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合成发光宝石在京通过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何珊珊[1](2021)在《不同方法合成的同种宝石对比研究 ——以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宝石合成技术的发展,合成宝石的种类和方法也在不断的增多,不同方法合成宝石与其对应的天然宝石的常规宝石学特征、晶体结构以及化学成分基本一致,因此合成宝石的鉴别成为宝石学研究的重点、难点之一。本论文利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对不同方法合成的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以及相对应的天然宝石进行常规测试和光谱测试,对其拉曼特征峰进行拟合,并对半高宽进行分析,分析得出:1、天然钻石和合成钻石的荧光特征、紫外光谱特征、半高宽值存在差异,天然钻石长波下的荧光强于短波,合成钻石短波下的荧光强于长波;天然钻石存在415nm和478nm的吸收峰,合成钻石无此吸收峰;天然钻石的半高宽值比合成钻石的高;不同方法合成钻石的荧光特征、紫外光谱特征、半高宽值基本一致。2、天然红宝石和合成红宝石常规宝石学特征基本一致,但紫外光谱特征、红外光谱特征、半高宽值存在差异,合成红宝石均具有320nm吸收宽带,天然红宝石无此特征;部分水热法合成红宝石部分样品在3231cm-1、3305cm-1、3478cm-1、3562cm-1附近存在由于Al-OH伸缩振动所致的弱吸收谱带;天然红宝石的半高宽值比合成红宝石的高;不同方法合成红宝石紫外光谱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提拉法合成红宝石无478nm吸收;不同方法合成红宝石半高宽值无明显差异。3、天然蓝宝石和合成蓝宝石常规宝石学特征、红外光谱特征基本一致,但紫外光谱特征、半高宽值存在差异,天然蓝宝石存在387nm、452nm、566nm吸收峰,合成蓝宝石无明显吸收峰;天然蓝宝石的半高宽值比合成蓝宝石的高;不同方法合成蓝宝石的紫外光谱特征、红外光谱特征、半高宽值无明显差异。4、天然祖母绿和合成祖母绿常规宝石学特征、中红外光谱特征基本一致,但紫外光谱特征、近红外光谱特征、半高宽值存在差异,天然祖母绿和助熔剂法合成祖母绿仅在450nm、620nm附近存在宽吸收带,但水热法合成祖母绿在370nm、683nm、956nm附近还有吸收峰;天然祖母绿和水热法合成祖母绿存在水的吸收峰,助熔剂法合成祖母绿无吸收;天然祖母绿的半高宽值比合成祖母绿的高;不同方法合成祖母绿的半高宽值无明显差异。
姜峰[2](2020)在《含铜矿物(CuFeO2、CuFeS2、CuS2、CuS)高温高压结构和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利用金刚石压腔装置,结合显微激光加热系统和电阻丝加温装置模拟地球深部温压环境,对铜铁矿(CuFeO2)、黄铜矿(CuFeS2)、黄铁矿结构CuS2、铜蓝(CuS)四种含铜矿物开展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运用原位拉曼光谱、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等技术进行分析测试,并结合第一性原理理论计算模拟进行辅助研究。通过探讨四种含铜氧化物与硫化物的高温高压结构和化学稳定性,进而获得Cu元素在地球深部的价态、配位多面体形式和可能的赋存形式。(1)通过铜铁矿(CuFeO2)高压下激光加温实验,在54 GPa、2000 K范围内首次实验合成了无序的岩盐结构的(Cu0.5,Fe0.5)O固溶体。(Cu0.5,Fe0.5)O固溶体是一种与下地幔中大量存在的镁方铁矿(Mg1-x,Fex)O类似的物质,它的形成指示了Cu2+离子可能以类质同象替代的方式进入镁方铁矿晶格,为Cu元素在地幔中的赋存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岩盐结构的(Cu0.5,Fe0.5)O固溶体中,Cu2+和Fe2+占据相同位置,并与周围阴离子形成呈规则八面体配位,表明Cu2+的Jahn-Teller效应被完全抑制。卸压至大约14.5 GPa,岩盐结构的(Cu0.5,Fe0.5)O固溶体开始非晶化,并在常压下完全非晶化,原因是高压下被抑制的Jahn-Teller效应在低压下不足以被抑制而重新显现。运用Birch-Murnaghan状态方程对合成的岩盐结构的(Cu0.5,Fe0.5)O的P-V数据拟合得到,V0=86.6(7)?3、K0=96(5)GPa及K’=4(固定)。(2)对黄铜矿(CuFeS2)在30 GPa、800-2000 K范围内开展了系统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原位拉曼光谱、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黄铜矿(CuFeS2)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分解产物为黄铁矿(FeS2)和熔体状的富铜相(Cu4FeS3)。黄铜矿(CuFeS2)分解后得到黄铁矿(FeS2)而非其它铜硫化物CuS、Cu2S、CuS2等形式,且富余的含Cu物质呈熔体存在,表明黄铁矿(FeS2)的结构和化学稳定性要高于绝大多数的铜硫化物。Cu的亲硫性通常比Fe高,然而实验结果显示出Cu的亲硫性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能不如Fe,这与Cu的硫化物在高温高压下普遍不如Fe的硫化物稳定有相似之处。(3)利用金刚石压腔在34.1 GPa、2000 K温压条件下首次合成了黄铁矿结构CuS2,拓展了它已知的合成温压范围。黄铁矿结构CuS2的高压拉曼光谱和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实验表明,它在30 GPa压力范围内稳定存在,不发生结构相变。拉曼光谱结果显示,CuS2的所有拉曼模频率随压力增加呈连续的单调线性增加。用Birch-Murnaghan状态方程对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实验得到的P-V数据进行拟合得到,V0=193.8(5)?3、K0=99(2)GPa及K’=4(固定)。CuS2的第一性原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保持一致。黄铁矿结构CuS2在地幔温压条件下保持稳定,指示了Cu2+在高温高压环境中可能比Cu+更为稳定,并且为地幔中Cu的赋存形式提供了另一种潜在可能性。(4)对铜蓝(CuS)在35 GPa、2000 K温压范围内开展常温高压和高温高压实验,结果表明CuS在大约8 GPa发生结构相变,随后在大约18 GPa发生非晶化。CuS的两个高压相经过800 K以上温度加热后,会进一步发生分解反应生成黄铁矿结构CuS2和一种富铜物相。指示了黄铁矿结构CuS2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结构和化学稳定性高于CuS。结合四种含铜矿物高温高压实验结果,岩盐结构固溶体(Cu0.5,Fe0.5)O和黄铁矿结构CuS2可以在地幔温压条件下稳定存在,为Cu在地幔中的赋存提供了两种潜在的可能性。(Cu0.5,Fe0.5)O和CuS2中的Cu离子均为+2价态,表明Cu+在地球深部温压环境中可能不如Cu2+稳定。黄铁矿结构的FeS2和CuS2在高温高压下都有较高稳定性,而黄铜矿(CuFeS2)在高温高压下分解生成黄铁矿(FeS2)而非CuS2,指示地幔温压环境中Cu2+的亲硫性可能不如Fe2+强,与常温常压下的Cu2+强烈亲硫性不同。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对于Cu在地球深部的价态、配位多面体形式和赋存形式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刘璐[3](2019)在《热处理黄色-蓝色和铍扩散处理山东蓝宝石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选择了9粒怀疑经过铍扩散处理的橙红色、黄色-蓝色山东蓝宝石,以确认是否经过铍扩散处理为目的,与热处理黄色-蓝色山东蓝宝石、铍扩散处理橙红色蓝宝石进行对比研究。对样品进行了常规宝石学测试、显微放大观察、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拉曼光谱、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EDXRF)、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和激光烧蚀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测试。蓝宝石颜色为橙红色、黄色-蓝色系列。折射率为Ne=1.7631.770,No=1.771-1.777,DR=0.008,一轴晶负光性。透明度为透明-半透明,亮玻璃光泽。蓝色和绿蓝色样品显示蓝色/黄绿色的强二色性。手持分光镜下观察均可见450nm的吸收带,带橙色调的样品中可看到Cr的红区双线吸收。偏光下观察样品显示一轴晶干涉图或“四明四暗”现象,有聚片双晶纹的样品显示局部全亮。所有样品均为荧光惰性。蓝宝石中的高温包裹体特征是高指示性的铍扩散鉴定证据,具体表现为:晶体发白、自形程度变差(通常含有气泡),周围裂隙被不规则流体或块状物充填;熔融重结晶的刚玉微晶充填愈合裂隙;长针状包裹体融断重结晶生成定向的短针状包体。反之,若样品内部晶体包体未被损坏,可排除铍扩散处理的可能。将铍扩散蓝宝石浸没在水中放大观察,可观察到与宝石轮廓相关的色域分布特征。这是宝石经过人工着色的诊断性证据。具体表现为:围绕宝石轮廓的黄色、橙色或无色色域包裹内部天然色域,或观察到黄色-橙色或其与天然色域的叠加色覆盖整颗宝石,天然色带被掩盖,整体呈现中间深边缘浅的分布特征。除两颗蓝色蓝宝石外,其它蓝宝石均缺失与氢有关的3310cm-1吸收峰。拉曼光谱测试表明山东蓝宝石中含有磁铁矿包体。使用LIBS可以快速检测出部分铍扩散样品中的Be元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没有发现额外的铍的吸收峰,这是因为铍离子在刚玉中的作用与Mg相似:在还原气氛中被氧空位补偿,不产生颜色;在氧化气氛中捕获空穴,产生强烈的黄色-橙黄色。故铍扩散处理一般选择在氧化气氛下进行。
罗凯[4](2019)在《宝石级单晶金刚石外延生长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刚石具有优异的光学、声学、热学、力学和电学等性质,且应用面十分广泛,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材料之一。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前景促进了人工合成金刚石方面的蓬勃发展,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microwave 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MPCVD)法从出现到现在一直是公认的人工合成高质量金刚石的最佳方法。对MPCVD方法而言,其技术的核心在于稳定激发高能量密度的等离子体球,高能量密度则是金刚石高质量沉积的关键,通过提高微波功率,即可有效实现上述条件要求。本文在实验室自制10k W高功率环形天线式MPCVD装置上,主要做了关于宝石级单晶金刚石的制备和批量化沉积高质量单晶金刚石的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在实验室自制的MPCVD设备上对宝石级单晶金刚石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真空度与金刚石质量的关系,发现等级越高的单晶金刚石对设备的真空性能越高;确定了预处理的工艺,第一步对籽晶生长面进行抛光,第二步需要用油浴法对籽晶进行加热酸处理,这样可以除去籽晶表面的金属和有机残留物,最后分别用丙酮、无水乙醇、去离子水对籽晶进行超声清洗,以保证籽晶表面的洁净度,然后将籽晶放入腔体中进行氢氧等离子体刻蚀。获得了沉积高质量单晶金刚石的工艺参数即:甲烷浓度在8%沉积温度在900℃~1000℃为沉积宝石级单晶金刚石的最佳工艺参数。2.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对10k W装置在高微波功率下微波电场的强度和分布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TM01和TM02两模式叠加形成的交变电场下,强电磁场稳定存在于基底正上方直径约60mm的区域,且随着微波功率的升高,电场强度逐渐从1.0×105 V·m-1增强到1.6×105 V·m-1,强场区分布范围也相应扩大从30mm增大到了60mm。同时通过计算机模拟对MPCVD设备的腔体内的等离子体分布状态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密度较强区域集中在直径约60mm的范围更加适合单晶金刚石的批量化生长。实验结果发现可以用来沉积单晶金刚石的面积略小于等离子体球的实际尺寸,原因是等离子体球边缘的能量密度较低,不足以充分离解气源分子,从而导致无法沉积单晶金刚石。本研究在功率为6k W,气压为11k Pa的条件下,批量生长了15颗单晶金刚石。3.使用10k W装置在高功率条件下对单晶金刚石的批量化生长。实验发现批量化生长单晶金刚石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金刚石基片滑动、金刚石内部有大量热应力的存在以及单晶金刚石抛光时裂角等问题,通过对基片台上刻上对应的浅槽的方法解决了金刚石基片滑动的问题;利用高温退火能够释放单晶金刚石基片中的部分热应力,有效在甲烷浓度在8%,沉积温度在950℃的工艺条件下,对抛光裂角的单晶金刚石进行了基片修复。
刘欣[5](2019)在《宝石充填工艺及充填宝石鉴定探析》文中指出天然宝石由于存在一定的裂隙,致使宝石观赏性无法达到人们的鉴赏要求,因此在宝石加工过程中,会选择一定的充填材料对其进行填充。本文首先从材料应用角度,对宝石加工过程中常用的材料充填工艺手法进行研究和总结,随后结合充填材料特性,从宝石鉴定角度,对经过充填的宝石如何鉴定进行研究。
白燕枝[6](2018)在《二甲苯在高压条件下的相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有机合成材料的出现,使人类摆脱了只能依靠天然材料的历史,而高压已被证明是一种用于合成功能性材料的有效工具,它可以使原子倾向于与其它原子接触而成键,从而形成更为饱和的结构。实验和理论研究已经表明:许多有机物在高压的作用下会被转化为不同于常压性质的晶体、固体、聚合体等形态的化合物。本文围绕二甲苯在高压条件下的性质,通过金刚石对顶砧(DAC),运用原位拉曼(Raman)光谱、红外吸收(IR)光谱、X射线衍射(XRD)光谱、质谱等实验手段和理论计算手段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对二甲苯的三种同分异构在高压下的结晶、相变、聚合等特性。并且对三种同分异构体和其它有机物在高压下的性质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第一章,首先介绍了高压物理学、高压技术及其在物质材料高压性质方面取得的突破。此外,对有机材料的高压研究进展和二甲苯性质做了简单的介绍。最后,概括了本论文研究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第二章,介绍了高压研究中所采用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包括DAC、原位高压IR光谱,高压Raman光谱、高压XRD光谱、质谱等。第三章,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初始为液态的对二甲苯样品在?0.1GPa时形成了晶体,Raman光谱和IR光谱在高压条件下的变化,也证实了其高压结晶的特性。在0.84 GPa的XRD图谱证实结晶后的对二甲苯为Cc(9)空间群的单斜结构。当压强继续增大至?13 GPa时,对二甲苯发生了另一个结晶相变,产生的晶体结构为C2(5)空间群的另一单斜结构。最后,通过对卸压后样品的液相色谱-质谱(HPLC-MS)分析证实:二甲苯在高压下的相变为聚合相变,聚合产物主要是对二甲苯的三聚体和四聚体的混合物。第四章,研究了邻二甲苯在高压条件下的相变情况。通过高压原位IR和Raman研究了邻二甲苯在常温高压下的结晶,相变及聚合,研究的最高压力为32.1 GPa。初始液态的邻二甲苯在?0.4 GPa时发生了结晶。在压力升高的过程中,IR光谱和Raman光谱发生了变化,包括:峰的劈裂、消失、宽化及新峰的出现。通过对IR光谱和Raman光谱的分析研究,发现邻二甲苯在加压的过程中发生了其它四个固体?固体的相变,相变的压力分别为1.4、3.9、12.3和16.8 GPa。当邻二甲苯样品从?26 GPa卸压到常压时,发现样品的高压相在常压下是可持续保存。通过质谱分析,表明卸压后的样品是邻二甲苯的聚合物。因此,我们得出,邻二甲苯在16.8 GPa时发生的相变是聚合。第五章,对间二甲苯在高压条件结晶及聚合进行了研究。显微镜所观察到的现象、红外光谱的变化,以及晶胞振动模式的出现表明间二甲苯在0.7 GPa时发生了结晶的变化,并且结晶后的间二甲苯是C2(5)单斜的空间群结构。在6.4和18.3 GPa压力下的红外,拉曼光谱及XRD的变化揭示了间二甲苯在高压下的另外两个晶体相变。此外,在高于18.3 GPa的相变是不可逆的。质谱实验的结果表明卸压后的间二甲苯样品中主要是其三聚和四聚体的聚合混合物。第六章,通过对二甲苯三种异构体高压下相变的对比和分析,得出甲基位置的不同,对分子结构稳定性产生了影响,因此它们在高压下的相变压力和相变个数存在差异。这为不同结构二甲苯混合物的有效分离提供了新的思路,填补了二甲苯高压研究的空白。通过对二甲苯及其它有机物高压结晶和聚合等性质的对比、分析和讨论,打开了有机物高压性质研究的规律。同时,对C、H有机物在高压下的相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方法和理论基础。第七章,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张雷[7](2018)在《天门蓝印花布的技艺与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出现过很多举世闻名的印染技艺,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区域文化和纺织技术水平是形成传统纺织印染风格的重要原因;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信仰风俗、文化趣味是解读传统纺织印染艺术符号意蕴的深层背景;印染背后蕴藏着的技术文化,更体现出技术水平和艺术境界之间的联系,印染文化成为地域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天门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于2011年列入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传承古代“染缬”技艺,在纹样、构图及寓意上有着鲜明的特征,这种技术工艺特征成为荆楚地区、江汉平原劳动者精神的重要载体,由此形成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成为天门蓝印花布区别于其他地方蓝印花布的显着特点。在古代纺织工程和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对于中国蓝印花布的研究文献较多,对于某些地方蓝印花布(如南通蓝印花布、湖南蓝印花布、山东蓝印花布等)的研究非常多,但是学术界对天门蓝印花布的关注度明显不够。本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对天门蓝印花布传统染织技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以期更加客观地展示荆楚地区的传统染织技艺和染织文化。论文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对天门蓝印花布的概念及地域分布变化进行了简单阐述,对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了细致地论述。指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在于,采用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发掘、整理天门蓝印花布从原料到工艺、从成品到社会应用的全过程,在史实、口述、试验等基础上,力争完整地探究其概念、特征、分类、特点、价值,深入研究其工艺、技术与文化特征,挖掘荆楚地区传统印染技艺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获得天门蓝印花布的技艺、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信息。接下来对天门蓝印花布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第二章介绍了天门蓝印花布的历史渊源与行业变迁,从蓝染技艺的考古线索与变化发展、防染印花技法的历史沿革、印花型版的发展变革等三个方面详细印证了天门蓝印花布历史的渊源,从兴盛与衰落两个方面介绍了天门蓝印花布行业的变迁。第三章对天门蓝印花布的技术工艺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天门蓝印花布制造的工具、工艺过程以及现代创新技术工艺。第四章对天门蓝印花布的艺术内涵和文化特征进行了概述。分别从天门蓝印花布色彩艺术、图案艺术、与其他地域蓝印花布民间工艺的比较、与荆楚地区其他民间工艺的比较以及文化特征与故事传说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五章论述了天门蓝印花布遗存的分析及保护技术。重点是分析了天门蓝印花布遗存织物的蓝色染料及实验方法,并对蓝印花布织物传统与现代的保护方法分别进行了介绍。第六章对天门蓝印花布的创新及应用进行了展望。结合天门蓝印花布工艺特点及发展趋势,对现代创新应用提出了针对性建议;结合保护传承、文化回归、工艺创新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对保护纺织类“非遗”的看法。通过研究,本文有以下新的认识:1、考证中国古代蓝染植物的相关文献。蓝印花布艺术源于植蓝制蓝,文献记载中的植蓝制蓝从夏商开始,明清以后用来染色的蓝靛才被大量制作和使用。蓝染植物并非一种,古书记载和民间称谓长期处于混杂状态。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古代文献田野调查以及植物学知识进行初步辨识,认为文献多记载的蓝草有5种,但沿用至今的只有蓼蓝、木蓝、菘蓝、板蓝4种;《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关于蓝染植物的记载与现代蓝草称谓有一定差异,即前者所谓的菘蓝、板蓝、大叶冬蓝为现在的菘蓝,后者所谓的菘蓝是现在的板蓝,两者均将现代的菘蓝记作马蓝。2、理清蓝印花布的发展脉络。在系统梳理中国蓝印花布防染印花技法历史沿革基础上,重新理顺了传统纺织品印花的分类,总结绘制出了蓝印花布的防染印花技法发展脉络图。通过对中国最早防染印花织物以及蓝白色印花织物的考辨,认为中国传统防染印花技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东汉是从直接印花向防染印花过渡的重要转折时期;明确了蓝印花布防染技法是夹缬和灰缬衍生出的一种印花方式,与其他印花方法和印花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纺织印花中历史最长,工艺方法最为多样的印花产品,包括蜡缬、绞缬、夹缬、灰缬等不同加工方法,现代意义上的蓝印花布是传统刮浆防染技艺的具体展现。3、探讨型版印花的起源问题。笔者与学界大多数学者持相同观点,认为江西贵溪鱼塘崖墓中发现的双面印花苎麻织物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印花织物,同时否定了《中华印刷通史》在印花型式定位上认为是漏版印制的结论,对有关学者提出的否定观点给予反驳。笔者认为,应将文献和文物相结合,并以此作为双重依据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从文献资料、出土的文物以及笔者挖掘的新史料证明,春秋战国时期染色和印花工艺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该时期出现印花织物极有可能,在未发现新史料的情况下应保持纺织考古的客观性。4、提炼天门蓝印花布花版制作中的“断刀”技术。雕花漏版是印染的重要工具,天门多称漏花版为“蓝扎花”和“白扎花”,艺人善用“断刀”技术,技艺精湛。在设计时,遇到图案线条过长或弯曲弧度大的造型时,需采用“断刀”(平断刀和斜断刀)的表现手法,“断刀”的使用在于刻版艺人在前期构思时要有点、线、面的概念,可以使花样做到“笔断意连”。5、分析天门蓝印花布的图案艺术。在构图中注重画面和谐统一,恰当地运用了点、线、面;纹样工艺特点讲究求吉求利的纹样、求“满”求“全”的构图、求联求续的点线;根据图案设计多采用格律体构成法、平衡式的散点排列法、带方向的直立式的排列法、适合纹样的排列法,这些表现手法不仅是技术的凝练,也具有艺术的审美特征。天门蓝印花布纹样与楚文化(荆楚文化)、宗教文化、市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认为楚文化是天门蓝印花布传统纹样的“根”和“灵魂”。基于荆州战国楚墓出土的相关纺织类文物以及与其他民间艺术的比较分析,楚文化中所呈现的对自然和生命的崇拜与浪漫主义情怀正是后来荆楚地区民间工艺传统纹样设计的灵感源泉,因此,在同一视阈下比较发现天门蓝印花布与荆楚地区诸艺术品种之间同根同源,现代设计中多呈现“荆楚遗风”。6、提出天门蓝印花布遗存织物的现代数字化保护方式。笔者探讨了数字化采集与存储技术、数字化文化复原及再现技术、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认为数字化“生态”博物馆是比较完善的非遗文化、社会保护传承系统,顺应了非遗现代传承的需要,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数字化保护方式,可以实现纺织类非遗织物更好的传承和保护。7、辩证看待天门蓝印花布现代服饰的创新。笔者认为天门蓝印花布是民族的产物,服饰创新应将民族的元素时尚化,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以纵轴为脉络,突出色彩、纹样、织物、表现形式上的新变化;同时认为创新也不是无限制的,需要把握现代与传统相互“掺和”的度,使其呈现出“民族风、现代感”的自然融合。
邢旺娟[8](2017)在《新技术珠宝和先进技术鉴定方法》文中指出文章对近些年新技术所生产的新兴珠宝与天然珠宝的区别进行阐述并分析了其对市场的影响,同时讲述了对新兴珠宝相对应的鉴定方法,并指出珠宝鉴定领域需要更加精确、可靠、便捷的仪器设备和技术的支持。
温家慧[9](2017)在《水热法生长钼酸锌单晶体及其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钼酸锌(ZnMoO4)是一种性能良好的闪烁晶体,具有密度高、发光强度强、闪烁效率高、放射性能稳定等优势。ZnMoO4还是白色无毒的半导体功能材料,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能及电化学性能。并且钼酸锌晶体在100Mo的双β衰变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前景,为其闪烁热辐射测定器提供了一种性能良好的材料,能够达到其严苛的光学的、热学的以及放射性纯度的要求。目前合成钼酸锌单晶体的方法主要有提拉法和坩埚下降法,其中提拉法的合成技术较为成熟,但两种方法具有缺陷,除此以外国内外对于钼酸锌的研究主要为粉体和微晶。目前,国内外尚无水热法生长钼酸锌单晶体的报道,所以对钼酸锌晶体的水热法生长工艺进行摸索具有重要意义,使晶体的尺寸有所突破。实验主要包括水热法生长钼酸锌单晶体的矿化剂和反应温度的遴选,使用22#釜进行生长,最终摸索出最佳实验方案,并对所的到的钼酸锌单晶体进行测试表征,测试方法包括:X射线多晶衍射分析、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率以及综合热分析,对水热法生长钼酸锌晶体进行进一步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通过多组实验的摸索,最佳生长方案为:矿化剂钼酸钠Na2MoO4;营养料ZnO+MoO3混合,在900℃条件下烧结多晶料;填充度72%;摩尔比Zn:Na为0.8;生长温度450℃;生长温度465℃;生长周期15天。用22#釜在一定的水热生长条件下,生长出了尺寸最大可达到长度5mm的钼酸锌单晶体。水热法生长出的钼酸锌单晶体为单斜晶系的,具有黑钨矿结构的β-ZnMoO4,物相单一,基本不含其它的杂质。空间群P2/c,a0=4.704nm,b0=5.754nm,c0=4.912nm,α=γ=90o,β=90.1o,晶胞中的主要结构为[MoO6]/[ZnO6]畸变八面体集群。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特征与其它研究机构报道的β-ZnMoO4的特征峰基本一致。ZnMoO4在紫外光区大量吸收,在可见光区内出现一个宽的透过带。钼酸锌晶体的熔点为1004℃,在569℃、725℃和1004℃存在质量变化和能量变化,对应晶体的变温特性。本课题水热法生长钼酸锌单晶体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课题研究成果对推动功能晶体的发展、人工晶体生长技术的进步、人工晶体尤其闪烁晶体材料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王玉梅[10](2017)在《关于宝石充填工艺及充填宝石鉴定的探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奢侈品的需求有所增长,其中宝石市场发展迅速并且发展前景广阔,但是,伴随着市场的快速扩展中就会掺杂着一些弄虚作假的劣品,会影响宝石市场的正常发展,所以要对宝石的充填工艺方面做出详尽的探析,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对宝石真伪和充填效果进行鉴定,对从事宝石行业的工作人员和广大的宝石爱好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新型合成发光宝石在京通过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合成发光宝石在京通过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方法合成的同种宝石对比研究 ——以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宝石基本概念 |
1.2 天然宝石概述 |
1.2.1 钻石 |
1.2.2 红、蓝宝石 |
1.2.3 祖母绿 |
1.3 合成宝石概述 |
1.3.1 高温高压法合成宝石晶体 |
1.3.2 化学气相沉淀法合成宝石晶体 |
1.3.3 焰熔法合成宝石晶体 |
1.3.4 提拉法合成宝石晶体 |
1.3.5 助熔剂法合成宝石晶体 |
1.3.6 水热法合成宝石晶体 |
1.3.7 泡生法合成宝石晶体 |
1.4 合成宝石研究现状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仪器原理与方法 |
2.1 常规宝石学仪器 |
2.1.1 折射仪 |
2.1.2 分光镜 |
2.1.3 紫外荧光灯 |
2.1.4 宝石显微镜 |
2.2 大型仪器 |
2.2.1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仪 |
2.2.2 红外光谱仪 |
2.2.3 激光拉曼光谱仪 |
第三章 常规宝石学分析 |
3.1 实验样品 |
3.2 常规宝石学测试结果与分析 |
3.2.1 钻石 |
3.2.2 红、蓝宝石 |
3.2.3 祖母绿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 |
4.1 仪器及实验条件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1 钻石 |
4.2.2 红宝石 |
4.2.3 蓝宝石 |
4.2.4 祖母绿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红外光谱分析 |
5.1 仪器及实验条件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1 钻石 |
5.2.2 红宝石 |
5.2.3 蓝宝石 |
5.2.4 祖母绿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拉曼光谱分析 |
6.1 仪器及实验条件 |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2.1 钻石 |
6.2.2 红宝石 |
6.2.3 蓝宝石 |
6.2.4 祖母绿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含铜矿物(CuFeO2、CuFeS2、CuS2、CuS)高温高压结构和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铜氧化物和铜硫化物高温高压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章 高温高压实验技术 |
2.1 金刚石压腔装置(DAC)与相关高压实验技术 |
2.1.1 金刚石压腔装置(DAC) |
2.1.2 压砧和垫片 |
2.1.3 压力标定方法 |
2.1.4 传压介质选择 |
2.2 高温技术与加热装置 |
2.2.1 激光加温技术 |
2.2.2 电阻丝加温技术 |
2.3 拉曼光谱分析技术 |
2.4 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技术 |
第3章 CuFeO_2高温高压结构和稳定性研究 |
3.1 铜铁矿(CuFeO_2)研究现状 |
3.2 样品合成和实验方法 |
3.3 粉末X射线衍射谱结构精修 |
3.4 卸压过程X射线衍射谱变化特征 |
3.5 P-V状态方程及其参数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CuFeS_2高温高压结构和稳定性研究 |
4.1 黄铜矿(CuFeS_2)研究现状 |
4.2 实验样品和实验方法 |
4.3 黄铜矿14GPa电阻丝加温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黄铜矿25GPa激光加温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分解产物拉曼频率和体积随压力变化关系 |
4.6 黄铜矿4.5GPa电阻丝加温实验结果与分析 |
4.7 富铜相成分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CuS_2高温高压结构和稳定性研究 |
5.1 黄铁矿结构CuS_2研究现状 |
5.2 实验方法和技术 |
5.3 黄铁矿结构CuS_2高温高压合成 |
5.4 黄铁矿结构CuS_2常温高压拉曼光谱 |
5.5 黄铁矿结构CuS_2高压X射线衍射 |
5.6 黄铁矿结构CuS_2与FeS_2拉曼光谱对比 |
5.7 CuS_2第一性原理理论计算结果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CuS高温高压结构和稳定性研究 |
6.1 铜蓝(CuS)研究现状 |
6.2 实验方法与技术 |
6.3 常温高压拉曼光谱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 常温高压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与分析 |
6.5 高温高压拉曼光谱实验结果与分析 |
6.6 高温高压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与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热处理黄色-蓝色和铍扩散处理山东蓝宝石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山东蓝宝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 |
1.2.2 山东蓝宝石的颜色成因研究 |
1.2.3 刚玉的铍扩散处理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常规宝石学特征 |
2.1 常规宝石学性质 |
2.1.1 样品来源与介绍 |
2.1.2 颜色、光泽和透明度 |
2.1.3 折射率 |
2.1.4 多色性、偏光和荧光 |
2.1.5 手持分光镜观察 |
2.2 显微放大观察 |
2.2.1 样品的包裹体特征 |
2.2.2 铍扩散与热处理包裹体的异同 |
2.2.3 样品的颜色分布特征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谱学特征 |
3.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3.1.1 仪器及测试条件 |
3.1.2 测试结果 |
3.1.3 结果讨论 |
3.2 拉曼光谱分析 |
3.2.1 仪器与测试条件 |
3.2.2 测试结果 |
3.2.3 结果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元素定性定量分析 |
4.1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分析 |
4.1.1 仪器与测试条件 |
4.1.2 测试结果 |
4.1.3 结果讨论 |
4.2 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EDXRF)分析 |
4.2.1 仪器和测试条件 |
4.2.2 测试结果 |
4.2.3 结果讨论 |
4.3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分析 |
4.3.1 仪器与测试条件 |
4.3.2 测试结果 |
4.3.3 结果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颜色成因分析 |
5.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分析 |
5.1.1 仪器与测试条件 |
5.1.2 测试结果 |
5.1.3 结果讨论 |
5.2 铍元素对刚玉颜色的作用探讨 |
5.3 山东蓝宝石样品的颜色成因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宝石级单晶金刚石外延生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CVD金刚石结构性能及应用 |
1.1.1 金刚石结构 |
1.1.2 金刚石的性能及应用 |
1.2 CVD金刚石技术简介 |
1.2.1 CVD金刚石膜沉积机理 |
1.2.2 CVD金刚石膜技术分类 |
1.3 MPCVD设备 |
1.3.1 石英管式MPCVD金刚石膜沉积装置 |
1.3.2 石英钟罩式MPCVD金刚石膜沉积装置 |
1.3.3 圆柱谐振腔式MPCVD金刚石膜沉积装置 |
1.3.4 环形天线式MPCVD金刚石膜沉积装置 |
1.3.5 椭球谐振腔式MPCVD金刚石膜沉积装置 |
1.4 MPCVD法生长单晶金刚石的国内外发展历程 |
1.5 宝石级金刚石分类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实验方法及表征手段 |
2.1 实验装置 |
2.1.1 微波系统 |
2.1.2 气路系统 |
2.1.3 真空系统 |
2.1.4 保护系统 |
2.2 表征方法 |
2.2.1 光学显微镜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2.3 激光拉曼光谱 |
2.2.4 X射线衍射 |
2.2.5 光致发光光谱 |
第3章 宝石级单晶金刚石制备的研究 |
3.1 籽晶的选择及预处理 |
3.2 单晶金刚石的生长 |
3.3 沉积温度对单晶金刚石的影响 |
3.3.1 温度对单晶金刚石整体形貌的影响 |
3.3.2 温度对单晶金刚石沉积速率的影响 |
3.4 气源对单晶金刚石沉积质量影响的研究 |
3.4.1 碳源浓度不同对单晶金刚石的影响 |
3.4.2 含氮量不同对单晶金刚石的影响 |
3.5 高温退火对单晶金刚石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单晶金刚石批量化生长的研究 |
4.1 批量单晶金刚石沉积环境的特征 |
4.2 微波电磁场的研究 |
4.3 微波等离子体模拟的研究 |
4.4 单晶金刚石的批量化生长 |
4.4.1 批量化沉积单晶金刚石的工艺流程 |
4.4.2 结果及分析 |
4.5 批量化生长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宝石充填工艺及充填宝石鉴定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宝石加工材料充填主要采用的工艺技术 |
1.1 宝石加工充填材料 |
1.2 宝石充填的加工方法 |
2 经由材料充填的宝石的鉴定方法 |
2.1 高光放大检查 |
2.2 阴极发光仪检查 |
2.3 拉曼光谱检测法 |
2.4 X射线荧光能谱检测法 |
3 结论 |
(6)二甲苯在高压条件下的相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压物理学概述 |
1.2 高压科学的研究现状和作用 |
1.3 高压科学面临的挑战 |
1.4 有机物高压研究进展 |
1.4.1 高压诱导相变 |
1.4.2 高压固相反应 |
1.5 二甲苯物性简介 |
1.5.1 物理性质 |
1.5.2 化学性质 |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7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高压实验技术及高压条件下物理性质的研究方法 |
2.1 引言 |
2.2 高压实验技术 |
2.2.1 DAC装置 |
2.2.2 金刚石的分类和特点 |
2.2.4 压力的测量 |
2.3 高压条件下的物性研究方法 |
2.3.1 Raman散射光谱 |
2.3.1.1 Raman光谱基本原理 |
2.3.1.2 拉曼光谱的发展 |
2.3.1.3 拉曼光谱在有机物方面的应用 |
2.3.1.4 高压拉曼光谱 |
2.3.2 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oscopy,IR) |
2.3.2.1 红外光谱简介 |
2.3.2.2 红外光谱的谱带特征 |
2.3.2.3 影响红外光谱的因素 |
2.3.2.4 有机化合物基团的红外吸收谱的特征 |
2.3.2.5 高压红外光谱实验技术 |
2.3.3 高压同步辐射X光衍射(XRD) |
2.3.3.1 同步辐射简介 |
2.3.3.2 XRD原理简介 |
2.3.3.3 高压原位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 |
2.3.4 质谱 |
2.3.4.1 质谱概述 |
2.3.4.2 质谱仪的种类和作用 |
2.3.4.3 质谱仪与质谱分析原理 |
第三章 对二甲苯在高压条件下的结晶及相变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条件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样品在高压下的结晶行为 |
3.3.2 XRD结果与分析 |
3.3.3 Raman结果与分析 |
3.3.4 IR光谱结果与分析 |
3.3.5 卸压后样品的质谱分析与性质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邻二甲苯拉曼和红外光谱的高压相变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显微镜下观察到结晶现象 |
4.3.2 高压IR结果分析 |
4.3.3 高压Raman结果分析 |
4.3.4 卸压后样品性质的分析和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间二甲苯在高压条件下的相变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常压条件下IR光谱理论计算和实验的比较 |
5.3.2 高压IR光谱结果和分析 |
5.3.3 高压Raman结果和分析 |
5.3.4 高压XRD结果和相变分析 |
5.3.5 卸压后样品性质的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对三种异构体高压性质的对比和分析 |
6.1 引言 |
6.2 有关高压结晶的对比与分析 |
6.3 相变的分析 |
6.4 聚合的分析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论文的工作总结 |
7.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天门蓝印花布的技艺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天门蓝印花布的概念及地域分布 |
1.1.1 天门蓝印花布概念的界定 |
1.1.2 天门蓝印花布的地域分布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前人的研究与不足 |
1.3.1 中国蓝印花布的研究 |
1.3.2 现有的天门蓝印花布研究 |
1.3.3 现有天门蓝印花布研究的不足与空白 |
1.4 本文的切入点与框架 |
1.4.1 本文的切入点 |
1.4.2 本文的框架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方法与创新 |
1.5.1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
1.5.2 本文的创新 |
1.5.3 未来的展望 |
1.6 本章小结 |
1.7 本章参考文献 |
2 天门蓝印花布的历史渊源与行业变迁 |
2.1 天门蓝印花布的历史渊源 |
2.1.1 蓝染技艺的考古线索与变化发展 |
2.1.2 防染印花技法的历史沿革 |
2.1.3 印花型版的发展变革 |
2.2 天门蓝印花布的行业变迁 |
2.2.1 天门蓝印花布行业的兴盛 |
2.2.2 天门蓝印花布行业的衰落 |
2.3 本章小结 |
2.4 本章参考文献 |
3 天门蓝印花布的技术工艺 |
3.1 天门蓝印花布的制造工具 |
3.2 天门蓝印花布的技术工艺 |
3.2.1 染料的制作 |
3.2.2 天门蓝印花布的制作程序 |
3.3 天门蓝印花布的现代创新技术工艺 |
3.4 本章小结 |
3.5 本章参考文献 |
4 天门蓝印花布的艺术内涵与文化特征 |
4.1 天门蓝印花布的色彩艺术 |
4.2 天门蓝印花布的图案艺术 |
4.2.1 地域文化与天门蓝印花布图案艺术 |
4.2.2 天门蓝印花布图案艺术的表现手法 |
4.2.3 天门蓝印花布图案艺术的象征意义 |
4.2.4 天门蓝印花布图案艺术的应用功能 |
4.3 天门蓝印花布艺术与其他地域民间工艺的比较分析 |
4.3.1 天门蓝印花布与南通蓝印花布的比较分析 |
4.3.2 天门蓝印花布与山东蓝印花布的比较分析 |
4.3.3 天门蓝印花布与湖南蓝印花布的比较分析 |
4.3.4 天门蓝印花布与日本型版印花的比较分析 |
4.4 天门蓝印花布艺术与荆楚地区其他民间工艺的比较分析 |
4.4.1 天门蓝印花布与孝感雕花剪纸的比较分析 |
4.4.2 天门蓝印花布与老河口木版年画的比较分析 |
4.5 天门蓝印花布的文化特征与故事传说 |
4.5.1 天门蓝印花布的文化特征 |
4.5.2 天门蓝印花布的故事传说 |
4.6 本章小结 |
4.7 本章参考文献 |
5 天门蓝印花布遗存的分析及保护技术 |
5.1 天门蓝印花布遗存概述 |
5.2 天门蓝印花布遗存的保护技术 |
5.2.1 天门蓝印花布遗存织物的蓝色染料分析 |
5.2.2 天门蓝印花布织物的保护方法 |
5.3 本章小结 |
5.4 本章参考文献 |
6 天门蓝印花布的创新及应用展望 |
6.1 天门蓝印花布的创新应用 |
6.1.1 天门蓝印花布在服饰中的创新应用 |
6.1.2 天门蓝印花布在家用纺织品中的创新应用 |
6.1.3 天门蓝印花布在其他载体中的创新应用 |
6.2 天门蓝印花布的展望 |
6.2.1 天门蓝印花布的保护传承与开发现状 |
6.2.2 文化回归与天门蓝印花布产业的复兴 |
6.2.3 工艺创新与天门蓝印花布产业的复兴 |
6.3 本章小结 |
6.4 本章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新技术珠宝和先进技术鉴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新技术形成的新兴珠宝与天然珠宝的区别及影响 |
1.1 合成钻石 |
1.2 合成彩色宝石 |
1.3 宝石的优化、处理技术 |
2 新兴宝石的鉴定方法 |
2.1 合成钻石鉴定 |
1)颜色 |
2)晶形及表面特征 |
3)放大观察 |
4)异常双折射 |
5)发光特征 |
6)吸收谱线 |
2.2 合成彩色宝石鉴定以及宝石优化处理方式鉴别 |
3 仪器在珠宝鉴定中的应用 |
4 结语 |
(9)水热法生长钼酸锌单晶体及其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人工晶体的研究现状 |
1.2.1 人工晶体的分类 |
1.2.2 人工晶体的合成方法 |
1.2.3 人工晶体的发展方向 |
1.3 闪烁晶体的研究概况 |
1.3.1 闪烁晶体的发展现状 |
1.3.2 闪烁晶体的分类 |
1.4 本文的工作设想和组织架构 |
1.4.1 本课题的工作设想 |
1.4.2 本文的组织架构 |
第二章 钼酸锌晶体的研究现状及合成方法 |
2.1 钼酸锌晶体的研究进展 |
2.2 钼酸锌晶体在100Mo的双β衰变的研究中的应用 |
2.3 钼酸锌晶体的合成方法 |
2.3.1 钼酸锌晶体的提拉法生长 |
2.3.2 钼酸锌晶体的坩埚下降法生长 |
2.3.3 钼酸锌晶体的微波水热法生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热法生长钼酸锌单晶体 |
3.1 水热法的原理及制备方法 |
3.1.1 水热法简介 |
3.1.2 水热法的原理及结晶动力学 |
3.1.3 水热法的实验设备 |
3.2 钛釜生长钼酸锌单晶体 |
3.2.1 水热营养盐的沉淀法制备 |
3.2.2 晶体的水热法生长 |
3.3 8ml金衬生长的钼酸锌单晶 |
3.3.1 晶体原料制备和烧结处理 |
3.3.2水热法合成钼酸锌矿化剂遴选实验 |
3.3.3 水热法合成钼酸锌温度遴选试验 |
3.3.4 22#釜水热法生长方案 |
3.3.5 ZnMoO_4单晶的水热结晶机理 |
3.3.6 Zn/Na营养盐比例影响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钼酸锌晶体的测试表征 |
4.1 水热法合成钼酸锌晶体的晶胞参数 |
4.1.1 拉曼光谱 |
4.1.2 红外光谱 |
4.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4.3 透射率光谱 |
4.4 DSC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关于宝石充填工艺及充填宝石鉴定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现阶段对宝石认识的探究 |
2 宝石充填工艺研究 |
2.1 充填前的准备工作 |
2.2 充填处理技术 |
2.3 冷却和再充填 |
2.4 宝石完成充填的注意事项 |
3 宝石充填工艺的材料 |
4 充填宝石的鉴定方法 |
4.1 对宝石进行放大检测 |
4.2 运用拉曼光谱仪检测 |
4.3 采用阴极发光管进行检测 |
5 结论 |
四、新型合成发光宝石在京通过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方法合成的同种宝石对比研究 ——以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为例[D]. 何珊珊.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含铜矿物(CuFeO2、CuFeS2、CuS2、CuS)高温高压结构和稳定性研究[D]. 姜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0(07)
- [3]热处理黄色-蓝色和铍扩散处理山东蓝宝石的对比研究[D]. 刘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4]宝石级单晶金刚石外延生长的研究[D]. 罗凯.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5]宝石充填工艺及充填宝石鉴定探析[J]. 刘欣. 低碳世界, 2019(02)
- [6]二甲苯在高压条件下的相变研究[D]. 白燕枝.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7]天门蓝印花布的技艺与文化研究[D]. 张雷. 东华大学, 2018(10)
- [8]新技术珠宝和先进技术鉴定方法[J]. 邢旺娟. 华北国土资源, 2017(05)
- [9]水热法生长钼酸锌单晶体及其性质研究[D]. 温家慧.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 [10]关于宝石充填工艺及充填宝石鉴定的探究[J]. 王玉梅. 科学家,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