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虫草价狂奔 滥挖势难止(论文文献综述)
龚文杰[1](2012)在《我国草原荒漠化法律问题研究及对策》文中指出我国草原的总面积仅次于澳大利亚,位居世界第二位,草原面积占我国国土的五分之二,天然草原几乎覆盖了五分之一的陆地面积,草原资源作为我国较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它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同时也是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础领域,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意义。为此保护好我们人类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促进草原生态功能的逐渐恢复和健康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对维护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对草原地区各种资源依赖程度的增加,草原地区的各项管理措施不健全,草原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草原的发展前景着实令人担忧。往日广袤的草原、水清草绿的景象如今已不复存在了。目前我国草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草原的而积逐渐在缩小、质量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草原破坏不断加剧,草原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由此导致的草原荒漠化问题就会被社会各领域所关注,草原荒漠化的法律防治就会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在我国草原荒漠化严峻的形势下,介绍了草原荒漠化的定义、类型、现状、危害等,并进一步分析影响草原荒漠化的诸多因素,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我国草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草原的人为破坏有着深刻的社会和经济根源,通过对原因的深入分析是为了从法律上找到更合适地解决办法。目前我国有比较健全的保护草原的法律体系,但是随着破坏草原行为新种类的不断出现,草原荒漠化的法律防治措施不能有效的与之相适应,通过归纳分析可知,我国草原法律体系中立法、执法和草原法律制度上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和缺陷,即《防沙治沙法》存在局限性、相关立法存在冲突、破坏草原的法律责任不明晰、地方上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草原监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对草原保护力度不足、草原荒漠化防治专项资金匮乏、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草原资源行政管理协调机制不合理、草原管理主体单一、草原资源权属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对防治草原荒漠化的立法、执法、法律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并借鉴了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三个典型国家的防治经验,进行一些适合我国国情法律上的思考,总结出目前我国在防治草原荒漠化问题上的立法、执法和法律制度上需要完善的方面,即建立健全相关的草原立法、加强草原管理的行政执法以及完善有关的草原管理法律制度。
殷君芳[2](2007)在《论西北地区草原荒漠化防治法律对策》文中认为西北地区草原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有着巨大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保护和建设好这片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促进草原生态的恢复发展,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对维护人和生物圈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影响西北草原荒漠化形成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人为因素是导致我国草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而这些人为因素背后又有其有深刻的经济、社会原因。对原因的分析是为了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防治草原荒漠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法律、政策、技术等各个层面,与水资源利用、矿产资源开发、湿地保护等也息息相关。本文着重从法律制度方面探讨如何防治草原荒漠化。目前,我国的草原法律体系比较完整,但仍然存在着诸如法律体系不太完善,环境执法软弱,政出多门等问题,严重阻碍着防治草原荒漠化的进程。因此必须尽快制定或者修改有利于防治草原荒漠化的相关立法,同时,通过综合治理、加强执法、实施草原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防治草原的荒漠化。
任广鑫[3](2006)在《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河源区独特的生态地位在于作为我国主要河流的“江河源”和生态系统运行过程的“生态源”,水安全问题是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首要目的,草地畜牧业是江河源区的经济支柱。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江河源”生态系统的保护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不仅直接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促进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湄公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在大量实地调查和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分析、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地论述了区域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状况,归纳总结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原则,并着重对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同时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翔实的计算和分析,并系统地总结了江河源区主要生态系统的恢复途径。其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以草地基质为主体、以草地环境为中心、以区域水资源安全为重点、高原面独特的气候启动器和对人为干扰足以重视的原则。分类评价认为:①草场总的来说没有超载,但是局部地区的超载对生态环境的恶化起了“催化剂”的作用。②受气候暖干化的影响,区域产水模数减小,地表水资源数量减少。③1 964年到2000年的36年中,黄南州和海南州的人口密度迅速地增加,而果洛州和玉树州的则变化不大。④1 996年较1985年区域土地利用中减少面积最多的是牧草地,而减少幅度最大的则是耕地,其余用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特别是未利用土地的增加,主要是荒草地、盐碱地和沙地面积的增加。(2)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确定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因素层包括气候、植被、土壤和水文,指标层包括≥0℃积温、降水量、森林覆盖率、可利用草地面积率、天然草地可食牧草比例、产草量、草地盖度、鼠害面积发生率、沙化面积率、黑土滩面积率、水土流失面积率、水域面积率、径流量、沼泽湿地面积率共14个指标。筛选出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分析模型。应用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采用3种评价模型,对江河源区进行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价得出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属于一般水平,而用BP神经网络分析法评价得出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属于较差水平,但江源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好。根据序号综合理论,BP神经网络分析法与真正位序的相关性较强,最好选用BP神经网络分析法。(3)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李艳芳[4](2005)在《我国土地退化的成因与防治法律制度的完善》文中指出土地质量退化是我国土地资源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土地质量退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这些人为因素背后有深刻的经济、社会原因。从防治土地质量退化的法律制度来看,我国仍有许多立法不太完善。因此必须尽快制定或者修改有利于防止土地质量退化的相关立法。同时,通过综合治理、加强行政执法、鼓励公众参与等防治土地质量的退化。
二、虫草价狂奔 滥挖势难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虫草价狂奔 滥挖势难止(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草原荒漠化法律问题研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草原荒漠化的概述 |
2.1 草原荒漠化的定义 |
2.2 我国草原荒漠化的类型及特点 |
2.2.1 草原荒漠化的类型 |
2.2.2 草原荒漠化的特点 |
2.3 草原荒漠化的现状和危害 |
2.3.1 草原荒漠化的现状 |
2.3.2 草原荒漠化的危害 |
2.4 草原荒漠化的成因 |
2.4.1 自然因素是草原荒漠化形成的客观原因 |
2.4.2 人为因素是草原荒漠化形成的主观原因 |
2.4.3 导致草原荒漠化的其它原因 |
2.5 本章小结 |
3 我国草原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我国草原荒漠化防治立法现状及问题 |
3.1.1 我国草原荒漠化防治立法现状 |
3.1.2 我国防治草原荒漠化立法上存在的问题 |
3.2 我国草原荒漠化防治执法现状及问题 |
3.2.1 我国草原荒漠化防治执法现状 |
3.2.2 我国草原荒漠化防治执法上存在的问题 |
3.3 我国草原荒漠化防治法律制度现状及问题 |
3.3.1 草原荒漠化防治缺乏专项资金保障 |
3.3.2 生态补偿机制和奖励机制不完善 |
3.3.3 草原资源行政管理协调机制不合理 |
3.3.4 草原管理主体单一、非政府主体参与不多 |
3.3.5 草原资源权属制度有待完善 |
3.4 本章小结 |
4 国外草原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
4.1 国外草原荒漠化防治的相关立法及对策 |
4.1.1 以色列草原荒漠化防治立法及对策 |
4.1.2 美国草原荒漠化防治立法及对策 |
4.1.3 澳大利亚草原荒漠化防治立法及对策 |
4.2 国外草原荒漠化防治对我国的启示 |
4.3 本章小结 |
5 防治草原荒漠化法律对策 |
5.1 防治草原荒漠化立法对策 |
5.1.1 修改《防沙治沙法》提升实际操作性 |
5.1.2 整合相关法律之间的关系 |
5.1.3 明确草原法律责任 |
5.1.4 完善草原荒漠化防治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
5.2 防治草原荒漠化执法对策 |
5.3 防治草原荒漠化法律制度对策 |
5.3.1 建立健全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和资金保障机制 |
5.3.2 建立健全综合协调的草原管理机制 |
5.3.3 实施并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
5.3.4 建立合理的草原资源权属制度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论西北地区草原荒漠化防治法律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西北地区草原荒漠化问题概述 |
第一节 西北地区草原的生态意义 |
第二节 西北地区草原荒漠化的现状及危害 |
第二章 导致西北地区草原荒漠化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草地资源自身破坏导致的荒漠化 |
一、滥垦 |
二、滥采、滥樵 |
三、超载畜牧 |
第二节 其他因素导致的草原荒漠化 |
一、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
二、矿产资源破坏性开发 |
第三章 西北地区防治草原荒漠化的制度分析 |
第一节 政策分析 |
第二节 法律分析 |
一、我国现行的草原法律体系 |
二、规治草原自身的法律问题分析 |
三、相关环境法门类中影响草原荒漠化的法律问题分析 |
第四章 防治草原荒漠化的法律对策 |
第一节 预防 |
一、建立荒漠化防治监测体系和预警系统 |
二、发挥国家和地方环境规划的预防性环境保护措施的功能 |
第二节 治理 |
一、完善草原法律体系 |
二、加强草原环境执法 |
三、落实并完善具体的草原法律制度 |
四、建立健全草原生态补偿机制 |
五、实施公众参与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国内外进展 |
1.2 江河源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1.3 江河源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江河源区的自然资源特征 |
2.1 江河源区气候特征 |
2.2 江河源区地貌特征 |
2.3 江河源区土壤特征 |
2.4 江河源区水资源特征 |
2.5 江河源区植被特征 |
2.6 江河源区动物资源特征 |
2.7 江河源区农牧业特征 |
2.8 江河源区旅游资源特征 |
2.9 江河源区人类行为特征 |
第三章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理论 |
3.1 生态环境问题及发展阶段 |
3.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 |
3.3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原则 |
3.4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一般步骤 |
第四章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
4.1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 |
4.2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现状 |
4.3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
4.4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筛选 |
第五章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
5.1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分类评价 |
5.2 江河源区土地利用评价 |
5.3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
第六章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
6.1 生态足迹分析法 |
6.2 生态足迹的计算 |
6.3 江河源区生态足迹计算 |
6.4 江河源区生态足迹的分析与评价 |
第七章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恢复途径 |
7.1 生态恢复概述 |
7.2 江河源区生态恢复的途径 |
第八章 结果和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我国土地退化的成因与防治法律制度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地退化的涵义与我国土地退化现状 |
2 造成我国土地质量退化的经济、社会原因 |
2.1 人口的压力 |
2.2 贫穷 |
2.3 农村能源的缺乏 |
2.4 畜牧业选种不当 |
2.5 土地征用与产权不明 |
2.6 技术原因 |
2.7 管理体制问题 |
2.8 制度与政策问题 |
3 我国防治土地质量退化的立法现状与完善 |
3.1 我国防治土地质量退化的立法现状 |
3.2 我国防治土地质量退化的立法尚需完善 |
3.2.1 对《土地管理法》做适当修改 |
3.2.2 在将要制定的《畜牧法》中对牧业品种的选育进行明确规定 |
3.2.3 对现行《水土保持法》进行适时修改 |
3.2.4 在相关能源法中对土地质量退化地区的能源供给给予优先和优惠考虑 |
4 防治土地质量退化的其他措施 |
四、虫草价狂奔 滥挖势难止(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草原荒漠化法律问题研究及对策[D]. 龚文杰. 东北林业大学, 2012(01)
- [2]论西北地区草原荒漠化防治法律对策[D]. 殷君芳. 兰州大学, 2007(04)
- [3]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任广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4]我国土地退化的成因与防治法律制度的完善[J]. 李艳芳. 环境保护,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