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南某市集中式供水水源水质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范尉尉,陈凤格,丁婷婷,杨玲,张莹,关茗洋,白萍[1](2021)在《河北省某南水北调地表水厂的卫生学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选取河北省1座以南水北调为水源建成后的地表水厂进行卫生学评价,介绍其评价过程及结果,评价运行期间的卫生学防护及卫生管理现状,为提高地表水厂特别是同类型水源的水厂卫生管理水平、改善供水水质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7—9月评价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等采取查阅资料、现场调查、采样检测与专家会商等形式进行卫生学评价并提出整改建议。结果水厂选址和布局、水处理工艺、水处理建筑物及输水管网基本符合供水单位卫生规范要求,水厂以南水北调地表水为水源,设计供水能力5×104t,实际日供水量3×104t,覆盖15个行政村10.2万人,抽检出厂水和末梢水合格率为100%,制水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并配备ClO2前加氯处理原水的有机物和藻类。在线监测消毒剂有效余量为0.3 mg/L。结论该地表水厂设计、建设、卫生学管理基本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要求,供水管网新旧结合需要加强监管,深度水处理工艺有待规范使用。存在的卫生学风险较低,建议加强卫生监管以降低风险,保障群众饮水健康。
乔松慧[2](2021)在《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文中指出水是生命之源,自2015年我国正式迈入农村饮水安全阶段以来,农民的满足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由于显着的城乡差距,虽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情况尚不清晰。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整理、理论与实际结合、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等方式,收集了我国关于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方面的相关论文、学术报告、统计数据、各地统计年鉴及相关文件,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汇总了不同阶段全国范围内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污染程度、水质时空特点以及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并对农村地区水质改善提出建议。研究内容和得出结论包括:(1)以公开发表的水质数据为依据,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和氟化物为调研对象,对影响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污染指标分析,自2005年至2018年间,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由33.8%降到21.3%,中部地区由40.3%下降到22.3%,西部地区由54.4%下降到22.4%,东北地区由36.7%下降到23.7%;细菌总数的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超标率由31.2%降到16.4%,中部地区由37.2%下降到17.7%,西部地区由39.2%下降到18.9%,东北地区由31.7%下降到19.6%。东部地区浑浊度的超标率由14.6%下降到9.3%,中部地区由19.7%下降到14.9%,西部地区由23.1%下降到16.7%,东北地区由18.3%下降到16.9%。大部分地区氟化物超标率在10%以下。(2)全国范围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从时间的角度,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合格率逐年提高,整体合格率由40%提升到65%,我国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由2005至2008年的48.1%提高到了2015至2018年的61.1%,中部地区由40.1%提高到57.5%,西部地区由44.4%提高到59.2%。东北地区水质合格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水质合格率由2005-2008年的68.1%降低到2015-2018年的60.1%。从空间的角度,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较高,东北地区水质出现一定波动,此外同一水质指标在不同典型农村地区存在差异,以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氟、铁、锰、硝酸盐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四个地区的典型农村进行对比分析,全国范围内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的平均水平在38%,东部以及中部地区的典型省份超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水质指标的超标率也呈现一定地域特点。(3)结合我国农村饮用水典型水质指标污染现状和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表明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逐年提高,饮水不安全人口数减少。但就目前了解到的公开数据来看,存在部分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数据报道偏少;水质合格率整体还有待提高,到2018年,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平均水平为65%。可以通过饮用水在水源地保护、输配水管网基础设施铺设、消毒问题的落实、居民用水习惯以及用水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与质量提升等方面对农村饮用水水质进行改善。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各方联动、鼓励农村地区饮水工程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等方式来改善农村饮用水水质。
李宛玲[3](2021)在《2017-2019年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两种生活饮用水水质评价方法,分析某市2017-2019年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数据,评价该市城市和农村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状况,了解该市水质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保护公众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常规方法和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某市2017-2019年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数据结果进行水质评价,分析该市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状况。该市监测了102项指标,根据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主要研究常规指标41项和非常规指标的氨氮。常规方法是指计算各监测指标合格率,其中有任何一项指标不合格,判定该监测水样不合格。水质综合指数是指水质监测指标检测值经统计处理生成的无量纲相对数,以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为评价标准,客观定量的评价生活饮用水水质状况。结果:1.2017年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1)2017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源来源有浅井、深井和水库,浅井水样较少不做计算,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水库0.48±0.15、深井0.75±0.04,水质合格率分别是97.77%和71.60%;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来源只有深井,水质综合指数5.12±0.83,水质合格率为71.17%。(2)2017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样类型有出厂水、二次供水和末梢水,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二次供水0.07±0.01、末梢水0.39±0.07和出厂水0.59±0.15,水质合格率分别是89.66%、90.65%和86.84%;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样类型有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综合指数分别是2.10±0.29和3.72±0.48,水质合格率分别是69.92%和72.28%。(3)2017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供水方式有常规处理、仅消毒和未处理,未处理水样较少不做计算,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仅消毒0.07±0.01、常规处理0.69±0.15,水质合格率分别是100.00%、90.04%;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供水方式有常规处理、沉淀过滤、仅消毒和未处理,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常规处理1.53±0.25、仅消毒1.75±0.46、沉淀过滤2.17±0.14和未处理2.39±0.73,水质合格率分别是83.45%、75.54%、36.36%和69.30%。(4)2017年某市城市饮用水不同消毒方式有不消毒、二氧化氯和液氯,不消毒水样较少不做计算。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液氯0.07±0.01、二氧化氯0.69±0.15,水质合格率分别是99.24%、82.26%;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消毒方式有不消毒、臭氧和紫外线,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紫外线2.95±0.46、臭氧1.98±0.14和不消毒3.49±0.79,水质合格率分别是84.32%、36.11%和57.22%。2.2018年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1)2018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源来源有水库和深井,水质综合指数分别是0.52±0.15、0.93±0.15,水质合格率分别是98.89%和85.71%;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来源只有深井,水质综合指数5.54±0.69,水质合格率为63.53%。(2)2018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样类型有出厂水、二次供水和末梢水,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二次供水0.07±0.01、末梢水0.39±0.07和出厂水0.59±0.15,水质合格率分别是95.35%、94.93%和82.50%;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样类型有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综合指数分别是4.06±0.17和5.98±0.51,水质合格率分别是67.50%和59.26%。(3)2018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供水方式有,常规处理、仅消毒和未处理,未处理水样较少不做比较。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常规处理0.54±0.17,仅消毒0.89±0.15,水质合格率分别是96.55%、75.00%;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供水方式有常规处理、沉淀过滤、仅消毒和未处理,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常规处理0.96±0.17、仅消毒1.88±0.35、沉淀过滤2.95±0.14和未处理5.44±0.66,水质合格率分别是74.42%、69.54%、33.33%和44.53%。(4)2018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消毒方式有漂白粉、不消毒、二氧化氯和液氯,不消毒和漂白粉消毒水样较少不做比较。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液氯0.07±0.01和二氧化氯0.92±0.15,水质合格率分别是99.24%、90.83%;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消毒方式有不消毒、臭氧和紫外线,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臭氧1.96±0.17、紫外线2.88±0.46和不消毒5.94±0.52,水质合格率分别是40.00%、80.07%和42.07%。3.2019年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1)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源来源有深井和水库,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水库0.39±0.11和深井0.78±0.05,水质合格率分别是98.88%和88.24%;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源来源有浅井和深井,浅井水样较少不做比较,深井水质综合指数3.76±0.45,水质合格率62.13%。(2)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样类型有出厂水、二次供水和末梢水,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二次供水0.19±0.05、出厂水0.28±0.05和末梢水0.52±0.07,水质合格率分别是95.35%、97.50%和94.93%;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样类型有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综合指数分别是2.74±0.41和3.51±0.40,水质合格率分别是60.63%和63.38%。(3)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供水方式有常规处理、仅消毒和未处理,未处理水样较少不做计算。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仅消毒0.07±0.01、常规处理0.39±0.11,水质合格率分别是100.00%、96.55%;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供水方式有常规处理、沉淀过滤、仅消毒和未处理,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常规处理0.86±0.22、仅消毒1.25±0.24、沉淀过滤2.07±0.19和未处理2.51±0.47,水质合格率分别是54.95%、68.69%、47.37%和66.67%。(4)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消毒方式有漂白粉、未标注、二氧化氯和液氯,不消毒和漂白粉水样较少不做计算。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二氧化氯0.39±0.11和液氯0.54±0.16,水质合格率分别是92.50%、99.24%;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消毒方式有不消毒、臭氧、次氯酸钠、紫外线和未标注,次氯酸钠和未标注不做比较,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臭氧1.95±0.16、不消毒2.06±0.41和紫外线2.60±0.30,水质合格率分别是57.81%、64.06%和66.00%。4.根据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017-2019年某市生活饮用水主要不合格指标项目: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菌落总数、硝酸盐氮、氯化物、氟化物、色度、锰、铁、浑浊度、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氨氮、硫酸盐、耗氧量。结论:1.2017-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用水水质优于农村饮用水水质。2.2017-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的水库来源水质优于深井来源水质。农村生活饮用水来源主要是深井,水质综合指数较大,水质合格率较低。3.2017-2019年某市不同水样类型水质合格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水质综合指数比较提示二次供水水质优于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农村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合格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水质综合指数比较提示出厂水优于末梢水。4.2017-2019年某市城市主要供水方式是常规处理,水质综合指数较小,水质合格率较高。农村不同供水方式水质结果表明,常规处理和仅消毒水质优于沉淀过滤和未处理水质。5.2017-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的主要消毒方式是二氧化氯和液氯,液氯消毒水质优于二氧化氯消毒水质。农村不同消毒方式,应用水质综合指数比较表明,臭氧消毒方式优于紫外线消毒方式优于不消毒;应用水质合格率比较表明,紫外线消毒方式优于不消毒优于臭氧消毒方式。6.本研究利用两种方法评价2017-2019年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两种方法结果基本一致,但综合指数评价法更适用于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评价。
刘子奇[4](2021)在《华北某区农村供水水质评估、供水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安全可靠的饮用水与农村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水平息息相关,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一环。华北某区农村饮用水水质评价与供水工程建设,对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稳定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华北某区农村供水工程进行调研,对比了饮用水水质评价方法,得出亟需处理的污染指标;分析了该地区饮水安全、供水管理以及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供水安全、供水管理和供水服务三个角度论述了供水工程可持续发展,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建议。在饮用水水质的评价中,国标法和综合水质指数(WQI)均是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为评价依据,分别定性和定量反映供水水质的评价方法。健康风险评估把污染物负荷与人类健康联系起来,是评估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的水质评价方法。通过上述3种方法对华北某区农村饮用水水质进行评估,可从不同维度评估供水水质情况,并对水质评估方法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国标法和WQI评估结果显示水样合格率分别为51.4%和89.2%,对比国标法,WQI在解释地域饮用水的风险值大小以及判断该地水质是否适合饮用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对比前两种方法,健康风险评估不受国标限值影响,能够指出了限值之下指标的潜在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As和六价铬为主要污染物,其中Cr6+浓度低于标准限值,二者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均超过10-6。污染物对儿童的非致癌和致癌总风险分别是成人的10倍和2倍。WQI与健康风险评估两者共同运用于饮用水水质评估,既涵盖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重要指标,又对有较大危害的非致癌和致癌指标进行了饮用水摄入的暴露评价,可定量、全面以及客观的展示水质优劣,明确了该地区饮用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总大肠菌群数、As和Cr6+。在农村供水运行与维护方面,主要问题有:供水站有6%缺少水源保护措施,14%站区环境较差,存在饮用水安全隐患;8%的供水站供水配套设施未能及时运维检修,导致部分水质不合格;供水工程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一般,缺少专业管理人员,未按要求公示的供水站高达85%;生产安全巡查监管力度弱,约10%的供水站巡查记录和档案保存不完整;入户计量表安装率仅为30%,水费收缴困难。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村民饮用水安全保护意识欠缺,相关部门政策执行力度不到位,另一方面为供水工程管理模式和供水服务落后。基于农村供水水质、运行和维护的调研与分析,对农村供水工程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如下:(1)在供水安全方面,应提高村民饮用水安全保护意识,政府及相关部门起统筹管理作用,形成“政府指导为主、监管为主,群众参与、监督为辅”的供水安全管理模式,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及供水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增加纳滤膜处理设备等供水配套设施,改善重金属超标水质,保障供水安全。(2)在供水管理方面,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应推行企业化运营和专业化管理模式,千吨万人以下供水工程应以小型工程委托管理模式为原型,委托专业机构辅助管理。定期开展管理人员专业培训,组织职能考核和交流活动。加强供水站消防管理和水质监测,构建卫生监督体系,进行安全生产巡查工作,实现动态管理。(3)在供水服务方面,明确供水服务过程的角色和功能分配,实现供水工程硬件交付向服务交付转变。提高村民的水费收缴意识,优化计量设施,利用现代化手段缴费,落实水价补贴和运行管护费用等保障机制。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手段,构建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控制管理系统,促进水务数据融合与共享,打造农村智慧水务服务体系。
刘松华,周静,金文龙,唐明,武瑾[5](2021)在《苏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健康风险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收集2015—2019年苏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的例行监测数据,采用USEPA(美国环保署)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12个在用水源地水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健康风险评价,并利用GIS软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空间可视化展示。结果表明:2015—2019年苏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致癌风险均值为4.07×10-5/a,非致癌风险均值为3.61×10-9/a,总风险均值为4.07×10-5/a。健康总风险按水源地排序为长江新海坝水源地(5.33×10-5)>长江常熟水源地(4.68×10-5)>阳澄湖水源地(4.49×10-5)>太湖镇湖水源地(4.30×10-5)>太湖贡湖金墅湾水源地(4.14×10-5)>长江浏河口水源地(3.96×10-5)>太湖寺前水源地(3.95×10-5)>傀儡湖水源地(3.79×10-5)>尚湖水源地(3.77×10-5)>太湖渔洋山水源地(3.69×10-5)>太湖庙港水源地(3.46×10-5)>太湖北亭子港水源地(3.39×10-5);按地区排序则为张家港市>工业园区>常熟市>相城区>高新区>太仓市>吴中区>姑苏区>昆山市>吴江区;致癌风险高于非致癌风险,且致癌风险需重点关注Cr(Ⅵ)和As,非致癌风险主要关注氟化物;总体上看,苏州市水源地的健康总风险处于US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之内,属于比较安全的水源。
陈敏[6](2020)在《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饮水安全是世界性难题,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和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我国也不例外:近40年来先后投资1.5万亿元、新建1100多万处农村饮水工程、覆盖近10亿农村居民。从工程覆盖面看,我国应已全面解决了农村居民饮水问题。但调查和统计显示,情况并不乐观,农村饮水数量上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价格上供高于求、质量上供低于求等矛盾问题处处存在(陈敏,2020)。一方面是有水供给但无人使用,农村地区尤其是南方农村存在大量饮水工程被抛荒,供能闲置50%以上,水利部暗访统计也证实有50%左右的农村饮水工程表现为不可持续;长江水利科学院对重庆试点区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评价,只有38.5%达到可持续标准。另一方面是有部分农村居民没有水用或者有人乱用水、浪费水的情况并存,大量农村居民依旧过着喝望天水的生活,包括部分工程覆盖范围的居民,也有居民挥霍着政府提供的福利水、免费水。可见,有工程覆盖≠有产品供给,有供给≠有效供给,百姓有需要≠市场有需求。农村饮水为什么会大量出现“有供有需但非有效”的情况?这是国内外众多专家持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是有效的农村饮水制度安排?为什么要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创新?如何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研究目标有三:一是把握农村饮水供给的变动规律、本质属性、现实需求和阶段性特征;二是明确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安排及其内在机理;三是揭示制约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具体制度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创新思路和具体建议。研究思路是: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农村饮水的产品属性入手,以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明确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总体思路和现实条件为切入点,试图通过构建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分析模型,对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进行检验,对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重要性和制度创新内容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从农村饮水制度设计冲突、农村饮水供给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农村饮水融资投入制度困境等维度,分析相关制度的缺陷及其内在机理,并提出相应制度创新的方向和建议,以期为更好地调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克服“泛市场化”“泛公益化”两种错误认识,进而构建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主要结论有:(1)农村饮水安全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应具有优先保障地位(第3章)。通过追溯农村饮水安全的发展历程,并与其他类似公共产品比较分析,可得到农村饮水安全具有基础性和致命性、垄断性和群体性、阶段性和反复性、区域性和差异性、资源性和流动性等本质属性和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交织等阶段性特征,其需求具有钢性强、受众宽、空间大等特点,在农村所有公共产品供给中具有优先地位。(2)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关键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权责范围并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第4章)。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百姓饮水中市场需求部分和基本需求的市场有效部分由市场主体按照市场法则进行供给;又要发挥政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兜底保基本民生中作用,对基本需求中的市场失灵部分,应该由政府兜底保障,政府既不能越位,更不能错位、缺位。(3)市场失灵是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市场的主体表现(第5章)。通过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推导当前1100多万处农村供水工程可能存在的360种市场供需情形中,只有72种市场有效,这意味着理论上农村饮水市场80%会失灵,为政府参与农村饮水供给提供了理论依据。(4)改进和创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是政府当前破解农村饮水有效供给难题的有效途径(第6、7、8章)。当前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建设时期已经结束,饮水供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已发生深刻变化,通过考察搜集到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的38个农村饮水制度,发现之前以工程为中心、以投资为中心、以管理为中心的农村饮水制度难以适应新矛盾、新任务,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进和创新,通过创新建立以分区定性、分段定责、分量计价的农村饮水安全制度体系,包括总供给-总销售制度(CS-CS制度)、阶段水价制度、城乡联动联调水价制度、“双通道”决策制度、专用水票“需求侧”直补制度、内部交叉补贴制度等,释放制度红利、巩固建设成果,既可提高投资效益,又可增强百姓福祉。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提出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按照覆盖范围和缺失危害程度标准,提出了农村公共产品分区(ABCD)设计理论,并发现农村饮水处于A区的优先地位。并按照供需关系和市场原则,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进行分区,划分了市场和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界限,发现农村饮水刚需部分(ac C)在农村公共产品保障中的特殊地位。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有助于回答“农村饮水安全是不是公共产品”“农村饮水为何需要优先供给”“如何厘清市场和政府在供给农村饮水职责的界限”等基本问题。(2)构建融合“价格控制”和“供求干预”为一体的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基于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本文构建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把农村饮水需求分解为基本需求(公益品)和非基本需求(市场产品),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在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中的职责边界。这一研究结论可为在减轻政府负担中压实政府责任、在增加企业责任中促进企业发展,把原来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独木桥”路径变成“双通道”提供依据。(3)基于“卡尔-希克斯标准”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本文从定性制度、责任制度、融资制度等9个方面,考察了3个层面、38个农村饮水制度的效率,剖析了制度失灵的内在机理,并按照“卡尔-希克斯标准”进行制度改进,创新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回答了“农民可用多少水、交多少费”“政府该尽什么责、补多少钱”等长期困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的基本问题。
张航[7](2020)在《生活饮用水深度处理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生活饮用水面临着水源易受污染、二次污染等问题,伴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需求的不断提高,饮用水水质不足以完全满足居民对水质的要求。我国居民饮用水的水质差别较大,针对不同类别的水质需采用不同的深度处理技术,通过调整工艺或参数使处理效果最优化。本论文在对国内外权威饮用水标准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10项常见水质指标作为后续调研和深度处理试验的研究指标。通过对我国典型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进行调研,对所选水质指标浓度进行测定,总结我国不同地区水质特征,为后续深度处理试验提供指标浓度参考。单级活性炭吸附试验:通过试验研究,优化操作条件,确定滤速为23.4 m/h。在此基础上,单级活性炭吸附效率试验设定指标进水初始浓度为国标限值的0.3倍、0.7倍、1倍、1.3倍、1.7倍。六价铬的去除率为51.98~62.19%,最低出水浓度比国标限值降低了30~60%;镉离子的去除率为20.96~58.88%,最低出水浓度比国标限值降低了20~55%;铅离子的去除率为33.41~78.34%,最低出水浓度比国标限值降低了45~75%;三氯甲烷的去除率为59.70~83.57%,最低出水浓度比国标限值降低了35~75%;六六六、滴滴涕的去除率都在97~100%。纳滤深度处理试验:通过试验研究,优化操作条件,确定进水流量为3 L/min、操作压力为0.5MPa及纳滤膜型号。在此基础上纳滤去除试验设定指标进水初始浓度为国标限值的0.3倍、0.7倍、1倍、1.3倍、1.7倍。硝酸盐氮的去除率为43.28~56.06%,最低出水浓度比国标限值降低了15~55%;六价铬的去除率为64.71~87.50%,最低出水浓度比国标限值降低了75~85%;铅离子的去除率为62.50~91.23%,最低出水浓度比国标限值降低了75~80%;镉离子的去除率为56.25~83.95%,最低出水浓度比国标限值降低了45~50%;三氯甲烷的去除率为71.03~84.96%,最低出水浓度比国标限值降低了55~85%;六六六的去除率为71.94~84.37%,最低出水浓度比国标限值降低了75~80%;滴滴涕的去除率为61.76~75.41%,最低出水浓度比国标限值降低了55~80%;对于总硬度及钙镁离子,处理后能稳定保持在标准限值范围内。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组合:1)PP棉-颗粒活性炭-颗粒活性炭-压缩活性炭-超滤膜组合工艺分别处理含有重金属、有机物、重金属和有机物复合类型的饮用水,含有重金属的饮用水后续出水中出现镉离子达不到浓度限值0.003 mg/L的情况;六价铬最高去除率可达到76%,随着时间增加去除效果逐渐降低,但始终在推荐浓度限值0.05 mg/L以下;铅离子最高去除率可达到61%,随着时间增加去除效果逐渐降低,但始终在推荐浓度限值0.01 mg/L以下。含有有机物的饮用水后续出水中三氯甲烷最高去除率可达到67.4%,随着时间增加去除效果逐渐降低,但始终在推荐浓度限值0.06 mg/L以下;六六六、滴滴涕最高去除率接近100%,后续出水浓度始终在推荐浓度限值以下。对于复合类型饮用水,活性炭组合工艺去除浓度在1.7倍国标限值附近的重金属效果相比较差。2)PP棉-颗粒活性炭-纳滤膜(NF1)-超滤膜组合工艺分别处理硝酸盐氮超标、高硬度的饮用水、含有重金属和有机物的高硬度复合类型饮用水。出水中的硝酸盐氮浓度均低于10 mg/L,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并未随着纳滤运行时间降低,始终保持在29%~51%范围内,处理后比标准限值低30~50%。对于高硬度饮用水,出水中硬度及钙镁离子能达到建议浓度范围,但其去除率会随着工艺的运行时间降低。对于复合类型饮用水,出水中六价铬的去除率保持在10%~34%范围内,铅、镉的浓度超过试验指标的浓度限值,对重金属处理效果不佳;三氯甲烷、六六六、滴滴涕的去除率分别保持在26.9%~64%、25%~100%、15%~84%范围内,分别比对应标准限值低30~60%、25%、15%~80%。两种工艺组合相比,含有纳滤的工艺组合更适合去除硝酸盐氮、降低水的硬度。对于含有多种指标的复合类型饮用水,需采用反渗透工艺,进一步脱盐和提高毒理性指标去除率。根据上述试研究结果,设计一款以纳滤工艺为主的家用净水器,并进行成本核算。
丁潇颖[8](2020)在《中国社区农园研究》文中提出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造成了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作为应对上述问题的策略之一,社区农园在我国诸多城市中大量涌现并快速发展。然而,这些农园的作用却差异显着——部分农园成为了促进居民互动、保障食品安全、改善社区环境的关键媒介;部分农园却因用地权属、规划布局、组织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矛盾与公众质疑。而既有研究缺少针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分析、理论性指导和综合性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农园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社区农园进行全面探索,深入分析造成社区农园效益差异的成因,提出社区农园发展策略变得十分必要。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GIS空间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SPSS数据分析等方法,从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策略构建三方面对中国社区农园展开研究。(1)在理论研究方面,梳理了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思想,总结了社区农园实践的发展趋势,并从政策环境、设计模式、参与机制、效益、社会资本和社区农园等层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解析。(2)在现状分析方面,探究了中国社区农园的空间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社区农园的现状设计模式和参与机制,并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析了社区农园的效益与问题,认为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显着而问题多集中在政策法规、规划设计、社会参与、管理制度、运营方式等方面。基于对问题成因的分析,提出应强化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认知,构建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以此指导中国社区农园建设。(3)在策略构建方面,借助社会资本理论,阐明了社区农园能够建立信任、社会网络和规范,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社会作用,并进一步筛选得到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之后,基于不同要素对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程度,制定了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在设计策略层面上,剖析了典型社区农园案例,构建了分优先级的选址策略和农园尺度下的空间设计策略,并结合实践对设计策略进行验证;在参与机制层面上,提出了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和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等途径和方法,论述了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并对社区农园的支持性政策体系进行探讨。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两方面,形成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认知,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进行解析和定位,进一步建立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对于突破社区农园发展障碍,科学指导社区农园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农园正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王宇琪[9](2020)在《内蒙古某水厂水源切换时应急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地下水资源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之一,但受城市化、工业化的影响,多地地下水源存在程度不一的污染情况。随着污染问题的突出与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我国从政策、规划、处理技术等多个角度开展了地下水体治理与保护行动。2011年出台的《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2015年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与2018年推行的《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方案》等为地下水保护行动提供了行动规范与准则,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地下水体治理行动。其中,内蒙古自治区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内蒙古自治区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文件,要求开展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的治理整治工作,对其饮用水源地的现况进行调研并改善其存在问题。内蒙古某城市原水源地为地下水,水中有机物、铁、锰含量较高,存在轻微污染现象。按照《内蒙古自治区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出于涵养地下水源的目的,计划关停地下水井,同时为保障居民供水水质与水量,择优选取了邻镇某水库作为新水源。本研究依托内蒙古某水厂水源切换、水厂改扩建工程项目。水厂现有工艺为地下水净水工艺,不适用于新水源即地表水库水的净化,因此将新建地表水处理厂,在新水厂投入使用之前将使用应急工艺处理水源水。结合水厂现有净水工艺与新水源水质以及工艺的可应用性,确定了水源切换时应急工艺的关键技术点。在正式启用应急工艺后持续研究了应急工艺启动状态下水厂的运行状态与出水水质,并根据源水水质变化对应急工艺运行参数进行相应调整以保证供水水质,为由地下水源切换为地表水源的水厂的应急供水方案提供经验借鉴。首先对新水源水质进行评估,通过调研水文站近年来水文、水质资料与取样分析确定水库水的基本特征。经综合分析,该水库水具有冬季低温低浊,夏季微污染的特点。同时使用总有机碳分析仪、荧光光度计、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进一步分析源水中的有机物特征,包括有机物种类与分子量大小等基本情况。确定其主要有机物质为类富里酸、类胡敏酸、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分子量主要分布在5000Da~15000Da的范围内。同时对水厂一期、二期工程的水处理工艺进行调研,以掌握新水源水质与水厂工艺现状两方面的内容,据此为应急方案的提出提供技术支撑。其次确定应急方案。水源的切换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8年6月9日起采用地下水+水库水双水源,第二阶段是2018年12月6日起完全采用新水源水库水。根据水厂的工艺条件,经分析确定采用混凝、高效活性炭、原位增殖生物强化等关键技术可保证水厂水质、应急工艺运行时通过监测出水高锰酸盐指数、氨氮、锰等水质指标的变化分析应急工艺的净化效果。同时在水厂双水源阶段中,切换伊始,浊度与高锰酸盐指数波动较大,出水初期偶有超标,后随其他基本指标一致趋于平稳达标。单水源阶段除源水高锰酸盐指数偶尔波动较大外,水质较稳定,出水高锰酸盐指数有时会高于标准值,浊度、色度、氨氮等均满足出水标准。最后研究了水库源水受泄洪影响水质突变时应急工艺需进一步调整的技术措施,提出使用KMnO4进行预氧化或使用PAM、活化硅酸作为助凝剂强化混凝,同时采取调整水厂处理水量、更换滤池滤料等应急措施。通过现场小试实验对强化混凝工艺进行了研究,根据混凝工艺小试的实验结果,确定了相对优化的投药量等工艺参数。
张雅娴[10](2020)在《南京市栖霞区集中式供水单位水质监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南京市栖霞区2009-2018年集中式供水水质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当地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现状以及水质影响因素,查找影响生活饮用水水质的根本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为加强集中式供水单位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保障栖霞区居民生活饮用水的健康卫生。方法收集辖区内2009-2018年间累计12家(现有9家,关闭3家)集中式供水单位出厂水和末梢水的水质检测结果,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2检验比较不同类型水样合格率的差异,使用U检验分析两组水样中各指标的差异,使用H检验分析两组以上水样中各指标的差异,最后用Logistic回归建立模型,进一步证明影响水质的因素,P<0.05时认为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2009-2018年间,总体水质合格率从66.40%上升至86.67%,年度间水质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2=91.786,P<0.05)。2009-2018年间,乡镇水厂总体水质合格率为76.18%,市政水厂总体水质合格率为95.5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4.044,P<0.05)。导致水质不合格的指标主要为:浑浊度、肉眼可见物、菌落总数。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三个不同时节的水质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2=38.071,P<0.05),枯水期的水质合格率最高,其次是平水期,丰水期水质合格率最低。使用不同的消毒剂时水质间的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2=57.013,P<0.05),液氯组和次氯酸钠组的合格率相对较高,二氧化氯组和漂白精组的合格率相对较低。乡镇水厂和市政水厂之间有14项指标检测值具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菌落总数、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 H、铝、铁、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游离余氯。对不同时节下的水样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显示共有17项指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铁、铝、游离余氯末梢水、p H、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氨氮、锌、硝酸盐。其中发现菌落总数、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铝、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氨氮、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硫酸盐这些指标的均值在丰水期间相对较高。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臭和味、耗氧量在不同消毒剂组中存在统计学差异。微生物指标方面:效果较好的是液氯组,其次是次氯酸钠组和二氧化氯组,漂白粉组效果最差;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方面:液氯组和次氯酸钠组处理效果相对较好。根据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该辖区内乡镇水厂水质不合格的概率是市政水厂的7.037倍;枯水期的水质相对最为安全,其次是平水期,丰水期水质合格率最低;消毒剂使用方面,二氧化氯和漂白粉为导致辖区内水质合格率下降的因素。结论2009-2018年间栖霞区水质合格率有了提升,尤其是乡镇水厂,市政水厂合格率远高于乡镇水厂,导致水质不合格的前三位指标分别是浑浊度、肉眼可见物以及菌落总数。丰水期间水质合格率最低,相反枯水期间水质合格率最高。次氯酸钠和液氯为相对适应的消毒剂。
二、海南某市集中式供水水源水质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某市集中式供水水源水质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某南水北调地表水厂的卫生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内容 |
1.4 依据 |
2 结果 |
2.1 地理、人口与经济 |
2.2 水源情况 |
2.3 取水构筑物 |
2.4 水处理工艺流程 |
2.5供水工艺流程 |
2.6 调节构筑物及管网 |
2.6.1 清水池 |
2.6.2 管线设计及布局 |
2.7 消毒工艺 |
2.8 水厂卫生管理 |
2.9水质监测 |
3 讨论 |
4 建议 |
(2)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调研资料与分析方法 |
2.1 数据调研概述 |
2.2 分析方法 |
3 影响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水质指标调研分析 |
3.1 农村饮用水中微生物学指标的调研分析 |
3.1.1 微生物学指标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
3.1.2 微生物指标超标的原因分析 |
3.1.3 典型农村地区微生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
3.2 农村饮用水中浑浊度指标的调研分析 |
3.3 农村饮用水中氟化物指标的调研分析 |
3.3.1 氟化物指标的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
3.3.2 氟化物超标的原因分析 |
3.3.3 典型农村地区氟化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分析 |
4.1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变化特性 |
4.2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空间变化特性 |
4.2.1 各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的空间分布特性 |
4.2.2 不同地区典型水质指标超标率变化特性 |
4.3 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时空变化特点 |
4.4 本章小结 |
5 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及改善建议 |
5.1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工作发展现状 |
5.2 我国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 |
5.3 城乡水质差异现状 |
5.4 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改善面临的问题 |
5.5 优化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与不足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2017-2019年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某市水资源概况 |
1.3.1 某市概况 |
1.3.2 某市居民生活饮用水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依据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来源 |
2.2 评价方法 |
2.2.1 常规方法—水质合格率法 |
2.2.2 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法 |
2.3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监测结果 |
3.1.1 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总体分析 |
3.2 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监测结果 |
3.2.1 2017-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总体水质监测结果 |
3.2.2 2017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 |
3.2.3 2018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 |
3.2.4 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 |
3.3 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监测结果 |
3.3.1 2017-2019年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总体水质监测结果 |
3.3.2 2017年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 |
3.3.3 2018年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 |
3.3.4 2019年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 |
3.4 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评价结果 |
3.4.1 2017-2019年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 |
3.5 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结果评价 |
3.5.1 2017-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 |
3.5.2 2017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 |
3.5.3 2018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 |
3.5.4 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 |
3.6 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结果评价 |
3.6.1 2017-2019年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 |
3.6.2 2017年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 |
3.6.3 2018年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 |
3.6.4 2019年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 |
第4章 讨论 |
4.1 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结果综合分析 |
4.1.1 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结果综合分析 |
4.1.2 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结果综合分析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华北某区农村供水水质评估、供水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农村供水水质现状 |
1.2 水质与健康风险评估 |
1.2.1 国标法 |
1.2.2 综合水质指数 |
1.2.3 健康风险评估 |
1.2.4 其他评价方法 |
1.3 农村供水体系管理 |
1.4 农村饮用水处理技术 |
1.4.1 常规水处理技术 |
1.4.2 吸附技术 |
1.4.3 膜分离技术 |
1.4.4 其他水处理技术 |
1.5 研究目的 |
1.6 研究内容 |
1.7 研究路线 |
第2章 华北某区供水水质达标与健康风险评估 |
2.1 水源地背景 |
2.2 供水水质评估 |
2.2.1 国标法 |
2.2.2 综合水质指数 |
2.3 健康风险评估 |
2.3.1 非致癌风险 |
2.3.2 致癌风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华北某区农村供水站运行与管理现状评估 |
3.1 水源保护与站区环境 |
3.1.1 水源保护 |
3.1.2 站区环境 |
3.2 输配水管网与供水配套设施 |
3.2.1 输配水管网 |
3.2.2 水泵机组 |
3.2.3 净化设备 |
3.2.4 消毒设施 |
3.3 管理制度和人员 |
3.3.1 管理责任 |
3.3.2 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 |
3.3.3 管理人员 |
3.4 安全生产与消防 |
3.5 水质检测与巡查管理 |
3.5.1 水质检测与公示 |
3.5.2 巡查管理日志与资料档案 |
3.6 供水服务与计量收费 |
3.7 应急供水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保障农村供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4.1 农村供水安全 |
4.1.1 水资源保护 |
4.1.2 供水设施建设及经济效益 |
4.2 农村供水管理 |
4.2.1 确立管理模式,加强人员培训 |
4.2.2 保障生产安全,构建卫生监督体系 |
4.3 农村供水服务 |
4.3.1 供水工程硬件交付向服务交付转变 |
4.3.2 建立合理水费收缴机制,全面落实水费收缴工作 |
4.3.3 创新服务方式,打造智慧水务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学术成果 |
致谢 |
(5)苏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1.3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
1.4 模型参数选择 |
1.5 风险水平限值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数据统计 |
2.2 致癌风险评价 |
2.3 非致癌风险评价 |
2.4 健康总风险评价 |
2.5 不同类型水源地的健康风险比较 |
2.6 饮用水源健康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 |
3 讨 论 |
4 结 论 |
(6)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结构框架 |
1.4 数据来源及处理 |
1.4.1 数据来源 |
1.4.2 数据处理 |
1.5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 |
1.5.1 研究重难点 |
1.5.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动态、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
2.1 研究动态 |
2.1.1 文献综述 |
2.1.2 研究述评 |
2.2 基础理论 |
2.2.1 制度经济学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
2.3 相关概念 |
2.3.1 农村饮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
2.3.2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
2.3.3 阶梯水价与阶段水价 |
第3章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
3.1 发展历程 |
3.1.1 安全标准演变历程 |
3.1.2 规划法规完善历程 |
3.1.3 水源管理制度变迁 |
3.2 比较分析 |
3.2.1 与城市饮水比较 |
3.2.2 与农村公路用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供给比较 |
3.2.3 与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类产品供给比较 |
3.3 需求分析 |
3.3.1 基础性需求:刚性强 |
3.3.2 广泛性需求:受众宽 |
3.3.3 发展性需求:空间大 |
3.4 基本特征 |
3.4.1 基础性和致命性 |
3.4.2 垄断性和群体性 |
3.4.3 阶段性和反复性 |
3.4.4 区域性和差异性 |
3.4.5 资源性和流动性 |
3.4.6 分散性和季节性 |
3.5 阶段特征 |
3.5.1 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 |
3.5.2 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 |
3.5.3 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 |
3.5.4 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 |
3.5.5 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 |
3.5.6 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交织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 |
4.1 制度创新的主流目标 |
4.1.1 以居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 |
4.1.2 形成闭环的制度体系 |
4.1.3 遵循本质属性、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制度体系 |
4.2 制度创新的基本方法 |
4.2.1 注重“卡尔多改进”追求效益最大化 |
4.2.2 注重上下结合内外互动体现实用性 |
4.2.3 注重前后比较左右借鉴凸显均衡性 |
4.3 制度创新的外部环境 |
4.3.1 统一的思想认识 |
4.3.2 扎实的经济基础 |
4.3.3 成功的经验借鉴 |
4.3.4 庞大的工程系统 |
4.3.5 归位的政府职能 |
4.4 制度创新的内部条件 |
4.4.1 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 |
4.4.2 逐步异化的制度目标 |
4.4.3 非均衡的制度效应 |
4.5 制度创新的考核指标 |
4.6 制度创新的基本设想 |
4.6.1 市场有效的判断标准 |
4.6.2 制度有效的制约因素 |
4.6.3 制度创新的关键问题 |
4.6.4 制度创新的现实局限 |
4.7 制度创新的基本逻辑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市场特征 |
5.1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设计 |
5.1.1 模型选择:三种常见市场分析模型比较 |
5.1.2 模型设计: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 |
5.1.3 模型说明:重要节点和区域 |
5.2 质量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供给-需求分析 |
5.2.1 基本类型 |
5.2.2 有效性分析 |
5.3 价格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成本-收益分析 |
5.3.1 基本类型 |
5.3.2 有效性分析 |
5.4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有效性综合分析 |
5.4.1 模型分析及结果 |
5.4.2 主要特点 |
5.5 调查数据分析 |
5.5.1 抽样调查分析 |
5.5.2 典型调查分析 |
5.5.3 居民反馈数据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设计冲突及创新 |
6.1 制度设计冲突的主要表现 |
6.1.1 产品定性模糊化:混淆不准的定性制度 |
6.1.2 供给质量理想化:高标低配的水质制度 |
6.1.3 供水类型单一化:人畜同饮的供给制度 |
6.2 制度设计失灵的内在机理 |
6.2.1 定性制度失灵分析 |
6.2.2 质量制度失灵分析 |
6.2.3 分类制度失灵分析 |
6.3 制度设计创新的基本思路 |
6.3.1 分区定性制度创新 |
6.3.2 “双通道”决策制度创新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农村饮水安全责任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及创新 |
7.1 制度落地矛盾的主要表现 |
7.1.1 责任落实基层化:“层层下移”的责任制度 |
7.1.2 融资主体空心化:“补助”“配套”的融资制度 |
7.1.3 运行管理公地化:抓大放小的运管制度 |
7.2 制度落地矛盾的内在机理 |
7.2.1 责任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
7.2.2 融资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
7.2.3 运管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
7.3 责任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
7.3.1 分段定责制度创新(CS-CS制度) |
7.3.2 创新绩效评价制度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农村饮水安全融资投入制度的两难困境及创新 |
8.1 融资投入两难的主要表现 |
8.1.1 资金分配均等化:数人头的投入制度 |
8.1.2 产品定价市场化:“以水养水”的定价制度 |
8.1.3 运管补贴低效化:逆向刺激的补贴制度 |
8.2 融资投入两难的内在机理 |
8.2.1 投入制度失灵分析 |
8.2.2 定价制度失灵分析 |
8.2.3 补贴制度失灵分析 |
8.3 融资投入制度创新思路 |
8.3.1 “阶段水价”制度创新 |
8.3.2 “需求侧补贴”制度创新 |
8.4 算例 |
8.4.1 现行制度导致工程荒废 |
8.4.2 实行制度保基本运行 |
8.4.3 创新制度多方受益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1.1 分区治理是破解农村公共产品治理失效的有效方式 |
9.1.2 市场失灵是农村饮水安全市场供给的基本特征 |
9.1.3 统筹推进是创新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必由之路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主持(研)课题 |
(7)生活饮用水深度处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我国饮用水现状 |
1.1.1 水源污染现状 |
1.1.2 饮用水二次污染现状 |
1.1.3 饮用水污染物类别及对健康的影响 |
1.1.4 饮用水存在超标风险的案例 |
1.2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 |
1.2.1 膜分离技术 |
1.2.2 活性炭吸附技术 |
1.2.3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组合 |
1.3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仪器 |
2.1.2 试验药剂 |
2.1.3 试验装置 |
2.2 试验方法 |
2.2.1 分析方法 |
2.2.2 试验方案 |
3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研究 |
3.1 国内外饮用水水质标准研究 |
3.1.1 国内饮用水水质标准分析 |
3.1.2 国外饮用水水质标准分析 |
3.1.3 饮用水常见水质指标研究分析 |
3.2 典型城市生活饮用水调研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试验研究 |
4.1 单级活性炭吸附试验研究 |
4.1.1 六价铬、铅离子、镉离子的吸附效果研究 |
4.1.2 三氯甲烷、六六六、滴滴涕的吸附效果研究 |
4.2 纳滤深度处理技术试验研究 |
4.2.1 硝酸盐氮的去除影响研究 |
4.2.2 六价铬、铅、镉的去除影响研究 |
4.2.3 三氯甲烷、六六六、滴滴涕的去除影响研究 |
4.2.4 总硬度的去除影响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5 饮用水深度处理组合工艺试验研究 |
5.1 多级活性炭深度处理组合工艺 |
5.2 活性炭纳滤深度处理组合工艺 |
5.3 深度处理出水浓度 |
5.4 本章小结 |
6 纳滤净水器设计 |
6.1 设计要求 |
6.2 工艺设计 |
6.2.1 预处理模块 |
6.2.2 纳滤模块 |
6.3 装置设计 |
6.4 成本核算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中国社区农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源起:高速城镇化引发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 |
1.1.2 契机:社区农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
1.1.3 困境:社区农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
1.1.4 小结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3.1 社区 |
1.3.2 社区农园 |
1.3.3 社区农园与份地农园 |
1.3.4 社区农园与社区农业 |
1.4 研究问题、内容和框架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社区农园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综述 |
2.1 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理论回顾 |
2.1.1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蕴含农业生产的城市规划构想 |
2.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重建社区农业的思想 |
2.1.3 二十一世纪初期:与农业共生的城市规划理论 |
2.1.4 当代农业与社区关系的理论研究 |
2.2 社区农园相关实践探索脉络分析 |
2.2.1 社区农园的实践渊源 |
2.2.2 英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
2.2.3 美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
2.2.4 中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
2.3 关于社区农园政策环境的分析 |
2.3.1 国外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
2.3.2 国内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
2.4 关于社区农园设计模式的研究 |
2.4.1 社区农园的区位特征 |
2.4.2 社区农园的空间设计特征 |
2.4.3 社区农园的种植模式 |
2.5 关于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的研究 |
2.5.1 社区农园的参与动机 |
2.5.2 社区农园的组织模式 |
2.5.3 社区农园的管理模式 |
2.5.4 社区农园的运营模式 |
2.6 关于社区农园效益的研究 |
2.6.1 社区农园的经济效益 |
2.6.2 社区农园的社会效益 |
2.6.3 社区农园的生态效益 |
2.6.4 社区农园的健康效益 |
2.7 关于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研究 |
2.7.1 社会资本与促进社区农园成员间社会融合 |
2.7.2 社会资本与提高社区农园成员的资源调动能力 |
2.7.3 社会资本与增强社区农园成员的政治权利 |
2.8 社区农园研究现状分析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社区农园现状调查分析 |
3.1 基于GIS的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研究 |
3.1.1 GIS分析思路和方法概述 |
3.1.2 中国社区农园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
3.1.3 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关系 |
3.2 基于调研的中国社区农园专项特征解析 |
3.2.1 调研目的、方法和内容概述 |
3.2.2 问卷结果统计与案例概况 |
3.2.3 社区农园设计模式分析 |
3.2.4 社区农园参与机制分析 |
3.2.5 社区农园效益分析 |
3.2.6 社区农园问题诊断 |
3.2.7 问题的解决思路:明确社区农园社会价值,构建社区农园的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指导农园建设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
4.1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关联性 |
4.1.1 社会资本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
4.1.2 社区农园语境下社会资本的定义和分类 |
4.1.3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理论对接 |
4.2 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解析 |
4.2.1 社会资本在社区农园中的培育 |
4.2.2 社区农园社会资本的功能 |
4.2.3 理论框架——社区农园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机制分析 |
4.3 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分析 |
4.3.1 已有关于社区农园社会资本及其影响要素的研究 |
4.3.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4.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研究 |
5.1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案例分析 |
5.1.1 北京育园 |
5.1.2 上海创智农园 |
5.1.3 深圳馨月园 |
5.1.4 上海梅园 |
5.2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选址策略 |
5.2.1 优先利用街道或社区中心闲置地 |
5.2.2 开放社区公共服务单位附属场地 |
5.2.3 融入社区公园 |
5.2.4 活化社区消极空间 |
5.3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空间设计策略 |
5.3.1 建立开放性社区农园,实现人人共享目标 |
5.3.2 “因地制宜”地构建公共交往空间 |
5.3.3 营造规整有序的种植形式 |
5.3.4 配置适当比例的观赏性景观 |
5.3.5 增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采用复合式设计 |
5.3.6 构建服务于不同群体的种植园区 |
5.3.7 不同空间载体下社区农园设计手法分析 |
5.4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实践应用 |
5.4.1 点——天津万盈家园社区食物花园项目 |
5.4.2 线——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生产性步道设计方案 |
5.4.3 面——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有农化设计方案 |
5.4.4 小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研究 |
6.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 |
6.1.1 分阶段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方式解析 |
6.1.2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中参与主体的权责分析 |
6.1.3 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途径 |
6.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 |
6.2.1 设立社区农园行政管理部门和社区农园协会,完善监管结构 |
6.2.2 设置有效公开的管理制度和规则 |
6.2.3 分类型社区农园管理建议 |
6.2.4 设置完善的监督机制 |
6.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拓展农园社会资本宽度 |
6.3.1 开展文化类活动 |
6.3.2 开展自然教育类活动 |
6.3.3 开展商业类活动 |
6.3.4 开展综合类活动 |
6.4 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
6.4.1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
6.4.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
6.4.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的有效性分析——以商业类活动对社会网络形成的影响为例 |
6.5 政策建议:建立支持社区农园的政策体系,保障社会资本培育 |
6.5.1 国家层面 |
6.5.2 地方层面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拓展——绿色生产性社区视角下的社区农园 |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附录 F |
附录 G |
附录 H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内蒙古某水厂水源切换时应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地下水资源使用与保护概况 |
1.1.2 内蒙古自治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立与保护 |
1.2 我国应急供水概况 |
1.3 水厂使用应急工艺情况分析 |
1.3.1 预处理技术 |
1.3.2 强化常规工艺处理技术 |
1.3.3 联合工艺处理技术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水质基础指标分析方法 |
2.3.2 水质有机物成分分析 |
2.3.3 TTC-脱氢酶活性测定 |
第3章 新水源水质分析与水厂概况 |
3.1 引言 |
3.2 新水源水质分析 |
3.2.1 原水基本指标分析 |
3.2.2 原水有机物分析 |
3.2.3 新、旧水源水质特征比较 |
3.3 现水厂工艺概况 |
3.3.1 一期工程概况 |
3.3.2 二期工艺概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源切换期各阶段应急方案及工艺净水效能 |
4.1 引言 |
4.2 应急方案的确定 |
4.2.1 总体原则 |
4.2.2 工艺流程 |
4.2.3 采用的关键技术与措施 |
4.3 应急工艺关键技术的工艺参数与强化效果 |
4.3.1 混凝-沉淀工艺的重新启用 |
4.3.2 新滤料-高效活性炭概况 |
4.3.3 二级滤池原位增殖生物强化情况 |
4.3.4 二级滤池去除污染物的主要方式与强化效果 |
4.4 双水源阶段应急工艺的净水效果 |
4.4.1 源水浊度变化与去除效果 |
4.4.2 源水色度变化与去除效果 |
4.4.3 源水COD_(Mn)变化与去除效果 |
4.4.4 源水氨氮变化与去除效果 |
4.4.5 源水Fe、Mn含量变化与去除效果 |
4.5 单水源阶段应急工艺的净水效果 |
4.5.1 浊度去除 |
4.5.2 色度去除 |
4.5.3 COD_(Mn)去除 |
4.5.4 氨氮去除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源水水质突变期应急工艺的调整 |
5.1 引言 |
5.2 源水水质突变期工艺进出水效果 |
5.3 原水水质突变后对应急工艺的调整 |
5.3.1 KMnO_4+PACL~#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5.3.2 混凝剂种类与投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5.3.3 KMnO_4+PACL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5.3.4 助凝剂活化硅酸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5.3.5 助凝剂NaCIO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5.3.6 应急工艺调整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南京市栖霞区集中式供水单位水质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 |
4 创新特色 |
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采样频次及选点 |
3 数据来源 |
4 检测指标 |
5 质量控制 |
6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1 栖霞区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整体情况分析 |
1.1 辖区内总体水质合格率前几年呈上升趋势,之后维持在较高水平,近一年略下降 |
1.2 比较市政水厂与乡镇水厂的差异 |
1.3 市政水厂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
1.4 乡镇水厂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
1.5 不同时节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
1.6 不同消毒剂处理下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
2 水质各监测指标比较分析 |
2.1 比较市政水厂与乡镇水厂各项检测指标的差异 |
2.2 不同时节各检测指标的差异 |
2.3 不同消毒剂处理下的各指标检测值分析比较 |
3 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 |
第四章 讨论 |
1 有关水质整体合格率的探讨及分析 |
2 有关水质监测指标的探讨及分析 |
3 有关Logistic回归模型的讨论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本次研究的结论 |
2 对饮用水卫生管理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国内外生活饮用水现状探讨及分析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海南某市集中式供水水源水质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某南水北调地表水厂的卫生学评价[J]. 范尉尉,陈凤格,丁婷婷,杨玲,张莹,关茗洋,白萍. 职业与健康, 2021(18)
- [2]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D]. 乔松慧.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2017-2019年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D]. 李宛玲. 吉林大学, 2021(01)
- [4]华北某区农村供水水质评估、供水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子奇.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5]苏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健康风险评价[J]. 刘松华,周静,金文龙,唐明,武瑾. 环境工程, 2021(05)
- [6]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D]. 陈敏. 西南大学, 2020(05)
- [7]生活饮用水深度处理试验研究[D]. 张航. 浙江大学, 2020(08)
- [8]中国社区农园研究[D]. 丁潇颖. 天津大学, 2020(01)
- [9]内蒙古某水厂水源切换时应急工艺研究[D]. 王宇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10]南京市栖霞区集中式供水单位水质监测结果分析[D]. 张雅娴. 东南大学, 2020(01)
标签:水质检测论文;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论文;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论文; 安全饮用水论文; 水质指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