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光盘系统的构建与利用

网络环境下光盘系统的构建与利用

一、网络环境下的光盘系统建设与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许烨婧[1](2020)在《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的并发获取机理与话题衍进追踪研究》文中指出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大加持了多媒体、移动媒体、自媒体等各种媒体网络空间的多层次、丰富化、人性化设计,其功能的便捷化、智能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网民的关注与使用,各种多样化的互联网络空间承载了网络民众的海量言论与信息行为,这些都对健康网络环境的营造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网络舆情作为互联网络内容的重要体现之一,对其展开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网络舆情从广义上讲即是网络民众观点、意见、态度、情绪在网络空间中的集中体现。网民借助强大的互联网络平台进行表达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由此,引发的网络舆情信息获取与管理问题随之出现。而网络舆情信息的科学管理源于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有效获取与分析,那么,如何精准、快速获取网络舆情信息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大量文献调查与研究,可以看出网络舆情受社会环境、客观事实、民众认知、网络媒体等要素综合协同影响而产生。由此,要充分考虑、整合上述诸多影响要素,展开对各种技术支持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信息获取分析。由于网络舆情信息的隐匿性、突变性、多元性、交互性、随机性等特征,加之其信息显性与隐性呈现状态的互相转换,亟需一种系统的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实现舆情信息获取及其获取效果测度,以提高网络舆情信息获取的客观性、精准性、高效性。怀揣对以上问题的深度思考,本文尝试探索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机理与话题衍进追踪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而提供更为客观科学的网络舆情信息获取路径与方法。目前,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的并发获取机理与话题衍进追踪的相关研究较少,对于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概念、内涵尚无明确界定,有关话题追踪的文献更多的是侧重于相关技术的研究,尚未对舆情话题衍进追踪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分析。鉴于此,本文综合信息学、管理学、情报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优势共同探讨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的并发获取机理与话题衍进追踪。明确了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的概念、特征、流程,深度解析了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机理,构建了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模型,探索了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内涵、过程,详细分析了网络舆情话题的衍进态势,并构建了动态的追踪模型,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以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展开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机理与话题衍进追踪的深度研讨,提高网络舆情信息获取的有效性,从而更好更快响应网络舆情的科学实践管理,进一步丰富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总结归纳,借鉴当前网络舆情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提出了多媒体网络舆情并发获取的概念、特征、原则,将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数据源划分为舆情主体、舆情客体、舆情媒体、舆情本体四种类型的数据源,并探讨了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的流程。第二,基于前文的基础研究,探寻了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的支撑动力,分析了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的时态属性,从单维时序的角度描述了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的数据源形成机理、线程管控机理、数据监视累积机理、数据采集存储机理、数据触发机理;从多维态势的角度描述了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的话题衍进机理、话题衍进追踪机理。最后解析了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的机理相互作用关系。第三,根据单维时序的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的机理分析,明确了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的构成要素,综合运用DEMATEL分析法、AHP分析法、FMF分析法构建了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模型。通过爬虫软件采集数据,根据模型计算过程进行数值计量,最后总结研究结果。第四,参考查阅相关文献信息,阐述了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内涵及特性,明确了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过程,从时间变化的角度解析了网络舆情话题衍进的追踪态势,阐明了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与话题衍进追踪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了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概念模型,并分析了舆情话题衍进过程中各时期的追踪特征。第五,在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明晰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目标,从抽象---具象化角度对其展开深入探讨,分析了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流程,从网络舆情话题衍进指数、强度、关联度、漂移度四个方面构建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模型。依据构建的模型,采集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第六,根据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与话题衍进追踪的研究结论,从网络舆情客体、主体、媒体、本体、情境五个维度提出了较为具体的管控策略,充分分析与利用有效获取的网络舆情信息,为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提供客观、可行的策略支持。本研究拓宽了网络舆情的研究范畴,从多视阈角度融入了新的探索理念,丰富了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机理与话题衍进追踪的理论研究。通过数理分析、模型构建、实证研究的方式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与话题衍进追踪应用实践量化体系,为大数据环境下多媒体网络舆情的管控治理提供了可行的管理策略,有助于净化网络舆情环境,促进网络舆情走势的良性化。

谢辉[2](2018)在《网络环境中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文献数据资源建设包含物理馆藏与虚拟馆藏两个部分,准确了解到处理好该部分关系是目前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创建中一定要处理的重要问题。公共图书馆属于本区域的文献数据服务中心与文化数据共享中心,地区文献信息库创建属于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系统创建中的一个关键任务。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网络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的关系,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创建的途径。

张芳源[3](2017)在《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致力于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相关标准迅速发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但是标准规范不统一成为公共文化机构间的合作障碍。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服务融合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调研法、实际调查法、推导衍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开展研究。本文首先以标准化理论、系统论、生命周期理论和信息资源配置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设计并探讨了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的理论框架,包括概念层、规范层、设计层、开发层、应用层和评价层。其中,概念层确定了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的定义及特征;规范层探讨了标准体系设计的约束因素,包括构建目标、动因、依据和原则4个方面;设计层、开发层和应用层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对评价层的研究仅表现在对该标准体系应用评价进行了浅析。(1)设计层。设计层从国家、研究和标准成果3个方面分析了构建条件;确定了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的构建视角、思路和方法。构建视角包括性质维、级别维、层次维和内容维;构建思路是从体系假设到体系形成层层递进;构建方法是自上而下分解映射和自下而上聚合推导相结合的方法。(2)开发层。基于设计层的四维视角,本文构建了顶层结构包括基础性标准、数字资源融合标准、数字服务融合标准和管理类标准的标准体系框架;同时,结合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融合标准、各类数字文化服务标准内容体系和标准化模型确定公共文化数字服务融合标准内容体系。并通过主题范围确定、相关标准的计量分析和对文化标准化领域专家的调研确定了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所应重点建设的标准和优先事项,包括元数据标准、术语融合标准等多项标准。其中,元数据融合的实现策略既包括统一元数据格式和使用元数据互操作技术,还提出组织技术策略;术语标准融合建议建立功能强大的叙词表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检索效率。此外,本层还对标准化文件体系进行了设计,改进了现有标准编写中缺少版权页的问题,提出标准文件中广泛使用参考实例的建议。(3)应用层。本文从影响应用的因素、应用过程和应用方法方面提取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的应用模型特征;探讨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的应用成本和产生的社会效益;发现该标准体系可能的应用瓶颈,探讨应用策略。从应用角度,建立包含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过程和评价管理的应用评价模型。

杨燕卿[4](2017)在《福州市重点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伴随互联网的成长,信息服务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数字图书馆到虚拟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正处于新一轮的发展转型期,对其网络信息服务的现状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理论进行概述,介绍了福州市各重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概况,并从用户满意度调查的角度引出高校网络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与方式;其次,运用网络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探讨了现阶段福州市重点高校图书馆开展的网络信息服务的现状,涉及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服务、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个性化服务、基于网络的学科化服务、网络用户培训和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共七个主题的对比分析;最后,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期以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韩桥良[5](2016)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安全管理问题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为现代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而在这种情况下降,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的并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来的发展高度,而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问题。如何在有效发挥网络技术作用的情况下,使个人和企业信息所谓完整性和机密性得到有效地保护是现代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刘安定[6](2016)在《基于博文(Pro-One)系统随书光盘的有效管理与利用》文中提出介绍博文随书光盘管理系统的工作模式,详解光盘编目及ISO镜像制作与上传的流程,分析在实践过程中光盘存放、镜像存储、读者答疑、镜像检索等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有效管理与利用随书光盘的对策。

乔幸娟[7](2015)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服务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选取20所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样本,通过访问各图书馆网站,对20所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特色服务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指出其中的不足,并对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服务水平提出建议。

费青[8](2015)在《林业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分析我国10所林业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的情况,针对林业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以及林业信息资源建设中的问题,论述林业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与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提出在林业系统内通过强强联合实现林业数据库共建共享的举措。

张立伟[9](2015)在《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出版技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文明进化都与出版技术密不可分,出版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历史的真实缩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电子及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迅速崛起,期刊数字出版技术蓬勃发展。目前,从科技史角度对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问题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几乎为空白。站在多学科视角对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进行深入研究,梳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脉络,探索其发展规律,对促进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业科学发展、深化中国出版史研究、完善出版史学科体系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长期、快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历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与发展、IPV6核心网及3G移动网络技术在期刊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等重大技术突破为线索,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背景,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变迁过程划分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奠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三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繁荣,也带来了包括科技、文化、社会等在内的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中国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在这一时代变革的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在这一时期,电子计算机技术开始在我国出版领域得到应用,我国实现了一系列出版技术的突破。第一,实现了汉字进入计算机的重大突破,汉字实现了数字化;第二,激光照排技术实现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使中国印刷业进入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崭新时期;第三,磁、光等信息存储技术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纸质信息存储方式,实现了信息存储的数字化。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奠定了我国出版领域数字化的基础,电子出版技术开始出现,中国出版业迎来了巨大变革。我国在对国外各类磁带数据库、光盘数据库引进的基础上,研发了《中国高等院校学报论文文摘(英文磁带版)》(CUJA)和《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光盘版);出现了以软盘形式出版的电子期刊;方正书版、科印微机排版系统、华光普及型(BD)排版系统、4S高级科技文献书刊编排系统、"WP"软件等计算机排版软件得到了初步应用,我国出现了期刊的数字化萌芽。1994年4月20日,一条带宽只有64K的国际专线接入中国,开通了Internet的全功能服务,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技术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在文化产业崛起、经济全球化及一体化背景下,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逐步兴起。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出现及其在期刊出版领域中的应用赋于了传统期刊出版方式和运营模式以新的活力和内涵,同时也给期刊出版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网络信息技术在期刊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期刊采编技术、制版及印刷技术、发行及阅读技术的数字化变革,期刊出版逐步向网络化、一体化方向发展,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又一次重大变革。IPV6核心网的建立及移动3G通信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期刊稿件采编技术发展方面,期刊网络采编系统被广泛采用,一批期刊群采编平台得到了建设与发展,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期刊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在期刊的数字发行与阅读发面,一些OA期刊在线发布平台得以建立,期刊发行实现了开放阅读、自由传播和资源共享;3G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开始从单纯的通讯工具转向移动媒体终端,三网融合、三屏功能合一技术进一步深入,数字期刊的移动终端阅读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采用P2P技术并集合了Flash动画、tvc视频、音频、web控件、3D技术和超级链接等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多媒体互动杂志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移动网络技术的应用及手机网民数量的增长催生了手机阅读市场的壮大,VIVA无线新媒体手机杂志等一书手机期刊出版平台迅速发展。同时,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专业期刊平台运营模式的变迁。我国一些数字期刊出版平台先后采用了独家授权数字出版模式;专业期刊平台呈现出市场分工逐步细化的态势;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期刊数字出版的全流程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期刊出版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史,其变迁过程呈现出迅速性、渐进性及集成性的特征;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文化产业的崛起与繁荣、数字出版教育及研究等因素推动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变迁促进了期刊出版的跨媒体融合、增强了人们获取期刊信息的能力、加快了中文期刊走向世界的步伐、推动了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的繁荣,并对传统期刊出版业产生了双重影响。未来,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将进一步向跨媒体、立体化方向发展;其数字阅读技术将进入"后终端时代",内容依然为王;"注重用户体验"将成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更为迫切;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赢利模式将会逐步清晰。目前,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在人才储备与培养、产业链条及行业标准、版权保护及监管机制、集群创新及赢利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制约着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要彻底扫除上述发展的障碍,实现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持续创新,就必须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下功夫。要不断提高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水平,在科学整合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形成期刊数字出版的集群创新机制及有效的赢利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实现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郭振英,赵文兵,魏育辉[10](2015)在《社会化网络视角下轻量级图书书目本体研究》文中认为提出轻量级图书书目本体的概念,从基本类别和基本元素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设计;增加"标签""用户评论"作为图书书目本体的核心类别,聚集MARC数据、用户贡献数据、动态借阅信息等重新组织书目数据,并通过将关系数据转换为资源描述框架的方式发布为关联数据,验证本体的可行性。

二、网络环境下的光盘系统建设与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环境下的光盘系统建设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的并发获取机理与话题衍进追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信息论与全信息理论
        2.1.1 信息论
        2.1.2 全信息理论
    2.2 信息传播的相关理论
        2.2.1 信息传播理论
        2.2.2 信息生命周期理论
    2.3 多媒体网络舆情的相关理论
        2.3.1 网络舆情
        2.3.2 多媒体网络舆情
    2.4 信息获取与追踪的相关理论
        2.4.1 信息获取理论
        2.4.2 话题追踪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的相关分析
    3.1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的界定
    3.2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目标
    3.3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原则
        3.3.1 整体与部分相协调原则
        3.3.2 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原则
        3.3.3 有限与无限相统一原则
        3.3.4 单维时序与多维态势相结合原则
    3.4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特征
        3.4.1 多媒体网络舆情并发获取运行的非线性
        3.4.2 多媒体网络舆情并发获取阶段的自适应性
        3.4.3 多媒体网络舆情并发获取任务执行的时序性
        3.4.4 多媒体网络舆情并发获取负载技术的均衡性
    3.5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数据源分析
        3.5.1 舆情主体数据源分析
        3.5.2 舆情客体数据源分析
        3.5.3 舆情媒体数据源分析
        3.5.4 舆情本体数据源分析
    3.6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流程分析
        3.6.1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检索
        3.6.2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抓取
        3.6.3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萃取
        3.6.4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存取
        3.6.5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智取
        3.6.6 多媒体网络舆情主体交互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机理分析
    4.1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动力分析
        4.1.1 并发获取内源动力
        4.1.2 并发获取外源动力
        4.1.3 舆情并发获取动力作用模式
    4.2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的时态属性
        4.2.1 单维时序属性
        4.2.2 多维态势属性
    4.3 基于单维时序的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机理
        4.3.1 并发获取数据源形成机理
        4.3.2 并发获取线程管控机理
        4.3.3 并发获取数据监视累积机理
        4.3.4 并发获取数据采集存储机理
        4.3.5 并发获取数据触发机理
    4.4 基于多维态势的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机理
        4.4.1 话题衍进机理
        4.4.2 衍进追踪机理
    4.5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机理关系分析
        4.5.1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的数据源与机理关系
        4.5.2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的过程与机理关系
        4.5.3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的机理间作用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模型构建
    5.1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模型构建总体思路
    5.2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模型构成要素
        5.2.1 构成要素解析
        5.2.2 构成要素度量方法
    5.3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模型
        5.3.1 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模型构建过程
        5.3.2 基于DEMATEL的构成要素识别模型
        5.3.3 基于AHP的要素权重模型构建
        5.3.4 基于FMF的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模型
    5.4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实证分析
        5.4.1 网络舆情数据源获取
        5.4.2 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构成要素识别
        5.4.3 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构成要素权重确定
        5.4.4 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触发值计算
        5.4.5 实验结果解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过程及态势解析
    6.1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内涵与特性
        6.1.1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内涵
        6.1.2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特性
    6.2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过程
        6.2.1 网络舆情演进
        6.2.2 网络舆情话题衍进态势
        6.2.3 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
        6.2.4 舆情话题衍进追踪过程
    6.3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态势分析
        6.3.1 舆情话题衍进的运动模式
        6.3.2 舆情话题衍进追踪态势解析
    6.4 多媒体网络舆情并发获取与话题衍进追踪的关联关系
        6.4.1 单维时序关联
        6.4.2 多维态势关联
        6.4.3 综合关联关系
    6.5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概念模型构建
        6.5.1 模型构建
        6.5.2 舆情话题衍进各时期追踪特征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模型构建
    7.1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总体目标
        7.1.1 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动态表征
        7.1.2 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目标
    7.2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抽象-具象化解析
        7.2.1 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抽象化共生作用
        7.2.2 基于多维态势的具象化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
    7.3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流程
        7.3.1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技术分析
        7.3.2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方法选取
        7.3.3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的流程
    7.4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的最优话题选取
        7.4.1 最优舆情话题选取步骤
        7.4.2 网络舆情话题衍进期间的数据预处理
        7.4.3 网络舆情话题衍进特征词权重计量
        7.4.4 网络舆情话题衍进的聚类算法
    7.5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模型构建
        7.5.1 网络舆情话题衍进指数模型构建
        7.5.2 网络舆情话题强度模型构建
        7.5.3 网络舆情话题关联度模型构建
        7.5.4 网络舆情话题漂移度模型构建
    7.6 实证研究
        7.6.1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的选定
        7.6.2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数据源获取与分析
        7.6.3 多媒体网络舆情最优话题数量确定
        7.6.4 多媒体网络舆情话题衍进追踪测度分析
        7.6.5 研究结果总结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并发获取与话题衍进追踪的管控策略
    8.1 客体管控策略
    8.2 主体管控策略
    8.3 媒体管控策略
    8.4 本体管控策略
    8.5 情境管控策略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2)网络环境中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文献数据资源体系关系
     (一) 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关联
     (二) 物理馆藏和虚拟馆藏的关联
二、网络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途径
     (一) 创建健全的书目信息库
     (二) 充分研发使用现存的文献资源
     (三) 全力开发网上资源
     (四) 创建特色馆藏信息库
     (五) 采用新技术
三、结束语

(3)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相关术语和研究对象
        1.1.1 相关术语
        1.1.2 研究对象
    1.2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我国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本文创新点
2 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理论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标准化理论
        2.1.2 系统论
        2.1.3 生命周期理论
        2.1.4 信息资源配置理论
    2.2 理论框架
        2.2.1 理论框架的提出
        2.2.2 理论要素的分析
        2.2.3 概念层研究
        2.2.4 规范层研究
3 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构建方法
    3.1 构建的基本条件
    3.2 构建视角选择
        3.2.1 标准体系设计角度的相关研究
        3.2.2 标准体系设计角度的范例
        3.2.3 标准体系框架构建视角选定
    3.3 构建思路拟定
        3.3.1 构建过程角度
        3.3.2 内容构建角度
    3.4 构建方法设计
        3.4.1 基本构建方法
        3.4.2 自上而下分解映射
        3.4.3 自下而上聚合推导
4 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设计
    4.1 标准体系内容结构的确定
        4.1.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融合内容的特征
        4.1.2 各类数字文化服务标准体系
        4.1.3 标准化模型
    4.2 标准体系表
        4.2.1 标准体系表构成
        4.2.2 标准体系多层级结构设计
        4.2.3 分层结构标准体系内容解析
        4.2.4 标准体系明细表示例
    4.3 标准化文件撰写指南
        4.3.1 标准化文件编写概述
        4.3.2 标准化文件设计
        4.3.3 “标准”的目录设计
        4.3.4 所设计标准文件样本的优越性
5 基于调研的重点建设标准及优先事项确定
    5.1 重点建设标准及优先事项确定方法
    5.2 主题范围的确定
        5.2.1 相关项目选取
        5.2.2 标准内容的主题
    5.3 相关标准的计量分析
        5.3.1 数据来源与获取途径
        5.3.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5.4 针对文化行业标准化专家的问卷调研
        5.4.1 调查目的与方法
        5.4.2 调查内容
        5.4.3 调查结果
    5.5 重点建设标准及优先事项结论
6 元数据融合和术语标准融合的实现策略
    6.1 元数据标准融合探究
        6.1.1 元数据标准概述
        6.1.2 元数据互操作技术总结
        6.1.3 元数据标准融合实现策略
    6.2 术语标准融合方案
        6.2.1 术语标准概述
        6.2.2 叙词融合面临的问题
        6.2.3 多维叙词表构建方案
7 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的应用
    7.1 应用模型
        7.1.1 影响应用的因素
        7.1.2 应用过程探讨
        7.1.3 应用方法探讨
    7.2 应用成本与应用效益
        7.2.1 成本效益分析法简述
        7.2.2 应用成本分析
        7.2.3 应用效益探讨
    7.3 应用瓶颈与应用策略
        7.3.1 应用瓶颈
        7.3.2 应用策略
    7.4 应用评价浅析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附录
中英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4)福州市重点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福州市重点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概述
    2.1 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相关概述
    2.2 福州市重点高校图书馆概况
    2.3 福州市重点高校网络信息服务的内容与方式
第三章 福州市重点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现状分析
    3.1 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服务现状分析
    3.2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现状分析
    3.3 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现状分析
    3.4 个性化服务现状分析
    3.5 基于网络的学科化服务现状分析
    3.6 网络用户培训服务现状分析
    3.7 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分析
第四章 福州市重点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问题
    4.1 信息平台使用率低,馆藏数字化与多媒体检索较为简单
    4.2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收费不规范,限制较多
    4.3 虚拟参考咨询提供较少实时服务,发展不平衡
    4.4 图书定位与数据分析不足,缺乏个性化的体验
    4.5 学科化服务平台建设不足,学科馆员机制不够完善
    4.6 网络用户培训服务多为后导式,内容缺少总体规划
    4.7 移动图书馆管理较为复杂,服务功能较为简单
第五章 福州市重点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发展策略
    5.1 完善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
    5.2 促进馆际联盟的交流合作
    5.3 提高虚拟参考咨询的效率
    5.4 提升个性化服务的体验感
    5.5 构建学科服务的长效机制
    5.6 注重网络教育培训的模式
    5.7 加强移动式图书馆的建设
第六章 结论
    6.1 本文总结
    6.2 本文的不足
    6.3 展望
附录1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博文(Pro-One)系统随书光盘的有效管理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博文随书光盘管理系统的工作模式
2光盘编目及镜像制作、上传
3随书光盘管理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3.1忽视随书光盘实物的排列放置,无对应的管理模块
    3.2镜像服务器存储空间逐渐减少,长期需多次扩容
    3.3读者答疑以面对面为主,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
    3.4图书馆OPAC系统无光盘镜像的链接
4对策
    4.1以光盘总表作为博文系统的补充,对随书光盘的排列放置进行管理
    4.2实行请求光盘策略及镜像退出机制,节省存储空间
    4.3利用博文随书光盘系统留言板模块与读者交流
    4.4利用856字段使OPAC链接到博文光盘系统镜像

(7)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服务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20所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服务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1.1 特色资源库建设
    1.2 特色服务
        1.2.1 原文传递服务
        1.2.2 学科服务
        1.2.3 预约服务
        1.2.4 图书馆宣传服务
        1.2.5 形式多样的新生入馆教育
        1.2.6 阅读推广服务
2 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深化特色服务的建议
    2.1 建设相对丰富的特色资源库
    2.2 打造图书馆服务品牌, 注重服务效率
    2.3 深入了解师生需求, 加强数据库宣传与推广
    2.4 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互助
3 结束语

(8)林业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林业高校馆自建特色数据库的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
    1.1自建林业特色数据库的现状
    1.2自建林业特色数据库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1.2.1特点
        1.2.2存在的问题
2林业高校馆自建特色库与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2.1林业高校馆自建特色库并实现林业资源共享是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2.2林业高校馆自建特色库能够弥补一般引进和购买数据库资源的不足,满足林业科研的特殊需求
3林业高校馆自建特色库的举措
    3.1整合资源,促进资源共建共享
    3.2推进服务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3结合地方优势资源,保持动态研究态势
    3.4提高林业特色库的市场显示度

(9)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的重点、难点
    四、研究结构及主要内容
    五、创新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概念界定、产业发展概况与历史分期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期刊与杂志
        二、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与数字出版
        三、期刊数字出版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概况
        一、传统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发展迅猛
        二、多媒体网络杂志数字出版初具规模
        三、期刊数字出版产值波动中增长
        四、期刊数字出版高新技术层出不穷
    第三节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期
        一、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1985-1993)
        二、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1994-2004)
        三、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5-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1985-1993)
    第一节 背景:改革开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二、落后的出版技术与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间的矛盾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四、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社会的转型
    第二节 电子计算机在出版领域中的应用
    第三节 汉字数字化与电子照排技术的突破
        一、"748工程"与汉字数字化
        二、彩色照排技术实现国产化
        三、汉字照排技术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
    第四节 信息存储技术的数字化发展
        一、磁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二、光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第五节 中国期刊的数字化萌芽
        一、高校学报论文磁带文献库的研制
        二、中文科技期刊光盘数据库的研制
        三、软盘电子期刊的发行
        四、计算机排版软件的初步应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1994-2004)
    第一节 背景:文化产业崛起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
        一、文化产业崛起与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兴起
        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革新
        三、网络及信息存储技术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期刊采编技术的变革
        一、期刊稿件采编流程的改变
        二、期刊编辑模式的转变
        三、计算机排版软件的普遍应用
    第三节 期刊制版及印刷技术的进步
        一、CTP技术实现期刊的计算机直接制版
        二、数字他直接印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第四节 期刊发行技术、阅读方式变迁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一、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期刊发行技术变迁
        二、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期刊阅读方式变迁
        三、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第五节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内涵及构成
        二、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及轨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5-今)
    第一节 背景: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一、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与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变革
        二、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升级
    第二节 期刊采编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一、期刊网络采编系统的广泛使用
        二、期刊群采编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三、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四、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普遍应用
    第三节 期刊发行技术的进步
        一、OA期刊在线发布平台的建立
        二、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发行技术的应用
        三、期刊手机出版发行技术的兴起
        四、网络多媒体杂志的大量涌现
    第四节 期刊阅读技术的革新
        一、移动网络技术与期刊移动终端阅读
        二、多媒体互动技术与期刊多媒体阅读
        三、"开放存取"技术与期刊开放阅读
    第五节 数字出版技术应用与专业期刊平台运营模式变迁
        一、期刊独家授权数字出版模式的采用
        二、专业期刊平台市场分工的逐步细化
        三、"网络发行量"概念的首次提出
        四、"云计算"技术实现期剥数字出版的全流程管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特征、动因及影响
    第一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特征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迅速性
        二、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渐进性
        三、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集成性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分析
        一、技术基础: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二、经济动因: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社会动因: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
        四、文化动因:从文化产业崛起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五、学科支撑:数字出版教育及研究方兴未艾
    第三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影响
        一、促进了期刊出版的跨媒体融合
        二、增强了人们获取期刊信息的能力
        三、加快了中文期刊走向世界的步伐
        四、推动了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的繁荣
        五、对传统期刊出版业的双重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借鉴意义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二、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
        三、教育与科研是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四、业界的合理竞争是推动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
        五、要加强借鉴基础上的自主创新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将进一步向跨媒体、立体化方向发展
        二、期刊数字阅读技术将进入"后终端时代",内容依然为王
        三、"注重用户体验"将成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四、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五、期刊数字出版技木创新的赢利模式将会逐步清晰
    第三节 当前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匮乏状况凸显
        二、产业链条尚不健全,行业标准严重滞后
        三、版权困局亟需破解,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集群创新水平不高,有效的赢利模式还未真正形成
    第四节 提升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水平
        二、科学整合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
        三、加强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
        四、促进期刊数字出版集群创新,逐步形成有效的赢利模式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社会化网络视角下轻量级图书书目本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相关研究
    1.1书目本体
    1.2编目网站
    1.3图书馆与社会化网络环境的融合
    1.4个性化图书推荐机制
2轻量级图书书目本体的构建
    2.1基本类别设计
    2.2基本元素设计
        2.2.1基本元素的选择
        2.2.2核心类别基本元素设计
3轻量级图书书目本体的应用
    3.1构建轻量级图书书目本体
    3.2轻量级图书书目本体的验证
4结语

四、网络环境下的光盘系统建设与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的并发获取机理与话题衍进追踪研究[D]. 许烨婧. 吉林大学, 2020(08)
  • [2]网络环境中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途径[J]. 谢辉. 中国民族博览, 2018(02)
  • [3]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研究[D]. 张芳源. 武汉大学, 2017(07)
  • [4]福州市重点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 杨燕卿. 福建师范大学, 2017(12)
  • [5]网络环境下信息安全管理问题探析[J]. 韩桥良.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6(11)
  • [6]基于博文(Pro-One)系统随书光盘的有效管理与利用[J]. 刘安定. 图书馆学刊, 2016(09)
  • [7]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服务调查研究[J]. 乔幸娟.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4)
  • [8]林业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思考[J]. 费青. 情报探索, 2015(10)
  • [9]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D]. 张立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10]社会化网络视角下轻量级图书书目本体研究[J]. 郭振英,赵文兵,魏育辉. 情报探索, 2015(04)

标签:;  ;  ;  ;  ;  

网络环境下光盘系统的构建与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