险因素层的风险累积概率相结合求得该项目的风险评价结果。项目的风险集中于较低风险和低风险层次,并分析得到影响项目施工安全的主风险因素。最后,针对计算结果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提出地铁施工风险防范与事故应急措施,并构建新的安全管理模式即基于“互联网+”的双重预防管理体系模式。为后续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
二、一种基于CIM的新安全管理平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基于CIM的新安全管理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CIM新型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可扩展性架构设计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CIM的定义 |
2 可扩展性架构的内涵 |
3 可扩展性架构的设计方法 |
3.1 基于CIM新型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基本特点与需求分析 |
3.2 管理平台的可扩展性架构需求分析 |
3.2.1 平台业务角度 |
3.2.2 平台用户的典型操作 |
3.2.3 平台性能要求的侧重点 |
3.2.4 平台容易出现的性能瓶颈 |
3.2.5 可扩展性架构需求 |
3.3 可扩展性架构设计的方法分析 |
3.3.1 对服务的拆分与重组 |
(1)对服务或数据进行无差别的复制 |
(2)根据职责与功能对服务进行拆分 |
(3)根据服务或数据的优先级对服务进行划分。 |
3.3.2 数据的存储 |
3.4 基于可扩展性需求的平台开发方式选择 |
3.4.1 对服务的拆分与组织的方式选择 |
3.4.2 对数据的存储方式的选择 |
3.4.3 平台可扩展性架构设计 |
4 结论 |
(1)对服务的拆分与组织的方式选择 |
(2)数据的存储 |
(3)基于CIM的建设项目协同管理体系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CIM的概念 |
2 CIM平台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
2.1 CIM平台的发展状况 |
2.2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
3 基于CIM的建设项目协同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
4 结语 |
(5)城市更新背景下基于CIM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CIM的智慧城市建设和应用的理论框架 |
1.1 CIM概述 |
1.2 基于CIM的新型智慧城市的应用框架搭建 |
2 赋能于新型智慧城市的“CIM+应用” |
2.1 按照应用尺度划分 |
2.2 按应用阶段划分 |
3 结语 |
(6)基于CIM模型的电网智能监控系统设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CIM模型研究发展概述 |
1.3 电网智能监控系统概述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2 基于CIM模型的电网调控智能监控系统 |
2.1 电网调控系统智能监控现状 |
2.1.1 电网调控系统运行稳态监控 |
2.1.2 继电保护设备在线监视 |
2.1.3 安全稳定控制装置监测 |
2.1.4 综合智能监控告警 |
2.2 电网调控系统智能监控存在的问题 |
2.2.1 分区监控实现难度大 |
2.2.2 远距离监视效率不高 |
2.2.3 发生事故跳闸后监控设备功能弱化 |
2.2.4 尚未形成报表功能数据导出难 |
2.2.5 监控区域分散不集中 |
2.3 电网监测与控制系统的数据CIM模型 |
2.3.1 CIM模型概述 |
2.3.2 CIM模型中的类和关系 |
2.3.3 CIM模型在电网调控系统中的应用 |
2.3.4 电网调控系统 |
2.3.5 智能监控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电网调控系统智能监控优化设计 |
3.1 电网调控系统智能监控优化总体思路 |
3.1.1 调控系统的整体框架设计 |
3.1.2 调控系统中监控结构的设计 |
3.1.3 调控系统监控功能结构的设计 |
3.2 电网监控功能优化的实现 |
3.2.1 优化流程的实现 |
3.2.2 强化维护的实现 |
3.2.3 数据精准的实现 |
3.2.4 提高预警的实现 |
3.2.5 加强巡检的实现 |
3.3 电网调控系统监控功能的实施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4 电网调控系统智能监控优化系统的测试 |
4.1 优化设计的测试 |
4.1.1 测试方法 |
4.1.2 测试内容 |
4.2 优化设计效果的主要内容 |
4.2.1 优化流程加快监控信息录入 |
4.2.2 增强维护确保后期功能管理 |
4.2.3 精准数据强化监控数据报表管理 |
4.2.4 提高预警升级电网异常预警功能 |
4.2.5 加强巡检强化电网安全巡检功能 |
4.2.6 强化性能实现智能监控系统性能 |
4.2.7 安全运行加强电网区域范围智能监控 |
4.3 功能实现的测试研究 |
4.4 测试步骤 |
4.5 测试后的电网监控系统分析 |
4.6 测试后的电网监控系统应用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项目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论文组织结构与创新点 |
1.3.1 论文内容及研究路线 |
1.3.2 论文创新点 |
2 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 |
2.1 数据集成理论相关研究 |
2.1.1 数据集成的含义 |
2.1.2 数据集成中的方法和技术 |
2.2 信息模型方法概述 |
2.2.1 信息模型定义及作用 |
2.2.2 数据集成中信息模型的应用 |
2.2.3 CIM模型设计思想和方法 |
2.3 元数据技术 |
2.3.1 元数据含义及作用 |
2.3.2 数据集成中元数据的应用 |
2.3.3 元模型 |
2.4 系统开发技术及方法 |
2.4.1 Spring MVC架构理论 |
2.4.2 Echarts可视化技术 |
3 货运列车安全信息管理现状与需求分析 |
3.1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集成业务范围界定 |
3.1.1 货运列车对象生命周期过程 |
3.1.2 货运主体角度的安全环境分析 |
3.2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来源相关系统分析 |
3.2.1 货运列车安全相关信息系统 |
3.2.2 货运列车安全系统特点分析 |
3.3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分析 |
3.3.1 货运列车安全管理数据梳理 |
3.3.2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特点分析 |
3.4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设计 |
4.1 一体化集成模型定义 |
4.1.1 一体化集成模型的结构 |
4.1.2 信息模型的作用及表示方法 |
4.1.3 元数据的作用及类别分析 |
4.2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分类 |
4.2.1 数据分类方法 |
4.2.2 数据主题域划分 |
4.2.3 数据实体划分 |
4.3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信息模型建立 |
4.3.1 主题域信息模型 |
4.3.2 细分主题域信息模型 |
4.3.3 对象信息模型 |
4.4 货运列车安全元数据模型建立 |
4.4.1 元数据管理元模型 |
4.4.2 技术元数据模型 |
4.4.3 业务元数据模型 |
4.4.4 管理元数据模型 |
4.5 货运列车一体化集成模型建模结果及作用 |
4.5.1 一体化集成模型建模结果 |
4.5.2 基于一体化集成模型的数据访问过程 |
4.6 本章小结 |
5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集成平台设计与原型系统实现 |
5.1 系统设计 |
5.1.1 总体架构 |
5.1.2 系统功能架构 |
5.1.3 系统实现环境 |
5.2 信息模型的物理实现 |
5.2.1 信息模型的数据库映射 |
5.2.2 信息模型的数据源表记录映射 |
5.3 元数据模型的物理实现 |
5.3.1 元数据采集标准化过程 |
5.3.2 标准化后的元数据采集与存储 |
5.4 核心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4.1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综合视图 |
5.4.2 基于元数据的数据查询 |
5.4.3 后台元数据管理功能 |
5.5 本章小结 |
6 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基于智慧时空信息云的CIM平台搭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总体框架设计 |
2 平台设计实现 |
2.1 CIM一张图展示系统 |
2.2 CIM构建管理系统 |
2.3 CIM规划设计系统 |
2.4 CIM建造监督系统 |
2.5 CIM审批协同系统 |
2.6 CIM共享应用系统 |
3 系统应用 |
4 结束语 |
(9)某EPC项目基于BIM的智慧工地建设与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BIM与智慧工地建设相关理论 |
2.1.1 BIM相关理论 |
2.1.2 BIM技术特点及优势 |
2.1.3 BIM的价值 |
2.1.4 智慧工地建设相关概念 |
2.1.5 BIM与智慧工地建设的关系 |
2.2 EPC工程总承包模式 |
2.2.1 EPC模式的定义 |
2.2.2 EPC模式的特点 |
2.2.3 EPC模式的优势 |
2.3 效益综合评价 |
2.3.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2.3.2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步骤 |
2.3.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项目建设概况及重难点分析 |
3.1 项目概况 |
3.1.1 设计概述 |
3.1.2 施工概述 |
3.1.3 工程特点 |
3.1.4 项目管理目标 |
3.2 EPC模式与BIM技术的互补分析 |
3.2.1 EPC对 BIM实施的促进 |
3.2.2 BIM对 EPC管理的促进 |
3.3 项目建设重难点及BIM对策分析 |
3.3.1 总承包管理重难点 |
3.3.2 施工阶段重难点及对策 |
3.3.3 设计阶段重难点及对策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项目基于BIM的智慧工地建设体系 |
4.1 项目基于BIM的智慧工地建设WBS结构 |
4.2 项目基于BIM的智慧工地管理体系建立 |
4.2.1 确定实施目标 |
4.2.2 全过程BIM实施规划 |
4.2.3 搭建组织架构 |
4.2.4 编制BIM实施方案 |
4.2.5 制定流程管理体系 |
4.3 构建效益综合评价体系 |
4.3.1 构建思路 |
4.3.2 效益评价指标确认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项目基于BIM的智慧工地建设实施 |
5.1 设计阶段综合应用 |
5.1.1 基于BIM的方案设计优化 |
5.1.2 基于BIM的正向设计 |
5.1.3 基于BIM的装配式设计 |
5.1.4 基于BIM的多专业协调与碰撞检查 |
5.1.5 基于BIM的深化设计 |
5.1.6 基于BIM的数据统计 |
5.2 施工阶段综合管理 |
5.2.1 质量安全管理 |
5.2.2 装配化管理 |
5.2.3 进度管理 |
5.2.4 三位场布 |
5.3 基于BIM的数字化运维 |
5.3.1 竣工模型的建立 |
5.3.2 CIM模型的建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项目基于BIM的智慧工地建设综合效益评价 |
6.1 效益综合评价指标权重与评价集的确定 |
6.1.1 基于AHP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6.1.2 建立评价集 |
6.2 项目实际评分汇总分析 |
6.2.1 效益综合评价指引表 |
6.2.2 评价信息统计 |
6.3 项目综合效益多层次模糊分析 |
6.3.1 项目效益准则层指标模糊评价 |
6.3.2 项目综合效益模糊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基于CIM-AHP模型与组合赋权的城市地铁施工风险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4.3 技术路线图 |
2 地铁项目施工风险理论基础 |
2.1 风险 |
2.1.1 风险概念 |
2.1.2 风险构成要素 |
2.2 地铁施工事故研究 |
2.2.1 事故致因理论 |
2.2.2 地铁事故致因分析 |
2.3 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影响因素 |
2.4 地铁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流程 |
2.4.1 地铁施工风险界定 |
2.4.2 地铁施工风险辨识 |
2.4.3 地铁施工风险评价 |
2.4.4 地铁施工风险控制 |
2.5 地铁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
2.5.1 安全风险评价及方法 |
2.5.2 地铁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
2.5.3 CIM-AHP模型与组合赋权方法的有效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地铁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 |
3.1 地铁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
3.1.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3.1.2 指标体系设计的步骤 |
3.2 地铁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1 初始风险因素清单 |
3.2.2 确定初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3.2.3 改进的TOPSIS法筛选风险指标 |
3.2.4 信度及效度检验 |
3.3 本章小结 |
4 地铁项目实例研究 |
4.1 工程概况 |
4.1.1 工程与水文地质 |
4.1.2 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调查 |
4.1.3 气象情况 |
4.1.4 工程特点 |
4.2 项目风险评价分析 |
4.2.1 准则层与指标层的权重分析 |
4.2.2 确定风险因素层的风险等级 |
4.2.3 确定指标层的风险等级 |
4.2.4 确定准则层与目标层的风险等级 |
4.3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地铁施工安全事故预防控制对策 |
5.1 地铁施工风险防范措施 |
5.1.1 主要风险因素控制措施 |
5.1.2 其他风险因素控制措施 |
5.2 地铁施工事故应急措施 |
5.2.1 应急指挥 |
5.2.2 应急行动 |
5.2.3 资源调配 |
5.2.4 应急避险 |
5.3 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双重预防管理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一种基于CIM的新安全管理平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IM新型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可扩展性架构设计探究[A]. 陈晓璇. 第八届BIM技术国际交流会——工程项目全生命期协同应用创新发展论文集, 2021
- [2]基于CIM新型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可扩展性架构设计探究[J]. 陈晓璇.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21(05)
- [3]基于CIM的建设项目协同管理体系研究与应用[J]. 刁尚东.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21(08)
- [4]适应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的BIM招标研究[D]. 王世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5]城市更新背景下基于CIM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应用初探[J]. 汪科,季珏,王梓豪,张艾嘉. 建设科技, 2021(06)
- [6]基于CIM模型的电网智能监控系统设计与优化研究[D]. 支紫.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7]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研究与应用[D]. 秦铎.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基于智慧时空信息云的CIM平台搭建及应用[J]. 王明省,邓兴栋,郭亮,何华贵,李少智,吴瑞龙. 软件, 2020(05)
- [9]某EPC项目基于BIM的智慧工地建设与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黄达.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基于CIM-AHP模型与组合赋权的城市地铁施工风险分析研究[D]. 张特曼.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