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叶木硫酸盐浆中残留木素的GIF体系仿酶降解机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肖娅楠,周学飞[1](2021)在《仿酶催化木素降解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近年来仿酶催化木素降解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木素降解的机理和产物形成做了概述总结,并对仿酶催化剂进行了介绍归纳,包括Fenton催化剂、Salen配合物、金属卟啉配合物和GIF体系等。简要分析了木素降解的机理,并给出采用不同仿酶催化剂降解木素的代表性案例。鉴于传统的木素降解方法条件较为苛刻且不符合环保要求,为了使木素在温和环保的条件中降解,文中专门对仿酶催化剂的处理条件作了较详细的介绍。最后展望了仿酶催化木素降解的发展前景。对木素降解研究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李梦晓[2](2020)在《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催化转化愈创木酚衍生物制备香兰素的研究》文中指出中国造纸行业发展迅速,技术也已经十分完善,但是造纸业的污染问题也倍受人们重视,而治理环境、解决造纸污染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木素的综合利用。愈创木酚是木素最基本的结构单元,也是木素最简单的模型化合物。通过研究愈创木酚及其衍生物制备燃料和化学品可以帮助木素进一步转化利用,从而实现生物质资源的绿色利用。愈创木酚及其衍生物含量巨大,简单易得,利用特定的催化剂可以将其转化定向获得人类所需的高价值产品,这一用途受到化学工业的重视,成为目前科学研究的关注点。本论文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探究了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一锅法催化转化4-甲基愈创木酚制备香兰素的最适反应条件,经过GC-MS分析检测,计算得到了4-甲基愈创木酚的转化率和香兰素的选择性,并分析了六种不同因素(H2O2用量、催化剂比例(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催化剂总用量、反应时间、亚油酸钠用量以及p H)对转化反应的影响结果,同时在最适工艺条件下,对五种愈创木酚衍生物(4-甲基愈创木酚、4-乙基愈创木酚、丁香酚、异丁香酚和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制备香兰素的种类做了进一步选择,将转化结果最好的愈创木酚衍生物再次进行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得到适合其制备香兰素的最优反应条件,实验结论如下:1.通过改变添加剂种类,研究了添加剂对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催化转化4-甲基愈创木酚制备香兰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硫酸盐(硫酸钠、硫酸铜)、有机醇中的乙醇会抑制转化反应的发生,而有机醇中的甲醇、Ca Cl2以及亚油酸钠在适当用量下可以促进转化反应的发生,并且三者参与反应时香兰素选择性分别达到了44.8%、46.3%和52.8%,其中亚油酸钠的促进效果最明显,是最合适的添加剂。2.在以亚油酸钠为添加剂的条件下,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探讨了25℃下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催化转化4-甲基愈创木酚制备香兰素的最佳反应条件为:4-甲基愈创木酚用量100 mg,H2O2用量1.5 m L,催化剂总用量2.5 mg,催化剂比例(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1:2)亚油酸钠用量0.07 mg,p H为8,反应总体积100 m L,反应时间4 h;此条件下香兰素选择性高达81.4%。3.在上述最佳催化转化反应条件下,探讨了愈创木酚衍生物种类对催化转化为目标产物的影响,比较由五种衍生物(4-甲基愈创木酚、4-乙基愈创木酚、丁香酚、异丁香酚、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反应得到的香兰素选择性发现,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最优,为83.7%,异丁香酚为第二位,为83.2%,丁香酚为第三位,为82.3%,4-乙基愈创木酚为第四位,为81.4%,4-甲基愈创木酚制备香兰素的转化率和选择性最差,为72.6%,因此选择了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进行下一步的优化实验。4.以上述实验中得到的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作为反应底物,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探讨了25℃下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催化转化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制备香兰素的最佳反应条件为: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用量100mg,催化剂比例2:1(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亚油酸钠用量0.05 mg,反应时间5 h,p H为8,H2O2用量2.0 ml,催化剂用量为2.6 mg,反应总体积100m L;此条件下香兰素选择性高达90.8%。5.与单独的催化剂催化效果相比,在相同的总催化剂用量条件下,固载化Co(salen)和固载化漆酶组成的一锅法催化效果更好;相同催化条件下催化剂催化底物得到的转化率不同顺序为: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亚油酸钠>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固载化漆酶>不加入催化剂和亚油酸钠;相同催化条件下催化剂催化得到的香兰素选择性不同顺序为: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亚油酸钠>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固载化Co(salen)>不加入催化剂亚油酸钠。
师莉升[3](2019)在《酚型/非酚型结构对木素与二氧化氯反应生成AOX的影响》文中指出纸浆二氧化氯漂白过程中,未漂浆残余木素会与二氧化氯反应生成可吸附有机卤化物(AOX)。木素结构复杂,不同木素结构与二氧化氯反应不同,对AOX的贡献也存在差异。本文借助酚型木素模型物香草醇(VA)与非酚型木素模型物藜芦醇(VE)研究了不同结构对AOX生成的影响,结果如下:研究了VA与二氧化氯反应生成AOX的规律,当VA浓度均为124.00 mmol·L-1,C102/VA摩尔比为1,反应pH为3,温度为70℃时,发现二者反应迅速,2 min内AOX生成量可达到363.54 mg·L-1,AOX生成和VA消耗主要在反应的15 min内,AOX生成量能够随二氧化氯用量和VA浓度增大而增加。通过气质联用(GC-MS)对VA与二氧化氯反应生成的氯化产物进行鉴定,发现主要生成氯酚和氯联苯类物质。构建VA与二氧化氯反应生成AOX的反应速率方程:dW/dt=73824.40·e-(899.55/T)·[H+]0.066.[ClO2]0.94.[C]0.36,反应活化能为1 7220.32J·mol-1。VE与二氧化氯反应时,当VE浓度为124.00 mmol·L-1,C102/VE摩尔比为1,反应pH为3,温度为70℃时,AOX生成量在反应2 min时达到944.14mg·L-1,反应15 min后AOX生成量基本稳定,说明VE与二氧化氯反应生成AOX的速率很快。VE与二氧化氯反应AOX生成量大于VA,VE完全反应需消耗的二氧化氯也大于VA。VE与二氧化氯反应生成的氯化产物主要为氯苯类物质,相对含量较大。构建了 VE与二氧化氯反应生成AOX的反应速率方程:dW/dt=1012.05·e-(14.70/T)·[H+]0.061·[ClO2]0.85·[C]0.30。反应活化能为281.34 J·mol-1,低于VA和二氧化氯反应的活化能,说明非酚型结构更易与二氧化氯反应生成AOX。VA、VE共同与二氧化氯反应时,当木素模型物总浓度为124.00 mmol·L-1,ClO2/木素模型物摩尔比为1,VA/VE摩尔比为1,反应pH为3,温度为70℃时,AOX生成量高于单独反应AOX生成量的总和,VE消耗量大于单独反应时的消耗量,说明VE参与反应量增加对AOX生成有促进作用。VA、VE总浓度一定,AOX生成量随VE比例的增大而增加,VE是AOX生成的主要贡献者。VA、VE共同与二氧化氯反应生成的氯化产物中,相对含量较高的组分均来自于VE与二氧化氯的反应,共同反应还生成了新的氯化产物,如5-氯香草酸。构建了 VA、VE共同与二氧化氯反应生成AOX的反应速率方程:dW/dt=3918.32·e-(82.99/T)·[H+]0.023·[ClO2]0.96·[C]0.47。反应活化能为1558.73 J·mol-1,接近VE单独反应时的活化能。
彭洋洋[4](2019)在《预处理对竹子组织结构和纤维的影响及高得率纳米纤维素制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质,作为可再生、环境友好且产量丰富的自然能源备受研究者们的青睐。生物质高值化综合利用是解决后石化资源与能源问题的关键途径。而生物质预处理是生物质高值化利用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骤。本文主要研究了稀醋酸与稀碱预处理对于竹细胞壁物理结构和化学组成的影响,揭示预处理过程中竹材微观结构的变化,并考察了稀醋酸预处理用于生产竹本色浆;同时提出了一种高得率、快速制备纳米纤维素的方法,并探讨了此过程废液回收循环利用继续制备纳米纤维素。首先探讨了酸碱预处理对竹物理结构和化学组成以及醋酸预处理对竹本色浆生产的影响。在酸和热水预处理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半纤维素降解;而在碱预处理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半纤维素的降解和木质素的溶出。根据预处理后组分的红外光谱图可以得到,在酸碱预处理过程中,发生了酯键或者醚键的断裂。采用离子束切割仪对预处理样品表面进行处理,经SEM扫描得到预处理后样品表面形貌图,显示酸碱预处理都使纤维细胞区域出现孔洞,而薄壁细胞壁变薄。在酸性条件下,薄壁细胞出现断裂和压溃,而在碱性条件下,薄壁细胞出现塌陷。接着考察了醋酸预处理对硫酸盐法生产竹本色浆的影响。醋酸预处理明显提升良浆得率;其对后续氧脱木素也具有促进作用,对白度提升较大,最高白度达到59.6%ISO。醋酸预处理对纸浆纤维质量也具有改善作用。以竹子和城市绿化废弃纤维(芒果木、紫荆木和榕树)为原料,结合清洁的H2O2和HAc溶液体系提取纤维素,将竹子和废弃纤维转化为纳米纤维素材料。芒果木、紫荆木、榕树与阔叶木类似,纤维长度介于阔叶木和针叶木之间,分别为1.55mm,1.74mm,1.35mm。通过对纤维组分分析,H2O2和HAc溶液体系能够高效的脱除纤维原料中的木素组分。对得到的这四种纤维进行了TEMPO氧化制备纳米纤维素的研究,发现紫荆木、榕树和竹子纤维较易被氧化,芒果木纤维氧化速率较慢。对四种制备的纳米纤维素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其结晶度大小顺序为:竹>芒果木>紫荆木>榕树。四种纳米纤维素具有相似的热降解行为,相比于原纤维,纳米纤维素的热稳定性均有所下降。纳米纤维素成膜后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质。基于传统酸水解,提出了一种快速、高得率制备纳米纤维素的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硫酸对纤维处理,离心得到水不溶纤维残余物(WCRs),采用碱中和的方式取代传统透析法来去除残余WCRs中的酸,再通过高压均质得到AACNFs,该制备方法可以明显提高纳米纤维素的得率,最高得率可达91.6%。同时省去了传统的透析处理,使整个过程变得更有效率,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耗水量。对AACNFs表面性质研究发现,由于表面引入磺酸基,Zeta电位较低,能够在水溶液中稳定分散,并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其流变性数据显示,当AACNFs大于2 wt%时,其表现出粘弹性固体的性质。AACNFs的最高结晶度为81.2%。与原料相比,其热稳定性有所下降,但与传统酸水解得到的纳米纤维素相比有明显提高。这是由于碱中和消除了部分纤维表面引入的硫酸酯基团对热稳定的不利影响。将AACNFs与改性蒙脱土复合制备阻隔涂料,结果显示该涂料能够改善纸张的氧气透过率,最高使氧气透过率降低74.9%。由于AACNFs具有一定的亲水性,对隔湿的改善效果有限,最高降低了38.9%。对酸处理废液进行回收循环利用,再次用于制备纳米纤维素。随着酸处理回收液循环利用次数的增多,WCRs的得率不断增加,酸浓度越高,其变化趋势越明显;回收液中的糖组分不断富集,最高可达到约60g/L。糖组分的富集会影响循环利用过程中酸处理的强度。AACNFs的尺寸受循环次数的影响呈变大的趋势,以57 wt%为例,在回收液循环利用4次后,其尺寸分别为:184 nm(R0),299 nm(R1),363 nm(R2),524 nm(R3),966 nm(R4)。AACNFs的表面性质与硫酸酯含量均受到循环次数的影响,Zeta电位的绝对值随循环次数增加而变小,硫酸酯含量也呈下降趋势。AACNFs的结晶度随回收液循环利用次数的增加而减小,这是酸处理程度下降的结果,而热稳定性略微增加,这与AACNFs的尺寸变大和硫酸酯含量下降有关。考察冷冻、冷冻干燥、烘干和喷雾干燥对AACNFs再分散性能的影响。经冷冻后的AACNFs悬浮液,离心收集AACNFs,其固含量可达10%。冷冻和冷冻干燥后AACNFs样品再分散性较好,竹溶解浆AACNFs样品再分散性优于竹硫酸盐浆样品。而烘干和喷雾干燥后的样品再分散性较差。经过冷冻干燥再分散的AACNFs样品的热稳定性和结晶度低于烘干样品。提出影响AACNFs再分散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其含水量和干燥方式。在不同干燥方式下,其水与纤维结合的变化不同,进而影响纤维间氢键结合的强度。
金雯[5](2019)在《固定化Cu(salen)-固定化Co(salen)一锅法催转化硫酸盐木素的研究》文中提出在寻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生物质能源是替代石油能源的重要资源,木素是含量仅次于纤维素的重要的植物生物质化合物。木素的三维网状高分子结构,以及其丰富的芳香结构,使其在建筑、农业、石油和高分子等方面都有广泛的运用。硫酸盐法制浆是现如今各大制浆造纸厂的主要工艺,硫酸盐木素是制浆造纸过程中数量巨大,价格低廉的副产物。对硫酸盐木素进行降解,可生成种类众多的芳香类化合物作为具有高附加值的高分子材料的替代产品。因此,硫酸盐木素的降解成为了科学研究的一大热点。本论文探究了固定化Cu(salen)-固定化Co(salen)一锅法催化转化硫酸盐木素的最适反应条件,分析了不同催化条件的催化降解能力,并在最适反应条件下,在不同催化条件下处理硫酸盐木素,通过GPC、FT-IR、31P-NMR、1H-NMR和13C-NMR分析了硫酸盐木素降解前后结构的变化,通过GC-MS分析了降解产物,通过EPR和UV-VIS分析了降解过程中自由基的变化,从而分析了固定化Cu(salen)-固定化Co(salen)一锅法催化转化硫酸盐木素的降解机理,得出如下结论:1、25℃下固定化Cu(salen)-固定化Co(salen)一锅法催化转化硫酸盐木素的最适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8 h,催化剂比例(固定化Cu(salen):固定化Co(salen))1:1,催化剂总量3 mg,30%H2O2用量1.5 mL,亚油酸钠用量(对木素用量)0.09%。2、一锅法组合使用两种M(salen)配合物能有效提高硫酸盐木素的降解率和单酚类产物的产率,亚油酸钠能促进降解反应的发生。不同催化条件的催化降解能力顺序为:加入(固定化Co(salen)+固定化Cu(salen)+亚油酸钠)>加入(固定化Co(salen)+固定化Cu(salen))>加入固定化Co(salen)>加入固定化Cu(salen)>无催化剂无亚油酸钠。3、硫酸盐木素在经过催化降解处理后,分子量和多分散性减小;苯环开环和降解,苯环上脱去甲氧基;侧链发生氧化和断裂,侧链上的脂肪族羟基氧化为酮类、醛类、羧酸类和酯类化合物,C=O含量增加;酚羟基含量增加,缩合结构被降解;硫酸盐木素中的主要连接方式为β-1、β-O-4、β-β和β-5,连接键的断裂尤其是β-O-4连接键的断裂导致木素被降解为小分子物质溶出;愈创木基和紫丁香基结构中,β-O-4中的Cα=O能促进侧链的氧化;残余硫酸盐木素中对羟基苯基结构数量增加,愈创木基和紫丁香基结构数量减少。4、硫酸盐木素的降解产物主要是紫丁香基结构单元类(S)、愈创木基结构单元类(G)和对羟基苯基结构单元类(H),愈创木基结构单元类(G)产物产率最高,紫丁香基结构单元类(S)产率次之,对羟基苯基结构单元类(H)产率最低。香草醛是产量最丰富的产物,(固定化Co(salen)+固定化Cu(salen)+亚油酸钠)能有效提高香草醛的产率。5、EPR和UV-VIS的表征表明,M(salen)配合物和氧化剂结合形成超氧配合物和过氧配合物。与其他催化方法相比,由(固定化Co(salen)+固定化Cu(salen))形成的一锅法催化能够产生更多的超氧配合物和过氧配合物。这些催化活性物种能够增强硫酸盐木素酚羟基离解为自由基,进而增强硫酸盐木素氧化降解,形成更多的羰基(C=O),这是(固定化Co(salen)+固定化Cu(salen))一锅法催化降解硫酸盐木素具备优势的理论基础。其中,超氧配合物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同时,亚油酸钠的加入能增强这种效应。
任颖[6](2015)在《酶与仿酶作用下LCC中多糖组分的降解》文中研究指明酶与仿酶漂白是迅速发展的环境友好型漂白技术,但是人们对酶与仿酶体系对纸浆中多糖以及LCC的降解作用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从银杏、杨木和麦草中提取出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LCC),然后用漆酶/ABTS体系和铁-羧酸(Fe-CA)仿酶/H2O2体系对LCC进行处理,并对降解液进行分级处理,对降解液中多糖组分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漆酶/ABTS体系和Fe-CA仿酶/H2O2体系会对LCC进行降解后,可以在降解液中发现以单糖形式存在的碳水化合物,这说明漆酶/ABTS体系和Fe-CA仿酶/H2O2体系会对LCC中部分多糖进行深度降解,使之成为单糖。酶和仿酶处理后获得的的单糖种类不一样,不同的植物纤维原料也产生差别。漆酶/ABTS体系降解杨木LCC和银杏LCC后分别发现了以0.0201g/L和0.0649g/L单糖形式存在的木糖,而在麦草的降解液中发现了0.2526g/L葡萄糖单糖和0.2043g/L木糖单糖。对单糖含量进行分析,发现漆酶/ABTS体系对麦草LCC对LCC中的部分多糖有较深的降解作用。Fe-CA仿酶/H2O2体系降解杨木LCC后,发现了以单糖形式存在的0.0249g/L葡萄糖和0.0325g/L半乳糖,而在银杏LCC降解液中发现了0.0649g/L木糖单糖,麦草LCC降解液中则含有0.0729g/L葡萄糖单糖、0.0768g/L木糖单糖和0.0770g/L阿拉伯糖单糖。同样,Fe-CA仿酶/H2O2体系对麦草LCC的深度降解效果比较好。而从单糖含量上来看,漆酶/ABTS体系对三种LCC的部分多糖深度降解效果比较明显。无论是酶处理还是仿酶降解,可以深度降解来自银杏、杨木和麦草的LCC并产生葡萄糖和木糖等单糖,而这些糖单元构成了LCC中LC连接,游离出来的单糖有可能来自LCC中LC连接键的断裂。为了了解降解产物中水溶性聚糖的种类和含量,本研究进一步对降解液进行酸处理后测定糖含量,可以对降解液中水溶性聚糖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漆酶/ABTS体系和Fe-CA仿酶/H2O2体系作用下会对LCC中多糖进行一定程度的降解解。而降解液中水溶性聚糖的种类和含量都较游离单糖多。杨木LCC经漆酶/ABTS体系处理后的废水中含有1.0975g/L水溶性聚糖;而经Fe-CA仿酶/H2O2体系处理后的降解液中含有0.0820g/L水溶性聚糖。银杏LCC经漆酶/ABTS体系处理后的废水中含有0.6738g/L水溶性聚糖;而经Fe-CA仿酶/H2O2体系处理后的废水中含有0.0571g/L水溶性聚糖。麦草LCC经漆酶/ABTS体系处理后的废水中含有1.5005g/L水溶性聚糖;而经Fe-CA仿酶/H2O2体系处理后的降解液中含有0.6104g/L水溶性聚糖。对水溶性聚糖含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对于同一种原料,漆酶/ABTS体系的降解效果要比Fe-CA仿酶/H2O2体系好。对于不同原料,漆酶/ABTS体系和Fe-CA仿酶/H2O2体系对麦草LCC的降解效果比杨木LCC和银杏LCC要好。而经过漆酶/ABTS体系和Fe-CA仿酶/H2O2体系结合EQP三段漂对麦草浆的处理,可以发现酶和仿酶处理有助于提高后续漂白过程中纸张白度的增加,而漆酶组纸张白度较仿酶组高,且均高于空白组。
安瑞[7](2012)在《降低烟草薄片中有害物质前体成分的研究》文中指出造纸法烟草薄片由于具有焦油含量低,有害成分释放量小等特点,在卷烟中的使用量愈来愈多。但是国内造纸法薄片发展较晚,具有一些不足,如CO释放量高,产品强度低,柔软度较差。本文使用安全,绿色的仿酶技术来降解烟草中的木质素,增加烟草薄片的强度和柔软度,减少薄片燃烧时产生的CO含量。通过对烟梗MWL结构进行分析,得出烟梗MWL中主要由愈创木基结构单元和紫丁香基结构单元构成。各结构单元间通过β-O-4结构、5-5ˊ结构和β-5结构相互连接。通过调整硫酸亚铁与多元有机羧酸的比例,得到降解效率最高的仿酶配合物。并对该配合物降解烟梗浆料木素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最佳条件为:处理温度55℃,处理时间50min,仿酶用量40mM/kg,H2O2用量2%。在此条件处理,烟草浆料中Klasson木素含量为1.69%,含量降低了52.5%。有效地降低了烟草原料中木素含量。同时也对仿酶处理提高烟草薄片抗张强度和柔软度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处理温度55℃,处理时间50min,仿酶用量40mM/kg,H2O2用量2%条件下经过仿酶处理后,烟草薄片抗张指数为10.3N·m/g,比处理前提高了22.3%,柔软度为468mN,比处理前降低了7.87%。经过中试试验验证,仿酶处理能有效的提高抗张强度,特别是横向抗张强度提高了60%。CO含量也由16.1mg/cig下降到14.2mg/cig。仿酶处理能有效的提高烟草薄片的物理性能,并能降低烟草薄片燃烧时释放的CO。仿酶处理后的烟梗浆与少量木浆纤维配抄烟草薄片原纸,经烟草萃取液涂布后制备烟草薄片型卷烟纸。通过优化打浆工艺,确定最佳打浆度为烟梗35°SR;未漂针叶木浆80°SR;鹦鹉阔叶木浆40°SR;漂白麻浆70°SR。最佳配比为烟梗75%;未漂针叶木浆20%;鹦鹉阔叶木浆2.5%;漂白麻浆2.5%。在最佳条件下制备的烟草薄片型卷烟纸的抗张指数为39.67N·m/g,透气度为10.21μm/(Pa·s),伸长率为1.41%。仿酶预处理后继续用H2O2处理的烟梗浆料抄制烟草薄片,可以有效的提高烟草薄片的抗张强度,并且可减少烟草薄片的外纤加入量,减少外纤燃烧时产生的木质气,提高烟丝感官质量和吸味。
路庆辉[8](2010)在《氧化活化木素提高植物纤维交联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属于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比较低的国家之一,木材原料不足,已成为制约纤维制品(纤维板、纸张等)生产和发展的瓶颈。但我国却拥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研究与开发农作物纤维对于缓解我国将长期面临的木材供需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在纤维制品的制备过程中人们通常采用脲醛树脂(UF)和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等能与纤维素交联的化学助剂来提高纤维之间的胶合性能和耐水性能。然而,由于酚醛树脂和脲醛树脂等均会在使用过程中放出游离甲醛,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危害。采用生物的方法提高纤维制品的强度能够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本论文主要研究漆酶和芬顿试剂活化纤维表面的木素以及外加的木素使得纤维之间以及纤维与木素之间发生交联提高纤维之间的“胶合”性能,以期能够增加纤维制品的强度(尤其是湿强度)。研究结果显示:(1)采用漆酶活化麦草化机浆纤维以及乙酸木素压制中密度纤维板,板的内结合强度比空白样提高了89.5%,吸水厚度膨胀系数降低了69.4%。漆酶协同乙酸木素活化麦草制备纤维板的优化条件为:漆酶用量30 U/g绝干纤维,pH值4.5-5.5,添加8%乙酸木素,反应温度45℃,处理时间2 h。在此条件下获得的纤维板的吸水厚度膨胀率(TS)、静曲强度(MOR)、弹性模量(MOE)和内结合强度(IB)分别为18.5%、27.8 MPa、3.2 GPa和0.84 MPa。漆酶活化麦草纤维与乙酸木素能够提高纸板的干湿强度,特别是能够显着提高纸板的湿强度,湿抗张指数提高了2.2倍,湿耐破指数提高到空白样的2.0倍。漆酶活化未漂麦草化机浆及乙酸木素提高纸张湿强度的较佳的处理条件为:漆酶用量为20 U/g绝干浆,pH值5.0,添加1.5%乙酸木素。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制得的瓦楞原纸各项指标都超过瓦楞原纸国家标准(GB13023-91)A级指标。(2)在漆酶体系中加入少量从二沉池废水中沉淀出来的木素,纤维板的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增加的幅度最为明显,静曲强度(MOR)与弹性模量(MOE)相较于空白样分别提高了28.72%和41.18%。在漆酶体系下,加入少量二沉池废水木素,纸板的干湿强度都有所提高。尤其是纸板的湿强度提高幅度较大。湿抗张指数比漆酶单独处理样品提高了11.94%,比空白样提高了54.11%。其湿耐破指数比单纯漆酶处理的样品提高了53.3%。在漆酶作用体系下,添加酶法絮凝废水析出的沉淀物,纤维板的内结合强度比空白样提高了71.05%,吸水厚度膨胀率比空白样降低了75.9%。(3)由于Cd2+、Cu2+能够提高漆酶的活性,在漆酶活化麦草纤维体系中,加入Cd2+、Cu2+对纤维板的增强效果较为明显。加入Cd2+纤维板试样的内结合强度比空白样提高了68.4%,比漆酶处理样提高了36.2%,达到了0.64MPa。采用Cu2+作为酶激活剂时,当Cu2+浓度为3mmol/L时纤维板的内结合强度达到最大。加入Cu2+的试样的内结合强度比空白样提高了27.7%。在漆酶反应体系中加入金属离子对纸板湿强度的提高也有明显的效果。Cd2+、Cu2+对纸板的湿强度影响较为明显。其中Cd2+的影响最为明显,湿抗张指数比空白样提高了41.10%,比对照样提高了19.77%;其次,Cu2+对纸板的湿强度提高也较为明显,在漆酶体系下使湿抗张指数比空白样提高了35.62%,比对照样提高了15.12%。(4)研究发现:氨基酸和纸浆纤维上的木素发生Michael Addition反应,增加纤维中氨基和羧基的含量,提高氢键的数量。采用明胶等蛋白质进行Michael反应时,还能促使纤维之间的交联。在选出的代表性氨基酸中,酪氨酸对酶法纤维板的内结合强度影响最大,比空白样提高了92.1%,达到了0.73 MPa。组氨酸对纤维板的弹性模量和静曲强度影响最为明显,分别比空白样提高了1倍与1.1倍。漆酶协同明胶能够有效地提高纸张的强度。探讨了漆酶处理条件以及明胶用量对纸张强度的影响。漆酶催化明胶增强以未漂针叶木硫酸盐浆为原料的纸张的强度的较佳的工艺条件为:明胶用量2%(对绝干浆),pH值为6,酶用量50U /g绝干浆。(5)芬顿试剂对纤维板的力学性能与抗水性能都有显着地改善。芬顿试剂协同工业木素处理后纤维板的性能有了进一步的增加,内结合强度达到0.86 MPa,吸水厚度膨胀系数降至25.3%。木素含量较高的未漂针叶木硫酸盐浆经芬顿试剂处理后,纤维的结晶度降低了8.4%,粘度也有所降低,降低了25.7%。可见芬顿试剂对碳水化合物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经芬顿试剂处理后的纤维制备的纸张与未处理样相比,除撕裂指数略有所降低外,干强度和湿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经芬顿试剂处理后纸张的白度降低了6.5%。
刘海棠,裴继诚[9](2009)在《借助木素模型物从分子水平研究木素在制浆中的反应》文中指出木素的存在给制浆漂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模型物的引入使人们开始对木素从小分子水平进行研究。介绍了一些学者研究选取的各种类型木素模型物,包括简单醌型木素模型物,α-苄基氢木素模型物,β-O-4型木素模型物——愈创木基丙三醇-β-愈创木基醚,DBDO缩合结构木素模型物,缩合型木素模型化合物——脱氢二香草醇,邻醌结构的木素模型物。
孙媛芳,谢益民,高洪贵[10](2009)在《Co-salen仿酶的合成及其漂白性能》文中研究表明采用由Co-salen、吡啶、H2O2、O2组成的Co-salen型仿酶体系进行了针叶木CTMP浆的漂白研究,并讨论了漂白过程中纸浆卡伯值、白度和黏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o-salen仿酶漂白在溶出木素大分子方面能力并不强,主要通过将木素氧化为含羰基的产物,使其在后续碱抽提和H2O2漂白中容易降解或溶出。
二、针叶木硫酸盐浆中残留木素的GIF体系仿酶降解机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叶木硫酸盐浆中残留木素的GIF体系仿酶降解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仿酶催化木素降解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木素的组成与种类 |
2 木素降解 |
3 仿酶催化降解木素 |
3.1 Fenton催化剂催化降解木素的研究 |
3.2 Salen配合物 |
3.3 金属卟啉配合物 |
3.4 GIF体系 |
4 结论 |
(2)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催化转化愈创木酚衍生物制备香兰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木素及其模型物的研究进展 |
1.1.1 木素的结构特征 |
1.1.2 木素模型物的研究进展 |
1.1.3 愈创木酚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1.1.3.1 愈创木酚的研究进展 |
1.1.3.2 4-甲基愈创木酚的研究进展 |
1.1.3.3 4-乙基愈创木酚的研究进展 |
1.1.3.4 丁香酚的研究进展 |
1.1.3.5 异丁香酚的研究进展 |
1.1.3.6 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的研究进展 |
1.2 香兰素的研究进展 |
1.2.1 香兰素研究现状 |
1.2.2 香兰素制备方法 |
1.2.2.1 愈创木酚法 |
1.2.2.2 木素法 |
1.2.2.3 黄樟素法 |
1.3 木素及其模型物氧化降解的研究进展 |
1.3.1 化学氧化法 |
1.3.2 生物酶氧化法 |
1.3.2.1 木素过氧化物酶 |
1.3.2.2 锰过氧化物酶 |
1.3.2.3 漆酶 |
1.3.2.4 固载化酶的研究进展 |
1.3.3 仿酶催化氧化法 |
1.4 M(salen)配合物在木素降解中的研究进展 |
1.4.1 M(salen)配合物的合成 |
1.4.2 M(salen)配合物固载化在木素降解中的应用 |
1.5 脂肪酸过氧化在木素降解中的研究进展 |
1.6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4-甲基愈创木酚转化制备香兰素中添加剂种类的优化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与设备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4 GC-MS分析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硫酸盐对 4-甲基愈创木酚转化的影响 |
2.5.2 有机醇对 4-甲基愈创木酚转化的影响 |
2.5.3 CaCl_2对 4-甲基愈创木酚转化的影响 |
2.5.4 亚油酸钠对 4-甲基愈创木酚转化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亚油酸钠对 4-甲基愈创木酚转化制备香兰素的条件优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与设备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正交试验设计 |
3.3.2 单因素实验设计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正交实验分析 |
3.4.2 单因素实验分析 |
3.4.2.1 H_2O_2用量的影响 |
3.4.2.2 亚油酸钠用量的影响 |
3.4.2.3 pH的影响 |
3.4.2.4 反应时间的影响 |
3.4.2.5 催化剂总用量的影响 |
3.4.2.6 催化剂比例(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转化制备香兰素的条件优化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料与设备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愈创木酚衍生物种类的进一步选择 |
4.3.2 结果与讨论 |
4.3.3 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制备香兰素的条件优化 |
4.3.4 正交优化 |
4.3.5 单因素优化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正交实验分析 |
4.4.2 单因素实验分析 |
4.4.2.1 催化剂比例(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的影响 |
4.4.2.2 亚油酸钠用量的影响 |
4.4.2.3 反应时间的影响 |
4.4.2.4 pH的影响 |
4.4.2.5 H_2O_2用量的影响 |
4.4.2.6 催化剂总用量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本文的创新点 |
5.3 后期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3)酚型/非酚型结构对木素与二氧化氯反应生成AOX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AOX生成机理 |
1.3 木素结构和木素模型物 |
1.4 木素模型物在制浆漂白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1.5 漂白过程木素相关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 |
1.6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酚型/非酚型木素模型物与二氧化氯反应生成AOX研究 |
2.1 实验药品与设备 |
2.1.1 实验主要药品 |
2.1.2 实验主要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操作 |
2.2.2 AOX测定方法 |
2.2.3 产物鉴定 |
2.2.4 VA含量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AOX生成量随反应时间变化 |
2.3.2 木素模型物初始浓度对AOX生成的影响 |
2.3.3 二氧化氯用量对AOX生成的影响 |
2.3.4 产物鉴定 |
2.3.5 反应路径推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酚型/非酚型木素模型物分别与二氧化氯反应生成AOX的动力学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1.1 实验主要药品 |
3.1.2 实验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操作 |
3.2.2 AOX测定方法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1 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 |
3.3.2 pH对AOX生成速率的影响 |
3.3.3 ClO_2/木素模型物摩尔比对AOX生成速率的影响 |
3.3.4 木素模型物初始浓度对AOX生成速率的影响 |
3.3.5 反应温度对AOX生成速率影响 |
3.3.6 反应动力学模型精度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酚型/非酚型木素模型物共同与二氧化氯反应生成AOX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1.1 实验主要药品 |
4.1.2 实验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操作 |
4.2.2 AOX测定 |
4.2.3 产物鉴定 |
4.2.4 VA、VE含量测定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1 AOX生成量随反应时间变化 |
4.3.2 木素模型物初始总浓度对AOX生成的影响 |
4.3.3 ClO_2/木素模型物摩尔比对AOX生成的影响 |
4.3.4 VA/VE比例对AOX生成的影响 |
4.3.5 反应产物GC-MS分析 |
4.3.6 VA、VE共同与二氧化氯生成AOX的反应动力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预处理对竹子组织结构和纤维的影响及高得率纳米纤维素制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木质生物质的顽抗性以及影响因素 |
1.2.1 木质生物质的顽抗性 |
1.2.2 木质生物质顽抗性影响因素 |
1.2.2.1 细胞壁组分组成 |
1.2.2.2 细胞壁结构 |
1.3 生物质物理化学结构对生物转化的影响 |
1.3.1 生物质化学组成的影响 |
1.3.2 生物质物理结构的影响 |
1.3.2.1 生物质比表面积 |
1.3.2.2 纤维素结晶度 |
1.3.2.3 纤维素聚合度 |
1.4 生物质预处理技术 |
1.4.1 物理法 |
1.4.2 生物法 |
1.4.3 化学法 |
1.4.3.1 酸处理 |
1.4.3.2 碱处理 |
1.4.3.3 氧化处理 |
1.4.3.4 有机溶剂处理 |
1.4.3.5 离子液体(ILs)处理 |
1.4.4 物理-化学法预处理 |
1.4.4.1 蒸汽爆破预处理 |
1.4.4.2 热水预处理 |
1.4.4.3 超声波处理 |
1.4.5 预处理技术的前景与展望 |
1.5 纳米纤维素的研究进展 |
1.5.1 纳米纤维素的制备 |
1.5.1.1 纳米纤维素晶体(CNC)的制备 |
1.5.1.2 纤维素纳米纤丝(Cellulose Nanofibrils,CNFs)的制备 |
1.5.2 纳米纤维素的性质 |
1.5.3 纳米纤维素的应用 |
1.5.4 纳米纤维素发展前景展望 |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预处理对竹组织结构和生产本色浆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竹片预处理 |
2.2.3 预处理前后竹片组分分析 |
2.2.4 预处理前后样品FTIR分析 |
2.2.5 预处理前后样品XRD分析 |
2.2.6 预处理样品离子束切割 |
2.2.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2.2.8 纤维孔径分析 |
2.2.9 硫酸盐法蒸煮 |
2.2.10 纸浆筛分 |
2.2.11 纸浆漂白 |
2.2.12 纸浆性能检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竹片预处理前后成分组成的变化 |
2.3.2 预处理竹片结晶度分析 |
2.3.3 FTIR分析 |
2.3.4 预处理后样品物理结构变化 |
2.3.5 纤维比表面积和孔径变化 |
2.3.6 蒸煮废液固含量分析 |
2.3.7 纸浆性质分析 |
2.3.8 纸浆纤维分析 |
2.3.9 成纸强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竹子和城市绿化废弃物制备纳米纤维素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纳米纤维素及其膜的制备方法 |
3.2.3 原料和纤维组分分析 |
3.2.4 原料物理结构和纤维形态分析 |
3.2.5 氧化纤维素中羧基含量的检测 |
3.2.6 纳米纤维素透射电镜(TEM)观察 |
3.2.7 纳米纤维素悬浮液及其膜的光学性能 |
3.2.8 纳米纤维素结晶度的检测 |
3.2.9 纳米纤维素热稳定性能分析 |
3.2.10 纳米纤维素膜的力学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植物组织结构分析 |
3.3.2 原料成分分析 |
3.3.3 TEMPO氧化过程分析 |
3.3.3 纳米纤维素尺寸分析 |
3.3.4 结晶度分析 |
3.3.5 热稳定性分析 |
3.3.6 纳米纤维素膜力学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得率、快速制备纳米纤维素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AACNFs的制备 |
4.2.3 AACNFs悬浮液Zeta电位和透明度测定 |
4.2.4 AACNFs中硫(S)含量分析 |
4.2.5 原子力显微镜(AFM)检测 |
4.2.6 AACNFs流变性分析 |
4.2.7 AACNFs红外分析 |
4.2.8 AACNFs结晶度分析 |
4.2.9 AACNFs热稳定性分析 |
4.2.10 AACNFs用于阻隔涂料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AACNFs得率分析 |
4.3.2 AACNFs尺寸分析 |
4.3.3 AACNFs表面化学和光学性质 |
4.3.4 AACNFs流变性分析 |
4.3.5 AACNFs结晶度分析 |
4.3.6 AACNFs的热稳定分析 |
4.3.7 AACNFs用于阻隔涂料 |
4.3.7.1 硅烷偶联剂改性蒙脱土前后红外分析 |
4.3.7.2 纳米纤维素粒径对纸张阻隔的影响 |
4.3.7.3 涂布量对纸张阻隔的影响 |
4.3.7.4 纸张涂布前后SEM观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酸处理废液回收利用对制备纳米纤维素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 |
5.2.2 AACNFs的制备 |
5.2.3 酸回收液中单糖含量的检测 |
5.2.4 AACNFs的原子力显微镜(AFM)检测 |
5.2.5 AACNFs结晶度测试 |
5.2.6 AACNFs中硫含量的测定 |
5.2.7 AACNFs悬浮液Zeta电位和透明度测定 |
5.2.8 热稳定性能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回收液循环利用制备WCRs的得率分析 |
5.3.2 AACNFs的尺寸分析 |
5.3.3 AACNFs表面性质与光学性质 |
5.3.4 AACNFs的结晶度分析 |
5.3.5 AACNFs的热稳定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不同处理方式对纳米纤维素水再分散性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材料 |
6.2.2 AACNFs的制备 |
6.2.3 AACNFs悬浮液的不同处理方式 |
6.2.4 AACNFs悬浮液透光率分析 |
6.2.5 AACNFs保水值分析 |
6.2.6 AACNFs结晶度分析 |
6.2.7 AACNFs热稳定分析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冷冻对AACNFs再分散的影响 |
6.3.2 冷冻干燥对AACNFs再分散的影响 |
6.3.3 干燥对AACNFs再分散的影响 |
6.3.4 不同处理方式对保水值的影响 |
6.3.5 不同处理方式对AACNFs性质的影响 |
6.3.6 AACNFs再分散机理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固定化Cu(salen)-固定化Co(salen)一锅法催转化硫酸盐木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业木素的综合利用 |
1.1.1 工业木素在农业中的应用 |
1.1.2 工业木素在建材工业中的应用 |
1.1.3 工业木素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
1.1.4 工业木素在高分子化工中的应用 |
1.1.5 工业木素在低分子化工原料中的应用 |
1.2 木素降解研究进展 |
1.2.1 化学法降解木素 |
1.2.2 生物法降解木素 |
1.2.3 物理法降解木素 |
1.3 M(salen)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1.3.1 M(salen)配合物的合成 |
1.3.2 M(salen)配合物在木素降解中的应用 |
1.4 脂肪酸过氧化在木素降解中的应用研究 |
1.5 一锅法研究现状 |
1.6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1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固定化Cu(salen)-固定化Co(salen)一锅法催化转化硫酸盐木素工艺条件探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与设备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硫酸盐木素降解率的测量 |
2.3.2 正交实验设计 |
2.3.3 单因素实验设计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正交实验分析 |
2.4.2 单因素实验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固定化Cu(salen)-固定化Co(salen)一锅法催化转化硫酸盐木素结构及产物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与设备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4 分析测试方法 |
3.4.1 GPC分析 |
3.4.2 FT-IR分析 |
3.4.3 核磁共振分析 |
3.4.4 GC-MS分析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催化降解能力分析 |
3.5.2 硫酸盐木素降解前后结构分析 |
3.5.3 硫酸盐木素降解产物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固定化Cu(salen)-固定化Co(salen)一锅法催化转化硫酸盐木素机理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料与设备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4 分析测试方法 |
4.4.1 UV-VIS分析 |
4.4.2 EPR分析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UV-VIS分析 |
4.5.2 EPR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本文的创新点 |
5.3 后期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6)酶与仿酶作用下LCC中多糖组分的降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LCC的研究进展和结构分析 |
1.1.1 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之间的联接键 |
1.1.2 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中聚糖成分 |
1.2 生物酶的种类介绍及降解机理 |
1.2.1 纤维素酶的降解机理 |
1.2.2 半纤维素酶的降解机理 |
1.2.3 漆酶的降解机理 |
1.3 仿酶的种类介绍及降解机理 |
1.3.1 非金属卟啉化合物的降解机理 |
1.3.2 金属卟啉化合物的降解机理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酶与仿酶作用下杨木LCC中多糖组分的降解 |
2.1 实验 |
2.1.1 试剂与仪器 |
2.1.2 LCC的提取 |
2.1.3 酶及仿酶处理 |
2.1.4 降解产物中糖含量测定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漆酶及对照组高效液相色谱图结果分析与讨论 |
2.2.2 仿酶及对照组高效液相色谱图结果分析与讨论 |
2.2.3 酶与仿酶组红外色谱图结果分析与讨论 |
2.3、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酶与仿酶作用下银杏LCC中多糖组分的降解 |
3.1、实验 |
3.1.1 试剂与仪器 |
3.1.2 酶及仿酶处理 |
3.1.3 降解产物中糖含量测定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漆酶及对照组高效液相色谱图结果分析与讨论 |
3.2.2 仿酶及对照组高效液相色谱图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结论 |
第四章 酶与仿酶作用下麦草LCC中多糖组分的降解 |
4.1、实验 |
4.1.1 试剂与仪器 |
4.1.2 酶及仿酶处理 |
4.1.3 降解产物中糖含量测定 |
4.2、结果与讨论 |
4.2.1 酶及对照组高效液相色谱图结果分析与讨论 |
4.2.2 仿酶及对照组高效液相色谱图结果分析与讨论 |
4.2.3 酶与仿酶作用下LCC中多糖组分的降解效果分析与对比 |
4.3、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酶与仿酶在麦草浆漂白中的应用及其多糖组分的降解 |
5.1、实验 |
5.1.1 原料 |
5.1.2 蒸煮 |
5.1.3 酶及仿酶处理 |
5.1.4 漆酶处理前后浆料和废水中糖含量测定 |
5.1.5 漂白 |
5.1.6 纸浆性能检测 |
5.2 高效液相色谱图结果分析与讨论 |
5.2.1 L-cont. 段高效液相色谱图结果分析与讨论 |
5.2.2 L段高效液相色谱图结果分析与讨论 |
5.2.3 Fe-CA-cont.段高效液相色谱图结果分析与讨论 |
5.2.4 Fe-CA段高效液相色谱图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纤维分析结果与讨论 |
5.3.2 浆料性能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结论 |
结论 |
1、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
2、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3、下一步工作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降低烟草薄片中有害物质前体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我国烟草行业降焦减害现状 |
1.2 烟草薄片在降焦减害中的作用 |
1.3 国内烟草薄片的研究进展 |
1.4 木质素及其化学结构研究 |
1.4.1 木质素的分离方法 |
1.4.2 木质素化学结构的研究 |
1.5 仿酶及绿色化学研究 |
1.5.1 金属卟啉化合物 |
1.5.2 非卟啉化合物 |
1.5.3 希夫碱类化合物 |
1.5.4 铁系仿酶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烟梗的木素结构 |
2.1 实验方法 |
2.1.1 烟梗磨木木素的制备 |
2.1.2 红外光谱(IR)的测定 |
2.1.4 核磁共振(~(13)C-NMR )的测定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烟梗 MWL 的红外光谱分析 |
2.2.2 烟梗 MWL 的~(13)C-NMR 分析 |
2.3 小结 |
第3章 仿酶降解烟草浆料木质素的研究 |
3.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3.1.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3.1.2 仿酶的制备 |
3.1.3 烟草浆料制备 |
3.1.4 仿酶体系处理 |
3.1.5 浆料化学成分的测定 |
3.1.6 电镜扫描观察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烟草浆料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3.2.2 仿酶体系的确定 |
3.2.3 仿酶降解木素的单因素实验 |
3.2.4 仿酶降解木素的正交试验 |
3.2.5 验证试验 |
3.2.6 仿酶处理前后烟草浆料纤维形态的变化 |
3.3 小结 |
第4章 仿酶处理对烟草薄片基片物理性能的影响 |
4.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4.1.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4.1.2 仿酶的制备 |
4.1.3 烟草浆料制备 |
4.1.4 外纤制备 |
4.1.5 仿酶体系处理 |
4.1.6 抄片 |
4.1.7 物理强度的测定 |
4.1.8 感官评吸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仿酶处理对基片物理性能的单因素实验 |
4.2.2 正交试验的验证 |
4.2.3 最佳优化条件的验证 |
4.3 工厂试验验证 |
4.4 评吸效果 |
4.5 小结 |
第5章 仿酶体系在雪茄烟纸中的应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5.1.2 Fe-CA 仿酶的制备 |
5.1.3 烟草浆料制备 |
5.1.4 外纤制备 |
5.1.5 仿酶体系处理 |
5.1.6 抄片 |
5.1.7 雪茄烟纸物理性能检测 |
5.1.8 感官评吸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1 外纤浆料打浆度的选择 |
5.2.2 烟梗打浆实验 |
5.2.3 浆料配比的优化 |
5.3 雪茄烟纸的感官评价 |
5.4 结论 |
第6章 提高烟草薄片感官质量的研究 |
6.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6.1.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6.1.2 Fe–CA 仿酶的制备 |
6.1.3 烟梗制浆处理 |
6.1.4 烟梗纤维形态分析 |
6.1.5 纸张物理性能的检测 |
6.2 试验结果 |
6.2.1 烟梗浆 H_2O_2处理结果 |
6.2.2 H_2O_2处理对纤维形态的影响 |
6.2.3 烟梗浆料 H_2O_2处理后减少外纤加入量对烟草薄片物理性能的影响 |
6.3 小结 |
结论 |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下一步工作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8)氧化活化木素提高植物纤维交联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木素 |
1.2 漆酶 |
1.3 木素作为黏胶剂的研究进展 |
1.4 漆酶在提高纤维板性能方面的研究 |
1.4.1 漆酶处理木素提高纤维板的方法 |
1.4.2 漆酶活化木素提高纤维板性能机理的研究 |
1.4.3 影响纤维交联性能的各因素 |
1.4.4 酶法纤维板的性能评价 |
1.4.5 展望 |
1.5 漆酶活化木素对纸和纸板性能的影响 |
1.6 纤维胞间层修复思想在提高纤维交联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 |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
1.7.1 研究目的 |
1.7.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漆酶体系作用下乙酸木素提高纤维交联性能的研究 |
2.1 麦草乙酸法制浆及乙酸木素的制取 |
2.1.1 实验原理与方法 |
2.1.2 结果与讨论 |
2.1.3 小结 |
2.2 漆酶体系下乙酸木素提高纤维板性能的研究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结果与讨论 |
2.2.4 小结 |
2.3 漆酶活化麦草纤维协同乙酸木素提高纸板强度的研究 |
2.3.1 实验原料 |
2.3.2 实验方法 |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4 小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漆酶活化废水中提取的木素提高纤维交联性能的研究. |
3.1 漆酶体系下废水中的木素提高纤维板的物理性能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4 小结 |
3.2 漆酶活化废水中的木素对纸板强度的影响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结果与讨论 |
3.2.4 小结 |
3.3 漆酶体系下酶法处理废水析出的污泥对纤维板性能的影响 |
3.3.1 实验原料 |
3.3.2 实验方法 |
3.3.3 结果与讨论 |
3.3.4 小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漆酶催化体系下金属离子对麦草纤维胶合性能的影响 |
4.1 漆酶体系下金属离子对纤维板强度的影响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结果与讨论 |
4.1.4 小结 |
4.2 金属离子的加入对纸板湿强度的影响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结果与讨论 |
4.2.4 小结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漆酶体系下氨基酸与明胶提高纤维交联性能的研究 |
5.1 漆酶协同氨基酸对麦草纤维板性能的影响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1.3 结果与讨论 |
5.1.4 小结 |
5.2 漆酶协同明胶对纸张强度性能的影响 |
5.2.1 实验原料 |
5.2.2 实验方法 |
5.2.3 结果与讨论 |
5.2.4 结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Fenton 试剂对纤维交联性能的影响 |
6.1 Fenton 试剂协同工业木素提高纤维胶合性能的研究 |
6.1.1 实验原料 |
6.1.2 实验方法 |
6.1.3 结果与讨论 |
6.1.4 小结 |
6.2 Fenton 试剂对未漂针叶木硫酸盐浆的影响 |
6.2.1 实验原料 |
6.2.2 实验方法 |
6.2.3 结果与讨论 |
6.2.4 小结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7.3 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借助木素模型物从分子水平研究木素在制浆中的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简单醌型木素模型物 |
2 α-苄基氢木素模型物 |
3 β-O-4型木素模型物——愈创木基丙三醇-β-愈创木基醚 |
4 DBDO缩合结构木素模型物 |
5 缩合型木素模型化合物——脱氢二香草醇 |
6 邻醌结构的木素模型物 |
7 结语 |
(10)Co-salen仿酶的合成及其漂白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材料 |
1.1.1 Co-salen催化剂的制备 |
1.1.2Co-salen仿酶体系 |
1.1.3Salen配合物的结构分析条件 |
1.1.4 原料 |
1.2 方法 |
1.2.1 氧漂预处理(O) |
1.2.2 螯合处理(Q) |
1.2.3 Co-salen仿酶预处理(Co) |
1.2.4 添加H2O2的碱处理(EP) |
1.2.5 H2O2漂白(P) |
1.3 纸浆性质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Co-salen配合物的结构分析 |
2.4 仿酶体系对针叶木硫酸盐浆黏度的影响 |
3 结论 |
四、针叶木硫酸盐浆中残留木素的GIF体系仿酶降解机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仿酶催化木素降解研究进展[J]. 肖娅楠,周学飞.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2021(01)
- [2]固载化Co(salen)-固载化漆酶催化转化愈创木酚衍生物制备香兰素的研究[D]. 李梦晓.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酚型/非酚型结构对木素与二氧化氯反应生成AOX的影响[D]. 师莉升. 广西大学, 2019(01)
- [4]预处理对竹子组织结构和纤维的影响及高得率纳米纤维素制备的研究[D]. 彭洋洋.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固定化Cu(salen)-固定化Co(salen)一锅法催转化硫酸盐木素的研究[D]. 金雯.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6]酶与仿酶作用下LCC中多糖组分的降解[D]. 任颖. 湖北工业大学, 2015(12)
- [7]降低烟草薄片中有害物质前体成分的研究[D]. 安瑞. 湖北工业大学, 2012(01)
- [8]氧化活化木素提高植物纤维交联性能的研究[D]. 路庆辉.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0(04)
- [9]借助木素模型物从分子水平研究木素在制浆中的反应[J]. 刘海棠,裴继诚. 纸和造纸, 2009(08)
- [10]Co-salen仿酶的合成及其漂白性能[J]. 孙媛芳,谢益民,高洪贵. 纸和造纸, 2009(06)