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平顺性在无缝轨道安全控制中的作用

轨道平顺性在无缝轨道安全控制中的作用

一、轨道平顺性在无缝线路安全控制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镜鉴[1](2020)在《基于车辆轴箱加速度的焊缝不平顺评判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的六次大提速及高速铁路的发展对轨道的平顺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无缝线路通过焊接消除了普通接头存在的夹缝和错台等结构性病害,平顺性有了较大提升。但受焊接工艺、材质缺陷、不均匀磨耗等因素的影响,焊接接头位置的轨道不平顺现象仍无法完全消除。现行《修规》规定:对正线钢轨现场焊接焊缝表面质量及平直度,每年检查不少于1遍;对低塌达到轻伤的焊接接头,每季度检查不少于1遍。焊缝低塌等病害的及早发现对做好线路维修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综合检测列车每10-15天对线路检查一次,检测频率远高于人工检查。如果能够通过轨道检测系统的数据,对焊缝不平顺性进行评判,那就意味着多了一种快速发现焊缝病害的手段,对于提升线路设备质量,推动铁路基础设施维修由“周期修”转为“状态修”意义重大。目前的轨道检测系统的空间采样间隔为0.25m/点,而焊缝不平顺的范围只有十几至几十毫米,当前的轨检系统无法直接识别焊缝不平顺。因此需要研究针对的焊接接头高频冲击的轨道短波不平顺检测及识别办法,实现焊接接头的自动识别和状态评判。本文通过对焊接接头病害类型、病害机理及整治措施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同时收集焊接接头不良处所的动力学数据,提出针对能量成分复杂信号的时频分析方法对不同工况下的车辆动态响应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接头处车辆动态响应的时频特性。通过实测焊缝平直度数据,建立焊接接头有限元仿真模型。利用验证后的模型,对扣件刚度、行车速度、接头波长、接头波深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焊接接头影响因素及规律。基于时频分析及有限元仿真的结果,利用共振解调方法对车辆动态响应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研究焊接接头状态评判方法。并按评判结果进行现场复核以验证评判方法的有效性。

石孟雷[2](2020)在《贝氏体钢轨铝热焊接头焊后处理工艺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国铁路向高速和重载两大方向发展,对钢轨的耐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发新一代高强钢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满足贝氏体钢轨在无缝线路中应用的需求,许多学者对贝氏体钢轨的焊接性和焊接工艺展开研究。铝热焊是我国钢轨焊接的主要方式之一,提高贝氏体钢轨铝热焊接头的质量至关重要。因此本文针对贝氏体钢轨试验段内铝热焊接头出现的轨头熔合线位置疲劳裂纹、焊缝低塌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对超声冲击处理提高接头耐磨性的可行性进行探讨。针对贝氏体铝热焊接头轨头熔合线位置疲劳裂纹问题,对接头进行正火和回火热处理。研究正火温度对接头硬度分布和显微组织的影响以及回火温度对熔合线附近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正火后焊缝内贝氏体组织均匀。随正火温度提高,软化区的宽度增加、位置外移。400℃回火时,焊缝组织开始出现少量黑色析出物,回火温度高于450℃时,焊缝内黑色析出物较多。现场结果表明,回火热处理可以有效解决贝氏体铝热焊接头在轨头熔合线位置出现疲劳裂纹的问题。针对侯月线贝氏体钢轨试验段内铝热焊接头焊缝低塌问题,首先分析低塌产生原因,使用SEC-RC电子平直仪测量焊缝未低塌和焊缝低塌接头服役7个月后的平直度,发现焊缝低塌接头磨耗量大于未低塌接头。其次通过计算初打磨预留量并研究终打磨温度对平直度的影响,设计“初打磨+终打磨”的打磨工艺。最后,在贝氏体钢轨试验段内使用优化后的打磨工艺实际打磨接头,结果表明使用“初打磨+终打磨”的打磨工艺可以避免焊缝低塌,获得理想的平直度曲线。在超声冲击处理提高贝氏体铝热焊接头耐磨性方面,测量超声冲击处理前后以及服役期间贝氏体铝热焊接头的硬度分布、平直度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处理后接头平直度曲线形状无明显变化,处理区域的硬度明显提高。处理区域经12天的碾压后硬度迅速降低,在第240天内硬度稳定,第40天后硬度逐渐降低。在第240天内,超声冲击处理后的焊缝和软化区的耐磨效果提升明显。本文通过对热处理工艺、打磨工艺的研究,解决了贝氏体铝热焊轨头熔合线位置疲劳裂纹和焊缝低塌的问题;首次将超声冲击处理应用于现场钢轨焊接接头,并对其提高接头耐磨性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对贝氏体钢轨在无缝线路中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杨国涛[3](2020)在《高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基床表层冻胀机理与轨道平顺性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高寒地区高速铁路对线路的平顺性有极高的要求,我国东北季节性冻土区特殊的气候特征导致了冻胀作用下高速铁路平顺性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开展高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冻胀机理与线路平顺性控制技术研究至关重要。相关研究能够为我国季节性冻土区高速铁路的修建及运营提供支撑,保证高速列车的运行安全,希望为季节性冻土理论的发展有所贡献。本论文以哈大、哈齐等高速铁路工程为背景,以微观和宏观不同角度,从研究填料的冻胀特性、冻胀机理出发,以现场调查、模型试验、现场测试、数值分析以及理论推导为手段,探明了粗粒土填料的冻胀特性。在此基础上,以寒区铁路路基-轨道结构体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冻胀对线路的影响,建立了路基冻胀的控制标准,提出了高速铁路路基粗粒土填料冻胀改性方法,并对哈齐客运专线防冻胀水泥稳定碎石基床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估。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揭示了高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填料冻胀机理。由于目前尚未系统的对粗粒土填料内在的冻胀机理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基于X-CT扫描及图像重构技术,对微冻胀填料结构状态与水分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开展试验模型,研究了粗粒土冻胀的水热特征,并分析得到相应规律。细颗粒含量对冻胀量的贡献作用要大于含水量对冻胀的作用,且含水量的增加对冻胀的贡献依靠细颗粒的含量。(2)提出了高速铁路路基冻胀变形传递规律。基于路基冻胀-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轨道几何不平顺传递耦合分析模型,对冻胀时空分布曲线进行了预测,揭示了冻胀对无砟轨道各层平顺性及轨面不平顺的影响规律,评估了路基冻胀对行车安全、舒适性和线路运营可靠性的影响规律。并得出冻胀的波幅比(波长/幅值)增大时,轨道结构与路基变形趋于一致;波长一定时,冻胀对轨道板及底座板受力影响程度基本呈线性增长趋势。(3)建立了基于静、动态分析的路基冻胀控制标准。由于轨道的静、动态不平顺受不均匀路基冻胀局部变形影响显着,因此基于冻胀对结构及行车的影响,将冻胀程度通过两条临界曲线划分呈3个区域,冻胀程度位于区域I时,可通过《高速铁路轨道几何状态验收管理标准》中的幅值允许偏差对轨道不平顺进行控制,冻胀程度达到区域Ⅱ时需着重检查冻胀位置处板下离缝并做小范围修补,区域Ⅲ内冻胀需立即采取措施保证线路安全。(4)提出了高速铁路基粗粒土填料冻胀改性方法。由于仅依靠扣件自身的调整量可能无法满足冻胀的控制要求,因此在应对冻胀变形问题时,需要研究路基基床自身防冻胀特性。本文研究了颗粒级配、水泥掺量对级配碎石冻胀性能、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渗透系数的影响规律,得出当水泥掺量为3%时,试样的冻胀率显着下降,相较未改性填料,改性粗粒土填料冻胀率降低为原来的五分之一。当水泥掺量达到5%时能明显提高材料的抗冻胀性能。并提出级配建议:无渗水性基床要求填料选用3%细粒土含量、3%水泥掺量的级配碎石;有渗水性要求的,宜去除0.5mm以下颗粒、选用3%~5%水泥掺量的级配碎石。(5)评估了防冻胀水泥稳定碎石基床的服役特性。由于改性后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床在实际工程的防冻胀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评估,因此本文基于静态路基变形冻胀监测和动检车动态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防冻胀水泥稳定碎石基床防冻胀特性进行评估,并对特殊冻胀地段应急处理措施进行了说明。评估结果表明,采用防冻胀水泥稳定碎石基床能够有效抑制冻胀,能够满足不均匀冻胀控制标准要求。

陈祖晨[4](2020)在《铁道车辆悬挂系统半主动控制仿真与硬件在环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铁道车辆的被动悬挂系统是依据标准的车轮和钢轨型面综合各项指标折衷优化设计的,在运营过程中其阻尼特性是无法实时改变的,不能适应外界条件的变化。当列车的运行条件、线路条件、轮轨磨耗等出现变化,而被动悬挂系统参数无法适应时,列车的动力学性能会出现恶化的现象。此外,随着运营里程的不断增加,被动悬挂系统本身也会出现性能退化,造成列车的动力学性能恶化。因此,为改善高速列车的运行品质,设计一种可以适应外界条件变化的悬挂系统成为迫切需求。半主动悬挂系统具有消耗能量少、控制简单、控制失效导向安全性良好等优势,使解决此问题成为可能。本文围绕铁道车辆悬挂系统的二系横向减振器进行半主动控制仿真与硬件在环试验研究,以提高车辆的平稳性,改善车辆运行品质。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以四分之一车辆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非线性系统近似传递率作为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了被动控制、Sky-hook(SH)控制以及Acceleration driven damper(ADD)控制的控制效果。基于线性连续型SH控制策略和线性连续型ADD控制策略,提出一种新型半主动控制策略-线性连续型Mixed SH-ADD。通过仿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线性连续型Mixed SH-ADD控制策略在全频范围内表现较优,而且其控制效果优于开关型Mixed SH-ADD控制。(2)然后,建立高速动车组整车模型,并通过动力学仿真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对比仿真分析开关型和线性连续型Mixed SH-ADD控制对车辆运行平稳性和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半主动控制可以大大提高车辆运行平稳性,提出的线性连续型Mixed SH-ADD控制策略对改善车辆运行平稳性表现更优。(3)进一步地,利用硬件在环仿真技术,构建了铁道车辆悬挂系统硬件在环试验系统,并对其可靠性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试验验证。在单频激励和德国低干扰谱轨道不平顺激励两种工况下开展了硬件在环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铁道车辆二系横向减振器半主动控制可以大大缩小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改善车辆的平稳性;提出的线性连续型Mixed SH-ADD控制策略可以在开关型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再明显降低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提高车辆横向平稳性能。

刘万里[5](2020)在《高速铁路大跨悬索桥上伸缩调节器优化布置与动态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程建造材料的发展、桥梁设计水平的提高,大跨悬索桥已逐步应用于高速铁路基础建设。高速铁路全线铺设无缝线路,悬索桥上铺设的无缝线路面临着与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基础结构的协调性难题。既有桥上无缝线路研究中针对悬索桥上无缝线路力学特性分析、调节器动态响应分析及调节器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悬索桥上无缝线路作为高速行车的基础结构,其铺设方案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行车的品质及线路的运维周期。开展悬索桥上无缝线路纵向力特性及调节器的动态响应研究、对悬索桥上无缝线路及调节器进行优化布置至关重要,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高速铁路桥上无缝线路设计和运维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以悬索桥上有砟轨道无缝线路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可考虑应力刚化效应、大变形效应等几何非线性因素的悬索桥-无缝线路空间耦合静力学模型及车辆-轨道-桥梁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从悬索桥上无缝线路纵向力分析、地震、行车动荷载作用下的调节器动态响应、梁端伸缩抬枕装置与轨道结构的匹配设计等3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对调节器的铺设位置和梁端的伸缩抬枕装置进行了优化设计。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无缝线路伸缩力主要取决于主梁在温差作用下的伸缩变形及线路纵向阻力,悬索桥主塔、吊杆温差对无缝线路伸缩力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列车活载越靠近桥塔位置时,钢轨挠曲拉、压力幅值越大,列车活载越靠近跨中位置,吊杆与主缆轴力改变量越大;增加扣件阻力会增大钢轨制动力,减小梁轨相对位移,主缆及吊杆轴力有所减小但不明显;增加纵向阻尼器刚度可减小钢轨制动力、梁-轨相对位移及主缆轴力改变量,当纵向阻尼器刚度达到原来刚度的5倍后继续增加刚度,其降低钢轨纵向力的效果不明显;调节器可减小桥上无缝线路的纵向受力,协调钢轨和桥梁的变形,其布置方式较为灵活。(2)调节器的铺设可减小地震荷载作用下无缝线路的受力变形,释放地震荷载产生的钢轨纵向力;调节器距离梁端越远,地震荷载作用下调节器伸缩量及梁端的梁轨相对位移量越小,梁端的钢轨纵向力及边跨连续梁桥固定墩纵向力增大;地震加速度幅值增加,调节器伸缩量及桥墩纵向力逐渐增大;提高悬索桥主塔和主梁间的纵向阻尼器刚度有利于减小地震作用下的调节器伸缩量及梁轨相对位移,边跨连续梁固定墩纵向受力受阻尼器刚度影响很小。(3)桥上铺设调节器后,列车通过调节器时,调节器区域轨道和桥梁结构的振动均会有明显的增加,同时轮轨垂、横向力和轮重减载率也随之增大。考虑轨枕空吊和行车动荷载共同作用,调节器铺设位置离梁端较近时对减小结构垂向变形有利,但会极大的增加轨枕、道床、桥梁等结构的振动和车辆的轮重减载率等指标,影响行车的安全舒适性。(4)调节器离梁端较近时,地震、行车动荷载作用下调节器结构的动力响应越大,温度、制动等静荷载作用下梁轨相对位移也更大。上述结构的受力变形均不利于道床稳定性和轨道几何形位的保持,也不利于边跨连续梁固定墩的受力。因此建议调节器在离梁端30m的位置进行铺设以避开梁端,同时基本轨侧铺设一定长度的小阻力扣件以保证梁端道床的稳定性。(5)钢桁梁桥因主梁跨度较大,桥梁梁缝的预留量也较大,列车通过梁缝时轮轨力波动十分剧烈,出现了严重的减载现象,采用梁端伸缩抬枕装置可以有效地提高梁缝处的刚度均匀性,增加列车运行的平稳性。为保证活动钢枕在纵向上均匀活动,减小现场存在的活动钢枕变形较大、钢枕歪斜等病害,建议梁端伸缩抬枕装置中央增设一根钢纵梁,同时达到多点牵引和增加伸缩抬枕装置垂向刚度的目的。图143幅,表21个,参考文献108篇。

易强[6](2020)在《周期性铁路轨道结构弹性波传播特性及调控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轨道交通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运行密度的大幅增长,车辆与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引发轨道结构振动与噪声辐射。结构振动和噪声的产生本质是弹性波在介质中的传播与相互耦合,从弹性波传播角度出发可进一步解释轨道结构振动特性,阐明轨道结构中弹性波传播规律,同时为轨道结构振动噪声控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解决思路。本文以周期性轨道结构为研究对象,开展轨道结构中弹性波传播与调控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周期性轨道结构弹性波带隙特性基于传递矩阵法建立周期性轨道结构弹性波传播模型,计算得到轨道结构中不同类型弹性波带隙范围,并分析了轨道结构参数对弹性波带隙的影响规律。结合声子晶体带隙理论及有限结构模态分析,揭示了周期性轨道结构中弹性波带隙的形成机理。通过对周期性轨道结构振动传递规律以及功率流分析,验证了周期性轨道结构中的通/禁带特性。在参数分析中发现带隙边界频率和钢轨温度力密切相关,由此开展基于波模态的钢轨温度力检测研究,并结合现场试验以及室内试验解释了环境温度对垂向/横向驻波模态的影响规律。2.三维轨道结构弹性波传播特性采用波有限元方法建立三维轨道结构弹性波传播分析模型,基于模态置信准则实现不同类型弹性波的分离,并结合波模式分析阐明了轨道结构中不同类型弹性波之间的耦合与转换机制。通过群速度发生突变的位置确定了发生波模式转换的频率,并据此得到三维轨道结构中弹性波带隙范围。此外,探明了轨道结构中局域共振单元与钢轨中长波之间的单一耦合关系。利于波有限元方法可实现三维无限长周期轨道结构频率响应的高效计算,并根据结构响应验证了轨道结构中的弹性波耦合与转换特征,阐明了对称激励与非对称激励下轨道结构中振动传递规律。3.失谐/缺陷型轨道结构弹性波传播特性采用局部化因子研究了结构参数随机失谐对轨道结构中弯曲波传播衰减特性的影响,并分别对轨道结构中垂向、横向弯曲波和扭转波传播特性开展现场试验研究,根据振动传递系数验证弹性波在周期性轨道结构中衰减域特征。然后采用Floquet变换结合超元胞方法建立了带缺陷周期性轨道结构弹性波传播模型,提取轨道结构中常见的缺陷态特征并阐明了缺陷态的形成机制。同时结合Floquet变换方法建立了单元板式轨道结构弹性波分析模型,克服了传递矩阵法的数值病态问题,研究了周期性板式轨道结构中弹性波带隙特性、形成机理及缺陷态特征。4.列车荷载作用下轨道结构波动行为在波数域内推导了移动波源作用下周期性轨道结构的响应解,得到周期性轨道结构在移动简谐荷载作用下激励频率、响应频率以及波数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周期性轨道结构频散曲线及移动简谐荷载作用下结构动力响应,研究了移动波源作用下周期性轨道结构中的弹性波传播规律,发现了轨道结构中的异常多普勒效应。分析了当激励频率分别位于带隙、通带频率范围时轨道结构响应及弹性波传播特性,得到发生异常多普勒效应的条件。然后根据波有限元方法计算得到轨道结构传递函数,在时域内建立了车辆-周期性轨道结构耦合计算模型,基于该模型分析了移动列车荷载作用下轮轨力特征以及周期性轨道结构中参数激励特性。5.周期性轨道结构弹性波调控方法基于声子晶体局域共振机理,在周期性轨道结构中引入局域共振单元,以进一步抑制轨道结构中弹性波的传播。探明了局域振子对轨道结构中弯曲波的调控规律,阐明局域共振带隙与Bragg带隙之间的耦合机制。为了实现带隙范围的拓宽,分别引入局域共振结构参数失谐特征以及多频局域共振带隙,分析不同带隙拓宽方法对轨道结构弹性波带隙的调控效果。

韩壮[7](2020)在《列车半主动悬挂系统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速动车组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速动车组列车运行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车辆运行时产生的振动对乘客舒适性与旅途安全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列车横向振动是影响旅客舒适度的主要振动方式,与列车行驶过程中的平稳性密切相关。对于高速动车组列车而言,为了能够较好地减少车体振动,一般采用实时调整减振系统相关参数的方法达到缓冲车辆振动的目的,即将减振悬挂系统应用到车体。列车悬挂系统根据控制原理的不同可分成被动悬挂、主动悬挂及半主动悬挂系统,半主动悬挂系统作为采用率最高的减振系统,是降低车体振动、提高列车行驶稳定性的高效方式,综合考虑经济成本与减振效果,选择半主动悬挂减振系统作为进一步研究的目标对象。随着国内高速动车组运行时速的不断提高,车辆运行条件及区间内车辆数发生了巨大变化,轨道承受的激扰频率提高,从而导致列车车轮磨耗速度增加,车辆运行平稳性优化问题日益严苛,为车辆行驶稳定性优化与减振降噪技术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因此针对高速动车组的运行特点,深入研究悬挂系统控制领域,提出相应悬挂系统振动控制方法对于高速动车组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借助MATLAB/Simulink仿真分析软件,对拥有17个自由度的高速动车组车辆横向半主动悬挂系统模型进行仿真,选用德国低干扰轨道谱作为激扰输入,利用频域功率谱方法模拟其轨道方向不平顺与水平不平顺信号,分析目前常用减振控制方式与控制算法,针对高速动车组悬挂系统模型非线性、时变和多参数变量的特点,选择在自适应控制与模糊控制基础上,将两者结合使用对列车横向半主动悬挂系统进行减振控制,即引入显遗传自适应模糊控制策略进行控制效果分析。选用显遗传自适应模糊控制规则控制列车仿真模型,以系统振动加速度最低为最优,对阻尼值可以调整的减振装置进行调控,达到缓和振动的目的,并与传统控制效果较好模糊PID控制方式进行对比,对比数据包括横移、侧滚、摇头与横向合成加速度最大值、均方根值、功率谱密度函数值及舒适度指标,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显遗传自适应模糊控制的控制效果优于传统模糊PID控制,在人体敏感频率附近表现出较强的控制能力。

李书玉[8](2020)在《成都地铁钢弹簧浮置板轨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地铁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可靠,已成为超大城市公共交通的第一选择,成都到2024年底将形成总长超700公里的地铁交通网络。地铁在穿越住宅、商业区域时噪音会影响民众生活,穿越精密制造企业时振动影响产品精度,需要采取技术措施减振降噪。钢弹簧浮置板轨道是一种新型轨道结构,具有良好的减振降噪效果,而施工是保证其减振降噪效果的关键,因此开展钢弹簧浮置板轨道施工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成都地铁某号线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在系统总结其减振降噪机理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该线钢弹簧浮置板轨道主要特点,优化了轨道施工顺序,对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关键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开展了研究,并采用有限单元理论对轨排吊装、轨排调整支架设置、浮置板剪力铰剪安装和浮置板顶升等施工技术进行了仿真分析和优化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1)合理安排各分项工程施工顺序是保证施工质量、提升施工效率的关键,作施组设计时应精心布置。CPⅢ控制网是保证整个轨道施工精度的基础,在布设时必须确保点位设置牢固稳定,精度完全达到设计要求。(2)基底施工应清除隧道施工产生的杂物,保证运营中基底牢固可靠。模板安装是基底施工的关键技术,其质量直接影响基底最终成型精度,若达不到要求则会导致后续工程无法继续施工。(3)轨排调整支架既是支承结构又是调整机构,安装时应保证在下部支承稳固、各向螺杆调整方便。剪力铰安装位置应严格控制精度,否则会引起过大的应力。浮置板模板安装关键是保证目标精度和各类预埋件精确到位,否则浮置板施工误差过大,轨道无法精调。(4)浮置板顶升是施工中关键工序,采用千斤顶顶升时应左右对称顶升,从前往后依次顶升,严格控制一定顶升高度,使浮置板和钢弹簧受力均匀,以免施工造成浮置板开裂和钢弹簧损伤。(5)轨道精调是整个施工的难点,包括轨距、水平、方向、高低、不平顺、轨底坡、曲线上的几何半径和超高变化,调整时这些参数会相互影响,调整时以轨距、高低和方向三个参数为主,其他为辅,能提高精调效率。(6)施工仿真与优化分析表明:轨排吊装时最佳吊点间距是13m;轨排调整支架最佳布置间距是4-6m;剪力铰受力随着基底误差增加而增大,建议施工中基底误差控制在3mm内,以保证剪力铰受力不超限;顶升顺序和高度对浮置板受力影响显着,为方便轨道精调,建议施工中采用纵向顶升作业方式,并限制一次顶升高度不超过10mm。

王平,徐井芒,方嘉晟,陈嵘[9](2020)在《高速铁路轨道结构理论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轨道结构安全服役的关键理论研究是确保我国大规模高速铁路路网高效运营的重大基础性工作,本文针对我国高速铁路轨道结构安全服役问题进行了综合论述,提出以高速道岔、无砟轨道、无缝线路三大关键轨道结构为研究对象,围绕环境因素与列车动荷载耦合、重复作用下工程结构与材料动态性能演化、高速铁路轨道结构损伤及累积变形、高速车辆系统与固定轨道结构的动态相互作用演变机制等关键问题,开展其动态性能演变及服役安全理论和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我国高速铁路轨道结构服役安全与高效维护提供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撑。

渠媛[10](2019)在《轨道养护维修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轨道是列车运行的基础,轨道状态直接影响列车的运行安全,轨道养护维修的主要任务是保证轨道设备持续处于良好的状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轨道养护维修体制逐步从“事后修”、“周期修”转变为“状态修”、“预防修”,对轨道采用预防性维修策略对保障列车运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实现轨道设备“预防修”的管理理念,从信息系统角度,研究了轨道养护维修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的相关问题,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构建计算机系统辅助轨道养护维修的现状,提出构建面向“预防修”的轨道养护维修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的相关问题,并研究了相关理论基础。(2)完成了轨道养护维修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需求分析,包括业务需求分析、功能需求分析和数据需求分析。(3)研究了支持轨道设备“预防修”的轨道养护维修辅助决策核心算法,包括适用于轨道设备临修辅助决策的轨道局部不平顺预测算法、适用于轨道设备综合维修辅助决策的轨道整体不平顺预测算法、面向轨道设备大修辅助决策的寿命分布规律建模预测算法,以及面向轨道网格及部件的维修周期预测算法。(4)进行了轨道养护维修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设计,包括总体结构设计、详细功能设计和数据库设计。(5)完成了轨道养护维修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实现,并介绍了系统在北京地铁的应用情况。

二、轨道平顺性在无缝线路安全控制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轨道平顺性在无缝线路安全控制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车辆轴箱加速度的焊缝不平顺评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钢轨焊接接头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焊接接头状态评判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时频分析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接头仿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焊接接头病害的类型、病害机理和整治措施
    2.1 焊接接头病害类型
        2.1.1 钢轨表观质量缺陷
        2.1.2 焊缝微观缺陷
        2.1.3 焊缝不平顺
    2.2 焊接接头病害机理
        2.2.1 钢轨表观质量缺陷机理
        2.2.2 微观缺陷机理
        2.2.3 焊缝不平顺机理
    2.3 焊接接头病害整治措施
        2.3.1 钢轨表面质量缺陷整治措施
        2.3.2 焊缝不平顺整治措施
    2.4 小结
3 钢轨焊接接头区域动态响应数据时频特性
    3.1 基于小波包分解的自适应同步压缩短时Fourier变换方法
    3.2 钢轨焊接接头附近的车辆动态响应数据特性
        3.2.1 不同类型的焊缝不平顺
        3.2.2 焊缝不平顺发展产生波磨的接头
    3.3 小结
4 基于有限元仿真的焊接接头对车辆系统动力学影响分析
    4.1 有限元法的分析思路
    4.2 模型建立
        4.2.1 模型尺寸参数
        4.2.2 模型材料参数
        4.2.3 模型网格划分
        4.2.4 模型接触关系及边界条件
        4.2.5 焊接接头模型
    4.3 有限元模型验证
        4.3.1 模型的动态平衡
        4.3.2 焊接接头处的轮轨接触响应
        4.3.3 模型横向边界条件影响
        4.3.4 仿真结果验证对比
    4.4 焊接接头影响因素及规律研究
        4.4.1 轨道扣件刚度的影响分析
        4.4.2 列车行车速度的影响分析
        4.4.3 焊缝不平顺波长的影响分析
        4.4.4 焊缝不平顺波深的影响分析
    4.5 小结
5 钢轨焊接接头平顺性评判方法
    5.1 基于共振解调的高速铁路焊接接头平顺性评判方法
    5.2 轴箱加速度带通滤波截止频率自适应选取算法
    5.3 轴箱垂向加速度移动有效值的快速算法
    5.4 焊接接头的准确定位算法
    5.5 实例研究
        5.5.1实例1
        5.5.2实例2
        5.5.3实例3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贝氏体钢轨铝热焊接头焊后处理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贝氏体钢
        1.1.1 贝氏体相变
        1.1.2 贝氏体分类
    1.2 国内外高强韧高耐磨钢轨的研究
    1.3 铝热焊
        1.3.1 贝氏体铝热焊
        1.3.2 铝热焊接头的质量要求
    1.4 焊后处理技术
        1.4.1 钢轨焊接接头焊后热处理
        1.4.2 超声冲击处理
2 实验方案
    2.1 设计思路
    2.2 实验材料及工艺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工艺
    2.3 热处理工艺的研究
    2.4 提高铝热焊接头平直度的研究
    2.5 超声冲击处理
    2.6 检测方法
        2.6.1 硬度测量方法
        2.6.2 金相检测方法
        2.6.3 平直度测量方法
        2.6.4 温度测量方法
3 贝氏体铝热焊热处理
    3.1 正火温度对贝氏体铝热焊接头的影响
        3.1.1 正火温度对焊缝组织的影响
        3.1.2 焊缝硬度及软化区测试
        3.1.3 正火温度对轨头纵断面硬度分布的影响
    3.2 回火温度对贝氏体铝热焊接头组织的影响
    3.3 实际应用
    3.4 本章小结
4 贝氏体铝热焊打磨工艺的研究
    4.1 铝热焊接头的打磨工艺设计
        4.1.1 铝热焊接头焊缝低塌原因分析
        4.1.2 不同初始平直度对贝氏体铝热焊接头磨耗的影响
        4.1.3 初打磨时预留打磨量的计算
        4.1.4 终打磨温度对接头平直度的影响
    4.2 实际应用
    4.3 本章小结
5 超声冲击处理
    5.1 超声冲击处理前后铝热焊接头的平直度及硬度的变化
    5.2 铝热焊接头服役期间硬度及平直度的变化
        5.2.1 铝热焊接头服役期间硬度变化
        5.2.2 铝热焊接头服役期间平直度变化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高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基床表层冻胀机理与轨道平顺性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季节性冻土分布情况
        1.1.2 我国季节性冻土区及高铁分布情况
        1.1.3 我国季节性冻土区铁路冻害情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冻土的工程特性研究现状
        1.2.2 细粒土冻胀理论研究现状
        1.2.3 粗粒土冻胀特性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铁路路基防冻胀结构设计研究现状
        1.2.5 既有路基冻胀防治措施研究现状
        1.2.6 路基-无砟轨道相互作用关系及力学行为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高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粗粒土填料冻胀机理
    2.1 级配碎石标准及冻胀分类
        2.1.1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标准
        2.1.2 土体冻胀分类指标
    2.2 粗粒土填料冻胀微观特性分析
        2.2.1 粗粒体不同组分的存在状态分析
        2.2.2 粗粒体的微观孔隙结构及水分分布
    2.3 粗粒土冻胀水热特征分析
        2.3.1 温度变化特性
        2.3.2 水分迁移特征
    2.4 粗粒土填料冻胀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2.4.1 细颗粒含量对粗粒土冻胀的影响
        2.4.2 水含量对粗粒土冻胀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冻胀层间传递规律
    3.1 CRTSⅢ型无砟轨道-路基冻胀分析模型
        3.1.1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模型
        3.1.2 钢轨及其他结构模型
    3.2 路基冻胀时空分布曲线预测仿真
        3.2.1 冻胀发展时间分布预测
        3.2.2 冻胀发展空间分布预测
    3.3 不均匀冻胀对CTRSⅢ板式轨道变形状态影响
        3.3.1 冻胀位置对无砟轨道平顺性传递规律影响
        3.3.2 路基冻胀-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平顺性传递规律
        3.3.3 不均匀冻胀变形-板式轨道结构约束变形规律
        3.3.4 冻胀下无砟轨道层间离缝及演变机理
    3.4 不均匀冻胀对CRTSⅢ板式轨道受力状态影响
        3.4.1 不同冻胀程度对轨道板受力影响
        3.4.2 不同冻胀程度对底座板受力影响
        3.4.3 不同冻胀程度下结构受力影响规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路基冻胀下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动力学及控制标准
    4.1 高速车辆-轨道-路基耦合动力学模型
    4.2 基于轨检数据的冻胀区车辆动态响应分析
    4.3 冻胀区行车条件下车辆-轨道动力学性能仿真分析
        4.3.1 不同波长冻胀变形行车动力学性能分析
        4.3.2 不同冻胀量冻胀变形行车动力学性能分析
    4.4 季冻区无砟轨道冻胀控制标准研究
        4.4.1 板式无砟轨道离缝发生临界曲线
        4.4.2 不均匀冻胀临界曲线界定
        4.4.3 基于静、动力分析的不均匀冻胀控制标准
    4.5 本章小结
5.级配碎石基床表层防冻胀措施及改性试验研究
    5.1 掺水泥级配碎石抗冻性宏观试验研究
    5.2 掺水泥冻胀改性微观机理研究
        5.2.1 水泥微观表征
        5.2.2 微结构重构与3D模拟
        5.2.3 水化过程模拟
    5.3 粗粒土冻胀改性试验对比研究
        5.3.1 粗粒土冻胀性能大直径试验装置设计
        5.3.2 试验材料选择
        5.3.3 试验方案设计
        5.3.4 多次反复冻胀融沉性能分析
    5.4 荷载作用下水泥稳定碎石基床力学性能
        5.4.1 冻深分析
        5.4.2 动态响应分析
        5.4.3 融沉位移过程分析
    5.5 改性后粗粒土强度特性与渗透性能分析
        5.5.1 无侧限抗压强度
        5.5.2 渗透系数
        5.5.3 试验分析
    5.6 本章小结
6.基于改性基床的路基防冻胀特性评估分析
    6.1 基于静态监测的水稳基床防冻胀特性评估方法
        6.1.1 静态监测方法
        6.1.2 动态检测方法
    6.2 水泥稳定碎石基床路基冻胀变形监测分析
        6.2.1 路基变形监测试验段工程简介
        6.2.2 路基冻深统计分析
        6.2.3 冻胀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6.3 水泥稳定碎石基床地段动态响应检测分析
        6.3.1 不同时间对比
        6.3.2 不同线路对比
    6.4 特殊冻胀地段应急处理措施
        6.4.1 调低型扣件及撤垫板措施
        6.4.2 预垫板作业
        6.4.3 预撤板作业
    6.5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铁道车辆悬挂系统半主动控制仿真与硬件在环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半主动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2.2 半主动悬挂系统仿真试验与应用研究现状
        1.2.3 车辆动力学建模研究现状
        1.2.4 硬件在环试验仿真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铁道车辆悬挂系统半主动控制策略设计
    2.1 1/4车辆横向半主动控制模型
        2.1.1 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
        2.1.2 Simulink模型
    2.2 半主动控制策略
        2.2.1 天棚阻尼控制策略
        2.2.2 加速度驱动阻尼控制策略
        2.2.3 天棚阻尼-加速度驱动阻尼混合控制策略
    2.3 铁道车辆悬挂系统半主动控制策略设计
        2.3.1 非线性系统近似传递率
        2.3.2 开关型和线性连续型SH控制策略对比分析
        2.3.3 开关型和线性连续型ADD控制策略对比分析
        2.3.4 开关型Mixed SH-ADD控制策略分析
        2.3.5 连续型Mixed SH-ADD控制策略分析
        2.3.6 仿真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UM与 Matlab铁道车辆半主动控制联合仿真研究
    3.1 UM软件介绍
    3.2 高速动车组拖车整车模型的建立
        3.2.1 UM高速动车组拖车模型
        3.2.2 UM与 Matlab联合仿真模型
    3.3 高速动车组拖车整车模型的验证
        3.3.1 轨道不平顺激扰
        3.3.2 车辆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
        3.3.3 车辆动力学仿真
    3.4 高速动车组悬挂系统半主动控制联合仿真分析
        3.4.1 仿真工况
        3.4.2 半主动控制器
        3.4.3 半主动控制对平稳性的影响
        3.4.4 半主动控制对安全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道车辆悬挂系统半主动控制硬件在环试验研究
    4.1 铁道车辆悬挂系统硬件在环试验系统设计
        4.1.1 基本原理
        4.1.2 硬件在环试验系统组成
        4.1.3 硬件在环试验系统的构建与验证
    4.2 铁道车辆硬件在环试验模型
    4.3 半主动控制硬件在环试验研究
        4.3.1 单频激励下半主动控制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 德国低干扰谱下半主动控制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高速铁路大跨悬索桥上伸缩调节器优化布置与动态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桥上无缝线路研究现状
        1.2.2 调节器应用研究现状
        1.2.3 动荷载作用下桥上无缝线路动力学响应研究现状
        1.2.4 既有研究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技术路线
2 大跨悬索桥-无缝线路空间耦合模型
    2.1 桥上无缝线路分析及设计理论
        2.1.1 梁轨相互作用
        2.1.2 桥上无缝线路设计要点
    2.2 大跨悬索桥-无缝线路空间耦合模型
        2.2.1 线路基本资料
        2.2.2 悬索桥、有砟轨道模型
        2.2.3 模型计算参数
        2.2.4 模型验证
    2.3 本章小结
3 大跨悬索桥-无缝线路梁轨相互作用分析
    3.1 温度作用下无缝线路受力变形特性
        3.1.1 温度参数影响
        3.1.2 线路纵向阻力影响
        3.1.3 悬索桥体系影响
    3.2 列车静活载作用下无缝线路受力变形特性
        3.2.1 列车加载长度影响
        3.2.2 列车加载位置影响
        3.2.3 列车反向入桥
        3.2.4 线路纵向阻力影响
    3.3 制动荷载作用下无缝线路受力变形特性
        3.3.1 荷载作用位置影响
        3.3.2 线路纵向阻力影响
        3.3.3 纵向阻尼器参数影响
    3.4 调节器布置方式与位置
        3.4.1 主梁两端设置调节器
        3.4.2 基本温度力+伸缩附加力
        3.4.3 基本温度力+挠曲附加力
        3.4.4 制、启动力
    3.5 本章小结
4 悬索桥上调节器动态响应研究及铺设位置优化设计
    4.1 地震荷载作用下轨道结构的动态响应
        4.1.1 轨道-桥梁精细化动力分析模型
        4.1.2 一致地震激励作用
        4.1.3 地震加速度幅值影响
        4.1.4 纵向阻尼器刚度影响
        4.1.5 地震行波效应
    4.2 列车荷载作用下调节器的动态响应
        4.2.1 车-线-桥空间耦合模型及调节器结构不平顺
        4.2.2 调节器动力学影响研究
        4.2.3 调节器铺设位置对比
        4.2.4 轨枕空吊条件下调节器响应分析
    4.3 调节器铺设位置优化及伸缩量探讨
        4.3.1 复杂荷载作用梁轨相对位移
        4.3.2 调节器铺设方案比选
        4.3.3 调节器量程的选取
    4.4 本章小结
5 悬索桥主梁梁端伸缩抬枕装置研究
    5.1 伸缩抬枕装置及伸缩抬枕装置模型
    5.2 未设伸缩抬枕装置时的车桥响应分析
    5.3 伸缩抬枕装置活动钢枕数目设计
        5.3.1 伸缩抬枕装置扣压件合理刚度探讨
        5.3.2 混凝土枕和钢纵梁间的承压支座刚度研究
        5.3.3 活动钢枕与钢纵梁间的扣压件垂向刚度研究
    5.4 复杂行车条件下伸缩抬枕装置的动力学响应分析
        5.4.1 不同行车速度下的伸缩抬枕装置动力响应
        5.4.2 不同梁缝间距下伸缩抬枕装置动力响应
    5.5 伸缩抬枕装置静力学检算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周期性铁路轨道结构弹性波传播特性及调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周期性轨道结构研究现状
        1.2.2 周期结构与声子晶体
        1.2.3 周期结构弹性波调控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目标
        1.3.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周期性轨道结构弹性波带隙特性
    2.1 单层弹性点支承轨道结构
        2.1.1 频散特性
        2.1.2 带隙规律
    2.2 双层弹性点支承轨道周期结构
        2.2.1 频散特性
        2.2.2 带隙规律
    2.3 周期性轨道结构带隙形成机理
    2.4 周期性轨道结构振动传递及功率流
        2.4.1 振动传递规律
        2.4.2 功率流分析
    2.5 基于波模态的钢轨温度力检测
        2.5.1 敏感波模态选择
        2.5.2 现场试验
        2.5.3 关键因素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维轨道结构弹性波传播特性
    3.1 波有限元方法
    3.2 三维有砟轨道结构
        3.2.1 轨道结构垂向弯曲波传播特性
        3.2.2 振动响应及传递规律
    3.3 有限元模型
        3.3.1 轨枕局域共振模态
        3.3.2 弹性波耦合与转换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失谐/缺陷型周期轨道结构弹性波传播
    4.1 失谐型周期性轨道结构
    4.2 现场试验研究
        4.2.1 垂向弹性波传播特性
        4.2.2 横向弯曲波与扭转波传播特性
    4.3 缺陷型周期轨道结构
        4.3.1 Floquet变换方法
        4.3.2 轨道结构缺陷态特征
        4.3.3 带缺陷轨道结构振动传递规律
    4.4 单元板式轨道结构弹性波带隙及其缺陷态
        4.4.1 无缺陷板式轨道结构
        4.4.2 缺陷型板式轨道结构
        4.4.3 周期性浮置板轨道结构弹性波带隙
        4.4.4 缺陷态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列车荷载作用下轨道结构波动行为
    5.1 移动荷载作用下周期性轨道结构响应计算方法
    5.2 移动荷载作用下波传播特性
    5.3 车辆-周期性轨道结构耦合模型
        5.3.1 轨道结构传递函数
        5.3.2 耦合迭代算法
        5.3.3 移动轮对下系统响应
        5.3.4 车辆-轨道系统动态响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周期性轨道结构弹性波调控方法
    6.1 基于局域共振机理的轨道结构弹性波调控
        6.1.1 局域共振型轨道结构
        6.1.2 弯曲波传播特性分析
        6.1.3 弯曲波带隙的调控
        6.1.4 局域共振型轨道结构带隙产生机理
    6.2 基于失谐的局域共振带隙拓宽
    6.3 多局域振子宽频带隙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7)列车半主动悬挂系统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列车悬挂系统分类
        1.2.1 被动悬挂系统
        1.2.2 主动悬挂系统
        1.2.3 半主动悬挂系统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2 列车横向悬挂控制策略与性能比较
    2.1 悬挂控制策略
        2.1.1 PID控制
        2.1.2 模糊控制
        2.1.3 天棚阻尼控制
        2.1.4 神经网络控制
        2.1.5 自适应控制
    2.2 线路不平顺激扰
        2.2.1 线路不平顺激扰概念
        2.2.2 线路不平顺激扰数学模拟
        2.2.3 线路不平顺激扰模拟
    2.3 列车悬挂系统减振性能判别标准
        2.3.1 加速度均方根值
        2.3.2 Sperling舒适度指标
    2.4 本章小结
3 列车横向半主动悬挂模型
    3.1 列车横向半主动悬挂模型介绍
        3.1.1 车辆横向振动的基本概念
        3.1.2 17自由度列车横向建模介绍
    3.2 本章小结
4 控制算法
    4.1 模糊PID控制基本原理
        4.1.1 PID控制
        4.1.2 模糊控制
    4.2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4.2.1 模糊控制器组成
        4.2.2 模糊控制器设计步骤
        4.2.3 模糊PID控制
    4.3 显遗传自适应模糊控制
        4.3.1 显遗传自适应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4.3.2 显遗传自适应模糊控制推广与验证
        4.3.3 显遗传自适应模糊控制规则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控制系统仿真与结果分析
    5.1 列车横向半主动悬挂模糊PID控制仿真
    5.2 显遗传自适应模糊控制仿真
    5.3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5.4 列车横向振动各指标功率谱密度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列车悬挂系统参数

(8)成都地铁钢弹簧浮置板轨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及应用的状况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框架
2 工程概况
    2.1 线路工程概况
        2.1.1 施工内容
        2.1.2 施工条件
        2.1.3 施工技术特点
    2.2 轨道结构
    2.3 浮置板结构
        2.3.1 浮置板隔振理论
        2.3.2 浮置板轨道设计理念
        2.3.3 浮置板轨道结构组成
3 工序优化与板下基础施工技术研究
    3.1 总体工序优化分析
    3.2 CPⅢ质量控制研究
    3.3 基底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研究
    3.4 钢筋笼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研究
4 浮置板轨道关键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研究
    4.1 轨排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研究
        4.1.1 轨排施工工序优化
        4.1.2 轨排组装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
        4.1.3 轨排调整支架、剪力铰安装
        4.1.4 轨排精调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
    4.2 浮置板道床浇筑技术和质量控制研究
        4.2.1 浮置板道床浇筑施工技术
        4.2.2 浮置板道床浇筑施工质量控制
    4.3 浮置板顶升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研究
    4.4 无缝线路焊接及放散锁定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研究
        4.4.1 无缝线路焊接及放散锁定施工技术
        4.4.2 无缝线路焊接及放散锁定质量控制
5 浮置板轨道施工技术仿真分析与优化研究
    5.1 有限元理论基础
        5.1.1 单元节点应变计算
        5.1.2 机构体应变计算
    5.2 轨排吊装受力分析及施工优化
        5.2.1 轨排系统
        5.2.2 计算模型和参数取值
        5.2.3 吊装间距对轨排受力的影响
    5.3 轨排调整支架受力分析及施工优化
        5.3.1 轨排调整支架的作用和结构
        5.3.2 计算模型及参数
        5.3.3 轨排调整支架间距对其受力的影响
    5.4 浮置板剪力铰受力分析及施工优化
        5.4.1 计算模型及参数
        5.4.2 施工基底误差对剪力铰受力的影响
        5.4.3 施工车辆作用时的剪力铰受力
        5.4.4 顶升作用下的剪力铰受力
    5.5 浮置板顶升受力分析及施工优化
        5.5.1 模型和参数取值
        5.5.2 横向顶升对浮置板受力的影响
        5.5.3 纵向顶升对浮置板受力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9)高速铁路轨道结构理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速铁路轨道结构研究现状分析
2 高速铁路轨道结构基础理论研究
    2.1 高速铁路道岔伤损机理、服役状态评估理论与监测技术研究
    2.2 无砟轨道结构及材料伤损机理、服役状态评估理论与修复技术研究
    2.3 高速铁路无缝线路状态演变机理、服役状态评估理论与诊控技术研究
    2.4 高速铁路轨道不平顺状态演化机理、评价理论与高效检测技术研究
    2.5 高速铁路轨道部件高频振动特性及共振疲劳研究
    2.6 高速铁路轮轨振动与噪声预测、评价理论与控制技术研究
3 高速铁路轨道结构安全服役性能研究关键科学问题
    3.1 揭示环境与动荷载耦合重复作用下轨道关键工程材料与结构动态性能的演变机制
    3.2 探明复杂服役环境下轨道材料劣化、部件损伤、结构不均匀累积变形与轨道几何状态演变机制
    3.3 轨道结构服役性能与高速列车-轨道结构耦合系统动态性能的相互影响及演化机制
4 结束语

(10)轨道养护维修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计算机辅助养护维修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外计算机辅助养护维修系统研究现状
        1.2.2 国内计算机辅助养护维修系统研究现状
        1.2.3 轨道养护维修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3 问题的提出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研究思路
    1.6 论文组织结构
2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 灰色预测模型
    2.2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2.3 轨道养护维修基础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需求分析
    3.1 业务需求分析
        3.1.1 设备管理业务
        3.1.2 检查管理业务
        3.1.3 状态分析业务
        3.1.4 辅助决策业务
        3.1.5 计划管理业务
        3.1.6 维修管理业务
        3.1.7 安全问题库管理业务
        3.1.8 用户角色管理业务
    3.2 功能需求分析
    3.3 数据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核心算法研究
    4.1 轨道局部不平顺预测建模
        4.1.1 轨道局部不平顺预测模型
        4.1.2 轨道局部不平顺预测模型建立
        4.1.3 算例
    4.2 轨道整体不平顺预测建模
        4.2.1 灰色预测模型改进算法研究
        4.2.2 算例
    4.3 设备寿命预测建模
        4.3.1 浴盆曲线的基本概念
        4.3.2 寿命分布模型
        4.3.3 算例
    4.4 维修周期预测建模
        4.4.1 轨道网格化管理的概念与方法
        4.4.2 轨道网格及部件维修周期预测建模
    4.5 本章小结
5 轨道养护维修辅助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5.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5.1.1 系统设计目标
        5.1.2 系统设计原则
        5.1.3 系统体系结构
        5.1.4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5.2 系统详细功能设计
        5.2.1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5.2.2 安全生产管理模块
        5.2.3 轨道养护维修辅助决策管理模块
        5.2.4 系统管理模块
    5.3 系统数据库设计
        5.3.1 数据标准研究
        5.3.2 数据采集方案研究
        5.3.3 数据库详细设计
        5.3.4 辅助决策核心算法程序流程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轨道养护维修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实现
    6.1 系统实现
        6.1.1 前端的实现
        6.1.2 服务器端的实现
    6.2 系统应用
        6.2.1 系统登录界面
        6.2.2 数据查询功能
        6.2.3 状态分析功能
        6.2.4 辅助决策功能
        6.2.5 用户权限分配功能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轨道平顺性在无缝线路安全控制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车辆轴箱加速度的焊缝不平顺评判方法研究[D]. 王镜鉴.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2)
  • [2]贝氏体钢轨铝热焊接头焊后处理工艺的研究[D]. 石孟雷.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3]高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基床表层冻胀机理与轨道平顺性控制研究[D]. 杨国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4]铁道车辆悬挂系统半主动控制仿真与硬件在环试验研究[D]. 陈祖晨.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5]高速铁路大跨悬索桥上伸缩调节器优化布置与动态响应研究[D]. 刘万里.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6]周期性铁路轨道结构弹性波传播特性及调控方法研究[D]. 易强. 西南交通大学, 2020
  • [7]列车半主动悬挂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 韩壮.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8]成都地铁钢弹簧浮置板轨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李书玉. 西华大学, 2020(01)
  • [9]高速铁路轨道结构理论研究进展[J]. 王平,徐井芒,方嘉晟,陈嵘. 高速铁路技术, 2020(02)
  • [10]轨道养护维修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渠媛.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轨道平顺性在无缝轨道安全控制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