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斯理学院没有男生

卫斯理学院没有男生

一、没有男生的卫斯理学院(论文文献综述)

杨柳[1](2021)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女性精英”办学研究》文中指出女子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特殊而重要的存在。美国是最早诞生女子教育的国家之一,其女子高等教育是世界教育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女子学院诞生较早,它们专为女性服务,为女性提供了优质的高等教育,并在艰难的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改革和坚守。本文以美国第一所授予女性学位、办学历史悠久的私立女子学院——卫斯理安学院为例,探索美国女子学院的办学路径,为我国女子学院的办学提供一些借鉴。本文主要采用了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因素分析法四种方法来分析和探索卫斯理安学院的办学情况。卫斯理安学院在一百八十多年的办学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卓越的女性领导者、各个行业的女性精英,这与它出色的办学水平是直接相关的。卫斯理安学院以培养社会女性精英为办学目标,坚持为女性提供最好的博雅教育,运用适合女性特点的教育方式,培养女性的批判思维能力、领导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具备胜任任何工作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设置博雅教育课程和具有女性特色的课程,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和思维方式,卫斯理安学院专门设立了领导力课程和领导力服务中心,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效地激发和发展她们的领导才能;一流的教师队伍是她们成长路上的助力者,也是其学习的榜样,高水准的导师制为学生在不同阶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低师生比的小班化女生课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展现自己的才华;高效自治的管理机制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管理中来;还有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得天独厚的校园景观和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共同孕育着来卫斯理安学院学习的女性。卫斯理安学院致力于培养社会各个领域的女性精英,秉承能力至上的素质培养,注重发挥女性榜样的作用。我国的女子学院在办学上存在办学水平不高、办学特色不突出、师资专业性待提高等问题,鉴于此,还需借鉴办学质量高的卫斯理安学院,办出有特色的女子高校,平衡设置文理学科,加强培养女性的领导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加快我国女子学院发展的步伐。

宫宏宇[2](2021)在《清华学校首批庚款留美女学人中的音乐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汤蔼林、王瑞娴、杨毓英、周淑安四位庚子赔款公费留美女音乐学人,都出生在最早对外开放的广东和福建,出国前均在教会学校就读,赴美后在东部名校接受专业音乐训练,无论是理论造诣还是音乐技艺远超留日的学堂乐歌作者。其中,王瑞娴、周淑安对中国钢琴、声乐和儿童音乐教育方面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姚媛婉君[3](2020)在《二战后美国常春藤盟校本科招生制度的历史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常春藤盟校向来以培养社会精英为使命,坚持招收全面发展、具备领导潜能的人才,了解与研究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制度历史变化过程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去研究与借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研究其招生制度的形成与变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也更全面的视角和思维。本文主要运用历史研究法与文献分析法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对美国常春藤盟校本科招生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进行研究,根据对招生制度核心概念的把握,同时与美国高校招生工作实际情况相结合,本文把常春藤盟校的招生制度细分为招生理念、招生政策、招生标准与招生流程等四个维度进行探讨与梳理。在对中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综述的基础上,集中探讨了美国常春藤盟校本科招生制度的转变过程、变化的影响因素、特点及形成原因。本文总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及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设计。第二部分研究了美国常春藤盟校本科生招生制度在二战前的历史沿革,包括院校的成立与发展进程,二战前主要的招生理念和标准,这些传统的学校历史和招生历史都对后来院校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以此作为后面章节的铺垫。第三部分集中探讨了美国常春藤盟校招生理念在二战后的变迁过程,分别从二战后不同阶段的历史特点作了针对性的探讨,详述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变化的背景下,名校招生理念的变化。第四部分集中探讨了美国常春藤盟校招生政策在二战后的变化过程,由于战后局势、社会运动、经济发展等因素导致的招生理念变化,名校招生政策也随之不断发展与更新,每一个新的招生政策都反映出此期的核心招生理念。第五部分集中探讨了美国常春藤盟校招生标准在二战后的变化过程,正如政策以理念为框架,招生标准也是不同历史时期核心理念与招生政策的反映,环环相扣,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并随之变化而变化。第六部分是对二战后常春藤盟校招生流程变化的梳理,根据新的政策出台,招生工作和招生程序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以此来落实政策要求。最后根据前文的梳理与研究探讨二战后常春藤盟校本科招生制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且总结了其变化的主要特点和规律,再从中反思中国可以合理借鉴的地方,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美国常春藤盟校并非招生联盟,其八所成员学校在行政管理、组织机构、招生录取等工作中没有任何形式的联盟,也没有统一的招生考试、统一的招生标准和自行组织额外考试。当下中国部分高校组织的自主招生在招生标准的制定,选拔方式的改进上可以参考常春藤盟校的模式。

王晓慧[4](2019)在《全球史视野下的清华专科女生留美教育述略》文中认为清华学校自1914年到1927年一共输送了53名专科女生留学美国,这批女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大规模的官派公费留美女性。文章指出,促动清华学校派遣女生留美的原因,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西方女权主义的发展影响深远,这一影响亦波及中国,尤其是女传教士群体对中国女学生的形塑,直接导致了中国学界对女子留学教育的重视;二是清华学校在1914年前后经费充裕,足以承担校外招录女生的留美费用。这批留美专科女生在域外刻苦钻研专业,在闲暇生活中也试图与美国文化互动,最终以强烈的家国情怀而回国服务。文章强调,区别于清华输送男生留美的政治意图,本来被中国民众期待成为美式"贤母良妻"的53名专科女生回国后更多的成为美国文化的传播者,并为中国与世界女子解放建立一种无形但强大的联盟撒下了种子。这批女生学成归国后,绝大部分都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并反过来为中国女性的解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张晓洁[5](2019)在《近代江苏女留学生群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的留学女性是中国近代留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近代江苏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厚实的文化底蕴以及发达的教育体系,给女性出国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近代江苏留学女性相较于其他省份人数较多、起步较早。虽然近代江苏省的留学女生人数远远不及留学男生人数,但这些留学女生在近代江苏甚至近代中国的发展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令人遗憾的是,这群留学女生却大部分受到忽略。因此,本研究对近代江苏女留学生群体进行初步的探究,以期进一步丰富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的研究。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以近代江苏女留学生这一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和探讨。首先,对“近代江苏女留学生”的概念和选择标准进行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近代江苏女留学生简表》,对近代江苏228名女留学生出国前、留学中、回国后等多项信息进行统计,这是本文研究和分析的依据。其次,本文对近代江苏女留学生的留学背景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总结和阐述了这一特殊群体在籍贯、学历、出国时间和出国年龄等方面呈现的特点,并梳理了女学生的留学方式以及分析江苏女性出国的原因等。第三,本文还着重研究了近代江苏女留学生的留学过程,分析该群体留学的国家、就读的学校、所习的年限、所获的学位等,并重点关注了江苏女留学生在留学期间的学习生活,情感生活等。第四,对江苏女留学生做出的贡献进行梳理,分析留学女生对近代江苏乃至近代中国发展的影响。本文通过对228名近代江苏籍女留学生的资料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就时间而言,晚清时期历年留学人数波动较大,而民国时期则相对平稳;从留学国别来看,以留学日本、美国为主,其中,留日人数不仅在晚清超过美国,而且在1929-1942年间,也仍然远超美国;大多数留学女生来自苏南地区,县域之间差异显着;从所学专业和最终学历来看,晚清时期多偏向于文艺学、教育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较少获得学位;而民国时期更为重视物理学、化学、医学等自然科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较高;因此,在职业上,尽管女留学生仍然以教师为主要就业选择,但民国时期的高学历女留学生,更容易在高校任职,成就也更大。

董佳怡[6](2019)在《《七姊妹文理学院和金陵女子学院》汉译项目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高等院校和外国院校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金陵女子学院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授予高等学历的女子大学,从创立之初就与美国的七姊妹文理学院交往甚密,但国内鲜少有全面阐述其关系的文章。本项目报告是基于《七姊妹文理学院和金陵女子学院》(The Seven Sisters a Ginling College)的翻译撰写而成,该翻译的文本主要介绍相关着名人物和事件,阐述七姊妹文理学院和金陵女子学院的关系,对于丰富金陵女子学院以及它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历史有重要意义。根据德国功能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卡塔琳娜·赖斯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七姊妹文理学院和金陵女子学院》属于信息型文本,注重内容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笔者在翻译过程中还采取多种翻译策略,包括明晰化翻译理论等,力求将原文信息与内容真实客观地表达出来。本报告首先介绍了该项目的背景知识与重要意义,然后讨论了作者在词汇、句子和语篇方面遇到的相应问题和解决方法:词汇层面主要有遵循名字翻译原则、使用辅助工具和采取明晰化翻译策略三种解决方法;句子层面主要采用增译、省译和句式重组方法;语篇层面笔者采用了“衔接”的方法。最后,笔者总结了翻译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方法,以期为类似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

程诚,王奕轩,姚远[7](2019)在《大学生同伴网络影响的非对称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同伴网络在人力资本培育过程中具有双刃剑的作用,本文统合了现有文献中围绕同伴网络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展开的两支研究方向,考察同伴网络对学习行为及学业成就影响的非对称性。在通过随机分配同伴这一策略以解决内生性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发现:尽管各类学习行为均受到随机分配同伴的影响,但较之积极学习行为,消极学习行为更容易在同伴之间传播与扩散,也更可能影响其最终的学业表现。此外,本文还发现同伴的网络效应存在"梯度"现象,即同伴对学习行为的影响强度高于其对学业结果的影响。

王晓慧[8](2018)在《1914年清华学校首批留美专科女生考略》文中研究指明1914年8月,清华学校首次派送十名专科女生作为庚款生留学美国,此举在中国教育史上意义重大。学界在清华学校留美专科女生人数与名录上存在"十人说"和"九人说"的分歧,造成这一分歧的原因在于,学界没有充分揭示专科女生中"唐玉瑞"因故未赴美和"丁懋英"替补赴美这一史实。在招录方面,每名女生都享受与男生一样严格的考前资格审查与录取后的管理培训,她们需要参加同等科目的十项考试,清华对专科女生的资助经费也与男生均等。出国后,这批女生在美国不仅追求专业学业上的成功,而且还踊跃承担留美中国学生会的各类职务,时刻以"女国民"身份自居,非常关心时事。归国后,多数人成为了"医生和教师",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她们自己的贡献。

张凯茜[9](2018)在《《走向世界》(第6-9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文是一篇关于留美幼童(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历史的翻译实践报告,原文节选自《走向世界》(Stepping Forth into the World)第六章至第九章,该书作者是路康乐(Edward J.M.Rhoads),主要介绍了留美幼童在1872年至1881年的历史。留美幼童计划是近代最早的公派留洋项目,旨在通过学习先进的科技和科学帮助大清朝变强。但是,该项目在1881年中途夭折,幼童被强制召回。探索这段历史意义非凡,有助于完善国家教育体制和留学计划。《走向世界》属于历史叙事文,该书语言流畅、行云流水、逻辑严密;作者惯用长句和插入语,使得句子灵活多变;内容学术性强,含有大量文化词以及与历史人物相关的词汇。根据赖斯的理论,该书属于信息型文本,译者的首要任务是完整传达原文内容。译者需致力于准确表达,确保译文的可读性。在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译者通过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来解决各种难点,比如:省略法、增译法和词类转换等。本报告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翻译文本和翻译实践;第二部分描述翻译过程,包括翻译准备、翻译过程和译文质量监督;第三部分讲解翻译理论——文本类型理论;第四部分根据翻译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了案例分析,译者从词汇层面、语义层面、句法层面和非语言层面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总结翻译实践报告,译者强调理论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以及思考未来如何更好的翻译。

王晓慧[10](2017)在《1922年清华停送专科女生留美始末》文中研究说明清华学校自1914年夏起隔年派送十名专科女生留美,成效显着。1922年12月清华向外界宣告因"经费困难"而停送女生,此举引发社会舆论的强烈抗议。清华校方为消众怒,只得公开其与外交部往来信函自证事态艰难,然而舆论并不买账。校内外各界纷纷质疑清华违背世界"男女平等教育"真义与庚款教育宗旨,中华教育改进社并专门调查清华经费在男女教育上的使用配比,强调清华分配在女生教育上经费过少,进而舆论界指出清华停送女生并非经费短缺,而是各方权力博弈下导致女生名额遭到挤压。1923年3月外交部迫于舆论压力,训令清华更改议决,最终校方于1923年夏选派5名专科女生赴美留学。

二、没有男生的卫斯理学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没有男生的卫斯理学院(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卫斯理安学院“女性精英”办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1.选题缘由
    2.研究意义
        2.1 梳理并探明卫斯理安学院的创办背景与发展过程
        2.2 探索女子大学的办学经验,丰富女子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
        2.3 借鉴优秀的办学经验,改进我国女子学院的教育
    3.概念界定
        3.1 卫斯理安学院
        3.2 女子学院
        3.3 精英教育
        3.4 办学
    4.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 国内研究现状
        4.2 国外研究现状
    5.研究方法
        5.1 比较研究法
        5.2 文献研究法
        5.3 个案研究法
        5.4 因素分析法
    6.研究内容与创新点、难点
        6.1 研究内容
        6.2 创新点
        6.3 难点
第一章 卫斯理安学院的发展历程
    1.1 卫斯理安学院的萌芽初创期
    1.2 卫斯理安学院的繁荣发展期
    1.3 卫斯理安学院的艰难成长期
    1.4 卫斯理安学院的改革创新期
第二章 卫斯理安学院的办学现状
    2.1 确立“女性精英”的办学理念
        2.1.1 坚持博雅教育理念
        2.1.2 积极推行领导力教育
    2.2 设置能力至上的课程
        2.2.1 博雅教育课程
        2.2.2 女性教育课程
        2.2.3 领导力课程
        2.2.4 女性在线学位项目
    2.3 推行精英式的教育方式
        2.3.1 一流的师资队伍
        2.3.2 小班化女生课堂
        2.3.3 高水准的导师制
    2.4 实施高效自治的师生管理制度
        2.4.1 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4.2 高质高效的行政管理层
        2.4.3 个性自治的住宿制
    2.5 举办提升女性综合能力的活动
        2.5.1 学院社区活动
        2.5.2 学生社团活动
        2.5.3 社会实践活动
    2.6 因性制宜的校园文化
        2.6.1 得天独厚的校园环境
        2.6.2 “首先为女性”的校训
        2.6.3 紧密联系的校友关系
第三章 卫斯理安学院办学的特点及局限性
    3.1 卫斯理安学院办学的特点
        3.1.1 培养具有领导力的女性精英
        3.1.2 秉承能力至上的素质培养
        3.1.3 发挥卓越女性榜样的效应
    3.2 卫斯理安学院办学的局限性
        3.2.1 女性精英教育公平性有限
        3.2.2 女性在线学位项目质量不高
        3.2.3 跨国教育特色不突出
第四章 卫斯理安学院对我国女子学院办学的启示
    4.1 我国当代女子学院办学的特点及问题
        4.1.1 我国当代女子学院办学的特点
        4.1.2 我国当代女子学院办学存在的问题
    4.2 卫斯理安学院办学对我国女子学院办学的启示
        4.2.1 办出有特色的女子高校
        4.2.2 平衡设置文理学科
        4.2.3 加强培养女性的领导力
        4.2.4 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性
        4.2.5 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清华学校首批庚款留美女学人中的音乐人(论文提纲范文)

汤蔼林(E-ling Tong,1894~1980)
王瑞娴(Wong Zoen-Yien,1893~1971)
杨毓英(Lucy Yuoh Yung Yang)
周淑安(Siok-An Chiu,1894~1974)
结语

(3)二战后美国常春藤盟校本科招生制度的历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美国常春藤盟校招生制度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美国名校招生制度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美国名校招生制度发展历史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对象
        1.3.1 研究对象
        1.3.2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2 二战前美国常春藤盟校本科招生制度的历史沿革
    2.1 常春藤联盟院校的建立与发展
    2.2 美式高等教育制度的确立
3 二战后美国常春藤盟校本科招生理念的变化
    3.1 精英院校招生理念的历史渊源
    3.2 不同历史时期的理念转变
        3.2.1 反犹太主义的延续
        3.2.2 纳粹和独裁的威胁
        3.2.3 平权运动时期
        3.2.4 高校自主权抗争与排名竞争
    3.3 本章小结
4 二战后美国常春藤盟校本科招生政策的变化
    4.1 选拔性招生政策的出台
    4.2 向民主英才教育转变的招生政策
    4.3 学术贤能主义浪潮下的政策转变
    4.4 需求无视的招生政策
        4.4.1 种族融合
        4.4.2 男女同校
    4.5 追求生源多元化的招生政策
    4.6 本章小结
5 二战后美国常春藤盟校本科招生标准的变化
    5.1 从客观的标准转到主观的、相对的标准
    5.2 强调选贤与能的招生标准
    5.3 为实现公平原则而转变的招生标准
    5.4 本章小结
6 二战后美国常春藤盟校本科招生流程的变化
    6.1 招生机构的建立
    6.2 沿用至今的招生程序
7 结论与反思
    7.1 二战后美国常春藤盟校本科招生制度变迁的成因分析
        7.1.1 社会运动与政治经济的影响
        7.1.2 学校历史与传统理念的影响
        7.1.3 盟校内部的激烈竞争
    7.2 二战后美国常春藤盟校本科招生制度变迁的规律
    7.3 二战后美国常春藤盟校本科招生制度变迁的反思
        7.3.1 高度招生自主权后的政治性
        7.3.2 招生标准与机会均等的相悖性
参考文献
致谢

(5)近代江苏女留学生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3 文献分析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概念界定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近代江苏女留学生群体的形成
    2.1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
        2.1.1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地位的确立
        2.1.2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政策的支持
        2.1.3 近代中国女子留学活动的推动
    2.2 近代江苏女子教育的发展
        2.2.1 近代江苏教育体系的完善
        2.2.2 新式学校和教会学校在江苏的创办
        2.2.3 甲午战后江苏女学的兴起
    2.3 江苏大环境对女子教育的促进
        2.3.1 江苏经济对女子留学的推动
        2.3.2 江苏官绅对兴女学的支持
        2.3.3 江苏重教风尚对女子教育的推进
第三章 近代江苏女留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
    3.1 江苏女留学生群体的国内情况分析
        3.1.1 出国时间分析:晚清变化大,民国相对平稳
        3.1.2 出国时年龄分析:年龄跨度大
        3.1.3 籍贯分析:苏南多于苏北
        3.1.4 国内学习程度分析:就读国内名校多
    3.2 江苏女留学生群体的国外情况分析
        3.2.1 留学国家分析:留学日、美居多
        3.2.2 留学学校分析:留美就读学校层次高
        3.2.3 所学专业分析:文多理少
        3.2.4 所获学位分析:获得学位人数较多留学美国
    3.3 江苏女留学生群体的来源分析
        3.3.1 官费女留学生
        3.3.2 自费女留学生
第四章 近代江苏女留学生群体的求学生活
    4.1 江苏女留学生群体刻苦的学习生活
        4.1.1 勤奋苦读的留日女学生
        4.1.2 发奋图强的留美女学生
        4.1.3 自强不息的留法女学生
    4.2 江苏女留学生群体积极的课外生活
        4.2.1 留日女学生的团体活动
        4.2.2 留美女学生的团体活动
    4.3 江苏女留学生群体朦胧的情感生活
        4.3.1 努力追求真爱的女留学生
        4.3.2 敢于反抗封建婚姻的女留学生
第五章 近代江苏归国女留学生的主要贡献
    5.1 江苏女留学生的职业选择与成就
        5.1.1 从事教育行业人数多
        5.1.2 硕、博学位获得者多在高校任教
    5.2 江苏女留学生与近代中国教育
        5.2.1 担任学校教师
        5.2.2 参与学校管理
        5.2.3 从事高等教育
    5.3 江苏女留学生与近代中国文学
        5.3.1 翻译外国文学
        5.3.2 创新文体
    5.4 江苏女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
        5.4.1 培养公共卫生事业人才
        5.4.2 创办公共卫生学术刊物
        5.4.3 参与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
第六章 历史评价及其现实启示
    6.1 历史评价
        6.1.1 积极的意义
        6.1.2 存在的问题
    6.2 现实启示
        6.2.1 加强自费留学生的管理
        6.2.2 促进女性平等就业
        6.2.3 做独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近代江苏女留学生简表
附录二:近代江苏女留学生小传
附录三: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七姊妹文理学院和金陵女子学院》汉译项目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Project Survey
    1.1 Project Content
    1.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xt
    1.3 Translation Process
        1.3.1 Pre-translation
        1.3.2 While-translation
        1.3.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Two Major Issues,Difficulties & Analysis of Causes
    2.1 Major Issues and Difficulties
        2.1.1 Difficulties at Lexical Level
        2.1.2 Difficulties at Syntactic Level
        2.1.3 Difficulties at Discourse Level
    2.2 Analysis of Causes
Chapter Three Solutions
    3.1 Solutions to Issues and Difficulties at Lexical Difficulties
        3.1.1 The Principles in Translating Names of Persons
        3.1.2 The Utilization of Assistant Tools
        3.1.3 The Strategy of Explicitation
    3.2 Solutions to Issues and Difficulties at Syntactic Difficulties
        3.2.1 Amplification
        3.2.2 Omission
        3.2.3 Sentence Restructuring
    3.3 Solutions to Issues and Difficulties at Discourse Difficulties
Chapter Four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Bibliography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8)1914年清华学校首批留美专科女生考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首批专科女生的人数与名录
二、首批专科女生的招录概况
三、留美期间的学习与社会活动
四、归国后的就业与成就

(9)《走向世界》(第6-9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1.2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4 Outlin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2.1.1 Illustration of the content and the style
        2.1.2 Glossary of terms
        2.1.3 Parallel texts
    2.2 While Translation
    2.3 Proofreading Work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Theory
    3.1 Reiss and Her Translation Theory
    3.2 Text Typology
    3.3 The Application of Text Typology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4.1.1 Standardization of terms
        4.1.2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4.2 Lexical Elements
        4.2.1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4.2.2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
    4.3 Semantic Elements
    4.4 Grammatical Elements
        4.4.1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4.4.2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4.5 Extra-linguistic Elements
Chapter Five Summary
    5.1 Experience
    5.2 Limitations
    5.3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es
    Appendix 1: Glossary
    Appendix 2; Source Text
    Appendix 3: Target Text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1922年清华停送专科女生留美始末(论文提纲范文)

一、事件:“停送专科女生留美”始末
二、溯源:“派送专科女生留美”政策的实施与成效
     (一) 实施概况
     (二) 求学特征
     (三) 教育成效
三、质问:舆论对清华的三个抗议
四、究因:清华“经费困难”的另有“隐情”
     (一) 清华经费是否“异常竭蹶”
     (二) 权力博弈与“牺牲”女生

四、没有男生的卫斯理学院(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卫斯理安学院“女性精英”办学研究[D]. 杨柳. 河北大学, 2021
  • [2]清华学校首批庚款留美女学人中的音乐人[J]. 宫宏宇.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21(01)
  • [3]二战后美国常春藤盟校本科招生制度的历史变迁研究[D]. 姚媛婉君.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4]全球史视野下的清华专科女生留美教育述略[J]. 王晓慧. 全球史评论, 2019(01)
  • [5]近代江苏女留学生群体研究[D]. 张晓洁. 江南大学, 2019(12)
  • [6]《七姊妹文理学院和金陵女子学院》汉译项目报告[D]. 董佳怡.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7]大学生同伴网络影响的非对称性研究[J]. 程诚,王奕轩,姚远.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9(01)
  • [8]1914年清华学校首批留美专科女生考略[J]. 王晓慧.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 [9]《走向世界》(第6-9章)翻译实践报告[D]. 张凯茜.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10]1922年清华停送专科女生留美始末[J]. 王晓慧. 现代大学教育, 2017(03)

标签:;  ;  ;  ;  ;  

卫斯理学院没有男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