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优渡江路线的理论解和非线性规划解(论文文献综述)
崔孟雷[1](2018)在《变分不等式在岩土下限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岩土力学的研究中,稳定和变形问题一直是其两大核心问题,尤其是边坡的稳定性问题,一直是工程界研究的热点课题。在当前的边坡稳定性问题研究中,主要方法包括刚体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而基于下限定理的下限分析方法在理论上具有严谨的力学基础,并且可以给出具有工程实用价值的安全系数,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下限问题的变分不等式模型及其投影收缩算法。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详细论述了极限分析理论的下限原理,介绍了岩土下限求解荷载的基本思路。(2)在下限定理的基础上,应用有限单元法建立了静力许可应力场,得到了其集合形式,并构建了相应的数学非线性规划模型。从理论上推导了下限原理与变分不等式之间的严密数学转化关系,证明了两者在本质上都属于凸优化问题。(3)推导了Mohr-Coulomb准则的投影解析解,从而为采用南京大学何炳生教授的投影收缩算法进行求解提供了基础。(4)最后基于MATLAB数值分析软件编制了变分不等式方法程序。以两个简单的求解土坡的极限荷载作为算例,比较了变分不等式方法与传统方法的计算结果,说明了本文提出的变分不等式方法以及程序的正确性。这是第一把变分不等式方法应用到该领域。
李明宇[2](2018)在《天气与海况不确定下的班轮航线与船期规划》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抓住北方海航线通航所带来的班轮航线运营等商业开发活动的机遇,以及提高班轮公司抵抗由天气和海况变化的不可预测性所造成的船期延误罚金与运营成本增加风险的能力,应合理规划班轮航线与船期。本文提出了一个考虑弹性需求和迟到处罚的单船班轮航线与船期规划问题。首先提出了以最大化利润为目标,考虑延长船期以规避迟到的罚金风险时伴随的运输需求量减少的确定性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两种不确定性受限的情况——有界的不确定性和总量有限的有界不确定性,分别推导出对应的鲁棒优化对等模型。以北方海航线为背景选取沿线关键港口进行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揭示出如下规律:确定性模型和有界不确定性模型可分别被视为总量有限的有界不确定模型在不确定性总量被设为无或最大值时的特例;在天气和海况不确定情况下,倾向于延长船期以避免罚金;解的保守性可以通过约束不确定性总量进行调节;航线上最后一个港口的不确定性上界影响总不确定性取值,每一港口的不确定性上界影响后续港口不确定性取值;在设置不确定性总量上限时,位置越靠前的港口比例应该越大,这样可以提高系统整体的鲁棒性。
祖伟[3](2008)在《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水下潜器实时路径规划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海洋资源日趋得到关注,人们利用水下潜器完成海洋资源探索和开发的期望也日益高涨,对潜器实现智能控制和自主导航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路径规划技术直接关系到水下潜器智能水平的高低,是其智能导航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围绕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在路径规划中的应用展开研究,特别针对动态障碍物环境下如何避障这个难点,提出解决方法。研究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迅速、全局寻优能力强的优点,提高了路径规划方法的效率和性能。论文按照“先算法理论再应用、先静态再动态、先二维再三维”的顺序层层深入展开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参数设置、求解原理、应用效果、环境适应性这几个方面对PSO算法在路径规划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总结出PSO解决路径规划问题的特点和改进方向,为下文的具体应用研究提供依据。为了保证PSO自身的性能,我们首先对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优化机理进行分析,结合路径规划的应用背景,提出基于均衡分布参数的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这种算法中从粒子维变量组成的微观角度出发,针对PSO中存在的缺陷,构造了保证进化过程多样性的均衡分布参数,并且提出一种粒子维变量“自探索飞行”的改进机制。实验仿真结果证明了算法的改进效果。全局路径规划是智能水下潜器完成路径规划任务的基础。本课题提出了基于极坐标空间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全局路径规划方法。在对工作空间建模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采用十字链表结构,按维区域存储障碍物信息的方法,实现了障碍物信息的高效存储和访问;基于启发式知识初始化群体,并引入插入、交叉、删除操作算子,采用变长粒子、交叉变异等策略,达到提高算法局部搜索能力和搜索精度的目标。仿真试验证明了提出的算法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性、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高的收敛精度。本文的局部路径规划分别考虑动态已知环境下和动态未知环境下两种情况,提出基于PSO的已知局部路径规划方法和基于潜器观测窗口的未知局部路径规划方法。基于PSO的局部路径规划方法中,通过几何模型确定避碰条件,将路径规划任务转化成求解多条件目标的优化问题,再结合变速和变航向两种模式的避碰方案,制定出适合的适应度函数。未知环境下的路径规划问题是机器人智能控制领域一个难点。本文借鉴滚动窗口的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潜器观测窗口的局部路径规划方法,其中着重解决了潜器航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障碍物会遇问题。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环境信息建模及预测、观测窗口探测环境信息及反馈、窗口局部规划。实验结果证明了算法的可行性,以及对各种时变环境的自主适应性。提出协调完成全局路径规划和局部路径规划两个任务的权衡策略,并依据该策略搭建水下潜器实时路径规划系统,以达到既能考虑全局优化指标,又能根据传感器信息实时躲避动态障碍物的双重目标。论文中还对本课题提出的路径规划算法的可达性以及安全性,特别是存在动态障碍物突发出现情况下算法的性能展开讨论。最后,针对潜器在水下航行的实际三维海底地形环境,提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实现的三维路径规划算法。其中采用真实电子海图中的深度值来表示三维海底地形,并定义了三维规划算法的数据编码结构。获得的规划算法通过应用惩罚函数及启发式知识,不仅能够灵活的获得具有不同特点的优化路径,而且对具有突发障碍物的三维环境也具有自主适应性。文章中还在三维环境中对本文提出的动态环境的路径规划算法进行了仿真试验。通过对算法的大量仿真试验表明:所设计的PSO路径规划算法充分利用了PSO快速收敛、全局寻优能力强的优点,分别解决了静态到动态、二维到三维不同环境下的潜器路径规划问题。并且可以看出算法能够灵活的适应潜器航行的各种环境,具有良好的搜索性能与快速的收敛性,能够适应潜器路径规划的要求,对潜器的安全航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贺凤云[4](2008)在《水驱低渗油田集输管网优化调整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油田建设投资中,地面工程占油田开发总投资的30%40%,占气田投资的60%70%,油气集输与处理系统的建设工程量和投资一般约占整个地面工程的60%70%;集输与处理系统的能耗占原油生产总能耗的3040%,其中集油段能耗占60%80%,而这部分能耗中90%97%为热能消耗。优化管网结构,减少管道用量,优化集输参数,选择合理集输方式,从而实现油气集输的“低能耗、低投资、高效益、高水平”。本文结合现场实际需求,以管网投资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树状和环状管网系统拓扑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并根据模型的结构特点,采用分级优化法求解;以管网投资和运行费用最低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树状管网集输参数优化数学模型,采用POWELL法结合混合SUMT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根据电加热集输管道的传热原理建立了管道传热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并用预估校正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可计算不同工况下的电加热集输管道的所需功率;建立了稳态条件下,电加热管道周围土壤温度场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可计算一年中任意一天某一深度处大地温度;以电加热集输管网初投资和运行费用最低为目标函数,建立枝状电加热集输管网设计参数优化模型,得出敖南油田电加热集输最佳保温层厚度为38mm,经济埋深为1.2m;以投资和运行费用最低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断块油田新增产能集输优化的数学模型,可确定新增产能合理集输方式、最佳卸油点位置、合理转输时机、各处理站关、停、并、转的最佳时机等;针对采油九厂地面工程存在的问题,结合优化软件,提出了集输调整措施。
郭峰[5](2007)在《岩土掘削的数值分析新方法与新型装置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我国基础建设逐步向大型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高性能岩土施工机械在军事、铁路、水利、矿山和建筑施工中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我国高性能岩土施工机械多依赖于进口,岩土掘削机理研究甚少,未见适用的数值分析方法。为了提高我国岩土施工机械的研发能力,加速实现国产化,本文在MLPG无网格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于岩土掘削分析的数值分析方法,结合理论、实验方法对岩土掘削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两种新型岩土掘削装置。首先提出一种新的岩土掘削数值分析方法—PMLPG法,该方法属于无网格法,摆脱了有限元网格的限制,适用于不连续问题和大变形问题的分析,具有计算效率高和精度高的特点,可以广泛应用在岩土掘削分析中,对新型岩土掘削设备的开发提供有力工具。该方法在多边形内采用三角积分,大大减小了计算量;建立临近点数据库,提高了影响节点的搜索速度。岩土掘削数值分析要求无网格法拥有高效而适应性强的本质边界条件处理方法,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处理方法,该方法通过改变边界节点权函数使试函数通过边界节点,并采用对角元素改1法满足本质边界条件,该方法灵活性强,适用于各种岩土掘削问题。针对土的切削破坏和岩石切削破碎的非线性数值分析,采用PMLPG法,并结合摩尔-库仑破坏准则,解决了土体在切削过程中的大变形和弹塑性问题;提出裂纹尖端改进的权函数,解决了岩体破碎的不连续问题;继而编写材料非线性、裂纹发展显示动力学分析PMLPG法程序,并将其应用在岩土掘削的研究中。在保证计算精度的条件下,PMLPG法程序全面改进传统无网格程序算法,大幅度降低数值计算量,实现了PC机上完成岩土掘削的复杂分析。将该程序应用在土的剪切破坏和岩石的切削破碎分析中,取得了与岩土切削实验非常贴近的结果。结合工程实际,针对旋挖岩土技术,考虑了切削角的变化和刀刃侧向的剪切破坏影响,建立了旋挖阻力计算模型。同时进行岩土旋挖实验,通过对比理论、数值分析结果,证明了理论公式的正确性。针对铣削岩土技术,考虑难以处理的强节理岩层,对多种岩石试样进行切削破碎实验和理论分析,这些研究为开发新型岩石铣削装置和旋挖装置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根据岩土掘削的研究成果,结合所承担的科研任务,研制和开发了水下岩石铣削装置和振动旋挖装置。这两种装置解决了我国水下岩石河床机械化清理和深层破岩成孔的难题。并且经过开发制造、试验和改进,已经正式投入施工近两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工程实践证明这两种新装置的研发是成功的。
周蕾[6](2007)在《物流规划中的双层优化模型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物流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一种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同时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寻求物流规划模式的持续改进,以满足用户对产品在性能、款式、质量、价格、交货期及服务等方面的要求。如何构建适合企业及社会发展的物流模型,以定量的手段对物流规划中的决策提供支持,是一项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双层规划是近些年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规划方法,它适用于具有递阶结构的系统,强调的是整体最优,而这恰恰是物流规划问题的特征。本文在综述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物流规划中的双层优化模型与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在对运输决策内容及特点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运输规划中的双层规划模型。然后根据模型特点,利用遗传算法进行了求解。2.分析了配送中心选址的双层规划模型与方法。建立了具有模糊参数的配送中心双层选址模型,并根据需求地的最大需求量置信水平、工厂以及配送中心的最大供应能力置信水平、配送中心对客户的最大吸引力置信水平将模型转化为模糊机会约束双层规划模型,然后根据可能性理论将模型转化为可求解的确定型双层规划模型。对模型特点进行了分析,设计了基于遗传算法的解法。3.阐述了物流中心规划中的双层规划模型与方法。在对物流中心的主要功能、分类及经营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几种应用在物流中心选址决策中的双层优化模型与方法,包括结合路径选择的物流中心选址、结合客户选择的物流中心选址、结合经济规模的物流中心选址。最后阐述了物流中心扩建优化研究中双层优化模型的应用。4.在第四、五章的基础上,将双层规划应用于天津空港物流园区规划,提出了两个应用案例。
阎玮[7](2006)在《苏南圩区城市化排水标准与最优水面率研究》文中指出苏南圩区地处太湖流域,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显着提高,圩区内河网水系及水文状况随着经济发展产生了显着变化。在新一轮的圩区规划中,苏南圩区要求远期规划按城镇排水标准进行排涝规划。由于城市排水计算排水流量与圩区排涝计算排涝流量在概念、方法上不尽相同。因此,比较两者间异同,建立两者间相应关系,对于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尤其保障地区安全,良好的水环境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同时,本文从生态水文学角度,探讨城市化地区河网湖泊的最优面积,为圩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水系规划提供了依据。本文首先从计算理论上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排水和水面率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通过对苏州市各种水文资料的显着性分析得出了改革开放1979年前后以及90年代1990年前后,城市化发展对苏南圩区水文状况的影响。其次,通过对常州、苏州、无锡三地五个水文站1951~2004年降雨资料的分析,得出苏南圩区在相同降雨历时情况下,城市排水及圩区排涝计算公式不同选样方法计算的降雨量以及重现期的相关关系。以常州芙蓉大圩和苏州相城区两处典型圩区为例,在同一排水标准下,不同计算方法计算得到排水模数的对应关系,得出在径流系数为0.6时,排涝模数相同情况下,城市排水1年一遇设计重现期大致相当于水利排涝20年一遇设计重现期的结论。最后,以常州芙蓉大圩为实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考虑加入圩区内必须满足的最小城市环境需水量约束,以及城市河湖蓝线控制距离条件,建立了非线性规划模型,采用序列二次规划法(SQP)求解,得出苏南圩区城市化的最优水面率应在10%左右。
梁建斌[8](2006)在《基于GIS管网仿真模拟系统的开发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大、中城市管网更新改造任务的逐年加大,国内大多数水司供水管网的管理体系中暴露出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问题是如何详细地、直观地了解现有管网的运行状况,找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并进行管网的改、扩建优化设计;如何适应城市的发展,对供水管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如何对管网进行合理的调度,使其既满足用户需求又减少能源消耗;如何在重大工程施工停水前作出科学的预测及调度方案。 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建立针对整个供水管网的水力学仿真模型,将与管网运行状态密切相关的数据信息输入模型,由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运算,最后通过模型运算得到的结果来分析管网的真实情况,以达到对管网运行状态的仿真模拟效果,进而指导实际工作。实现这一目标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建立仿真分析模型对管网进行符合实际的模型描述。对于模型的解算而言,要想快速有效地获得高精度的计算结果,关键在于模型解算方法的选择上,所以归结为寻找解算模型合适的算法;其次是要有能够充分反映管网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既包括大量的管网图形信息,也要有丰富充足的管段、附件属性信息。其难点在于这些数量可观的信息存储和管理,以及数据在模型中的输入、输出方式。
许承权[9](2005)在《极大可能性估计理论及其在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传统的参数估计理论均以概率论为其理论基础,即假定测量数据是随机变量。实际上,测量数据的不确定性是多种不确定因素的综合,而不仅仅是由随机误差组成,因此使用目前的任何一种参数估计方法来处理测量数据都是不严密的。为了全面地处理测量数据的不确定性,王新洲教授提出了极大可能性估计理论,该理论突破了传统的“观测值的不确定性就是随机性”这一基本假设,直接处理不确定的测量数据。由于极大可能性估计理论刚刚提出不久,理论上还不够成熟,一些理论和应用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此,作者在导师王新洲教授的指导下,对极大可能性估计理论进行进一步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可能性理论和模糊数的相关概念,为极大可能性估计理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并构造了一种新的模糊数——对数模糊数。接着,在详细论述了极大可能性估计的原理、方法的基础上,构造了极大可能性估计理论的非线性规划模型。并针对非线性规划常用的解算方法的不足,采用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结合的混合智能算法对极大可能性估计的模型进行解算,并评定观测数据质量。 最后,本文将极大可能性估计理论应用于测量数据处理中,通过对测边网、测角网、边角网,以及GPS网进行解算,并将计算结果与最小二乘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验证极大可能性估计理论的合理性。另外,本文也对极大可能性估计理论的抗差性进行了研究。 我们相信经过进一步研究后,极大可能性估计理论必将能克服传统参数估计理论的缺点,并丰富测量数据处理理论。
蒋晨[10](2005)在《基于有限元技术的板材加工机械优化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有限元法的结构分析和优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缩短研制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本课题以JF21-160型压力机机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在考虑材料特点及静动态特性条件下进行有限元建模和分析以及结构优化,采用大型通用化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作为分析工具,对机架结构进行静态、动态分析和优化,为产品设计和试验提供依据和指导。对压力机机架进行模态分析,讨论各频率对机架模态的影响,在压力机机架在满足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条件下,通过优化机架几何尺寸及其各部分板厚使其所用材料为最少。并根据静力分析结果和机架整体结构,选取机架部分几何尺寸和各组成部分的板厚作为设计变量,在满足强度和刚度条件下,以机架的体积作为目标函数采用零阶方法对机架进行结构优化,最大限度减轻重量。通过对板材加工机械压力机机架有限元分析,能够为企业提高其设计质量,增强效益,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二、最优渡江路线的理论解和非线性规划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优渡江路线的理论解和非线性规划解(论文提纲范文)
(1)变分不等式在岩土下限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极限分析概述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岩土下限原理 |
2.1 极限状态概述 |
2.2 可靠性理论概述 |
2.3 下限原理的发展 |
2.4 下限原理 |
2.5 下限原理数学表达形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下限定理有限单元法 |
3.1 单元的离散 |
3.2 应力平衡条件 |
3.3 应力间断面的平衡条件 |
3.4 边界条件 |
3.5 屈服条件 |
3.6 目标函数 |
3.7 下限原理集合表达式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分不等式方法的应用 |
4.1 变分不等式概述 |
4.2 变分不等式与下限原理的转化 |
4.3 摩尔库伦锥投影 |
4.3.1 在Mohr-Coulomb锥顶点处的对顶锥 |
4.3.2 弹性域上的投影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程序与算例 |
5.1 概述 |
5.2 变分不等式算法程序 |
5.3 算例 |
5.3.1 算例1 |
5.3.2 算例2 |
5.4 结论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2)天气与海况不确定下的班轮航线与船期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随机规划与鲁棒优化 |
1.2.1 随机规划与鲁棒优化概述 |
1.2.2 随机规划与鲁棒优化的比较 |
1.2.3 鲁棒优化与网络设计问题 |
1.3 班轮准班率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确定性班轮航线与船期规划问题 |
2.2 不确定性下的班轮航线与船期规划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考虑迟到罚金与弹性需求的班轮航线船期规划确定性模型 |
3.1 背景信息与问题描述 |
3.1.1 迟到罚金与弹性需求 |
3.1.2 问题描述 |
3.2 问题分析与模型的假设 |
3.2.1 问题分析 |
3.2.2 模型假设 |
3.3 符号定义 |
3.4 确定性模型的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鲁棒对等式的提出 |
4.1 有界不确定性下的鲁棒对等式 |
4.1.1 有界不确定性分析概述 |
4.1.2 有界不确定性下的鲁棒对等式 |
4.2 总量受限的有界不确定性下的鲁棒对等式 |
4.2.1 总量受限的有界不确定性分析概述 |
4.2.2 总量受限的有界不确定性下的鲁棒对等式 |
4.3 模型求解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算例与分析 |
5.1 北方海航线的背景信息 |
5.2 参数设置 |
5.3 算例结果与分析 |
5.3.1 三种模型的表现对比 |
5.3.2 不确定性上界的影响 |
5.3.3 不确定性总量上限的设置 |
5.3.4 罚金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文章 |
(3)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水下潜器实时路径规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与背景 |
1.2 水下潜器路径规划研究现状 |
1.2.1 水下潜器发展现状 |
1.2.2 水下潜器路径规划技术 |
1.3 粒子群优化算法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1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产生 |
1.3.2 粒子群优化算法研究热点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其在路径规划中的应用 |
2.1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描述 |
2.1.1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原理及内容 |
2.1.2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特点及研究现状 |
2.2 粒子群优化算法收敛性 |
2.2.1 单个粒子的运动轨迹 |
2.2.2 粒子群优化算法收敛性 |
2.3 PSO在路径规划中的应用 |
2.3.1 PSO在路径规划中的应用现状 |
2.3.2 PSO路径规划方法及特点 |
2.3.3 PSO路径规划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协作进化思想的改进PSO算法 |
3.1 协作进化思想在粒子群优化算法中的应用 |
3.1.1 子种群间的协作进化机制 |
3.1.2 粒子间的协作进化机制 |
3.1.3 粒子维变量间的协作进化机制 |
3.2 基于协作进化思想的改进PSO算法 |
3.2.1 维变量建模方法 |
3.2.2 多样性测量及均衡分布度参数 |
3.2.3 一种基于协作思想的进化策略改进 |
3.2.4 算法描述 |
3.3 实验仿真及算法性能分析 |
3.3.1 收敛速度分析 |
3.3.2 多样性测试 |
3.3.3 成功率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静态环境下基于PSO的路径规划方法研究 |
4.1 PSO参数值确定 |
4.2 一种极坐标环境下的粒子群路径规划方法 |
4.2.1 极坐标环境建模 |
4.2.2 启发式知识的运用 |
4.2.3 动态调整路径点策略 |
4.2.4 算法描述 |
4.3 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1 实验设计及参数选取 |
4.3.2 算法性能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动态环境下的局部实时路径规划方法研究 |
5.1 动态已知环境下基于PSO的局部路径规划方法 |
5.1.1 动态环境建模方法 |
5.1.2 局部路径规划避障模型 |
5.1.3 基于PSO算法的避碰策略及分析 |
5.1.4 算法描述及仿真结果分析 |
5.2 动态未知环境的局部路径规划 |
5.2.1 滚动窗口路径规划方法 |
5.2.2 基于观测窗口的局部路径规划方法 |
5.2.3 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AUV实时路径规划系统 |
6.1 AUV路径规划系统设计 |
6.2 全局与局部规划权衡策略 |
6.2.1 子目标选取 |
6.2.2 规划权衡策略 |
6.2.3 路径规划系统算法描述 |
6.3 AUV三维海底路径规划方法研究 |
6.3.1 AUV三维海底建模方法 |
6.3.2 基于PSO的三维全局路径规划方法 |
6.4 实时路径规划系统仿真实验 |
6.4.1 仿真条件及算法参数的选择 |
6.4.2 二维环境规划结果分析 |
6.4.3 三维海底路径规划仿真结果分析 |
6.5 系统可达性和安全性分析 |
6.5.1 可达性分析 |
6.5.2 安全性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水驱低渗油田集输管网优化调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1.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最优化模型分类 |
3.最优化方法及分类 |
4.最优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
5.集输管网及运行方案优化技术研究概况 |
6.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油田集输管网拓扑优化设计 |
1.1 集输管网拓扑优化模型 |
1.1.1 油气集输工艺流程 |
1.1.2 拓扑优化模型 |
1.2 优化方法 |
1.2.1 分级优化 |
1.2.2 混合罚函数法 |
1.2.3 无约束优化方法中的POWELL 法 |
1.2.4 POWELL 法结合混合SUMT 法进行优化的方法 |
1.2.5 Greedy 算法 |
1.3 应用实例 |
第二章 树状双管掺水集输系统参数优化 |
2.1 各种基础参数的计算 |
2.1.1 集油管网在井口处的参数计算 |
2.1.2 管网节点参数计算 |
2.2 温降和压降计算 |
2.2.1 温降计算 |
2.2.2 压降计算 |
2.3 目标函数的确定 |
2.3.1 热力费用的计算 |
2.3.2 动力费用计算 |
2.4 约束条件的确定 |
2.4.1 热力约束条件 |
2.4.2 水力约束条件 |
2.4.3 其它约束条件 |
2.5 完整数学模型 |
2.6 优化数学模型的求解 |
2.7 软件应用 |
2.7.1 杏六联地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
2.7.2 杏六联地面集输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
2.7.3 杏六联地区油田开发优化调整 |
2.7.4 杏六联地区地面集输处理系统优化调整 |
2.7.5 杏六联集输参数优化 |
第三章 电加热集输优化 |
3.1 埋地电加热集输管道土壤温度场数学模型 |
3.1.1 土壤自然温度场 |
3.1.2 有电加热集输管道时的土壤温度场 |
3.1.3 埋地电加热集输管道径向土壤温度场的物理模型 |
3.1.4 埋地电加热集输管道土壤温度场的数学模型 |
3.1.5 埋地电加热集输管道土壤温度场数学模型的边界条件 |
3.2 埋地电加热集输管道土壤温度场的数学模型的求解 |
3.2.1 区域离散化方法 |
3.2.2 稳态导热问题差分方法的推导 |
3.2.3 二维稳态导热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的差分方程变换 |
3.2.4 有限差分方程的求解 |
3.3 电加热集输管道温度及匹配功率的确定 |
3.3.1 物理模型 |
3.3.2 数学模型 |
3.3.3 数学模型的求解 |
3.4 电加热集输水力计算 |
3.5 枝状管网电加热集输优化 |
3.5.1 电加热集输管网节点参数计算 |
3.5.2 目标函数建立 |
3.5.3 约束条件的确定 |
3.5.4 完整数学模型 |
3.6 电加热集输系统参数优化数学模型的求解 |
3.7 电加热集输管道伴热方式优选 |
3.7.1 功率计算 |
3.7.2 费用比较 |
3.8 电加热优化软件应用 |
3.8.1 软件结构图 |
3.8.2 软件主要应用 |
第四章 新增产能优化集输 |
4.1 参数确定 |
4.1.1 温降计算 |
4.1.2 压降计算 |
4.2 管线最大承载压力 |
4.3 管线最大通过能力目标函数的建立 |
4.4 目标函数的确定 |
4.4.1 拉油集输费用的计算 |
4.4.2 管道集输费用的计算 |
4.5 归一化处理 |
4.6 约束条件的确定 |
4.6.1 热力约束条件 |
4.6.2 水力约束条件 |
4.7 完整的数学模型 |
4.8 模型的求解 |
4.9 新增产能区块集输优化软件结构图 |
4.10 软件应用 |
4.10.1 敖古拉、布木格油田系统调整措施 |
4.10.2 龙北高台子油田系统调整措施 |
4.10.3 龙南油田系统调整措施 |
4.10.4 杏西油田系统调整措施 |
4.10.5 葡西油田系统调整措施 |
4.10.6 龙虎泡油田系统调整措施 |
4.10.7 新站新肇油田系统调整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5)岩土掘削的数值分析新方法与新型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岩土掘削数值分析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岩土掘削装置发展的国内外现状 |
1.4 岩土掘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PMLPG 法及其本质边界条件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PMLPG 法中场函数的拟合 |
2.3 PMLPG 法中临近点快速搜索算法 |
2.4 平面问题的PMLPG 法 |
2.4.1 弱形式 |
2.4.2 控制方程的离散 |
2.4.3 数值积分 |
2.5 典型实例验证 |
2.5.1 实例1—受均匀分布力的悬臂梁 |
2.5.2 实例2—开圆孔的平板 |
2.6 PMLPG 的本质边界条件处理 |
2.6.1 MLPG 法的场函数拟合特性研究 |
2.6.2 改进的插值函数 |
2.6.3 典型实例验证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岩土掘削分析的非线性PMLPG 法 |
3.1 引言 |
3.2 土切削模型及弹塑性PMLPG 法程序 |
3.2.1 土的破坏形式与剪切破坏模型 |
3.2.2 土的本构模型与破坏准则 |
3.2.3 非线性PMLPG 法程序设计 |
3.2.4 数值分析实例 |
3.3 岩石切削模型的建立与非连续PMLPG 法程序设计 |
3.3.1 岩石断裂的力学研究 |
3.3.2 岩石裂纹发展问题的PMLPG 法程序设计 |
3.3.3 数值分析实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旋挖土与岩石切削破碎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旋挖土的力学分析与实验研究 |
4.2.1 旋挖土力学分析 |
4.2.2 旋挖土的数值分析与实验研究 |
4.2.3 螺旋钻具输土的力学分析 |
4.2.4 螺旋钻具输土的实验研究 |
4.2.5 螺旋钻钻进阻力的实验研究 |
4.3 岩石切削破碎的力学分析与实验研究 |
4.3.1 岩石切削破碎过程研究 |
4.3.2 切削破碎裂纹发展模型的研究 |
4.3.3 岩石切削破碎的数值分析与实验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下岩石铣削装置的研制 |
5.1 引言 |
5.2 水下岩石力学特性的实验测试 |
5.3 切削参数优化设计 |
5.4 截齿的选择与精确有限元法强度校核 |
5.5 铣削装置的制造 |
5.6 实验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振动旋挖装置的开发 |
6.1 引言 |
6.2 振动旋挖装置的激振频率的设计计算 |
6.3 振动旋挖装置的回转扭矩的设计计算 |
6.4 振动旋挖装置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 |
6.5 振动旋挖装置破岩实验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物流规划中的双层优化模型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1.2.1 物流规划 |
1.2.2 双层规划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物流规划决策中的双层优化问题 |
2.1 物流规划决策优化问题的分类 |
2.2 物流规划决策中的双层优化问题 |
2.2.1 运输决策问题 |
2.2.2 路径选择问题 |
2.2.3 虚拟物流企业伙伴选择问题 |
2.2.4 物流中心扩建问题 |
2.2.5 物流中心选址问题 |
2.2.6 配送中心选址问题 |
2.3 小结 |
第三章 运输决策中的双层优化模型与方法 |
3.1 运输决策优化问题及其在物流规划中的意义 |
3.2 运输决策双层优化模型 |
3.2.1 问题描述 |
3.2.2 模型求解 |
3.3 小结 |
第四章 配送中心选址双层规划模型与方法 |
4.1 配送中心选址问题 |
4.1.1 配送中心的概念及在物流规划中的作用 |
4.1.2 配送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 |
4.1.3 配送中心选址应遵循的原则 |
4.1.4 配送中心选址优化问题的分类 |
4.2 配送中心选址的双层优化模型 |
4.2.1 问题描述及参变量说明 |
4.2.2 确定型配送中心选址双层规划模型 |
4.2.3 具有模糊参数的配送中心选址双层规划模型 |
4.2.4 模糊机会约束双层规划模型 |
4.3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求解方法 |
4.3.1 基本思路 |
4.3.2 求解步骤 |
4.3.3 基于遗传算法的上、下层模型求解 |
4.4 小结 |
第五章 物流中心规划中的双层优化模型与方法 |
5.1 物流中心简介 |
5.1.1 物流中心的概念 |
5.1.2 物流中心的主要功能 |
5.1.3 物流中心的分类 |
5.2 物流中心的经营模式与我国物流中心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
5.2.1 物流中心的经营模式 |
5.2.2 我国物流中心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
5.3 物流中心选址决策中的双层优化模型与方法 |
5.3.1 物流中心选址的目标 |
5.3.2 物流中心选址的决策步骤 |
5.3.3 结合路径选择的物流中心选址 |
5.3.4 结合客户选择的物流中心选址 |
5.3.5 结合经济规模的物流中心选址 |
5.4 物流中心扩建优化研究 |
5.5 小结 |
第六章 应用研究:天津空港物流区规划中双层优化模型与方法 |
6.1 天津空港物流园区简介 |
6.2 天津空港物流园区中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的双层规划模型与方法 |
6.3 天津空港物流园区中物流中心扩建优化的双层规划模型与方法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苏南圩区城市化排水标准与最优水面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苏南圩区排水现状概述 |
1.2 国内外圩区排水问题研究现状 |
1.3 课题背景 |
2 城市化进程对苏南圩区影响 |
2.1 苏南经济发展现状 |
2.2 城市化对苏南圩区水文状况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3 设计暴雨重现期分析 |
3.1 设计暴雨 |
3.2 苏南设计暴雨重现期对应关系 |
3.3 本章小结 |
4 排水模数重现期分析 |
4.1 产流计算 |
4.2 汇流计算 |
4.3 苏南城市圩区排水模数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5 苏南圩区最优水面率研究 |
5.1 水面率对圩区排水的影响 |
5.2 最优水面率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建议 |
6.1 本文总结 |
6.2 研究问题存在的不足 |
6.3 城市圩区排水计算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参加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
(8)基于GIS管网仿真模拟系统的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给水管网仿真模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1.2.1 基本原理 |
1.2.2 基本方法 |
1.3 给水管网仿真研究现状 |
1.3.1 经典数学理论解算 |
1.3.2 优化理论结合解算 |
1.3.3 人工智能理论解算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特色 |
第二章 管网水力学计算方法的研究 |
2.1 管网水力学计算的基础方程及数学模式 |
2.1.1 管网水力学计算的基础方程 |
2.1.2 管网水力学计算的数学模式 |
2.2 计算方法分类 |
2.2.1 解管段方程方式 |
2.2.2 解环方程方式 |
2.2.3 解节点方程方式 |
2.3 图论法 |
2.3.1 图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
2.3.2 图论在管网中应用的理论构建 |
2.3.3 图论法模型的理论实现 |
2.3.4 管网附件参与运算 |
第三章 基于图论法的仿真模型的建立 |
3.1 计算机中图结构的建立及表示 |
3.1.1 计算机中图的存储表示 |
3.1.2 计算机中图的遍历算法 |
3.1.3 计算机中图的连通性检查 |
3.1.4 计算机中生成树及最小生成树算法 |
3.2 计算机中管网图结构的建立 |
3.3 基于图论法的仿真模型建立 |
第四章 管网仿真模拟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
4.1 系统设计原则及总体框架 |
4.1.1 系统设计原则 |
4.1.2 系统设计目标及功能框架 |
4.2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
4.2.1 输入输出子系统 |
4.2.2 地图显示控制、编辑子系统 |
4.2.3 模型仿真子系统 |
4.3 仿真模型算例及验证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极大可能性估计理论及其在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传统参数估计理论及其局限性 |
1.2 极大可能性估计理论的提出和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可能性理论简介 |
2.1 模糊集合理论 |
2.1.1 模糊集合的定义 |
2.1.2 模糊集合的运算 |
2.1.3 模糊集的截集 |
2.2 可能性理论 |
2.2.1 可能性分布 |
2.2.2 可能性与或然性的区别 |
2.2.3 可能性测度 |
2.2.4 可能性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
2.3 模糊数简介 |
2.4 对数模糊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极大可能性估计理论 |
3.1 可能性线性规划 |
3.1.1 可能性线性模型 |
3.1.2 可能性线性规划 |
3.2 极大可能性估计 |
3.2.1 极大可能性估计的基本原理 |
3.2.2 q次抛物线模糊数的极大可能性估计 |
3.2.3 极大可能性极小不确定度估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能性非线性模型的极大可能性估计 |
4.1 极大可能性估计理论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4.2 可能性非线性模型的极大可能性估计 |
4.2.1 可能性非线性模型 |
4.2.2 极大可能性估计的非线性规划模型 |
4.3 非线性规划模型的解算 |
4.3.1 非线性规划简介 |
4.3.2 遗传算法简介 |
4.3.3 改进的遗传算法 |
4.3.4 遗传算法解非线性规划的关键问题 |
4.4 应用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极大可能性估计理论的应用 |
5.1 在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
5.1.1 在测边网平差中的应用 |
5.1.2 在测角网平差中的应用 |
5.1.3 在边角网平差中的应用 |
5.1.4 在GPS网平差中的应用 |
5.1.5 计算结果分析 |
5.2 极大可能性估计理论的抗差性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有限元技术的板材加工机械优化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有限元技术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有限元方法基本理论 |
2.1 有限元方法概述 |
2.2 有限元方法的一些发展趋势 |
2.2.1 与CAD软件的无缝集成 |
2.2.2 更强大的网格处理能力 |
2.2.3 由求解线性问题发展到求解非线性问题 |
2.2.4 由单一结构场求解发展到耦合场问题求解 |
2.2.5 程序面向用户具有开放性 |
2.3 有限元方法分析过程 |
2.3.1 建模阶段 |
2.3.2 计算阶段 |
2.3.3 后处理阶段 |
2.4 有限元方法计算步骤 |
2.4.1 结构离散化 |
2.4.2 单元分析 |
2.4.3 整体分析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对压力机机架静态分析 |
3.1 压力机机架的总体组成结构 |
3.2 压力机机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单元类型的选择 |
3.2.2 几何模型的建立 |
3.2.3 实体模型的网格划分 |
3.2.4 利用APDL语言参数化建模 |
3.3 边界约束条件及加载说明 |
3.4 计算结果分析 |
3.4.1 位移分析 |
3.4.2 角变形 |
3.4.3 应力分析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对压力机机架模态分析 |
4.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4.1.1 关于连续系统的模态分析 |
4.1.2 模态分析的求解方法 |
4.1.3 用ANSYS软件进行模态分析 |
4.1.3.1 模态分析步骤 |
4.1.3.2 模态提取方法 |
4.2 压力机机架的模态分析 |
4.2.1 各阶频率与振型 |
4.2.2 振动变形分析 |
4.3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压力机机架的结构优化设计 |
5.1 结构优化理论简述 |
5.1.1 结构优化设计理论基础 |
5.1.2 用结构优化设计理论分析问题 |
5.1.3 有关结构形状优化设计介绍 |
5.2 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步骤 |
5.2.1 结构优化数学模型 |
5.2.2 在ANSYS环境中的设计优化 |
5.2.2.1 分析步骤 |
5.2.2.2 优化方法 |
5.2.2.3 优化工具 |
5.2.2.4 优化限制 |
5.3 对机架进行整体连续优化 |
5.3.1 选取优化对象 |
5.3.2 优化分析结果 |
5.4 对机架进行离散变量结构优化 |
5.4.1 优化方案的选取 |
5.4.2 按照优化方案进行分析处理 |
5.4.3 与原始方案进行比较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最优渡江路线的理论解和非线性规划解(论文参考文献)
- [1]变分不等式在岩土下限分析中的应用[D]. 崔孟雷. 湖北工业大学, 2018(01)
- [2]天气与海况不确定下的班轮航线与船期规划[D]. 李明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3]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水下潜器实时路径规划技术研究[D]. 祖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06)
- [4]水驱低渗油田集输管网优化调整方法研究[D]. 贺凤云. 大庆石油学院, 2008(04)
- [5]岩土掘削的数值分析新方法与新型装置的研究[D]. 郭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5)
- [6]物流规划中的双层优化模型与方法研究[D]. 周蕾. 天津大学, 2007(05)
- [7]苏南圩区城市化排水标准与最优水面率研究[D]. 阎玮. 扬州大学, 2006(04)
- [8]基于GIS管网仿真模拟系统的开发及应用[D]. 梁建斌. 太原理工大学, 2006(11)
- [9]极大可能性估计理论及其在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D]. 许承权. 武汉大学, 2005(05)
- [10]基于有限元技术的板材加工机械优化设计与分析[D]. 蒋晨. 东南大学,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