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乡土复调音乐形式及其民间口头理论解读(上)

岭南乡土复调音乐形式及其民间口头理论解读(上)

一、岭南土着多声音乐形态及其民间口头理论解读(上)(论文文献综述)

冯明洋[1](2019)在《音乐学引领我走进希望的田野——岭南音乐文化学人自述》文中研究说明我的学术道路说来简单,头二十几年边成长求学,边选道铺路。毕业分配后,三十年广西,三十年广东。在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史论教学两条道路上一路走来,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一直到广东省文艺研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岗位上离休。曾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中国音乐史学会的首届理事,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人类学学会会员。写过不少论文,出版过三本(四册)专着。研究领域,从壮族民歌开始,到广西各族民歌的采集与研究;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①的文字总撰稿,到《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原

彭清[2](2015)在《瑶族典籍《盘王大歌》翻译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化。少数民族典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大战略观下,民族典籍的对外翻译是一项紧迫且重要的工作。《盘王大歌》是瑶族最瑰丽的史诗,在我国南部湘、桂、粤等省以及东南亚、欧美国家的瑶族地区都有传唱,它是瑶族的“国际歌”,是一种兼具音乐和舞蹈的综合型艺术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明显的民间传承性。《盘王大歌》作为瑶族的创世史诗和“百科全书”,已被列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国内对《盘王大歌》的研究在史料梳理、文化渊源的追溯、传播等方面已有一定基础。国外的研究也有涉及,但非常有限,基本限于语言文字层面,而且有些解读失真,容易造成对中华文化的误解;其次,国外的瑶族后裔,很多不会瑶语,中文的《盘王大歌》满足不了广大国外瑶族同胞唱诵的需要,迫切需要适合他们传诵的文本;再者,瑶族没有文字,《盘王大歌》作为口传文化有其“失忆”的过程。《盘王大歌》作为国内外广大瑶族同胞及瑶族文化爱好者的纽带,迫切需要在甄别原汉译文权威版本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英译与研究。《盘王大歌》的翻译与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该课题面临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如研究与翻译的关系,《盘王大歌》本身的性质,译作的文化定位,其思想文化的移译等。本文在对《盘王大歌》进行文化渊源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英译探究,探寻民族典籍尤其是南方民族史诗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就南方民族口头文学的翻译作出一定的理论阐释和推导。同时,该研究立足于对民族典籍英译的进一步探索,进而推进到译配、译作的多业态传播等相关问题。瑶族文化研究与文化传播是《盘王大歌》的翻译动因,促使了《盘王大歌》的翻译与研究活动。《盘王大歌》的研究是对瑶族文化上的追溯与考查,是《盘王大歌》翻译的基础,也是为其服务的,可以说,翻译与研究是同步交叉进行的。依据以上的研究目标和研究重点,本文首先对《盘王大歌》进行原作(权威汉译文本)考察,就《盘王大歌》的形成渊源、内容梗概、文本形态、结构特点、时代背景、思想内涵、传承方式、说唱艺人等展开研究。运用当前史诗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口头“程式”理论,对《盘王大歌》的程式化结构以及说唱艺人的记忆与心理特征进行了阐述。借鉴田野调查的成果,对史诗的版本流传作了较为清晰的划分,对歌谣的吟唱方式进行了分析,为进入史诗的翻译与研究做好理学基础。其次,对《盘王大歌》进行文化定位和文体分析。《盘王大歌》所反映的瑶族文化是我国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岭南文化为主导,中原文化为底蕴,还吸收了如汉族、壮族等民族的多元文化,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和谐发展是历史的主旋律。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变迁通过《盘王大歌》中的神话传说得到诠释。因此,《盘王大歌》既有其文化真实的一面,又有其文学性的一面。《盘王大歌》的基本形式为七言古诗体,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情重于教、借喻含蓄、古雅纯朴。虽是凝练的诗章,但口语特色却十分鲜明。其独特的比兴手法,丰富了歌谣的表现方式。这两部分的研究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对《盘王大歌》进行阐释,为译作文本的具体文化现象和文化因素的解释,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依据。传统文化是哲学思想、思维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体现。《盘王大歌》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与作品本身及传播过程中所反映的“民族——国家”认同的文化观念是其主要的特色,也是国内外瑶族同胞至今仍将《盘王大歌》看成他们的文化根基的主要原因。文章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盘王大歌》进行探析,为从文化的历史维度、宏观维度对《盘王大歌》进行英译提供了依据,也为《盘王大歌》中瑶族核心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的多维翻译提供了基础。《盘王大歌》的文化属性及功能分析构成其英译与研究的基础。《盘王大歌》的基本形式为七言古诗体,根据学界对七言诗是中国西南各地民谣中最普遍的形态的推论,加上其口传、集体创作、富于音乐性的特征,以及与英语民谣在叙事方式、韵律等方面的相似性,将其认定为民谣体的史诗(ballad),不同于古老的英雄史诗(epic)。文章最后就南方民族史诗的翻译进行了总的分析。回归原典的翻译定位,英语民谣传统的介入翻译以及翻译过程中译文的通俗经典化调适,原作语言艺术特色的再现,原作文化的遮蔽与显现是其主要特点。《盘王大歌》英译是为国外的瑶族同胞和瑶族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份文献,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和联系纽带,因此,文化上的异化翻译和语言层面上的归化翻译就成了最佳选择。当然,每个层面的归化和异化的使用既有大致的主次之分,又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情况灵活处理。本文一方面借鉴我国南方史诗、口头程式、口头诗学理论、民族志诗学等史诗研究的新理论、新视角对《盘王大歌》进行现代解读和阐释,另一方面站在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角度,推导出“归化异化的动态平衡”、“文化模因再现——层级递进翻译”等翻译理论思考,为民族典籍尤其是我国南方史诗英译的策略选择提供参考。

高彩荣[3](2015)在《2003~2013年: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述略——兼及传统音乐研究发展前景》文中研究指明纵观21世纪初叶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汉族和少数民族音乐的传统课题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热点继续推进,主要表现在对民族音乐学理论的深入剖析和研究案例的相继出现,以及对学科的"本土化"思考;音乐语言学经历了从腔词关系的研究到唱词音声体系的建立;区域音乐研究成果显着,文化地理学学科建设日渐成熟;高校传统音乐教育教学实践进入到反思与重构的阶段。21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前景广阔,在继续推进传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开拓了中国传统音乐传播与产业化研究、跨界族群研究以及声音生态学等新的研究领域。

王丙珍[4](2014)在《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鄂伦春族审美文化从远古的森林文化走来,其内涵主要是指存在于鄂伦春族中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化现象,涵盖了鄂伦春族的民族精神,其形成的要素包括地理环境、民族迁徙、原始宗教和森林文化,涉及自然因素、历史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四个层面。在全球化时代,鄂伦春族审美文化在流变,原因在于多元文化的交融、生态环境变化对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冲击、三次历史跨越和六重生计方式对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影响。鄂伦春族审美观念具有生态文化内涵及原始文化特征,探寻鄂伦春族审美观念与北方其他民族的异同,可充实中华美学研究范畴。鄂伦春族文化现象中的绘画、音乐和舞蹈归属于艺术门类,具有明显的艺术特征;宗教、民俗、文学和工艺既有综合的文化内涵,又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或审美形式;两个层面均体现了鄂伦春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性格和审美意识。鄂伦春族审美文化体现在宗教信仰中,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信仰的审美观念,呈现出鄂伦春族的神灵意识、本族意识和审美意识;以鄂伦春族最后的萨满关扣妮的口述及经历为例,探讨萨满在民族审美文化中的地位和职能;在请神仪式、降神仪式、娱神仪式、送神仪式中,凸显了净化与对话、迷狂、歌舞与摹仿和共享的审美构成与表现。鄂伦春族文化的审美特性贯穿于日常生活和文学之中,在日常生活语境中,对当代口述传统展开美学思考。鄂伦春族艺术和工艺的审美表现在于绘画的审美意识、欢歌乐舞的审美情趣及民间工艺的审美取向和表达,触及生命的体验、情感的表露和信仰的思考;鄂伦春族民间工艺的审美标准存在功利性和审美性两个维度,在审美意象的延续中,审美主体在创造过程得到审美享受。通过对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多维度阐释,本论文关注了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当代危机,全球文化西化、中国文化汉化的趋势、人类对话方式的改变、传承主体的渐渐消失、加上鄂伦春族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类型的急剧变化,导致鄂伦春族文化艺术的碎片化,鄂伦春族审美文化事项已然有些模糊,尤其不利于当代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多元发展。最后对鄂伦春族审美文化进行了反思,揭示出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传承和创造的功能与意义,并叙述了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当代困境和未来展望,得出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发展是要找到民族精神栖居的家园的目的。

乔建中[5](2006)在《民歌研究的新境域 人生体验的铭感录——为冯明洋《越歌——岭南本土歌乐文化论》作序》文中指出

朱联群[6](2004)在《全国报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论文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冯明洋[7](2004)在《岭南土着多声音乐形态及其民间口头理论解读(下)》文中研究表明 四 “高音”的“跟”法,可解读为跟腔法、分声法、分层法等。“低音是腔口,高音跟着走。”这是个辩证原则。一方面,低音腔口的构成形态及其在“双声”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肯定的;另一方面,高音声部的“跟”也并非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老歌手们常说,唱“双声”歌好比种玉米,腔口是母本,还得父本配。有些地方把“双声”又称“公母声”就是这个道理。为了强调两个声部的配合,民间还流传着各种口头原则,如前面提到

冯明洋[8](2003)在《岭南土着多声音乐形态及其民间口头理论解读(上)》文中提出中国多声部民歌,大多流布于五岭之南。这里原为古代越人住地,其中西越(西瓯)一支聚居岭西,这就是今人所称壮语北部方言区的地方,至今盛传不衰的北路“双声”歌,是岭南文化最古老最本色的有声载体。这里的歌手,唱歌、传歌、编歌、用歌,乃至对歌的称谓、腔调的命名等,都有自己传统的谚语、口诀、行内话,约定俗成为民间口头理论,世代相传。解读这些理论,并用以解读其多声音乐形态,对于发掘和创造中国特色多声音乐,很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通过本文,也兼为民歌研究提供一种方法。

二、岭南土着多声音乐形态及其民间口头理论解读(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岭南土着多声音乐形态及其民间口头理论解读(上)(论文提纲范文)

(1)音乐学引领我走进希望的田野——岭南音乐文化学人自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军旅歌舞与乡土民歌的启蒙
二、求学深造与导师指点的愿景
三、八桂文化与岭南音乐的初识
四、田野实践与普查采风的创举
五、音乐史论教学与“音乐学”专业实验班
六、“脚印”“阶梯”与“方向”“方法”的转型
七、广府歌乐研究与探索岭南文化之本
八、壮族歌乐研究与探索岭南文化之源
九、多声部民歌研究与探索岭南文化之光
十、学路结晶与学术着作的补白
    (一) 《浩歌》
    (二) 《越歌:岭南本土歌乐文化论》
    (三) 《音乐文化论稿——音乐学的文化学视野》
结语

(2)瑶族典籍《盘王大歌》翻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三、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四、研究重点以及创新点
第一章 《盘王大歌》原作考察
    第一节 “活形态”瑶族史诗的典范
        一、瑶族文学的瑰宝
        二、瑶族文化的象征
        三、翻译与研究现状
    第二节 南方史诗与口头诗学
        一、《盘王大歌》的口头诗学传统
        二、《盘王大歌》的整体程式化结构
        三、瑶族民族史上的集体记忆
    第三节 《盘王大歌》的历史传唱
        一、《盘王大歌》内容梗概及结构特色
        二、《盘王大歌》时代背景及思想内涵
        三、《盘王大歌》的传承与文本型态
    第四节 《盘王大歌》说唱艺人
        一、说唱艺人角色与作用
        二、说唱艺人心理及其主体性
第二章 《盘王大歌》文化地位与翻译价值
    第一节 《盘王大歌》的文化定位
        一、南蛮文化为主导
        二、中原文化为底蕴
        三、多元文化的融合
        四、迁徙文化贯穿始终:迁徙瑶人的共同文化意识
    第二节 《盘王大歌》的文体分析
        一、传统古诗体与韵律
        二、多样化的艺术手法
        三、自然、朴实的语言风格
    第三节 深层动态历时的翻译
        一、瑶族文化研究与文化传播——翻译动因
        二、英译本概况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民间哲学思想与翻译的时空跨越
    第一节 《盘王大歌》宗教意识和哲学思想
    第二节 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与思维方式
        一、瑶族先民的人类起源说
        二、瑶族先民的朴素宇宙观
        三、瑶族先民的朴素辩证法
    第三节 民间信仰与理想人格转化
        一、自然崇拜
        二、神灵崇拜
        三、英雄人物崇拜
    第四节 作品英译的世俗化与现代转化
        一、作品主题的世俗化翻译
        二、民族神话传说的淡化翻译
        三、民俗事项的文化改写翻译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民族—国家”文化观念与文化凸显翻译
    第一节 《盘王大歌》——民族文化共同体
        一、《盘王大歌》中的多元民族文化交汇
        二、《盘王大歌》中的民族文化认同与记忆
    第二节 《盘王大歌》——国家文化认同的意识基础
        一、瑶汉同源——同源文化的共鸣
        二、国际瑶族——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第三节 “和”:伦理道德系统的阐释与重构
        一、《盘王大歌》中的“和”及相关伦理规范
        二、“和”的多维化英译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盘王大歌》译作总评与翻译策略研究
    第一节 南方史诗传承形态的当代译创
        一、回归原典的翻译定位
        二、英语民谣传统的介入翻译
        三、译文的通俗经典化调适
        四、原作语言艺术特色的再现
        五、原作文化因素的遮蔽与显现
    第二节 《盘王大歌》翻译策略探索
        一、文化模因构建
        二、文化模因传递中的层级递进翻译策略
        三、层级递进策略在译本中的体现
    第三节 民族典籍翻译的进一步探索
        一、民族典籍的多形式译配
        二、译作业态与传播媒介的统一
        三、民族典籍外译的传播途径与方式探索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着作
致谢

(3)2003~2013年: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述略——兼及传统音乐研究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研究课题的新进展
    ( 一) 汉族传统音乐研究视角与方法的突破
    ( 二) 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视角与方法的突破
二、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研究热点的继续推进
    ( 一) 民族音乐学理论和仪式音乐研究
    ( 二) 音乐语言学
    ( 三) 区域音乐文化研究
    ( 四) 传统音乐与高校教育
三、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的开拓
    ( 一) 传统音乐传播与产业化研究
    ( 二) 跨界族群研究
    ( 三) 声音生态学

(4)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学理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和理论创新之处
第一章 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生成的历史语境
    第一节 鄂伦春族审美文化探源
        一、鄂伦春族的族称、族源、人口及聚居地
        二、鄂伦春族的民族精神
    第二节 鄂伦春族审美文化形成的要素
        一、地理环境的审美基础
        二、民族迁徙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三、原始宗教的审美心理
        四、森林文化的审美根基
    第三节 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流变
        一、多元文化的交融
        二、生态环境变化对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冲击
        三、三次历史跨越、六重生计方式对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鄂伦春族宗教信仰的审美意蕴
    第一节 原始信仰的审美观念
        一、自然崇拜:神灵意识
        二、图腾崇拜:本族意识
        三、祖先崇拜:人文意识
    第二节 萨满的审美地位与职能
        一、鄂伦春族最后的萨满关扣妮
        二、萨满的审美地位与职能
    第三节 宗教仪式的审美构成
        一、请神仪式:净化与交流
        二、降神仪式:迷狂
        三、娱神仪式:歌舞与摹仿
        四、送神仪式:共享与轮回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鄂伦春族日常生活与文学的审美传统
    第一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
        一、民族服饰的审美形态
        二、饮食的审美感受
        三、民居建筑的审美追求
        四、交通运输的审美发生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传统
        一、鄂伦春族文学的审美品格
        二、当代口头传统的美学思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鄂伦春族艺术和工艺的审美表现
    第一节 绘画的审美意识
        一、鄂伦春族地区原始岩画
        二、现代油画
    第二节 欢歌乐舞的审美情趣
        一、生活的体验
        二、情感的表露
        三、信仰的思考
    第三节 民间工艺的审美取向和表达
        一、审美标准的两个维度
        二、审美意象的传承
        三、创造过程的审美享受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图目和图谱
    二、鄂伦春族田野调查路线图及鄂伦春族在中国分布示意图
    三、鄂伦春族人口及主要分布地区一览表(第六次人口普查 2010.11)
    四、被访谈人情况及访谈内容一览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7)岭南土着多声音乐形态及其民间口头理论解读(下)(论文提纲范文)

    (一)衬腔体。
        1. 分声化衬腔:
        2. 主音化衬腔:
        3. 音型化衬腔:
    (二)和腔体。
        1. 对和式和腔:
        2. 和声式和腔:
        3. 反和式和腔:
        4. 对比式和腔:
    (三)仿腔体。
        1. 句首仿腔:
        2. 简化仿腔:
        3. 反向仿腔:
        4. 反和仿腔:
        5. 严格仿腔:
    (一)北路“双声”歌的低音声部,是全曲的主要声部;
    (二)“高音”声部是“腔口”的派生声部。
    (三)“腔口“与”“高音”的声部结合形态,在“唱”与“跟”、“清楚”与“好听”的原则基础上,表现出独特的多声音乐现象。

(8)岭南土着多声音乐形态及其民间口头理论解读(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声腔因素
    (二)音列因素
    (三)韵格因素
    (四)音阶因素
    (五)调式因素
    (一)基本形式
        1. 三声性sol主音腔口:
        2. 三声性do主音腔口:
        3. 三声性la主音腔口:
        4. 三声性re主音腔口:
    (二)发展形式
    (三)变化形式

四、岭南土着多声音乐形态及其民间口头理论解读(上)(论文参考文献)

  • [1]音乐学引领我走进希望的田野——岭南音乐文化学人自述[J]. 冯明洋. 民族艺术, 2019(01)
  • [2]瑶族典籍《盘王大歌》翻译与研究[D]. 彭清. 湖南师范大学, 2015(10)
  • [3]2003~2013年: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述略——兼及传统音乐研究发展前景[J]. 高彩荣. 音乐探索, 2015(01)
  • [4]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研究[D]. 王丙珍. 黑龙江大学, 2014(04)
  • [5]民歌研究的新境域 人生体验的铭感录——为冯明洋《越歌——岭南本土歌乐文化论》作序[J]. 乔建中.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6(01)
  • [6]全国报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论文索引[J]. 朱联群. 民族艺术, 2004(04)
  • [7]岭南土着多声音乐形态及其民间口头理论解读(下)[J]. 冯明洋.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4(01)
  • [8]岭南土着多声音乐形态及其民间口头理论解读(上)[J]. 冯明洋.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3(04)

标签:;  ;  ;  ;  

岭南乡土复调音乐形式及其民间口头理论解读(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