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明[1](2021)在《经营者集中豁免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经营者集中成为大多数商事主体选择的手段,一方面它能够提高技术,促进企业发展,扩大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它也会破坏市场竞争的平衡,容易造成垄断,对市场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随着我国经营者集中案件数量的增多以及类型的多样化,豁免制度的完善就变得十分必要。近几年,我国出台和修改了许多的法规来规范经营者集中,但是也只是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在实体标准和程序运行方面仍然有不足之处。许多经营者集中案件处理起来纷繁复杂,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应当采取更加规范化的模式,探究我国豁免制度的发展形式,完善豁免制度。从实践角度来看,应丰富免于申报条件,制定更为灵活的申报标准,明确行业标准,使其在实践中更容易操作,避免给经营者带来不利。从理论角度加以概括,明确豁免的具体标准,细化公共利益的内涵。在法律执行领域,执法机构应加强对经营者集中豁免的事后监督,完善信息公开和审查的程序,保证豁免的正确性。通过不断完善我国的豁免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发展。
陈鹏举[2](2020)在《中小企业叙做商业保理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都困扰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这其中既有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金融市场和相关制度层面的原因。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可以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其中外源融资又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但是从中小企业融资的具体状况来看,往往存在着内源融资难以满足需求和外源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国际经验表明,以保理业务为主体的供应链金融是最适合于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工具。我国商业保理业务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尚未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立足于供应链金融(商业保理),在大量查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用比较研究、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商业保理行业发展状况的异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现状、通过叙做商业保理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可行性,以及哪些因素在影响中小企业叙做商业保理业务的决策。区别于传统的中小企业融资和供应链金融类的研究,本文以中小企业对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流转为核心,深入分析了中小企业如何借助供应链化解自身信息不透明问题,如何基于信用转移解决自身信用不足问题,以及商业保理公司如何基于回款路径锁定解决中小企业还款风险问题,并对中小企业叙做商业保理业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杨阳[3](2018)在《基于科技创新的联智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其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机制灵活、市场敏锐度高而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沟通市场与科技,提升经济发展信心,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和基础力量。但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和市场环境,科技型中小企业仍需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长期的企业市场竞争中,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能力,因此如何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的现实研究课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和提升的理论研究,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内涵的认识还缺乏共识,对生命周期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尤其缺乏对典型企业的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因此通过典型分析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理论体系,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专题研究,进一步明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及形成机理,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通过实证分析找出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问题,最终提出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具体对策建议。在充分运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理论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模型法等方法基础上,梳理和明晰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和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四川联智公司为例开展实证评价,最终提出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有效对策。研究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具有多元性、动态性、系统性、复杂性,、延展性、独特性、不可模仿性等。寻找和确定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从两个最基本的要素资源和能力及其协调配置入手,可从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现状分析发现,融资难、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市场能力和组织力不高等是制约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问题,应在破解融资难题、增强创新意识、加大员工培训和教育力度、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拓展企业科技资源平台、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构建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方面着力。
董静[4](2010)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从相关数据和信息统计来看其在我国经济和社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地推进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中小企业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经济参与成分多样化,缺乏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管理制度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弱,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之生存发展环境更为困难。除此之外,制约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因素还有以下几点,比如产品竞争力低、产业结构落后、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等等。于是国家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扶持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税收优惠措施的使用,以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既体现了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引导政策,又使得中小企业得到了最直接的现实利益,增强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实力。国家通过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的运用,扩大了中小企业利润空间,提高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技术更新。利用税收优惠制度,能够引导其利用成本上的优势来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其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节能减排,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增强其生存发展能力,引导中小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这些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制度由于中小企业的标准界定不合理,税收优惠法律法规的效力层次低,税收优惠措施缺乏针对性等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小企业没有很好的享有这些税收优惠措施带来的好处,甚至被一些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抵消了因税收优惠措施带来的利益。因此,本文将从我国现有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制度出发,通过对国外一些国家的相关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制度的相关措施。
林全玲[5](2006)在《政策性担保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保障交易安全是担保法律制度最基本的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担保制度逐渐衍生出另一种功能——经济激励功能。担保经济激励功能的产生,使得政府可以通过特定的法律制度安排使某些难以获得商业贷款但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方向的特定产业或领域获得充分的资金,实现更快发展。 这样,担保制度也就产生了分化,一种是以确保微观领域中具体的债权安全或者说交易安全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担保制度,一种是以增强特定领域主体的担保能力,从而实现政府特殊政策的担保制度。对于前一种类型的担保制度,是更为基础的担保制度,我们可以称之为基础担保制度,而后一种由于具有特定的政策内涵,我们则称之为“政策性担保制度”。政策性担保制度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其所涉及的领域也可能因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为此,本文仅就政策性担保在中小企业、中低收入者住房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本文共分五章: 第1章,政策性担保的基本理论。担保经济激励功能的产生,使得担保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即为政策性担保。政策性担保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产业结构调整等宏观调控的功能。政策性担保手段与其他宏观调控手段相比具有较大的优越性。政策性担保适应了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化、间接化的趋势,是政府经济政策的顺畅的传导机制,与行政手段相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然而,政策性担保也具有负面效应。主要在于政府、担保机构以及借款人之间也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为此,必须完善政策性担保的制度设置,主要是信息甄别机制与风险分散机制,谨慎选择政策性担保的作用领域,适当发挥政策性担保的作用,控制其负面效应。同时,要加强对政策性担保制度的立法。政策性担保立法属于经济法中的促进型立法,主要通过利益诱导而不是管理来实现立法目的。 第2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中小企业对于促进就业、扩大出口、技术创新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实力弱,难以提供银行所能接受的担保,贷款风险大,所以面临极大的融资困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具有重要作用。国外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对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存有体系不合理,风险分散机制不完善与缺乏财政补偿机制等问题。为此,需要通过大力发展互助担保机构,建立再担保体系,针对非营利性担保机构建立起财政有限补偿与激励补偿机制等方式对其进行完善。
李宁[6](2004)在《东北地区城市就业能力的地域结构与区域调控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为东北地区的振兴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新契机。东北地区的新一轮发展有诸多问题和矛盾亟待解决,其中最重的问题之一就是失业与再就业。它已成为时下“东北人”关心和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对东北地区的就业现状做出了初步、客观的诊断和评价。与广大农村相比,东北地区的城市就业压力更显严峻,所以东北地区就业问题的出路主要在城市(产业)。而东北地区的城市同样面临着各种问题,如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城市、中小城镇不发育等等,因此存在着能力的空间差异和能力建设问题。在对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增长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及产业经济学中相关的就业理论与分析方法进行系统地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炼出了衡量地区就业能力的影响因子。进而根据本次研究的目的,作者以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相关的区域与空间理论及分析方法为基础,在系统论思想及指标与指标体系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衡量地区就业能力的指标体系。运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东北地区35个地级市一级的行政区域的就业能力进行了量化指标的对比与分析,确定其就业能力的区域分异及所反映出的地域结构特征和在时间序列上的演变规律。针对研究结果所反映出的东北地区城市就业能力的强弱及存在的症结,本文设计策划了相应的提升城市就业能力的建设方案,并提出了相对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区域就业调控政策与措施。
二、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经营者集中豁免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一章 经营者集中豁免的概述 |
第一节 经营者集中豁免的相关概述 |
一、经营者集中的概念 |
二、经营者集中豁免的概念 |
第二节 经营者集中豁免制度合理性的理论分析 |
一、从有效竞争理论分析 |
二、从社会公共利益理论分析 |
三、从实质公平理论分析 |
第三节 经营者集中豁免制度合理性的实践分析 |
一、从社会发展方面分析 |
二、从国家竞争战略方面分析 |
第二章 经营者集中豁免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我国经营者集中豁免制度的现状 |
一、经营者集中豁免标准的相关法律规定 |
二、经营者集中申报的法律规定 |
三、经营者集中审查的法律规定 |
第二节 经营者集中豁免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豁免条件规定不完善 |
二、经营者集中豁免标准不易界定 |
三、经营者集中豁免程序方面的不足 |
第三章 域外经营者集中豁免法律制度考察 |
第一节 域外经营者集中豁免制度概况 |
一、经营者集中申报方面概况 |
二、经营者集中效率豁免概况 |
三、经营者集中企业破产豁免概况 |
四、经营者集中社会公共利益豁免概况 |
五、经营者集中审查方面概况 |
第二节 域外经营者集中豁免法律制度的借鉴 |
一、立足本国国情 |
二、豁免事项具体化 |
三、豁免申报和审查方面的完善 |
第四章 我国经营者集中豁免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一节 完善豁免条件规定 |
一、丰富免于申报条件 |
二、完善集中申报标准 |
第二节 明确并细化经营者集中豁免标准 |
一、效率抗辩 |
二、企业破产抗辩 |
三、社会公共利益豁免 |
第三节 健全经营者集中豁免程序方面规范 |
一、完善经营者集中审查期限问题 |
二、完善经营者集中信息公开问题 |
三、完善经营者集中监督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中小企业叙做商业保理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
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方式 |
三、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主要表现 |
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形成的原因 |
五、当前我国商业保理行业发展状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有助于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
二、有助于促进商业保理行业健康发展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部分 |
二、不足部分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供应链契约理论 |
二、应收账款融资理论 |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中小企业相关文献 |
二、保理行业相关文献 |
三、供应链金融相关文献 |
第三章 国内外保理行业发展概况 |
第一节 保理业务概述 |
一、保理业务的服务内容 |
二、保理业务的运作模式 |
三、保理业务的适用条件 |
第二节 国内外保理行业发展状况 |
一、全球保理行业发展历程 |
二、我国保理行业发展状况 |
第四章 通过商业保理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基于供应链化解企业自身信息不透明问题 |
一、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问题的表现 |
二、供应链金融区别于传统商业银行信贷的核心机制 |
三、中小企业借助供应链消解自身信息不透明问题 |
第二节 中小企业基于信用转移解决自身信用不足问题 |
一、中小企业信用不足的表现 |
二、中小企业通过商业保理解决信用不足问题的立足点 |
第三节 保理商基于回款路径锁定控制中小企业还款风险 |
一、保理商应锁定回款路径 |
二、基于回款路径控制的明保理与暗保理的选择 |
三、保理商对间接还款的处理 |
第五章 中小企业叙做商业保理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因素猜想 |
一、中小供应商(上游卖方企业)基本情况相关因素 |
二、中小供应商(上游卖方企业)融资情况相关因素 |
三、下游买方企业基本情况相关因素 |
第二节 建立模型 |
一、选择变量 |
二、构建模型 |
第三节 数据来源 |
一、问卷设计 |
二、问卷收发情况 |
三、问卷数据处理 |
四、问卷数据概览 |
第四节 模型检验及修正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模型的检验及修正 |
第六章 促进中小企业叙做商业保理业务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中小企业及核心企业商务信用方面的建议 |
一、完善涵盖中小企业及核心企业的社会征信体系 |
二、深化商业信用电子化流转试点 |
第二节 促进商业保理行业发展方面的相关建议 |
一、扩展商业保理公司融资渠道 |
二、深化与金融科技行业的合作 |
三、鼓励商业保理公司开展国际保理业务 |
第三节 法规和政策方面的建议 |
一、推进商业保理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制定 |
二、调整优化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商业保理财税政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商业保理行业配套政策梳理 |
附录B 关于中小企业叙做商业保理业务的调查问卷 |
附录C 商业保理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案例分析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基于科技创新的联智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的代表性观点综述与评析 |
1.2.2 国内研究观点综述及评析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本理论概述 |
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 |
2.1.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
2.1.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2.2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理论 |
2.3 企业科技创新理论 |
第3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
3.1 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及结构分析 |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 评价模型及实施步骤 |
3.3.1 评价模型 |
3.3.2 实施步骤 |
第4章 联智科技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
4.1 联智科技公司概况 |
4.2 联智科技公司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 |
4.3 联智科技公司核心竞争力定性与定量评价 |
4.3.1 定性评价方法及指标一致性检验 |
4.3.2 基于熵权的TOPSIS的定量评价 |
4.4 联智科技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章 联智科技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对策 |
5.1 破解融资瓶颈,强化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经费保障 |
5.2 增强公司员工创新意识,激发公司主动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
5.3 加大培训和教育力度,提升员工文化素质 |
5.4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铸就公司特色显着的核心竞争力 |
5.4.1 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
5.4.2 基于生命周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内生驱动力分析 |
5.4.3 多措并举提升联智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 |
5.5 做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激发公司自主创新动力 |
5.6 拓展科技创新的资源和平台,提高公司科技资源共享能力 |
5.7 加强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公司组织力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的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对中小企业的促进作用 |
(一) 中小企业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
1、小企业的界定 |
2、中小企业的特点 |
3、中小企业的作用 |
(二) 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理论 |
(三) 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对中小企业的作用 |
1、税收优惠法律制度概述 |
2、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对中小企业之引导作用 |
3、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对中小企业之激励作用 |
三、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
(一) 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困境 |
1、存活期短 |
2、融资难 |
3、缺乏核心竞争力 |
4、税费负担重 |
(二) 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
1、加大了中小企业的出口难度 |
2、成本上升导致生存危机 |
3、融资更为困难 |
四、我国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现状审视 |
(一) 我国现行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主要规定 |
1、中小企业可以直接享有的税收优惠 |
2、中小企业可以间接享有的税收优惠 |
(二) 我国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缺陷 |
1、税收优惠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
2、税收征管制度方面的不利影响 |
五、促进中小企业税收优惠制度的国际经验借鉴 |
(一) 发达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 |
1、有关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的国际经验 |
2、全面优惠到有选择性的优惠 |
3、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国外税收优惠立法经验 |
4、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引导 |
5、税收法定原则的坚持 |
6、公平与效率的兼顾 |
7、主要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 |
8、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的建立 |
(二) 对改革我国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启示 |
1、确立更为合理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
2、明确税收优惠立法权限,提高效力层次 |
3、增强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针对性 |
4、重服务轻处罚,注重税收征管效率 |
六、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税收优惠立法的几点思考 |
(一) 明确针对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原则 |
1、从宪法的高度确立税收法定主义原则 |
2、以“特惠制”取代“普惠制”原则 |
(二) 相关完善措施的提出 |
1、立法明确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目标 |
2、科学合理地界定中小企业标准 |
3、健全税收优惠制度,提升法律层次 |
4、增强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制度规范性 |
5、提高税收优惠制度的实施效率 |
(三) 完善中小企业税收征管立法 |
1、简化税收征管程序 |
2、加强税收服务 |
3、加强对自由裁量权的监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政策性担保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导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2 政策性担保的基本理论问题 |
2.1 担保的功能 |
2.1.1 担保的初始功能 |
2.1.2 担保的衍生功能 |
2.2 政府对担保经济激励功能的利用—政策性担保 |
2.2.1 担保制度的分化—政策性担保制度的诞生 |
2.2.2 政府可资利用的基础型担保的方式及比较 |
2.2.3 政府利用政策性担保的模式 |
2.2.4 政府利用政策性担保的领域 |
2.2.5 对政策性担保的再认识 |
2.3 政策性担保—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 |
2.3.1 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
2.3.2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分析 |
2.3.3 政策性担保的宏观调控的功能分析 |
2.4 政策性担保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的优越性 |
2.4.1 政策性担保适应了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化间接化的趋势 |
2.4.2 政策性担保与行政手段相比具有的优越性 |
2.4.3 政策性担保是宏观经济政策顺畅的传导手段 |
2.5 政策性担保的负面效应及控制 |
2.5.1 政策性担保的负面效应 |
2.5.2 对政策性担保负面效应的控制 |
2.6 政策性担保立法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 |
2.6.1 政策性担保立法的属性分析—“促进型经济法” |
2.6.2 完善政策性担保立法,促进经济发展 |
3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 |
3.1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必要性 |
3.1.1 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 |
3.1.2 中小企业面临的信贷融资困境及原因 |
3.1.3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中的作用 |
3.2 国外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 |
3.2.1 美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 |
3.2.2 日本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 |
3.2.3 奥地利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 |
3.2.4 意大利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 |
3.2.5 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借鉴意义 |
3.3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实践 |
3.3.1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发展概况 |
3.3.2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试点的实践模式及运作方式 |
3.3.3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 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建议 |
3.4.1 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存在问题的简要分析 |
3.4.2 完善以省级担保机构为主体的再担保体系 |
3.4.3 建立有限补偿和激励补偿制度 |
3.4.4 大力促进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发展 |
3.4.5 制定规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法律法规 |
4 中低收入者住房贷款政策性担保制度 |
4.1 建立中低收入者住房贷款政策性担保制度的必要性 |
4.1.1 中低收入者住房保障的意义 |
4.1.2 中低收入者住房融资困境 |
4.1.3 利用政策性担保手段促进中低收入者住房贷款市场发展的可能性分析 |
4.2 我国中低收入者住房贷款政策性担保的尝试 |
4.2.1 个人住房置业担保机构的发展情况 |
4.2.2 现行个人住房置业担保制度的基本框架 |
4.2.3 典型住房置业担保机构的运作现状 |
4.2.4 对住房置业担保制度的评价 |
4.3 国外个人住房贷款担保体系比较研究 |
4.3.1 美国住房贷款担保体系 |
4.3.2 加拿大的抵押贷款担保制度 |
4.3.3 法国与荷兰住房贷款担保政策 |
4.3.4 对我国建立住房贷款政策性担保体系的借鉴 |
4.4 我国中低收入者住房贷款政策性担保体系的构建 |
4.4.1 建立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的专门针对中低收入者的国家住房政策性担保体系的意义 |
4.4.2 建立和完善中低收入者国家住房贷款政策性担保体系的构想 |
4.4.3 公积金贷款担保方式的发展与完善 |
5 基础设施收益权质押担保制度 |
5.1 建立基础设施收益权质押担保制度的必要性 |
5.1.1 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
5.1.2 基础设施建设面临融资困境 |
5.1.3 基础设施收益权质押担保制度是解决基础设施融资困难的有效方法 |
5.2 基础设施收益权质押担保制度的理论分析 |
5.2.1 基础设施收益权的概念 |
5.2.2 基础设施收益权质押的概念与特征 |
5.2.3 基础设施收益权质押担保的合法性分析 |
5.2.4 基础设施收益权质押担保的优越性分析 |
5.2.5 基础设施收益权质押担保制度的运作 |
5.3 我国基础设施收益权质押担保的实践 |
5.3.1 基础设施收益权质押担保制度的产生 |
5.3.2 基础设施收益权质押担保制度存在的问题 |
5.3.3 完善基础设施收益权质押担保制度的宏观思考 |
6 农业贷款政策性担保制度 |
6.1 农业融资困境与农业政策性担保 |
6.1.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
6.1.2 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资金困境 |
6.1.3 发挥担保的作用,促进信贷投入 |
6.2 开展农户小额联保贷款 |
6.2.1 农信社农户小额联保贷款:小额信贷正规化的产物 |
6.2.2 我国农户联保贷款的运作及存在问题 |
6.2.3 完善农户小额联保贷款的建议 |
6.3 发展农业贷款信用担保机制 |
6.3.1 政府出资设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模式 |
6.3.2 互助性农业贷款担保协会模式 |
6.3.3 “龙头企业+担保公司+银行+农户”型农业贷款担保模式分析 |
6.4 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 |
6.4.1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解决农业长期资金投入不足的制度安排 |
6.4.2 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
6.4.3 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的政策措施 |
6.4.4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的特殊规定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6)东北地区城市就业能力的地域结构与区域调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 录 绪 论 第一章 东北地区就业现状诊断 |
第一节 农业剩余劳动力总量及滞留经济代价 |
一、农业劳动力剩余的规模及省际差异 |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的经济代价及省际差异 |
第二节 城镇就业压力巨大 |
一、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失业率逐年攀升 |
二、国有企业显性失业与隐性失业叠加 |
三、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度大 |
第三节 国民经济劳动就业效应小 |
一、行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力弱 |
二、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依存度逐渐降低 |
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性差 |
一、劳动力产业间流动缓慢 |
二、劳动力区域流动量不大 第二章 就业一般理论与就业影响因子 |
第一节 经济增长:解决劳动就业的根本性因素 |
一、经济增长的劳动力需求效应 |
二、投资率变动的劳动力需求效应 |
三、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的进一步探讨 |
第二节 非公有经济: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
一、 非公有经济发展对解决就业增量和存量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
二、 非公有经济的重要载体中小企业 |
第三节 第三产业:缓解失业压力的重要出路 |
一、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与就业 |
二、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理论分析 |
三、 发展第三产业对拓展我国劳动就业的重要意义 |
第四节 人力资本:经济发展与就业的源动力 |
一、 人力资本的界定 |
二、 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 |
三、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及劳动就业的作用 |
四、 失业的人力资本诠释 |
第五节 城市化:经济发展与就业的重要推动力量 |
一、 城市化促进就业的几个重要环节 |
二、 低度城市化对就业的不良影响 第三章 东北地区城市就业能力的聚类分析 |
第一节 指标与指标体系的一般理论 |
一、 指标的内涵 |
二、 指标的类型 |
三、 指标的功能 |
四、 指标体系理论 |
第二节 地区就业能力测度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分析方法 |
一、测度地区就业能力的指标体 |
二、主成分分析法 |
第三节 东北地区城市就业能力的数量分析 |
一、 Princomp程序设计及运算结果 |
二、 基本结论与相关分析 第四章 东北地区提升城市就业能力的地域调控 |
第一节 国有经济集中城市就业能力的提升 |
一、 焦点问题一:制造业企业的发展问题 |
二、 焦点问题二:大力发展非正规就业问题 |
三、 焦点问题三:对外开放与就业目标 |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就业能力的提升 |
一、开发接替产业,实行集约型的发展模式 |
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
三、完善城市功能,发展城市经济 |
四、对资源性城市实行特殊的政策扶持 |
第三节 边陲城市就业能力的提升 |
一、 积极引导边境贸易的良性发展 |
二、 促进旅游业态创新与就业空间开拓 |
三、 积极开展对外劳务输出 |
第四节 低度城市化城市就业能力的提升 |
一、 以经济发展为主线,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
二、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扩大农业内部就业 |
三、 有重点地建设县(区)城区和中心镇,推进城市化进程 |
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就业 |
第五节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就业能力的人力资本政策 |
一、 减少劳动力供给 |
二、 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
三、 完善劳动力市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结 语 |
一、写作手法 |
二、基本结论 |
三、主要贡献 |
四、遗留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致 谢 |
四、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经营者集中豁免法律制度研究[D]. 王建明.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中小企业叙做商业保理的影响因素研究[D]. 陈鹏举.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020(08)
- [3]基于科技创新的联智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D]. 杨阳.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4]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研究[D]. 董静.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4)
- [5]政策性担保法律制度研究[D]. 林全玲. 重庆大学, 2006(02)
- [6]东北地区城市就业能力的地域结构与区域调控措施研究[D]. 李宁. 东北师范大学,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