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稿约(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美,刘欣,卢枫,董慧婷[1](2021)在《皮肤病学期刊稿件存在的问题》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同行评议人(PR)在提交皮肤病学学术期刊以供发表稿件中发现的问题。方法收集一位PR 2015年4月至2020年6月对40篇稿件提出的审稿意见,将意见中的问题归类,统计分析每类问题和每亚类问题出现的频数,以及PR建议拒稿的原因。结果在评审的40篇稿件中,共有32篇(80.0%)存在研究相关问题。其中7篇(17.5%)无创新性、23篇(57.5%)存在科学错误或有争议、22篇(55.0%)存在图片问题。40篇(100.0%)稿件均出现写作相关问题,包括14篇(35.0%)为组织结构问题,17篇(42.5%)内容缺乏一致性,25篇(62.5%)内容不完整,17篇(42.5%)内容过于简单、重复和冗长,22篇(55.0%)语言不通顺,27篇(67.5%)出现错别字、术语不规范、缩略语错误,36篇(90.0%)出现文献引用错误。在被审的40篇稿件中,8篇(20.0%)被审稿人建议拒稿,其中,无创新性3篇(37.5%),存在严重组织结构问题4篇(50.0%),报告的病例诊断错误1篇(12.5%)。结论所有稿件中都存在需要修订的次要问题。少数稿件中存在不可弥补的重大问题,PR建议拒稿。引起拒稿的问题主要包括无创新性、严重科学错误和写作问题。
敖玉涵[2](2021)在《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并总结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要素、证候特征与证候演变规律;探究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有效中医治法;阐明导师张明雪教授临床所用基本方“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内各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疾病靶点,并对筛选出来的主要靶点及通路进行预测分析;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从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临床诊病思维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材料与方法:1.通过全国多中心、多地区(涵盖全国东北、西北、华北、东南、西南、华南六大地区)的大样本临床专家问卷调查,采用《冠心病合并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部分)》,选择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症状群)作为统计学手段,得出各阶段中医证候要素,根据应证组合规则确定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类型及特征,并总结各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2.以“中医疗法,中医治法,中西结合,冠心病合并心衰,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作为主题词,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CNKI、CBM、万方、VIP数据库内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经剔除重复文献并阅读摘要和全文后,筛选出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后续的网状Meta分析,以获得中医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常用有效治法及治法之间的疗效差异。3.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通过TCMSP、Uniprot数据库检索并筛选“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中每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借助Cytoscape软件筛选出其中的关键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OMIM、Digsee、TTD和Drugbank数据库筛选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相关靶点。将二者的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中进行PPI分析以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在Cytoscape中使用Cytohubba插件得到枢纽基因,在Metascape数据库中对枢纽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和GO富集分析,以探索潜在靶点可能具有的生物学功能及通路,从而获得“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键活性分子与潜在的分子机制。最终,利用Auto Dock Tools1.5.6软件将得到的药物主要活性成分与筛选出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1.经过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4个阶段逐一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各阶段证候要素,并根据应证组合原则得出每个阶段的证候类型及特征如下:(1)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心衰阶段包括两个中医证型:心脾两虚证,气虚冲逆证;(2)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阶段包括五个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脾不调证,湿阻气结证,(肾)阳虚饮停证;(3)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阶段包括四个中医证型:宗气虚乏证,饮停阻络证,肾虚水泛证,寒饮阻络证;(4)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终末阶段包括两个中医证型:喘脱亡阳证,水气凌心证。其中各阶段内,气虚、阳虚贯穿始终,痰饮、瘀血是影响病情转归的重要证候要素。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如下:(1)进入前心衰阶段:患者初期心功能尚无明显异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体征,病性多以气虚为主,可因恣食肥甘厚味,或有烟酒嗜癖,或因外感寒邪,劳累体倦,或长日忧思、或郁怒伤肝而影响心、肝、脾的功能,自此步入心力衰竭前心衰期而见心脾两虚、气虚冲逆之证,但病情较轻,易于恢复;(2)由前心衰阶段-前临床阶段:如果在前心衰阶段未对患者实施干预,或患者未曾远离危险因素,病情可发生进展,逐渐由虚性病性发展为本虚标实之证,可见心中气血亏耗渐重,心脏结构已发生改变,气虚累及阴阳,并出现水湿、血瘀等实邪,叠加于原本气虚、气滞之上,使肾中元阳虚弱之象逐渐显露,心阳亏虚情况加重,表现为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湿阻气结、(肾)阳虚饮停之证,虽症状增多,牵涉脏腑功能广泛,但病情不至深重,适当干预仍能及时阻止疾病进展;(3)由前临床阶段-临床阶段:在前临床阶段的基础上,如若患者因冠心病或心力衰竭征象未显而未加重视,不予干预,则原有痰饮、水湿、气滞、瘀血等实邪可通过彼此之间相互作用迅速耗伤五脏气血,阻碍水液代谢、精微运化、气机摄纳,病机趋于复杂,进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阶段,水饮、痰瘀搏结,气虚更甚,阴阳两虚,实邪难祛,可见宗气虚乏、饮停阻络、肾虚水泛、寒饮阻络之证,并向危重态势发展;(4)临床阶段-终末阶段:此为病情发展最深重或危重时期,患者生活质量极差,阳气殆尽,阴阳水火不相续接,坎离不济,金不从革,木不曲直,中土气机失于斡旋,病情深重,有时时欲脱之象,或至昏睡等浅昏迷症状,此阶段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受损严重,并可呈进行性加重,多器官受累缺血缺氧,故可见各器官功能衰竭甚至休克之症,病情深重,已难转圜。2.网状Meta分析共纳入61个RCT研究,样本量共计5827例,涉及益气+养阴、益气+利水、益气+活血、益气+温阳+利水、益气+温阳、益气+通脉共6种中医治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总有效率、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治疗效果方面,益气+温阳+利水+常规治法为最优治疗方案,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此种治法可主治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肾)阳虚饮停证、临床期肾虚水泛证,以及终末期水气凌心证,因此对于本病中后期阶段患者,见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或症见胸痹、心悸、气喘、外周水肿等阳虚水饮内停之证,可使用益气温阳利水之法,有助于改善患者射血分数与临床症状;(2)对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NT-pro BNP的改善而言,益气+养阴+常规治法为最优治疗方案,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型亦多见于前临床期,常见肝肾阴虚、心肝血虚等阴虚之证,病情较轻,但又可因本虚生标实,出现痰瘀轻证,因此可对此类患者采用益气养阴之法,不仅可补气阴之分,巩固阴气凝敛之用,降低血浆NT-pro BNP水平以改善心功能,缩小心室容积,更寓“阴中求阳”,以防疾病向下一阶段进展出现阴阳皆虚之候;(3)益气+通脉+常规治法可最优增加病患的六分钟步行距离,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此治法所针对的证候可对应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气虚血瘀证、湿阻气结证、(肾)阳虚饮停证,临床期饮停阻络证、肾虚水泛证、寒饮阻络证,终末期水气凌心证,此时予以益气通脉之法,可纠正气虚之象,祛除瘀血、痰饮等痹阻经气之邪,恢复脉道畅通,提高患者运动耐量,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以上所得Meta分析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符合网状Meta分析的预测排序,结果可靠。3.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具有主要活性作用的关键蛋白有10个,分别为:槲皮素、β-谷甾醇、1,7-二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烯、7-O-methylisomucronulatol、刺芒柄花素、黄芩苷、黄芩素、柚皮素、豆甾醇、卡文定碱,可能是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中各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构建182个共有靶点基因的PPI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前10个核心关键靶点分别为AKT1、TP53、JUN、STAT3、BCL2L1、CDKN1A、CDK2、IL10、CCND1、MYC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示细胞凋亡、AGE-RAGE信号通路极有可能是本研究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键信号通路。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药物所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调控激酶活性、干预配体-受体结合;细胞组分结果提示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是核心靶点的组织分布和亚细胞分布区域;在生物学过程方面,处方主要影响人体对有毒物质、无机物、脂类、脂多糖的反应,同时在活性氧代谢过程起到一定作用,并能够影响细胞增殖、凋亡等生物过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药物活性成分与靶点受体蛋白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MMP9与刺芒柄花素结合效果最佳,其次按序为:MMP9与山奈酚、MAPK8与β-谷甾醇、MMP9与β-谷甾醇、VEGFA与刺芒柄花素。结论:1.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期病机复杂,证候繁多,诊治之时需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抓住关键证型加以干预。疾病初期病情较浅,尤以本虚为主,但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发生痰、水、瘀互结之证,难以转圜。前心衰期和前临床时期是本病的关键阶段,此时患者的症状不甚明显,亦或出现非心脏疾病证候,但临床施治时如能在此阶段高危人群中把握关键证候要素、证候特征,提纲挈领,在病机尚未形成时遏制态势发展,患者即可良好向愈,延缓疾病进展,有效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2.基于网状Meta分析结果可知,益气温阳利水法、益气养阴法和益气通脉法均为临床常用治法,但三种治法各有侧重,基于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益气温阳利水法适用于本病中后期阶段患者,见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或症见胸痹、心悸、气喘、外周水肿等阳虚水饮内停之证;益气通脉法适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以及终末期水气凌心证,见患者运动耐量下降、或见气虚、痰瘀痹阻之象;益气养阴法多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此阶段病情较轻,此时加以干预可显着改善患者预后、延缓疾病进程,因此对于此阶段中经检查发现已进展为结构性心脏病但临床未产生明显心力衰竭症状,或者病情处于慢性缓解期的本病患者,应根据所见气阴两虚证候善用益气养阴法治疗,从而有效把握最佳治疗先机。3.基于网络药理学结果可知,导师临床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证所用基本方“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治疗特点,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可抗氧化应激、抑制炎性反应,调节血脂,改善心功能,防止心肌与组织细胞损伤;能通过干预细胞凋亡通路减少心肌细胞缺失,通过阻断AGE-RAGE通路延缓心肌纤维化进程。因此本方可通过上述机制有效逆转心室重构,纠正心室代偿性增大,恢复心肌组织顺应性、降低僵硬度,防止病情向疾病下一阶段进展,可作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关键过渡阶段的良好基础方。此外,在临证之时,还应注意根据患者症状结合本基础方适当给予活血、化痰类中药,方可减轻患者痰瘀轻证,资助本方延缓疾病进程之功。4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诊疗思维过程中应重视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法-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本文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得出结论,气阴两虚证是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的临床常见证候,且为本病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接着采用网状Meta分析结果证实益气养阴法是本病临床常用中医治法,可通过改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NT-pro BNP水平来延缓疾病进程、扭转疾病转归,最后经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验证了导师临床所用治疗本病气阴两虚证基本方“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的活性成分能与疾病蛋白稳定结合,从而为本病的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诊疗过程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栾嘉[3](2020)在《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经过几十年高速经济发展,中国开始拓展国家发展战略,把卫生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卫生与健康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并对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创新提出了新要求。科学的医学研究成果是临床决策的指南,也是国家制定卫生政策的依据。作为记载、传播医学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医学科技期刊承载着为各类医疗卫生决策提供证据的重任。然而,我国至今处于临床医学研究证据的“进口国”地位,多年来我国的临床指南主要参照欧美国家的指南或研究结果;我国的临床医学研究的学术影响力与欧美国家相比总体处于较低的水平,中文医学期刊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的质量一直未能获得国际业界的广泛认可。针对于此,本研究旨在对我国医学期刊近年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深入查找并证实我国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聚焦医学期刊编辑部,探讨我国临床研究论文整体质量控制对策。首先,从论文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概念内涵的描述出发,梳理文献,结合专家访谈,对“临床研究论文质量”以及“影响因素”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界定“临床研究论文质量”“质量评价”与“质量影响因素”的概念并丰富其内涵。其次,采用“滚雪球法”抽取中文医学期刊近年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229篇,以研究注册率、伦理审查率、前瞻性研究患者知情同意等数据评价其伦理;以该篇论文发表之前国内同类研究论文篇数评估其创新性;以“国际医学报告清单”评估其报告质量;“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评估其方法学质量并评价其证据强度。结果显示:中文医学期刊近年发表了大量单中心(97.38%)、小样本(单组≤100例占77.3%)、纯阳性结果(99.22%)、高重复性(国内同类研究>10篇占37.11%)、低质量(报告率≤50%占85.15%,高偏倚风险论文占44.10%)的临床研究论文;研究注册率(3.06%)和伦理审查率(16.95%)均低;研究的真实性和严谨性均不可考。再次,结合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田野调查等方式募集、筛选中文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自行设计问卷,对纳入评估的229篇临床研究论文的作者、编辑部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模型显示:作者因素方面,专业阶层(学历、职称)对论文质量的直接影响较弱,而作者科学思维、科研方法学水平、对论文质量有较强的正向影响。机构环境方面,科研政策和组织监管均对论文质量有正向影响;科研资源既能直接对论文质量发挥正向影响,也能通过作用于科研政策和组织监管间接影响论文质量。编辑部(编辑)因素方面,编辑的专业能力、期刊管理水平、审稿人水平均对论文质量有正向影响;格式标准化要求对论文质量有负向影响。最后,采用析因设计证实以上可能因素对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作者与研究机构相关的23项可能影响因素里仅伦理审查1项与论文综合质量相关(χ2=11.075,P=0.010);在编辑部与编辑相关的18项可能因素中,编辑是否具有医学专业背景(χ2=21.533,P=0.000)、医学编辑的统计学水平(t=2.221,P=0.028)、编辑工作时间和精力用于版面形式消耗(t=-3.064,P=0.002)与期刊是否为核心期刊(χ2=4.714,P=0.034)等4项与论文质量显着相关。研究证明:期刊编辑部及编辑相关因素是国内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本研究结果,为控制我国医学临床研究论文质量,针对我国医学期刊编辑部管理构架提出:医学编辑必须具有医学相关专业背景,按照发展要求满足医学编辑数量并进行功能性分工,向学术型方向培养医学编辑等举措建议。针对编辑部审定稿流程提出:中文医学期刊亟待统一临床研究论文录用的基本标准,严格实行临床研究注册制度,复核研究的伦理审查,加强临床研究国际规范、评价工具以及报告清单的认知普及,注明利益冲突以及允许发表阴性结果等举措建议。针对医学编辑的职能拓展提出:医学编辑应在执行论文发表准入标准的同时做好作者教育,并为审稿人提供详细的审稿标准及必要的相关培训等举措建议。从而令中文医学期刊能够严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出口”关,真正服务于“健康中国”。
卢存存[4](2020)在《中药治疗胃癌的研究证据评价及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研究中药治疗胃癌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评价中药治疗胃癌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和Meta分析的证据质量;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中药治疗胃癌分子层面的作用机制,旨在为临床实践工作者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方法1)科学计量学方法:利用BICOMS-2软件及其相关辅助工具分析中药治疗胃癌的中、英文研究文献的关键特征;2)系统评价再评价方法:系统检索常用的8个电子数据库搜集并纳入中药治疗胃癌的Meta分析,基于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和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A MeaSurement Tool to Assess systematic Review)评价纳入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和方法学质量。基于单变量与多变量线性回归方法探究影响报告质量和方法学质量的潜在因素,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评价报告质量和方法学质量的相关性;3)横断面调查方法:检查纳入Meta分析的参考文献列表,获取近年(2015-2019年)来发表的中药治疗胃癌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基于临床试验报告的统一标准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声明和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ROB(Risk Of Bias)评价纳入的中药治疗胃癌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和方法学质量。基于单变量与多变量线性回归方法探究影响报告质量和方法学质量的潜在因素,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评价报告质量和方法学质量的相关性。4)网络药理学方法:基于生物信息与网络拓扑结构分析方法探究胃癌治疗常用中药的作用靶点及其参与调控的通路,应用Cytoscape 3.7.1构建“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的多维中药作用机制网络。Stata 13.0和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用以完成统计分析及图表制作,统计学显着性为双侧P<0.05。结果1)中药治疗胃癌的研究现状与热点:中药治疗胃癌的中英文研究文献近年来在不断增加,共有342本中文期刊和117本英文期刊载了中药治疗胃癌的研究,但研究质量不高,中文多刊载在非CSCD(Chinese Citation Database)期刊上,而刊载英文的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期刊影响因子较低。中药治疗胃癌的研究主体多为来自国内中医药大学及中医院的研究人员,但合作度较低。中药治疗胃癌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中药治疗胃癌的临床应用及实验室基础机制探索,如中药联合化疗在胃癌术后预防转移的临床研究及基于胃癌SGC-7901细胞的中药联合化疗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实验室机制研究等;2)中药治疗胃癌Meta分析的证据现状:共纳入56篇中药治疗胃癌的Meta分析。中药联合其他西医治疗方法(化疗和营养疗法)可改善胃癌患者的临床预后,但目前中药治疗胃癌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和方法学质量均不理想。按照预先设定的分级标准,仅有42.9%(24/56)和5.4%(3/56)的研究分别符合高报告质量和高方法学质量的标准。研究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研究注册与计划书、文献检索、纳入与排除研究的清单及利益冲突声明等方面。报告质量和方法学质量存在高度的相关性(rs=0.76,P<0.001),基金资助和论文页数可能是报告质量和方法学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3)中药治疗胃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现状:共纳入中药治疗胃癌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113篇。中药联合其他西医治疗方法(化疗和营养疗法)可以改善胃癌患者的临床预后,但近年来中药治疗胃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和方法学质量均不佳。按照预先设定的分级标准,没有研究符合高报告质量的标准,仅有1.8%(2/113)的研究符合高方法学质量标准。研究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涉及标题的可识别性、样本量的计算、随机方法的细节、盲法的实施、试验的注册与计划书等方面。报告质量和方法学质量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rs=0.42,P<0.001),基金资助和论文页数可能是报告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4)最终纳入包括白术、茯苓、薏苡仁、党参、陈皮、黄芪、半夏、甘草等8味胃癌治疗的常用中药。最终构建的“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多维网络中包括党参、陈皮、黄芪、半夏、甘草等5味中药(3味中药未参与调控关键靶点),nobiletin、naringenin、baicalein、licochalcone a、quercetin等9种活性成分,TP53、MAPK8、STAT3、TNF和EGFR等10个靶点,Pathways in cancer、TNF signaling pathway、Proteoglycans in cancer、MAPK signaling pathway、EGF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resistance等25条重要通路,其中多条通路与癌症发生、发展相关。结论近年来中药治疗胃癌研究的关注度正在不断增加,中药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化疗和营养疗法)可以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结局,但目前中药治疗胃癌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和Meta分析的质量均不佳。同时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明确了常用中药治疗胃癌的重要靶点和分子作用机制,它们应作为相关研究人员重点关注的对象。未来中药治疗胃癌的相关研究人员应该开展积极合作,开展基于证据的研究,实施基于证据的决策,完成基于证据的实践,优化医疗和研究资源配置,提高中药治疗胃癌研究的质量,最终确保胃癌患者从中药研究中获益,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存质量。
郑宏,牛冬鹤,梁瑞星,冯斌,周正,马丙祥[5](2018)在《以周围神经损伤为特征的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1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以周围神经损伤为特征的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MLD)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例以周围神经损伤为特征的MLD患儿的临床、实验室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女性患儿,1岁半发现行走不稳,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诊断为"腓总神经损伤"。2岁2个月时患儿运动功能倒退,双下肢肌张力逐渐增高;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示双侧波Ⅲ-Ⅳ间期大于Ⅰ-Ⅲ波间期;视觉诱发电位示P100潜伏期延长;头颅MRI示双侧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区对称性异常信号影;血氨基酸及尿有机酸谱检测未见明显异常,血白细胞芳基硫酸酯酶A(ARSA)活性为0.7nmol/(mg·h),属重度缺陷。基因测序示ARSA基因存在2处杂合突变,c. 808 G>T(p.D 270 Y)及c. 635 G>T(p.G 212 V),分别来自表型正常的父母。患儿确诊为MLD并伴有周围神经损伤。其父母及哥哥体健,无遗传家族史。结论 MLD以运动功能进行性倒退伴认知、精神障碍以及周围神经损伤为主要临床特征,MRI检查有助于诊断,基因分析及白细胞ARSA活性检测可以明确诊断。
张勤,高秀叶,吕毅[6](2018)在《脾脏边缘区淋巴瘤紧急大量输血方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南大学附属郑州颐和医院2015年7月10日收治1例脾脏边缘区淋巴瘤(SMZL)患者,该患者因外伤后脾脏破裂行脾脏切除术,在围手术期进行紧急大量输血处理,同时动态监测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血常规、凝血功能,观察患者术后24 h血栓弹力图指标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检查、流式细胞术免疫分析和病理诊断),对输血过程、实验室检查及用血流程进行评价。实验室指标显示:该患者因大量失血,血红蛋白(Hb)急剧降低,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贫血情况得到改善;因凝血因子丢失和大量输注红细胞引起凝血功能紊乱,早期持续输注血浆和冷沉淀后凝血功能得到改善;因大量输血导致血小板稀释性降低,及时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数量提高;术后24 h血栓弹力图结果提示该患者冷沉淀输注过量,停止输注后患者纤维蛋白原(Fib)数量恢复正常。动态实验室指标监测是评价大量输血方案(MTP)的重要依据,合理的输血方案是紧急大量失血抢救成功的关键。
寇赵淅,张向东,廉杰[7](2018)在《骶髂关节炎诊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骶髂关节炎的病机复杂,因发病早期症状较为隐匿而不易得到确切诊断,很容易被误诊、误治,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因此早期确诊起到为治疗跟进提供航标的重要作用。目前,骶髂关节炎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通过非手术疗法,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疗效确切。本文将主要介绍骶髂关节炎近年来的诊断及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陈聪[8](2018)在《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网络靶标及配伍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文献信息挖掘,探讨经方枳实芍药散(枳实-芍药)、排脓散(枳实-芍药-桔梗)的分子作用机制和配伍规律,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经方网络靶标研究模式,为经方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的古代文献信息、化学成分和生物信息,利用化学生物信息学构建两经方的网络靶标模型,运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等现代化研究方法,进行经方文献信息的挖掘与分析,诠释两首经方的分子机制及配伍机制。结果:通过对两方古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古代医家多用枳实芍药散治疗产后气血郁滞的里实型腹痛,今人不断拓展枳实芍药散的临床应用范围,除传统治疗产后腹痛,还用于治疗现代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肠痉挛等疾病;而排脓散方古人认为是治内痈,证属气郁血滞者,现代研究发现排脓散并不仅仅治疗内痈,还可以治疗上至鼻咽、中至肠腑、下至盆腔的各种化脓性疾病。基于文献检索与虚拟筛选,研究发现枳实芍药散主要活性成分10个,核心作用靶点5个,作用通路59条,潜在作用疾病149种;排脓散主要活性成分23个,核心作用靶点15个,作用通路88条,潜在作用疾病169种。构建两方“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模型,关联分析复方主治、功效、配伍与微观分子之间的复杂联系。结论:通过对经方文献信息的挖掘与分析,发现经方对机体的整体性调节是基于机体“系统-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生物网络的调节,其“理气活血”的作用可能在于调节并恢复疾病所导致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平衡失调,即通过调节机体的整个大循环来发挥主体疗效。两经方配伍效应的呈现来自于方中各药物成分在作用靶点上的网络联系。复方配伍后其所含小分子通过协同作用于同一靶点的不同空腔或者协同作用于某一条通路,增强了对生物过程的刺激作用,使药物治疗疾病的终末效应增强,那么复方配伍后的疗效由于协同作用将大大超过单味药疗效的总和,体现了中医相须相使的配伍理论。当复方配伍由枳实-芍药(枳实芍药散)变为枳实-芍药-桔梗(排脓散)后,加味药物中的分子通过互补或者增强作用调节不同的靶点,使得两经方作用靶点存在不同,作用疾病宏观表型产生差异。本论文构建了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网络靶标研究模式,为经方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马彬[9](2013)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刘雅莉[10](2012)在《针灸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试验质量及报告规范认知程度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中医药创新发展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针灸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其传统中医药的理论有别于西医理论体系。针灸系统评价(SRs)/meta分析(MAs)和随机对照试验(RCTs)发表数量逐年增加,其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现状如何,存在什么问题,针灸科研、临床工作者对相关报告的认知程度如何,针灸临床研究报告信息是否满足证据使用者的需求,都值得深入研究。这对于中医药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目的:1)评价针灸SRs/MAs及其纳入RCTs的质量。2)调查相关医学报告规范在我国的认知程度及针灸从业者对针灸信息报告的需求。3)探讨针灸创新发展的方法学瓶颈及针灸临床研究质量和知识转化的改进措施建议。方法:1)循证理念、标准和方法;2)系统评价;3)综合定性和定量分析;4)问卷调查。旨在利用PICOS要素构建研究问题,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估针灸SRs/MAs的方法学质量,利用“系统评价/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声明)”和自拟针灸特征信息清单评估针灸SRs/MAs报告质量。依据CONSORT声明和STRICTA评估针灸RCTs报告质量。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针灸科研和临床工作人员对PRISMA声明的知晓程度及针灸从业者对“针灸临床研究报告信息需求”情况。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1)本研究最终分析了327个针灸SRs/MAs及其纳入的363个RCTs,二者的报告质量均普遍较低。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在2009年后并未广泛用于针灸SRs/MAs中。即使用了风险偏倚报告工具的SRs/MAs,其报告信息也小完整。PRISMA评分结果提示CSR最高,外文与中文期刊SRs/MAs报告率相似。针灸特征信息报告率三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由高到低依次为CSR、外文期刊和中义期刊SRs/MAs。PRISMA和针灸特征信息评分SCI期刊均高于非SCI期刊(P=0.000)。对针灸SRs/MAs纳入的363个中、英文RCTs,其CONSORT报告率2006-2010年英文RCTs高于中文(P=0.000),而STRICTA评分报告率中、英文相似(P=0.440)。中、英文RCTs的CONSORT报告率2006-2010年均比2001-2005年高(中文P=0.011;英文P=0.001)。STRICTA评分2006-2010年与2001-2005年中、英文RCTs相比均相似(中文P=0.853;英文P--0.317)。2)被调查人员对于报告规范的认知程度不高,被调查的针灸从业者对针灸临床证据报告信息的需求较高,当前针灸临床证据报告信息尚不能完全满足针灸从业人员的需求。3)针灸临床证据质量和知识转化的政策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展开、完善。立项研究、建立规范、培训转化、后效评价、现场验收、共识后推广、扩大验证、后效评价、持续改进。结论:研究报告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读者对研究结果真实性、重要性及实用性的正确理解和评价。本研究纳入针灸SRs/MAs及RCTs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报告质量普遍较低。“系统评价/Meta分析优先报告的条目”在我国的知晓率较低,当前针灸临床研究报告信息尚不能完全满足针灸从业人员的需求。今后针灸SRs/MAs和RCTs的研究者应特别重视对研究的科学设计、严谨实施和完整规范报告,加强对医学研究报告规范的了解和应用,进一步促进针灸SRs/MAs和RCTs等高质量证据的生产和转化,以满足针灸科研和临床实践的需要,更好的为针灸循证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稿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稿约(论文提纲范文)
(1)皮肤病学期刊稿件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2.1 稿件中发现的研究相关问题 |
2.2 稿件中发现的写作问题 |
2.3 PR建议拒稿原因 |
3 讨论 |
3.1 稿件中存在的问题 |
3.2 如何减少稿件中的问题和避免被拒稿 |
3.2.1确保选题具有创新性[12]、依据可靠[13]、并具有科学或临床意义[7] |
3.2.2 确保研究设计科学有效、具有可行性并遵循现有生物医学研究伦理规范 |
3.2.3 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保证研究高质量完成 |
3.2.4 写作 |
(2)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中医疗法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网状Meta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张明雪教授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经验的分子机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控制相关理论研究 |
2.1 临床研究的定义 |
2.2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评价概念辨析 |
2.3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概念辨析 |
2.4 本研究涉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概念及其评价方式 |
2.5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控制的概念辨析 |
2.6 小结 |
第3章 中文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现况的抽样调查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我国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质性访谈 |
4.1 访谈目的 |
4.2 访谈设计 |
4.3 访谈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中文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3 研究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我国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建立及作用机理阐释 |
6.1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 |
6.2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探索性因子分析 |
6.3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验证性因子分析 |
6.4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及修正 |
6.5 修正后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分析 |
6.6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关系及机理探讨 |
6.7 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 |
7.1 研究结论 |
7.2 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控制对策 |
7.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7.5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中药治疗胃癌的研究证据评价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胃癌的流行病学特点 |
1.1.2 胃癌的病理学机制、临床表现与诊断 |
1.1.3 中医药防治胃癌的理论基础 |
1.1.4 胃癌的治疗现状及中药治疗胃癌的价值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3.1 科学计量学方法 |
1.3.2 系统评价再评价方法 |
1.3.3 横断面调查方法 |
1.3.4 网络药理学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中药治疗胃癌文献的科学计量学分析 |
2.1 研究背景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资料来源与检索策略 |
2.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3 文献筛选 |
2.2.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2.3 结果 |
2.3.1 检索及筛选结果 |
2.3.2 发文量分析 |
2.3.3 地区分析 |
2.3.4 机构分析 |
2.3.5 作者分析 |
2.3.6 期刊分析 |
2.3.7 研究热点分析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中药治疗胃癌的Meta分析证据评价 |
3.1 研究背景 |
3.2 资料与方法 |
3.2.1 文献检索 |
3.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2.3 文献筛选 |
3.2.4 资料提取 |
3.2.5 报告质量评价 |
3.2.6 方法学质量评价 |
3.2.7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检索及筛选结果 |
3.3.2 纳入Meta分析的基本特征 |
3.3.3 Meta分析报告质量评价结果 |
3.3.4 Meta分析报告质量的潜在影响因素探究 |
3.3.5 Meta分析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
3.3.6 Meta分析方法学质量的潜在影响因素探究 |
3.3.7 Meta分析方法学质量与报告质量的相关性评价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中药治疗胃癌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据评价 |
4.1 研究背景 |
4.2 资料与方法 |
4.2.1 数据来源 |
4.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4.2.3 文献筛选 |
4.2.4 资料提取 |
4.2.5 报告质量评价 |
4.2.6 方法学质量评价 |
4.2.7 统计分析 |
4.3 结果 |
4.3.1 文献筛选 |
4.3.2 纳入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特征 |
4.3.3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质量评价结果 |
4.3.4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质量的潜在影响因素探究 |
4.3.5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
4.3.6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质量的潜在影响因素探究 |
4.3.7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质量与报告质量的相关性评价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章 中药治疗胃癌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2 资料与方法 |
5.2.1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治疗胃癌高频中药的收集 |
5.2.2 中药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的收集 |
5.2.3 胃癌相关靶点的收集 |
5.2.4 中药治疗胃癌候选靶点的收集 |
5.2.5 中药-活性成分-候选靶点网络的构建 |
5.2.6 候选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及关键靶点的获取 |
5.2.7 关键靶点的生物学功能与通路分析 |
5.2.8 中药-活性成分-关键靶点-通路网络的构建 |
5.3 结果 |
5.3.1 入选的高频中药 |
5.3.2 目标中药的活性成分及其靶点 |
5.3.3 胃癌相关靶点的筛选 |
5.3.4 与中药活性成分相关的胃癌候选靶点 |
5.3.5 中药-活性成分-候选靶点网络 |
5.3.6 候选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及关键靶点的筛选 |
5.3.7 关键靶点的GO与 KEGG通路分析结果 |
5.3.8 中药-活性成分-关键靶点-通路网络 |
5.4 讨论 |
5.5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1.中药治疗胃癌的Meta分析清单 |
附表2.中药治疗胃癌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清单 |
附表3.纳入的中药方剂 |
附表4.中药的频次分布 |
附表5.高频中药的活性成分及药动学参数 |
附表6.高频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未去重) |
附表7.高频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去重后) |
附表8.胃癌的相关靶点 |
附表9.未与候选靶点作用的活性成分 |
附表10.评分大于0.7的候选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数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以周围神经损伤为特征的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6)脾脏边缘区淋巴瘤紧急大量输血方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
2 输血处理 |
2.1 术前及术中患者出血情况 |
2.2 术中输血处理 |
2.3 术后输血处理 |
2.4 患者用血明细 |
3 实验室检查 |
3.1 术前及术后血常规连续监测结果 |
3.2 术前及术后凝血功能连续监测结果 |
3.3 术后24 h血栓弹力图结果 |
3.4 其他实验室检查 |
3.4.1 血常规检查结果 |
3.4.2 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结果 |
3.4.3 病理诊断 |
4 诊断与治疗 |
5 大量输血方案 (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 MTP) 评价 |
5.1 输血过程评价 |
5.1.1 悬浮红细胞输注评价 |
5.1.2 普通冰冻血浆输注评价 |
5.1.3 冷沉淀输血评价 |
5.1.4 血小板输血评价 |
5.2 实验室检查评价 |
5.3 临床用血流程评价 |
6 讨论 |
(7)骶髂关节炎诊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表现 |
2 诊断 |
2.1 影像学诊断 |
2.2 其他诊断 |
2.3 鉴别诊断 |
3 治疗 |
3.1 药物治疗 |
3.1.1 中医药治疗, 内外合治 |
3.1.2 西药治疗 |
3.2 注射疗法 |
3.3 针灸及针刀治疗 |
4 结论 |
(8)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网络靶标及配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概述 |
1 经方及其研究进展 |
1.1 经方的内涵 |
1.2 经方现代研究进展 |
1.3 存在的问题 |
2 中药复方配伍及其研究现状 |
2.1 传统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研究 |
2.2 现代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研究 |
3 研究思路 |
3.1 经方文献计量学分析 |
3.2 研究经方的选择 |
3.3 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的古今文献研究 |
3.4 基于文献挖掘的化学生物信息研究 |
3.5 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的作用机制及配伍机制研究 |
3.6 总体研究思路框架 |
4 研究方法 |
4.1 文献学研究方法 |
4.2 化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 |
4.3 分子对接方法 |
4.4 网络药理学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1 经方文献计量学分析 |
1.1 文献收集与筛选 |
1.2 研究结果 |
1.3 讨论 |
2 枳实芍药散 |
2.1 溯源 |
2.2 现代实验研究 |
2.3 枳实-芍药药对的配伍分析及应用 |
3 排脓散 |
3.1 溯源 |
3.2 临床应用变迁 |
3.3 现代实验研究 |
第三章 基于文献挖掘的化学生物信息研究 |
1 枳实芍药散 |
1.1 药物组成 |
1.2 配伍分析 |
1.3 化学成分信息 |
1.4 现代药理信息 |
2 排脓散 |
2.1 药物组成 |
2.2 配伍分析 |
2.3 化学成分信息 |
2.4 现代药理信息 |
第四章 网络靶标研究 |
1 化学成分的收集与筛选 |
2 核心靶标的预测与筛选 |
2.1 作用靶标的预测 |
2.2 核心作用靶标的筛选及可视化网络的构建 |
第五章 分子机制研究 |
1 枳实芍药散 |
1.1 分子对接 |
1.2 核心作用成分及潜在作用疾病分析 |
2 排脓散 |
2.1 分子对接 |
2.2 核心作用成分及潜在作用疾病分析 |
第六章 配伍机制研究 |
1 复方靶点作用通路整合 |
2 复方靶点功能模块化研究 |
2.1 枳实芍药散作用靶点模块化分析 |
2.2 排脓散作用靶点模块化分析 |
3 基于两方差异通路的复方配伍机制研究 |
4 功能重定位研究 |
4.1 枳实芍药散 |
4.2 排脓散 |
第七章 讨论 |
1 微观视角下的复方相须相使配伍 |
1.1 复方药味组成在靶点水平上的协同作用 |
1.2 复方作用通路上的信号串扰效应 |
2 复方配伍与作用疾病宏观表型的关联性分析 |
2.1 作用靶点偏好性分析 |
2.2 调节疾病异同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1.1 构建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网络靶标研究模式 |
1.2 复方配伍效应的微观呈现 |
1.3 复方针对机体“系统-系统”的整体性调节 |
1.4 复方作用靶点偏好导致作用疾病存在差异 |
1.5 复方功能重定位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9)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保健体系中作用 |
1.1.2 中医药现代化是促进其发展和被广泛认可的唯一途径 |
1.1.3 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材料与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回顾性调查 |
2.1 研究背景 |
2.1.1 系统评价的发展沿革及概念特点 |
2.1.2 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
2.1.3 系统评价方法质量与报告质量的评估工具 |
2.1.4 系统评价在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
2.2 研究内容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技术路线图 |
2.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
2.3.3 文献筛选流程 |
2.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2.3.5 质量控制措施 |
2.4 结果 |
2.4.1 文献检索结果 |
2.4.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
2.4.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方法质量 |
2.4.4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报告质量 |
2.5 讨论 |
2.5.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
2.5.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质量存在的问题 |
2.5.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 |
2.5.4 研究的局限性 |
2.6 结论 |
第三章 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对比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1.1 针灸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
3.1.2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3.2 研究内容 |
3.3 材料与方法 |
3.3.1 技术路线图 |
3.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
3.3.3 文献筛选流程 |
3.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3.3.5 质量控制措施 |
3.4 结果 |
3.4.1 文献检索结果 |
3.4.2 国内外针灸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
3.4.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质量 |
3.4.4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 |
3.5 讨论 |
3.5.1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基本特征和特点方面的差异 |
3.5.2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方法质量方面的差异 |
3.5.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报告质量方面的差异 |
3.5.4 研究的局限性 |
3.6 结论 |
第四章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报告质量回顾性分析 |
4.1 研究背景 |
4.1.1 随机对照试验定义 |
4.1.2 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工具简介 |
4.1.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4.2 研究内容 |
4.3 材料与方法 |
4.3.1 技术路线图 |
4.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
4.3.3 文献筛选流程 |
4.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4.3.5 质量控制措施 |
4.4 结果 |
4.4.1 文献检索结果 |
4.4.2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
4.4.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 |
4.5 讨论 |
4.5.1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问题 |
4.5.2 STRICTA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
4.5.3 CONSORT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
4.5.4 研究的局限性 |
4.6 结论 |
第五章 中医药期刊编辑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认知率及“稿约”中规定和引入需求调查 |
5.1 研究背景 |
5.2 研究内容 |
5.3 对象与方法 |
5.3.1 研究对象 |
5.3.2 调查方法 |
5.3.3 技术路线 |
5.3.4 统计分析 |
5.3.5 质量控制措施 |
5.4 结果 |
5.4.1 纳入期刊数量和种类 |
5.4.2 临床研究报告规范在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的规定 |
5.4.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认知和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
5.5 讨论 |
5.5.1 “稿约”中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引入率较低 |
5.5.2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知晓和认知程度普遍较低 |
5.5.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率较差 |
5.5.4 研究的局限性 |
5.6 结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主要结论 |
6.2 特色与创新 |
6.3 提高国内中医药研究质量的建议 |
6.4 促进国内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10)针灸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试验质量及报告规范认知程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背景 |
1.1.1 中医药创新发展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
1.1.2 针灸临床研究现状 |
1.1.3 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挑战 |
1.1.4 循证的理念和方法在针灸领域中的应用 |
1.2 研究目的 |
1.3 资料与方法 |
1.3.1 利用PICOS要素构建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针灸SRs/MAs的质量研究 |
2.1 背景 |
2.1.1 针灸的概念 |
2.1.2 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起源与发展 |
2.1.3 针灸SRs/MAs方法学质量现状及问题 |
2.1.4 针灸SRs/MAs报告规范的产生与发展 |
2.2 目的 |
2.3 资料和方法 |
2.3.1 纳入排除标准 |
2.3.2 资料来源 |
2.3.3 文献筛选 |
2.3.4 资料提取 |
2.3.5 报告特征评价方法 |
2.3.6 资料处理 |
2.4 结果 |
2.4.1 针灸SRs/MAs检索结果 |
2.4.2 针灸SRs/MAs基本特征 |
2.4.3 针灸SRs/MAs方法学特征 |
2.4.4 针灸SRs/MAs的结果 |
2.4.5 风险偏倚工具在针灸SRs/MAs中的应用情况 |
2.4.6 针灸SRs/MAs报告质量评估结果 |
2.4.7 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系统评价报告质量评估结果 |
2.5 讨论 |
2.5.1 针灸SRs/MAs质量亟待进一步提高 |
2.5.2 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在针灸SRs/MAs中应用不充分 |
2.5.3 针灸SRs/MAs对针灸特征信息报告不完整 |
2.5.4 推广系统评价注册和PRISMA声明有利于促进“系统评价透明化” |
2.5.5 科学设计、严谨实施、透明报告——促进针灸SRs/MAs质量持续提高 |
2.6 局限性 |
2.7 小结 |
第三章 针灸RCTs的质量研究 |
3.1 背景 |
3.1.1 随机对照试验的发展沿革 |
3.1.2 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规范的发展 |
3.1.3 我国针灸RCTs现状与挑战 |
3.2 目的 |
3.3 资料和方法 |
3.3.1 纳入排除标准 |
3.3.2 样本的选择 |
3.3.3 资料提取 |
3.3.4 报告质量评估 |
3.3.5 资料处理 |
3.4 结果 |
3.4.1 资料收集结果及其基本特征 |
3.4.2 CONSORT清单评估结果 |
3.4.3 STRICTA清单评估结果 |
3.5 讨论 |
3.5.1 针灸RCTs报告不规范问题严峻 |
3.5.2 针灸RCTs报告不仅遵循CONSORT声明,更要依据SRTICTA报告重要的针灸特征信息 |
3.5.3 局限性 |
3.5.4 小结 |
第四章 针灸临床证据报告规范认知程度调查 |
4.1 背景 |
4.2 目的 |
4.3 资料与方法 |
4.3.1 纳入排除标准 |
4.3.2 问卷设计 |
4.3.3 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方法 |
4.4 结果 |
4.4.1 基本情况 |
4.4.2 调查结果 |
4.5 讨论 |
4.5.1 当前针灸临床证据报告信息尚不能完全满足针灸从业人员的需求 |
4.5.2 加强医学报告规范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促进医学研究知识转化 |
4.6 局限性 |
4.7 小结 |
第五章 促进提高针灸临床证据质量和知识转化的政策建议 |
5.1 目的 |
5.2 资料与方法 |
5.3 促进提高针灸临床证据质量和知识转化的政策建议 |
第六章 总结 |
6.1 总结论 |
6.2 特色与创新性 |
6.3 转化设计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四、《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稿约(论文参考文献)
- [1]皮肤病学期刊稿件存在的问题[J]. 王亚美,刘欣,卢枫,董慧婷. 河南医学研究, 2021(14)
- [2]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D]. 敖玉涵.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对策研究[D]. 栾嘉.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4]中药治疗胃癌的研究证据评价及网络药理学研究[D]. 卢存存. 兰州大学, 2020(01)
- [5]以周围神经损伤为特征的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1例报告[J]. 郑宏,牛冬鹤,梁瑞星,冯斌,周正,马丙祥. 临床儿科杂志, 2018(11)
- [6]脾脏边缘区淋巴瘤紧急大量输血方案分析[J]. 张勤,高秀叶,吕毅.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18(03)
- [7]骶髂关节炎诊疗研究进展[J]. 寇赵淅,张向东,廉杰. 新中医, 2018(07)
- [8]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网络靶标及配伍机制研究[D]. 陈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05)
- [10]针灸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试验质量及报告规范认知程度的研究[D]. 刘雅莉. 兰州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