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党格局的新变化

日本政党格局的新变化

一、日本政党格局的新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玄理[1](2021)在《政党解盟视角下德国联盟党的选举困局——基于2021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西方政党政治中,主流政党的政党解盟趋势已经逐步成为常态化的政治现象。究其原因,新政治分野的出现使得主流政党整合人民意愿和解决选民诉求的能力持续弱化,选民对传统全民党的依附性与认同感下降,候选人的形象逐渐取代党派认同成为影响选民选举决策的关键因素,而这种政治个人化趋势的愈加显着进一步加剧了政党解盟现象。在2021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中,联盟党政党解盟的趋势进一步凸显。联盟党陷入政党解盟困局的原因在于长期性的自由主义转向策略和短期性的候选人形象劣势。一方面,德国新政治分野重要性的提高和右翼竞争对手的缺位成为驱动联盟党自由主义转向的催化剂,该转向导致联盟党在聚合保守派和年轻选民的政治偏好时进退失据。另一方面,总理候选人阿明·拉舍特在执政者因素、政策与叙事供给和受欢迎度等政治形象维度的劣势使得联盟党的政党解盟趋势进一步深化。在政党容错空间愈加狭仄的背景下,如何准确地寻找政党传统特色与德国政治社会现实的契合点,成为联盟党未来能否走出选举困局的关键课题。

何淼[2](2020)在《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意大利重建共产党(Partito della Rifondazione Comunista)的前身是意大利共产党(Partito Comunista Italiano)。20世纪90年代初,在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发展低潮、国内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及自身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意大利共产党更名易帜为左翼民主党,走上了改良主义道路。1991年2月,坚持共产主义的党内力量在阿曼多·科苏塔①(Armando Cossutta)的带领下,组织了“重建共产主义运动”,并于同年12月正式更名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既是原意大利共产党共产主义遗产的主要继承者,也是一个革新共产主义政党。本文是关于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一项整体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由来,组织结构与自身变革,理论、政策和实践探索,面临的发展困境,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启示。论文在对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由来背景、历史发展以及现实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从“理论认识”“政策主张”以及“实践探索”三个维度的内在统一上,对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价值定位、目标指向、实践内容和实践形态等问题作了全面阐述;从“自身因素”与“政党生态”两个方面对意大利重建共产党面临的发展困境作了深入分析,旨在从中得到若干有重要启示价值的认识。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构成。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第一章主要梳理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脉络,旨在揭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由来”问题。论文在分析其前身——意大利共产党70年风雨进程的基础上,阐述了意大利共产党转型和分裂为左翼民主党、重建共产党的背景性因素,进而揭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论文认为,意大利共产党的转型与重建是国际、国内及政党自身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欧洲特别是社会主义运动陷于低迷的环境之中,意大利重建共产党近30年间呈现出“创立新党”“探索发展”以及“艰难前行”的发展态势。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组织结构与自身变革,旨在揭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属性”问题。论文在阐述意大利重建共产党较为完整的组织结构和常规化组织运行的基础上,认为党的指导思想从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党的组织原则由最初的民主集中制转变为民主制,党的组织属性由传统的工人阶级政党转变为代表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利益的现代群众性政党,党的组织运行也由传统的单纯靠组织体系运作转变为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组织管理。这是意大利重建共产党自身建设与变革发展的主要内容与价值指向。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认识与政策主张,旨在揭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基本主张”与“价值实现”问题。论文指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基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对社会主义的基本认识以及在意大利的可能性实践,在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外交等领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主张,大体经历了从“激进—温和—激进—温和”的演变过程。第四章主要分析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实践探索及现实困境,旨在揭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在既定的政治环境中面临的历史性“难题”以及政党自身造成的主要“问题”。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积极参加议会选举、努力开展社会运动、广泛吸纳社会力量、重视开展左翼联合,在内外交困中求生存、谋发展。然而,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重建”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其发展态势以2008年为分水岭急剧下降。身份定位不明、意识形态模糊,党员数量下降、组织缺乏活力,理论探索乏力、政策可行性低,以及派系纷争不断、组织分裂频繁等问题既是意大利重建共产党深陷困境的表现,也是造成选民基础不够稳固、选民对政党认同感下降的原因,进而造成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在议会选举频频失利,政治地位日趋边缘化的后果。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环境依然严峻,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的欧债危机以及2015年爆发的欧洲难民危机加剧了意大利政坛的波动,引发了意大利政党格局变化,传统执政党日渐衰颓,民粹主义政党迅猛崛起,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生存空间狭窄;意大利的政党制度和选举制度变革挤压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空间。此外,右翼势力对新闻媒体的控制也抢夺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话语空间。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启示,旨在基于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个案分析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考。论文基于意大利重建共产党“重建”实践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巩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社会基础、以灵活多样的社会活动拓展党的生存空间、以更加广泛的力量联合求得自身的发展空间等方面,论述了对于身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共产党的复兴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首要前提”“根本要求”“关键所在”“必要条件”和“必由之路”。结语部分评析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前景。苏东剧变近30年来,意大利重建共产党从未放弃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奋斗,但也走了一些弯路,比如:为了迎合多党议会民主制的政治规则而把自己塑造成纯粹的群众性政党的形象,过分强调民主以及放弃民主集中制造成党内分裂和思想分歧不断,政治立场不够坚定和理论政策左右摇摆,造成政党地位愈发边缘化。关于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等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面临的发展困境,我们应客观、冷静、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制度并不会在短期内全面崩溃,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复兴与崛起仍需付诸长期的努力,经历长期的考验。总的来讲,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政治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跌宕起伏的宏观背景下,考察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历史与现实,研究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明晰意大利重建共产党面临的发展困境及蕴藏的发展潜力,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对21世纪资本主义环境下共产党生存、发展与价值实现的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进行准确把握,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对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探索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进行深刻认识与战略考量。

杨春林[3](2020)在《当代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及其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民粹主义浪潮正席卷整个西方世界,这是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变化的最显着标志。尤其是在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集中的欧洲西部地区,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全面崛起,冲击了战后形成的中左翼的社会民主党与中右翼的保守自由主义政党轮流执政的格局,影响了西欧各国的政策走向和欧洲一体化进程,同时也对整个西方的代议制民主制度和多元主义民主价值构成了重大挑战。本研究聚焦包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丹麦、挪威、瑞典、芬兰等国在内的西欧地区,以这些国家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为研究对象,尝试探索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如何识别一个“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它迅速崛起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它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动员民众、获取支持的?它的崛起对西欧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当前的民粹主义浪潮与西方民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第一,通过确定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意识形态特征,标识出它在政治光谱上的位置。然而,民粹主义政党的意识形态往往是混乱的、模糊的、破碎的、游移的,本研究基于对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的概念的考察和对左右政治划分的认识,提出了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以民粹主义为表,以民族主义为里”的核心特征,以此作为识别西欧地区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标准,将其与历史上世界其他地区的民粹主义和西欧左翼民粹主义相区别的同时,也突出了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策略的政治属性。第二,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这些政党在西欧各国只能算作是星星之火,在政党格局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而在九十年代之后,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右翼民粹主义政党一方面软化了极端民族主义立场以扩大选民基础,另一方面又以欧债危机、难民危机、恐怖主义事件等为契机,提出了反移民、反伊斯兰、反欧洲一体化等政策主张,尽管这些主张带有明显的反建制、反多元价值和排外主义的色彩,但却也填补了传统政党政治议题的空白,为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争取到了政治空间和选民支持。其选民基础的碎片化分布也说明了这类政党的务实转型提高了他们的普遍动员力。如今,数量众多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在西欧已呈燎原之势,不仅在各国开始联合组阁、进入政府或担当最大反对党,而且开始跨越国家相互站台并且在欧盟框架内寻求联合。第三,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深深根植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背景之中。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并引发了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严重拖累了西欧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兴产业革命浪潮的冲击,西欧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领域等方面的世界引领力被进一步削弱;数字革命引发了发达国家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和传播领域的“新媒体革命”,撼动着民主社会的根基;移民难民的涌入挑战了欧洲社会的“共识政治”,在面对危机时欧盟内部的矛盾,助长了保守民族主义浪潮的重新兴起;西欧战后中左和中右两翼政党轮流执政、在意识形态和政策主张上日渐接近的背后,是西方多党制度和代议民主制度代表性不足的问题。正是上述的这些方面为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提供了契机,他们高举“民主”和“民族”两面大旗,通过一揽子“非政治正确”的主张赢得了部分选民的支持。第四,右翼民粹主义政党之所以能够获得民众的支持并且在选举中屡屡得手,离不开其极具煽动性的政治话语、高效的政治动员策略和务实的政治行动,这三者构成了右翼民粹主义政党“话语-策略-行动”的完整链条,体现了民粹主义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作为“激进民主理想”和“政治动员策略”的双重属性。第五,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从各个层面对西方产生了冲击。在政党政治层面,它压缩了主流政党的政治空间,丰富了政党的政治话语和活动方式,拓展了政党竞争的空间,重塑了政党政治的生态;在政府层面,它影响了西欧各国政府在移民、福利、经贸、外交等方面的政策倾向;在欧盟层面,它为欧盟机制的有效运作和欧洲一体化进程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社会和文化价值层面,它加剧了西方社会的分裂,冲击了包容的多元主义民主价值,也助推了大众抗议文化和运动的流行。最后,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在未来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民粹主义与西方民主的关系是复杂的,既不能简单将两者对立起来,也不能否定民粹主义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一方面,尽管民粹主义政党常常以追求“人民至上”的民主面目出现,但是这种激进民主理想追求却最终往往因为魅力型政治强人的出现而滑向威权政治的境地。所以该类政党仍然可能在未来构成对西方民主的重大威胁。另一方面,尽管民粹主义政党存在着“反建制”的立场,但这种批评性的立场恰恰为西方主流政党和代议制民主的自我调适注入了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通过不断回应变化着的民众需求,不断克服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不断对自身进行适应性的变革,政党和制度才能够变得愈加成熟和坚韧。民族民粹主义浪潮的出现是当今世界处于大变局时代的反映,也必将会对世界格局的调整和国际共运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对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意识形态特征、政治话语、政治策略、政治行动、崛起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综合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首先,运用唯物史观将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置于“技术革命引发社会变革”的逻辑之下进行审视,力求突破传统的政党研究的局限,希望能够以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现象为缩影去观察这个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的世界。其次,综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了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缘何能在西欧异军突起又如何从多个层面冲击了西欧社会。再次,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在写作过程中尽量辅助具体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实例和数据作为支撑,以使观点能够更具现实说服力。最后,本研究从历史的视角思考了民粹主义浪潮与西方政治变革、世界格局调整之间的联系。

张伏[4](2020)在《安倍政府的印太外交研究》文中认为2012年安倍晋三再次执政后,日本政府将“印太”从概念层面提升到政策层面,印太外交成为日本重要的外交政策。印太外交反映了安倍政府新的外交走向,势必会对日本外交和周边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分析其诞生动因和政策实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日本政府的外交转变。本文将尝试回答以下问题:安倍政府开展印太外交的动因有哪些?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总结安倍政府印太外交的诞生过程;第二章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推动其进行外交政策调整的动力;第三章论述安倍上台后的对外战略调整及外交布局;第四章通过分析安倍政府相关文件和报告,总结现阶段印太外交的政策实践和目标;最后一章对安倍政府的印太外交进行评估和展望。本文通过分析发现,日本印太外交的动因不仅涉及国际体系、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层面,安倍个人的外交战略调整才是印太外交的主要推动力。安倍执政后,在国内开创了“安倍一强”政治格局,对外开展战略性外交,提出实现“自由开放的印太”三大支柱,使其成为兼具经济、安全和秩序含义的外交政策。通过印太外交,日本的国际影响力将会得到提升。安倍政府的印太外交表现出竞争性和合作性并存的特点,中日两国应当寻求在印太地区的对话和合作,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包容和开放的印太地区。

孙佳环[5](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基本经验研究》文中提出处理对外党际关系,是党的对外工作的主要形式。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潮流,根据国内建设和国际形势,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其中新型政党关系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代名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体系的演进目标,这些理论和实践引领对外党际关系步入新时代。进入新时代以来,发展对外党际关系欣欣向荣,特别是2017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型政党关系的建构生成并开始走向机制化建设道路。因此,总结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基本经验,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而且有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和塑造力。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了解掌握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阶段性情况,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研究现状;运用辩证分析方法对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时代依据,发展态势和基本经验加以分析研究;运用历史分析方法试图找到党际关系的内在规律,进而论证其发展规律;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将党际关系置于大体系下进而实现从微观到宏观的把握。论文首先梳理了关于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基本经验研究的框架结构。第一部分:绪论。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对外党际关系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着重对研究现状综述进行分析、明确研究思路与方法、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相关概述。第二部分主要基本内涵、交往形式、主要特征三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和阐述。然后,详细梳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理论基础,从而增强新型政党关系的理论自信。第三部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时代依据。第三部分主要突显中国与世界相互关系的历史性变化。首先分析国内与国际的时代背景,其次从国内的视角阐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内在根据。最后从国际的视角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外在动因。从以上三个方面彰显中国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的大国责任与使命。第四部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发展态势。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交往实践、交流格局、独特优势和重要举措。顺应世界政党政治格局的变化,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新型政党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从而突显中国日益步入世界舞台中央的趋势。第五部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基本经验。第五部分主要在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现状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其基本经验:汲取党的对外工作精髓促进关系发展、把握世界发展大势贡献中国智慧。

姚慧[6](2020)在《冷战后印度中产阶级变化对政党体制转型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冷战结束后,印度先是建立了国大党一党独大的政党体制,直到20世纪90年代逐渐实现向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两大政党主导下的多党竞争的政党体制的转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社会的转型,印度传统的社会分层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中产阶级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一批难以忽视的政治群体,在印度政治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印度的中产阶级也因此受到了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成为他们新的研究对象,为我们学习印度政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印度特色的政党和政党政治进行了探讨。本文主要以印度中产阶级为视角,研究其数量、构成和政治意愿等方面的变化与印度政党体制转型之间的联系与特点,探索印度中产阶级变化对印度政党体制转型的影响。本文认为,印度的政党体制转型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相关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印度的中产阶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冷战后的拉奥政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印度经济从此逐步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印度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社会结构的分化,使得印度中产阶级力量得到壮大。他们通过投票选举的方式参与政治,影响着政党的政治决策和政治意向,促进了执政党的交替,进而影响了印度政党体制的转型。此外,由于印度中产阶级在政治特质方面不仅具有激进性和保守性的两面性,而且在不同时期,其政治倾向也是有所变化的。印度中产阶级政治态度和政治主张的改变会影响政党在大选中的表现。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顺应和满足中产阶级的政治意愿,争取人数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力量的支持,是印度政党想要在大选中胜出,成为执政党的关键要素。印度政党之间力量的此消彼长使印度的政党格局发生了变化,从而促进了印度政党体制的转型。

张锋[7](2019)在《日本智库与日本外交决策》文中研究说明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是影响中国和平发展和周边安全的重要外部因素和战略存在。中日两国携手走过了千年的友好,历经了百年的战争,在文化、情感和地缘上有着难以“解理”的牵绊。现今,中日两国在领土、历史、安全与地位等方面仍存在着深刻的结构性矛盾。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形势持续变化与两国力量深度调整,中日关系摩擦不断,更是陷入不可用“冷暖”言状的状态。2018年的中日首脑互访暂时缓和了两国紧张的关系,但中日关系仍处于合作与竞争并存、敏感而又多歧的状态。日本智库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点,曾经在亚洲智库中独领风骚,现今在世界和亚洲智库中仍拥有重要的影响力。随着日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日本传统的外交决策机制正在逐步瓦解,决策主体呈现出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日本智库在外交决策中的角色分量可以估量。日本智库研究,尤其是日本主要安保、外交等对外政策类智库研究,是深入了解和研究日本外交决策、战略走向和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窗口。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四章及结语组成,核心章节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系统介绍了日本智库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本章主要以日本政治经济的发展历史为研究参照,对日本智库的发展历程和阶段、日本智库的国际评价、现今状况及存在类型、管理运作模式与机制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目的是通过点与面的结合详细介绍日本智库的各个维度,以期对日本智库的全貌有所了解和把握,在日本智库群像中穿插安保、外交等对外政策类智库等个体像,为进一步开展日本智库与日本外交决策研究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第二章尝试建构了以“外交决策分析理论——智库参与决策模式——日本外交决策机制——日本智库对外交决策功能”为链条的分析框架。尝试联通西方主要外交决策分析理论、日本外交决策分析的主要理论与智库参与外交决策的主要理论,为日本对外政策类智库参与外交决策的实践寻找理论根据。在阐释主要外交决策分析理论的同时,将日本智库置于外交决策分析理论的视野和日本外交决策形成过程之中,对一般日本外交决策形成过程、冷战后外交决策机制变化、特别是冷战后外交决策机制的特点与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其在日本外交决策形成过程之中的作用。第三章着重分析了日本智库与外交政策形成的典型案例。通过博士学习期间数年对日本主要智库网站的持续跟踪与相关访谈,第一二节选取了日本海洋政策研究所、防卫研究所这两个不同组织形态的智库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两者基本情况、组织运行和在日本海洋政策形成、安全保障政策出台中的功能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避开外交决策研究都需要面对的“黑箱”问题,从某种程度上验证了日本特定的专业型智库在日本外交决策中的作用。对日本特有的“临时型”日本智库现象进行了考察,发现了以恳谈会为首的“临时型”日本智库是传统智库功能难以发挥参与外交决策功能的异化现象,以及恳谈会政策建言与最终外交、安保等对外政策间的内在逻辑关联。第四章从日本视角围绕日中关系阐述了日本智库对日中关系的研究情况。以日本智库网站上公开的研究报告、政策建言和研讨会内容等为主要研究文本,掌握日本智库对“中国威胁”、“中国崛起”等日中关系重要敏感领域的观点和态度。以PHP总研、防卫研究所等日本知名对华研究智库为研究案例,对近些年来它们所发布的对日本社会舆论乃至政府等具有一定影响的文本进行了梳理归纳,得出他们对中国“遏制与合作并存”以及日中关系“防范与接触并存”的认知。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日本智库发展过程和参与外交决策中形成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智库建设的法制化、国际化和网络化等优点。第二,日本智库的调整期短期内不会结束,所面临的人力财力、决策参与能力弱等困扰日本智库整体发展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改变。第三,日本智库的发展与对外交决策的作用受到日本国内外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国内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特别是日本官僚主导决策体制的影响。第四,日本对智库的认知有了普遍的提升,日本智库在日本国内“政治主导”呼声日隆的背景下对外交决策等领域的作用较之过去将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智库对日本政府的决策影响能力不容忽视。第五,日本对外政策类智库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特定的“共谋”效应,对待中日关系有明显的“二重构造”特征。日本追求“自主性政治”大国的战略诉求短期内不会改变,以日美同盟为基础的国家保守化趋势不会改变,对中国采取遏制防范与合作接触的“实用主义”策略不会改变。我们要警惕日本智库尤其是对外政策类智库与日本保守化政治集团形成“共谋”效应,对中国外交决策过程中形成某种特殊的情绪化的决策偏好。探讨日本智库与日本外交决策的关系,能够从新的视角推知日本未来外交政策的走向以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避免智库等日本国内因素对长期而又稳定的中日关系发展造成干扰。

王美月[8](2019)在《二十大以来日本共产党的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日本共产党于1922年7月15日创立,创立之初只有8人。作为在日本政党中拥有最长历史的政党,日本共产党以“减轻国民的苦难”作为其立党精神,并在职场、地域、学校等地建立“支部”,以求让日本国民“在世界上更好地生存下去”。冷战后,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受此影响日本共产党的实力也大为折损。在1994年,日本共产党召开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日本共产党要适时地在资本主义框架内进行民主改革、广泛建立统一战线、尽力在21世纪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构想,并不断在“日本式社会主义”道路中不断摸索。当前日本国内呈现出整体保守化倾向并呈现出两个显着特征:其一,自民党执政联盟保守派力量强大;其二,在野党普遍势弱,在国会中有效的议会斗争无法顺利实施。对此,代表左翼革新力量的日本共产党作为制衡日本保守派力量的强有力代表,其一系列政策主张以及当前的新发展应该得到人们的关注。以往学者们大多注重研究政治制度与政党关系,或者研究选举对政党发展的影响。自2017年自民党丑闻不断爆出安倍晋三改组内阁,甚至突然解散众议院重新进行大选,日本政坛的左翼势力和保守派力量开展了一系列角逐。未来,代表日本左翼革新力量的日本共产党在日本政坛的地位以及在2019年参议院大选的表现等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刘赛[9](2017)在《难民危机背景下德国极右翼政党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政治文化、政党制度、移民历史等原因,极右翼政党在德国的存在由来已久,但由于二战后德国民众对法西斯主义的警惕以及来自德国政府、媒体、民众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极右翼政党在德国政治领域始终处于边缘状态。近年来,在欧债危机尚未褪去、恐怖主义活动猖獗、英国退欧重创欧洲一体化的影响下,德国的极右翼势力已呈崛起之势,整个欧洲的政治风向也有右转的倾向。在美国主导、欧洲国家积极参与的对西亚、北非的局部战争以及恐怖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之下,大量的国际难民产生并涌向欧洲各国,欧洲难民危机逐现端倪并不断演进。其中,德国由于经济状态良好、难民政策宽松等原因吸引了大量的难民,成为此次难民危机的重灾区。而难民危机在德国的演进成为加速德国极右翼政党发展的最直接原因,也成为压垮德国政府限制极右翼政党发展的最后一根稻草。难民危机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恐怖主义、文化冲突以及给德国带来的经济压力和对福利社会的威胁,改变了德国社会最初欢迎难民的主流状态,也改变了德国的选民结构和选民意愿。越来越多的民众受到极右翼政党的吸引,或出于对政府难民政策的不满,将选票投给极右翼政党。德国极右翼政党也充分发挥主动性,利用难民危机以期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本文旨在探究难民危机背景下德国极右翼政党发展的主客观原因及其发展前景。在研究思路上,本文按照史论结合、数据与案例互为支撑的方式展开,以政党适应性理论为指导,分析德国极右翼政党发展的历史根源与现实性因素。在论述结构上,本文通过对德国政治文化、政党制度、经济发展、移民历史等方面的考察,探究极右翼政党在德国存在和发展的思想基础与历史根源,并在界定极右翼政党概念的基础上,对德国主要极右翼政党进行归类和现状分析。德国极右翼政党的异军突起打破了德国现有的政治格局,使德国的政党格局进一步碎片化,同时也促使德国政府调整难民政策。德国极右翼政党的发展不仅影响了德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还影响了整个欧洲的政治风向。德国极右翼政党的发展存在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在客观因素方面,难民危机在德国的演进为德国极右翼政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民基础,其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与文化冲突问题也为极右翼思想的蔓延提供了社会基础与思想基础。在主观因素方面,德国极右翼政党及时转变政党政策以适应难民危机的背景,并通过塑造领袖形象、利用网络渠道、攻击执政联盟的方式主动出击,积极利用难民危机为政党的发展争取空间。但由于主流政党、媒体、民众的限制,以及极右翼政党自身的缺陷,德国的极右翼政党在后难民危机时代能否存续仍难下定论。就目前的选举状况来看,德国政局仍由主流政党把持,德国极右翼政党的迅速发展虽引人注目,但影响有限。

徐万胜[10](2015)在《论日本“一强多弱”的政党格局》文中研究表明2012年12月安倍内阁执政以来,历经2013年参议院选举与2014年众议院选举,政党格局呈现"一强多弱"的结构内涵。"一强多弱"政党格局的产生原因颇为复杂,是各种制度性、生态性因素在同一时期内相互交织的结果。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党体制、内阁决策、国会立法以及修宪路线等领域。"一强多弱"政党格局的发展,将受到国政选举、内阁业绩、在野党重组以及选举制度改革等多种因素左右。"一强多弱"政党格局虽"有利"安倍内阁执政,但有损民主主义社会的健全,而且与选民政治意识、选举制度目标相乖离。

二、日本政党格局的新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政党格局的新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政党解盟视角下德国联盟党的选举困局——基于2021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政治分野、政治个人化与政党解盟
    (一)新政治分野与政党解盟
    (二)政党解盟与政治个人化
二、2021年德国大选:政党解盟的新动向
三、新政治分野与政治个人化趋势———德国联盟党政党解盟的原因分析
    (一)德国的新政治分野与默克尔的自由主义转向
        1.保守主义选民的解盟
        2.年轻选民的解盟
    (二)2021年德国大选的政治个人化趋势
        1.执政者因素
        2.政策与叙事供给
        3.受欢迎度
四、结语

(2)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由来
    第一节 意大利共产党“重建”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二、党内环境
    第二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一、酝酿与初创时期(1991年-1995年)
        二、探索与发展时期(1996年-2007年)
        三、低谷与奋进时期(2008年至今)
第二章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组织结构与自身变革
    第一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组织结构
        一、组织体系: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
        二、党员队伍:领袖、干部与党员
        三、外围组织:青年共产党与国家担保协会
    第二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自身变革
        一、指导思想:从教条化对待马克思主义转变为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
        二、组织属性:从工人阶级先锋队转变为现代群众性政党
        三、组织原则:从坚持民主集中制转变为民主制
        四、组织运行:从单纯依靠组织体系运作转变为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组织管理
第三章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认识与政策主张
    第一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认识
        一、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
        二、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分析
    第二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政策主张
        一、经济政策:反对新自由主义和紧缩政策
        二、社会政策:重点保障底层民众的利益
        三、文化政策:增加对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投入
        四、对外政策:反对欧盟的反共行径
第四章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实践探索及现实困境
    第一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实践探索
        一、积极参加议会选举
        二、努力开展社会运动
        三、广泛吸纳社会力量
        四、重视开展左翼联合
    第二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环境依然严峻
        一、意大利政党格局变化抑制了重建共产党的生存空间
        二、意大利政党制度和选举制度变革限制了重建共产党的发展空间
        三、右翼势力挤压了重建共产党的话语空间
    第三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自身实力弱化
        一、身份定位不明,意识形态模糊
        二、理论探索乏力,政策可行性低
        三、派系纷争不断,组织分裂频繁
        四、组织缺乏活力,活动经费不足
        五、党员数量下降,党员结构不优
    第四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弱化
        一、重建共产党的选民基础不够稳固
        二、选民对重建共产党的认同度下降
        三、重建共产党在议会选举中频频失利
第五章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启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共产党生存的首要前提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共产党团结统一的根本要求
    三、巩固阶级基础和扩大社会基础是共产党坚强有力的关键所在
    四、拓宽活动空间是共产党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
    五、实现广泛联合是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当代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相关概念及界定
    第一节 民粹主义
        一、作为意识形态的民粹主义
        二、作为社会运动的民粹主义
        三、作为政治策略的民粹主义
    第二节 右翼民粹主义
        一、左与右的划分
        二、民族主义
        三、民族民粹主义
    第三节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界定
        一、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定义
        二、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特征
        三、左右两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区分
第二章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历程
        一、边缘化阶段(战后到八十年代末)
        二、转型发展阶段(九十年代初到金融危机前)
        三、全面崛起阶段(全球金融危机以来)
    第二节 西欧主要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
        一、激进右翼民粹主义政党
        二、地方主义民粹主义政党
        三、中右翼的民粹主义政党
    第三节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选民基础分析
        一、选民性别分析
        二、选民年龄分析
        三、选民受教育程度分析
        四、选民职业和阶级分析
第三章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原因
    第一节 数字革命: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技术动因
        一、数字革命对人类社会的重塑
        二、西欧政党政治的数字化变革
        三、数字革命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第二节 经济危机: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经济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与经济的不平衡
        二、欧洲一体化、欧债危机与福利国家困境
    第三节 社会危机: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社会基础
        一、低失业率背后的中产阶级萎缩
        二、移民问题与难民危机的冲击
    第四节 认同危机: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文化环境
        一、文化本位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
        二、欧洲穆斯林问题与文明的冲突
        三、欧洲身份认同与民族文化冲突
        四、传统媒体的衰落与新媒体革命
    第五节 民主困境: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政治条件
        一、非理性的政治人
        二、意识形态终结论与左右翼的趋同
        三、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失衡
第四章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话语、策略与行动
    第一节 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政治话语
        一、“人民”与“精英”:平民主义与反建制
        二、“我们”和“你们”:排外主义与反移民
        三、“固有”与“外来”:本土主义与反多元文化
        四、“本国”和“他国”:孤立主义与反一体化
    第二节 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政治策略
        一、以魅力型领袖为活动轴心
        二、以中下层选民为争取目标
        三、以互联网技术为有力工具
    第三节 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政治行动
        一、参加竞选活动
        二、参与政府组阁
        三、推动全民公决
第五章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影响
    第一节 重塑了西方政党政治生态
        一、加速了左翼政党的衰颓
        二、引发了右翼政党的迷茫
        三、改变了政党竞争的形态
    第二节 影响了各国政府政策倾向
        一、移民政策
        二、福利政策
        三、经贸政策
        四、外交关系
    第三节 阻碍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一、欧盟框架下疑欧力量的增强
        二、欧洲各国对欧盟态度的变化
    第四节 挑战了多元主义民主价值
        一、侵蚀了多元主义的政治共识
        二、加剧了欧洲社会的文化冲突
        三、助推了大众抗议的泛滥流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安倍政府的印太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既往研究综述
    三、论文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四、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印太概念的发展与“自由开放的印太”
    第一节 印太概念的界定
        一、印太概念的兴起
        二、印太概念的发展
        三、印太概念界定的模糊性
    第二节 安倍政府对印太概念的发展
    第三节 安倍政府“自由开放的印太”与其发展
第二章 安倍政府开展印太外交的动因
    第一节 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的变化
    第二节 大国关系与日本外交
        一、日本的行为选择
        二、印度东进与日印合作加强
        三、中国崛起与中日竞争加强
        四、美国重返亚太与日美合作加强
    第三节 安倍一强的确立与影响
        一、自民党一强政党格局的确立及影响
        二、“官邸主导”政治运作体制的强化及其影响
    第四节 安倍保守主义与日本外交
第三章 安倍政府的对外战略调整
    第一节 吉田路线与日本外交
    第二节 安倍政府的外战略调整
        一、开展俯瞰地球仪外交,增强外交自主性
        二、高举积极和平主义,加快军事大国步伐
        三、应对国际秩序变化
        四、开展印太地区大国外交
第四章 安倍政府的印太外交实践
    第一节 日本开展印太外交的三大支柱
        一、经济优先
        二、重视安全
        三、构建秩序
    第二节 日本开展印太外交的目标
        一、保障海上交通线和日本能源安全
        二、制衡中国影响力,扩大海外军事存在
        三、参与地区秩序,扩大国际影响力
第五章 安倍政府印太外交的评估
    第一节 安倍政府印太外交的评估
        一、安倍政府印太外交的合作性
        二、安倍政府印太外交的竞争性
    第二节 安倍政府印太外交的展望
        一、印太外交的优势与局限
        二、印太外交的前景
    第三节 中国的应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处
        1.4.1 框架结构
        1.4.2 创新观点
第2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相关概述
    2.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基本问题
        2.1.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基本内涵
        2.1.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交往形式
        2.1.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2.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党际关系思想
        2.2.2 列宁的党际关系思想
        2.2.3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党际关系思想
第3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时代依据
    3.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时代背景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3.1.2 国际关系格局和秩序变革的大时代
        3.1.3 破除中国威胁论的客观需要
    3.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内在根据
        3.2.1 服务于党的建设的本质要求
        3.2.2 政党沟通效果优于政府与社会的必然属性
        3.2.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3.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外在动因
        3.3.1 立足世界各国政党现状的的必然要求
        3.3.2 实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客观要求
        3.3.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第4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发展态势
    4.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交往实践
        4.1.1 中国共产党与发达国家各类政党的机制化交往
        4.1.2 中国共产党与发展中国家各政党的交往
        4.1.3 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交往
        4.1.4 中国共产党与周边国家政党的交往
    4.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交流格局
        4.2.1 建立了全方位的合作网络
        4.2.2 拓展了多渠道的交往路径
        4.2.3 深化了宽领域的交流内容
        4.2.4 搭建了深层次的沟通桥梁
    4.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独特优势
        4.3.1 实现政党政治引领的组织优势
        4.3.2 开展各领域调研工作的研究优势
        4.3.3 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特色优势
        4.3.4 造福世界人民生活的使命优势
    4.4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重要举措
        4.4.1 创设中国共产党和世界政党关系的长效机制
        4.4.2 完善新型政党关系理论体系的构建
        4.4.3 加强软实力建设同硬实力建设协同发展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的基本经验
    5.1 汲取党的对外工作精髓促进关系发展
        5.1.1 以党际关系四项原则为根本指导
        5.1.2 以跨意识形态合作交流为基础
        5.1.3 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为核心指向
        5.1.4 以坚持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
    5.2 把握世界发展大势贡献中国智慧
        5.2.1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求共鸣点
        5.2.2 以坚持创新精神为活力源泉
        5.2.3 以政党交往体系化为制度要求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学术成果
后记

(6)冷战后印度中产阶级变化对政党体制转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政党体制转型与中产阶级相关理论概述
    2.1 政党体制转型的内涵
        2.1.1 政党体制的含义
        2.1.2 政党体制转型的含义
    2.2 有关中产阶级的理论阐述
        2.2.1 中产阶级的界定
        2.2.2 中产阶级的政治特征
    2.3 现、当代学者有关中产阶级的理论阐述对分析政党体制转型的启示
        2.3.1 中产阶级的壮大左右着国家政治发展的趋向
        2.3.2 中产阶级的价值取向支配着政党的意识形态
        2.3.3 中产阶级的政治参与影响着政党格局
第3章 冷战后国大党的衰落与两大政党主导下的多党竞争体制的形成
    3.1 印度独立后国大党一党独大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3.1.1 国大党一党独大体制的建立
        3.1.2 国大党一党独大体制形成的原因
        3.1.3 国大党一党独大体制的特征
    3.2 国大党的衰落与冷战后印度人民党的崛起
        3.2.1 国大党力量的衰退
        3.2.2 印度人民党力量的壮大
    3.3 国大党人民党两大政党主导下的多党制的形成
        3.3.1 多党制的概念及内涵
        3.3.2 两大政党主导下的多党竞争格局的形成
第4章 印度中产阶级发展变化对冷战后政党体制转型的影响
    4.1 印度中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
        4.1.1 印度中产阶级的来源
        4.1.2 20世纪后期中产阶级规模的变化
    4.2 20世纪后期印度中产阶级的政治态度与主张
        4.2.1 要求经济改革
        4.2.2 要求复兴印度教民族主义
        4.2.3 要求发展非政府组织
        4.2.4 主张建设强大的印度
        4.2.5 主张谋求印度的世界大国地位
    4.3 印度中产阶级力量崛起及其政治态度对印度政党体制转型的影响
        4.3.1 促使主要政党的纲领主张向“中间”靠拢
        4.3.2 左右着主要政党力量的消长
第5章 进入21世纪后印度中产阶级的新变化对政党体制演变的影响
    5.1 进入21 世纪后印度中产阶级所发生的新变化
        5.1.1 印度中产阶级构成所发生的变化
        5.1.2 印度中产阶级政治倾向及态度的调整
    5.2 印度中产阶级新变化对政党体制的深刻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日本智库与日本外交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主要理论
    五、创新之处及难点不足
    六、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日本智库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日本智库的发展历程和阶段
        一、日本智库雏形形成期(20世纪初—1945年二战结束)
        二、日本智库的蓄力期(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末)
        三、日本智库发展的第一高潮期(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前半期)
        四、日本智库发展的第二高潮期(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90代初)
        五、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智库深度调整期(20世纪90中期—至今)
    第二节 日本智库的评价、现状及类型
        一、日本智库的全球评价
        二、日本智库的现今状况
        三、日本智库的主要类型
        四、日本大学中的智库
    第三节 日本智库的管理运作模式与机制
        一、日本智库的组织管理机制
        二、日本智库的人才管理机制
        三、日本智库的资金筹措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战后日本外交决策体制与智库作用
    第一节 分析日本外交决策的基本理论
        一、外交决策分析的基本理论模式
        二、日本外交决策分析的主要理论模式
        三、智库影响外交决策的主要理论模式
    第二节 日本外交决策形成机制
        一、日本外交决策形成过程
        二、冷战后日本外交的决策机制变化
        三、冷战后决策机制的特点与变化原因
    第三节 日本智库在外交决策中的功能与体现
        一、智库在外交决策中的主要功能
        二、日本智库影响外交决策的主要途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本智库影响外交决策过程典型案例剖析
    第一节 日本海洋政策研究所与日本海洋战略形成
        一、日本海洋政策研究所的基本概况
        二、日本海洋政策研究所发挥智库功能的情况
        三、日本海洋政策研究所和日本海洋战略的成型与发展
    第二节 日本防卫研究所与日本安全保障政策形成
        一、日本防卫研究所的基本概况
        二、日本防卫研究所发挥智库功能的情况
        三、日本防卫研究所和日本安全保障政策决策
    第三节 “临时型”日本智库与外交安保政策形成
        一、“临时型”日本智库的特点
        二、“临时型”日本智库发挥功能情况
        三、“临时型”日本智库与日本外交防卫政策制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本智库的日中关系研究
    第一节 日本智库的日中关系研究总体情况
        一、日本智库的中国研究机构及特点
        二、国际论坛对日中关系的研究案例
    第二节 日本智库关于“中国崛起”的研究
        一、日本智库对“中国崛起”的总体认识
        二、PHP总研对“中国崛起”的研究案例
    第三节 日本智库关于“中国威胁论”的研究
        一、日本智库对“中国威胁论”的总体认识
        二、防卫研究所对“中国威胁论”的研究案例
        三、东亚战略概观的中国研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二十大以来日本共产党的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0.1.1 选题的背景
        0.1.2 选题的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和不同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主要研究方法
        0.3.3 创新点
        0.3.4 不足之处
1 二十大后日本共产党发展历程及其影响因素
    1.1 二十大后日本共产党的发展阶段
        1.1.1 二十大后日本共产党的发展背景
        1.1.2 日本共产党发展过程中的危机
        1.1.3 日本共产党面临的发展机遇
    1.2 日本共产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2.1 政治制度因素
        1.2.2 群众基础与组织结构因素
        1.2.3 特色的选举策略因素
2 二十大以来日本共产党促进自身发展新举措
    2.1 制定国际政策
        2.1.1 国际合作
        2.1.2 核安全
        2.1.3 恐怖主义
    2.2 调整国内政策
        2.2.1 政治政策
        2.2.2 经济改革
        2.2.3 社会教育
    2.3 出台党建新政策
        2.3.1 以扩大党员数量作为基础不断扩大党势
        2.3.2 按照党建基本方针积极开展多层次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
        2.3.3 建立日本共产党特色的财政制度
3 日本共产党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3.1 日本共产党发展的制约因素
        3.1.1 政党格局制约日本共产党发展
        3.1.2 历史阴影限制日本共产党发展
    3.2 日本共产党的发展前景
        3.2.1 增强政党实力,挑战党势倍加
        3.2.2 坚持政党特色,加强在野党联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难民危机背景下德国极右翼政党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原因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极右翼政党
        1.2.2 关于德国极右翼政党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第2章 政党适应性理论
    2.1 政党适应性理论回溯
        2.1.1 政党适应性的概念
        2.1.2 政党适应性的分类
        2.1.3 政党适应性的三种视角
    2.2 政党适应性理论的基本假设
第3章 德国主要的极右翼政党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根源
    3.1 德国主要的极右翼政党及其分类
        3.1.1 极右翼政党的概念及其分类
        3.1.2 德国主要的极右翼政党及其政策主张
    3.2 德国极右翼政党的存在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3.2.1 德国的政治文化传统
        3.2.2 德国的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
        3.2.3 德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
    3.3 移民问题在德国极右翼政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3.1 德国移民的历史进程
        3.3.2 移民问题的影响
第4章 德国极右翼政党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
    4.1 德国极右翼政党的发展现状
    4.2 打破现有政党格局使德国政党格局进一步碎片化
    4.3 促使德国政府调整难民政策
    4.4 德国持极右思想的民众范围扩大
    4.5 德国暴力排外事件频发影响社会公共安全
    4.6 欧洲政治风向右转欧洲一体化成果受到冲击
第5章 德国极右翼政党的发展中的难民危机因素
    5.1 德国极右翼政党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5.1.1 欧洲极右翼政党崛起的外部环境背景分析
        5.1.2 难民危机对德国极右翼政党发展的影响
    5.2 德国极右翼政党利用难民危机促进自身发展
        5.2.1 及时转变政党政策以适应难民危机背景
        5.2.2 积极塑造具有吸引力的领袖形象
        5.2.3 积极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向公众展开宣传攻势
        5.2.4 攻击执政联盟的难民政策为自身发展争取空间
第6章 德国极右翼政党发展的前景分析
    6.1 德国的极右翼政党短时间内仍具备上升潜力
    6.2 德国极右翼政党的持续发展受到多重因素限制
        6.2.1 德国政府重视并逐步解决难民问题引发的各种现实问题
        6.2.2 德国的主流政党媒体以及民众警惕极右翼势力的扩张
        6.2.3 德国极右翼政党自身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论日本“一强多弱”的政党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强多弱”格局的内涵
    (一)由来已久的“一强”
    (二)从未有过的“多弱”
    (三)重建困难的民主党
    (四)聚散离合的“第三极”势力
二“一强多弱”政党格局的促因
    (一)小选区制有利于“一强”的产生
    (二)政党补助金支撑在野党势力“多弱”的存续
    (三)安倍内阁执政助选自民党获胜
    (四)在野党势力难以有效抗衡自民党
    (五)选民的结构变化刺激新党涌现
三“一强多弱”政党格局的影响
    (一)一党优位制的征兆
    (二)“安倍一强”的产生
    (三)国会立法的通畅
    (四)修宪路线的推进
四“一强多弱”政党格局的前景
    (一)2016年参议院选举
    (二)安倍内阁的规制改革
    (三)在野党重组
    (四)选举制度改革
五结语

四、日本政党格局的新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党解盟视角下德国联盟党的选举困局——基于2021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的分析[J]. 玄理. 德国研究, 2021(04)
  • [2]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何淼. 山东大学, 2020(01)
  • [3]当代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及其影响研究[D]. 杨春林. 山东大学, 2020(07)
  • [4]安倍政府的印太外交研究[D]. 张伏. 外交学院, 2020(07)
  • [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党际关系基本经验研究[D]. 孙佳环. 吉林大学, 2020(08)
  • [6]冷战后印度中产阶级变化对政党体制转型的影响[D]. 姚慧.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日本智库与日本外交决策[D]. 张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8]二十大以来日本共产党的新发展研究[D]. 王美月. 辽宁大学, 2019(01)
  • [9]难民危机背景下德国极右翼政党的发展[D]. 刘赛. 山东大学, 2017(09)
  • [10]论日本“一强多弱”的政党格局[J]. 徐万胜. 日本学刊, 2015(03)

标签:;  ;  ;  ;  ;  

日本政党格局的新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