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痛风流行病学调查

上海市杨浦区痛风流行病学调查

一、上海市杨浦区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田斐[1](2021)在《马拉松长跑对男性跑者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我国马拉松长跑参赛人数近年来呈“井喷式”增长,与之相应,跑步相关损伤非常常见,膝关节是最常损伤部位,尤其在马拉松赛事期间及赛后短期内损伤风险更高。然而马拉松引起膝关节损伤的可能原因尚不清楚,且缺乏方便可行的设备监测马拉松长跑前后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的变化。因此,本研究目的如下:(1)提出一款新型便携式膝关节运动分析系统,用于膝关节步态6自由度运动学评估和膝关节本体感觉评估,并明确该系统在两方面应用中的重测信度;(2)多维度全面探讨马拉松长跑对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及恢复情况:包括1)马拉松长跑对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影响及其恢复情况;2)马拉松长跑对膝关节屈伸肌不同收缩速度、不同收缩方式肌力的影响及其恢复情况;3)马拉松长跑对膝关节步行和跑步6自由度运动学的影响及其恢复情况;4)马拉松长跑对步行和跑步膝关节屈伸肌肌肉激活功能的影响及其恢复情况。研究方法:本研究共开展三个实验,完成五个研究。研究一,为新型便携式膝关节运动分析系统的重测信度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新方法在膝关节步态6自由度运动学评估中的重测信度研究,纳入10名健康青年,每名受试者完成6次测试(2名测试者×3个不同天),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测量标准误差(SEM)和Bland-Altman(B-A)法评估该新方法在测试者内部(不同天之间)和测试者之间的重测信度;实验二,新方法在膝关节主动位置觉评估中的重测信度及与人工测量的对比研究,纳入21名健康青年,每名受试者完成4次测试(2次测试×2种方法),评估并比较新方法和人工测量法在膝关节主动位置觉评估中的重测信度。实验三,完成四个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法(共收回298份)纳入跑步经验相近,且确定参加2018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事的男性跑者21名,分别在马拉松跑前48h内(T0)、马拉松跑后当天(T1)和马拉松跑后一周(T2)完成以下四个内容的生物力学特征测试:膝关节本体感觉(包括运动觉、被动位置觉和主动位置觉),膝关节屈伸肌肌力(包括等速向心60°/s、120°/s、240°/s、等速离心120°/s和等长收缩模式),膝关节步行和跑步6自由度运动学以及与运动学同步采集膝关节屈伸肌激活功能(包括股内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腓肠肌内侧头和外侧头),采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别比较马拉松长跑前后上述四个内容的生物力学特征变化。其中,本体感觉研究中,另外纳入21名健康青年作为对照组,以判别本体感觉是否受学习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1.新型便携式系统重测信度研究:(1)膝关节6自由度运动学评估,测试者内部ICC均值为0.780.95,转动和平移SEM均值分别为1.49°2.99°和1.25mm3.89mm;测试者之间ICC均值为0.730.94,转动和平移SEM均值分别为1.07°3.33°和1.72mm4.61mm;B-A法重测一致性良好;(2)膝关节主动位置觉评估,新方法ICC为0.740.80,SEM值为0.52°0.61°;人工法ICC值为0.230.43,SEM值为0.89°2.07°,B-A法示新方法较人工法一致性更优。2.本体感觉比较:(1)运动觉:马拉松组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1);屈膝方向马拉松组内比较T0较T1显着增加(p<0.001)。(2)被动位置觉:马拉松组均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5)。(3)主动位置觉:在T1膝关节60°位置,马拉松组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1)。马拉松组内比较与对照组变化趋势一致。3.膝关节屈伸肌肌力比较:(1)峰值力矩:T1较T0显着下降(p<0.05);离心收缩较向心和等长收缩显着增加(p<0.05);膝关节伸肌峰值力矩随收缩速度减低而增加(p<0.05)。(2)峰值功率:膝关节屈肌向心240°/s,伸肌向心60°/s和120°/s T1较T0显着下降(p<0.05)。(3)总功:膝关节屈肌向心60°/s、240°/s,伸肌所有向心速度T1较T0均显着下降(p<0.05)。4.膝关节步态运动学比较:步行和跑步运动学曲线呈一致性变化,(1)步行:支撑早中期和摆动中末期T1较T0膝关节屈曲显着减小(p<0.05);足触地期和摆动末期T1较T0膝内旋显着减小(p<0.05);支撑末期和摆动末期T1较T0前移显着减小(p<0.05);内外平移范围T1较T0显着减小(p<0.05);摆动中末期T2较T0近远平移显着减小(p<0.05)。(2)跑步:支撑中期和摆动中末期T1较T0膝关节屈曲显着减小(p<0.05);内外平移范围T1较T0显着减小(p<0.05);支撑中期和摆动中期T2较T0近远平移显着减小(p<0.05)。5.膝关节屈伸肌激活功能比较:步行和跑步步态肌电包络线呈一致性变化,(1)步态肌电幅值比较,所有膝伸肌足触地期和摆动末期T0较T2均显着下降(p<0.05);股二头肌和半腱肌摆动末期,腓肠肌内、外侧头支撑中期T0较T2均显着下降(p<0.05)。(2)MVC测试RMS值比较,膝关节屈伸肌T0较T2均显着下降(p<0.001),除了股内侧肌和腓肠肌外侧头外,其余肌肉T1较T2均显着下降(p<0.05)。(3)中值频率比较,步行腓肠肌内侧头,跑步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腓肠肌内侧头T0较T1显着减低(p<0.05);(4)共激活比值比较,跑步伸展-屈曲方向,T2较T1显着减小(p<0.05),即共收缩程度更高。研究结论:1.新型便携式膝关节运动分析系统用于膝关节步态6自由度运动学评估,测试者内部重测信度良好;用于膝关节主动位置觉评估,重测信度良好,优于人工测量法。2.马拉松跑后本体感觉功能较跑前未见显着减退,其中运动觉较跑前敏感性增加,考虑与中枢调节机制有关。马拉松组较对照组运动觉和被动位置觉显着减低,考虑与累积负荷有关。3.马拉松跑后膝关节屈伸肌在各个速度及收缩方式下峰值力矩、峰值功率及总功均呈下降改变,可能潜在增加膝关节损伤风险,跑后一周部分或完全恢复。4.马拉松跑后膝关节步态支撑相屈曲角度减小,可能潜在增加关节损伤风险,其余自由度基本呈减小变化考虑与各自由度的耦合作用及机体的适应调节策略有关。5.膝关节屈伸肌激活功能在马拉松跑前最低,跑后当天次之,跑后一周最高,提示马拉松跑后可能存在神经调节策略及时间恢复作用,使跑后较跑前未见减低。

许清文[2](2021)在《社区营养干预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 ——以NH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为例》文中提出在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趋势下,空巢老人、独居老人越来越多,许多糖尿病老人的养老问题和康复问题就成为社区照料的主要问题。老年人常患的二型糖尿病不仅是身体器官衰退的表现,同时也是营养状况的病理性反应。因此,在社区为患者提供营养干预成为当前一种较为流行的糖尿病治疗趋势。随着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社会服务被转移给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在社会服务与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文献分析发现,在干预过程中,社区营养干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很少,而社会工作介入这一实践几乎没有。本文选择武汉市NH社区作为调查地点,先采取半结构访谈法了解老年糖尿病患者、社区的基本情况,根据生态环境理论分析潜在资源,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发现实际需求,得到在该社区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营养干预必要且可行的结论;再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保证服务可持续”为目标,招募12名自愿参与的患者,为他们提供为期两个月的小组服务,前后测指标的对比显示,本次服务提高了患者的血糖管理能力,有效地改善了抑郁状况;最终,探索出“以患者为主体,以社区卫生室为主导,以社区居委会为支撑,以志愿者和家属为补充,社工服务贯穿其中”的社区营养干预服务模式。

赵艳[3](2020)在《高血压疾病管理的风险预测与控制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以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为主的慢性病患病率、死亡率在全球逐年上升,并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其中,高血压在各慢性病中是导致死亡第1位、负担第3位的疾病。2018年中国高血压大会指出:2012年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为23.2%,患病人数已达2.45亿,与2002年相比较,快速增加了20%。尽管如此,我国的高血压预防和控制水平却还很低,存在着“三低”现象,即知晓率低、治疗率低和控制率低。高血压已成为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头号杀手,严重地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及国民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家庭及个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如何深入开展高血压疾病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科学预测其发生风险,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决策,已成为一项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围绕着高血压疾病的影响因素分析、风险预测及其控制决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鉴于高血压疾病具有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病因证据,病情迁延不愈等特点。首先,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高血压疾病的成因影响、预测及其控制研究现状,拟定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其次,依据上海瑞金医院及34家医联医院近十年的高血压疾病患者数十万条门诊及住院数据,阐述了高血压疾病的级别划分及其主要的临床识别方法;运用数据组织切分、数据集市构建等原理,提取了高血压疾病发生发展的可能影响因素;运用德尔菲法确定了高血压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运用层次结构模型确定了各重要影响因素之间的聚类关系,构建了相应的因素层次结构;运用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重要影响因素的权重及其排序,为聚焦于高血压疾病管理的风险预测与主要影响因素的控制决策奠定了基础。然后,依据已确定的高血压疾病管理重要影响因素,运用预分析及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了高血压疾病管理的风险预测模型,进一步凝练了高血压疾病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尽早知晓高血压的发生,提高高血压疾病管理的知晓率;并运用CART分类回归树原理,进行了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的分类研究,以开展针对性的治疗,有效提高高血压疾病管理的治疗率。进而,对高血压疾病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详尽的控制分析。鉴于可量化的高血压疾病影响因素众多,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参考值范围上下指标的制约关系等所形成的多目标决策问题,基于主要目标法、分层序列法与目标规划法原理,将其融合,创建了高血压疾病管理的多目标控制决策模型,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控制决策研究,提高了高血压疾病管理的控制率。最后,基于高血压疾病的因素分析、风险预测及控制决策研究,结合上海市科委的《基于区域医疗大数据的高血压患病趋势分析系统示范应用》课题研究,按照《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管理办法》提出的要求,结合信息技术,研发了基于互联网运行的高血压疾病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用于高血压疾病患者的档案管理、诊断与评估等支持,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研究立足于学科特点,将仅局限于成因分析和治疗范畴的高血压疾病管理研究,拓展为了对高血压疾病管理的风险预测及其控制决策研究,创新了高血压疾病管理研究的视角;运用数据集市构建原理、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Logistic回归模型、多目标决策模型,创建了完整的高血压疾病管理研究过程,逐步明确了高血压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证据,得出了新的结论;融主要目标法、分层序列法与目标规划法原理为一体,改进了多目标控制决策模型的构建方法。本研究过程、方法与结论对提高我国高血压疾病管理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医疗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其它慢性病的管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冯祥[4](2020)在《扬中市中老年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为依托,调查分析扬中市中老年居民常见慢性病和慢性上消化道疾病的患病现状,同时探索主要确诊慢性病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引导扬中市中老年居民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促进医疗服务供给侧转变服务模式以及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卫生政策和改善慢性病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扬中市八桥镇、油坊镇和三茅街道6个自然村(社区)中具有扬中市户籍的≥40岁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面对面式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内镜及病理诊断和实验室检测,了解扬中市中老年居民一般人口学特征、常见慢性病及慢性上消化道疾病的患病现状和健康相关行为等信息。实际发放问卷2 644份,获得有效问卷2 591份,有效率为98.0%。调查数据经现场平板调查上传至优数数据库后导出EXCEL表格,利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探索主要确诊慢性病的影响因素。结果:(1)常见慢性病患病情况本次调查共发现慢性病患者2 501人,慢性病患病率达96.53%,其中女性慢性病患病率为97.31%,男性为95.52%。慢性病按病种分,前12位分别为:慢性胃炎(72.52%)、高血压(62.52%)、血脂异常(34.89%)、子宫肌瘤(女)(12.50%)、糖尿病(10.61%)、上消化道癌前病变(7.53%)、胆囊炎/胆管炎(6.02%)、胆结石(5.44%)、十二指肠溃疡(4.09%)、胃息肉(3.98%)、类风湿性关节炎(3.01%)和萎缩性胃炎(3.01%)。在本次确诊的8种慢性病(慢性胃炎、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上消化道癌前病变、十二指肠溃疡、胃息肉和萎缩性胃炎)中,慢性病共病率为66.69%,其中男性慢病共病率高于女性(67.43%vs 66.11%)。(2)主要确诊慢性病患病情况扬中市中老年居民慢性胃炎的患病率为72.52%,不同文化程度、每日蔬菜摄入量、每日蛋类摄入量的中老年居民慢性胃炎患病率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扬中市中老年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为62.52%,女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BMI、吸烟、被动吸烟、每日畜禽类及其制品摄入量、每日蛋类摄入量、心率、慢性病家族史的中老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扬中市中老年居民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为34.89%,不同BMI、饮酒、饮茶、体育锻炼、每日畜禽类及其制品摄入量、每日水产类摄入量和慢性病家族史的中老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扬中市中老年居民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0.61%,女性糖尿病患病率低于男性。不同年龄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BMI、吸烟、饮茶、体育锻炼、职业性体力劳动、心率和慢性病家族史的中老年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扬中市中老年居民上消化道癌前病变的患病率为7.53%。男性上消化道癌前病变患病率高于女性,不同年龄组、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吸烟、饮酒和每日蔬菜摄入量的中老年居民上消化道癌前病变患病率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健康相关因素扬中市中老年居民超重率为40.64%,肥胖率为11.89%;吸烟率为22.27%,戒烟率为4.01%,不吸烟率为73.72%;经常饮酒率为18.87%,偶尔饮酒率为1.97%,不饮酒率为79.16%;被动吸烟率为44.42%;经常饮茶率为18.91%,偶尔饮茶率为0.35%,不饮茶率为80.74%;经常锻炼率17.75%;每日蔬菜摄入不足率(<300g)为29.80%;每日水果摄入不足率(<200g)为97.34%;每日畜禽类及其制品摄入过量率(>75g)为24.93%;每日水产类摄入过量率(>75g)为20.54%;每日蛋类摄入不足率(<40g)为52.45%;每日豆制品摄入不足率(<25g)为61.75%;每日奶及奶制品摄入不足率(<300g)为99.77%;中度工作强度率为49.21%,重度工作强度率为1.97%;心率过快者占4.55%;有慢性病家族史者占55.15%。(4)常见慢性病影响因素年龄(50~:OR=1.980,95%CI:1.232~3.183;60~:OR=4.305,95%CI:2.333~7.942)、BMI(超重:OR=1.807,95%CI:1.133~2.880;肥胖:OR=3.735,95%CI:1.459~9.559)、吸烟(吸烟:OR=0.588,95%CI:0.363~0.952;戒烟:OR=0.221,95%CI:0.099~0.495)、被动吸烟(OR=0.585,95%CI:0.379~0.903)和慢性病家族史(OR=1.755,95%CI:1.138~2.707)是慢性病的独立影响因素。(5)主要确诊慢性病影响因素每日蛋类摄入不足(OR=1.205,95%CI:1.014~1.433)与慢性胃炎的发生独立相关。年龄(50~:OR=1.976,95%CI:1.602~2.436;60~:OR=3.207,95%CI:2.478~4.150)、文化程度(初中~:OR=0.716,95%CI:0.575~0.891;高中:OR=0.669,95%CI:0.496~0.903)、BMI(超重:OR=1.804,95%CI:1.506~2.160;肥胖:OR=3.249,95%CI:2.403~4.394)、吸烟(吸烟:OR=0.569,95%CI:0.436~0.743)、被动吸烟(OR=0.766,95%CI:0.646~0.908)、每日蛋类摄入不足(OR=1.223,95%CI:1.031~1.451)、心率过快(OR=2.317,95%CI:1.469~3.653)和慢性病家族史(OR=1.634,95%CI:1.378~1.938)是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BMI(超重:OR=2.129,95%CI:1.778~2.550;肥胖:OR=3.137,95%CI:2.411~4.081)、饮酒(经常:OR=0.610,95%CI:0.481~0.775)、饮茶(经常:OR=1.492,95%CI:1.191~1.869)、体育锻炼(经常:OR=1.271,95%CI:1.024~1.579)和慢性病家族史(OR=1.258,95%CI:1.062~1.490)是血脂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女性(OR=0.586,95%CI:0.414~0.829)、年龄(50~:OR=1.759,95%CI:1.208~2.560;60~:OR=1.726,95%CI:1.130~2.636)、文化程度(初中:OR=0.599,95%CI:0.429~0.835)、BMI(超重:OR=2.036,95%CI:1.526~2.717;肥胖:OR=2.286,95%CI:1.544~3.382)、体育锻炼(经常:OR=1.902,95%CI:1.390~2.601)、职业性体力劳动(中度:OR=0.740,95%CI:0.559~0.981)、心率过快(OR=2.292,95%CI:1.370~3.833)和慢性病家族史(OR=1.392,95%CI:1.067~1.816)是糖尿病的独立影响因素。女性(OR=0.599,95%CI:0.443~0.809)、年龄(50~:OR=3.498,95%CI:1.775~6.895;60~:OR=8.927,95%CI:4.582~17.394)和家庭年收入(3万~:OR=0.566,95%CI:0.348~0.919;7万~:OR=0.522,95%CI:0.311~0.875;11万~:OR=0.567,95%CI:0.348~0.923)是上消化道癌前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扬中市中老年居民慢性病患病水平较高,其中以慢性胃炎为代表的慢性上消化道疾病和高血压、血脂异常为代表的常见慢性病为主要患病类型。同时糖尿病和上消化道癌前病变患病率尚可。在确诊慢性病中,扬中市中老年居民慢性病共病现象较为普遍。扬中市中老年居民超重率、肥胖率、经常饮酒率、被动吸烟率处于较高水平,经常体育锻炼率、吸烟率、经常饮茶率处于较低水平。膳食摄入方面,每日蔬菜摄入、每日蛋类摄入,每日水果和奶及奶制品摄入不足现象较为严重,而每日水产类摄入和畜禽类及其制品摄入过量率尚可。在中老年群体中,年龄、BMI、吸烟、被动吸烟和慢性病家族史是患慢性病的影响因素;每日蛋类摄入不足是患慢性胃炎的影响因素;年龄、文化程度、BMI、吸烟、被动吸烟、每日蛋类摄入不足、心率过快和慢性病家族史是患高血压的影响因素;BMI、饮酒、饮茶、体育锻炼和慢性病家族史是患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BMI、体育锻炼、职业性体力劳动、心率过快和慢性病家族史是患糖尿病的影响因素;性别、年龄和家庭年收入是患上消化道癌前病变的影响因素。

张玄娥,顾蕾,张晓燕,王博,张雪莲,郭凯,周尊海[5](2020)在《上海杨浦中老年社区人群内脏脂肪指数和脂质蓄积指数与血尿酸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内脏脂肪指数(visceral adiposity index, VAI)、脂质蓄积指数(lipid accumulation product, LAP)与血尿酸(serum uric acid, SUA)水平的关系,评估其对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预测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6年7月在上海市杨浦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观察人群868人为研究对象。根据SUA水平四分位进行分组,比较组间BMI、腰围(WC)、臀围(HC)、腰臀比(W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INS)、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肌酐(Cr)、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OMA胰岛素敏感性指数(HOMA-ISI)、LAP和VAI等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与HUA关系密切的变量。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体脂指标VAI、LAP对HUA风险预测有效性。结果随着SUA水平的升高,HOMA-IR逐渐增加(P<0.05),HOMA-ISI降低(P<0.001),LAP和VAI逐渐升高(P均<0.01)。SUA水平与体重、BMI、WC、HC、WHR、DBP、SBP、FINS、2hINS、HOMA-IR、TG、Cr、LAP、VAI呈显着正相关(P均<0.01),与TC、HDL-C、HOMA-ISI呈显着负相关(P均<0.05)。根据LAP和VAI的四分位将研究对象分组,在校正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血压、血糖、胰岛素水平、血脂、血Cr等因素后,LAP第3和第4分位组发生HUA的风险分别为3.164(95%CI:1.62~6.18)、4.131(95%CI:1.913~8.921)(P均<0.01);VAI第3和第4分位组发生HUA的风险分别为2.22(95%CI:1.197~4.115)、3.955(95%CI:2.159~7.245)(P均<0.05)。ROC分析显示,LAP和VAI评估HUA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3(95%CI:0.630~0.716,P<0.001)和0.645(95%CI:0.599~0.691,P<0.001),VAI、LAP及HOMA-IR三个指标联合可较好地在女性人群中识别HUA的风险。结论新型体脂指标LAP、VAI和SUA水平密切相关,LAP和VAI可作为HUA的独立预测因子。

毕月萍,华焱坤[6](2020)在《社区高血压中医综合管理的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评价社区高血压中医综合管理的效果。方法 :把100例规律服药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管理组和综合管理组。对常规管理组患者提供针对性的用药和生活方式指导以及高血压健康教育;综合管理组是在常规管理基础上针对患者不同的中医体质特点,提供中医护理和健康教育。在管理12周和2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体重指数、肝功能、肾功能、血脂、中医知识知晓率和中医管理满意度,并在干预结束后6个月和12个月调查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管理12周和24周后,综合管理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比管理前有明显下降,管理24周后中医体质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中医的满意度和知晓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 <0.05);临床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管理组(P <0.05)。结论 :中医综合管理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提高血压控制水平。

王柳森[7](2019)在《我国九省(自治区)老年人膳食质量变迁及其对中心性肥胖影响的多水平纵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我国九省(自治区)老年人食物及营养素摄入的长期变化趋势;建立老年人膳食指南指数,评价我国九省(自治区)老年人膳食质量的长期变化趋势;分析我国老年人总体膳食质量与中心性肥胖的关联性。方法:研究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合作开展的长期纵向队列研究“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HealthandNutritionSurvey,CHNS)项目数据。CHNS 自 1989 年启动,并于 1991、1993、1997、2000、2004、2006、2009、2011和2015年进行了追踪随访。CHNS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各个调查省抽取调查家庭,家庭全部成员均参加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以及生化检测收集居民的膳食、经济、身体活动、健康指标等相关数据,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和食物称重记账法。截至2015年CHNS共包括15省(直辖市、自治区)。本研究选择1991-2015年辽宁、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黑龙江等9省(自治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秩和检验、卡方检验等方法对老年人食物及营养素的摄入状况及趋势进行统计学检验;基于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的关键食物推荐建立中国老年膳食指南指数2018(China Dietary Guideline Index(2018)-Elderly,CDGI(2018)-E),用于评价老年人总体膳食质量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并分析社会因素对其影响;考虑到社区一个体—多轮调查的嵌套式数据结构,采用多水平混合效应随机截距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膳食质量对中心性肥胖的影响。结果:1.2015年我国九省(自治区)老年人谷薯类、蔬菜类的摄入量分别为363.3 g/d和249.1g/d,与1991年相比分别下降了65.4g/d和17.6g/d。肉类、蛋类、食用油摄入量分别为56.7g/d、19.2g/d和27.5g/d,与1991年相比分别增加了7.5g/d、19.2g/d和2.5g/d。2015年老年人蔬菜、水果、大豆、奶及奶制品等摄入量低于推荐量的比例均高于60%;油、盐摄入量高于推荐量的人群比例接近50%。2015年老年人能量摄入为1706.8kcal/d,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平均摄入量分别为52.2g/d、61.4g/d 和219.3g/d,其供能比分别为12.3%、33.3%、53.0%。与1991年相比,脂肪供能比上升了 9.0个百分点,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下降了 8.7个百分点。1991-2015年谷类食物一直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但有下降趋势;食用油一直为脂肪的主要来源。视黄醇、硫胺素、核黄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平均摄入水平分别为344.9μ gRAE/d(视黄醇活性当量,Retinol Activity Equivalents)、0.7 mg/d、0.6 mg/d、57.7 mg/d和23.0 mg/d。1991-2015年间,硫胺素摄入量不断减少。钙、磷、钠、钾、镁、锌、铜的平均摄入水平分别为291.9mg/d、781.5tmg/d、3569.2mg/d、1295.8 mg/d、228.7mg/d、8.5mg/d、1.4mg/d。磷、镁、锌、铜的摄入量逐年下降。视黄醇、硫胺素、核黄素、维生素C及f钙摄入量小于平均需要量(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s,EAR)的老年人比例均超过50%,硫胺素、维生素C摄入不足的老年人比例呈上升趋势,钙摄入不足的老年人比例一直在95%左右。2.CDGI(2018)-E总分范围为0-110分,包含三个大类13个评价指标,分别为“足量”摄入类:组分一(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其他谷物及杂豆)、组分二(蔬菜总量、深色蔬菜占比、水果、大豆及坚果类、奶及奶制品)。“适量”摄入类:水产品、畜禽肉、蛋类。“限量”摄入类:油、盐、酒。2015年我国九省(自治区)老年人CDGI(2018)-E评分的中位数为48.8(40.8,57.1),其中组分一评分呈现下降趋势,其他组分评分均呈现增长趋势。女性CDGI(2018)-E评分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P<0.05),随着收入水平增加评分逐渐增高。与较低评分的老年人相比,较高CDGI(2018)-E评分的老年人膳食蛋白质、膳食纤维、视黄醇、维生素C、钾、钙、磷、镁、锌、铜及硒摄入量较高(P<0.05),而能量、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摄入量较低(P<0.05)。3.CDGI(2018)-E得分第六分位相较第一分位与女性中心性肥胖呈负相关,调整人口、收入等混杂因素后OR=0.61(95%CI,0.41-0.91),在调整个人生活习惯(吸烟和身体活动)后其OR=0.60(95%CI,0.40-0.89),进一步调整基线腰围值后,OR为0.62(95%CI,0.41-0.92)。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线性趋势(P-trend=0.155);而在男性中CDGI(2018)-E得分与中心性肥胖不相关OR=0.93(95%CI,0.58-1.49)。结论:1.我国九省(自治区)老年人食物结构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谷薯类、蔬菜、肉类摄入不均衡,且谷薯类、蔬菜类逐年下降,肉类摄入逐年上升;二是,水产类、蛋类、奶及奶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质且脂肪含量低的食物摄入量虽呈增长趋势,但仍较低;三是,油、盐摄入仍过量,其中盐的摄入有所减少。营养素方面:老年人能量及蛋白质摄入量呈下降趋势,需要降低脂肪摄入,膳食水溶性维生素及钙的缺乏较为严重,除视黄醇、核黄素、维生素E、钙、硒外,其他微量营养素均呈下降趋势。2.老年人的膳食质量整体偏低,但呈现增长趋势,“足量”和“适量”摄入类食物有待改善,其中的奶及奶制品、水产品、水果的摄入状况亟待提高;在CDGI(2018)-E高分值的老年人群中蛋白质、维生素C、钾、钙、锌、硒等营养素摄入量较高,而脂肪、钠等营养素摄入量则较低;经济条件是限制老年人膳食质量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营养教育和干预工作的主要针对对象应在农村、低收入的老年人中。3.较高CDGI(2018)-E评分的老年女性中心性肥胖率较低。基于CDGI(2018)-E的膳食质量评价方法对于总体膳食质量的评估和检验膳食质量与疾病的关联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罗健兴[8](2019)在《上海社区中老年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舌脉参数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不同骨量程度中老年人群舌象及脉图参数的特征性表现,探讨中老年人群舌象及脉图参数与骨量减退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上海成熟社区街道,对各辖区内中老年人群共1132例进行骨密度、骨代谢及相关检查,同时采集数字化舌象及脉图,并通过问卷形式收集中医体质信息及一般状况调查。通过专业软件分析舌象及脉图参数,分析不同骨量组舌象脉图参数特征,并分析各项指标数据与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完成脉象采集分析1040例,舌象采集分析696例。结果显示:1、手部肌力随着骨量减少明显降低(P<0.05);女性骨质疏松组及骨量减少组绝经年龄明显早于骨量正常组(P<0.05);骨质疏松组及骨量减少组较骨量正常组骨代谢β-CTx、OST、PINP、P、Ca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2、骨质疏松组脉图参数h5、TF较骨量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女性骨质疏松组脉图参数h1、h3、h1/t1、P_mean较骨量正常组明显下降(P<0.05);骨质疏松组舌象参数zhi R、tai R、tai Clr S较骨量正常组显着降低(P<0.05);骨量减少组舌象参数zhi Clr S、zhi Clr La、zhi Clr Cr、tai Clr Lb、tai Clr S较骨量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骨质疏松组舌苔参数tai G、tai Clr B、tai Clr G、tai Clr I、tai Clr L、tai Clr Y、Per All较骨量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3、腰椎骨密度与左、右手肌力、β-CTx水平变化存在弱相关性;骨量正常组、骨质疏松组腰椎骨密度与舌苔颜色存在弱相关性。4、舌象脉图参数对不同骨量组具有一定的判别作用,且腰椎骨密度与舌象及脉图参数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其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骨质疏松人群脉图幅值参数降低,舌色更淡白、舌质地更显胖嫩、舌苔更厚腻,显示骨质疏松症人群正气不足,气血虚弱,运行乏力;2.舌象脉图参数与腰椎骨密度存在线性多元回归关系,对骨量减退程度具有一定的判定作用,特别是对骨质疏松的判定作用更好,提示舌象与脉象在骨质疏松症的早期预防和疾病诊断上都具有作用。

罗辉[9](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认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王阳[10](2019)在《痛风的双源CT成像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依托双源CT探索尿酸盐结晶在足踝部的分布特点,分析痛风中医证型分布以及痛风的中医证型与双源CT成像特点之间的关系,以促进痛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并将现代的诊断手段融入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和参考。材料与方法:研究一回顾性收集东直门医院诊断为痛风并行双源CT(双足踝部)13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基本信息及双源CT报告,统计分析尿酸盐结晶在足踝部的分布特点。研究二回顾性收集诊断为痛风并行双源CT(双足踝部)检查的54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基本信息及双源CT报告,并按病案号查阅患者的住院病历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记录患者基本信息、痛风病史及中医四诊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将纳入患者分为湿热痹阻、瘀热痹阻、肝肾亏虚三个中医证型,比较3组证型间尿酸盐结晶沉积特点是否具有差异性。本研究所有的数据均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尿酸盐结晶沉积最常见的部位为前足(82.6%),其次为踝关节(23.2%),中足(16.7%),后足(15.2%)。在更详细的解剖部位分布上,尿酸盐结晶沉积最常见的部位为第1趾骨区域(108,78.3%),其次为第1跖趾关节(49,35.5%);左右足踝部各个部位的尿酸盐沉积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3组证型中湿热痹阻证人数最多,其次为瘀热痹阻证,肝肾亏虚证最少。3组证型间在各个部位尿酸盐结晶沉积的阳性率无差异,说明尿酸盐结晶的沉积部位的分布与证型无关。3组间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的数量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2,小于0.05),湿热痹阻组与瘀热痹阻组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小于0.05),其他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1.0,0.383,均大于0.05),湿热痹阻组、瘀热痹阻组、肝肾亏虚证的平均秩分别为21.29,37.64,27.14,提示瘀热痹阻组在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的数量上高于湿热痹阻组。研究结论及意义:在足踝部尿酸盐结晶沉积最常见的部位前足,其次为踝关节、中足、后足;在更详细的解剖部位分布上,最常见的为第1趾骨区域,其次为第1跖趾关节;左右足踝部尿酸盐结晶分布特点无差异。该研究揭示了尿酸盐结晶在足踝部的分布特点,有利于促进痛风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尿酸盐结晶沉积的部位分布与中医证型无关,不同证型的分布没有区别,临床上无需将尿酸盐沉积部位作为中医辨证的一个参考因素。瘀热痹阻证患者的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的数量多于湿热痹阻组,提示在一定程度上可根据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的数量来辅助判断中医证型,但是本研究仅限于足踝部,没有将手腕部、膝部纳入其中,并且为回顾性研究,样本量小,所以只能提出一个趋势性的结果,即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的数量少则倾向考虑为湿热痹阻证,数量多则倾向考虑瘀热痹阻证。总之,本研究尝试将影像学结果纳入中医证型的判断中,以期促进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疾病,推动中医的现代化发展。

二、上海市杨浦区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杨浦区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马拉松长跑对男性跑者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缩写表(Abbreviations)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假设
    1.7 论文架构
    1.8 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马拉松长跑的定义、运动特点与疲劳
        2.1.1 马拉松长跑的定义与运动特点
        2.1.2 马拉松长跑与疲劳
    2.2 膝关节的结构、运动与步态生物力学
        2.2.1 膝关节的结构
        2.2.2 膝关节的运动
        2.2.3 膝关节的步态生物力学
    2.3 马拉松长跑与膝关节损伤
        2.3.1 马拉松长跑与膝关节损伤相关的流行病学
        2.3.2 马拉松长跑与膝关节损伤相关的生物力学理论框架
        2.3.3 马拉松长跑与膝关节损伤相关的影响因素
    2.4 人体膝关节运动学分析和本体感觉功能评估的研究方法
        2.4.1 人体膝关节运动学分析的研究方法
        2.4.2 人体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评估的研究方法
    2.5 新型便携式膝关节运动分析系统的结构、原理及应用
        2.5.1 新型便携式膝关节运动分析系统的结构
        2.5.2 新型便携式膝关节运动分析系统的原理
        2.5.3 新型便携式膝关节运动分析系统的应用
    2.6 文献小结
3 研究一 新型便携式膝关节运动分析系统在步态运动学和本体感觉评估中的重测信度研究
    3.1 新型便携式膝关节运动分析系统在膝关节步态 6-DOF 运动学评估中的重测信度研究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研究结果
        3.1.4 讨论
        3.1.5 小结
    3.2 新型便携式膝关节运动分析系统在主动位置觉评估的重测信度研究及与人工测量的对比分析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结果
        3.2.4 讨论
        3.2.5 小结
4 研究二马拉松长跑对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影响
    4.1 研究对象
        4.1.1 受试者基本情况
        4.1.2 纳入标准
        4.1.3 排除标准
    4.2 研究方法
        4.2.1 膝关节运动觉的评估方法
        4.2.2 膝关节被动位置觉的评估方法
        4.2.3 膝关节主动位置觉的评估方法
        4.2.4 统计学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马拉松长跑前后膝关节运动觉的变化
        4.3.2 马拉松长跑前后膝关节被动位置觉的变化
        4.3.3 马拉松长跑前后膝关节主动位置觉的变化
    4.4 讨论
        4.4.1 马拉松长跑对膝关节运动觉的影响
        4.4.2 马拉松长跑对膝关节被动位置觉的影响
        4.4.3 马拉松长跑对膝关节主动位置觉的影响
    4.5 小结
5 研究三马拉松长跑对膝关节屈伸肌肌肉力学的影响
    5.1 研究对象
    5.2 研究方法
        5.2.1 实验流程
        5.2.2 数据处理
        5.2.3 统计学方法
    5.3 研究结果
        5.3.1 马拉松长跑前后膝关节屈伸肌以不同速度等速向心运动峰值力矩的变化
        5.3.2 马拉松长跑前后膝关节屈伸肌以不同收缩方式运动峰值力矩的变化
        5.3.3 马拉松长跑前后膝关节屈伸肌在等速运动中峰值功率的变化
        5.3.4 马拉松长跑前后膝关节屈伸肌在等速运动中总功的变化
    5.4 讨论
    5.5 小结
6 研究四马拉松长跑对膝关节步行和跑步6-DOF运动学的影响
    6.1 研究对象
    6.2 研究方法
        6.2.1 实验流程
        6.2.2 数据处理
        6.2.3 统计学方法
    6.3 研究结果
        6.3.1 马拉松跑者的一般资料及完赛时间描述
        6.3.2 马拉松长跑前后膝关节步行6-DOF运动学的变化
        6.3.3 马拉松长跑前后膝关节跑步6-DOF运动学的变化
    6.4 讨论
    6.5 小结
7 研究五马拉松长跑对步行和跑步膝关节屈伸肌激活功能的影响
    7.1 研究对象
    7.2 研究方法
        7.2.1 实验流程
        7.2.2 数据处理
        7.2.3 统计学方法
    7.3 研究结果
        7.3.1 马拉松长跑前后步行和跑步膝关节屈伸肌表面肌电包络线及关键位点的变化
        7.3.2 马拉松长跑前后膝关节屈伸肌 MVC 测试 RMS 值、步行和跑步标准化 RMS值及净激活总和的变化
        7.3.3 马拉松长跑前后步行和跑步膝关节屈伸肌中值频率的变化
        7.3.4 马拉松长跑前后步行和跑步膝关节屈伸肌共收缩情况的变化
    7.4 讨论
    7.5 小结
8 综合讨论与结论
    8.1 综合讨论
    8.2 结论
9 创新与展望
    9.1 研究创新点
    9.2 研究局限性
    9.3 实践应用
    9.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Ⅰ 伦理审查表
附录 Ⅱ 知情同意书
附录 III 受试者招募调查问卷
附录 IV 膝关节疼痛主观评估量表
附录 Ⅴ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经历

(2)社区营养干预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 ——以NH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老年糖尿病问题日趋严峻
        (二)营养干预发展迅速
        (三)社区成为居家养老的重要载体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老年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二)社区营养干预的研究现状
        (三)社会工作介入老年糖尿病患者社区治疗和营养干预
        (四)文献述评
    四、理论依据
        (一)生态系统理论
        (二)自我效能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一)老年糖尿病患者
        (二)社区营养干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一)访谈法
        (二)参与式观察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三章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营养干预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一、检索策略
    二、纳入排除标准
    三、文献筛选流程
    四、数据提取
    五、质量评价的方法
    六、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方法
    七、研究结果
        (一)纳入研究的特点
        (二)质量评价
    八、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营养干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需求调查与社会资源分析
        一、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需求调查与评估
        (一)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本人的需求调查
        (二)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社区卫生室的态度调查
        (三)患者家属的意愿调查
        (四)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需求评估
        二、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社会资源分析
        (一)内部资源
        (二)外部资源
        三、潜在障碍
        (一)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足
        (二)社区卫生室的主体责任意识不强
        (三)缺乏社会服务机构参与社区慢性病管理的经验
        (四)社区主体间的联动效应不明显
    第二节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营养干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计划与过程
        一、社会工作介入计划
        (一)社会工作服务目标
        (二)社会工作服务计划
        二、社会工作介入过程
        (一)链接社会资源
        (二)开展小组工作
        三、社会工作介入效果
第五章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营养干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经验总结与对策建议
    一、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营养干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经验总结
        (一)整合人力:打造一支多功能服务队伍
        (二)规范流程:制定一套标准化管理方案
        (三)创新方式:丰富管理手段和干预内容
        (四)搭建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的服务合力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营养干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结论与反思
        (一)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营养干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研究结论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营养干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位论文创新性科研成果
致谢

(3)高血压疾病管理的风险预测与控制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解决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 高血压疾病的定义与成因分析
        2.1.1 高血压疾病的标准定义
        2.1.2 高血压疾病的成因分析
    2.2 高血压疾病的管理与控制研究
        2.2.1 高血压疾病的管理
        2.2.2 高血压疾病的控制
    2.3 风险预测与控制决策主要方法
        2.3.1 数据处理方法
        2.3.2 风险预测方法
        2.3.3 控制决策方法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述评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血压疾病影响因素的权重确定
    3.1 高血压疾病临床症状识别
        3.1.1 高血压疾病的级别划分
        3.1.2 高血压疾病的临床表现
        3.1.3 高血压疾病的临床检查
    3.2 高血压重要影响因素遴选
        3.2.1 临床数据集市构建
        3.2.2 德尔菲法应用原理
        3.2.3 重要影响因素遴选
    3.3 影响因素层次结构的构建
        3.3.1 系统结构可达矩阵生成
        3.3.2 M矩阵的层次结构确定
        3.3.3 影响因素可达矩阵构建
        3.3.4 影响因素层次结构求取
    3.4 模糊层次分析法应用原理
        3.4.1 模糊集及其隶属函数
        3.4.2 模糊集合的基本性质
        3.4.3 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
    3.5 重要影响因素的权重确定
        3.5.1 模糊判断矩阵构建
        3.5.2 模糊判断矩阵计算
        3.5.3 影响因素权重求取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血压疾病管理的风险预测
    4.1 Logistic回归运用原理分析
        4.1.1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4.1.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4.1.3 Logistic模型的适用条件
    4.2 数据抽取原理与数据结构构成
        4.2.1 数据抽取原理
        4.2.2 数据结构构成
    4.3 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4.3.1 风险预测的预分析
        4.3.2 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4.3.3 预测模型的应用分析
        4.3.4 检验组对模型的检验
    4.4 高血压疾病管理的分类预测
        4.4.1 CART分类回归树原理
        4.4.2 高血压的CART分类
    4.5 高血压疾病诊断与分层支持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血压疾病管理的控制决策
    5.1 重要影响因素的控制分析
        5.1.1 个体因素的控制分析
        5.1.2 环境因素的控制分析
        5.1.3 其他疾病的控制分析
        5.1.4 指标异常的控制分析
        5.1.5 交叉因素的控制分析
    5.2 多目标规划模型决策原理
        5.2.1 多目标规划模型的概念
        5.2.2 目标规划模型决策程序
    5.3 影响因素的模型控制决策
        5.3.1 影响因素控制决策建模
        5.3.2 决策模型初始解的求取
        5.3.3 决策模型解的计算过程
        5.3.4 控制决策指标值的分析
    5.4 高血压疾病管理与控制支持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扬中市中老年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与抽样方法
    2.调查方法
    3.调查内容
    4.诊断标准
        4.1 慢性病诊断标准
        4.1.1 高血压
        4.1.2 糖尿病
        4.1.3 血脂异常
        4.1.4 上消化道疾病
        4.1.5 其他慢性病
        4.2 健康相关因素诊断标准
        4.2.1 吸烟行为
        4.2.2 被动吸烟
        4.2.3 饮酒行为
        4.2.4 饮茶行为
        4.2.5 体育锻炼
        4.2.6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4.2.7 膳食因素
        4.2.8 职业性体力劳动
        4.2.9 心率
    5.质量控制
    6.分析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体格检查结果
    3.调查对象慢性病患病现状
        3.1 常见慢性病患病率
        3.2 主要确诊慢性病共病率
    4.健康相关因素
        4.1 体质指数
        4.2 吸烟
        4.3 被动吸烟
        4.4 饮酒
        4.5 饮茶
        4.6 体育锻炼
        4.7 膳食因素
        4.8 职业性工作强度
        4.9 心率
        4.10 慢性病家族史
    5.常见慢性病影响因素分析
    6.主要确诊慢性病影响因素分析
        6.1 慢性胃炎的影响因素
        6.2 高血压的影响因素
        6.3 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
        6.4 糖尿病的影响因素
        6.5 上消化道癌前病变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讨论
    1.常见慢性病患病率现状分析
    2.主要确诊慢性病患病现状分析
    3.健康相关因素现状分析
        3.1 体质指数
        3.2 吸烟
        3.3 饮酒
        3.4 被动吸烟
        3.5 饮茶
        3.6 体育锻炼
        3.7 膳食因素
        3.8 职业性工作强度
        3.9 心率和慢性病家族史
    4.慢性病患病影响因素分析
        4.1 常见慢性病
        4.2 慢性胃炎
        4.3 高血压
        4.4 血脂异常
        4.5 糖尿病
        4.6 上消化道癌前病变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农村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就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上海杨浦中老年社区人群内脏脂肪指数和脂质蓄积指数与血尿酸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人体测量学指标检测
        1.2.2 生化指标检测
        1.2.3 计算公式
        1.2.4 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比较
    2.2 SUA水平与各因素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2.3 HUA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 BMI、WC、WHR、LAP、VAI评估HUA的ROC曲线分析
3 讨 论

(6)社区高血压中医综合管理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干预措施
        1.2.1. 1 常规管理组
        1.2.1. 2 综合管理组
        1.2.2 评价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的血压、BMI、血脂和肝、肾功能比较
    2.2 两组患者管理前后中医体质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中医知识知晓度和中医管理满意度
    2.4 临床事件发生情况
3 讨论

(7)我国九省(自治区)老年人膳食质量变迁及其对中心性肥胖影响的多水平纵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数据来源
    三、调查内容及方法
    四、质量控制和伦理审查
    五、研究对象
    六、研究指标
    七、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一、老年人膳食摄入的长期变化趋势
    二、基于CDGI(2018)-E评分对老年人膳食质量的评价及变化趋势
    三、CDGI (2018)-E评分与老年人中心性肥胖
讨论
    一、老年人膳食摄入存在的问题
    二、老年人膳食质量评价及CDGI(2018)-E评分的优劣分析
    三、CDGI(2018)-E评分与老年人中心性肥胖
结论
研究的优点
研究的局限性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附件

(8)上海社区中老年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舌脉参数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试验目的
2 研究设计
    2.1 受试者选择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病例收集
    2.3 观察项目
        2.3.1 一般调查项目
        2.3.2 观察指标
    2.4 仪器检测的质量控制
        2.4.1 主要仪器设备和检测方法
        2.4.2 骨密度测定
        2.4.3 脉象采集
        2.4.4 舌象采集
    2.5 统计分析
        2.5.1 统计分析数据类型
        2.5.2 统计分析方法
    2.6 技术路线图
3.研究结果
    3.1 不同骨量组间分析结果
        3.1.1 人口学特征与基线水平
        3.1.2 骨代谢水平比较
        3.1.3 脉图参数比较
        3.1.4 舌象参数比较
        3.1.5 年龄分层分析比较
        3.1.6 腰椎骨密度与各参数相关性分析
        3.1.7 不同骨量组腰椎骨密度值相关性分析
    3.2 脉图舌象参数的因子分析
        3.2.1 脉图参数因子分析
        3.2.2 舌象参数因子分析
    3.3 腰椎骨密度多元回归分析
        3.3.1 腰椎骨密度与脉图参数的多元回归分析
        3.3.2 腰椎骨密度值与舌象参数的多元回归分析
        3.3.3 腰椎骨密度值与舌象脉图参数的多元回归分析
    3.4 脉图舌象参数的聚类分析
        3.4.1 脉图参数的聚类分析
        3.4.2 舌象参数的聚类分析
    3.5 脉图舌象参数对不同骨量组的典则判别
4 讨论
    4.1 脉诊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4.1.1 传统中医脉诊理论
        4.1.2 脉图参数的现代化研究
        4.1.3 现代脉诊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4.2 舌诊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4.2.1 传统中医舌诊理论
        4.2.2 舌象参数的现代化研究
        4.2.3 现代舌诊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5 小结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综述文献 补肾中药单体对骨代谢影响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3 学术参会及获奖情况
附录 4 全国骨质疏松症病证结合前瞻性社区队列研究(方案版本号:V1.0)病例报告表
附录5
附录6

(9)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前言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3 讨论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2.7 倒漏斗图分析
    3 讨论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痛风的双源CT成像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痛风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1.痛风的中医病名和诊断
        2.痛风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3.痛风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4.痛风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5.痛风中医证型与各类辅助检查相关性研究进展
        6.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痛风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1.流行病学
        2.危险因素
        3.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4.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
        5.临床表现
        6.诊断
        7.治疗
        8.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影像学对痛风的研究进展
        1.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痛风诊断方面的应用
        2.双源CT的发展历程、工作原理及临床应用
        3.双源CT在痛风诊断方面的应用
        4.影像学对尿酸盐结晶沉积及骨质破坏的研究进展
        5.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临床资料研究和分析
    第一节 痛风的双源CT成像特点的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节 痛风的双源CT成像特点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上海市杨浦区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马拉松长跑对男性跑者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影响的研究[D]. 田斐. 上海体育学院, 2021
  • [2]社区营养干预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 ——以NH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为例[D]. 许清文. 兰州大学, 2021
  • [3]高血压疾病管理的风险预测与控制决策研究[D]. 赵艳. 东华大学, 2020(01)
  • [4]扬中市中老年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冯祥.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5]上海杨浦中老年社区人群内脏脂肪指数和脂质蓄积指数与血尿酸的相关性[J]. 张玄娥,顾蕾,张晓燕,王博,张雪莲,郭凯,周尊海.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02)
  • [6]社区高血压中医综合管理的效果评价[J]. 毕月萍,华焱坤. 上海医药, 2020(04)
  • [7]我国九省(自治区)老年人膳食质量变迁及其对中心性肥胖影响的多水平纵向研究[D]. 王柳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10)
  • [8]上海社区中老年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舌脉参数特征研究[D]. 罗健兴.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9]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痛风的双源CT成像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王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上海市杨浦区痛风流行病学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