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相机用镍镉电池的记忆效应

消除相机用镍镉电池的记忆效应

一、摄像机专用镍镉电池记忆效应的清除(论文文献综述)

毛斌斌[1](2021)在《18650型三元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临界条件及火灾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其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良好的循环性能,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便携式电子产品的主导电源,同时快速推广至储能电站和电动汽车等大型化应用场所。然而,由于其能量密度高,组成材料易燃烧,近年来因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所导致的火灾事故屡见报导,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开展锂离子电池自加热反应研究、计算热失控临界条件、揭示电池燃烧特性、建立电池产气和火灾动力学模型,对于理解电池热失控机理和并指导制定相应的安全预警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使用绝热加速量热仪,开展了商业锂离子电池自加热反应至热失控测试,揭示了电池热失控机理,获得了不同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电池热失控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并基于热自燃理论计算了不同散热条件下的电池热失控临界环境温度,为其安全储存和运输提供指导。锂离子电池自加热反应至热失控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测得了电池自加热反应起始温度、电压掉落温度、泄压阀打开温度、热失控启动温度和电池表面最高温。理论预测的热失控临界环境温度得到了热箱实验的验证;模型结果表明,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当环境温度超过149.6℃时,满电状态的18650型Li(Ni0.5Co0.2Mn0.3)O2/石墨电池样品会发生热自燃。使用电池耐压测试罐,开展了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压力测试实验,并建立了电池产气动力学模型。由于绝热条件,因此电池和罐体系统在热失控前可被看成均温系统,符合集总参数模型。泄压阀打开时,电池释放的气体量约为10mmol,且随着荷电状态的降低而增多。电池热失控时的喷发指数仅约为常见气体燃料或电解液溶剂的爆炸指数的千分之一。电池产气动力学过程可采用阿伦尼乌斯定律描述,且表现出多段性的特点;热失控过程中,产气速率与产热速率近似成正比,两者的活化能相接近,体现了两个动力学过程间的内在联系。分别在开敞空间和燃烧腔体内开展了不同荷电状态锂离子电池的燃烧实验,记录了电池火焰形态和燃烧过程,测量了燃烧产热和质量损失,提出了电池燃烧热预测和火灾危险性评估方法。电池射流火焰高度为0.095m~0.217m,且随着荷电状态的升高而增加,火焰高度的测量可为后续电池火灾动力学模型提供数据验证。满电(100%SOC)电池的热释放速率峰值为1.11 8MW m-2,与柴油相当,具有极高的火灾危险性。基于电池内部可燃成分的质量比例,可预测电池燃烧后的质量损失;再结合各可燃物的单位热值,可预测电池总的燃烧热,并得到了实验的验证;除以电池初始质量后的满电电池单位质量燃烧产热为 2.2±0.2kJ g-1。基于前文的产气动力学模型和燃烧实验结果,建立了 18650型锂离子电池火灾动力学模型,模拟了电池受热产气、内压增大、喷阀、射流和火焰燃烧的全过程,模型预测的电池内压变化、火焰高度趋势和峰值得到了实验的验证。研究表明,电池内部产气过程满足阿伦尼乌斯定律,射流过程可采用等熵流动方程描述。泄压阀打开时,射流为壅塞流,喷嘴处的射流速度等于局部声速;其后流体回归为亚音速流,热失控时喷嘴处的射流速度峰值亦为当地声速。所建立的锂离子电池火灾动力学模型框架,可推广至不同材料体系或其他滥用条件下的锂电火灾情形。

查懿伦[2](2020)在《电动车的电池能量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电动车因其环保节能的优势与特点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时代的宠儿,越来越多人愿意选择使用电动车出行,使得电动车备受大众青睐。电动车有着其得天独厚的节能优点,但是电动车的成本、电池使用寿命、电池的使用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是制约着电动车普及的关键因素,对电动车的研究主要就是对电动车电池组的研究,对电动车电池组的研究主要是对电池能量管理系统的研究,即对电池组的工作状态检测进行研究。主要包括能实时显示电池组在工作过程中的部分参数(电流参数、电压参数、温度参数等),电池组剩余容量的估计,电池组健康度的预估,电池组的均衡程度。通过对比几种常用电动车电池性能参数,确定几种常见电池中锂电池具有良好的性能特性,是较为理想的电动汽车动力源。所以本课题是针对电动车的锂电池电池能量管理系统进行设计与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本课题首先介绍锂电池的性能参数,化学特性以及工作原理,在查阅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比几种SOC预估方法,将安时积分法和开路电压法进行结合确定作为预估电池的SOC的主要方法,搭建锂离子电池实验平台,在充放电过程中,进行SOC实时动态估计验证。2.本课题依据设计要求,确定完成SOC的预估方法以后,对课题的总体方案进行设计,确定出电池能量管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各模块设计方案,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模块设计(电压采集电流、电流采集电流、温度采集电路设计)、均衡电路控制模块设计、通讯电路模块设计等硬件设计方案。3.在硬件设计方面,主控制器设计是本课题硬件设计核心,STM32f103系列芯片因其功能强大、计算能力优越、功耗低、工作频率高、集成度高等优点可作为电池能量管理系统的主控芯片。然后再根据课题的要求进行各模块的电路设计,形成一个完整的电池能量管理系统的电路设计。在软件方面,利用C语言软件编程,基于keil软件完成对主控器以及各功能模块的编程设计以及调试。根据软件以及硬件的设计,完成电动车电池能量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制作。4.搭建电池能量管理系统的性能测试试验台,对电池能量管理系统进行实验测试,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电动车电池能量管理系统功能完善,工作稳定,能实现对电动车电池组的能量的管理;电池能量管理系统能够较为准确的采集电池组电流、电压和温度信号;能精确预测出电动车锂电池的荷电状态,并能有效提高电动车锂电池的电池性能。

李冬梅[3](2020)在《自动送货机器人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快递业的不断发展,包裹数量急剧增加,导致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任务重、难度高。传统的“最后一公里”配送任务主要由人工完成,往往存在配送不及时、包裹易丢失、取货时间地点不灵活、大件配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不能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末端配送的需求。为了改善以上不足之处,提高配送效率,设计一种新型的自动送货机器人。自动送货机器人整体结构设计,主要包括底盘与车架设计、快件厢柜设计、取货装置以及车体外壳设计等。使用Solidworks建立自动送货机器人各零部件的三维模型并装配成整体,为实体制作提供模型参考。建立送货机器人车轮的运动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并进行分析,推导出正逆运动学表达式及机器人非完整约束下的动力学方程,得到机器人位姿与速度、角速度及驱动力间的对应关系。利用ANSYS Workbench对机器人车架做有限元分析,得到车架在满载弯曲和满载扭转两种工况下的应力应变云图及模态分析下的固有振型和频率,为车架结构的改进和优化设计提供可靠依据。利用ADAMS软件对机器人取货装置取货过程进行仿真。根据仿真结果得到各动作机构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曲线,为取货装置速度设定及货架布置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对货叉进行有限元分析,验证货叉的刚度和强度要求。通过对自动送货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及仿真分析,验证了结构设计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其研究结果也对类似送货机器人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图41幅;表10个;参67篇。

T.C.Fabrizio,J.Farrington,王竞雄,刘勇[4](2019)在《文本资料与田野考察手册(二)——供民族音乐学家使用(第二版)》文中研究指明三、录音录像设备以及配件我们应根据拟定的现场考察计划及拟定的研究目标,来选择最合适的设备。最终决定采用的现场考察设备将会影响到现场记录资料的质量及可利用性。买最好的设备并不一定就能确保我们获得最好的研究成果,若现场考察人员可以妥善地运用当前已有的设备,依然可以有效地记录音乐活动。在设备选择方面,我们要在设备费用和质量之间进行权衡。设备选择要灵活,要备有足够的配件。在进行现场记录时,最终决定现场记录质量的往往是那些记录系统中质量较差的组成部分。本章就现场

张香华[5](2018)在《Li3V2(PO4)3和Na3V2(PO4)3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化石能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恶化问题的出现,人们开始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但是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会受到地理位置、季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得不到高效的利用,因此,需要采用储能装置进行能源的转换和能量的储存。在储能装置中,锂离子电池由于其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和优异的循环性能,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拓展。另外,钠离子电池由于资源丰富,成本低,与锂离子电池具有相似的工作原理,在储能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正极材料作为二次电池的重要部分,对电池的电化学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高比能量的Li3V2(PO4)3正极材料和Na3V2(PO4)3正极材料。本论文第一章简要地介绍了电池的发展状况和锂离子电池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概述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以及Li3V2(PO4)3正极材料和Na3V2(PO4)3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和研究内容做了扼要的介绍。本论文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实验药品、实验仪器,并详细阐述了电极材料的表征方法、锂/钠离子扣式电池的组装流程以及其电化学测试技术手段。本论文第三章主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基于两种碳源(柠檬酸和span80)合成了一种完全碳包覆Li3V2(PO4)3纳米复合材料,该材料颗粒直径为100-200nm,嵌入碳涂层厚度为7nm的三维稳定碳骨架,完整的碳涂层不仅可以在高温煅烧条件下抑制晶粒的生长和团聚,还能提高Li3V2(PO4)3材料的导电性,进而使Li3V2(PO4)3材料具有突出的高倍率循环性能。本论文第四章主要采用固相碳热还原法合成了以四种不同碳源(Vc、麦芽糖、蔗糖和PEG-2000)包覆的Na3V2(PO4)3/C复合材料,得出PEG-2000包覆的样品具有突出的微观结构和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本论文第五章主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基于不同含碳量(Na3V2(PO4)3:柠檬酸=20wt%,30wt%,40wt%,50wt%)的四种Na3V2(PO4)3/C复合材料,发现含碳量为30wt%的样品具有多孔结构,促进钠离子和电子的快速传输,改善Na3V2(PO4)3电子传导率低的本征缺陷,进而提高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本论文第六章主要采用水热法合成基于不同煅烧温度(550℃、650℃、750℃和850℃)的四种Na3V2(PO4)3/C复合材料,发现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样品的颗粒尺寸逐渐增大,在煅烧温度为650℃时,颗粒尺寸最小,并生成三维网络碳骨架,对Na3V2(PO4)3/C的电子导电率的提高具有促进意义。电化学测试发现,其充放电容量较高,电荷转移阻抗较小,循环性能优异,倍率性能也是最好的。第七章主要总结了本论文进行研究工作,反思了论文的不足,并展望了以后的研究工作,以期进一步完善相关研究成果。

何文卿[6](2017)在《ZR公司动力锂电池组合配件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行性研究是所有项目在投资建设之前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综合分析论证,并最终做出决策,有助于企业在以后更加客观、准确地经营项目,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提升企业竞争力,并获得预期收益。本文以ZR公司锂电池组合配件生产线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围绕该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介绍了动力锂电池组合配件生产线建设项目的背景意义、行业发展现状及研究的主要内容;然后阐述了项目可行性研究相关理论概念;接着对该项目的市场应用现状、市场需求及市场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之后介绍了该项目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设备方案、工程建设方案及项目管理方案;继而对该项目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该项目良好综合收益的结论;最后针对该项目进行了不确定分析和主要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通过对ZR公司动力锂电池组合配件生产线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为公司以后项目的投资决策和项目运营提供借鉴和参考。

杨嘉伟[7](2017)在《轮式野战无人侦察平台的缓震装置设计》文中提出在战场环境愈来愈复杂的今天,武器系统正在向精准化、无人化和智能化的战略要求发生着重大转变。在军事行动中,战士往往囿于自身心理与生理之所限,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满足执行任务的需要。野战无人侦察平台则将传统任务执行的方式进行了革新,使战场上对人身的直接威胁排除在外,防止了危险的发生。轮式野战无人侦察平台,主要是指投放于战士们不适宜去的、极端的危险环境中,进行侦察和定点清除的地面无人车辆。故对其在复杂路面环境中的通过性及缓震能力有着特殊的要求。本项目着力研究的轮式无人侦察平台缓震装置,可以较好地解决其在复杂颠簸路面上的行驶问题,为类似地面移动机器人相关方面的设计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本文围绕某轮式无人侦察平台的缓震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设计研究工作,主要有:1)拟定设计参数。根据目前国内外特种无人移动平台的发展现状,综合市场调研及部队的实际需求,对平台的设计技术参数进行拟定。并对平台的系统大体构成进行初步的定型;2)缓震装置的设计介绍以及相关电机的选型。根据笔者的设计思路再通过Pro/Engineer画出安装缓震装置后的平台模型,并就此展开该装置的构成介绍与展示,随后再针对后轮驱动电机、武器站方向机、高低机驱动电机,以及视像系统电机进行与之匹配的选型;3)缓震装置越障性能分析。针对斜坡、凸起和凹坑三种典型障碍对装置的通过能力进行检验;4)行驶平稳性分析。在ADAMS/View中创建A、B、C级三维路面与动力学模型,分析不同的路面与行驶速度对于平台的具体影响,以此对装置缓震性能进行检验。

袁永伟[8](2015)在《准直行走系统研究与电动蔬菜播种机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设施温室建筑面积已经超过3500khm2,但是设施农业机械以及相关配套设施水平较低,与国外相去甚远。为了增强综合竞争力,我国已经着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机械与精准农业,精准农业的关键是准直行走技术,温室内蔬菜播种机准直行走不仅能够提高土地使用率,而且可以节约种子,保证成熟期一致,为蔬菜自动化收割创造条件。目前设施机械一般采用柴油机或汽油机为动力,尾气成为温室污染的重要原因,研究设计可用于温室的电动准直蔬菜播种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精准农业中电动农业机械的发展现状和农业机械自动导航技术,对比农机GPS导航定位系统、基于机器视觉导航系统、多传感器融合导航系统和激光引导系统,选用性价比高的激光引导系统作为电动蔬菜播种机的准直行走系统。(2)电动准直蔬菜播种整机总体方案的确定,采用三维建模软件进行整机结构设计,通过零部件装配与运动干涉检测,实现机械结构优化设计;通过对驶阻力与驱动功率的分析与计算,选择霍尔无刷直流电机为驱动电机;根据工作时长,计算电池所需容量。(3)激光引导系统采用可360°垂直扫描的激光发射器,设计的激光接收器为双面PSD(Position-Sensitive Detector)接收器,播种机换行后接收器的另一侧开始接收激光引导信号;为了实现激光接收器快速对中,设计了6V直流电机驱动的激光接收器自动对中装置。(4)接收信号通过PLC控制器控制行走系统,行走系统包括两筒式独立驱动轮与串排式随动轮组,可实现较大地面附着力与灵活转向;通过控制筒式独立驱动轮电磁刹车实现差速,达到较小的转弯半径;为减少人为地表扰动与减低劳动强度,加装了无线遥控装置,播种机正常工作时可遥控调速自动行走。(5)进行无线遥控调速距离与准直行走精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无线遥控调速距离满足在一般规模的温室内使用;以最大工作效率播种,准直行走精度也能够满足精准农业对准直精度的要求。

张羊换,高金良,许胜,袁泽明,杨泰,赵栋梁[9](2014)在《储氢材料的应用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车用镍氢电池性能优良、安全可靠、技术成熟稳定,是混合动力车(HEV)比较理想的辅助动力。随着混合动力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动力电池用储氢合金将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此外,随着燃料电池技术的日益成熟与发展,以氢气为燃料的电动汽车也将迅速发展起来,这就要求必须有安全高效的贮氢系统与之相匹配。传统的液态及高压气态贮氢方式由于成本、质量、体积大小以及安全性等因素限制,无法应用于车载贮氢系统。相比之下,金属氢化物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材料,具有贮氢密度高、安全高效及环境友好等优点,将成为未来车载燃料电池的氢载体。文章主要对近期Ni/MH电池用储氢合金的种类和发展以及高容量镁基储氢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一些综述分析,以期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吴丙伟[10](2013)在《浅水观察级ROV结构设计与仿真》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发展,水下机器人应用越来越广。有缆水下机器人(ROV)的应用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其中浅水观察级ROV的应用更是十分广泛,浅水观察级ROV的研究对于我国浅水水域探索具有重大意义。针对目前的应用,结合国外商业化ROV设计方法与结构,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左右对称式一体化的流线型浅水观察级ROV。本论文在研究了国内外浅水观察级ROV的发展现状、设计形式和设计方案等的前提下,根据本论文设计的ROV的工作环境与作业目的设计了ROV的样机。本论文主要介绍了ROV的形体选择、耐压壳体方案选择、动力系统与电源方案设计以及观测和照明系统方案设计;重点提出了对耐压壳体、透明罩、水下推进器和云台的详细机械设计方案;用理论计算方式和Ansys分析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方式解决了所设计的耐压壳体、透明罩等ROV关键部件的强度校核与稳定性分析的问题,并且通过实际压力测试证明了分析计算的正确性与设计的可靠性。本论文建立了简单的ROV运动学与动力学数学模型,介绍了ROV的空间运动在固定坐标系与运动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给出了ROV的空间六自由度运动方程。利用Fluent软件对所设计的ROV进行了水动力仿真,计算了ROV在一定速度下前进过程中的水阻力,并且设计了ROV水动力测试实验,通过设计的试验验证了计算仿真的正确性,得出了ROV在前进过程中水阻力可以满足要求的结论。同时对ROV在波浪中的稳定性作了试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ROV在现有所能设计的最大浪高15.43cm的浪高环境下可以平稳运行,不会出现失稳侧翻现象。

二、摄像机专用镍镉电池记忆效应的清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摄像机专用镍镉电池记忆效应的清除(论文提纲范文)

(1)18650型三元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临界条件及火灾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锂离子电池概述
    1.2 电池材料组成
    1.3 锂离子电池安全问题及诱因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机理
        1.4.2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临界条件
        1.4.3 锂离子电池火灾动力学
        1.4.4 前人研究不足与本文研究目的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主要实验仪器与原理方法
    2.1 电池样品
    2.2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与结构特性测试
    2.3 电池自加热反应及产气特征测试
    2.4 锂离子电池火灾危险性分析
    2.5 数值模拟工具——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机理及临界条件
    3.1 引言
    3.2 实验设计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电池温度及电压变化过程
        3.3.2 正极XRD图谱变化
        3.3.3 自加热反应动力学模型
        3.3.4 热失控临界条件及SADT计算
        3.3.5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产气动力学模型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仪器设备和实验设计
        4.2.2 模型构建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压力与温度
        4.3.2 产气与产热过程间的联系
        4.3.3 压力速率峰值及喷发指数K_G
        4.3.4 产气动力学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锂离子电池燃烧及产热特性
    5.1 引言
    5.2 实验设计
        5.2.1 电池样品
        5.2.2 开敞空间燃烧实验
        5.2.3 腔体内燃烧实验
    5.3 电池燃烧特性
        5.3.1 开敞空间内电池燃烧特性
        5.3.2 腔体内电池燃烧特性
        5.3.3 开敞空间和腔体内电池燃烧特性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锂离子电池火灾动力学模型
    6.1 引言
    6.2 模型构建
        6.2.1 气体射流模型
        6.2.2 射流火模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锂离子电池燃烧行为
        6.3.2 产气速率
        6.3.3 压力与射流
        6.3.4 火焰高度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未来展望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电动车的电池能量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池能量管理系统
        1.2.1 电池管理系统概述
        1.2.2 电池管理系统的功能概况
    1.3 电池管理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电池管理系统的发展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关键技术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锂离子电池
    2.1 锂离子电池简介
        2.1.1 锂离子电池概述
        2.1.2 锂电池结构
    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2.3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2.3.1 电池电压
        2.3.2 电池内阻
        2.3.3 电池容量
        2.3.4 电池能量
    2.4 电池充放电简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池荷电状态SOC
    3.1 锂电池SOC概念
    3.2 锂电池SOC估算方法
        3.2.1 放电实验法
        3.2.2 开路电压法
        3.2.3 安时积分法
        3.2.4 电池内阻法
        3.2.5 神经网络法
        3.2.6 卡尔曼滤波法
    3.3 本系统采用的SOC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池能量管理系统的硬件设计
    4.1 电池能量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4.2 电池能量管理系统中各模块的集成芯片的选用
        4.2.1 主控芯片的选用
        4.2.2 主控芯片的电源电路设计
        4.2.3 时钟电路设计
        4.2.4 复位电路设计
    4.3 采集电路的设计
        4.3.1 单体电池电压方案设计
        4.3.2 总电压采集电路设计
        4.3.3 电流采集电路
        4.3.4 温度采集电路
    4.4 均衡电路设计
    4.5 通讯电路设计
        4.5.1 CAN 总线通讯电路设计
        4.5.2 串口通讯电路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动车电池能量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5.2 软件主程序流程设计
    5.3 软件子程序设计
        5.3.1 A/D转换子程序
        5.3.2 数据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5.4 均衡模块软件设计
    5.5 通讯电路软件设计
        5.5.1 CAN总线通讯软件设计
        5.5.2 串口通讯软件设计
    5.6 SOC估算程序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动车电池能量管理系统实验测试与分析
    6.1 实验设备与条件
    6.2 系统测试内容
    6.3 实验过程简介
    6.4 系统的监测试验
    6.5 锂电池组SOC值的估算与预测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建议
    7.1 总结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3)自动送货机器人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自动送货机器人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2.1 自动送货机器人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1.2.2 自动送货机器人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自动送货机器人整体结构设计与研究
    2.1 自动送货机器人机构设计及基本要求
        2.1.1 底盘和车架设计
        2.1.2 快件厢柜的设计
        2.1.3 取货装置的设计
        2.1.4 自动送货机器人外壳设计
    2.2 自动送货机器人驱动方案设计
    2.3 轮毂电机与电源选型
        2.3.1 轮毂电机选型
        2.3.2 轮毂电机功率计算
        2.3.3 电源选型
    2.4 取货装置驱动系统设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动送货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3.1 运动学模型
    3.2 运动学分析
        3.2.1 正运动学分析
        3.2.2 逆运动学分析
    3.3 动力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架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分析基础
    4.2 车架有限元模型
        4.2.1 车架模型的简化
        4.2.2 网格划分
    4.3 车架静力学分析
        4.3.1 载荷及边界条件设定
        4.3.2 静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4.4 车架模态分析
        4.4.1 模态理论
        4.4.2 模态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取货装置运行过程的仿真分析
    5.1 取货装置的运动学模型
    5.2 取货装置仿真分析
    5.3 货叉的有限元分析
        5.3.1 货叉的静力分析
        5.3.2 货叉的模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文本资料与田野考察手册(二)——供民族音乐学家使用(第二版)(论文提纲范文)

三、录音录像设备以及配件
    准备工作
        研究目标的性质
        记录资料的用途
        现场条件
    获取设备
        购买和租借
        了解最新市场信息
        消费者级别、产消者级别及专业级别设备
        音频和视频
        数字和模拟设备
        输入电平的控制
        选择空白记录介质
    设备及配件
        音频设备
        1.盘式磁带(也称为开盘式录音磁带)
        2.盒式录音磁带
        3.微盒式磁带
        4.数字音频磁带
        5.迷你磁光盘
    胶片及视频设备
        1.带模拟或数字音频的16毫米胶片
        2.8毫米胶片
        3.盒式录像带
    数字视频
        数字Betacam
        DV/DVCAM/DVCPRO(详见网站www.dvcentral.org/dvwaht.html)
        麦克风
        传感器类型
        1.动圈式
        2.电容式(亦称之为电容式或驻极体电容式)
    指向性
        全指向性麦克风
        单指向性麦克风
        心型指向性麦克风
        超心型指向性麦克风
        八字形指向性麦克风
        立体声麦克风
    物理样式
        手持式
        胸针式(也称翻领式或领带别针式)
        明装式(PZM)
        枪式
        无线式
    电阻抗
    麦克风配件
        麦克风防风罩
        立架
        防震安装支架
        照相设备
        1.35毫米单镜头反光式取景照相机
        2.2英寸单镜头反光式取景照相机
        3.双镜头反光式取景照相机
        4.测距摄像机(35毫米及更大尺寸负片)
        5.紧凑型自动聚焦摄像机(俗称“傻瓜”相机)
        6.数字静态式摄像机
    其他关键设备
        1.电源
        2.三脚架
        3.转接头
        4.配件
四、通过设备成功进行记录:现场考察记录工作程序
    动身之前
        培训及演练
        备用设备
        制定复核清单
        1.记录设备(音频及视频)
        2.静态式摄像机及配件(镜头、滤镜等)
        3.计算机(电源及配件)
        4.补给品
    在现场
        许可
        设备设置
        操作记录设备
        介质
        磁带编号及贴标签
    完成一段记录后
        设备护理
        配音和媒体
        储存
五、资料储存及保护
    资料储存
        1.音频及视频记录
        2.胶片
        3.纸质文件
        4.计算机生成的记录
    现场记录资料保存在档案室内
    储存
    合同
        访问资料
    储存后的维护工作
六、伦理因素
    概述
    现场研究
    出版
    教育

(5)Li3V2(PO4)3和Na3V2(PO4)3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现状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
        1.2.2 锂离子电池的和工作原理
        1.2.3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
        1.2.4 锂离子电池的类型
        1.2.5 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特点
        1.2.6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选择原则
        1.2.7 常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1.2.7.1 LiCoO_2材料
        1.2.7.2 LiNiO_2材料
        1.2.7.3 LiMn_2O_4材料
        1.2.7.4 LiFePO_4材料
        1.2.7.5 LiNi_(1/3)Co_(1/3)Mn_(1/3)O_2材料
        1.2.8 Li_3V_2(PO_4)_3材料
        1.2.9 Li_3V_2(PO_4)_3材料的充放电机理
        1.2.10 Li_3V_2(PO_4)_3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
        1.2.10.1 固相法
        1.2.10.2 溶胶-凝胶法
        1.2.10.3 水热法
        1.2.10.4 静电纺丝法
        1.2.11 Li_3V_2(PO_4)_3材料的改性措施
        1.2.11.1 碳包覆
        1.2.11.2 离子掺杂
        1.2.11.3 纳米化
    1.3 钠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
        1.3.1 钠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1.3.2 钠离子电池的优点和缺点
        1.3.3 常见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1.3.3.1 NaxCoO_2材料
        1.3.3.2 NaxMnO_2材料
        1.3.3.3 NaFePO_4材料
        1.3.3.4 Na3V2(PO_4)2F3材料
        1.3.4 Na_3V_2(PO_4)_3材料
        1.3.5 Na_3V_2(PO_4)_3材料的晶体结构
        1.3.6 Na_3V_2(PO_4)_3材料的充放电机理
        1.3.7 Na_3V_2(PO_4)_3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
        1.3.7.1 固相法
        1.3.7.2 水热法
        1.3.7.3 溶胶-凝胶法
        1.3.7.4 静电纺丝法
        1.3.8 Na_3V_2(PO_4)_3材料的改性措施
        1.3.8.1 碳包覆
        1.3.8.2 离子掺杂
        1.3.8.3 纳米化
        1.3.9 Na_3V_2(PO_4)_3材料在全电池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药品、实验仪器与表征方法
    2.1 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2 材料的物理性能分析
        2.2.1 X射线衍射表征
        2.2.2 扫描电镜微观形貌分析
        2.2.3 透射电镜微观形貌分析
        2.2.4 热重分析
    2.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2.3.1 电极的制备扣式电池的制备
        2.3.2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2.3.3 循环伏安测试
        2.3.4 交流阻抗测试
第三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Li_3V_2(PO_4)_3/C纳米复合正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溶胶-凝胶法制备Li_3V_2(PO_4)_3/C纳米复合材料
        3.2.1 Li_3V_2(PO_4)_3/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3.2.2 Li_3V_2(PO_4)_3/C纳米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3.2.3 Li_3V_2(PO_4)_3/C纳米复合材料的含碳量分析
        3.2.4 Li_3V_2(PO_4)_3/C纳米复合材料的SEM和TEM分析
        3.2.5 Li_3V_2(PO_4)_3/C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相法制备Na_3V_2(PO_4)_3/C复合正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固相法制备Na_3V_2(PO_4)_3/C复合正极材料
        4.2.1 Na_3V_2(PO_4)_3/C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
        4.2.2 Na_3V_2(PO_4)_3/C复合正极材料的XRD分析
        4.2.3 Na_3V_2(PO_4)_3/C复合正极材料的SEM分析
        4.2.4 Na_3V_2(PO_4)_3/C复合正极材料的含碳量分析
        4.2.5 Na_3V_2(PO_4)_3/C复合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Na_3V_2(PO_4)_3/C复合正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溶胶-凝胶法制备Na_3V_2(PO_4)_3/C复合正极材料
        5.2.1 Na_3V_2(PO_4)_3/C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
        5.2.2 Na_3V_2(PO_4)_3/C复合正极材料的XRD分析
        5.2.3 Na_3V_2(PO_4)_3/C复合正极材料的SEM分析
        5.2.4 Na_3V_2(PO_4)_3/C复合正极材料的含碳量分析
        5.2.5 Na_3V_2(PO_4)_3/C复合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热法制备Na_3V_2(PO_4)_3/C复合正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水热法制备Na_3V_2(PO_4)_3/C复合正极材料
        6.2.1 Na_3V_2(PO_4)_3/C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
        6.2.2 Na_3V_2(PO_4)_3/C复合正极材料的XRD分析
        6.2.3 Na_3V_2(PO_4)_3/C复合正极材料的SEM分析
        6.2.4 Na_3V_2(PO_4)_3/C复合正极材料的含碳量分析
        6.2.5 Na_3V_2(PO_4)_3/C复合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6.3 三种制备方法的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7.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的研究成果

(6)ZR公司动力锂电池组合配件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可行性研究概述
        1.2.1 国外可行性研究概述
        1.2.2 国内可行性研究概述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可行性研究相关理论与概述
    2.1 可行性研究的概念及依据
    2.2 可行性研究的作用
    2.3 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2.4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主要方法
3 ZR公司动力锂电池组合配件生产线建设项目市场分析
    3.1 ZR公司及项目概况
    3.2 锂电池市场分析及预测
        3.2.1 我国锂电池产业状况
        3.2.2 锂电池主要应用市场分析
        3.2.3 锂电池未来市场容量预测
    3.3 市场竞争力分析
        3.3.1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3.2 项目及产品竞争优势
4 动力锂电池组合配件生产线建设项目方案设计
    4.1 项目产品技术方案与工艺流程
        4.1.1 技术方案
        4.1.2 产品工艺流程
    4.2 项目设备方案
        4.2.1 主要设备特点及要求
        4.2.2 主要设备明细
    4.3 项目工程建设方案
    4.4 项目管理方案
        4.4.1 项目管理组织架构
        4.4.2 项目管理措施
        4.4.3 项目时间进度安排
5 动力锂电池组合配件生产线建设项目财务分析和社会效益分析
    5.1 项目的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2 项目财务分析与评价
        5.2.1 项目销售收入、成本及利润
        5.2.2 项目投资盈利能力分析
    5.3 项目社会效益分析
6 动力锂电池组合配件生产线建设项目不确定分析和风险分析
    6.1 项目不确定分析
        6.1.1 盈亏平衡分析
        6.1.2 敏感性分析
    6.2 项目风险分析和应对措施
        6.2.1 市场风险及应对措施
        6.2.2 财务风险及应对措施
        6.2.3 管理风险及应对措施
        6.2.4 知识产权风险及应对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7)轮式野战无人侦察平台的缓震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军用地面移动平台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军用地面移动平台的研究概况
        1.3.2 国内军用地面移动平台的研究概况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2 无人侦察平台总体设计
    2.1 设计指标与系统分析
        2.1.1 设计指标与参数
        2.1.2 系统分析
    2.2 系统组成与布局
    2.3 本章小结
3 无人侦察平台缓震装置设计与电机选择
    3.1 缓震装置设计
        3.1.1 后轮缓震装置设计
        3.1.2 前轮缓震装置设计
    3.2 武器站模块设计
        3.2.1 武器站模块总体设计
        3.2.2 高低机分部设计
        3.2.3 方向机分部设计
    3.3 视像系统设计
    3.4 电机与减速器的计算与匹配选择
        3.4.1 后轮驱动电机与减速器
        3.4.2 高低机驱动电机与减速器
        3.4.3 方向机驱动电机与减速器
        3.4.4 视像系统推杆电机与减速器
    3.5 本章小结
4 无人侦察平台缓震装置越障性能分析
    4.1 缓震装置越障过程分析
        4.1.1 单轮越障
        4.1.2 双轮越障
        4.1.3 单侧越障
    4.2 缓震装置越障能力仿真分析基础
        4.2.1 无人侦察平台模型的建立
        4.2.2 无人侦察平台在三种典型路面上的通过性分析
    4.3 缓震装置三种典型路面越障能力分析
        4.3.1 越障前的参数设置
        4.3.2 凸起路面上的仿真
        4.3.3 斜坡路面上的仿真
        4.3.4 凹坑路面上的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无人侦察平台行驶平稳性仿真研究
    5.1 无人侦察平台平稳性研究理论基础
        5.1.1 激励的分类研究
        5.1.2 路面不平度及其国标
    5.2 ADAMS三维路面的创建
        5.2.1 三维路面创建的方法
        5.2.2 通用路面模型在ADAMS中的创建
    5.3 无人侦察平台行驶平稳性的仿真分析
        5.3.1 武器站在A、B、C三级路面上的振动情况
        5.3.2 武器站以不同速度通过A级路面的振动情况
        5.3.3 武器站以不同速度通过B级路面的振动情况
        5.3.4 武器站以不同速度通过C级路面的振动情况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准直行走系统研究与电动蔬菜播种机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激光引导准直行走系统介绍
        1.1.1 激光引导准直行走系统的组成
        1.1.2 激光引导准直行走系统的工作原理
    1.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电动农业机械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农业机械自动导航发展现状
    1.5 本课题的提出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7 小结
2 电动准直蔬菜播种机总体方案设计
    2.1 电动准直蔬菜播种机设计要求
    2.2 电动准直蔬菜播种机总体结构设计
        2.2.1 工作过程
        2.2.2 三维建模
    2.3 转向系统确定
        2.3.1 转向方式类型
        2.3.2 各种转弯方式的特点及转弯半径计算
    2.4 准直行走系统控制方案确定
        2.4.1 模糊控制
        2.4.2 分段模糊控制
    2.5 小结
3 驱动系统设计
    3.1 电驱动轮结构设计
    3.2 工作过程中功率消耗计算
        3.2.1 播种开沟阻力计算
        3.2.2 行走滚动阻力计算
        3.2.3 消耗的总功率
        3.2.4 作业总阻力测量试验
    3.3 驱动电机选择及校核
        3.3.1 驱动电机类型
        3.3.2 霍尔无刷直流电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3.3.3 电机功率校核
    3.4 蓄电池的选择
        3.4.1 动力电池类型
        3.4.2 蓄电池容量计算
    3.5 小结
4 激光引导准直行走系统设计
    4.1 激光引导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4.1.1 激光发射器
        4.1.2 激光接收器
        4.1.3 接收器自动对中装置
    4.2 播种机行走控制系统设计
        4.2.1 转向控制方案确定
        4.2.2 行走速度控制方案确定
        4.2.3 PLC选型
        4.2.4 PLC的I/O接口分配及外部接线
    4.3 小结
5 试验与数据分析
    5.1 试验场所
    5.2 试验内容
        5.2.1 遥控距离测试试验
        5.2.2 准直行走精度试验
    5.3 试验数据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加项目及专利情况
作者简历
致谢

(9)储氢材料的应用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Ni/MH 电池的主要优点及应用
    1.1 Ni/MH 电池负极材料的特点
    1.2 Ni/MH 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
    1.3 Ni/MH 电池负极材料的发展
2 Ni/MH 电池在电动汽车(HEV)中的应用
3 常用负极材料
    3.1 AB5型储氢材料的研究现状
    3.2 La-Mg-Ni系 A2B7 型电极材料
    3.3 其他低成本、高性能电极材料
        3.3.1 TiFe电极材料
        3.3.2 AB2Laves相电极材料
        3.3.3 V 基固溶体电极材料
4 高容量镁基储氢材料及制备方法
    4.1 机械合金化方法提高比表面积
    4.2 添加催化剂
    4.3 与其他元素合金化
    4.4 快淬方法制备合金薄带
5 结束语

(10)浅水观察级ROV结构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水下机器人的分类
    1.3 ROV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2 ROV 系统方案设计
    2.1 ROV 的系统组成
    2.2 ROV 的系统设计
        2.2.1 ROV 的总体设计构思
        2.2.2 ROV 形体选择
        2.2.3 水密耐压壳体方案设计
        2.2.4 动力系统与电源方案设计
        2.2.5 观测和照明系统方案设计
        2.2.6 水密方案设计
        2.2.7 整体平衡设计
3 ROV 机械结构设计与强度校核
    3.1 ROV 结构设计
    3.2 ROV 主要零部件设计
        3.2.1 水密耐压舱结构设计
        3.2.2 摄像机透明导流罩与照明灯罩设计
        3.2.3 水下推进器设计
        3.2.4 摄像机云台设计
        3.2.5 把手设计
        3.2.6 脐带缆连接端口设计
        3.2.7 各单元与电子舱连接部分设计
        3.2.8 配重与配平设计
    3.3 ROV 主要零部件耐压计算与有限元分析
        3.3.1 水密耐压舱耐压分析
        3.3.2 摄像机透明导流罩耐压分析
4 ROV 数学模型与水动力仿真
    4.1 ROV 运动学模型
        4.1.1 ROV 运动参数及坐标系的选取
        4.1.2 ROV 的固定坐标系与运动坐标系的转换关系
    4.2 ROV 动力学模型
        4.2.1 ROV 在水中的受力分析
        4.2.2 ROV 动力学方程建模
    4.3 ROV 整体水动力仿真
5 ROV 系统试验
    5.1 密封性与耐压性试验
        5.1.1 ROV 整体密封性浸泡试验
        5.1.2 ROV 整体加压试验
    5.2 推进器动密封打压试验
    5.3 ROV 水中运动试验
        5.3.1 静水测速度试验
        5.3.2 静水测 ROV 推力试验
        5.3.3 ROV 水阻力测试试验
        5.3.4 ROV 的抗浪试验
6 论文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摄像机专用镍镉电池记忆效应的清除(论文参考文献)

  • [1]18650型三元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临界条件及火灾动力学研究[D]. 毛斌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 [2]电动车的电池能量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 查懿伦.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3]自动送货机器人结构研究[D]. 李冬梅.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文本资料与田野考察手册(二)——供民族音乐学家使用(第二版)[J]. T.C.Fabrizio,J.Farrington,王竞雄,刘勇. 音乐文化研究, 2019(03)
  • [5]Li3V2(PO4)3和Na3V2(PO4)3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 张香华. 安徽工业大学, 2018(01)
  • [6]ZR公司动力锂电池组合配件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D]. 何文卿.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7]轮式野战无人侦察平台的缓震装置设计[D]. 杨嘉伟. 中北大学, 2017(08)
  • [8]准直行走系统研究与电动蔬菜播种机应用[D]. 袁永伟. 河北农业大学, 2015(02)
  • [9]储氢材料的应用与发展[J]. 张羊换,高金良,许胜,袁泽明,杨泰,赵栋梁. 金属功能材料, 2014(06)
  • [10]浅水观察级ROV结构设计与仿真[D]. 吴丙伟.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消除相机用镍镉电池的记忆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