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CADHERIN AND CD44V6 EXPRESION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论文文献综述)
马晓丽[1](2021)在《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基因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研究其在食管癌中功能,为食管癌的精准诊疗奠定理论基础和临床参考。方法:1)采用meta分析评价ILK在消化系统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消化系统肿瘤临床表型及预后间的相关性;2)筛选ILK高表达的人食管鳞癌细胞系,建立ILK慢病毒干扰序列。将ILK慢病毒干扰序列转染食管鳞癌细胞系TE-1和KYSE-150,用q RT-PCR检测干扰载体转染后ILK的表达。在细胞水平上,利用MTT增殖、克隆检测、流式细胞仪凋亡检测、Transwell小室侵袭及划痕愈合等技术,研究ILK基因消减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3)建立ILK慢病毒干扰载体,转染KYSE-150细胞。在裸鼠皮下分别接种sh ILK及对照细胞株,建立KYSE-15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观察肿瘤生长,测量肿瘤大小和体积。在动物水平上,研究ILK基因消减对食管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基于RNA-seq技术筛选食管癌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预测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筛选可能参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键调控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结果:第一部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ILK在消化系统肿瘤组中高表达,ILK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程度及生存预后呈相关性,与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性。第二部分:在体外ESCC细胞水平,沉默ILK基因后,可显着抑制TE-1、KYSE-150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促进TE-1、KYSE-150细胞凋亡。ILK基因消减后,TE-1、KYSE-150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明显减弱。第三部分: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结果发现,ILK干扰组裸鼠肿瘤生长缓慢,相比较于对照组,肿瘤的重量及体积均偏小,ILK基因消减后影响了裸鼠成瘤的能力。基于RNA-seq技术,ILK基因干扰后挖掘到5540个食管癌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为2839个,下调基因为2601个。上调的基因有SOD2、IRF6、PER1、PHLDB2、TNFAIP3等,下调的基因有RPL21、HYOU1、WARS、SUPT16H、DHCR24等。可能参与TNF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Fox O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NF-k B信号通路等。结论:ILK在消化系统肿瘤中高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程度及生存预后呈相关性,与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性。ILK基因消减抑制ESCC细胞增殖、克隆形成、侵袭及转移,促进细胞凋亡。体内致瘤研究证实,ILK基因消减会阻碍KYSE-150移植瘤的生长。基于RNA-seq技术筛选出食管癌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预测差异表达基因,可能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
程修强[2](2020)在《DUSP14在胃癌中的临床意义及通过EMT促进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胃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2018年全球新增病例超过100万例,其中以我国发病率最高,目前也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双特异性磷酸酶(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DUSPs)是一组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异质性酶,属于I类基于半胱氨酸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基因超家族。DUSP家族被报道广泛参与乳腺癌、肝癌、胰腺癌、肺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耐药等生物学过程。但目前为止,DUSP14与胃癌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目的本研究拟首先了解DUSP14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m RNA和蛋白表达情况,从而进一步根据其免疫组化的表达水平,了解DUSP14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信息和预后的关联性。其次,我们从细胞层面探讨DUSP14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胃癌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再次,我们通过上皮间质转化相关标记物的检测,了解DUSP14在胃癌侵袭转移中可能涉及到的机制。以期了解DUSP14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1.通过GEPIA在线数据库分析DUSP14在TCGA胃癌数据库中胃癌和癌旁组织的m RNA表达水平;使用含有75例术前诊断为胃癌的新鲜肿瘤标本和癌旁标本制作的组织芯片了解DUSP14在胃癌和癌旁组织的表达和细胞定位情况。2.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数据库对DUSP14在TCGA胃癌数据库中的预后价值进行评估。通过组织芯片的免疫组化染色评分进一步评估DUSP14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3.通过Western Blot了解DUSP14在人类正常胃粘膜细胞系GES-1和胃癌细胞系MKN45,MGC803,AGS,HGC27中的表达水平。构建敲减DUSP14的胃癌细胞系MKN45和MGC803。而后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以了解DUSP14对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4.通过对shDUSP14和shNC检测了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的表达水平,以明确DUSP14对胃癌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是否与激活EMT通路有关。结果1.通过GEPIA在线数据库分析了胃癌的TCGA数据,结果表明DUSP14在408例胃癌中m 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211例癌旁组织。在75例胃癌和癌旁组织的组织芯片中,有53例高表达,22例低表达。DUSP14在胃癌细胞中主要定位于细胞的胞核和胞浆,在胃癌癌旁组织中表达较少。2.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分析了胃癌的TCGA数据,结果表明DUSP14在448例胃癌患者中高表达,预后明显差于428例低表达胃癌患者,P=0.0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USP14高表达组患者的肿瘤分化低、淋巴结N2和N3分期、TNM分期III期和IV期的构成比均显着高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与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和T分期无显着统计学差异。DUSP14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Log Rank=10.60,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低分化和未分化、TNM分期III期和IV期以及DUSP14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DUSP14的高表达是胃癌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3.DUSP14在人类正常胃粘膜细胞系GES-1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MKN45,MGC803,AGS,HGC27胃癌细胞系。细胞划痕实验结果表明DUSP14显着促进了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DUSP14也显着促进了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4.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在敲减DUSP14的胃癌细胞系中E钙黏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N-钙黏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表明DUSP14对胃癌侵袭转移能力可能与激活EMT通路有关。结论1.DUSP14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其高表达与肿瘤低分化和未分化、淋巴结N2和N3分期、TNM分期Ⅲ期和Ⅳ期显着相关。2.DUSP14促进了胃癌的肿瘤进程,与患者不良总生存时间呈正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DUSP14的高表达是胃癌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3.DUSP14通过EMT途径促进了胃癌侵袭和转移的表型,促进了肿瘤的生物学进程。
孟子琦[3](2020)在《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在世界范围内,肝癌、胰腺癌、肺癌高居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前列,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中药注射剂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多功能的特点,导致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清楚,增加了研究的难度,严重影响了国际化的进程。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散结止痛的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然而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伴随着生物信息学的迅猛发展,新理念、新思路不断涌现,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的结合成为提高中医药研究水平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整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探究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确认肝癌、胰腺癌中的关键基因。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筛选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并进行网络构建,从系统层面揭示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复杂机制。研究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在肝癌关键基因研究中,从GEO数据库下载基因芯片数据集,使用limma包进行差异表达分析,之后采用RobustRankAggreg包对数据集进行整合分析,筛选出共同被确认为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STRING获取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信息,导入Cytoscape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使用MCODE进行模块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KM plotter、GEPIA进行生存分析、表达水平分析和关联性分析。在胰腺癌关键基因研究中,从TCGA数据库下载转录组测序数据和患者的临床信息,利用WGCNA包构建共表达网络、识别基因模块并与临床信息相关联。通过Cytoscape对模块进行可视化,并使用CytoHubba确定关键基因。通过clusterProfiler包进行GO富集分析,并通过DAVID进行KGEE通路富集分析。采用survival包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随后根据单因素的P值筛选基因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生存相关的线性风险评估模型,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高、低风险组样本的总体生存率差异情况。采用survivalROC包绘制ROC曲线,评价预后模型的预测准确性。2.网络药理学分析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文献检索获得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化学成分,通过 STITCH、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TCMSP 获取化学成分的靶点。通过TTD、GEO、TCGA获得肝细胞癌相关基因。使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化合物-肝细胞癌靶点网络”、“药物-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对网络的关键拓扑参数进行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KM plotter、GEPIA进行生存分析和关联性分析。利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模拟。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胰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文献检索获得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化学成分,通过 STITCH、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TCMSP 获取化学成分的靶点。通过合并TTD、TCGA以及WGCNA筛选出的关键基因得到胰腺癌相关基因。随后通过STRING获取蛋白互作信息。使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化合物靶点-胰腺癌靶点蛋白互作网络”、“药物-化合物-蛋白互作靶点-通路网络”,并使用MCODE对网络进行模块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模拟。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文献检索获得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化学成分,通过STITCH、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获取化学成分的靶点,通过TTD、OMIM获得肺癌相关基因。随后通过STRING获取蛋白互作信息。使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肺癌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化合物-肺癌靶点网络”、“药物-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对网络的关键拓扑参数进行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通过systemsDock进行分子对接模拟。研究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对13个肝细胞癌基因芯片数据集进行整合分析,得到380个差异基因,包括293个下调基因和87个上调基因。通过蛋白互作网络与模块分析得到1 1个关键基因(CDK1、CCNB2、CDC20、CCNB1、TOP2A、CCNA2、MELK、PBK、TPX2、KIF20A、AURKA)和2个重要模块。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与代谢相关通路有关,关键基因和模块1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生存分析发现关键基因均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表达水平分析表明关键基因均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关联性分析表明CDK1的表达与其他关键基因的表达呈正相关。对TCGA胰腺癌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筛选,共得到177个样本和5000个基因用于WGCNA分析,并得到11个基因模块。通过肿瘤分级、肿瘤分期和患者的生存状态最终筛选出黑色模块和蓝色模块作进一步研究。GO富集分析显示黑色模块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蓝色模块与肿瘤的分化、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黑色模块中的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p53信号通路等通路上。蓝色模块中的基因主要富集在粘蛋白型O-聚糖的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ECM-受体相互作用、紧密连接等通路上。通过网络分析,分别筛选出黑色模块和蓝色模块中的5个关键基因(NCAPG、BUB1、CDK1、TPX2、DLGAP5;INAVA、MST1R、TMPRSS4、TMEM92、SFN),且这些基因均在胰腺癌中高表达。生存分析得到5个基因构建预后模型,其中TSPOAP1与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呈正相关,ADGRG6、GPR87、FAM111B、MMP28与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2.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网络分析,筛选出6个关键靶点(BCHE、SRD5A2、EPHX2、ADH1C、ADH1A、CDK1),其中 CDK1 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其余5个均为低表达。GO富集分析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调控的与肝细胞癌有关的靶点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凋亡过程调控、代谢过程等生物过程中。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这些靶点主要与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花生四烯酸代谢等通路有关。此外,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SRD5A2、EPHX2、ADH1C、ADH1A的表达与CDK1的表达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生存分析结果表明,CDK1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SRD5A2、EPHX2、ADH1C、ADH1A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呈正相关。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胰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网络分析与模块分析,筛选出6个关键靶点(AKT1、MAPK1、MAPK3、EGFR、CDK1、JAK1)和3个重要模块。GO富集分析显示,3个重要模块主要与细胞周期、细胞增殖、JAK-STAT级联、MAPK级联、磷酸化,凋亡过程调控有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3个重要模块显着富集在细胞周期、Erb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等通路上。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网络分析,筛选出8个关键靶点(CHRNA3、DRD2、PRKCA、CDK1、CDK2、CHRNA5、MMP1、MMP9)。GO 富集分析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调控的与肺癌有关的靶点显着富集在有丝分裂细胞周期G1/S转换、蛋白质磷酸化、ERK1和ERK2级联的调控、激酶活性等生物过程和分子功能中。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这些靶点主要参与癌症通路、癌症中的蛋白多糖、PI3K-Akt信号通路、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等通路。研究结论本研究综合运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系统层面揭示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初步阐释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协同调控多个关键靶点和通路有关。本研究可为中药注射剂治疗不同类型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线索和思路,为进一步开展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基础实验研究以及促进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郑骞[4](2020)在《miR-26b通过调节Notch1信号通路参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侵袭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原发性肝细胞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发病率居第四位、致死率居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构成的严重威胁。对于HCC的治疗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其总体预后仍然很差,究其原因不外是与HCC的高侵袭性和早期转移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mi RNAs在恶性肿瘤的组织细胞中异常表达,并且其对各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调控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mi R-26b参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侵袭的机制。方法:在细胞培养液中培养人肝细胞系HHL-5和HCC细胞各系Hepb-3,Hu H-7,MHCC97-L,MHCC97-H。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 RT-PCR)检测mi R-26b的表达水平;用mi R-26b mimics、mi R-26 binhibitor和si Notch1分别转染HCC细胞;MTT实验检测转染后HCC细胞的活力;采用Western blot检测Notch1受体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用transwell小室测定不同处理后的HCC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人正常肝细胞系HHL-5和HCC细胞系Hepb-3,Hu H-7,MHCC97-L,MHCC97-H中的mi R-26b的相对表达含量随其侵袭能力的升高而依次下降;抑制mi R-26b的表达,Notch1受体的蛋白表达明显增高,而此时HCC细胞的侵袭性显着增强;相反,当上调mi R-26b的表达,Notch1受体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HCC细胞侵袭性显着下降;mi R-26b可能通过调控Notch1信号通路的调节HCC细胞侵袭性。结论:mi R-26b通过负调控Notch1信号通路抑制HCC细胞转移能力,mi R-26b可能成为HCC治疗的新靶点,以上结论为HCC转移的机制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
王彩娥[5](2020)在《STAT4基因多态性通过调控CYP2E1参与肝癌发生发展》文中研究表明肝癌,主要指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目前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发生率、高死亡率等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HCC的发病除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致癌物质和代谢性疾病等外在因素有关外,还与基因多态性这一内在因素有关,其中基因多态性可参与介导HCC的发生发展。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4(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4,STAT4),可被IL-12激活,调控T细胞和NK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在细胞因子诱导的细胞分化、增殖、侵袭和转移等过程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参与炎症、免疫和肿瘤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尽管有文献报道STAT4 rs7574865基因多态性与HCC的易感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仍缺乏STAT4基因多态性影响HCC发生发展机制及预后的研究。CYP2E1是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不仅参与约6%临床药物的代谢和前致癌物的代谢,还与炎症反应有关,有研究报道,CYP2E1参与肝纤维化、肝癌和其他肿瘤的发生发展。本室前期研究已证实CYP2E1的先天活性增高与大鼠肝癌的发生率具有相关性。另有研究显示,STAT1、STAT3可调控CYP2E1的表达、转录和翻译后的修饰,但STAT4是否可以通过调节CYP2E1参与HCC的发生发展尚不清楚。蛋白质是生物体活动的基础,其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直接影响机体的生理变化。蛋白质组学是以全部蛋白质为对象,对蛋白质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而进一步揭示蛋白质的功能,因此,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寻找和发现参与调节肝癌发生过程的蛋白和通路。本研究以STAT4、CYP2E1为研究对象,拟阐明STAT4基因多态性通过调控CYP2E1参与引起HCC相关蛋白质组学改变及可能的分子机制。STAT4基因多态性对HCC易感性及预后影响的研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和Meta分析结果发现,STAT4 rs7574865位点突变与HBV感染的HCC易感性有明显相关性;STAT4在肺癌、胃腺癌和结肠癌等肿瘤组织中高表达,提示肿瘤的发生与STAT4的表达密切相关。尽管有文献报道STAT4 rs7574865基因多态性与HCC的易感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STAT4基因多态性对HCC易感性机制及预后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收集了500例HBV-HCC住院患者(HCC组)与500例健康人(Con组)的血液标本,通过Sequenom Mass Array法对STAT4 rs7574865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分型,证实STAT4位点rs7574865基因多态性(T>G)与HBV-HCC的易感性密切相关,携带GG基因型会增加HBV-HCC的患病风险;我们又检测了血液标本中STAT4的量,发现在HCC组中STAT4含量高于Con组(P<0.05),携带GG基因型的STAT4含量明显高于携带GT、TT和GT+TT基因型(P<0.05),而对照组中,各基因型之间STAT4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值均大于0.05),这提示了STAT4基因多态性仅影响HCC中STAT4的含量,不影响健康人群中STAT4的含量。影响HCC患者预后因素不仅与肿瘤自身的特点(如肿瘤数量、大小、周围是否浸润和转移)、临床指标和病理分级等有关,还与基因位点突变有关。至于STAT4基因多态性是否影响HCC的预后。我们又通过电话和门诊等方式随访了314名HBV-HCC患者的术后生存期,历时42-56个月,进一步研究了STAT4基因多态性与HBV-HCC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发现,携带GG基因型且STAT4含量高的HCC患者生存时间也明显缩短(Plog-rank<0.05),预后差。这也提示STAT4基因多态性影响外周血中STAT4的量进而影响HCC患者的预后。总之,STAT4基因多态性可能引起HCC患者外周血中STAT4量的改变从而影响HCC的发生发展,对其进行检测可能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具有一定意义。STAT4通过调控CYP2E1参与HCC中发生发展的初步机制探讨本研究收集了人正常肝组织标本和肝癌肝纤维化组织标本各42例,再次在人肝组织进行证实,发现携带GG基因型的HCC组中STAT4含量高,死亡风险增加,预后差(P<0.05),提示人肝组织中STAT4 rs7574865 GG型可能影响HCC的预后,这和人血清的实验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还发现,STAT4高组的CYP2E1酶动力学参数(Vmax和Clint)明显高于STAT4低组,提示STAT4与CYP2E1的活性呈正相关。通过一系列细胞实验证实,STAT4沉默可促进细胞的凋亡,使G1/0期和G2/M期细胞含量显着升高,而S期细胞含量显着降低,抑制了细胞的侵袭迁移;q PCR和Western blot显示STAT4沉默时STAT4和CYP2E1表达降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显示,STAT4可能调节CYP2E1启动子区域影响转录后翻译的功能。因此,STAT4可能通过调控CYP2E1的启动子区域参与肝癌的发生发展,这为寻找HCC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为肝癌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基于蛋白质组学探究STAT4调控CYP2E1参与肝癌发生发展蛋白质是生物体活动的基础,主要参与基因调节、细胞代谢和信号传导等过程。蛋白质组是指一个细胞或一个组织的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近年来,随着蛋白质组学的飞速发展,从整体、动态、全面角度分析蛋白质的组成成分和表达水平等,进而发现与疾病相关的蛋白质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因此,蛋白质组学方法有助于阐明STAT4基因多态性影响肝癌发生发展的信号通路及可能分子机制。本实验室前期用label-free法鉴定分析出1360个差异蛋白,选取了34例正常肝组织标本和42例HCC患者肝纤维化组织标本,采用Label-free定量进行鉴定。将STAT4蛋白表达中位数分为高低两组,鉴定筛选出差异蛋白273个,其中上调蛋白175个,下调蛋白98个。以差异显着程度为标准,P<0.01、0.01≤P<0.03和0.03≤P<0.05的差异蛋白数量分别为63、115和95个。筛选与STAT4表达有直接关联的差异蛋白。HCC组差异蛋白与STAT4表达亚组筛选的差异蛋白相交,交集蛋白共104个。按照功能归类,有18个差异蛋白纳入。STAT4高表达亚组中为上调蛋白,从中筛选出同时满足与CYP2E1活性相关且具有促癌作用的差异蛋白1个,即纤维介素(FGL2)蛋白。与STAT4相关的这273个差异蛋白,通过差异蛋白的功能注释富集分析等探索其所涉及到的细胞组分、分子特征以及生物学过程;此外,还通过KEGG通路富集探究肝癌肝纤维化组织蛋白质组的通路调节,发现其主要与免疫、CYP450药物代谢和炎症等相关的信号通路有关。为进一步分析CYP2E1和FGL2的关系,我们通过人肝组织和动物模型探究CYP2E1影响FGL2表达,以及对HCC患者预后的影响。蛋白质组学数据显示,以人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肝癌肝纤维化组织中FGL2表达增加(P<0.0001),且该结果也通过Western blot进行了验证(P<0.05)。提示FGL2升高可能与HCC的发生有关。在肝癌肝纤维化组织中,以STAT4蛋白表达量中位数为界点,分为高低两组,STAT4高表达组FGL2表达增加(P=0.0004),提示FGL2表达增加可能与HCC中STAT4高表达有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FGL2高表达组HCC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缩短,预后差(Plog-rank=0.009),提示FGL2可能影响肝癌患者的预后,促进肝癌的发展。ROC曲线下面积为0.760(P<0.0001),提示该蛋白可能具有一定HCC诊断的临床预测价值。在肝癌肝纤维化组中,分别以CYP2E1酶动力学参数Vmax和Clint中位数为界点分为高低两组,蛋白质组学数据显示,与Vmax和Clint低组相比,Vmax和Clint高组FGL2高表达(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也显示,Vmax和Clint高时肝癌肝纤维化组FGL2表达增加(P<0.05),提示CYP2E1的活性与FGL2表达呈正相关。我们构建了H22细胞肝脏原位抑制瘤模型,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22细胞原位移植瘤(模型组)和CYP2E1特异性抑制剂SMI 12(干预组),去探讨使用CYP2E1抑制剂后FGL2的变化。结果发现FGL2在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干预组低于模型组,Western blot结果也显示CYP2E1活性高FGL2表达增加;构建cyp2e1基因敲除鼠模型,结果发现cyp2e1-/-纯合型(KO)大鼠FGL2表达降低,提示CYP2E1可能上调FGL2的表达。因此,探究STAT4基因多态性通过调控CYP2E1引起HCC相关蛋白质组学改变及可能的分子机制,这为HCC早预防和有效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作用靶点和基础理论支持。结论1.STAT4基因多态性可引起STAT4含量改变从而影响HCC发生发展。2.STAT4通过调节CYP2E1参与HCC发生发展。3.CYP2E1调节肝癌患者FGL2的表达,且FGL2高表达患者预后差,死亡风险增加。4.STAT4基因多态性影响HCC的发生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STAT4调控CYP2E1进而影响FGL2的表达有关。
田萍[6](2020)在《CBX7通过ITGβ3/TGFβ1/AKT信号通路在宫颈癌进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色素框同源物7(CBX7)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论证CBX7通过整合素β3(ITGβ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干扰宫颈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发生、宫颈癌的进展和化疗药物治疗的敏感性。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人宫颈癌组织中CBX7及肿瘤相关基因ITGβ3、TGFβ1、磷酸化磷酯酰肌醇-3激酶(PI3K)、AKT、上皮细胞钙粘蛋白(E-cad)和波形蛋白(VIM),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病理信息。分析CBX7和肿瘤相关基因在癌组织与癌旁非瘤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分析CBX7与临床病理参数、肿瘤相关基因的关系;采用生存分析,评价CBX7表达对宫颈癌患者生存的影响。利用Lentivirus载体系统转染He La、Si Ha细胞,构建CBX7过表达和下调的稳定转染细胞系。将稳定转染Si Ha细胞暴露于顺铂,应用敲低CBX7 Si Ha(si CBX7 Si Ha)细胞建立移植瘤模型。采用MTT、克隆形成实验方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伤口愈合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情况;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检测转染不同水平CBX7细胞的成瘤率、移植瘤体积及重量;IHC、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检测移植瘤模型中CBX7及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利用RNAi的方法下调稳定转染细胞株中TGFβ1表达,抑制ITGβ3/TGFβ1轴;将稳定转染Si Ha细胞暴露顺铂,检测上述细胞生长、侵袭能力和凋亡情况;检测转染与未转染sh RNA TGFβ1细胞中,暴露与未暴露顺铂中CBX7及肿瘤相关基因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CBX7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显着负相关,并随着组织分化的消除而表达下降;(2)CBX7与宫颈癌生存率呈正相关;(3)IHC检测CBX7在宫颈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非瘤组织并与ITGβ3、TGFβ1、PI3K、AKT、p-AKT和VIM负相关,与E-cad正相关;(4)稳定转染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检测,敲低CBX7促进了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凋亡能力明显减弱;上调CBX7提高了顺铂对Si Ha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作用;敲低CBX7提高了裸鼠成瘤率,增加了移植瘤模型的体积和体重;(5)IHC分析移植瘤组织结果显示,CBX7、E-cad在si CBX7组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VIM高于对照组;ITGβ3、TGFβ1在si CBX7组阳性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6)移植瘤中ITGβ3、TGFβ1、PI3K和AKT m RNA高于对照组;(7)沉默TGFβ1的细胞生物学行为检测,沉默TGFβ1消弱了si CBX7对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和对凋亡的抑制作用;(8)敲低CBX7升高了ITGβ3、TGFβ1、PI3K、AKT、VIM m RNA和蛋白等表达,降低了E-cad表达;采用sh RNA TGFβ1转染逆转了si CBX7对ITGβ3、TGFβ1、PI3K、AKT、VIM m RNA和蛋白的升高,抑制了对E-cad的降低;(9)Si Ha细胞暴露于顺铂,过表达CBX7调低了ITGβ3/TGFβ1信号通路及VIM的m RNA和蛋白表达,升高了E-cad的表达。结论:CBX7在人宫颈癌组织中表达降低,CBX7是宫颈癌预后的预测因子之一;CBX7的低表达可促进宫颈癌细胞生长、迁移和侵袭,抑制凋亡,CBX7过表达提高了宫颈癌细胞对化疗药物顺铂的敏感性;si CBX7调控ITGβ3/TGFβ1轴调节宫颈癌EMT的发生,沉默TGFβ1,可以部分逆转宫颈癌细胞EMT表征;CBX7通过ITGβ3/TGFβ1轴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EMT的发生和化疗药物敏感性;证明CBX7在宫颈癌中是抑癌基因,可能是治疗宫颈癌的一个潜在因子,通过CBX7抑制ITGβ3/TGFβ1信号通路可能成为提高宫颈癌疗效的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芮小慧[7](2019)在《长链非编码RNA C5orf66-AS1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宫颈癌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其死亡率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首位。目前,手术、化疗和放疗是宫颈癌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但由于多数宫颈癌细胞对化疗药物具有耐药性,导致化疗药物对宫颈癌的治疗效果较差。而对于预后较差的晚期及复发性宫颈癌,目前也同样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探索创新型治疗方法可能是宫颈癌治疗突破的关键。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是一类超过200个核苷酸,并具有与m RNA结构特征相似的非编码RNA,大多数是由RNA聚合酶II转录产生的。Lnc RNA可形成复杂的二级结构,可提供与多个核酸或蛋白质结合的空间。Lnc RNA虽然不编码蛋白质,但其可通过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控影响多种基因的表达水平。有研究发现,Lnc RNA的表达与多种肿瘤密切相关,如结肠癌、乳腺癌、肝癌等,但在宫颈癌中的机制仍尚未明确。方法:本研究采用TCGA数据库对3对宫颈癌组织和相应的癌旁组织进行差异Lnc RNA的筛选,对筛选出的5个上调和5个下调最明显的lnc RNA进行quantitative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q RT-PCR)验证,最终选取lnc RNA C5orf66-AS1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通过在体内体外改变lnc RNA C5orf66-AS1的表达,观察其对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lnc RNA C5orf66-AS1在宫颈癌增殖中的关键基因,为有效防治宫颈癌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结果:1.Lnc RNA C5orf66-AS1在宫颈癌组织和细胞中显着高表达。2.在Si Ha和C-4 I中下调C5orf66-AS1表达后,细胞增殖能力显着下降,而当Si Ha和C-4 I中上调C5orf66-AS1表达后,增殖能力显着上升。此外,在细胞周期实验发现下调C5orf66-AS1的细胞中G1/G0期细胞明显增加,而G2/S期细胞减少;而上调C5orf66-AS1的细胞中G1/G0期细胞明显减少,而G2/S期细胞明显增多。在宫颈癌细胞株Si Ha和C-4 I中下调C5orf66-AS1的表达,可显着促进宫颈癌细胞的凋亡。3.下调C5orf66-AS1的表达水平可显着促进mi R-637的表达;反之,上调C5orf66-AS1的表达水平可显着下调宫颈癌mi R-637的表达。随后我们构建了C5orf66-AS1-WT和与mi R-637结合位点突变掉的C5orf66-AS1-MUT的荧光报告素酶质粒。与对照组相比,上调mi R-637的表达水平可显着降低Si Ha细胞中共转染C5orf66-AS1-WT质粒的荧光素酶活性,而上调mi R-637的表达水平对共转染C5orf66-AS1-MUT质粒的荧光素酶活性无影响,说明C5orf66-AS1可与mi R-637直接结合。我们通过RIP实验检测C5orf66-AS1和mi R-637是否可以在细胞中结合。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Ig G组,C5orf66-AS1和mi R-637优先富集在抗Ago2组中。随后我们通过q RT-PCR检测了20例宫颈癌和癌旁组织中mi R-637的表达,发现mi R-637在宫颈癌中低表达。mi R-637在宫颈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比正常宫颈上皮细胞株表达低。4.在Si Ha和C-4 I中上调或下调mi R-637的表达,发现RING1的m RNA和蛋白表达发生改变。随后我们构建了RING1 3’UTR-WT和与mi R-637结合位点突变掉的RING1 3’UTR-MUT的荧光报告素酶质粒。随后免疫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的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上调mi R-637的表达水平可显着降低Si Ha细胞中共转染RING1 3’UTR-WT质粒的荧光素酶活性,而上调mi R-637的表达水平对共转染RING1 3’UTR-MUT质粒的荧光素酶活性无影响,说明RING1可与mi R-637直接结合。5.在Si Ha和C-4 I细胞系中上调或下调C5orf66-AS 1的表达,RING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显着增加或降。6.单独过表达mi R-637可明显抑制Si Ha或C-4 I细胞的增殖能力,且在过表达C5orf66-AS1的细胞中同时上调mi R-637时,mi R-637能部分逆转C5orf66-AS1引起的细胞增殖功能改变。7.单独过表达RING1可明显增强Si Ha或C-4 I细胞的增殖能力,且在过表达RING1的细胞中同时上调mi R-637时,RING1能完全逆转mi R-637引起的细胞增殖功能改变。8.在实验动物中下调lnc RNA C5orf66-AS1可抑制肿瘤的生长。结论:Lnc RNA C5orf66-AS1作为ce RNA通过吸附mi R-637调控RING1对宫颈癌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作用的影响,为探索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提供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高航[8](2019)在《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胰腺导管腺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以及与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7-2017.7期间行手术治疗的45例术后病理证实为PDA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化(SP法)检测PDAC患者术后石蜡标本中MMP-9和E-cad的表达。使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进行表达和临床病理学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检验。使用Spearman测定法分析PDAC中MMP-9和E-cad表达之间的相关性,进而了解MMP-9的表达与EMT的相关性。并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COX多因素分析探讨在PDAC中MMP-9的表达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5例PDAC中有32例MMP-9高表达,阳性表达率为71.1%。MMP-9在PDAC中的表达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术前CA-199水平,肿瘤大小,T分期,肿瘤分化,淋巴结转移,神经浸润和血管侵犯之间无显着相关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PDAC中MMP-9和E-cad的表达呈负相关(r=-0.349,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PDAC中MMP-9高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低于低表达患者。MMP-9高表达组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低于低表达组。多因素分析显示MMP-9高表达是影响PDA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MP-9在PDAC中高表达,其表达可能与PDAC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并且MMP-9的高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PDAC中MMP-9与E-cad的表达呈负相关,提示MMP-9可能通过下调E-cad参与PDAC的EMT过程。
马志立[9](2019)在《Lgr5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转移和耐药性的功能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5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中的效应目的:此部分旨在分析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5(Lgr5)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量,探讨Lgr5的表达量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及预后的关系,观察Lgr5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效应。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以及免疫印迹分析检测肝癌细胞系和肝细胞癌组织样本中Lgr5的达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临床收集的肝细胞癌样本中Lgr5的表达情况。结合Lgr5的表达情况与收集到的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Lgr5表达量水平与肝癌患者预后的联系。建立COX回归模型与单/多因素分析判别Lgr5是否为肝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在肝癌细胞系SK-Hep1和HepG2中对Lgr5基因过表达或基因沉默,从而通过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CCK8(Cell Counting Kit-8)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细胞的增值能力,免疫印迹法分析上皮-间质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以及裸鼠动物模型检测Lgr5对肝癌细胞肺内成瘤的能力。采用CCK8细胞毒性实验检测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结果:Lgr5的表达量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量较癌旁组织增高。肝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Lgr5的表达量与肿瘤的大小(P<0.01),肿瘤的数量(P=0.03),巴塞罗那分期(BCLC stage)(P<0.01)以及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PVTT)的形成(P<0.01)均呈显着的正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具有较高Lgr5表达量的肝癌患者具有更为不良的预后。COX回归模型与单/多因素分析提示Lgr5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Lgr5可以提高肿瘤细胞的侵袭迁移和增殖能力,以及促进肿瘤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结论:Lgr5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发展,是促进肝癌增殖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Lgr5可望用于对肝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以及是一个潜在的药物作用靶点。第二部分: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5与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5之间的相互作用目的:此部分主要筛选和检测Lgr5的相互作用蛋白质,研究Lgr5介导肝癌细胞对化疗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临床收集的肝癌组织样本构建肝细胞癌的c DNA文库,使用酵母双杂交实验以Lgr5为诱饵从中c DNA文库中筛选Lgr5的相互作用蛋白。然后在HEK 293t细胞中共转染能表达Flag-Lgr5和MYC-PDCD5融合蛋白的过表达质粒,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和免疫荧光共定位验证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Lgr5表达量较高的Hep G2细胞中,通过免疫共沉淀,进一步验证内源性的Lgr5和PDCD5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采用GST-pull down验证Lgr5和PDCD5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运用RT-q PCR技术检测100例肝细胞癌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样本中PDCD5的m RNA水平。运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肝癌组织样本中PDCD5的表达量水平。分析肝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中PDCD5的表达量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联系。通过K-M生存曲线探讨PDCD5的表达量与肝癌患者总体生存期之间的联系。运用COX回归分析和单/多因素分析评估PDCD5在预测肝癌预后中的价值。在肝癌细胞系(SK-Hep1和Hep G2)中上调和敲低PDCD5的表达,运用CCK8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阿霉素对肝癌细胞的耐药性,使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肝癌细胞的增值能力。结果: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在以肝癌组织样本构建的c DNA文库中,以Lgr5作为诱饵捕获到了30种不同的蛋白质。经过分析验证,我们从中选取了PDCD5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经过在共转染了Flag-Lgr5和MYC-PDCD5过表达质粒的HEK 293T细胞中,通过免疫共沉淀验证了MYC标签抗体可以检测到通过Flag标签抗体从转染后的HEK 293T细胞中提取的蛋白质混合物中沉淀下来并经过洗脱的蛋白溶液中MYC-PDCD5的存在。反之,Flag标签抗体也可识别MYC标签抗体所沉淀下来的蛋白质中含有Flag-Lgr5。然后对转染后的HEK 293T进行免疫荧光实验并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Lgr5和PDCD5共同定位于细胞质中相同的位置。在Hep G2细胞经非变性裂解得到的蛋白质溶液中,可以通过Lgr5抗体检测PDCD5抗体沉淀下来到蛋白中含有Lgr5,反之亦然。经过RT-q 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可以检测出PDCD5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显着降低。肝癌组织中PDCD5的表达量与对应肝癌患者体内肿瘤的大小(P=0.03),巴塞罗那分期(BCLC stage)(P=0.01)以及PVTT的形成(P=0.01)均有显着的负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PDCD5在肝癌组织中的高表达预示着良好的预后。COX回归分析和单/多因素分析说明PDCD5是影响肝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DCD5可以提高肝癌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在稳转Lgr5细胞中过表达PDCD5可以减弱Lgr5诱导的阿霉素耐药。结论:Lgr5与PDCD5之间存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PDCD5参与了Lgr5介导肝癌细胞对化疗耐药的过程。第三部分: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5通过竞争性结合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5调控肝癌细胞的化疗耐药目的:此部分主要旨在探索Lgr5如何通过与PDCD5相互作用继而调控肝癌细胞的耐药性。方法:我们通过RT-q PCR和Western blot对Lgr5和PDCD5能否影响彼此之间的m RNA和蛋白质水平进行了检测。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定位显微镜下观察Lgr5能否影响PDCD5在细胞中的分布。细胞核蛋白-胞浆蛋白分别抽提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DCD5在细胞中的分布,Lgr5和p53的表达量的变化。采用免疫共沉淀验证在Lgr5过表达的细胞中,和PDCD5结合的p53的蛋白质水平。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了肝癌组织中Lgr5和p53表达量之间的联系。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阿霉素(0μg/ml或1μg/ml)处理后的稳转Lgr5的肝癌细胞与稳转sh RNA-Lgr5的肝癌细胞的细胞凋亡情况。最后用Western blot检测阿霉素(0μg/ml或1μg/ml)处理后的稳转Lgr5的肝癌细胞与稳转sh RNA-Lgr5的肝癌细胞的凋亡相关蛋白质水平的改变。结果:Lgr5和PDCD5的过表达不能影响彼此之间的表达量。Lgr5的敲除不能影响PDCD5的表达。Lgr5可以竞争性结合PDCD5从而阻遏PDCD5入核。在Lgr5过表达时与p53相互结合的PDCD5明显减少。在肝癌组织中Lgr5和p53之间的存在显着的负相关(P<0.01)。阿霉素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而Lgr5可以抑制阿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阿霉素可以提高PARP1剪切体与p53的蛋白水平以及改变p53介导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量(Bax的蛋白水平升高而Bcl2的蛋白水平下降)。同时Lgr5的过表达可以减少p53与Bax的表达水平以及提高Bcl2的表达量。结论:Lgr5可以通过竞争性结合PDCD5继而调控PDCD5/p53通路,进而促进肝癌细胞对化疗的耐药。
徐明[10](2019)在《FMO3在肝再生和肝癌中的作用CSN6促进肝细胞性肝癌的上皮-间质转化》文中认为背景 具有代谢和解毒功能的肝脏,在被部分切除或受到毒性物质损伤后,残余肝脏会在各种因子的作用下进入增殖状态启动再生,当损伤因素持续作用时就会发展成肝纤维化,若进一步发展则可能发生癌变,肝癌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在肝癌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肝细胞本身的代谢和解毒功能则会改变。FMO3是在成人肝脏中起主要作用的黄素单加氧酶。肠道微生物可以将机体摄入的含有胆碱类物质转变为三甲胺(TMA),三甲胺在肝脏经过FMO3氧化生成氧化三甲胺(TMAO)。目的 我们实验室通过再生标本基因芯片分析发现FMO3基因表达在再生过程中明显下降,而在肝癌中也是低表达,为此对于FMO3及其代谢产物在肝再生和肝癌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进行研究。方法用q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方法研究FMO3在肝再生标本和肝癌的表达情况。给小鼠喂食TMAO,研究TMAO对部分肝切除术后再生的影响。研究FMO3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FMO3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通过病毒转染构建FMO3过表达的稳定转染的细胞株。通过CCK-8、克隆形成、Transwell细胞迁移以及裸鼠皮下成瘤模型研究FMO3对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的影响。用qPCR、Western B1ot方法研究TMAO影响肝再生和FM03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信号机制。结果我们发现FM03在肝再生和肝癌中表达明显降低,TMAO能够明显抑制部分肝切除术后肝脏的再生,对106例肝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发现,FM03低表达的肝癌患者有着较差的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COX多因素分析发现,FM03为肝癌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对FM03蛋白的过表达,我们发现当过表达FM03后,PI3K/AKT/mTOR通路受到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结论我们首次发现FM03在肝再生、肝损伤、肝纤维化中低表达,FM03的代谢产物TMAO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部分肝切除术后肝脏的再生,且FM03的低表达与肝癌患者的术后预后较差有密切关系,FM03可以作为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的一个预测预后的指标。FM03通过负向调控PI3K/AKT/mTOR通路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目的CSN6是组成型光形态发生因子9信号体(COP9)的一个关键亚基单位,在之前的文献报道中,CSN6在各种不同的癌症中表达量均有所增高;然而,其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作用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CSN6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在肝癌发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采用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SN6的表达。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以及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分析,探讨CSN6在肝癌患者中表达的临床和预后意义。在肝癌细胞中分别过表达和敲减CSN6,通过测定CCK-8、小室迁移和侵袭实验探究了 CSN6对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生物学影响。此外,还检测了 CSN6与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关系。结果在肝癌组织中CSN6的表达量增高,并且CSN6的高表达程度与肝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CSN6的过表达促进了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而当CSN6敲减时,这些过程受到抑制。此外,还发现CSN6通过抑制E-钙粘蛋白来促进EMT,E-钙粘蛋白的降低是通过激活肝癌细胞的MEK/ERK通路而介导的。结论CSN6上调可能是EMT激活并导致肝癌转移和预后不良的原因之一。CSN6可作为肝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二、E-CADHERIN AND CD44V6 EXPRESION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CADHERIN AND CD44V6 EXPRESION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论文提纲范文)
(1)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ILK表达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临床表型及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检索数据库 |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4 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ILK对食管鳞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功能影响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细胞系及来源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ILK对食管鳞癌体内成瘤性的影响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来源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整合素连接激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2)DUSP14在胃癌中的临床意义及通过EMT促进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癌生物标志物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综述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
一、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肝癌关键基因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二、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三、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胰腺癌关键基因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四、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胰腺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五、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肺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结语 |
1 研究成果 |
2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miR-26b通过调节Notch1信号通路参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侵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一、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
1 HCC的主要危险因素与肝癌的预防策略 |
1.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的预防 |
1.2 丙肝病毒及丙型肝炎与肝癌的预防 |
1.3 酒精性肝炎与肝癌的预防 |
1.4 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代谢综合征与肝癌的预防 |
1.5 他汀类药物与肝癌的预防 |
1.6 二甲双胍与肝癌的预防 |
1.7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 |
2 肝癌治疗的相关进展 |
2.1 肝癌手术切除术 |
2.2 肝移植术 |
2.3 局部消融治疗 |
2.4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 |
2.5 放射治疗 |
2.6 靶向治疗 |
二、MicroRNA与肝癌的关系 |
1 MicroRNA与肝癌的增殖和凋亡 |
2 MicroRNA与肝癌的转移 |
三、Notch信号通路与HCC |
1 Notch信号通路与肝癌的发生发展 |
2 Notch信号通路与肝癌的转移 |
第一部分 mi R-26b与 HCC细胞侵袭性的关系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 |
1.2 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实验分组 |
2.3 技术操作 |
2.3.1细胞体外侵袭实验 |
2.3.2 qRT-PCR |
2.3.3 MTT实验 |
2.3.4 细胞计数 |
2.3.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人正常肝细胞系和HCC肿瘤细胞系中miR-26b表达水平 |
3.2 转染miR-26b mimics对 HCC的活力影响 |
3.3 转染miR-26b mimics/inhibitor对 HCC中 miR-26b水平的影响 |
3.4 miR-26b可能参与了HCC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miR-26b与 Notch1在HCC中的调节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 |
1.2 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实验分组 |
2.3 技术操作 |
2.3.1 Western blot |
2.3.2 qRT-PCR |
2.3.3细胞体外侵袭实验 |
2.3.4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miR-26b抑制HCC细胞中NOTCH1 及其下游分子的表达 |
3.2 miR-26b调节Notch1 信号通路下游与HCC细胞侵袭性有关的分子 |
3.3 联合干预miR-26b和 Notch1 信号通路时HCC侵袭性的变化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STAT4基因多态性通过调控CYP2E1参与肝癌发生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STAT4 基因多态性对HCC易感性及预后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研究对象 |
2.3 标本采集 |
2.4 实验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STAT4 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研究 |
3.2 STAT4 基因多态性对HCC患者预后的影响 |
3.3 STAT4 基因多态性联合预后风险因素对HCC患者预后的影响 |
3.4 STAT4 基因多态性对亚组HCC患者预后的影响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STAT4 调控CYP2E1 参与肝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初步探讨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肝组织标本的收集 |
2.3 实验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STAT4 含量与CYP2E1 之间的关系研究 |
3.2 STAT4 si RNA时 L02、Hep G2 细胞的转染率 |
3.3 STAT4、CYP2E1在L02和Hep G2 细胞的表达 |
3.4 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凋亡形态学变化 |
3.5 细胞的凋亡 |
3.6 细胞生长周期 |
3.7 Transwell实验检测迁移及侵袭 |
3.8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STAT4 调节CYP2E1 启动子区域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蛋白质组学探究STAT4 调控CYP2E1 参与肝癌发生发展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STAT4与HCC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
3.2 FGL2与CYP2E1 代谢活性的相关性 |
3.3 FGL2在H22细胞原位移植瘤肝组织的表达 |
3.4 cyp2e1 基因敲除鼠PCR鉴定 |
3.5 CYP2E1 调节FGL2 的表达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
1 炎症 |
2 免疫 |
3 基因多态性 |
4 细胞信号与转录激活因子 |
5 细胞色素P450代谢酶 |
6 微环境 |
7 其他代谢 |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CBX7通过ITGβ3/TGFβ1/AKT信号通路在宫颈癌进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CBX7及ITGβ3/TGFβ1 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CBX7 在宫颈癌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细胞系的选取 |
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1.5 裸鼠来源和饲养 |
1.6 实验方法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CBX7 调控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细胞系的选取 |
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CBX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7)长链非编码RNA C5orf66-AS1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C5orf66-AS1 在宫颈癌中的异常表达的筛选和验证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组织标本 |
2.2 细胞复苏、传代和培养 |
2.3 主要试剂 |
2.4 主要仪器 |
2.5 qRT-PCR |
2.6 In situ hybridization(ISH) |
2.7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C5orf66-AS1 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 |
3.2 C5orf66-AS1 在宫颈癌细胞中高表达 |
3.3 C5orf66-AS1 与宫颈癌患者的预后相关性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C5orf66-AS1 在宫颈癌中的生物学功能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2.4 qRT-PCR |
2.5 质粒的构建和提取 |
2.6 Cell counting kit-8(CCK-8) |
2.7 克隆形成实验 |
2.8 细胞周期 |
2.9 细胞凋亡 |
2.10 划痕实验 |
2.11 Transwell实验 |
2.12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构建上调或下调C5orf66-AS1 表达的宫颈癌细胞株 |
3.2 C5orf66-AS1 能促进宫颈癌细胞株的增殖能力 |
3.3 C5orf66-AS1 能调控宫颈癌的细胞周期 |
3.4 下调C5orf66-AS1 能促进宫颈癌细胞的凋亡 |
3.5 C5orf66-AS1 对宫颈癌细胞的侵袭转移无影响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C5orf66-AS1 调控宫颈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分子机制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2.4 试剂的配置 |
2.5 qRT-PCR |
2.6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2.7 RNA免疫共沉淀(RIP) |
2.8 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
2.9 免疫组化(IHC) |
2.10 核质分离 |
2.11 CCK-8 |
2.12 动物实验 |
2.13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LncRNA C5orf66-AS1在宫颈癌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分布 |
3.2 C5orf66-AS1 调控miRNA的筛选 |
3.3 C5orf66-AS1 调控miR-637的验证 |
3.4 MiR-637在宫颈癌中的表达 |
3.5 MiR-637的靶基因筛选 |
3.6 MiR-637的靶基因验证 |
3.7 C5orf66-AS1 可调控RING1 的表达 |
3.8 C5orf66-AS1 通过竞争性结合miR-637调控RING1的表达,最终影响宫颈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
3.9 在实验动物中下调lncRNA C5orf66-AS1可抑制肿瘤的生长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 |
4.1 主要创新点 |
4.2 主要结论 |
4.3 研究展望 |
第五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宫颈癌中的研究现状 |
非编码RNA的生物发生和功能 |
宫颈癌中循环lncRNAs下调 |
LncRNA-HOTAIR |
LncRNA-H19 |
LncRNA-XIST |
LncRNA-CCHE1 |
LncRNA-EBIC |
LncRNA-MALAT1 |
LncRNA-ANRIL |
LncRNA-LET |
LncRNA-NEAT1 |
LncRNA-BLACAT1 |
LncRNA-UFC1 |
LncRNA-SNHG16 |
LncRNA-SNHG20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长链非编码RNA在妇科肿瘤中的调控表达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妇科肿瘤中的 miRNA:具有重大影响的小分子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趋化因子受体对卵巢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8)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2 免疫组化原理及步骤 |
1.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2.1 一般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 |
2.2 MMP-9和E-cad的免疫组化染色情况 |
2.3 MMP-9和E-cad的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 |
2.4 MMP-9和E-cad表达的相关性 |
2.5 MMP-9及E-cad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
2.6 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Lgr5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转移和耐药性的功能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第一部分: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5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中的效应 |
2.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样本 |
2.2 细胞株 |
2.3 实验动物 |
2.4 主要仪器 |
2.5 主要试剂 |
2.6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7 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Lgr5 在肝细胞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 |
3.2 Lgr5 在肝细胞癌组织的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和预后的关系 |
3.3 Lgr5 可以推动肝癌细胞的EMT进程以及促进细胞的侵袭迁移与生长 |
3.4 Lgr5 可以提高肿瘤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 |
4.讨论 |
第二部分: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5与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5 的之间的相互作用 |
5.材料与方法 |
5.1 细胞株 |
5.2 主要仪器 |
5.3 主要试剂 |
5.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5.5 实验方法 |
6.实验结果 |
6.1 筛选验证Lgr5 的相互作用蛋白 |
6.2 Lgr5与PDCD5 的结合位点在Lgr5 蛋白N端△22-561段 |
6.3 PDCD5 在肝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 |
6.4 PDCD5 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以及预后的相关性 |
6.5 PDCD5 过表达可以部分逆转Lgr5 介导的药物耐受 |
7.讨论 |
第三部分: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5通过竞争性结合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5调控肝癌细胞的化疗耐药 |
8.材料与方法 |
8.1 临床样本 |
8.2 细胞株 |
8.3 主要仪器 |
8.4 主要试剂 |
8.5 主要溶液的配制 |
8.6 实验方法 |
9.实验结果 |
9.1 Lgr5和PDCD5 不能影响彼此的表达 |
9.2 Lgr5 可以抑制PDCD5 的核转位 |
9.3 Lgr5 可以竞争性结合PDCD5 进而降低p53 的稳定性 |
9.4 Lgr5 通过PDCD5/p53 抑制阿霉素介导的细胞凋亡 |
10.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10)FMO3在肝再生和肝癌中的作用CSN6促进肝细胞性肝癌的上皮-间质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 |
第一部分 FMO3在肝再生和肝癌中的作用 |
引言 |
第一节: FMO3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在肝再生中的作用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FMO3在肝癌中的作用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CSN6促进肝细胞性肝癌的上皮-间质转化 |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习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E-CADHERIN AND CD44V6 EXPRESION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论文参考文献)
- [1]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D]. 马晓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21
- [2]DUSP14在胃癌中的临床意义及通过EMT促进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D]. 程修强.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3]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D]. 孟子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miR-26b通过调节Notch1信号通路参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侵袭的机制研究[D]. 郑骞.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5]STAT4基因多态性通过调控CYP2E1参与肝癌发生发展[D]. 王彩娥. 郑州大学, 2020(02)
- [6]CBX7通过ITGβ3/TGFβ1/AKT信号通路在宫颈癌进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田萍. 新疆医科大学, 2020
- [7]长链非编码RNA C5orf66-AS1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芮小慧. 苏州大学, 2019(06)
- [8]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D]. 高航.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9]Lgr5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转移和耐药性的功能及机制研究[D]. 马志立. 武汉大学, 2019(06)
- [10]FMO3在肝再生和肝癌中的作用CSN6促进肝细胞性肝癌的上皮-间质转化[D]. 徐明. 浙江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