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比湖是一个没完没了的话题

艾比湖是一个没完没了的话题

一、艾比湖一个说不完的话题(论文文献综述)

何效婷[1](2021)在《太湖西部入湖河道水质对上游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的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源地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周边居民用水安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类活动不断加剧,城市化水平显着提高,然而许多严峻的水生态环境问题也接踵而至。河湖水体营养水平攀升、蓝藻水华频发、水污染加剧和水质恶化引起的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太湖流域地势低平、河网密集、水系众多,城市化的发展及人口密度的增大与水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太湖地处太湖流域的中心位置,其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太湖流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入湖河道所携带的外源氮磷输入是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根源。因太湖流域西高东低的地势,太湖的主要入湖河道分布在太湖西侧。因此,研究太湖西部入湖河道与湖体水质的营养水平特征,以及入湖河道水质参数对上游子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的响应关系对保护太湖水环境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太湖西部入湖河道为研究对象,结合西部入湖河道和湖体的采样点水质数据、不同空间尺度下缓冲区和采样点上游小流域的土地覆被数据,综合利用GIS空间分析、相关分析、冗余分析(RDA)分析等技术方法,分析西部入湖河道和湖体水质的时空差异、不同空间尺度下缓冲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组成、入湖河道对湖体水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和RDA分析探讨入湖河道水质参数对上游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机制。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太湖西部入湖河道和湖体的水质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时间上总氮(TN)、氨氮(NH4+-N)浓度在非汛期高于汛期,总磷(TP)、化学耗氧量(CODMn)浓度表现为汛期高于非汛期。空间上,表现为北部水质劣于南部水质。(2)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和水质平均污染指数评价水质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均表明入湖河道和湖体存在污染严重的情况。氮、磷是入湖河道和湖体营养水平的主要影响因子。(3)入湖河道水质与对应的湖区水质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入湖河道的TN和NH4+-N的浓度与对应湖区水质的浓度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TP浓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CODMn浓度无显着相关(P=0.646)。(4)入湖河道水质参数与采样点上游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存在相关关系。在缓冲区尺度下,入湖河流水质指标浓度,包括TN、TP、NH4+-N与建设用地、林地面积占比呈显着正相关。在采样点上游小流域尺度下,水质指标TN、TP、NH4+-N、CODMn与水域占比呈正相关,CODMn浓度与林地面积占比呈正相关。土地利用类型与入湖河流水质的最佳影响尺度为流域尺度,解释率为76.8%,其中水域在小流域上的解释率最高,解释率为38.8%。

赵琳玲[2](2020)在《面向高考鉴赏类问题的明喻与拟人识别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阅读理解任务要求通过分析指定的上下文,解答和其有关的问题。本文以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中鉴赏类问题为背景,针对识别修辞格和抽取相关要素的方法展开分析和研究,其中重点关注修辞格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设计和完成面向高考鉴赏类问题的解答系统。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阅读理解鉴赏类问题分析。通过对文学类阅读理解中的多种题型进行分析,发现鉴赏类题目在高考中考查次数较多,并且对于比喻和拟人识别的题型频率较高,特别是在比喻中较为常见的明喻,同时也发现全面的回答此类问题不仅需要识别修辞格,还需要抽取相关要素。因此,对明喻和拟人分别阐明定义和相关要素,并重点分析两者的区别。同时,构建明喻句和拟人句以及相关要素数据集,在明喻句中标注本体和喻体,在拟人句中仅标注本体,建立的数据集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数据基础。(2)明喻识别及要素抽取。通过考察发现,词性特征可以为识别明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因此,本章提出了基于词性特征的明喻识别及要素抽取方法。该方法在嵌入层中将词性特征向量化得到的向量与词向量进行融合,并选用BiLSTM学习文本中前向和后向距离特征以获取全局特征,在输出层添加CRF层得到文本的最优标注序列。在公开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优于已有的单任务方法,并且明喻要素抽取的F1值为62.24%,明喻识别的F1值达到84.22%。(3)拟人识别及要素抽取。以往的词向量表示不能够表示词的多义性,这是由于其采用将词映射为单一向量的方式,针对该问题,本章采用具有强大文本特征表示能力的预训练语言模型BERT作为Embedding的特征获取层,实现对文本更深层次的文本语义表示。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人物特征的拟人识别及要素抽取方法。该方法将BERT提取的特征与人物特征进行融合,将融合后的向量输入到BiLSTM中进行训练,然后利用CRF解码出全局最优标注序列。同时,在拟人数据集上与已有的各类相关方法进行比较实验,本章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性能,拟人要素抽取的F1值为87.39%,拟人识别的F1值为91.92%。(4)高考鉴赏类问题解答系统。利用本文提出的基于词性特征的明喻识别及要素抽取方法、基于人物特征的拟人识别及要素抽取方法,构建高考鉴赏类问题解答系统。该系统通过问题分析、修辞格识别及要素抽取、应用模板和语言技巧等答题步骤,可以对鉴赏类问题进行解答。系统的界面布局清晰,简单美观,功能明确。同时将所提方法应用于高考语文鉴赏题中,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李雪[3](2020)在《中国储藏物拟步甲分类研究(鞘翅目:拟步甲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储藏物拟步甲是一类生活于人居住地,对藏储生物原料及其产品直接或间接造成危害的甲虫资源,是构成甲虫多样性的重要成分之一。该类甲虫全球已记录9亚科98属277种(亚种),分别占世界拟步甲科物种总数的1.11%。迄今为止,中国的储藏物拟步甲记录了5亚科32属72种(亚种),分别占世界储藏物甲虫的24.0%和世界储藏物昆虫的4.3%。与世界储藏物昆虫一样,储藏物拟步甲是整个拟步甲科分类研究的重点,对其生物多样性、分类学与系统生物学、生物学和生态学、分布学、行为学、有害生物监控和综合治理领域的研究工作居多,成果也最为丰硕。在分类学方面,国际上对储藏物拟步甲的研究历史久远,记载丰富,大约71.8%的物种被命名于1800—1899之间,晚期的命名种仅占了12.7%,对其分类修订的研究工作层出不穷,越加精细和完善。我国学者长期重视储藏物拟步甲的害情调查和应用防治技术研究,在许多方面都取得积极成果。但就其分类整体水平而言,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物种名称使用混乱,缺少分类性修订工作,分类研究工作不能满足分类鉴定和有害种类防治技术的需要。为此,加强对我国储藏物拟步甲物种多样性的认识和分类修订研究,极力缩小与世界各国研究差距,是本专项研究的出发点。本文根据大量文献资料的归纳整理,对储藏物拟步甲在全球范围内的基本分类状况、物种多样性、分布与发生为害情况等做了综述性介绍;基于河北大学昆虫标本馆长期积累的储藏物拟步甲标本并采用经典分类学手段,对中国该科种类进行了比较完整地分类修订,并采用国际公认度高的分类体系对其进行分类编排。全文包含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总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储藏物拟步甲的研究历史和现况、研究目的意义、研究材料与方法、成虫及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重点介绍了储藏物拟步甲的经济意义与生物学特性,并对这类甲虫的潜在价值及其开发利用做了展望。各论部分对中国储藏物拟步甲的5亚科20族32属72种(亚种)一一做了规范记述,包括:描述成虫72种、幼虫36种、卵20种、蛹19种;编制了各级(亚科、族、属、种)阶元的分类检索表及特征,列出各种的有效名称和同物异名及其引证,以及它们的分类归属、经济意义、生活习性,检视标本信息及世界分布等信息。研究新记录10种中国储藏物拟步甲,分别是:扁片甲Cossyphus(Cossyphus)depressus(Fabricius,1781)、短脊龙甲Leptodes brevicarina Ren,1999、喀什琵甲Blaps(Blaps)kashgarensis Baters,1879、侏土甲Gonocephalum(Gonocephalum)granulatum pusillum(Fabricius,1792)、无齿土甲Gonocephalum(Gonocephalum)schneideri Reitter,1898、小土甲Gonocephalum(Gonocephalum)pygmaeum(Steven,1829)、直胫土甲Gonocephalum(Gonocephalum)hadroide(Fairmaire,1888)、小瘤土甲Gonocephalum(Gonocephalum)tuberculatum(Hope,1831)、邻卵齿刺甲Oodescelis(Ovaloodescelis)affinis(Seidlitz,1893)、类卵齿刺甲Oodescelis(Ovaloodescelis)similis similis(Kaszab,1938)。

阿布力克木·阿布都热西提[4](2018)在《〈西域水道记〉天山南路回语地名考注与研究》文中提出《西域水道记》是清代着名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民俗的着作,是徐松(1781—1848)在嘉庆十六年(1811)遣戎新疆后,亲历新疆南北路,依据实地考察,并参考方略、正史、游记、地方志和地图等有关记载而写成的西域系列着作中最重要的一部。《西域水道记》共五卷,其中第一、第二卷“罗布卓尔所受水”上、下涉及地区非常广阔,东起我国青海--甘肃西部,西抵阿富汗东北和塔吉克斯坦西南的巴达赫尚,南达我国西藏北部、阿尔金山、喀喇昆仑山一带,北至中亚霍罕、费尔干纳,为研究清代天山南路以及清朝版图的中亚历史地理、历史交通路线、地名的珍贵历史文献。《西域水道记》在注文中对回语(察合台语)、蒙古语(准噶尔语)、波斯语(即帕尔西语)地名原义、词源、语属作了词源学释义。虽然《西域水道记》自成书以后既有众多利用和研究,最新的成果是朱玉麒老师的整理本,但大多数研究者和利用者,并不熟悉其中涉及所谓“回语”的内容,并且这类内容分量不小。在明清时期的历史记载、官方文献和个人游记中,有关西域河流、山岭等地名,常常被划为回语或波斯语,这种语言归属说法,不仅过于笼统,而且说法众多。对所谓回语、蒙古语、波斯语地名进行原语复原、拉丁语转写、方位考证、词源释义,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此外,所谓回语、蒙古语地名、人名的词源的解释存在着大量的错误的释义,文中同名异译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地名地理位置颠倒,时间错位。笔者对该问题关注多年,亦对不少地名有不同的认识,希望通过本研究,给今后的利用者提供帮助,从而使该书对了解清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后的新疆版图及该地民情、风俗、历史、地理等有非常重要意义。本文将《西域水道记》第一卷、第二卷所见天山南路回语、蒙古语地名、人名、天山南路部落分布以及清代回部官号作为考察对象,以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地理学、实地考察法、历史文献学的方法对这些地名的地望、起源、地名、人名的语义进行探讨,希望这样的探讨有助于今后的利用和对南疆历史、地理、民族、职官等的理解。本文除前言外共分八章:第一章,是罗布淖尔所受水即源自帕米尔高原的喀什噶尔河、乌兰乌苏河以及所经地区的村庄、山岭、城邑的历史地理学考证。第二章,是雅雅尔河及其两岸的村庄、水道、山岭的记载。第三章,是对叶尔羌河流域的历史地理考证。本章主要考察的对象是泽喇普善河、听杂阿布河、于阗河流域的各个城邑、商道、卡伦、村庄。第四章,是有关塔里木河三大源流之一的和田河及其支流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沿岸区域的历史地理考证。第五章,是对罗布淖尔所受水系的阿克苏河流域、克勒底雅河、额尔勾河流域的历史地理考证。第六章,是塔里木河流域的渭干河和罗布淖尔以南的主要的河流及山岭。第七章主要探讨的内容是塔里木河主要支流之一渭干河流经的库车和沙雅的各个地名考证,同时对清代库车的相关历史事件有关的回人伯克、历史地名的考察。第八章,是以海都河(今开都河)流域为主线对天山以南的主要河流之一海都河的各个支流大裕勒都斯河、小裕勒都斯河以及该河流所出山岭的的地理考证。

王敬照[5](2018)在《白洋淀生态报道研究(1972-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西方生态保护的发展历程中,大众媒介一直参与其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也开始关注“媒体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本文以白洋淀生态保护中的媒体报道为研究对象,考察了40多年来白洋淀生态报道的发展变化,从微观角度探究中国媒体在生态保护中的角色及作用,并力图揭示媒体生态报道背后的影响和制约因素,以期为白洋淀生态保护乃至中国的生态保护提供参考。本文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选取了1972年至2018年的有关白洋淀生态保护的(报纸)新闻报道,同时结合保定市、安新县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环境年鉴河北部分、河北经济年鉴环境保护部分的内容以及有关白洋淀四次综合治理的文件档案,进行整理、统计、分析,从政府主导下的白洋淀生态报道、媒体构建中的白洋淀生态报道和雄安新区语境中的白洋淀生态报道三个阶段进行系统阐述。本文认为,媒体在生态报道中受政府、公众以及媒介自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媒体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并切实担负起生态政策的宣传者、生态风险的监督者、生态对话的参与者和生态教育的推动者的角色和职责。

王永芳[6](2016)在《基于多源数据融合与DPSIR模型的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生态风险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受沙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北方地区是我国沙漠化研究和防治重点区域。尽管我国开展沙漠化研究与防治已有半个多世纪,但沙漠化“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局势仍没有好转。目前,有关沙漠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沙漠化过程自然强度与沙漠化土地类型的判定或评价方面,没有综合考虑到沙漠化自然过程的致灾能力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间的相互作用,也未全面考虑到沙漠化灾害对生态环境、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沙漠化是在人地关系不协调产生的典型灾害风险事件,生态风险评价为沙漠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科尔沁沙地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沙漠化最为严重且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之一。本文以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典型地区奈曼旗为研究区,对以下三方面内容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了如下结论。(1)奈曼旗沙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对奈曼旗1980、1990、2000和2013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后统计获得不同时段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地面积。结果显示,1980-2013年,奈曼旗土地沙漠化经历了逆转-发展-逆转的过程。1980-1990年,沙漠化逆转,沙漠化总面积减少了207.58km2;1990-2000年,沙漠化轻度发展,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60.25 km2;1990-2000年,沙漠化明显逆转,沙漠化土地面积共减少了671.92 km2。空间上,1980-1990年,沙漠化土地向西北方向扩展,并且中部及中东地区未沙漠化土地开始发展成沙漠化土地;1990-2000年,北部地区的沙漠化土地开始逆转,但是中部地区未沙漠化土地发展为沙漠化;2000-2013年,中部地区逆转成未沙漠化土地,大部分土地转化成低等级的沙漠化。(2)奈曼旗沙漠化灾害风险评价根据自然灾害风险形成原理,从沙漠化灾害风险机理角度出发,本文构建了沙漠化灾害风险概念框架,在熵组合权重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加权评价法、最优分割法和格网GIS等方法的支持下、基于遥感影像、气象数据、实测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沙漠化灾害风险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选取指标,实现了奈曼旗沙漠化灾害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并对奈曼旗沙漠化灾害风险进行评价与区划。结果显示:高灾害风险地区面积比最高,占整个研究区面积28%,以“S”形分布在研究区;其次是中度灾害风险地区,占研究区面积的23%,以“S”形分布在研究区;低灾害风险地区面积占研究区21%,主要分布在研究中西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极高灾害风险地区面积比也高达18%,分布于东北部地区;极低灾害风险地区则占10%,主要分布在研究中西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3)奈曼旗生态风险评价以区域灾害系统论、自然灾害风险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野外采样、室内测试分析及“3S”技术为手段,融合“天基-地基-空基”多源数据,通过DPSIR模型原理及沙漠化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建立了沙漠化生态风险概念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筛选了沙漠化生态风评价指标,利用突变级数法对奈曼旗沙漠化生态风险单因子进行评价,借助综合加权评价法对奈曼旗沙漠化生态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980-2013年,奈曼旗沙漠化生态风险驱动力、压力、状态和响应因子有明显的提升趋势、影响因子有明显的削弱趋势;1980-2013年,奈曼旗沙漠化生态风险总体呈减小趋势,其中极高沙漠化生态风险的面积由457.96 km2减小至48.31 km2,高风险由2724.59 km2下降至780.04 km2,说明奈曼旗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该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已初见成效。奈曼旗沙漠化生态风险等级重心转移空间分布图显示,沙漠化生态风险重心的空间分布由东到西依次为“低风险→中风险→极低风险→高风险→极高风险”,这与沙漠化的空间分布具有趋同效应。(4)在研究中深刻认识到,选择研究区为县域尺度时,应采用实地抽样调查等方法对基础数据进行完善,同时选择更完善的空间展布模型算法,实现社会经济数据的精细化。对区域性沙漠化的形成机理研究,要进行深层次的系统内部的动力机制研究。实证研究过程采用完善的灾损数据,提高模型的科学性和可信性,以提高研究成果的指导作用。

田中禾[7](2015)在《库尔喀拉之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恋》是一本书(上篇)认识章明之前,宋丽英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恋爱过。丽英的经历很单纯。来到人世二十年,她有十二年是在学校度过的,两年前她还不知道库尔喀拉在哪儿,想不到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地方,像在天外,像在梦里。"在那遥远的地方,/大漠边有座小城,/红柳摇着粉色云霞,/绿洲里透出白白的屋顶……"这是

蒋永峰[8](2012)在《大众媒体对环境议题的建构 ——以《人民日报》对沙尘暴的报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环境传播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在国外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但是环境传播领域中的环境报道在我国早就展开,其研究也非常丰富。然而有些环境问题并没有进入媒体的视界,有些环境问题却经媒体报道成为热门的话题。沙尘暴就是媒体成功建构的一个环境议题。建构主义不仅是一种有用的理论,而且还是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本文就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选取了《人民日报》上对沙尘暴的所有报道进行分析。主要从议题的传播方式、议题的发展、议题本身三个方面展开。纵观全局,人民日报多年来对沙尘暴的报道并不是以事件为中心的,主要采用“现象——策略”的报道模式,这就有效地避免了解释纷繁复杂的沙尘暴成因。同时,人民日报并没有给沙尘暴这一议题提供太多的版面进行详细、深入的报道,而是以消息为主。这是一个困境:环境议题需要深入的报道,却没有足够的版面。在人民日报上,根据报道数量及持续性,将沙尘暴议题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93年至1999年为议题的起源阶段;2000年至2006年为议题的壮大阶段:2007年至2011年为议题的成熟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沙尘暴议题的内容各不相同,总体上来说是后期在前期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渐趋丰满。但是在报道数量上,经历了初期的很少,中期的高潮以及后期的平稳回归。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人民日报上沙尘暴议题已经基本成形,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话语:科学话语、官方话语、人类中心主义话语、灾难话语、北方中心话语。这些话语形态也同时反映出对沙尘暴认识的偏差。比如充满灾难的话语,舍弃了沙尘暴好的一面。这些都不利于受众正确认识沙尘暴这一环境问题。当然,通过分析,得出最重要的结论就是:媒体对环境议题的报道是建构性的,这也就意味着媒体在报道环境议题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邱华栋[9](2012)在《长生》文中指出促使我写这部小说的机缘,要追溯到我上大学的时候了。那个时候,在大学图书馆里读书,我偶然接触到了丘处机的诗,就很喜欢,我就开始给他的诗做一些笺注。这使我对丘处机这个道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多年前,我又读到了李志常道人撰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里面详细记载了丘处机不远万里,前往现今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下,和成吉思汗见面讲道的过程。这本书促使我萌发了一个想法,就是想依据它写一本小说。后来我时常会翻阅这本书,到了耳熟能详的地步。丘处机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辽、宋、夏、金、蒙元,还有西辽、吐蕃、大理这些地方政权互相替代、融合与交战,形成了一派多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局面。那样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自然会有传奇产生。丘处机以七十岁高龄。不远万里前往阿富汗,给新崛起的人间霭主成吉思汗讲道,这就构成了传奇。从各个方面来说,这一历史事件都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也是我这个小说家能够展开丰富想象的素材。对于历史小说,我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历史小说一定要进入到历史人物的内心里,从而书写出历史的声音肖像。在这方面,我最心仪的作家是法国女作家尤瑟纳尔。她所写的《哈德良回忆录》《熔炼》对我影响很深。等到我自己开始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我发现,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由于丘处机是历史人物和道教宗师,我的书写必须要切合基本的历史事实,这样,想象力就无法展开,就会拘泥于历史的事实。好在这样的写作也是有趣的。于是,最后就写成了这个样子。在小说中,我以现代汉语"翻译"了不少丘处机的诗篇。使小说多少增加了一些后现代的色彩。对丘处机给成吉思汗讲道的内容,我也根据耶律楚材的记录,进行了现代汉语的转移,还加入了我自己的理解,使这部小说显得易懂、轻松而活泼了。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一部行走的书,也是关于大地和心灵的书,也是关于一个时代的记录。

艾热提江·噢斯曼·笔理科雅尔,周桂花,吐尔逊江·艾比布拉,玉素甫江·玉素音,阿布都西库尔·斯迪克[10](2011)在《新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文中提出随着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人心,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明显提高,把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到法律层面和现代先进文明的高度来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觉悟和自觉性明显增强。但是,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值得注意并应加以解决的不适应科学发展观之要求和自然规律的一些现实问题。在农业生态环境方面,最为突出的是缺乏"一盘棋"的思想。各行各业和部门之间没有大生态、大环境、大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想。虽然都在喊叫高度重视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工作,但存在互不协调、各自为政的现象;虽然从中央和自治区一级早已树立大生态、大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并将生态环境提高到文明之高度给予了极端关注和重视。但在县级以下基层的决策和执行层次上还没有完全按照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各项工作的始终;宣传力度不够大、执法不够严肃,群众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还没有把关注生态、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作为一个文明的标志和社会行为规范来对待,更没有把它化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对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严谨的科学决策与执行机制。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理性思考,提出了10个方面独到的看法和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新疆农业持续发展,以便有关人员研究,为决策、执行等各方提供参考并多层面讨论改善生态环境。

二、艾比湖一个说不完的话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艾比湖一个说不完的话题(论文提纲范文)

(1)太湖西部入湖河道水质对上游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土地利用/覆被对水质的影响
        1.3.2 太湖污染及水质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文特征
        2.1.5 土壤与植被
        2.1.6 土地利用情况
    2.2 社会经济
    2.3 数据来源
        2.3.1 水质数据
        2.3.2 土地利用数据
        2.3.3 气象数据
        2.3.4 子流域提取
    2.4 分析方法的选用
        2.4.1 水质评价方法
        2.4.2 空间分析方法
        2.4.3 土地利用和水质关系研究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入湖河道与湖体水质时空分异特征
    3.1 入湖河道水质在汛期和非汛期的时空特征分析
        3.1.1 入湖河道水质的时间变化
        3.1.2 入湖河道水质的空间变化
    3.2 入湖河道的水质评价
    3.3 湖体水质在汛期和非汛期的时空特征分析
        3.3.1 湖体水质的时间变化
        3.3.2 湖体水质的空间变化
    3.4 湖体水质的水质评价
    3.5 入湖河道与湖体水质的相关性
        3.5.1 入湖河道与湖体水质年变化
        3.5.2 河道与湖体水质的分区比较
        3.5.3 入湖河道与湖体水质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5.4 极端降雨对河道及湖体营养盐的贡献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入湖河道对土地利用的响应
    4.1 入湖河道土地利用状况
        4.1.1 缓冲区尺度的界定
        4.1.2 太湖西部土地利用结构特征
    4.2 不同缓冲带土地利用与河流水质的Spearman相关分析
    4.3 不同缓冲区土地利用对河流水质的冗余(RDA)分析
    4.4 土地利用对水质影响的尺度效应
    4.5 建议与对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特色及创新点
    5.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面向高考鉴赏类问题的明喻与拟人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阅读理解研究
        1.2.2 鉴赏题及修辞格的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阅读理解鉴赏类问题分析及数据集构建
    2.1 鉴赏类问题分析
    2.2 明喻句的特点分析及数据集构建
        2.2.1 明喻句定义及特点
        2.2.2 明喻数据集的构建
        2.2.3 明喻句数据特征分析
    2.3 拟人句的特点分析及数据集构建
        2.3.1 拟人句定义及特点
        2.3.2 拟人数据集的构建
        2.3.3 拟人句数据特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词性特征的明喻识别及要素抽取方法
    3.1 明喻识别及要素抽取框架
    3.2 词嵌入式表示
    3.3 基于BiLSTM-CRF的明喻要素预测
    3.4 实验设置
        3.4.1 参数设置及评价指标
        3.4.2 对比方法介绍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1不同方法的明喻要素抽取比较实验
        3.5.2不同方法的明喻识别比较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人物特征的拟人识别及要素抽取方法
    4.1 BERT预训练语言模型
    4.2 拟人识别及要素抽取框架
        4.2.1 基于情感信息的人物特征扩展
        4.2.2 基于BERT句子嵌入向量表示
        4.2.3 基于BiLSTM-CRF的拟人要素预测
    4.3 实验设置
        4.3.1 参数设置及评价指标
        4.3.2 对比方法介绍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考鉴赏类问题解答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鉴赏类问题答题设计框架
    5.2 鉴赏题解答系统的展示
        5.2.1 系统的运行
        5.2.2 文本鉴赏
        5.2.3 比喻类鉴赏题
        5.2.4 拟人类鉴赏题
    5.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中国储藏物拟步甲分类研究(鞘翅目:拟步甲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总论
    第一章 概述
        1.1 储藏物拟步甲含义与分类地位
        1.1.1 储藏物拟步甲
        1.1.2 分类地位
        1.1.3 物种多样性及部分种名修订
        1.2 世界储藏物拟步甲分类概况
        1.2.1 国外概况
        1.2.2 国内概况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科学问题
        1.3.1 研究目的意义
        1.3.2 研究的科学问题
    第二章 生物学特性与经济意义
        2.1 生物学特征
        2.1.1 食性
        2.1.2 生活史
        2.2 经济意义
        2.2.1 发生与为害
        2.2.2 综合治理
    第三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材料
        3.1.1 标本来源
        3.1.2 文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物种搜集与名录整理
        3.2.2 分类鉴定与描述
        3.2.3 拍照与绘图
        3.2.4 分类研究
    第四章 形态术语
        4.1 成虫(图 1、2)
        4.2 卵(图 3)
        4.3 幼虫(图 4)
        4.4 蛹(图 5)
    第五章 中国储藏物拟步甲区系组成与分布
        5.1 区系组成特点
        5.2 地理分布特点
    第六章 研究展望
各论
    拟步甲科 Tenebrionidae Latreille, 1802
        伪叶甲亚科 Lagriinae Latreille, 1825
        Ⅰ 片甲族 Cossyphini Latreille, 1802
        片甲属 Cossyphus Olivier, 1791
        1. 扁片甲 Cossyphus (Cossyphus) depressus (Fabricius, 1781)(图 6;图版Ⅰ)
        Ⅱ 垫甲族 Lupropini Ardoin, 1958
        垫甲属 Luprops Hope, 1833
        2. 东方小垫甲Luprops orientalis (Motschulsky, 1868) (图 7;图版Ⅰ)
        3. 云南垫甲 Luprops yunnanus (Fairmaire, 1887) (图 8;图版Ⅰ)
        漠甲亚科 Pimeliinae Latreille, 1802
        Ⅲ 砚甲族 Akidini Billberg, 1820
        砚甲属 Cyphogenia Solier, 1837
        4. 中华砚甲 Cyphogenia (Cyphogenia) chinensis (Faldermann, 1835) (图 9;图版Ⅰ)
        5. 肩脊砚甲 Cyphogenia (Cyphogenia) humeralis Bates, 1879(图 10;图版Ⅰ)
        6. 齿砚甲 Cyphogenia (Cyphogenia) rugipennis (Faldermann, 1835)(图 11;图版Ⅰ)
        Ⅳ 沟甲族 Cnemeplatiini Jacquelin du Val, 1861
        沟甲属 Philhammus Fairmaire, 1871
        7. 李氏沟甲 Philhammus (Philhammus) leei Kaszab, 1962 (图 12;图版Ⅰ)
        Ⅴ 掘甲族 Lachnogyini Seidlitz, 1894
        掘甲属 Netuschilia Reitter, 1904
        8.郝氏掘甲Netuschilia hauseri (Reitter, 1897)
        Ⅵ 龙甲族 Leptodini Lacordaire, 1859
        龙甲属 Leptodes Dejean, 1934
        9.短脊龙甲Leptodes brevicarina Ren, 1999
        10. 中华龙甲 Leptodes chinensis Kaszab, 1962 (图 13;图版Ⅰ)
        11. 沟胸龙甲 Leptodes sulcicollis Reitter, 1889(图 14;图版Ⅰ)
        12. 谢氏龙甲 Leptodes szekessyi Kaszab, 1962(图 15;图版Ⅱ)
        13.莱氏龙甲Leptodes (Proleptodes) reitteri Semenov, 1891
        Ⅶ 漠甲族 Pimeliini Latreille, 1802
        卵漠甲属 Ocnera Fischer von Waldheim, 1822
        14. 皮氏卵漠甲 Ocnera sublaevigata przewalskyi Reitter, 1887(图 16;图版Ⅱ)
        宽漠甲属 Sternoplax J. Frivaldszky, 1889
        15. 谢氏宽漠甲 Sternoplax (Sternoplax) szeehenyi J. Frivaldszky, 1889(图 17;图版Ⅱ)
        16.光滑胖漠甲Trigonoscelis (Chinotrigon) sublaevigata sublaevigata Reitter, 1887
        Ⅷ 鳖甲族 Tentyriin Eschscholtz, 1831
        小鳖甲属 Microdera Eschscholtz, 1831
        17.姬小鳖甲 Microdera (Dordanea) elegans (Reitter, 1887) (图 19;图版Ⅱ)
        18.蒙古小鳖甲 Microdera (Microdera) mongolica mongolica (Reitter, 1889) (图 20;图版Ⅱ)
        拟步甲亚科 Tenebrioninae
        Ⅸ 粉甲族 Alphitobiini Reitter, 1917
        粉甲属 Alphitohius Stephens, 1829
        19.黑粉甲Alphitohius diaperinus (Panzer, 1796) (图 21;图版Ⅱ)
        20.小菌虫Alphitobius laevigatus (Fabricius, 1781)
        21.暗红褐菌虫Alphitobius viator Mulsant et Godart, 1868
        Ⅹ 琵甲族 Blaptini Leach, 1815
        琵甲属 Blaps Fabricius, 1775
        22. 拟步行琵甲 Blaps (Blaps) caraboides caraboides Allard, 1882(图 23;图版Ⅲ)
        23. 中华琵甲 Blaps (Blaps) chinensis (Faldermann, 1835) (图 24;图版Ⅲ)
        24. 达氏琵甲 Blaps (Blaps) davidea Deyrolle, 1878(图 25;图版Ⅲ)
        25. 步行琵甲 Blaps (Blaps) gressoria Reitter, 1889(图 26;图版Ⅲ)
        26. 日本琵甲 Blaps (Blaps) japonensis japonensis Marseul, 1879(图 27;图版Ⅲ)
        27. 戈壁琵甲 Blaps (Blaps) kashgarensis gobiensis Frivaldszky, 1889(图 28;图版Ⅲ)
        28. 喀什琵甲 Blaps (Blaps) kashgarensis Baters, 1879(图 29;图版Ⅲ)
        29. 细长琵甲 Blaps (Blaps) oblonga Kraatz, 1883(图 30;图版Ⅲ)
        30. 磨光琵甲 Blaps (Blaps) opaca (Reitter, 1889) (图 31;图版Ⅲ)
        31. 皱纹琵甲 Blaps (Blaps) rugosa Gebler, 1825(图 32;图版Ⅳ)
        Ⅺ 土甲族 Opatrini Brullé, 1832
        土甲属 Gonocephalum Solier, 1834
        32. 二纹土甲 Gonocephalum (Gonocephalum) bilineatum (Walker, 1858)(图 33;图版Ⅳ)
        33. 侏土甲 Gonocephalum (Gonocephalum) granulatum pusillum (Fabricius, 1792)(图 34;图版Ⅳ)
        34. 直胫土甲Gonocephalum (Gonocephalum) hadroide (Fairmaire, 1888)
        35. 突厥土甲 Gonocephalum (Gonocephalum) patruele turchestanicum Gridelli, 1948(图 35;图版Ⅳ)
        36. 毛土甲 Gonocephalum (Gonocephalum) pubens (Marseul, 1876) (图 36)
        37. 小土甲 Gonocephalum (Gonocephalum) pygmaeum (Steven, 1829)(图 37;图版Ⅳ)
        38. 网目土甲Gonocephalum (Gonocephalum) reticulatum Motschulsky, 1854
        39. 无齿土甲 Gonocephalum (Gonocephalum) schneideri Reitter, 1898(图 39;图版Ⅳ)
        40. 小瘤土甲 Gonocephalum (Gonocephalum) tuberculatum (Hope, 1831)(图 40;图版Ⅳ)
        41. 扁毛土甲Mesomorphus villiger (Blanchard, 1853)沙土甲属Opatrum Fabricius, 1775
        42. 沙土甲 Opatrum (Opatrum) sabulosum sabulosum (Linnaeus, 1760) (图 42;图版Ⅴ)
        43. 类沙土甲Opatrum (Opatrum) subaratum Faldermann, 1835
        Ⅻ 帕谷甲族 Palorini E. G. Matthews, 2003
        帕谷甲属 Palorus Mulsant, 1854
        44. 小粉甲 Palorus cerylonoides (Pascoe, 1863)
        45. 姬粉甲 Palorus ratzeburgii (Wissmann, 1848)(图版Ⅴ)
        46. 亚扁粉甲 Palorus subdepressus (Wollaston, 1864) (图版Ⅴ)
        47. 深沟粉甲 Ulomina carinata Baudi di Selve, 1876(图版Ⅴ)
        48. 龙骨粉甲 Ulomina martinae Scupola, 2002(图版Ⅴ)
        ⅩⅢ 扁足甲族Pedinini直扁足甲属Blindus Mulsant & Rey, 1853
        直扁足甲属 Blindus Mulsant & Rey, 1853
        49. 瘦直扁足甲 Blindus strigosus (Faldermann, 1835) (图 44;图版Ⅴ)
        ⅩⅣ 刺甲族 Platyscelidini Lacordaire, 1859
        齿刺甲属 Oodescelis Motschulsky, 1845
        50. 邻卵齿刺甲 Oodescelis (Ovaloodescelis) affinis (Seidlitz, 1893) (图 45;图版Ⅴ)
        51. 卵形齿刺甲 Oodescelis (Ovaloodescelis) ovalis (Ballion, 1878)(图 46;图版Ⅴ)
        52. 类卵齿刺甲 Oodescelis (Ovaloodescelis) similis similis (Kaszab, 1938)(图 46;图版Ⅵ)
        ⅩⅤ 拟步甲族 Tenebrionini Latreille, 1802
        53. 小点拟粉甲 Ariarathus atronitens (Fairmaire, 1891)(图版Ⅵ)
        54. 大点拟粉甲 Neatus picipes (Herbst, 1797)(图版Ⅵ)
        拟步甲属Tenebrio Linnaeus, 1758
        55. 黄粉虫 Tenebrio molitor Linnaeus, 1758(图 48;图版Ⅵ)
        56. 黑粉虫 Tenebrio obscurus Fabricius, 1792(图版Ⅵ)
        57. 大黑甲 Zophobas opacus (Sahlberg, 1823)(图 49;图版Ⅵ)
        ⅩⅥ 拟粉甲族Triboliini
        58. 长头谷盗 Latheticus oryzae Waterhouse, 1880(图版Ⅵ)
        拟粉甲属 Tribolium W. S. Mac Leay, 1825
        59. 赤拟粉甲 Tribolium castaneum (Herbst, 1797)(图 50;图版Ⅵ)
        60. 杂拟粉甲 Tribolium confusum Jacquelin du Val, 1861(图版Ⅵ)
        61. 弗氏拟粉甲 Tribolium freemani Hinton, 1948(图版Ⅶ)
        菌甲亚科 Diaperinae Latreille, 1802
        ⅩⅦ 隐甲族 Crypticini Brullé, 1832
        隐甲属 Crypticus Latreille, 1817
        63. 瘦隐甲Crypticus (Crypticus) latiusculus (Ménétriès, 1849)(图版Ⅶ)
        64. 淡红毛隐甲Crypticus (Seriscius) rufipes Gebler, 1829(图 51;图版Ⅶ)
        65. 小隐甲 Ellipsodes (Anthrenopsis) scriptus (Lewis, 1894)(图版Ⅶ)
        ⅩⅧ 菌甲族 Diaperini Latreille, 1802
        66.二带粉菌甲Alphitophagus bifasciatus (Say, 1824)
        67. 刘氏菌甲 Diaperis lewisi lewisi Bates, 1873(图 53;图版Ⅶ)
        68. 细角谷盗 Gnatocerus (Echocerus) maxillosus (Fabricius, 1801)(图版Ⅶ)
        69. 阔角谷盗 Gnatocerus (Gnatocerus) cornutus (Fabricius, 1798)(图版Ⅷ)
        70. 洋虫 Ulomoides dermestoides (Chevrolat, 1878)(图版Ⅷ)
        ⅩⅨ 皮下甲族 Hypophlaeini Billberg, 1820
        71. 毕氏粉甲 Corticeus (Tylophloeus) curtithorax (Pic, 1924)(图版Ⅷ)
        窄甲亚科 Stenochiinae Kirby, 1837
        ⅩⅩ 轴甲族 Cnodalonini Oken, 1843
        72. 弯胫大轴甲 Promethis valgipes valgipes (Marseul, 1876)(图 54;图版Ⅷ)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研究生期间完成的论文与科研活动经历

(4)〈西域水道记〉天山南路回语地名考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出发点及研究意义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三、相关前期研究成果评书
    四、史料依据
    五、篇章内容简介
    六、本文所用字体及拉丁字母转写说明
第一章 罗布淖尔所受水(上)
    第一节 新疆、西藏界
    第二节 喀什噶尔河流域
    第三节 乌兰乌苏河流域
第二章 雅雅尔河流域
    第一节 雅雅尔河
    第二节 葱岭北河
    第三节 葱岭南河
第三章 叶尔羌河流域
    第一节 叶尔羌河
    第二节 泽普勒善河
    第三节 听杂阿布河
第四章 和田河流域
    第一节 和田河
    第二节 哈喇哈什河
    第三节 玉陇哈什河
    第四节 于阗河
第五章 罗布淖尔所受水(下)
    第一节 阿克苏河流域
    第二节 克勒底雅河
    第三节 额尔勾河
第六章 塔里木河流域(一)
    第一节 沙雅尔城南
    第二节 罗布淖尔以南诸河流
第七章 塔里木河流域(二)
    第一节 塔里木河
    第二节 渭干河
第八章 海都河流域
    第一节 库尔勒庄南
    第二节 海都河
    第三节 注罗淖尔水域
附录(一): “我的麻札”还是“神圣的麻札”?—论以-m、-ata (m)结尾的新疆麻札、佛教圣地名称
附录(二): 乌鲁木齐((?)r(?)mqi) 一名语义、语源考
附录(三): “喀喇沙尔”(Qarashahr) 一名语义考
参考文献

(5)白洋淀生态报道研究(1972-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意义及创新点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2.3 创新点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白洋淀
        1.3.2 环境新闻与生态新闻
    1.4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内容与框架
第2章 政府主导下的白洋淀生态报道(1972-1998)
    2.1 白洋淀第一次集中治理中的新闻报道(1972-1983)
        2.1.1 白洋淀污染问题的产生与第一次集中治理简介
        2.1.2 沉默与回避:1972-1976年的白洋淀生态报道
        2.1.3 启蒙与科普:1977-1983年的白洋淀环境报道
    2.2 白洋淀第二次集中治理中的新闻报道(1984-1991)
        2.2.1 数量分析
        2.2.2 内容分析
        2.2.3 效果分析
    2.3 白洋淀第三次集中治理中的新闻报道(1992-1998)
        2.3.1 整体分析
        2.3.2 案例分析:以“燕赵环保世纪行”中的白洋淀生态报道为例
第3章 媒体建构中的白洋淀生态报道(1999-2016)
    3.1 本阶段白洋淀生态报道综述
        3.1.1 报道主体分析
        3.1.2 报道理念分析
        3.1.3 报道手段分析
    3.2 党报与都市类报纸的比较分析:以白洋淀干淀与补水报道为例
        3.2.1 案例与研究设计
        3.2.2 新闻来源
        3.2.3 新闻体裁与报道主题
        3.2.4 报道基调
        3.2.5 报道细节
        3.2.6 结论与讨论
    3.3 本地与异地媒体的比较分析:以白洋淀死鱼事件报道为例
        3.3.1 四次死鱼事件报道的整体分析
        3.3.2 第二次死鱼事件报道的个案分析
第4章 雄安新区语境中的白洋淀生态报道(2017-2018)
    4.1 传统媒体中的白洋淀生态报道
        4.1.1 白洋淀生态报道中的专家角色
        4.1.2 白洋淀生态报道中的政府形象
        4.1.3 白洋淀生态报道中的公众诉求
        4.1.4 讨论与结论:反思与监督性报道不足
    4.2 新媒体中的白洋淀生态报道
        4.2.1 数量分析
        4.2.2 效果分析
        4.2.3 案例分析:以白洋淀芦苇问题的全媒体报道为例
第5章 白洋淀生态报道制约因素分析:政府、公众与媒介
    5.1 白洋淀生态报道与地方政府
        5.1.1 地方政府与生态报道的正向互动
        5.1.2 地方政府对白洋淀生态报道的负面制约
    5.2 白洋淀生态报道与公众
        5.2.1 白洋淀生态报道与公众环保意识
        5.2.2 白洋淀生态报道与公众环保行动
    5.3 白洋淀生态报道与媒介
        5.3.1 媒介的双重属性让白洋淀生态报道在夹缝中生存
        5.3.2 媒介的报道观念让白洋淀生态报道片面发展
        5.3.3 媒介的记者素养让白洋淀生态报道质量参差不齐
第6章 白洋淀生态保护中媒体的角色和未来之路
    6.1 白洋淀生态保护中媒体的角色
        6.1.1 生态政策的宣传者
        6.1.2 生态风险的监督者
        6.1.3 生态对话的参与者
        6.1.4 生态教育的推动者
    6.2 白洋淀生态报道的未来之路
        6.2.1 创新机制,优化白洋淀生态报道的外部环境
        6.2.2 转变观念,重构白洋淀生态报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6)基于多源数据融合与DPSIR模型的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生态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相关概念辨析
        1.3.2 沙漠化监测研究进展
        1.3.3 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1.3.4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1.3.5 沙漠化风险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1.6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第二章 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处理
    2.1 理论基础
        2.1.1 区域灾害系统理论
        2.1.2 自然灾害风险形成理论
        2.1.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4 DPSIR模型的来源、原理与应用
    2.2 研究方法
        2.2.1 一元线性趋势分析法
        2.2.2 Mann-Kendall检验法
        2.2.3 像元二分模型
        2.2.4 模糊综合评价法
        2.2.5 突变级数法
        2.2.6 熵组合权重法
        2.2.7 综合加权评价法
        2.2.8 格网GIS法
        2.2.9 最优分割法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2.3.1 研究区概况
        2.3.2 气象数据
        2.3.3 遥感数据
        2.3.4 实测数据
        2.3.5 社会经济数据
第三章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3.1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时空演变特征
        3.1.1 沙漠化土地面积变化
        3.1.2 沙漠化土地转移分析
        3.1.3 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3.2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影响因子分析
        3.2.1 自然影响因子
        3.2.2 人为影响因子
        3.2.3 社会经济影响因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灾害风险评价
    4.1 沙漠化灾害风险形成机理及概念框架
    4.2 沙漠化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4.2.1 指标的选择
        4.2.2 指标空间展布
        4.2.3 指标权重及等级标准
    4.3 沙漠化灾害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4.4 奈曼旗沙漠化灾害风险单因子评价与区划
    4.5 奈曼旗沙漠化灾害综合风险评价与区划
        4.5.1 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4.5.2 风险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生态风险评价
    5.1 基于DPSIR模型的沙漠化生态风险形成机理及概念模型
    5.2 基于DPSIR模型的沙漠化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2.1 指标的选择
        5.2.2 指标空间展布
    5.3 基于DPSIR模型的沙漠化生态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5.4 奈曼旗沙漠化生态风险单因子评价与区划
        5.4.1 驱动力因子评价与区划
        5.4.2 压力因子评价与区划
        5.4.3 状态因子评价与区划
        5.4.4 影响因子评价与区划
        5.4.5 响应因子评价与区划
    5.5 奈曼旗沙漠化生态风险综合评价与区划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对策研究
    6.1 非工程措施
    6.2 工程措施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8)大众媒体对环境议题的建构 ——以《人民日报》对沙尘暴的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环境传播
        1.2.2 环境报道
        1.2.3 沙尘暴的环境报道
    1.3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
第二章 科学认识沙尘暴
    2.1 沙尘暴的概念
    2.2 沙尘暴在我国时空上的分布
        2.2.1 沙尘暴的空间分布
        2.2.2 沙尘暴的时间分布
    2.3 沙尘暴的危害与贡献
        2.3.1 沙尘暴的危害
        2.3.2 沙尘暴的贡献
    2.4 沙尘暴的形成与防治
        2.4.1 沙尘暴的形成
        2.4.2 沙尘暴的防治
第三章 沙尘暴议题的传播方式
    3.1 沙尘暴议题的新闻性
    3.2 人民日报的报道
        3.2.1 报道框架
        3.2.2 报道模式
    3.3 人民日报的报道困境
        3.3.1 报道态度
        3.3.2 最终困境
第四章 沙尘暴议题的发展
    4.1 议题起源
        4.1.1 历史上对沙尘暴的记载
        4.1.2 人民日报上沙尘暴议题初现
    4.2 议题的壮大
        4.2.1 报道开始完善
        4.2.2 沙尘暴议题趋于成熟
    4.3 议题的成熟
        4.3.1 报道数量趋于正常
        4.3.2 沙尘暴议题渐趋稳定
    结论
第五章 沙尘暴议题的话语
    5.1 科学话语
    5.2 官方话语
    5.3 人类中心主义话语
    5.4 灾难话语
    5.5 北方中心话语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长生(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艾比湖一个说不完的话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太湖西部入湖河道水质对上游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的响应研究[D]. 何效婷.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面向高考鉴赏类问题的明喻与拟人识别方法研究[D]. 赵琳玲. 山西大学, 2020(01)
  • [3]中国储藏物拟步甲分类研究(鞘翅目:拟步甲科)[D]. 李雪. 河北大学, 2020(08)
  • [4]〈西域水道记〉天山南路回语地名考注与研究[D]. 阿布力克木·阿布都热西提. 南京大学, 2018(09)
  • [5]白洋淀生态报道研究(1972-2018)[D]. 王敬照. 河北大学, 2018(05)
  • [6]基于多源数据融合与DPSIR模型的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生态风险评价[D]. 王永芳.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2)
  • [7]库尔喀拉之恋[J]. 田中禾. 大观(东京文学), 2015(01)
  • [8]大众媒体对环境议题的建构 ——以《人民日报》对沙尘暴的报道为例[D]. 蒋永峰. 兰州大学, 2012(09)
  • [9]长生[J]. 邱华栋. 作家, 2012(05)
  • [10]新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A]. 艾热提江·噢斯曼·笔理科雅尔,周桂花,吐尔逊江·艾比布拉,玉素甫江·玉素音,阿布都西库尔·斯迪克. 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 2011

标签:;  ;  ;  

艾比湖是一个没完没了的话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