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理念

中国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理念

一、中国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理念(论文文献综述)

李苏瑾[1](2021)在《培智学校生活语文学生成长评价手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教育事业随着时代和国家的发展逐渐成为重要议题,由于对多方面发展能力和拥有创新实践等相关素养人才的需求,引发教育事业及教育评价的改革。特殊教育在观念的革新和行为的转变下,对学生的发展也更加关注,而教育评价作为指挥棒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在生活化理念和育人创生指引下,对培智学校学生的评价也不再单一片面,要更多体现对生命价值的尊重,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更好促进学生发展。学生成长评价手册作为一种发展性评价方式,其核心更多是对学生生命发展需要的关注和真实全面的动态考察。以评价促发展,实现学生所学与生活所用的有机结合,并给予整体连贯性记录展示。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促进其自身潜能发展,更好适应生活、立足社会。基于培智教育政策法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导向、教材研读整合,结合学生学情和发展需要设计评价手册。通过量表、纸笔测验进行量化评价,采用活动方式设计任务考察进行质性评价,运用照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全面收集学生资料,并将评价成果展示、文字描述呈现在手册中。最后分析并运用评价结果,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判,给予进一步的个别化指导,在学校家庭社会的紧密联结中,有效促进学生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实现成人成事的生命自觉发展。

杨洋[2](2021)在《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文中提出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时代文明进步的体现,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残疾人权益平等,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社会对残疾人的教育关注十分有限,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特殊教育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产生,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适和完善。基于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背景审视、内容考察、影响因素分析与特点归结以及对发展历程的评析与启示思考的探讨与研究,为当代中国特殊教育的本土化发展累积经验、提供借鉴。论文以历史的角度,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考察,从特殊教育各时期具体的内容入手,以全局和局部相结合的方式,描绘出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等,探索变迁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中积累了何种经验,并对历史进程进行分析解读,以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主要探讨了自西学东渐伊始,社会有识之士对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及教会特殊教育机构建立所经历的初期探索历程,具体包括特教师资培养、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与教学方法移植、学校的经费来源以及生源和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清末特殊教育的初创历程进行描述,分析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受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揭示其发展背后的推动力。第二章民初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国家通过制定教育宗旨、划定特殊教育的行政管理来确立特殊教育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对特殊学校的管理发挥着若隐若现的作用,特殊教育开始逐渐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同时,特殊学校的办学实践有了新的起色,在特教师资培养、课程教学、经费来源等方面趋向正规学校发展,生源和学生就业也较原来有了较大变化。第三章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转型渐变。随着国家在政治上得到统一,教育行政也趋于稳定,政府除了制定特殊教育宗旨和对其进行教育行政管理划分外,开始加强对私立特殊学校的立案监管。同时,义务教育政策的完善,卫生教育、慈善救济政策的强化实施,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辅助推动作用。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课程设置、语言教学、办学经费等方面“中国化”的色彩愈益浓厚。第四章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期。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给本就薄弱的特殊教育事业重创一击,但在民族生存危机意识强烈的时代背景下,受过教育的残疾人接手开办特殊教育的重任,政府在保存和发展特殊教育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使特殊教育事业得以存续。战后,政府对特殊教育制定了相对完善的规划,但受政局动荡影响并未实施。不过,特殊教育在民间推动与政府引导的合力作用下,特教师资培养专业性逐渐增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日渐规范,经费来源也逐渐有了稳定的保障,特殊教育逐渐向制度化的方向迈进。第五章在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历程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外因素,来揭示其自身与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大环境的更迭所产生的影响,同时特殊教育自身功能的转换,人本价值的逐渐突显,以及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也是促成其具有独特发展态势的关键因素。在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清末民国时期的特殊教育显现出了鲜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发展的重要时代标识,更有助于厘清特殊教育的发展思路。第六章从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辩证地评析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局限性,并以史为鉴,探索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即拓展特殊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这些经验可以为当下特殊教育体系的充实和完善提供借鉴和启示。

常鑫[3](2021)在《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文明、科学与技术的飞跃发展,俨然为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及其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尊重、关注、理解他们的生存及成长,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本研究基于全纳教育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参与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培智学校教育为主线,同时关照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从生存教育的目标和理念、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与教材、管理者及教师的情感与态度等多维视角切入,试图更为客观地阐述H省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现实困境。研究发现,当前H省培智学校以智力障碍学生为主,其生存教育更多地侧重于补足教育,存在教育资源和学段分布不均,仍存在入学困难,缺乏跟进和保障,就业支持相对薄弱,尤其是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匮乏等诸多现实困境。究其缘由,相对于家庭和社会需求,培智学校在教育教学设备、教育目标和理念,教材和课程,师资条件与教育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尚未能满足培智学生全纳性与创造性的拓展。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衔接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培智学生的生存效度。由于受身心条件所限,培智学校学生一旦缺失家庭教育的养护和社会教育的支持,很难顺利实现学校教育效果的延续和社会性发育。因此,培智学校学生的生存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同时需要医疗、残联、民政、财政等各部门予以协同,共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优势智能的可能空间和条件,进一步实现关注平等差异、积极融入社会、重审人的价值的全纳教育目标和理念。可见,培智学校的生存教育并不是纯粹地教会学生知识,而是利用一切教育力量,通过“身教”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犹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从而尽力实现对每一位特殊学生产生实质性的生存培育,突出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帮助学生从中寻求人的突破,营造和谐共生的生存空间。生存教育是培智学校学生获取生存意识与能力的主要途径,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和保障力度、进一步支持和完善生存教育条件,社会要大力接纳和提供就业机会形成长期支持体系,同时家庭要及时强化和改善培育效果。只有构建各方合作和联动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目标,才能使学生具备服务自身与社会的意识与能力,才能更完整、自由且公平公正地参与社会融合,实现他们真正的生存价价值。

石云鹤[4](2021)在《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现状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残疾人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体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与发展程度的标尺。新中国成立以来,残疾人教育问题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全方位、跨越式的巨大成就。融合教育作为国内外广泛推崇的特殊教育领域新兴理念,在我国残疾人教育实践中的主导地位也愈发凸显,九十年代,我国以随班就读的形式开启了融合教育的初步实践,随着融合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我国教育界越来越关注障碍儿童少年的平等教育权利,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和法规来规范融合教育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教育实践的需要和依法治教观念使得融合教育政策法规成为引导和规范融合教育活动、解决融合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选择,然而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还存在着立法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想要充分保障融合教育的质量,需要进一步发展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因此本文在新时代办好融合教育的背景下,从分析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的现状入手,总结其发展历程和特点,并指出现有政策法规存在的不足,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学习域外国家融合教育政策法规的优势,提出了发展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目标定位、指导原则及对策。本文除去绪论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融合教育政策法规的相关概念,分析了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探讨了融合教育理念内涵、基本主张等,分析了融合教育相关争论及优势体现。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含义,介绍了我国发展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法理基础。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的发展状况,回顾了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在立法观念、立法层次、可操作性、评估认定机制等方面的问题。第三部分研究了美国、英国和印度尼西亚融合教育政策法规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各国政策法规的突出特点,提炼出域外国家融合教育政策法规的经验。第四部分提出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适当借鉴国外发展经验,解决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发展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目标定位是要体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承载构建融合社会的历史使命,反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达到结构上更加鲜明,内在价值取向上保持一致,调控内容上更加丰富,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强化,法律法规与政策更加协调,全面而系统地达到融合教育有法可依,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发展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六条指导原则及具体对策。第五部分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

韩惠丞[5](2020)在《芬兰全纳教育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的理念在1994年世界特殊教育大会达成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正式提出,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教育趋势。全纳教育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最深层次的包容,意味着个人之间没有差别,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权获得同样的机会去学习和发展。世界各国都开始对全纳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积极探索,全纳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自从2000年经合组织国家开始实施国际评估项目(PISA)以来,芬兰一直是国际教育成果排名前列的国家之一。良好的评估成绩以及高质量的教学,使芬兰成为世界教育领域的典范国家,芬兰也积极地推行全纳教育并取得了丰硕的经验和成果。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清晰地展示了芬兰全纳教育的历史、基本理念和实施情况,分析了芬兰的全纳教育实践过程中如何支持学生学习,以及促进全纳教育的因素,并对比我国全纳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全纳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经验。论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芬兰全纳教育的历史沿革,剖析了芬兰全纳教育的产生背景,对芬兰全纳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以期对芬兰全纳教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第二部分深入分析了芬兰全纳教育实施的具体措施,包括教育政策、财政投入、建设全纳学校、课程与教学开发和全纳教师培养等,这些措施保证了芬兰全纳教育的稳步推进。第三部分分析了芬兰学校实施全纳教育实践案例,对芬兰学校实施全纳教育过程、实践效果进行剖析。第四部根据芬兰全纳教育的发展经验和我国全纳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芬兰全纳教育实践对我国实施全纳教育可供借鉴的经验。

凌琳[6](2020)在《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下文简称特殊精英教育)是适合超智儿童身心特点的一种特殊的优质教育,它从根本上不同于传统认识中在大众教育里仅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精英教育”,其特点在于教育对象仅面向超智儿童,针对其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即因材施教,它同时也是当前教育体系的的完善和补充,还可以开发被教育者的潜在能力,发扬其优势才能,实施一种最适合超智儿童的教育模式。英才(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其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遵循着“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而不同之处在于,除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之外的其他几种教育的受众的定义都包括了多元化的能力,而本文提出的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只针对智力超群的学生。特殊精英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是国家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式,且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本研究以公平视角审视特殊精英教育问题,综合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和政策制定理论,认为新时期的教育公平应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应该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并拓展出新的内涵来促进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当前社会普遍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均等、公平就是绝对的平均,甚至认为教育上任何的区别都是不公平现象。然而,特殊精英教育是否真的站在教育公平的对立面呢?答案是否定的。人的性别、年龄、个性、能力生来就有差别,教育上的“均匀用力”是最低层次的、浮于表面的伪公平,根据受教育对象在各方面素质的不同提供适合每个人的相应的教育条件才是真正的、实质性的公平。换言之,教育公平应该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该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其一,人们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公平就是完全相同的教育;其二,我国特殊精英教育异化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大众教育被精英化;其三,当前我国的“超常教育”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无法满足人民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需要;其四,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都在大力发展英才教育,一些国家甚至将英才教育提高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加大经费投入,并且颁布法律法令予以法制和政策保障,而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却缺乏政策保障。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各国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与政策进行分析、比较,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试图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方式,为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颁布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法、比较法、调查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梳理各国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政策,了解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以及实施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结合各国国情与我国实际情况,为本研究提供借鉴经验;接着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各相关人群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与态度、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及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三个方面的问题。问卷调查部分,发出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48份,深入访谈了33位专家(含教育家和高校其他专家)、教育实践家、教师、家长、学生,其中包括国内顶级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和裴娣娜先生,以及多位国内一流中小学校领导,问卷数据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访谈质性数据使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数据分析和访谈分析为本研究提供量化和质性研究基础,最后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得出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许多国家(地区)都对特殊精英教育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如美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立法立规发展英才教育,德国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重视“天才教育”,其他如俄罗斯、韩国、日本等,甚至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有相关法律法规或条例为特殊精英教育保驾护航,如台湾198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就包含了关于资优教育的内容。不少发达国家(地区)特殊精英教育已颇具规模,如英国受惠者比例为1%-5%,新加坡为1%,俄罗斯为1%,以色列为1%,韩国也已达到1%。我国特殊精英教育虽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也存在主体异化、培养模式单一、系统性缺失、发展不平衡,甚至缺失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等问题。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构建可借鉴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和有关政策,从成才渠道、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式、教育管理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具体政策建议为:构建完整的成才渠道,一方面科学地建立超智儿童鉴定选拔机制,具体可使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智力测试量表结合学生、家长自荐和教师推荐的多元化鉴定选拔机制,另一方面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让超智儿童受到连贯、系统的培养,更好地成为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师资上,从选培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激励保障机制三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专门的优秀教师;在课程上,加强需求调查,提升课程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在课程设置上更加重视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注重差异化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在管理上,需在政府职能部门设专人管理特殊精英教育,也可考虑设置专门的部门以调整课程模式,协调教育队伍,加强教学管理,且加强政策宣讲,以减少政策实施阻力;在政策法规上,为特殊精英教育立法立规,提供经费、政策和法制保障,填补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政策法规空缺。本研究有两个创新之处:一是内容上,通过对国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分析,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发展情况,探索本土化的培养政策;二是方法上,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由于受到研究条件与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还存在一些不足,期待能邀请到更多的国内顶级专家和一流名校的校领导参与调研,也期待以后国家支持更多探索性的教学试验。

李燕敏[7](2020)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研究 ——以云南省20所新建特殊教育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到党的十八大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办好特殊教育”,都彰显着特殊教育需要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发展。国家对特殊教育不断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特殊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我国特殊教育整体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特殊学校数量不断增加,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数量逐渐增长,特殊教育学校硬件设施设备不断完善,教师数量也不断增长。随着特殊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特殊教育对象由显性障碍类型逐渐向隐性障碍类型延伸,特殊教育安置形式从起初的封闭隔离逐步走向支持融合,同时,特殊教育逐渐向学龄前教育与高等教育两极延伸,因此,建立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刻不容缓。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2014年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了要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为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特殊教育教师队伍,2015年教育部研究制定并印发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7年,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办好特殊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国家又颁布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提出要加强专业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云南省为贯彻落实国家对特殊教育的相关政策要求,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特殊教育体系构建工程、特殊教育质量提高工程、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残疾学生资助5大工程助推云南省特殊教育的发展。为促进云南省特殊教育健康均衡发展,保障云南省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建设,2017年云南省编制办印发了《云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机构编制标准》,要求各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结合特殊教育学校的特点和需求,配齐配足教职工。建设一支教师专业化水平良好的特殊教师队伍是制约着云南省特殊教育能否办好的关键问题,2008到2018年间,云南省新建特殊教育学校38所,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云南省20所新建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的整体发展状况、专业发展、专业素质水平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整体发展状况方面:云南省新建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严重不足;性别比例失调,民族、年龄、教龄、职称的分布比例较为合理;教师的学历水平较高,但特殊教育专业水平较低,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较少。2.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发面:大部分教师参加过职后培训,但整体参加职后培训的次数不多;职后培训的层次在市级和区级两个层次上出现了断层,呈现出省级和校级培训两头热的现象;大部分教师认为目前组织的职后培训的次数不足,教师接受的职后培训内容与教师期望接受的培训内容不相符;绝大部分教师期望接受的培训形式为“理论讲解+操作示范”,并且愿意参加特殊教育培训班以及短期培训;教师的科研水平普遍较低,参加过科研的教师较少,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少,大部分教师认为在科研方面最大的障碍是缺乏必要的指导。3.在教师专业素质水平发面: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表现较好,教师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非常好,在个人修养与行为和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方面都有较高的认识,基本上能够做到师德为先,学生为本;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中等,教育教学的组织和设计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在环境创设与应用、激励与评价方面表现较好,在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整体较低,教师对教育教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的认识不足,学科知识和和学生发展知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政府要加大特殊教育投入,配齐配足特殊教育教师;二是要完善特殊教育培训体系,加大特殊教育培训的力度;三是要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四是政府和学校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教师全身心投入到特殊教育工作中;五是加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专业素质水平。

李尚卫[8](2020)在《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战略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特殊教育发展战略是决策者基于理论与实践成果,对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措施及组织实施的顶层谋划与构想。文献分析表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特殊教育规章制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纳特殊教育发展战略体系,特殊教育发展战略经历了萌芽期(1949—1988年)、形成期(1989—2000年)、发展期(2001—2013年)与成熟期(2014年至今)四个阶段,实现了"隔离式"、"融合式"向"全纳式"的新跨越,特殊教育正步入"全纳"、"均衡"、"公平"、"优质"、"个性化"的新时代。然而,我国特殊教育改革发展顶层设计仍存在一些局限,深入反思与不断完善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孟杰[9](2020)在《适应性体育活动影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安置的主体形式,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进入到普通环境中接受教育,其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占有很大比例。随着随班就读工作的不断深入,其发展方向逐渐由规模扩大向质量全面提升转变。体育作为随班就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对于特殊学生的全面发展及随班就读质量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随班就读体育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在集体教学方面随班就读学生常常被忽视,处于边缘状态。同时,在个别化辅导方面,资源教室、个别教学计划对于体育学科的覆盖还相对匮乏,使得身心存在缺陷的特殊儿童与健全儿童之间的差距得不到有效弥补,对于他们融入普通体育课程及活动十分不利。这种现象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随班就读学生运动参与的不足,不利于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同时也对随班就读整体质量的提升造成一定的阻碍。在现有资源条件下,继续完善随班就读体育集体教学的同时,重视并不断开发、开展不同形式的个别化辅导,对于改善随班就读学生个体能力、提升运动参与、促进他们在普通环境中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符合特殊需要人群参与需求的适应性体育活动为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测试、行动研究、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通过行动研究对方案进行实施,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并探究其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影响。以期能够为目前尚处起步阶段的相关实践性研究提供借鉴,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促进提供新的思路,同时能够为我国随班就读体育发展的改革探索实践提供案例参考。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体育运动参与现状与影响因素。通过资料收集、测试、访谈等方法,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该群体运动参与促进方案的构建与实施提供现实依据。运用TGMD-2、ActiGraph GT3X+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运动动机量表、情感错误归因程序分别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基本运动技能、身体活动水平、运动动机、运动态度等进行测量评价,并收集相关体质测试数据,从不同层面对目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此外通过读随班就读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访谈,了解目前随班就读体育的开展状况及影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因素。结果表明,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水平整体偏低。他们的速度、力量、柔韧、耐力等运动素质发展水平相对较弱,其基本运动技能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身体和心理投入相对不足。身体活动水平整体偏低,并且对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并不积极。2、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构建。通过理论依据、方案目标体系、组织形式、内容选择、实施结构等方面,构建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搭建适应性体育活动制定和实施的参照框架,为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的实践开展提供参考;基于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不足的现状,及哲学、教育学、特殊教育学、体育学等理论的指导,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应以充分尊重和重视每个随班就读儿童为出发点,承认他们接受公平教育的需求与权利,并且正视他们与健全同龄者之间的差异性;建立明确的目标体系,循序渐进,是保障方案持续实施,最终达到理想效果的基础;组织形式上,集中式个别化的组织形式能够节约资源,提升效率;内容方面以简单的专门性动作技能为基础,针对参与者特点及需求进行调整,保障每个孩子有效的参与和练习;人员配置方面,教师、家长、教练、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团队合作方式,能够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共同协调运转,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过程和结果、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的方式,能够及时反应方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不断促进方案的完善;衔接对应的比赛与活动,为参与者搭建技能学习与运用的平台,是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持续开展的重要保障。3、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实施效果的行动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以研究人员与实践者共同设计,并分工完成实施及资料收集与反馈的方式,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进行实践,检验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探究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影响。依照上述随班就读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构建的原则,设计了以网球基本技术为内容的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通过方案实施前后,参与者的运动素质、基本运动技能、身体活动水平、运动动机、运动态度等指标的测量,同时在方案实施后,进行学生家长及体育教师访谈,对参与者回归普通班级后的表现进行了解来评价方案实施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参与适应性体育活动,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各项指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在他们回归普通班级后,其参与运动的兴趣和自信心得到了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基于以上研究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水平整体较低。学校资源的局限性、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及实践经验的缺乏,随班就读学生自身缺陷等是导致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受到限制的重要因素。(2)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制定应以充分尊重和重视每个随班就读儿童为出发点,承认他们接受公平教育的需求与权利,并且正视他们与健全同龄者之间的差异性。这是具体方案目标制定、内容设置、实施流程规划的基础。(3)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以促进运动参与为阶段目标。由“集中式个别化辅导”的组织形式;以基本动作技能、过渡性技能和专门性竞技技能学习为内容的结构性框架;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段式的实施结构;社会、学校、家庭合作式的团队教学人员配比;过程性与结果性、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方式组成的方案制定与实施架构,具有较强的可行性。(4)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实施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素质水平、基本运动技能、身体活动水平、运动动机、运动态度及参与运动的兴趣、自信心等方面具有提升作用,并改善了他们回归融合环境后的参与表现。过程和结果共同表明了,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闫奕[10](2020)在《我国残疾人受教育权保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受教育权作为一项与公民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基本权利,日益显现出深刻的时代价值。通常意义上来说,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其综合素质越能适应于社会竞争的需要,并能够充分发挥才能,实现自由和个性的发展。自1954年受教育权被纳入宪法规范保障中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建设取得了多方位、多领域的跨越式进展。残疾人作为我国社会成员组成中数量最为庞大的弱势群体,其受教育权保障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从具体实践来看,当前我国残疾人在受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如下几点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残疾人教育立法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法律内容规定较为粗糙,实践操作性不强;国家对于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支出和分配机制管理失范,学校内专用资源教室的配置、针对性课程设计、无障碍环境的建设还比较落后,特殊教育专任教师的培养、任用、考核等配套制度存在空白点;因受教育权受损寻求法律救济时面临着行政复议机关相关领域专业性不足,行政诉讼主体不适格或不属于行政行为的审查范畴等阻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如下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综合分析残疾人受教育权保障的基础理论,对相关定义、内涵范围以及法理依据进行阐述,尤其聚焦于残疾人这一特殊主体的受教育权利内容以及权利的特殊性。第二,从历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年鉴、教育部官方网站等处收集近五年残疾人教育的相关统计数据,利用Excel分析的方法剖析如今残疾人受教育情况,国家在立法、行政和法律救济方面的制度保障现状。第三,全面索引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阐述受教育权立法保障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利用数据分析的方法,阐述行政保障中教育经费管理、学校及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通过对比我国东部、中部、东北部和西部地区统计数据,探究地区间资源分配不均、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通过分析近些年相关的热点案例,讨论受教育权在法律救济环节所面临的阻碍。第四,借鉴国外在残疾人教育保障中的先进举措,结合我国国情针对性的提出残疾人受教育权保障制度建设的完善建议。

二、中国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理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1)培智学校生活语文学生成长评价手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培智学校语文学习评价的现状及问题
        二、基于评价现状和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生活语文学生成长评价手册的迫切需求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生活语文
        二、学习评价
        三、学生成长评价手册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教育评价发展的研究综述
        二、语文教育评价相关的研究综述
        三、评价手册相关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内容框架
    第五节 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基础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活语文学生成长评价手册的理念与目的
    第一节 生活语文学生成长评价手册的理念
        一、以培智学生为本
        二、尊重差异、满足生活需求
        三、关注过程、强调真实全面性
        四、促进学生发展、实现育人创生
    第二节 生活语文学生成长评价手册的目的
        一、促进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
        二、推动学生语文素养及生活运用能力的提升
        三、调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结,培养学生成人成事
第三章 学生生活语文学习的评价标准
    第一节 倾听与说话
        一、内容框架
        二、维度解释
    第二节 识字与写字
        一、内容框架
        二、维度解释
    第三节 阅读
        一、内容框架
        二、维度解释
    第四节 写话与习作
        一、内容框架
        二、维度解释
    第五节 综合性学习
        一、内容框架
        二、维度解释
第四章 学生生活语文学习的评价方式
    第一节 通过评量表,评定学生发展现状
    第二节 通过纸笔测验,考察语文识记理解水平
    第三节 通过活动任务,促进生活运用能力提升
        一、个人活动
        二、小组活动
        三、班级活动
        四、学校活动
第五章 生活语文学生成长评价手册的结果分析与运用
    第一节 评价结果的整理分析
    第二节 学生成长评价手册的呈现及运用
        一、学生成长评价手册的呈现
        二、学生成长评价手册的运用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问题
    三、文献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的价值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七、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1874—1911)
    一、清末特殊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动荡政局为开办特殊教育提供宽松土壤
        (二)西学东渐的文化传播为特殊教育的产生创造条件
        (三)新教育发展为特殊教育移植创设宽容氛围
    二、清末特殊教育的嚆矢
        (一)清末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
        (二)教会特殊教育机构的兴起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启蒙
        (一)盲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二)聋哑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的初步探索
        (一)确立“识字明道”的培养目标
        (二)尊西仿新的课程体系初具
        (三)教学方法的移植与改进
    五、特殊教育经费对西国的依附
        (一)教会慈善人士的联合募捐
        (二)国内教会组织的支持资助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办学的零星尝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初期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1912-1926)
    一、民初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军权至上的政局导致特殊教育发展边缘化
        (二)城市社会变动改变残疾人的救助观念
        (三)教育热潮迭起为特殊教育发展创设民主氛围
    二、民初特殊教育政策的形成与确立
        (一)民初特殊教育宗旨的流变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初定
        (三)特殊学校确立地位与规范管理
    三、特殊教育师资来源的自给自足
        (一)特殊学校毕业生扩充师资队伍
        (二)特殊学校附设短期师资训练班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变革与课程教学完善
        (一)确立“塑造独立国民”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丰富充实
        (三)语言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调试
        (四)上海盲童学校的个案考察
    五、广源众筹的多渠道经费来源
        (一)特殊学校的外源性筹资
        (二)特殊学校的内源性筹资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办学增加,国人积极仿办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的“中国化”渐变(1927-1936)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教育行政渐趋稳定与教育秩序规范
        (二)国内预防残疾意识逐渐增强
        (三)儿童学研究的发展促使国人关注残疾儿童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发展
        (一)特殊教育宗旨的核心确立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调整
        (三)私立特殊学校的管理权过渡
        (四)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变通政策
        (五)卫生教育与慈善救济的强化实施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确立职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二)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课程设置
        (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经验积累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革新与课程教学的本土探索
        (一)确立“盲哑教育职业化”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宗教性弱化
        (三)国人对语言教学的尝试与突破
    五、西方母国经费来源缩减
        (一)国内捐款与政府补助增加
        (二)制定学费标准,补充学校经费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与国人办学数量的此消彼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1937-1949)
    一、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致使特殊教育重心南移
        (二)特殊教育专业组织的兴起助力
        (三)战后中国经济崩溃导致特殊教育生存举步维艰
    二、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规划与完善
        (一)战时特殊教育政策的应时调整
        (二)战后特殊教育政策的完善性规划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专业性增强
        (一)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二)注重系统理论学习的课程设置
        (三)延聘专业教师开展培训
        (四)战后拟定专业师资培养方案
    四、特殊教育办学目标与课程教学体系的日趋完善
        (一)确立“培养社会有用公民”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规范设置
        (三)特色教学法的形成
    五、经费来源渐趋稳定
        (一)社团组织的经费补助
        (二)政府经费投入渐增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学校数量扩充,残疾人渐成办学主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一、特殊教育发展的外生性影响因素
        (一)政权更替与国家权力触角的延伸
        (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新生与生产力的客观需求
        (三)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强势推进
    二、特殊教育发展的内生性影响因素
        (一)特殊教育自身的功能转换
        (二)特殊教育的人本价值逐渐突显
        (三)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
    三、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归结
        (一)教育观念由“养”到“教”不断明晰
        (二)教育监管由“放”到“收”的集权化
        (三)特教师资培养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四)课程教学体系杂糅走向融合的本土化适应
        (五)经费来源由单一走向多元的开放化集资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评析与启示
    一、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
        (一)特殊教育本质功能的表达与强化
        (二)政府主权意识觉醒加强特殊教育整顿规范
        (三)特教师资培养体系的形成与教学经验积累
        (四)西式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植入与改造
        (五)多方支援加强特殊教育根基巩固
    二、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困境
        (一)角色定位摇摆不定,教育观念难转变
        (二)政策法规零散不健全影响特殊教育规范管理
        (三)师资培养体系欠缺阻碍教学工作进展
        (四)课程教学过度依赖制约特殊教育独立发展
        (五)经费支出基础薄弱导致特殊教育发展缓慢
    三、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当代启示
        (一)拓展融合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
        (二)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三)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
        (四)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
        (五)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培智学校学生主体教育的意义
        (二)培智学校学生的人文关怀价值
        (三)培智学校学生的社会融合目标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概念界定
        (一)生存教育
        (二)培智学校学生
        (三)智力障碍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参与观察法
        (三)问卷法
        (四)访谈法
    六、理论基础
        (一)全纳教育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七、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应然状态
    一、培智学校学生与生存的关系
        (一)学校是培养学生社会规则的主阵地
        (二)家庭是建立学生生活需要的原发动力
        (三)各界联动帮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文化
        (四)学生自身与生存建立完形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理想状态
        (一)培养目标应是健全人格的人
        (二)教育理念应是独立的生存者
        (三)生存实质应是维护学生自由公正的权利
        (四)生存机制应是构建和谐社会道德的体系
第二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实然状态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思路
        (二)调查点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三)调查样本
        (四)调查工具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开展情况
        (一)目标定位
        (二)管理措施
        (三)课程设置
        (四)教材使用
        (五)师资配备
    三、培智学校学生家庭生存教育的培育情况
        (一)家庭结构
        (二)家庭生存教育环境
        (三)家庭生存教育内容
        (四)家校合作的生存教育模式
    四、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教育情况
        (一)资本分配情况
        (二)考试选拔情况
        (三)社会沟通情况
        (四)社会就业情况
第三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培智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育化困境
        (一)教育管理特殊化不足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学习桎梏
        (四)学校育化的生存实践脱节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维护困境
        (一)家长育人意识薄弱
        (二)家长育人方法欠缺
        (三)家校合作教育固化
        (四)家长支持条件缺乏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给养困境
        (一)社会文化给予生存空间不足
        (二)法律保障弱化
        (三)社会匹配资源较少
        (四)社会育人结果被忽视
第四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干预困境成因
        (一)生存教育定位模糊
        (二)校园文化的智能环境缺乏
        (三)教师专业素养支持力不足
        (四)管理者的决策粗浅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教养困境成因
        (一)家庭教育结构残损
        (二)家庭教育意识窄化
        (三)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四)家校合作不对称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融合困境成因
        (一)社会规则与沟通的适应不调
        (二)同伴关系存在距离
        (三)就业效度岌岌可危
        (四)教育分层处于劣势
第五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政府对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保障力度
        (一)建立学生入学综合诊断评估与档案追踪机制
        (二)扩大培智学校办学总量
        (三)扩大培智学校教师培养力度
        (四)政府、专家、一线教师参与校本教材推广
        (五)开设临床教育学,推动五位一体的康养模式
    二、完善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实施条件
        (一)改善教育特殊化环境,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二)拓宽教师招聘渠道,提高教师培训实效
        (三)教育评价中引入社会性评价机制
        (四)改进教育管理普教化倾向
    三、改善培智学校学生家庭培育效果
        (一)设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意识与能力
        (二)提供家长公益岗位
        (三)建立家长心理干预调节机制
        (四)改善家长与学校教育的衔接
    四、提高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支持
        (一)加强义工的专业性
        (二)民办培智幼儿教育公助化
        (三)健全职前教育,设立专业性托养机构
        (四)进一步融合培智学校学生的就业支持
结论
附录一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校长问卷
附录二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三 访谈提纲概要
附录四 课堂参与观察记录表
附录五 双鸭山市S培智学校总课程表1
附录六 哈尔滨市H培智学校总课程表2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基本概念与法理基础
    2.1 融合教育
    2.2 教育政策法规
    2.3 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
    2.4 发展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法理基础
        2.4.1 人权理论
        2.4.2 公平正义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及其问题
    3.1 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发展现状
    3.2 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的发展进程
    3.3 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存在的问题
        3.3.1 立法理念陈旧
        3.3.2 立法层次低
        3.3.3 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
        3.3.4 未彰显融合教育特性
        3.3.5 缺少指导性案例的应用
        3.3.6 监督问责机制缺位
        3.3.7 评估认定机制不完善
    3.4 本章小结
4 域外国家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借鉴
    4.1 美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
        4.1.1 融合教育立法完善
        4.1.2 融合教育司法判例丰富
        4.1.3 融合教育政策法规制定重视家长参与
    4.2 英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
        4.2.1 体系“扁平化”
        4.2.2 科学的认定与评估机制
    4.3 印度尼西亚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
        4.3.1 规定具体、可操作性强
        4.3.2 政策对象多样化
    4.4 域外国家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借鉴价值
        4.4.1 完善的立法
        4.4.2 政策法规对象多样化
        4.4.3 政策管理体制的扁平化
        4.4.4 科学的评估认定机制
        4.4.5 政策法规可操作性强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发展
    5.1 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发展目标
    5.2 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发展原则
        5.2.1 公平性原则
        5.2.2 无歧视原则
        5.2.3 统一性原则
        5.2.4 科学性原则
        5.2.5 优先原则
        5.2.6 全面性原则
    5.3 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发展对策
        5.3.1 完善立法体系
        5.3.2 立法凸显融合教育特性
        5.3.3 建立健全科学评估认定机制
        5.3.4 明晰权利责任及法律救济程序
        5.3.5 建立部门协作机制
        5.3.6 加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5.3.7 优化管理体制
        5.3.8 扩大特殊群体参与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芬兰全纳教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三、概念界定
        (一)核心概念
        (二)相关概念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案例研究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芬兰全纳教育的历史沿革
    一、芬兰全纳教育发展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1.经济背景
        2.政治背景
        3.文化背景
    二、芬兰走向全纳的发展历程
        (一)初始-免费义务教育实施阶段:1921年—1968年
        (二)发展-综合学校教育改革阶段:1968年—1998年
        (三)成熟-全纳教育日趋完善阶段:1998年—至今
    三、芬兰全纳教育的理念
第三章 芬兰全纳教育实践分析
    一、制定宏观教育政策
    二、提供教育经费和福利保障
        (一)政府对教育的资金投入
        (二)提供学生经济资助基金
    三、构建全纳的学校和社区
        (一)营造全纳的学校文化
        (二)建立多专业合作的学生福利团队
    四、实施三级支持模式
        (一)一般、增强和特殊支持
        (二)三级支持的形式
    五、设置灵活和富有个性化的全纳课程
        (一)国家核心课程
        (二)个性化课程设置
    六、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一)差异化教学和全纳教学
        (二)教师合作教学
        (三)合作学习
    七、培养高质量的全纳教师
第四章 芬兰全纳教育实践案例研究
    一、莱卡里小学的全纳教育实践案例
        (一)莱卡里小学的实施全纳教育的背景
        (二)莱卡里小学全纳教育的实施
        (三)莱卡里小学全纳教育实施评价
    二、拉普兰大学教师培训学校全纳教育实践案例
        (一)拉普兰大学教师培训学校的全纳政策及原则
        (二)拉普兰大学教师培训学校的全纳教育措施
        (三)拉普兰大学教师培训学校全纳教育实施
        (四)拉普兰大学教师培训学校全纳教育实施评价
    三、基于两个案例的简要评述
        (一)全纳教育的实施强调营造全纳学校文化
        (二)全纳教育的实施重视提供灵活优质教学
        (三)全纳教育的实施旨在确保支持所有学习者
第五章 芬兰全纳教育经验对我国开展全纳教育的启示
    一、芬兰全纳教育经验分析
        (一)教育政策上注重资源的有效分配
        (二)学校发展上鼓励进行多专业合作
        (三)课程教学上倡导灵活多样的设计
        (四)教师教育上重视培养全纳价值观
    二、对我国开展全纳教育的启示
        (一)变革传统教育观念增强全纳教育观念建设
        (二)加大全纳教育财政投入优化全纳教育资源分配
        (三)提高课程实施灵活性建立多专业合作团队
        (四)树立全纳教育信念加强全纳教师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社会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
        (二)特殊精英教育的异化
        (三)特殊精英教育无法满足个人、社会及国家发展
        (四)特殊精英教育缺乏政策法律保障
    二、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价值
        (三)实践价值
    三、相关概念
        (一)超智儿童
        (二)精英与精英学生
        (三)精英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
        (四)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与政策制定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超智儿童鉴定选拔的研究
        (三)关于超智儿童培养模式的研究
        (四)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师资建设的研究
        (五)其他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特殊精英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研究
        (三)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实施经验的研究
        (四)关于超智儿童身心特征的研究
        (五)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国际比较的研究
    三、总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内容和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取样与样本情况
        (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重难点及拟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与调研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调研设计
    五、信效度分析及研究伦理
        (一)信效度分析
        (二)研究伦理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智力理论
        (一)智力差异客观存在
        (二)智力是可以科学测量的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启示
    三、教育公平理论
        (一)教育公平的层次与原则
        (二)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平衡
        (三)教育公平在特殊精英教育中的体现
    四、政策制定理论
        (一)理性决策理论
        (二)公民参与理论
第四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国际经验
    一、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相关法律政策发展概述
    二、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执行经验
        (一)选拔机制
        (二)培养方式
        (三)师资建设
    三、典型国家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分析
        (一)俄罗斯
        (二)美国
        (三)韩国
    四、总结
第五章 中国特殊精英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实践进程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历史
        (二)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现状
    二、国内相关政策的发展
        (一)重点学校、重点班的政策与实践
        (二)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班级的尝试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计划
    三、中国特殊精英教育案例分析
        (一)北京八中经验与成绩
        (二)江苏天一中学经验与启示
    四、总结
第六章 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
    一、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和态度
        (一)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的态度
        (三)影响因素分析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
        (一)对成才渠道的看法
        (二)对安置形式的看法
        (三)对课程教学的看法
        (四)对师资队伍的看法
        (五)对保障和资金的看法
    三、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
        (一)走出误区,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
        (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四)尽可能提供好的条件和资源
        (五)制定科学的准入准出机制
    四、总结
第七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相关因素研究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问题确定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
    三、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与功能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功能
    四、特殊精英教育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一)政治可行性
        (二)经济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第八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建议
    一、构建完整的成才通道
        (一)建立科学的鉴定选拔机制
        (二)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特殊精英教育教师的选培制度
        (二)重视特殊精英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
        (三)完善特殊精英教育教师激励和保障机制
    三、优化培养环节
        (一)课程设置的优化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四、加强教育管理
        (一)确定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强化教育管理机构的管理作用
        (三)增加理解减少阻力:加强政策宣讲
    五、完善保障机制
        (一)经费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法律保障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特色与创新
    三、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社会认知调查问卷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3 校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 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6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7 访谈内容节选
后记

(7)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研究 ——以云南省20所新建特殊教育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国内外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研究比较分析
    (三)概念界定
        1.特殊教育
        2.特殊教育教师
        3.特殊教育学校
        4.教师专业素质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二、研究结果
    (一)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状况
        1.教师的性别、民族、年龄与教龄分布
        2.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分布情况
    (二)教师专业发展状况
        1.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情况
        2.特殊教育教师课题研究情况
    (三)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
        1.教师的专业素质总体现状
        2.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现状
        3.教师的专业知识现状
        4.教师的专业能力现状
三、分析与讨论
    (一)云南省新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整体发展状况
        1.教师的数量
        2.教师结构
    (二)云南省新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状况
        1.教师参加职后培训情况
        2.教师的科研情况
    (三)云南省新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素质
        1.专业理念与师德
        2.专业知识
        3.专业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1.加大投入配足特殊教育教师
        2.完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体系
        3.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
        4.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
        5.提升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质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云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质调查问卷
致谢

(8)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战略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战略的形成历程
    (一)萌芽时期(1949—1988年)
    (二)形成时期(1989—2000年)
    (三)发展时期(2001—2013年)
    (四)成熟时期(2014年至今)
二、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
    (一)“隔离式”、“融合式”走向“全纳式”特殊教育
    (二)“以普及为重点”走向“均衡发展”
    (三)“程序公平”走向“实质公平”
    (四)“量足”走向“质优”
    (五)“全面发展”走向“个性化成长”
三、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战略的主要局限
    (一)立法层次低,法律效力有限
    (二)术语混用,理念滞后
    (三)体系欠完善,针对性不强
    (四)决策机制不健全,沟通协作不足
    (五)督导宣传不足,实效性不强
四、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战略的未来构想
    (一)提高立法层次,提升法律效力
    (二)规范术语,创新理念
    (三)优化结构,完善内容
    (四)优化决策机制,促进协同创新
    (五)加强督导,增强合力

(9)适应性体育活动影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与必然趋势
        1.1.2 我国融合教育实践随班就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3 随班就读中体育教育的理论必要性与现实边缘化
        1.1.4 随班就读体育提升与改善的理论支持与路径选择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及流程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轻度智力障碍
        2.1.2 适应性体育活动
        2.1.3 随班就读
        2.1.4 运动参与
    2.2 文献综述
        2.2.1 融合教育概述
        2.2.2 融合体育教育概述
        2.2.3 运动参与的概述
        2.2.4 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特点与运动参与
        2.2.5 运动干预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运动参与的影响
    2.3 文献总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测试法
        3.2.4 行动研究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伦理
第四章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现状与影响因素
    4.1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现状分析
        4.1.1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能力
        4.1.2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表现
        4.1.3 小结
    4.2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
        4.2.1 随班就读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对运动参与的态度
        4.2.2 随班就读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开展
        4.2.3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运动参与面临的困难与需求
        4.2.4 小结
    4.3 总结
第五章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构建
    5.1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构的理论依据
        5.1.1 哲学——人本主义理论
        5.1.2 教育学——教育公平理念
        5.1.3 特殊教育学——部分融合理念
        5.1.4 体育学——动作技能发展模型
        5.1.5 社会生态学——社会生态环境理论
    5.2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构建原则
        5.2.1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目标
        5.2.2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组织形式
        5.2.3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内容
        5.2.4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实施
        5.2.5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发展性
    5.3 总结
第六章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实施效果的行动研究
    6.1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行动方案的提出
        6.1.1 行动研究问题的提出
        6.1.2 进入研究现场
        6.1.3 提出行动研究方案
    6.2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行动方案内容
        6.2.1 方案内容目标
        6.2.2 方案内容设置
    6.3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行动方案实施计划
        6.3.1 参与者的招募
        6.3.2 行动方案实施的人员配比及职责
        6.3.3 行动方案实施的组织形式
        6.3.4 行动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价
    6.4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实际行动过程
        6.4.1 时间安排的调整
        6.4.2 实施人员的调整
        6.4.3 方案实施内容的调整
    6.5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行动结果
        6.5.1 行动研究前后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的参与能力
        6.5.2 行动研究前后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表现
    6.6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行动结果分析
        6.6.1 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能力的影响
        6.6.2 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表现的影响
    6.7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6.8 随班就读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实际推广与应用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0)我国残疾人受教育权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残疾人受教育权保障的法理分析
    一、残疾人受教育权的语义分析
        (一)残疾人的定义
        (二)受教育权的含义
        (三)残疾人受教育权的含义
    二、残疾人受教育权的内涵分析
        (一)残疾人受教育权的特殊性
        (二)残疾人受教育权的内容
        (三)残疾人受教育权的权利限度
    三、残疾人受教育权保障的法理依据
        (一)人权理论
        (二)正义理论
第二章 残疾人受教育权保障的现状
    一、我国残疾人受教育现状
        (一)残疾人受教育普及度现状
        (二)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受教育现状
        (三)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受教育现状
    二、残疾人受教育权的立法保障现状
        (一)国家基本法层面
        (二)行政法规层面
        (三)规范性文件层面
        (四)地方性立法层面
    三、残疾人受教育权的行政保障现状
        (一)组织机构设置现状
        (二)教育经费管理现状
        (三)学校建设现状
        (四)师资建设现状
    四、残疾人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现状
        (一)行政救济现状
        (二)司法救济现状
第三章 残疾人受教育权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分散,不成体系
        (二)权利义务主体规定不明确
        (三)内容粗糙,操作性差
    二、行政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机构设置不完善
        (二)教育经费管理失范
        (三)学校建设不足
        (四)师资建设不足
    三、法律救济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救济存在的问题
        (二)司法救济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残疾人受教育权保障的完善建议
    一、立法保障的完善建议
        (一)建构以《残疾人教育法》为核心的法律规范体系
        (二)完善权利义务主体规定
        (三)细化条款规定,增强可操作性
    二、行政保障的完善建议
        (一)完善组织机构设置
        (二)规范教育经费管理
        (三)加强学校建设
        (四)加强师资建设
    三、法律救济的完善建议
        (一)完善行政救济
        (二)完善司法救济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中国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理念(论文参考文献)

  • [1]培智学校生活语文学生成长评价手册设计研究[D]. 李苏瑾.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D]. 杨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D]. 常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 石云鹤.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5]芬兰全纳教育实践研究[D]. 韩惠丞.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6]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D]. 凌琳. 西南大学, 2020(05)
  • [7]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研究 ——以云南省20所新建特殊教育学校为例[D]. 李燕敏. 西南大学, 2020(05)
  • [8]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战略的回顾与展望[J]. 李尚卫.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9]适应性体育活动影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实证研究[D]. 孟杰.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9)
  • [10]我国残疾人受教育权保障研究[D]. 闫奕. 青岛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中国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理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