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关注中国酒店市场

2004年关注中国酒店市场

一、关注2004年中国饭店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魏丽[1](2020)在《中国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经济转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已经到来的三重背景下,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经济增长,也关乎民生福祉。然而,实现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低效率”与“高碳排”两大阻碍。高铁给旅游业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已有文献已从多个方面充分研究了高铁对旅游业的影响。同时,高铁对地区生产效率与绿色发展的影响开始引起学界关注,但尚未发现有相关文献研究高铁对旅游业生产效率或绿色发展的影响。本文将生产效率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研究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首先,本文采用2003-2016年中国31省份面板数据,使用考虑碳排放的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了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的绿色生产效率;然后,使用面板Tobit模型检验了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接着,分别使用面板Tobit模型与分位数回归检验了高铁对东中西部与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的异质性影响;最后,使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经营环境在高铁影响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过程中的机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不考虑环境因素会高估旅游业生产效率的测算结果,即忽略环境因素将不能反映旅游业的真实绩效。分地区看,东部省份考虑碳排放的绿色生产规模效率高于不考虑碳排放的,说明其旅游业集约式发展已初见成效。分行业看,景区的测算结果受环境因素影响最大,说明景区在能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上最为突出。(2)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影响显着为正,对绿色生产规模效率则不存在显着积极影响,对星级饭店与景区绿色生产规模效率的影响甚至显着为负。可见,高铁时代下旅游业应更注重提质增效,而非盲目扩张。高铁对旅游业规模效率不存在促进作用的原因主要在于高铁带来的“过度竞争”“错配效应”以及“过道效应”。(3)高铁对不同等级的星级饭店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如高铁对五星级饭店绿色生产综合效率不存在促进作用,原因主要在于高铁乘客以中等收入为主,较少选择价格昂贵的五星级饭店。(4)高铁对中西部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存在积极促进作用,但对东部地区不存在,一方面是因为高铁对东部地区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已出现边际效益递减;另一方面是因为高铁使得东部地区的部分客源市场与产业要素转移到了中西部地区。但是,旅行社业的实证结果显示高铁对其东中部绿色生产综合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存在积极影响,但对西部地区不存在,一方面是因为高铁主要是对组团社有影响,而且是市场环境较为良好的东中部地区的组团社;另一方面是因为高铁对东中部地区旅行社业发展环境的优化存在促进作用,而对西部地区不存在。(5)从旅游业总体看,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与其原本水平的关系应是“倒U”型的,原因主要在于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存在“极化效应”,同时旅游业发展存在“瓶颈”,随着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水平的上升,高铁的“极化效应”会出现边际效用递减,旅游业自身发展“瓶颈”限制会逐渐凸显,所以高铁对旅游业处于高效率水平与低效率水平地区的促进作用小于处于中等效率水平地区的。而且,这种现象在三个细分行业绿色生产纯技术效率上均得到了体现。(6)在旅游业总体上,高铁可以通过对经营环境(包括市场环境、服务环境以及创新环境)的改善来提高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但分行业看,服务环境、市场环境以及创新环境分别在高铁影响旅行社业、星级饭店业以及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的过程中不存在中介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确定了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不仅拓展了旅游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范畴,丰富了旅游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以绿色生产效率为落脚点为高铁对绿色发展的影响提供了产业层面的经验证据,并且为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高铁规划布局的优化提供借鉴。(2)揭示了经营环境在高铁影响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过程中的机制作用,即高铁可以通过改善地区旅游业经营环境进而影响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不仅深化了高铁与旅游业关系的相关研究,而且为各地在高铁时代下发展旅游业提供更为具体的方向。(3)发现了高铁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以及处于不同效率水平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可以回答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是否具有普适性的问题,有助于合理有效地促进旅游业发展。(4)对旅游业生产效率测算进行了优化,使用同时考虑了生产碳排放与生活碳排放的SBM-Undesirable模型来测算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的绿色生产效率,并且发现了不考虑环境因素将高估旅游业的生产效率水平,不仅有助于政府与企业做出更为有效精确的决策,而且符合旅游业的绿色发展趋势。

赵耀武[2](2020)在《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及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旅游产业作为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与幸福产业,其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逐渐开始受到关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支撑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旅游经济增长不能再仅仅依靠要素投入增加,而要同时着眼于效率提升以推动旅游产业高效与高质发展。与此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我国经济与旅游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新时代的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与全方位振兴,而旅游产业正是优化经济结构、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助力东北振兴与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在振兴东北战略背景下与东北三省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浪潮下,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旅游产业效率现实水平、变化态势及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显得相对必要且迫切。本研究以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为研究对象,在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东北三省旅游产业发展现实情况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旅游产业效率评价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综合剖析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的现实水平、变化态势及时空格局等,同时对其进行基于全国范围的比较分析以从不同尺度全面反映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的具体情况,并在前期研究基础之上结合现实情况选取效率影响因素,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其进行识别与分析,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更为准确合理地揭示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以进一步明确效率水平提升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东北三省旅游产业综合效率有上升趋势,但综合效率变化呈波动状态,且并未表现出明显变化规律,旅游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而始终保持增长,从全国范围来看东北三省效率水平在四大经济区域中的排位有先升后降的趋势。研究时间区间内分解效率对综合效率的相对影响程度有所变化,技术效率与综合效率的相关性越来越强,侧面反映出规模效率的不断增长和技术效率提升的迫切性,同时印证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攀升的后发优势及对要素驱动的相对依赖。辽宁省在综合效率水平及其增长、效率变化稳定性等方面均相对领先。东北三省综合效率变化的市际差异有所波动,但整体而言差异有缩小趋势,黄金型城市中的本溪市和丹东市等综合效率水平与稳定性都相对较高,是其它城市可参照的决策单元。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所受影响是来源于多维度的,除了受到旅游供给与需求及旅游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相关因素影响以外,还会受到来自经济、社会及政策等方面的外部影响。

熊慈[3](2020)在《中国星级饭店集聚与效率的动态关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业是启动内需、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星级饭店作为旅游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拉动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集聚是饭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提升区域饭店竞争力的客观要求,而追求星级饭店高效率发展是区域饭店发展的核心。因此,深入探究星级饭店集聚与效率的关系,对实现饭店业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7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采用区位熵指数和DEA模型分别测度了中国省域星级饭店的集聚程度和效率水平,采用PVAR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星级饭店集聚与效率之间的动态关系。分析结果显示:(1)2000—2017年间中国星级饭店平均区位熵指数1.096,在整体上表现出集聚的趋势;从时序变化来看,中国星级饭店集聚在研究期间内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年均增长率为1.744%;从空间分布来看,星级饭店集聚呈现出“东部>西部>中部”的空间格局。(2)2000—2017年间中国星级饭店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746,距离生产前沿面存在34.05%的提升空间;中国星级饭店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在研究期内总体上呈现波动递增态势,两者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特征,与星级饭店集聚呈现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规模效率呈现波动递减态势,在空间上出现不均衡性。(3)中国星级饭店集聚、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自身的影响为正,存在自我加强机制;饭店集聚与技术效率存在双向的正效应,但是这种相互促进效应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趋于平稳;星级饭店集聚与纯技术效率是互相促进的双向关系,星级饭店集聚与规模效率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关系,星级饭店集聚能够促进星级饭店规模效率提升,而星级饭店规模效率的提升却抑制星级饭店集聚;星级饭店集聚与星级饭店效率对彼此的影响程度存在区域差异性。

冯斐[4](2020)在《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部门,两者既具有内在差异,又具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属性是旅游业更具魅力的产业属性,其文化比重及其价值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效用不断扩大,是一种必然的积极的产业发展趋势。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信息,全世界旅游活动中约有37%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游者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长。“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文化事业繁荣拓展了传播途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经历了40年起飞、赶超和跨越式发展,旅游业通过“涓滴效应”和“溢出效应”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2017年,我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1,可以说,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产业部门亟待通过模式创新与产业融合,打造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增长新引擎。因此,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既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向国际社会积极倡议“一带一路”愿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必由之路。长江经济带作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在地理区位上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覆盖全国21%的国土面积,GDP和人口占比均超过全国的40%,域内拥有以长江流域文化为载体,丰富多元、底蕴深厚的文旅资源。伴随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为主的文旅经济也从单一扩张转向融合发展,开始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然而,“实践之树常青,但理论却是灰色的”,相比于如火如荼的区域文旅融合发展实践,对于文旅融合产业的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将长江经济带作为研究区域,对其文旅融合产业的体系性研究仍然较为匮乏。因此,本研究以资源创新理论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特征分析—能力评价—区域差异—效率测度—影响因素—对策建议”为研究框架,对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1)通过详实的文献梳理与概念辨析,对文旅产业的资源系统和融合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阐释;(2)借助历史分析法与知识图谱可视化,对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分析,对该区域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识别;(3)基于专家访谈与统计分析,构建了系统而全面的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4)并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内部各要素维度的资源能级进行了有效评价,从而挖掘区域内的空间性与时间性特征;(5)基于时空特征,对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6)基于研究结果对未来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的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和系统地研究,本文研究发现:(1)我国区域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在资源端存在阶段性特征,包括2007年以前的项目带动阶段、2008至2010年的要素驱动阶段;2011至2013年的融合发展阶段以及2014年之后的创新驱动阶段;(2)区域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具有多层级结构,由基底层、中间层、潜力层三个层级以及条件性资源、主体性资源、发展性资源3大体系构成;(3)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能级的区域特征呈固化态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下游区域“多极均衡发展”、中游地区的“两翼互补拉动”、上游地区的“四川单极突进”总体发展态势;在时间序列上呈现稳态提升趋势,尤其是2011年进入融合发展阶段以来,文旅融合资源总体水平快速增长。(4)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时变性特征明显,且投入冗余情况较严重,具体表现为:1)总体层面及三大区域都表现出阶梯上升状的资源利用效率特征;2)主体性资源系统中的文旅企业规模、文旅人资规模以及发展性系统维度中的文旅生态资源、区域创新资源的投入冗余率较高;3)从区域来看,与上游和下游相比,中游地区的投入冗余情况相对较好,各项投入要素的冗余水平基本平衡。(5)资源要素对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影响程度及作用方向不尽相同。其中,文旅市场规模HB与文旅生态资源ML对于区域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具有显着的带动作用;相反,区域交通条件FCD、对外依存度FTD、文旅品质资源QRS对现阶段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则具有一定的消极阻碍作用。最后,提出了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协调发展5个方面的建议:(1)建立全域视角的要素协调平台,探索文旅融合产业新形象与新品牌;(2)注重区域资源开发与产品创新,促进文旅市场主体内新业态的形成;(3)协同旅游、经济与生态间关系,提升区域文旅产业耦合度与融合性;(4)正视沿线省区的空间差异特征,通过跨区合作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5)降低文旅融合过程的投入冗余,实现长江经济带文旅产业高效发展。

廖皓凌[5](2020)在《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时空演化态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家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两大市场发展势头强劲,为星级饭店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机遇。同时,星级饭店作为旅游业的核心产业,其经营效率对整个旅游业的效益提高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面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星级饭店转型升级的需要更加迫切,应跳出以往单纯的追求规模总量,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协调星级饭店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效率评价是提升星级饭店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对我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的时空演化态势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审视中国星级饭店发展道路,促进地区星级饭店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科技驱动。本研究利用2004-2016年的面板数据,以“指标构建-效率测算-时空对比-对策建议”为研究主线,运用DEA方法、GeoDa0.95i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考察了星级饭店经营效率的年际变化态势、空间差异与空间关系,以及影响其时空演化态势的关键因素。获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2004-2016年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整体呈现先升后降年际变化态势。其中2004-2012年综合技术效率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并于2012年达到峰值;2013-2016年则呈现逐年下滑态势。从效率分解结果来看,纯技术效率虽有一定波动,但是整体增长较快,从2004年的0.75提升到2012年的0.9,但2013年以后出现下滑,这与同期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消费限制政策有关;规模效率除2009、2013、2014年和2015年出现下滑外,基本维持在0.95左右,整体水平较高;2009年的大幅度下滑可能与2008年的国际性金融危机对后饭店规模扩张产生的影响有关。由于规模效率水平较高且波动较小,故影响星级饭店综合技术效率水平的主要因素是纯技术效率。因此,星级饭店依靠规模扩张提升综合经营效率的难度比较大,未来发展的重点是通过服务质量提升和管理创新,不断的提升经营质量和经营效益。(2)2004-2016年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两高一低”的区域特征日趋明显。从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到规模效率,省域差异普遍存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天津等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完善,资本投入主要用于旅游产品开发,加上拥有较多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星级饭店整体上已经进入“高投入、高产出”阶段,成为形成经营效率最优状态的主要来源,经营效率水平较高;贵州、西藏、宁夏和青海等西部省份,星级饭店规模不大,但由于这些地区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产业发展快,加之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倾斜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建设环境,因此,星级饭店的产出较高,成为“低投入、高产出”区域。而甘肃、广西和陕西等省份,整体上属于“低投入、低产出”状态,资源利用效率低,与发达地区差距大。(3)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科学技术发达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高效的资源利用程度。因此,东部沿海地区星级饭店的扩散效应比较明显,积极带动周边省市的共同发展。而中部和西部地区星级饭店经营效率的空间不均衡性日渐增强。整体上看中部地区发展缓慢,经营效率偏低;西部地区不同省域星级饭店的经营效率差异大,空间异质性加强。因此,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合作应进一步加强。(4)总结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旅行社接团量紧密相关。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越高,当地星级饭店的经营活动就越有效,原因在于星级饭店不仅为旅游者服务,更好为饭店所在地的当地居民提供餐饮、娱乐甚至住宿服务,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越高,消费需求量大,到星级饭店就餐、娱乐乃至住宿的人就越多,对星级饭店的经营效率的提升帮助就越大。当地旅行社接团量越大,说明来当地旅行的人就越多,住宿、餐饮、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就会增加,对星级饭店的经营发展肯定有好处。(5)中国星级饭店应当合理的资源投入,提高规模效率;加强资源开发,提高纯技术效率;加强行业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完善交通设施网络体系,提升旅游运输服务能力;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各方均衡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增加过夜游客量,从而提升星级饭店的经营效率。

高宏[6](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肖妮[7](2019)在《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测度及时空演化与空间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全域旅游是实现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对中国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定量评价与时空演化分析,有助于全面掌握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现状、时空演化进程和发展趋势,为旅游目的地资源和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必要依据,进而识别全域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从空间效应视角探讨全域旅游时空演化的影响机理与驱动机制,为提升中国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和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撑和理论依据。本文围绕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全域旅游发展问题,按照“要素—格局—过程—机理”研究范式,以“全域旅游评价体系(要素)—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格局)—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过程)—全域旅游的空间效应(机理)”为逻辑主线,综合运用组合权重法、差异分析法、耦合协调度、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经典面板计量模型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等分析方法,在测度和分析20002016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全域旅游空间效应以揭示其时空演化的内在机理与驱动机制。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拟解决的问题、研究目标及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第二章研究综述及基本理论,主要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和基本理论。第三章全域旅游发展水平测度与时序演化,分别构建全域旅游要素评价模型和全域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模型,从要素发展水平和结构化发展水平两方面对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全面量化,并对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时序演化分析。第四章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化,结合突变点检验结果,采用自然最佳断裂点、Getis Ord*指数和标准差椭圆等空间演化分析方法,分别对20002016年中国省域全域旅游要素发展水平和结构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变化、热冷点分布演变和空间格局演化进行分析。第五章全域旅游的空间效应,分别对全域旅游发展指数、旅游需求及旅游供给和全域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效应进行计量分析,从整体、局部和功能结构三个维度揭示全域旅游发展水平时空演化的内在机理与驱动机制。第六章结论与讨论,对本文主要研究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探讨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研究发现:(1)从全国层面看,全域旅游发展水平总体提高。从三大地带看,中国三大地带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不同,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处于结构调整期、全面提升期和初期发展阶段。从省域层面看,各省域全域旅游要素发展水平的时序演化和相对优劣势不同;全域旅游结构化发展水平呈“两头小,中间大”的省域结构。全域旅游发展指数和旅游需求综合得分省际差异缩小,旅游供给综合得分日益分化;全域旅游结构化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缩小。(2)中国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指数空间分布逐渐形成圈层结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对全域旅游发展指数的影响。旅游需求综合得分及其要素的空间演变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旅游供给综合得分及其要素空间演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集聚性。全域旅游结构化发展水平空间异质性显着,胡焕庸线成为Ⅰ-Ⅲ和Ⅳ-Ⅴ等级、热冷点的分界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对全域旅游结构化发展水平的影响。(3)中国省域全域旅游存在显着的空间效应,省域全域旅游受自身因素影响的同时,还受临近省域全域旅游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除空间效应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开放度、基础设施、人口素质和科技创新等因素是驱动全域旅游发展指数时空演变的重要力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开放度、人口素质、人口规模和交通便捷性等因素是驱动旅游需求及其相关指标时空演化的重要力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开放度、产业结构、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因素是驱动旅游供给及其相关指标时空演变的重要力量;开放度、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人口素质和科技创新等因素是驱动全域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的重要力量。本文的创新点为:(1)从要素和结构两方面全面评价全域旅游发展水平。以旅游系统论为基底,从要素和结构两方面构建评价模型,全面评价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发展水平,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效评价提供初步的框架。(2)测度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并揭示其时序演变规律。通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时序演化分析,识别各区域相对优劣势和发展阶段,为实施全域旅游发展的因地因时制宜战略提供了决策参考。(3)剖析中国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和空间演化。从空间等级结构、热冷点分布和空间格局方面剖析中国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化规律,为中国省域全域旅游的布局优化提供指导。(4)基于空间效应视角探讨全域旅游的影响机理。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空间效应视角分析全域旅游时空演变的内在机理与驱动机制,为全域旅游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指导。

史臻[8](2019)在《苏宁环球套房饭店竞争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国内高星级酒店业,令其进入了发展的繁荣期。但自2013年党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出台之后,全国高星级酒店经营形式急转直下。由于高星级酒店的繁荣发展并非来自客源市场驱动,加之房地产市场降温,酒店供给过剩,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等各类隐忧开始同时显现。市场剧烈急变之后,当年全国星级饭店陷入全行业亏损。中国酒店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挑战,国内高星级酒店的转型升级也都迫在眉睫。为此,本文选择对苏宁环球套房饭店的竞争发展战略进行研究。论文首先阐述苏宁环球套房饭店有限公司(简称为苏宁环球套房饭店/苏宁环球套房)的现状、经营概况、组织架构情况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运用PEST分析方法对苏宁环球套房饭店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再运用五力模型对苏宁环球套房饭店所处的行业及竞争程度进行分析,得出苏宁环球套房饭店具有管理机制灵活、服务质量好、产品具有特色、管理队伍稳定等优势,但是经营规模小、经营成本高、品牌在市场中认知率低等是主要劣势。然后,利用SWOT分析方法研究得出,在新经济和新市场环境中,在逐渐回归到应有理性市场的背景下,苏宁环球套房饭店只有以自身能力为基础,选择以创新为主的差异化竞争发展战略。最后,提出了苏宁环球套房饭店的竞争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和具体实施方案。论文的研究价值在于了解和掌握苏宁环球套房饭店的生存环境和条件的情况下,指导该企业制定周密的饭店战略规划。虽然本文只是解决苏宁环球套房发展战略制定问题,但对国内高星级酒店在市场环境中实现转型发展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李丽霞[9](2019)在《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时空演变、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需求最旺盛的产业之一,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数据,2017年旅游业对全球GDP的贡献接近10%,并为国际社会创造了10%的就业机会。旅游业在提振经济、消除贫富差距、增加地区就业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一直以来旅游业都是以“无污染、低能耗”的产业形象示人,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旅游游憩活动、旅游住宿餐饮和旅游交通等所产生的碳排放正在对旅游目的地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国际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8%,由此可见,旅游业并不是大家所公认的绿色产业,大规模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往往使其比许多其他产业的碳排放更为密集。因此,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消除旅游业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不断提高旅游资源的产出效率以及推进旅游业的高质量绿色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这一思考,笔者将学术界研究经济绿色増长问题最重要的工具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引入旅游业领域,期望通过对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实证研究来衡量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充分认识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积极探求促进我国旅游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本研究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无论是在测度方法还是在研究内容上,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入。在此基础上,笔者构建了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指标体系,全面估算了2000——2016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业发展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并运用混合径向的EBM模型结合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以及Maxdea7.0软件对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在对测算结果进行分析时,还结合旅游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比较了全国各区域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和变化规律,并对中国旅游业领域是否存在“波特假说”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其二,笔者运用Arc GIS10.3软件从空间上对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业历年来的累积相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进行了时空演变过程分析,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检验了中国各省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之后又在分析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最后,笔者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提升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路径。通过上述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了如下结论:(1)2000——2016年全国旅游交通碳排放占整个旅游业碳排放总量的81.7%,且碳排放较高的地区大多数集中在中国的东部省份;2000——2016年全国旅游交通能耗占整个旅游业总能耗的比重为74.7%,是旅游业总能耗的主要来源,旅游活动能耗在旅游业总能耗中的比重正逐年提升,旅游住宿能耗比重则在逐年下降。(2)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十七年间是总体上升的,总平均增长率为7.1%,其中,由技术效率(EC)带动的增长率为1.2%,由技术进步贡献的增长率为7.3%,中西部地区的平均增长率大于全国总平均增长率,而东部地区的总平均增长率则位于全国平均线以下。(3)历年来不考虑环境因素的传统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要普遍大于考虑环境因素的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中国旅游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和特征,在“探查阶段”处于下降的状态,在“参与阶段”处于波动上升的状态,在“发展阶段”处于先下降、后上升的“U”曲线变化状态。(4)中国旅游业平均累积相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东北相对偏高、中部和东南部居中、西北偏低的格局,局部呈现高低相邻的特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不受邻近区域的影响。进一步对其做局域相关性检验发现,其局域相关性也非常不显着,并不存在明显的聚集效应。(5)第三产业占比、城镇化率、技术市场成交额GDP占比能够显着正向影响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旅游收入人数比、万元GDP能耗、政府污染治理投资GDP占比、交通密度显着负向影响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代表技术进步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外开放程度变量的回归结果不显着。将旅游收入人数比、政府污染治理投资GDP占比分别作为核心变量进行门槛回归,结果显示两者对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都呈“U”型曲线的左半边变化特征,即旅游收入人数比对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影响随着该变量的不断增大而逐渐缩小,政府污染治理投资的GDP占比对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影响也随着该变量的增长而减弱。据此笔者推测,我国旅游业目前可能正处于“波特假说”的前半期发展阶段,环境管制下我国旅游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虽然有所下降,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生产率的下降正在逐渐消失,并最终会迎来“U”型曲线拐点,进入“波特假说”的后半期发展阶段(即“U”型曲线的右半边)。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政府、行业和社会公众等三大视角出发,提出了绿色理念引导、绿色政策推进、绿色金融支撑、绿色管理督导,绿色产业融合、绿色制度建设、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项目示范,全域旅游概念普及、绿色旅游需求引导、全民绿色教育推进等优化提升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具体路径。

史煜[10](2019)在《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文中认为自鸦片战争遭遇西方武力冲击,中国渐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延续千年的传统建筑体系从沿海至内陆城市渐次发生近现代化演变。西安作为中国内陆传统城市典型代表与华夏文化生发繁荣之地,经历了20世纪来持续变革求新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在取得城市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因明城区大片历史街区建筑消失与城市记忆难以承续的现状。在当前中国城市建设从经济指标“量”的扩张转向历史文化与环境生态“质”的彰显之际,学界对西安都城时代的关注逐步转向对城市近现代发展变迁的研究。鉴于建筑是城市最基本的物质组成,本文选择以20世纪来西安明城区不同时段所生发新建筑作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具体产物,以西安从传统向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历史为线索,利用影像文本“客观纪实性”功能再现建筑形态特征,呈现与解析明城区建筑演进历程,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以及再塑古城历史文化风貌的探索实践提供借鉴。首先,立足影像与建筑文化研究方向,将建筑影像与历史文本相结合作为还原城市记忆的基本载体,在以人为主体、建筑为客体所形成的城市记忆框架中,以西安明城区建筑发展历史为线索,搜集整合20世纪来(1900-2010)不同历史时期典型的建筑影像文本,将其置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时空背景中进行分期、分类及演变研究。其次,以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与历史地理学等学科在西安城市建筑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参照,将清末(1900-1911)、民国(1912-1949)与共和国(1949-2010)三个典型时期建筑影像文本进行分类对比,以“图文”互证方式还原西安明城区建筑发展演变历程,借助图像学与现象学等研究方法进行解读,揭示演变特征、规律及综合动因。再次,利用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五要素”(道路、边缘、区域、节点、地标)作为体验与认知城市的一种方法,对应分析20世纪不同时段西安城市代表性建筑,尝试还原与建构近现代西安城市记忆。近现代西安传统建筑是顺应时代发展与社会现实需求,从“模仿搬用”到“选择吸收”西方先进建筑形式与技术的演进历程,展现了不同历史阶段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主体审美与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传统建筑体系融合西方文化不断做出权衡与选择的实践过程。以城市记忆的“整体性、时代性、延续性与建构性”为原则,对20世纪以来西安明城区建筑状况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1)“体用”原则上中西“折衷”建筑特征的延续性在西安城市近现代化转型历程中,城市发展渐从传统社会的闭守走向近现代的开放,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体”对西方建筑形式、材料、结构等因素“用”的基础上,传统建筑主体地位逐步被削弱而日趋式微。是在政治与军事因素主导下,从清末“洋风”模仿建筑到民国以不同程度的中西“折衷”特征为主、兼有少量几何形式特征工业化建筑,经历共和国初期“苏化”因素影响,又从单一国家性建筑逐步走向现代化探索与多元化发展历程,建筑是“自上而下”非自然发展路径,以“局部-整体-简化-创新”不同程度中西“折衷”建筑特征的渐变为其发展规律。(2)传统建筑文化承续及创新的矛盾性与表面性作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西北区域重镇与传统内陆城市,近代“洋风”模仿、中西“折衷”建筑到建国10周年经典的“传统”复兴建筑,在改革开放后1990-2010年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以房地产商业开发与以旧城拆迁改造为手段的城市化建设,带来明城区商业化、功能化的大尺度的现代建筑在明城墙内外无序耸立,因其与西安历史文化缺乏关联而影响古城整体建筑风貌。近年来,西安明城区依旧以在建筑上附加传统元素与佩戴仿古头饰屋顶作为体现古都风貌的手法,令人深感传统建筑传承与创新层面缺乏文化关联呈现出的矛盾心态与形式的表面性。(3)城市建筑演变缺乏历史文化承续性与整体观伴随20世纪以来西安城市建筑特征近现代化演变历程,西安明城区多数历史街区风貌逐步被科技文明所打造的功能化、商业化与符号化的新建筑所替代与消解,建筑景观的汰换更新导致历史特色被抹除失去城市记忆载体,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在加速城市记忆的缺失,不利于获得古城西安作为精神家园应有的历史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基于城市记忆与建筑影像的互动同构关系再现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历程,省察急躁功利的赶超式与风貌式城市建设行为,汲取东西方城市近现代化发展正反经验,以期在健全城市建设评估与民众参与的监督管控机制,重拾城市文化自信、再塑城市历史风貌,将西安建成生态宜居的家园,肩负起“国家文化形象”的城市职能与使命。

二、关注2004年中国饭店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注2004年中国饭店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问题、目标与意义
        1.1.1 研究问题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论文其余部分的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旅游业生产效率
        2.1.1 旅游业生产效率的测算
        2.1.2 旅游业生产效率的异质性分析
        2.1.3 旅游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
        2.1.4 旅游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路径
    2.2 高铁对旅游业的影响
        2.2.1 高铁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2.2.2 高铁对旅游业空间结构的影响
        2.2.3 高铁对地区间旅游业经济联系与协作的影响
    2.3 交通基础设施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2.3.1 交通基础设施对旅游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2.3.2 交通基础设施对服务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2.3.3 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2.4 绿色发展
        2.4.1 旅游业碳排放问题
        2.4.2 旅游业绿色发展
        2.4.3 高铁对绿色发展的影响
    2.5 文献评述
3 理论分析
    3.1 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3.1.1 高铁对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3.1.2 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3.1.3 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3.1.4 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3.2 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
        3.2.1 高铁对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
        3.2.2 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
        3.2.3 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
        3.2.4 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
    3.3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3.3.1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3.3.2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3.3.3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3.3.4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4 研究设计
    4.1 模型设定
        4.1.1 面板Tobit模型
        4.1.2 中介效应模型
    4.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中介变量以及控制变量
        4.2.3 数据来源
    4.3 变量描述性统计
        4.3.1 被解释变量
        4.3.2 解释变量、中介变量以及控制变量
5 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高铁对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5.1.1 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
        5.1.2 基准回归
        5.1.3 内生性检验
        5.1.4 稳健性检验
    5.2 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5.2.1 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
        5.2.2 基准回归
        5.2.3 内生性检验
        5.2.4 稳健性检验
    5.3 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5.3.1 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
        5.3.2 基准回归
        5.3.3 内生性检验
        5.3.4 稳健性检验
    5.4 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5.4.1 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
        5.4.2 基准回归
        5.4.3 内生性检验
        5.4.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异质性影响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6.1 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6.1.1 高铁对东中西部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区域异质性
        6.1.2 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区域异质性
        6.1.3 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区域异质性
        6.1.4 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区域异质性
    6.2 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6.2.1 高铁对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影响的异质性
        6.2.2 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影响的异质性
        6.2.3 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影响的异质性
        6.2.4 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影响的异质性
    6.3 本章小结
7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7.1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7.1.1 市场环境
        7.1.2 服务环境
        7.1.3 创新环境
    7.2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7.2.1 市场环境
        7.2.2 服务环境
        7.2.3 创新环境
    7.3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7.3.1 市场环境
        7.3.2 服务环境
        7.3.3 创新环境
    7.4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7.4.1 市场环境
        7.4.2 服务环境
        7.4.3 创新环境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不考虑环境因素将影响旅游业生产效率的测算
    8.2 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综合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存在积极影响但对规模效率不存在
    8.3 高铁对不同等级的星级饭店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
    8.4 高铁对东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
    8.5 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
    8.6 高铁可以通过对经营环境的改善来提高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
    8.7 论文存在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五、研究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一、基本概念
        (一)效率及相关概念
        (二)产业效率与旅游产业效率
    二、理论基础
        (一)经济增长理论
        (二)区域经济理论
        (三)旅游系统理论
        (四)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进展
        (二)国内研究进展
        (三)研究述评与启示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一、研究区域概况
        (一)东北三省区位与地理特征概况
        (二)东北三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三)东北三省旅游发展概况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选择
        (一)研究方法选取及DEA方法适用性分析
        (二)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
    三、投入产出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变量框架构建与量测指标选取
        (二)投入产出指标解释说明
        (三)投入产出指标数据来源及处理
第四章 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评价及时空格局分析
    一、基于全国范围的旅游产业效率比较分析
        (一)静态效率分析
        (二)动态效率分析
    二、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静态分析
        (一)效率综合评价
        (二)效率空间差异分析
    三、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动态分析
        (一)效率变化综合评价
        (二)效率变化空间差异分析
第五章 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因素变量选取
        (一)内部影响因素
        (二)外部影响因素
    二、面板数据模型构建与检验
        (一)面板数据模型初步构建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
        (三)数据协整检验
        (四)面板数据模型形式确定
    三、影响因素识别与分析
        (一)计量结果分析及影响因素识别
        (二)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主要结论
    二、效率提升对策建议
        (一)提升旅游发展地位
        (二)夯实旅游产业基础
        (三)优化旅游资源配置
        (四)落实创新驱动战略
        (五)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星级饭店集聚与效率的动态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星级饭店
        2.1.2 产业集聚
        2.1.3 企业效率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区位理论
        2.2.2 新经济地理理论
        2.2.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2.4 新竞争优势理论
        2.2.5 效率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产业集聚的研究
        2.3.2 产业效率的研究
        2.3.3 产业集聚与产业效率影响关系的研究
        2.3.4 文献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星级饭店集聚与效率的测算与分析
    3.1 中国星级饭店集聚水平的测算与分析
        3.1.1 星级饭店集聚水平的测算方法
        3.1.2 中国星级饭店集聚水平测算结果与分析
    3.2 中国星级饭店效率的测算与分析
        3.2.1 星级饭店效率的测算方法
        3.2.2 中国星级饭店效率测算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星级饭店集聚与效率的动态关联分析
    4.1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4.1.1 模型设定
        4.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1.3 研究过程
    4.2 中国星级饭店集聚与技术效率的动态关联分析
        4.2.1 GMM估计
        4.2.2 脉冲响应分析
        4.2.3 方差分解分析
    4.3 中国星级饭店集聚与纯技术效率的动态关联分析
        4.3.1 GMM估计
        4.3.2 脉冲响应分析
        4.3.3 方差分解分析
    4.4 中国星级饭店集聚与规模效率的动态关联分析
        4.4.1 GMM估计
        4.4.2 脉冲响应分析
        4.4.3 方差分解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四节 创新之处
        一、研究视角创新
        二、研究思路创新
        三、研究内容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一、产业融合相关研究
        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研究
        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
        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机制研究
        五、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量化研究
        六、区域层面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实证研究
        七、长江经济带文化及旅游相关研究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三、长江经济带相关研究趋势
        四、文旅融合产业相关研究趋势
    第三节 研究评述与启示
        一、现有研究的进展与评述
        二、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规模经济理论
        二、新资源理论
        三、资源基础理论
        四、发生学理论
        五、嵌入式理论
        六、区域增长极理论
    第二节 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
        一、概念界定
        二、文旅融合产业主体类型及动力机制
        三、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定义及属性
        四、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的特征
    第三节 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理论分析框架
        一、基于资源系统视角的分析框架搭建依据
        二、基于资源系统视角的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分析框架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特征分析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脉络及历史变迁
        一、总体发展脉络
        二、发展历史变迁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现状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二、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开发现状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区域演化特征
        一、空间功能演化特征
        二、区域政策演化特征
        三、文旅资源演化特征
    第四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系统特征
        一、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特征分析
        二、基于资源要素维度的长江经济带文旅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第五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的内涵依据
        一、研究设计与技术路径
        二、现有研究中文旅融合产业评价体系的描述性统计
        三、基于扎根理论对现有文献指标的三阶段编码分析
    第二节 区域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维度分析
        二、“嵌入式”区域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的要素系统结构
        三、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第三节 指标选择和评价赋权
        一、指标甄别与筛选
        二、指标评价模型
        三、指标赋权处理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综合评价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水平评价
        一、数据选取与处理
        二、长江经济带各发展阶段资源水平评价
        三、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整体水平评价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的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一、资源要素维度的耦合机理分析
        二、数据来源和处理
        三、评价模型和计算方法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耦合协调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要素各子系统发展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要素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分析
        三、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系统要素耦合协调度的类型分析
第七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测度
    第一节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测度
        一、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三大区域效率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发展效率分析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投入冗余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三大区域投入冗余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投入冗余分析
第八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计量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一、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分析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第二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总体层面的实证结果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实证结果分析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5)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时空演化态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对饭店经营效率研究
        1.2.2 国内饭店经营效率研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星级饭店
        2.1.2 经营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效率理论
        2.2.2 区位理论
        2.2.3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2.4 产业集群理论
3 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研究设计
    3.1 研究区域的确定
    3.2 星级饭店经营效率评价指标的选取
        3.2.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3.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3.3 星级饭店经营效率测度模型的选择
    3.4 星级饭店经营效率的空间分析方法
        3.4.1 空间自相关分析
        3.4.2 全局自相关
        3.4.3 局部自相关
        3.4.4 空间权重矩阵
    3.5 星级饭店经营效率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模型选择
    3.6 研究数据来源
4 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的年际变化态势分析
    4.1 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的年际变化态势
        4.1.1 中国星级饭店纯技术效率的年际变化态势分析
        4.1.2 中国星级饭店规模效率的年际变化态势分析
        4.1.3 中国星级饭店综合技术效率的年际变化态势分析
5 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的空间演化态势分析
    5.1 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的空间差异
        5.1.1 星级饭店纯技术效率的空间差异
        5.1.2 星级饭店规模效率的空间差异
        5.1.3 星级饭店综合技术效率的空间差异
    5.2 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空间集聚深化态势分析
        5.2.1 星级饭店经营效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6 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时空演化态势的影响因子分析
    6.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1.1 变量选取
        6.1.2 数据来源
    6.2 Tobit模型建立
    6.3 回归分析
        6.3.1 共线性诊断
        6.3.2 Tobit回归分析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改善星级饭店经营效率及其空间格局的对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2004-2016年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的投影分析结果
附录二:2004-2016 年中国星级饭店综合技术效率LISA图及Moran’s Ⅰ散点图

(6)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架构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小结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小结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小结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第三节 旅游类型
    第四节 旅游市场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第六节 旅游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小结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第一节 资料价值
    第二节 应用价值
    第三节 研究价值
    小结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小结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第一节 资料收集
    第二节 篇目设置
    第三节 内容建构
    第四节 理论创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地方志
    三、资料汇编
    四、着述
    五、期刊论文
    六、硕博论文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7)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测度及时空演化与空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标和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研究综述及基本理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
    一、旅游系统
    二、全域旅游
    三、旅游需求
    四、旅游供给
    五、研究述评
第二节 基本理论
    一、系统论
    二、空间结构理论
    三、空间溢出理论
    四、旅游竞争力理论
    五、旅游产业集群理论
    六、旅游可持续理论 第三章 全域旅游发展水平测度与时序演化
第一节 全域旅游要素评价模型构建
    一、构建原则
    二、概念界定和评价体系
    三、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四、权重确定
    五、指标相对重要性分析
    六、全域旅游发展指数计算
第二节 全域旅游要素发展水平测度与时序演变
    一、全域旅游发展指数测度及时序演变
    二、旅游需求测度及时序演变
    三、旅游供给测度及时序演变
    四、全域旅游要素发展水平的时序演变特征
第三节 全域旅游结构化发展水平测度与时序演变
    一、全域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二、全域旅游结构化发展水平的时序演变
第四节 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时序演变
    一、研究方法
    二、全域旅游要素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时序演变
    三、全域旅游结构化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时序演变
    四、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时序演化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化
第一节 空间演化分析方法和突变点检验
    一、空间演化分析方法
    二、突变点检验
第二节 全域旅游要素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化
    一、全域旅游发展指数的空间演变
    二、旅游需求的空间演变
    三、旅游供给的空间演变
第三节 全域旅游结构化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化
    一、空间分异
    二、热冷点分布
    三、空间格局演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域旅游的空间效应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全局空间自相关
    二、空间计量模型
    三、空间效应分解方法
    四、模型选择
第二节 全域旅游发展指数的空间效应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三、模型构建
    四、全域旅游发展指数空间效应分析
第三节 旅游需求的空间效应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三、模型构建
    四、旅游需求及相关指标空间效应分析
    五、小结
第四节 旅游供给的空间效应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三、模型构建
    四、旅游供给及其相关指标空间效应分析
    五、小结
第五节 全域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效应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
    二、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三、全域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空间效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一、从要素和结构两方面全面评价全域旅游发展水平
    二、测度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并揭示其时序演变规律
    三、剖析中国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和空间演化
    四、基于空间效应视角探讨全域旅游的影响机理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苏宁环球套房饭店竞争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饭店业竞争战略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方法简介
    2.1 竞争战略理论
        2.1.1 竞争战略概念
        2.1.2 竞争战略理论发展与现状
    2.2 SWOT分析法与SWOT矩阵
    2.3 PEST分析法与波特五力模型
第三章 苏宁环球套房饭店外部环境分析
    3.1 苏宁环球套房饭店简介
    3.2 宏观环境分析
        3.2.1 宏观经济因素分析
        3.2.2 社会因素分析
        3.2.3 政治法律因素分析
        3.2.4 技术因素分析
    3.3 行业与竞争环境分析
        3.3.1 竞争对手
        3.3.2 潜在进入者
        3.3.3 替代品的威胁
        3.3.4 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3.3.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第四章 苏宁环球套房饭店内部环境分析
    4.1 组织结构及经营模式
    4.2 经营业绩
    4.3 市场营销策略
    4.4 信息管理系统
    4.5 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 苏宁环球套房饭店竞争战略分析
    5.1 SWOT分析
        5.1.1 苏宁环球套房饭店的优势
        5.1.2 苏宁环球套房饭店的劣势
        5.1.3 苏宁环球套房饭店的机会
        5.1.4 苏宁环球套房饭店面临的威胁
    5.2 苏宁环球套房饭店发展目标
    5.3 竞争战略类型与苏宁环球套房饭店竞争战略选择
        5.3.1 基本竞争战略与不同竞争地位者的竞争战略类型
        5.3.2 苏宁环球套房饭店竞争战略选择
第六章 苏宁环球套房饭店竞争战略的实施方案
    6.1 苏宁环球套房饭店差异化集中竞争策略的实施途径
        6.1.1 创新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唯一路径
        6.1.2 服务产品的理念和标准差异化
        6.1.3 产品定位和功能差异化
    6.2 苏宁环球套房饭店差异化竞争战略具体实施方案
        6.2.1 变革服务流程推动组织创新
        6.2.2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6.2.3 餐饮品牌差异化、大众化
        6.2.4 营销多渠道、多方式,直销优先
        6.2.5 建立社区化发展战略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时空演变、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内容框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一、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测度研究
        二、GTFP的影响因素研究
        三、GTFP的测度方法
        四、文献研究总评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第一节 指标选择与估值计算
        一、指标选择
        二、估值计算
    第二节 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二、中国旅游业绿色效率测算及结果
        三、中国各地区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结果
        四、我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特征的再探索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
    第一节 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特征分析
        一、中国旅游业的累积相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析
        二、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布差异
    第二节 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一、全域空间相关性分析
        二、局域空间相关性分析
        三、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与指标选择
        一、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归纳
        二、影响因素机理分析与指标选择
    第二节 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一、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
        二、模型设定
        三、数据来源及统计描述
    第三节 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计量结果分析
        一、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二、模型估计与检验
        三、结果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
    第一节 政府视角
        一、绿色理念引导,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绿色政策推进,优化产业结构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三、绿色金融支撑,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引进
        四、绿色管理督导,严守生态红线并加强市场监管
    第二节 行业视角
        一、绿色产业融合
        二、绿色制度建设
        三、绿色技术创新
        四、绿色项目推广示范
    第三节 社会公众视角
        一、培养民众的全域旅游新意识
        二、引导民众的绿色旅游新需求
        三、推进全民践行绿色低碳新生活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研究结果
        二、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研究结果
        三、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
        四、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10)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西安城市建筑近现代演发
        1.1.2 近代西安影像文本的生发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研究现状
        1.3.1 近现代西安城市建筑研究
        1.3.2 近现代西安城市及建筑影像
        1.3.3 城市记忆的研究与实践
    1.4 研究对象界定
        1.4.1 研究时间界定:1900-2010年
        1.4.2 研究空间界定:以西安明城区为空间界限
        1.4.3 研究对象界定:20 世纪以来西安明城区所生发新建筑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
2 “建筑影像-城市意象-城市记忆”的逻辑关联
    2.1 建筑影像:城市记忆的载体
        2.1.1 影像的内涵及其特征
        2.1.2 影像文本的阐释
        2.1.3 影像文本的选择
        2.1.4 影像文本的价值
    2.2 城市意象:显现的城市记忆
        2.2.1 意象的概念及特征
        2.2.2 城市意象要素的应用
        2.2.3 城市意象理论的探索
        2.2.4 城市意象理论的借鉴
    2.3 城市记忆:内化的城市意象
        2.3.1 记忆的概念及其特征
        2.3.2 城市记忆三要素及其建构
        2.3.3 城市记忆的所指及特征
        2.3.4 城市记忆的保存与延续
    2.4 “建筑影像-城市意象-城市记忆”的互动生成结构
    2.5 小结
3 清末西安“洋风”模仿建筑的生发(1900-1911)
    3.1 西北重镇的历史机遇
        3.1.1 “两宫西狩”与清末新政发布之地
        3.1.2 清末西安影像文本的生发
        3.1.3 欧美及日本人眼中的西安
    3.2 “洋风”模仿建筑的生发
        3.2.1 教会建筑“洋风”的先导
        3.2.2 洋务军事工业的创立
        3.2.3 城墙城门建筑与行宫内的“洋风”
    3.3 内陆传统城市地域风貌
        3.3.1 坚固的城防体系
        3.3.2 严整的空间布局
        3.3.3 延续的建筑风貌
    3.4 公共建筑近代化萌芽
        3.4.1 近代城市功能的增加
        3.4.2 近代文教建筑的创设
        3.4.3 近代寺观建筑的衰落
    3.5 小结
4 民国西安“中西折衷”建筑的创发(1912-1949)
    4.1 国内外战争期间:短暂而有限的城市发展
        4.1.1 持续的战火饥荒与“陪都”西京建设
        4.1.2 城市生活与建筑影像的丰富
        4.1.3 “洋风”模仿到“中西折衷”建筑
    4.2 北洋政府时期:持续的灾乱致使城市发展滞缓(1912-1926)
        4.2.1 战争对城市的影响
        4.2.2 公共建筑的初创
        4.2.3 医疗建筑的建立
        4.2.4 文教建筑的近代化发展
    4.3 南京政府时期:“陪都”西京建设促进经济繁荣(1927-1945)
        4.3.1 开发西北与“西京”建设
        4.3.2 市政交通建筑的发展
        4.3.3 军工商业建筑的初创
        4.3.4 文教建筑持续发展
    4.4 国内外战争频发:动荡变局导致城市发展衰败(1945-1949)
        4.4.1 抗战时期城市遭受重创
        4.4.2 战后城市发展快速萧条
        4.4.3 建筑行业发展走向衰落
    4.5 小结
5 共和国西安建筑现代化的探索实践(1949-2010)
    5.1 共和国时期的城市建设环境
        5.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风貌
        5.1.2 城市建筑的阶段性发展
        5.1.3 影像文本从政治化到多元
    5.2 工业化建设时期:“生产型”城市建筑的发展(1949-1978)
        5.2.1 经济恢复期与“一五”期间的建筑成就(1949-1957)
        5.2.2 大调整时期城市建设萎缩(1958-1966)
        5.2.3 文革与“三线”建设时期城市建设停滞(1966-1978)
    5.3 市场经济转型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城市建筑增长(1978-1999)
        5.3.1 改革开放时期建筑渐趋起步(1978-1989)
        5.3.2 “旧城拆迁改造”时期建筑的突变(1990-1999)
        5.3.3 城市化加速时期明城区建筑的杂糅(2000-2010)
    5.4 小结
6 西安城市建筑近现代化演进分析(1900-2010)
    6.1 农业经济背景下建筑近代化的布局与特征
        6.1.1 “洋风”模仿搬用时期的建筑(1900-1911)
        6.1.2 “传统”革新求变时期的建筑(1912-1931)
        6.1.3 “现代”初创繁荣时期的建筑(1932-1945)
        6.1.4 战争导致发展停滞时期的建筑(1945-1949)
    6.2 建筑近代化的演进规律与动因
        6.2.1 新建筑布局与发展规律
        6.2.2 新建筑演进的综合动因
    6.3 计划经济背景下建筑现代化的布局与特征(1949-1978)
        6.3.1 “苏化”时期“社会主义民族形式”的建筑(1949-1957)
        6.3.2 大调整时期“新的民族形式”的建筑(1958-1966)
        6.3.3 文革与“三线”建设时期的建筑(1966-1978)
    6.4 市场化与“旧城改造”背景下建筑的布局与特征(1978-2010)
        6.4.1 改革开放初期全面复苏的建筑(1978-1989)
        6.4.2 经济转型时期去旧布新的建筑(1990-1999)
        6.4.3 城建加速时期国际化多元化建筑(2000-2010)
    6.5 建筑现代化的演进规律与动因
        6.5.1 新建筑布局与发展规律
        6.5.2 新建筑演进的综合社会动因
        6.5.3 新建筑演进的影响因素
    6.6 小结
7 20 世纪西安城市建筑演进的文化反思
    7.1 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探索历程
        7.1.1 政治军事因素的主导
        7.1.2 地域交通因素的制约
        7.1.3 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
        7.1.4 文化观念因素的转变
        7.1.5 城市建设管控与监督机制的不力
    7.2 近现代城市建筑文化的省视
        7.2.1 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景观的异化
        7.2.2 国际化大都市与再塑国家文化形象
        7.2.3 对21 世纪城市发展的展望
    7.3 小结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关注2004年中国饭店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D]. 魏丽.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东北三省旅游产业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赵耀武.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3]中国星级饭店集聚与效率的动态关联性研究[D]. 熊慈.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 冯斐.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时空演化态势研究[D]. 廖皓凌. 西南大学, 2020(01)
  • [6]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7]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测度及时空演化与空间效应研究[D]. 肖妮.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苏宁环球套房饭店竞争发展战略研究[D]. 史臻. 东南大学, 2019(06)
  • [9]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时空演变、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D]. 李丽霞. 湖北大学, 2019(05)
  • [10]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D]. 史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2004年关注中国酒店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