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钢琴演奏中的音乐想象力(论文文献综述)
杨青[1](2022)在《音乐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钢琴是声乐艺术体系当中的重要分支,属于一种极具技术性特点的器乐艺术,作为钢琴演奏者,进行钢琴作品演奏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能够为广大受众提供钢琴艺术的享受,使其精神世界得以丰富。对于演奏者而言,形成敏感的音乐听觉能力是其培养音乐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其不断强化音乐演奏技能的重要前提。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音乐听觉的内涵及其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然后详细分析了音乐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具体作用,最后探讨了如何对音乐听觉进行有效应用,希望能够为广大钢琴演奏者的自我提升提供一定参考。
姜涛[2](2022)在《谈钢琴演奏中的内心听觉》文中提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人们用听觉捕捉和感受音乐的灵魂。因此,在钢琴演奏中,要重视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在内心中对于音乐形象进行设计,进而进行外在的呈现。培养内心听觉能力,有利于提升钢琴演奏者的水平,也能够更好地彰显音乐作品的魅力。为此,文章从钢琴演奏中内心听觉概述入手,对养成内心听觉习惯的作用以及钢琴演奏内心听觉的培养策略展开了论述。
姬丛扬[3](2021)在《钢琴演奏中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路径试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钢琴,但是现阶段钢琴演奏教学存在较多问题。多数钢琴教师仅重视技巧教学及识谱教学,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内心听觉能力。这导致学生难以在演奏过程中融入自身的感情。他们虽然可以熟练演奏曲目,却无法引起他人的情感共鸣。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内心听觉能力包含的要素,然后阐述了培养内心听觉能力的重要性,最后从四个方面讲述钢琴演奏中内心听觉能力的具体培养路径,希望能为钢琴教学提供参考。
任奕潼[4](2021)在《论钢琴演奏中内心听觉的重要性及培养》文中提出钢琴有着"乐器之王"的美称。作为西洋古典乐器的一种,学习钢琴可以让学生了解丰富的乐理知识,提高个人修养以及文化素质,加深对音乐的鉴赏力,提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领悟。而内心听觉是钢琴演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钢琴演奏中融入内心听觉,可以在脑海中搭建自己对于钢琴演奏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声音形象,有助于提高钢琴演奏水平。
乔雪[5](2020)在《论如何提高钢琴演奏中的表现力》文中认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演奏,是表达音乐的重要途径,而准确的音乐表达是我们获取优美音乐的前提:钢琴演奏是一门表演艺术,演奏者倘若想要通过钢琴很完美地表现出作品的内容和特定的音乐形象,表现力是很重要的,它是演奏者的重要使命。
孙美晨[6](2020)在《《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的“意境”与演奏要点》文中提出学术界针对钢琴作品意境的研究探讨,大多是基于理论进行的阐述,鲜少有对具体作品在“二度创造”环节进行意境的分析。本文旨在从“意境”的理论出发,对具体的钢琴作品的意境做阐述,后结合作品创作特征的分析,着眼于意境表达的具体演奏处理,就作品意境的“重建”做进一步的演奏分析,为作品意境化的表达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方案。此外,本研究调查了3名青年钢琴家针对该作品的练习过程和演奏体会,总结了一些在二度创造中“意境”塑造的演奏要点,如想象力、全局思维等。因此,本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具体钢琴作品的意境化演奏提供一些参照,有助于中国钢琴作品《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的演奏。
王晨成[7](2020)在《钢琴套曲《四季》演绎风格的共性与个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共性与个性是事物的两个内在本质,这种矛盾存在于任何事物或现象之中。本文通过对钢琴作品演奏中共性与个性关系的辩证分析,试图让演奏者更好地去理解钢琴演奏中的共性与个性。钢琴演绎风格中共性和个性与时代的变迁、乐器制造业的变革,钢琴演奏者与作曲家有着密切的关系。钢琴演奏的共性是钢琴演奏的理性体现,主要表现在钢琴演奏的规范训练和基本功能要求两个方面。钢琴演奏的个性是因人而异的,但其前提是要尊重原作思想理念,进而将演奏者自身的演绎风格体现出来,因此,演奏者对原着演绎的最终追求并不单一体现在共性或个性上,两者相互配合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本文试通过选取三位同世纪不同时代、不同年龄段、不同演绎风格的钢琴家,对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演奏版本进行共性与个性的比较分析,共性方面主要表现为三位钢琴家对原作作品的理念及整体音乐的把握上一致,个性的不同分别从三位钢琴家的演奏的速度、力度、风格与审美等方面进行分析,并试图归纳钢琴套曲《四季》多样性的本质,让钢琴演奏者能够深刻地领悟到原创者的情感及演绎风格,使读者对该作品的风格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对钢琴演奏中共性与个性之间关系及两者融合方式的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诠释钢琴演绎,也为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万凡捷[8](2020)在《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亚历山大技术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一门结合了医学、心理学、教育学、运动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如今被广泛运用于欧美各国的音乐表演教学领域,其教学宗旨是帮助音乐表演者缓解在练习和表演中由于身心失调引起的紧张、疲劳和疼痛,发现并改进不良和无效的运动习惯,从而获得身心舒展和谐的音乐表演体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是一种钢琴教学辅助工具,它的作用是能够缓解钢琴演奏中的肢体紧张问题,以及达成钢琴音色和音乐表现之间的桥梁作用。上世纪80年代至今,西方学者已成功将亚历山大技术运用到钢琴表演与教学当中,但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在中国目前处于初步摸索阶段。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的解静娴老师尝试探索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认识,但是该教学法在理论上还需要补充与完善。本课题将关注点投向钢琴教学,以亚历山大技术在钢琴教学中运用的理论方法和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实践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本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论与展望组成。其基本内容与框架如下:绪论,概述了本研究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核心概念等。第一章,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及其钢琴教育功能。第一节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论述了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来源、理论内涵以及理论发展。第二节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教育功能,阐释了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科学性功能、人文性功能以及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功能。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科学性功能是有利于钢琴演奏技术张弛有度;增强钢琴学生的躯体感知力和核心力量;预防钢琴学生身体损伤;启发钢琴学生身体知觉能力。人文性功能是有助于改变演奏者观念、形成正确身体经验;调整演奏者情感状态控制;提升钢琴音乐美学的人文性表达;有助于钢琴教学人琴合一。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功能,是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体现钢琴教育技术和人文艺术的融合,也可以实现人与钢琴乐器的融合。第二章,亚历山大技术在西方钢琴教学中的实践。本章首先对其内容进行梳理,划分为三个学段、三个时段和三个进程。第一节具体阐释三个学段即初级学段、中级学段、高级学段。初级学段是树立科学的练琴观念,夯实演奏基础,提出了规避错误使用练琴身体习惯,弹奏力量合理分配的理念和“整体运用”钢琴演奏的理念;中级学段协调音乐与钢琴演奏中运用的身体能量,具体阐释了“语言指令”对钢琴演奏能量运用的引导,“支撑与悬挂”与“阻力和推力”语言指令控制演奏;高级学段强调身体经验的钢琴教学方法,具体阐释了“抑制技术”、良好的“运用”和“运转”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阐释了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法中运用身体经验的意义。第二节阐述三个时段,分别归类了该技术教学法课前、课中与课后教学的不同内容与方法,提出三个观点:课前应当启发学生钢琴演奏的身体感受和表达,培养身体感受中的“时间感”“空间感”“视觉感”;课中体验亚历山大技术,增强学生的身心协调,体验运动原理,运用“椅子作业”原理,合理分配身体能量,减少钢琴演奏中习惯性紧张;课后运用“抑制”技术在钢琴弹奏中觉察监督,适应复杂多变的演奏挑战。第三节阐释亚历山大钢琴技术训练的三个进程。首先提出在练习之前建立审慎的练琴思维,初步形成身体与钢琴音乐两者结合的意识,建立对练琴时身体状态的觉知;练习过程中改变观念体验过程,具体体现为:鼓励钢琴学生大胆质疑固有的练琴习惯,培养钢琴学生不执着于预期钢琴演奏结果;练习之后发掘钢琴演奏者的综合自我体验,具体体现为:1、共同协作方法,发掘综合自我体验。2、美学沉浸式方法,发掘综合自我体验。3、“直觉钢琴弹奏”与“自觉钢琴弹奏”的差异辨别方法。第三章,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身体美学与道德文化,旨在剖析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映射出的意义与价值。第一节,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比较亚历山大技术中礼仪文化与中国礼仪文化在来源、载体和传播上的相似和差异,并且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需要礼与乐的统一,提升礼仪规范,陶冶行为修养。第二节,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身体美学,论述中国身体哲学与亚历山大技术身心统一理论、庄子“物我合一”思想与钢琴教学中“人琴合一”理念的一致性。第三节,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提出了钢琴教学应当追求艺术境界和道德境界的互相融合,艺术是重要道德文化手段之一;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追求仁与乐的统一,提升艺术境界,实现人格的不断完善。第四章,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实践。第一节主要论述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注重身体经验积累的探索,具体体现为调整钢琴学生的肢体动作;根据钢琴学生生理特点选择教学指导方式;指导学生上肢运动链的使用;运用身体训练方式激发学生潜力。第二节主要阐述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注重艺术经验积累的探索,培养钢琴学生表演哲学的反思性内涵;提高钢琴学生内心体验与自得;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的“由适而乐”、“适人之乐”、“自适之适”和“忘适之适”,培养钢琴学生的“身体深层敏感性”;培养钢琴学生祛除内心执念的自我意识。第三节阐释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思维的调整、扩展和突破,思维调整即知觉塑造敏锐的弹奏动态;思维扩展即音乐与身体的双重“场界”思维有助于人琴合一;思维突破即注重过程导向的钢琴教学“无为思维”(Non—doing)。第四节论述“亚历山大技术”实现“自然和优化”的钢琴教学,一方面,“自然”的钢琴教学指的是,在钢琴训练中注重人道和现实的理性精神,创立身心自由的钢琴训练方式,钢琴演奏动作具有“自然之和”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优化”的钢琴教学指的是,“行为上的自如化”“情绪上的轻松化”“姿态上的优美化”。第五节,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循环上升三阶段论”。1、“直觉弹奏阶段”培养身体经验。直觉弹奏阶段具有易变性、偶然性和无序个性化的特点,运用亚历山大技术对“直觉弹奏阶段”进行引导。2、“自觉弹奏阶段”培养艺术经验,具体体现为运用“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有效控制音乐状态、建立身体与音乐之间的关联状态;“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重塑“身体感官地图”;运用“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进行四个方面的教学实践。3、“无我弹奏阶段”培养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的融合,阐释了“无我弹奏阶段”的个性品质,“无我弹奏阶段”的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融合的实践,最后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循环上升三阶段论对钢琴表演艺术人才“表演者境界”“艺术家境界”“艺术大师境界”培养的启示。本章构建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方法“知行合一”“身心一体”维度上的辨证统一,最终形成整合性的“礼乐统一”,彰显身体能量与乐器演奏之间的辨证关系。在结论与展望中总结了七个方面的结论:1、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融合的钢琴教育功能。2、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中双重场界结构的理论内涵——“身体空间场界”与“钢琴音乐作品场界”。3、亚历山大技术在钢琴教学中主要运用的方法有“主要控制技术”“抑制技术”“意向技术”。4、阐释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国传统身体美学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增强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的人文性。5、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的结合成为实现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身心统一”理念的关键要素。并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循环上升三阶段论”。6、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演奏中的教学思维。7、亚历山大技术对培养中国钢琴表演艺术人才的启示。为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法搭建了圆锥体三维模型。本研究试图从理论认知和实践探索两方面进行钢琴教学的创新探索。理论认知方面,从身体哲学的角度构建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提倡“身体反思”的重要作用。通过自我觉察和艺术“场界”的改变,使钢琴学生弹奏出丰富的钢琴音效、消除怯场心理。从实践探索方面,运用亚历山大技术“主要控制”技术,重塑“身体感官地图”,改变弹琴过程中身体不良习惯,使得由于不良肢体运动造成的身体疼痛感减轻,练琴的主动性增强,也避免身体受不良弹奏习惯造成的损伤,保持学生可持续演奏发展。
杨扬[9](2019)在《钢琴作品《浏阳河》演奏的心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音乐与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研究的深入,关于音乐表演行为的分析已经不仅局限于对技巧的关注,它还包含了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涉及到大脑各神经系统的协调合作,因此表演时演奏者的心理活动逐渐成为了研究中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钢琴作品《浏阳河》是王建中的钢琴音乐作品里最具时代颂扬精神的钢琴改编曲之一,是在其创作走向成熟期时,为宣扬传统民族音乐而作,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媒介。许多有经验的演奏者虽然有丰富的舞台经验但不善于对演奏经验和心得进行系统总结和回顾。因此希望通过分析演奏者在钢琴作品《浏阳河》演奏中心理活动,为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理论研究提供更广泛、科学的依据,使它更加的充实和完善。在该作品中,作曲家王建中运用旋律性刮奏、装饰音、散节拍等演奏技巧完整地表达了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韵味。而演奏者则应通过对不同音色所有的不同心理指向,在演奏中对音色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体现风格特征、凸显旋律线条以及营造声部层次感,以此来展现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韵味。演奏者在演奏中的心智思辨和肢体运动都依赖于大脑各神经系统的密切协调运作,涉及到了听觉、记忆、意象、想象、联觉和情感六大心理因素。在大脑的调控下,演奏者的心理活动、肢体运动和作品本身彼此协调统一,组成了完整的演奏心理结构。在作品的演奏中,心理活动贯穿了演奏的整个动态流程,而紧张心理是影响演奏者心理状态和演奏状态的关键因素,涉及到的主要成因有记忆的缺失、注意的偏离、练习的欠缺和焦虑的影响,相应的应对措施包括对音乐记忆的巩固、表演意识的培养、学习态度的建立和良好心态的建立。本研究侧重于在音乐和心理学这个前沿领域中,结合心理学以及音乐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就钢琴作品《浏阳河》演奏的心理这一论题展开论述,旨在为钢琴演奏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为《浏阳河》的演奏提供更多参考和帮助,为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中国钢琴作品提供新的契机。
王德义[10](2017)在《谈钢琴演奏过程中音乐形象思维的培养》文中研究说明思维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形象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加强音乐形象思维的培养,对于提高钢筋教学质量和演奏者音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音乐形象思维概念作为出发点,分析了培养音乐形象思维的意义,并从分解组合音乐要素、类比音乐要素等方面探讨了培养音乐形象思维的具体措施,希望可以为提高钢琴演奏质量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二、谈钢琴演奏中的音乐想象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钢琴演奏中的音乐想象力(论文提纲范文)
(1)音乐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音乐听觉的内涵及其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
(一)音乐听觉的内涵分析 |
(二)音乐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分析 |
二、音乐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 |
(一)在钢琴演奏过程中的导向性作用 |
(二)提高演奏者音乐想象力 |
(三)有利于对作品风格的把握 |
(四)有利于对作品完整性的把握 |
三、钢琴演奏中对音乐听觉的应用 |
四、结语 |
(2)谈钢琴演奏中的内心听觉(论文提纲范文)
一、钢琴演奏中内心听觉概述 |
二、养成内心听觉习惯的作用 |
(一)养成内心听觉习惯能够使演奏者形成良好的声音感知力 |
(二)养成内心听觉习惯能够提升演奏者的钢琴演奏技术 |
(三)养成内心听觉习惯能够提升钢琴演奏者的音乐表现力 |
(四)养成内心听觉习惯能够提升钢琴演奏者的演奏水平 |
三、钢琴演奏内心听觉的培养策略 |
(一)培养钢琴演奏者自身的听觉预感 |
(二)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深度鉴赏,提升音乐感知能力 |
(三)通过冥想训练为听觉提供有力支持 |
(四)客观记录所思所感,为演奏提供参考 |
(五)培养演奏者自身的音乐记忆能力 |
(六)培养演奏者自身的音乐想象能力 |
结语 |
(3)钢琴演奏中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路径试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内心听觉能力包含的要素 |
二、培养内心听觉能力的重要性 |
三、钢琴演奏中内心听觉能力的具体培养路径 |
(一)提高感知能力 |
(二)提高想象力 |
(三)培养音乐记忆 |
(四)进行倾听训练 |
四、结语 |
(4)论钢琴演奏中内心听觉的重要性及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内心听觉概述 |
(一)内心听觉的概念 |
(二)内心听觉的作用 |
三、内心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意义 |
(一)对声音产生概念 |
(二)提高演奏技巧 |
(三)充分地表达情感 |
四、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途径 |
(一)培养对音乐的感知 |
(二)对内心听觉进行客观分析 |
(三)培养音乐记忆力 |
(四)培养音乐想象力 |
五、结束语 |
(5)论如何提高钢琴演奏中的表现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技巧 |
二、创造力 |
三、想象力 |
四、整体的把握 |
五、结束语 |
(6)《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的“意境”与演奏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
(四)“意境”的定义 |
(五)《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的创作背景 |
二、《内蒙古主题民歌小曲七首》的音乐形态与意境分析 |
(一)乐句织体及其意境 |
(二)节拍与节奏及其意境 |
(三)和声及其意境 |
三、《内蒙古主题民歌小曲七首》的意境表达与演奏要点 |
(一)《悼歌》中沉痛哀悼的悲恸意境表达与演奏要点 |
(二)《友情》中活泼友爱的欢快意境表达与演奏要点 |
(三)《思乡》中静谧思念的朦胧意境表达与演奏要点 |
(四)《草原情歌》中含蓄婉转的缠绵意境表达与演奏要点 |
(五)《孩子们的舞蹈》中轻快跳跃的舞动意境表达与演奏要点 |
(六)《哀思》中空寂寥落的缅怀意境表达与演奏要点 |
(七)《舞曲》中热烈奔放的群舞意境表达与演奏要点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对象简介 |
附录2 访谈内容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7)钢琴套曲《四季》演绎风格的共性与个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柴可夫斯基生平及钢琴套曲《四季》介绍 |
2.1 生平介绍 |
2.2 《四季》的创作背景及艺术特征 |
2.2.1 《四季》的创作背景 |
2.2.2 艺术特征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演奏版本的对比分析——以钢琴套曲《四季》为例 |
3.1 不同演奏版本的介绍 |
3.1.1 莉迪亚·阿蒂缪 |
3.1.2 郎朗 |
3.1.3 阿什肯纳齐 |
3.2 不同演奏版本的共性分析 |
3.2.1 对原作思想理念的尊重和追求 |
3.2.2 作品整体音乐的把握一致 |
3.3 不同演奏版本的个性分析 |
3.3.1 音乐表现方面的个性差异 |
3.3.2 演奏风格的个性差异 |
3.3.3 审美取向的个性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钢琴套曲《四季》演绎风格共性与个性总结 |
4.1 作品内涵的表达 |
4.1.1 从作品中感悟共性 |
4.1.2 将作品融入个性 |
4.2 作品艺术处理表现 |
4.2.1 技术处理分析 |
4.2.2 音乐艺术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对钢琴演奏及教学的启示 |
5.1 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
5.1.1 发挥想象力的作用 |
5.1.2 展示自我个性化特点 |
5.1.3 自身音乐基础、阅历的作用 |
5.1.4 有效倾听与借鉴 |
5.2 对钢琴教学的启示 |
5.2.1 提高学生的钢琴文化素养 |
5.2.2 引导学生发掘自己的个性 |
5.2.3 重视学生音响资料的选择 |
5.2.4 提高学生演奏版本鉴赏力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8)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及其钢琴教育功能 |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论来源:约翰·杜威身心统一哲学理论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论源自于杜威理论 |
(二)杜威哲学理论中的“经验和习惯”与亚历山大技术理论 |
二、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内涵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内容 |
(二)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核心概念 |
(三)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主要特征——思想和身体紧密联系 |
三、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发展 |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教育功能 |
一、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科学性功能 |
(一)有利于钢琴演奏技术张弛有度 |
(二)增强钢琴学生的躯体感知力和核心力量 |
(三)预防钢琴学生身体损伤延长职业生涯 |
(四)启发学生身体知觉能力 |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人文性功能 |
(一)改变演奏者观念——体验演奏过程而非执念于结果 |
(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身体经验 |
(三)调整演奏者情感状态控制提升钢琴音乐美学的人文性表达 |
(四)亚历山大技术“身心统一”功能有助于钢琴教育的人琴合一 |
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体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
(一)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体现钢琴教育技术和艺术的融合 |
(二)实现人与钢琴之间的融合提升学生艺术境界追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亚历山大技术在西方钢琴教学中的实践 |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的三个学段 |
一、初级学段——树立科学的练琴观念,夯实演奏基础 |
(一)规避错误使用练琴身体习惯 |
(二)弹奏力量合理分配的理念 |
(三)“整体运用”钢琴演奏的理念 |
二、中级学段——协调音乐与钢琴演奏中运用的身体能量 |
(一)“语言指令”对钢琴演奏能量运用的引导 |
(二)“支撑与悬挂”语言指令控制演奏 |
(三)“阻力和推力”语言指令控制演奏 |
三、高级学段——强调身体经验的钢琴教学方法 |
(一)“抑制技术”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
(二)良好的“运用”和“运转”在钢琴教学的运用 |
(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法中运用身体经验的意义 |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的三个时段 |
一、课前——启发身体感受和表达 |
(一)培养身体感受中的“时间感” |
(二)培养身体感受中的“空间感” |
(三)培养身体感受中的“视觉感” |
二、课中——体验亚历山大技术增强学生的身心协调 |
(一)体验亚历山大技术的运动原理增强钢琴演奏的身心协调 |
(二)运用“椅子作业”合理分配身体能量减少钢琴演奏中习惯性紧张 |
三、课后——运用抑制技术在钢琴弹奏中觉察监督,剔除超负荷的练琴行为 |
第三节 亚历山大钢琴技术训练的三个进程 |
一、练习之前——建立审慎的练琴思维 |
(一)初步形成身体与钢琴音乐两者结合的意识 |
(二)建立对练琴时身体状态的觉知 |
二、练习之中——改变观念体验过程 |
(一)鼓励钢琴学生大胆质疑固有的练琴习惯 |
(二)培养钢琴学生不执着于预期钢琴演奏结果 |
三、练习之后——发掘钢琴演奏者的综合自我体验 |
(一)发掘钢琴演奏者综合自我体验的三种方法 |
(二)释放演奏者的内心焦虑,解决怯场心理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 |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礼仪文化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中礼仪文化来源与中国礼仪文化来源 |
(二)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中礼仪文化载体与中国礼仪文化载体 |
(三)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中礼仪文化的传播与中国礼仪文化的传播 |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礼仪培养 |
(一)表演仪态培养是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追求礼与乐的统一 |
(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提升礼仪规范陶冶行为修养 |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身体美学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身体美学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儒家“天人一体”身体哲学 |
(二)亚历山大技术身心统一理论与中国身体美学的一致性 |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身体美学 |
(一)琴者,即身之舞动、心之表情、灵之达意 |
(二)实现中国古典身体美学的“栖居式审美”目标 |
第三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道德文化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道德文化的一致性 |
(二)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道德文化的差异性 |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道德文化培养 |
(一)艺术是培养道德文化的重要手段 |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追求仁与乐的统一 |
(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提升艺术境界实现人格的不断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道与器的相得益彰”——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实践 |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注重身体经验积累的探索 |
一、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调整学生的肢体动作 |
二、根据钢琴学生生理特点选择教学指导方式 |
三、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指导学生上肢运动链的使用 |
四、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运用身体训练方式激发学生潜力 |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注重艺术经验积累的探索 |
一、培养钢琴学生表演哲学的反思性内涵 |
二、提高钢琴学生内心体验与自得 |
(一)“由适而乐”、“适人之乐”、“自适之适”和“忘适之适” |
(二)培养“身体深层敏感性” |
三、培养钢琴学生祛除内心执念的自我意识 |
第三节 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思维的调整、扩展和突破 |
一、思维调整——知觉塑造敏锐的弹奏动态 |
二、思维扩展——音乐与身体的双重“场界”思维有助于人琴合一 |
三、思维突破——注重过程导向的钢琴教学“无为思维”(Non—doing) |
第四节 “亚历山大技术”实现“自然和优化”的钢琴教学 |
一、“自然”的钢琴教学 |
(一)在钢琴训练中注重人道和现实的理性精神 |
(二)创立身心自由的钢琴训练方式 |
(三)钢琴演奏动作具有“自然之和”的本质属性 |
二、“优化”的钢琴教学 |
(一)行为上的自如化 |
(二)情绪上的轻松化 |
(三)姿态上的优美化 |
第五节 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循环上升三阶段论 |
一、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的“直觉弹奏阶段”:培养身体经验 |
(一)直觉弹奏阶段具有易变性、偶然性和无序个性化的特点 |
(二)运用亚历山大技术对“直觉弹奏阶段”进行引导 |
二、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的“自觉弹奏阶段”:培养艺术经验 |
(一)运用“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有效控制音乐状态、建立身体与音乐之间的关联状态 |
(二)“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重塑“身体感官地图” |
(三)运用“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进行四个方面的教学实践 |
三、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的“无我弹奏阶段”:达到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的融合 |
(一)“无我弹奏阶段”的个性品质 |
(二)“无我弹奏阶段”的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融合的实践 |
四、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循环上升三阶段论对钢琴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启示 |
(一)表演者境界 |
(二)艺术家境界 |
(三)艺术大师境界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一)亚历山大技巧对音乐演奏和音乐家健康的系统评估 |
(附录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法与中国传统钢琴教学法比较 |
(附录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法与中国钢琴教学法比较一览表 |
(附录四)访谈记录 |
(附录五)曲谱 |
(附录六)索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钢琴作品《浏阳河》演奏的心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缘由 |
1.2 研究的现状 |
1.3 研究的目标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钢琴作品《浏阳河》的演奏特点 |
2.1 韵味的呈现 |
2.1.1 旋律性的刮奏 |
2.1.2 装饰音的诠释 |
2.1.3 散节拍的把握 |
2.2 音色的心理指向 |
2.2.1 体现风格特征 |
2.2.2 凸显旋律线条 |
2.2.3 营造声部层次 |
第3章 钢琴作品《浏阳河》演奏的心理结构 |
3.1 听觉意识 |
3.2 记忆感知 |
3.3 意象再现 |
3.4 想象表现 |
3.5 联觉对应 |
3.6 情感体验 |
第4章 钢琴作品《浏阳河》演奏的紧张心理成因 |
4.1 记忆的缺失 |
4.2 注意的偏离 |
4.3 练习的欠缺 |
4.4 焦虑的影响 |
第5章 消除钢琴演奏中紧张心理的措施 |
5.1 音乐记忆的巩固 |
5.2 表演意识的培养 |
5.3 学习态度的端正 |
5.4 良好心态的建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钢琴作品《浏阳河》的完整谱例 |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10)谈钢琴演奏过程中音乐形象思维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音乐形象思维概念 |
二、培养音乐形象思维的意义 |
三、培养音乐形象思维的具体措施 |
(一) 分解组合音乐要素 |
(二) 类比音乐要素 |
(三) 提高音乐想象力 |
四、结束语 |
四、谈钢琴演奏中的音乐想象力(论文参考文献)
- [1]音乐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分析[J]. 杨青. 戏剧之家, 2022(06)
- [2]谈钢琴演奏中的内心听觉[J]. 姜涛. 大众文艺, 2022(04)
- [3]钢琴演奏中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路径试析[J]. 姬丛扬. 戏剧之家, 2021(30)
- [4]论钢琴演奏中内心听觉的重要性及培养[J]. 任奕潼. 明日风尚, 2021(18)
- [5]论如何提高钢琴演奏中的表现力[J]. 乔雪. 艺术大观, 2020(18)
- [6]《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的“意境”与演奏要点[D]. 孙美晨. 西南大学, 2020(01)
- [7]钢琴套曲《四季》演绎风格的共性与个性分析[D]. 王晨成. 燕山大学, 2020(01)
- [8]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与实践[D]. 万凡捷.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9]钢琴作品《浏阳河》演奏的心理学研究[D]. 杨扬.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4)
- [10]谈钢琴演奏过程中音乐形象思维的培养[J]. 王德义. 北方音乐, 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