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层双曲线形网壳结构冷却塔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朝,赖韩,陈璐[1](2021)在《钢结构冷却塔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力空冷技术的发展,钢结构冷却塔的应用逐渐增多。与混凝土结构冷却塔相比,钢结构塔在技术和经济层面上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本文提出大型钢结构冷却塔的两种空间网壳的结构方案,运用通用钢结构设计软件,研究通过控制结构稳定系数、应力比、长细比、最大位移等指标进行大型钢结构冷却塔设计方法。本文以某工程间接空冷塔的设计条件依托条件,对比分析了锥段+直筒段形式塔型和双曲线形式的塔型方案,考察了两种方案的技术可行性,比较了其技术优缺点及经济性。计算结果初步验证了钢结构冷却塔计算原理,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同时给出了钢结构冷却塔合理总体结构设计方案,为进一步细部设计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姜明龙[2](2021)在《基于IDA方法的双层柱面网壳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双层柱面网壳结构作为空间结构形式的一种,其优势明显,被广泛运用于实际工程。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将对结构的安全性能造成极大威胁,因此,有必要展开对双层柱面网壳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进而实现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为此,本文主要包含了以下工作:首先,为建立完整的双层柱面网壳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体系,本文先引入最大节点位移和屈服杆件比例作为结构的地震响应指标,结合我国相关抗震规范,以最大节点位移限值作为划分依据,定义了五个结构破坏状态和三类性能水准,对结构地震易损性函数进行归纳和推导。其次,为分析地震动及结构建模随机参数的不确定性对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影响,本文首先采用40条天然地震波作为地震输入样本,通过增量动力分析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分别整理得到10条、20条、30条、40条天然地震波对应的结构地震易损性曲线,由10条、20条、30条地震波对应的易损性曲线分别与40条地震波对应曲线的比较结果,可知采用30条天然地震波作为地震输入样本可达到分析精度和分析效率的良好平衡。基于此,采用30条天然地震波,按50年一遇及超越概率为10%对应的地震荷载幅值进行调幅,选取包含材料参数、结构特性参数、荷载参数及构件几何尺寸参数的10项结构建模随机参数,通过地震响应指标分析结构地震响应对上述参数的敏感性,可知关键的结构建模随机参数为钢材屈服强度fy、结构粘滞阻尼比ξ和弹性模量E。最后,为评价不同地震动强度参数对双层柱面网壳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适用性,综合考虑地震动不确定性和结构建模随机参数不确定性,先对以峰值地面加速度PGA为地震动强度参数的模拟结果进行换算,得到对应的第一周期谱加速度Sa(T1,ξ)、谱平均加速度Sa,avg、峰值地面速度PGV和峰值地面位移PGD,接着采用有效性、实用性、相关性以及有益性四个评价指标选出PGA、Sa(T1,ξ)和Sa,avg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由增量动力分析及抗震设防三水准分别对应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结果可知,Sa(T1,ξ)对应的抗震性能相比均下降显着,相比PGA最大下降量为32%,相比Sa,avg最大下降量为15%。因此,采用Sa(T1,ξ)对应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结果作为结构抗震设计、优化等的依据,可进一步提升结构抗震性能的可靠度。
李宗谕[3](2019)在《考虑蒙皮效应钢结构冷却塔静力稳定性及风致响应研究》文中指出冷却塔在火力发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冷却塔的体型越来越大,结构形式越来越复杂,混凝土材料的缺陷表现的越来越突出,而钢结构冷却塔具有自重轻、施工方便、冷却效率高及结构体系布置灵活的优点,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材料。冷却塔属于高耸结构,风荷载对结构性能影响很大,钢结构冷却塔表面覆盖面板,受力时受蒙皮效应影响,对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及稳定性有一定影响,而目前国内外对于钢结构冷却塔的研究均未考虑其蒙皮效应,因此本课题主要考虑钢结构冷却塔蒙皮效应对整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建立考虑蒙皮面板的结构有限元建模分析方法,开展考虑蒙皮结构冷却塔的静力稳定性分析,并基于整体结构风洞试验,进行结构风振响应及风振系数分析,主要工作如下:(1)考虑蒙皮面板与杆件的不同连接方式,在ANSYS中建立了考虑蒙皮效应的冷却塔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模型中基于三方向刚度等效原则将压型铝板等效成各向异性平板,并进行了有限元验证。通过对比不同模型计算结果的差异,最终确定利用弹簧单元来模拟连接面板与杆件的自攻螺钉连接。为得到自攻螺钉刚度曲线,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自攻螺钉抗剪性能试验,得到了不同连接板厚和螺钉直径下的荷载-位移曲线,简化后作为弹簧的刚度曲线输入整体结构计算模型。(2)开展钢结构冷却塔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通过增加外表面粗糙度的方法模拟雷诺数效应,并通过在内表面贴条的方式模拟结构的内部杆件,分别得到了结构内外表面的风压系数分布,并与规范进行了对比。之后对风洞试验得到的风压点进行插值和加密,在有限元软件ANSYS中基于时程分析的方法对结构进行风振响应分析,获得结构各个位置的位移响应时程,计算位移风振系数,得出位移风振系数在迎风面较小,背风面较大,且沿高度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3)进行了考虑蒙皮面板钢结构冷却塔的非线性稳定性分析,考虑高度、网格尺寸、面板厚度及弹簧刚度等参数,对钢结构冷却塔进行非线性稳定性参数分析,总结各参数对结构稳定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典型算例进行细致分析,提取弹簧的受力状态、对节点刚度状态分布以及不同网格结构的破坏模式进行总结,得出不同破坏模式与网格尺寸大小有关,网格尺寸较小时,除了发生喉部凹陷外,风吸区也发生局部失稳,最终引起整体失稳。
陈嘉良[4](2019)在《圆柱-截锥型钢结构冷却塔设计风荷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冷却塔是利用循环冷却水将系统产生的废热排放到大气中的装置,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冷却塔是一种高耸薄壁空间结构,风荷载是其控制荷载之一。目前的规范仅规定了190m以下传统双曲线型混凝土冷却塔的等效风荷载标准值,对于钢结构冷却塔的风压分布和风振系数取值情况并未提及,也没有说明规范的平均风压分布系数是否适用于圆柱-截锥型冷却塔。本文对新型钢结构圆柱-截锥型冷却塔平均风压分布系数和风振系数的取值进行了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工了3个刚性缩尺冷却塔风洞试验模型,进行了多种工况下的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研究了不同表面粗糙度、不同风速等变量对冷却塔平均风压系数分布的影响,比较了新体型冷却塔的平均风压系数分布与传统双曲线冷却塔的异同。分别比较了冷却塔锥段和筒段的平均风压系数的特征,提出了新体型冷却塔平均风荷载取值的建议。(2)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仿真方法对足尺冷却塔薄壳结构的风压分布和三维绕流特性进行了分析,对比双曲线型冷却塔和圆柱-截锥型冷却塔,得到其风压分布规律相近的结论。对比钢结构和混凝土冷却塔表面的粗糙程度,给出光滑表面钢结构冷却塔平均风压分布系数的取值建议。对流动特征的分析显示圆柱-截锥型冷却塔促进空气流动的性能与双曲线冷却塔相近。(3)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不同高度、不同台高占比的双层四角锥体系圆柱-截锥型冷却塔模型。将风洞试验时程数据转化到结构模型上,分析结构节点沿不同方向的位移响应和支座反力响应,计算出结构的风振系数,根据统计结果提出了220m以下双层四角锥体系圆柱-截锥型冷却塔的建议风振系数取值。
孟春玲,张恒飞,房鹏悦[5](2019)在《高强度螺栓板式连接节点的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高强度螺栓板式连接节点是钢结构双曲线冷却塔的一种常见连接形式,选取冷却塔上最复杂的一种节点进行三维建模,通过提取整塔模型中不同高度、相同位置及相同连接方式的连接节点工况,以边界条件的形式施加在连接节点模型并进行计算,分析网壳的高强度螺栓板式连接节点的静态性能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马明,薛海君,余喆,左可新,张强,李义龙,赵鹏飞,刘枫[6](2019)在《大型钢结构冷却塔的发展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系统介绍了大型钢结构冷却塔在国内外的发展与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目前我国钢结构冷却塔的实施情况,阐述了我国现阶段进行大型钢结构冷却塔研究工作的必要性。简要介绍了钢结构冷却塔的特点,总结了我国研究人员进行的钢结构冷却塔的结构体系、网格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根据在实际钢结构冷却塔项目中的设计与研究工作,对钢结构冷却塔风荷载的规范取值与风洞试验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大型钢结构冷却塔的设计要点和施工方式进行了简要介绍。
王凯[7](2019)在《大型直筒-锥段型钢结构冷却塔静力和稳定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却塔是普遍应用于火力发电厂中循环冷却水的重要构筑物,其具有环保、节能和安全的特点。其中钢结构冷却塔因其自重轻、施工速度快以及可重复利用等优势,成为大型冷却塔结构选型的新方向。目前,国内外对钢结构冷却塔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少,尚无明确规范可以参考,有必要对钢结构冷却塔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结合某一大型直筒-锥段型钢结构冷却塔工程实例,采用SAP2000通用分析软件,按照实际尺寸,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其静、动力荷载组合计算,结构整体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提出了箱型薄壁单元等效代换四边角钢格构式构件的原理和计算方法。推导得出四边角钢格构式构件轴向、抗弯、剪切、抗扭刚度的理论公式,以公式为基础构建了箱型薄壁单元,并给出刚度综合修正系数。利用有限元悬臂梁模型进行分析和校核,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等效代换方法完全可以满足工程精度需求。最终利用箱型薄壁单元建立直筒-锥段型钢结构冷却塔有限元模型。2、按照结构主控荷载,自重、温度作用、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以及组合工况,根据现有规范、规程分析相应工况下钢结构冷却塔受力性能,得出其控制荷载以及最不利荷载工况。3、以《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稳定公式为理论基础,引入轴力负刚度,推导得出适用于一般空间结构的考虑相互支援的稳定设计公式和计算长度系数公式。该公式可以较为方便的考虑空间结构相互支援作用下的结构计算长度系数,同时可以考虑广义层与层之间的相互支援。研究了加劲环桁架与整体抗侧刚度对塔壁斜柱的支援效应,给出计算方法,并利用SAP2000对冷却塔进行整体屈曲分析。
钟鑫伟,窦超,王垆涛,成乐[8](2019)在《桁架加劲单层网壳钢结构冷却塔结构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传统混凝土冷却塔应用广泛,但在设计施工、日常维护方面存在问题.钢结构冷却塔由于结构轻巧、抗震性能好、施工快速、经济性优良等优点在大型发电厂中已得到应用,且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桁架加劲单层网壳钢结构冷却塔,基于应力控制原则建立了优化设计方法,提出一种分步优化松弛迭代算法,重点解决了优化过程中迭代收敛性的问题.针对与几何尺寸和结构构造相关的5个主要参数,进行了正交试验,以总用钢量和塔顶最大侧移为设计指标,通过优化设计和方差分析,发现环向桁架个数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参数.与已建成的双层网壳冷却塔进行了基频、总用钢量、塔顶最大侧移和弹性屈曲荷载的对比,表明在满足侧移等设计指标的情况下,该新型冷却塔在用钢量上具有明显优势.
赵羿[9](2018)在《半刚性节点单层网壳钢结构冷却塔静力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建冷却塔规模的不断增大,钢筋混凝土结构冷却塔的局限性逐渐突出,钢结构冷却塔因其材料再回收利用率高,结构安装精度高、施工周期短、易于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显着优势,正逐渐成为大型冷却塔选型和研究的主要方向。节点作为钢结构冷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钢结构冷却塔稳定性能影响显着。目前国内外尚未有应用于钢结构冷却塔的装配式节点形式,且没有针对于半刚性钢结构冷却塔静力稳定性能进行研究。由于单层网壳钢结构冷却塔结构形式简单,易于实现装配式生产,因此本课题主要针对于单层网壳钢结构冷却塔节点研发、节点抗弯性能及结构静力稳定性能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系列应用于单层网壳钢结构冷却塔的新型装配式节点(HCR、CHR、HCP)。开展了弯剪作用下节点强轴方向的抗转动性能静力试验研究,分析了弯剪作用下连接方式、螺栓排数、连接件厚度三种参数对节点的弯矩-转角曲线及其破坏模式的影响规律,三类节点(HCR、CHR、HCP)均具有较高的初始刚度Kini和极限承载力Msup。(2)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考虑板件间、板件与螺栓间的安装缝隙建立了节点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与试验所获得的弯矩-转角曲线、破坏模式以及应力-弯矩曲线的对比,节点的数值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节点受力性能。在此基础上,对节点在弯剪、定轴力受弯、偏心受力各工况下的静力性能开展了参数分析,得到了各工况下节点弯矩-转角曲线,以及节点初始刚度Kini和极限承载Msup、破坏模式的变化规律。(3)基于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将节点刚度代入结构中模拟半刚性节点,建立了单层网壳钢结构冷却塔模型。考虑节点连接方式、刚度,冷却塔高度和网格尺寸,对单层网壳钢结构冷却塔双重非线性稳定性能开展了参数分析,获得了各参数对结构稳定性能影响规律,总结出了单层网壳钢结构冷却塔的三种主要失稳模态,得到了结构中节点刚度状态分布;提出了考虑偏心受力节点刚度半刚性钢结构冷却塔稳定性分析方法,获得了偏心受力节点刚度对结构稳定性能的影响规律。
马明,薛海君,余喆,左可新,张强,李义龙,赵鹏飞,刘枫[10](2018)在《大型钢结构冷却塔的发展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系统介绍了大型钢结构冷却塔在国内外的发展与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目前我国钢结构冷却塔的实施情况,阐述了我国现阶段进行大型钢结构冷却塔研究工作的必要性。简要介绍了钢结构冷却塔的特点,总结了我国研究人员进行的钢结构冷却塔的结构体系、网格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根据在实际钢结构冷却塔项目中的设计与研究工作,对钢结构冷却塔风荷载的规范取值与风洞试验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大型钢结构冷却塔的设计要点和施工方式进行了简要介绍。
二、双层双曲线形网壳结构冷却塔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层双曲线形网壳结构冷却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钢结构冷却塔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依托工程的设计条件 |
1.1 冷却塔工艺基本参数 |
1.2 自然条件 |
2 研究内容及采用的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构方案 |
3.1 曲线方案 |
3.2 内层或外层网格方案 |
3.3 同一高度内外层之间、同一角度内外层之间的连接方案 |
4 设计荷载及控制指标 |
4.1 主要荷载 |
1)恒荷载 |
2)风荷载 |
3)活荷载: |
4)温度荷载 |
5)地震作用 |
6)不均匀沉降 |
4.2 荷载组合 |
4.3 结构分析控制指标 |
5 方案一:手电筒型方案 |
5.1 基本模型 |
5.2 静力分析 |
5.2.1 荷载图 |
5.2.2 各基本组合工况下的内力图 |
5.2.3 各位移组合下位移图 |
5.3 动力分析 |
5.4 稳定性分析 |
5.5 非线性分析 |
5.5.1 原始模型非线性屈曲分析 |
5.5.2 缺陷模型线性屈曲分析 |
6 方案二:双曲线型方案 |
6.1 基本模型 |
6.2 静力分析 |
6.2.1 荷载图 |
6.2.2 各基本组合工况下的内力图 |
6.2.3 各位移组合下位移图 |
6.3 动力分析 |
6.4 稳定性分析 |
6.5 非线性分析 |
6.5.1 原始模型非线性屈曲分析 |
6.5.2 缺陷模型线性屈曲分析 |
7 经济性及优缺点对比 |
7.1 经济指标对比 |
7.2 施工工期对比 |
7.3 优缺点对比 |
8 结论 |
(2)基于IDA方法的双层柱面网壳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以及目的和意义 |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1 双层柱面网壳结构研究现状 |
1.2.2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相关理论 |
2.1 引言 |
2.2 结构地震响应指标 |
2.2.1 最大节点位移 |
2.2.2 屈服杆件比例 |
2.3 结构破坏状态及性能水准的划分 |
2.4 地震易损性函数的建立 |
2.4.1 地震易损性函数的建立方法 |
2.4.2 地震易损性函数的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地震动随机参数和结构建模随机参数的结构地震响应敏感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基于地震动随机参数的双层柱面网壳结构地震响应敏感性分析 |
3.2.1 分析模型 |
3.2.2 地震波的选取与调幅 |
3.2.3 基于地震动随机参数的结构地震响应敏感性分析 |
3.3 基于结构建模随机参数的双层柱面网壳结构地震响应敏感性分析 |
3.3.1 双层柱面网壳结构建模随机参数的概率分布模型 |
3.3.2 基于建模随机参数的结构地震响应敏感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地震动强度参数输入下双层柱面网壳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地震-结构”样本对的建立 |
4.3 地震动强度参数的选取与评价 |
4.3.1 基于不同地震动强度参数的增量动力分析结果 |
4.3.2 基于不同评价指标的地震动强度参数评价 |
4.4 不同地震动强度参数下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4.5 抗震设防三水准下不同地震动强度参数的结构地震易损性结果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考虑蒙皮效应钢结构冷却塔静力稳定性及风致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冷却塔简介 |
1.1.2 冷却塔的发展 |
1.1.3 冷却塔的材料 |
1.1.4 钢结构冷却塔蒙皮效应研究意义 |
1.2 冷却塔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钢筋混凝土冷却塔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钢结构冷却塔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冷却塔研究现状简析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自攻螺钉连接试验及结构数值模型建立 |
2.1 引言 |
2.2 自攻螺钉连接板抗剪性能试验及分析 |
2.2.1 试验设计 |
2.2.2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
2.3 考虑蒙皮效应钢结构冷却塔模型建立 |
2.3.1 梁板连接方式的模拟 |
2.3.2 压型铝板的等效和有限元验证 |
2.3.3 钢结构冷却塔模型建立 |
2.3.4 不同模型计算结果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曲线型钢结构冷却塔风洞试验及风致响应分析 |
3.1 引言 |
3.2 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 |
3.2.1 试验设计 |
3.2.2 雷诺数效应模拟 |
3.2.3 风场模拟 |
3.2.4 风压数据处理 |
3.3 结构风致响应分析 |
3.3.1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
3.3.2 位移响应分析 |
3.3.3 风振系数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钢结构冷却塔静力稳定性能分析 |
4.1 引言 |
4.2 结构稳定性分析理论及方法 |
4.2.1 结构稳定性理论发展 |
4.2.2 稳定和失稳的概念 |
4.2.3 结构非线性屈曲分析理论 |
4.3 钢结构冷却塔静力稳定性参数分析 |
4.3.1 参数分析方案 |
4.3.2 典型算例分析 |
4.3.3 高度和网格尺寸的影响 |
4.3.4 连接弹簧刚度的影响 |
4.3.5 不同面板厚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圆柱-截锥型钢结构冷却塔设计风荷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冷却塔风荷载研究现状 |
1.2.1 现场实测风荷载 |
1.2.2 数值模拟研究 |
1.2.3 风洞试验的研究方法 |
1.2.4 研究现状综述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冷却塔刚性缩尺模型测压风洞试验 |
2.1 引言 |
2.2 风洞试验设备与流场模拟 |
2.2.1 风洞实验室测量设备 |
2.2.2 风洞实验室流场指标 |
2.2.3 风洞试验流场模拟 |
2.3 冷却塔模型概况 |
2.3.1 模型制作依据与主要尺寸设置 |
2.3.2 模型测点与测压管路布置 |
2.4 风压系数与体型系数 |
2.4.1 体型系数 |
2.4.2 风压系数 |
2.4.3 风压系数与体型系数的变换 |
2.5 参数确定及信号修正 |
2.5.1 风速确定 |
2.5.2 观测时间 |
2.5.3 表面粗糙设置 |
2.5.4 工况设置 |
2.5.5 信号修正 |
2.6 风洞试验结果分析 |
2.6.1 风洞试验过程 |
2.6.2 合理工况选择 |
2.6.3 圆柱-截锥型冷却塔风压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冷却塔表面风压分布数值仿真研究 |
3.1 引言 |
3.2 计算流体力学概述 |
3.2.1 控制方程 |
3.2.2 CFD的求解步骤 |
3.2.3 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 |
3.2.4 边界层 |
3.3 双曲线冷却塔风荷载分析 |
3.3.1 模型建立 |
3.3.2 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划分 |
3.3.3 计算结果分析 |
3.4 圆柱-截锥型冷却塔风荷载分析 |
3.4.1 模型建立 |
3.4.2 表面风压分析及绕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圆柱-截锥型双层钢网壳冷却塔的风振系数 |
4.1 引言 |
4.2 结构模型建立 |
4.2.1 模型基本参数 |
4.2.2 结构选杆 |
4.3 本征正交分解法(POD) |
4.3.1 本征正交分解法概述 |
4.3.2 本征正交分解法的原理 |
4.3.3 本征正交分解法的应用 |
4.4 结构风振响应研究方法 |
4.4.1 风振响应分析方法 |
4.4.2 风荷载及阻尼的确定 |
4.5 结构的模态分析 |
4.6 风振响应分析 |
4.6.1 位移风振响应 |
4.6.2 支反力风振响应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高强度螺栓板式连接节点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钢结构双曲线冷却塔结构及节点形式 |
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 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 |
(7)大型直筒-锥段型钢结构冷却塔静力和稳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冷却塔研究现状 |
1.2.1 钢筋混凝土冷却塔研究现状 |
1.2.2 钢结构冷却塔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斜交网格筒结构研究现状 |
1.4 群柱稳定性研究现状 |
1.5 基于构件等效代换的研究现状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钢结构冷却塔格构式构件简化模拟分析及构件设计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箱型薄壁单元等效代换四边角钢格构式构件的原理 |
2.2.1 等效代换原则 |
2.2.2 等效代换原理 |
2.3 四边角钢格构式构件轴压构件稳定性分析(以D1 杆件为例) |
2.3.1 整体稳定验算 |
2.3.1.1 截面绕X轴整体稳定 |
2.3.1.2 截面绕Y轴整体稳定性 |
2.3.2 分肢稳定性 |
2.4 四边角钢格构式构件截面刚度参数 |
2.4.1 截面压缩刚度、抗弯刚度 |
2.4.2 截面剪切刚度 |
2.4.3 截面扭转刚度 |
2.5 以冷却塔四边角钢格构式构件D1 为例的算例 |
2.5.1 截面压缩刚度 |
2.5.2 截面Y、Z面抗弯刚度 |
2.5.3 截面剪切刚度 |
2.5.3.1 截面Y面剪切刚度 |
2.5.3.2 截面Z面抗剪刚度 |
2.5.4 截面扭转刚度 |
2.5.5 主结构四边角钢格构式构件刚度表 |
2.6 SAP2000结构分析与验证 |
2.6.1 SAP2000 剪切刚度分析与验证 |
2.6.1.1 SAP2000 模型建立 |
2.6.1.2 SAP2000 分析值与理论公式推导值验证 |
2.6.2 SAP2000 自由扭转刚度分析与验证 |
2.6.2.1 SAP2000模型建立 |
2.6.2.2 SAP2000分析值与理论公式推导值验证 |
2.6.3 四边角钢格构式构件与箱型薄壁单元杆件的等效替换(以D1 杆为例) |
2.6.3.1 建立SAP2000 模型 |
2.6.3.2 四边角钢格构式构件D1 与箱型薄壁单元的刚度值等效修正 |
2.6.4 塔壁构件刚度修正系数表 |
2.7 钢结构冷却塔结构体系有限元模型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种荷载组合下钢结构冷却塔静力分析 |
3.1 引言 |
3.2 重力 |
3.3 温度作用 |
3.3.1 取T-23.2°的荷载影响 |
3.3.2 取T+59°的荷载影响 |
3.4 子专题一:风荷载下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
3.4.1 风荷载计算基本理论 |
3.4.1.1 冷却塔刚性模型测压试验报告 |
3.4.1.2 冷却塔风振分析研究报告 |
3.4.2 工程概况 |
3.4.3 结构的变形和应力分析 |
3.4.3.1 风荷载的影响 |
3.4.3.2 风荷载和自重的综合影响 D+1.4W |
3.5 子专题二:地震作用 |
3.5.1 工程概况 |
3.5.2 地震作用反应谱分析 |
3.5.3 结构模态分析 |
3.5.3.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3.5.3.2 模态分析结果 |
3.5.4 反应谱理论结果分析 |
3.5.5 结构的变形和应力分析 |
3.6 子专题三:钢结构冷却塔荷载工况下的结构设计分析研究 |
3.6.1 组合工况 1:1.2D +1.4 ×0.6W +(-23.2)T |
3.6.2 组合工况2:1.2D +1.4 ×0.6W +(59)T |
3.6.3 组合工况 3:1.2D +1.4W +0.6(59)T |
3.6.4 组合工况4:1.2 1.4 0.25 0.6( 59 1.3 0.5H VD + ×W + + )T +E_H+E_V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钢结构冷却塔结构体系整体稳定分析 |
4.1 引言 |
4.2 屈曲分析 |
4.2.1 线性屈曲分析以及塔壁斜柱的计算长度系数 |
4.2.2 结构非线性屈曲分析 |
4.3 基于“层”概念的稳定设计研究 |
4.4 计算长度系数的确定及环状加强桁架设计要求 |
4.4.1 计算长度系数的确定 |
4.4.2 环状加强桁架设计要求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桁架加劲单层网壳钢结构冷却塔结构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构与计算模型介绍 |
2 应力控制优化设计方法 |
2.1 应力控制优化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 |
2.2 分步优化松弛迭代算法 |
2.2.1 松弛迭代系数βs的提出 |
2.2.2 自重影响下优化迭代不收敛问题 |
2.2.3 考虑长细比限值后收敛缓慢的问题 |
3 结构性能及关键参数研究 |
4 不同结构形式的对比 |
5 结 论 |
(9)半刚性节点单层网壳钢结构冷却塔静力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冷却塔简介 |
1.1.2 冷却塔的发展 |
1.1.3 冷却塔的材料 |
1.1.4 钢结构冷却塔研究意义及应用 |
1.2 冷却塔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钢筋混凝土冷却塔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钢结构冷却塔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节点强轴方向抗转动性能静力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方案 |
2.2.1 试件设计 |
2.2.2 试件装置和测量内容 |
2.2.3 加载方案 |
2.3 静力试验现象和结果 |
2.3.1 材性试验及结果 |
2.3.2 连接方式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 |
2.3.3 螺栓排数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 |
2.3.4 连接件厚度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节点静力力学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节点数值模型的建立 |
3.2.1 有限元模型 |
3.2.2 材料本构模型 |
3.3 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3.4 节点静力力学性能参数分析 |
3.4.1 弯剪性能 |
3.4.2 偏心受力性能 |
3.4.3 定轴受弯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单层网壳钢结构冷却塔静力稳定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单层网壳钢结构冷却塔数值模型的建立 |
4.2.1 半刚性节点模拟 |
4.2.2 网壳模型的建立 |
4.2.3 双重非线性稳定性分析原理 |
4.3 单层网壳钢结构冷却塔失稳模态分析 |
4.3.1 参数分析方案 |
4.3.2 三类参数对单层网壳钢结构冷却塔稳定性能的影响 |
4.3.3 三种主要失稳模态分析 |
4.4 单层网壳钢结构冷却塔节点刚度分析 |
4.4.1 节点刚度对钢冷塔稳定性的影响 |
4.4.2 节点刚度分布算例分析 |
4.5 考虑偏心受力下节点刚度的钢结构冷却塔稳定性分析 |
4.5.1 考虑偏心受力下节点刚度的钢结构冷却塔建模方法 |
4.5.2 偏心受力下节点刚度对钢结构冷却塔稳定性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双层双曲线形网壳结构冷却塔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钢结构冷却塔设计研究[J]. 陈朝,赖韩,陈璐. 电力勘测设计, 2021(S1)
- [2]基于IDA方法的双层柱面网壳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D]. 姜明龙.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3]考虑蒙皮效应钢结构冷却塔静力稳定性及风致响应研究[D]. 李宗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4]圆柱-截锥型钢结构冷却塔设计风荷载研究[D]. 陈嘉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5]高强度螺栓板式连接节点的有限元分析[A]. 孟春玲,张恒飞,房鹏悦. 2019中国仿真技术应用大会暨创新设计北京峰会论文集, 2019
- [6]大型钢结构冷却塔的发展与应用研究[A]. 马明,薛海君,余喆,左可新,张强,李义龙,赵鹏飞,刘枫. 土木工程新材料、新技术及其工程应用交流会论文集(下册), 2019
- [7]大型直筒-锥段型钢结构冷却塔静力和稳定分析[D]. 王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8]桁架加劲单层网壳钢结构冷却塔结构优化设计研究[J]. 钟鑫伟,窦超,王垆涛,成乐. 空间结构, 2019(01)
- [9]半刚性节点单层网壳钢结构冷却塔静力稳定性研究[D]. 赵羿.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10]大型钢结构冷却塔的发展与应用研究[A]. 马明,薛海君,余喆,左可新,张强,李义龙,赵鹏飞,刘枫. 第十七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