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头痛经验

中医治疗头痛经验

一、中医药治疗头痛的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蒋姗,李云,郭杰,刘晓谦,王悦,樊佳,闫利华,王智民[1](2022)在《基于现代临床文献的经典名方吴茱萸汤主治病症及用药规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吴茱萸汤出自东汉张仲景所着《伤寒论》,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全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4味药组成,具有温中补虚、散寒降逆之功。该文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归纳吴茱萸汤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为明确吴茱萸汤的"病-症-方-药"内在关系及其现代临床适应症、临床参考用量提供依据。全文以"吴茱萸汤"为关键词,搜集了2000~2020年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出现的253例完整病例,涉及中药处方292首。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病案数据库,对其现代临床应用主证范围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其辨证特点、发病规律、用药规律等进行总结。结果发现,吴茱萸汤现代临床应用范围广泛,主要治疗头痛、眩晕、呕吐、泄泻、痛经、恶阻等病证;症状以"虚、寒、逆"为主,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神疲乏力、手足厥冷、纳差、面色晦暗、眩晕、恶风寒、腹痛、大便溏泄、腹胀、寐差及舌淡苔白、脉沉弦细等;发病主要集中在女性及中年人群;用药大多随症加减,原方药物剂量以吴茱萸6~15 g,生姜10~15 g,党参10~15 g或人参9~12 g,大枣4~6枚为常见,加味按频次高低依次为半夏、白术、茯苓、甘草、川芎等。

杨秋莲[2](2021)在《蝎夏止痛方治疗痰瘀互结证紧张型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药汤剂“蝎夏止痛方”治疗痰瘀互结证频发性紧张型头痛(FETTH)患者,以其治疗前后及停药4周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头痛指数等相关指标的变化,评价“蝎夏止痛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痰瘀互结证FETTH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3例予中药汤剂“蝎夏止痛方”治疗,对照组43例予“头痛宁胶囊”治疗;疗程为1周,并于停药4周后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停药4周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头痛指数等分值变化,并以肝肾功能、心电图作为安全性指标。结果:1.本次临床研究共纳入86例患者,其中79例患者完成临床观察,观察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3例,总脱落率为8.14%。2.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职业、HAMA评分、HAMD评分、VAS积分、头痛持续时间积分、头痛指数、单项中医症状分值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⑴治疗1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本组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由23(20,26)降至5(2,8),对照组则由23(20.25,25)降至9(7.25,12.75);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前者的改善效果更佳。⑵停药4周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为6(5,9),对照组为9(7,14.75),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4.头痛指数评分比较:⑴治疗1周后,两组VAS积分、头痛持续时间积分、头痛指数较本组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其中,观察组头痛指数由16(12,18)降至2(1,6),对照组由17(12,24)降至4(2,1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停药4周后,观察组头痛指数为4(2,9),对照组为8(4,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总体疗效情况:⑴治疗1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⑵停药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74%和75.00%,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6.安全性方面:两组在临床观察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事件,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常规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蝎夏止痛方”对临床辨证为痰瘀互结证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头痛指数方面具有优势。2.“蝎夏止痛方”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郭丽君[3](2021)在《针刺治疗经行头痛的选穴规律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经行头痛是临床中的常见病症,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活。通过数据挖掘分析针刺治疗经行头痛的选穴规律,以验证导师治疗经行头痛针刺处方的理论基础,进行临床试验观察,验证其有效性,以期为临床针刺治疗经行头痛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文献中针刺治疗经行头痛的选穴规律,且导师治疗经行头痛的经验针刺处方与选穴规律基本相符,由此确定针刺经行头痛的针刺处方:主穴:百会、风池(双)、太阳(双)、合谷(双)、三阴交(双)、太冲(双)。配穴:血海。治疗经行头痛患者共计3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总体改善情况,记录并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头痛患者生活质量影响-6、头痛症状评价表等量表的总体变化情况。将整个治疗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资料录入Excel2016中,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对现有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处理与分析。结果:1.根据检索最终获得的有效文献50篇,提取针刺处方50首,涉及10条经脉,39个腧穴,总频次为246次,频次较高的腧穴为百会、风池(双)、太阳(双)、合谷(双)、三阴交(双)、太冲(双)、率谷(双)、头维(双)。且选穴部位以头颈部为主;特定穴使用情况以交会穴的使用为主;特定穴取穴频次最多的穴位为风池穴,其次为百会、太冲穴;经脉使用情况为足少阳胆经使用最多;腧穴使用频次最高则是督脉、胆经。2.针刺治疗经行头痛的总有效率占比为90.63%,其中痊愈率占比12.5%,显效率占比46.88%,有效率占比31.25%,无效率占比为9.37%。治疗前与每个疗程结束后及治疗后的各项量表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P<0.05,有显着性差异。表明通过针刺处方治疗经行头痛的临床症状体征方面有明显的改善。结论:1.通过数据挖掘分析针刺治疗经行头痛的选穴规律,且导师治疗经行头痛的经验针刺处方与选穴规律基本相符。由此确定的针刺治疗经行头痛的处方为:主穴:百会、风池(双)、太阳(双)、合谷(双)、三阴交(双)、太冲(双)。配穴:血海(双)。2.已确立的针刺处方,通过数据挖掘验证了其科学性。经临床疗效验证,该针刺处方能够有效降低经行头痛患者疼痛强度、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时程度、头痛伴随症状以及提高头痛患者的生活质量,验证了其有效性。

康前前[4](2021)在《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近十年来国内文献中有关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并与导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经验针刺处方相互验证,通过临床试验,观察VAS评分表、ROM评分表、头痛症状评价表和HIT-6评分表的疗效变化,分析其治疗前后的疗效。方法:1.通过高级检索近十年各大数据库内有关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文献资料,总结其选穴频次、所在部位、所属经脉、特定穴应用类型和聚类分析,分析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2.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和骨科患者中,筛选出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3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采用导师的经验针刺处方:四神聪、百会、风池(双)、天柱(双)、颈夹脊、阿是穴、合谷(双),共治疗颈源性头痛患者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将收集的资料录入Excel表中,然后运用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选穴规律研究:对近十年来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文献高级检索,共收集到169篇,再根据排除标准和阅读文献标题摘要等信息后,筛选出67篇文献,经过逐一阅读全文浏览后,最终筛选出54篇质量较高的文献纳入本课题研究。最终收集到54个针刺处方,涉及腧穴43个,取穴总频次为302,频次较高的腧穴为风池(49)、颈夹脊穴(33)、天柱(30)、阿是穴(22)、合谷(17)、百会(16)、风府(16)。发现选穴部位以头颈部为主;选穴经脉以胆经、督脉、膀胱经为主;特定穴使用类型中以交会穴为主;穴位配伍以远近为主。2.临床疗效观察:共纳入符合标准3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后因疫情和患者依从性等问题中止脱落4人,最后为32人,其中男性10人,女性22人。临床总有效率为87.50%。观察3个疗程,每疗程治疗后的VAS评分、ROM评分、头痛症状评分和生活质量影响测试-6评分数据与治疗前比较皆有差异(p<0.05)。试验表明该针刺处方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头痛程度、减少头痛发作次数、减少头痛持续时间、减轻头痛发作程度、改善颈椎活动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结论:1.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具有这些特点:重视循经选穴、重视局部选穴、重视交会穴的应用、重视远近配伍等。通过分析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发现与导师的经验针刺处方基本相符。2.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发现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证实该针刺处方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可靠。

辛欣[5](2021)在《赵德喜教授治疗偏头痛用药规律及核心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赵德喜教授治疗偏头痛的核心中药及用药规律,对核心中药治疗偏头痛的潜在靶点及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纳入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赵德喜教授门诊符合纳排标准的病例。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病例基本信息,总结用药规律,挖掘导师治疗偏头痛的核心中药。2.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在TCMSP数据库中筛选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对应靶点,在Gene Cards数据库中筛选疾病靶点,使用Cytoscape 3.8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应用STRING蛋白质数据库网站制作蛋白互作网络图,并将结果导入Cytoscape 3.8软件中筛选关键靶点。通过Rgui 3.6.2软件对潜在靶点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推测核心中药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结果:1.本研究最终纳入160例符合纳排标准的病例,其中女性107人(66.88%),男性53人(33.12%)。年龄在31-40岁患病率最高。2.纳入的医案以肝郁脾虚证和肝郁化火证最多见。其中,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表现以单侧头痛,头痛呈胀痛为主症,兼有恶心,呕吐,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善太息,食少纳呆,便稀不爽,舌苔白或腻,脉弦或细等症状;肝郁化火证以单侧头痛,头痛呈跳痛为主症,兼有两胁胀痛或灼痛,口干,口苦,面赤,目赤,纳差,耳鸣,多梦,小便黄或短赤,舌质红,或边尖红刺,舌苔黄燥,脉弦数等症状。3.赵德喜教授治疗偏头痛的药物中以补虚药为主,其次为解表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等。四气中以温性、寒性、平性为主,五味中以辛、甘、苦为主。药物归经以脾胃经药物使用最多,各经药物均有涉及。4.根据数据挖掘结果,结合导师意见,最终得到用于机制研究的核心中药有半夏、甘草、柴胡、黄芩、大枣、党参、生姜、白术、茯苓、龙骨、牡蛎、远志、石菖蒲,将其命名为和解调神方。5.核心中药包含槲皮素、山萘酚、豆甾醇、β-谷甾醇等关键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等生物功能,对多种通路有调节作用。其治疗偏头痛的潜在作用靶点有89个,其中CXCL8、TP53、EGFR、MAPK3、RELA、MAPK14、JUN为核心中药治疗偏头痛的关键靶点。6.通过GO分析,核心中药主要在膜筏、膜微域等处通过参与活性氧代谢、对氧化应激反应等生物过程,影响神经递质受体活性、磷酸酶结合、多巴胺神经递质受体活性等分子功能,从而发挥治疗作用。7.通过KEGG分析,核心中药的主要信号通路为TNF signaling pathway、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MAPK signaling pathway、NF-κB signaling pathway。结论:赵德喜教授门诊的偏头痛患者中以肝郁脾虚证和肝郁化火证最常见,临床治疗时用药以补虚药为主,其次为解表药、清热药等。核心中药为半夏、甘草、柴胡、黄芩、大枣、党参、生姜、白术、茯苓、龙骨、牡蛎、远志、石菖蒲,其关键活性成分为槲皮素、山萘酚、豆甾醇和β-谷甾醇,主要作用在CXCL8、TP53、EGFR、MAPK3、RELA、MAPK14、JUN等关键靶点上,可能通过调节TNF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相关通路,发挥治疗偏头痛的作用。

张佳梁[6](2021)在《基于“方—病—人”思维模式葛根汤治疗紧张型头痛的方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文献与临床研究,探究葛根汤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表现、用药规律、体质特征等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别搜集古今文献和门诊病例,并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次频率和黄金分割法等统计方法,综合得出葛根汤治疗紧张型头痛的方证特点,即年龄、症状、体质、用药规律。结果:分析102例运用葛根汤治疗头痛的文献病例后得出,以女性多见,男女比为1:1.3,发病年龄在30-39岁为高峰。临床除头痛外兼以恶寒、颈项僵痛、无汗、头晕、发热、失眠、疲惫、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浮数等症状出现率较高,治疗中常配伍发散风寒药15.93%、活血止痛药12.98%、发散风热药9.14%、补气药7.96%、温里药6.19%、温化寒痰药5.90%、息风止痉药5.31%,占加味药物总频次的63.42%。搜集门诊使用本方治疗紧张型头痛病例104例,其中女性患者年龄较文献研究范围扩大,在30-49岁呈集中发病趋势,证候上增加了皮肤甲错、烦躁、呕恶、月经不调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加味药物配伍中利水消肿药、活血调经药和平抑肝阳药的使用频率增多。就诊患者多为体格壮实或中等身材,面色暗或面红的体质特点。结论:葛根汤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主要症状表现:颈项僵痛,恶寒,无汗,失眠,头晕,疲惫,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浮数。或兼有皮肤甲错,烦躁,呕恶,月经不调等症状。体质特点:女性多见,身形壮硕或体型中等,面色晦暗或面红。药物加减:诊疗中常配伍发散风寒药、活血止痛药、补气药、温里药,或兼有利水消肿药、活血调经药和平抑肝阳药。

张旭东[7](2021)在《“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国内外最新的高血压病指南发布,对于本病的界定、干预方法等均有了新的认识。针刺治疗高血压病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证实,但对于稳定服药后血压仍不理想的患者,针刺是否能进一步优化血压管理存在疑问。另一方面,针刺降压已存在基于脏腑、阴阳、气血等进行的理论临床研究,但对于此病的病机、中医认识、立足经络论治等方面仍显不足。本研究在课题组多年临床、实验研究前提下,并在前期开展了有效性临床初步探索基础上,提出“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论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旨在深化此病中医认识、明确针刺降压疗效和探索降压机理。研究目的1.通过对古代、近代及现代相关文献梳理挖据分析,剖析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今认识;2.通过开展小样本、单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究“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已稳定服药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同时观察对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等的影响;3.通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清氨基酸检测,探明“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的血清氨基酸降压机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古代及近代部分基于89部古代及近代针灸相关着作,运用目录学、版本学、中医文献学方法,立足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以针灸“理、法、方、穴、术”为纲并结合文本体例有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当代部分运用循证医学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数据库中针刺联合西药、针刺结合补泻手法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临床研究:运用循证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开展单中心、随机、单盲、单纯阳性药物对照临床研究,纳入52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个体化西药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接受“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干预,治疗1个月、每周5次、每次30 min,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变化,随访2周观察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变化。实验研究:6周龄雄性SH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M),针刺组(A),药物组(Y),每组12只;同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2只作为空白组(K)。针刺组大鼠施以“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每次留针20min、每周干预5天、休息2天、连续干预3周,药物组大鼠按照不同体重分别灌胃氯沙坦钾片(10ml/kg),每周灌胃7天、每天1次、连续3周,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进行同样束缚外不做干预,观察各组大鼠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变化,于基线、干预1周、干预2周、干预3周分别测量各组大鼠血压,于治疗后取血并检测血清氨基酸代谢。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1)古代及近代文献:病机方面,古代针灸文献扩展了对于此病的认识,概括为卫气逆、气海失司、肝脏病、厥病四方面内容,近代文献辑录为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在疾病病机方面较为一致;治法方面,古代文献以调理气血异动和对症治疗为主,近代提出育阴潜阳的治则;穴方方面,古代文献依据不同致病机理取穴和依据病候辨经取穴、对症取穴或兼而有之,单穴或组穴处方往往有各自对应症候,近代以调理脏腑功能、经脉气血为主组成穴位半标准化的成方;穴位分布上,古代是以头颈部及四肢肘膝以下特定穴较常见,近代以头颈部、四肢部特定穴、背俞穴为主;随证配穴方面,古代及近代文献所辑录均可见辨经、辨病、辨症、辨证配穴;补泻方面,古代及近代都体现了补泻方法契合疾病病性的特点,古代出现依据季节不同进行补泻,近代补泻操作在补泻手法、补泻顺序等方面不同医家各有特色。(2)现代文献:共纳入6项研究,结果显示针刺联合西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降低值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2 mmHg(95%CI:1.41,13.64),I2=91%;DBP:MD=5.56 mmHg(95%CI:1.39,9.73),I2=88%];针刺联合西药对全天收缩压(24hSBP)、全天舒张压(24hDB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的降低数值均优于单纯西药组,全天血压结果(24hSBP、24hDBP),[SBP:MD=8.00 mmHg(95%CI:-1.58,17.59),I2=92%;DBP:MD=7.44 mmHg(95%CI:1.35,13.53),I2=88%],日间血压结果(dSBP、dDBP),[SBP:MD=8.28 mmHg(95%CI:-4.05,20.62),I2=95%;DBP:MD=4.82 mmHg(95%CI:0.79,8.85),I2=72%],夜间血压结果(nSBP、nDBP),[SBP:MD=6.69 mmHg(95%CI:1.04,12.34),I2=79%;DBP:MD=5.67 mmHg(95%CI:1.78,9.57),I2=74%];针刺结合补泻手法对血压的降低程度要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5 mmHg(95%CI:-2.97,18.07),I2=93%;DBP:MD=6.42 mmHg(95%CI:-2.09,14.94),I2=95%]。2.临床研究:(1)动态血压结果:经过4周的针刺治疗,观察组较治疗前动态血压的全天血压均值、日间和夜间血压均值均降低,降低值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同时具有临床意义。对照组患者较基线期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诊室血压等次要指标结果:诊室血压方面,观察组每周测量结果显示,降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诊室血压,治疗前后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负荷方面,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血压负荷均显着降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负荷比较,24hSBPL、dDBPL、nSBPL、nDBPL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SBPL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敏感指数方面,两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内、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P<0.01)。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3)探索性经络腧穴诊察结果:阳性经络结果,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脉6条: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阴肾经,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穴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心俞、三阴交、足三里、曲池、太冲。(4)随访期结果:观察组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两次随访诊室收缩压较基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候积分较基线期降低(P<0.05)。3.实验研究:(1)SHR血压:各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氨基酸代谢:正常组大鼠与SHR比较,血清中丝氨酸、天冬酰胺、精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丙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较模型组,针刺组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降低(P<0.05),余无明显变化。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组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精氨酸、丙氨酸、脯氨酸、胱氨酸、甲硫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古近代文献在医理、取穴、刺法等方面均扩展并深化了此病认识。2.已稳定口服个体化西药但血压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可以进一步降低24hSBP、24hDBP、dSBP、dDBP、nDBP、nSBP及诊室血压等血压水平,降压幅度具有临床意义;同时能够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以心俞、三阴交最为多见。3.“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能够降低SHR血清天冬氨酸和谷氨酸血清含量,因此可能通过调节上述两种氨基酸水平实现降压。

郭锦晨[8](2021)在《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及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主要根据明清时期新安医家相关学术着作及医案,总结明清新安医家总体治疗眩晕的特色,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处方用药规律,以期传承新安医学及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近30年名老中医运用新安名方程国彭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的临证用药规律,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药效物质基础和分子作用机制,探究其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文献追溯法、分类整理法、纵横联系研究法等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明清时期新安医家相关学术着作及医案进行整理分析,研究汪机、孙一奎、余淙、叶桂、汪文绮、程国彭、程文囿、方肇权、程有功等治疗眩晕的经验,总结归纳明清新安医家总体治疗眩晕的特色。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2.0、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V2.5)等对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医案处方用药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系统聚类、熵层次聚类新方及主成分因子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2.0、IBM SPSS Modeler 18.0等对近30年名老中医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的医案症状、用药进行频次统计、主成分因子分析、系统聚类及关联规则分析。通过TCMSP、TCMID、SEA等筛选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有效成分及靶蛋白,通过Genecards、OMIM、Drug Bank、TTD等筛选出眩晕相关疾病的靶点,利用Venn在线软件获取共同靶点,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疾病-靶点”网络图,使用STRING绘制蛋白互作(PPI)网络,并用Cyto NCA进行筛选,用MCODE进行PPI网络聚类。利用DAVID数据库和和R语言3.6.3中cluster Profiler包进行GO功能富集及KEGG通路分析,采用Auto Dock Vina进行配体和受体的半柔性分子对接,最后运用Py MOL、Lig Plot+、MOE软件进行三维和二维可视化分析。结果明清新安医家认为眩晕之症有内外虚实不同,实者,病理因素有痰、火、风、瘀,孙一奎、孙文胤、方广、余午亭、徐春甫、洪参岐、程国彭、汪文绮、汪昂、吴迈、汪启贤等认为尤以痰为重,常有上焦有痰、痰浊中阻、痰热上扰、肝火挟痰、风痰上扰、肝阳上亢、痰瘀互阻等;虚者多因脏腑气、血、阴、阳的不足,汪机、吴正伦、程敬通、汪宦、吴楚、吴洋、罗周彦、吴崐、方肇权、郑重光等尤为重视气血不足致眩,气虚包括中气(脾胃之气)虚、元气虚、肾间动气不足等,血虚包括肝血虚、营血虚等,孙一奎、程国彭、汪文绮、罗周彦、汪汝麟、郑重光等重视肾阳不足致眩,阳虚包括脾阳虚、肾阳虚等。以虚为本,邪实为标,虚实可单独为患,虚实之间亦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证。外风内风皆可感,叶天士、程杏轩、程有功、洪桂、王仲奇等认为以阴虚阳亢动风为主,阴虚包括肝阴虚、肾阴虚、心阴虚等。新安医家认为眩晕病位在于脑(心神),病变脏腑主要责之于肝(胆)、脾(胃)、肾,与心、肺因五行相互关系也具有一定联系。辨证治疗方面,气血不足者,擅用参芪归术培补气血;阴虚阳亢者,喜用滋水涵木和阳息风;痰浊中阻者,常用二陈化裁培土化痰;下元虚惫者,温补脾肾阳气冀其运化;坎离失交者,补养水火根基精神乃治;病关情志者,重视内观静养治疗思路。用药方面,新安医家承历代医家经典方剂,灵活运用,大胆创制新方,如改正四君子汤、改正四物汤、湿痰汤、血虚眩晕汤、气虚眩晕汤、清上丸、壮元汤、香砂六君子汤、程氏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擅用药对配伍,如人参、黄芪,龟甲、牡蛎,半夏、陈皮,半夏、天麻,白芍、生地黄,珍珠母、牡蛎,苦丁茶、夏枯草等。203例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医案处方涉及239味中药,累计用药频次2120次,平均频次9次,使用频次<9次的中药137味(470次),占比为22.17%,使用频次≧9次的中药66味(1650次),占比为77.83%。中药共归18大类,主要为10类,其中补虚药、清热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位居前5位。四气方面,寒性药、温性药出现和使用最为频繁;五味方面,味甘药、味苦药、味辛药运用最为频繁;归经方面,归肝经药、肺经药、脾经药、肾经药和胃经药出现最为频繁,归肝经药、肺经药和脾经药使用最为频繁。共涉及7个病位证素和12个病性证素,频次较高的病位证素为肝、脾、肾,频次较高的病性证素为痰(湿)、动风、阳亢、火(热)、阴虚。得到二项关联药物组合31组,三项关联药物组合32组,四项关联药物组合29组。核心处方组成为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白术、人参、天麻、白芍。得到19组药物聚类组合,熵层次聚类得到治疗眩晕的15个新方,共提取出22个中药公因子。180例医案包括1673条症状记录,2527条中药记录,对应144种症状,187味中药,症状前六位是眩晕、恶心、食少、乏力、呕吐、苔白腻,中药前六位是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甘草。主成分因子分析共提取出15个症状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8.004%,系统聚类共得到11组中药聚类组合,关联规则得到中药之间二、三、四项关联组合32项,症状和中药之间二、三、四项关联组合28项。共筛选出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193个化合物,整理得到330个靶点,与眩晕相关疾病有149个共同靶点。PPI网络发现STAT3、CXCL8、EGFR、VEGFA、MAPK14、EP300、MAPK3、CTNNB1、JUN、AKT1、MAPK8、CCND1等可能是关键治疗靶点,GO分析共包含2827条富集结果,其中生物过程2480条,分子功能203条,细胞组成144条。KEGG通路分析发现176个条目,涉及AGE-RAGE信号通路、流体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内分泌抵抗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与关键靶点对接较好的成分有豆甾醇、槲皮素、β胡萝卜素、山奈酚、天麻素、谷固醇。结论1.明清新安医家认为眩晕病因病机虚实兼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实者,病理因素有痰、火、风、瘀,尤以痰为重,虚者多因脏腑气、血、阴、阳的不足,虚实可单独为患,虚实之间亦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2.辨证治疗方面,别具特色,新安医家承历代医家经典方剂,灵活运用,大胆创制新方,擅用药对配伍,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研究与传承。3.数据挖掘方法对新安医家眩晕医案处方从多个维度进行数据分析,一方面印证了理论研究的结果,一方面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的广度深度,弥补了文献理论研究的局限。4.新安程国彭半夏白术天麻汤8味药方简力宏,紧扣脾虚生痰、肝风内作、风痰上扰之病机,其临床应用范围广泛。现代名老中医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所治眩晕的病因常有风痰、肝风、肝火、痰浊、脾虚、瘀血等,以本方合用可兼治肝阳上亢、痰浊上蒙、气血亏虚、瘀血阻窍等眩晕的不同证候和阶段。5.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推测半夏白术天麻汤通过槲皮素、山奈酚、豆甾醇、β-谷甾醇、天麻素、β-胡萝卜素等潜在药效成分协同作用于STAT3、CXCL8、EGFR、VEGFA、MAPK14、EP300、MAPK3、CTNNB1、AKT1等多个靶点,通过流体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参与管径调节、循环系统中的血管过程、活性氧代谢过程、氧化应激反应等发挥治疗眩晕的作用,初步揭示了半夏白术天麻汤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的机制。

苗晨欣[9](2021)在《电针治疗瘀血阻滞型经行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电针治疗瘀血阻滞型经行头痛,观察头痛缓解情况和中医证候改善情况,为临床治疗经行头痛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病例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4名瘀血阻滞型经行头痛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均治疗三个月经周期,在治疗后的下一个月经周期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症状、强度及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对比两组疗效。结果:1.通过对比两组头痛疗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67%。经统计学分析p<0.05,说明电针治疗瘀血阻滞型经行头痛的临床疗效更显着。2.通过对比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 6.6 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3.33%。经统计学分析p<0.05,并且电针治疗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体现疗效,说明电针对于瘀血阻滞型经行头痛的中医证候改善更有优势。3.通过随访发现,治疗组的复发率为7.69%,对照组的复发率为42.11%。经统计学分析,p<0.0 5,说明电针治疗瘀血阻滞型经行头痛的远期疗效比单纯针刺的效果要好。结论:1.电针可缓解患者的头痛症状,降低头痛强度、频率、持续时间,减轻伴随症状。2.电针治疗瘀血阻滞型经行头痛,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情况。3.电针治疗瘀血阻滞型经行头痛疗效确切,远期疗效明显,为临床治疗经行头痛提供依据。

董淼[10](2021)在《平肝息风通络法治疗小儿原发性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对平肝息风通络法治疗小儿原发性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和对偏头痛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以科学、客观的方法对平肝息风通络法治疗小儿原发性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使之可以为临床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本试验纳入有60例属原发性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予以平肝息风通络法为原则的自拟方剂,对照组予以天麻钩藤饮治疗,均为2日1剂,水煎服,日3次口服,疗程为1个月,最后通过总结对比两组的偏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发作程度、伴随症状及中医证候等指标进行疗效分析。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得出:(1)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够控制偏头痛的发作次数,缩短持续时间、缓解发作程度及改善伴随症状,且试验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偏头痛疗效分析,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在改善偏头痛疗效上优于对照组。(3)中医证候疗效分析,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有显着差异(P<0.01),说明试验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上优于对照组。结论:以平肝息风通络法为原则的自拟方剂对治疗小儿原发性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患儿疗效肯定,可明显减轻患儿的痛苦,并未出现不良反应,此治疗方案可以进行推广与应用,为肝阳上亢证的原发性偏头痛患儿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药治疗头痛的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药治疗头痛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现代临床文献的经典名方吴茱萸汤主治病症及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收集
    1.2 医案纳入标准
    1.3 医案排除标准
    1.4 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病证分布规律
    2.2 症状分布规律
    2.3 舌、脉分布规律
    2.4 吴茱萸汤证一般发病规律
        2.4.1 依据不同人群的发病规律
        2.4.2 依据主证的发病规律
    2.5 吴茱萸汤一般用药规律
        2.5.1 吴茱萸汤原方药物用药规律
        2.5.1. 1 吴茱萸
        2.5.1. 2 姜
        2.5.1. 3 参
        2.5.1. 4 大枣
        2.5.2 吴茱萸汤加减治疗配伍规律
        2.5.3 吴茱萸汤服法规律
3 总结

(2)蝎夏止痛方治疗痰瘀互结证紧张型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病例脱落原因
        2.7 脱落病例的处理
        2.8 中止标准
    3 试验设计
        3.1 试验类型
        3.2 病例样本估算
        3.3 分组方法
        3.4 药品来源及相关说明
        3.5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指标
        4.2 疗效性指标
        4.3 安全性指标
        4.4 指标的测定方法
    5 随访
    6 疗效评定标准
        6.1 头痛指数疗效评定标准
        6.2 单项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6.3 临床总体疗效评定标准
    7 不良反应评价
        7.1 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处理
        7.2 不良事件与研究药物之间相关性的评估
        7.3 不良反应程度分级
        7.4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
    8 安全性评价
    9 质量控制
    10 数据统计方法
    11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2.1 一般情况比较
        2.2 治疗前头痛症状特点比较
        2.3 治疗前单项中医症状分值比较
        2.4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 疗效性分析
        3.1 治疗前后VAS积分比较
        3.2 治疗前后头痛持续时间积分比较
        3.3 治疗前后头痛指数比较
        3.4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5 治疗1 周后单项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3.6 治疗1 周后头痛指数疗效比较
        3.7 治疗1 周后临床总体疗效比较
        3.8 停药4 周后头痛指数、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9 停药4 周后头痛指数疗效比较
        3.10 停药4 周后临床总体疗效比较
    4 不良反应评价
    5 安全性评价
分析与讨论
    1 祖国医学对头痛的认识和研究现状
        1.1 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
        1.2 中医的辨证分型
        1.3 中医对痰瘀互结证头痛的认识
        1.4 中医药物治疗现状
        1.5 中医针刺治疗研究
    2 现代医学对紧张型头痛的认识和研究现状
        2.1 西医学对紧张型头痛的认识
        2.2 紧张型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3 蝎夏止痛方的组方依据
        3.1 立方依据
        3.2 组方配伍分析
        3.3 对于止痉散运用的分析
        3.4 关于法半夏使用的思考
        3.5 芍药与甘草配伍应用的分析
        3.6 其他单味药功效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4 对照组药物的选择依据
    5 疗效分析
        5.1 对痰瘀互结证FETTH患者中医证候的疗效分析
        5.2 对痰瘀互结证FETTH患者头痛指数的疗效分析
    6 脱落病例分析
    7 安全性分析
    8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紧张型头痛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针刺治疗经行头痛的选穴规律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论述
    2 针刺治疗经行头痛的作用机理
    3 针灸及其他疗法治疗经行头痛的现代临床应用
    4 小结
第二部分 选穴规律研究及临床观察
    1 文献来源及研究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3 讨论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案
    3 疗效观察
    4 统计学方法
    5 技术路线
    6 一般资料与研究结果分析
    7 典型病例
讨论
    1 选题依据
    2 理论依据
    3 取穴依据
    4 临床疗效分析
    5 心得体会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颈源性头痛的认识
    综述二 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选穴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3 讨论
第三部分 临床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问题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赵德喜教授治疗偏头痛用药规律及核心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医治疗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试验研究
    第一章 赵德喜教授治疗偏头痛的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核心中药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不足与展望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6)基于“方—病—人”思维模式葛根汤治疗紧张型头痛的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综述
    1 紧张型头痛
        1.1 流行病学
        1.2 发病机制
        1.3 临床表现
        1.4 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
    2 中医对紧张型头痛的认识
        2.1 头痛的病名
        2.2 中医头痛的病因病机
        2.3 中医头痛的辨治
    3 葛根汤
        3.1 葛根汤的古今研究进展
        3.2 古代医家对葛根汤的认识
        3.3 葛根汤的临床应用
        3.4 葛根汤药理作用研究
    4 “方-病-人”思维模式
一 文献研究
    1 研究目标
    2 资料来源
    3 试验方法
    4 数据整理
    5 文献研究结果
    6 小结
二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标
    2 资料来源
    3 试验方法
    4 统计结果
    5 小结
讨论
    1 一般情况
    2 临床表现
    3 方药
    4 黄煌教授对葛根汤的总结
    5 不足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7)“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高血压病西医研究进展
        1 概述
        2 高血压界定
        3 降压策略
        4 血压监测及相关指标
        5 高血压发病机制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高血压病中医研究进展
        1 概述
        2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认识
        3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概述
        4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概述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理论阐述
        1 肝阳上亢在脏责之肝肾
        2 育阴潜阳是关键治法
        3 平冲降逆是合理阐释
        4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研究一 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代及近代文献研究
        1 检索范围
        2 检索策略
        3 数据处理
        4 检索结果
        5 文献整理
        6 讨论分析
        7 结论
        8 意义及启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针刺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现代研究荟萃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治疗方案
    4 基线资料及观察指标
    5 质量控制
    6 统计分析
    7 研究结果
    8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SHR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8)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及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理论研究
    1 古代医家及着作对眩晕的认识
        1.1 眩晕的病名溯源
        1.2 眩晕的病因病机
        1.3 眩晕的辨证治疗
    2 现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
        2.1 邓铁涛
        2.2 路志正
        2.3 颜德馨
        2.4 颜正华
        2.5 方和谦
        2.6 李振华
        2.7 刘志明
        2.8 段富津
        2.9 张学文
        2.10 李士懋
        2.11 熊继柏
        2.12 王乐匋
第二部分 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研究
    1 代表性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
        1.1 汪机
        1.2 孙一奎
        1.3 余淙
        1.4 叶桂
        1.5 汪文绮
        1.6 程国彭
        1.7 程文囿
        1.8 方肇权
        1.9 程有功
    2 总体诊治眩晕经验
        2.1 病因病机方面
        2.1.1 虚实兼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2.1.2 外风内风皆可感,以阴虚阳亢动风为主
        2.1.3 实者,病理因素痰、火、风、瘀,尤以痰为重
        2.1.4 虚者,责之于脏腑气血阴阳四端
        2.2 病位在脑(心神),发病与脏腑密切相关
        2.3 辨证治疗方面
        2.3.1 气血不足,擅用参芪归术培补气血
        2.3.2 阴虚阳亢,喜用滋水涵木和阳息风
        2.3.3 痰浊中阻,常用二陈化裁培土化痰
        2.3.4 下元虚惫,温补脾肾阳气冀其运化
        2.3.5 坎离失交,补养水火根基精神乃治
        2.3.6 病关情志,重视内观静养治疗思路
        2.4 灵活用药,擅用药对
第三部分 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数据录入
        1.4 数据规范化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中药频次、频率分析
        2.2 中药的类别分析
        2.3 中药的药性药味归经分析
        2.4 证素频次、频率分析
        2.5 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2.6 中药复杂网络分析
        2.7 中药系统聚类分析
        2.8 熵层次聚类新处方分析
        2.9 中药主成分因子分析
    3 讨论
        3.1 中药频次、频率
        3.2 中药类别
        3.3 中药性味归经
        3.4 证素频次、频率
        3.5 中药关联规则
        3.6 中药复杂网络
        3.7 中药系统聚类
        3.8 熵层次聚类新处方
        3.9 中药主成分公因子
第四部分 新安程氏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的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临床应用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数据规范化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及疾病频数分析
        2.2 症状、药物频数分析
        2.3 症状因子分析
        2.4 中药聚类分析
        2.5 关联规则分析
        3 讨论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潜在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主要软件和数据库
        1.2 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的预测
        1.3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靶点预测
        1.4 眩晕相关疾病的靶点预测
        1.5 药物-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1.6 蛋白互作(PPI)网络的构建
        1.7 核心化学成分和靶点的筛选
        1.8 PPI网络聚类
        1.9 药物-疾病交集靶点的GO和 KEGG富集
        1.10 分子对接
        2 结果
        2.1 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
        2.2 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的靶点
        2.3 眩晕相关疾病的靶点
        2.4 药物-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2.5 药物-疾病交集靶点的蛋白互作(PPI)网络的构建
        2.6 核心化学成分和靶点的筛选分析
        2.7 PPI网络聚类分析
        2.8 药物-疾病-靶点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2.9 分子对接分析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半夏白术天麻汤药效物质基础和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9)电针治疗瘀血阻滞型经行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经行头痛的认识与研究
        1.1 祖国医学对经行头痛的认识
        1.2 经行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经行头痛的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经行头痛的认识与研究
        2.1 现代医学对经行头痛的认识及流行病学调查
        2.2 现代医学对经行头痛发病机制的认识
        2.3 现代医学对经行头痛的治疗
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 1 试验分组及受试者一般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标准
        2.5 统计方法
    3. 一般资料与研究结果分析
        3.1 纳入病例及脱落病例
        3.2 一般资料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结果
讨论
    1. 电针治疗瘀血阻滞型经行头痛理论依据
    2. 选穴依据
    3. 临床疗效分析
        3.1 头痛疗效分析
        3.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3.3 安全性分析
    4. 心得体会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10)平肝息风通络法治疗小儿原发性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试验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临床研究方案
    4 安全评定标准
    5 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判定标准与处理
    6 统计分析方法
    7 观察指标
    8 疗效评价标准
    9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语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四、中医药治疗头痛的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现代临床文献的经典名方吴茱萸汤主治病症及用药规律分析[J]. 蒋姗,李云,郭杰,刘晓谦,王悦,樊佳,闫利华,王智民.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2(04)
  • [2]蝎夏止痛方治疗痰瘀互结证紧张型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秋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针刺治疗经行头痛的选穴规律与临床疗效观察[D]. 郭丽君.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与临床疗效观察[D]. 康前前.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赵德喜教授治疗偏头痛用药规律及核心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D]. 辛欣.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方—病—人”思维模式葛根汤治疗紧张型头痛的方证研究[D]. 张佳梁.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D]. 张旭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及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D]. 郭锦晨.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电针治疗瘀血阻滞型经行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苗晨欣.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平肝息风通络法治疗小儿原发性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董淼.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中医治疗头痛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