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血管扩张药物在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非血管扩张药物在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一、非扩血管药物治疗心绞痛的应用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石兆峰[1](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朱智慧[2](2021)在《冠心通痹饮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及对hs-CRP和TNF-α水平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冠心通痹饮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观察分析冠心通痹饮对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进而探讨冠心通痹饮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收集80例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所有病例均来源于济南市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按照单盲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心绞痛基础治疗及护理,对照组加服八珍汤加减,治疗组加服冠心通痹饮。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电图变化情况及炎性因子hs-CRP、TNF-α的水平变化,并评估治疗前后硝酸甘油减停率、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结果:1.一般资料方面: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心绞痛分级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心绞痛临床表现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改善心绞痛临床症状、硝酸甘油减停率、心电图表现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在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及治疗满意程度四项维度方面的积分均有更加明显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疾病认知程度方面的积分未见更好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神倦乏力、不寐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自汗方面未见更好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中医证候总积分和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较对照组具有更好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炎症因子(hs-CRP、TNF-α)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降低hs-CRP和TNF-α水平方面具有更明显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八珍汤加减相比,冠心通痹饮在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方面具有较明显的疗效,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心绞痛临床表现、生活质量、中医证候和炎症因子水平。表明冠心通痹饮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王擎擎[3](2021)在《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改善心梗后缺血缺氧微环境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当代以干细胞技术为核心的再生医学的迅速发展,为心肌梗死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其中干细胞移植治疗心梗,有望修复坏死的心肌组织,改善受损的心功能,但是梗死区缺血、缺氧局部微环境使MSCs移植后存活率降低,极大地限制了 MSCs用于治疗MI的疗效。中药促进MSCs移植后存活的研究目前也显示出了很好的疗效,可以调控MSCs的归巢、定植,提高MSCs移植后存活率。导师姚魁武教授基于中医胸痹心痛“阳微阴弦”的基本病机,常用活血温通法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显着,并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拟定了具有活血温通效果的经验方—活血温通方。我们前期研究也发现活血温通方可以显着改善心肌缺血模型组大鼠心功能,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而且能够降低炎症反应、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减少胶原纤维面积以及促进血管新生,同时发现活血温通方减轻心肌缺血损伤可能与Sirt1信号通路激活有关。而活血温通方联合MSCs移植治疗心梗,还没有相关的报道。目的:1.总结导师姚魁武教授活血温通法治疗冠心病阳虚证的用药规律、治疗思路,并进行系统的经验总结。2探索活血温通方对BMSCs移植治疗心梗疗效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姚魁武主任医师门诊,应用中药汤剂治疗且符合纳排标准的全部初诊原始病案。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系统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分析得到到药物频次、常用药物组合、潜在处方等,分析探讨姚魁武教授活血温通法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诊疗思路,并做系统总结。2.提取大鼠BMSCs,培养至第三代时,用流氏细胞仪进行细胞鉴定。用活细胞染色剂CM-Dil进行荧光标记,以检测移植后细胞的存活情况。3.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心机梗死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冠状动脉只穿线不结扎,术后灌胃纯水,持续28天;心梗组(MI组):按AMI造模方法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于梗死区边缘心肌组织的2个位点直接注入共100μL的PBS。术后灌胃纯水,持续28天;BMSCs移植组(BMSCs组):按AMI造模方法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于梗死区边缘心肌组织的2个位点直接注入共100μL的MSCs单细胞悬液(细胞浓度3x106个/100μL)。术后灌胃纯水,连续28天;活血温通方组(HXWTF组):造模方法同心梗组。术后灌胃活血温通方,连续28天;活血温通方+BMSCs移植组(BMSCs+HXWTF组):造模方法同BMSCs移植组。术后灌胃活血温通方,连续28天。4.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TTC染色用于观察心肌梗死面积大小、HE染色观察心梗大鼠心肌组织形态的改变、荧光显微镜观察BMSCs移植后的存活情况。5.用WST-1法测定大鼠血清SOD活力和TBA法测定大鼠血清MDA水平,以评价各组氧化损伤程度;TUNEL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凋亡;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TNF-a、IL-6、IL-10与生长因子VEGF、bFGF水平,评价炎症反应程度;天狼猩红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梗死边缘区α-SMA和CD31的表达情况,以评价血管新生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组织Sirt1、NF-κB、FoxO1和p53的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从用药频次分析,196张处方中,共137味中药,用药频次≥20的中药有39味,用药频次≥50的有22味,用药频次≥50按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丹参(193),桂枝(164),砂仁(123),川芎(117),瓜蒌(109),白芍(105),炙甘草(95),鸡血藤(93),茯苓(88),柴胡(87),炒枳壳(80),当归(78),干姜(77),炒白术(76),杜仲(64),党参(61),麦冬(59),肉苁蓉(58),炒酸枣仁(56),薤白(54),葛根(54),五味子(50)。2.196张处方中的137味中药按功效共分为16类,根据药物功效使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前10位的依次为补虚类(769),活血化瘀类(436),温里类(339),清热类(210),化湿类(198),解表类(184),理气类(177),化痰类(155),利水渗湿类(119),安神类(114)。3.从药物组合频次分析,药物组合频次≥90的由高到低依次是丹参-桂枝(162),丹参-砂仁(123),丹参-川芎(115),丹参-瓜蒌(108),丹参-白芍(104),丹参-桂枝-砂仁(99);桂枝-砂仁(99)。基于关联规则深入分析用药组合,导师活血温通法治疗冠心病常用的2味药的组合是丹参-瓜蒌,丹参-砂仁,丹参-桂枝,丹参-鸡血藤等;3味药的组合是丹参-砂仁-瓜蒌,丹参-桂枝-瓜蒌,丹参-桂枝-鸡血藤等。从用药关联规则网络拓扑图可以看出,关联性比较大的药物组合是丹参、桂枝、鸡血藤、瓜蒌、川芎、砂仁。4.基于复杂算法的聚类分析在深入挖掘可以得出导师活血温通法治疗冠心病常用的核心组合。3种药物聚类核心组合为丹参,桂枝,砂仁,瓜蒌,鸡血藤;丹参,桂枝,川芎,白芍,砂仁;丹参,桂枝,川芎,砂仁,茯苓。4种药物聚类核心组合为;丹参,桂枝,砂仁,瓜蒌,川芎,鸡血藤;丹参,桂枝,麦冬,炙甘草,川芎,生地黄;丹参,桂枝,砂仁,鸡血藤,川芎,降香;丹参,桂枝,砂仁,干姜,茯苓,瓜蒌。5种药物聚类核心组合为;丹参,桂枝,鸡血藤,瓜蒌,川芎,党参;桂枝,丹参,麦冬,川芎,炙甘草,炒白术;丹参,桂枝,干姜,砂仁,茯苓,黄连;丹参,桂枝,砂仁,瓜蒌,川芎,白芍;丹参,砂仁,桂枝,川芎,鸡血藤,降香。5.基于方剂频数分析,可以得出196例病案中共涉及方剂54个,方剂频数为2以上的药物有32个,方剂频数为5以上的方剂有24个,方剂频数为10以上的方剂有13个,方剂频数为20以上的药物有6个。可以看出导师活血温通法治疗冠心病常用的方剂有丹参饮(118),四逆散(7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25)苓桂术甘汤(23)、瓜蒌薤白白酒汤(21)等。6.根据方剂配伍的使用频次,可以得出导师活血温通法治疗冠心病常用的方剂配伍是丹参饮-四逆散(47),丹参饮-黄芪赤风汤(11),丹参饮-交泰丸(11),丹参饮-瓜蒌薤白白酒汤(11),丹参饮-半夏泻心汤(11),丹参饮-瓜蒌薤白半夏汤(11)等。基于关联规则深入分析用方组合,可以得出导师活血温通法治疗冠心病常用的方剂配伍是丹参饮-四逆散-瓜蒌薤白半夏汤,丹参饮-四逆散-黄芪赤风汤,丹参饮-四逆散-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根据方剂组合规律关联规则网络拓扑图可以看出关联比较大的方剂是丹参饮、四逆散、生脉散、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交泰丸等。基于复杂算法的聚类分析在深入挖掘可以得出导师活血温通法治疗冠心病常用的核心方剂组合是生脉散,丹参饮,枳实薤白桂枝汤,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丹参饮,交泰丸,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越鞠丸;丹参饮,四逆散,黄芪赤风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BMSCs的鉴定:用流氏细胞仪检测第3代BMSCs表面标记物CD44、CD90、CD45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CD44表达率为99.2%,CD90表达率为97.4%,CD45的表达率为6.7%。8.活血温通方联合MSCs移植对心梗大鼠心功能的影响:与MI组相比,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EF均有明显改善(**P<0.01,***P<0.001,***P<0.001),活血温通方联合 BMSCs 移植组 EF比BMSCs移植组和活血温通方组改善明显(***P<0.001,**P<0.01);与MI组相比,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FS均有明显改善(**P<0.01,***P<0.001,***P<0.001),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FS 比 BMSCs移植组和活血温通方组改善明显(***P<0.001,***P<0.001)。9.活血温通方联合MSCs移植对心梗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假手术组无梗死,完整心脏表面和心脏切片均呈现红色,无苍白色区域。心梗组完整心脏表面和心脏切片苍白色区域均最大,故心梗面积最大,且心梗处明显凹陷,心梗处心肌明显变薄。BMSCs移植组和活血温通方组较心梗组,完整心脏表面和心脏切片的苍白色区域均明显减少,说明BMSCs移植和活血温通方药物干预均能减少心梗面积。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心脏苍白色区域最小,心梗处轻微凹陷,说明活血温通方能提高BMSCs移植改善心梗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的疗效。10.活血温通方联合MSCs移植对心梗大鼠心肌组织形态的影响:HE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各组梗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心梗组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隙增大,炎性细胞浸润最严重。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这些病变均有明显改善,炎性细胞浸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相比较,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细胞排列更有序,炎性细胞浸润更少。11.活血温通方对BMSCs移植四周后存活的影响:在全景数字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红色荧光分布更广。红色荧光与蓝色荧光重叠的数量明显更多。12.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对心梗大鼠血清SOD、MDA的影响:与MI组相比,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SOD活力均有显着升高(**P<0.01,***P<0.001,***P<0.001);与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相比,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SOD活力均有显着升高(***P<0.001,**P<0.01);与心梗组相比,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MDA水平均有显着降低(**P<0.01,***P<0.001,***P<0.001);与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相比,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 移植组 MDA 均有显着降低(***P<0.001,**P<0.01)。13.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对心梗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与MI组相比,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细胞凋亡水平显着降低(***P<0.001,***P<0.001,***P<0.001);与 BMSCs 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相比,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细胞凋亡水平均有显着降低(***P<0.001,***P<0.001)。14.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对心梗大鼠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IL-10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MI组TNF-α、IL-6和IL-10水平水平显着升高(***P<0.001);与MI组相比,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活血温通方联合 BMSCs 移植组 TNF-α 显着降低(**P<0.01,**P<0.01,***P<0.001),IL-6 显着降低(***P<0.001,***P<0.001,***P<0.001),IL-10 显着升高(***P<0.001,***P<0.001,***P<0.001);与 BMSCs 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相比,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TNF-α显着降低(**P<0.01,**P<0.01),IL-6显着降低(***P<0.001,**P<0.01),IL-10显着升高(***P<0.001,***P<0.001)。15.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对心梗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MI组心肌纤维化明显(***P<0.001);与MI组相比,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心肌纤维化面积明显减少(***P<0.001,***P<0.001,***P<0.001);与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相比,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心肌纤维化面积明显减少(*P<0.05,**P<0.01)。16.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对心梗大鼠梗死边缘区α-SMA、CD31表达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MI组α-SMA、CD31的表达明显增多(***P<0.001,**P<0.01);与MI组相比,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 移植组 α-SMA、CD31 的表达均显着增多(***P<0.001,***P<0.001,***P<0.001);与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相比,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 α-SMA、CD31 的表达显着增多(**P<0.01,*P<0.05;*P<0.05,***P<0.001)。17.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对心梗大鼠血清生长因子VEGF、bFGF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MI组VEGF、bFGF水平显着升高(***P<0.001);与MI组相比,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VEGF、bFGF 显着升高(***P<0.001,***P<0.001,***P<0.001);与 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相比,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VEGF、bFGF显着升高(***P<0.001,***P<0.001)。18.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对心肌组织SIRT1、NF-kB、FoxO1和p53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MI组Sirt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01),NF-kB、Foxo1、p53 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P<0.01,**P<0.01)。与MI组相比,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Sirt1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P<0.001,***P<0.001),NF-κB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P<0.01,**P<0.01),FoxO1 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P<0.05,*P<0.05),p53 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P<0.01,**P<0.01);与BMSCs移植组、活血温通方组相比,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组Sirt1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P<0.05),NF-kB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P<0.05),FoxO1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P<0.05),p53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P<0.05)。结论:1.导师活血温通法治疗冠心病常活血药与温阳药并重,且用药平和,配伍主次分明,以经方为主。在活血温通法治疗冠心病的组方用药中常含有活血温通方,治疗效果短期的显着,可能是因为改善了心肌缺血缺氧微环境,也初步说明了活血温通方的临床疗效比较显着。2.活血温通方可能是通过改善心梗后缺血缺氧微环境而提高了 BMSCs移植后的存活率,而进一步提高BMSCs移植治疗心梗在抗细胞氧化损伤、抗细胞凋亡、降低炎症反应、抗心肌纤维化和促进血管新生方面的疗效,以及促进移植后的BMSCs的旁分泌功能而进一步修复受损的心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3.活血温通方能促进BMSCs移植后Sirt1信号通路的激活,以协同恢复心功能。

石瑞[4](2021)在《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山西省11个地市级医院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管理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明确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系统检索国内外关于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与总结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的最佳证据,结合专家会议法,构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为临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问卷调查法:自制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知-信-行现状调查问卷,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山西省11地市级中1087名心血管科护士通过问卷星调查护士对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2)半结构访谈法:根据访谈提纲,深入访谈18名冠心病患者并了解其对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的需求。(3)证据总结:系统检索冠心病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筛选并对指南证据整合分析。(4)证据评价:依据“2014年版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对上述证据进行综合、提炼,拟定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初稿。(5)专家会议法:组织临床、护理及康复相关专家举行专家会议,对护理方案初稿结合国内临床实际进行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问卷1120份,有效问卷1087份,有效回收率为97.0%。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识维度得分为(24.17±5.37)分,态度维度得分为(53.85±7.97)分,行为维度得分(51.23±10.07)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不同科室、近12个月是否学习相关指南/共识、心血管工作年限、所在医院及科室是否开展心脏康复、医院等级、是否参加过心脏康复专科培训是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总分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2)质性研究结果: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的需求主要为5个方面:冠心病相关知识缺乏,个性化、操作性康复指导需求,出院后延续康复指导需求、家庭与社会关怀需求、医院与社区联合服务需求。(3)证据综合和证据评价: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外指南,共纳入17篇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证据总结,初步总结13个方面,150条证据,包括心脏康复、运动疗法、膳食推荐、情绪/心理/睡眠管理、血压、血脂、血糖管理、戒烟、限制饮酒,体重和腰围管理、职业康复、健康教育及性生活。(4)专家会议结果:结合问卷调查、患者访谈和最佳证据结果,并结合专家会议的讨论意见,对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版《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结论:(1)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的知识和行为水平有待提高,而护理态度较积极,护理临床实践管理与指南建议存在较大差距,加强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培训是必要的。(2)不同患者存在不同的心脏康复需求,健康教育及心脏康复干预策略的不同导致患者临床结局不同,提示医务人员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策略应评估个体需求,实施个性化管理方案。(3)基于现况调查、患者访谈、证据综合和专家会议法构建的《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符合临床实际和满足患者需求,该方案涉及内容共13个方面,为后续管理者针对护理人员心脏康复管理的培训提供方案,推动心脏康复管理向精细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发展。

林泉[5](2021)在《西洋参丹参配伍调控PI3K/Akt/NF-κB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学基础,易损斑块破裂和继发性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易损斑块具有泡沫细胞聚集、脂质核心增大和纤维帽变薄等特点,这些特征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内皮损伤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PI3K/Akt/NF-κB信号通路与AS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参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内皮功能的调节,调控PI3K/Akt/NF-κB通路有望成为稳定AS易损斑块的新策略。益气活血养阴法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基本治则之一,既往研究发现益气活血养阴方药可通过抑制血管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保护内皮功能而发挥抗AS的作用;西洋参丹参配伍是常用的益气活血养阴药对,其能否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稳定AS易损斑块,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通过开展系统评价、网络药理学、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研究探索西洋参丹参配伍对AS易损斑块的干预效应,探讨干预效应和PI3K/Akt/NF-κB通路之间的关系,旨在从循证医学、生物网络、物质基础、整体动物和细胞分子水平阐明西洋参丹参配伍稳定AS易损斑块的效应特点与作用机制。本课题研究分为两部分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1文献综述:综述一西洋参丹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综述二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2实验研究:包括以下五部分。研究一益气活血养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益气活血养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SinoMed、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纳入益气活血养阴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相关RCT,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个Jadad评分≥4分的RCT,共138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的心绞痛疗效[RR=1.22,95%CI(1.15,1.29),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16,95%C(1.08,1.25),P=0.0001]、心电图疗效[RR=1.27,95%CI(1.16,1.39),P<0.00001]、HDL-C[MD=0.52,95%CI(0.26,0.78),P<0.0001]显着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组,hs-CRP[SMD=-1.57,95%CI(-1.99,-1.14),P<0.00001]、TC[MD=-1.05,95%CI(-1.57,-0.52),P<0.0001]、TG[MD=-0.44,95%CI(-0.59,-0.29),P<0.00001]、LDL-C[MD=-0.54,95%CI(-0.83,-0.24),P=0.0004]、血浆粘度[MD=-0.38,95%CI(-0.57,-0.20),P<0.0001]和纤维蛋白原含量[MD=-0.66,95%CI(-0.97,-0.36),P<0.0001]显着低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组;在安全性方面,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RR=1.57,95%CI(0.63,3.91),P=0.3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当前证据显示,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相比,益气活血养阴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能有效降低心绞痛患者的炎症、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减轻心肌缺血,缓解临床症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研究二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药理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西洋参、丹参的活性成分及其靶点,并在Uniport数据库标准化靶点信息;通过Gencards、OMIM、TTD、DRUGBANK数据库获取冠心病相关靶点基因,使用R语言筛选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通过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筛选关键靶点基因;采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关键靶点为STAT3、AKT1、TP53、TNF、MAPK1等,生物学通路主要作用于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西洋参丹参配伍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方向。研究三西洋参丹参药物有效部位的制备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成分含量测定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制备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并采用HPLC法测定有效部位中关键成分的含量。方法:本部分研究采用加热回流法提取、减压浓缩、大孔树脂层析分离纯化和真空干燥冷冻法制备西洋参皂苷、丹参酮和丹参酚酸三个有效部位,通过HPLC法测定各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含量。结果:西洋参中人参皂苷Rg1、Re、Rb1含量分别为0.13%、0.98%、2.4%,共计为3.51%;丹参中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为0.05%、0.11%、0.14%,共计0.30%,丹参中丹酚酸B含量为3.08%,均符合国家药典标准。西洋参皂苷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人参皂苷Rg1、Re、Rb1含量分别为1.24%、12.82%、42.49%,共计56.55%;丹参酮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为14.51%、4.72%、17.5%,共计36.73%;丹参酚酸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丹酚酸B含量为40.67%。结论:本研究按生药量1:3比例将西洋参、丹参分别进行提取纯化,得到西洋参皂苷、丹参酮和丹参酚酸三个有效部位,进而将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混合均匀,制成益气活血养阴配伍有效部位,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药理实验研究。研究四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观察西洋参丹参配伍对ApoE-/-小鼠 AS易损斑块的影响,从炎症反应、内皮损伤和氧化应激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90只ApoE-/-小鼠高脂饲料喂养,造模12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3.03mg/kg/d)、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低剂量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0.75g/kg/d+丹参2.25g/kg/d)、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1.5g/kg/d+丹参4.5g/kg/d)、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高剂量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3g/kg/d+丹参9g/kg/d)和西洋参丹参水煎剂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1.5g/kg/d+丹参4.5g/kg/d),15只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8周;采用主动脉油红O大体染色、主动脉根部H&E染色评估AS病变程度及斑块稳定性;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指标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β、TNF-α、ICAM-1和ET-1等指标水平;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MDA、SOD和NO等指标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MMP-9、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病理指标:主动脉油红O大体染色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内膜可见脂质沉积,粥样斑块形成,较正常组明显红染,辛伐他汀组、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高剂量和水煎剂组较模型组红染区域稀疏,脂质沉积明显减少,斑块面积与主动脉内膜面积比值显着降低(P<0.05);主动脉H&E染色显示,模型组可见斑块突出管腔,管腔变窄,斑块表面纤维帽较薄且不均匀,斑块内可见脂质核心面积增大,大量的泡沫细胞聚集。各药物干预组较模型组斑块狭窄减轻,泡沫细胞数量降低,脂质核心面积减少。②血脂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和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显着降低TG、TC水平(P<0.05),西洋参丹参中剂量组显着升高HDL-C水平(P<0.05)。③炎症因子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IL-1β、TNF-α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西洋参丹参中、高剂量组ICAM-1水平显着降低(P<0.05)。④内皮损伤指标: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西洋参丹参中、高剂量和水煎剂组NO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辛伐他汀、西洋参丹参中、高剂量和水煎剂组ET-1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⑤氧化应激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SOD含量显着升高(P<0.05),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⑥MMP-9: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MMP-9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组和水煎组相比,MMP-9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⑦通路相关指标: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p-PI3K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各药物干预组p-Akt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辛伐他汀、西洋参丹参中剂量、高剂量和水煎剂组p-NF-κB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组和水煎组相比,p-PI3K、p-Akt和p-NF-κB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西洋参丹参配伍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减轻内皮损伤和降低主动脉MMP-9蛋白表达,减少脂质沉积和斑块面积,抑制斑块进展,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研究五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观察西洋参丹参配伍对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根据实验三获得有效部位中人参皂苷Rb1和丹酚酸B的配比,称量相应质量的单体,混合均匀,作为干预药物。建立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ox-LDL 75μg/mL)、西洋参丹参低剂量组(ox-LDL 75μg/mL+中药单体5μg/mL)、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ox-LDL75μg/mL+中药单体25μg/mL)、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740YP组(ox-LDL 75μg/mL+中药单体25μg/mL+740YP25μg/mL),给予相应药物干预24h;采用CTG检测细胞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ICAM-1和MMP-9含量;采用生化法检测MDA和SOD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CTG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细胞活性明显增加(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细胞活性明显减低(P<0.05)。②炎症因子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ICAM-1、MMP-9明显降低(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ICAM-1、MMP-9明显升高(P<0.05)。③氧化应激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SOD明显增加,MDA明显降低(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SOD明显减低,MDA明显升高(P<0.05)。④通路相关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p-PI3K、p-Akt和p-NF-κB明显降低(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p-PI3K、p-Akt和p-NF-κB明显升高(P<0.05)。结论:西洋参丹参配伍能够通过抑制PI3K/Akt/NF-κB通路提高细胞活性、改善氧化应激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内皮细胞损伤,保护内皮细胞。

李丹[6](2021)在《理气止痛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气滞血瘀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理气止痛汤对气滞血瘀型PCI术后心绞痛患者的医治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将收集到的74例病人,随机分组后,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7例。(2)对照组予服常规西药,治疗组理气止痛汤结合西药。(3)将两组医治前后的心绞痛积分、中医症状积分、心电图疗效变化、硝酸甘油停减率作为主要观察指标。(4)各组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安全性。结果:1.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程长短方面比较(P>0.05)具备可比性。2.治疗组和对照组医治前后心绞痛积分与疗效对比:(1)治疗组和对照组医治后心绞痛积分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理气止痛汤结合西药在使心绞痛病症缓解方面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和对照组心绞痛疗效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理气止痛汤结合西药在缓解心绞痛方面优于纯粹西药组。3.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对比:对照组显效的是10人,有效的为17人,无效的为10人,总有效率为72.98%;治疗组显效的是16人,有效的为18人,无效的为3人,总有效率为91.89%。治疗组显效的、有效的人数及总有效率均远高于对照组,表明理气止痛汤结合西药治疗PCI术后心绞痛心电图好转情况优越对照组。4.硝酸甘油停减率对比:治疗组停减率为86.49%,对照组停减率为59.46%,说明理气止痛汤结合西药医治PCI术后心绞痛,可以更好地减少病人硝酸甘油的服用量。5.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比较:(1)理气止痛汤结合西药和单纯西药组医治后中医证候积分与同组医治前中医证候积分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理气止痛汤结合西药和单纯西药组相比,医治后中医证候积分对照(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理气止痛汤结合西药和单纯西药组中医证候疗效对照(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理气止痛汤结合西药同单纯使用西药医治PCI术后气滞血瘀型心绞痛相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PCI术后心绞痛病症、降低病人心绞痛总积分、降低硝酸甘油服用量、中医证候总积分,减轻患者胸痛、胸闷症状,并且两组病人在肝功、肾功等安全性指标方面未见异常。说明理气止痛汤结合西药医治PCI术后患者心绞痛有效,且具备安全性,可为医疗工作提供指导。

杜小峰[7](2021)在《连参方干预PCI术后痰阻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连参方联合西药对PCI术后痰阻血瘀证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并观察其是否存在不良反应。从而对连参方防治PCI术后再狭窄问题得出一个较为科学的评价,为中药防治PCI术后再狭窄提供新的理论思路及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8月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病房PCI术后符合中医证候痰阻血瘀证患者94例,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中药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47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Qd)、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Qd)、阿托伐他汀钙(20mg,Qn)进行治疗。中药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日加服1剂连参方。整个试验过程持续6个月。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心电图、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超敏C反应蛋白、中医证候积分等。在治疗结束后复查冠脉造影,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次试验共纳入94例患者,治疗组47例,脱落2例(2例均为自行中止),最终病例45例;对照组47例,脱落1例,剔除1例,最终病例45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BMI、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血管支数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ISR发生率比较:对照组45例患者中有6人发生了再狭窄,再狭窄率约13.3%;中药治疗组45例患者中有2人发生了再狭窄,再狭窄率约4.4%;西药对照组ISR发生率明显高于中药治疗组,但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均较前明显改善,对照组总体有效率约为84.4%,中药治疗组总体有效率约为91.1%,中药治疗组总体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心绞痛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积分平均值分别为24.04±3.66、24.82±3.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积分平均值分别为13.51±3.55、10.27±3.26,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治疗组心绞痛症状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按照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评判:对照组45例患者中,显效12人,有效23人,无效10人,总体有效率为77.8%;中医治疗组45例患者中,显效17人,有效25人,无效3人,总体有效率为93.3%。中药治疗组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两组患者hs-CRP平均值分别为6.70±2.94、6.96±2.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平均值分别为4.22±2.02、3.23±1.50,数值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TG、TC、HDL、LDL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患者各项指标均较前改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TG水平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TC、HDL、LDL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加用连参方在减少冠心病PCI术后痰阻血瘀证患者心绞痛症状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患者TG、TC、HDL、LDL水平,降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减轻血管炎症反应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且安全性良好。

张贺[8](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稳定性冠心病的二级预防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的使用可大大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但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仍有较高的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如何进一步降低稳定性冠心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依然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及难点。既往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降低稳定性冠心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但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较难体现出中医的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等特点。因此,选用怎样的临床研究方法来科学的客观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实际临床效果成为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突破口。近年来逐渐兴起的真实世界研究的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评价干预措施在患者个体临床实际中的效果,这一特性符合中医药临床实践的个体化诊疗的特点,无疑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基于此,本课题组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设计,在真实世界临床数据中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稳定性冠心病中应用的优势。结合冠心病稳定期毒证诊断及量化标准,探索稳定期冠心病患者毒证的临床表现及特征,并加以验证“因毒致病”理论,以期为稳定性冠心病的临床诊疗、心血管血栓事件的预防及冠心病二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一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稳定性冠心病中应用的临床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方法,成功纳入5080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以患者服用中药/中成药的时长(≥12周/年,或入组前已持续服用12周/年以上时间的中药/中成药,入组后继续服用的)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n=2431例)和西医治疗组(n=2649例),并对纳入的患者进行至少1年的临床随访,详细记录随访过程中患者所出现的临床结局指标。临床结局指标为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次要复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脑卒中、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入院),并根据随访过程中患者的服药情况及所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评估中药联合西药使用的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除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史、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史、脑卒中病史、心肌梗死病史、冠脉搭桥史、超敏C反应蛋白、寒凝、气滞、痰浊、血瘀中医证素方面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外,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空腹血m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性格特点、运动频率上存在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共有153例(6.29%)患者发生了主要复合终点事件,西医治疗组共有228例(8.61%)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西医治疗组可显着降低主要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调整后得HR,0.72;CI,0.58-0.89;P=0.003)。次要复合终点事件的比较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发生率比西医治疗组有显着降低趋势,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调整基线资料后HR,0.81;95%(CI,0.66-0.99;P=0.039)。由于患者发生血运重建的结局事件可能受到医生主观判断因素等的影响,因此我们进一步比较了心血管临床试验中常用的“硬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西医治疗组可显着降低“硬终点”事件的发生,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调整基线资料后HR,0.36;95%CI,0.09-0.85;P=0.010)。复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脑卒中、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入院)的发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低于西医治疗组,但两组的结果差异不显着(P>0.05)(调整后 HR,0.87;95%CI,0.73-1.04;P=0.116)。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重新匹配,成功匹配中西医结合治疗组(n=1097)、西医组(n=1097)两组新的患者数据,匹配后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等基线资料的比较上均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匹配后的两组数据再次进行临床结局指标分析,得出的结果与以上结果具有一致性,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HR,0.64;95%CI,0.49-0.85;P=0.002)、次要复合终点事件(HR,0.75;95%CI,0.56-0.99;P=0.040)、“硬终点”事件(HR,0.69;95%CI,0.43-0.92;P=0.032)的发生率均显着低于西医治疗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在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的比较中结果差异不显着(P<0.05)(HR,0.93;95%CI,0.73-1.17;P=0.522),但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发生率低于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着低于西医治疗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1)。组间比较可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皮肤瘀斑、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与西医治疗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着降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1年随访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硬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及次要复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脑卒中和因UA/HF/恶性心律失常入院)的发生率,且中药联合西药的使用并未增加患者出血等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结果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二稳定性冠心病瘀毒证对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研究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毒证的临床表征,并加以验证“因毒致病”理论,发挥传统中医药在冠心病防治领域“既病防变”的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设计方法,结合随访过程中发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临床结局指标,进一步探索发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合冠心病稳定期毒证诊断及量化标准,研究稳定期冠心病患者毒证的临床表征,并加以验证“因毒致病”理论。结果:随访1年后共有541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42.73%有吸烟史,36.65%有饮酒史,高血压史的患者有80.11%,48.25%的患者有高脂血症史,有糖尿病史的占47.70%;既往行CABG的有5.16%,54.14%有PCI史,28.55%的患者有心肌梗死史,24.49%的患者有脑卒中病史,32.60%患者有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史。患者BMI中位水平为25.83kg/m2,空腹血糖中位水平为6.20mmol/L,Hs-CRP中位水平为1.35mg/L,HDL-C中位水平为1.14mmol/L,LDL-C中位水平为2.37mmol/L,TC 中位水平为 4.05mmol/L,TG 中位水平为 1.62mmol/L。进行Logistic多元逐步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高血压、LDL-C、TG 5个因素Sig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性。根据《实用血瘀证诊断标准》、《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的辨证诊断及量化标准》筛选出稳定性冠心病血瘀证毒证患者987例,血瘀证非毒证患者1159例。随访1年后,毒证组发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有138例(13.98%),非毒证组发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有88例(7.59%)。毒证组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着高于非毒证组(P<0.001)。相对危险度(RR)为1.841,归因危险度(AR)为6.39%,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即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R)为45.65%,0R为1.978(95%CI 1.492-2.623),由上可以看出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辨证诊断及量化标准可作为稳定性冠心病高危患者的辨别及“因毒致病”的诊断。两组风险生存分析显示:毒证组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显着高于非毒证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基线资料后 HR,1.452;95%CI,1.066-1.978;P=0.018)。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SCAD患者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近一半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存在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医生仍需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加强生活方式及二级预防用药的宣教及健康生活内容知识的普及。2“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辨证诊断及量化标准”可用于稳定性冠心病高危患者的辨识,对发挥传统中医药在冠心病防治领域“既病防变”优势,进一步提高稳定性冠心病二级预防水平奠定基础。

桓娜[9](2021)在《CPET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及丹参制剂对介入后冠心病患者CRF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如何有序推广和促进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在临床病情评估、预后价值,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方面的诊断作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在冠心病(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治疗方面,心脏康复(Cardiac rehabilitation,CR)已被纳入指南并作为Ia级推荐。介入术后CHD患者心肺功能(Cardiorespiratory function,CRF)的恢复离不开以运动处方为核心的CR。既往研究证实,依据CPET结果制定运动处方可以提高患者CRF、降低心血管疾病复发率和病死率。亦有前期研究发现活血化瘀类药物具有保护心肌血管、防治冠脉斑块发生再破裂等作用。但基于CPET参数评价包含活血化瘀药、运动疗法在内的CR对介入术后CHD患者CRF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据此提出假说:通过评价峰值公斤摄氧量(peak V02kg)、运动代谢当量(METs)等指标,证实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介入术后CHD患者CRF具有改善作用。基于CRF各项参数的作用机理,结合中医心主血脉、肺主气化生理特点,CPET参数和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医证候要素间是否存在某种相关性,为了验证这一假说,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探索CPET参数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的显着因素,进而建立CHD不同中医证候要素诊断模型。本研究将从CPET临床评价和诊断作用出发,为揭示丹参多酚酸盐提升CRF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为CHD患者中医辨证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客观数据支持和新思路。研究一:CPET参数与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研究研究目的:探讨中医证候要素及CPET参数与CHD的相关性。研究方法:纳入所有来医院就诊且行CPET检查患者,采集四诊信息,归纳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并收集CPET结果。根据冠心病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对比两组各种观察指标及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采用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CHD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 本研究共纳入1128例成年CPET受试者,其中CHD组397例(35.2%)、非冠心病组731例(64.8%):1.1 CHD组中证候前三位分布是血瘀证候者332例(34.87%)气虚证候者266例(27.94%)、痰浊证候者 240 例(25.21%)。1.2 非冠心病组中证候前三位分布是气虚证候者495例(36.32%)、痰浊证候者394 例(28.91%)、血瘀证候者 211 例(15.48%)。2 CPET 参数中和 CHD 显着相关的是 VTV02、ATVO2kg、METs、ATO2Plus、O2Plus、ATRER(P<0.05),构建CHD预测回归模型,其ROC曲线面积为0.767(95%CI:0.738,-0.795;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401,其最佳分界点为0.610。3 不同中医证候的CHD与CPET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方面:3.1 CPET参数中和CHD气虚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ATVO2kg、peakV02占预计值、METs、ATO2Plus、O2Plus(P<0.05),构建CHD气虚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795(95%CI:0.763,-0.828;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456,其最佳分界点为0.643。3.2 CPET参数中和CHD气滞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ATO2Plus(P<0.05),构建CHD气滞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820(95%CI:0.697,-0.943;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61,其最佳分界点为0.602。3.3 CPET参数中和CHD痰浊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METs、ATRER、ATO2Plus(P<0.05),构建CHD痰浊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756(95%CI:0.718,-0.793;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393,其最佳分界点为0.589。3.4 CPET参数中和CHD血瘀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METs、ATO2Plus、O2Plus(P<0.05),构建CHD血瘀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738(95%CI:0.696,-0.781;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364,其最佳分界点为0.389。3.5 CPET参数中和CHD阳虚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ATVO2kg、peakVO2kg、peakVO2占预计值、O2Plus(P<0.05),构建CHD 阳虚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758(95%CI:0.673,-0.844;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513,其最佳分界点为0.693。3.6 CPET参数中和CHD阴虚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METs和ATO2Plus(P<0.05),构建CHD阴虚证候要素的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860(95%CI:0.775,-0.944;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636,其最佳分界点为0.709。结论:1本研究共纳入1128例CPET测试者,在中医证候要素分别方面,CHD组和非冠心病组排列前三位的均是气虚、痰浊、血瘀证候要素。2在CHD与CPET参数相关性分析方面,筛选得出VT V02、AT VO2kg、METs、AT O2Plus、O2Plus、ATRER(P<0.05)六个 CPET 参数为 CHD 的独立危险因素。3 不同中医证候要素中CHD与CPET参数的相关性分析3.1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气虚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ATVO2kg、peakV02kg%pred、METs、ATO2Plus、O2Plus(P<0.05);3.2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气滞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ATO2Plus(P<0.05);3.3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痰浊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METs、ATRER、ATO2Plus(P<0.05);3.4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血瘀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METs、ATO2Plus、O2Plus(P<0.05);3.5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 阳虚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ATVO2kg、peakVO2kg、peakV02kg%pred、O2Plus(P<0.05);3.6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阴虚证候,独立危险因素:METs和ATO2Plus(P<0.05)。研究二: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通过CPET参数及机理代谢指标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改善介入术后CHD患者CRF的作用机理。研究方法:采纳随机、双盲、安慰剂试验,纳入60例1年内接受介入治疗稳定性CHD患者。随机分配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n=30)和安慰剂对照组(n=30),干预治疗1周,随访1个月。主要疗效指标为V02kg peak、峰值公斤摄氧量占预测值百分比(V02kg peak%pred)、METs,次要疗效指标为CPET其他参数、血瘀证、中医症状量表以及焦虑抑郁量表等,机理代谢指标包括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含量,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活性氧(ROS)表达。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研究结果:最终纳入受试者60例,其中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一般信息和基线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 主要疗效指标1.1 peakV02kg结果显示:用药4周后,以基线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丹参多酚酸盐组和对照组较基线分别提升0.231、0.102,治疗组改善程度比对照组高出 0.129(95%CI:-1.310,1.569;P>0.05)。1.2 peakV02kg%pred结果显示:用药4周后,以基线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两组较基线分别提高0.826、0.840,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014(95%CI:-5.118,5.091;P>0.05)。1.3 METs值结果显示:经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两组METs值分别提升0.068、0.042,治疗组比对照组多升高 0.026(95%CI:-0.384,0.435;P>0.05)。综上主要疗效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次要疗效指标2.1 CPET其他参数2.1.1 在无氧阈公斤摄氧量(ATVO2kg)方面,以基线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丹参多酚酸盐组较基线值下降1.422,对照组则较基线增加1.159,两组校正均数差为-2.581(95%CI:-5.966,0.805;P>0.05)。2.1.2 在摄氧量(O2Plus)、无氧阈氧脉搏(ATO2Plus)方面,经协方差分析,两组较基线水平分别增加0.296vs0.154、2.742vs0.498,治疗组比对照组多提升0.142(95%CI:-0.687,0.972;P>0.05)、2.244(95%CI:-2.780,7.267;P>0.05)。2.1.3 在呼气末CO2分压(PETC02)方面,经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治疗组较基线水平下降0.341,对照组增加2.493,两组校正均数差为-2.835(95%CI:-5.536,-0.133;P<0.05),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无氧阈呼气末CO2分压(AT PETC02)方面,用药4周后试验组较基线水平下降0.552,对照组较基线水平提高2.213,两组校正均数差为-2.764(95%CI:-5.731,0.202;P>0.05)。2.1.4 在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2 slope)值方面,用药1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较基线水平下降0.773,对照组较基线水平提升0.347,两组校正均数差为-1.120(95%CI:-4.607,2.367;P>0.05)。2.2 血瘀证积分、中医症状量表:经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两组血瘀证积分、中医症状量表评分较基线分别下降5.177vs3.389、2.333vs1.867,且治疗组下降程度多出对照组 1.788(95%CI:-4.984,1.408;P>0.05)、0.467(95%CI:-1.772,0.838;P>0.05)。2.3 焦虑抑郁量表:经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治疗组焦虑、抑郁量表较基线水平分别下降0.711vs0.611,0.442vs0.483,治疗组下降水平比对照组高1.321(95%CI:-7.522,4.880;P>0.05)、(95%CI:-1.423,0.456;P>0.05)。2.4 心肌损伤标记物:经协方差分析,用药1周后,丹参多酚酸盐组肌钙蛋白T(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末端-前B型钠尿肽(NT-proBNP)较基线水平均呈现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5 心脏彩超指标:经协方差分析,用药1周后,丹参多酚酸盐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基线水平升高0.573,对照组升高0.227,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多增加0.347(95%CI:-1.518,2.211;P>0.05)。治疗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较基线水平下降0.608,对照组较基线增加0.141,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749(95%CI:-2.242,0.745;P>0.05)。综上除PETCO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次要疗效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机理代谢指标3.1 ATP、ADP、AMP 含量3.1.1 ATP: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丹参多酚酸盐组ATP含量较基线水平增加0.891,对照组增加0.18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多增加0.706(95%CI:-1.500,2.911;P>0.05)。3.1.2 ADP:用药1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ADP含量较基线水平增加0.674,对照组下降0.045,两组校正均数差为0.719(95%CI:-1.588,3.027;P>0.05)。3.1.3 AMP: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AMP含量较基线水平下降0.228,对照组下降0.571,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343(95%CI:-0.310,0.996;P>0.05)。3.2 CAT、MDA活性、SOD含量及ROS表达3.2.1 CAT: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CAT含量较基线水平增加0.290,对照组增加0.188,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多增长0.103(95%CI:-0.319,0.525;P>0.05)。3.2.2 MDA: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MDA含量较基线水平下降0.294,对照组下降0.242,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052(95%CI:-0.351,0.247;P>0.05)。3.2.3 SOD:用药1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SOD含量较基线水平增加0.382,对照组增加0.491,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109(95%CI:-0.924,0.707;P>0.05)。3.2.4 ROS: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ROS含量较基线水平下降16.399,对照组下降2.542,且治疗组比对照组降低程度高出13.856(95%CI:-72.010,44.298;P>0.05)。综上机理代谢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安全性指标方面,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康复治疗组可以改善介入术后CHD患者CRF,单纯常规康复对照组改善CRF效果不明显。2两组均可改善介入术后CHD患者血瘀证积分、中医症状量表评分、心肌损伤标记物、以及LVEF和LVDD水平,治疗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但心肌损伤标记物组间差异不明显。3两组治疗后ATP含量变化呈上升趋势,AMP含量变化呈下降趋势,且治疗组变化程度比对照组明显。在ADP含量方面,治疗组含量增加,对照组ADP含量则减少。4两组治疗后CAT、SOD活性含量均有增加,MDA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且治疗组CAT活性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在ROS方面,两组在用药后均呈现下降趋势,且治疗组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显着。

李星[10](2021)在《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为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7大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20年12月有关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方法学质量评价,在过程中如意见不一致则由双方协商或寻找第三方协助解决。使用Revman5.3及STATASE 12软件对纳入文献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以森林图形式呈现,并采用漏斗图检测发表偏倚情况,采用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是否稳健可信。结果:最终共纳入39篇符合要求的有关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RCTs,共39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中试验组2112例患者,对照组1844例患者。试验组干预措施均为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干预措施均为西药常规治疗。12篇文献报告了 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Meta分析结果:SMD=-2.76,95%CI[-3.79,-1.72],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心绞痛发作时长,Meta分析结果:SMD=-2.03,95%CI[-2.77,-1.29],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篇文献报告了 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心电图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RR=1.21,95%CI[1.14,1.28],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硝酸甘油每日用量,Meta分析结果:MD=-0.78,95%C I[-1.00,-0.56],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硝酸甘油停减率,Meta分析结果:RR=1.23,95%CI[1.05,1.4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MACE事件,Meta分析结果:RR=0.38,95%CI[0.22,0.66],P=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不良反应事件,Meta分析结果:RR=3.01,95%CI[1.71,5.30],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与西药常规治疗相比,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提高心电图有效率,减少硝酸甘油每日用量,提高硝酸甘油停减率,减少MACE事件的发生;在减少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和心绞痛发作时长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尚不能得出确切结论;安全性尚可。

二、非扩血管药物治疗心绞痛的应用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扩血管药物治疗心绞痛的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2.1 资料与方法
        2.2 研究结果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3.1 资料与方法
        3.2 研究结果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4.1 资料与方法
        4.2 研究结果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5.1 资料与方法
        5.2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2 系统设计方法
        2.1 整体设计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2.3 系统搭建工具
        2.4 运行环境
    3 研究结果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冠心通痹饮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及对hs-CRP和TNF-α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治疗方案
        (二)观察指标
        (三)疗效判定标准
        (四)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完成病例情况
        (二)临床一般资料
        (三)西医疗效指标比较
        (四)中医疗效指标比较
        (五)hs-CRP、TNF-α炎症因子指标比较
        (六)安全性观察指标
讨论
    一、立题依据
        (一)祖国医学对稳定型心绞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现代医学对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三)中药降低炎症因子机制的研究
    二、方药分析
        (一)组方思路及配伍分析
        (二)中药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三、临床疗效分析
        (一)冠心通痹饮改善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症状、硝酸甘油减停率及心电图的疗效分析
        (二)冠心通痹饮改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的疗效分析
        (三)冠心通痹饮改善中医证候的疗效分析
        (四)冠心通痹饮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的疗效分析
        (五)安全性分析
    四、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一中医药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hs-CRP、TNF-α与稳定型心绞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
    附录二 病例研究调查表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
致谢
论文着作

(3)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改善心梗后缺血缺氧微环境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活血温阳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文献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联合MS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姚魁武教授论治冠心病阳虚证的经验以及发掘
    导师姚魁武活血温通法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总结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分析姚魁武教授治疗冠心病阳虚证用药特点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梗的疗效评价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改善大鼠心梗区缺血缺氧微环境的机制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小结
创新点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查新报告

(4)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现状
    3 相关理论基础
    4 研究目的
    5 研究意义
    6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 样本量计算
    2 研究工具
        2.1 问卷维度、条目设定
        2.2 问卷编制注意事项
        2.3 问卷质量评定
        2.4 问卷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调查过程
        3.2 统计学方法
        3.3 质量控制
    4 结果
        4.1 基本资料
        4.2 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现状
        4.3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知信行单因素分析
        4.4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知信行影响因素分析
        4.5 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4.6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管理阻碍因素
    5 讨论
        5.1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有待提高
        5.2 影响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管理的因素
        5.3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护理知识、态度和行为相关
        5.4 提高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建议
    6 结论
第二部分 冠心病患者对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与对象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访谈主题
        2.2 访谈过程
        2.3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2 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需求的分析
    4 讨论
        4.1 关注冠心病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是二级预防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4.2 个性化、切实可行的二级预防管理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
        4.3 提升心血管科护士循证实践能力,建立循证实践方案
    5 结论
第三部分 证据综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2 检索策略
        2.3 证据评价标准
        2.4 证据评价过程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3.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4 讨论
        4.1 纳入证据的指南/共识发表现状和质量评价分析
        4.2 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相关证据内容有待进一步明确
        4.3 对冠心病二级预防本土化指南与患者指南制定的启示
    5 结论
第四部分 证据传播
    1 构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初稿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专家论证
        2.1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3 结论
    3 小结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局限性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国内外心脏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管理调查问卷
    附录2 冠心患者半结构式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3 Pubmed文献库检索策略
    附录4 中国知网文献库检索策略
    附录5 AGREEⅡ评价条目
致谢
个人简介

(5)西洋参丹参配伍调控PI3K/Akt/NF-κB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洋参丹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养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1 文献筛选结果
        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3 纳入文献质量
        4 Meta分析结果
        5 敏感性分析
        6 发表偏倚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1 药物活性成分和相关靶点的获取
        2 冠心病相关靶点的获取
        3 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的获取
        4 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和关键靶点获取
        5 靶点通路富集分析及可视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的制备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成分含量测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药材质量检测
        2 有效部位含量测定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学检测
        3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4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IL-1β、TNF-α和ICAM-1水平的影响
        5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NO和ET-1水平的影响
        6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SOD和MDA含量的影响
        7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主动脉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
        8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主动脉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西洋参丹参对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2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3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ICAM-1、MMP-9的影响
        4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SOD和MDA含量的影响
        5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6)理气止痛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气滞血瘀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病例选择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诊断标准
        1.3.3 纳入标准
        1.3.4 排除标准
        1.3.5 剔除、中止试验标准
        1.3.6 脱落病例标准
        1.3.7 脱落病例处理
        1.3.8 伦理
    2.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案
        2.2 观察指标
        2.2.1 心绞痛积分评定标准
        2.2.2 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
        2.2.3 硝酸甘油停减率判定标准
        2.2.4 中医症状积分判定标准
        2.2.5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2.2.6 心电图疗效评定
        2.2.7 安全性评价
        2.2.8 数据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心绞痛总积分比较
    2.心绞痛疗效对照
    3.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4.中医证候疗效对照
    5.医治前组间中医症状单项积分对照
    6.组内中医症状单项积分比较
    7.治疗后组间中医症状单项积分
    8.心电图疗效比较
    9.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
讨论
    1.PCI术后心绞痛的现代医学研究
        1.1 PCI术后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1.2 PCI术后心绞痛的西医治疗
    2.PCI术后心绞痛的中医研究
        2.1 PCI 术后心绞痛的主要病因病机
        2.2 PCI 术后心绞痛的主要证型
        2.3 PCI术后心绞痛的中医治疗
    3.导师的理论基础
    4.疗效分析
        4.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4.2 PCI术后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5.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述 综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绞痛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B 中医症状积分评定标准
致谢
作者简介

(7)连参方干预PCI术后痰阻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6.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综述 中西医结合防治 PCI 术后再狭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医对稳定性冠心病的认识及治疗
        1 西医对SCAD的认识及治疗
        2 中医对SCAD的认识及治疗
        3 SCAD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中应用的现状
        1 RWS定义与中医药领域应用
        2 SCAD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与应用RWS特点
        3 SCAD中西医结合治疗的RWS研究进展
        4 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在RWS中的应用
        5 SCAD中西医结合治疗的RWS的优势与不足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受试者招募完成情况
        2 SCAD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3 临床结局指标
        4 药物不良反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稳定性冠心病瘀毒证对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SCAD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
        2 SCAD患者血瘀证毒证临床表征研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9)CPET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及丹参制剂对介入后冠心病患者CRF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心肺耐力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疗和预后价值探讨
        1 心肺耐力的定义及临床价值
        2 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应用
        3 运动处方应用
        4 疾病严重程度及风险评估
        5 疗效及预后评估
        6 表面健康者的临床应用潜力
        7 CPET应用现状与未来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心肺耐力的中医运行机制探讨
        1 心肺耐力特征与心肺气血联系
        2 从心肺气血角度分析心肺耐力作用机理
        3 基于心肺同治法提高心肺耐力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PET参数与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CPET评价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10)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循证医学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1.1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1.2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系统评价研究现况
    2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2.1 流行病学
        2.2 危险因素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
    3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研究进展
        3.1 病名
        3.2 病因病机
        3.3 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
    1.4 文献筛选、数据提取
    1.5 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文献筛选结果
    2.3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4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2.5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益气活血中成药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应用
    3.2 Meta分析结果
    3.3 局限性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非扩血管药物治疗心绞痛的应用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冠心通痹饮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及对hs-CRP和TNF-α水平的影响[D]. 朱智慧.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3]活血温通方联合BMSCs移植改善心梗后缺血缺氧微环境的机制研究[D]. 王擎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D]. 石瑞.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5]西洋参丹参配伍调控PI3K/Akt/NF-κB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D]. 林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6]理气止痛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气滞血瘀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D]. 李丹.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连参方干预PCI术后痰阻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杜小峰.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D]. 张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9]CPET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及丹参制剂对介入后冠心病患者CRF影响[D]. 桓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10]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D]. 李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非血管扩张药物在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