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电波传输路径上各点参数和功率密度计算

基于GIS的电波传输路径上各点参数和功率密度计算

一、基于GIS的无线电波传输路径上各点参数及功率密度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靳翔[1](2021)在《铁路GSM-R场强覆盖的预测与调整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目前,铁路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Railway,GSM-R)已经普遍应用到我国各大高铁建设中,比如京沪高铁以及本文项目背景银西高铁等。虽然GSM-R系统普遍应用在高铁建设之中,但如果网络节点搭建不合理,后期可能要对基站重新选址建造,极大地浪费建设成本。因此本文首先利用数据挖掘算法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下构建无线场强覆盖预测模型,为得到相对全面的无线传播模型建立基础,再通过结合3D场景的可视化平台,对GSM-R系统进行场强覆盖、优化。可视化平台能够高效的管理GSM-R系统运营,也可提前预知GSM-R网络规划的不足。稳定有效地GSM-R网络不仅可以保证列车的行车安全,又可以为GSM-R网络建设减少成本。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简述了无线通信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以及高速铁路无线通信的原理。针对电波传输中链路通信数据过多、繁琐,引入复杂网络算法检测网络中节点所带有权值对通信资源进行再分配,合理的调度资源并稳定的传输通信数据。引入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在该神经网络中加入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形成GA-BP传播模型。提出一种布谷鸟搜索算法(Cuckoo Search Algorithm,CS)优化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的传播模型,将上述传播模型与GSM-R场强相结合形成高精度的预测模型。其次,本文介绍了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实现原理,并对比了各种模型绘制软件性能的优劣;将现场设备采集到的数据导入到性能最优模型绘制软件中进行3D建模,在构建模型中使用GIS地图场景渲染使模型周边环境更加真实。利用GIS提供的转换插件,解决了BIM和GIS的数据互通对接的问题,使BIM模型与GIS平台融合,用于搭建基于3D场景下的GSM-R无线通信网络覆盖优化系统。最后,将场强预测模型与BIM+GIS平台相耦合,搭建了基于3D场景下的GSM-R无线通信网络覆盖优化系统。该耦合系统把BIM模型当作集合直观的呈现出来,并对对GSM-R系统方案进行优化,重新对GSM-R系统的组网方案进行模拟预测,消除覆盖盲区,确保信号灵敏度和同频干扰达到标准,从而形成最优的GSM-R组网方案。该系统能模拟计算全线路任一点处场强,对比接收灵敏度,从而消除覆盖盲区。系统对场强覆盖情况进行判别,若无线场强低于接收灵敏度阈值或上下行链路资源预算不平衡时,可调整俯仰角、基站发射功率及基站天线高度,并重新计算覆盖。论文主要贡献:(1)提出了GA-BP和CS-SVR传播模型,结合GSM-R场强耦合出了在山区、隧道、桥梁三个场景下新的高精确度场强预测模型。(2)场强预测模型与BIM+GIS平台相结合,构建了三维可视化的GSM-R无线通信网络覆盖优化系统。(3)利用上述模型中神经网络的特性,提升了模型处理实际场强预测的效率。

王朝霞[2](2021)在《海面三维成像仿真高程反演与误差分析校正》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遥感因具有覆盖面大、观测频率高、全天时、全天候等优势,已成为海洋监测的重要手段。获取海面高程(Sea Surface Height,SSH)测量数据是海洋遥感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掌握海洋战略环境状态和海洋灾害预警的重要信息支撑。当前海面高程测量主要采用传统雷达高度计,沿卫星运行轨迹实现一维高程测量,由于轨道间隔大,所以分辨率低、不能实现亚中尺度面积的海面高程面测量。国内外相继提出了可成像、覆盖面积大、分辨率高、实时性好、可以满足亚中尺度海洋现象观测且海陆兼容的三维成像高度计。本文以三维成像高度计为应用对象,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海面成像和高程反演算法,分析三维成像高度计高程测量的主要误差因素,并设计相应的校正方法,为提高海面高程探测精度提供算法支持。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研究三维成像高度计海面成像,依据三维成像高度计的主要特征指标,提出了一种海面成像仿真算法。首先采用双尺度模型仿真海面,然后将其划分为小面元。进而基于准镜面散射机制及其基尔霍夫(Kirchhoff)近似解计算小面元的后向散射截面,通过相干叠加求得仿真区域的后向散射系数;最后根据三维成像高度计的基本原理设置系统参数,建立回波信号模型,使用距离多普勒(Range-Doppler,RD)算法和后向投影(Back-Projection,BP)算法分别进行仿真成像,得到相干复图像。在构建回波模型时,针对三维成像高度计的双天线干涉模式,进行了等效相位中心处理。成像仿真结果可为高程反演和误差分析校正提供基础图像数据。2.研究三维成像高度计图像数据处理,完成了包括图像配准、去平地效应、干涉相位滤波、相位解缠、相位-高程转换五个步骤的海面高程反演算法设计。在图像配准环节,提出了一种增强SIFT特征与相关系数相结合的算法,实现了图像的亚像素级精确配准,在配准精度和适用范围上均优于单独使用SIFT算法和相关系数法。在去平地效应环节,采用了在频域内将主频谱中心移至零频的方法。在干涉相位滤波环节,采用了中值预滤波与多方向融合线性滤波相结合的方法。在相位解缠环节,利用JVC全局最优线性分配算法生成枝切线,对经典Goldstein算法进行改进,缩短了枝切线总长度,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局部无法解缠的“孤岛”问题,提升了相位解缠率和解缠精度。最后根据干涉测量原理和三维成像高度计观测几何计算海面相对高程。利用仿真海面图像进行高程反演,通过对比验证了海面成像仿真方法的可行性。3.研究影响三维成像高度计SSH测量精度的因素。设置系统参数,背景电离层、背景大气层误差以及电离层闪烁和大气湍流相位误差,进行仿真成像和高程反演,对比分析各类误差对SSH测量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具有二维空变特性的电离层闪烁和大气湍流相位误差影响最大。为校正该相位误差,提出两种校正算法:采用基于邻域像素均值自适应选点和提取波形轮廓自适应估计加窗宽度的方法改进了相位梯度自聚焦(Phase Gradient Autofocus,PGA)与图像偏移(Map Drift,MD)相结合的算法;使用果蝇全局优化算法(Fruit Fly Optimization Algorithm,FOA)在距离压缩相位历史域搜索相位误差校正量,改进了基于最小熵准则的方法。仿真验证表明,本文提出的两种相位误差校正算法都取得明显的校正效果,而基于果蝇算法和最小熵准则的方法效果更好。4.考虑系统参数误差和大气干扰对三维成像高度计海面高程测量的影响,利用以上三部分工作提出的算法,综合开展海面成像仿真、误差校正、高程反演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整体研究工作与提出算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张震[3](2021)在《地形的简化对复杂电磁环境预测精度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射线追踪技术的复杂电磁环境仿真中,由于剖分场景的地形需要大量的三角面,并且射线追踪模型里消耗时间的计算在于射线与三角面的判交,导致仿真时间较长。因此本文对地形进行简化,减少三角面数量,缩短仿真时间。地形的改变会影响射线追踪模型得到的有效路径,从而影响仿真的结果。本文将研究地形的化简对仿真精度的影响。本文基于这两点展开研究。关于地形简化的研究中,使用道格拉斯—普克算法对地形进行化简。考虑到该算法直接应用于三维地形化简存在缺乏考虑某个方向的相邻节点影响的缺点。本文先对地形进行分块处理,然后在简化每块地形时,综合考虑行列和对角线高程信息,最后将每块地形按照原始顺序拼接成完整的地形用于仿真。通过实验研究分析发现,在可接受的功率误差状况下,将简化后的地形用于电磁仿真能够明显的缩短仿真时长,提高仿真效率。为了研究地形的简化对电磁仿真预测精度的影响,本文提出以三角面和空间平面关系为基础的可见性算法以及基于概率的功率传播模型。空间可见性算法是利用三角面和平面的关系计算出三角面可见的面的集合。基于概率的功率传播模型使用以三角面和空间平面关系为基础的可见性算法获得三角面间的关系,然后计算电波传播概率,并结合电波传播特性计算出因地形的简化引起的仿真结果改变量。将基于概率的功率传播模型的实验结果与无线电磁仿真软件Wireless InSite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经过实验仿真分析表明,误差分别在1.47dB,并且基于概率的功率传播模型实验得出的功率变化曲线与Wireless InSite仿真结果曲线趋势一致。

谯渊源[4](2021)在《变电站无线网络的电波传播特性与覆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国家电网公司“泛在电力物联网”概念的提出,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和智能变电站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建设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对于智能变电站建设而言,无线信道的电波传播特性是其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重要依据,只有充分了解无线电波传播特性,才能为之后准确地完成信道建模和无线网络部署工作奠定基础。本文将在这一基础上,针对无线多径分量(Multipath Components,MPCs),开展聚簇算法和评价指标的研究,进一步提出智能变电站的无线组网方案和开展电波传播特性实测及仿真工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SDbw聚簇评价指标,以簇内密度弥补簇内方差衡量簇内紧凑度的不足,提出SDbw*指标并经过了合成和实测数据验证,解决了传统聚簇评价指标基于距离衡量MPCs聚簇结果的缺点;2)根据MPCs特点,选取了变分贝叶斯高斯混合聚簇(Variational Bayesian Gaussian Mixture Model,VB-GMM)算法,解决了传统算法以距离对MPCs聚簇的缺点;进一步分析了聚簇结果的静动态特征,为之后精确地完成信道建模工作奠定基础。3)在变电站实地开展电波传播特性测量以了解变电站场景下的路径损耗。建立了一种包含传感器层和数据传输层双层组网方式的变电站无线组网方案和无线网络覆盖方案,以提高智慧变电站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可靠性;利用Feko软件模拟建设室外变电站模型,进行电波传播特性的仿真计算,为之后智慧变电站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建设提供参考意见,这对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梁霄[5](2021)在《联合中继选择与波束优化的毫米波抗阻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无线通信设备的普及,无线通信应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人们对无线通信的传输速率、传输稳定性、信号传输时延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物联网领域中也会应用到大量的无线通信技术。现行的5G标准提出了许多移动通信新技术,如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非正交多址接入、全双工、毫米波传输、端到端通信技术等。其中,毫米波传输技术能够有效缓解无线电波频谱资源紧张的困境,大幅提升信号传输速率。而终端直通(Device-to-Device,D2D)通信可以无需经过基站的转发,实现用户间直接通信,从而降低通信时延,提升短距离通信的传输速率。将毫米波传输与D2D通信技术相结合,可有效提升短距离通信传输速率,在体育赛事、演唱会现场等点区域有广泛应用前景,成为了5G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毫米波D2D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和挑战。毫米波技术虽然可以实现十几吉比特级的数据传输速率,但是毫米波信号很容易受到室内外各种障碍物的阻挡,导致通信系统稳定性较差,信号传输不稳定。已有针对毫米波系统的抗阻挡传输方法主要是通过反射路径、多基站连接和中继转发的方式进行。其中,多基站连接适用于蜂窝用户,对D2D终端直接通信系统不适用,而反射路径的方法对于室外复杂环境无法很好适应。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毫米波D2D通信系统中基于中继转发的抗阻挡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基于阻挡特性机理分析,建立“阻挡概率-传输速率”与“中继选择-波束宽度”的联合优化调控机制。对动态障碍物阻挡问题进行建模,得到阻挡概率与传输速率的关系。其次,以最大化和效用为目标建立联合中继选择、功率及波束宽度的优化问题。通过选择合适的中继节点和波束宽度解决毫米波D2D链路由于障碍物阻挡而产生的链路中断问题,同时,对发射功率进行优化,合理配置功率资源。由于所建立的优化问题为非凸问题,为了降低求解复杂度,我们将目标问题分解两个子问题进行求解:子问题1:动态阻挡下的联合中继选择及功率优化问题。提出了基于加权最小化均方误差(Weighted Minimum Mean-Square Error,WMMSE)和二分图匹配的联合优化算法。首先,通过基于WMMSE的迭代优化算法获得每一个D2D用户对和中继节点的最优发射功率。其次,对D2D用户对和中继节点进行二分图建模,将中继匹配问题转化成以速率为权重的“一对一匹配”问题,构造一个以D2D通信对为列索引,以中继节点为行索引的二维速率矩阵,通过匈牙利算法找到该速率矩阵的最优匹配,从而选择最优的中继节点。子问题2:可降低阻挡概率的最优波束宽度优化问题。在D2D通信对以最优功率和最佳中继传输信号的基础上,对波束宽度进行优化,以降低阻挡概率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系统传输速率。通过数学分析证明了波束宽度与链路速率的优化问题是拟凸问题,拟凸问题一般求解方法是通过次微分和次梯度迭代。为了降低算法复杂度,本文采用了粒子群优化算法,以波束宽度为优化变量,以链路传输速率最大化为优化目标进行迭代优化直至收敛到全局最优。最后,通过详细的仿真实验对本文提出的联合中继选择和波束优化算法进行验证。并与传统算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本文所提算法可根据系统实际阻挡情况,合理选择最优中继进行转发,同时能够根据波束对准时长及障碍物对波束的阻挡区域大小,调整波束宽度,从而提升系统吞吐量。

贾平法[6](2021)在《基于GIS的民航无线电干扰三维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民航发展迅速,保障飞行安全是民航发展的前提。目前民航无线电在通信、导航、监视方面应用广泛,是现代民航飞行的“眼”和“耳”,对于保障飞行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民航无线电干扰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飞行安全。因此快速排查民航无线电干扰,对于保障民航飞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民航排查无线电干扰以传统的地面二维监测为主,由于地面障碍物遮挡,无线电波存在折射、反射等现象,更多依赖排查人员的经验积累,排查效率低下。而使用无人机进行空中无线电监测相较于传统地面二维监测与有人机监测均有一定优势,目前实验室团队已初步完成无人机监测平台的搭建并验证了空中无线电监测的优越性,但定位环节还不够完善,现有的定位过程是先通过定位算法算出干扰源坐标,然后再去二维地图查找对应位置。本文主要对无人机监测平台的定位环节进行优化,利用三维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结合交叉定位算法,将定位显示过程一体化;同时利用三维GIS可以显示高程信息的优势直接定位干扰源的三维位置,提高无线电排查效率。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与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民航无线电与干扰源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推导了多点交叉定位算法;对GIS技术进行了简单概括,包括GIS的功能特点与常见的开发方式,通过对比分析选择了合适的开发技术;针对现阶段尚没有成体系的地理模型数据可供三维GIS使用的问题,本文利用Sketch Up建模精细、上手难度低的优点,实现了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部分区域的三维地理重建。之后本文对软件需求进行了简单分析,确定本软件需要实现的几大功能,基于Google Earth COM API与KML的开发技术实现了预期功能,完成了软件的开发工作,最后对软件进行了测试,基本实现预期目标。目前三维GIS在民航无线电监测方面的应用较少,本文通过对Google Earth进行二次开发基本实现了对民航无线电干扰源从二维定位到三维定位的进步,对于提高民航无线电干扰排查效率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张萃平[7](2021)在《基于射线追踪的遮挡空间无线信道特性分析》文中认为近二十年来,无线通信技术有了质的飞跃,2G、3G等蜂窝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4G网络普及的同时,2019年第一个5G商用网络成功部署,随后5G网络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国际电联组织的5G商用频谱范围可划分为Sub 6 GHz和毫米波频段。目前国内5G网络所采用的频段仍然是Sub 6 GHz频段,而毫米波段的研发、测试和应用也在稳步开展。5G网络主要部署场景包括室内热点、市区宏蜂窝、市区微蜂窝和郊区宏蜂窝。在室内场景中,几种特殊遮挡空间(如楼梯井和地下车库)的电波传播特征尚缺少足够认识,需要开展相关研究。无线通信中信号以电磁波形式在无线信道中传播,在进行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和无线网络规划时,需要准确了解环境中信号的传播特性。无线信道模型能够有效描述无线通信环境的传播特征,可用于系统优化设计和性能评估,对无线通信(包括5G移动通信)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基于射线追踪技术对两个特殊室内场景的无线信道进行特性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楼梯井环境60 GHz毫米波频段的信道特性。搭建了楼梯井环境仿真模型,使用Wireless Insite获得信道数据;分析了发射端在不同高度时平均功率时延谱随接收端移动的变化趋势;分析了信道路损和路损指数,对阴影衰落、时延扩展、角度扩展以及莱斯K因子等大尺度参数进行了拟合,得到其对数均值和方差;计算了各大尺度参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参数本身去相关距离;给出了两种64阵元线性阵列在不同发射端高度和天线单元间隔处的空间相关系数。(2)研究大频率范围内地下车库环境Sub 6 GHz频段信道传播特性。搭建了地下车库仿真场景,使用Wireless Insite获得信道数据;在3.5 GHz频段,采用上述楼梯井环境相同研究方法,获得大尺度参数等信道特性参数;以500 MHz为间隔仿真获得Sub 6 GHz连续频段的信道数据,分析了材料特性对无线电波信号传播的影响,研究了路径损耗、时延扩展、角度扩展等信道参数对频率的依赖性。(3)研究信道分簇算法及簇内射线统计参数计算方法。利用KPowerMeans分簇算法,结合多径分量距离和分数融合估计指标,对上述两种场景的信道数据进行了分簇处理;研究了簇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了簇的传播机制,计算了关于簇的时延扩展和角度扩展等簇内射线统计参数。

陆勇达[8](2021)在《电力无线专网覆盖分析的三维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现如今,新一代移动网络(5G)移动网络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5G移动网络具有大宽带、低时延等显着特性,对于智能电网的实现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电力专网网络建设中,网络规划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通过网络规划可以评估实际建网的网络性能,在需求和成本之间取得平衡,降低后续网络维护的复杂度。传统覆盖仿真结果一般采用二维平面图形的方式来进行显示,覆盖仿真结果的三维可视化显示相比于二维显示来说,显示的数据更加丰富具体,层次感和立体感更加突出,具有二维显示无法替代的优势。电力专网的覆盖仿真是电力专网网络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主要研究了 LTE和NR的覆盖仿真在电力无线专网下的应用以及如何将仿真结果进行三维显示。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四个部分:(1)研究了电力专网和网络规划相关内容,对比LTE和NR的一些差异,总结了 5G的关键技术。(2)设计覆盖仿真算法,根据覆盖仿真算法,编程实现LTE和NR覆盖仿真系统。(3)研究电力专网在LTE下使用的230MHz和1800MHz频段以及NR下使用的700MHz频段,针对电力专网配用电业务进行建模,分别对这三个频段进行覆盖仿真和容量仿真,并且将仿真结果进行渲染。(4)利用地图数据和小区数据对建筑物进行三维建模,将渲染后的仿真数据导入到三维建筑物中,完成覆盖仿真结果的三维可视化显示。

陈振源[9](2021)在《基于ITU-R P.1546传播模型的适用性和可视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电通信技术被广泛运用在国家防御、导航系统、卫星产业、个人移动通信等各个领域。由于无线电波传播电磁环境的复杂性,导致电波传播很容易受到不同因素的干扰。因此研究无线电波的在不同传播环境之中的传播特性,并进行分析研究就十分重要。基于对无线电传播的分析和对不同种类传播模型的比较,最终选取ITU-R P.1546传播模型来进行适用性和可视化研究。ITU-R P.1546传播模型是典型的半经验半确定性模型,模型通过对标定参数的内插或外推来获得所需要的场强值,被广泛的运用于地面的点对面业务之中。为了实现对ITU-R P.1546传播模型在兰州地区的基于Web GIS的建模和可视化分析研究,本文是通过对此传播模型的预测方法分析和核心算法研究,对其进行简化,去除了当地环境不需要的计算流程。使用Matlab完成对ITU-R P.1546传播模型的建模,并对建议书中提到的修正方法进行修正,实现预测设计,设计过程兼顾到模型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在保证预测精度的前提之下,尽可能降低预测过程之中的计算量。由于ITU-R P.1546模型之中的预测计算需要涉及到链路的高程数据,为了保证计算的精度,所以我们采用了中国地区已公开最高精度的SRTM1高程数据,并用Matlab进行调用,计算出更为精确的兰州地区传播预测值。为了分析模型预测与实际的误差,本文采取在相同实验参数下,分别对兰州安宁和白银地区进行数据采集,并与Matlab计算的结果分析,将两种数据进行对比,验证该模型在兰州地区的适用性。再将该模型与传统进传播预测的Okumura-hata模型比较,表明在兰州地区ITU-R P.1546传播模型相比于传统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再通过对地形净空角、发射机的净空角、接收天线高度等参数的校正,使得模型损耗的均方误差在安宁地区降低了14.3%,白银地区降低了15.6%。其中当发射机和接收机路径之上存在较高障碍时,对模型的地形净空角的修正与否和实际损耗之间会存在较大的区别。基于以上研究内容,利用修正后的ITU-R P.1546传播模型对兰州地区进行仿真模拟,为了更加宏观的展现发射站覆盖范围,通过使用Web GIS来展现仿真结果。其中使用了Java Script的Leaflet库来构建地图底图,通过克里金插值法将计算的预测值进行插值计算,将生成的图层覆盖到地图底图上实现覆盖预测,最终将电波传播模型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实现了ITU-R P.1546传播模型的可视化。本文可以有助于提高对电波传播预测分析的准确性,并且为在平原地区进行快速的传播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实现了传播预测的直观准确展示,对此模型在兰州区域的本地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又把将复杂的数学计算与模型建模隐藏到背后,通过形象直观的界面显示,使用户能够更加简便地使用该模型,提升体验。

吉冬菁[10](2020)在《面向地铁隧道监测网络的LoRa组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地下轨道交通网络成为城市交通枢纽的必要基础设施。地铁作为低碳便捷的运输工具,其运行的安全性是运输服务的基本要求,对地铁隧道环境监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对地铁隧道的监测主要是对局部重点区域进行监测,对隧道整体的长期监测比较少。其次,地铁隧道监测网络大都采用光纤有线网络搭建,虽然传输速度快,但是光纤网络极容易受到损坏,并且成本较高。因此本文把低功耗广域网中的LoRa技术运用于地铁隧道监测,研究面向地铁隧道监测网络的LoRa组网技术。首先针对地铁隧道封闭式、近线性的特殊无线传输环境,进行无线信道模型的搭建。从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两种无线衰落特性进行分析,分别采用波模理论和几何光学方法分析地铁隧道的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特性。主要分析隧道电磁波场强和路径损耗两个特性。电磁波场强分析中,以麦克斯韦方程组作为电磁波传输的理论基础,采用马卡梯里近似分析法处理边界问题,得到隧道各点场强分布。在路径损耗分析中,先分析极化波的衰减,考虑隧道壁粗糙对损耗的影响,通过波模理论推导出在矩形空直隧道内的总传播损耗。在分析小尺度衰落时,运用射线跟踪法建模信道,研究无线信道多径效应。在确定传播射线时采用了帐篷定律,计算得到多径路径长度、到达角度以及传输的损耗。最终得到地铁隧道无线信道理论模型。该部分研究对后续软件仿真中信道模块的设计提供了方法。进一步,本文采用软件仿真和硬件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铁隧道监测网络的组网方案。针对数学理论建模和Matlab仿真无法真实反映LoRa协议运行流程的问题,采用了NS3离散事件仿真器进行仿真实验,按照LoRa WAN协议物理层和MAC特征以及协议通信流程,在NS3中设计并实现LoRa通信模块。其次,在协议标准的MAC层上加入表驱动路由方式,设计了Ad Hoc组网模块,可实现多跳网络的搭建。本文针对地铁隧道线性的无线传播链路,设计了基于集中式和多跳组网的5种组网方案。通过NS3软件仿真测试所设计组网方式的性能,仿真表明分组多跳组网的传输实时性和可靠性更高。此外采用基于SX1262的LoRa芯片硬件搭建多跳网络,验证了多跳网络的性能。

二、基于GIS的无线电波传输路径上各点参数及功率密度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GIS的无线电波传输路径上各点参数及功率密度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GSM-R场强覆盖的预测与调整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GSM-R研究现状
        1.2.2 GSM-R传播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预测相关的研究现状描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电波传播特性、传播模型及GSM-R系统
    2.1 无线通信电波传播特性
    2.2 无线通信传播模型分类
    2.3 铁路环境下常见的传播模型
        2.3.1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2.3.2 Okumura模型及Hata模型
        2.3.3 小尺度衰落模型
    2.4 GSM-R系统
    2.5 高速铁路中无线移动通信的特点
        2.5.1 快速切换
        2.5.2 无线覆盖
        2.5.3 高消耗
        2.5.4 无线信道特征
    2.6 GSM-R应用场景的划分
        2.6.1 路基区段
        2.6.2 桥梁区段
        2.6.3 隧道区段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GA-BP和CS-SVR的传播模型研究
    3.1 基于GA-BP算法的传播模型研究
        3.1.1 BP神经网络算法
        3.1.2 遗传算法
        3.1.3 基于GA-BP算法的GSM-R场强预测模型的构建
    3.2 基于CS-SVR算法的传播模型研究
        3.2.1 支持向量回归(SVR)
        3.2.2 布谷鸟搜索(CS)
        3.2.3 基于CS-SVR算法的GSM-R场强预测模型的构建
    3.3 本章小结
4 传播模型在GSM-R应用场景的分析
    4.1 模型评价体系
    4.2 不同模型的结果分析
        4.2.1 隧道场景
        4.2.2 桥梁场景
        4.2.3 路基场景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3D场景下的GSM-R无线通信网络覆盖优化系统
    5.1 3D场景的搭建
        5.1.1 BIM技术
        5.1.2 GIS技术
        5.1.3 BIM模型+GIS平台的融合
    5.2 GSM-R无线覆盖优化系统
        5.2.1 系统介绍
        5.2.2 GSM-R无线网络优化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2)海面三维成像仿真高程反演与误差分析校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雷达高度计海面高程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2.1 传统卫星高度计研究现状
        1.2.2 成像雷达高度计研究现状
    1.3 三维成像高度计仿真研究现状
        1.3.1 系统原理及测高性能仿真研究现状
        1.3.2 海面成像仿真相关研究现状
    1.4 三维成像高度计高程反演技术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5.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1.5.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三维成像高度计工作原理
    2.1 SAR成像基本原理
    2.2 InSAR干涉测量原理
    2.3 三维成像高度计测高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面建模和成像仿真
    3.1 引言
    3.2 海面建模
        3.2.1 海面模型
        3.2.2 海面三角剖分及轮廓计算
    3.3 海面后向散射系数计算仿真
    3.4 基于RD算法的海面成像仿真
        3.4.1 信号模型
        3.4.2 等效相位中心处理
        3.4.3 RD算法成像
        3.4.4 旁瓣抑制
    3.5 基于BP算法的海面成像仿真
        3.5.1 信号模型
        3.5.2 BP算法成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面高程反演算法
    4.1 引言
    4.2 干涉复图像配准
        4.2.1 基于增强SIFT特征的像素级粗配准
        4.2.2 基于相关系数的亚像素级精确配准
    4.3 去平地效应
    4.4 干涉相位滤波
    4.5 相位解缠
        4.5.1 相位解缠的基本原理与Goldstein枝切线算法
        4.5.2 基于JVC算法生成枝切线的解缠方法
        4.5.3 相位解缠实验
    4.6 相位高程转换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面高程测量误差分析与相位误差校正算法
    5.1 引言
    5.2 系统参数误差分析
    5.3 电离层误差分析
        5.3.1 背景电离层误差
        5.3.2 电离层闪烁误差
    5.4 对流层误差分析
        5.4.1 背景大气层误差
        5.4.2 大气湍流误差
    5.5 改进PGA-MD相位误差校正算法
        5.5.1 基于改进PGA算法校正子孔径图像
        5.5.2 MD算法拼接
    5.6 基于果蝇算法和最小熵准则的相位误差校正方法
        5.6.1 图像熵及果蝇算法
        5.6.2 相位误差校正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海面成像仿真及图像数据处理综合实验验证
    6.1 引言
    6.2 考虑多种误差源的海面成像仿真
    6.3 仿真图像相位误差校正
    6.4 高程反演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3)地形的简化对复杂电磁环境预测精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射线追踪技术的电磁仿真
        1.2.2 地形的化简算法
    1.3 本文主要创新点
    1.4 本文章节结构
第二章 传播预测模型及射线追踪算法的研究
    2.1 引言
    2.2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2.2.1 自由空间传播
        2.2.2 双路径模型
        2.2.3 十射线模型
    2.3 射线追踪算法的关键技术
        2.3.1 正向追踪算法
        2.3.2 反向追踪算法
        2.3.3 正向和反向算法的结合
        2.3.4 射线与三角面的判交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数字高程地图的室外建模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数字高程模型
        3.2.1 不规则网格模型
        3.2.2 规则网格模型
    3.3 地形建模技术
        3.3.1 地形的不规则三角网格模型建模技术
        3.3.2 地形的规则三角网格模型建模技术
    3.4 基本坐标系的建立与坐标转换
        3.4.1 地心地固直角坐标系
        3.4.2 大地坐标系
        3.4.3 大地坐标系到地心地固直角坐标系的转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见性算法的研究
    4.1 引言
    4.2 常见的可见性算法介绍
        4.2.1 深度缓存算法
    4.3 基于空间中三角面与平面关系的可见性算法
        4.3.1 计算起始点和分界线的定义
        4.3.2 点的集合的定义
        4.3.3 计算可见面的面积
        4.3.4 计算可见面集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形的简化与地形简化对复杂电磁环境预测精度影响的研究
    5.1 引言
    5.2 地形的简化
        5.2.1 道格拉斯—普克算法
        5.2.2 地形化简阈值的选择
        5.2.3 规则地形简化
    5.3 地形的简化对复杂电磁环境预测影响的研究
    5.4 实验与结果分析
        5.4.1 规则地形简化对电波仿真加速研究与分析
        5.4.2 地形简化对复杂电磁环境影响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变电站无线网络的电波传播特性与覆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聚簇算法和评价
        1.2.2 变电站无线传感器组网
        1.2.3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工作创新点
    1.4 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2 机器学习聚簇及评价指标
    2.1 多径聚簇算法
        2.1.1 K-means算法原理概述
        2.1.2 GMM算法原理概述
        2.1.3 VB-GMM算法原理概述
    2.2 聚簇结果评价
        2.2.1 CH指数原理概述
        2.2.2 DB指数原理概述
        2.2.3 轮廓系数原理概述
        2.2.4 S_Dbw指数原理概述
3 基于机器学习的多径信号聚类
    3.1 S_Dbw*指数及聚簇验证
        3.1.1 S_Dbw*原理概述
        3.1.2 合成数据验证
        3.1.3 实测数据验证
    3.2 静动态特征
        3.2.1 静态特征
        3.2.2 动态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变电站网络覆盖策略
    4.1 场景描述
    4.2 链路预算及聚簇分析
        4.2.1 链路预算概述
        4.2.2 链路预算分析
        4.2.3 变电站场景聚簇
    4.3 无线组网方案
        4.3.1 变电站业务及传感器分析
        4.3.2 变电站无线组网方案设计
        4.3.3 变电站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联合中继选择与波束优化的毫米波抗阻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毫米波阻挡特性建模研究进展
        1.2.2 毫米波抗阻挡方法研究进展
    1.3 论文内容安排和结构划分
    1.4 论文组织
第二章 随机几何理论及相关优化理论
    2.1 随机几何理论和优化理论在通信中的应用
    2.2 随机几何理论概述
        2.2.1 齐次泊松点过程介绍
        2.2.2 非齐次泊松点过程
    2.3 优化理论概述
        2.3.1 拟凸优化问题
        2.3.2 拟凸优化性质
        2.3.3 求解拟凸优化方法
        2.3.4 非凸优化问题
        2.3.5 非凸优化转化及求解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波束宽度的毫米波信号动态阻挡特性
    3.1 毫米波D2D网络动态阻挡模型
        3.1.1 中继转发的毫米波系统建模
        3.1.2 有效阻挡区域分析
        3.1.3 障碍物投影的到达强度和长度分析
    3.2 波束宽度范围内完全阻挡概率分析
        3.2.1 接收机处障碍物阻挡情况分析
        3.2.2 天线波束宽度与完全阻档概率作用规律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继辅助毫米波D2D抗阻挡方法研究
    4.1 问题建模
        4.1.1 系统模型
        4.1.2 功率优化和中继选取的和速率分析
        4.1.3 联合中继选择和波束宽度优化问题建模
    4.2 联合中继选择和功率优化方法研究
        4.2.1 中继选择和功率优化问题分析
        4.2.2 基于加权MMSE的功率优化算法
        4.2.3 基于二分图的中继选择方法
    4.3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波束宽度优化方法研究
        4.3.1 波束宽度优化问题分析
        4.3.2 波束宽度优化问题拟凸性证明
        4.3.3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波束宽度优化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5.1 中继辅助毫米波D2D抗阻挡算法信道建模
    5.2 中继选择与功率优化算法仿真结果分析及比较
    5.3 波束宽度优化算法仿真结果分析及比较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GIS的民航无线电干扰三维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线电监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GIS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民航无线电干扰定位理论与技术
    2.1 民航无线电干扰
        2.1.1 民航无线电专用频率
        2.1.2 民航无线电干扰分析
        2.1.3 无线电干扰机理分析
    2.2 多站测向交叉定位
        2.2.1 三维测向交叉定位原理分析
        2.2.2 空间坐标系及转换
    2.3 电磁环境可视化
        2.3.1 无线电信号传播模型
        2.3.2 电磁环境可视化实现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维GIS开发技术与方法
    3.1 GIS的要素与功能
    3.2 三维地理重建实现方法
    3.3 基于Google Earth COM API与 KML的开发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航无线电干扰三维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功能分析
    4.2 软件结构设计
    4.3 软件功能实现
        4.3.1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
        4.3.2 干扰源三维定位功能实现
        4.3.3 电磁态势显示功能实现
        4.3.4 基本电子地图功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航无线电干扰三维定位系统测试
    5.1 三维地理重建实例
        5.1.1 前期数据获取与处理
        5.1.2 三维建模过程
        5.1.3 三维电子地图的生成
    5.2 系统主界面/电子地图功能
    5.3 三维测向定位功能测试
        5.3.1 测试平台简介
        5.3.2 交叉定位测试
    5.4 电磁态势显示功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基于射线追踪的遮挡空间无线信道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楼梯井场景
        1.2.2 地下车库场景
    1.3 论文结构
第2章 基于射线追踪的信道建模
    2.1 无线传播预测模型
        2.1.1 自由空间模型
        2.1.2 Longley-Rice模型
        2.1.3 Hata-Okumura模型
    2.2 信道建模
    2.3 射线传播机制
    2.4 射线追踪算法概述
        2.4.1 镜像法
        2.4.2 入射及反弹射线法
        2.4.3 混合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室内楼梯井60 GHz无线信道特性分析
    3.1 楼梯井仿真场景建模
        3.1.1 模型搭建
        3.1.2 参数设置
    3.2 信道特征描述
        3.2.1 功率时延谱
        3.2.2 路径损耗和阴影衰落
        3.2.3 时延扩展和角度扩展
        3.2.4 莱斯K因子
        3.2.5 参数间相关性和去相关距离
        3.2.6 空间相关系数
    3.3 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下车库场景无线信道特性分析
    4.1 地下车库仿真场景建模
        4.1.1 模型搭建
        4.1.2 参数设置
    4.2 3.5 GHz信道特征分析
        4.2.1 功率时延谱
        4.2.2 路径损耗和阴影衰落
        4.2.3 时延扩展和角度扩展
        4.2.4 参数间相关性和去相关距离
    4.3 连续频段信道特性分析
        4.3.1 材料特性的频率相关性
        4.3.2 路径损耗
        4.3.3 时延扩展和角度扩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道分簇与参数分析
    5.1 簇的识别
        5.1.1 基于功率权重的分簇算法
        5.1.2 多径分量距离
        5.1.3 质心初始化
        5.1.4 分数融合估计指标
    5.2 特定位置点分簇结果
        5.2.1 楼梯井场景
        5.2.2 地下车库场景
    5.3 簇的模型参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相关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列表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电力无线专网覆盖分析的三维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无线信号特性
    2.1 无线信号传输理论
    2.2 LTE和NR基础概念
        2.2.1 帧结构
        2.2.2 物理资源
        2.2.3 传输时间间隔
        2.2.4 参考信号
    2.3 5G新技术演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覆盖和容量仿真设计
    3.1 覆盖仿真系统实现流程
    3.2 覆盖仿真系统子模块
        3.2.1 建筑物三维建模模块
        3.2.2 覆盖仿真指标计算模块
        3.2.3 数据渲染模块
    3.3 三维可视化的软件实现
        3.3.1 整体类设计
        3.3.2 基础数据结构
    3.4 容量仿真系统实现流程
    3.5 容量仿真系统子模块
        3.5.1 接入控制
        3.5.2 资源调度
        3.5.3 功率控制
        3.5.4 吞吐率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力无线专网中的覆盖和容量分析
    4.1 电力专网的特点介绍
        4.1.1 电力专网的核心业务和主要频段
        4.1.2 电力专网面临的挑战
    4.2 电力专网业务模型
        4.2.1 配电业务建模
        4.2.2 用电业务建模
        4.2.3 配用电业务激活因子
    4.3 电力专网各频段多场景覆盖效果
        4.3.1 单小区覆盖效果
        4.3.2 多小区覆盖效果
    4.4 电力专网不同频段容量仿真效果
        4.4.1 容量仿真参数表
        4.4.2 容量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ITU-R P.1546传播模型的适用性和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内容组织与安排
2 ITU-R P.1546 模型与传播预测方法
    2.1 无线电信号的传播衰减
        2.1.1 无线电传播的基本概念
        2.1.2 自由空间损耗
        2.1.3 无线电波基本传播机制
        2.1.4 无线信号衰落类型
    2.2 ITU-R P.1546 模型概述
        2.2.1 模型的参数
        2.2.2 模型的计算流程
    2.3 传播参数计算和模型修正
        2.3.1 传播参数计算
        2.3.2 模型修正
    2.4 数字高程模型
    2.5 模型仿真和传播预测
        2.5.1 数据高程获取
        2.5.2 点对点传播预测
    2.6 本章小结
3 ITU-R P.1546 传播模型在兰州地区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3.1 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3.2 数据的分析
    3.3 与传统模型的比较
        3.3.1 Okumura-hata模型
        3.3.2 与Okumura-hata模型的比较
    3.4 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Web GIS可视化
    4.1 Web GIS简介
        4.1.1 Web GIS数据格式
        4.1.2 Map API简介
    4.2 Leaflet简介
    4.3 克里金插值简介
        4.3.1 反距离插值法
        4.3.2 普通克里金计算
        4.3.3 基于Web GIS普通克里金计算流程
    4.4 堆栈溢出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模块设计
    5.1 系统界面设计
    5.2 地图操作设计
    5.3 覆盖预测设计
        5.3.1 模型仿真设计
        5.3.2 覆盖边界设计
        5.3.3 图层梯度设计
    5.4 传播模型预测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面向地铁隧道监测网络的LoRa组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组织结构
第二章 隧道监测网络与LoRa通信技术
    2.1 引言
    2.2 隧道监测网络
        2.2.1 监测内容
        2.2.2 隧道监测网络需求分析
        2.2.3 无线通信技术分析
    2.3 LoRa通信技术
        2.3.1 LoRa物理层简介
        2.3.2 LoRa物理层帧结构
        2.3.3 LoRa MAC层简介
        2.3.4 LoRa MAC层帧结构
        2.3.5 LoRa调制的主要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铁隧道信道建模分析
    3.1 引言
    3.2 大尺度衰落建模分析
        3.2.1 隧道电磁波场强分析
        3.2.2 隧道路径损耗分析
    3.3 小尺度衰落建模分析
        3.3.1 帐篷定律
        3.3.2 路径长度计算
        3.3.3 到达角的计算
        3.3.4 射线幅度的计算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1 大尺度衰落仿真分析
        3.4.2 小尺度衰落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地铁隧道监测的LoRa组网
    4.1 引言
    4.2 NS3网络仿真器简介
        4.2.1 NS3网络仿真架构
        4.2.2 NS3仿真流程
    4.3 基于NS3的LoRa通信实现
        4.3.1 LoRa组网模块设计
        4.3.2 实验仿真设计
    4.4 LoRa组网方案设计
        4.4.1 基础设施模式组网
        4.4.2 AdHoc模式组网
    4.5 实验测试与分析
        4.5.1 仿真分析
        4.5.2 现场实验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第六章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基于GIS的无线电波传输路径上各点参数及功率密度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GSM-R场强覆盖的预测与调整方法的研究[D]. 靳翔.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海面三维成像仿真高程反演与误差分析校正[D]. 王朝霞. 内蒙古大学, 2021(10)
  • [3]地形的简化对复杂电磁环境预测精度影响的研究[D]. 张震.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变电站无线网络的电波传播特性与覆盖策略研究[D]. 谯渊源.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5]联合中继选择与波束优化的毫米波抗阻挡方法研究[D]. 梁霄. 西北大学, 2021(12)
  • [6]基于GIS的民航无线电干扰三维定位研究[D]. 贾平法.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1
  • [7]基于射线追踪的遮挡空间无线信道特性分析[D]. 张萃平. 山东大学, 2021(12)
  • [8]电力无线专网覆盖分析的三维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 陆勇达.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9]基于ITU-R P.1546传播模型的适用性和可视化研究[D]. 陈振源.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10]面向地铁隧道监测网络的LoRa组网研究[D]. 吉冬菁.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基于GIS的电波传输路径上各点参数和功率密度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