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名牌农产品标准化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傅柏钧[1](2019)在《攀枝花市农业品牌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加快,农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业基础仍较薄弱,农业面临诸多挑战,为增强农业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各级政府把大力推进农业品牌战略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攀枝花市更是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加之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的运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如林果业、蔬菜和烟草知名度不断提升,品牌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但攀枝花市的农业经营水平跟不上其发展速度,农产品的注册商标数量不足,农业品牌的规模效应影响不大。如何进一步增强商标意识,壮大农业品牌,树立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农业品牌效应,是攀枝花市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一个重要路劲。本文以“攀枝花市农业品牌问题”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剖析攀枝花市农业和农业品牌现状的基础之上,对其面临的机遇与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分析,找出攀枝花市的农业品牌存在的问题,即农产品品牌发展意识淡薄、特色农产品品质亟待提升、农业品牌现代营销理念缺乏、标准化生产建设不高、农产品品牌产权保护力度不足。文章以仁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案例,围绕其基本情况、实施、经验对攀枝花的农业品牌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攀枝花市农业品牌的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一是全方位更新农业品牌发展理念;二是着力提升特色农业产品品质;三是全面提高特色农业品牌营销推广水平。
王拓[2](2017)在《基于主体行为的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标准化是在制定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所涉及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的基础上,提高技术可操作性与生产过程的规范性,促进科技成果到生产力的转化效率。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进程不仅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还能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进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大省,也是农业标准化实施较完善的省份之一,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创新,全省实现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然而,现阶段黑龙江省取得的成果和国际市场上的优质产品、国内社会上对于农产品质量保证的需求和现代化农业的宏远目标仍然有一定的距离,标准化基础薄弱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户、合作社、企业作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要载体,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三大主体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丰富农业标准化的理论研究成果,而且为黑龙江省政府制定保障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政策建议提供咨询依据。本研究选取黑龙江省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研究及实践成果综述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基础,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2)农业标准化的参与主体:农户、合作社与企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自的实施机制:(3)分别对黑龙江省的农户、合作社、企业三大主体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从实地调查问卷中获取数据、提出行为影响因素假说、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4)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保障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施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核心是分别对黑龙江省农户、合作社、企业三大主体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对农户主体实施标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是农户是否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在5%水平上显着,表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农户比有其他收入来源的农户更倾向于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2)农业投入品危害程度认知在模型结果中的系数为0.435,在5%水平上显着,表明越了解农业投入品危害程度的农户越具有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3)农户对标准化认知的程度越高,其参与农业生产标准化的积极性也越高:(4)是否加入农业生产组织在模型中的回归系数为2.854,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是否加入生产组织对农户是否进行标准化生产具有最显着影响;(5)农户农产品能够实现优质优价的回归系数为1.841,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产品在市场上优质优价的实现会显着影响农户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6)政府扶持的回归系数为2.265,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政府政策的扶持对农户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情况具有显着的影响。对合作社主体实施标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负责人学历的回归系数为2.243,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负责人的学历会对该合作社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产生显着影响;(2)自身品牌等级的回归系数为1.891,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拥有自有品牌的合作社在农业标准化实施方面做得更好;(3)产品是否具有认证的回归系数为2.038,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具有质量认证的合作社农业准化实施的情况更好;(4)基地等级的回归系数为1.420,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基地的管理情况对合作社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的影响非常显着;(5)合作社产品能够实现优质优价的回归系数为1.555,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产品在市场上优质优价的实现会显着影响合作社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6)合作社培训投入的回归系数为1.517,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合作社的培训投入对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情况具有显着影响;(7)政府政策扶持的回归系数为2.434,为模型中各变量回归系数的最大值,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政府政策的扶持对合作社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情况具有非常显着的影响。对企业主体实施标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性质的回归系数为1.185,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企业性质对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情况具有显着影响;(2)产品品牌等级的回归系数为1.425,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拥有自有品牌的企业在农业标准化实施方面做得更好;(3)基地等级的回归系数为1.841,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基地的管理情况对企业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的影响较为显着;(4)企业产品能够实现优质优价的回归系数为1.892,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产品在市场上优质优价的实现会显着影响合作社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5)企业培训投入的回归系数为1.415,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企业的培训投入对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情况具有显着影响;(6)政府政策扶持的回归系数为2.145,为模型中各变量回归系数的最大值,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政府政策的扶持对企业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情况具有非常显着的影响。由于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受多方因素的共同影响,为优化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保障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施,论文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1)提升农业标准化意识;(2)制定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3)加强农业标准化投入;(4)健全农业标准化监督管理体系;(5)加强农业标准化推广与落实;(6)优化农业标准化产品渠道;(7)提供并完善农业标准化政策。
柯铭华[3](2016)在《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农产品质量问题是制约农业发展和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问题,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判定农产品质量优劣的方法是通过对产品开展检验,而产品检验的依据是产品标准;农产品出口的验货依据也大部分按照国际标准。如果能规范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加工企业的行为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尤其是按无公害标准组织种植或养殖,就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从而降低农产品发生质量问题的概率。基于此,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以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作为切入点,对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开展调查分析;采用灰色模型预测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分析农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实证研究四类特色农产品案例;根据上述研究,构建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以期在标准化视域丰富区域农产品质量管理理论。本研究以政府、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为主体,以标准化视域下的福建特色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对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理论进行评述。主要包括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等内容。包括分析对农业标准化原理、信息不对称理论、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环境外部性理论应用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第二,对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以及农产品生产各阶段质量标准化管理分析。第三,对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管理现状开展分析。主要包括: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管理现状分析,对生产资源基础、生产现状、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及其成因、对质量管理成效及其管理问题开展分析。第四,对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包括: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调查分析,并计算出五类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数值,综合分析得出福建特色农产品的综合标准化普及率是47%,其中茶叶、蔬菜、水产品、水果、食用菌的标准化普及率分别是:38.81%、30.12%、45.55%、30.15和35.75%。第五,对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进行预测。主要包括:以灰色模型预测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并对预测结果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到2019年,福建特色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均为2014年的1.3倍左右,产值也逐步提升,各方面预测数据都向好,福建省发展特色农业潜力较大,而且发展的态势较为稳健;二是在分析期内,其中农业标准化水平发展指数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标准覆盖率等重要指标亦取得明显提升;三是在分析期内,福建省内导致农产品发生质量安全问题的因素还在,比如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率不高,无公害农产品规模大但发展不平衡。五类农产品中蔬菜的未来产量和价格都上不去,扣除物价因素,甚至可能倒退,由于蔬菜以个体农户经营为主,标准化规模化的种植集约性较差,因此质量受控能力弱,造成该产业竞争力弱且农产品质量问题频发。茶叶和食用菌整体向好,水果种植面积在萎缩,水产品的质量趋势显示质量走势不乐观。第六,开展案例研究,主要包括: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南靖双孢蘑菇标准化示范区的做法与经验;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基于标准化视域的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通过对上述4个案例的研究得到启示第七,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构建,主要包括:理顺政府管理机构,整合政府管理队伍;完善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落实标准化管理机制;强化政策扶持与财政资金补贴保障;构建特色农产品信息平台;强化政府监管责任,消除负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加强生产者方面的质量管理;完善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排查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风险点。
赵子军[4](2015)在《中国农业标准化20年跨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标准是经济社会活动的技术依据,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对经济社会活动形成最佳秩序和效益。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标准化事业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总数达10万项,标准化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服务外交外贸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张传统[5](2015)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转变今天,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发展农产品品牌。发展农产品品牌适应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农产品质量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和不断升级消费需求等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迫切需要。农产品区域品牌是传递农产品质量信息新途径,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强化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基础,带动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有效解决农产品滞销卖难,形成稳定市场份额。农产品区域品牌是一种较优制度设计,但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存在现实和理论困境。因此,研究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机理,既有助于经济学管理学相关理论在农业经济领域应用,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产品品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又推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解决我国农业生产分散性、小规模化和品牌化滞后并有效提升农业竞争力,为政府制定农业品牌政策提供依据。本文依据现有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在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及其特性、原产地效应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和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影响因素等相关理论梳理基础上,通过研究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现状,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机理研究,多案例研究,探索性构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影响因素模型,并采用SPSS18.0和AMOS22.0统计软件,以600个农产品区域品牌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进而研究出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对策。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第一,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整体态势良好、地域性强、区域分布差异大、在优势区域内集聚、发展速度快、类别集中、产品链短、重视不够且管理滞后。第二,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是基于政府强力扶持优势,并对区域优势、农业产业优势和品牌经营管理优势等因素的实施正向调节的结果。第三,区域优势通过正向影响经营管理优势进而间接影响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自然地理环境依赖为农产品区域品牌提供自然功能价值,人文因素和历史传承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塑造出独特文化情感价值。第四,农业产业优势通过正向影响经营管理优势进而间接影响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农业产业规模化、农业产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经营服务一体化等农业产业优势发展促进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第五,品牌经营管理优势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成为区域名牌起着显着正向促进作用。品牌经营管理优势的充分发挥依赖于品牌授权、监督规范、服务指导和营销推广等农产品区域品牌管理机制建立。第六,政府扶持方向和力度大小,尤其是对区域优势、农业产业优势和品牌经营管理优势等实施正向调节引导,主导着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七,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必须大力发挥区域优势,推进和优化农业产业优势,强化品牌经营管理优势,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优势,谋划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国家品牌管理机制。本文研究特色与可能创新有:第一,从农产品区域品牌及其特性、原产地效应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和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影响因素等研究农产品区域品牌,开辟农产品品牌研究的新视角,丰富农产品品牌研究内容,拓宽农产品品牌研究内涵。第二,创新性探究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现状和发展机理,通过多案例研究,构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影响因素模型,实证检验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基于政府扶持的区域优势、农业产业优势、品牌经营管理优势等实施正向或间接影响的递进结果。研究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对策,为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提供实践借鉴。第三,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完善了本领域国内外研究,为中国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陈育峰[6](2013)在《番禺区实施标准化战略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标准化活动由来已久,早在秦始皇时代,人们就开始了标准化生产兵器,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标准化活动再一次迎来了属于她的又一个春天,得到了史无前例的迅猛发展。进入21世纪,人类迈入了数字化时代,标准化活动愈发蓬勃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人类从事生产、享受生活、开展创造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一项人类活动。由于标准及标准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前置、越来越明显,为了先发制人,赢得先机,标准化被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德国以及其他欧盟各国上升为重要的全国性战略,成为标准化战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经济的腾飞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企业不断做强做大,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技术的瓶颈和标准化的制约,以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无情冲击,因此,制定适应我国国情、区域实情、符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标准化战略刻不容缓。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提升企业标准化水平,促进企业抱团发展、结盟前进,研究区域标准化战略,开展标准化战略绩效评估,最终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推动民族企业走出国门、遍布世界,成功跨越国外贸易壁垒,这一切都成为了当下应该马上付诸实践的重大课题。通过标准化战略和各项支持政策的实施,可以整合和引导社会资源、加速技术积累、激活科技要素、推动自主创新、提升企业声誉、促进企业间构建战略性同盟、降低国民经济及企业成本、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探讨区域标准化战略,把番禺区实施标准化战略这项工作作为研究对象,以作者亲身接触的番禺区为例子进行分析,从番禺区标准化战略的实施、标准化人才的培养、产业的转型升级、区域标准体系的创建、政府的支持政策等方面,分析和研究标准化战略与番禺区经济发展的关系,论述了制定和实施符合番禺实际的区域标准化战略的重要性、迫切性和积极作用,评估了2010年至2012年这三年间番禺区实施标准化战略的绩效情况,分析了番禺区在实施标准化战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促进番禺区标准化战略深入开展的思路与对策。可以说,本文把实施区域标准化战略与番禺区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找到番禺区实施标准化战略的问题点和突破点,对促进番禺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王永平,刘利萍[7](2013)在《基于产业化的农业标准化与品牌化协同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创建农业名特优品牌,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对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通过农业标准化运作创建名特优品牌,必须依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与名特优品牌建设"三位一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动体系;根据国情制定农业品牌的战略定位与市场定位,通过名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军人才团队建设、农业产业化组织管理创新与整合提升、农业品牌标准化体系建设与有序运行,优先建成一批优势特色农业品牌与标准化农业的示范点,并推动其有序健康发展。
李敏[8](2010)在《国内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提升农产品品牌竞争力,一直是我国农业企业和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世界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成功经验、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误区和品牌战略管理实现途径等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述评,并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
郑金英[9](2010)在《推进农业标准化 促进福建品牌农业发展》文中认为本文分析了福建品牌农业的发展现状,指出当前品牌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农业标准化对农产品品牌创建、提升、维护的作用机理,提出促进福建品牌农业发展必须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标准化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强化质量认证并营造良好环境。
李代信,赵杰[10](2009)在《广西农业品牌问题研究》文中认为
二、提高名牌农产品标准化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名牌农产品标准化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攀枝花市农业品牌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创新 |
1.4.2 本文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品牌 |
2.1.2 农业品牌 |
2.1.3 品牌农业 |
2.1.4 农产品区域品牌 |
2.1.5 与农业品牌相关的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品差异化理论 |
2.2.2 品牌学理论 |
2.2.3 农产品营销学理论 |
2.3 农业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 |
2.3.1 区域经济发展中农业品牌的特色定位 |
2.3.2 区域经济发展中农业品牌的产业支撑作用 |
2.3.3 农业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
3 攀枝花农业品牌发展现状 |
3.1 攀枝花农业基本情况 |
3.1.1 自然资源情况 |
3.1.2 农业资源情况 |
3.1.3 特色农产品概况 |
3.2 攀枝花农业品牌建设基本情况 |
3.2.1 品牌群体的形成 |
3.2.2 高新产品的培育 |
3.2.3 支柱产业的壮大 |
3.3 攀枝花市农业品牌建设发展的机遇 |
3.3.1 攀枝花市历史文化深厚农产品丰富 |
3.3.2 农产品品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支持 |
3.3.3 农业品牌与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行业的融合 |
3.4 攀枝花市农业品牌建设发展的成效 |
3.4.1 农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
3.4.2 农业品牌产业链条初步构建 |
3.4.3 农业品牌产业初具规模 |
4 攀枝花市农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 农产品品牌发展意识淡薄 |
4.2 特色农产品品质亟待提升 |
4.3 农业品牌欠缺现代营销理念 |
4.4 标准化生产建设有待提高 |
4.5 农产品品牌产权保护力度不足 |
5 攀枝花市农业品牌建设的案例分析—攀枝花市仁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
5.1 攀枝花市仁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基本情况 |
5.2 攀枝花市仁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农业品牌的实施 |
5.2.1 规模化经营与标准化发展 |
5.2.2 绿色品牌的形成 |
5.2.3 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 |
5.3 攀枝花市仁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农业品牌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
5.3.1 取得的成效 |
5.3.2 存在的问题 |
5.4 攀枝花市仁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农业品牌建设的经验分析 |
5.4.1 坚持政府引导、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培育品牌经营主体 |
5.4.2 坚持质量为本、鼓励创牌、保护产权 |
5.4.3 坚持注重营销、发挥效应 |
6 攀枝花市农业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
6.1 全方位更新农业品牌发展理念 |
6.1.1 遵循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观 |
6.1.2 培养发展农业品牌意识 |
6.1.3 挖掘农业品牌文化内涵 |
6.2 着力提升农业产品品质 |
6.2.1 保持农产品天然本色 |
6.2.2 构建快速便捷冷链运输系统 |
6.2.3 锻造精致农业产品 |
6.3 全面提高农业品牌营销推广水平 |
6.3.1 深化农业品牌识别设计 |
6.3.2 运作筹划农业品牌 |
6.3.3 拓展农业品牌营销网络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主体行为的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 |
1.1.2 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必要 |
1.1.3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实践 |
1.1.4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的现实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农业标准化实施主体的相关研究 |
1.3.2 农业标准化作用机理的相关研究 |
1.3.3 农业标准化经济效益的相关研究 |
1.3.4 农业标准化生产采纳行为的相关研究 |
1.3.5 农业标准化其他方面的相关研究 |
1.3.6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文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标准与标准化 |
2.1.2 农业标准与农业标准化 |
2.1.3 农业国际竞争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系统理论 |
2.2.2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4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2.5 规模经济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国外农业标准化的经验与启示 |
3.1 法国农业标准化 |
3.1.1 法国标准化体系 |
3.1.2 法国标准化监督机构 |
3.1.3 法国农业标准化效果 |
3.2 美国农业标准化 |
3.2.1 美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
3.2.2 美国的食品安全认证 |
3.3 日本农业标准化 |
3.3.1 日本农业标准化概况 |
3.3.2 日本农业标准化推广 |
3.4 国外农业标准化的启示 |
3.4.1 注重标准制定与实施规范化 |
3.4.2 管理机构专业化 |
3.4.3 实施农产品全过程的标准化 |
3.4.4 严格的检测和执法体系 |
3.4.5 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 |
3.4.6 建立严格的质量认证体系 |
3.4.7 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 |
3.4.8 提供农业标准化技术与科研支持 |
3.5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4.1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进程及现状 |
4.1.1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进程 |
4.1.2 我国农业标准化现状 |
4.2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及现状 |
4.2.1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 |
4.2.2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
4.3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
4.3.1 农业标准化认识不足 |
4.3.2 农业标准体系尚不完备 |
4.3.3 农业标准化检验检测体系的基础建设尚待加强 |
4.3.4 农业标准化监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
4.3.5 农业标准化质量认证机构认证能力弱 |
4.4 本章小结 |
5 农业标准化的参与主体与实施机制 |
5.1 农业标准化的参与主体 |
5.1.1 政府作用 |
5.1.2 农户主体 |
5.1.3 合作社和企业主体 |
5.1.4 参与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
5.2 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机制 |
5.2.1 政府作用下的实施机制 |
5.2.2 农户的实施机制 |
5.2.3 合作社和企业主体的实施机制 |
5.3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农户实施农业标准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6.1 数据来源及描述 |
6.1.1 农户基本情况 |
6.1.2 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 |
6.1.3 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 |
6.2 变量设置及模型选择 |
6.2.1 因变量 |
6.2.2 自变量 |
6.2.3 模型选择 |
6.3 结果分析 |
6.3.1 模型回归 |
6.3.2 模型解释 |
6.4 本章小结 |
7 黑龙江省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7.1 数据来源及描述 |
7.1.1 合作社基本情况 |
7.1.2 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 |
7.1.3 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 |
7.2 变量设置及模型选择 |
7.2.1 因变量 |
7.2.2 自变量 |
7.2.3 模型选择 |
7.3 结果分析 |
7.3.1 模型回归 |
7.3.2 模型解释 |
7.4 本章小结 |
8 黑龙江省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8.1 数据来源及描述 |
8.1.1 企业基本情况 |
8.1.2 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 |
8.1.3 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 |
8.2 变量设置及模型选择 |
8.2.1 因变量 |
8.2.2 自变量 |
8.3 结果分析 |
8.3.1 模型回归 |
8.3.2 模型解释 |
8.4 本章小结 |
9 保障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施的对策建议 |
9.1 提升农业标准化意识 |
9.1.1 强化农业标准化认知 |
9.1.2 开展农业标准化培训 |
9.2 制定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
9.3 加强农业标准化投入 |
9.3.1 加大农业标准化经费投入 |
9.3.2 培育和引进农业标准化人才 |
9.4 健全农业标准化监督管理体系 |
9.4.1 健全农业标准体系 |
9.4.2 健全农业监测体系 |
9.4.3 健全质量监管制度 |
9.5 加强农业标准化推广与落实 |
9.5.1 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
9.5.2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
9.5.3 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品牌 |
9.6 优化农业标准化产品渠道 |
9.7 提供并完善农业标准化政策 |
9.7.1 完善土地流转相关政策 |
9.7.2 提供农业信贷优惠政策 |
9.7.3 设立主体共担风险基金 |
9.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3)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R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产品质量管理 |
1.1.2 中国越来越重视农产品质量管理 |
1.1.3 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是福建农业管理的核心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价值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农业标准化与生产效益分析研究 |
1.3.2 农产品质量管理信息不对称研究 |
1.3.3 农产品质量管理问题的农残研究 |
1.3.4 农产品质量标准的技术壁垒研究 |
1.3.5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政府规制研究 |
1.3.6 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对策研究 |
1.3.7 农产品质量问题的调查研究模型 |
1.3.8 文献评述 |
1.4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界定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研究对象界定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总体思路与逻辑框架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法 |
1.6.2 实地调查 |
1.6.3 案例研究法 |
1.6.4 灰色预测模型分析法 |
1.6.5 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法 |
1.7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7.1 论文可能的创新 |
1.7.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理论分析 |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
2.1.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
2.2 灰色系统理论 |
2.2.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
2.2.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
2.3 农业标准化原理 |
2.3.1 原理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
2.3.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
2.4 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理论 |
2.4.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
2.4.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
2.5 环境外部性理论 |
2.5.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
2.5.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 |
3.1 标准的基本分类 |
3.1.1 农业标准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
3.1.2 标准的分类、制定与使用 |
3.1.3 标准的综合效应 |
3.2 农业标准化基本联系 |
3.2.1 农业标准化学科的独立性与联系性 |
3.2.2 标准化与农业标准化的关系 |
3.2.3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品标准的关系 |
3.2.4 农业标准化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
3.2.5 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标准化的关系 |
3.3 农产品生产各阶段标准化管理分析 |
3.3.1 农产品产前标准化管理分析 |
3.3.2 农产品产中标准化管理分析 |
3.3.3 农产品产后标准化管理分析 |
3.4 无公害标准与农产品质量管理 |
3.4.1 无公害标准关键点控制 |
3.4.2 无公害全程质量管理 |
3.4.3 无公害生产过程追溯 |
3.5 无公害标准用药要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4.1 福建特色农产品的资源基础分析 |
4.1.1 土地资源 |
4.1.2 气候资源 |
4.1.3 水资源 |
4.1.4 林业资源 |
4.1.5 海洋资源 |
4.1.6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
4.1.7 福建特色农产品资源 |
4.2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现状分析 |
4.2.1 生产面积 |
4.2.2 单位面积产量 |
4.2.3 农产品单位价格 |
4.2.4 农产品产值 |
4.3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成效 |
4.3.1 政府管理方面 |
4.3.2 标准化体系建设方面 |
4.3.3 检验体系建设方面 |
4.3.4 农产品规模化组织生产方面 |
4.4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现状 |
4.4.1 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 |
4.4.2 食品添加剂含量超标问题 |
4.4.3 重金属等污染物超标问题 |
4.4.4 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问题 |
4.4.5 特色农产品假冒伪劣问题 |
4.5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成因 |
4.5.1 政府管理规制问题 |
4.5.2 农业投入品持续大量投入 |
4.5.3 农产品标准化普及率较低 |
4.5.4 特色农产品信息不对称 |
4.5.5 食品添加剂违规超标添加 |
4.5.6 标准化主体利益驱动不足 |
4.5.7 小微食品企业的质量隐患 |
4.6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
4.6.1 生产者质量管理方面 |
4.6.2 企业质量管理方面 |
4.6.3 消费者信息不对称方面 |
4.6.4 政府部门监管方面 |
4.6.5 法律法规执行方面 |
4.6.6 检测体系建设方面 |
4.6.7 农业标准化管理方面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与分析 |
5.1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方案设计 |
5.1.1 标准化生产项目简介 |
5.1.2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指标设计 |
5.2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与数据处理 |
5.2.1 调查目的 |
5.2.2 调查对象 |
5.2.3 调查方法与内容 |
5.2.4 调查数据处理 |
5.3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结果与分析 |
5.3.1 茶叶 |
5.3.2 蔬菜 |
5.3.3 水产品 |
5.3.4 水果 |
5.3.5 食用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与质量趋势预测研究 |
6.1 生产趋势预测 |
6.1.1 指标选取与预测模型选择 |
6.1.2 生产趋势预测 |
6.2 质量趋势预测 |
6.2.1 指标选取与预测模型选择 |
6.2.2 趋势预测 |
6.3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与质量趋势比较分析 |
6.3.1 茶叶比较分析 |
6.3.2 水产品比较分析 |
6.3.3 食用菌比较分析 |
6.3.4 水果比较分析 |
6.3.5 蔬菜比较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案例实证研究 |
7.1 标准化视域下南靖双孢蘑菇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经验与启示 |
7.1.1 南靖双孢蘑菇基本概况 |
7.1.2 南靖双孢蘑菇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 |
7.1.3 主要启示 |
7.2 标准化视域下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
7.2.1 平和蜜柚基本概况 |
7.2.2 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 |
7.2.3 主要启示 |
7.3 标准化视域下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
7.3.1 龙海青葱国家级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基本概况 |
7.3.2 标准化视域下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做法与经验 |
7.3.3 主要启示 |
7.4 标准化视域下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
7.4.1 平和白芽奇兰茶基本概况 |
7.4.2 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
7.4.3 主要启示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建议 |
8.1 推进特色农产品实施标准化的机制 |
8.1.1 农产品市场准入倒逼机制 |
8.1.2 农产品出口标准导向机制 |
8.1.3 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机制 |
8.1.4 无公害标准认证奖励机制 |
8.1.5 食品标准备案程序简化机制 |
8.1.6 标准化的国际交流常态化机制 |
8.2 推进政府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 |
8.2.1 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 |
8.2.2 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
8.2.3 实施质量认证监督管理 |
8.2.4 监督管理农产品全程质量 |
8.2.5 强化日常监督抽查与巡查 |
8.2.6 保障标准化工作专项资金 |
8.2.7 建立质量奖励和财政优惠政策 |
8.2.8 引导规模经营提升标准化普及率 |
8.2.9 加强种植和加工标准技术培训 |
8.2.10 完善政府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
8.3 推进生产者管理的策略 |
8.3.1 生产许可制度引导食品企业实现正外部性 |
8.3.2 依法落实生产者和企业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
8.3.3 加强对在建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的巡查力度 |
8.4 推进信息平台建设的策略 |
8.4.1 加强生产企业信用平台建设 |
8.4.2 构建农产品可追溯管理机制 |
8.5 整合政府监管机构与监管队伍 |
8.5.1 整合监管机构 |
8.5.2 整合监管队伍 |
第九章 结论 |
9.1 主要结论 |
9.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4)中国农业标准化20年跨越(论文提纲范文)
20年进程 |
我国农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
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不断提升 |
全社会标准化意识不断增强 |
20年成效 |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了农业 |
提升了标准化生产水平,富了农民 |
改善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环境,美了农村 |
20年经验 |
20年启示 |
强化一支队伍 |
完善两个体系 |
建立三个机制 |
创新四个提升 |
(5)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可能创新 |
第二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农产品区域品牌及其特性 |
2.2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3 原产地效应理论 |
2.4 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影响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现状研究 |
3.1 数据获取 |
3.2 数据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机理研究 |
4.1 区域优势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影响机理 |
4.2 农业产业优势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影响机理 |
4.3 经营管理优势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影响机理 |
4.4 政府扶持优势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影响机理 |
4.5 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影响因素案例研究 |
5.1 案例研究说明 |
5.2 多品牌案例具体分析 |
5.3 品牌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5.4 研究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6.1 研究设计 |
6.2 数据收集与变量测定 |
6.3 数据分析与结果 |
6.4 实证检验结果 |
6.5 讨论与启示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对策研究 |
7.1 培育区域优势,实现农产品区域品牌定位差异化 |
7.2 发掘和完善农业产业优势 |
7.3 完善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经营管理 |
7.4 强化政府调控与扶持引导 |
7.5 建立完善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的国家层面制度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番禺区实施标准化战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研究的目的 |
1.4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标准化的定义 |
2.2 标准化战略的定义 |
2.3 实施区域标准化战略的意义 |
第三章 番禺区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概况及绩效 |
3.1 番禺区实施标准化战略的现状 |
3.2 番禺区实施标准化战略采取的主要措施 |
3.3 番禺区实施标准化战略的绩效 |
第四章 番禺区实施标准化战略的绩效评估 |
4.1 确定番禺区标准化战略绩效评估指标的依据 |
4.2 番禺区标准化战略绩效评估指标及数据采集情况 |
4.3 番禺区标准化战略相关数据计算情况 |
4.4 番禺区标准化战略绩效评估结果 |
第五章 番禺区实施标准化战略过程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 |
5.1 企业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度略显不足 |
5.2 部分职能部门对标准化工作的参与度略显不足 |
5.3 标准化人才的供给与培养力度略显不足 |
5.4 协会与组织对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力度略显不足 |
5.5 标准化工作的经费投入略显不足 |
5.6 标准化工作基础与番禺经济实力不匹配 |
5.7 镇街间、产业间的标准化发展水平不平衡 |
5.8 技术标准竞争所依赖的基础略显薄弱 |
5.9 标准化工作信息化程度不高,缺乏畅通的信息渠道 |
第六章 番禺区有效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思路与对策 |
6.1 完善组织架构,健全标准化战略实施机制 |
6.2 政府职能部门要强化对标准化工作的推动力 |
6.3 政府职能部门要强化对企业实施标准化的监督力 |
6.4 优化扶持政策,增强标准化战略的财政支持 |
6.5 实施标准化人才培养战略,培养专家人才队伍 |
6.6 鼓励参与标准研制,发挥试点示范作用 |
6.7 推行“联盟标准”,提高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 |
6.8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标准核心地位 |
6.9 建设标准化信息平台,提升企业服务水平 |
6.10 企业要摆正标准化战略定位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要结论 |
7.2 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确定番禺区标准化战略绩效评估指标的主要依据 |
附录2:番禺区标准化战略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表 |
附录3:番禺区标准化战略相关数据的计算公式及注解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国内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学者的研究 |
二、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误区研究 |
三、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途径的研究 |
(9)推进农业标准化 促进福建品牌农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福建品牌农业建设成效分析 |
1. 福建省获得名牌认定的农产品不断增加。 |
2. 发展品牌农业的基础越来越坚实。 |
3. 品牌农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农民增收。 |
二、福建品牌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三、农业标准化对促进品牌农业建设的作用机理 |
1. 农业标准化是品牌创立的质量保证。 |
2. 农业标准化是品牌提升的必由之路。 |
3. 农业标准化是品牌维护的法律保障。 |
四、推进农业标准化, 促进福建品牌农业发展 |
1. 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 夯实品牌基础。 |
2. 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 突出品牌特色。 |
3. 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培育品牌主体。 |
4. 强化质量认证, 提升品牌价值。 |
5. 营造良好环境, 确保品牌发展。 |
四、提高名牌农产品标准化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 [1]攀枝花市农业品牌建设问题研究[D]. 傅柏钧.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2]基于主体行为的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证研究[D]. 王拓.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3]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D]. 柯铭华.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5)
- [4]中国农业标准化20年跨越[J]. 赵子军. 中国标准化, 2015(12)
- [5]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研究[D]. 张传统.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6]番禺区实施标准化战略问题研究[D]. 陈育峰. 吉林大学, 2013(04)
- [7]基于产业化的农业标准化与品牌化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 王永平,刘利萍. 陕西农业科学, 2013(03)
- [8]国内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研究述评[J]. 李敏. 商业研究, 2010(09)
- [9]推进农业标准化 促进福建品牌农业发展[J]. 郑金英. 发展研究, 2010(06)
- [10]广西农业品牌问题研究[J]. 李代信,赵杰. 经济研究参考, 2009(59)
标签:农产品论文; 农业合作社论文; 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论文; 标准回归系数论文; 标准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