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高校开设街舞选修课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雪纯[1](2021)在《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社会对于健康问题的关注点逐渐聚焦在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上。通过对各项调查数据深入分析后发现,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变得薄弱,已成为不争的既定事实。为解决这一现状,教育部实施了“体育、艺术2+1”项目,并深化“体育课程一体化”体系的推广,即通过学校的体育、艺术教学平台,促使每个学生从幼儿体育到大学体育的体育学习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进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随着排舞在我国的推广范围扩大,受众群体增多,排舞开始向学校体育引进。目前高校学生对体育运动及健身健美的需求不断扩大,排舞引入高校,符合学生增进健康、愉悦身心、塑造形体、改善心肺功能等锻炼身心的需要。研究目的:本研究为了解我国高校校园排舞开展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发现高校校园排舞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目的是通过本研究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排舞,并投入到排舞学习、锻炼中来,扩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在全国高校成功推广排舞的经验加以总结,更好地将排舞从社会体育向学校体育中引进,开辟出更加全面有效的排舞发展道路,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多元化,丰富学校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为继续推动全国校园排舞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和对策。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进行深入的分析调查,探究高校校园排舞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因此笔者选取了全国8所高校内共495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高校内排舞参与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了解途径、参与动机、满意程度、练习频率的统计,以及排舞课程的开展组织形式、场地设施情况、师资队伍情况,学生参与排舞运动的比赛情况和练习风格进行了调查分析,找出高校校园排舞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积极探索校园排舞的推广途径与方法,以便更好的为校园排舞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论:1、目前我国各高校校园排舞开展的基本情况主要是:参与校园排舞的男女生性别比例不均衡;高校学生主要是通过老师同学推荐的途径了解校园排舞;高校学生参与校园排舞以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对于校园排舞的满意程度较高,大多数学生每周会固定练习排舞;2、校园排舞的课程设置以选修课为主;场地选取大多为室内;参与排舞比赛的高校学生人数也在逐年递增,且涉猎各类排舞风格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3、我国校园排舞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师生对排舞项目的认知不足,没有很好的对排舞和广场舞进行区分;缺乏专业的排舞老师,学校对校园排舞支持力度不足;校园排舞理论发展滞后于实践;校园排舞的推广中忽略了其艺术性本质的问题;4、针对校园排舞开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校园排舞未来的发展需要校方的支持,提供一定的资金帮助;大力加强排舞师资力量建设,扩大排舞教练员、裁判员培训覆盖面,加大新媒体宣传力度;深入排舞科研,完善排舞教材编撰,校园排舞开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力推广校园排舞线上教学,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设校园排舞课程;校方多引进排舞公益讲座,学校之间加强沟通交流,组织举办校际排舞联赛,扩大校园排舞受众群体;校园排舞要更多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创新。通过优化我国校园排舞开展情况,以此促进社会排舞和校园排舞协同发展,共同推动我国排舞项目的深入推广。
黄乙[2](2021)在《高校街舞运动开展的现状调查及社会动因分析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提出街舞运动作为当今新潮的健身运动方式,越来越受到青少年人群的推崇与喜爱。随着街舞运动的推广和普及,高校也逐渐将街舞运动纳入到学校体育的课程当中进行发展。但是,在街舞运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正面与负面的影响。如何更好的推动高校大学生街舞运动的发展健康可持续,对街舞运动在高校大学生群体发展的内因与外因进行研究与探讨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本文试图以成都高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进一步探索街舞在大学生发展的社会动因,为街舞运动在高校的发展和课程教学创新改革提供现实指导。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统计分析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以成都为例对部分高校大学生以及教练员为调查对象,从街舞运动课程的开展情况、街舞运动开展的形式及发展情况、街舞运动开展的软件条件情况、街舞运动开展的硬件条件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全面体现出街舞运动的开状现状。在通过街舞运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因素结合实地考察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归纳出其发展的社会动因以及开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为街舞运动在高校大学生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结果分析得出:(1)成都市高校街舞运动开展情况逐渐在加强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在高校开展形式上主要以专业必修课、公共体育课课程以及街舞协会、街舞社团、健身俱乐部形式出现,软件条件情况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经验达不到高校街舞运动教师水平、对于街舞运动的认知较少;硬件条件则是很多学校仍然没有能够完全满足街舞教学的场地,其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2)街舞运动在成都高校开展过程中缺乏街舞运动教学教材的指导;学生参与街舞运动的主观意识有待提高;教学场地不够完善;专业街舞运动的老师缺口较大;(3)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高校开展街舞运动的基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是高校开展街舞运动的重要保证;大学生群体对街舞运动认识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街舞运动的开展可以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互联网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高校街舞运动的发展其五个方面为高校街舞运动开展的主要社会动因;(4)对于以上街舞运动在高校中开展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加强新型运动项目的重视;加强街舞运动的学习交流,转变学生自身观念;编写街舞运动教材,并定期召开相关教学研讨会;扩大对街舞运动的宣传,完善街舞运动硬件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5)街舞运动作为当今新潮的运动项目,其特点使青少年能够从内心了解和认识喜欢街舞运动的独特之处,并将街舞运动逐渐融入高校当中。街舞运动发展的过程中使得大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发展,在身体上体现在强身健体、提高素质肌能、增强免疫力等,在身心上体现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消化、自我调节等反应。目前,成都高校开设街舞运动的比例相对较少,但是随着成都的文化发展街舞运动作为一种健康的运动体育项目正在逐渐普及和推广,成都高校街舞社团、街舞俱乐部、街舞赛事以及街舞活动等都在组织以及规范化管理,参加到街舞运动的高校大学生比例也在不断的增加,街舞运动教练员的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这对于成都市街舞运动在高校大学生中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李文超[3](2021)在《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开展现状与发展方向探究》文中研究指明街舞,从原来被人排斥,到现在逐渐得到了大众的喜爱与认可,无数街舞人为此做出的努力不言而喻。现在,街舞成为了一种积极阳光的代名词。无论是近几年街舞亚文化的浪潮或是在运动会中崭露头角,亦是入选成为青奥会、汕头亚青会和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对于“街舞”来说,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以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开展现状与发展方向为研究对象,以北京市开展了街舞的中小学校的学生、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北京市部分开展街舞项目的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调查中总结分析当地中小学街舞现状的问题和对策。在此基础上对街舞未来在北京市中小学发展方向上思考探究,提出一体化课程的发展模式,并从多个方面阐述了未来街舞在北京市中小学一体化课程的发展方向的可行性依据和初步的实施构建。以此来推动街舞进校园,丰富校园文化,开拓体育教学新思路,让街舞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体育项目。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本文的研究与政策的推动,结合街舞走向奥运的大背景,街舞将逐步受到重视,备战奥运从娃娃做起,因此笔者认为街舞从小在校园中开展是必要的。(2)通过研究发现,街舞的授课内容多以Hip-hop为主,是因为北京市中小学的操舞类赛事中多以Hip-hop舞种为比赛项目和北京市整体街舞氛围的影响以及教材的缺乏导致教师教学系统性的缺失。(3)单一的开展形式、少量的课次课时以及不适的场地设施,使得学生参与感和积极性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4)年轻且具有高学历的教师逐渐成为学校主力,更能积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但专业的街舞教师与学历和技能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5)学生兴趣、群众基础为校园街舞的开展提供了前提。入奥街舞的升学优势,体、美育的改革政策以及优化的教学目标、内容、评价体系的多个结合点,将成为街舞在北京市中小学良好发展以及未来北京市中小学街舞一体化课程构建的推动器。根据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采取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加强学生对街舞的参与感和认知感。(2)可以让正式任职的操类体育教师关注街舞,通过国内官方的平台培训学习并购买相关教材,不仅能满足学校对街舞教师的需求,还能够给学生好的培养环境。(3)一体化街舞课程中注重街舞课程分级的教学内容以及实践和理论的衔接,提高学生对街舞课程的参与体验感。(4)本研究因疫情仅从网上对开展街舞的中小学进行选取和调查,如条件允许,调查对象可从整体的中小学中选取,多角度深入地研究,使文章更具有说服性。
罗天雪[4](2021)在《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体育舞蹈选修课的开设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并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良好形体塑造等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的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重庆大学舞蹈选修课学生及教师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教师是一支学历较高的中青年师资队伍,职称结构较为合理,专业对口,但性别失衡情况非常严重,以女性教师为主。2.学生性别失衡较为严重,以女生为主;男生参与体育舞蹈选修课的动机是为了学分,女生主要动机为塑造良好形体和提高气质风度;参与摩登舞项目的学生人数较多,不同性别学生在选修课课程项目的选择上相差不大;学生对教师评价以“一般满意”为主,对课程评价以“比较满意”为主,女生对教师和体育舞蹈选修课的评价比男生更高。3.体育舞蹈选修课开展场地为室内固定场地,整体设施齐全;体育舞蹈选修课课程课较少;教学中常用教学方法以学生的模仿和教师的示范为主,教师对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重视不高;体育舞蹈选修课项目开设较为单一;教学内容包含基木身体姿态练习、步伐组合练习、套路组合练习、专项理论知识四个部分,辅助教学内容仅开设有芭蕾形体操,辅助教学单一。4.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开展环境SWOT矩阵包含3个优势(配备专业师资队伍、学校体育舞蹈氛围好、场地设施条件好)、3个劣势(师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选修课学生性别严重失衡、课程安排与实施问题)、2个机遇(体育舞蹈的受欢迎程度提高、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2个挑战(其他体育项目选修课的威胁、学生兴趣不高)。5.基于对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的SWOT分析,提出以下建议:改善体育舞蹈师资性别比例失调问题;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优化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体系;完善体育舞蹈教学场地设施;提升体育舞蹈课程科学性;加强体育舞蹈宣传推广
张雯静[5](2020)在《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培养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进行人才的培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访谈法、调查问卷法、观察法及数理统计等方法,针对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的人才培养进行调查与探究,通过因子分析归纳得出影响体育舞蹈人才培养实施的6大因素,根据实地调研走访情况总结出安徽省普通高校目前的体育舞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人才培养的实施、发展及改革路径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为拟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通过阐述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所设立的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是站在全方位的体育教育角度思考的,符合表演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的规律。其专业的设定、培养目标和规格上与《国标》标准趋于一致,注重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体育舞蹈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根据社会市场发展的需求标准,结合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自身特点,同时要针对人才的兴趣与就业用人单位的需要来确立。2、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基本上能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复合型的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是全面推进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工作的核心,其中安徽工程大学和阜阳师范大学开设的核心科目和选修科目数量最多,种类较全,阜阳师范大学的实践教育环节开展的最好,值得借鉴。3、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分科课程教学形态合理,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开展最好的是安徽工程大学,其开设的“运动竞赛”项目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要加强体育舞蹈社团及俱乐部等课堂延伸课程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完善场地设施及规章制度,推动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实施,使显、隐性课程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4、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的教师存在着职称结构不理想,科研能力偏弱,职后教育不足,技术水平不高的不合理现象。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需要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师资建设。5、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招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毕业生就业相关度高,但也存在着学生水平层次不齐,男女比例失衡,艺考制度的缺失等不合理现象;“专业技能的欠缺”是目前毕业生面临就业时最大的困难,人才职业化素养有待提高。从学生就业角度出发,保障学生“进口”与“出口”,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质量体育舞蹈人才,是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人才培养实施的重要目标。6、影响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培养是多因素的,归纳为:环境因子、认知因子、动机因子、教师因子、保障因子以及学生因子。各种因素交互作用,对表演专业体育舞蹈培养人才起到制约作用。
秦新[6](2020)在《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改善,以前对于温饱的追求逐渐转变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思想观念在时间的长河中经历着不断地变化,体育强国政策带动了全国人民对体育的重视,全民健身高潮逐渐兴起,使得体育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社会化,学校体育教育也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最后环节,承担着为国家输送健康人才的重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非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系统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主要途径,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科学性及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学生体育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决定着其培养出的人才是否能够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本文从啦啦操选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考核评价四个维度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与学的主体、教学方法、教学场地设备、考核评价方法及内容标准六个方面对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的实施现状展开了调查,查找啦啦操课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为促进高校啦啦操课程的科学健康开展及深化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的四个维度六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完善措施。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当前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开设时间偏短,属于新融入的课程,特色和价值不突出,受传统类似项目的影响开设不稳定。(2)课程目标的表述较为笼统,领域划分不清晰,标准也不够明确。注重身体素质目标和运动技术学习,对于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能力目标的重视度不够。(3)课程内容的编制上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传统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不够。在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现象严重。(4)云南省高校啦啦操教师队伍呈现高学历、年轻化的优势,但啦啦操教师总人数太少,供给与需求不对称,在教学中教师兼任教学项目的现象严重,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5)啦啦操课程的教学方法趋于保守主要以讲解、示范、练习等方法为主,教师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多媒辅助教学法以及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不足,趋同于传统运动项目。(6)当前各校啦啦操教学场地设施还有较大的优化空间,该项目受到学生的喜爱选课率高,生师比例普遍偏高。场地设施不能够满足教学需求,课后场馆不开放,不仅给教师的教学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也影响了学生的课后的自主学习。(7)啦啦操课程的考核内容及标准均有待进一度的完善。实践中注重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的考核。部分学校没有将理论知识纳入考核中,直接影响到理论课程在教学中的落实情况。(8)啦啦操课程考核评价主体及方式太单一。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用总结性评价,对诊断性评价及形成性评价运用很少,不能对学生学习啦啦操课程的过程进行考核。并且给出了相应的建议:(1)各校提高对新项目的认识和了解,重视其融入体育课程,稳定其开展。(2)立足于自身办学特色结合《纲要》的指导,制定具体、细化的课程目标,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啦啦操课程。(3)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内容纳入其中,保证其体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4)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聘请高资历的教师入校,改善教师队伍。(5)鼓励教师尝试新教法,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6)合理设置开可时间,和场馆开放时间,充分利用场馆资源,改善教学环境。(7)优化设置课程考核内容板块及比例,关注理论学习,注重过程考核。(8)优化可程考核评价方式及主体多元化,将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纳入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李韵娜[7](2020)在《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2002年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至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到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颁布实施和2016年的《关于加强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这些文件都有一个共同点: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目标、内容、设置等方面提出了要求。课程内容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在各高校的体育课程进程中不断地被优化改革,颇有成果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部分高校本科公共体育课程内容单调重复,致使体育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同时在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大部分学校制定的公共体育课程内容规定过严,以致课程内容的选择范围过小,彰显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不足,也在地方性和民族性特色体现不够等,千篇一律,总之,高校本科公共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已迫在眉睫。健美操运动自传入我国就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推崇和喜爱,其所具有的育体、育心、育人功能得到充分肯定,目前已成为全国绝大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课程开设的内容之一,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子系统,加强对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对深化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作为研究方法,深入调查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的开展现状,对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开设情况、相关研究专家与授课单位教师意见及进行课程学习学生的感受认识等情况的调查,重点探讨了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的形式与内容设置、学时分配和考核要求等与现时代发展中大学生的学习需求、高校教育与体育发展趋势是否相适应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应以社会、学科、学生为价值导向,在系统论、教学过程最优化、分层教学理论和认知规律运动技能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依据确立的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目标和运动项目的发展、特点与结构要素,遵循实践性与综合性相结合、整体性与衔接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来进行构建;(2)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选修课为高年级学生开设,各性质课程类型分为基础课、选项课、俱乐部课,其中基础课主要开设在低年级。虽然目前大多高校必修的健美操课较为普及,但是高年级选修的健美操课名存实亡;(3)目前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单一、缺乏灵活性、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分离、课程内容不能充分满足学生需求等问题,不利于学生身心全方面良性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考核内容过多关注于技术考核,缺乏理论内容的考核,且考核标准过低,没有起到激励学生掌握健美操基础理论知识、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等方面的作用,造成学生短期提高而无法终身受益的现象;(4)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为三个层次四个方面,即分为初、中、高级三个层次水平和理论、技术、技能、素质四个方面,以健美操基础理论、现行的技术套路动作、健美操基础能力素养、身体素质练习为主体,将这些内容根据难度细分后纳入各个层次中并安排对应的学时数。针对以上结论提出建议:把与瑜伽、体育舞蹈、排舞等体艺类具有共性的健美操内容精选纳入公共体育基础课程内容之中,减少重复学习,吸收各地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内容以丰富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重视学生体育活动的实际参与度和健美操运动能力的提高,扩展考核内容,将与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相关的体育活动和比赛、健美操理论知识等列入考核内容,促进课内外体育活动一体化以及健美操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更好融合;拓展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的教学形式,拓宽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全面的体育信息资源查询,帮助学生更便捷地利用体育信息资源。
司淑梅[8](2019)在《健身街舞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为了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的发展目标,在高校的公共体育课中引入社会热门体育健身项目成为一项可行性与有效性兼备的重要举措。文章首先从基本内涵与主要功效两大层面对健身街舞的概念进行了介绍;接着又从保障性与需求性两个角度入手,就健身街舞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可行性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了如何将健身街舞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也即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开设健身街舞课程的具体路径。
王秀方[9](2019)在《扬州市高中开设瑜珈选项课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新兴运动项目列为必修选学内容。瑜珈重在修身养性、内外兼修,可以使学生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增强体质、缓解压力,现已成为一种时尚流行的运动方式。作为一种新兴体育类运动,在高中开设瑜珈选项课显然是一种有意义的教学尝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扬州市高中体育课程设置、学生对开设瑜珈选项课的意愿、师资、场地器材以及瑜珈项目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扬州市高中开设瑜珈选项课的可行性。结论如下:(1)扬州市高中体育课程设置基本符合2017版新课标要求。扬州市高中体育课程目标设置较合理,体育教学内容较丰富多彩,但体育选项课开展的普及程度仍有提高的空间。(2)扬州市高中多数学生对瑜珈选项课的开设抱有很大的兴趣和需求,并希望通过瑜珈练习来锻炼身心、瘦身塑形。学生的态度、兴趣和动机表明在扬州市开设瑜伽选项课具有可行性。(3)扬州市高中有少数体育教师曾接受过瑜珈的专业学习,部分教师对瑜珈有一定的了解,并接受过瑜珈的相关培训,大部分教师愿意在课堂上开展瑜咖教学,这些为开设瑜珈选项课提供了充分的师资保障。(4)从客观条件和主观评价可以看出,扬州市高中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条件能够满足瑜珈选项课的开设需求,现有的场地设施和器材条件为开设瑜咖选项课提供了硬件支持。瑜珈选项课的开设也可以丰富体育文化的内涵、营造校园文化氛围。(5)扬州市高中开设瑜珈选项课会遇到缺少专业教师与瑜珈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料,教师参加瑜咖培训的机会少,以及领导不够重视,经费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结论,提出如下建议:(1)扬州市高中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按新课标的要求,协调和全面发展扬州市高中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同时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多开设一些新兴的体育类项目。(2)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需求,扬州市高中应合理开设瑜珈选项课。(3)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扬州市高中应对体育教师进行相关的技能和教学方式培训,通过瑜珈相关培训和校外引进的方式,培养专业的瑜珈教师,提升教师的能力。(4)扬州市相关学校还应对开设瑜伽选项课的设施进行统计规划,为瑜珈项目的开设铺平道路。(5)专家或教师可以进行瑜珈的校本课程开发,加强瑜珈教学教法的研究,为一线高中教师提供丰富的瑜珈教学资料;扩大瑜伽的宣传工作,让领导更多了解瑜珈的益处,从而使校领导支持瑜珈选项课教学工作,支持教师参加瑜珈培训,保证瑜珈选项课的开设经费。
张光旭[10](2019)在《宁夏高校推广木球传统体育课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球运动是由回族的一种游戏演变而成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该项目在全国众多地区已取得较好发展,现有众多高校已经在体育教学中增加该课程。近几年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的开展非常重视。但是,宁夏地区高校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仍然偏少,重视力度不足造成许多大学生对木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了解不够。因此,为进一步了解木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开设与建设情况,推进和传播木球运动与木球课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木球传统体育课程在高校的推广。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案例分析后,最终得出木球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可以作为一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能够实现体育课程的教育与教学功能。研究结果表明:(1)宁夏高校具备开设木球传统体育课程的基本条件;(2)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可知,宁夏高校中师生对木球健身价值认知度较高,学生对木球传统体育课程兴趣较浓;(3)宁夏高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场地设施较好,具备开设木球课程的条件;(4)宁夏大学开发教材为宁夏高校推广木球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5)文中推广木球的教学与课程个案为其他高校木球教学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第一,木球课程的开展应设置合理的木球教学目标,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建立课堂规范、初步掌握木球的基本方法、技能,以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提升体育素养的目标。第二,课程内容设置由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战术、身体素质练习组成。第三,从高校实际情况出发,科学进行教学组织,保障课堂秩序和安全。最后,加强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效果检验,确保木球课程在宁夏高校顺利推广。通过研究与求证,高校中推广与设置木球课程符合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有效促进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木球课程的开设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群提供支持,也为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校园推广起到示范效应;木球课程的推广与开课充实高校体育课堂,课程的多元化为学生体育活动提供更多选择;木球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还能提升学生体育锻炼技能,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对高校开设街舞选修课的可行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高校开设街舞选修课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 |
1.1.2 “体育、艺术2+1 项目”的推广 |
1.1.3 排舞进校园的趋势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排舞 |
2.1.2 校园排舞 |
2.2 排舞的特点 |
(1)内容多样、曲目丰富 |
(2)舞步统一、不断创新 |
(3)形式灵活、观赏性强 |
2.3 有关校园排舞的价值研究 |
(1)校园排舞的教育价值研究 |
(2)校园排舞的健身价值研究 |
(3)校园排舞的文化价值研究 |
2.4 国内相关研究 |
2.4.1 排舞发展路径的研究 |
2.4.2 校园排舞开展现状的研究 |
2.4.3 有关校园排舞竞赛情况研究 |
2.5 国外相关研究 |
2.5.1 有关排舞发展的研究 |
2.5.2 有关排舞的其他研究 |
2.6 综述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3 研究思路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 |
4.1.1 高校学生参与校园排舞的基本情况分析 |
4.1.2 校园排舞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4.1.3 高校学生参与排舞比赛情况调查分析 |
4.1.4 高校学生练习排舞风格情况调查分析 |
4.2 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2.1 师生对排舞项目的认知不足 |
4.2.2 专业排舞师资力量短缺 |
4.2.3 校园排舞理论滞后于实践 |
4.2.4 学校对校园排舞支持力度不足 |
4.2.5 校园排舞的推广忽略该项目艺术性本质 |
4.3 校园排舞未来的发展对策 |
4.3.1 扩大对排舞项目的宣传 |
4.3.2 加强专业排舞师资力量建设 |
4.3.3 促进排舞理论知识研究 |
4.3.4 加大学校对校园排舞的支持力度 |
4.3.5 校园排舞推广注重艺术性本质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
附件二 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三 部分访谈内容 |
(2)高校街舞运动开展的现状调查及社会动因分析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概念的界定 |
1.3.2 国外街舞运动发展现状 |
1.3.3 国内街舞运动发展现状 |
1.3.4 我国高校街舞运动开展现状 |
1.3.5 成都市高校街舞运动开展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地考察法 |
2.2.5 统计分析法 |
2.2.6 逻辑归纳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街舞运动在成都高校开展情况的现状调查 |
3.1.1 街舞运动课程的开展情况 |
3.1.2 街舞运动开展的形式及发展情况 |
3.1.3 街舞运动开展的软件条件情况 |
3.1.4 街舞运动开展的硬件条件情况 |
3.2 街舞运动在成都高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缺乏街舞运动教学教材的指导 |
3.2.2 学生参与街舞运动的主观意识有待提高 |
3.2.3 教学场地设施不够完善 |
3.2.4 专业街舞运动老师缺口较大 |
3.3 高校街舞运动开展的社会动因分析 |
3.3.1 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高校开展街舞运动的基础 |
3.3.2 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是高校开展街舞运动的重要保证 |
3.3.3 大学生群体对街舞运动认识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
3.3.4 街舞运动的开展可以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
3.3.5 互联网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高校街舞运动的发展 |
3.4 高校街舞运动发展的策略研究 |
3.4.1 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加强新型运动项目的重视 |
3.4.2 加强街舞运动的学习交流,转变学生自身观念 |
3.4.3 编写街舞运动教材,并定期召开相关教学研讨会 |
3.4.4 扩大对街舞运动的宣传,完善街舞运动硬件设施 |
3.4.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
3.4.6 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件 |
(3)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开展现状与发展方向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概念 |
1.4.2 街舞在校园开展的可行性相关研究 |
1.4.3 街舞在校园的开设情况相关研究 |
1.4.4 一体化课程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课程开展情况分析 |
3.1.1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开展的形式和时间 |
3.1.2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学的课次和时长 |
3.1.3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学的场地设施情况 |
3.1.4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的开设内容 |
3.1.5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学中教材的使用情况 |
3.1.6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代表队的参赛情况 |
3.2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师情况分析 |
3.2.1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师的数量情况 |
3.2.2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师的性别及年龄结构 |
3.2.3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师的学历结构 |
3.2.4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师学习期间主修专业 |
3.2.5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师继续学习的情况 |
3.2.6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教师对中小学街舞一体化课程可行性的态度 |
3.3 北京市中小学生参与街舞运动的情况分析 |
3.3.1 北京市中小学生对参与街舞运动的态度分析 |
3.3.2 北京市中小学生参与街舞的时间安排 |
3.3.3 北京市中小学生参与街舞的次数 |
3.3.4 北京市中小学生每次参与街舞的练习时间 |
3.3.5 北京市中小学生适当参加街舞运动与文化课学习的关系 |
3.4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开展的现状问题对策研究 |
3.4.1 主要的现状问题 |
3.4.2 对策研究 |
4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发展方向探析 |
4.1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向“一体化课程”的方向发展 |
4.2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向“一体化课程”方向发展的有利条件 |
4.2.1 街舞的升学优势 |
4.2.2 教学环境及教育政策的大力支持 |
4.2.3 师资储备及教学经验水平的提高 |
4.2.4 社会期许的导向 |
4.2.5 学生兴趣及群众基础作为支撑 |
4.3 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向“一体化课程”方向发展的实施方案构想 |
4.3.1 分段设置课程的目标 |
4.3.2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置教学内容 |
4.3.3 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衔接 |
4.3.4 多元化的课程学习评价设计 |
4.3.5 校园街舞竞赛的开展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体育舞蹈概念及分类 |
2.1.2 关于体育舞蹈在高校开展的必要性研究 |
2.1.3 关于体育舞蹈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研究 |
2.1.4 体育舞蹈课教学手段方法研究 |
2.1.5 体育舞蹈课程建设研究 |
2.1.6 体育舞蹈课师资研究 |
2.1.7 体育舞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 |
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3 评述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开展现状分析 |
4.1.1 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师资情况 |
4.1.2 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学生情况 |
4.1.3 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场地设施情况 |
4.1.4 体育舞蹈选修课课程设置情况 |
4.1.5 体育舞蹈选修课教学方法情况 |
4.2 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开展环境SWOT分析 |
4.2.1 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开展优势因素分析 |
4.2.2 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开展劣势因素分析 |
4.2.3 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开展机遇因素分析 |
4.2.4 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开展挑战因素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访谈提纲 |
(5)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培养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理论依据 |
1.1.2 现实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高等学校 |
2.1.2 体育舞蹈 |
2.1.3 人才培养 |
2.1.4 课程 |
2.2 体育舞蹈发展现状 |
2.2.1 国外体育舞蹈发展现状 |
2.2.2 国内体育舞蹈发展现状 |
2.3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人才培养概况 |
4.1.1 体育舞蹈专项开设的专业名称及开设时间 |
4.1.2 人才培养目标 |
4.1.3 人才培养规格 |
4.2 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课程设置及教学形态分析 |
4.2.1 课程结构 |
4.2.2 体育舞蹈分科课程的课程内容设置 |
4.2.3 体育舞蹈教学形态分析 |
4.3 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现状与社会需求的调查分析 |
4.3.1 体育舞蹈本科生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 |
4.3.2 体育舞蹈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
4.3.3 用人单位对体育舞蹈毕业生的需求分析 |
4.3.4 用人单位对体育舞蹈毕业生能力的满意度调查及相关课程涉及 |
4.4 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专项教师基本情况 |
4.4.1 教师年龄与教龄 |
4.4.2 教师学历与职称结构 |
4.4.3 教师专业素质 |
4.4.4 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调查 |
4.5 影响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培养实施的因子分析 |
4.5.1 环境因子 |
4.5.2 认知因子 |
4.5.3 动机因子 |
4.5.4 教师因子 |
4.5.5 保障因子 |
4.5.6 学生因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设立科学、明确的符合学生及社会所需的人才培养目标 |
5.2.2 保障高校招生质量,招生结构合理化,完善艺考统考制度 |
5.2.3 加强体育舞蹈专项师资队伍建设 |
5.2.4 优化体育舞蹈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
5.2.5 加强学校支持力度,领导重视程度及硬件设施的保障机制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9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是课程改革的时代需求 |
1.1.2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存在一定问题 |
1.1.3 研究啦啦操选修课程对于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
1.1.4 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关于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 |
1.3.3 关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 |
1.3.4 关于高校啦啦操课程的相关研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基本思路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资料法 |
2.3.2 问卷调查法 |
2.3.3 实地考察法 |
2.3.4 数理统计法 |
2.3.5 逻辑分析法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修课程开设基本情况分析 |
3.1.1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修课程开设的现状 |
3.1.2 云南省普通高校啦啦操课程教学文件配备现状 |
3.2 云南省普通高校啦啦操选修课程编制的解读 |
3.2.1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目标设定分析 |
3.2.2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内容分析 |
3.2.3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教学实施情况分析 |
3.2.4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教学考核评价分析 |
3.3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实践反思 |
3.3.1 啦啦操课程进入云南省高校的时间普遍偏短,课程开设不稳定 |
3.3.2 啦啦操课程目标表述过于笼统,领域划分不清晰 |
3.3.3 啦啦操课程内容相对空泛,教材的理论指导性不足 |
3.3.4 啦啦操课程实施方法相对保守 |
3.3.5 啦啦操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内容和标准不够合理 |
3.4 云南省普通高校啦啦操课程实践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
3.4.1 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开设和定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4.2 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目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4.3 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内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4.4 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教学主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4.5 云南省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教学法方法存在问题与对策 |
3.4.6 当前啦啦操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4.7 部分高校啦啦操课程教学场地设施的存在问题及对策 |
3.4.8 高校啦啦操课程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普通高校 |
2.1.2 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 |
2.1.3 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内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研究 |
2.2.2 国外高校健美操课程内容研究 |
2.2.3 研究述评 |
3 研究对象、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创新点及重难点 |
3.3.1 创新点 |
3.3.2 重难点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之应然 |
4.1.1 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价值导向:社会、学科、学生 |
4.1.2 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
4.1.3 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 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的实然——现状分析 |
4.2.1 湖北省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现状 |
4.2.2 湖北省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现状调查 |
4.3 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过程 |
4.3.1 初步构建 |
4.3.2 正式构建 |
4.3.3 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的具体构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教师问卷(第一轮) |
附录2 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学生问卷 |
附录3 专家、教师访谈提纲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8)健身街舞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健身街舞” |
1. 基本内涵。 |
2. 起源和发展。 |
3. 主要功效。 |
二、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引入健身街舞的可行性分析 |
1. 保障性因素。 |
2. 需求性因素。 |
三、健身街舞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具体路径 |
1. 依托于成熟的高校健美操教学体系,以实现健身街舞课程的更好融入。 |
2. 以课外健身街舞活动为重要保障,实现健身街舞在高校范围内的全面普及。 |
(9)扬州市高中开设瑜珈选项课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新课程改革为高中开设瑜珈选项课提供了平台 |
1.1.2 瑜珈具有独特的健身、养心与娱乐功能 |
1.1.3 瑜珈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扬州市高中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高中体育课程内容研究 |
2.2 国内外体育选项课研究 |
2.2.1 国内体育选项课研究 |
2.2.2 国外体育选项课研究 |
2.3 国内外瑜珈选项课的开设现状 |
2.3.1 国内开设瑜珈选项课的研究 |
2.3.2 国外开设瑜珈选项课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扬州市高中体育课程的设置现状分析 |
4.1.1 扬州市高中体育课程的目标设置情况 |
4.1.2 扬州市高中的体育选项教学组织形式 |
4.1.3 扬州市高中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情况 |
4.2 扬州市高中开设瑜珈选项课的可行性调查 |
4.2.1 扬州市高中学生对开设瑜珈选项课的意愿 |
4.2.2 扬州市高中开设瑜珈选项课的师资情况 |
4.2.3 扬州市高中开设瑜珈选项课的场地器材情况 |
4.2.4 扬州市高中开设瑜珈选项课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4.3 扬州市高中开设瑜珈选项课的可行性分析 |
4.3.1 学生对瑜珈项目的接受度为瑜珈选项课的开设提供了生源支持 |
4.3.2 教师队伍的资源整合及培养为瑜珈选项课的开设提供了师资保障 |
4.3.3 现有的场地设施和器材条件为瑜珈选项课的开设提供了硬件支持 |
4.4 扬州市高中开设瑜珈选项课可能遇到的问题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宁夏高校推广木球传统体育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由 |
1.2 选题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宁夏高校体育课程现状的分析 |
3.2 木球课程在宁夏高校推广的必要性分析 |
3.3 木球课程在宁夏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
3.4 木球课程教材分析 |
3.5 以宁夏大学为例进行木球课程推广个案研究 |
第四章 推广木球体育课程的因素分析 |
4.1 影响因素分析 |
4.2 推广策略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
四、对高校开设街舞选修课的可行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黄雪纯.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2]高校街舞运动开展的现状调查及社会动因分析 ——以成都市为例[D]. 黄乙.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3]北京市中小学街舞开展现状与发展方向探究[D]. 李文超.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4]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D]. 罗天雪.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5]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培养的调查研究[D]. 张雯静.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6]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 秦新.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7]普通高校本科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D]. 李韵娜.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健身街舞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可行性研究[J]. 司淑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19(51)
- [9]扬州市高中开设瑜珈选项课的可行性研究[D]. 王秀方. 扬州大学, 2019(06)
- [10]宁夏高校推广木球传统体育课程研究[D]. 张光旭. 宁夏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